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加減法教學設計(匯總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3 09:11:03
最新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加減法教學設計(匯總16篇)
時間:2023-12-03 09:11:03     小編:QJ墨客

總結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給予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在寫一篇完美的總結時,我們應該注重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優(yōu)缺點,找到改進的方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加減法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函數(shù)的概念,能從簡單的實際事例中,抽象出函數(shù)關系,列出函數(shù)解析式;。

2、使學生分清常量與變量,并能確定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3、會求函數(shù)值,并體會自變量與函數(shù)值間的對應關系.

4、使學生掌握解析式為只含有一個自變量的簡單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數(shù)的自變量的取值范圍的求法.

5、通過函數(shù)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到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是有規(guī)律地運動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了解函數(shù)的意義,會求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及求函數(shù)值.

教學難點:函數(shù)概念的抽象性.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上一節(jié)課我們講了函數(shù)的概念:一般地,設在一個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量x、y,如果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的值與它對應,那么就說x是自變量,y是x的函數(shù).

生活中有很多實例反映了函數(shù)關系,你能舉出一個,并指出式中的自變量與函數(shù)嗎?

1、學校計劃組織一次春游,學生每人交30元,求總金額y(元)與學生數(shù)n(個)的關系.

2、為迎接新年,班委會計劃購買100元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求所能購買的總數(shù)n(個)與單價(a)元的關系.

解:1、y=30n。

y是函數(shù),n是自變量。

2、,n是函數(shù),a是自變量.

(二)講授新課。

剛才所舉例子中的函數(shù),都是利用數(shù)學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這種用數(shù)學式子表示函數(shù)時,要考慮自變量的取值必須使解析式有意義.如第一題中的學生數(shù)n必須是正整數(shù).

例1、求下列函數(shù)中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

(1)(2)。

(3)(4)。

(5)(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實數(shù),與都有意義.

(3)小題的是一個分式,分式成立的條件是分母不為0.這道題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同理(4)小題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條件是分母不為0,這道題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第(5)小題,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條件是被開方數(shù)大于、等于零.的被開方數(shù)是.

同理,第(6)小題也是二次根式,是被開方數(shù),。

解:(1)全體實數(shù)。

(2)全體實數(shù)。

(3)。

(4)且。

(5)。

(6)。

小結:從上面的例題中可以看出函數(shù)的解析式是整數(shù)時,自變量可取全體實數(shù);函數(shù)的解析式是分式時,自變量的取值應使分母不為零;函數(shù)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時,自變量的取值應使被開方數(shù)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學沒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時,自變量的取值應使分母不為零,片面地認為,凡是分母,只要即可.教師可將解題步驟設計得細致一些.先提問本題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為零.求出使函數(shù)成立的自變量的取值范圍.二次根式的問題也與次類似.

但象第(4)小題,有些同學會犯這樣的錯誤,將答案寫成或.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時,方程的兩根用“或者”聯(lián)接,在這里就直接拿過來用.限于初中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師可聯(lián)系日常生活講清“且”與“或”.說明這里與是并且的關系.即2與-1這兩個值x都不能取.

例2、自行車保管站在某個星期日保管的自行車共有3500輛次,其中變速車保管費是每輛一次0.5元,一般車保管費是每次一輛0.3元.

(2)若估計前來停放的3500輛次自行車中,變速車的輛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試求該保管站這個星期日收入保管費總數(shù)的范圍.

解:(1)。

(x是正整數(shù),

(2)若變速車的輛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

收入在1225元至1330元之間。

總結:對于反映實際問題的函數(shù)關系,應使得實際問題有意義.這樣,就要求聯(lián)系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對于函數(shù),當自變量時,相應的函數(shù)y的值是.60叫做這個函數(shù)當時的函數(shù)值.

例3、求下列函數(shù)當時的函數(shù)值:

(1)(2)。

(3)(4)。

解:1)當時,

(2)當時,

(3)當時,

(4)當時,

注:本例既鍛煉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又創(chuàng)設了情境,讓學生體會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確定的值與之對應.以此加深對函數(shù)的理解.

(二)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進一步地研究了有關函數(shù)的概念.在研究函數(shù)關系時首先要考慮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因此,要求大家能掌握解析式含有一個自變量的簡單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數(shù)的自變量取值范圍的求法,并能求出其相應的函數(shù)值.另外,對于反映實際問題的函數(shù)關系,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作業(yè):習題13.2a組2、3、5。

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加減法教學設計篇二

單元教材分析:本單元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兩步式題的基礎上編排的。本單元的主要內(nèi)容有:運用加法和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并學會使用小括號;運用乘法和加法(或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本單元教材在編寫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結合生活情境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并解決問題。

2.例題的呈現(xiàn)形式具有開放性。

單元教學要求:

1、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理解數(shù)學問題的基本含義,學生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知道小括號的作用。

2、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單元教學重、難點:1、小括號的使用。2、綜合算式的應用。

單元課時安排:約4課時。

第一課時解決問題。

教學內(nèi)容:課本第4頁例1授課日期:年月日星期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shù)學的良好情感。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數(shù)學問題的含義,經(jīng)歷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會用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知道小括號的作用,會在解決問題中使用小括號。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游樂園情境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1、談話:小朋友們你們?nèi)ミ^游樂園嗎?你最喜歡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樂園情境圖,問:“我們看看圖中的小朋友們在做什么?”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上來。

3、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教師適當啟發(fā)引導: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戲?學生自由發(fā)言,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歡的事物引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2、觀察了解信息: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組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計算現(xiàn)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2)獨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nèi)交流。

(3)選派組內(nèi)代表在班中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4、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較兩種方法的異同。明確兩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現(xiàn)在看戲的有多少人,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兩個小算式你能寫成一個算式嗎?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

板書:(1)22+13-6(2)22-6+1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結。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觀察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明確條件,提出問題并自主解決。

三、練習鞏固,應用實踐。

1、練習一的第1題,讓學生說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后,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后請幾名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學生以啟發(fā)。

2、練習一的第4題,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匯報解決問題的思路時,教師結合題目的具體內(nèi)容,適當滲透思想教育。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實踐中掌握知識。

四、課堂總結。

五、課堂作業(yè)。

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加減法教學設計篇三

教科書第24頁,練習五的第1~3題。

1、使學生初步知道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shù)字0。

備茶杯圖,直尺圖,畫著放大的寫字格的小黑板,學生放氣球圈,蠟筆盒圖。學生準備0~5的數(shù)字卡片。

一、復習。

1、口算。

2+35-14+14-25-3。

2+23-23+11+23+2。

5-41+44-35-21+3。

2、從1數(shù)到5。

3、看圖寫數(shù)。在黑板上出示下一圖。

二、新課。

1、認識0。

接著復習中的看圖寫數(shù)。

提問:“如果我把每個圈里的茶杯都拿走3個,想一想,每個圈里還剩幾個茶杯?”

教師從左邊的集合圈中拿走3個茶杯。

提問:“現(xiàn)在這個圈里有幾個茶杯?用數(shù)字幾表示?”學生回答后,教師在集合留下面板書:2。

教師從中間的集合圈中拿走一3個茶杯。提問:還剩幾個茶杯?學生回答后,教師在集合圈下面板書:1。

教師從右邊的集合一圈中拿走3個茶杯。

提問:“現(xiàn)在這個圈里有幾個茶杯?”(沒有了)“用什么數(shù)表示呢?”

師:“像這樣一個也沒有,我們就用零表示?!痹诩弦蛳旅姘鍟?。(注意寫得慢一些。)。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新數(shù)字?!睅е鴮W生念幾遍。說明0和1、2一樣,也是一個數(shù),什么也沒有就用零表示。

師:“同學們看一看,想一想這個數(shù)字的形狀像什么?”學生回答可能會有許多種,教師肯定其中比較合適的,如:0像個雞蛋。

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看一看數(shù)字0和上面的集合圈的形狀一的關系_。為了幫助學生記憶,并滲透空集思想,可以形象地說。0就相當于把上面的圈豎起來。因為把茶杯都拿走了,所以圈是空的。

2、認識直尺。

師:“同學們想一想,你們以前見過0嗎?”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直尺,教師出示直尺圖。然后讓學生先在直尺上找到0,再找到1,說明0到l是一段。用1表示;接著我2,說明0到2是兩段,用2表示……一段一段地數(shù)到5。說明0是開始,是起點。0在1的前面。帶著學生從0到5數(shù)幾遍。

3、0的寫法。

教師先在放大的寫字格里板書,來示范0的寫法。邊示范邊講清筆順的要點;0是一筆寫成的。起筆,在上線中間偏右一點,向左下寫,在中線附近與左線接觸,然后向下拐,與下線接觸在中間偏左部位,再向右上拐,到中線附近與有線接觸,再繼續(xù)向上,收筆處與起筆處相連。要特別提醒學生,0寫得要圓滑,尤其在拐彎處不能有棱角。

帶著學生書空2~3遍。

打開教科書第24頁,看寫0的筆順示意圖。然后讓學生按書上的'虛線字描寫數(shù)字0。

4、鞏固練習。

(1)做練習五的第1題,教師說明要求后,讓學生自己填()。做完后指名訂正。

對要填0的,問一問學生是怎樣想的。

(2)做練習五的第2題。教師巡視,對書寫不正確的要進行糾正。

(3)做練習五的第3題,拿出0~5的數(shù)字卡片,把卡片的順序弄亂,做“游戲”。

師:“把這些卡片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一排隊,看誰排得又對又快。”

訂正后,再問一問0的含義,以及為什么要把0排在第一個。

(4)做練習五第9題。教師往意巡視,對筆順寫得不對的要及時糾正。

課間活動。

(1)一個數(shù)減去與它同樣多的數(shù)。

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0是一個數(shù),所以它也像其他數(shù)一樣可以進行計算。下面我們就學習有關0的加、減法?!背鍪緦W生放氣球圖。教師演示,學生觀察。

師:“小強手里有兩個氣球,放走了1個、還剩幾個?”“怎樣列式計算?”(2-1=1)。

師:“小強手里有兩個氣球,放走了2個,還剩幾個?”“怎樣列式?”(板書:2-2=)。

“得數(shù)是幾?”(0)“為什么?”(2個氣球都放走了、就沒有氣球了。)。

板書得數(shù):2-2=0。

指明讓學生說一說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

提問:“小麗有4塊糖,吃了4塊,還剩幾塊?”“怎樣列式?”(4-4=0)“為什么?”

師:“從上面的兩個算式,你能想出5-5的得數(shù)嗎?”“3-3=?”“1-1呢?”

師:“一個數(shù)減去與它伺樣多的數(shù)得0?!?/p>

(2)一個數(shù)加0。

出示蠟筆圖。

師:“左邊盒里有4枝蠟筆,右邊盒里有1枝蠟筆,一共有幾枝蠟筆?”(4+1=5)。

師:“左邊盒里有4枝蠟筆,右邊盒里沒有蠟筆,一共有幾枝蠟筆?”“怎樣列式?”

(板書:4+0=)“得數(shù)是幾?”(得數(shù)是4。)“為什么”’(因為右邊盒里沒有蠟筆,所以就只有4枝蠟筆。)。

板書得數(shù):4+0=4。

指名讓學生說一說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

把左邊盒里的蠟筆換成3枝。提問:“現(xiàn)在一共有幾枝蠟筆?”(3枝。)“怎樣列式計算?”

(板書:3+0=3)。

再把左邊盒里的蠟筆換成2枝,問題同上。(板書:2+0=2)。

師:“想一想5+0、1+0等于幾呢?”

師:“從上面的計算中可以看出什么?”(一個數(shù)加上0,還得原數(shù)。)。

教師把兩個蠟筆盒交換一下位置?!艾F(xiàn)在一共有幾枝蠟筆一?”“怎樣列式?”(0+2=2)。

師:“想一想0+4、0+3、0+5等于幾?”

師:“從這幾道題中可以看出什么?”(0加上一個數(shù),還得那個數(shù)。)。

師:“想一想0+0等于幾?”

(3)一個數(shù)減去0。

師:“想一想5-0等于幾?”(……)。

師:“5-0就是從5個東西里面去掉0個,也就是一個也沒有去掉,所以還是5。”

(板書:5-0=5)。

師:“4-0、3-0、2-0、1-0等于幾?”“為什么?”“0-0等于?”

6、混合練習。

做教科書第24頁“做一做”中的題自。說明題意后,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集體訂正。

7、小結。

我們這節(jié)課認識了數(shù)字0,知道了什么東西也沒有就用0表示,0還可以表示起點。

我們還學會了0的寫法、要注意,寫0的時候,要從上到下、從左向右,寫得要圓滑,不能有棱角。最后我們學習了有關0的加、減法,知道了一個數(shù)加上0還得原數(shù),一個數(shù)減去0也得原數(shù)。一個數(shù)減去與它同樣多的數(shù)得0。

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加減法教學設計篇四

教科書第42頁的例題、“想一想”,第42~43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1、經(jīng)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學會有關0的加、減法,更加喜愛數(shù)學。

2、發(fā)展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分析比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初步體會函數(shù)。

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學會有關0的加、減法計算。

一、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

二、新授:

1、操作學具:

講述:同樣是3個桃,三只小猴吃掉的個數(shù)不同,剩下的個數(shù)也不同。請你們用學具盒中的圖片你替桃,分別演示一下三只小猴吃桃的情況。

2、教學例1:

講述:請大家把書翻到下面寫著“42”的那一頁。這頁書上面的兩幅圖告訴我們什么?把看到的告訴同桌。

指定三人說圖意。并提問:要算“現(xiàn)在有幾人”,怎樣列式?為什么要用減法算?等于多少/為什么等于0?指名說說算式中每個數(shù)表示的意義。

3、教學例2:

交代:投影出示兩盆花,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同桌互相說一說,再指名說一說。

提問:誰能算出“兩盆一共開了幾朵花”?列出算式。

學生完成后,集體訂正,并說說為什么列成5+0,為什么等于5。

一盆開了5朵,另一盆一朵也沒有開,所以。

5+0=5。

左邊一盆開右邊一盆一朵兩盆一共。

的朵數(shù)也沒有開的朵數(shù)。

4、教學“想一想”。

講述:剛才大家算得真不錯,下面我們來比一比。

(出示0+3和3-0)先用小棒擺一擺,然后同桌交流,小組計論說說怎樣想的,再填在課本上。

教師巡視指導,指名板演。

提問:0+3為什么等于3?3-0為什么也等于3?

5、小結。

今天我們學的知識都和幾有關,誰能有一句話說說這節(jié)課學會了什么?隨學生回答板書課題。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題。

講述:剛才“老三”把桃都吃光了,晚餐什么出沒有了。所以它就出去找食物。后來它發(fā)現(xiàn)了兩棵樹,就印在我們書上,看“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完成書上的填空后,小組檢查訂正。

2、“想想做做”第2題。

先獨立完成,做完后再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題。

講述:你看到了什么?把看到的說給你的同桌聽,再列出算式。

4、“想想做做”第4題(口答)。

講述:根據(jù)剛才看到的,誰能把每組題整好隊,按順序說一說。

小組討論,交流。

四、總結:

提問: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有關0的加、減法怎樣算?

安排學生相互說說,再告訴大家。

教學后記:這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較好,學生能掌握0的加減法,也能明白其意義。

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加減法教學設計篇五

第二課時:(認識三角形的高)。

上課時間:3/11累計課時:13。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24―25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義,了解底和高的對應關系,會用三角尺畫三角形的高。

2、讓學生通過閱讀資料,了解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三角形的高,并正確地畫高。

教學準備:三角尺、學具盒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有關三角形的知識,你對三角形有了哪些了解。?

2、畫一個類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條邊)。

說說三角形的組成: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二、教學新課。

(一)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

1、我們剛才說到三角形有三條邊,這節(jié)課我們將要來認識關于這個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條線段。

2、同學們,看看這個圖形知道它像什么嗎?(介紹人字梁)。

3、我們要最出這幅人字梁的高,應該從哪兒量到哪兒呢?

學生討論。

指明:人字梁的高度就是從這個三角形的頂點到它對邊的垂直線段。

4、畫一個銳角三角形后,提問:數(shù)學中三角形的高是什么意思呢?

從三角形的一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

5、示范畫高。

邊畫邊講:現(xiàn)在要找它的高,就是從頂點畫出這條邊底邊垂直線段。從頂點畫下來的這條垂線用虛線畫一畫。指出: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是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是三角形的底;畫的這條線段用虛線表示,既然是垂直線段,畫完后還要要注意標上直角標志。

學生在作業(yè)本上,模仿板書也畫一畫。

6、同學們想一想,一個三角形可以幾條這樣的高呢?

讓學生自己試一試。

指出:三角形有三個頂點,可以向對邊畫三條垂直線段。也就是可以作三條高。

分別請學生來用三角板擺一擺另兩條高的位置。學生在作業(yè)本上完成三條高。

引導觀察該圖:一個三角形可以畫出它的3條高;這3條高應相交于同一個點。如果你畫的三條高沒有相交于同一個點,那么你的高肯定是畫得不夠準確。

(二)鞏固新知。

出示三角板,問:我手里的這個三角板和剛才畫的三角形,有什么不用?(有一個直角)。

描畫出三角板中的三角形,并標出其中的一個直角。

提問:這個三角形,你也能像剛才那樣找到3條高嗎?怎么找?

結合學生的回答,使大家明白:三角形中有一個角是直角,那么這兩條直角邊可以互相看作是一底一高,不用另外畫;只有當把斜邊當作底的時候,它的高要另外畫;3條高相交于原來的直角處。

三、完成書上的練習。

1、試一試,分別量出下面每個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2、想想做做第1題:畫出每個三角形底邊上的高。

說說你的方法?有沒有有序思考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3題,請你說說為什么這個三角形的高的長度一定比小棒短?(可引導學生回憶: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最短。所以這條高要比小棒短。)。

四、介紹“你知道嗎?”

學生分別用學具盒里的3根小棒,搭成一個三角形,輕輕捏住其中的一個角,敲其他的邊或角,發(fā)現(xiàn):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大小不變。

再用4根或5根甚至更多的小棒,圍起來,得到一個多邊形,也捏住它的一個角,輕輕地敲,發(fā)現(xiàn):它非常容易得變成其他模樣。

指出: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加減法教學設計篇六

1、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心理為基礎,營造和諧課堂,活化教學內(nèi)容,合理設計教學過程,較好的完成了這一節(jié)的教學活動。即由演示問題讓學生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最后完成教學目標,并且知識點的安排由低到高,由點到面,步步深入,使學生很容易就學會了解決減法問題的學習方法。

2、根據(jù)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加深學生對減法的過程的體驗、強化對減法含義的理解和提高計算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交流表達、數(shù)學思維能力,讓全體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和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fā)現(xiàn)的我決不包辦代替,我只是在學生感到困惑時加以指導,。努力扮演好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讓學生多看、多想、多說、多做,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學生做數(shù)學的時間和空間,實現(xiàn)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一節(jié)課下來,我覺得很輕松,而學生似乎也和我一樣(從課后的作業(yè)中也反映了學生確實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但這節(jié)課也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1、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平常的積極性沒能很好的表現(xiàn)出來,還有一部分學生處于沉默狀態(tài),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研究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盡可能地在課堂中調(diào)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熱情。

2、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考慮不充分。主要是中間的環(huán)節(jié)講得太多,導致最后的作業(yè)時間不夠,只留下5分鐘,學生沒能在課堂完成作業(yè),這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遺憾。

上完一節(jié)課后,我找到了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很多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更加的努力,虛心學習,刻苦鉆研,爭取每上完一堂課就收獲一堂課,我相信我能行!

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加減法教學設計篇七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jīng)歷探索小數(shù)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體會小數(shù)加減法與整數(shù)加減法在算理上的聯(lián)系,初步掌握小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進一步增強運用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探索并解決新問題的意識,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小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方法與手段:

使學生經(jīng)歷探索小數(shù)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體會小數(shù)加減法與整數(shù)加減法在算理上的聯(lián)系,探索小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具學具:多媒體光盤。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圖。

談話:這是同學們在文具商店購物的畫面。你能從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學生交流后提問:根據(jù)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減法計算的問題嗎?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下面的問題及相應的算式:

(1)小明和小麗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麗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個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課題。

談話:怎樣計算小數(shù)加減法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板書課題:小數(shù)加法和減法)。

二、探究。

1、教學例1的第(1)問。

談話:你能用豎式計算“4.75+3.4”嗎?先試一試,再和小組內(nèi)的同學交流。

討論:你是怎樣計算的?又是怎樣想的?

圍繞學生采用的算法進行比較,要求學生具體地解釋思考過程。

小結:用豎式計算小數(shù)加法時,要把兩個加數(shù)的小數(shù)點對齊,然后把相同數(shù)位上的數(shù)分別相加。

2、教學例1的第(2)問。

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學“試一試”。

談話:這里還有兩道題,你能用剛才學到的計算方法自己算出結果嗎?

學生計算后,再要求說一說是怎樣算、怎樣想的。然后提出把計算結果化簡的要求,讓學生說一說化簡的結果和依據(jù)。

4、總結和歸納。

學生活動,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然后組織機交流。

三、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讓學生說一說計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練一練”第2題。

先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找出每道題中的錯誤,再分別改正,并組織交流。

3、完成練習八第1題。

4、完成練習八第2題。

根據(jù)學生完成的情況適當加以點評。

5、完成練習八第3題。

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根據(jù)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還可以自己補充問題:問學生你還想到了什么?

四、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獲?你認為自己今天學得怎么樣?

五、延伸。

同學們在開始上課的時候,提出了許多用小數(shù)加減法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很有價值。其中,有些問題我們已經(jīng)解決,剩下的問題下節(jié)課在繼續(xù)研究。

六、課堂作業(yè)。

《補充習題》p。

學生回答。

學生根據(jù)條件提出相應的數(shù)學問題。

學生口答算式。

學生思考、交流后回答:算式中都用小數(shù)。

學生用豎式計算,并在小組內(nèi)交流。(同時指名板演)。

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同學間交流自己想法。

學生獨立計算,指名板演。

學生交流后明確學生獨立計算,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同學們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組內(nèi)的同學交流。

引導學生歸納:小數(shù)加減法和整數(shù)加減法都要把相同計數(shù)單位上的數(shù)分別相加、減,都要從低位算起。計算小數(shù)加減法時,需要把小數(shù)點對齊后再算,最后在得數(shù)里對齊橫線上的小數(shù)點,點上小數(shù)點。

學生各自在書上填出得數(shù),并回答。

學生獨立完成,

結合線段圖學生說說對前3個問題的理解。

學生交流。

問題的提出來自學生本身的思索,這讓學生更有興趣去探索、嘗試。

圍繞學生采用的算法進行比較,要求學生具體地比較“數(shù)位對齊”、“相同數(shù)位對齊”和“小數(shù)點對齊”,最終讓學生明白“小數(shù)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shù)位對齊”。

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己嘗試解決。教師鼓勵分小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進而探討小數(shù)加、減法的基本算理。這樣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既掌握了知識,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整數(shù)加、減法,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對小數(shù)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形成比較完整的認識。

通過一系列的練習,既鞏固了本課的相關知識點,又提高了學生靈活計算的能力。

板書設計:。

小數(shù)加減法。

4.75+3.4=8.15(元)4.75-3.4=1.35(元)。

4.754.75。

-3.4-3.4。

8.151.35。

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加減法教學設計篇八

1、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境,使學生初步學會加法的驗算,并通過加法驗算方法的交流、讓學生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2、培養(yǎng)學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3、讓學生用所學到的驗算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用數(shù)學的樂趣。

讓學生體驗加減法驗算方法的多樣性、

讓學生理解理解驗算方法、

用買東西的生活實例引出驗算問題,目的是創(chuàng)設實際問題的情景,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驗算的意義和作用。

東東說:沒問題,阿姨。

(學生會提出各種問題,如:運動服的價錢比運動鞋的價錢貴多少?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一共多少錢?)當學生說出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一共多少錢?時教師用屏幕顯示這個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能幫一下東東解決這個問題嗎?

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并把教材情景圖上的問題拋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解決問題,真正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教師讓學生根據(jù)剛才自己提出的問題,獨立計算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一共要多少元?師面批學生答案,個別學生應給予指點,課件出示:

講解之前先處理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遇到的問題。

師問:那么怎樣才能知道你們計算的結果是不是正確呢?怎樣才能對它進行驗算呢?

我們先討論怎樣檢驗加法計算的結果?

小組討論并在班上交流,師點評。

師: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驗算的方法?哪些是我們想到的?哪些是我們沒有想到的?

點擊課件:出現(xiàn)驗算的方法。

師:我們來一起總結一下加法驗算的方法。

學生發(fā)言教師板書。

(1)用48+135,看得數(shù)是不是183。

(如果學生提出重新加一遍也應當肯定。)。

師歸納:我們看到,驗算加法的計算結果一般用三種方法。第一種是把加數(shù)的位置交換后再加一遍,看結果是不是相同。根據(jù)這個方法,我們也可以利用原來的豎式從下向上再加一遍。第二種和第三種方法都是用和減去一個加數(shù),看得數(shù)是不是等于另一個加數(shù)。要做到計算的正確,我們要掌握驗算的方法,并自覺地在計算中運用這些方法。

通過讓學生理解利用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對加法和減法進行驗算,方法集中出現(xiàn),以利于學生通過加、減法的互逆關系理解和掌握加、減法的驗算方法,體現(xiàn)方法多樣化。

東東說:應找回13元。

師這時出現(xiàn)畫外音:找的錢對不對呢?

師:誰能幫助東東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發(fā)表看法。

師:售貨員找的錢對不對,也就是要檢查計算的結果正確不正確。

【設計意圖】。

問學生找的題對不對,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同時引入減法驗算的教學。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思考。

師巡視指導,也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學生匯報減法的驗算方法。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減法的驗算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自己的驗算方法和結果,鼓勵學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200減17,看是不是等于183。

生2: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

師:你最喜歡哪種方法?

之后師總結驗算方法并歸納:

(1)用被減數(shù)減去差,看是不是等于減數(shù)。

(2)用差加減數(shù)看是不是等于被減數(shù)。

師邊講邊點課件演示給學生看減法驗算的過程。

(1)放手讓學生去探索減法驗算方法的多樣性,體驗驗算方法的多樣化。由于學生在學習加法驗算時已經(jīng)了解了如何進行驗算,這里應當充分體現(xiàn)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觀察減法算式的各部分關系,提出驗算的方法。師總結驗算方法,讓更規(guī)范的語言歸納減法驗算的方法。

(2)把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分為兩部分來進行,由加法的驗算過渡到減的驗算,削減了學生學習的難度,讓學生體驗出加減法驗算方法的多樣化,讓學生掌握驗算方法。

師:這節(jié)課大家?guī)蜄|東把問題解決了,那同學們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呢?

生談收獲,之后師總結:

1)交換加數(shù)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減一個加數(shù),是不是等于另一個加數(shù)。

1)用被減數(shù)減去差,看是不是等于減數(shù)。

2)用差加減數(shù)看是不是等于被減數(shù)。

師:同學們,以后為了保證計算結果的正確性,一定要養(yǎng)成認真檢驗的好習慣,在做加減法的題目時,一定要養(yǎng)成驗算的習慣。

引導學生利用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進行驗算。

完成課本第30到31頁7——9題。

師提要求:認真獨立完成,書寫認真規(guī)范。

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加減法教學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體會測量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體會引入較大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米,認識表示長度單位的符號“m”。初步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在實際測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過實際測量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以及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教學難點:理解1米=100厘米。(調(diào)整為:建立1米的正確認知)。

教師準備:1支7cm長鉛筆、12把米尺、學生尺、1根長繩、1根1米長繩子、雙面膠、剪刀。

學生準備:學生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測量鉛筆的長度需要什么工具?測量所得數(shù)據(jù)要用什么作單位?

2.用厘米尺測量老師手中鉛筆的長度。

(學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師強調(diào)測量時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對準鉛筆的左端。)。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鉛筆的長度,既復習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又為接下來的測量黑板的長度打下基礎。

【教后思考】通過對厘米和厘米尺的復習,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上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鞏固認知,另一方面可以為新課學習做鋪墊,達到“教結構用結構”的作用。這兩節(jié)課的教學結構基本上都是:情境導入——認識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認識米(或厘米)——通過測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長,進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實際觀念。

二、引入新課。

1.情境導入。

(1)課件出示小動畫:量黑板的長度。(先是用厘米尺量,后改用米尺量)。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用厘米量較長物體的不便利,從而產(chǎn)生困惑,積極主動認識米。

【教后思考】這個環(huán)節(jié)原打算讓一個學生來講臺上實際操作,但在上課之前又覺得有點費事兒,于是改成了觀看動畫。相比之下覺得改變后雖然節(jié)約了2分鐘左右時間,但給孩子們留下的印象不足夠深刻。根據(jù)研討中小組其他成員的建議,若改成師生比賽或是兩個學生比賽,應該可以更高效一些。

2.點明課題。

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較長的物體長度,用老師手中的尺子測量方便了,像這樣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認識米用米量”。(板書:認識米用米量)。

三、探究新知。

1、估計1米的實際長度。

師:老師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計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大約是1米高呢?(學生根據(jù)已有經(jīng)驗進行估計,并貼上標簽)。

【教后思考】這個環(huán)節(jié)耗時很長,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應該是以下幾點:一是鋪墊不足,要求不夠明確,以至于一開始孩子們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圖何在;二是老師的身高對孩子們來說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個估測的依據(jù),但實際上孩子們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這個數(shù)據(jù),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更多的是關注于貼在老師身上的彩色紙條,而忽視了問題多本質——一米有多高。這一環(huán)節(jié)如果能夠從孩子們自己的身高入手,這樣的話效果可能會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誰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師: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嗎?

(生:不是,應該用米尺。)。

師:好,那接下來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米尺”。

【設計意圖】從估測老師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學生肯定興趣很高,在此過程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長,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估測意識,也為建立1米的長度單位打下了基礎。

【教后思考】整個環(huán)節(jié)孩子們確實挺活躍的,但是由于操作不當(演示時大部分學生看不到;活動組織不嚴謹導致有的孩子趁機開小差),導致部分孩子無法完全參與進來,進而轉移注意力。結合小組研討中各成員的建議以及自己的思考,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設計:

設計一:先讓孩子們報自己的身高,再根據(jù)自己的身高估測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測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準確測量,明確1米的`高度,最后尋找身邊的1米(如1庹,窗戶高度、電棒管的長度等等)。這種設計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設計相同,是先估測,再認識米尺,最后準確測量,再聯(lián)系生活尋找1米,只是主體由“我的身高”換成了孩子們自己的身高,這樣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應該效果會好些。

設計二:在認識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準確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構1米的認知表象,最后尋找身邊的1米(如1庹,窗戶高度、電棒管的長度等等)。這種設計的確有助于較好的建立1米的認知表象,而且會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測的環(huán)節(jié),原本孩子們就缺乏“估測意識”,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應通過不斷地滲透,一點點培養(yǎng)起來。

2、認識米尺。

出示米尺。

(1)談話:每個小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用它來量比較長的物體就容易多了。

請大家拿出你們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數(shù)字相同,都是從0開始,從小到大排列;刻度線相同,兩根長刻度線之間相距1厘米,兩根長刻度線之間有9跟短刻度線,其中正中間一根稍微長一點。不同之處就是厘米尺較短,數(shù)字較少,而米尺較長,數(shù)字也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個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1米=100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對比、思考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教后思考】通過對米尺和厘米尺的對比觀察,孩子們對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較清楚的認識。

3、用米尺量。

(1)提問:到底老師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呢,誰來幫老師量一量。(學生測量后,在1米的位置貼上標簽。)。

小結:量物體的時候,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對齊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課件演示)。

(3)談話:同學們現(xiàn)在知道1米有多長了嗎?請小朋友張開雙手,先估計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長還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現(xiàn)在你能用雙手比劃出1米大約有多長嗎?(學生用手比劃1米的實際長度)。

(5)談話:請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邊哪些物體長約是1米。再小組合作動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約長幾米?

(7)小結:量哪些物體的長要用米做單位?——較長的物體。

【設計意圖】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長,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并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個設計應該和“估計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來,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設計一”或“設計二”。

四、活動鞏固。

下面,我們來做個小游戲:老師帶來了一卷綢帶,請兩個同學把這卷綢帶慢慢的拉開,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拉開的綢帶,如果你覺得拉開的綢帶的長夠1米了,就立即喊“?!保▽W生活動)。

當學生喊停后剪下,貼到黑板上。指著黑板上的絲帶問:這正好是1米嗎?怎樣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長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絲帶,長或者短了,再追問:那1米到底有多長?再剪一根1米長的絲帶貼上去,對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剛好1米的絲帶貼上去,直接對比。

【設計意圖】通過剪絲帶的游戲進一步感知1米有多長,進一步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五、方法應用。

1.提問:你能估計出1米長的隊伍大約能有幾人嗎?(學生可能想到,豎著排大約有5人,橫著排大約有3人。再實際排一排)。

提問:想一想,同樣是1米長的隊伍,為什么有的大約有5人,有的大約有3人呢?

2.小組活動。

要求:估計一下,用我們平時的步子走1米長的路大約要走幾步?(請幾個同學上來走一走)。

提問:同樣走1米,為什么走的步數(shù)不一樣?

談話:同學們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約要幾步嗎?

小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離。每個同學都來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絲帶”和“1米大約有幾步”這兩個活動由于時間關系沒有進行。

學生紛紛站在老師的身邊,最后成一個半徑是1米的圓。

【設計意圖】數(shù)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觀察、比較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感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絲帶”、“1米大約有幾步”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孩子們腦子中的1米還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這樣的“身體”的層面,無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時候并不是很順利。另外這個活動只能少數(shù)十幾個學生參與,學生參與面不是很高。如果這樣修改一下:每3個小組為一大組,請一位同學先站好,聽口令其他同學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這樣每個孩子都可以參與進去,學生積極性會更高,而且每個同學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長度這一認知。

六、梳理小結。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們有哪些收獲?

這節(jié)課我們又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張開雙臂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還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品,課后同學們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設計意圖】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一個簡單的回顧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識網(wǎng)絡,整理學習思路,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七、課堂檢測。

a卷:

1.兩人互相量身高,xxxxxxx米xxxxxx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長,用做單位。(2)量籃球場的長,用()做單位。(3)從直尺的0—1是()厘米;從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內(nèi)填寫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厘米。

教室長9()黑板長2()小明身高124()課桌長50()。

b卷:

1、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厘米。

鉛筆長18()一棵大樹高10()一張床長2()教室長10()。

桌子高90()操場長200()一個杯子高10()桌子長100()或是1()。

2、判斷:

(1)小紅身高是145米。()。

(2)操場上的跑道長300米。()。

(3)米和厘米都是長度單位。()。

(4)因為1米=100厘米,所以長度單位厘米大于米。()。

(5)一根跳繩長3厘米。()。

(6)一枝鉛筆長13米。()。

(7)有三條帶子,第一根長6米,第二根長6厘米,第三根長60厘米,哪根最短?()。

【教后思考】課堂檢測部分分了兩個層次,這是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一樣,有針對性的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收獲。這份練習題課堂上沒來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業(yè)。

八、布置作業(yè)。

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加減法教學設計篇十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p2-5例1、2及相應的"做一做"中的練習一的第1、2題。三維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通過直觀演示和學生自己操作,使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讓學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2、會用毫米、分米做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3.初步滲透辨證思維的方法。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十進制關系。2.難點: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教(學)具準備:

師: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帶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帶子、一枚一分硬幣。教學過程:一、復習、1、復習米、厘米。

(1)我們已經(jīng)學過哪些長度單位?1米、1厘米大約有多長?2、復習量法:

(1)量物體的長度一定要注意把物體的一端對著尺子的什么刻度線?(2)認整厘米。

a.判斷:這種量鉛筆的方法對不對?

b.錯在哪里?

c.訂正: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把鉛筆的一端對著尺子的"0"刻度線。

d.認整厘米,再看鉛筆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鉛筆是幾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數(shù)嗎?e.小結:象8厘米這樣的結果是整厘米。二、引入新課:

這張紙條還是整厘米嗎?不是整厘米量出來的數(shù)精確嗎?如果要得到比較精確的結果該怎么辦?小結:

這個比厘米更小的單位就是毫米。(板書課題)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認識。

1、出示米尺放大圖。

(1)從觀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2)這個放大圖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實際的1毫米有多長?請拿出尺子來隨便找1小格看看。3、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用1分硬幣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拿出1分硬幣,說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師:我們看見食指和拇指之間留下了一條縫,這條小縫的寬大約是多少?舉例:你還見過什么東西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2)用厘米作對比出示1厘米長的紙條,量出長度。

4、毫米和厘米的關系。

(1)出示米尺放大圖:

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2)師領著學生數(shù)毫米。

(3)1大格有幾毫米?1大格還可以說是幾厘米?小結:所以1厘米等于幾毫米?5、用毫米量。

師:用毫米做單位量物體的長度,與用米、厘米量物體的長度量法相同。(二)分米的認識。1量紙條。

量教師發(fā)的10厘米長的紙條。師:10厘米就是1分米。2、用手勢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紙條上比量出1分米的長度,移出手勢說:"1分米大約這么長。3、厘米、分米的關系。

師:這么長是幾厘米?這么長還可以說是幾分米?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書:1分米=10厘米)4、分米和米的關系。畫出1米長的線段。

小結:10分米和1米怎么樣?(板書:1米=10分米)三、鞏固練習:1、p3、4"做一做"。

2、p5頁1、2題。四、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內(nèi)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板書設計:

1毫米。

1分米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加減法教學設計篇十一

教學內(nèi)容分析:

《邊城》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5小說部分第一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教導學明確閱讀小說,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所以本文重點把握小說的主題和情節(jié),挖掘小說在時代變遷中的同步存在。

學情分析:

《邊城》面對的是一群成長在無憂無慮的20世紀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他們的明確活經(jīng)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篇通過由贊美自然風土人情上升到對現(xiàn)實的批判的文章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另外,小說的長篇幅在解讀問答上也存在很多的困難。

教學目標:

1.了解沈從文及其作品的特點。

2.美讀課文,提高學生對含蓄語言的感悟能力。

教學重點:

1.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淳樸的人性美。

2.體會課文對人物心理細致入微的刻畫。

教學難點: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并以此感受小說中蘊含的“人性美”。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設計1:繁華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林立的高樓、琳瑯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樂園。閑暇時,我們是不是也想讓生活增添點兒古樸意趣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拜讀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的《邊城》,神游于作品描寫的幾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閃爍著的正直樸素的人性美。

設計2:豆綠清澈的碧溪流水,靜美和樂的茶峒古城,同著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熱烈歡快的鼓點中散發(fā)出古樸之美,為我們構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圖景。讓我們隨著文學大師沈從文的筆觸,走進這個田園牧歌式的詩意世界--《邊城》。

二、解題。

1.邊城:即邊地的小城,指遠離城市的小鎮(zhèn),是沈先生在體會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風氣后,對其故鄉(xiāng)未完全被現(xiàn)代物質文明摧毀的淳樸民風的懷念。

2.作者: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省鳳凰縣人,苗族。生于一個困頓的軍閥官僚家庭,十四歲進入軍隊,開始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涯。他跟隨湘西地方軍,走遍沅水流域,得以了解湘西的風土人情和勞動人民的歡樂與悲哀,了解到各種“人生形式”。這使他的思想感情和勞動人民有某種共通之處。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nèi)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lián)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qū)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3.《邊城》進述的是一個哀婉而凄美的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shù)卮偟亩贍攦停瑥拇朔N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做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xiāng)。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小說在這三角戀愛的種種糾葛中,通過男女之愛、祖孫之情、父子之親、睦鄰之意,生動表現(xiàn)了邊城人民健康、優(yōu)美、質樸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帮L聲水聲歌聲談話聲啜泣聲聲驚殘楚,鄉(xiāng)情民情愛情手足情骨肉情青鸞癡心?!?/p>

三、整體感知,把握情節(jié)。

1.學生快速默讀課文,給每節(jié)擬標題。討論明確:

三、風情民俗(介紹、描寫邊城的社會環(huán)境)。

邊城四、往事如夢(回憶兩年前端午節(jié)認識儺送)。

五、心事誰知(回憶一年前端午節(jié)認識天保)。

六、心頭漣漪(看迎親花轎引發(fā)情思)。

2、本文的情節(jié)在結構安排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明確:插敘,主體部分(四)、(五)是作為插敘的內(nèi)容增添進去的。作用:在結構上,避免了平鋪直敘,形成文章整體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內(nèi)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了翠翠愛情的產(chǎn)生、發(fā)展過程,也充實了人性美善的內(nèi)容。

3、小說描寫了哪些主要人物,他們之間有怎樣的感情?

討論明確:主要人物及其關系--翠翠與爺爺?shù)淖鎸O情、翠翠與二老的愛情、駐軍官兵與百姓的軍民情、爺爺與順順的鄰里情、爺爺與他朋友的朋友情、爺爺與顧客的擺渡情、翠翠與大黃狗的人物情等。課文以翠翠與爺爺為主要形象,通過在端午這個特殊的節(jié)日里的風俗民情的描寫,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的美好生活畫卷,表現(xiàn)了一種“優(yōu)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p>

四、品賞作品中的人性美。

作者在小說中從祖孫情、愛情、軍民情、鄰里情、朋友情、擺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構筑了一個人性美的理想王國。

1、祖孫情:爺爺關愛翠翠,翠翠愛戴爺爺。

文中很多方面都能形象表現(xiàn)出這種濃濃的祖孫情。比如:

(1)老船夫即刻把船拉過來,一面拉船,一面啞聲兒喊問:“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會祖父,口中卻輕輕地說:“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鯉魚吃去了。”(p19面順數(shù)4節(jié))“即刻”,反映了老船夫動作的靈敏、迅速?!耙幻妗幻妗钡倪B詞運用以及“翠翠,翠翠”的連聲呼喚,都說明了爺爺?shù)慕辜?。“啞”字,表現(xiàn)出爺爺?shù)纳n老以及急促地神態(tài)。這些都表明了老船夫對孫女真誠的愛護?!拜p輕”地說,是翠翠故意不讓爺爺聽見,“不是……不是……”“早被”這些心理描寫,鮮明地表現(xiàn)出翠翠對爺爺?shù)泥凉?,但這種嗔怪又不大聲張揚,只說給自己聽,不惹爺爺生氣。表現(xiàn)出翠翠對爺爺愛戴。

(2)祖父說:“順順真是個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這一家人都很好!”翠翠說:“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爺爺為翠翠的婚事操心,要提醒翠翠,又怕觸動了少女敏感害羞的心,說話很小心。先說順順好,再說大老好,最后又似乎多余地說“這一家人都好”。(p20面倒數(shù)2節(jié))可見爺爺對翠翠的愛是多么細致入微?!耙患胰硕己?,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言外之意是你就是沒有說二老,你認識二老嗎?你光心動,你有行動嗎?為什么不去提親?可見翠翠說話也很委婉,也是用暗示性的話,一則表現(xiàn)出少女的害羞與修養(yǎng),二從對爺爺進一步采取準確行動的提示中,表現(xiàn)出對爺爺?shù)男湃闻c依賴。

(3)(祖父)不加檢點笑著說:“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婦,請人來做媒,你答應不答應?”翠翠就說:“爺爺,你瘋了!再說我就生你的氣!”(p20面倒數(shù)2節(jié))懂得孫女的害羞與懂事,不主動袒露心跡?!安患訖z點笑著說”表現(xiàn)出爺爺心情的迫切,但為了考慮孫女的心理承受力,他故意帶著玩笑的口吻來明確試探,可見爺爺用心良苦?!澳惘偭?!”一則表現(xiàn)出翠翠對婚事的重視與掩飾心態(tài),還表現(xiàn)出對爺爺亂點鴛鴦譜的嗔怪。這些神態(tài)和語言描寫,表現(xiàn)出祖孫之間親密無間的感情。

2、軍民情:官民同樂,軍民一家。

“十余年來主持地方軍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輯保守,處置還得法,并無特別變故發(fā)生。水陸商務既不至于受戰(zhàn)爭停頓,也不至于為土匪影響,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保╬14面第1節(jié))“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shù)赜猩矸莸娜?,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好事的軍人,當每次某一船只勝利時,必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五百響鞭炮?!保ǖ谌糠值?節(jié))“你爺爺一定到軍營里喝里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p18面第四部分18節(jié))“照例可以看到軍營里和各鄉(xiāng)來的獅子龍燈……好勇取樂的軍士……”(p19-20面第五部分第2節(jié))其中“注重”寫出了以民為本的慎重態(tài)度,“得法”表明了治安方法的得當,“既……也……”表現(xiàn)出治安成果的巨大,“莫不”是從范圍上、“極”從程度上寫出了官民同樂的普遍現(xiàn)象,“好事”寫出了軍士的主動性,“必”、“照例”寫出了端午軍民同樂的常規(guī)性、有序性,“抬”寫出了軍民一家親的真誠之愛。這些都鮮明地表現(xiàn)出官民同樂、軍民一家、政通人和的社會狀況,構筑了其樂融融的理想的社會生活模式。

3、鄰里情:有仁有義,愛心奉獻。

(1)“因為守渡船的老家伙稱贊了那只肥鴨兩次,順順就要大老把鴨子給翠翠。且知道祖孫二人所過的日子,十分拮據(jù),節(jié)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許多尖角粽子?!保╬20面第五部分第9節(jié))“肥鴨”說明鴨子的肥大健碩,是代表榮譽的戰(zhàn)利品。將它不假思索地送于祖孫倆,說明順順的慷慨大方、尊老愛幼?!扒抑馈薄ⅰ坝炙土嗽S多”說明順順并不是為富不仁之徒,而是心里裝有貧困人家,一有機會就真心相助,慷慨解囊。也照應了前文的“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

(2)“那人向祖父說,翠翠長得很美。問過翠翠的年紀,又問有沒有了人家。”(p20面第五部分第10節(jié))稱贊翠翠長得很美,表明了順順對翠翠的喜愛,“問”了“又問”,表現(xiàn)出長輩對晚輩的那份關愛之情。這些都表現(xiàn)出順順的仁義慈善美德。

(3)“翠翠趕即為那人點上火把,讓他有火把照路。人過了小溪上小山時,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著,翠翠說:‘爺爺,看嘍羅上山了??!’”(p21面第五部分第17-18節(jié))“趕即”,表明翠翠不假思索,行動迅速,主動為他人著想?!巴薄ⅰ吧仙搅恕睂懗隽舜浯渫娓敢曕徖锶缂胰?,目送時間之長,情意之真。

4、朋友情:人生知己,同懷視之。

(1)“溪邊的那個朋友,也應當來看看年輕人的熱鬧,回去一趟,換換地位還來得及”,“看得好就不必再回來”(p16面第四部分第2、4節(jié))“也”、“換換”、“不必”表現(xiàn)出老船夫的推己及人的美好品質。對朋友十分關心、體貼,真夠朋友!

(2)“老船夫聽說十分高興,于是把酒葫蘆取出,推給城中來的那個人……一面……一面……不到一會兒,那人卻在巖石上被燒酒醉倒了。”(p16面第四部分第4節(jié))老船夫非但不埋怨老朋友不理解自己急趕回來的好意,反而“十分高興”,表現(xiàn)出老船夫的樂朋友所樂!“推給”的動作描寫,表現(xiàn)出兩位老朋友間的互相謙讓,更表現(xiàn)出老船夫的豪爽與熱情?!耙幻妗幻妗?,所謂“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話萬言不贅”,我們似乎可以看見老哥倆促膝交談的無間場面,可聽到觥酬交錯、開懷暢飲的笑語喧嘩。“醉倒了”,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須“一醉方休”!老人正是被老船夫的真情、盛情、關愛之情所深深陶醉了。

(3)“你那天只是很不得讓城里的爺爺把裝酒的葫蘆吃掉!”(p22面第六部分第17節(jié))這里通過翠翠的口,側面表現(xiàn)出老船夫對朋友的無比真誠,對友情的萬分珍重以及傾其所有的慷慨盛情。

5、愛情:甜而美。

(1)“但男子聽去卻是另一番好意,男的以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亂叫,放肆的笑著,不見了。”(p18面第四部分第25節(jié))境由心生,“好意”表明二老的善良質樸,不朝壞里想,對翠翠是一片好意?!胺潘恋男Α北憩F(xiàn)出二老對翠翠誤解人意的寬容以及豁達、開朗的性格。

(2)“那人說是二老告訴他的,他是二老家的伙計,送翠翠回家后還得回轉河街?!保╬18頁第四部分第26節(jié))說明了二老“不見了”的去向。是特地派人專程護送翠翠回家,表現(xiàn)出二老對翠翠的愛護。

(3)“但是另外一件事,屬于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晚上?!保╬19頁第四部分第34節(jié))“沉沒”的是表象,激蕩的是內(nèi)心,說明愛情已經(jīng)在翠翠心頭萌生,對二老人品的愛慕,使她展轉反側,寤寐思服,徹夜不眠。

(4)“但這印象不知為什么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jīng)歷的事情甜而美。”(p20頁第五部分第2節(jié))“但”表示語意轉折,說明語意的重點在后面?!翱偛蝗纭?,是用比較來烘托愛情的份量最重,那個端午最珍貴,愛情的滋味因真而甜,愛情的價值因善而美,愛情的長度因甜美而難以忘懷。

6、人物情:和而諧。

(1)狗隨人行,盡保衛(wèi)之職責。翠翠到哪里,狗也隨到哪里?!白娓钢傈S狗在翠翠身邊,也許比他自己在她身邊還穩(wěn)當,于是便回家看船去了?!保╬16頁第四部分第2節(jié))。

(2)狗通人意,盡探視之能事?!耙婞S狗先在太陽下睡著,,忽然性來便發(fā)瘋似的亂跑,過了河又回來……可是一會兒那遠處的聲音被她發(fā)現(xiàn)了?!保╬15頁第三部分第11節(jié))表現(xiàn)出狗的敏銳的感覺。

(3)人安狗閑,平等相處。“翠翠跑還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雙簧嗩吶,請祖父坐在船頭吹《娘送女》曲子給她聽,她卻同黃狗躺到門前大巖石上蔭處看天上的云。白日漸長,不止什么時節(jié),守在船頭的祖父睡著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黃狗也睡著了?!保╬23頁第六部分第26節(jié))這是一幅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寧靜而神圣。

7、手足情:坦誠率真。天保和儺送,都愛上碧溪岨渡口老船夫天真美麗的外孫女翠翠。兩兄弟坦誠地互訴心事,相約按古***俗以歌聲相比,誰能打動翠翠,得到應和,誰就贏得愛情。天保不善唱歌,又明白了翠翠傾慕儺送的實情,就毅然隨船下辰州。這個“水鴨子”竟被竹篙彈到水里“淹死”了。儺送為天保的死難受,又被家中逼著接受中寨王團總的女兒的妝奩,痛苦地坐船去了桃源。

五、分析人物。

1.概括翠翠的形象。

明確:翠翠是一個天真善良,聰明乖巧,溫柔清純的少女。她和祖父相依為命,對祖父關心備至。因為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讓祖父去尋她,可是想到祖父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祖父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少女的羞澀,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難以付諸行動。正當青春期的她,面對爺爺不失時機的委婉引導,面對爺爺旁敲側擊的詢問,雖心知肚明,卻時不時閃爍其詞地表明態(tài)度。總之,翠翠是一個善良聰慧、溫婉多情的少女。在她身上,對祖父深沉的依戀與對愛情的真摯期盼,外表的溫婉靦腆與內(nèi)心的熾熱多情,異乎尋常地融合于一體。小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光輝的極富審美意義的少女形象。這就是翠翠的魅力,這就是邊城的魅力!一個充滿著人性真善美的,沒有被現(xiàn)代文明污染的,可以詩意棲居的地方。

2.“爺爺”的性格特點。

明確:小說中的爺爺是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典范,是一個忠于職守、古道熱腸、深愛至親的老人。他是溪邊渡口的擺渡人,“在職務上毫不兒戲”,每到“十四中寨逢場”,“因為明白過渡人是要趕回城中吃晚飯的,人來一個就渡一個,不便要人站在那岸邊呆等”,因此,即使翠翠幾次三番地呼叫他回來,他也不理會,直到堅持渡完最后一個人才收工。他對孫女翠翠親情無限,在生活上、感情上對她無比關懷,盡力體諒。

六、欣賞品味。

a、龍舟競渡圖(第三部分第3節(jié))。

這節(jié)文字繪聲繪色的描繪了湘西邊地健美多姿的龍舟競渡風俗圖,充滿詩情畫意。這是這幅畫面背后,作者不露聲色的是兩位男主人公出場了。

b、元宵焰火圖(第五部分第2節(jié))。

這是一幅充滿湘西特色的民情風俗圖,極寫元宵放煙火的熱鬧,但翠翠總覺得“不如那個端午所經(jīng)過的事情甜而美”,映襯出翠翠情感。

c、環(huán)境描寫作用:兩幅畫展示了湘西特有的原始自然的民情風俗圖,表現(xiàn)出古樸淳真美,這些帶抒情詩般的風景風俗畫卷,構成了小說人物活動的背景;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這風景美、風俗美與人情美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把一個美好的邊城點染得充滿了詩情畫意。

八、課文總結。

沈從文先生對文學的社會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認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獲得“真美感覺之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從作品中接觸另外一種人生,從這種人生景象中有所啟發(fā),對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哆叧恰繁闶沁@種創(chuàng)作觀念的印證。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意在借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這對現(xiàn)代社會中自私、虛偽、卑鄙之人生有著很深刻的借鑒意義。

板書設計:邊城。

忠于職守。

1爺爺古道熱腸1祖孫情。

深愛至親2軍民情。

聰明乖巧3鄰里情。

人性美好的-2翠翠善解人意4朋友情人類之愛的說明。

民風淳樸的-邊城清純質樸5愛情凡夫俗子的哀樂。

真情相待的-靦腆多情6人物情(語言美)。

風光秀麗的-3天保坦蕩磊落7手足情。

4儺送正直尚義8風俗情。

a.龍舟競渡圖。

b.元宵焰火圖。

惜緣。

[《邊城》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加減法教學設計篇十二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普遍運用的一種教學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進學生思考,激發(fā)求知欲望,發(fā)展思維,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培養(yǎng)口頭表達潛力。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也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更是教學成功的基礎。

教師的課堂提問行為卻存在很多不足,如提問方式單一、資料簡單、只針對少數(shù)學生,課堂中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是教師簡單、隨意、重復的提問,學生則是不敢或不愿回答問題,或不能、不善于回答問題。有些教師的提問得不到學生的配合,學生要么答非所問,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課堂教學的冷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師教學《認識角》為了讓學生感知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配合教師設計的“我們?nèi)ヂ糜巍钡那榫熬€索,出示了一系列與交通標志相關的實物:出口指示牌(長方形),轉彎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圓形),手巾(正方形)等,讓學生比較它們的不同(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圓形沒有角)。

師:這些是什么。

生:交通標志。

師:它們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圓的,有些是方的。

師:還有嗎。

生2:它們表示的好處不同。

師:什么不同。

生:轉彎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之后學生爭論起來。

在這種“滿堂問”的課堂里,教學氣氛是活躍了,甚至顯得有些熱鬧,但學生受益不多。我們老師總是想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千方百計創(chuàng)設情景,再引出問題;在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師有意無意地會拋出一些無關的問題,并且認為完全尊重學生的所有問題和興趣才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當生1已經(jīng)講到要害時,教師的那句“還有嗎”,本是想讓更多的學生來敘述,提高課堂的參與度。不想教師的隨意發(fā)問是畫蛇添足。可見,教師的設問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隨意發(fā)問,就不能發(fā)揮相應的`價值和作用。教師的問要適可而止,把握好度,當學生偏離基本的思維方向的時候,教師來一點“武斷”的糾正也是必要的。

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加減法教學設計篇十三

還想和哪些同學成為好朋友(要說出位置先同桌說,在指明說)2聯(lián)系實際,學習新知從左往右數(shù),請第一組同學向老師招招手,第二組同學點點頭……同桌互說從前往后數(shù),你排在第幾?說出你的前后左右同學的位置開展”猜猜我的好朋友是誰的游戲三、活動1設計新同學的座位讓學生當一回小老師,給新來的同學安排座位.2找住址這幢漂亮的新樓房分兩單元,數(shù)一數(shù)一共有幾樓?老師要選幾位小朋友到解放軍叔叔家慰問(地址一單元3樓右室)誰愿意到王爺爺家做好事啊(地址一單元2樓左室)誰愿意把這封信送給音樂老師?(地址二單元4樓左室)3找電影院座位星期天樂樂去看電影他買了一張2排3號的電影票,走進電影院樂樂發(fā)現(xiàn)有”單號門””雙號門”小朋友你知道嗎?小組討論怎樣幫助他。4模擬影院把教室作為影院讓一學生帶大家從前往后數(shù)共幾排.分組討論座位上的號碼是怎樣排的(從中間開始左邊是雙號右邊是單號,中間號碼小兩邊號碼大。)學生排隊進場找座位,鼓勵互相幫助?;ハ鄼z查是否坐對了指名說自己的座位號其他同學檢查。(播放動畫片片段)結束語電影看完了,我們的課也結束了。

第一單元反思:本單元主要有位子和100以內(nèi)的退位減法組成。100以內(nèi)的退位減法學生基本已掌握了方法,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的計算,但在熟練程度上還有待于提高,下一階段繼續(xù)加強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尤其是連加連減的算式。在位置這塊內(nèi)容上,學生掌握的不是很理想。左右時常要弄錯。對于排隊問題,學生失分率教高,只要原因是學生對純文字的題目,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難。今后要加強這方面的練習。

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加減法教學設計篇十四

折紙。

1.通過直觀的操作活動,理解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算理。

2.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

獨立探索中掌握異分母分數(shù)的減法。

1.復習導入。

(學生開始進行折紙、涂色的活動,教師進行巡視。)。

師:現(xiàn)在,哪個小朋友來介紹你和折紙與涂色情況。

生:我把一張正方形的紙先對折,再對折,然后在其中一個小正方形上涂顏色,這個涂色的部分叫1/4。

生:我把一張正方形的紙先對折,再對折,然后在其中的3個部分涂上顏色,涂色的部分叫3/4。

一會兒時間,學生介紹了各種各樣的折紙與涂色的情況。

師:同學們,如果現(xiàn)在要計算兩張紙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是多少,你可列出哪些算式?

生:我可以列出:1/4+3/4。

生:我可以列出:3/4+1/2。

生:我可以列出:1/8+5/8。

生:我可以列出:5/8+1/4。

(教師分別將學生提出的算式,書寫在黑板上。)。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根據(jù)分數(shù)的分母特點,這些算式可以分成幾類?

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分母相同的,一類是分母不同的。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分類,將黑板上的算式進行了整理。)。

師:這個同學說得正好,我們今天這一節(jié)課就要來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數(shù)相加減的計算方法。

2.自主探索。

(學生進行獨立的嘗試。)。

師:誰來匯報自己探索的過程?

生:我選擇了“1/4+1/2”的這一道題,它的計算過程是:1/4+1/2=2/6。

生:我也選擇了“1/4+1/2”的這一道題,但計算的過程與他不一樣。計算過程是:1/4+1/2=1/4+2/4=3/4。

生:我選擇了“1/8+1/4”的這一道題,它的計算過程是:1/8+1/4=1/8+2/8=3/8。

生:我認為他的計算太復雜,我的計算過程是:1/8+1/4=2/12。

師:我聽了很多同學的不同意見,但現(xiàn)在誰也說服不了誰,那該怎么辦呢?能不能觀察剛才所折的紙,從折紙的涂色部分中,思考、驗證哪一種計算方法正確。

3.圖像驗證。

生:老師,我發(fā)現(xiàn)“1/4+1/2”在圖上可以看到,它的結果應該是3/4。

生:我也發(fā)現(xiàn)了“1/8+1/4”在圖上的結果是3/8。

師:那么這個3/4與3/8是怎樣得出的呢?

生:我發(fā)現(xiàn)了,1/4與1/2在圖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為它們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每份都相同的,才可以相加。

生:我有一個補充,剛才這個同學說的每份不同,也就是它們的分數(shù)單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數(shù)單位相同的,才可以相加。

4.小結:掌握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靈活計算。

5.練習。

67頁第1、2、3題。

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加減法教學設計篇十五

分數(shù)的意義是個古老的課題,當學生學習分數(shù)的產(chǎn)生時,教材說:人們在進行測量和計算時,往往不能得到整數(shù)的結果。例如,用一個計量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連續(xù)量幾次以后,剩下的不夠一個計量單位,黑板的長度就不能用整數(shù)來表示;又例如,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三個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蘋果個數(shù)也不能用整數(shù)表示。在這種情景下,能夠把一個計量單位、一個蘋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幾份來表示。這樣就產(chǎn)生了分數(shù)也就是說,不能用整數(shù)表示的,用分數(shù)表示;然而接下來的一個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我們還能夠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個班級的學生等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把一個整體平均分得到的分數(shù)中份數(shù)與具體個數(shù)易混淆。所以,總有很多數(shù)學教師以此為題材,去商討,去實踐,期望從中找出能讓學生理解最好的一種教學方法。

近來,在學習了幾位數(shù)學教師上的數(shù)學國標本第六冊p64p65冊《認識分數(shù)》后,越來越感覺到數(shù)學教學中少不了追問,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媽媽和四只小猴。

師:猴媽媽給四只小猴分一個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幾分之幾?

生:四分之一。

師:為什么?

生:因為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師:猴媽媽還給四只小猴帶來了他們最喜歡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幾分之幾?

生:四分之一。

師打開袋子,有8只桃子。

師: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個。

生:八分之二。

教師本來設計的目的十分明確,除了能夠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外,也能夠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可是在最關鍵的地方教師沒有進一步的追問,以至于前功盡棄。如果教師在學生說出每只小猴可分得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時,教師進一步追問:為什么你連桃子的個數(shù)都不明白,就明白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學生必須會說:因為是平均分給四只小猴,這跟桃子的個數(shù)沒有關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學生能說到這一步的話,我相信即使之后有個別學生說八分之二,2個桃子等,也能在多數(shù)同學的正確引導下順利得到統(tǒng)一意見。

片段二:

師:把6枝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幾枝?

生:每人3枝。

師:把8枝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幾枝?

生:每人4枝。

師:把一盒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師:為什么不回答幾枝鉛筆呢?

生:因為不明白盒里一共有幾枝鉛筆。

師:那么6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還能夠用什么數(shù)表示?

生:12。

師:8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師:3枝能夠用12表示,4枝也能夠用12表示,為什么?

生:因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師;對,要弄清楚12是誰的12,整體不一樣,12所對應的量,也就不一樣。

假如把100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能夠用12表示嗎?

在那里,我們能夠看到,學生順著教師的引導,完全把知識內(nèi)化。并且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在教師不經(jīng)意的追問下,學生建立了數(shù)感,理解了分數(shù)的意義,也使每個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追問有兩種目的。第一種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追問的第二種目的是查明真?zhèn)?。在教學中,有很多學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學生是不懂的,這時教師就要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利用追問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學生完全問明白,讓那些不懂的學生聽明白。甚至有人說過:知識本身并不重要,經(jīng)過數(shù)學教學,讓學生追問數(shù)學上的為什么,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數(shù)學是理性的,教師是理性的引導者,不斷追問著,學生理性的學習者,不斷追尋著!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的加減法教學設計篇十六

一例一議“精細化教學”

科學探究,是當今課堂教學改革領域中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舉措,教師要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探究學習的機會,尤其要抓住每一個細節(jié),把握每一次機遇,讓學生不失時機地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收獲,在探究中提高。實踐證明,課堂上科學、有效的探究,是構建高效課堂、實現(xiàn)精細化教學的必由之路。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練習六中有這么一道題:

學生自主解答后,我發(fā)現(xiàn)大體有兩種不同的答案,其一是這樣的——。

涂黃色油漆的面積:

其計算結果為12800平方厘米;

涂紅色油漆的面積:

65×40×2+40×3×40。

其計算結果為10000平方厘米。

而另一種狀況則是——。

涂黃色油漆的面積:

[65×40+v65+10w×40+40×40]×2。

其計算結果為14400平方厘米;

涂紅色油漆的面積:

v65+10w×40×2+40×3×40。

其計算結果為10800平方厘米。

學生的解題思路大致相同,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兩種不同的結果呢?對此,我組織、指導學生進行了探究。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大家發(fā)現(xiàn)了兩種解法的差別在于1號頒獎臺的高的取值不同,即一種解法的取值為65厘米,另一種解法的取值為75厘米。由于題圖中明確標注了40厘米、65厘米及10厘米等數(shù)值,則能夠從中對三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取值,而正常狀況下這幾個量(已知條件)的取值在圖中能夠很容易得出來,為什么會有學生產(chǎn)生誤解呢?到底哪種取值是正確的?透過討論、探究,最后大家一致認為1號頒獎臺的高為65厘米。

(下面是師生探究活動記實)。

學生甲:如果2號頒獎臺的高是65厘米,那么原題的圖中就就應把“65厘米”字樣標在2號頒獎臺的左邊,所以根據(jù)“65cm”字樣標注在1號頒獎臺的正面上,我認為65厘米是給出的1號頒獎臺的高。

學生乙:我觀察到1號頒獎臺正面左邊的這條棱被分成兩條線段,上面較小的部分是10厘米,而從圖中能夠明顯地看出下面較大的部分則為65厘米長,而這兩個數(shù)字都是標注在這兩條線段附近的,所以1號頒獎臺的高就是10厘米與65厘米之和,即75厘米。

聽了我的說法,同學們躍躍欲試,紛紛行動起來。

經(jīng)過同學們的測量、計算、比較,最后證實了1號頒獎臺的高為65厘米。

【課后反思】。

對于一道數(shù)學題的解答,似乎大可不必如此“興師動眾”,而課后想起來,我的這種做法并非“小題大做”,而卻是“大有益處”的。

1、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2、培養(yǎng)了學生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

3、透過“借題發(fā)揮”而把知識向未知領域延伸,不但實現(xiàn)了“比例尺”這項知識的滲透,而且還使學生懂得了“學無止境”的道理。

4、達成了培養(yǎng)學生構成細致而有序的審題習慣這一教學設想。

回顧此例的教學,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盲目地、簡單地教給學生問題的答案,正如上面的這個問題,如果我只是告訴學生1號頒獎臺的高為65厘米,認識不清的學生只要照做就能夠了,那么仍會有學生感到不解,甚至還可能依然堅持自己的看法而一頭霧水。

因而,為實現(xiàn)精細化教學,構建高效課堂,我們要明確:

教會學生一個問題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抓住教育契機,教給學生科學的、適用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引發(fā)學生參與探究,以切實實施精細化教學,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數(shù)學素養(yǎng)。

【相關閱讀】。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08009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