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為備課、授課和教學評價提供指導和支撐的重要工具,它具備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要素。通過編寫教案,教師可以合理規(guī)劃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提升。我們需要認真編寫一份教案了吧。在編寫教案時,要注意材料的選擇,確保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推薦大家閱讀以下這些教案實例,相信會給大家編寫教案提供一些靈感。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一
了解秦嶺——淮河南北兩側,溫度帶、干濕地區(qū)、河流特征、植被類型、耕作制度、農作物種類及人們的飲食習慣都有明顯的區(qū)別。
掌握秦嶺——淮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農業(yè)、交通、生活習俗等。
秦嶺——淮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農業(yè)、交通、生活習俗等。教學過程:
了解秦嶺——淮河南北兩側,溫度帶、干濕地區(qū)、河流特征、植被類型、耕作制度、農作物種類及人們的飲食習慣都有明顯的區(qū)別。
(2)從圖5.6、5.7中或利用已學的知識,找出“秦嶺——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的依據(此依據可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和補充)。
每個小組派代表發(fā)言,然后全班交流。
教師注意引導分析:“秦嶺——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
線”的依據。
(總結:秦嶺淮河以北一月平均氣溫小于0。c,秦嶺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氣溫大于0。c;秦嶺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北是溫暖帶和中溫帶,秦嶺淮河以南是亞熱帶和熱帶;秦嶺淮河以北冬季河流結冰,秦嶺淮河以南冬季河流不結冰。)。
p7頁的氣溫和降水量分布圖,聯系前面所學的知識,比較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和以南的差異,并完成p9頁的填充表格。
每個小組派代表發(fā)言,然后全班交流。
教師注意引導分析“秦嶺——淮河”以北和以南的差異。
(總結:“秦嶺——淮河”是黃河與長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嶺,具體的差異見p9的“活動”題)。
全班分成兩組,a組代表北方地區(qū),b組代表南方地區(qū)。
分組收集相關資料并開展課堂討論:
(1)從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生產、交通和生活習俗等方面比較南方和北方的差異。
(2)為南方與北方地區(qū)經濟如何發(fā)展及其相互合作出謀劃策??偨Y:北方能源礦產豐富,可以引進南方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發(fā)展經濟;南方引進北方的能源礦產,原材料、發(fā)展高精尖工業(yè),也可以到北方投資辦廠,優(yōu)勢互補。
1、了解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及其劃分的依據。
2、了解北方地區(qū)的'省區(qū)劃分。
3、了解北方地區(qū)的自然條件不同對其農業(yè)生產和人們生活有為明顯的差異。
1、了解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及其劃分的依據。
2、了解北方地區(qū)種植業(yè)的區(qū)域差異。
1、北方地區(qū)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綜合治理。
2、紅壤的形成和改良。
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點不同,全國可以分為四大地理單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之一——北方地區(qū)。
1、了解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及其劃分的依據。
2、了解北方地區(qū)的省區(qū)劃分。
3、了解北方地區(qū)的自然條件不同對其農業(yè)生產和人們生活有較為明顯的差異。
熟讀圖5.11了解中國四大地理分布圖。
(1)讀圖6.1及《地圖冊》北方地區(qū)政區(qū)圖,完成p12活動題。
(2)了解北方地區(qū)的位置范圍。
(3)了解北方地區(qū)的氣候類型、糧食作物、主要的礦產資源及工業(yè)城市。
(1)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及其劃分的依據。
(根據我國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差異,把我國劃分為四個地理單元,即:北方地區(qū)、南方地區(qū)、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
(2)北方地區(qū)與西北地區(qū)的分界線大致與我國的年降水量線相一致?
(400毫米降水量線相一致)。
(3)了解北方地區(qū)的省區(qū)劃分及其位置范圍。
(位于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qū)稱為北方地區(qū),主要包括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
(4)北方地區(qū)的特點:
(北方地區(qū)氣候冬、夏季節(jié)差異大,平原面積廣,耕地以旱地為主,易于機械化耕作,是我國重要的糧、棉產區(qū)。煤、鐵、石油等資源豐富,工業(yè)發(fā)達,工業(yè)城市密集,資源消耗量大。)。
1、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依據是:根據各地的、和的差異來劃分的。
2、我國劃分的四大地理單元分別是:地區(qū)、地區(qū)和地區(qū)。
3、我國北方地區(qū)與南方地區(qū)的分界線大致。
是。
4、四大地理單元中,海拔最高的是地區(qū);平原分布最廣的是地區(qū);跨經度最廣的是地區(qū);緯度最低、年平均氣溫最高的是地區(qū)。
5、完成地理地圖冊和地理填充圖。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二
1.舉例說明我國多種多樣的地形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2.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和特點,掌握閱讀并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等各類地形圖的技能。
3.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4.了解我國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范圍以及主要的災害性天氣。
5.舉例說明我國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6.了解我國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長江和黃河的開發(fā)利用和治理情況。
教學重點。
1、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以及地勢對中國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2、中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對不同地形區(qū)應該合理開發(fā)和利用。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分析地勢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2、培養(yǎng)學生樹立因地制宜的觀點。
教學媒體。
投影儀、投影片、中國地形圖掛圖、板圖。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中國的地形。
一、地勢西高東低。
二、地形復雜多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當我們了解了我國疆域和行政區(qū)劃之后,下面要進一步認識我們的祖國。
〔學生回答〕地形、氣候、河流、動植物等。
我國的地形情況也是中國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主要內容之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板書〕第一節(jié)中國的地形。
中國地形的第一個特點是從地勢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換句話說也就是中國那邊高,那邊低的問題。
〔指圖提問〕這是一張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約是多少,請同學們讀圖分析中國地勢那邊高那邊低?談談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西部棕黃色的區(qū)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淺黃色的區(qū)域代表海拔1000――米,東部綠色的區(qū)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師總結〕西高東低就是我國地勢特點的第一部分。同學們可以想像一下(教師用手勢來說明西部高東部低)。
〔板書〕一、地勢西高東低。
〔轉折過渡〕如何用圖更好的表現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呢?下面我要給同學們介紹一種特殊的地圖――地形剖面圖。
〔分析講解〕什么是剖面圖呢?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假設在我的講臺上放著一個窩頭,豎著,沿窩頭中部切開,同學們將看到的形狀,就是一個窩頭的剖面圖。地形剖面圖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過這一刀不是切在窩頭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將窩頭畫一幅俯視圖,畫出的是什么圖?(分層設色地形圖)。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打開教科書看沿北緯36度線所做的中國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剖面圖在筆記本上畫一幅簡略示意圖。
東
西
學生在筆記本上繪圖,請一名同學在黑板上畫。
〔啟發(fā)提問〕觀察這幅圖高低起伏的趨勢,說出我國地勢起伏變化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板書總結〕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板書〕1、三級階梯概況。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對照教科書第24頁的地圖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教師繪制中國輪廓板圖〕教師在板圖上填繪階梯分界處的山脈,請一名同學說出山脈的名稱,其他學生將山脈名稱在書上畫出。
組織學生完成第20頁的“活動”
〔轉折過渡〕我們明確了階梯的界限,再來分析一下階梯內部的狀況。
第一級階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為主。
第二級階梯。
第三級階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為主。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我國的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結合“中國地形圖”說出各階梯內部的主要地形種類和海拔高度。
分組討論。將全班分為三組,分別從氣候、水利和交通三個方面討論地勢特征的影響。
各組學生代表發(fā)言。
(教師歸納總結)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使得我國的江河大多自西向東流淌,古詩云“大江東去浪濤盡”,又有“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些大江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加強了內地與沿海的聯系。在階梯的交界處河流落差較大,水能資源豐富,我國的大型水電站大多建設在這些地帶。此外,西高東低的地勢還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梢哉f西高東低的地勢是我國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一大優(yōu)勢。
(轉折過渡)前面我們從總統(tǒng)上分析了我國地勢的總體趨勢,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我國地形的特點。
(復習提問)地形有哪些主要類型?(學生回答: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中國地形圖”,找出中國分別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教師總結)五種地形類型在我國都有分布。
(板書)二、地形多種多樣。
(轉折過渡)我國地形種類齊全,哪種地形所占面積?哪種最小呢?請看分層設色地形圖。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教科書23頁“中國地形圖”。
(教師講解)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tǒng)稱為山區(qū)。這樣算起來我國山區(qū)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3,這說明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
(板書)二、地形復雜多樣。
學生分組討論,各組選代表發(fā)言,相互補充。
(教師歸納總結)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發(fā)展農、林、牧、副等多種經營形式提供了條件,但不利于大型機械作業(yè)。山區(qū)面積廣大為發(fā)展林業(yè)、旅游業(yè)和采礦業(yè)等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山區(qū)地面崎嶇,交通不便,同時由于平原面積少,我國的耕地資源相對不足。
(一)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
〔出示掛圖〕“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圖”。(自制,為排除干擾,僅包含東北-西南、東西走向的山脈,且底圖為政區(qū)圖)讓學生找出與陰山走向相同的山脈,并說出名稱。
讓學生觀察山脈的標注有什么規(guī)律。
〔教師概括〕注記文字應與山脈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勻分布于山體上。引導學生找出東西走向的所有山脈,每找出一條,教師都要引導學生說出其所在的行政區(qū)位置,并將其在投影片上重繪一次,同時讓學生在已準備好的中國政區(qū)空白圖上繪出該山脈。
用同樣方法學習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概括板書〕(見板書設計表格)。
〔教師概括〕東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緯向長城”,稱“三橫”;東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脈好像“三條瀕海峻嶺”稱“三縱”。
〔教師引導〕欣賞歌曲《珠穆朗瑪》,讓學生思考珠穆朗瑪峰的位置。
引導學生看課文中關于喜馬拉雅山的介紹,并思考:
(1)喜馬拉雅山的走向?
(2)喜馬拉雅山峰的位置、名稱、海拔?
(3)找同學到板圖上畫出喜馬拉雅山,并標注珠穆朗瑪峰。
(教師概括)喜馬拉雅山是弧形山脈,其峰珠穆朗瑪峰位于中、尼邊境,海拔8848.13米,是世界峰。其雄壯、神奇吸引了無數登山健兒。結合“珠峰探險”的課文,激發(fā)學生勇于探險,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但又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探險活動)。
(板圖)中國輪廓圖。復習、概括,深入探討。
教師在繪中國輪廓圖的同時讓學生描繪一張課本中的中國輪廓圖。
繪好后,教師提出一些要求,用接力賽的形式讓學生按照要求挑選寫有山脈名稱的吹塑紙條,粘貼在板圖的正確位置上。沒到黑板前做練習的同學按要求在自己描繪的圖上寫上山脈名稱。
如:(1)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2)位于山西、河北兩省交界上的山脈等。
讓學生將前面學過的山脈全部粘貼在板圖上。
(教師承轉)我國山脈很多,除了以上山脈以外,還有一些山脈也很重要。
如:(1)在中俄邊境上畫出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阿爾泰山,與其走向相同的還有甘肅、青海兩省邊境上的祁連山。
(2)在西南有一組南北走向的山脈,橫斷山脈。
(教師引導)學生用鉛筆在自拓的圖上,將走向一致的山脈首尾相連。教師在黑板上演示畫圖。
整個中國就好像被一張網所覆蓋,這張網有什么奇妙之處嗎?
(教師引導講述)(1)指出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喜馬拉雅山交織成的網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2)指出昆侖山、祁連山交織成的網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3)指出昆侖山、天山交織成的網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4)指出祁連山、秦嶺、太行山交織成的網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5)指出阿爾泰山、天山交織成的網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6)指出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交織成的網格及組成的地形區(qū)。
每指一個網格,學生都可能會說出一個地形名稱,若有問題,教師給以補充。使學生明白每個網格中都有一個地形區(qū)。引導學生討論山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三
教學重點:
1.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2.我國氣候為農業(yè)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
教學難點:
分析、歸納、概括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教學媒體:
我國溫度帶和干濕區(qū)掛圖或投影片,幾個城市的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
課時安排:
計劃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前幾節(jié)我們雪線了中國的氣溫和降水等知識,請同學們回憶兩個問題:
(1)我國冬季和夏季氣溫分布的有什么特點?
(2)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qū)分布和幾節(jié)分配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
〔導入新課〕知道了我國氣溫和降水的一些特點,我國氣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將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歸納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國氣候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板書〕第四節(jié)氣候特征。
〔讀表提問〕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57頁,“我國與世界緯度相近地區(qū)氣溫的比較”表,回答下列問題:
學生回答:分別低22.7°c和3.7°c。
(2)7月份,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溫分別比巴黎、紐約高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分別高26.3°c和7.3°c。
(3)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溫年較差,分別比巴黎、紐約大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齊齊哈爾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紐約大7.3°c。
〔提問〕對上述問題,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討論回答)。
〔分析歸納〕冬季,我國比同緯度地區(qū)冷,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又比同緯度除沙漠地區(qū)以外暖熱。因此,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氣溫年較差比同緯度地區(qū)的氣溫年較差偏大。由此得出氣溫冬冷夏熱的特點。大陸性氣候顯著。
〔展示〕北京、齊齊哈爾、巴黎、紐約降水量柱狀圖。使同學們閱讀柱狀圖,比較四個城市降水的季節(ji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四
1.這部分內容可以這樣引入:請學生想一想,你理解的農業(yè)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再結合圖4.11補充說明。為了避免學生概念模糊,可提幾個產業(yè),讓他們判斷是不是農業(yè),例如人工養(yǎng)殖珍珠、打獵、捕魚、采草藥等,最終為學生歸納農業(yè)的概念。
2.關于農業(yè)的重要性也可以讓學生從身邊找實例。可以結合第99頁的活動提問: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農業(yè)的產物?并將所舉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歸納一下,它們分別屬于哪一類型農業(yè)的產物。
【農業(yè)的地區(qū)分布】。
2.關于圖4.14“我國南北方農業(yè)分布圖”。在學生讀了圖4.13之后,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下農作物的主要類型,在這個基礎上再安排學生進一步分析這幅圖。最終落實到第101頁活動的表格當中:
同時,還要讓學生適當地分析一下造成差異的原因。教師應盡量引導學生將這部分知識與前面所學的中國的氣候、河流、資源、地形等知識緊密結合,以加強學生對前后知識的聯系。
3.這部分的知識對于城市的學生來講比較生疏,尤其是農作物的分類、熟制等,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提前對父母或家里的其他長輩進行調查,問問當地的熟制,以及幾種主要作物的種植、收獲時間,以便于理解所學習的內容。
4.關于第101頁活動2。安排這個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第一是復習前面的知識,即氣溫、降水隨著海拔的升高是如何改變的;第二是加強對氣候與農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的關系的理解;第三是了解一下在山區(qū)應當如何開展農業(yè)生產,并熟悉我國西南地區(qū)山區(qū)的常見農作物。同時,學生還會通過做這個練習注意到,山區(qū)的植物是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呈帶狀分布的,這樣就為今后高中學習垂直自然帶打下了基礎。
【發(fā)展農業(yè)要因地制宜】。
1.這部分內容可以根據圖4.16,安排學生做這樣一個活動:給他們幾個地方選擇,決定適合開展哪種類型的農業(yè)生產活動??蛇x擇的地方包括太行山區(qū)、華北平原、內蒙古草原、洞庭湖沿岸,可選擇的農業(yè)生產部門包括林業(yè)、種植業(yè)、畜牧業(yè)和漁業(yè)。當然,學生在選擇時可能不會出什么差錯,但重要的是讓學生說出這樣安排的原因。只有真正說出原因,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含義。在學生說明之后,可以簡單歸納,看看學生在安排農業(yè)部門生產時都考慮了哪些因素。同時啟發(fā)學生思考:“上面的選擇只是從自然條件方面考慮應該發(fā)展哪個大的農業(yè)部門,當我們進行具體的生產時,又會考慮到哪些因素呢?”從而引出下面的學習。
3.第103頁的活動1和活動2可以結合起來。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從報紙、雜志或互聯網上查找一些關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進行農業(yè)生產的實例,并分析其成功之處和失誤的地方,如果是反例,還應提出一些建議。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討論,但教師在討論的最后要落到一點上,即:人類既可以對不利的環(huán)境進行改造,使之朝著有利的方向發(fā)展;同時不合理的行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環(huán)境變得不利。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guī)律,這樣才可能持續(xù)地發(fā)展下去。
【我國農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
1.教師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講授之前,可以安排學生課下進行一個小調查,看看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在小的時候都吃什么,供給量怎么樣?然后和自己現在的狀況作一下對比。并且思考:這說明了什么?從而引出新課。
2.也可以這樣來引入:找一些我國農業(yè)產量的相關數據,再找一些我國耕地狀況、水土流失狀況以及污染狀況的數據,結合第106頁活動1的數據,請學生分析:我們國家的農業(yè)現狀如何?原因是什么?同時結合一些實例,讓學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還可以補充一些實例,例如在長江中上游地區(qū)退耕還林,在長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陽湖地區(qū)退耕還湖等等。
3.對圖4.19的分析。在學生讀出幾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之后,請學生思考這樣幾個問題:(1)這些地區(qū)成為主要商品糧基地的原因是什么?(包括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等)(2)為什么華北平原沒有成為主要的商品糧基地?(當地人口稠密,消耗量較大)。
4.如果可能的話,教師可以結合所講內容帶領學生到附近的生態(tài)農業(yè)村進行參觀,包括現代化養(yǎng)殖場、無土栽培實驗區(qū)等。
5.在安排學生將數據轉化為統(tǒng)計圖時,教師先不要給任何提示,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畫出能夠說明問題的統(tǒng)計圖,然后全班可以進行交流評比,看看哪種統(tǒng)計圖最能說明我國在農業(yè)方面的成就。
6.關于第107頁活動2。首先應當讓學生看圖說話,描述桑基魚塘的整個生產過程,并能夠畫出一幅流程圖。接著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村利用秸稈、牲畜糞便生產沼氣,并將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同時也請學生畫出流程圖,并將兩幅圖進行對比,思考:他們存在著哪些一致的地方?(在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廢物,都對環(huán)境沒有損害)。
兩幅流程圖大致如下:
7.關于第107頁活動3。在組織學生討論我國不同地區(qū)農業(yè)建設方向的原因之后,教師可以找一些實際例子,讓學生來分析,例如長江中上游的植被破壞對長江水文狀況的影響(包括含沙量劇增、易發(fā)生洪水等等)。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國家農業(yè)發(fā)展政策的全面理解。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五
一、人口數量世界第一:
1、總量:達13.7億;。
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5。
2、省區(qū)分布:最多:廣東省;。
最少:澳門。
3、我國人口突出特點:人口數量世界第一,人口增長速度過快,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二、人口增長速度較快。
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增長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改善。(2)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三、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1、地理分布特點:東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稠密);。
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稀疏)。(分布特點:沿海河湖、平原、盆地交通和經濟發(fā)達等地區(qū)人口多)。
2、人口分界線:黑河——騰沖線(黑龍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騰沖縣)。
三、我國的人口政策:
1、我國人口總量仍持續(xù)增長的原因:人口基數大,青少年比重高。
2、我國人口的基本國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不斷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我國堅持落實。
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第四節(jié)中國的民族。
一、56個民族。
1、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漢族人口占91.5%,少數民族占8.5%。
2、少數民族人口不一:壯族(主要分布在廣西)人口最多。
3、各民族具有平等的地位。
二、這是我國民族分布特點: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1、漢族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部地區(qū)。
2、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
(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qū),臺灣為高山族,少數民族最多的省區(qū)是云南省。)。
三、獨特的民族風情:
1彝族——火把節(jié),葫蘆絲傣族——潑水節(jié)、孔雀舞,兩面鼓維吾爾族——手鼓舞。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摔跤,馬頭琴漢族——賽龍舟,端午節(jié)朝鮮族——長鼓舞、跳板。
藏族——曬佛節(jié)高山族——豐收節(jié)回族——開齋節(jié)壯族——三月三苗族,侗族——蘆笙。
2侗族的特色建筑——風雨橋。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六
知識與能力目標:1.了解青藏地區(qū)的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特征。2.認識青藏地區(qū)特色的農業(yè)。
過程與方法目標:1.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讀圖分析的能力。2.提高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民族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青藏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以及特色農業(yè)。
難點:青藏地區(qū)自然特征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同學們,在正式進入新課之前,咱們先來欣賞一段青藏高原的美景,并留意它給你留下了怎么樣的直觀印象。
ppt圖片自動播放突出反映青藏高原美景的圖片,配樂音樂《天路》。讓學生領略青藏高原的美景,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生:(自由發(fā)言)說出對青藏高原的印象。
生:長江、黃河、瀾滄江......
生:是。
師:今天我們就來模擬一次青藏高原之旅,去欣賞欣賞那里的美景。
(板書)青藏地區(qū)自然特征與農業(yè)。
【講授新課】:
師:在旅行開始之前,咱們應該做哪些準備呢?
生:。
師:我認為咱們得先去熟悉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
ppt展示:自主和合作學習內容,學生閱讀課本p85,了解以下知識要點:。
1.青藏地區(qū)的地理位置。
2、青藏高原的地形及顯著的地形特征。
3、青藏地區(qū)的氣候和氣候特征。
4、太陽輻射強度。
5、突出的自然特征。
學生學習完后,由學生展示,教師結合ppt做點評。
過渡:旅行即將開始,我們需要攜帶哪些物品出行呢?
ppt展示要求。
出行時間:暑期。
出行方式:乘火車(青藏鐵路)。
攜帶必備品:選擇與當地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的。
生:簡單討論和發(fā)言,說出攜帶的物品和理由。
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以下要點:。
1.青藏地區(qū)晝夜溫差大,需要攜帶防寒衣物。
2.青藏地區(qū)海拔高,空氣稀薄。紫外線強,需要防曬品。
3.青藏地區(qū)高寒缺氧,需要攜帶氧氣袋等。
師:此次我們的旅行是從青海的西寧出發(fā),到西藏的拉薩,現在就讓我們乘坐火車去欣賞鐵路沿線的美景(ppt自動播放青藏鐵路沿線的一些自然美景,讓學生直觀的去感受青藏高原的自然風光。)。
師:此行的目的地拉薩已經到了,深入藏區(qū),我們會看到當地有什么樣的特色農業(yè)呢?
請大家閱讀課本p88,去認識青藏地區(qū)的特色農業(yè),合作完成以下知識點:。
1、青藏地區(qū)的農業(yè)以什么為主?
2、畜牧業(yè)分布的兩大牧區(qū)和主要的畜種?
3、兩大河谷農業(yè)區(qū)及主要農作物?
聯系前后知識,以學生展示問題答案為主,教師配以ppt,點評和指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完成學習任務。
師:轉折,青藏地區(qū)的種植業(yè)為什么會分布在河谷地帶呢?跟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有什么關系?制約當地種植業(yè)發(fā)展的因素又是什么?河谷地帶發(fā)展農業(yè)有什么優(yōu)勢?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讓我們一起去探討青藏地區(qū)特色的河谷農業(yè)。
ppt展示探究學習問題:。
1、河谷農業(yè)分布的原因?
2、從光照和溫差來分析發(fā)展河谷農業(yè)的優(yōu)勢?
學生合作探究后發(fā)言,總結出答案要點。
制約種植業(yè)發(fā)展的因素:氣溫低,熱量不足。
一、河谷農業(yè)的分布原因?
1、河谷地勢較低,氣溫較高。
2、光照強烈,日照充足。
3、河谷地形平坦,土質肥沃。
4、緊靠河流,水源充足。
二、分析河谷農業(yè)發(fā)展的優(yōu)勢?
1、日照時間長,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2、晝夜溫差大,有利于作物養(yǎng)分的積累。
3、氣溫較低,作物生長周期長。
師:正是因為青藏地區(qū)的高寒氣候,這里生長著喜溫涼的農作物,主要有什么呢?
生:青稞、小麥和豌豆。
師:展示農作物的圖片。
生:自由發(fā)言。
師:學生一邊發(fā)言一邊展示反映青藏地區(qū)民俗特色的圖片,以學生發(fā)言為主。
突出以下要點:。
衣:傳統(tǒng)服飾,藏袍;。
食:餐桌上的美食牛羊肉、酥油茶、青稞酒、糌粑;。
住:傳統(tǒng)民居,碉房和牛毛帳篷;。
行:高原之舟,牦牛等。
師:今天的青藏之旅就要接近尾聲了,現在請大家一起來把今天的知識要點做一個歸納總結。
課后小結。
青藏地區(qū)(高寒)——海拔高、空氣稀薄、日照充足。
農業(yè)——河谷農業(yè)和高寒牧業(yè)。
河谷農業(yè)——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
高寒牧業(yè)——西藏牧區(qū)和青海牧區(qū)。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七
制定這個學習計劃一定要弄清自己想要達到什么目標,很多同學會說就是把地理所有的知識學會,這樣的目標過于籠統(tǒng),大家可以這樣做:掌握并熟記地理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提升讀圖能力和對地理概念的理解能力;建立起本學期的地理知識樹形圖。
二、羅列學習內容和學習策略。
第一、復習課本,夯實基礎。
按照目標,將課本的知識一定要弄懂、學會,初中地理考試的知識點幾乎都在地理課本上,重點考察的是地理課堂中最核心、最基礎的主干知識,特別是夯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學科基礎知識。因此,只要能掌握課本知識,基本上就能考出不錯的成績,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采用一些記憶知識的方法。如用地理表格整理知識、系統(tǒng)法、比較等方法來復習掌握基礎知識。
第二、強化圖表,圖文結合。
地理復習的關鍵點在地理圖表,地理圖表是最重要的地理實時信息庫和地理問題表述形式,同時地圖也是最重要的地理學科工具。初二地理期末考試,注重考查學生讀圖、識圖能力和運用地圖獲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復習中提升自己讀圖、解圖能力,是非常關鍵的。
第三、要跟緊老師的復習節(jié)奏。
只有在復習過程中,師生共同配合,才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在初中地理課程排課較少,因此,老師會用有限的時間來為大家做學期知識總結,不僅復習知識,還應串聯知識,歸納知識,整合知識,加深內涵的理解,這時同學們一定要認真、用心聽講,在老師的幫助下能夠很快形成知識輪廓,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地理學科的能力,才能考出好的成績。
第四、注重平時錯題,總結解題方法。
學、練、析,這三個步驟是學習地理的過程,只要大家不斷進行重復,就一定能學好地理。在復習階段,學就是要鞏固知識,練就是要做一些基礎題,析就是要分析錯題本,進行總結,看自己還有哪些知識沒有完全掌握,哪些做題方法需要改進,這樣復習效率高,效果好。
三、制定地理復習計劃表。
地理復習計劃表可以按照每天來制定,一天之中要學哪些知識,學習多長時間,達到什么樣的效果。
也可以按照階段來制定,由于初中學科比較多,時間有限,因此需要同學們合理分配時間,個人認為地理學科更適合階段計劃表,這樣制定復習計劃表就更加靈活、符合實際,更利于執(zhí)行。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八
1.回憶已學中國區(qū)域地理基礎知識,同時獲取新知。
2.初步領會地理環(huán)境要素的綜合性和區(qū)域差異性及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3.通過搜集有關信息,明確中國的國情和世界的發(fā)展趨勢及中國與世界的聯系。
能力目標。
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與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關心身邊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與發(fā)展,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2.明確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3.關注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發(fā)展情況,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
4.了解全球的變化趨勢和面臨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問題,初步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促進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世界中求發(fā)展。
在世界中求發(fā)展。
小組活動法、讀圖觀察法、聯系對比法等。
投影片、有關錄像片或vcd光盤。
一課時。
[導入新課]。
板書:一、促進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講授新課]。
1.區(qū)域差異很大。
出示掛圖:引導學生邊觀察中國地圖邊回憶所學知識:同學們還記得在中國區(qū)域地理中我們學習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區(qū)域嗎?它們有什么差異或特點呢?(請男女同學輪流回答,區(qū)域特點把握不準的,教師激勵評價后加以點撥補充)。
教師講解:從地圖上,從同學們的回憶中可知,我國國土遼闊,東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區(qū)(或區(qū)域)差異很大,可以說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由此可見,我國促進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區(qū)域差異很大。(教師在適當位置上及時板書)。
2.區(qū)域發(fā)展不同。
過渡:不同地區(qū)或區(qū)域的特點不同,發(fā)展的方向、途徑和所走的發(fā)展道路也不盡相同。
投影:《東北平原》(圖9.1)引導學生讀圖,了解東北平原糧食生產情況。
東北平原面積廣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較低,適宜大規(guī)模機械化作業(yè),已發(fā)展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后指出:東北平原地勢平坦、面積廣大,是我國的平原。此外,東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稱,人口密度較低。這是與其他地區(qū)相比東北平原的一大優(yōu)勢。利用這些優(yōu)勢條件,進行大規(guī)模的農業(yè)機械化生產,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糧,而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提問:看過東北平原因地制宜發(fā)展地區(qū)經濟的例子,我們來看看自己的家鄉(xiāng)發(fā)展經濟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條件?(輪流請男同學說不利的地理條件,女同學說有利的地理條件,教師簡練地為學生板書)。
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帶著上述問題分小組討論,派代表發(fā)言,其他同學補充。
評價點撥:(小組討論,代表發(fā)言,其他同學補充,教師激勵評價后點撥)大家剛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經濟發(fā)展的地理條件時都提到我們地區(qū)的人口問題,不利方面認為人口多,人均資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勞動力充足。針對這一矛盾,有同學提出在本區(qū)發(fā)展需要較多勞動力發(fā)展簡單的加工工業(yè),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資源,而且可創(chuàng)造更多的產值。可見,因地制宜地發(fā)展區(qū)域經濟,限度地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也就是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響。
提問:我國的平原——東北平原與我們自己家鄉(xiāng)的發(fā)展情況相同嗎?(學生:不相同)。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后指出:正是由于兩個區(qū)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條件不同,因此區(qū)域發(fā)展的方向、發(fā)展的途徑和發(fā)展的道路也不盡相同??梢?,區(qū)域發(fā)展不同(教師在適當位置及時板書),也是促進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過渡:怎樣才能促進一個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呢?僅僅依靠本區(qū)域的有利條件就能促進本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嗎?(學生:不能)那該怎么辦呢?(學生:與其他區(qū)域合作)。
教師:回答得有道理!促進一個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進行區(qū)域合作。(教師及時板書)。
板書:3.區(qū)域合作。
教師講解:發(fā)揮了我們的優(yōu)勢,是否就可以發(fā)展好了?如果東北平原生產的糧食沒有地方需要,如果我們加工的產品沒有地方銷售,優(yōu)勢也就無法實現。因此,我們的發(fā)展,需要與其他區(qū)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目前我國這些重點工程的實施,可以說都是區(qū)域合作的結果(教師及時板書:區(qū)域合作),離開區(qū)域間的合作,任何一項國家重點工程,都是難以實施、難以完成的。
播放錄像:引導學生收看有關“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的專題錄像,搞清這些工程的概況,明確區(qū)域合作對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對國家各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北”防護林的分布。
“三北”防護林全長7000多千米,寬400~1700千米,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42%。
播放錄像:在學生讀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邊看錄像,邊收聽有關“三北防護林”的情況介紹:我國的“三北防護林”東起黑龍江的賓縣,西至烏孜別里山,跨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包括13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551個縣,總面積406.9×104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2.4%,規(guī)劃造林3.508×104公頃,在國際上被譽為“世界生態(tài)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蓋率平均從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區(qū)實現農田林網化,大部分牧場也有了林網、防護林的保護,黃土高原和人為因素造成的沙地將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將被綠化,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經濟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師小結:區(qū)域間的聯系與合作,不僅可以優(yōu)勢互補,使各區(qū)域得到共同發(fā)展,還有助于解決區(qū)域的環(huán)境問題,進一步促進各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梢哉f“三北”防護林是我國區(qū)域合作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典范。
板書:在世界中發(fā)展。
投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簽字儀式”(圖9.3)。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簽字儀式。
播放錄像:將中國入世的歷程以視頻(或圖片)等形式展現給學生,啟發(fā)學生思考。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后點撥)首先,中國是一個正在發(fā)展中的大國,綜合國力逐漸增強,從自身的發(fā)展需要來看,加入wto,融入世界,發(fā)展本國優(yōu)勢,對外開放,可促進祖國的發(fā)展;其次,從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看,加入wto,加強與世界其他區(qū)域的合作,是發(fā)展的途徑;(引導學生讀圖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等問題,促進世界的和平、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時代賦予我國這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重大責任。
某型飛機生產網絡——經濟全球化的一個例證。
[課堂小結]。
兩年來,我們走過世界,走遍中國,明天將帶著我們所學到的地理知識、使用地圖本領、分析問題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來的生活。
知識要點與檢測。
答案:差異不同(或不平衡)合作世貿競爭和平生態(tài)環(huán)境進步。
[反饋練習]。
填空。
(1)國土,區(qū)域大,發(fā)展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一個區(qū)域要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對不利的地理條件進行合理的改造,、地發(fā)展經濟。同時還要注意加強區(qū)域之間的和,做到互補。
(2)中國是中的大國。人口,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這是我國的又一基本國情。在今后長時間內,仍是第一位的。
(3)21世紀的世界,是一個經濟走向化的世界。另一方面人類又面臨著、、等問題,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來解決。
答案:(1)遼闊差異不平衡揚長避短因地制宜聯系合作優(yōu)勢。
(2)發(fā)展眾多較低發(fā)展。
(3)全球人口資源環(huán)境。
活動與探究。
1.目前,我國正在建設“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就其中的一項或兩項工程,通過搜集資料與家長或同學展開討論:
(1)工程輸送資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區(qū)?
(2)工程主要解決哪些問題?
2.結合本課內容,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話題(下列話題僅供參考),采用你喜歡的表達形式(或日記、或短文、或散文、或詩歌等)說明自己的看法。
(1)從我家看祖國的發(fā)展。
(2)wto與我們的生活。
(3)經濟發(fā)展與我身邊環(huán)境的變化。
3.經常關注我國新聞和世界新聞,看看我國是如何促進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如何在世界中求發(fā)展以及如何履行我國肩負的三大歷史責任的。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九
黃河流域知識信息多、容量大、空間概念強、重點集中,尤其愛國主義和國情教育的素材極其豐富。黃河的問題較多,如果處理不當,易引起學生怒黃河、恨黃河,所以應該盡量用錄像和教師的情感流露來感染學生,使其觸景生情,情不自禁地為黃河的偉大和開發(fā)成就而驚喜,為黃河的災難而憂思,為黃河的治理而出謀劃策,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和實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學情分析。
通通過自主收集有關黃河的地理信息,開展小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黃河提出設想,對黃河存在的其他問題進行探討;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創(chuàng)新等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黃河的源流概況;。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黃河水能資源和著名的水利樞紐的分布;。
4、理解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對黃河的治理和開發(fā)所取得的成就。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指導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中盡可能發(fā)揮學生的參與意識。角色扮演培養(yǎng)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對黃河的“利”與“害”有一個辨證的認識。
2、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治理黃河所取得的成就,培養(yǎng)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
3、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辨證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對黃河的治理和開發(fā)所取得的成就。
難點:
1、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黃河水害的由來。
2、黃河的治理措施。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十
1、知道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并學會分析氣候特征的方法,明確我國優(yōu)越的氣候資源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2、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分析能力和綜合歸納概括的能力,3、通過認識我國氣候的有利因素對農業(yè)生產的促進作用,使學生了解到我國農業(yè)生產的優(yōu)越條件,對祖國的優(yōu)越自然地理環(huán)境增強認識,產生自豪感。
知識結構:
我國氣候特征突出: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氣候復雜多樣。這三者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教材從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過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季風影響我國氣候的突出表現。雨熱同期的特征是促進農業(yè)生產的優(yōu)勢條件,同樣受惠于季風氣候,因為雨熱同期是季風氣候的明顯特征。氣候復雜多樣反映了我國氣候要素的空間差異性和我國自然環(huán)境復雜性。
重點和難點:
重點: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對農業(yè)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
難點:學會分析、歸納、概括氣候特征的方法。
價值觀念、學科能力、基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教育契機及課內外內容聯系:
本節(jié)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把握了我國的氣溫和降水兩大要素特征的基礎上,總結、歸納、概括得出的結論性特征。根據我國氣溫和降水的特征規(guī)律而劃分出不同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qū),而它們的組合形成了復雜的氣候類型。分析這些氣候類型的特點,以雨熱同期為特征的季風氣候成為我國最顯著的氣候類型。在分析、歸納、概括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時,不要單純的記憶結論,而是要學生學會這個過程。同時教材還對比分析了我國與同緯度其他地區(qū)進行對比,讓學生更清楚我國氣候的獨特性。
引導學生回憶我國氣溫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關氣候資料,引導、啟發(fā)學生思考,通過其分析逐步歸納概括氣候特征,并分析這種氣候對國民經濟生產的影響,特別是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讓學生學會分析、歸納、概括,學會對比,切記結論性的灌輸。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十一
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小部分位于熱帶。
2、我國最北端在。
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端的黑龍江主航道為中心線,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海南),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新疆),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匯合處(黑龍江)。
3、我國東臨海洋,從北向南依次為。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第一大島臺灣島,第二大島海南島。我國的內海是渤海和瓊州海峽,管轄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
4、我國陸上國界漫長,達2萬平方千米,接壤的國家共有14個。
有六個隔海相望的國家(自北向南依次是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5、我國現行的行政區(qū)劃基本上劃分為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縣(自治縣、縣級市)、鎮(zhèn)(鄉(xiāng))三級。
全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qū),4個直轄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qū)。北京是首都,稱為“祖國心臟”。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
6、目前人口數為13.7億。
東西人口分界線:黑河—騰沖線以東南人口密集,以西北人口稀少。
中國人口分布特點是東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沿海、沿河湖、平原、盆地區(qū)人口多,干旱荒漠、高原人口少;經濟、交通、工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多城集區(qū),人口多,經濟落后、交通閉塞、偏僻農牧區(qū)人口少;漢族地區(qū)人口多,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qū)人口少。
7、我國實行。
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是一項長期基本國策。
8、我國共有56個民族,各民族中,漢族。
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壯族人口最多。我國各民族分布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漢族分布最廣,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部地區(qū)。
民族風情: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云南傣族的潑水節(jié);中華民族的端午節(jié)。
民族政策:平等、團結、互助、民族區(qū)域自治。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與技能]。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非洲東北部主體和亞洲的西奈半島)和首都開羅。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埃及沙漠廣布、氣候干旱的特點,說明該國是如何因地制宜發(fā)展棉花種植的;聯系埃及作為文明古國,說明該國是如何開展旅游業(yè)的。
3、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埃及(或蘇伊士運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5、收集并整理資料,說明文明古國埃及的歷史遺跡和對世界文化作出的貢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國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2、通過學習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現象,為揭開金字塔之迷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不斷學習、努力探索。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尤其是農業(yè))的影響。
2.蘇伊士運河的航運價值。
3.埃及傳統(tǒng)的出口商品(長絨棉)和現代重要經濟支柱。
教學難點。
1.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壩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2.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教學過程及方法。
1、學生讀圖p72圖3-14“埃及地形”,觀察埃及領土范圍、主要地形以及氣候特點。
2、學生在黑板上的地圖中指出蘇伊士運河的位置。
3、學生小組討論,然后請學生介紹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4、從p75圖3-21能總結埃及的工農業(yè)分布特點。
教學用具:埃及教學課件、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古代許多帝王為了在死后能夠保存完整的尸體從而獲得永生,不惜勞動人民的血汗,甚至從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營造自己的地下宮殿,實際上就是他們的陵墓,同時還要放置很多奇珍異寶,我國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實際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在各式各樣的陵墓中,有一種建得很特別(課件展示金字塔景觀圖),它們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狹窄,直到塔頂,從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們漢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國一般稱其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金字塔之國——埃及。
(講授研討新課)。
(展示課件)埃及的地理位置。
(提問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個方位?
(2)蘇伊士運河是那兩個大洲的分界線?
(3)埃及在亞洲境內的領土叫什么?
(4)埃及的緯度位置及海陸位置如何?
(簡要總結)埃及位于非洲東北部,是個地跨非亞兩大洲的國家,北回歸線橫穿其南部。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經濟和文化最發(fā)達、交通位置最重要、國際影響的國家。
(課件展示)蘇伊士運河。
(提問)。
(1)蘇伊士運河位于哪里?它溝通了哪兩個海?
(2)為什么在這里開鑿運河?
(3)在運河未開鑿前,從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條航線?
(4)這兩條航線相比較,走蘇伊士運河可縮短多少航程?
(簡要總結)為了提高運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對運河進行了加深拓寬的改造,并于1956年將運河所有權收歸國有,從而成為目前埃及重要的經濟支柱。
(引導學生讀課文了解運河開鑿的歷史和埃及人民收回運河主權所進行的斗爭史)。
(課件展示)埃及的地形。
(復習提問)從圖中我們能夠發(fā)現,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稱是什么?
(承轉)(展示課件)尼羅河的風光。
(學生簡要了解)。
(課件展示)尼羅河流域圖。
(提問)。
(1)尼羅河發(fā)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羅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尼羅河進入埃及后,沒有任何支流匯入?
(學生回答)。
(簡要總結)尼羅河全長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長河(注意強調長河與大河概念的區(qū)別),起源于非洲東部高原,注入地中海,由于進入埃及后流經沙漠地區(qū),沒有任何支流匯入。
(講述)尼羅河在廣闊的沙漠地帶浩浩蕩蕩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條1-25千米的綠色走廊,古代和現代埃及的文明進步與生產發(fā)展都與尼羅河有關。
(課件演示)尼羅河的泛濫。
(課件展示)阿斯旺大壩。
(提問)1.人們修建阿斯旺大壩的目的是什么?
2.阿斯旺大壩的修建對埃及產生了哪些影響?
(引導學生討論)。
(教師簡要總結,注意阿斯旺大壩修建的利弊應講清,培養(yǎng)學生看待問題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
(引導學生討論)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
(歸納總結)(利用課件演示)。
(承轉)埃及勞動人民憑借智慧和汗水,不僅充分利用了尼羅河,而且在近代還開鑿了聞名于世的蘇伊士運河。
(利用課件演示)。
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說說埃及的名勝古跡后教師總結,完成練習。
(課件展示)埃及重要的經濟支柱。
(講解)埃及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如金字塔等名勝古跡、尼羅河沿岸風光、沙漠奇景。這些寶貴的旅游資源,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因而旅游業(yè)已成為埃及主要經濟收入之一。
(承轉)在前幾節(jié)課里,我們已學到西亞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qū),號稱“世界石油寶庫”,埃及作為它的一部分,石油資源也非常豐富。
(課件展示)展示埃及石油產區(qū)。
(講解)石油主要分布在埃及北部,其石油開采量和出口量增長很快,石油收入現已躍居各經濟部門首位。
(講解)埃及具有臨近波斯灣有利的地理位置,及眾多的人口、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埃及勞務輸出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年來前往西亞產油國家工作的人越來越多,這既支援了這些國家石油的開發(fā),同時也給埃及帶來了大量的僑匯收入。
[總結]埃及是北非經濟發(fā)展最快的國家,在石油、運河、僑匯、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過了傳統(tǒng)出口商品棉花,而成為埃及的四大經濟支柱。埃及根據本國國情,大力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埃及。
一、地跨兩洲的國家。
1、位置。
2、蘇伊士。
3、領土、人口、宗教。
4、首都。
二、沙漠廣布。
1.沙漠之國。
2.尼羅河概況,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長度。
3.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
三、文明古國。
四、發(fā)展中的工農業(yè)。
(1)過去:長絨棉。
(2)現今:石油、運河、僑匯、旅游業(yè)。
教案點評:
教案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主動探索式的學習方法,較好貫徹了教學目標的實施,教學設計結構嚴謹。注重景觀圖片的運用,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每一個讀圖環(huán)節(jié)中,都設計了大量而嚴謹的問題,由淺入深,形成鏈鎖讓學生思考、討論,有力的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十三
1、東臨四海一洋。
2、領海和內海。
3、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
4、優(yōu)越的海陸位置。
四、陸上疆界、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新課導入〕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陸地面積廣大,而且還有廣闊的海域。
〔板書〕三、海洋和島嶼。
〔活動〕讀課本圖1-4。
〔提問〕由北向南我國瀕海的海洋分別是哪些?
〔講述〕我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南至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及臺灣島以東的太平洋洋面。渤海與黃海大致以渤海海峽為界;黃海因海水呈黃褐色而得名,長江口北岸為黃海和東海的分界線;臺灣海峽的南端為東海與南海的界限;南海是我國面積,海水最深的海區(qū)。
〔板書〕1、東臨四海一洋。
2、領海和內海。
〔承轉〕我國東臨遼闊的海洋,但這些海洋并不全部是我國的領海。
〔提問〕我國的領海寬度是多少海里?
〔講述〕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洋,因此,黃海、東海和南海的一部分為我國領海,12海里以外則為公海。被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環(huán)繞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則為我國的內海,其全部海域均屬于我國行使主權的范圍。我國的領海面積大約有300萬平方千米。
請同學們在圖冊上找到我國的的臨海和內海。
〔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國疆域圖”上填注出我國的海域。
〔提問〕我國大陸海岸線有多長,居世界第幾位?
〔講述〕我國大陸海岸線漫長曲折,約18000千米,沿海島嶼星羅棋布,共有5000多個(如果加上島嶼的海岸線,我國海岸線總長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許多優(yōu)良的港灣,便于船舶停靠。
〔讀圖〕在教師指導下,找出圖中的臺灣島、海南島、南海諸島、雷州半島、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瓊州海峽和臺灣海峽等。
〔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國疆域圖”上填注出上述島嶼、半島和海峽。
〔板書〕3、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嶼。
〔讀圖〕讀“世界政區(qū)掛圖”,請學生在圖上找出中國、英國、蒙古和美國。
〔提問〕從海陸位置來看,我國與英國、蒙古有何不同;與美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英國為歐洲西部的一個島國;蒙古為歐亞大陸上的一個內陸國家;美國雖然與我國一樣屬于海陸兼?zhèn)涞膰?,但是其東西臨海洋,這與我國東臨大洋,西靠大陸又有所不同。
〔活動并討論〕分析我國海陸位置的優(yōu)越性。
〔歸納〕我國東邊瀕臨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這使得我國東部廣大地區(qū)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雨量充沛,有利于農業(yè)生產。沿海地區(qū)便于發(fā)展海洋事業(yè),以及同海外各國的友好往來,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使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交往,便于與周圍國家的邊貿往來,在這里,古代有的“絲綢之路”,現有橫貫歐亞大陸的鐵路線。
〔板書〕4、優(yōu)越的海陸位置。
〔承轉〕我國不僅海岸線漫長曲折,而且還有0千米的陸上疆界。
〔板書〕四、陸上疆界與鄰國。
〔讀圖〕讀教材中的“中國行政區(qū)劃簡圖”,按逆時針方向,自東向西依次讀出我國陸上鄰國及隔海相望的國家。
〔掛圖〕中國政區(qū)掛圖(中國的鄰國示意圖)。
〔歸納〕我國陸上鄰國有15個,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布丹、緬甸、老撾和越南。
其中:東亞――蒙古、朝鮮。
東南亞――越南、老撾、緬甸。
南亞――印度、巴基斯坦、布丹、錫金、尼泊爾。
西亞――阿富汗。
中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北亞――俄羅斯。
同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
【教學后記】該節(jié)知識覆蓋面廣,知識容量大,要求多組織學生多參與活動。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資源;。
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fā)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難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fā)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準備:課件《櫻花》。
課件日本。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日本富士山圖(帶櫻花的一幅),名曲《北國之春》,用于課前播放,營造氣氛。
[提問]:同學們,通過看和聽,你有什么要說的?學生發(fā)言,把學生引入日本話題。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學校組織一批學生到日本修學旅行,下面幾種運輸方式都能到日本嗎?為什么?
1、汽車2、火車3、飛機4、輪船。
(讓學生去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
[活動]:
四人一小組,根據下面提供的四個問題,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選擇其中的一題展開探究討論,然后用你最喜歡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領土主要由哪幾個大島組成?
2、地圖冊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東京的距離。
3、日本有那幾個的城市?并能在地圖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討論,畫面切入到“世界政區(qū)圖”、“日本圖”)。
教師此時指導學生閱讀“世界政區(qū)圖”、“日本圖”和“富士山圖”,結束后重新顯示版面2,讓學生回答問題,講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師予以必要的補充和強調有關內容。
[讀圖7.5-7.7分析完成。
1、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讓學生對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認識。
顯示日本和中國人口比較表學生分析。
國家人口數(億)面積(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國13960萬。
日本1.2737.7萬。
?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3萬多美元,是世界收入國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業(yè)銀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位。
二、發(fā)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1.日本發(fā)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是什么?
2、日本經濟發(fā)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業(yè)部門?
3、日本主要工業(yè)原料來自哪些國家(地區(qū))?
4、日本貿易對象是哪些?中日貿易情況怎樣。
有利條件:(1)豐富的人力資源(2)較高的科技水平(3)島國的優(yōu)勢。
不利條件:自然資源缺乏。
探究題活動:
1、看看日本工業(yè)主要分布在那里?
2、綜合分析日本工業(yè)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會對日本經濟帶來那些影響?談談你的看法。
4、閱讀課本24頁有關資料,回答問題。
顯示幾幅圖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鐵路”圖片、“填海造陸”圖片、有關大阪的鳥瞰圖片。教師邊講課邊播放有關內容。
三、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
顯示“日本工業(yè)區(qū)分布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圖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業(yè)中心名稱,并思考回答日本工業(yè)分布在這里的原因。(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完成,同時借助于多媒體,通過這多個版面的播放,輔之以教師的講解,學生普遍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興趣很濃,教學效果很好。)。
板書設計:
日本。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二、發(fā)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三、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十五
1、東北地區(qū)位于中國東北部,地處東北亞的核心位置。東北地區(qū)包括黑、吉、遼三省,東、北兩面與朝鮮、俄羅斯為鄰,南連河北省,西接內蒙古自治區(qū),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
2、東北地區(qū)地理地位十分重要。東北地區(qū)陸上與朝鮮、俄羅斯接壤,有利于開展對外貿易;通過南面渤海、黃海海域可與韓國、日本等眾多海外國家進行經濟交流,促進當地經濟的發(fā)展。
3、地形特征:東北地區(qū)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為主,地表結構大致呈半環(huán)狀的三帶:外圍是黑龍江、烏蘇里江、圖們江和鴨綠江等流域低地,中間是山地和丘陵,內部則是廣闊的平原。(山環(huán)水繞,平原居中),東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
4、氣候類型及特點:東北地區(qū)屬于溫帶季風氣候,特點:夏季溫暖短暫,冬季寒冷漫長。(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東北地區(qū)最突出的氣候特征是長東嚴寒。
第二節(jié)東北地區(qū)的人口與城市分布。
1、東北地區(qū)人口分布不均勻。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區(qū)人口多,工業(yè)和交通運輸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人口多,其中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人口較為稠密。平原地區(qū)人口多,山地地區(qū)人口偏少。
2、東北地區(qū)是中國少數民族的民族的主要分布區(qū)之一,主要少數民族有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鄂溫克族、赫哲族等。滿族在東北地區(qū)分布較廣,是東北地區(qū)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赫哲族是我國北方長期以漁獵為生的民族,有吃生魚的飲食習慣。旗袍是中國女性特色服飾之一,源于滿族女性傳統(tǒng)的旗裝。
3、在東北地區(qū)的交通運輸網中鐵路占主要地位,縱橫交錯的鐵路連接著全區(qū)各主要城市和工礦中心。
4、東北地區(qū)是我國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區(qū)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線沿線地區(qū),特別是哈大線(哈爾濱-大連)、濱綏線(哈爾濱-綏芬河)、濱洲線(哈爾濱-滿洲里)。
5、哈爾濱市東北地區(qū)北部的中心城市長春是東北地區(qū)中部的中心城市,、沈陽是東北最大的綜合性城市中心和交通樞紐。1大連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港口,是東北地區(qū)重要的出海門戶,素有“北方香港”的美譽。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十六
八年級地理主要是學習中國地理,涉及的內容中有關的地理基礎知識已經在七年級學習過了,因此八年級地理相對于七年級地理而言,要變得容易一些了。同時,相當部分內容學生有一定的了解,學習起來興趣更濃厚了,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更高一些。
一、學情分析。
經過七年級的地理教學,2個班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學習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閱讀地圖并通過地圖分析地理現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教學大綱規(guī)定必須掌握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從上個學期期末檢測的成績來看,兩個班的優(yōu)秀率和及格率在全縣排在中等水平,由此可見,兩個班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比較濃,這對于學生學習八年級地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通過本期地理教學,使學生能比較熟練的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進一步提高閱讀地圖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繪圖的能力。同時,通過本期地理教學,使學生掌握中國地理概況,包括中國疆域概況,中國人口、民族特點及其地理分布特點,了解人口問題給社會、經濟、資源、環(huán)境帶來的壓力。掌握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包括地形、地勢,氣候,河流概況,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系與影響。了解中國自然資源分布和自然資源所面臨的現狀,認識能源危機和環(huán)境問題給社會、經濟發(fā)展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學生節(jié)能、節(jié)約的主動意識。認識祖國各地風土人情和地區(qū)差異,了解人文地理的區(qū)域差異。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本章主要學習中國疆域概況、人口與民族特點、構成與分布,掌握行政區(qū)劃劃分的標準。本章的教學重點是中國疆域概況、人口與民族特點及其分布特點、行政區(qū)劃劃分標準及行政區(qū)劃構成。本章的教學難點是掌握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qū)劃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級行政區(qū)劃的地理位置,記住中國省級行政區(qū)劃圖。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
本章的內容較多,包括中國的地勢特點與地形特點,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色。學習中國的氣候類型及其分布,中國河流與分布,區(qū)分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內流區(qū)與外流區(qū)、內流河與外流河的特點。本章在中國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內容繁多,難度較大。教學中應注意結合立體模型圖,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
本章主要學習中國的自然資源概況,包括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等,學習它們的分布及特點。通過學習本章理解人口問題對自然資源對影響,明確節(jié)約自然資源的重要意義。本章的教學重點是部分重要的自然資源的分布。本章的教學難點是部分重要礦產資源如煤碳、石油、鐵礦和有色金屬的分布。
第四章中國的區(qū)域差異。
本章主要內容是學習中國四大地區(qū)的概況和自然地理特點。本章的教學重點包括中國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線,尤其是秦嶺-淮河線在中國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義。其次是四大地理區(qū)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學難點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線兩側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四、教學措施。
1、強化基本技能訓練,通過識圖、繪圖、比較、分析、歸納、總結等方式,提高學生地理基本技能和閱讀、分析、理解能力。
2、強化學生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現象和解釋地理現象產生的原因的能力。開展形式多樣的化的課堂教學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3、加強課后的輔導,注重學以致用。開展各種地理小知識競賽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地理知識,并提高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4、搞好單元測試,發(fā)現問題及時加以解決,以確保所授知識的準確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的思想品質。
五、課時安排。
第一周中國的疆域1課時。
第二周中國的行政區(qū)劃2課時。
第三周中國的人口1課時。
中國的民族1課時。
第四周—第五周中國的地形4課時。
第六周—第七周中國的氣候4課時。
第八周中國的河流2課時。
第九周自然資源概況2課時。
第十周中國的土地資源2課時。
第十一周中國的水資源1課時。
中國的海洋資源1課時。
第十二周秦嶺—淮河線2課時。
第十三周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2課時。
第十四周青藏地區(qū)和西北地區(qū)2課時。
第十五周—第二十周復習考試。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十七
幾千年來,黃河一直是孕育中華燦爛文化的母親河,我們的祖先對其源頭進行長期的探索,唐代詩人李白曾吟誦:“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而后,人們猜測、考察,經過幾千年的實踐與探索,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到底從何而來,終于有了科學的答案,對母親河的源流概況也了如指掌。
出示板書課件黃河的治理與開發(fā)。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十八
1、我國地勢西高東低中國地勢三級階梯:
第一、二級階梯分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第二、三級階梯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2、我國由北向南劃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
3、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4、冬季風寒冷干燥,是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風溫暖潮濕,形成了我國的雨季。
5、黃河發(fā)源于青海巴顏喀拉山。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qū)。
黃河流經省份共有8個(自西向東):青海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陜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東省,最終流入渤海。
7、長江三峽(自西向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8、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省)。
9、中國最大淡水湖泊:鄱陽湖(江西省)。
10、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內蒙古高原。
11、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四川盆地(四川)、柴達木盆地(青海)、準噶爾盆地(新疆)。
12、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八年級地理北京教案篇十九
1、知道香港和澳門都是中國領土,中國政府已于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將于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同時實行一國兩制的政策;香港和澳門的地理位置和范圍;面積大小與人口構成情況;香港是世界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和交通中心,出口加工工業(yè)、對外貿易和旅游業(yè)是經濟支柱;澳門的重要經濟來源。
2、理解中國政府對香港和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的意義;香港在國際交通、貿易、信息方面的重要地位;香港工業(yè)、對外貿易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澳門產業(yè)的變化;祖國大陸是香港和澳門經濟發(fā)展的強大后盾。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初步學會比較香港和澳門在自然條件和經濟發(fā)展方面的.異同。
2、會舉例說明香港和澳門的經濟發(fā)展與祖國大陸的密切關系。
3、能在填充圖上準確填出香港、澳門、深圳、珠海、珠江口的位置。
三思想教育目標。
香港和澳門都是中國領土,培養(yǎng)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香港、澳門的思想感情;樹立為國家強盛發(fā)奮學習,將來報效祖國的信念;進一步明確各地區(qū)發(fā)展經濟必須遵循“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fā)揮優(yōu)勢”原則的意義。
【教學重點】。
1.祖國是香港、澳門經濟發(fā)展的靠山。
2.香港的海上交通地位和對外貿易,澳門經濟部門的變化。
【教學方法】。
以讀圖、講述方法進行。
教學過程中建議掌握。
1.我國對港澳恢復行使主權。
2.香港港口的重要地位。港澳旅游業(yè)、加工工業(yè)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香港和澳門都是中國的領土。
1.從居民講起香港人口中,中國血統(tǒng)居民占98%,澳門中國血統(tǒng)居民占95%以上。
2.從歷史上講由于不平等條約,香港和澳門分別被英、葡侵占。
3.從中英、中葡聯合聲明講兩地回歸祖國,分別設立特別行政區(qū),實行一國兩制。我國有能力使香港和澳門的經濟進一步得到繁榮發(fā)展。
二香港。
1.讀香港略圖明確位置、組成。
2.掛“亞洲圖”說明香港優(yōu)越的地位位置:北靠祖國大陸,腹地寬廣;南近東南亞,對外聯系方便;而且正當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線的要沖地帶,可直通各個大洲。另有發(fā)達的航空運輸。
3.香港港口的重要作用看香港海運圖,要求學生把下列四句課文用筆劃出來:
介紹。
4.香港發(fā)達的經濟加工工業(yè)、對外貿易(經濟的支柱)、旅游業(yè)(購物者的天堂)。結合“讀一讀”香港工業(yè)產品圖,看一看前面香港鳥瞰彩圖。
5.祖國大陸與香港的經濟聯系(1)重復講述上文中的香港是大陸進出口商品的轉口港,(2)讀“中國內地供應香港的主要物資”圖,以較重的語調,說明社會主義祖國是香港經濟發(fā)展的靠山。
三澳門。
1.讀“澳門略圖”明確位置、組成。
2.簡述澳門港的歷史變遷漁港——帆船運輸時代是對外貿易港——現代海輪運輸時代,港口地位衰落。
3.旅游業(yè)(賭場吸引游客)和加工工業(yè)簡單說明即可。重點講澳門經濟的發(fā)展,與祖國大陸的支持和香港的聯系有著密切關系。
【板書設計】。
第六節(jié)香港和澳門地區(qū)。
一香港和澳門都是中國領土。
二香港。
1.基本情況。
2.發(fā)達的經濟。
3.祖國大陸是香港經濟發(fā)展的靠山。
三澳門。
1.基本情況。
2.澳門的經濟及其與祖國大陸與香港的密切關系。
教后一得:
本節(jié)教材講述的中國的香港和澳門知識,在教學中,應多搜集有關的資料,聯系學生的實際,聯系學生的已有經驗,便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35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