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有條不紊地組織和安排教學內(nèi)容和活動。教案應包含豐富的教學資源,如教學素材、多媒體資源等,以提高教學的多樣性和趣味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希望對教師們的備課工作有所幫助。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教案篇一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尋、隱、者、遇、藥”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這首詩是本單元的最后一首,作者是賈島。全詩共4行,以問答的形式敘述了他去尋訪隱士沒有見到的情景。詩句的大意是:我在松樹下面詢問童子,童子說他的師父采藥去了。師父就在這座山里,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文章雖然是以問答形式來寫,但語言選擇十分精妙。詩中省略了尋訪者“我”的三次詢問:“你師父干什么去了?”“在哪里采藥?”“你能找到他么?”但讀起來并不難理解。而且詩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變化:“松下問童子”――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情緒低落;“只在此山中”――希望又生;“云深不知處”――悵然若失,又有無可奈何之感。
掌握生字,朗讀、背誦課文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1.理解這首詩可以通過“看――說――讀――演”四個步驟來進行?!翱础本褪且龑W生看圖,想象尋訪的過程;“說”就是把想好的說給全班同學聽;“讀”就是邊想象邊朗讀,邊朗讀,邊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演”就是在熟讀的基礎上,把詩文背誦下來,然后邊背誦,邊把自己對詩文的理解用動作表演出來。
2.學習生字,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識記,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把生字的音、形、義貫穿于朗讀詩句之中。在讀中理解,在讀中記憶。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尋、隱、者、遇、藥”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掌握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1.直接揭題。通過以前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唐代四位大詩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渙。今天,我們隨著第五首古詩的學習,再認識一位唐代大詩人,他的名字叫賈島。
2.釋題。
尋:尋找、尋訪。
隱者:隱居山林的人。
不遇:沒有遇到。
題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尋訪一位隱居山林中的人卻沒有遇到。
3.質(zhì)疑。
怎么找的?為什么沒有找到?
1.自讀古詩。
2.指名讀,教師隨機出示生字卡片,指導生字讀音。
1.仔細看圖。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隱者的弟子詢問隱者的去向;童子在擺手說不知道在哪里;隱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結(jié)合圖談一談詩句中詞語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師:老師。此山:這群山。
3.師重點指導。
言:說。
云深:山高林密,山頂之云霧繚繞。
只:就。
4.根據(jù)詩句想象詩中省略的詢問。
(1)你師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兒采藥?
(3)你能找到他嗎?
5.體會人物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第一句:松下問童子——滿懷希望。
第二句:言師采藥去——情緒一下子低落變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線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處——悵然若失,又生出無可奈何之感。
在反復朗讀中感悟語氣,體會語感,讀出語氣。
6.扮演詩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對話。
1.正確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讀出節(jié)奏。指讀、同桌互讀。
2.邊想象詩意邊練習背誦。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教案篇二
1、 以《尋隱者不遇》為例,學習并運用讀懂古詩的一種方法——把“話”變成“畫”。
2、 訓練學生把對語言文字的抽象思維變成生動畫面的形象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一種方法——把“話”變成“畫”。
如何把“話”變成“畫”。(即:如何使抽象思維變成形象思維。)
復合遮擋的文字投影片一張、圖畫場景投影片兩張、錄有古曲的音樂磁帶一盤。
一課時
(一) 導入學法
1、 指名請學生背誦課內(nèi)、課外學過的古詩。
2、 根據(jù)學生的背誦情況相機小結(jié),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古詩可以說是其中的一顆明珠,好多古詩都描寫了引人入勝的景色,進而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們在學習古詩的時候,不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還要把語言文字變成自己頭腦中的畫面,使自己進入到詩的意境中去,從而正確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讀古詩的一種方法——把“話”變成“畫”。
(打出投影,出示復合遮擋的文字投影片,師生一起對照投影片審題、解題,搞清楚“話”和“畫”的含義。)
(二)指導學法
1. 抓字眼、明詩意
逐字逐詞逐句弄懂詩的字面意思。(可以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師作適當?shù)狞c播。)
2. 提問題、想詩境
以“松下問童子”這一句為例。
(1) 逐詞就詩句提出問題。
例如:什么樣的松樹下面?誰問童子?怎么問?問什么?童子什么樣?11
(2) 就問題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并用語言描述出來。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張圖畫場景投影片,幫助學生形成畫面。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合理想象,結(jié)合生活實際和看過的電影、電視劇、圖書等進行想象。)
(3) 學生借助投影片,根據(jù)想象描述畫面。
3、 悟詩情、詠詩句
(1) 根據(jù)你所描述的畫面,體會詩人當時是怎樣的感情。
(2) 把體會到的感情通過讀表達出來。
(三) 總結(jié)學法
(再次出示復合遮擋的文字投影片,師生一起總結(jié)歸納學法。)
(四) 遷移鞏固學法
在老師適當?shù)狞c播下,運用學法學習古詩后三句 。
1、 抓字眼、明詩意
2、 提問題、想詩境
(出示第二張圖畫場景投影片,學生填充內(nèi)容、描述畫面。)
3、 悟詩情、詠詩句
(播放古曲,配樂詠詩,引學生進入到廣闊而幽深的山中境界,從而體會詩人對隱者這種與世隔絕,甘與大自然為伍,自得其樂的采藥生活羨慕和神往之情。)
(五) 獨立運用學法
學習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六) 布置作業(yè)
用把“話”變成“畫”的方法學習古詩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教案篇三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詞。
3、能解釋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shù)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能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shù)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示課題。
1.認生字。課題上有4個字,讀一讀:
尋隱者遇。
2.釋題。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
尋:尋找,尋訪。隱者:獨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見,遇上。
這首詩說的是詩人去訪問隱者卻沒有遇見。
二、自學課文。
1.借助漢語拼音讀課文。
2.畫出本課要求學會和認識的生字,讀一讀。
3.看插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
三、讀詩句,認生字。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注意讀準平、翹舌音的字:松、采;師、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讀zhi。
2.提問:(1)圖上畫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順地回答問題,相機識字:松、童。)。
(2)圖上誰是詩人,誰是童子?詩人要找的隱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識字:師。
(3)詩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沒遇上他師父呢?
相機識字:言采藥深。
(4)朗讀課文。
四、指導朗讀。
引導學生椵想自己是詩人在松下遇上童子,體會向童子詢問時的心情,把這種心情讀出來。教師先放錄音,同學再練習朗讀。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采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五、識字、寫字指導。
松:用學過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記字形。組詞:松樹、放松。
童:上下結(jié)構(gòu)。上面是“立”,下面是“里”。這個字橫畫多,但長短不一。首橫最短,次橫最長,最后一橫又比它上面一橫長些。組詞訓練:童話、兒童、童年。
言:發(fā)言、說話的意思。首橫最長,中間兩短橫。
師:左邊是一短豎和一撇右邊是橫下一個“巾”。組詞:師父、老師。
采:上面是爪字頭,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樹,手伸到樹上表示采摘的動作。第一筆為平撇,下面的三筆間隔要勻。
深:左右結(jié)構(gòu)。右邊上面不要寫成穴寶蓋兒。組詞鞏固:深山、深海、深淺。
六、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
1.開火車讀卡片(包括認識的字并用要求會的字口頭組詞。
2.讀拼音填空(先獨立完成再當堂訂正)略。
二、朗讀、背誦課文。
1.個別、集體等多形式朗讀。
2.練習背誦。指導:詩從問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訴他師父采藥,接著告訴詩人,師父就在這座山里,不過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處。
3.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三、鞏固練習。
1.口頭選詞填空。
師父童子詩人。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2.完成課后練習3。
3.填空,再讀一讀。網(wǎng)易娛樂新聞。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教學前,我使用多媒體制作出以前所學過的一些古詩的畫面,讓學生觀圖吟頌其詩句,誰背得多,誰最棒。精美的圖畫一下子就把學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適時啟發(fā)學生“你是怎樣學會這些古詩的?”讓學生回憶,總結(jié)學習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學進入下一階段。
二、讀寫結(jié)合,擴展思維。
讀寫結(jié)合是本課重點環(huán)節(jié),我做了如下安排:
讀:范讀、初讀、細讀、賞讀、誦讀。
寫:寫字詞意、畫簡筆畫、默寫古詩。
(一)范讀:我出示古詩插圖,配著優(yōu)揚的輕音樂范讀古詩。
(二)初讀: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自由讀,畫出難點字,要求讀準字音,再由我簡介詩人及所處的時代背景,然后把難點字詞寫一寫。
(三)細讀:學生讀通每行詩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詞在詩句中的真正含義,配合畫面展開想象,串說句意。
(四)賞讀:學生讀通整首古詩,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串說詩意。
(五)誦讀:在優(yōu)揚的輕音樂聲中,學生閉上眼睛背誦整首古詩,接著想象其詩景,結(jié)合詩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簡筆畫板書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著輕音樂默寫古詩。
三、劇本表演,感悟詩意。
到此環(huán)節(jié),學生已完成了本課的學習內(nèi)容,但是教師要注意提高學生繼續(xù)學習,主動發(fā)展的能力,在學生吟頌、板畫、默寫的基礎上,又以四人小組的形式,將整首詩編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上臺表演,這樣發(fā)揮他們相互合作、協(xié)作的精神。在討論、表演的過程中,使學生對詩意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在各小組匯報表演后注意從學生的評價中引導全班學生進一步理解詩人當時起伏的心情。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單一的知識注入無法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想方設法調(diào)動學生聯(lián)想與想象,分析與綜合思維等活動的積極性,根據(jù)教學目的要求,設計好教學活動,使學生學得愉快,記得牢固,得到全面發(fā)展。
3、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6個字。
2、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養(yǎng)想象力。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背誦。
4、培養(yǎng)學生閱讀故事的興趣和能力,激發(fā)對祖國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誦詩愛詩。
1、挖掘積累:小朋友,周老師每次走過你們的教室的時候,總發(fā)現(xiàn)你們的黑板上寫著一首古詩,是不是一直在進行著古詩的背誦活動,那我們肯定會背許多適攏誰愿意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誦?br評價:背的不錯,誰愿意比他的聲音更響亮。
你背的是哪一首?對,咱們背詩還要記住詩的名字。
瞧,搖頭晃腦背得真投入。
2、對話導入:剛才我們一起背了許多古詩,從朗朗的背詩聲中老師感受到了大家對古詩的熱愛。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座寶庫。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走進這座寶庫,去學習一首新的古詩。。
二、整體感受:勾勒牧童輪廓。
1、老師板書課題:所見。誰愿意把詩的題目讀給大家聽聽。
這個生字的音讀得真準,是平舌音,請你帶大家讀讀。有誰能為所找個朋友?
釋題:“見”什么意思?“所見”就是所看見的。
2、告訴學生:這首詩是清代大詩人袁枚寫的,詩里寫的內(nèi)容都是詩人袁枚親眼所看見的。(出示袁枚及詩)。
3、自由讀讀詩,看看袁枚都看見了什么?圈出沒學過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爭取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學生自由讀)。
誰會讀?(請兩個)正音。--請你讀給同桌聽一聽,讀錯的字幫忙糾正一下,讀的好的,請你送上你的掌聲鼓勵一下。--都會讀了,那我們一齊讀。
(隨機進行正音和生字的認讀。蟬、振、聲、意、欲這幾個字稍難讀,注意這些字的發(fā)音。蟬:是什么?什么季節(jié)會叫個不停?閉:誰能為他找個朋友?立:說反義詞,做動作。)。
4、離開了古詩,生字寶寶你還認識嗎?(出示生字認讀--做小老師讀)。
有誰愿意為其中的一個生字寶寶找個朋友呀?(生字組詞)。
怎么樣的孩子叫牧童?(放牛的)。
5、看生字寶寶又回到了古詩中,可是拼音娃娃不見了,誰還會讀?(指名讀--齊讀)。
6、大家讀的真好。學習古詩呀,朗讀是一個好辦法,那我們就進行一次朗讀比賽好不好?請四個小組每組推薦一個小朋友,我們來比一比,誰讀得好。其他同學請豎起你的神耳朵,評評誰最棒!(朗讀評價)。
7、現(xiàn)在我們再換一種方式,男女生比著讀。(老師來評價,豎大拇指)。
8、看到你們讀的這么好,我也加入好不好?你們幫助我一起讀。(齊讀)。
三、情景悟意:感受捕蟬意趣。
1、情景導入:一天,詩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著走著,他停下了腳步,他看到了什么呢?(課件演示:牧童騎黃牛的情景。)。
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說具體說生動。(評價:你的話說的真完整。你說的真美,也像一位小詩人。你可真會觀察。)。
2、是呀,小牧童騎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藍藍的天、綠綠的樹、青青的草,紅紅的花,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就唱起歌來了。(播放音樂,學生跟著做律動操)他的歌聲怎么樣?(你的聲音也很響亮)。
3、袁枚看到這么活潑可愛的牧童,聽到這么嘹亮動聽的歌聲,脫口就吟出兩行詩。
出示: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誰來讀讀這兩行詩?(2個)。
4、我們不僅要會讀詩,還要知道他的意思。,想想這兩行詩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誰明白了,來說一說。(學生交流,補充)。
6、誰能快樂地讀讀這兩句詩?(指名--齊讀)。
7、我們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再讀讀,這兩句中還有不懂的地方嗎?看誰最能會問題。提出來,請大家?guī)兔Α?/p>
重點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這是什么地方?周圍的樹怎么樣?(林樾就是茂密的樹林)。
振:聽,牧童的聲音怎么樣?這么響亮的聲音傳遍了樹林,林子里的鳥都聽得到他的聲音。(回蕩)。
8、多么快樂、活潑的小牧童呀!我們再來讀一讀。
9、他正唱得高興呢,忽然聽到了--(放蟬鳴聲)于是,他就……(想象他會怎么想?怎么做)。
學生猜測牧童“下牛、閉口、捕蟬”的情景。
(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貫注地盯著知了。想象牧童的動作,他踮起腳尖,身子向前傾,雙手輕輕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準備。想象牧童的內(nèi)心活動,他不住盤算怎樣抓知了。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產(chǎn)生“屏住呼吸,別驚動了知了,趕快捉住它”的感覺。)。
如果你是可愛的牧童你會怎么做呢?請一個小朋友來表演(老師配音:小牧童正唱著歌,忽然聽到知了的叫聲,他馬上閉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樹下,屏住呼吸,踮起腳尖,輕一點,撲上去,抓住了嗎?)。
10、袁枚看到這個情景,馬上又吟出了后兩行詩--出示: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指名讀,正音,齊讀。
11、同桌讀讀這兩行詩,說說這兩句詩是什么意思呀?
12、匯報交流。隨機朗讀指導。
13、還有不懂的嗎?,大膽地問。重點理解“意欲”?!伴]口立”用動作演示。
閉口立:誰愿意幫助他?能不能用動作來表演一下?
12、牧童很想捕到蟬,他的動作、心情會是怎么樣的呢?該怎么讀好這兩句詩?
自由讀--指名讀--評價--加動作讀--齊讀。
13、袁枚看到此情此景,回到家里,馬上拿出紙和筆,寫下了這首所見。--齊讀。
四、表演朗讀,探尋誦背樂趣。
1、小朋友,我的這首詩寫得好不好?喜歡這首詩嗎?你最喜歡什么?(牧童、知了……是呀,袁枚真是個有心人,把自己看見的寫下來就是一首好詩。我們也日記也要像他一樣,把自己看見的,聽見的寫下來就行了)。
2、你們真能干,又會學習,又會提問。想不想聽聽,老師是怎么讀的?(詩配音朗讀)。
3、聽著我的朗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4、那就請你也做一回大詩人,用你的方式,可以是讀,也可以是背,也可以是表演讀來把你的所見表達出來吧。
5、學生展示--齊背。
(指名讀--交流所見--齊讀)。
五、復習生字,寫字指導。
1、你們學得真好,雖然只上了一節(jié)課,但老師已經(jīng)喜歡上你們了。我要把好吃、的水果送給你們,看誰能接住。出示帶蘋果的生字,學生認讀。
2、別著急,我這兒還有許多,只要你能把兩個生字寶寶寫漂亮,看他們停在田字格里,誰認識他們?要想把這兩個字寫漂亮,要注意些什么?仔細觀察,誰愿意給大家提醒一下。
3、老師范寫。學生寫字。互評。
六、課后作業(yè)。
1、背誦《所見》。
把《所見》編成一個故事演給家長看,爭取得一個小演員的稱號。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并能正確默寫古詩,培養(yǎng)對古詩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內(nèi)蘊美。
教學重點、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初讀得其韻。
師: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古詩《尋隱者不遇》。這里的“不遇”就是(沒有遇到。)尋隱者不遇就是(尋訪隱者沒有遇到。)(板書:尋隱者不遇)今天我們就和詩人賈島一起去尋訪隱者。
過渡:詩人為什么沒有遇到隱者呢?讓我們先讀一讀再說一說。
要注意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標出停頓、重音符號)注意讀出五言絕句的節(jié)奏美,要讀出詩的韻味。(初步體會平仄的音步)。
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人在尋訪隱者的過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說——(師傅采藥去了),詩人追問在哪里采藥呢?——(就在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霧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這一問一答,很有意思,誰來給大家再讀一讀,讓我們體會體會?
設計意圖:讀是為了讀得字正腔圓,停頓合理,讀出詩的韻腳,韻味;說是為了理解詩意,這首詩沒有生字,詩意淺顯易懂,通過回答問題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詩的意思。再讀出自己的理解。
再讀悟其情。
師:賈島被稱為“苦吟詩人”,他的苦吟不僅體現(xiàn)在字斟句酌上,還體現(xiàn)在謀篇布局上,這首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首詩是采用問答的方式來寫的,讀一讀相關(guān)詩句,想一想,誰問?誰答?根據(jù)人物的問答,誰來把“賈島”“童子”“師傅”這三個詞語填寫到故事前的括號中,指一名學生填寫,寫后讀一讀。
第一問,怎么問?(童子,你師父哪里去了?)。
第二問,怎么問?(童子,你師傅在哪里采藥?)。
第三問,怎么問?(童子,你師父具體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藥?)。
小結(jié):三問三答應該為六句話,可詩人卻濃縮為四句二十個字,這種句與句之間的省略叫做跳脫,由此可見詩人語言的凝練。
請學生上臺來表演三問三答。(點評)。
問“賈島”,當你不辭辛苦地來拜訪隱者,在與童子的問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樣的變化?
(板書:希望——失望——一線希望——徹底失望)。
體會詩人的感情,試試通過朗讀把詩人的這種情感變化表達出來。
設計意圖:填人物是為了讓學生認識跳脫這種特殊的句式,一問三答并不是童子饒舌,而是在來人一再詢問之下才應答的,只不過囿于篇幅省略了。每一句詩都體現(xiàn)了詩人的.感情變化,這種變化只有在潛心涵詠中方能體會。
三讀會其意。
師:這到底是一位怎樣的隱者,令詩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隱者始終沒有出現(xiàn),但他的神態(tài)、他的氣息、他的品格我們在詩句中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過渡:請同學們再讀一讀詩,找一找每句詩描寫了哪些景物。(松、藥、山、云)。
1.松有什么特點?(郁郁蔥蔥、蒼翠、挺拔)。
點評:“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風一家。”隱者就像松樹,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
2.山有什么特點?偉岸、巍峨、險峻。
點評:隱者就像大山,有著山一樣的脊梁——偉岸,令人高山仰止。更揭示了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環(huán)境。
3.隱者采藥干什么呢?
點評:懸壺濟世、救助蒼生,隱含了他行為的超凡脫俗。
4.云有什么特點?潔白、飄飄悠悠。
點評:隱者就像白云一樣有高潔的品性,如閑云野鶴,來無影,去無蹤,神秘不可測。
過渡:作者用松、藥、山、云來比喻隱者的品性。讓我們一起讀一讀,品味隱者的高潔。
(指導朗讀,重點品味松、藥、山、云)。
詩人為什么要尋訪隱者呢?只有走近詩人,才能更了解詩的意境。
出示賈島的背景介紹:
賈島出生于平民家庭,門第寒微,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后得韓愈賞識,但時運不濟,曾數(shù)次應舉,都不得志,甚為失意。賈島作詩在煉字、煉句上苦下功夫,為“苦吟詩人”代表,與孟郊合稱“郊寒島瘦”。師:讀了這個介紹,你對詩人賈島的內(nèi)心又有了哪些了解?因為詩人科場失意,正所謂“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雖然隱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閑,倒也樂在其中呀!所以賈島非常仰慕。
這才是賈島的內(nèi)心所想,讀出這種仰慕。(指導朗讀)。
設計意圖:記住了每一句詩的意象——松、藥、山、云,就記住了詩;了解了景物的意象,就理解了什么是隱士;讀出了詩人對高風亮節(jié)的隱士的仰慕,就走進了詩人的內(nèi)心,就能理解詩的意。
內(nèi)化與表達。
同學們,山中樹木蔥蘢,野花綻放,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聽著悅耳的清脆鳥鳴,沿著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來到了大山深處。他與童子進行了三番問答,(注意人物神態(tài)、語言、動作),當尋訪不遇的時候,他面對著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會怎么想,怎么說?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書上的這幅畫,練習改寫。
改寫反饋交流。
設計意圖:讀古詩需要想象力。反過來古詩也是發(fā)展學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將有畫面感、有情節(jié)的古詩改寫成小故事。這樣,學生的想象力、表達能力都會得到提高。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教案篇五
本詩淺顯易懂,編排在蘇教版五年級語文課本之中,非為理解詩詞含義,應重在讓學生了解苦吟詩人作者賈島,了解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種生活形式——隱者。故而教學本詩,重點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補充的課外資料,深刻認識古詩所蘊含的語言密碼,了解古典詩歌所深藏的思想內(nèi)涵。
【教學方法】資料補充,讀寫結(jié)合。
【學習方法】閱讀感悟,對比體會。
【教學重點】了解本詩凝練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感悟本詩的思想內(nèi)涵——隱者的精神內(nèi)涵。
一、借助故事,初識苦吟的作者(3分鐘)。
1.出示《推敲》故事,讓學生自由閱讀,說說認識了一個怎樣的人?
賈島出生于平民家庭,門第寒微,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傳說他30歲前曾數(shù)次應舉,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計,只好棲身佛門為僧,取法名無本。貧困的家庭景況,枯寂的禪房生活,養(yǎng)成他孤僻冷漠而內(nèi)向的性格,但他酷愛吟詩,常常為構(gòu)思佳句而忘乎所以,“雖行坐寢食,苦吟不輟?!彼约阂矊懺娮杂鳌皟删淙甑茫灰麟p淚流”。因此,賈島被視為唐代苦吟詩人的典型。
有一次,賈島騎驢訪李款幽居,于驢背上得詩句“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但又覺得“僧敲月下門”似乎比“僧推月下門”更能襯托環(huán)境的幽靜。賈島一時拿不定主意,便在驢背上邊吟詩邊舉手作推敲之狀,反復品味,結(jié)果無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韓愈問賈島為什么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詩,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門是關(guān)著的,推怎么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并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板書課題,及詩人,指導書寫尋,隱,遇。
解題:題目中的尋,什么意思?隱者什么意思?從題目看,你知道詩中寫了什么?尋找隱居的人卻沒有遇到。作者是怎樣將這種尋找隱居的人卻沒有遇到的情境寫出來的呢?讓我們走進詩中,細細品味吧。
二、初讀詩文,感知詩文的大意。(5分鐘)。
出示自學提示(自主學習):朗讀,劃出節(jié)奏,概述詩句意思,試著默寫。
檢查:1.有節(jié)奏的朗讀;
2.解釋詩句含義(一人兩句,小組完成,兩組),(兩人一組,對話完成)(一人完整解釋)。
3.嘗試背誦。
三、讀寫結(jié)合,感悟語言的凝練(8分鐘)。
1.這樣淺顯易懂的語言,能算得上是苦吟而得嗎?(學生發(fā)表見解)。
2.補充詩句,感悟文體。(老師將這首詩變一下表達形式,期待你們填上你們認為合適的句子。)。
課件出示:尋隱者不遇(同桌兩個合作,填寫合適的詩句)。
松下問童子,?(汝師在何處?)。
言師采藥去,?(采藥與何方?)。
只在此山中,?(山中哪一隅?)。
云深不知處,!(何日得仙跡,無心其奈何!)。
大家看,這首詩是否還可以這樣寫:。
課件出示:
詩人松下問童子,童子言師采藥去。
師父只在此山中,山間云深不知處。
你們同意這樣寫嗎?為什么?
總結(jié):這就是詩歌的凝練!可以用四句,就絕不用八句;可以用五個字,就絕不用七個字。寫詩,可不能像我們寫作文一樣,可以去湊字數(shù),否則,那就不是詩了。
四、品析詞句,認識隱者的高潔。
1.改編故事,發(fā)現(xiàn)文字密碼。
為了幫助同學們理解,老師用課件出示改編后的小詩:
樹下問童子,言師采菜去。只在此田中,菜多不知處。
(待學生笑聲停下后,師說,看來題目也得改改,叫作——尋菜農(nóng)不遇,這樣才會匹配。)。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品析詞句,解讀文字密碼。(四人小組探究完成)。
預設:
(1)松,你會想到什么?“壽比南山不老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薄皻q寒三友”----所以松象征著隱者的——高潔,不屈。(透過文字,我們讀懂了作者的意圖,這就是文字密碼。)。
(2)藥,在本詩中,到底指什么呢?(治病之藥,濟世之藥)。
古代讀書人崇尚“不為良相即為良醫(yī)”,一般的讀書人,多少都會一些醫(yī)術(shù),有一些世外高人,更是精于醫(yī)術(shù)。本詩“藥”字一字,可以認為是治病救人的良藥,也可能是濟世救人的良方。
所以,由藥字可見,這是一位身懷醫(yī)術(shù)的高潔之士。
(3)山,看到這個山字,你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什么?
預設:
險峻的峭壁,巍峨的高山,俊秀的山嶺,郁郁蔥蔥的林木,等等,
你想到了哪些山的名稱?
引導: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是李白眼中飛流直下的廬山?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陶淵明悠然采菊的南山?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菑堉竞吞一魉Z魚肥的西塞山?
到底是哪座山,重要嗎?由這個山字,你又讀懂了這是一個怎樣的隱者?(胸懷寬廣,虛懷若谷,與世無爭,憤世嫉俗)。
3.總結(jié):詩讀至此,你是否發(fā)現(xiàn),賈島筆下的每一句,每一個詞語,都與題目的隱者有關(guān)系?每一句,每一個詞語,都是圍繞著隱者的特點來寫的。
這是一種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帶著我們現(xiàn)在的理解,再來吟誦一遍這首詩吧。示范讀詩,讀出平仄音調(diào)。
作者賈島,真是當之無愧的“苦吟詩人”。短短的二十個字,用問答的形式使一位世外高人躍然紙上,也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到作者的寫作風格。讓我們帶著自己的理解,背誦一遍《尋隱者不遇》吧!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教案篇六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尋、隱、者、遇、藥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掌握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一、釋題質(zhì)疑。
1、直接揭題。通過以前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唐代四位大詩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渙。今天,我們隨著第五首古詩的學習,再認識一位唐代大詩人,他的名字叫賈島。
2、釋題。
尋:尋找、尋訪。
隱者:隱居山林的人。
不遇:沒有遇到。
題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尋訪一位隱居山林中的人卻沒有遇到。
3、質(zhì)疑。
怎么找的?為什么沒有找到?
二、初讀課文。
1、自讀古詩。
2、指名讀,教師隨機出示生字卡片,指導生字讀音。
三、借助畫面,理解詩意。
1、仔細看圖。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隱者的弟子詢問隱者的去向;童子在擺手說不知道在哪里;隱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結(jié)合圖談一談詩句中詞語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師:老師。此山:這群山。
3、師重點指導。
言:說。
云深:山高林密,山頂之云霧繚繞。
只:就
4、根據(jù)詩句想象詩中省略的詢問。
(l)你師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兒采藥?
(3)你能找到他嗎?
5、體會人物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第一句:松下問童子滿懷希望。
第二句:言師采藥去情緒一下子低落變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線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處悵然若失,又生出無可奈何之感。
在反復朗讀中感悟語氣,體會語感,讀出語氣。
6、扮演詩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對話。
四、想象詩意,熟讀成誦。
1、正確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讀出節(jié)奏。指讀、同桌互讀。
2、邊想象詩意邊練習背誦。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4、指導書寫。
童上邊的立寫得要扁平,與下邊里寫得緊湊。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理解了詩意,能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了解到賈島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詩人。
(3)能通過詩句體會作者的心情。
(4)領會到了這首詩“寓問于答”的特色。
(5)能根據(jù)詩意,發(fā)揮想像,編出一個有趣的故事。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體會作者的心情,能根據(jù)詩意,發(fā)揮想像,編出一個有趣的故事。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心情,領會“寓問于答”寫作的特色。
課前:
投影出示課文插圖,配以古琴音樂,渲染氣氛。
課中:
一、提示課題。
二、了解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詩人賈島,誰是他的“粉絲”呢?學生交流自己對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詩評價。賈島有一首詩這樣寫自己: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三、理解詩意。
1、出示詩句。請大家自由讀一讀這首詩,結(jié)合插圖想一想詩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學可以小聲地討論。
2、指名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其他同學可隨時補充。
3、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樹下的對話。在理解和解說詩意的時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詩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題: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4、思考:你認為作者為什么不把問句寫出來?
所謂“寓問于答”,它并不是“不問”,而只是不把問話內(nèi)容寫入詩中。關(guān)鍵在于把問話內(nèi)容寓于答話之中,使讀者可從答話里體味和推導出所問的內(nèi)容。如果把問和答都寫進詩中,不僅沒有必要,還很羅嗦?!霸栍诖稹保梢允乖娋渥兊煤喚毝腿藢の?。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處。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體會這種“寓問于答”的妙處。
四、體悟作者的心情。
1、詩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歷經(jīng)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找到這里。心情怎樣呢?出示填空題:
讀詩句,感受詩人的心情,填空:
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下站著隱者的徒弟,于是滿懷。
地問:“請問你師父在嗎?”童子答:“師父采藥去了?!痹娙擞行謫枺骸叭ツ睦锊伤??”童子答:“就在這山里。”詩人一聽,覺得還有找到隱者,于是又問:“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霧彌漫,不知道在哪里?!薄鞍Γ 痹娙藝@了口氣,徹底了。
2、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五、兩首詩對比,感悟詩人用詞精準!
花間問童子,言師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馬上就回來。
學生交流討論,從中感悟詩人用詞的精準。
六、作業(yè)。
寫《評價手冊》上的相關(guān)題目。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教案篇八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注釋]
1.尋:尋訪。
2.隱者:古代隱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這是指隱者的弟子。
4.處:地方。
[簡析]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首句松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jié)作了交代。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 現(xiàn)孤傲高潔的品質(zhì)有關(guān),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采藥去,采藥是隱者經(jīng)常性的活動,用采藥一詞十分 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說師傅就在這座山中采藥,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 轉(zhuǎn)折,云深不知處,說雖在山中,但云霧彌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zhuǎn)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
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敘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xiàn)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出現(xiàn),但通過側(cè)面描寫,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了。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教案篇九
這是一首問答,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gòu)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略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nèi)。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八上聠柾印睍r,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shù)形象,要講究色調(diào)。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diào)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diào)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zhuǎn)移。
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1、有表情的背誦古詩。
2、理解古詩的含義,學會松童藥深4個生字。
教學重點:有表情的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理解古詩的含義。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題、研題。
1、尋?隱?遇?
2、想想題目的意思。
3、引導質(zhì)疑。
二、研讀課文。
1、反復讀。
讀準音,讀通句。
2、哪些詞不懂?
3、議:什么意思?
回到句中讀讀。
4、背背。
三、探究問句。
1、出示答句。
2、想問句。
3、分組匯報。
4、對話。
5、體會古詩用詞的精煉:言、此、云深、處。
四、書寫指導。
重點指導藥、深。
五、填詩,練字。
()下問童子,
言師采()去。
六、課外作業(yè)。
給古詩題畫。
板書: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教案篇十一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譯文1】。
在松樹下,我詢問童子,他說師父采藥去了。只知道他就在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譯文2】。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jīng)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譯文3】。
【詩意1】。
一唱三嘆,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詩具有了無窮的韻味。詩中有一「問」三答,將三番問答精簡為二十字。既寫出了詩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對友人的關(guān)切,又表現(xiàn)出作者構(gòu)思謀篇的匠心。
【詩意2】。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一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
【詩意3】。
是一種灑脫、醉情于自然的隱逸生活。表達了詩人對田園隱逸生活的向往。
【詩意4】。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gòu)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略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nèi)。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shù)形象,要講究色調(diào)。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diào)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一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diào)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zhuǎn)移。
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賞析】。
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一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煉。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yǎng)生與服藥(保健養(yǎng)生之藥)構(gòu)成主要的內(nèi)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士大夫們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清潔孤傲之志。首句“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說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于是向隱者的徒弟問尋的這一連串的過程;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松結(jié)茅,以松為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著詩人的層層追問,意思層層遞進,言約意賅,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答:“言師采藥去”,從全詩的結(jié)構(gòu)看,從環(huán)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
對于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yǎng)生,能采藥也就是三位一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xiàn)在鶴發(fā)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采藥去,正是把隱者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第二答,是針對詩人何處采藥的問話而來。
這一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干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著第三答一轉(zhuǎn),好像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后給了一個沒有結(jié)果的回答:“云深不知處。”
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xiàn)結(jié)構(gòu),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zhuǎn)而更深一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后還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暗诖松街?,云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教案篇十二
《尋隱者不遇》是九年義務教育長春版三年級上冊第七版塊第二課。這首詩寫的是賈島去訪問隱士沒有見到的情景。詩句雖然淺顯,但耐人尋味。
這首詩第一句交代“尋隱者”,第二句說明“不遇”,三四句直中有婉?!爸辉凇闭f明走得不遠,容易找到,讓人在找尋不到的失望中萌生一線希望,“不知”說明隱者在白云深處,難以尋蹤,又使人悵然若失,無可奈何。這首是語言精練,第一句以“問”開頭,后兩句省略了“問”只寫了“答”,可見作者用句十分巧妙。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認識并學會寫2個生字,正確背誦并默寫《尋隱者不遇》。
過程和方法:借助書中插圖,理解古詩的意思。
感情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的感情變化,及對隱士生活的向往。
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2個生字,能正確、流利、富有節(jié)奏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感受詩的意境,體會寓問于答的寫法。
三、說教法。
在這堂課中,我們采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形成學生質(zhì)疑問難,自主合作學習的局面。
四、說學法。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產(chǎn)生兩個飛躍:一是由“學會”變?yōu)椤皶W”,二是由“被動地學”變?yōu)椤爸鲃拥貙W”,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的理想境界。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被大大激發(fā),其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學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本課時,指導學生自主總結(jié)學習方法,結(jié)合比較朗讀、想象情境、直觀理解、圖文結(jié)合等學習方法,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的最高境界,在閱讀習慣方面,著重培養(yǎng)學生解疑閱讀,學會自學,學會積累的良好習慣。
五、說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
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
(二)板題。
(三)檢查預習。
1、出示生字卡片、生認字、組詞。
2、指導書寫“禺”
3、練習給“禺”加偏旁組字再組詞。
(四)學習古詩。
1、回顧學習方法:解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曉詩情。
2、讀詩:要求讀的準確。
師范讀,指名讀。
3、按學習方法來學習古詩。
4、有感情的讀詩并背誦。
(五)想象詩境。
1、想象一下,詩人是怎樣與童子對話的?
2、表演對話。
(六)講故事。
(七)師小結(jié):按這樣的方法學習,你覺得怎樣?談談看法。
(八)作業(yè):學習《江雪》。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教案篇十三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gòu)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古詩《尋隱者不遇》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1.隱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
2.不遇:沒有見到。
3.言:回答說。
4.云深:指山上云霧繚繞。
古詩尋隱者不遇的教案篇十四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注釋。
1、云深:指山深云霧濃。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jīng)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整體賞析。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gòu)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全詩只有二十字,作為抒情詩,卻有環(huán)境,有人物,有情節(jié),內(nèi)容極豐富,其奧秘在于獨出心裁地運用了問答體。不是一問一答,而是幾問幾答,并且寓問于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語“我”。“我”來到“松下”問“童子”,見得“松下”是“隱者”的住處,而“隱者”外出?!皩る[者不遇”的題目已經(jīng)交待清楚?!半[者”外出而問其“童子”,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略了,而寫出“童子”的答語:“師采藥去?!睆倪@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拔摇睂3虂怼皩る[者”,“隱者”“采藥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來。因而又問童子:“采藥在何處?”這一問詩人也沒有明寫,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nèi)。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20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八上聠柾印睍r,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shù)形象,要講究色調(diào)。從表面上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diào)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diào)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zhuǎn)移。
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此外,作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云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賈島。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jù)說在洛陽的時候后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賈島做詩發(fā)牢騷,被韓愈發(fā)現(xiàn)其才華。后受教于韓愈,并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364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