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古詩原文及翻譯(十五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25 11:56:04
雜詩古詩原文及翻譯(十五篇)
時間:2023-03-25 11:56:04     小編:zd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雜詩古詩原文及翻譯篇一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吳興雜詩》是清代學者阮元的詩作。這首詩前兩句寫吳興周圍河流縱橫交錯,分支遍及千家萬戶,既描繪出江南水鄉(xiāng)的美麗風光,也為農(nóng)民進行水生植物生產(chǎn)交代了自然條件.后兩句不僅生動地反映了農(nóng)民進行種菱種稻種荷花等多種水生植物生產(chǎn)的繁忙場面,而且反映了農(nóng)民因地制宜,根據(jù)湖澤沼地水位深淺,合理安排種植品種的科學態(tài)度。詩句平易淺近,既有一種純真自然的情趣,也有發(fā)人深思的理趣。

四條河流交錯環(huán)抱著吳興城,它們的流向與城墻偏斜。這四條河又分出許多溪水,溪水邊居住著許多人家。居民們利用這大好的自然條件,在水深的地方種上菱角,水淺的地方種植水稻,在那不深不淺的水域里種上荷花。

1、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

2、雜詩:題目中不指明題材內(nèi)容的詩。

3、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四條河流交錯地流通。交流,交叉溝通。四水,湖州城附近有西苕溪、東苕溪,二水合成霅溪,另有一條東去的運河。

4、抱城斜(xiá):繞著城斜流。斜,指環(huán)城的河流并不是和城墻構(gòu)成平行直線而是斜斜地流著。

5、散作:分散成。

6、千溪:很多條流水。千,與后面的“萬”同用以形容數(shù)量多,均不是確數(shù)。

7、遍:遍及。

8、深處:水深的地方。

9、菱(líng):水生草本植物,果實叫菱角,可食。

阮元在做浙江巡撫時,頗為關(guān)心百姓及農(nóng)事,不時出外巡視民情,因此對地方的山川形勢比較熟悉,這首《吳興雜詩》便作于嘉慶二年(1797)。在江南水鄉(xiāng),地處太湖南面的吳興(今浙江湖州)是最美麗的城市之一。苕溪、霅溪、苧溪、吳興塘等四水在這里匯流,這些干流又有無數(shù)分支遍布城外農(nóng)郊。臨水屋舍毗連,人煙稠密。人們利用天然的水利資源和肥沃的土地,發(fā)展生產(chǎn),美化環(huán)境,把家鄉(xiāng)變成米糧之倉,此詩即描寫吳興的田園風光。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寫吳興地處水鄉(xiāng)的特殊自然風光。讀者首先注意到兩句中的三個數(shù)量詞,它們寫出了密而不紊的一片水系。“四水”是主干,“千溪”是支流,“萬家”則意味著更多的支流。通過“交流”、“散作”“遍”等動詞勾勒,讀者仿佛凌空鳥瞰,一望收盡吳興水鄉(xiāng)風光。被這密如蛛網(wǎng)的水系所分割,江南綠野就變成許多色塊組成的錦繡?!氨С切薄笔侵腑h(huán)城的干流與城墻有一定走向上的斜度,是自然形成的一種勢態(tài),大大小小的水流都是活水,它們給江南原野帶來了生機。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兩句寫水鄉(xiāng)農(nóng)作及其特點:人們在水深處種菱,水淺處種稻,而在不深不淺的地方種藕。它首先給讀者呈現(xiàn)的是一派富庶的景象,難怪“人人都說江南好”,難怪有“蘇杭熟,天下足”的俗諺了。這兩句還給人更多的美感,在前二句的背景上描繪了更加生動的景物,即各種作物互相間雜,組成繽紛錯綜的圖案。不說種藕而說種“荷花”,固然是為了字數(shù)韻腳的要求,但也使人從經(jīng)濟價值觀念中跳出來,從審美價值角度來審視這幅圖景。待到夏秋之交,綠的菱葉,黃的稻浪,紅的荷花交相輝映,那是一幅格外宜人的圖畫。從語言風韻看,這兩句也極有意趣,上句以“句中排”形式,揭出一“深”一“淺”,相反相成,已給人有唱嘆宕跌、無限妍媚之感。而作者能事未盡,又寫出一個“不深不淺”,對上句來了個折中,表現(xiàn)出絕妙的平衡;而在“深”“淺”字面上前分后總,又推出一層唱嘆之音,使此詩洋洋乎愈歌愈妙。

此詩的頭兩句刻畫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征?!敖涣鳌?、“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對水系不規(guī)則性、復雜性的觀察和感受,是對整形幾何觀的某種超越。第二句更是關(guān)于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畫,準確、生動而富有韻味?!吧⒆鳌本褪欠稚⒌囊馑迹瑥沫h(huán)抱吳興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斷分叉而形成的千溪萬流,整體上構(gòu)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圖。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點分布的分形。自然界的水系本來是由千溪萬澗逐步匯聚而成的,村落是人們擇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類分形結(jié)構(gòu)。作者采用詩家慣常的人格化手法,仿佛是先有了居民點的分形分布,而后河流為了親近千村萬戶,便從吳興城外的四水開始,逐步分散為千溪萬澗,遍灑人間。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統(tǒng)的分形,居民點分布是人文系統(tǒng)的分形,兩幅分形畫面不可分離地交織在一起,既展示了獨特的美學意韻,又體現(xiàn)了大地的厚德載物。

地理分形造就了氣象的分形特征,地理分形與氣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分形特性,導致動植物的多樣性、差異性、相關(guān)性和復雜性,形成植物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分形特性。詩作的后兩句表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意會到這種生態(tài)分形,通過對農(nóng)作物間種的形象描繪,反映了河流分形帶來的生態(tài)多樣性,進一步豐富了詩作對水系分形描繪的內(nèi)涵。

此詩以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江南水鄉(xiāng)的美麗風光,給人以美的享受。更蘊涵著深刻的哲學思想。

詩的末二句將這遍及千家萬戶的溪水分三類,即“深”處?!皽\”處和“不深不淺”處,并且分別為它們做了科學的安排,即“深”處種“菱”,“淺”處種“稻”,“不深不淺”處種“荷花”。全詩之妙,即在這三種安排之上。這三種安排的共同特點是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惟其如此,菱、稻、荷花俱可長得茁壯喜人。反之,如果“一刀切”,不顧客觀實際,那將會產(chǎn)生災難性的的后果。

這二句語言簡潔,但哲學思想?yún)s非常豐富。它告訴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fā),具體地講,就是從實際需要和實際可能出發(f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的基礎(chǔ)上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爭取實踐的成功和目標的實現(xiàn)。絕不能背離實際需要和實際可能,形而上學地搞“一刀切”、絕對化。要在水深處種菱角,在水淺處種稻子,在不深不淺的地方種上荷花。不管水深水淺,一律種菱角,或者一律種稻子、種荷花,都是錯誤的。對于人生來說,也是如此。每一一個人,各有各的抱負,各有各的處境,各有各的能力,各有各的環(huán)境,各有各的機遇。關(guān)鍵在于,從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f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找準自己的定位,爭取事業(yè)的成功,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水深處種菱角,不深不淺種荷花,再淺可以種稻,再淺沒有水還可以長草。只要遵循這樣的哲學思想,每一個人都能夠?qū)崿F(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雜詩古詩原文及翻譯篇二

雜詩

明代:王夫之

悲風動中夜,邊馬嘶且驚。

壯士匣中刀,猶作風雨鳴。

飛將不見期,蕭條陰北征。

關(guān)河空杳靄,煙草轉(zhuǎn)縱橫。

披衣視良夜,河漢已西傾。

國憂今未釋,何用慰平生。

悲風動中夜,邊馬嘶且驚。

悲涼的北風在半夜里呼嘯,邊地的戰(zhàn)馬被驚起而嘶鳴。

壯士匣中刀,猶作風雨鳴。

壯士的寶刀在匣中發(fā)出風雨般的鳴叫聲。

飛將不見期,蕭條陰北征。

北上抗清的事業(yè)受阻,如同李廣一樣英勇善戰(zhàn)的飛將軍不受重視,無法出征。

關(guān)河空杳靄,煙草轉(zhuǎn)縱橫。

祖國大地籠罩在迷茫的云霧里,到處是寒煙衰草一片凄清。

披衣視良夜,河漢已西傾。

我披衣起來看這美好的夜色,銀河西傾,天已將明。

國憂今未釋,何用慰平生。

國憂至今尚未解除消釋,用什么來告慰我平生報國之心!

悲風動中夜,邊馬嘶(sī)且驚。

邊馬:邊地前線的戰(zhàn)馬。

壯士匣(xiá)中刀,猶作風雨鳴。

匣中刀:古人以刀劍在匣喻壯士不得志,刀劍有聲,表示不平。

飛將不見期,蕭條陰北征。

期:期會,知遇,重視。

關(guān)河空杳(yǎo)靄(ǎi),煙草轉(zhuǎn)縱橫。

杳靄:云氣深遠迷茫的樣子。

披衣視良夜,河漢已西傾。

國憂今未釋,何用慰平生。

這首五言古詩是《雜詩四首》中的第四首。順治五年(公元648年)清軍進入湘中,王夫之參加衡山義軍抗清,兵敗后,南走投奔廣東肇慶的南明桂王政權(quán),次年永歷三年(公元1649年)被授于掌傳旨、冊封之職的“行人”職務。但桂王左右的一些官僚并不以國事為重,依然大搞黨爭。王夫之對此極為憤慨,曾上書劾奏王化澄黨爭誤國,王化澄等人恨之入骨,想借機害他。王夫之乃北走桂林依瞿式耜。永歷四年(公元1650年)桂林陷落,瞿式耜殉難,王夫之輾轉(zhuǎn)逃回家鄉(xiāng)。這首詩大約寫于1648—1650年之間。

雜詩古詩原文及翻譯篇三

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

十日雨絲風片里,濃春艷景似殘秋。

一年多來那停泊秣陵畫舫行舟讓人想念,秦淮水上閣樓讓人魂牽夢繞。

整個大地都籠罩在多日的細雨微風中,一片朦朧,本應是姹紫嫣紅,如今卻似殘秋。

秣陵:南京古名。

夢繞:往事縈懷。

雨絲風片:細雨微風。多指春景。

秦淮河流貫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館舞榭特盛。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揚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讞獄,居河側(cè),感秦淮舊事,作此組詩,抒盛衰興亡之感。本首詩即是其中一首。

秦淮河流貫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館舞榭特盛。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揚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讞獄,居河側(cè),感秦淮舊事,作此組詩,抒盛衰興亡之感。詩流麗悱側(cè),情韻悠遠。原作二十首,《漁洋精華錄》刪六首。此乃組詩之第一首,寫作此組詩之緣由,奠定了組詩風格哀婉的基調(diào)。

“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蓖ㄟ^言懷虛寫秦淮的人文景觀(舟、樓),秣陵的自然地理特點(秦淮河流貫市區(qū))已寓于其中。作者對秦淮勝地向往已久,故說:“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睌嗄c”一詞有二義,一為極度悲傷,二為極度思念。前者如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后者如曹丕《燕歌行》:“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弊匀?,因思而悲是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故此二義亦相通。這句詩中的“腸斷”,用的是第二義。與下句的“夢繞”相對應,合言正所謂“晝思夜想”,可見作者對秦淮勝景的情之切、思之深。在詩中,秣陵屬地而言舟,秦淮屬水而言樓,可見此舟非一般的舟,乃是行駛或停泊于內(nèi)陸河的畫船游舫;此樓亦非一般的樓,而是臨水的雕梁畫棟。這確實是秦淮勝景的特色。此地曾經(jīng)繁華一時、聲名遠播,正是作者為之“腸斷”“夢繞”所在。

“十日雨絲風片里,濃春艷景似殘秋。”通過記游實寫秦淮的自然景觀(雨絲風片、濃春煙景),但當時社會變遷的痕跡(秦淮無復舊日繁華)也宛然可尋?!笆坑杲z風片罩,濃春煙景似殘秋?!皩懺娙擞H履其境后的印象。明代湯顯祖劇作《牡丹亭》第十出《驚夢》有云:“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炯波商船”。王士禎的詩句脫化于此,而又自出新意。上引《牡丹亭》諸句重在描寫令人神怡的美景,而王士禎的“濃春煙景似殘秋”卻透露出無限的感傷。“濃春”不是初春,而是春意正濃的時節(jié);“殘秋”顯然一片凋零、屑近嚴冬了。春意正濃的秦淮勝地,本應姹紫妍紅、美不勝收,如今卻是這等蒼涼。作者的感受很深沉,但是這種感受的內(nèi)容是什么?作者并未明言。“殘秋”是時令即將交替的關(guān)捩點,也許詩人由時令的交替想到王朝的興替,頓起故國之思、黍離之悲吧?;蛟S詩人什么都沒想,只是為秦淮河畔的實況與自己的心理預期大相徑庭而覺得失望吧。作者雖未明言,讀者卻可因此而生出許多聯(lián)想與忖度,欣賞此詩豐富的美感。

此詩以樂景抒哀情,由“腸斷”兩字可知作者懷著悲傷凄涼的心境來到了秦淮河邊,雖是“雨絲風片”的春日,但在綿綿的細雨中,在瀟瀟的春風中,作者只感到了對秦淮河今昔對比的無限悲涼,濃艷的春光也安慰不了如殘秋般的內(nèi)心。全詩表達了作者對秦淮河凄涼蕭條的哀傷感懷之情。

雜詩古詩原文及翻譯篇四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不是無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

浩蕩離愁: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蕩:無限。

吟鞭:詩人的馬鞭。

東指:東方故里。

即:到。

天涯:指離京都遙遠。

落紅:落花?;ǘ湟约t色者為尊貴,因此落花又稱為落紅。

花:比喻國家。

清道光十年(1839)春末,龔自珍因事辭去禮部主事之職,于農(nóng)歷四月二十三日動身南歸。詩人客居京城達二十年之久,北京已成了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今日一旦離去,已屆四十八歲的晚年了?!跋壬倬?,冷署閑曹,俸入本薄,性既豪邁,嗜奇好客,境遂大困,又才高觸動時忌?!逼滢o官離京時的萬端棖觸,可以想見。

首句“浩蕩離愁白日斜”,以“浩蕩”二字,極為凝練地寫出離愁的深廣?!鞍兹招薄比忠还P勾勒景物,以夕陽西沉、暮色蒼茫的氣氛,強化了詩人離京時的.眷戀、悵惘、失落、孤獨的種種情懷。詩人南下,本是回到故鄉(xiāng),然而他卻感慨道:“吟鞭東指即天涯”。離京標志著龔自珍政治生涯的終結(jié),他仕途蹭蹬而一事無成,此次離京無望重返,于是當聽到馬鞭抽響,便油然而生出天涯斷腸之感。滿懷愁緒的他,無心賞景,相反,京郊寥落的春光只會增加他的悵惘??墒撬囊曇袄锍霈F(xiàn)了落花--他在好幾篇詩中吟詠過的“薄命花”、“斷腸花”!當他觸景會心的一剎那,想必有一絲幽怨、幾分哀婉吧:那落花一旦委地,就不能重返故枝,只能零落成泥碾作塵,不象征著自己的遭遇和命運么?如果詩人沉浸于感嘆年華已逝、青春不再,那么他就不是龔自珍了。出乎意料的是,詩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極為瑰麗的境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在詩人看來,落花作為個體,它的生命是終止了;但一當它化作春泥,就能保護、滋養(yǎng)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體身上得以延續(xù),體現(xiàn)出真正的生命價值--終將孕育出一個繁花似錦、絢麗燦爛的春天!這哪里是落花的葬詞?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贊歌!

龔自珍此次南下,是到杭州主掌書院,聚徒講學。他不無怨恨、不無留戀地告別了過去,但又滿懷希望地迎接新生活,致力于培養(yǎng)年輕一代。他對國家民族的那一份執(zhí)著的忠忱,至此化為薪盡火傳、澤被后人的一種使命感,“落紅”的形象,就成了崇高獻身精神的象征。反復吟誦此詩,便會深感詩人一片冰心,照人肝膽!

全詩意象單純,而情景渾成,比興無端,而心跡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揭橥了一種難能可貴的生命價值觀,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洵稱定庵詩的壓卷之作。

雜詩古詩原文及翻譯篇五

雜詩·南國有佳人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fā)皓齒?

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雜詩·南國有佳人》是三國時期曹植所作,其內(nèi)容主要寫的是南國有位佳人不重世俗,作者借她寫自己壯志未酬。

南方有一個美人,容貌猶如盛開的桃李。

她清晨漫游于江河北岸,晚上在瀟湘水洲棲息。

時俗總喜歡妒忌紅顏。在茫茫人世向誰開懷官齒?

時光匆促轉(zhuǎn)眼又近歲末,榮華美色終將無奈地消失。

①南國:南方。屈原《橘頌》:“后皇嘉樹,生南國兮?!?/p>

②江:長江。下文“湘濁”,湘水中的小洲。

③?。罕杀 V祛仯杭t顏,美色。下文“發(fā)皓齒”,言笑或歌唱。句意謂佳人不敢展示才華。

④俯仰:一俯一仰之間,形容時間短暫。

此詩以“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開篇,作者就給我們描繪出一幅佳人圖。這“佳人”生于“南國”,艷若桃花,光彩照人,傾國煩城。這兩句描寫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靜止的純美的形象。

接下來,“朝游江北岸,日夕宿湘沘”,寫“佳人”的活動范圍,以展示她的動態(tài)。從靜態(tài)的南國佳人,到動態(tài)的“朝游”“夕宿”,很容易使我們想起屈原筆下“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品格高潔的橘,同時又自然而然地讓人聯(lián)想到“朝騁騖兮江皋,夕弭節(jié)兮北渚”的湘夫人。由屈原作品中的意象來反觀本詩,“南國有佳人,這“南國”,恐怕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方位標志,而主要在于它用隱喻手段向人們展示著“佳人”的高潔品質(zhì)。當詩人在“佳人”之前冠以“南國”,從而使其具有了這樣的暗示意義之后,那么“佳人”朝游江比、夕宿湘址就不會再象某些論者所說的,是比喻曹彪(或作者自己)的屢次遷徙,而具有了更為深厚的寓意,即表明“佳人”這種“朝游”“夕宿”恰恰象屈原筆下的湘夫人一樣,這一切都是為了迫尋自己所鐘愛的戀人,這戀人也可以說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所在。高潔的品質(zhì),如花似月的容貌,為尋求理想而無休止奔波的志向并不能感動和改變世俗的偏見。

后來“時俗薄朱顏,誰為發(fā)皓齒?”尤其是被“佳人”視為第一生命的“朱顏”在遭到“時俗”的鄙薄之后,“佳人”的所有理想,追求和抱負傾刻之間都顯得異常蒼白、異常脆弱,“誰為發(fā)皓齒”透示出一種異常沉重的悲哀,一種無以名狀的巨大孤獨。一方面是有美好的容貌、高潔的品質(zhì),一方面又時時希望把這一切獻給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寄托,當這種愿望經(jīng)過現(xiàn)實的驗證表明其完全沒有可能性之后,“佳人”的時間緊迫感就顯得越來越嚴峻。

結(jié)尾的“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道出人生若白駒過隙,有限的青春年華敵不得住那悠悠不盡的時間。這使“佳人”陷入更大的悲哀、更深的憂思之中,司時也使詩人處于左右維谷,進退失據(jù)的二難之中。

總的來說這首詩有三層意思——自矜、自惜、自慨,正是詩人自我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詩人懷抱奇才,仆仆移藩,終因無人調(diào)護君側(cè),不受重用,直至老去,和佳人的遭遇相同。所以,詩人未登場,其憤激不平之情卻見于言語之外。這就是“借佳人為喻以自傷”所達到的藝術(shù)效果。

雜詩古詩原文及翻譯篇六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八

唐代:杜甫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

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

一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

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

聽說漢代的尋源使者張騫,正是從秦州之路自天上歸來。

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

他見到的那個牽牛人與我們相距有多遠?他開通了中西道路大宛國馬至今還能輸送過來。

一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

遠望幽燕之地仍為叛軍阻隔,郡國的道路何時才能打開?

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

東征平叛的健兒已經(jīng)凋盡,傍晚的羌笛吹出曲曲悲哀。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

尋源使:指張騫。漢武帝令張騫尋黃河之源,張騫乘槎而去,找到源頭。

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

一望幽燕隔,何時郡(jùn)國開。

東征健兒盡,羌(qiāng)笛暮吹哀。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八首。《秦州雜詩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組詩。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游”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fā),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間,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shù)厣酱L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tǒng)題為“秦州雜詩”。據(jù)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

此時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李唐王朝雖已收復,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軍的鐵蹄下呻吟,中原戰(zhàn)火正熾,西北邊境烽煙迭起,關(guān)輔又饑,確實是國不堪國民不聊生。在此時,僅以左拾遺身份任過京官的杜甫,離職攜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秦州雜詩二十首》就是其中的優(yōu)秀篇章。

雜詩古詩原文及翻譯篇七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七

唐代:杜甫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guān)。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煙塵獨長望,衰颯正摧顏。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渾渾莽莽萬山重疊,孤獨的秦州城處于石谷之間。

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guān)。

地面無風,天云卻飄出塞外,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臨關(guān)隘。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外出的使臣遲遲未能歸來,效法傅介子之壯舉可能是遇到了障礙。

煙塵獨長望,衰颯正摧顏。

久久地望著煙塵彌漫的天邊,衰颯的秋景正在摧殘我的容顏。

莽(mǎng)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guān)。

屬(shǔ)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屬國:即典屬國,秦漢時官名,掌少數(shù)民族事務。此處指赴吐蕃之使臣。樓蘭:漢時西域國名。漢昭帝時,樓蘭與匈奴和好,不親漢朝。傅介子至樓蘭,斬其王首。此以樓蘭代指與唐為敵的吐蕃。

煙塵獨長望,衰颯(sà)正摧顏。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七首?!肚刂蓦s詩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組詩。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游”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fā),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間,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shù)厣酱L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tǒng)題為“秦州雜詩”。據(jù)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

此時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李唐王朝雖已收復,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軍的鐵蹄下呻吟,中原戰(zhàn)火正熾,西北邊境烽煙迭起,關(guān)輔又饑,確實是國不堪國民不聊生。在此時,僅以左拾遺身份任過京官的杜甫,離職攜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秦州雜詩二十首》就是其中的優(yōu)秀篇章。

雜詩古詩原文及翻譯篇八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只有狂雷炸響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fā)出勃勃生機,然而社會政局毫無生氣終究是一種悲哀。

我奉勸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規(guī)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⑴九州:中國的別稱之一。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王昌齡《放歌行》:“清樂動千門,皇風被九州”。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恃(shì):依靠。

⑵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喑(yīn),沉默,不說話。

⑶天公:造物主。抖擻:振作,奮發(fā)。

⑷降:降生,降臨。

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全詩層次清晰,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了萬馬齊喑,朝野噤聲的死氣沉沉的現(xiàn)實社會。第二層,作者指出了要改變這種沉悶,腐朽的觀狀,就必須依靠風雷激蕩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須經(jīng)歷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才能使中國變得生機勃勃。第三層,作者認為這樣的力量來源于人材,而朝庭所應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希望。詩中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的具有壯偉特征的主觀意象,寓意深刻,氣勢磅礴。

詩的前兩句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詩人對當時中國形勢的看法。“萬馬齊喑”比喻在腐朽、殘酷的反動統(tǒng)治下,思想被禁錮,人才被扼殺,到處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現(xiàn)實狀況。“風雷”比喻新興的社會力量,比喻尖銳猛烈的改革。從大處著眼、整體著眼、大氣磅礴、雄渾深邃的藝術(shù)境界。詩的后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傳誦的名句。詩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現(xiàn)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著優(yōu)秀杰出人物的涌現(xiàn),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現(xiàn)實,更憧憬未來、充滿理想。它獨辟奇境,別開生面,呼喚著變革,呼喚未來。

雜詩古詩原文及翻譯篇九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么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著:吹入。

等是:為何。

杜鵑:鳥名,即子規(guī)。

這是歌詠游客居外不得返鄉(xiāng)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xiāng),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之慨;詩的節(jié)奏獨特,首兩句節(jié)拍為“一、二、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雜詩古詩原文及翻譯篇十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

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么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

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1、著:吹入。

2、等是:等于。

3、杜鵑:鳥名,即子規(guī)。

這是歌詠游客居外不得返鄉(xiāng)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xiāng),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之慨。詩的節(jié)奏獨特,首兩句節(jié)拍為“一、二、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雜詩古詩原文及翻譯篇十一

雜詩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注解

1、著:吹入。

2、等是:為何。

3、杜鵑:鳥名,即子規(guī)。

韻譯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

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么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

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注解

1、著:吹入。

2、等是:為何。

3、杜鵑:鳥名,即子規(guī)。

韻譯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

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么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

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這是歌詠游客居外不得返鄉(xiāng)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xiāng),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之慨;詩的節(jié)奏獨特,首兩句節(jié)拍為“一、二、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蝗?、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雜詩古詩原文及翻譯篇十二

今日明人眼,臨池好驛亭。

叢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疊多幽事,喧呼閱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異在郊坰。

今天我的昏眼忽然明亮,是因為見到了一處臨池的好驛亭。

成片的竹林低附地面一片碧色,高大的柳樹伸向半空搖曳著青光。

眾多的幽景令人目不暇接,喧嘩的人群圍觀暫住的使臣。

我如能有此作為棲身之處,雖說住在城里也無異于鄉(xiāng)間。

驛亭:驛站所設(shè)的供行旅休息的處所。

坰(jiōng):遙遠的郊野。

本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九首。《秦州雜詩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組詩。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游”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fā),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間,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shù)厣酱L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tǒng)題為“秦州雜詩”。據(jù)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

此時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李唐王朝雖已收復,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軍的鐵蹄下呻吟,中原戰(zhàn)火正熾,西北邊境烽煙迭起,關(guān)輔又饑,確實是國不堪國民不聊生。在此時,僅以左拾遺身份任過京官的杜甫,離職攜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秦州雜詩二十首》就是其中的優(yōu)秀篇章。

雜詩古詩原文及翻譯篇十三

薊門逢古老,獨立思氛氳。一身既零丁,頭鬢白紛紛。勛庸今已矣,不識霍將軍。

漢家能用武,開拓窮異域。戍卒厭糠核,降胡飽衣食。關(guān)亭試一望,吾欲淚沾臆。

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元戎號令嚴,人馬亦輕肥。羌胡無盡日,征戰(zhàn)幾時歸。

幽州多騎射,結(jié)發(fā)重橫行。一朝事將軍,出入有聲名。紛紛獵秋草,相向角弓鳴。

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古樹滿空塞,黃云愁殺人。

薊門:地名,即薊丘,在今北京市德勝門外。

古老:一本作“故老”,稱老年人。

氛氳:思緒深長貌。

零丁:孤單貌。

頭鬢:頭發(fā)。

勛庸:即指功業(yè),功勞。

已矣:完了。

霍將軍:即漢代名將霍去病。

漢家:借指唐朝。

窮:盡。

異域:外國。

戍卒:守邊的戰(zhàn)士。

厭:飽。后作“饜”。

關(guān)亭:一本作“開亭”。

沾臆:淚水浸濕胸前。

霏霏:形容雨雪細密。

元戎:古代的大型戰(zhàn)車,也指主帥。這里指胡人主帥。

羌:古族名,部落分散,以游牧為主,主要分布在今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胡:古代對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泛稱。

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地區(qū)。

結(jié)發(fā):古代男子自成童始束發(fā),因此以結(jié)發(fā)指童年、年輕時。

重:崇尚,看重。

橫行:縱橫馳騁。

角弓:用角裝飾的弓。

黯黯:一本作“茫?!?。

煙塵:煙霧與塵土,比喻戰(zhàn)亂。

憑陵:侵凌,進逼。

古樹:枯樹。

黃云:大軍移動時揚起的沙塵。

⑴薊門:地名,即薊丘,在今北京市德勝門外。

⑵古老:一本作“故老”,稱老年人。氛氳:思緒深長貌。

⑶零丁:孤單貌。頭鬢:頭發(fā)。

⑷勛庸:即指功業(yè),功勞。已矣:完了。霍將軍:即漢代名將霍去病。

⑸漢家:借指唐朝。窮:盡。異域:外國。

⑹戍卒:守邊的戰(zhàn)士。厭:飽。后作“饜”。

⑺關(guān)亭:一本作“開亭”。沾臆:淚水浸濕胸前。

⑻霏霏:形容雨雪細密。

⑼元戎:古代的大型戰(zhàn)車,也指主帥。這里指胡人主帥。

⑽羌:古族名,部落分散,以游牧為主,主要分布在今甘肅、青海、四川等地。胡:古代對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泛稱。

⑾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地區(qū)。結(jié)發(fā):古代男子自成童始束發(fā),因此以結(jié)發(fā)指童年、年輕時。重:崇尚,看重。橫行:縱橫馳騁。

⑿角弓:用角裝飾的弓。

⒀黯黯:一本作“茫?!?。煙塵:煙霧與塵土,比喻戰(zhàn)亂。

⒁憑陵:侵凌,進逼。

⒂古樹:枯樹。黃云:大軍移動時揚起的沙塵。

“薊門逢古老”這一首詩描寫了老卒的凄涼境遇,令人同情。全詩言辭沉痛、悲哀、失望而無奈,似用邊塞的血淚和成。不難想象,像這樣的老卒不知有多少,長年戍邊的艱辛可見一斑。

“漢家能用武”這一首詩反映了戍卒食用匱乏,投降的胡人卻豐衣足食的情況,批判了唐朝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的舉措。全詩表達了詩人對戍卒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表達了對邊境潛在危機的深深憂慮,言辭悲愴,感人肺腑。

在“邊城十一月”這一首詩中,詩人坦言敵人的強大,頗具軍事家的胸懷和才干,進而嘆息,邊境何日得寧,戰(zhàn)士何日得歸。在古代,中原地區(qū)統(tǒng)治者常以天朝上國自居,輕視周邊少數(shù)民族,而詩中,詩人極有遠見卓識地看到胡人的力量其實十分強大,有時甚至明顯優(yōu)于漢族軍隊。后來的元滅宋、清滅明,即印證了詩人的觀點。詩人當時只是看到胡兵強于守軍,因此邊境堪憂,并未能見識到胡兵竟能踐踏整個中原。但詩人不囿于成見,而能面對實際,正視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認識問題,提出問題,從這一點上,這是詩的價值可以說遠遠超出其作為一篇文學作品在文藝上的價值。

“幽州多騎射”這首詩稱頌了守邊戍卒的驍勇善戰(zhàn)。全詩先總寫幽州民俗的風貌,崇尚勇武;隨即指出,他們不但善武而且樂于效力軍前,保衛(wèi)鄉(xiāng)土,建立功勛。但詩人親眼目睹了他們狩獵時的場面,不過這場面已夠讓人感到欣喜了。保家衛(wèi)國從來不只是軍隊的事情,更需要有民眾的參與,才能將侵略者掀入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詩人目睹這一群生龍活虎、武藝高強的邊疆健兒,對邊境油然而生了幾分安全感。

“黯黯長城外”這首詩描述了邊塞戰(zhàn)事紛紜的情況。在詩中,詩人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沉痛地訴說了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詩中的景物描寫切合戰(zhàn)斗實際,烘托出慘烈的戰(zhàn)斗氛圍,而這種景色又是戰(zhàn)斗中獨有的,因此寫景即是寫戰(zhàn)爭。在字里行間讀者還可以感受到詩人面對這慘劇時難以遏制的悲憤心情。

雜詩古詩原文及翻譯篇十四

舊山雖在不關(guān)身,且向長安過暮春。

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

如畫江山與身在長安的我沒太多關(guān)系,暫且在長安度盡春天。

一樹的梨花與溪水中彎彎的月影,不知這樣美好的夜屬于誰?

不關(guān)身:不關(guān)己事。

長安:唐代都城,今西安。

暮春:晚春。

這首詩意境很像唐代詩人常建的另一首詩:“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址旯世嵇L花笑,且向長安過一春。”(《落第長安》)兩首詩不但字句相似,聲韻相近,連那羈旅長安、有家難回的心情也有相通之處。

然而二詩的意境及其產(chǎn)生的藝術(shù)效果,又有著極為明顯的差別。

常建寫的是一個落第的舉子羈留帝京的心情,具體情事交代得過于落實、真切,使詩情受到一些局限。比較而言,倒是這位無名詩人的“雜詩”,手法高妙,更富有藝術(shù)感染力。

“舊山雖在不關(guān)身”,也就是“家園好在尚留秦”。常詩既說到“長安”又說“留秦”,不免有重復之累;此詩說“不關(guān)身”也是因“留秦”之故,卻多表現(xiàn)了某種遺憾的意味,用字洗煉。

“且向長安過暮春”與“且向長安過一春”,意思差不多,都是有家難歸。常詩卻把那原委一古腦兒和盤托出,對家園的思念反而表現(xiàn)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后的沮喪;這首《雜詩》作法正好相對。詩人拋開了那切實的具體情事,而把篇幅讓給那種較空靈的思想情緒的刻畫。

“一樹梨花一溪月?!蹦鞘桥f山的景色、故鄉(xiāng)的花。故鄉(xiāng)的梨花,雖然沒有嬌嬈富貴之態(tài),卻樸實親切,在飽經(jīng)世態(tài)炎涼者的心目中會得到不同尋常的珍視。雖然只是“一樹”,卻幽雅高潔,具備一種靜美。尤其在皎潔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之中,那一樹梨花簡直像縹緲的仙子一樣可愛。三句不僅意象美,同時形式美 ?!耙粯淅婊ā迸c“一溪月”的句中 排比,形成往復回環(huán)的節(jié)律,對表達一種回腸蕩氣的依戀懷緬之情有積極作用 。從修辭角度看 ,寫月用“一溪”,比用“一輪”更為新奇,它不但同時寫到溪水 ,有一箭雙雕的效果,而且把不可攬結(jié)的月色,寫得如捧手可掬,非常生動。

這里所寫的美景,只是游子對舊山片斷的記憶,而非現(xiàn)實身歷之境。眼下又是暮春時節(jié),舊山的梨花怕又開了吧,她沐浴著月光,靜聽溪水潺溪,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這一切都“雖在不關(guān)身”了?!安恢褚箤俸稳??”總之,是不屬于“我”了。這是非??酀y受的心情?;ㄔ卤緹o情,詩人卻從“無情翻出有情”。這種手法也為許多唐詩人喜用。蘇頲的“可惜東園樹,無人也著花”(《將赴益州題小園壁》)、岑參的“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fā)舊時花”(《山房春事》),都是著例。此詩后聯(lián)與蘇、岑句不同者,一是非寫眼前景,乃是寫想象回憶之境,境界較為空靈;一是不用陳述語氣,而出以設(shè)問,有一唱三嘆之音。

這首《雜詩》不涉及具體情事,但它所表現(xiàn)的情感,比常建詩更細微,更帶普遍性,更具有興發(fā)感動的力量,能在更大范圍引起共鳴。這恰如清人吳喬所說:“大抵文章實做則有盡,虛做則無窮。雅、頌多賦是實做,風、騷多比興是虛做。唐詩多宗風、騷,所以靈妙?!保ā秶鸂t詩話》)。

從詩境看,這首詩應是作者科舉落第后身在長安有感之作。

雜詩古詩原文及翻譯篇十五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六

唐代:杜甫

城上胡笳奏,山邊漢節(jié)歸。

防河赴滄海,奉詔發(fā)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鳥獸稀。

那聞往來戍,恨解鄴城圍。

城上胡笳奏,山邊漢節(jié)歸。

秦州城上胡笳奏起樂曲,山腳下歸來遠行的使節(jié)。

防河赴滄海,奉詔發(fā)金微。

奉皇上之命從金微調(diào)來士兵,為防御河北的叛軍而遠赴滄海。

士苦形骸黑,旌疏鳥獸稀。

士兵辛苦啊形骸黧黑,黎木稀疏啊鳥獸無幾。

那聞往來戍,恨解鄴城圍。

哪能經(jīng)受這種往來征戍之苦,所恨的是叛軍解除了鄴域之圍。

城上胡笳(jiā)奏,山邊漢節(jié)歸。

漢節(jié)歸:當時戰(zhàn)亂未平,需調(diào)集西域兵馬東征,故常有使節(jié)從秦州經(jīng)過。

防河赴滄海,奉詔發(fā)金微。

金微:古山名,即今阿爾泰山。唐時于此置金微都護府。

士苦形骸(hái)黑,旌(jīng)疏鳥獸稀。

那聞往來戍(shù),恨解鄴(yè)城圍。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六首?!肚刂蓦s詩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組詩。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游”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fā),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間,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shù)厣酱L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tǒng)題為“秦州雜詩”。據(jù)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

此時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李唐王朝雖已收復,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軍的鐵蹄下呻吟,中原戰(zhàn)火正熾,西北邊境烽煙迭起,關(guān)輔又饑,確實是國不堪國民不聊生。在此時,僅以左拾遺身份任過京官的杜甫,離職攜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秦州雜詩二十首》就是其中的優(yōu)秀篇章。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818421.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