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應該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教案的時間安排要合理,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教學時間并注意控制進度。通過學習這些范例,教師們可以提升自己的教案編寫和教學設計能力。
高二化學選修教案篇一
在化學平衡之前有溶解平衡(初中),在化學平衡之后有電離平衡和水解平衡,很顯然,化學平衡在這一系列的平衡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中學化學的重要理論之一。通過對本章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溶解平衡和硫酸、硝酸工業(yè)生產的化學原理的理解,又為以后學習電離平衡理論和水解平衡奠定基礎。
2、本節(jié)教材簡析
本節(jié)教材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化學平衡狀態(tài);第二部分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化學平衡移動;第三部分勒沙特列原理。
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礎是核心,教材是在簡單介紹固體溶解平衡的.基礎上引出跟可逆反應對應的化學平衡并以co和h2o蒸汽在1升容器中發(fā)生的可逆反應為對象,在分析、討論的前提下引出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概念及其特征,為第二部分內容的教學打下理論基礎,過渡自然,給出知識的先后順序合理,介紹知識采取以老(溶解平衡)帶新(化學平衡)的辦法降低了知識的難度。所以,第一部分教材的編排,問題的處理,完全符合人類認識事物的總規(guī)律,教學時必須遵守。
而后一部分"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采取先吃定心丸(即直接給出定義)后用實驗證明的辦法,我認為這個順序有其不足之外,而將實驗驗證放在化學平衡移動定義之前,先以實驗產生既定事實,之后再抽象歸納出概念較好。列寧說過:"從生動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所以,先通過實驗現象找出規(guī)律,然后再在此基礎上由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化學平衡移動"的定義來,很自然地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完成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大綱》的要求、教材編排意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初步掌握化學平衡和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特征;初步掌握濃度、壓強、溫度等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技能目標――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和自學能力。
素質教育目標――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點及難點的確定
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學習很重要,但最終學生必須用該理論來解決實際化學平衡移動的問題,所以"濃度、壓強、溫度等外界的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由于學生對勒沙特列原理的字面含意"平衡將向著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的理解有較大的難度,故而對該原理中重點字詞"減弱這種改變"的理解、剖析進而加以掌握是本節(jié)的難點。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我覺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采用啟發(fā)式,并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不斷設疑,析疑,解疑。
2、對涉及原理的解釋,力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模擬的電化教學手段加以解決,即遵守直觀性教學的原則。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學生掌握從現象到本質,從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學習方法,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知識,且能使他們的認識過程遵守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一人類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并能提高他們對概念的理解能力。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現代的教學,應以發(fā)現為重點,確實幫助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怎樣學習"。
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及所設計的教學方法,指導大多數學生用"發(fā)現"的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同時還應注意不要忽視那些個性特征很強的學生,一定要指導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
為了不使我們的學法指導活動落空,我們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力求把教師的講授轉變?yōu)閱l(fā)誘導,把學生的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促使學生動眼看、動手做、動口說、動腦想,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tǒng)一為一個整體。
1、巧妙復習,引入正題
打破傳統(tǒng)問答式的復習方式,應用計算機模擬化學平衡建立的過程及化學平衡的特征。
(這樣做可以克服傳統(tǒng)復習枯燥乏味的缺點,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其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將不可用肉眼觀察到的微觀粒子之間的化學反應,以實物模擬的形式直觀地展示出來,變抽象為直觀。)
2、精心設疑,實驗探究
設問當外界條件改變時,已經建立的化學平衡會不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這樣不僅開門見山地將本節(jié)研究的中心問題提了出來,而且使學生為之一動,此時,他們會在心中想"化學平衡在外界條件改變時到底會不會發(fā)生變化呢?"從而激發(fā)起他們對新問題的求知興趣。
在這種情境和氛圍中,由教師分別分次演示實驗1―4、1―5、1―6,其中實驗1―4、1―5放在投影儀上去做。
這樣可以增大實驗的可見度)
此時只分析討論條件改變時,平衡變還是不變的問題,變如何變,為什么這樣變?通過討論得出相應的結論。
關于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先讓學生進行預測,后用實驗論證的方式開展教學。
(這樣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分析實質,深化認識
通過實驗得出結論之后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再次設疑:"為什么當外界條件改變時上述化學平衡會發(fā)生移動呢?這些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呢?"
這些問題只要教師稍加點撥,或經學生互相討論,大多數同學都可以從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這一角度加以理解,并順利得出化學平衡移動的定義。
(這樣做可使學生感覺到,通過實驗,他們發(fā)現化學平衡可能移動,更重要的是通過分析抽象,概括知道了化學平衡在外界條件改變時為什么移動,既從直觀到抽象,即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產生認識上質的飛躍,使他們的思維加深。)
4、聯(lián)系實際,加深理解
在學習了化學平衡移動之后,要聯(lián)系實際,給出反饋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并由他們自己做出正確答案,以加深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理解和認識。
(讓學生做反饋練習的目的,用于檢查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發(fā)現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彌補的措施,在輔導時進一步完善教學活動)。
高二化學選修教案篇二
了解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理解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濃度等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
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電解質導電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驗探索能力。
通過區(qū)分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培養(yǎng)學生分析判斷能力。
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情感目標。
在分析強弱電解質的同時,體會結構和性質的辯證關系。
由電解質在水分子作用下,能電離出陰陽離子,體會大千世界陰陽共存,相互對立統(tǒng)一,彼此依賴的和諧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共分為三部分: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電離平衡常數。其中電離平衡常數在最新的教學大綱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從初中溶液的導電性實驗以及高一電離等知識入手,重點說明強電解質在水中全部電離,而弱電解質在水中部分電離,溶液中既有離子,又有分子。同時,教材中配合圖畫,進一步說明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轉入到對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討論。這部分內容是本章知識的核心和后面幾節(jié)教學的基礎,也是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
關于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是本節(jié)的難點,教材并沒有具體介紹,而是采用討論的方式,要求學生自己應用平衡移動原理來分析,這樣安排是因學生已具備討論該問題的基礎,而且通過討論,更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及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法建議。
關于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建議以復習相關內容為主,進而說明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1.課前復習。
組織學生復習高一有關強、弱電解質以及化學鍵的知識。
著重復習:(l)強、弱電解質概念,以及哪類物質是電解質,哪類物質是強電解質,哪類物質是弱電解質;(2)離子鍵、極性鍵。
2.課堂教學。
建議采用回憶、討論、歸納總結的方法組織教學。首先,引導學生回憶電解質的概念并結合實例依據電解質電離程度的大小將其分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然后再組織學生結合實例討論各強、弱電解質中的主要化學鍵,從而得出強、弱電解質與結構的關系。
關于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的教學:
這既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建議教學中運用化學平衡知識及學習方法來學習本內容,并注意加強教學的直觀性。重點介紹下面問題。
l.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建立。
從弱電解質溶液中既存在弱電解質分子、又存在其電離出的離子這一事實出發(fā),對弱電解質(如醋酸)溶于水時各微粒變化情況展開討論,使學生明確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導學生聯(lián)系化學平衡建立的條件,結合課本中圖3-3(可制成掛圖),討論電離平衡的建立。強調指出當弱電解質分子的電離速率等于離子重新結合成分子的速率時,電離過程就達到平衡狀態(tài)。有條件的學校可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
2.電離平衡狀態(tài)的特征。
重點分析醋酸的電離平衡,與化學平衡的特征相類比,歸納出電離平衡的特征:
(l)電離平衡是動態(tài)平衡——“動”。
(2)在電離平衡狀態(tài)時,溶液中分子和離子的濃度保持不變——“定”。
(3)電離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當外界條件改變時,平衡就會發(fā)生移動——“變”。
3.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
利用教材中的討論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學生應用平衡移動原理,分析外界條件的變化對電離平衡的影響,使學生深刻認識影響電離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動原理的使用范圍。
最后,練習電離方程式的書寫,重點強調弱電解質的電離方程式中要用可逆號、多元弱酸的電離要分步寫。
高二化學選修教案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層面:
必修2中我們只學習了幾個有限的有機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選修課程要豐富代表物的類型,增加新的物質——醛。其次,每一類有機物中,必修僅僅研究簡單的代表物的性質,選修課程要豐富學生對一類有機化合物的認識。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有機物的類別。
(二)從認識水平、能力和深度的層面。
對于同樣一個反應,在必修階段只是感性的了解這個反應是什么樣的,能不能發(fā)生,反應有什么現象;到了選修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描述的階段,而要達到以下要求:
1.能夠進行分析和解釋:基于官能團水平,學生需要了解在反應當中官能團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在什么條件下由什么變成了什么。
2.能夠實現化學性質的預測:對化學性質有預測性,對于給定的反應物能分析出與哪些物質能發(fā)生反應,反應產生何種產物。
3.明確結構信息:在預測反應的產物的基礎上,能明確指出反應的部位,以及原子間結合方式,重組形式,應該基于官能團和化學鍵,要求學生了解官能團的內部結構。
(三)從合成物質層面:
選修階段要從碳骨架上官能團的轉化來認識化學反應,這也就是從轉化與合成角度認識認識反應。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反應前后化合物之間的關系,能夠順推,逆推。
二、教學目標任務要求。
《有機化學基礎》是中學化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是高考內容的重點選考部分。它是為對有機化學感興趣的學生開設的選修模塊,該模塊的內容主要涉及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和應用,共設置了三個主題:
1.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和性質——烴。
2.官能團與有機化學反應——烴的衍生物。
3.有機合成及其應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有機化學基礎》模塊的學習安排于高中二年級,是在初中化學和高中化學必修2“有機物”的認識基礎上拓展,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本模塊的學習更有系統(tǒng)、有層次加深認知程度。
三、提高教學質量采取的措施。
2、有針對性、層次性、適量性、實踐性的布置作業(yè),并加強批改。
3、課堂、課后有區(qū)別。不管是難度和廣度的調節(jié),還是學習方法的指導,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課后則采取培優(yōu)輔差的方式。
4、加強實驗教學?;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實驗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化學實驗現象等。
五、多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六、利用每天下午放學到上晚自習這段時間給學生課后輔導,增強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高二化學選修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體會無私的母愛,把握母親的形象以及作者對母親濃濃的思念和沉重的內疚交織的感情。
2.理解“合歡樹”在文中的寓意。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體事件,從而體會母子深情。
教學難點:。
“合歡樹”豐富的情感內涵和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1課時。
授課方法:頌讀法,歸納法,探討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983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的頒獎典禮上,人們驚訝地發(fā)現有一位獲獎者是坐著輪椅來領獎的。第二年,這個殘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說獲得該項殊榮。他,就是史鐵生,他自雙腿癱瘓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二十多年來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并多次獲得各項文學創(chuàng)作獎。那么他是怎樣克服了身體上的殘疾而獲得寫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在支撐著他、激勵著他?今天就讓我們隨著《合歡樹》走進史鐵生的世界,走進史鐵生對于他母親的沉甸甸的回憶中。
二、課文分析。
(一)通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默讀《合歡樹》。
熟悉文本,看作者寫了人生中哪幾個年齡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課文思路。
明確:年齡“我”母親。
十歲作文獲獎驚喜,有活力。
二十歲雙腿殘廢嘆息,不放棄。
三十歲小說發(fā)表去世,沒看到。
三十多歲事業(yè)有成已死多年。
(聊起合歡樹)。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時間為線索。
2、通過行文思路可以看出文章先后寫了哪些內容,作者想借此表達什么?
母親合歡樹。
主題--母愛。
(二)分析把握母子間的親情。
母親對兒子。
1、在這篇描寫母親的文章中,你認為最能體現母愛的是哪些段落?
明確:第2、3兩段,也就是作者二十歲的時候。
(學生一起誦讀此兩段)。
2、在這兩段中寫母親為“我”做了哪些事情?
明確:為“我”治病;為“我”借書;推“我”看電影;鼓勵“我”寫作。
(生找出原文相關句子)。
小結:可以看出母親不僅關心“我“的身體,更關心“我”的精神,這正是母親的偉大之處。
3、這兩段運用了怎樣的人物描寫方法?各找出相應的句子來。
明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肖像描寫;心理描寫句子(略)。
4、通過這些事情體現了母親怎樣的性格?找出相應的句子來,全文還體現了母親怎樣的性格。
明確:樂觀、堅強、執(zhí)著聰明美麗善良熱愛生活。
兒子對母親。
1、對這樣一位為自己付出太多的母親,在母親死后多年,兒子對母親又是怎樣的感情呢?找出相應的句子。
明確:感激、內疚、句子(略)。
重點分析內疚之情:
(1)母親原本是一個聰明、愛美、善良、熱愛生活的人,在自己沒得病的時候,他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突如其來的災難讓母親陷入了無止境的忙亂,一次次的失望,而且,史鐵生的母親在49歲時就死去,他一直覺得母親的早死與自己有關,所以,對母親,史鐵生是懷有深深內疚的。
(2)對母親住過的房,栽種的合歡樹,作者的態(tài)度是有變化的。從不愿去到想去看看一直到后悔沒早看。不愿去既是無法從失去母親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也是無法面對自己深深的內疚之情。想去看,表明作者從內疚中解脫出來,終于可以理智的接受現實。因為他覺得母親太苦了,死亡或許是一種解脫。
1可以表現母愛的東西很多,作者為何獨選“合歡樹”?
合歡樹與母親、與我的關系:
“合歡樹”“我”母親。
誤種花盆作文獲獎驚喜,有活力。
沒有發(fā)芽兩腿殘廢嘆息,不放棄。
茁壯成長開始寫作高興,常侍弄。
花繁葉茂事業(yè)有成去世,沒看到。
母親的恩澤。
明確:合歡樹是作者情感的一種寄寓,并折射作者對母愛對命運對生命的感悟。合歡樹,落葉喬木,夏天開紅色的花。得名由來:對稱的葉子,入夜就兩兩相合的緣故。而作品中的合歡樹是這篇抒情作品中的外界景物。
2、文章主旨是母愛,合歡樹與母愛有無聯(lián)系?這運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有聯(lián)系,合歡樹是母親親手栽種。運用的是象征的手法,也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寫人的手法。(象征手法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征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
3、你認為合歡樹象征的是誰,為什么?
明確:合歡樹既象征母親也象征作者。
合歡樹是母親親自栽種,寄托著母親的希望,所以象征著母親。同時,合歡樹從弱小到花繁葉茂,象征了作者的成長。
總結:
通過我們的分析品讀,發(fā)現這棵合歡樹并不是一顆平常的樹,它牽系著史鐵生母子之間的深情,再聯(lián)想到我們自己,我們每一個人又何嘗不是由父母親精心呵護成長起來的樹呢?我們的父母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同樣也傾注了心血寄托著深切的希望。
所以不管母愛是以何種方式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都應該珍惜,感謝史鐵生,他提醒了我們要用心去感受愛,用理解去培養(yǎng)一棵愛與被愛的合歡樹ジ惺馨,用理解去培養(yǎng)一棵愛與被愛的合歡樹,為了不要失去后才感?nbsp;“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感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所以,愛你們也需要懂得,希望大家做一個懂得愛別人,也懂得回報別人愛的人。
五、布置作業(yè)。
課外閱讀史鐵生的文章,體會其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板書:
主題--母愛“合歡樹”年齡“我”母親:美麗善良熱愛生活。
(感情)感激、內疚(性格)樂觀堅強執(zhí)著聰明。
合歡樹象征母親。
作者誤種花盆十歲作文獲獎驚喜,有活力。
沒有發(fā)芽二十歲雙腿殘廢嘆息,不放棄。
茁壯成長三十歲小說發(fā)表去世,沒看到。
花繁葉茂三十多歲事業(yè)有成已死多年。
(聊起合歡樹)。
母親的恩澤。
聶棋。
高二化學選修教案篇五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塊2第三章《有機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機物的學習為切入點,讓學生在有機物常識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加深對有機物和有機化學的整體認識。選取的代表物都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的、聽到的和摸到的,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可以增加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必修模塊的有機化學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為滿足公民基本科學素養(yǎng)的要求,提供有機化學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識,使學生從熟悉的有機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目的、內容和方法,認識到有機化學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能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說明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和物質用途;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打好最基本知識基礎、幫助他們了解有機化學的概況和主要研究方法,激發(fā)他們深入學習的__。
苯就是幾種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為必修內容。本節(jié)課主要介紹苯的物理性質、分子結構、化學性質,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從結構角度適當深化對學生苯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
苯分子結構中特殊的化學鍵決定了苯的化學性質。它是對中學階段烴類成鍵知識以及性質的總結與拓展。學好苯的知識對后續(xù)有機物的學習具有指導作用。通過這節(jié)課,學生基本掌握了有機化學的學習方法,能利用物質的結構推斷物質的性質,利用物質的性質來推斷物質的結構。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在學習苯的知識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甲烷和烷烴、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單鍵、碳碳雙鍵的結構特征和特征反應。根據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這些知識就是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已經具備的“先行組織者”,苯有關知識的學習要以此為基礎,注意新知識和“先行組織者”之間的聯(lián)系。學生運用“先行組織者”對苯分子的結構進行推測,繼而根據分子結構推測苯的化學性質。
三、具體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例舉苯的主要物理性質(顏色、狀態(tài)、熔點、沸點);掌握苯的分子結構并能夠描述其結構特征;通過苯與溴、濃__等反應,掌握苯能燃燒、易取代、難加成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苯分子組成及結構、性質的探究加強觀察、歸納、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訓練,進一步認識研究有機物的一般過程和方法;以苯為例,論證物質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辨證關系;參與苯分子結構的探究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發(fā)展探究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明顯地表現出科學解釋必須與實驗證據、自然觀察相一致的實證精神;能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科學家們提出的理論在當時具有的意義,從而理解科學的本質;體會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認識技術的更新對科學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假說的方法研究苯的結構,掌握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苯分子的結構特點和苯的化學性質。
教學方法:以化學史為載體的科學探究法。
高二化學選修教案篇六
《小二黑結婚》教案(人教版高二選修)。
一、教學目的及要求。
趙樹理的章回小說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特色。
二、講授的內容提要。
1、人物形象分析。
2、思想意蘊。
三、重點、難點。
重點:民族化、大眾化特色。
難點:思想意蘊。
四、教學過程。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分析二諸葛、三仙姑的同中有異的性格。
兩人都具有封建思想,都反對兒女自由戀愛,想以家長身份主宰兒女婚姻;兩人都封建迷信,陰陽八卦、黃道黑道,規(guī)矩頗多。
但兩人也有不同。二諸葛是虔誠的迷信,迷信成了他認識生活、對待生活的唯一標尺;三仙姑是虛假的迷信,迷信成了她欺騙別人、害人利己的法術。二諸葛既是一個封建家長制的維護者,同時他又是一個善良、厚道的父親;三仙姑則是一個無情的母親,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她不惜犧牲女兒的前程。
思想意蘊。
趙樹理曾說:'我在作群眾工作的過程中,遇到了非解決不可而又不是輕易能解決了的問題,往往就變成了所要寫的主題。'《小二黑結婚》便是作者在太行山區(qū)工作時,面對現實困惑而作的藝術思考。小說描寫的是在解放區(qū)新的歷史條件下一對青年男女沖破封建傳統(tǒng)爭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小說抨擊了農村中的封建殘余勢力,批判了人民群眾中的封建思想,歌頌了新的人物、新的時代風尚。作品完滿的結局說明了人民政權是人民實現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證。它表明,在解放區(qū),不僅政治和經濟領域有了變革。而且在愛情、婚姻、家庭和道德領域也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小二黑和小芹的斗爭,已經成為解放區(qū)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充滿自信,敢于斗爭的新一代農民的成長,標志著一個深刻的社會變化已經興起,并且正在深入發(fā)展。
第二課時。
分析作品的民族化、大眾化特色。
主題和題材:趙樹理小說總是選取那些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主題,但在選材上卻并不追求轟轟烈烈,而是從普通的日常生活現象入手,以小見大。如《小二黑結婚》以解放區(qū)仍然存在包辦婚姻的行為做突破口,通過人們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揭示出反封建思想斗爭的重要性和長期性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人物形象塑造:趙樹理小說的突出貢獻就是成功地描寫了各類不同思想性格的農民形象。他一面熱情謳歌了二黑和小芹這樣的新型農民的'典型代表,贊美他們的新思想、新品質,同時又著力刻畫了像二諸葛、三仙姑這樣一些暫時還愚昧落后但已經開始走向轉變的農民代表。深入挖掘農民內在的美好品德是趙樹理小說的主要出發(fā)點,于是往往寓批評于詼諧幽默之中,善意的諷刺與熱情的歌頌結合在一起。
具體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藝術結構上,他借鑒了傳統(tǒng)評書、章回小說的結構特點,采用單線條發(fā)展的手法,注重故事的連貫與完整,故事性強,適應我們民族特別是廣大農民的欣賞習慣。在三組人物刻畫上,運用白描手法和注重細節(jié)、動作的描寫,并常給人物起綽號來加強其性格的鮮明性,如二諸葛、三仙姑等。語言樸實生動、幽默風趣,大量使用經過提煉加工的地方農民的方言口語,表現力強,真正做到了語言的大眾化。
五、作業(yè)。
追憶。
高二化學選修教案篇七
杜甫對“蜀相”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詩歌頷聯(lián)所表現的意境,“空”、“自”兩字的作用。
教學難點。
詩中有關蜀相的典故;詩歌的尾聯(lián)。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如果說李白的一生充滿著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則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公元746年,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政治抱負,到京城長安應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困守長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號“少陵野老”(也稱杜少陵)。這一時期,他生活困頓,常挨餓受凍,過著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曾被叛軍扣押在營中。不久逃脫,投奔新帝,被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759年冬關中大旱,為了逃荒,他辭去官職,伴著家小輾轉秦州、同谷(今甘肅一帶),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國家政局動蕩中,杜甫的命運也激烈動蕩著。這一時期他寫下了許多反映戰(zhàn)亂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詩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幫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蓋了一座簡陋的茅屋(史稱“成都草堂”)定居,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貧困。764年,杜甫幼時好友嚴武再鎮(zhèn)蜀州,表薦杜甫為節(jié)度參謀,工部員外郎(后人因稱“杜工部”)。后來嚴武死了,四川內亂,杜甫又伴同家族,離開四川,乘舟沿江東下,轉徙于湘鄂之間。770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結束了他漫長的漂泊生涯。“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詩人對祖國和人民最后的懷念。據說他是食牛肉過多而死的,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傳說相比,確實慘得多了。杜甫創(chuàng)作的詩很多,流傳下來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猶如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被公認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圣”。
二、詩歌分析。
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錦官城外,數里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蔥蔥郁郁,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祠所在了。這首一聯(lián),開門見山,灑灑落落,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寫到映階草碧,隔葉禽鳴。
有人說:“那首聯(lián)是起,此頷聯(lián)是承,章法井然?!辈诲e詩的一開始作者以設問提起,好像憑空高歌,飄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錦官城外的地方!緊接著他寫下了祠堂內部的荒涼景色。滿院的綠草映襯著臺階,黃鸝在濃蔭密葉中發(fā)出婉轉的鳴叫,卻空無人欣賞。景色的描寫中灌注著感物思人的情緒,為下面轉寫人事作了過渡。
五、六兩句凝練地概括了諸葛亮的功績;詩人專程為憑吊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恩遇,出山輔佐劉備,聯(lián)吳抗曹,取荊州,定四川,開創(chuàng)蜀漢,濟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軍中。這樣的輝煌業(yè)績,被詩人用兩句話概括出來,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內容,流露出詩人對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傾慕。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諸葛亮統(tǒng)一全國的理想畢竟沒有實現,所以詩人在尾聯(lián)中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包含了無限惋惜。這種惋惜當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來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們,都曾為之痛哭流淚。而杜甫的這首詩對后代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載,時隔四十多年,永貞革新失敗,革新派首領王叔文就曾吟誦過杜甫的這首詩。幾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將宗澤,正要收復祖國山河時,不幸病危,臨死也曾吟詠過這兩句詩。這一方面說明了杜詩的成功,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諸葛亮的浩然正氣激動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嘆自己未能像諸葛亮那樣得遇明主,不能像諸葛亮那樣去建功立業(yè),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懷古寄志,通過對諸葛亮的贊揚和惋惜,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盼望為國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詩鈔》中語“公之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學生練習背誦。
四、作業(yè)。
1、背誦這首詩。
高二化學選修教案篇八
學習目標:
二.分析《燕歌行》一詩的層次結構和主要的藝術特色--對比。(重點)。
課時安排:一教時。
授課過程:
一.導入新課。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簡單比較兩首詩)。
二.作者與背景。
1.原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高適字達夫;世稱高常侍;唐代邊塞詩派的主要代表;“高、岑”;其邊塞詩感情激昂,意境雄渾,氣勢奔放;長于七古。
三.課文欣賞:。
唐之韻05邊塞詩人(下).rm。
四.課文分析。
1、“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所“感”唐家聲威。
所“感”思鄉(xiāng)盼歸之情。
所“感”軍中苦樂不均。
2.此詩構思嚴謹,圍繞一次戰(zhàn)爭的場景來寫。全篇共二十八句,分為四層:
第一層八句寫出師,著力烘托氣氛;
第二層八句寫戰(zhàn)敗,揭示其原因;
第三層八句寫被圍,刻畫相思之苦;
第四層四句寫死斗,突出壯志豪情。
3.本文中心思想。
此詩通過邊塞戰(zhàn)場各種尖銳矛盾的深刻反映,熱情歌頌了愛國將士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揭露了封建時代軍隊中殘酷的階級壓迫。對“將軍”的腐敗導致戰(zhàn)爭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對廣大士卒的悲慘遭遇表達了深刻的同情。
4.藝術賞析。
第一、詩作善于描繪邊塞風光,渲染戰(zhàn)地氣氛;
第二、充分運用對比手法。
漢將(男兒):重橫行--半生死--斗兵稀--空回首--死節(jié)不顧勛。
將軍:美人帳下猶歌舞--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四組對比。
唐軍--敵軍。
戰(zhàn)士--將軍。
征人--思婦。
古將軍-今將軍。
第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第四、句式整散相間,語言鏗鏘有力。
五.根據以下提示,鑒賞《燕歌行》.。
1、《燕歌行》表達了多重主題,請作出你的概括。
2、請分析高適《燕歌行》一詩的層次結構和和主要的表現特色。
3、《燕歌行》是一首歌行體的古體詩,但又包含了近體詩的一些特色。。
高二化學選修教案篇九
本節(jié)內容屬于初中的地理知識,本節(jié)課屬于復習課,教材中的內容因為屬于初中的地理知識,在初中階段只是識記簡單的內容,但是面對高考,區(qū)域地理對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表面知識的識記,而是通過知識的學習,掌握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重在引導學生得出區(qū)域地理的學習方法以便于更好的學習之后的區(qū)域地理知識。本節(jié)課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分析,由于時間的關系,本節(jié)課的內容主要是對于自然特征的因果分析,讓學生梳理清楚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日本是第一個分區(qū)地理東亞的重要國家,地位非常重要,無論是相關的內容還是學習的方法都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
地理學科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四個核心素養(yǎng):人地關系,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區(qū)域地理的復習要重在體現這些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過對于日本這個區(qū)域的認知,問題設計層次深入,幫助學生梳理關系時對學生進行綜合思維的培養(yǎng),通過討論問題的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由于與初中地理學習相隔的時間過長,再有文科普班的學生對于知識掌握的程度高低有別,對于相關知識的分析需要有側重,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別,問題設計多元,層次多樣。
1、能夠掌握歸納區(qū)域特征的方法,能運用核心特征分析區(qū)域各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
2、能根據地圖和資料,分析說明日本的氣候特點和成因。
3.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學會分析一個區(qū)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通過對日本自然特征學習,分析日本資源狀況及其對國家發(fā)展的影響,提高資源保護意識。
1、 重點:日本位置特征的分析、描述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2、難點: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及其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性
先引導學生分析出掌握區(qū)域地理的復習方法
在哪里:位置(經緯度、海陸、半球、相對位置等)
有什么:自然特征—氣候、地形、河流、植被、資源等
人文特征—農業(yè)、工業(yè)、人口、交通、城市等
為什么:解釋上述特點的形成和分布原因
如何做:提出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向
1、 讀圖明確日本的位置和范圍
高二區(qū)域地理-日本(一)教學設計 高二區(qū)域地理-日本(一)教學設計
可以結合圖總結位置特征,需要對學生強調海陸位置特征的描述方法,重在描述——島國。
高二化學選修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fā),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fā)自己的思考。
2.擴展學生的思維層次和文化素養(yǎng)。
德育目標:
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fā),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fā)自己的思考。
教學方法:
1.閱讀分析全文結構。
2.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fā),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fā)自己的思考。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浩瀚的宇宙無邊無際,自古以來人們對宇宙產生了無窮無盡的遐想,自從科學產生以來,人們對宇宙的探索就沒有停止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迫切地想了解宇宙的奧秘。
(板書)宇宙的邊疆。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
2.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議論和熱烈的情感抒發(fā),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并引發(fā)自己的思考。
三、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卡爾·薩根(carlsagan,1934—1996),美國人,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為“大眾天文學家”和“公眾科學家”。他以對科學的熱忱和個人巨大的影響力,引導幾代年輕人走上探索科學之路。他對人類將無人航天器發(fā)送到太空起過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學、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諸多成就。
他主持過電視科學節(jié)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書籍,其《伊甸園的飛龍》曾獲得普里策獎,電視系列節(jié)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熱烈反響。主要作品還有《宇宙聯(lián)結》《宇宙》《布盧卡的腦》《被遺忘前輩的陰影》《暗淡藍點》《數以十億計的星球》等。
2.解說詞的文體特點。
課文是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解說詞要根據解說對象的特點,有明確的主題和說明重點,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關鍵,即使是拓展性內容,也不能游離解說的主題。如課文解說的對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緊扣宇宙的組成來介紹,不能隨意生發(fā)其他問題。
(2)解說詞補充和增加解說對象的相關信息,主要是知識和情理的擴展,使讀者接受到畫面和實物本身無法傳遞和難以表達的涵義。如課文中對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紹(知識擴展),將宇宙比做大海,激發(fā)讀者對宇宙的想像(情理擴展)。
(3)解說詞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各個部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課文從宇宙整體到星系的組成再到太陽系,雖然每個部分緊密相聯(lián),但又各有側重,各有中心。
3.本文的說明順序。
解說詞具有一定的視覺性,隨著攝影鏡頭由_空間到小尺度空間,緩緩推進。就我們的閱讀來說,課文已經脫離了電視視覺畫面(還能感覺到電視畫面對文字的影響,如“我們現在已經回到了我們的后院”等介紹性詞語),獨立成篇,從說明順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間順序:
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陽系行星。
這樣的說明順序,好處在于:
(1)雖然我們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們跳出宇宙之外,將它作為純客觀的說明對象來解說,這樣能夠更清晰、直觀地介紹。
(2)空間尺度由大到小,讓讀者從整體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細微,這樣順序清楚,層次分明,符合讀者的思維習慣。
(3)由廣闊的宇宙,穿過無盡的空間,最終回到人類的家園,這是探索和發(fā)現的過程,表現了人類對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們自己的命運”的熱情?!叭祟惖奈磥砣Q于我們對這個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觀地球,就是人類的未來之路,說明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達到某種契合。
第二課時。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本文運用了大量的議論與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確:課文補充了許多相關知識,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議論和抒情。如開始的三段文字和結尾的兩段文字,強烈的議論和抒_彩,融說理和抒情為一體,而且和說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傳達了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認識。語段中的議論和抒情也是隨處可見的,如“假如我們被隨意擱置在宇宙之中,我們附著或旁落在一個行星上的機會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樣的機會是‘令人羨慕的’??梢娞祗w是多么寶貴”等。
明確:當然,按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歷程來介紹,也未嘗不可。課文的介紹順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規(guī)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這樣介紹便于知識的梳理;其二,這是電視片的解說詞,由攝影的角度來看,先整體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體,表述上容易混亂,視覺畫面也不好協(xié)調。
3.提問:作者對宇宙有怎樣的認識?
明確:宇宙遼闊無垠,神秘莫測。而人類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宇宙不因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而存在,而人類的未來,卻取決于對宇宙的了解程度。
4.提問:作者對人類有怎樣的認識?
明確: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過是晨窗中飛揚的一粒塵?!?人類關心的大多數問題,對宇宙來說更是微不足道、毫無意義;但是人類又是勇敢、光榮的,他們以渺小的身軀,來探索廣闊的宇宙,人類在渺小之中進發(fā)出宇宙般的偉大。
5.提問;課文中有大段的議論和抒情,是否干擾了對宇宙的說明?
明確:作為電視片的解說詞,不僅要讓觀眾了解宇宙的客觀構成和相關知識,還要表達人類對宇宙的主觀認識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意義,這樣才能感染觀眾,激發(fā)他們對宇宙的興趣。所以,議論和抒情不僅沒有干擾介紹,反而使介紹更具科學意蘊和人文內涵。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高二化學選修教案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為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四《化學反應原理》第四章第三節(jié)。本節(jié)課與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反應中的物質和能量變化等相關知識密切相關。它是電化學的基礎,也是原電池知識的延伸,更是進一步研究其應用的基礎。在中學化學基礎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導工農業(yè)生產的重要理論依據。學習電解池之后學生將形成一個將氧化還原反應、能量轉化、元素化合價知識、電解質溶液和原電池原理等知識聯(lián)系起來的一個知識網絡。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系統(tǒng)的學習過了原電池的相關原理,對于氧化還原反應也很熟悉,并且掌握了能量之間的想換轉化的方式和途徑,為學習本節(jié)課內容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高二學生處于思維活躍期,有很強的好奇心理,同時具備了一定得實驗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具有較強的分析推導能力,為學習本節(jié)課奠定了能力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生認識電解池組成,理解電解原理并初步掌握電解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2)學生學會利用對比總結的方法,比較學習離子放電順序。
(3)綜合分析設計實驗驗證電解池兩極產物。
2、過程與方法。
(1)綜合應用化學和物理知識動手實驗,體驗電能與化學能轉化的探究過程;。
(2)應用實驗、觀察等手段獲取信息,應用分析、推理、歸納、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分組實驗與討論,體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2)通過探究實驗的操作,現象的觀察、記錄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實驗操作、觀察和分析能力,感受實驗方法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體驗科學研究的嚴謹與艱辛。
四、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電解原理;。
2、教學難點;電極方程式的書寫、放電順序判斷。
五、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問題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六、教具準備。
教師:電解池、cucl2溶液、ki淀粉試紙、多媒體課件。
高二化學選修教案篇十二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yè)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高二化學選修教案篇十三
1、唐代國力強盛,疆域廣闊,內地與邊疆各民族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邊事增加,戰(zhàn)爭頻繁。盛唐文人們多熱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從軍邊塞為國立功成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種新的出路,而且他們也向往新奇的邊疆生活、邊塞風光。前代戰(zhàn)爭行役、征夫思婦題材的詩歌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邊塞詩的創(chuàng)作,都為唐代邊塞詩的興起提供了創(chuàng)作上的借鑒。
2、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適、岑參,還有王昌齡、李頎、王之渙、崔顥、王翰等眾多作家。邊塞詩的內容主要是:反映邊塞戰(zhàn)爭生活的艱苦和軍旅生活的種種體驗,以及征人、思婦的離愁別緒;抒發(fā)為國立功的豪情壯志和不滿現實的情緒;描寫邊塞風光、異域風情。
二、作者介紹。
1、高適的詩歌以邊塞詩成的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其詩主要抒寫對邊塞軍旅生活的體驗思考,以及對立功邊塞理想的追求。其代表作《燕歌行》。
2、高適長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詩,風格雄渾悲壯、古樸蒼勁。
三、朗讀詩歌,體會情感。
四、鑒賞詩歌。
1、第一層“漢家煙塵在東北……單于獵火照狼山?!?/p>
(1)“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保〝耻娙肭?,漢唐將士離家參戰(zhàn)。)。
(2)“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將領在戰(zhàn)場縱橫馳騁,受到天子非常恩遇。)。
兩層含義:
(1)對將領破敵衛(wèi)國,建立功勛,寄予希望。
(2)為他們驕恣蠻干,邀功求賞,深抱隱憂。(主要感情:贊頌)。
(3)“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保☉?zhàn)士直赴前線榆關,行進在碣石山的情形。)。
(4)“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保ㄜ娪镁o急文書到處飛傳,外敵進犯。局勢緊急,戰(zhàn)火蔓延。)(夸張)。
(5)第一層8句主要寫什么?(將領聞警受命率兵出征。)。
2、第二層“山川蕭條極邊土…力盡關山未解圍”
(1)“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保ㄟ叺刈匀画h(huán)境艱苦。敵軍進攻猛烈。這兩句寫出官兵處境的險惡。)。
(2)“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分別寫哪種人?什么手法?表達什么情感?
對比:戰(zhàn)士在前沿流血犧牲,將帥卻安居軍帳,流連聲色。――從內部瓦解了戰(zhàn)斗力。
苦樂不均,死生迥異。(憤慨)。
(3)“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笔裁淳??景的特點?有何作用?
邊塞秋末自然景色(衰?。┄D―官軍兵力(枯竭)。(襯托)。
(4)“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狈謩e寫哪種人?什么手法?什么感情?
對比:將領受朝廷厚遇,肆無忌憚,輕舉妄動,進功求賞。――戰(zhàn)爭連連失利,士卒力已耗盡,未能解圍。(憤慨)。
(5)第二層8句主要寫什么?
戰(zhàn)場交戰(zhàn)和將領與士卒遭遇的不同。
這是全詩的中心,也是前后轉折的關鍵。
上一層寫將領,下一層轉入寫士卒。
3、第三層“鐵衣遠戍辛勤久……至今猶憶李將軍?!?/p>
(1)“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p>
從士卒和思婦的角度寫出“久”“怨”。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鄉(xiāng)之情愈切。
“怨”:不在出征,而在邊將無能、決策失當造成久戍不歸。
(2)“邊庭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北憩F出什么?
邊城遙遠,難可度越。偏遠邊陲,蒼茫廣漠,一無所有。――征戰(zhàn)生活的艱苦。(空間上寫出飄零孤獨之苦)。
(3)“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北憩F出什么?
戰(zhàn)爭氣氛的緊張。(時間上寫出征戰(zhàn)生活的日夜不寧)。
士卒的心愿。
(5)最后四句表達士卒怎樣的心愿?
勇敢殺敵不惜犧牲完全為了保家為國,哪里念及個人功勛?
沙場征戰(zhàn)艱苦難熬,盼望李廣一樣體恤士兵、有勇有謀的好將領帶領大家取得勝利。
五、思考:
為什么這首詩歌能在眾多邊塞詩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藝術贏得大家的喜愛。詩中充分展示了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既表達立功邊塞的豪情壯志,又對邊塞局勢與用兵情狀提出見解,因此,一方面對戰(zhàn)士忠勇報國精神熱情頌揚,另一方面又對將領奢靡生活強烈不滿,并由此發(fā)出對蒙受戰(zhàn)爭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對邊將用非其人的譏諷嘲弄。全詩內容豐富,包含著對邊塞情勢較長時期的見聞感受,具有相當的思想深度與概括力度。此詩不僅是高適的名篇,而且堪稱邊塞詩之杰作。
六、補充:
高二化學選修教案篇十四
蘇軾的散文有他特殊的風格。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他能“以詩為文”。所謂“以詩為文”,不僅是說他能把一篇古詩或一首絕句的題材用散文給寫出來,更重要的是,他的散文富有詩意。一般說來,抒情散文富有詩意是不足為奇的;而蘇軾卻能在說理文里也帶有詩意。像這篇《日喻》,就不落于一般說理文的框框,而是別開生面,形成一副特殊風貌。我們對一篇說理散文的要求,首先是要有說服力。因此,說理文主要的條件是論據充足,傾向明確,條理清楚,結構謹嚴,總而言之,得邏輯性強。蘇軾寫說理文,這些方面當然也都能做到,而更突出的是,他寫的說理文首先不是讓讀者被說服,而是使讀者受感染。這就是說,蘇軾寫說理文,主要是通過具體的形象和鮮明生動的事例來啟發(fā)讀者的想像,來打動讀者的心靈,使讀者對所要說的道理先有了感性認識,然后他再循序漸進地把讀者提高到理性認識階段,最終的結果還是被他的道理所說服。這就比只用抽象的概念或者邏輯推理寫成的文章給人的印象深刻。對讀者來說,讀蘇軾的說理文,不僅可以明白道理,增長知識,而且還是一種美的享受。
現在我們就來欣賞《日喻》。
文章一開頭就像講故事。作者說起一個盲人不識太陽。一個盲人從來沒見過太陽,就向有眼的人打聽。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形狀像銅盤。以這個比方向盲人解釋,本不算錯;可是比喻總是蹩腳的,打比方的人沒有考慮到銅盤有聲音而太陽沒有聲音?!翱郾P而得其聲”,盲人一敲盤子就聽到了聲音。過了一天,聽見鐘響,他以為是太陽響了。又有人告訴他:太陽是有光的,正像蠟燭一樣,也是有光的。這個解釋也并不算錯,可是忘記了盲人根本不懂什么是“光”,于是盲人就“捫燭而得其形”,心想太陽大概是長的。過了一天,他拿到一只“龠”,發(fā)現也是長的,他想,這大概是太陽了。這是作者打的頭一個比喻。下面接著說太陽和鐘、龠相差也太遠了。然而盲人卻不知道它們有很大的區(qū)別,這是為什么呢?“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一般人對“道”了解不足,與一個不知道太陽是什么的盲人,可以說相差無幾。如果讓一個通達事理的人(“達者”)講給他聽,即使用了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誘導啟發(fā),恐怕也不比用盤子和蠟燭來解釋太陽強多少,因為打比方總不能百分之百把道理講清楚。于是作者下結論說:“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边@是說,當時一般談論“道”的人,誰也沒有真懂“道”是什么,只就他自己所看到的一點點東西硬給起個名字,說這就是“道”,就是真理,有的人連看也沒看見,只是憑空瞎猜,這都是不動腦筋,專門依賴別人所發(fā)生的毛病。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他先用孫武的話來回答,意思是說:善于作戰(zhàn)的人能掌握主動,使敵人不由自主地走近自己,而不至于陷入被動,被敵人牽引過去。又引用了子夏的話,意思是說,各行各業(yè)的手藝人,都在鋪子(肆)里待著,社會上的人由于需要,都自動地到鋪子里來買東西,因此他們坐在店里就可以“成其事”,把各人的業(yè)務完成,用來比方一個人只要努力學習,總有一天會體會到什么是“道”。最后,作者自己回答什么是“致”:“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與歟?”不去求它而它自己就來了的,這就是“致”?!扒蟆敝饕且蕾噭e人幫助,“致”主要是靠自己虛心學習,掌握主動。必須這樣,才能發(fā)現真理。
“南方多沒人”這一段的道理又深入一層。蘇軾告訴我們:所謂“學”得有實際經驗,我們現在叫做實踐。沒人能沉在水里是怎么練的呢?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一個人能長時間沉沒在水里,這哪兒是隨隨便便就做得到的,一定得對水的規(guī)律有所體會、有所掌握才行。一個北方的勇士只靠向南方的“沒人”打聽到一些空理論,真要按照他的話去河里試試,那非淹死不可。這樣,作者又得出一個結論:“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币馑际牵阂粋€人不踏踏實實做學問而專門好高騖遠去尋求什么高深的抽象的“道”,那就跟北方學“沒”的人一樣,早晚是要吃虧的。
最末一段,結合當前具體情況,談了作這篇文章的目的。
……這篇文章所闡述的道理,是有蘇軾親身體驗在內的。對于探求真理和鉆研學問的艱苦歷程,蘇軾自己是過來人,所以談起來格外親切有味。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首先,做學問如果不通過自己刻苦鉆研,親身實踐,只是靠打聽別人,隨便相信別人,就一定不會深入,不僅失于片面,而且還容易犯錯誤。如果只憑主觀瞎猜,危害性就更大。其次,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客饬κ菬o濟于事的。探求真理,鉆研學問的內因,就是靠自己學習,不能只撿別人的現成果實。還有第三點,所謂學習,不能只空談理論,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實學,要受過實際鍛煉。盡管蘇軾說,有一天“道”會不用你去求而主動地來找你,實際上他卻正是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你要不下苦功夫,“道”是不會來找你的。這些道理,在今天看來,還是正確的,對我們是有用的,值得借鑒的。
……但是,這篇文章最吸引我們的還是那幾個豐富多彩而又恰當準確的比喻。全篇文章一共用了四個比喻,一頭一尾,盲人不認識太陽和北方人學潛水是兩個明顯的、由作者直接創(chuàng)造的比喻,形象性很強,一眼就看得出。中間兩個,則是借用古人現成的、比較隱晦的、間接的比喻。一個是引用孫武的話,用作戰(zhàn)來說明人應該掌握主動;另一個是借用子夏的“百工居肆”的比喻來說明“道”與“學”的關系。這兩個好像是引經據典,其實是利用古人現成的材料為自己服務。這就看出作者的筆是多么靈活,駕馭古書的能力有多么強。
第一個比喻是說明人在認識客觀事物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是就“知”一方面來說的。一個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識而對事物缺乏系統(tǒng)全面的理解,必然要犯錯誤。只靠別人轉述的第二手材料而不親自參加調查研究,就一定得不出正確的結論??慈ハ裰v故事,其實是用活潑新鮮的形象來感染讀者,讓讀者進一步悟出作者所要講的道理。這個比喻最重要、最精彩,也最深刻,因此把它擺在最顯著的地位,這就大大地加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同時也加強了說服力。
第二、三兩個比喻好像很簡單,很現成,其實是很經濟、很確切的。敵我雙方戰(zhàn)斗,誰爭取到主動誰自然占上風。探求真理和鉆研學問也正是如此,必須爭取主動才行。用開鋪子比喻求真理,也很有意思。一個人學問淵博、經驗豐富,才容易發(fā)現事物的規(guī)律,正如鋪子里貨色齊,主顧才多。但是作者還得緊接著用第四個比喻來說明實踐的重要性。因為學問淵博、經驗豐富不能是紙上談兵,更不能只靠道聽途說,而是要經過親身檢驗,經過鍛煉,對事物才有徹底的了解。必須有這四個比喻,作者所要闡明的道理才全面,文章因而也才顯得完整。從每個比喻來看,它們各有各的作用,而這四個比喻又互相關聯(lián),缺一不可。這就體現了作者運用比喻豐富與確切兩結合的特點。
然而這篇文章畢竟是說理文,不能只孤立地靠比喻來討人歡喜,還得把讀者從感性認識誘導到理性認識階段。于是在打完每個比喻之后,以及在每一段結束的地方,都用最簡明概括的語言把結論交代出來。這就使得作者的本意表達得更顯著,文章也更為醒目。打比喻是啟發(fā)讀者,給讀者留有余地;下結論則是點醒讀者,讓讀者一目了然。文章也顯得既有風趣,又有分量。
最后一段,指出吳彥律有志于學,這是正面鼓勵。但意在言外,勸他還應該注意兩個方面。第一,求學必須有目的(這就是“求道”)。第二,要踏踏實實下真功夫做學問,不能浮光掠影只追求皮毛。這從文章末尾批評過去和當時讀書人考科舉的兩層意見(即“昔者,士雜學而不志于道;今者,士求道而不務學”)就可以體會得出來。但作者寫得很含蓄,寓鞭策于嘉獎之中,這也是應該注意的。
這篇文章語言十分流暢親切,沒有板起面孔說教的味道。但是在輕松、風趣的后面又儼然存在著鄭重嚴肅。這正是作者大量用比喻來寫說理文所取得的效果。
(節(jié)選自《閱讀和欣賞》,北京出版社1960年版)。
高二化學選修教案篇十五
1.初步學會過濾、結晶、萃取、分液、蒸餾等分離物質的實驗技能,能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物質分離、提純的實驗操作,初步學會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
2.初步了解根據混合物的性質,選擇不同的分離方法對物質進行分離的實驗方法。
3.結合實際事例討論遵守實驗安全守則的重要性。樹立安全意識,初步形成良好的實驗工作習慣。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分離物質等基本實驗技能;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
三、設計思路。
本課重點在于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讓他們體驗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了解實驗方案的設計。
四、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一個有過濾網的茶杯)讓我們繼續(xù)用化學家的眼光來觀察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這個茶杯比普通茶杯多了一個金屬網,其作用是什么?在泡茶時茶葉中能溶于水的成分形成了茶葉水,為飲用方便,我們加了一個金屬網,實現茶葉和茶水的分離。
分離是通過適當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幾種物質分開(每一組分都要保留下來,且與原狀態(tài)相同)的過程。提純通過一定途徑獲取混合物中的主要成分的過程。
[討論1]現有含mgcl2和泥沙的粗食鹽,請設計實驗方案,由粗食鹽提純nacl。
實驗方案:
粗食鹽混合物粗食鹽水。
食鹽水(含naoh、泥沙、mg(oh)2)。
食鹽水(含naoh)食鹽水精制食鹽。
[討論2]現有kcl和kno3的固體混合物,請設計實驗方案提純kno3。
混合物中各組分都溶于水,但其溶解度隨溫度變化不同,降溫時溶解度隨溫度變化大的物質主要以晶體的形式析出。
[小結]混合物的分離方法取決于混合物各組分性質的差異。
[觀察]對比飽和溴水的顏色和溴在ccl4中的顏色,為什么顏色深淺不同?
分析:溴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思考:向溴水中加入少量ccl4,預計會出現怎樣的現象?
所謂萃取,是指利用溶質在不同溶劑里溶解度的不同,將物質從溶解度較小的`溶劑中轉移到溶解度較大的溶劑中,從而實現物質的富集。
如何將水層和四氯化碳層分離?萃取之后一般通過分液的方法將互不相溶的液體分離。在實驗室中,萃取和分液通常在分液漏斗中進行。
哪些物質可以從水中提取出溴?
萃取劑與原溶劑互不相溶;溶質在萃取劑中有較大的溶解度;溶質、原溶劑與萃取劑不發(fā)生任何反應。
分液操作應注意什么問題?
充分靜置;保持漏斗內壓強與外界大氣壓一致;下層溶液從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層溶液從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粗鹽的提純中最終蒸發(fā)食鹽溶液獲得食鹽晶體,蒸發(fā)是利用物質揮發(fā)性的差異實現分離。若我們需要的是蒸出的水分,則應如何操作?將蒸出的水蒸氣通過冷凝管,再收集起來,這種方法稱為蒸餾。
蒸餾裝置分為哪幾個部分?分別需要哪些儀器?
液體的加熱、蒸汽的冷凝和冷凝液的收集。(和學生一起組裝儀器)。
[結課]此外,層析法也是一種重要的分離混合物的方法,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后進行相關閱讀。
高二化學選修教案篇十六
教學目的:
1.結合實例,理解非可再生資源的特點。
2.知道主要化石燃料的分布概況。
3.結合實例,理解化石燃料在開發(fā)與利用中的環(huán)境問題。
4.結合實例,說明合理開發(fā)與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5.了解發(fā)展多元化結構的能源系統(tǒng)的重要意義,以及主要可再生能源的優(yōu)勢和不足。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理解化石燃料在開發(fā)與利用中的環(huán)境問題。
2.合理開發(fā)與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3.主要可再生能源的優(yōu)勢和不足。
難點:
發(fā)展多元化結構的能源系統(tǒng)的重要意義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講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學法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漫畫導入:圖中的能源,屬于非可再生資源有那些?
非可再生資源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如浮游生物)大量沉積在湖泊或海洋中變成有機質,通過復雜的地質作用
(如地殼變動等)富集起來的
有一種石頭叫油頁巖,它同石油一樣,是由生物的殘體混同泥沙變成的,所以可以用來煉油。
1.能源是近代社會發(fā)展的最基本物質基礎。是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因素,是一國發(fā)展的最重要戰(zhàn)略資源之一。
2.能源工業(yè)對于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民生保障都極為重要。保障能源供應、確保經濟安全以及解決能源消費中出現的環(huán)境問題,已受到世界各國的共同關注。
3.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和第三大能源生產國,能源問題是我國21世紀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總特征:各種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的分類:無煙煤、煙煤和褐煤
2.其優(yōu)劣評價指標:等級和品質
(1)等級:指含碳量、燃燒熱量及揮發(fā)分含量;
(2)品質:由硫、灰分、其他有害物的含量決定。
3.那一類煤的質量差?污染大?
通常以無煙煤質量最優(yōu),褐煤最差。燃燒優(yōu)質煤,單位質量提供的熱量高,釋放污染少。燃燒質量差的煤,釋放污染大。
4.思考中國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什么?
開發(fā)戰(zhàn)略和協(xié)調東、西部的經濟發(fā)展,也有利于東部地區(qū)改善大氣環(huán)境質量。
我國經濟發(fā)達的廣大南方地區(qū)石油資源少,煤炭資源也少,但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能源的生產和消費之間矛盾突出。再加上世界能源發(fā)展的總趨勢是使用高效清潔的能源,而天然氣是目前最清潔的高效礦物能源之一,其開采、運輸、利用過程中對環(huán)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小,這是我國實施“西氣東輸”工程的兩個主要原因。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與前景
1.全世界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能源消耗水平差異很大。發(fā)達國家能源消耗普遍較高,發(fā)展中國家能源消耗普遍較低。
例如,占世界人口5%的美國,能源消耗卻占世界的25%:而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
2.中國能源資源豐富多樣,但是由于人口眾多,目前人均能源資源相對不足。
中國人均煤炭探明儲量,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石油可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值的10%。中國能源消耗總量僅低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低,還不到世界人均能耗的1/3。
3.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長。
由于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大部分取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些非可再生的資源能供人類開采的時間是有限的。
全球石油還能開采多少年
據石油專家們粗略估計,人類自1973年以來共向地球索取800億噸石油。目前,地球上石油儲量大約還有1370億噸。按照現在全世界每年開采30億噸石油計算,地球上的石油還可供人類開采45—50年。但是隨著新油田的發(fā)現,人類使用石油的時間可能還會延長。
1.你認為石油資源會不會耗竭?
2.如果石油資源開采完了,會對人類活動產生哪些影響?
石油不僅是人類優(yōu)質的能源,更重要的是優(yōu)質的化工原料,所以石油資源耗竭會影響化學工業(yè)的發(fā)展和生產、生活所需的能源,進而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
3.你認為人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應對石油資源的耗竭?
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開發(fā)替代能源,面向可再生能源,發(fā)展新能源,日益減少石油單純作為燃料的比重,延長人類使用石油的時間。
形式展開辯論,化石燃料耗竭后對人類的影響,也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為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供足夠的空間。
(四)化石燃料開發(fā)與利用中的環(huán)境問題
(五)化石燃料合理開發(fā)與利用的主要措施
1.采用科學方法開采化石燃料資源,提高資源的回收率,改變亂采濫挖、采富棄貧、破壞礦產資源的現象,減少生產過程中對資源的嚴重耗損。
2.在能源資源開發(fā)與使用中,環(huán)境保護措施要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同時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種有機、無機污染物在資源開發(fā)過程中進入大氣、水體、土壤,引起環(huán)境污染問題。
3.在礦區(qū)生產中應保護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開采能源而擾動、破壞土地,造成地面
塌陷時,由采礦者負責進行復墾,恢復到可利用狀態(tài)。
4.對化石燃料進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發(fā)展煤炭洗選加工,實現脫硫,推廣潔凈煤技術等,減少在利用過程中對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
5.實行能源結構改革,在化石燃料中盡可能使用天然氣。
1.你怎樣理解在生產與生活中自覺節(jié)約能源的重要性?
2.為節(jié)約能源,你建議社區(qū)、學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到人走燈滅等,對于本組題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思考潛能,展開討論,并給予充分的評價。
p31案例7,讓學生收集北京過去、現在、未來能源結構狀況方面的資料,以及政府在調整能源結構方面采取的一些主要措施,實施的一些主要工程等,再在此基礎上分析北京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意義(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分析)和成功的經驗。
板書設計
化石燃料的合理開發(fā)與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開發(fā)與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總特征:各種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
很不均衡。
1.煤炭分布
2.石油和天然氣的分布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與前景
(四)化石燃料開發(fā)與利用中的環(huán)境問題
(五)化石燃料合理開發(fā)與利用的主要措施
第二課時
導入:
我們上節(jié)課學習了化石燃料的合理開發(fā)與利用,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能源結構已經由石油時代逐漸過渡到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和核能、水電等多種能源互相補充、競相發(fā)展的時代。
二、發(fā)展多元化結構的能源系統(tǒng)的必要性
1.從全球發(fā)展趨勢看,由于人口數量增長,人均能源消費量增長,人類對能源資源的需求持續(xù)增長。
2.化石燃料的使用對環(huán)境造成不良影響,由此引發(fā)的全球環(huán)境問題日益顯著。
所以,今后世界能源的總趨勢是發(fā)展多元化結構的能源系統(tǒng)和高效、清潔的能源技術。
三、多元化結構的能源系統(tǒng)
從能源的分布、特點、利用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太陽能
1.人類利用太陽能的兩種轉換形式:
(1)光熱轉換,如太陽灶
(2)光電轉換,如太陽能電池
2.特點:
(1)能量巨大
太陽每時每刻都以光和熱的形式釋放著巨大的能量,每秒鐘輻射到達地球表面的能量,
相當于600萬噸標準煤所釋放的能量,并且在今后幾十億年里是用之不盡的。
(2)清潔
太陽能沒有污染。
(3)分散
太陽能只能在晴天獲得,并且能量中大部分消耗于大氣、水的循環(huán)和植物的生長,現在被人類直接利用的還很少,其最主要原因是太陽能比較分散,不如常規(guī)能源集中。
3.影響太陽能分布的因素
【投影】我國太陽總輻射量分布圖。
大家是否可以總結出太陽能分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呢?
(1)緯度因素
(2)地形因素
太陽能在地表分布分散,由于技術、資金等原因,太陽能的能量遠遠還沒有被充分利用,這也是科學界正在研究的問題,我們學生從現在起要學好科技知識,為將來太陽能開發(fā)做出貢獻,你或許能成為一個太陽能專家。
(二)風能
1.風能的特點
(1)可再生能源
風能實際上是一種間接形式的太陽能。有人估計,每年地球上風的能量相當于3200億噸標準煤的能量。
(2)風力、風向不穩(wěn)定
(3)清潔的能源
(三)水能
1.水能的特點
(1)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可再生能源
(目前)
(2)發(fā)電成本較低
(當大壩和電廠建成后)
(3)能源清潔
(4)大壩的建設可能會對庫區(qū)及其周圍地區(qū)的環(huán)境帶來不利的影響(圖3.14)。
3.14,分析水壩建設對環(huán)境可能造成的有利影響與不良影響。
2.我國水能資源的分布
我國水能資源極為豐富,可開發(fā)的水能約有3.8億千瓦,居世界首位。但按人口平均的可開發(fā)水能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數的60%,并且分布很不均勻(圖3.15)
(四)潮汐能
(1)潮汐的概念:太陽與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漲落。白天海水上漲叫“潮”,晚—上海水上漲叫“汐”。
(2)分布:巨大的潮汐能蘊藏在狹窄的海灣、淺海、江河入??凇?/p>
(3)潮汐能發(fā)電原理:在海灣或河口上建造一個稍低的大壩,以攔截漲潮時涌入的海水,攔在大壩里的水流經大壩時推動水輪發(fā)電機組而發(fā)電。
(4)潮汐能特點:干凈、無污染。
高中地理選修7教案篇三:中國地理全套教案
第一講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qū)劃,人口和民族
復習目標:1、中國地理位置、國土構成、行政區(qū)劃;
2、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
3、我國少數民族的分布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的地區(qū)分布。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479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