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國富論讀書筆記大學篇篇一
《國富論》一書是由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于200多年前所寫,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由于他第一次系統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經驗,批判吸收了當時重要的經濟理論,對國民經濟的運行作了較為系統的描述,使他成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chuàng)立者,而《國富論》也被認為使西方經濟學的圣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然是市場經濟,就需要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濟學理論,而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就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理論就像物理學中牛頓的理論一樣重要。其看不見的手像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一樣,是亞當、斯密獻給人類的偉大觀念,這一觀念培育出來的市場經濟制度,盡管有各種不盡如意的地方,但迄今為止卻是人類全部的智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種被實踐證明能夠成功地組織經濟活動的經濟制度。我們曾經長期否定亞當、斯密的智慧,甚至把經濟人和看不見的手說成是對私有制的公然辯護。所幸的是,現在我們已經接受了亞當.斯密的主要觀點。具體地說,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在今日中國之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首先,承認人在經濟生活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場經濟的前提。人性假定是經濟學的第一塊基石,經濟學的大廈就建筑在這塊基石之上。計劃經濟為什么在全球范圍內不盡如人意呢?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計劃經濟對人性的假設不符合現階段真實的人性,而在這個錯誤的人性假設基礎上的理論和實踐也必然是錯誤的。人在經濟生活中的利己性本來是不言而喻的,就像買東西的人都希望買盡量便宜和好的東西,而賣東西的人都希望東西賣得價錢高一些一樣自然。然而,就是這么一個不言自明的道理,我們幾十年都不敢或不愿意承認,連實話都不能說,怎么能行得通呢?我認為,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利己性假設,應成為我們分析經濟問題的基石,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好的經濟制度,才能有行得通的經濟理論和實踐。
其次,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依靠看不見的手管理經濟、盡量減少政府干預的思想對我國的經濟改革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經濟發(fā)展主要由關心自己利益的基層人民來推動的,而不是由政府推動。簡而言之,市場經濟的權力在民,而不在政府。市場需要的是小政府,要變管理型的政府為服務型的政府,政府應當盡量少的參與經濟活動。當然,市場經濟并也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一個知道自己界限在哪里的政府。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也中允許政府在看不見的手之外發(fā)揮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按照亞當、斯密的觀點,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三項基本職責是:(1)保護社會免遭其他社會之暴力入侵;(2)盡可能保護每個社會成員免受其他社會成員之不正義的壓迫;(3)建立和維護特定的社會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而即使在履行這些職責時,政府的設計也應當考慮引入戰(zhàn)爭。
誠然,該書對西方資本主義初期的經濟發(fā)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于我國現階段的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也有諸多可借鑒之處。但是,由于中國經濟的性質及發(fā)展模式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fā)展的不同,也由于東西方政治歷史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國富論》中的某些觀點、某些理論并不能解釋中國目前的經濟發(fā)展中的特殊現象,也不能解決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的現實問題。
首先,中國的高增長、低通脹經濟增長模式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奇跡。這也是《國富論》中的理論無法解釋。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經濟增長是與貨幣通脹(商品流通市場價格)呈對應關系的。也就是說高速的經濟增長必然會使貨幣發(fā)生通脹。然而,中國目前的經濟發(fā)展狀況恰恰與之相反,經濟高速增長而貨幣沒有發(fā)生劇烈通脹。這又#from國富論讀書筆記3篇來自cnrencaihttp:///end#是何原因呢?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平均gdp增長為10%左右,同時,對外貿易依存度也日益增強,已經接近60%。但是,無論是東南亞金融危機,還是加入wto都沒有使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模式發(fā)生改變。經濟學家想象中的經濟泡沫沒有在中國大陸出現。中國的改革開放,使生產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同時消費的增長速度受收入增長速度的影響,與生產力相比相對滯后。于是就出現了產能大于消費,短缺經濟一下變成了過剩經濟。這正是中國經濟形成通貨緊縮的原因。由于國家財政采取積極的貨幣政策,使得對內內需加大,對外引入外資加快,導致中國在低通脹的情形下仍然保持了較高的gdp增長率,所以一味的套用固有的經濟模型是無法解釋中國目前經濟發(fā)展模式的。
其次,我們再來審視中國對外經濟的策略。說到對外貿易,就不能不談到重商主義。這是《國富論》一書中重點闡述的理論之一。重商主義提出富國在對外貿易中應該獎勵輸出,阻抑輸入。但是對于像工業(yè)原料及職業(yè)工具這樣的特殊商品又恰恰與之相反。這一點用到目前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中十分合適。目前,中國出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農產品及輕工產品,而進口的確是高附加值的重工業(yè)產品,及更高附加值的先進技術及戰(zhàn)略性資源,石油、礦產等。出口產品由于價格低廉品質好大大占領國外市場,而進口產品又為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上的保證,貿易順差日益增大,從理論上講可以說相當理想。而這種狀態(tài)能持續(xù)多久,就要考問一下中國自己了。從wto規(guī)則上講,中國商品的出口增加對外國同種商品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直接導致外國生產企業(yè)的日益萎縮,甚至倒閉,同時加劇了國外產業(yè)工人失業(yè)率的增加。這勢必會加大中國與他國的貿易爭端,不利于長遠發(fā)展。另一方面,日益增大的貿易順差,使中國的外匯儲備日益增大,對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他國的貨幣是一種隱性威脅。所以如何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還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和中國企業(yè)自抗商業(yè)風險能力的增強。也就是從宏觀和微觀兩種途徑去解決問題,雙管齊下,缺一不可。
當然,目前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的困惑還有很多,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決不能照本宣科,犯本本主義的錯誤。但是,也不能脫離書本中的經濟理論,畢竟理論與實際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正確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辨正關系,才能使我國經濟健康快速的發(fā)展。對于《國富論》這本書,我們還是應該秉著魯迅先生所倡導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態(tài)度來讀,畢竟其里面還是有不少觀點不適合中國國情的。
國富論讀書筆記大學篇篇二
《國富論》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于1776年撰寫而成的。這本書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圣經。我覺得它有點難讀,花了很長時刻才勉強地看了一遍,就據此寫下自己的一點淺見。《國富論》共分五篇。亞當、斯密生活在兩個時代的交替轉折時期,他為新的自由主義經濟原則大聲吶喊,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舊勢力的肆意攻擊。然而,他的勞動價值論對人類思想史的發(fā)展起了不可磨滅的巨大#from《國富論》讀書筆記3篇來自學優(yōu)網gkstk/end#的作用,他的經濟思想成了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他的學說影響了整整幾代人的成長。有著名經濟學家對作者亞當、斯密給過一個概括性的評述也許沒有任何一部當代的著作像《國富論》那樣對科學經濟思想和行政管理體制產生過如此深遠的影響,我們有理由認為,他的這部著作所產生的影響將會持續(xù)下去。
《國富論》被譽為經濟學中最重要的著作,作為以國際經濟與貿易為專業(yè)的大學生,首先要讀一讀這本驚世之作,了解經濟方面的有關知識,有助于以后的學習。拜讀了這本書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留意得和認識。也讓我聯想到了中國的經濟發(fā)展,中國此刻最需要的是一個真正根植于社會的自由和法治傳統,而亞當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見的手開啟了我們的思想,告訴我們市場體系的基礎是自由和法制,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要兩手抓,既要給空間市場,政府也要適當地宏觀調控??v觀歷史,我們出現的一個錯誤就是大躍進活動,政府全面掌控市場,無論什么東西都是政府規(guī)定的,最終壓抑了人民的工作熱情,使當時的經濟停滯落后。我們從文中能夠感受到他并沒有一味地強調市場的萬能,而是不經意地點出,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設計,市場也會變成萬惡之源。沒有以自由和法治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逐漸失去它的魔力??v觀西方自由市場的發(fā)展,無不是伴隨著個人自由的不斷延伸和擴展。讀了《國富論》,讓我更加確定這一點。
《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個性地混合在一齊的書,一本由有著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潛質,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潛質,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他像之后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里德與世隔絕的學者,他仿佛全身裝著天線,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構成了我們這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huán)境。我認為,這是一本主張個人自由競爭,在經濟學中起著啟明燈和導航燈的重要巨著,是對當代及現代有重要影響的百科全書!第一篇,生產力提高的原因和產品的分配。這第一篇是整篇巨制的重中之重。
首先講到的是分工,人與人之間需要合作,分工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必然結果,我們可能不擅長某一方面,但我們能夠用我們擅長的某一方面來換取別人擅長的那一方面的服務。這就是絕對優(yōu)勢理論。分工能夠極大地增進勞動生產力,正正因人們有不一樣的擅長,而又有錯綜復雜的各樣需求,因此就有了交換。交換提高了社會有效需求和社會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產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說,最有力的解釋就是制作扣針的例子。分工就是為了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價值。
再接下來就是貨幣和商品的價格的探討。價值,我覺得它表示的是物品的效用,而經濟學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邊際效用,正因正是這個邊際效用決定了商品的價格。不少有關經濟的著作都會提到饅頭是最后一個才吃飽的,在饅頭并不缺乏的狀況下,就是這最后一個饅頭的價值決定了它的價格。高中的政治課本上講,價值中包含的是勞動,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它體現的就是商品的真實價格,產品一經生產,其真實價格就會必須,變化的只是我們此刻的貨幣衡量。而下方講到的勞動工資和資本利潤就是社會分工創(chuàng)造的財富的分配問題。根據宏觀經濟學的觀點,這是財富的原始分配。社會分工必然導致勞動者在從事生產過程中從最終產品的貢獻的不一樣,也就是書上講的勞動者的職業(yè)性質差異,最終導致勞動者工資的不均等。第十一章講到的地租,其實就是土地的使用價格,即資本使用土地所要付出的經濟代價,也即經濟租。
第二篇,資產的性質和積累以及使用。資產的性質就是資產的分類。其實《國富論》探討的最終目的是增加國家財富和社會福利。增加國家財富就務必要走一條路,那就是增加實際的就業(yè)量和生產用機器設備,那個時候還沒有虛擬經濟這個概念,就是增加實體經濟中的勞動者和勞動工具,這就需要資產投入,資產的投入和運營就是資產的積累和使用的過程。
第三篇,不一樣國家財富增長的不一樣方式。這一篇翻來覆去講的其實就是歐洲各國的經濟發(fā)展史。資料也比較少,我是覺得沒什么意思。
第四篇,政治經濟學體系。這一篇中所講正式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宏觀控制下的市場經濟的一個寫照,我是這么認為的。我覺得我國此刻明顯存在著重商主義,一切東西以金錢來衡量,鈔票立刻都要代替感情的地位,成為現代都市男女結婚的條件了。錢不到就不能救人,挾尸要價的丑惡,上課時老師講到的某些有錢錢坐牢,沒錢人坐牢的現象等等,這就是重錢重商的教育教出來的。如果我們的教育中多參雜一些道與義的教育,也許很多事就不是此刻這個樣貌了。但是也不能否認經濟的發(fā)展需要重商主義的推動。斯密認為就應對國內能生產的商品予以進口限制,這其實就是我們前幾年的貿易壁壘,為保護國內企業(yè)的生存和發(fā)展,其實在經濟全球化的這天,哪里還有100%的國貨、哪里還有100%的進口貨?幾乎沒有了。
在退稅、獎金和通商條約方面,都是為國家進出口貿易帶給的一些策略。我們國家也在實行出口退稅。通商條約其實就是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簽署的協定,當然不排除不公平的,比如鴉片戰(zhàn)爭等近代史上我們恥辱的割借租讓條約。殖民地就是這些強勢國家進行資源掠奪的根據地,增加自己的財富不顧別人的死活。斯密是批判重商主義的,在對它作結的時候,斯密提出了看不見的手。我看過有關書籍,看不見的手全書只提及一次,而實際上影響著全局。正是透過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看似自私自利的行為最終居然會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繼上一次的《新賣桔者言》,這次我選取了讀《國富論》。和《新賣桔者言》不一樣,這本書的資料明白起來有必須的難度。有一句話能夠形容我剛開始看的感受:這些字分開來我都認識,但是組合起來我就不認識了。因此,我不得不一邊看,一邊上網查閱這些資料的意思。
《國富論》共分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換,論及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幣,再探究商品的價格,以及價格構成的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我比較感興趣的分工這部分。
分工是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斯密認為,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改善,以及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多的嫻熟程度、技巧和決定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這句話在《國富論》居于開篇之位,足能夠讓我們認識到分工的重要性。
在書中,斯密為我們舉了一個制針的例子:一個工人,如果沒有受過制針這種職業(yè)的相當訓練,也不知道怎樣使用它的機械,那么即使再發(fā)奮工作,一天也許也造不出一枚針,當然更不可能造出20枚針了。但是現代商業(yè)已經使這種工作成為專門職業(yè),并且將這種工作非為若干工序,其中大多數也同樣成為專門的職業(yè)。有一個這種小工廠,只雇用十個工人,有幾個工人擔任二三種操作。一日也能成針48000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針4800枚。
如果他們不分工合作,不由每個人專門操作某道工序,那么不論他們怎樣發(fā)奮,一天也不可能造出20枚針,說不定連一枚也造不出來。
凡是能夠分工的工作,一旦使用分工制,就能夠相應地增加勞動的生產力。汽車生產商福特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福特先生就是正因改傳統的汽車生產車間模式為流水生產,從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擊敗競爭對手,占據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上述的例子此刻對于我們來說都是比較遙遠的,不能親身體驗那種分工的效果。就拿我們平時在家做飯來舉個例吧。過節(jié)時家里都會做一頓豐盛的大餐,如果這個時候只由媽媽一個人負責煮飯做菜,那她大概就得從中午開始忙活,不然是不夠時刻煮大餐的,但是如果全家出動,媽媽負責炒菜,爸爸負責殺雞,姐姐負責切菜,我負責洗菜,全家人分工合作,那么很快就能夠煮出一頓美味的盛宴,而且所需時刻也不多,可能只需要媽媽一個人工作時的四分之一的時刻。這就是分工合作的高效率。
我們此刻認識到分工的重要性是前人留下來的知識,而斯密認識到分工的重要性卻是他從生活中工作中認真觀察,分析研究出來的。在《國富論》一書中,斯密充分的展示了他站在時代前端的對各種經濟現象的發(fā)現和體會認識。
《國富論》這本書中值得好好品味的資料還有很多很多,我此刻只能看到很表面的一層。它不是我只讀那么一遍就能深入了解的,在以后,我還會好好的再次研讀這本書,期望有興趣的各位同學,也去圖書館借來看看吧。
每個國家成員的勞動都是為本國國民帶給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或者是用這部分產品換取外國的必需品和便利品。影響一國成員數量多少的原因,也就是說勞動帶給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數量的多少的原因。斯密說有兩個:一個是勞動者勞動技能的熟練,也就是此刻所說的生產力,一個就是從事有用勞動和無用勞動的比例?!秶徽摗纷x書筆記3篇書籍讀后感-名著讀后感-小說讀后感-教師讀后感等-中小學生讀后感。相對這兩點,第一點的影響更大,正因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禮貌未開化的種族中,人民有時候務必拋棄或者殺死其中的老弱病殘,以保證種族的延續(xù);在許多禮貌開化的社會中,總是有許多從事無用的勞動的人,比如古代的官員和軍隊!
勞動分工使得同樣數量的人,生產的商品大大增加。這要歸因于三種狀況:第一,每一個工人只從事一種工作,能提高勞動熟練程度;第二,節(jié)約了從一種工作轉換到另一種工作的時刻;第三,發(fā)明了一些機器,大大提高勞動效率。那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么,正因在人類族群內部是禁止偷盜和搶劫,因此某個人想要獲得某種物品只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自己勞動獲得,一種透過交換獲得。在族群內,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于制造弓矢的人發(fā)現自己專心制作弓矢比自己去打獵更有利;比如善于造房的人發(fā)現自己專心造房比種田更有利,于是他們就是專心從事某種勞動了,分工就產生了。交換引起了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換潛質即市場范圍的制約。正因市場太小,勞動者無法用他們自己消費不完的剩余勞動產品來隨意換得需要的別人的勞動產品。最先開化的種族都是在河流附近,正因在交通不發(fā)達的時代,相對來說,水運對于陸運有天然的優(yōu)勢:第一,水運風險較低,陸運要透過野蠻民族的領地,危險較大;第二,成本相對較低,透過水運需要的人數和交通工具較少。因此由于水運的好處巨大,工藝和產生的改良出此刻水運便利的地方就理所當然,這樣改良要很久才會傳到內陸地區(qū)。
當勞動分工完全確立后,一個人自己的勞動只需要很小部分就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務必拿著自己用不完的勞動產品來換取其他人的勞動產品。在交換的過程中,有一些物品得到所有的人的公認,能夠換取所有的勞動產品。在這期間,有貝殼、糖很多的物品充當了這個主角,但是最終都被金屬所代替。這是正因金屬易于保存,易于分割。于是金屬貨幣就這樣產生了。
一個人是貧還是富,依照他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娛樂品的多少和品質決定。商品的價值分為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任何商品的真實價格就等于該商品能使他購得或者支配的勞動量,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是尺度。世間所有財富,最初都是用勞動而不是用金銀購買的。雖然勞動是所有商品的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但是商品的價值通常并不是用勞動去衡量的',而是透過商品的名義價格去衡量的。通常而言,勞動也像商品一樣有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所謂真實價格就是報酬勞動的必須數量的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所謂名義價格就是必須數量貨幣。勞動者的貧與富,不是與勞動的名義價格成比例,而是與勞動的真實價格成比例。勞動的真實價格,一年一年的來說貨幣更容易體現。一個世紀來說谷物更容易體現。
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之前,勞動是決定各種物品相互交換的主要標準。比如,兩個小時勞動才能獲得的物品的直接必定兩倍于一個小時就能獲得的物品。如果要讓資本投入生產,務必給其相應的報酬(也就是資本利潤),這個時候資本也參與了勞動產物的分配,資本的利潤與資本的規(guī)模有關。土地私有化之后,地主會要求土地上所有的產物中的一部分會自己(也就是地租),這個時候地租也參與勞動產物的分配。勞動不僅僅衡量價格中分解為勞動那一部分的價值,而且衡量價格中分解為地租和利潤的那部分價值。分開來說,每一件商品的價格或交換價值,都是由這個是那個部分全數或者其中之一構成。合起來說,構成一國全部勞動年產物的商品價格,比如由這三個部分構成,并且財富就是以這三種方式在不一樣的國民之間分配。一國財富的勞動產物的普通或平均價值是逐年增加,還是逐年減少要取決于工資,利潤以及地租是以怎樣樣的比例在國民間分配。
一部分,使商品數量接近有效需要量,向自然價格靠近。自然競爭的市場價格一般都是賣方能承受的最低價格,壟斷的市場價格都是有效需求者能承受的最高價格。
關于勞動工資和利潤,如果一個人透過勞動不能獲取養(yǎng)活自己,那他務必透過坑蒙拐騙來獲取他活下去的必需品。因此在制定最低工資時務必要讓勞動者能養(yǎng)活全家人。最高工資不是出現最富裕的社會,而是出此刻最快富裕的社會,也就財富增加最快的社會。在不斷進步的社會資本具有較低的利潤,勞動者具有較高的工資;在財富停滯的社會資本具有較高的利潤,較低的工資;在即將衰退的社會,資本具有最高的利潤,最低的工資。
國富論讀書筆記大學篇篇三
《國富論》一書是由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于200多年前所寫,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由于他第一次系統總結了近代初期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經驗,批判吸收了當時重要的經濟理論,對國民經濟的運行作了較為系統的描述,使他成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chuàng)立者”,而《國富論》也被認為使西方經濟學的“圣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然是市場經濟,就需要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濟學理論,而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就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理論就像物理學中牛頓的理論一樣重要。其“看不見的手”像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一樣,是亞當·斯密獻給人類的偉大觀念,這一觀念培育出來的市場經濟制度,盡管有各種不盡如意的地方,但迄今為止卻是人類全部的智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種被實踐證明能夠成功地組織經濟活動的經濟制度。我們以往長期否定亞當·斯密的智慧,甚至把“經濟人”和“看不見的手”說成是對“私有制的公然辯護”。所幸的是,此刻我們已經理解了亞當。斯密的主要觀點。具體地說,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在今日中國之意義主要表此刻以下兩點:
首先,承認人在經濟生活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場經濟的前提。人性假定是經濟學的第一塊基石,經濟學的'大廈就建筑在這塊基石之上。計劃經濟為什么在全球范圍內不盡如人意呢?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計劃經濟對人性的假設不貼合現階段真實的人性,而在這個錯誤的人性假設基礎上的理論和實踐也必然是錯誤的。人在經濟生活中的利己性本來是不言而喻的,就像買東西的人都期望買盡量便宜和好的東西,而賣東西的人都期望東西賣得價錢高一些一樣自然。然而,就是這么一個不言自明的道理,我們幾十年都不敢或不愿意承認,連實話都不能說,怎樣能行得通呢?我認為,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利己性假設,應成為我們分析經濟問題的基石,僅有這樣,才能設計出好的經濟制度,才能有行得通的經濟理論和實踐。
其次,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依靠“看不見的手”管理經濟、盡量減少政府干預的思想對我國的經濟改革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國此刻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經濟發(fā)展主要由關心自我利益的基層人民來推動的,而不是由政府推動。簡而言之,市場經濟的權力在民,而不在政府。市場需要的是“小政府”,要變管理型的政府為服務型的政府,政府應當盡量少的參與經濟活動。當然,市場經濟并也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一個明白自我界限在哪里的政府。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也中允許政府在“看不見的手”之外發(fā)揮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按照亞當·斯密的觀點,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三項基本職責是:(1)保護社會免遭其他社會之暴力入侵;(2)盡可能保護每個社會成員免受其他社會成員之不正義的壓迫;(3)建立和維護特定的社會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而即使在履行這些職責時,政府的設計也應當研究引入戰(zhàn)爭。
誠然,該書對西方資本主義初期的經濟發(fā)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起到了進取的作用,對于我國現階段的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也有諸多可借鑒之處??墒牵捎谥袊洕男再|及發(fā)展模式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fā)展的不一樣,也由于東西方政治歷史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國富論》中的某些觀點、某些理論并不能解釋中國目前的經濟發(fā)展中的特殊現象,也不能解決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的現實問題。
首先,中國的“高增長、低通脹”經濟增長模式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奇跡。這也是《國富論》中的理論無法解釋。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經濟增長是與貨幣通脹(商品流通市場價格)呈對應關系的。也就是說高速的經濟增長必然會使貨幣發(fā)生通脹。然而,中國目前的經濟發(fā)展狀況恰恰與之相反,經濟高速增長而貨幣沒有發(fā)生劇烈通脹。這又是何原因呢?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平均gdp增長為10%左右,同時,對外貿易依存度也日益增強,已經接近60%??墒?,無論是東南亞金融危機,還是加入wto都沒有使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模式發(fā)生改變。經濟學家想象中的“經濟泡沫”沒有在中99。國大陸出現。中國的改革開放,使生產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同時消費的增長速度受收入增長速度的影響,與生產力相比相對滯后。于是就出現了產能大于消費,短缺經濟一下變成了過剩經濟。這正是中國經濟構成“通貨緊縮”的原因。由于國家財政采取進取的貨幣政策,使得對內內需加大,對外引入外資加快,導致中國在“低通脹”的情形下仍然堅持了較高的gdp增長率,所以一味的套用固有的經濟模型是無法解釋中國目前經濟發(fā)展模式的。
其次,我們再來審視中國對外經濟的策略。說到對外貿易,就不能不談到“重商主義”。這是《國富論》一書中重點闡述的理論之一。重商主義提出富國在對外貿易中應當獎勵輸出,阻抑輸入。可是對于像工業(yè)原料及職業(yè)工具這樣的特殊商品又恰恰與之相反。這一點用到目前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中十分適宜。目前,中國出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農產品及輕工產品,而進口的確是高附加值的重工業(yè)產品,及更高附加值的先進技術及戰(zhàn)略性資源,石油、礦產等。出口產品由于價格低廉品質好大大占領國外市場,而進口產品又為經濟的發(fā)展供給了物質上的保證,貿易順差日益增大,從理論上講能夠說相當夢想。而這種狀態(tài)能持續(xù)多久,就要考問一下中國自我了。從wto規(guī)則上講,中國商品的出口增加對外國同種商品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直接導致外國生產企業(yè)的日益萎縮,甚至倒閉,同時加劇了國外產業(yè)工人失業(yè)率的增加。這勢必會加大中國與他國的貿易爭端,不利于長遠發(fā)展。另一方面,日益增大的貿易順差,使中國的外匯儲備日益增大,對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他國的貨幣是一種隱性威脅。所以如何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還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和中國企業(yè)自抗商業(yè)風險本事的增強。也就是從宏觀和微觀兩種途徑去解決問題,雙管齊下,缺一不可。
當然,目前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的困惑還有很多,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決不能照本宣科,犯本本主義的錯誤??墒?,也不能脫離書本中的經濟理論,畢竟理論與實際是相輔相成的。僅有正確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辨正關系,才能使我國經濟健康快速的發(fā)展。對于《國富論》這本書,我們還是應當秉著魯迅先生所倡導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態(tài)度來讀,畢竟其里面還是有不少觀點不適合中國國情的。
國富論讀書筆記大學篇篇四
《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在經濟學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說法,至少300年內,人們都將在市場經濟中生活,不會有人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推翻牛頓力學那樣推翻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不僅是一位經濟理論學家,他也為這種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與準確的數字,確實做到了“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的治學態(tài)度,而這種治學態(tài)度正是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所缺少的態(tài)度。所以,熊彼得說亞當?斯密注重實際,將各種不同的數字與因素一并考慮,對以后作為抽象的理論奠立了基礎。
斯密《國富論》一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各個不同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了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繁榮。他采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運用新興古典經濟學關于勞動分工的理論,分析了勞動分工的決定因素,并進一步結合新興古典分工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分析了不同經濟實力的欠發(fā)達區(qū)域在不同的階段如何選擇最優(yōu)分工網絡,并借此分析了我國中西部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緩慢的內在原因。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開篇就談到了勞動分工。他認為勞動分工和市場競爭是國民財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但經濟學發(fā)展的一百多年間,市場競爭理論得到了極大豐富,而勞動分工理論卻相對顯得蒼白。近年來發(fā)展迅速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利用超邊際分析方法,復蘇了斯密關于勞動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分工理論認為,勞動分工是通過制度安排而與交易費用相互決定的,即:由交易費用決定的制度安排決定勞動分工,而勞動分工通過分工經濟提高制度收益,并進而降低交易費用。作者給出了兩個理論模型及其修正。
接著,作者證明了勞動分工理論中的三個重要命題。
命題1:勞動分工產生遞增的規(guī)模報酬,是經濟進步的源泉。
命題2:勞動分工依賴于勞動分工,沒有任何外生優(yōu)勢的單純分工也能實現經濟進步。
命題3:經濟發(fā)展依賴于一定的人口規(guī)模和經濟制度,在地理上表現為一個波浪式的推動過程。
另外,新興古典分工理論證明,不同區(qū)域在不同的經濟發(fā)展階段,對應于不同的分工水平,產生不同的增長效果。因此,欠發(fā)達區(qū)域面對不同的人口規(guī)模、制度供給、交通條件,應選擇不同的分工模式。作者據此將欠發(fā)達區(qū)域分成三類,并分析了各自的分工抉擇。
根據命題2,此類區(qū)域即便沒有任何優(yōu)越的資源稟賦或比較優(yōu)勢,依靠自身的市場需求,選擇合適的分工模式,也能實現經濟進步。
作者認為,應將此類區(qū)域細分為若干個子區(qū)域,將相關產業(yè)分類聚集,發(fā)展“園區(qū)經濟”,以節(jié)約交易費用,提高專業(yè)化水平,進而產生產業(yè)簇群。
此類區(qū)域以中國中西部的農業(yè)大省為典型代表。因為多數居民都分布于廣大農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間貿易的交易費用很高,制度創(chuàng)新的成本更高,制度供給水平低下。當務之急是提高專業(yè)化水平,以便與高水平的分工網絡對接。
提高市場分工水平有兩種途徑。一是大力發(fā)展中小城鎮(zhèn),提高城市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從而減少交易費用和制度創(chuàng)新成本。政府工作的重點是鼓勵專業(yè)化的生產和服務,為個體私營企業(yè)的成長和發(fā)展提供服務。根據命題1,政府即便是有意扶持某些產業(yè),也應該是在專業(yè)化的基礎上選擇以農產品為核心的分工網絡。
二是融入臨近區(qū)域的分工網絡,即給發(fā)達區(qū)域“打工”。因為在經濟發(fā)展初期或工業(yè)化前期,沒有足夠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來支付交易費用和學習成本,也難以承受為集中人口而進行的城市化所需耗費。而此類區(qū)域勞力成本相對低廉,因此可選擇有資源稟賦或內生比較優(yōu)勢的臨近區(qū)域,為其提供配套生產或服務。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有必要鼓勵企業(yè)向專業(yè)化發(fā)展,通過產業(yè)集聚加強企業(yè)之間的信息、要素的交流,提升企業(yè)家的管理素質。
此類區(qū)域人口較少,無論是否集中,從理論上講都難以獨立形成一個合意的分工網絡。最重要的是提高本區(qū)域在某些方面的專業(yè)化水平,以便融入發(fā)達區(qū)域高水平的分工網絡。在積累了一定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經濟環(huán)境得以改善后,在分工網絡上可以逐步擺脫對地理交通條件的依賴,從而逐步與較高分工水平的其他區(qū)域進行貿易往來。在此過程中政府應重點扶持有一定比較優(yōu)勢或競爭優(yōu)勢的龍頭企業(yè),鼓勵龍頭企業(yè)并購、擴張,帶動其他企業(yè)形成連鎖效應和學習效應。
《國富論》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亞當?斯密把人的自利心與公利心做了和諧的統一,讓我們知道了自利與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有利于整體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社會自然有一只“看不見的手”來引導著人們做出有利于社會與個人的最佳選擇,沒有任何政府與個人會代替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必會帶來混亂。這只“看不見的手”是什么呢?斯密雖然沒有直接表達,但是全書已經告訴我們,那只“看不見的手”正是人類的利己之心。
國富論讀書筆記大學篇篇五
英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fā)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著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能力,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他像后來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里的與世隔絕的學者,他仿佛全身裝著天線,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形成了我們今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huán)境。"
國人對《國富論》并不陌生,但多將它看作有二百多年歷史的經濟學說而束之高閣,除了高校經管類學生被導師要求閱讀之外,普羅大眾看過這本書的估計不多。
《國富論》全書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經濟學原理、經濟史、經濟學說史和財政學,可以說既是一部經濟學的百科全書,也是經濟學的一部奠基之作。雖然它體系龐大,內容廣泛,但首尾一貫,結構嚴密。全書始終圍繞的一個主題,就是如何促進國民財富的增長。
財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開門見山地說:“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奔热弧皠趧邮秦敻恢浮?,那么,要增加財富,就得提高勞動效率,或者是增加勞動數量。
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很詳細的論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對生產效率的提高還是管理的時效性或者生產設備的創(chuàng)新方面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斯密認為,交換是人與生俱來的傾向,欲將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換而產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換價值如何確定呢?斯密明確地指出:“勞動是衡量一切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边@就等于說,商品的價值取決于勞動。但是斯密同時聲稱,這個理論只適應人類社會的野蠻時代。一旦資本積累起來,投入到企業(yè),或是土地變?yōu)樗接?,情況就要另當別論了。因為此時的勞動產品,不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為利潤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條結論: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發(fā)生之后,決定商品價值的就不光是勞動了,利潤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這樣一來,工資、利潤和地租,就不僅是一切收入的來源,而且還是“一切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比绱耍姑芫筒恢挥X地由勞動價值論,轉到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理論上去了。馬克思把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理論,叫做的“斯密的教條”,后來的西方經濟學的不少理論,如生產費用論、節(jié)欲論等,都可以從它那里找到思想源頭。斯密揭開了商品價值的神秘面紗,的確功不可沒,但另一方面,在價值問題上他又含糊其辭,舉棋不定,給后人留下了許多模棱兩可的答案。后來的經濟學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種解釋對他們的胃口,便采納哪一種。甚至連那些勢不兩立的學派,也能同時從斯密那兒,找到本派發(fā)端的痕跡。
《國富論》篇章眾多,除了上面濃墨重彩的價值理論外,斯密還談到了貨幣、分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社會再生產以及自由貿易等學說。這些都有深遠的影響,但其中對世人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他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18世紀,西歐的孟德維爾寫過一則寓言,講述的是一群蜜蜂由盛及衰的故事。開始,蜜蜂自私自利,愛慕虛榮,追逐榮華富貴,這時,整個社會欣欣向榮,人人安居樂業(yè)。但是,當蜜蜂變得善良節(jié)儉,放棄了奢侈揮霍的生活時,經濟卻反而一片蕭條,民生凋敝。最后有敵來犯時,無力抵擋,只好逃之夭夭。這則寓言,在當時被視作妖言惑眾的異端邪說。但一位意大利哲學家卻說得好:“誰要想發(fā)現真理,最好是成為異端?!痹谒姑艿摹秶徽摗分?,孟德維爾的“異端邪說”,貫穿始終,成為構造其理論大廈的一根支柱。斯密娓娓道來: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義,人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會利益往往被拋在腦后。但是,不期而然的是,這種行為的結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個人殫精竭慮、刻意追求公眾利益時,更有利于社會。斯密把這種機制,稱作“看不見的手”。因此,斯密主張完全的自由競爭,認為與其讓政府干預經濟,還不如聽任市場調節(jié)來得有效。政府的職能,只是保家衛(wèi)國,抵御外侮;建立嚴明的司法機構;適當興辦公共工程和公眾事業(yè),其他,則盡可無為而治之。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對任何來自制度上的壟斷,都深惡痛絕。他極力主張清除關稅壁壘,實行貿易自由,撤消行會制度和專賣公司。
國富論讀書筆記大學篇篇六
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fā)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著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說起國富論真的是經濟學當中的開山之作,至今200余年仍有很實際的經濟指導思想與教育意義。
先說說這本書產生的時期。那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剛剛結束的時候,我們知道英國是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由于時代較早,資產階級革命也相對不夠完善,實現了封建勢力與資產階級妥協,議會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憲制。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英國還擁有著大量的封建殘余,大量的封建主還擁有著土地,仍然可以在經濟上和資本家一較高下。而資本家都是一些新興的資產階級,仍然看不到商業(yè)的發(fā)展前景,也不知道該怎樣做。從微觀的資本家的角度來看既是如此,那么對于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英國來說,商業(yè)發(fā)展的影響更是巨大,東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開辟出了新航路,而且通過殖民掠奪的方式奪得了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絕大多數殖民地,也因此獲得了大量的資本積累,東邊的法國已經奪得了西歐的陸上霸權,掌握著西歐的經濟命脈,而長期居住在北歐的以海牧維生的荷蘭人,又霸占著國際的海路貿易。在這種四周環(huán)敵的地理位置與貿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國如何崛起,新興資產階級如何生存,在他們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在這個時候,先知誕生了,他不是救世主耶穌,也不是佛祖釋迦牟尼,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活生生的人,一個在海關任職的專員,而就是他教會了英國的資本家們該怎么做,使大英帝國在百年之內迅速崛起為世界第一強國,這個人就是英國著名思想家,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先生,〈國富論〉的獨家作者。
為何這本書有如此重大的意義呢?閱讀過本書后我們不難發(fā)現,本書雖然為經濟學的開山之作,而當中的經濟學思想卻十分縝密,確實可以稱的上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里面的很多思想仍為我們現在所用,經久不衰。
勞動分工思想,分工思想我們最早上在高中學政治時期提到的社會三次大分工,到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人類社會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三次社會大分工:發(fā)生在原始社會中期的原始農業(yè)與原始畜牧業(yè)分離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促進著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發(fā)生在奴隸社會中期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分離的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促進著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是當時的英國所處的時代,商業(yè)與手工業(yè)的分離,促進著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這些思想雖然都是馬克思具體提出的,而這些思想的雛形卻是亞當。斯密的提出。一個資本主義思想的開山鼻祖,一個社會主義思想的無上宗師,似乎是兩個勢不兩立門派的絕頂高手,卻在社會發(fā)展與歷史研究這門武學中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與感悟。三次社會分工是生產力的三次飛躍使亞當。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勞工分工可以充分提高勞動效率。例如平時資本家們生產產品,都是讓工人一人對一臺機器的生產,而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時候,汽車的生產首次利用上了流水線作業(yè)的方法,每個工人都有屬于自己零件的任務分工,他們不用在一個人或幾個人對著一輛車子工作,每個的工作似乎都是一擰螺絲那么簡單,可是分工后出來的效果卻是企業(yè)效益的高度暴漲,這就是勞動分工思想的魔力。
剩余價值論,這似乎又是馬克思提出的,而這也是亞當。斯密最先提出的,不過他們所處的角度不同,亞當。斯密站在資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潤從何而來,就是從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中來,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積累資本,擴大生產規(guī)模,進行再生產,這樣資本家們就會越來越富有,而資本主義國家也會因此而積累大量的財富而稱霸世界。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資本家取得利潤的實質就是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工人們站起來,用無產階級暴力革命來推翻資產階級。
階級論,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關系,屬于生產關系之間相互矛盾卻又相互依賴的關系,地主為了取得高額利潤而抬高地租,資產階級又要為了減少成本和提高利潤而與地主討價還價和降低工人工資或提高工人勞動時間。而工人的目的就是少干點活以及提高自己的工資而與資本家進行交涉,甚至罷工與暴力革命。這生產關系的三環(huán)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缺一不可。其實這個思想在我國的現實社會也是有很大的意義,我國最大的地主就是國家,因為土地是國有的,在可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國家不得不將地租抬高,賣給有競爭力的房地產商,而代表資本家的房地產商為了支付高額的地租而抬高房價,而作為類似于三環(huán)中工人階級的消費者,就要和房地產商討價還價,甚至不斷變幻東家,以取得符合自己經濟實力的住處。而在很多人因為買不起房子而擔憂的時候,國家又要考慮消費者的實際情況下條文說如果房價再不下調,就對城市一二把手進行懲辦。所以說,三環(huán)之中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相影響,這種思想用在今天,用在中國也是完全適宜的。
而《國富論》當中最為重要,也最有意義的思想莫過于自由主義了,也是我們高中政治經常提到的價值規(guī)律與市場調節(jié),俗稱“看不見的手”,在當時的世界局勢當中,唯有英國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貿易壁壘而公開的和任何國家進行貿易合作,英國以自己對其他國家的貿易優(yōu)惠來換取其他國家對自己的優(yōu)惠。甚至在英法戰(zhàn)爭中,英國運用自己的財富采購著先進的武器來消滅法國部隊,而這些財富都是通過英國賣給法國軍隊用來做軍服的棉紡織品而賺來的。
當然,一味的自由主義雖然能使資本家取得高額的利潤,可是另一方面卻會使資本家過于的盲目對待市場,投資市場,為了高額的利潤哄抬物價,結果會出現生產出大量的剩余產品,資本家為了不使物價下降,公然違背價值規(guī)律,寧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價賣給消費者。而消費者由于消費不起干脆不消費,甚至游x行示x威,這導致的最終結果只能是資本家破產,國家的統治不牢固。于是在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后,誕生了凱恩斯主義,即我們今天說的國家宏觀調控,俗稱“看的見的手,看不見的手,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只憑市場調節(jié),就會出現經濟危機,只憑宏觀調控,就會使市場失去自由與活力,止步不前。
斯密死后,人們把《國富論》奉為經濟學的圣經,把他關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見的手”引導增進了社會利益的思想,作為市場經濟千古不變的基本原則,卻把《道德情操論》幾乎忘得一干二凈。于是,市場經濟缺少了道德,引發(fā)了許多罪惡,在個別地方甚至成為災難。
國富論讀書筆記大學篇篇七
《國富論》是亞當。斯密的作品,其中他跟我們一一分析了經濟與國家的種種關系,讀后筆者覺得受益匪淺。
我們從邏輯的哲學出發(fā),研究科學發(fā)展觀的博弈實體戰(zhàn)略,發(fā)現它的文化結構復雜而宏大,人們難以理解,語言也很難表達,它比《國富論》描寫的“看不見的手”復雜得多?!翱床灰姷氖帧敝挥泻唵蔚膸讉€邏輯步驟就可以告成,特別對哲學素養(yǎng)準備不足的經濟學家他首先感覺到“看不見的手”語言流暢,瑯瑯上口,還有一個“手”以穩(wěn)固的形象在場景中的表現,它還抽象而高度概括了市場運行機制恰是“看不見的手”,人們就深信不疑,學者也相信它,傳播它,把它神話了。
馬克思、恩格斯也諷刺過“看不見的手”,“這種關系就像古代的命運之神一樣逍遙于環(huán)球之上”。
“看不見的手”沒有表述政府特殊宏觀調控對市場干預產生的社會效應,沒有談到政治人物和政府行為追逐國家利益的外交動機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沒有表述官員的行為是代表國家實體戰(zhàn)略的手,這是亞當?斯密理論的缺失。
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不會演繹出正理均贏論,這是一個政治、經濟、外交的通用名詞,不談正理均贏論,人們就會缺失道德,缺失人性,缺失對博弈實體社會的凝聚力。經濟學的理論忽略博弈實體政治的社會特性也只能稱為個體經濟學和窮人經濟學。如果不談正理均贏論,一切追求最大化,它會逐步地使經濟資本不斷的擴張、掠奪、侵略,一定會跨越良知和人性,它沒有具體闡明博弈實體法則的重要性,這不是一個完整的經濟學理論。
國富論讀書筆記大學篇篇八
《國富論》是一部偉大的著作,看完國富論
讀書筆記
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國富論讀書筆記,歡迎閱讀。看完國富論、美國近代經濟發(fā)展史、羅斯福新政后,一直想寫點嘛?,F在4點多了,也睡不著了,就寫點吧。
1929-1933年的美國,是美國經濟史上最黑暗的年代。這個時期,是美國私人壟斷企業(yè)發(fā)展到最鼎盛的時期,但是這種私人壟斷鼎盛帶來的,是國民經濟減少,貧富懸殊加劇,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動蕩不安。每一個人都把最壞的東西扔在大街上,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跟今天的中國發(fā)生的情況一樣)帶來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私人壟斷企業(yè)的鼎盛。因為私人壟斷企業(yè)追逐的就是利潤,就是個人利益,為了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它是不負任何社會責任的(就像現在的中石油,中石化。我壟斷了我就是不降價)很多商品他寧可囤積爛在倉庫里(就像現在的囤積房地產),倒在大海里,也不愿銷售出去。因為賠本銷售,帶來的是不盈利。私人壟斷追逐的是個人盈利。社會動蕩什么的,似乎跟它無關。
但私人壟斷忘記了,個人利益雖然最大了,但在一個動蕩、黑暗、每一個人為了個人利益不折手段的社會里,怎樣安全消費,利益再大又有何用。只有社會穩(wěn)定,人人富裕,商店顧客盈門的環(huán)境里去消費,才能真正實現和體現個人利益最大化。這就是為什么今天巴菲特和比爾蓋茨到處游說,提倡富人要把自己的財富,反哺于社會。這就是為什么郎咸平在講座時,一遍一遍問富人們,你們還敢不敢讓孩子一個人去上學。這就是為什么今天美國富人們?yōu)槭裁慈ド蠒鴩鴷?,主動要求增加自己的稅負。他們這種財富來源于社會,就要反哺社會思想的起源,就源自1933年以后的羅斯福新政。
1933年,羅斯福上臺,實行新政,結束了美國最黑暗的私人壟斷企業(yè)時代。最主要的做法,就是由國家拿納稅人的錢,出手收購私人壟斷企業(yè)部分股份(不交出股權的就反托拉斯法解散掉),使私人壟斷企業(yè)發(fā)展成國有私人混合的壟斷企業(yè)。美國也由一個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為一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雖然企業(yè)還是壟斷,但因為股權的改變,導致壟斷的受益人變了,壟斷賺的每一分利潤,都通過國家控股這一部分,返還到每一個納稅人手里。每一個美國公民納稅人,都通過手中的身份證,享有這些壟斷企業(yè)的一份股權,享有壟斷帶來的利潤。(這點更像是共產主義)
私人企業(yè)的缺點是什么,私人企業(yè)的缺點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種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私企發(fā)展的最終形態(tài),就是私人壟斷。當市場都被壟斷以后,矛盾就出來了。商品的價格我可以隨心所欲的抬到10倍以上,其他商品哪怕爛在倉庫里,我只要賣出去一件,就賺回本了。兩件就是100%的利潤。價格被抬到10倍甚至百倍以上的結果,就造成社會生產只為個別壟斷資本家服務,而付出勞動去生產的工人,卻享受不到社會生產帶來的成果。社會矛盾因此尖銳,社會動蕩不安。舉個例子,黨國是誰亡的?有人說是介石,有人說是宋子文。而真正忘掉黨國的人,是宋靄齡,宋靄齡是個很聰明的小女人,說她聰明,是因為她很早就看到介石的光輝政治前途,將妹妹宋美齡介紹給他,再利用宋家的威望,將老蔣送入大總統的寶座。老蔣掌權后,她就讓其夫孔祥熙做了行政院長,其弟宋子文做了財長部長,把持黨國行政財政大權,天下財富盡歸我有(如上海打老虎,就是蘇聯留學回來的蔣經國打囤積壟斷,一打就打到孔家了)。但說她小女人,是因為她沒有大的眼光,天下財富盡歸我有這種私人壟斷最后帶來的,就是天下大亂,動蕩不安。黨國很可惜沒能等來羅斯福新政,亡國了。(當然那個時候也不可能迎來羅斯福新政,因為貴族門第思想嚴重,普通人民自我意識太差。只有經過共產主義革命后的中國,人民自我意識覺醒,才有可能迎來新政。)
國有企業(yè)的缺點,這點每個國人都知道,就是效率低下,產能低下(大鍋飯嘛,干不干都一樣,我干它干嘛。)投資沒有責任(不是自己的錢,花的不心疼)。這里講一個笑話,這個笑話是索馬里海盜的笑話,索馬里海盜劫了一艘中國船,中國派了個官員去談判,海盜要200萬贖金不還價,最后這個官員一看沒辦法的就說:“我給你300萬,你給我開個900萬的發(fā)票好不好?!焙1I一聽哭了:“兄弟們,別做海盜了,去中國當官吧。我們風里來,雨里去,槍林彈雨的才掙300萬。人家動動筆,改個發(fā)票就能掙600萬?!边@個笑話折射的就是沒有信托責任的國企的特點,投資,不是自己的錢,花多少都沒關系。是否盈利,也沒關系。不需要評估報告,隨心所欲。國企,缺乏監(jiān)管;監(jiān)管,形同虛設,甚至是共同利益人。再舉個例子,這段時間沸沸揚揚的鐵道部的光,網傳他貪腐了20億,有人就不平了,說光招標高鐵項目,砍英美企業(yè)的報價,一下就砍掉30億,替國家節(jié)約了30億。我就想問一個問題了,這個價格是怎么組成的,翻翻國富論就知道價格是由土地地租,勞工工資,和資本利潤三部分組成,國富論是西方經濟構成的基礎,堪比中國封建王朝之論語,歐美的大企業(yè)能不知道。去競標一個項目,都會拼命把利潤降低,把價格壓低以求中標。但這幾個歐美企業(yè)卻一下就虛開30個億,30個億啊!這是為什么。唯一的可能,就是政治賄賂。好吧,你要面子是吧,你要政績是吧。我在送上政治獻金的同時我告訴你,我把報價虛報了40個億,你明天砍我30個億我就接受(我當然也得賺10個億嘛,你看獻金都在你手里了),給足你面子。當然這只是個人猜測,但這就是國企啊,這就是沒有監(jiān)管,產能低下的國企啊。
而國企和私企相結合的這種混合企業(yè),就正好有效化解了兩者的矛盾。
私人企業(yè),追求利潤,追求壟斷。而混合企業(yè)通過國有控股這個有效手段,使得國家這個股東,可以監(jiān)管他的財務,防止他的壟斷,和價格虛高。而且又通過國有控股這個有效手段,使得企業(yè)的利潤,又通過股市,返還到每一個股民,每一個納稅人身上。促進資本流動,緩和了社會矛盾。
國有企業(yè),產能低下,而混合企業(yè)又通過私人控股這一部分,將企業(yè)利潤,獎勵給企業(yè)的經理人,返還到每一個私人股東。企業(yè)的私人控股的股東,又為了利潤,主動對經理人進行有效監(jiān)管(如果私人股東和經理人聯合起來做假賬,這不光是要坐牢,還會被游街的)。這就使得企業(yè)在監(jiān)管下,很有效的向前運行。
這就是揚長避短的混合企業(yè),這也是資本和社會主義結合的最終形態(tài),國有壟斷混合企業(yè)。
老子曾經說,“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自我自然?!崩献永硐胫械恼问且环N放任無為的政治,最好的政府(統治者)應是一個無為的政府,老百姓知道他的存在就可以了。好政府是很少發(fā)號施令的,但又能“功成事遂”。今天說的并不是老子,而是經濟學之父譽稱的亞當斯密,他在經濟學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說法,至少32019年內,人們都將在市場經濟中生活,不會有人小人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推翻牛頓力學那樣推翻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不僅是一位經濟理論學家,他也為這種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與準確的數字,確定做到了“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的治學態(tài)度,而這種治學態(tài)度正是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所缺少的態(tài)度。所以,熊彼得說亞當·斯密注重實際,將各種不同的數字與因素一并考慮,對以后作為抽象的理論奠定了基礎。
《國富論》研究的對象是人與人交換時的經濟行為,認為經濟行為的出發(fā)點是利己的出發(fā)點是利己心,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這是人性的自然想象。茅于軾先生曾舉《鏡花園》里的君子國里的故事加以說明人的利己行為,小說第十一回里描述了君子國里的一名隸卒買物的情況:隸卒…手中拿著貨物道:“老兄如此高貨,卻討恁般低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辟u貨人答道:“既承照顧,敢不低本,但適才妄討大價,已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說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了?況貨并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俗云:“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令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敝宦犽`卒有說到:“老兄以高價討賤價,反說小弟克己,豈不失了“忠怒之道”?凡事總要彼此無欺,放為公道。試問哪個腹中無算盤,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談了許久,賣貨人執(zhí)意不增。隸卒賭氣,照數討價,拿了一半貨物。剛要舉步,賣貨人哪里肯依,只說“價多貨少”攔住不放。路旁過兩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令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這才交易而去。茅于軾先生講完這個故事給我們兩點思考。第一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偏袒自己利益引起的。因此,我們常常的錯誤認為,如果關心別人的利益勝于自己的利益,爭論就不會發(fā)生。而君子國里發(fā)生的事情。恰恰說明了把關心別人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同樣會有爭論,我們同樣得不到一個和諧的社會。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在現實的商業(yè)交換中,買方和賣方通過討價還價,最終會達成協議。而在君子國這個人人為他的社會里,討價還價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說不得不借助兩個過路的老翁來調解矛盾。這里包含著一個極重要的道理:以自利為目的談判雙方同意的均衡點,而以利他為目的談判則不存在能使雙方同意的均衡點。所以利己是可以達到一個和諧的社會,而利他則是一個糾紛不斷的社會。從動態(tài)的變化來看,它最終必定轉變?yōu)椤靶∪藝?。因為君子國是最適合專門利己,毫不顧人的“小人”們生長繁殖的環(huán)境。當君子們吵的不可開交時,“小人”跑來用君子吃虧自己得利的辦法解決了矛盾。長此以往,君子國將消失,被“小人”國替代。從這一點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實在是人類社會的大幸。第二,只要是交換都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環(huán)境,使自己活得更舒服體面,如果沒有這點動機我們?yōu)楹我粨Q?我們有過交換經驗的人都知道,交換的雙方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產生交換,而君子國有了市場,而通過市場的交換卻是“利他”行為,這種動機顯然是矛盾的。借用茅于軾先生有趣的例子,我們明白了亞當·斯密的理論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基礎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雙方才能有均衡點,才能構件一個和諧的社會。
第二篇1章,講的是資產的性質。斯密認為一個人的資產足夠維持他生活幾個月或幾年,他自然希望用這筆字廠中的大部分來獲得收入。為兩部分:他所希望用來創(chuàng)造收入的部分被稱為資本;另一部分被用來消費。資本又有兩種:第一,資本可以用來生產,制造或購買產品,然后將產品銷售出去,取得利潤……此種資本被稱為流動資本;第二,資本可以被用來改良土地,購買生產用的機器或工具,也就是來購買不需要告便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可以創(chuàng)造利潤的東西。這種資本被稱為固定資本。第二篇3章,主要是論資本積累。斯密說,有一中勞動資本到勞動對象上,能增加此物品的價值;另一種勞動卻不能。前者因為可以成產價值,所以稱為生產勞動。但有些非生產性勞動者有非常必要,例如:軍隊,律師,醫(yī)生,牧師,等等。如果要缺少這些非生產性人士,社會將不穩(wěn)定……與窮國比較,富國雇傭生產性勞動的基金當然要大的多……斯密認為資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節(jié)儉,而不是勤勞。誠然,沒有節(jié)儉以前必須先有勤勞,節(jié)儉所需的東西多是由勤勞得來,但只有勤勞,而沒有節(jié)儉,有所得而無所留,資本則不能增加。
第三片1章,論財富的自然增長。也是體現了合作分工的精神。斯密認為城市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生活資料和加工資料,城市向鄉(xiāng)村居民返回一部分加工產品作為回報……兩者的收益是共同和相互的,這里的勞動分工也和在其他場合一樣,對從事分工中不同行業(yè)的所有不同人都有利…城市為鄉(xiāng)村的剩余產品提供市場;鄉(xiāng)村用剩余產品交換自己需要的東西。城市居民收入和人數越多,為農村居民提供的市場也就越大;這種市場越大,對大多數人的好處越大。斯密的意思也就是說,通過分工合作,然后交換,這樣雙方的財富都有所增加,這也就是他所謂的財富自然增長,第三章,斯密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論點,商業(yè)和制造業(yè)的發(fā)展逐漸建立了秩序和良好的政府,進而在鄉(xiāng)村居民中建立了個人自由和安全。因為,在一個沒有商業(yè)和制造業(yè)的國家里,大地主的剩余產物沒什么可以交換,他就會將其部用在款待賓客上。斯密說,如果這種剩余產物足以維持一百或一千人之外,沒有其它的用途,因此會被許多人依附與圍繞,只能靠地主的恩惠來生活,就必然服從他,如同士兵服從支付糧餉的君主一樣……因此,導致貴族勢力的強大,上弱下強,國王無法約束大貴族的暴力行為……最終會導致一幅暴力、搶劫和混亂的畫面。但是,封建制度的所有強制力量絕對辦不到的事情(阻止貴族勢力與戰(zhàn)爭),卻由對外商業(yè)和制造業(yè)做到了。它們漸漸為大地主提供了可以用來自己剩余產物來交換的東西,他們自己可以消費這些東西,不必與其他人分享,一切都歸自己所有,這在世界的每個時代似乎都是人類主子們的卑鄙
格言
……因此,他就不再和他人分享了,自然而然地依附于地主生活的人員就會脫離他們,地主的勢力也會被削弱,最終暴力,混亂也會停止。第四章,論政治經濟學體系,這是全書最重要的一篇,斯密在第二篇說道,社會每一個人……通常他既不打算促進公共利益……而他管理產業(yè)的目的在于使其產品的價值能達到最大程度,所想到的也只有他自己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只“無形的手”引導著他去盡力達到一個他并不想要達到的目的——也就是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的促進社會利益。關于把資本用在哪里能夠生產出最有價值的產品這一問題,斯密認為,顯然一個身臨其境的人能做出比政治家或立法家更好的判斷;斯密在貿易方面主張“自由放任”,反對商業(yè)上的壟斷與限制(包括退稅和出口獎金)斯密認為,享有這種國內市場上壟斷權的各種產業(yè),往往受到極大的鼓勵,并且使社會較大部分的勞動和資本轉到這些產業(yè)上來。但這樣做能否增進社會總產業(yè),并引導其朝著最有利的方向發(fā)展,也許并不十分明顯,由于壟斷提高了商業(yè)利潤率,從而妨礙了土地的改良相對高的利潤。所以,壟斷阻止了土地改良…………壟斷確實提高了商業(yè)利潤率,從而略微增加了商人的所得。但是由于阻止了資本的自然增加,不會增加國民資本利潤總額,而是減少了這一總額。因為大資本小利潤(薄利多銷)比小資本大利潤能提供更多收入,壟斷雖然提高了利潤率,但肯定比沒有壟斷時候少由于壟斷,所有收入的來源,勞動力的工資,土地利潤,都不如沒有壟斷時候那樣充裕。所以,壟斷是為了一個小階層的利益,而傷害了其它的所有階層的利益。所以任何一種學說,如果試圖通過特別的鼓勵,違反自然趨勢將更多的社會資本吸引到一特定產業(yè),或試圖通過特別限制,將本來可以投入某一特定產業(yè)的資本抽走,實際上都有悖于他要促進的主要目的。這將阻礙而不是加速社會真正富強的進程;降低而不是增加其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的真正價值。
《國富論》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亞當’斯密把人的自利心與公利心做了和諧的統一,讓我們知道了自利與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有利于整體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社會自然有一只“看不見的手”來引導著我們做出有利于社會與個人的最佳選擇,沒有任何政府和個人會代替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這只“看不見的手”是什么斯密沒有直接表達但是全書已經告訴我們,那只“看不見的手”正是人類的利己之心。斯密告訴我們一個好的政府所應該做的是1,保護國家不受其它國家侵犯。2,維護司法的正義3,建立和維護特定的社會工程和公共制度。即使政府在履行這些職責時,政府也要考慮引入競爭機制;在目前社會轉軌其間,老百姓們切不要對市場經濟失去信心,如果我們拋棄市場經濟,我們將回到更壞的計劃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經濟的發(fā)展主要是靠關心自己的利益的人們推動,而不是政府。
國富論讀書筆記大學篇篇九
《國富論》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于1776年撰寫而成的,它系統地闡述了經濟自由主義理論及政策,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它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是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十大名著之一,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思想的起源,是研究西方經濟學的必讀之書,正因為此,利用閑瑕時間,我?guī)е\的心態(tài)認真拜讀了這篇歷史巨著,從而有了初淺的認識和了解。
在《國富論》里,亞當·斯密在否定重農主義和批判重商主義的基礎上,說明了分工和貿易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國家的職責和收入來源。全書分為5篇,具體而言,第一篇討論的是勞動生產力改良的原因,以及產品在不同階層之間自然分配的順序。第二篇討論的是資產的分類、性質、儲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羅馬帝王衰落之后,歐洲農業(yè)發(fā)展所受的制約及其農村的衰落,和商業(yè)城市興起的實際,探討了財富增長的不同路徑。第四篇則在此基礎上,從當時最受推崇的重商主義開始,論述了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兩種政治經濟體系的后果。第五篇則討論君主或國家的開支方向和收入來源。
亞當·斯密在論述所有問題時,都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這個前提總是被他或隱或顯的提及:在經濟生活中,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經濟的出發(fā)點是利己心?,F就第一篇筆錄如下:
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社會分工源自人類“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的傾向。
所謂商品,就是用于交換并可滿足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社會分工是商品交換的重要前提,沒有社會分工就沒有商品交換;同時,商品交換也促進了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二者同時產生,相互促進。
結論:如果沒有成千上萬人的相互幫助與合作,即便是文明社會里普通人,他也無法得到滿足其最低生活標準的生活必需品。
分工起因于人性中物品交換的傾向。作者接著給出的解釋是人的本性——自私,是分工才使得這種自私的差異有了其用武之地,用不同的產出差異來滿足不同的需求差異,其中靠的是分工這種勞動差異來實現的。
接著亞當·斯密又告訴我們,不要為了自己的身份低微而悲傷,因為“分工使得才能的差異比天賦的差異更加重要?!币粋€哲學家也許能講出很多的道理來,但面對一大堆磚頭時,他顯然不比一個專業(yè)幫運工能拿到更多的記件工資,所以天生有才必有用。最后我記住的是:人們才能的差異,與其說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說是分工的結果。從我們自身來講,是分科才讓我有了不同的知識與技能。
社會分工的程度受市場對商品需求的限制,受市場交換能力大小的'影響,而一國內陸市場的范圍通常又受限于鄰近地區(qū)的富裕程度和人口數量。由于水路運輸較陸路開拓的市場更為廣闊,因而早期分工的變革都始于可通航的海河流域,之后才向內陸延伸。
價值一詞有二個不同的意義。它有時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時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對他種貨物的購買力。前者可叫做使用價值,后者可叫做交換價值。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極小的交換價值,甚或沒有;反之,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極小的使用價值,甚或沒有。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們不能以水購買任何物品,也不會拿任何物品與水交換。反之,金鋼鉆雖幾乎無使用價值可言,但須有大量其他貨物才能與之交換。
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在物物交換已經停止,貨幣已成為商業(yè)上一般媒介的時候,商品就多與貨幣交換。[然而]象一切其他商品一樣,金銀的價值時有變動,。本身數量會不斷變動的尺度,決不是測定他物數量的正確尺度;同樣,自身價值會不斷變動的商品,也決不是計量他種商品價值的準確尺度。但是,勞動卻當別論。只有本身價值絕不變動的勞動,才是隨時隨地可用以估量和比較各種商品價值的最后和真實標準。勞動是商品的真實價格,貨幣只是商品的名義價格。只有用勞動作標準,才能在一切時代和一切地方比較各種商品的價值。
第六章論商品價格的組成部分。
種,例如來自大海的魚,就不需要給哪個地主交納地租,但無論哪種商品,卻必須要擁有這三部分中的至少一種。而且也要看到利息也是理論中的一種,只屬于派生收入,而不算單獨的一個部分。
在每一個社會及其鄰近地區(qū),各種用途的勞動的工資以及各種用途的資本的利潤,都有一種普通率或平均率。這些普通率或平均率,可稱為那地方那時候通行的工資自然率、利潤自然率或地祖自然率。一種商品價格,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產、制造這商品乃至運送這商品到市場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資和利潤,這商品就可以說是按它的自然價格的價格出售的。這樣,自然價格可只說是中心價格。各種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時會把商品價格抬高到這中心價格之上,有時會把商品價格強抑到這中心價格以下??墒?,盡管有各種障礙使得商品價格不能固定在這恒固的中心,但商品價格時時刻刻都向著這個中心。
勞動工資必須隨國家整體財富的增加而增長,勞動者收入的增長也是國家財富的增加。隨著生產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總量在整體上都大為增加,勞動者的工資亦隨之提高。豐厚的勞動報酬是國民財富增加的必然結果和自然反應。極度貧困是社會發(fā)展停滯的表現,如果勞動者處于饑餓狀態(tài),則是社會急速衰退的征兆。
社會財富的增減影響勞動者的工資和資本利潤。某一行業(yè)內,增加投資,勞動工資則相對提高,但資本利潤降低;反之,勞動工資降低,而資本利潤卻相對上漲。資本利潤可以通過貨幣利息來體現,利息率與利潤率成正比,與勞動工資成反比。
職業(yè)性質產生的不均等。由于勞動者的職業(yè)性質差異,從而導致其工資報酬的不均等,同時也影響不同用途的資本利潤。資本用途本身應補償某些職業(yè)性質造成的微薄利潤,從而抵消其他職業(yè)的優(yōu)厚獲利。與各種勞動的貨幣工資相比,資本的普通利潤率都接近同一水平。
歐洲政策引起的不均等。由于歐洲政策限制事物的自由發(fā)展,從而導致工資與利潤的不均等。這比由于職業(yè)性質差異導致的不均等更為嚴重,其主要表現在限制職業(yè)競爭者的數額和資本的自由流動。這些措施使得資本用途差異的所有利害呈現非自然的不均等現象。
勞動生產力的改良都趨向于直接降低制造品的真實價格,間接提高土地的實際地租。制
造品真實價格的降低必然提高原生產物的真實價格。隨著土地改良的推進,地主投入在土地上的改良費用通過種植糧食類生產物獲得補償。在土地改良之前,土地的生產物是地租的唯一來源,其價值僅等于它所提供的地租。土地改良之后,雖然某些生產物可以為地主提供地租,但人們對這些生產物的需求并不穩(wěn)定,這些生產物能否提供地租要受諸多條件的制約。改善交通是一切改善措施中最有實效的。在土地改良的不同階段,能穩(wěn)定或不穩(wěn)定地為地主提供地租的生產物之間,其價值比率通常出現不同程序的波動。與前者相比,而后者的價值呈持續(xù)增長趨勢。尤其是歐洲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之后,二者價值比率的波動更為劇烈。土地的原生產物可分為三種:第一種無法靠勞動實現增加,但其真實價格可隨財富的增加而增長;第二種能根據需要有所增加,但其真實價格上升有限;第三種雖能通過勞動實現增加,但效果有限,其真實價格隨增加這類產物所取得的實效而定。
讀罷此書,我最深的感受,是亞當·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實基礎之上的嚴密論證,開創(chuàng)了經濟學科的理性思辨?zhèn)鹘y?!秶徽摗返木幷唏R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著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能力,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他像后來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里的與世隔絕的學者,他仿佛全身裝著天線,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形成了我們今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huán)境。"《國富論》遠遠不是一部通常所認為的學術論文,它不愧為經濟學科的“奠基”之作。
國富論讀書筆記大學篇篇十
物品的預先積累是分工的一個先決條件,如果沒有相應的食品衣物提前被積累,就養(yǎng)不活醫(yī)生戰(zhàn)士。分工越細,需要預先積累的物品就越多,包括各工種需要的設備原材料等。
可將物品積蓄分為3類:流動資本,固定資本,消費品。
流動資本和固定資本都是資本,資本指可以獲得收益的物品。其他不可獲得收益的算消費品。流動資本可大致理解為貿易品與貨幣;固定資本可大致理解為生產性物品,比如生產用的廠房、設備、土地等。注意,同樣是食物,在商販那里算流動資本,在顧客那里算消費品。消費品又可分為非耐用品和耐用品,前者比如食物,衣物,戲劇等,后者比如住房,珠寶,家具等。
通常,固定資本獲利離不開流動資本的參入,好比生產離不開原材料,而且流動資本常常會沉淀為固定資本,好比設備也是貿易采購而來。而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最終目的和結果,都是消費品的增加。所以,人民的貧富,表面因素是可供消費品的多寡,內在因素是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多寡。
斯密將流動資本分為貨幣,食物,原材料和制成品。他認為這當中,貨幣的性質有些類似于固定資本。第一是,鑄造貨幣(當時主要是貴金屬貨幣)及貨幣磨損都需要費用,好比維持設備運轉需要費用一樣。第二是,貨幣的作用是幫助流通,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財富,一國的流通貨幣總價值常常遠小于該國的財富,因為貨幣可以周轉。第三是,維持貨幣系統的費用若能節(jié)省,而又不影響系統運作,那這些費用就實質增加了財富,好比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節(jié)省設備維持費用可增加利潤一樣。
正是從上面這些推理,斯密認為采用維持費用較低的紙幣好過維持費用高昂的貴金屬貨幣。當時的英國,尚沒有中央銀行和法定紙幣,流動的紙幣可近似看做是各家私人銀行發(fā)行的票據。
一家私人銀行,如果承諾隨時兌換其票據并按承諾實施,則人們出于其具有的商業(yè)信用,會愿意流通其票據。銀行通常不會真的儲存票據等額的金銀貨幣(通常儲備不會超過五分之一,中國目前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13%),因為總有大部分票據處于流通狀態(tài)。那節(jié)省下來的金銀貨幣維持費用便可用來進行其他生產性活動。
如果銀行濫發(fā)紙鈔,會造成兩個后果:第一是超過市面流通所需的部分,因在國內市場已無獲利機會,持有人會自動兌換成金銀流向國外獲利,這會造成該銀行的金銀儲備流失,多發(fā)的紙鈔又回到了銀行,還損失了金銀的維持費用,得不償失;第二是,如果市場發(fā)現某銀行的紙鈔超過了其能隨時償付的程度,其價值就會打折扣,或者轉而采用其他信用更好的銀行紙鈔,也是得不償失。
銀行只要保證自己的紙鈔,不超過沒有銀行的情況下,人們隨時保留在手頭上用于流通的金銀貨幣的總數,就不會影響經濟運行,社會節(jié)省了金銀維持費用,商人可通過合理信貸將這筆本來閑置的金銀幣用于生產。銀行通過采用對各商家進行信用評估等手段,保證其貸款(貸的款就是銀行發(fā)行的票據)質量。某些激進的企業(yè)會鉆銀行的空子,斯密舉了“對開匯票”的例子,兩家公司通過相互開匯票,去銀行貼現獲取資金,再開新的匯票還舊賬,將這些套取的紙鈔用于投機,這明顯不屬于發(fā)行紙鈔的本意,而且投機獲利超過資金成本的機會非常之少,風險極大,如果不加以監(jiān)管,會造成銀行的破產。
對于紙鈔取代金銀貨幣,斯密舉了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金銀貨幣好比公路,有助于商品流通,但會占用農田和工廠的土地,紙幣好比空中的公路,也有助于流通,但不會占用土地,但由于在空中,更不穩(wěn)定,需要更高明的管理技術。
由于商品的價格由工資、利潤、地租組成,故一國的年產出必然以這三種形式分配給國民。這里的工資、利潤和地租都指已扣除了投入成本的凈所得。很顯然,機器要繼續(xù)運轉,必須有源源不斷的原材料,維修費用和勞力,這部分不算凈所得。每年的產出中總有一部分需要繼續(xù)投入到這種必須的消耗中,這種消耗最終會流入“生產性勞動”中(有點類似成本的概念)。扣除了這部分的工資,利潤和地租就可以自由選擇,是進行擴大生產進入“生產性勞動”(這里的概念與上一個略有不同,上一個類似成本,這個類似再投資),還是進入純消耗品的“非生產性勞動”,比如買衣物,看戲。
富國的產出中進入“生產性勞動”的資本比例較高(類似于生產所需投入的成本較高),而窮國的生產更多是靠天吃飯,投入很少。盡管富國的“生產性勞動”資本投入比例高,但因為富國產出的絕對值較大,其凈所得的比例雖然小于窮國(好比窮國的地主,靠天吃飯,需要的再投入少,賺的大部分都是凈所得),但其絕對值大大超過窮國。
斯密認為,產出中投入“非生產性勞動”的比例過多,不利于該國人民維持勤勞的品格,助長了懶散,也不利于國家財富的積累。一是因為“非生產性勞動”的可積累性差,比如戲劇在表演的那一刻,價值就消散了,而機器可以再生產,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二是“非生產性勞動”過度依賴大資本家或達官貴人的施舍。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很少有一國的國民集體揮霍無度,個別人的揮霍或錯誤投資不會造成整體性的財富減少,倒是政府等公職人員的“非生產性勞動”,如果管理不得當,會損失一國財富,比如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國內發(fā)生革命等。同樣是“非生產性勞動”,耐久性的消費又優(yōu)于瞬時的消費,比如房產,珠寶,家具等好過衣物,食物和戲劇。
還有一部分資本間接用于“生產性勞動”,那就是借出收息(很少有人借錢純粹為了消費)。對這部分資本,只要規(guī)定一個合適法定最高利率即可,這個利率要略高于市場正常的借貸利率。定的過低,非但不會阻止人們借錢,還會增加借貸成本,因為增加了違法被查的風險溢價。定的過高,助長了某些激進企業(yè)家進行高風險借貸。
資本的各種用途
資本指可獲益的物品,資本的投入有四個方向:投入到初級品的生產(類似于農業(yè)畜牧業(yè)的第一產業(yè));投入到制造加工品生產中(第二產業(yè));投入到貨物貿易中;投入到貨物零售中。前兩種是后兩種存在的基礎。
零售商除了為批發(fā)商提供了利潤外,只驅動了自己這個唯一的生產性勞動者。批發(fā)商除了為第一第二產業(yè)制造商提供利潤外,還驅動了運輸業(yè)和自己這兩類生產性勞動者。制造業(yè)除了為第一產業(yè)提供利潤外,還驅動了大量的勞動力,使其獲得工資。斯密認為,資本投入農業(yè),驅動的生產性勞動最多,因為需要的勞力多,而且回報多,比如扣除成本的地租可達產出的四分之一以上,制造業(yè)很少有這樣的回報率。
就資本的流通范圍來說,農業(yè)和零售業(yè)通常是本地化的,流通范圍較窄。制造業(yè)的工廠和勞工大多也是本地化,但原材料和產品不一定如此。當一國的資本不足以同時投向上述4個方向時,斯密以北美殖民地為例,認為投向農業(yè),對本國的勞動性生產貢獻最大,其次是制造業(yè)。
就貨物貿易來說,同樣的資本,由于周轉速度的差異,國內貿易驅動的生產性勞動,高過外國消費品貿易,又高過純粹的海外貿易。比如國內貿易,一年資金可周轉四次,海外貿易只能三年周轉一次,有一半的周轉在海外完成,那相同的資本,驅動的勞動相差二十四倍。
但即使如此,斯密并不主張政策傾向某種貿易,因為海外貿易的存在,表明國內某產物超過了國內市場的需求,如果不進行海外貿易,這部分勞動將消逝。即使完全販運國外貨物,販運本身也是一種勞動。一國出現大量海外貿易,有時也側面反映該國國內的產出極為豐富。
雖然農業(yè)能驅動更多的勞力,回報率也更高,但當時歐洲的事實是,很多人靠制造業(yè)或貨物貿易發(fā)了財,卻很少有人靠農業(yè)發(fā)財。斯密將在第三和第四卷中解答原因。
國富論讀書筆記大學篇篇十一
經典的可貴之處在于你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獲。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無疑就是這樣的經典。對于經典著作,我總習慣于帶著批判和疑問去閱讀和思考。這使得我的閱讀之路充滿了荊棘,也充滿了樂趣。這次的閱讀,我把切入點選在了“斯密之于當代中國的意義”。帶著這個疑問,我再次回到《國富論》尋找答案。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即將過去,中國在這十年中的變化是舉世矚目的。簡而言之,成就顯著,問題依舊。經濟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是中國在第二個十年中不得不面對的首要問題。中國能夠跨越資本主義走過的路嗎?不能!馬克思給我們指出了罪惡,卻沒有找到改變的方法。事實已經證明,馬克思開出的藥方并不合適。當我們尋找新的方向時,亞當·斯密會是我們的選擇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這是我重讀《國富論》的第一個啟示。
亞當·斯密于1759年和1776年分別出版了《道德情操論》和《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兩部聞名于世的著作。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詳細闡述了人的行為的優(yōu)缺點、責任心、同情心、高尚道德,建立了以人的利他心為出發(fā)點的道德價值體系;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中構建了一個以人的利己心為出發(fā)點的經濟學價值體系。后來,德國的斯卡爾欽茨基在《斯密的道德哲學及作為政治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一文中指出了“斯密難題”,即《道德情操論》中的利他與《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中的利己很難在商品經濟領域中實現統一。這樣,關于“斯密難題”的爭論至今眾說紛紜,觀點不盡相同。
雖然這本書被說成是經濟學的著作,但經濟永遠是和政治密不可分的。作者寫這本書的時候,正處于美國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的緊張時刻,作者提出的方法如果能夠得以實現,也許今日世界的版圖會大不相同,而英國政府恰恰選擇了目光短淺的作法,致使美國獨立。亞當斯密認為:英國作為一個國家,完全沒有必要把國都局限于英格蘭本土,而應該對帝國版圖內一切地區(qū)平等看待,哪里交的稅多,哪里的議員數量就應該多,最后整個國家的首都都可以遷到交稅最多的地區(qū),如果這一理想實現,恐怕現在的美國就會是一個大的英國。
另外,關于殖民地管理,也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了解到了西方政府的立場。據亞當所述,東印度公司這樣的殖民地公司與政府的關系并非象我們所想象那樣。實際上,這樣的公司是欺上瞞下,一方面騙取政府信任,獲得巨額貸款及貿易獨占權,另一方面又在印度欺壓當地人民,結果是:英國政府一點都沒有從這樣的殖民政策中得到任何好處,而印度人民更是損失慘重。那么,錢財到哪里去了?都被東印度公司的人貪腐化浪費掉了。簡單地說,就是整個世界并沒有從這樣的殖民政策中得到利益最大化,并且這樣的政策嚴重阻礙了世界經濟的發(fā)展,也就是說使世界變得貧窮。所以,戰(zhàn)后的反殖民運動有其天然合理性,縱使對英國這樣的老牌殖民主義國家來說,反殖民運動不但不是一件壞事,而且是一件好事。
再有,就是關于中國的表述,當時,正是中國的所謂康乾盛世,確切地說,是乾隆朝最富裕時期,而亞當并沒有來過中國,卻已能從兩國的經濟政策當中看到中國的“虛胖”,他說中國總體雖然似乎很富,但是論及單個國民的工作生存條件以及個體收入,已經遠遠比不上英國,而且這樣的政策必定會壓抑個體的積極進取精神,而英國的政策是當時最好的政策,每個國民都在政策中看到對未來的希望,所以遲早有一天,中國一定會被英國打敗,中國一點都不可怕。果然不出所料,幾十年之后,1840年的害人的物品戰(zhàn)爭,英國就給了中國以教訓,直至此后的幾十年,是一連串的戰(zhàn)敗與恥辱。這就是歷史的宿命。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38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