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模板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2 06:26:12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模板20篇)
時間:2023-12-12 06:26:12     小編:琉璃

通過讀后感的寫作,我們可以進一步挖掘書中的細(xì)節(jié)和深層含義。寫讀后感時可以運用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具有藝術(shù)性和表現(xiàn)力。探究書中理念和主題的讀后感范文,或許能讓你對書籍有更深入的理解。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一

喧嘩與騷動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從班吉的角度來寫的,班吉是凱蒂的小弟弟,他是個先天性白癡。

一九二八年,他三十三歲了,但是智力水平只相當(dāng)于一個三歲的小孩。

他沒有思維能力,腦子里只有感覺和印象,而且還分不清它們的先后,過去的事與當(dāng)前的事都一起涌現(xiàn)在他的腦海里。

所以,在他的敘事當(dāng)中,常常是混亂的,敘事到一件事的時候,又會因為當(dāng)中的一些事物,聯(lián)想起另一件事。

如果沒有譯者的注解,我還真不知道他在講什么事。

但我還好奇,譯者又是怎么知道班吉講的就是那件事,我即使聯(lián)系上下文也看不出。

看來,我的智力水平真的是很低啊。

但通過班吉的講敘,我還是可以了解到,班吉對姐姐凱蒂有很深的感情。

第二部分是從康普生家族的長子昆丁的角度來敘事的。

他是一個哈佛高材生,但他能上哈佛是因為家里買了一塊很大的地的緣故,也就是說,他能進哈佛,并不是因為他的智商,而是金錢。

剛開始看這部分的時候,還有點納悶,昆丁雖沒有高智商,但他的腦子應(yīng)該比班吉好很多吧。

為什么他的講敘也這么不正常嗎?后來,看了一些評論,知道昆丁在講這段的時候,精神也處于極度的亢奮之中,因為他在考慮自殺的事情。

想想也對,一個要自殺的人,他的精神也正常不到哪里去。

從他的講敘中,我發(fā)現(xiàn)昆丁其實很善良,他給一個吉普賽女孩食物吃,又送她回家。

后來雖然被她家人誤以為是昆丁要拐賣這個小女孩,但他也沒有為他的這些善行辯解幾句。

他也非常的愛他的妹妹,凱蒂失身后,他也要決定跟她的男人決斗。

雖然他跟那個男人最終沒有決斗,但他因為由于對那個男人因?qū)P蒂的侮辱的憤恨而產(chǎn)生的勇氣,還是很容易看出他對凱蒂非常的在乎。

但我不明白,他在乎凱蒂的到底是她本身呢?還是她的貞潔?如果真的愛凱蒂,應(yīng)該在凱蒂失身后,更加的關(guān)心、安慰她。

而不是選擇自殺,在地獄里與她相遇。

也許,這就是一個要選擇自殺的人的邏輯吧,看完這本書后,雖然不太明白其中的一些意思,但還是有點慶幸:我之所以看不懂,是因為我是一個正常的人,一個正常人的邏輯要明白曉得一個非正常人的思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但寫到這里,我又有點疑問,那些“瘋子”的思維,有誰能真正懂的呢?難道是他們的同類人嗎,但“瘋子”本身都已經(jīng)喪失或混淆了思辨的能力了,又怎么曉得別人的想法呢?所以我很好奇。

??思{當(dāng)初寫這本書的時候,到底是想寫給誰看的?

第三部分是從杰生的角度來敘述的。

杰生應(yīng)該可以說是康普生家族里面比較正常的一個人,因為他既不是白癡,又沒有自殺的念頭,更沒有一些放蕩的行為。

但他既生為康普家的人,無論康普生太太怎么說杰生好,他還是繼承了家普生家我認(rèn)為一些共性的思維特點:瘋顛的,非正常的,瘋狂的。

杰生的“瘋”我覺得是因為他的自私自利、貪婪無情所造成的。

這點在現(xiàn)實中也還是可以找到例子的,有些人為了追求金錢、地位,確實會導(dǎo)致精神失常。

通過杰生的講敘,我發(fā)現(xiàn)杰生絕對是惡的代表。

他阻擾姐姐凱蒂對她女兒急切的想念之情,并且還利用這點來給自己生利。

別說他跟凱蒂是親兄妹了,即使他跟凱蒂沒有任何的血緣關(guān)系,一個常人也絕不會做出這樣的事的。

但就杰生的這樣一個人,作為康普生家族的權(quán)威康普生太太還不對地夸杰生好。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康普生家族沒落的必然性。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二

特別說明:在讀書的過程總直到寫這篇讀后感的時候,我都將杰生和昆丁兩個人物弄混了,我以為昆丁是杰生,而杰生是昆丁。所以你讀讀后感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人物名稱上的嚴(yán)重錯誤。

這個錯誤我現(xiàn)在不打算去修正了,當(dāng)初讀的時候暈暈乎乎,就讓這股勁兒貫穿始終吧。暈,但真實!

意識流過腦海,順手抓一把上來。這句話,是我高中意識流系列周記的題記。那時候,習(xí)慣于將每一次印象深刻的胡思亂想都一筆一劃的記錄下來,反復(fù)閱讀,細(xì)細(xì)回味,并樂此不疲。而今天翻看周記本,重讀那所謂的“意識流”周記,不禁啞然失笑,有些不過是人物、場景和事件幻想得比較具體的故事,有些則是相對于彼時較為深邃的思想的沉淀。與此刻我手中的《喧嘩與騷動》所不同的是,我刻意地記錄思想起伏,刻意地細(xì)致描述思緒的片段,而在福克納筆下,無論班吉還是杰生,他們的思想與現(xiàn)實生活的任何碰撞都被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在微黃的紙張之上,太精確太詳盡,以至于我深感班吉部分雜亂無章,杰生部分拖沓冗長,最終沒有讀完便放下書,揉揉酸澀的眼睛,拍拍緊繃的雙頰。

班吉天生智障,或者說是一個可憐的癡呆兒,他腦海中流淌的意識,純粹而簡單,相對于之后杰生的描述,可以說較為粗獷。因為即使班吉能夠?qū)懽鳎揭膊粫嗝锤呙?,至多是看到什么寫什么,想到哪天的事便筆一揮寫下去,文字無論如何都談不上優(yōu)美細(xì)膩。但正是因為他低智商,單純無知,由他的視角望去,整個世界才顯得那么真實。他前前后后回想起數(shù)個時期發(fā)生的事,無憂無慮的童年,改名的那天晚上,凱蒂失身,凱蒂結(jié)婚,等等。在班吉的世界里,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只有看得見看不見,聞得見聞不見,聽得見聽不見這些分別。常人的內(nèi)心與外界交織,班吉則只用五官感知世界,或者可以說,感官地感知世界。他的意識,真正的由“感”而發(fā)。可以想見,這個家庭人員比較多,有等級制度但不森嚴(yán),仆人對班吉并不夠尊重,全家只有凱蒂和父母對班吉有親人的感情。我想起七十年代的電影版《簡愛》,開場古舊的歐式音樂,昏暗的山坳,陰云密布的天空,年代久遠(yuǎn)的獨門宅第,衣衫整潔緊閉雙唇的歐洲男女,——在班吉的眼里,我想象著他的家庭也是這樣的一派場景。似乎他的家庭氛圍從來與快樂安詳無關(guān),在通篇的描述中我僅僅在班吉提到凱蒂身上樹的香氣時略微感到輕松。他大哭大吼大鬧,他看到黑夜來了又去,他不伸鼻子也聞得到死亡的氣味兒——他仿佛一個能夠預(yù)知災(zāi)難與悲劇的愚者,作者仿佛在字里行間暗示,班吉平時哼哼唧唧仿佛展現(xiàn)著這個家族毫無生機的氣氛,班吉哭哭啼啼則作為某一次不幸事件的隱喻,班吉聞到了病,聞到了死則毫無掩飾地證明悲劇的降臨。以感官代替心靈觸碰并反映世界,我想這就是班吉部分的特點。

杰生是哈佛的高材生,卻內(nèi)心壓抑,決定自殺。和班吉恰恰相反,他的思想敏感得像個女孩,而他又明顯具有悲觀主義傾向,于是,家族的衰落使他相信,自己的未來一片昏暗;原本天真善良的妹妹失去貞潔,也成為自己的錯,自己要負(fù)上臆想中“亂倫”的責(zé)任;父親的思想明明腐朽不堪,他卻被其深深影響,不可自拔。家里的奴仆是下等人,學(xué)校的同學(xué)不可一世,他都不愿也無法與之傾訴心聲。久久郁結(jié)于心中的負(fù)面情感終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用我們現(xiàn)在人的話說就是,心里怎么也想不開,于是想到了死,想到了以死亡結(jié)束并代替茍活??墒撬詺⒅耙淮氖略趺磿绱酥?,去很多地方見各種人物,每個略過他眼前的事物都一一躍然紙上,讓我在閱讀過程中甚至產(chǎn)生這樣的懷疑,他如此留戀人間,何必選擇死亡。然而我轉(zhuǎn)念一想,死前的人,眼睛格外清澈,思想格外清晰,世界在他的眼中,也格外透明和真實,的確是這樣。

昆丁部分我并沒有讀,但僅就前兩個人物來看,作者選擇兩個相對普通人來講比較特殊的人物,由他們的雙目反射那個色彩灰暗落寞的時代,真可謂苦心經(jīng)營獨具匠心。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三

初讀《喧嘩與騷動》,感覺很陌生,甚至有些吃力,故事竟然可以這樣組織的。

后來才知道這種寫法叫做“意識流”。

總體感覺好混亂,好糊涂啊,完全沒有章法,各種片斷,好像都莫名其妙的交織在一起。

如果沒有譯者大量的注解,完全看地不知所云,但說實話,即使看了下面的注解,還是不太清楚??思{到底在這本書中要表達什么思想。

我想,也許正如這題目的來源莎士比亞里的《麥克白》里說的那句話,“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沒有任何意義?!?/p>

這本說,也是“癡人”??思{的夢靨囈語,沒有什么意義吧。

我人生沒意義,你還得活下去;讀完一本書,即使沒什么想法,也還得寫讀后感。

同一部小說,有人對作者的藝術(shù)技法條分縷析;有人從時代背景及作者的祖宗八代解構(gòu)故事誕生的必然因素;有人像杜撰明星八卦一樣猜測人物的原型及可能的含沙射影;還有人拿它與別的小說做一番可有可無的比較。

這幾者,當(dāng)屬于職業(yè)評論家之流。

而我讀小說,僅限于故事本身和語言文字。

如同欣賞美人,不宜用手持手術(shù)刀的醫(yī)生的眼光;欣賞美景,不宜用科學(xué)家解釋眼睛成像的方法。

那我就把自己從開始到結(jié)束,談?wù)勥@本書的一些感受……

小說的故事發(fā)生在美國南方杰弗生鎮(zhèn)上的康普生家,描寫了康普生家族的沒落史。

這是一個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望族,祖上出過一位州長、一位將軍。

家中原來廣有田地,黑奴成群。

如今只剩下一幢破敗的.宅子,黑傭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爾西和她的外孫勒斯特了。

一家之長康普生先生于1912年病逝。

他在世時算是一個律師,但從不見他接洽業(yè)務(wù)。

他整天醉醺醺,嘮嘮叨叨地發(fā)些憤世嫉俗的空論,把悲觀失望的情緒傳染給大兒子昆丁。

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無病呻吟。

她總感到自己受氣吃虧,實際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

她時時不忘南方大家閨秀的身份,以致她僅僅成了一種“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為母親和妻子應(yīng)有的溫情,家中沒有一個人能從她那里得到愛與溫暖。

女兒凱蒂可以說是全書的中心。

家族的衰落和家庭中的頹敗、冷漠氣氛,使她從一個“南方淑女”變成了輕佻放蕩的女人。

凱蒂的淪落給他家庭,給她的三兄弟造成里毀滅性的影響。

喧嘩與騷動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從班吉的角度來寫的,班吉是凱蒂的小弟弟,他是個先天性白癡。

一九二八年,他三十三歲了,但是智力水平只相當(dāng)于一個三歲的小孩。

他沒有思維能力,腦子里只有感覺和印象,而且還分不清它們的先后,過去的事與當(dāng)前的事都一起涌現(xiàn)在他的腦海里。

所以,在他的敘事當(dāng)中,常常是混亂的,敘事到一件事的時候,又會因為當(dāng)中的一些事物,聯(lián)想起另一件事。

如果沒有譯者的注解,我還真不知道他在講什么事。

但我還好奇,譯者又是怎么知道班吉講的就是那件事,我即使聯(lián)系上下文也看不出。

看來,我的智力水平真的是很低啊。

但通過班吉的講敘,我還是可以了解到,班吉對姐姐凱蒂有很深的感情。

第二部分是從康普生家族的長子昆丁的角度來敘事的。

他是一個哈佛高材生,但他能上哈佛是因為家里買了一塊很大的地的緣故,也就是說,他能進哈佛,并不是因為他的智商,而是金錢。

剛開始看這部分的時候,還有點納悶,昆丁雖沒有高智商,但他的腦子應(yīng)該比班吉好很多吧。

為什么他的講敘也這么不正常嗎?后來,看了一些評論,知道昆丁在講這段的時候,精神也處于極度的亢奮之中,因為他在考慮自殺的事情。

想想也對,一個要自殺的人,他的精神也正常不到哪里去。

從他的講敘中,我發(fā)現(xiàn)昆丁其實很善良,他給一個吉普賽女孩食物吃,又送她回家。

后來雖然被她家人誤以為是昆丁要拐賣這個小女孩,但他也沒有為他的這些善行辯解幾句。

他也非常的愛他的妹妹,凱蒂失身后,他也要決定跟她的男人決斗。

雖然他跟那個男人最終沒有決斗,但他因為由于對那個男人因?qū)P蒂的侮辱的憤恨而產(chǎn)生的勇氣,還是很容易看出他對凱蒂非常的在乎。

但我不明白,他在乎凱蒂的到底是她本身呢?還是她的貞潔?如果真的愛凱蒂,應(yīng)該在凱蒂失身后,更加的關(guān)心、安慰她。

而不是選擇自殺,在地獄里與她相遇。

也許,這就是一個要選擇自殺的人的邏輯吧,看完這本書后,雖然不太明白其中的一些意思,但還是有點慶幸:我之所以看不懂,是因為我是一個正常的人,一個正常人的邏輯要明白曉得一個非正常人的思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但寫到這里,我又有點疑問,那些“瘋子”的思維,有誰能真正懂的呢?難道是他們的同類人嗎,但“瘋子”本身都已經(jīng)喪失或混淆了思辨的能力了,又怎么曉得別人的想法呢?所以我很好奇。

??思{當(dāng)初寫這本書的時候,到底是想寫給誰看的?

第三部分是從杰生的角度來敘述的。

杰生應(yīng)該可以說是康普生家族里面比較正常的一個人,因為他既不是白癡,又沒有自殺的念頭,更沒有一些放蕩的行為。

但他既生為康普家的人,無論康普生太太怎么說杰生好,他還是繼承了家普生家我認(rèn)為一些共性的思維特點:瘋顛的,非正常的,瘋狂的。

杰生的“瘋”我覺得是因為他的自私自利、貪婪無情所造成的。

這點在現(xiàn)實中也還是可以找到例子的,有些人為了追求金錢、地位,確實會導(dǎo)致精神失常。

通過杰生的講敘,我發(fā)現(xiàn)杰生絕對是惡的代表。

他阻擾姐姐凱蒂對她女兒急切的想念之情,并且還利用這點來給自己生利。

別說他跟凱蒂是親兄妹了,即使他跟凱蒂沒有任何的血緣關(guān)系,一個常人也絕不會做出這樣的事的。

但就杰生的這樣一個人,作為康普生家族的權(quán)威康普生太太還不對地夸杰生好。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康普生家族沒落的必然性。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四

《喧嘩與騷動》的開篇就很令人眼前一亮,從一個傻子的視角,截取一天的經(jīng)歷進行描述,不交代前因,也沒有后果,但是又忽然地時不時地用不同的字體夾上幾段不同時間地域的描寫,顯得更加碎片,再加上對人物的搞不清楚,摸不著頭腦,第一次毫無準(zhǔn)備地閱讀此篇,一定是茫然的,但也是新奇的,讀者會不自覺地想要將碎片化的片段用正常的時間順序都連綴起來,尋找作者留下的蛛絲馬跡——但是,絕對沒有這么容易。不過,如果一直都這么兩眼一抹黑地讀下去,恐怕再高明的讀者也會被催眠入睡,所以,當(dāng)我發(fā)現(xiàn)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腦海中忽然就已經(jīng)有了一條被拼湊起來的大概的人物關(guān)系網(wǎng)和事件脈絡(luò)以后,我非常吃驚,不得不佩服大師敘事之高妙。接下來,隨著第二三四部分主要的描寫角度分別從昆延、杰森、迪爾西展開,脈絡(luò)越發(fā)地清晰完整起來,一直要到最后結(jié)束(包括附錄),才算是真正搞清楚了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不,或許還要回來至少重讀第一部分,才能算完整,對第一次閱讀時沒有覺察但其實早已經(jīng)埋下線索和留有深意的語句加以注意。拋開內(nèi)容主題,整本書的結(jié)構(gòu)本身已經(jīng)成為一件偉大的藝術(shù)珍品。

細(xì)究之,《喧嘩和騷動》主要講述的,其實就是1928年4月6日到8日這三天發(fā)生在住在或者曾經(jīng)住在康普森老宅的一家人身上的故事,以這一天為中心,從不同人物的視角描寫,又勾連起不同時間的事件,前溯因,后證果,描寫了一個美國南方白人家族最后的沒落。而在以這個時間節(jié)點為關(guān)鍵展開的一長段家族歷史中,又可以分出三個事件中心——第一個是青少年時昆廷和凱蒂的不倫之戀,第二個是成年后父親對四個孩子未來道路的犧牲和安排,第三個是描寫的此刻杰森對于哥哥姐姐畸戀產(chǎn)物(我是這么認(rèn)為的)外甥女昆廷的管教和昆廷的叛逃。這三件事互成因果、意義深遠(yuǎn),合起來就是整個家族幾乎是最后一代人的命運,更大一點說,是那時美國南方的命運。

南北戰(zhàn)爭林肯把南方的黑奴從奴隸身解放出來,但是現(xiàn)實的情況卻遠(yuǎn)不是一紙宣言那么簡單,奴隸制度外形崩塌,內(nèi)核的黑白文化隔閡與長久以來形成的地位觀念是不可能根除的,與此同時,這場動蕩所引起的,還有南方家族道德體系在新的時代面前隨著家族沒落而伴生的崩潰敗壞。猶如一幢歷史悠久、長鎖門扉的老屋,忽得一夜清風(fēng)來,吹開房門,老屋桁梁之上的積塵被吹拂,隨后便是早已枯朽的木梁被風(fēng)化,整幢屋宇,其實已經(jīng)搖搖欲墜。這不僅僅是黑或白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在面臨巨大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后何去何從的問題。但是,福克納并不積極探索出路,他只是描寫狀態(tài),將現(xiàn)實的混亂、崩壞、“喧嘩與騷動”記錄下來。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五

意識流過腦海,順手抓一把上來。這句話,是我高中意識流系列周記的題記。那時候,習(xí)慣于將每一次印象深刻的胡思亂想都一筆一劃的記錄下來,反復(fù)閱讀,細(xì)細(xì)回味,并樂此不疲。而今天翻看周記本,重讀那所謂的“意識流”周記,不禁啞然失笑,有些不過是人物、場景和事件幻想得比較具體的故事,有些則是相對于彼時較為深邃的思想的沉淀。與此刻我手中的《喧嘩與騷動》所不同的是,我刻意地記錄思想起伏,刻意地細(xì)致描述思緒的片段,而在??思{筆下,無論班吉還是杰生,他們的思想與現(xiàn)實生活的任何碰撞都被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在微黃的紙張之上,太精確太詳盡,以至于我深感班吉部分雜亂無章,杰生部分拖沓冗長,最終沒有讀完便放下書,揉揉酸澀的眼睛,拍拍緊繃的雙頰。

班吉天生智障,或者說是一個可憐的癡呆兒,他腦海中流淌的意識,純粹而簡單,相對于之后杰生的描述,可以說較為粗獷。因為即使班吉能夠?qū)懽鳎揭膊粫嗝锤呙?,至多是看到什么寫什么,想到哪天的事便筆一揮寫下去,文字無論如何都談不上優(yōu)美細(xì)膩。但正是因為他低智商,單純無知,由他的視角望去,整個世界才顯得那么真實。他前前后后回想起數(shù)個時期發(fā)生的事,無憂無慮的童年,改名的那天晚上,凱蒂失身,凱蒂結(jié)婚,等等。在班吉的世界里,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只有看得見看不見,聞得見聞不見,聽得見聽不見這些分別。常人的內(nèi)心與外界交織,班吉則只用五官感知世界,或者可以說,感官地感知世界。他的意識,真正的由“感”而發(fā)??梢韵胍姡@個家庭人員比較多,有等級制度但不森嚴(yán),仆人對班吉并不夠尊重,全家只有凱蒂和父母對班吉有親人的感情。我想起七十年代的電影版《簡愛》,開場古舊的歐式音樂,昏暗的山坳,陰云密布的天空,年代久遠(yuǎn)的獨門宅第,衣衫整潔緊閉雙唇的歐洲男女,——在班吉的眼里,我想象著他的家庭也是這樣的一派場景。似乎他的家庭氛圍從來與快樂安詳無關(guān),在通篇的描述中我僅僅在班吉提到凱蒂身上樹的香氣時略微感到輕松。他大哭大吼大鬧,他看到黑夜來了又去,他不伸鼻子也聞得到死亡的氣味兒——他仿佛一個能夠預(yù)知災(zāi)難與悲劇的愚者,作者仿佛在字里行間暗示,班吉平時哼哼唧唧仿佛展現(xiàn)著這個家族毫無生機的氣氛,班吉哭哭啼啼則作為某一次不幸事件的隱喻,班吉聞到了病,聞到了死則毫無掩飾地證明悲劇的降臨。以感官代替心靈觸碰并反映世界,我想這就是班吉部分的特點。

杰生是哈佛的高材生,卻內(nèi)心壓抑,決定自殺。和班吉恰恰相反,他的思想敏感得像個女孩,而他又明顯具有悲觀主義傾向,于是,家族的衰落使他相信,自己的未來一片昏暗;原本天真善良的妹妹失去貞潔,也成為自己的錯,自己要負(fù)上臆想中“亂來”的責(zé)任;父親的思想明明腐朽不堪,他卻被其深深影響,不可自拔。家里的奴仆是下等人,學(xué)校的同學(xué)不可一世,他都不愿也無法與之傾訴心聲。久久郁結(jié)于心中的負(fù)面情感終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用我們現(xiàn)在人的話說就是,心里怎么也想不開,于是想到了死,想到了以死亡結(jié)束并代替茍活??墒撬詺⒅耙淮氖略趺磿绱酥?,去很多地方見各種人物,每個略過他眼前的事物都一一躍然紙上,讓我在閱讀過程中甚至產(chǎn)生這樣的懷疑,他如此留戀人間,何必選擇死亡。然而我轉(zhuǎn)念一想,死前的人,眼睛格外清澈,思想格外清晰,世界在他的眼中,也格外透明和真實,的確是這樣。

昆丁部分我并沒有讀,但僅就前兩個人物來看,作者選擇兩個相對普通人來講比較特殊的人物,由他們的雙目反射那個色彩灰暗落寞的時代,真可謂苦心經(jīng)營獨具匠心。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六

《喧嘩與騷動》是福克納的第一部成熟之作,作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小說的代表作,作家傾注了許多心血,也是他最鐘情的作品。小說書名取自于莎士比亞《麥克白》的第五幕第五場,在這一場中,主人公有一大段獨白:“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臺上指手畫腳的拙劣的伶人,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個白癡所講的故事,充滿著喧嘩與騷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丙溈俗栽趬粝肫茰?、家破人亡時所流露出的絕望、虛無的情緒,與處于沒落、解體中的美國南方子弟的心緒在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作者“人生如演戲,世界是荒漠”的創(chuàng)作思想。

《喧嘩與騷動》通過對康普生家庭成員的遭遇變故和日趨頹唐的精神世界的描寫,反映了美國南方莊園主貴族階級走向沒落的必然趨勢和南方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淪喪覆亡,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對資本主義價值標(biāo)準(zhǔn)進行了批駁?!缎鷩W與騷動》的創(chuàng)作以美國南方大地為根基,表現(xiàn)了南方新舊體制交替轉(zhuǎn)換過程中傳統(tǒng)觀念與現(xiàn)代意識、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作品最富有光彩的部分是對人物內(nèi)心的體驗與描摹,揭示出身處困境的人的痛苦與不安、將對南方歷史的追溯、反思與人物的失落、沉淪、掙扎一一融人作品之中,使作品多義朦朧、內(nèi)涵深遠(yuǎn)。

意識流手法的運用是??思{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點。有評論家指出:“他是人的內(nèi)心活動的挖掘者和表現(xiàn)者,他雖然也描繪了一些社會狀況和人物的外在行動,但是他最擅長并成為自己藝術(shù)特色的還是對人物內(nèi)心的刻畫,在許多情況下,他是通過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來塑造人物與表現(xiàn)時代的?!比说膬?nèi)心世界是神秘莫測、瞬息萬變的,《喧嘩與騷動》在表現(xiàn)這方面內(nèi)容時顯示出了高超的技巧。在前三章里,作者著力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真實,展示人的感受、情緒、聯(lián)想等種種意識流動的痕跡,尤其是對人物的異化人性、病態(tài)心理、扭曲性格予以了充分的展示。班吉的基于精神疾患產(chǎn)生的混沌、錯亂的癡呆型意識流,精神瀕臨崩潰的昆丁自殺前產(chǎn)生的理性色彩與絕望情緒交織的情意型意識流,滿懷功利心的杰生冷靜又偏執(zhí)的理性意識流以立體交叉的復(fù)合方式呈現(xiàn)出來,多層次、多角度的意識彼此映襯、相互交融,形成了從直覺虛幻到理性明晰的全方位意識形態(tài),使作品具備了無窮的張力。

??思{是一個善于運用神話原型的作家,他總是“試圖在集希臘一羅馬,希伯來一基督教因素之大成的人類神話和現(xiàn)代歷史之間建立一種普性的關(guān)系”。

《喧嘩與騷動》是他運用神話的一個范例。他以基督受難周的事件為原型,為小說安排了一個對應(yīng)的神話結(jié)構(gòu),使小說具有了超越時空的意義。小說中1928年的三個日期,正是那一年的基督受難日、復(fù)活節(jié)前和復(fù)活節(jié),昆丁自殺的196月2日則是圣體節(jié)的第八天。因此,康普生家的歷史便與基督受難的歷史產(chǎn)生了關(guān)聯(lián),增添了作品寓意的普遍性和深刻性。每一章里都有與基督經(jīng)歷大致平行的內(nèi)容,基督的圣潔、莊嚴(yán)正好反襯出了康普生們的卑微、萎靡,他們違背了基督臨終時對門徒的告誡:“你們要彼此相愛?!睈鄣膮T乏使家庭分崩離析,使他們陷入困境,耶穌基督的受難、復(fù)活拯救了人類,康普生們卻走向了毀滅,反諷意味不言而喻。此外,夏娃的墮落引發(fā)了人類的災(zāi)難,凱蒂的墮落則導(dǎo)致了康普生家的覆亡;小昆丁私奔出逃的情景與耶穌復(fù)活的場面是相似的……這些神話原型的運用更有利于表現(xiàn)南方社會的歷歷史命運和人類的精神危機,并將作品主題升華到探討人類命運的高度,使作品從平凡、淺近走向了超越與永恒。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七

意識流過腦海,順手抓一把上來。這句話,是我高中意識流系列周記的題記。那時候,習(xí)慣于將每一次印象深刻的胡思亂想都一筆一劃的記錄下來,反復(fù)閱讀,細(xì)細(xì)回味,并樂此不疲。而今天翻看周記本,重讀那所謂的“意識流”周記,不禁啞然失笑,有些不過是人物、場景和事件幻想得比較具體的故事,有些則是相對于彼時較為深邃的思想的沉淀。與此刻我手中的《喧嘩與騷動》所不同的是,我刻意地記錄思想起伏,刻意地細(xì)致描述思緒的片段,而在福克納筆下,無論班吉還是杰生,他們的思想與現(xiàn)實生活的任何碰撞都被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在微黃的紙張之上,太精確太詳盡,以至于我深感班吉部分雜亂無章,杰生部分拖沓冗長,最終沒有讀完便放下書,揉揉酸澀的眼睛,拍拍緊繃的雙頰。

班吉天生智障,或者說是一個可憐的癡呆兒,他腦海中流淌的意識,純粹而簡單,相對于之后杰生的描述,可以說較為粗獷。因為即使班吉能夠?qū)懽?,水平也不會多么高明,至多是看到什么寫什么,想到哪天的事便筆一揮寫下去,文字無論如何都談不上優(yōu)美細(xì)膩。但正是因為他低智商,單純無知,由他的視角望去,整個世界才顯得那么真實。他前前后后回想起數(shù)個時期發(fā)生的事,無憂無慮的童年,改名的那天晚上,凱蒂失身,凱蒂結(jié)婚,等等。在班吉的世界里,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只有看得見看不見,聞得見聞不見,聽得見聽不見這些分別。常人的內(nèi)心與外界交織,班吉則只用五官感知世界,或者可以說,感官地感知世界。他的意識,真正的由“感”而發(fā)。可以想見,這個家庭人員比較多,有等級制度但不森嚴(yán),仆人對班吉并不夠尊重,全家只有凱蒂和父母對班吉有親人的感情。我想起七十年代的電影版《簡愛》,開場古舊的歐式音樂,昏暗的山坳,陰云密布的天空,年代久遠(yuǎn)的獨門宅第,衣衫整潔緊閉雙唇的歐洲男女,——在班吉的眼里,我想象著他的家庭也是這樣的一派場景。似乎他的家庭氛圍從來與快樂安詳無關(guān),在通篇的描述中我僅僅在班吉提到凱蒂身上樹的香氣時略微感到輕松。他大哭大吼大鬧,他看到黑夜來了又去,他不伸鼻子也聞得到死亡的氣味兒——他仿佛一個能夠預(yù)知災(zāi)難與悲劇的愚者,作者仿佛在字里行間暗示,班吉平時哼哼唧唧仿佛展現(xiàn)著這個家族毫無生機的氣氛,班吉哭哭啼啼則作為某一次不幸事件的隱喻,班吉聞到了病,聞到了死則毫無掩飾地證明悲劇的降臨。以感官代替心靈觸碰并反映世界,我想這就是班吉部分的特點。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八

初讀《喧嘩與騷動》,感覺很陌生,甚至有些吃力,故事竟然可以這樣組織的。后來才知道這種寫法叫做“意識流”??傮w感覺好混亂,好糊涂啊,完全沒有章法,各種片斷,好像都莫名其妙的交織在一起。如果沒有譯者大量的注解,完全看地不知所云,但說實話,即使看了下面的注解,還是不太清楚??思{到底在這本書中要表達什么思想。我想,也許正如這題目的來源莎士比亞里的《麥克白》里說的那句話,“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沒有任何意義。”這本說,也是“癡人”福克納的夢靨囈語,沒有什么意義吧。我人生沒意義,你還得活下去;讀完一本書,即使沒什么想法,也還得寫讀后感。

同一部小說,有人對作者的藝術(shù)技法條分縷析;有人從時代背景及作者的祖宗八代解構(gòu)故事誕生的必然因素;有人像杜撰明星八卦一樣猜測人物的原型及可能的含沙射影;還有人拿它與別的小說做一番可有可無的比較。這幾者,當(dāng)屬于職業(yè)評論家之流。而我讀小說,僅限于故事本身和語言文字。如同欣賞美人,不宜用手持手術(shù)刀的醫(yī)生的眼光;欣賞美景,不宜用科學(xué)家解釋眼睛成像的方法。那我就把自己從開始到結(jié)束,談?wù)勥@本書的一些感受。

小說的故事發(fā)生在美國南方杰弗生鎮(zhèn)上的康普生家,描寫了康普生家族的沒落史。這是一個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望族,祖上出過一位州長、一位將軍。家中原來廣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敗的宅子,黑傭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爾西和她的外孫勒斯特了。一家之長康普生先生于19病逝。他在世時算是一個律師,但從不見他接洽業(yè)務(wù)。他整天醉醺醺,嘮嘮叨叨地發(fā)些憤世嫉俗的空論,把悲觀失望的情緒傳染給大兒子昆丁??灯丈运嚼淇?,無病呻吟。她總感到自己受氣吃虧,實際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她時時不忘南方大家閨秀的身份,以致她僅僅成了一種“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為母親和妻子應(yīng)有的溫情,家中沒有一個人能從她那里得到愛與溫暖。女兒凱蒂可以說是全書的中心。家族的衰落和家庭中的頹敗、冷漠氣氛,使她從一個“南方淑女”變成了輕佻放蕩的女人。凱蒂的淪落給他家庭,給她的三兄弟造成里毀滅性的影響。

第一部分是從班吉的角度來寫的,班吉是凱蒂的小弟弟,他是個先天性白癡。一九二八年,他三十三歲了,但是智力水平只相當(dāng)于一個三歲的小孩。他沒有思維能力,腦子里只有感覺和印象,而且還分不清它們的先后,過去的事與當(dāng)前的事都一起涌現(xiàn)在他的腦海里。所以,在他的敘事當(dāng)中,常常是混亂的,敘事到一件事的時候,又會因為當(dāng)中的一些事物,聯(lián)想起另一件事。如果沒有譯者的注解,我還真不知道他在講什么事。但我還好奇,譯者又是怎么知道班吉講的就是那件事,我即使聯(lián)系上下文也看不出??磥恚业闹橇λ秸娴氖呛艿桶?。但通過班吉的講敘,我還是可以了解到,班吉對姐姐凱蒂有很深的感情。

第三部分是從杰生的角度來敘述的。杰生應(yīng)該可以說是康普生家族里面比較正常的一個人,因為他既不是白癡,又沒有自殺的念頭,更沒有一些放蕩的行為。但他既生為康普家的人,無論康普生太太怎么說杰生好,他還是繼承了家普生家我認(rèn)為一些共性的思維特點:瘋顛的,非正常的,瘋狂的。杰生的“瘋”我覺得是因為他的自私自利、貪婪無情所造成的。這點在現(xiàn)實中也還是可以找到例子的,有些人為了追求金錢、地位,確實會導(dǎo)致精神失常。通過杰生的講敘,我發(fā)現(xiàn)杰生絕對是惡的代表。他阻擾姐姐凱蒂對她女兒急切的想念之情,并且還利用這點來給自己生利。別說他跟凱蒂是親兄妹了,即使他跟凱蒂沒有任何的血緣關(guān)系,一個常人也絕不會做出這樣的事的。但就杰生的這樣一個人,作為康普生家族的權(quán)威康普生太太還不對地夸杰生好。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康普生家族沒落的必然性。

??思{有一個信念,或者更恰當(dāng)?shù)卣f有一個希望:每個人遲早都會接受應(yīng)得的懲罰。而自我犧牲不僅隨之帶來個人的幸福,而且也增加了全人類的善行。這樣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的加深對這部經(jīng)典意識流之作的理解,也更進一步理解美國作家威廉???思{。從《喧嘩與騷動》中,我們可以看到??思{對生活與歷史的高度的認(rèn)識、概括能力。盡管他的作品顯得撲朔迷離,有時也的確如癡人說夢,但是實際上還是通過一個舊家庭的分崩離析和趨于死亡,真實地呈現(xiàn)了美國南方歷史性變化的一個側(cè)面。我們可以看到,舊南方的確不可挽回地崩潰了,它的經(jīng)濟基礎(chǔ)早已垮臺,它的殘存的上層建筑也搖搖欲墜。凱蒂的墮落,意味著南方道德法規(guī)的破產(chǎn)。班吉四肢發(fā)達,卻沒有思想的能力,昆丁思想復(fù)雜,偏偏喪失了行動的能力。另一個兄弟杰生眼睛里只看到錢,他干脆拋棄了舊的價值標(biāo)準(zhǔn)。但是他的新的,也即是資產(chǎn)者們的價值標(biāo)準(zhǔn),在作者筆下,又何嘗有什么新興、向上的色彩呢?聯(lián)系??思{別的更明確譴責(zé)“斯諾普斯主義”的作品,我們完全有理由認(rèn)為:《暄嘩與騷動》不僅提供了一幅南方地主家庭解體的圖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有對資本主義價值標(biāo)準(zhǔn)的批判。

雖然這部經(jīng)典的意識流作品讀起來較為晦澀,結(jié)構(gòu)復(fù)雜,寓意較深,是對我們讀者耐心的較大考驗,但其繁復(fù)的小說結(jié)構(gòu)和多變的敘述手法讓人驚嘆,具有無與倫比的藝術(shù)魅力。最讓人難忘的,當(dāng)然還是小說的語言。有一些詩一樣跳動的語句,片面夸大了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而恰如其分的烘托了當(dāng)時的氣氛,表達了復(fù)雜了心情,或者突出了某種細(xì)膩的感官感受。有些語句簡直讓人拍案叫絕。班吉明是個癡兒,但是嗅覺十分靈敏;昆丁想自殺,所以十分亢奮。小說的這兩個部分,這種讓我眼睛一亮的語句尤其多。

長久以來,我癡迷于這種美辭妙句,就像一般的女性喜歡外形別致色彩艷麗的衣服和擺設(shè),也像書法家癡迷于文字自身的形體。深層的原因,可能是我個人缺少遣詞造句的才情。這種缺乏,就像一個只知道穿配發(fā)的制服的人,不懂得各式各樣的其它衣服中的流行元素和搭配技巧。好的小說,經(jīng)常隨手翻幾頁,總不會讓人失望,總能發(fā)現(xiàn)一些妙極了的描寫和陌生化的詩一樣的詞句。相逢莫如偶遇,此次偶遇,發(fā)現(xiàn)了一片天,一掃初窺時的迷茫并獲益匪淺。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九

意識流過腦海,順手抓一把上來。這句話,是我高中意識流系列周記的題記。那時候,習(xí)慣于將每一次印象深刻的胡思亂想都一筆一劃的記錄下來,反復(fù)閱讀,細(xì)細(xì)回味,并樂此不疲。而今天翻看周記本,重讀那所謂的“意識流”周記,不禁啞然失笑,有些不過是人物、場景和事件幻想得比較具體的故事,有些則是相對于彼時較為深邃的思想的沉淀。與此刻我手中的《喧嘩與騷動》所不同的是,我刻意地記錄思想起伏,刻意地細(xì)致描述思緒的片段,而在福克納筆下,無論班吉還是杰生,他們的思想與現(xiàn)實生活的任何碰撞都被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在微黃的紙張之上,太精確太詳盡,以至于我深感班吉部分雜亂無章,杰生部分拖沓冗長,最終沒有讀完便放下書,揉揉酸澀的眼睛,拍拍緊繃的雙頰。

班吉天生智障,或者說是一個可憐的癡呆兒,他腦海中流淌的意識,純粹而簡單,相對于之后杰生的描述,可以說較為粗獷。因為即使班吉能夠?qū)懽?,水平也不會多么高明,至多是看到什么寫什么,想到哪天的事便筆一揮寫下去,文字無論如何都談不上優(yōu)美細(xì)膩。但正是因為他低智商,單純無知,由他的視角望去,整個世界才顯得那么真實。他前前后后回想起數(shù)個時期發(fā)生的事,無憂無慮的童年,改名的那天晚上,凱蒂失身,凱蒂結(jié)婚,等等。在班吉的世界里,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只有看得見看不見,聞得見聞不見,聽得見聽不見這些分別。常人的內(nèi)心與外界交織,班吉則只用五官感知世界,或者可以說,感官地感知世界。他的意識,真正的由“感”而發(fā)。可以想見,這個家庭人員比較多,有等級制度但不森嚴(yán),仆人對班吉并不夠尊重,全家只有凱蒂和父母對班吉有親人的感情。我想起七十年代的電影版《簡愛》,開場古舊的歐式音樂,昏暗的山坳,陰云密布的天空,年代久遠(yuǎn)的獨門宅第,衣衫整潔緊閉雙唇的歐洲男女,——在班吉的眼里,我想象著他的家庭也是這樣的一派場景。似乎他的家庭氛圍從來與快樂安詳無關(guān),在通篇的描述中我僅僅在班吉提到凱蒂身上樹的香氣時略微感到輕松。他大哭大吼大鬧,他看到黑夜來了又去,他不伸鼻子也聞得到死亡的氣味兒——他仿佛一個能夠預(yù)知災(zāi)難與悲劇的愚者,作者仿佛在字里行間暗示,班吉平時哼哼唧唧仿佛展現(xiàn)著這個家族毫無生機的氣氛,班吉哭哭啼啼則作為某一次不幸事件的隱喻,班吉聞到了病,聞到了死則毫無掩飾地證明悲劇的降臨。以感官代替心靈觸碰并反映世界,我想這就是班吉部分的特點。

杰生是哈佛的高材生,卻內(nèi)心壓抑,決定自殺。和班吉恰恰相反,他的思想敏感得像個女孩,而他又明顯具有悲觀主義傾向,于是,家族的衰落使他相信,自己的未來一片昏暗;原本天真善良的妹妹失去貞潔,也成為自己的錯,自己要負(fù)上臆想中“亂倫”的責(zé)任;父親的思想明明腐朽不堪,他卻被其深深影響,不可自拔。家里的奴仆是下等人,學(xué)校的同學(xué)不可一世,他都不愿也無法與之傾訴心聲。久久郁結(jié)于心中的負(fù)面情感終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用我們現(xiàn)在人的話說就是,心里怎么也想不開,于是想到了死,想到了以死亡結(jié)束并代替茍活??墒撬詺⒅耙淮氖略趺磿绱酥?,去很多地方見各種人物,每個略過他眼前的事物都一一躍然紙上,讓我在閱讀過程中甚至產(chǎn)生這樣的懷疑,他如此留戀人間,何必選擇死亡。然而我轉(zhuǎn)念一想,死前的人,眼睛格外清澈,思想格外清晰,世界在他的眼中,也格外透明和真實,的確是這樣。

昆丁部分我并沒有讀,但僅就前兩個人物來看,作者選擇兩個相對普通人來講比較特殊的人物,由他們的雙目反射那個色彩灰暗落寞的時代,真可謂苦心經(jīng)營獨具匠心。

《喧嘩與騷動》與一般小說比,主人公穿越多個時間層進行連鎖式回憶,引用很多神話傳說還有《圣經(jīng)》的故事,大段大段沒有標(biāo)點符號的句子,這些都很特別。但格外引起我注意的,則是主人公在回想的過程里多次重復(fù)的某些小詞小詞組或是小句子。比如班吉無數(shù)次在某段描述中突然提到的“她身上有樹上的香氣”,杰生提到的“他說起來吧”這句話。這樣幾個字可以將正在專注于閱讀的讀者猛然拉回一兩分鐘之前的段落里,逼著讀者同主人公一起,思想輕飄飄地混沌起來,時而飄搖到十年前,時而回到當(dāng)下。循規(guī)蹈矩的讀者可能會到不解和不悅,這些無序的“小東西”打亂了他們的思路,而我則不怎么認(rèn)為。我第一次讀到班吉嗅到凱蒂身上樹的香氣時,我有感于班吉對他姐姐純潔的喜愛,第二次讀到時感到班吉心中充滿著對凱蒂重重的依戀,第三次第四次,漸漸感到心驚。一個人思念另一個人很正常,而在想別的事情的時候無意中就想到另一個人,這則超越了一般思念的概念。這是程度非常深的思念,而這程度,并不是通過細(xì)致的描寫體現(xiàn),而是通過這種“無意識”的重復(fù)出現(xiàn)而生動強烈的展現(xiàn)。何為文字的表現(xiàn)力度,如何在文字中滲透濃厚的感情,在我看來,這些小東西便足以回答這兩個難度不小的問題。

我一直認(rèn)同小詞小句子在長篇文字中的重要性,這種重復(fù)的寫作手法(姑且稱之為一種寫作手法)我也在嘗試使用。其實不僅??思{,在這之前我已經(jīng)在其他作品中領(lǐng)略到重復(fù)出現(xiàn)的小詞小句子的魅力。美國硬派恐怖小說家,本特利?利特,他的多部小說中用到這種手法。在恐怖小說里,小詞小句的重復(fù)出現(xiàn)無疑會加重恐怖的色彩。由于小詞小句聯(lián)系到前面的情節(jié),在這里我僅僅列舉一些例子,不作過于詳細(xì)的分析。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十

從昆丁,到康普生家,到美國南方社會,都沉浸在一種朦朧混亂的進行中。所有人在人生喧鬧中過完了這一生,但沒能給世界留下任何色彩。

康普生是奇怪的不能稱之為家的家,人與人間是支離的,缺失了家人之間的連接紐帶。這一大家子里,除了被唾棄的名字都不能提起的凱蒂(凱瑟琳),沒有一個會“愛”。他們之間,在依靠一種家族的名譽連接。實際上就是極度個人自私的外化。

從父母輩開始,康普生夫婦,沒有任何妻子與丈夫的意識,他們是對方的冰冷的陌生人,康普生先生表面整日對康普生太太的弟弟毛萊冷嘲熱諷,實際上也是對其背后家族的不屑。康普生太太的口頭禪幾乎就是:“感謝上帝,杰生你是唯一一個不像康普生家的人?!眰z個人,死守著自身早已落魄下去的家族榮光,形成相互的對立。

康普生太太在整個家庭中,最重要的角色是母親,在許多的作品里、人生里,溫情就在母愛的角色里起始,是讓人生故事顯得鮮活流動的光。但在康普生太太這里,這叢溫暖的燈火熄滅了,她是一塊巨大的寒冰。除了杰生,她沒給自己的孩子施舍過一點點的愛,她說班吉是“上帝對她的懲罰”言語行動里處處是對他的厭惡;昆丁像康普生先生,是為了她而去自殺;凱瑟琳從來沒有她那種“咱們這種人家的女子”大家閨秀的樣子,后來更是不允許任何人提起名字的恥辱;杰生是她“花了兩年”矯正“壞習(xí)慣”的孩子,因此深受她的信賴與喜愛,可也因為她從沒有停止過的標(biāo)簽思想“不是康普生”與他的親人割裂的徹徹底底。母性角色的缺失,讓這個家庭殘破而盡顯冰冷。使每一個孩子都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康普生先生的存在鏡頭份量少的可憐,形象零星的存在于班吉的記憶里,思想則留存在昆丁混亂的思想中。他對孩子,表面是溫和的,沒有康普生太太的尖刻,但實際上只是一種人生的自我放縱,他昏昏醉醉的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人生虛無消極,毫無意義,就像沉醉在感嘆吟誦人生的詩人,深入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沒有能力擔(dān)當(dāng)去給孩子愛。他不僅沒有站穩(wěn)自己父親的角色,反而進一步的加深促進了三個孩子(昆丁、凱蒂、班吉)與母親的矛盾。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無論是班吉,還是昆丁、凱瑟琳、杰生,他們都是殘破的人,他們是母愛的缺失者,也是給予愛上的殘疾人。

這個殘破的“缺愛”的家庭,得以維系的重要因素,是那個低賤的黑人廚娘“迪爾西”,迪爾西的角色,補充了整個家庭中缺少的父母愛,她以黑人的身份,顯示超越白人的可貴。她幾乎是整部小說里唯一溫暖的光。

整本小說,從班吉、昆丁、杰生三個人的意識去拼湊成關(guān)于過去的完整故事。這三部分的意識流,并非一種故事敘述的表達方式,而是這三個角色自己需要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們是三個思維混亂,無法正常思考的精神病態(tài)患者。

班吉是先天的智力障礙,33歲的他只有3歲智力,不斷在過去的記憶里跳躍,故事從班吉的視角開始,因而極其破碎凌亂,理解的困難。但讀完全書后再來看,似乎再難以找到任何更好的角色來講述這個故事。班吉因智力的問題,成為缺少人格色彩的白紙,康普生一家的重大事件班吉的改名、凱蒂的失貞與婚禮、奶奶的去世、昆丁的自殺、康普生先生的葬禮,即使是破碎的,也是真實的,再沒有任何視角,比一張白紙顯現(xiàn)的東西更真實。其次,在所有人的眼里,班吉都是一個“白癡”,無論是重大的事情還是下人的閑言碎語,沒有人想避開一個傻子,在班吉的部分,所有人物的性格都是最真實的展示,迪爾西與早期凱蒂的善良一覽無余。最后,班吉是個傻瓜,他五官的感覺,是完全混亂的,因此,他聞到“冷的氣味”,聞到死亡的味道。我們在潛意識的神秘認(rèn)知里,總相信傻瓜總在一些地方超過常人的敏感,??思{在借助班吉,虛虛實實的傳遞自己的意識,他聞到純潔的凱蒂身上“樹葉的香氣”和“失貞”后厭惡的味道,他也喜歡聞黑人威爾許屋子里的氣味。這是一個安排的精妙的傻瓜。

班吉是整個故事中,最悲劇的承受者,他不由自主的渴望貼近爐火、墊子、凱蒂這些象征溫暖的事物,他生而被剝奪能力,對于冷漠、墮落、殘忍,他承受。這部小說里的所有人都在憤怒騷動,除了班吉。

昆丁的部分,幾乎是全書最艱澀難懂的意識流部分。他所涉及的時間段很小,即從妹妹凱蒂的失貞到結(jié)婚。他的認(rèn)知不真實,更加虛幻,但幾乎是整本小說的核心所在。昆丁是一個被時間捆綁了的人,他懼怕一切與時間有關(guān)的鐘表,可能存在的原因,一是因為,昆丁的人生導(dǎo)師——父親康普生給昆丁灌輸虛無的價值觀類似“所有人類經(jīng)驗都是謬誤的”,鐘表永無止境的跑動,是在提醒昆丁,生命是在毫無意義的消亡著,這種人生的無力,是昆丁想要終結(jié)的。二是,在昆丁自殺前的最后回憶里,父親告訴他“暫時的”是這個世界上最絕望的詞,昆丁來不及去修正被時間抹去的東西,他恐懼時間。

昆丁這個人的形象,是康普生家所有虛妄榮譽的堆砌,身為康普生家的長子,他承受了父親的希望和家族的尊嚴(yán),他自身成為倫理道德的維護者。他的生命,從妹妹凱蒂的失貞開始劇烈的扭曲,妹妹的不潔污染了家族,他作為維護者嘗試了各種方式去抹去家族的羞辱:殺死凱蒂、與她的情人決斗、假裝自己與凱蒂亂倫、自殺。與此同時,他又繼承了這個家族的懦弱與無能,他想把不貞潔的女人拖下地獄遭受烈火,卻“丟了刀”“像一個女人暈了過去”。他的生命捆綁著貴族的道德,當(dāng)他無力挽回這種道德標(biāo)準(zhǔn),他就只剩下了一條路:死亡。

昆丁是整本書里,最冰冷的人,最缺失了愛人能力的人。他看似關(guān)心凱蒂,關(guān)心班吉,實際上,只是在關(guān)心這個淪落家族的最后一點尊嚴(yán)。他給自己的生命戴上了鐐銬,也給別人強制性的鎖上了鐵鏈。昆丁朦朧虛無的生命,就是永遠(yuǎn)保持著節(jié)奏前行的鐘表。

杰生在表面上是典型的惡,自私、殘忍、偽善、無知……總之結(jié)合了一切不討喜的性格。杰生是罪惡的,極端的,傷害殘害無辜的人,他在讓絕望與崩塌延續(xù)。

但是,重新回讀班吉的童年回憶部分,杰生讓人覺得可憐,他從小就被隔絕,被父親、昆丁、凱蒂、迪爾西厭惡與忽視,加上母親性格的影響,最終造成他人格的畸形。杰生可惡,卻又讓人讀到這個灰暗的家里唯一一點躍動的色彩,在他身上,融合人性的罪惡,因而又最為像人本身。他生于殘破的家族,最后親手讓它摧毀。

對殘存的凱蒂的思考。

全書沒有寫凱蒂的故事,可全書都是隱藏圍繞著凱蒂的故事來寫。在班吉的回憶里,童年的凱蒂善良,昆丁,凱蒂任性而放蕩,杰生,凱蒂是自私的,家庭的恥辱。

凱蒂是愛,是色彩,是要奔離出這個灰暗牢籠的鳥兒,她的悲劇,是作者對舊的傳統(tǒng)道德的極大譴責(zé),凱蒂的失貞成為家族崩塌的導(dǎo)火索,她親手摧毀了這個代表傳統(tǒng)的家庭,又為這個家庭所迫害。傳統(tǒng)與未來的交鋒,兩敗俱傷。

在故事敘述的方法上,首先,是意識流的方式,用意識流無序、缺乏邏輯的特色,展現(xiàn)了班吉癡的意識,昆丁瘋的意識,杰生狂的意識,貼合人物個性,增加感官體驗上的真實性。其次,作者通過四個人的角度,寫了四遍故事,這種重復(fù)的寫法,又讓人感受到一個人物的成長與變化歷程。讓人體悟到那些細(xì)微的塑造因素。

多角度的寫法和意識流相搭配,打碎時間順序,讓故事以大量的、支離破碎的信息呈現(xiàn),讀起來略顯凌亂,但是讀完全本后,前后結(jié)合搭配,常常讓人提取到呼應(yīng)的、暗含的信息。這種方式將破碎殘缺的內(nèi)容留給讀者整理,留下了自我創(chuàng)造和補充的空間,使故事是朦朧的,又存在各種可能性。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十一

《喧嘩與騷動》該書名取自《麥克白》臺詞lifeistaletoldbyanidiot,fullofsoundandfury,signifyingnothing.

從作者??思{談起,可連線于伍爾夫、普魯斯特、馬爾克斯、莫言、喬伊斯等作家,意識流界中的大師普魯斯特最特別的一點的將藝術(shù)與小說高度結(jié)合,文字間擁有大部分人只有童年時期才擁有的高敏度和對美的感知能力。相較于伍爾夫不注重表現(xiàn)事件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而把創(chuàng)作重心放在對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現(xiàn)上的實驗性意識流,??思{的意識流更能帶動讀者的情緒。而同為20世紀(jì)最具有影響作家,??思{算是馬爾克斯的導(dǎo)師,其成名作《枯枝敗葉》也是公認(rèn)模仿福克納的作品,《百年孤獨》里不乏有《喧嘩與騷動》的影子,馬爾克斯將意識流引入魔幻手法同樣從家族的衰落為基底寫作,且《霍亂時期的愛情》里苦杏仁的氣味總是令阿里薩想起命運受阻的愛情,《喧嘩與騷動》里也借用嗅覺去體現(xiàn)人物的感受,忍冬的香味,樹的味道,金銀花的香味等,借著香味在混亂的意識中體現(xiàn)情節(jié)走向,對美好而虛無的事物的挽留。莫言的《球狀閃電》是一部模仿福克納意識流風(fēng)格的小說,但莫言無論魔幻還是意識都更偏重于現(xiàn)實。

以上是本人才疏學(xué)淺對意識流代表作家的一點拙見,此外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一直沒讀完,下了三次決心依然沒讀完,另外一位意識流大師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也是望而卻步。

從《喧嘩與騷動》作品談起,里面的文字對作者、讀者和譯者來說都存在難度,??思{高超的寫作技巧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剛開始閱讀第一章時很多人都感到困難,如果先提前了解故事的大致內(nèi)容再跟隨幾位主人公的意識游走,便能夠在過程中體驗快感,但我個人更偏向于先盲讀再重讀,避免主觀先入為主。

昆汀部分的文字技巧如同海嘯般狂卷洶涌。這部分的開始就表明了時間在這里是空白的,當(dāng)時父親告訴他:“我把這個表送給你,并不是要你能記住時間,而是希望你可以時不時地忘記時間,千萬不要把所有的力氣用來試圖征服時間。他說,因為時間是無法征服的。時間不戰(zhàn)而勝,贏得不費吹灰之力。這個戰(zhàn)場只不過是向人類展示他們自己的愚笨與絕望。”

本書前三章分別以班吉、昆汀、杰生三兄弟的視覺圍繞家庭尤其是凱蒂這個角色展開敘述,三章分別用了三種不同語言風(fēng)格。雖然每一章節(jié)描寫的是同一整體但正所謂兼聽則明,只有再綜合最后黑人女傭迪爾希視覺的補充與作者的附錄,才是完整的樂章,人物形象才完整立體地躍然而出,對整個家族的悲劇走向才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這并非書評而是本人的備忘錄,借著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寫下今日所看的書一點念想。快下班了,就到此為止吧,不進一步對本書剖析了。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十二

這是一本典型的意識流小說,最大的特點是很難抓住作者的思緒,著重的是心里活動描寫。它不是傳統(tǒng)小說按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的先后次序或者是情節(jié)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聯(lián)系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fā)展的結(jié)構(gòu),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lián)想來組織故事。

美國心理學(xué)家威廉.詹姆斯認(rèn)為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guān)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管生活直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有人為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gòu)成;還認(rèn)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xiàn)出來與現(xiàn)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現(xiàn)實性的時間感。

所以在??思{的《喧嘩與騷動》中,盡管他寫的是南方?jīng)]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劇,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很難把他們之間故事情景聯(lián)系起來。

印象最深的是這個家庭的女兒凱蒂。雖然全書沒有以她的視角來單獨成章,可是她卻息息相關(guān)滲透到每一個人物的行動中。長子昆丁絕望地抱住南方所謂的舊傳統(tǒng),因為凱蒂的風(fēng)流成性,愛恨交加,悲憤溺水自殺??灯仗亲运嚼淇岬摹安∪恕?,她在意的一定只有她自己,時時不忘南方大家閨秀的身份,拖累了整個家庭,也加快了康普生一家的沒落。凱蒂生活在被壓抑的黑暗中,擺脫“閨秀”束縛,卻走過頭,風(fēng)流放蕩,與男生幽會有了身孕,然后嫁給了另一個男人。不過她也免不了被拋棄的命運。可憐的是那個也叫昆丁的私生女??尚Φ母改笡]有征求她的意見生下了她,痛苦悲哀注定伴隨著她的一生?;脺绾蟮拿魈?,正如文章所說,“在痛苦中誕生,在疾病痛苦中長大,在腐朽中死去。”

其實在單純、不被世俗和虛偽污染的班吉眼里,凱蒂小時候是可愛的,善良的,充滿愛心,也勇敢渴望追求愛情和幸福。但她生活在注定沒落的南方家庭。在林達的書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封建的南方家庭在時代的淘洗下混亂不堪,注定的墮落和命運的選擇。就算吶喊,光明也只是短暫的一瞬,在差點看到福音來臨的那一刻死去。

我看到文中在最后的吶喊,試圖喚醒“羔羊的血”去救贖罪惡的一家。然后已經(jīng)無能為力了。死去的是幸福的,留下來的只能殘喘等待復(fù)活。

當(dāng)上帝轉(zhuǎn)過他那無所不能的臉去時,他說:我不想讓天堂承受過重的負(fù)擔(dān)!我能夠看到鰥居的上帝關(guān)上了她的門;我看到洪水在天地之間泛濫;我看到一代又一代始終存在著的黑暗與死亡。接下來呢,看啊!兄弟們!是的,兄弟們!我看到了什么呢?我看到了什么,罪人們?。课铱吹搅藦?fù)活和光明;看到了溫順的耶穌說:正是因為他們殺死了我,你們才可以復(fù)活;我死去,為的是讓看到相憎奇違的人永遠(yuǎn)不死。兄弟們啊,兄弟們!我見到了末日的霹靂,也聽到了金色的號角吹響了天國至福的音調(diào),那些銘記羔羊鮮血的事跡的死者紛紛復(fù)活。

至于杰生的冷漠無情,貪婪成性大概也是理所當(dāng)然的??灯仗珜ψ约旱淖优膼憾尽⒆载?fù),全部給了杰生。他更深一籌。最邪惡的,最自私自利的,最好面子的,也是報復(fù)心最強的。他沒有受到關(guān)愛,也遭受被許諾后的遺棄。于是只有把自己投身于金錢的慰藉中,文中說“錢只是屬于命中注定會賺錢會存錢的那些人”,大概意思是相信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也相信物質(zhì)是不朽的吧,有了金錢,再也不會有人背叛了。

那只所有希望與欲望墳?zāi)沟谋硪蚕笳髁诉@個冷漠家庭的沒落。所以到頭來,留下的只有凱蒂“失落的天真”和班吉“人性的天真,以及那個高尚正直的黑人女傭。流過淺灘時水波微微起伏,就像是一匹布,它依舊保留著一絲光線,水總是這樣的。他們也總是這樣的。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十三

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讀完。這本書,開始讀它就不能停下,不然思緒就跟著斷了。整體的讀感很不好,站在地鐵里讀,我皺眉;坐在家里讀,來去廚房倒了好多次水,讀著實在郁悶,以至于我破天荒地一天去了兩次健身房,企圖通過身體的發(fā)力來使腦袋清醒。難以發(fā)泄又放不了手的討厭情緒是這本書帶給我的。

小說分成四部分及附錄,分別從班吉明、昆汀、杰森和迪爾西四個人的角度敘述,其中昆汀篇最為混亂,意識流展現(xiàn)最為徹底,大段無標(biāo)點無換行的文字讓人喘不過氣,而且不同時間的故事交錯羅列,直到把最后一條附錄讀完,才能搞清整個故事到底在說些什么。

這不是一本傳統(tǒng)、好讀的小說,如果沒有罩在小說外面的榮譽,我大概是不會堅持讀完的??伤_是一種新的小說口味,我讀慣了放進嘴里就覺得香的文字,偶爾脈絡(luò)清奇也不會太過意外,而《喧嘩與騷動》是難啃的骨頭,啃完也不覺有多香,只是這過程實在特別。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十四

《喧嘩與騷動》與一般小說比,主人公穿越多個時間層進行連鎖式回憶,引用很多神話傳說還有《圣經(jīng)》的故事,大段大段沒有標(biāo)點符號的句子,這些都很特別。但格外引起我注意的,則是主人公在回想的過程里多次重復(fù)的某些小詞小詞組或是小句子。比如班吉無數(shù)次在某段描述中突然提到的“她身上有樹上的香氣”,杰生提到的“他說起來吧”這句話。這樣幾個字可以將正在專注于閱讀的讀者猛然拉回一兩分鐘之前的段落里,逼著讀者同主人公一起,思想輕飄飄地混沌起來,時而飄搖到十年前,時而回到當(dāng)下。循規(guī)蹈矩的讀者可能會到不解和不悅,這些無序的“小東西”打亂了他們的思路,而我則不怎么認(rèn)為。我第一次讀到班吉嗅到凱蒂身上樹的香氣時,我有感于班吉對他姐姐純潔的喜愛,第二次讀到時感到班吉心中充滿著對凱蒂重重的依戀,第三次第四次,漸漸感到心驚。一個人思念另一個人很正常,而在想別的事情的時候無意中就想到另一個人,這則超越了一般思念的概念。這是程度非常深的思念,而這程度,并不是通過細(xì)致的描寫體現(xiàn),而是通過這種“無意識”的重復(fù)出現(xiàn)而生動強烈的展現(xiàn)。何為文字的表現(xiàn)力度,如何在文字中滲透濃厚的感情,在我看來,這些小東西便足以回答這兩個難度不小的問題。

我一直認(rèn)同小詞小句子在長篇文字中的重要性,這種重復(fù)的寫作手法(姑且稱之為一種寫作手法)我也在嘗試使用。其實不僅??思{,在這之前我已經(jīng)在其他作品中領(lǐng)略到重復(fù)出現(xiàn)的小詞小句子的魅力。美國硬派恐怖小說家,本特利?利特,他的多部小說中用到這種手法。在恐怖小說里,小詞小句的重復(fù)出現(xiàn)無疑會加重恐怖的色彩。由于小詞小句聯(lián)系到前面的情節(jié),在這里我僅僅列舉一些例子,不作過于詳細(xì)的分析。

他皺皺眉,想起了小時候的事。他和鄰居的一個小女孩在一座蟻山上和周圍的草地上澆上汽油,然后扔進一根劃著了的火柴。他們看著那些昆蟲的身體被燒焦、烤黑。

……(主人公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描述回家吃飯的場景)。

……也不是他認(rèn)為自己不如人,所以就要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不是,原因要簡單得多。簡單,同時也更復(fù)雜。

他喜歡傷害別人。

那些螞蟻。

他深吸一口氣,低頭看著盤子中的土豆泥。

本特利?利特的小說有一個特點,段落都特別短,有時候一個小詞就單獨成段。其實我覺得這樣突出重復(fù)的小詞小句的手段并不如福克納那樣將其夾雜在繁亂思緒中高明。但作為撩人心弦的恐怖小說,小詞小句單獨成段卻更直接地達到“嚇唬人”的目的。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十五

第一部分是從康普生家族的長子昆丁的角度來敘事的。他是一個哈佛高材生,但他能上哈佛是因為家里買了一塊很大的地的緣故,也就是說,他能進哈佛,并不是因為他的智商,而是金錢。剛開始看這部分的時候,還有點納悶,昆丁雖沒有高智商,但他的腦子應(yīng)該比班吉好很多吧。為什么他的講敘也這么不正常嗎?后來,看了一些評論,知道昆丁在講這段的時候,精神也處于極度的亢奮之中,因為他在考慮自殺的事情。想想也對,一個要自殺的人,他的精神也正常不到哪里去。從他的講敘中,我發(fā)現(xiàn)昆丁其實很善良,他給一個吉普賽女孩食物吃,又送她回家。后來雖然被她家人誤以為是昆丁要拐賣這個小女孩,但他也沒有為他的這些善行辯解幾句。他也非常的愛他的妹妹,凱蒂失身后,他也要決定跟她的男人決斗。雖然他跟那個男人最終沒有決斗,但他因為由于對那個男人因?qū)P蒂的侮辱的憤恨而產(chǎn)生的勇氣,還是很容易看出他對凱蒂非常的在乎。但我不明白,他在乎凱蒂的到底是她本身呢?還是她的貞潔?如果真的愛凱蒂,應(yīng)該在凱蒂失身后,更加的關(guān)心、安慰她。而不是選擇自殺,在地獄里與她相遇。也許,這就是一個要選擇自殺的人的邏輯吧,看完這本書后,雖然不太明白其中的一些意思,但還是有點慶幸:我之所以看不懂,是因為我是一個正常的人,一個正常人的邏輯要明白曉得一個非正常人的思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寫到這里,我又有點疑問,那些“瘋子”的思維,有誰能真正懂的呢?難道是他們的同類人嗎,但“瘋子”本身都已經(jīng)喪失或混淆了思辨的能力了,又怎么曉得別人的想法呢?所以我很好奇。??思{當(dāng)初寫這本書的時候,到底是想寫給誰看的?

第二部分是從杰生的角度來敘述的。杰生應(yīng)該可以說是康普生家族里面比較正常的一個人,因為他既不是白癡,又沒有自殺的念頭,更沒有一些放蕩的行為。但他既生為康普家的人,無論康普生太太怎么說杰生好,他還是繼承了家普生家我認(rèn)為一些共性的思維特點:瘋顛的,非正常的,瘋狂的。杰生的“瘋”我覺得是因為他的自私自利、貪婪無情所造成的。這點在現(xiàn)實中也還是可以找到例子的,有些人為了追求金錢、地位,確實會導(dǎo)致精神失常。通過杰生的講敘,我發(fā)現(xiàn)杰生絕對是惡的代表。他阻擾姐姐凱蒂對她女兒急切的想念之情,并且還利用這點來給自己生利。別說他跟凱蒂是親兄妹了,即使他跟凱蒂沒有任何的血緣關(guān)系,一個常人也絕不會做出這樣的事的。但就杰生的這樣一個人,作為康普生家族的權(quán)威康普生太太還不對地夸杰生好。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康普生家族沒落的必然性。

《喧嘩與騷動》的開篇就很令人眼前一亮,從一個傻子的視角,截取一天的經(jīng)歷進行描述,不交代前因,也沒有后果,但是又忽然地時不時地用不同的字體夾上幾段不同時間地域的描寫,顯得更加碎片,再加上對人物的搞不清楚,摸不著頭腦,第一次毫無準(zhǔn)備地閱讀此篇,一定是茫然的,但也是新奇的,讀者會不自覺地想要將碎片化的片段用正常的時間順序都連綴起來,尋找作者留下的蛛絲馬跡——但是,絕對沒有這么容易。不過,如果一直都這么兩眼一抹黑地讀下去,恐怕再高明的讀者也會被催眠入睡,所以,當(dāng)我發(fā)現(xiàn)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腦海中忽然就已經(jīng)有了一條被拼湊起來的大概的人物關(guān)系網(wǎng)和事件脈絡(luò)以后,我非常吃驚,不得不佩服大師敘事之高妙。接下來,隨著第二三四部分主要的描寫角度分別從昆延、杰森、迪爾西展開,脈絡(luò)越發(fā)地清晰完整起來,一直要到最后結(jié)束(包括附錄),才算是真正搞清楚了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不,或許還要回來至少重讀第一部分,才能算完整,對第一次閱讀時沒有覺察但其實早已經(jīng)埋下線索和留有深意的語句加以注意。拋開內(nèi)容主題,整本書的結(jié)構(gòu)本身已經(jīng)成為一件偉大的藝術(shù)珍品。

細(xì)究之,《喧嘩和騷動》主要講述的,其實就是1928年4月6日到8日這三天發(fā)生在住在或者曾經(jīng)住在康普森老宅的一家人身上的故事,以這一天為中心,從不同人物的視角描寫,又勾連起不同時間的事件,前溯因,后證果,描寫了一個美國南方白人家族最后的沒落。而在以這個時間節(jié)點為關(guān)鍵展開的一長段家族歷史中,又可以分出三個事件中心——第一個是青少年時昆廷和凱蒂的不倫之戀,第二個是成年后父親對四個孩子未來道路的犧牲和安排,第三個是描寫的此刻杰森對于哥哥姐姐畸戀產(chǎn)物(我是這么認(rèn)為的)外甥女昆廷的管教和昆廷的叛逃。這三件事互成因果、意義深遠(yuǎn),合起來就是整個家族幾乎是最后一代人的命運,更大一點說,是那時美國南方的命運。

南北戰(zhàn)爭林肯把南方的黑奴從奴隸身解放出來,但是現(xiàn)實的情況卻遠(yuǎn)不是一紙宣言那么簡單,奴隸制度外形崩塌,內(nèi)核的黑白文化隔閡與長久以來形成的地位觀念是不可能根除的,與此同時,這場動蕩所引起的,還有南方家族道德體系在新的時代面前隨著家族沒落而伴生的崩潰敗壞。猶如一幢歷史悠久、長鎖門扉的老屋,忽得一夜清風(fēng)來,吹開房門,老屋桁梁之上的積塵被吹拂,隨后便是早已枯朽的木梁被風(fēng)化,整幢屋宇,其實已經(jīng)搖搖欲墜。這不僅僅是黑或白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在面臨巨大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后何去何從的問題。但是,??思{并不積極探索出路,他只是描寫狀態(tài),將現(xiàn)實的混亂、崩壞、“喧嘩與騷動”記錄下來。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十六

《喧嘩與騷動》對于一般人來說,實在是太難讀了,難讀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意識流寫法,更為重要的是,它是以非正常人的視角看待的世界。我們不僅理解不了非正常人的視角,更理解不了書中的一系列隱喻。

對于一個作家來說,《喧嘩與騷動》讓我有繞不過去。假如我跟人說,沒有看完過這本書,估計在圈子里,就少了很多說話的談資。基于此,我還是硬著頭皮將這本書啃下來了。

我最大的特長是,將看似高深莫測的東西,講得通俗易懂,也許因為這個特長,所以我成不了圈子里的大作家,大多數(shù)大作家的筆下都有桀驁獠牙的東西,我不擅長。我必須得將深奧的東西變成自己能說得出來的話,這才是我自己的。

下面我就將自己閱讀《喧嘩與騷動》的理解奉獻給大家,以期大方之家多指教。

關(guān)于書的名字,這是大有來歷的,它來自于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作品《麥克白》中的一句話:“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敝懒诉@個出處,估計大致理解了一些作者將小說取名為《喧嘩與騷動》的主要原因。

先說本書不容易讀懂的地方吧,一是全書采用意識流的寫作手法,假如跟不上作者的意識,你將會一頭霧水;二是本書采用的是時間穿梭的場景切換方式,看著看著就不知道寫到哪兒去了,感覺故事和人物非常的凌亂;三是書里使用了很多隱喻,假如我們不了解美國人的文化背景,理解起來是非常難的;四是書里還有很多宗教知識,作者在時間設(shè)計上,隱含了他要表達的主題。

為了讀懂它,我先介紹一下劇情。

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jì)初到40年代之間,美國南方一個叫杰弗生的鎮(zhèn)子,鎮(zhèn)上原本有四大家族,都逐漸衰落了,最后還剩一個名叫康普生的家族,這個家族曾經(jīng)很顯赫,史上出了一個州長、一位將軍??灯丈抑性緩V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敗的宅子。

康普生先生有三子一女:大兒子昆丁、大女兒凱蒂、二兒子杰生和小兒子班吉。

故事雖然都是圍繞著凱蒂編寫的,但是全書沒有專門的關(guān)于凱蒂的段落,只是從三個兒子和黑人女傭迪爾西的眼里和嘴里進行敘述。

昆丁無疑是康普生先生的驕傲,他聰明好學(xué)并考取了哈佛大學(xué)??衫ザ∽鳛榧易謇锏拈L子,骨子里一直有著承繼家族榮耀的責(zé)任,也許是精神壓力超過了他的生理承受能力,他精神分裂了,一直幻想著自己與妹妹之間發(fā)生了不倫之戀。其實,他是非常愛妹妹并極力去保護著妹妹凱蒂。終于在妹妹結(jié)婚后的一個月投湖自殺。

她與另外一個男人結(jié)婚,婚后被丈夫發(fā)現(xiàn)了她的秉性,于是她被丈夫拋棄。她生下了一個女孩,為了紀(jì)念已逝的哥哥,她給孩子取名叫昆丁。孩子寄養(yǎng)在母親家,她自己外出創(chuàng)世界,并最終從康普生家族人的眼中消失,但是,她一直給杰生郵寄小昆丁的生活費,直到小昆丁16周歲。沒有人知道凱蒂最后的結(jié)局。二戰(zhàn)期間,鎮(zhèn)上的圖書管理員老小姐從一張畫報上,發(fā)現(xiàn)凱蒂跟一名德國將軍在一起,那是1940年以后的事了,此后再也沒有了凱蒂的消息。

杰生是康普生家族里唯一的一個正常人,他從小就受著哥哥昆丁的欺負(fù),尤其是,父親將家里的高爾夫球場賣掉給哥哥做哈佛的學(xué)費和給凱蒂做結(jié)婚費用,杰生簡直恨死了家里的這幾個人。他學(xué)了一點商學(xué)知識,做著棉花貿(mào)易生意。他陰險狡詐,將小昆丁當(dāng)成向姐姐凱蒂勒索撫養(yǎng)費的工具,并且以撫養(yǎng)智障弟弟的名義,向政府索要補貼。他對家里所有人都冷酷無情,他唯一害怕的人是女傭迪爾西,因為他的作為,迪爾西看得一清二楚,他怕迪爾西找母親報告實情,他有太多事瞞著母親了,包括他私自帶著智障弟弟去做了閹割手術(shù)。在他母親去世后,他趕走了迪爾西,并將弟弟送進了精神病院,他一輩子沒有結(jié)婚也沒有子女。最讓他痛不欲生的是,他一直當(dāng)成搖錢樹的小昆丁,在她16歲的時候趁他不備,翻進了他的房間,偷走了他的全部積蓄近7000塊錢,而他向警署報案,只敢說他丟了2840.5元,因為,沒敢報的4000元是他從凱蒂處勒索的,這筆錢要是曝光了,他會坐牢,他只能在心里暗暗盼著某天抓到小昆丁并把她弄死,趁機把錢奪回來。可惜,在余生中,他只能詛咒那個跟著犯重婚罪男人跑掉的外甥女,跟她娘一樣是個婊子、蕩婦。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十七

《喧嘩與騷動》與一般小說比,主人公穿越多個時間層進行連鎖式回憶,引用很多神話傳說還有《圣經(jīng)》的故事,大段大段沒有標(biāo)點符號的句子,這些都很特別。但格外引起我注意的,則是主人公在回想的過程里多次重復(fù)的某些小詞小詞組或是小句子。比如班吉無數(shù)次在某段描述中突然提到的“她身上有樹上的香氣”,杰生提到的“他說起來吧”這句話。這樣幾個字可以將正在專注于閱讀的讀者猛然拉回一兩分鐘之前的段落里,逼著讀者同主人公一起,思想輕飄飄地混沌起來,時而飄搖到十年前,時而回到當(dāng)下。循規(guī)蹈矩的讀者可能會到不解和不悅,這些無序的“小東西”打亂了他們的思路,而我則不怎么認(rèn)為。我第一次讀到班吉嗅到凱蒂身上樹的香氣時,我有感于班吉對他姐姐純潔的喜愛,第二次讀到時感到班吉心中充滿著對凱蒂重重的依戀,第三次第四次,漸漸感到心驚。一個人思念另一個人很正常,而在想別的事情的時候無意中就想到另一個人,這則超越了一般思念的概念。這是程度非常深的思念,而這程度,并不是通過細(xì)致的描寫體現(xiàn),而是通過這種“無意識”的重復(fù)出現(xiàn)而生動強烈的展現(xiàn)。何為文字的表現(xiàn)力度,如何在文字中滲透濃厚的感情,在我看來,這些小東西便足以回答這兩個難度不小的問題。

我一直認(rèn)同小詞小句子在長篇文字中的重要性,這種重復(fù)的寫作手法(姑且稱之為一種寫作手法)我也在嘗試使用。其實不僅??思{,在這之前我已經(jīng)在其他作品中領(lǐng)略到重復(fù)出現(xiàn)的小詞小句子的魅力。美國硬派恐怖小說家,本特利?利特,他的多部小說中用到這種手法。在恐怖小說里,小詞小句的重復(fù)出現(xiàn)無疑會加重恐怖的色彩。由于小詞小句聯(lián)系到前面的情節(jié),在這里我僅僅列舉一些例子,不作過于詳細(xì)的分析。

[他皺皺眉,想起了小時候的事。他和鄰居的一個小女孩在一座蟻山上和周圍的草地上澆上汽油,然后扔進一根劃著了的火柴。他們看著那些昆蟲的身體被燒焦、烤黑。

……(主人公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描述回家吃飯的場景)。

……也不是他認(rèn)為自己不如人,所以就要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不是,原因要簡單得多。簡單,同時也更復(fù)雜。

他喜歡傷害別人。

那些螞蟻。

他深吸一口氣,低頭看著盤子中的土豆泥。]。

本特利?利特的小說有一個特點,段落都特別短,有時候一個小詞就單獨成段。其實我覺得這樣突出重復(fù)的小詞小句的手段并不如??思{那樣將其夾雜在繁亂思緒中高明。但作為撩人心弦的恐怖小說,小詞小句單獨成段卻更直接地達到“嚇唬人”的目的。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也偶爾使用重復(fù)出現(xiàn)的小詞小句。下面這段摘自《天黑之后》。

[薰拿起桌上的煙叼在嘴里,用火柴點燃,撅起嘴朝電腦屏幕長長地噴了一口。

靜止屏幕上被放大了的男人的臉。]。

這里,重復(fù)的偏正短語強調(diào)了小說中的人物薰的思想一直被這個男人的臉牽動著。同樣,這么寫也將讀者的心拉回靜止的屏幕上。

這些便是我讀了一部分《喧嘩與騷動》之后小小的感想。沒有特意查找意識流小說的相關(guān)介紹,我擔(dān)心這些介紹會影響到我的寫作思路。我對意識流小說的認(rèn)識也許還很淺顯,但我有理由相信,它們一定真實并獨特。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十八

開始讀??思{的《喧嘩與騷動》:下面是從別處尋得的能體現(xiàn)一點相似想法的觀點。我會自己不斷地完善,修改。

全書分四個部分,分別用四個不同的任務(wù)口吻來敘述:班吉,昆丁,杰生和作者自己。四個部分的敘事都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首先是是班的這一部分,班是個智障兒,雖然三十歲了,可智力還是停留在三歲的水平,他的思維可以說最適合用意識流的手法來寫,時間跳躍非常大,但是從混亂的記憶中,可以窺見到他和凱蒂深厚情感。這一部分非??简炞x者的參與度,需要細(xì)心的閱讀和體會才能夠體察到文字背后那深深的情感。同時也描述了凱蒂和昆丁和杰生之間的兄妹之情感。

第二部分是昆丁的自敘,時間跨度比較小,主要是在凱蒂失貞后、結(jié)婚前后與凱蒂的談話和自己自殺前的心理之間跳動。他的意識流可以看為一個人自殺前高度集中、清晰卻也混亂的思維。他過去的思緒都與凱蒂有關(guān),特別是凱蒂的失貞和結(jié)婚。對昆丁來說,“未來是看不見的”。表面上他是為妹妹而死,實際小則是為家庭沒有前途而亡。第三部分是杰生的自述,相比較前兩者,杰生意識流的跨度就更短了,過去的回憶里在他腦海中的只有自己工作機會的丟失、家族最后一塊農(nóng)場的變賣(為給昆丁湊哈佛的學(xué)費和凱蒂婚禮的費用),親情的回憶站得很少。杰生與他的弟兄姊妹完全不同,他看中利益、金錢超過一切,其實他也愛母親,但關(guān)注于自己超越了這一切。他養(yǎng)活班,只是礙于母親還在世,母親去世后他就將班送去了精神病院,甚至在母親在世時瞞著母親給班做了閹割手術(shù);凱蒂的失真是他沒有臉面,但他更關(guān)心是否能給自己帶來一份工作;昆丁去讀哈佛,理應(yīng)為之驕傲,但父親賣掉牧場卻令他不滿,家里沒有給他任何物質(zhì)上的供應(yīng),反過來,他卻要養(yǎng)活一家人。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他是生活得最為凄慘的一個,他省吃儉用攢前,卻被侄女搶走并只能吃啞巴虧,他的生命界限如此小,凱蒂可以在被拋棄后依然闖蕩世界,昆丁有勇氣去死亡,可他自己卻仍舊生活在杰弗生,每日為賺錢絞盡腦汁。第四部分則是作者的敘述,可以說是描述,也就是正常方式的寫作。

凱蒂的女兒小昆丁可以說是這個家族最大的犧牲品,如野花般自身自滅,消失了。

女仆迪爾西有溫柔、忍耐還有憐憫,評論說她是??思{書中的亮光,福克納也是受基督教信仰影響很大的作家,可以說在美國宗教背景下每個人的思想都與基督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希望女仆迪爾西所代表的愛與饒恕,還有忍耐可以成為這個悲慘世界中的希望,所以通過迪爾思體現(xiàn)著??思{的積極思想。班在這部分有著一種預(yù)知的能力的跡象,比如小昆丁離開、在到墓地途中線路變更的悲創(chuàng),但我更從文字中感覺他的衰嚎更預(yù)示著這個家族的末日即將到來的一種悲哀。

一本書,描繪了一個家族的衰敗,最后結(jié)束?!栋倌旯陋殹芬彩且粋€家族,更主要是一個家庭的興與衰!寓意一要事物發(fā)展的一個過程。都很感慨!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十九

班吉是康普生家族的小兒子,書開頭的時候,他已經(jīng)三十三歲了,可他的智商只趕得上一個三歲孩子。本書就是從班吉的視角開始的,假如不了解一個三歲孩子,你一定覺得本書的開頭段落讀起來非常的莫名其妙。感覺思維不連貫,介紹的場景不清晰,說話也沒有邏輯,且都是短句子。不奇怪,因為班吉只相當(dāng)于三歲呢。班吉原名叫莫里,這是他舅舅的名字,到他稍大一點,家里人知道了他的弱智,由是他的母親以上帝都會疼愛小兒子為由,其實是不想傻兒子用她弟弟的名字,因為她覺得這是對她們家族的侮辱。

班吉的母親一直病病歪歪地,雖然她的家族一直被康普生先生看不起,可她的心里一直保持著難以言說的驕傲,她自私冷酷,對所有人都毫無感情,即使面對弱智的小兒子,她也只認(rèn)為這是上天對她的懲罰。她甚至想讓二兒子杰生帶著她離開康普生家,其實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

康普生先生的身份是名律師,可是他一輩子也沒有接過業(yè)務(wù),整天醉醺醺的,整天說著憤世嫉俗的闊論,不過作者通過他的嘴,倒是說了很多“名言”。如他將從父親手上繼承來的手筆給大兒子昆丁并對他說“這塊表是一切希望與欲望的陵墓”,“人類經(jīng)驗都是謬誤,這叫歸謬法”,“忘記時間,不要用所有的力氣去征服時間,時間不戰(zhàn)而勝,贏得不費吹灰之力?!崩ザ∫苍S是被父親教壞了。

故事最后的結(jié)局是,昆丁自殺了,凱蒂和帶著杰西財產(chǎn)的小昆丁不知所蹤,班吉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杰西把康普生家的房產(chǎn)都賣了,最后一個人郁郁終老,他沒有后代,康普生家族最終也就這樣消亡了。

我順著劇情,介紹一下本書的結(jié)構(gòu),本書共分四部分,其實說的是一個故事,只不過從四個角度來說。開始是班吉眼中的凱蒂以及家族中的每一個人,因為這是個孩子,所以他說的都是短句子,說的都是不太有邏輯的話,通過他聞到凱蒂身上不同的味道,讓我們獲悉凱蒂的失貞,凱蒂身上原本是雨后樹葉的氣味,失貞后的凱蒂用香皂洗刷身上的“污點”。有人說,班吉在書里其實是一面鏡子,還原世界的本來面目。

第二部分是昆丁眼里的視角,這部分非常難讀,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大段的沒有標(biāo)點的句子,因為昆丁瘋了,他的思維是混亂和不清晰的。第三部分是杰西的視角,他冷靜而無情地看著身邊的人和事。第四部分是女傭迪爾西的視角,她介紹了整部書的人物、故事、康普生家族的興衰。

結(jié)構(gòu)搞清楚了,前后的邏輯關(guān)系就清楚了,這樣閱讀起來就會線條清晰,不至于發(fā)生跳躍式的紊亂。

再次,我說一下意識流的寫法。很多不懂得技巧的人以為,意識流就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寫。其實不是這樣的,意識流是作者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從一個意識寫到另一個意識,從一個思緒寫到另一個思緒,場景或者回憶不停地切換著,其間可以沒有任何邏輯關(guān)系。最后靠敘說中的關(guān)鍵特征來讓讀者感同身受,或者強化讀者對小說的印象。

可他總是在荒誕不經(jīng)的背后,要告訴你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者給你形成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說到這兒,估計讀者都不會對我的敘述有感覺。周星馳的電影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非常典型的人物,當(dāng)男扮女裝的“如花”扎著兩個小辮、兩個圓鼓鼓的臉蛋上摸著胭脂,扭捏地挖著鼻孔,你就知道,他在給自己好色做著辯解。這個時候,估計你理解了周星馳的苦衷了。

再舉一個例子,奶奶故去了,無論作者如何寫她孫子的悲傷,讀者估計都不容易產(chǎn)生共鳴,要是作者將悲傷具象到一件事情上,大家就知道了意識流的手法。比如一個孩子早晨起床時不斷地哭泣,因為他不會穿衣服,他的衣服在今天之前都是他奶奶給他穿的,現(xiàn)在奶奶走了,孩子冷得瑟瑟發(fā)抖。

意識流的寫作手法當(dāng)然還是要看作者的名望,不是誰都適合的,假如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作者用了意識流寫法,估計出版社的編輯很難有信心閱讀下去,即使如福克納這樣的大作家,這部作品也是很長時間才被出版社認(rèn)可的,即便如此,十幾年后,他還是在最后一個部分將本書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做了一個比較詳細(xì)、全面的介紹。

最后再說一下我一直沒有讀懂的時間,前三個部分都寫了時間,且精確到日子,據(jù)說,這樣的日子在宗教里都有特別的意義,分別是主受難日、基督復(fù)活日、感恩日什么的,這個我解讀不了,期待熟悉美國宗教文化的大咖做具體的演繹了。

讀后感喧嘩與騷動的讀后感篇二十

開始讀??思{的《喧嘩與騷動》:下面是從別處尋得的能體現(xiàn)一點相似想法的觀點。我會自己不斷地完善,修改。

全書分四個部分,分別用四個不同的任務(wù)口吻來敘述:班吉,昆丁,杰生和作者自己。四個部分的敘事都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首先是是班的這一部分,班是個智障兒,雖然三十歲了,可智力還是停留在三歲的水平,他的思維可以說最適合用意識流的手法來寫,時間跳躍非常大,但是從混亂的記憶中,可以窺見到他和凱蒂深厚情感。這一部分非??简炞x者的參與度,需要細(xì)心的閱讀和體會才能夠體察到文字背后那深深的情感。同時也描述了凱蒂和昆丁和杰生之間的兄妹之情感。

第二部分是昆丁的自敘,時間跨度比較小,主要是在凱蒂失貞后、結(jié)婚前后與凱蒂的談話和自己自殺前的心理之間跳動。他的意識流可以看為一個人自殺前高度集中、清晰卻也混亂的思維。他過去的思緒都與凱蒂有關(guān),特別是凱蒂的失貞和結(jié)婚。對昆丁來說,“未來是看不見的”。表面上他是為妹妹而死,實際小則是為家庭沒有前途而亡。第三部分是杰生的自述,相比較前兩者,杰生意識流的跨度就更短了,過去的回憶里在他腦海中的只有自己工作機會的丟失、家族最后一塊農(nóng)場的變賣(為給昆丁湊哈佛的學(xué)費和凱蒂婚禮的費用),親情的回憶站得很少。杰生與他的弟兄姊妹完全不同,他看中利益、金錢超過一切,其實他也愛母親,但關(guān)注于自己超越了這一切。他養(yǎng)活班,只是礙于母親還在世,母親去世后他就將班送去了精神病院,甚至在母親在世時瞞著母親給班做了閹割手術(shù);凱蒂的失真是他沒有臉面,但他更關(guān)心是否能給自己帶來一份工作;昆丁去讀哈佛,理應(yīng)為之驕傲,但父親賣掉牧場卻令他不滿,家里沒有給他任何物質(zhì)上的供應(yīng),反過來,他卻要養(yǎng)活一家人。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他是生活得最為凄慘的一個,他省吃儉用攢前,卻被侄女搶走并只能吃啞巴虧,他的生命界限如此小,凱蒂可以在被拋棄后依然闖蕩世界,昆丁有勇氣去死亡,可他自己卻仍舊生活在杰弗生,每日為賺錢絞盡腦汁。第四部分則是作者的敘述,可以說是描述,也就是正常方式的寫作。

凱蒂的女兒小昆丁可以說是這個家族最大的犧牲品,如野花般自身自滅,消失了。

女仆迪爾西有溫柔、忍耐還有憐憫,評論說她是福克納書中的亮光,??思{也是受信仰影響很大的作家,可以說在美國宗教背景下每個人的思想都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希望女仆迪爾西所代表的愛與饒恕,還有忍耐可以成為這個悲慘世界中的希望,所以通過迪爾思體現(xiàn)著??思{的積極思想。班在這部分有著一種預(yù)知的能力的跡象,比如小昆丁離開、在到墓地途中線路變更的悲創(chuàng),但我更從文字中感覺他的衰嚎更預(yù)示著這個家族的末日即將到來的一種悲哀。

一本書,描繪了一個家族的衰敗,最后結(jié)束。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8882963.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