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有助于教師提前思考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案的編寫應當注重知識結構的清晰和邏輯性。以下是一些編寫教案時需要注意的要點,希望能對大家的教學有所幫助。
端午節(jié)由來教案篇一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jié)的由來中班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知道端午節(jié)的日期以及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2.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指導一些特殊的端午節(jié)物品,萌發(fā)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1.掛圖30號;《小朋友的書·我愛夏天》
,粽子;香袋;長命縷;雄黃酒;龍舟圖片。
3.建議家長事先為幼兒講述端午節(jié)的有關風俗。
1.了解端午節(jié)有關物品。
幼:粽子,龍舟(船),香袋
幼:水/酒
師:圖片中的東西一起復述一遍你見過這些東西嗎?在哪里見到的?
幼:見過。家里,商店里
幼:端午節(jié)師:老師聽到好多小朋友說端午節(jié),你們是怎么知道端午節(jié)的呢?
幼:我爸爸/我媽媽給我講的。
幼:屈原
師: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聰明,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這個節(jié)日啊,和我國以為著名的詩人有關。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聽聽屈原的故事(教師講故事完)
師:端午節(jié)和誰有關?
幼:屈原師:小朋友們聽得都很仔細,現(xiàn)在人們過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誰?
幼:人好,死了,愛國家(表達了人們對屈原怎樣的感情)
幼:很偉大
師:屈原很偉大,當時人們聽到屈原死的消息,他們怎么做的`?
幼:劃小船,拿粽子、雞蛋,把雄黃酒倒進江里。
師:人們劃來小船打撈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魚蝦們吃屈原的身體,把粽子、雞蛋扔進河里,把雄黃酒倒進江中,讓水里的動物罪暈,不去傷害屈原的身體。
師:人們對屈原好不好?。?/p>
幼:好師:因為屈原愛國家,愛人民,所以人民也熱愛他。為了懷念他,以后農歷五月初五就成了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就是端午節(jié)。所以在我們過端午節(jié)的時候呢,包粽子,賽龍舟也成了我們的習俗了。
師:現(xiàn)在小朋友們清楚了沒有,端午節(jié)是怎么來的???
幼:紀念屈原。
師:在什么時候?
幼:農歷五月初五師:我們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
師:我們現(xiàn)在呢,在完整的欣賞一下這個故事,體會一下大詩人屈原的心情,和人們對他的熱愛與懷念。
端午節(jié)由來教案篇二
了解端午節(jié)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通過編彩帶、做香囊、畫彩蛋等有趣的活動,體驗端午節(jié)特有的習俗。
1.flash故事《端午節(jié)的傳說》、《端午節(jié)的習俗》。
2.編彩帶、做香囊、畫彩蛋等活動的相關材料。
(一)了解端午節(jié)的名稱及時間。
1.出示粽子實物,引發(fā)幼兒興趣。
師:看,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什么?你們吃過粽子嗎?什么節(jié)日的時候我們會吃粽子呢?
教師小結:五月五,是端午。端午節(jié)是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1.觀看端午節(jié)的故事。師: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的故事嗎?
2.提問幫助理解。師:剛才故事里說了什么?教師小結: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還要吃粽子呢。吃粽子,憶屈原。
(三)集體感知端午節(jié)吃粽子和劃龍舟這兩種主要習俗。
1.從幼兒自身經驗來感知吃粽子的風俗。
從粽子的味道、形狀、粽葉等方面讓幼兒體驗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風俗。
教師小結:看來粽子的味道不同,形狀和顏色也有很多種呢。
2.玩賽龍舟游戲,體驗端午賽龍舟的快樂。
師:端午節(jié)除了吃粽子人們還要進行一項很熱鬧的活動。
幼兒玩賽龍舟游戲,并分享游戲的感受。
教師小結:看來呀賽龍舟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給大家?guī)砜鞓纺兀?/p>
(四)自主探索,通過編彩帶、做香囊、畫彩蛋等有趣的活動,了解端午節(jié)的`其他一些習俗。
1.提供實物、錄像等,幼兒分組探索端午節(jié)的常見習俗。
2.幼兒交流探索結果。
教師小結:這些活動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有著人們希望一家團聚,生活美滿的心愿呢!
(五)結束活動,兒歌總結。
1.教師念兒歌總結。
美工區(qū):用彩色紙折粽子,嘗試編蛋網兜。
生活區(qū):繼續(xù)學習包粽子,編彩帶、做香囊、畫彩蛋等有趣的活動。
語言區(qū):講講端午節(jié)的一些風俗習慣與傳統(tǒng)故事。
端午節(jié)由來教案篇三
知道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樂于了解端午節(jié)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于參與一些節(jié)日準備和慶?;顒?,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一、教師出示幼兒用書中劃龍舟的圖片,引出活動主題。
教師出示圖片:小朋友,你們知道圖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嗎?什么節(jié)日人們會舉行劃龍舟比賽呢?(引導幼兒知道是端午節(jié)。)
二、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
1、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是怎么來的嗎?
2、教師請幼兒說一說。
3、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jié)的由來。
4、教師: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劃龍舟呢?教師講述劃龍舟的來歷。
5、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初了吃粽子、劃龍舟之外,還有什么風格習慣嗎?教師展示艾草圖片,讓幼兒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帶領幼兒學習簡單的端午節(jié)兒歌。(兒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劃龍舟呀真熱鬧。)
三、讓幼兒完整聽屈原的故事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1、他為什么要跳江自殺呢?
2、人們?yōu)槭裁匆兆?、吃包子和劃龍舟呢?/p>
端午節(jié)由來教案篇四
1.知道端午節(jié)的日期以及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2.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指導一些特殊的端午節(jié)物品,萌發(fā)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1.掛圖30號;《小朋友的書我愛夏天》。
粽子;香袋;長命縷;雄黃酒;龍舟圖片。
3.建議家長事先為幼兒講述端午節(jié)的有關風俗。
1.了解端午節(jié)有關物品。
幼:粽子,龍舟(船),香袋......
幼:水/酒......
師:圖片中的東西一起復述一遍你見過這些東西嗎?在哪里見到的?
幼:見過。家里,商店里......
幼:端午節(jié)師:老師聽到好多小朋友說端午節(jié),你們是怎么知道端午節(jié)的呢?
幼:我爸爸/我媽媽......給我講的。
幼:6月6日(公歷)五月初五(農歷)(給幼兒分析公歷,農歷)。
師: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jié)是怎么來的嗎?
幼:屈原......師: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聰明,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這個節(jié)日啊,和我國以為著名的詩人有關。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聽聽屈原的故事(教師講故事......完)。
師:端午節(jié)和誰有關?
幼:屈原師:小朋友們聽得都很仔細,現(xiàn)在人們過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誰?
幼:人好,死了,愛國家......(表達了人們對屈原怎樣的感情)。
幼:很偉大......
師:屈原很偉大,當時人們聽到屈原死的消息,他們怎么做的?
幼:劃小船,拿粽子雞蛋......把雄黃酒倒進江里。
師:人們劃來小船打撈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魚蝦們吃屈原的身體,把粽子雞蛋扔進河里,把雄黃酒倒進江中,讓水里的動物罪暈,不去傷害屈原的身體。
師:人們對屈原好不好???
幼:好師:因為屈原愛國家,愛人民,所以人民也熱愛他。為了懷念他,以后農歷五月初五就成了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就是...?...端午節(jié)。所以在我們過端午節(jié)的時候呢,包粽子,賽龍舟也成了我們的習俗了。
師:現(xiàn)在小朋友們清楚了沒有,端午節(jié)是怎么來的???
幼:紀念屈原。
師:在什么時候?
幼:農歷五月初五師:我們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
師:我們現(xiàn)在呢,在完整的欣賞一下這個故事,體會一下大詩人屈原的心情,和人們對他的熱愛與懷念。
端午節(jié)由來教案篇五
端午節(jié)是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四種,其中以源于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陰歷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種傳說是:源于紀念伍子胥、源于紀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艾節(jié)、端五、重午、午日、夏節(jié)。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俗是相同的。
端午節(jié)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
菖
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1、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2、掛艾葉
菖
蒲:在端午節(jié),家家都以菖
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
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3、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xiàn)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4、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5、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qū)的人家很盛行。
6、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qū)的端午習俗。
7、佩香囊: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絲線(或中國結細線)
2.工具:剪刀、針、縫衣線
3.做法:
(1)將碎布畫上自己喜歡的形狀,如:圓形、三角形、桃形等。
(2)剪下相對的兩片
(3)用線將三邊反面縫合,留下一邊。
(4)翻過來,塞入沾有中藥店買回來的香料粉的棉花。
(5)將最后一邊縫合,再加長繩裝飾即完成。
可以請會包粽子的家長來協(xié)助指導進行,或是參觀市場里專門賣粽子的商店,怎樣包粽子。
1.材料:糯米、香菇、豬肉、干蝦仁、醬油
2.工具:蒸籠、蘆葉(或竹葉)、稻草(或棉線)
3.做法:
(1)將桂竹的蘆葉來包粽子或麻竹的竹葉洗干凈,晾干備用。
(2)糯米泡水八小時,然后將香菇、豬肉、干蝦仁、醬油等和糯米一起炒熟備用。
(3) 將蘆葉(或竹葉)折成漏斗形,裝上已炒好的糯米飯,包成三角錐的形狀。
(4)用稻草(或棉線)將粽子綁好成串。
(5)放到蒸籠去蒸熟,此種粽子吃起來較q;第二種方法是用生糯米加上配料,將包好的粽子,后放到鍋子里去煮,此種方法所做成的粽子較熟燜,也有許多人喜歡吃。
可以到舉辦的龍舟賽地點參觀,增進臨場的感受。
端午節(jié)由來教案篇六
1、感受音樂旋律的歡快,嘗試用身體不同部位按音樂的節(jié)拍一下一下的模仿各種刷子的動作。
2、與同伴合作創(chuàng)編刷子的動作,體驗合作的快樂。
1、歌曲磁帶《嘻刷刷》。
2、各種刷子(馬桶刷、窗刷、油漆刷、眉刷、鍋刷……)。
3、自制裝扮刷子的材料若干。
1、參觀“刷子博覽會”。
(1)幼兒結伴自由參觀各種刷子。
(2)交流刷子的名稱、功用。
(3)個別幼兒嘗試模仿各種刷子的動作。
2、欣賞音樂《嘻刷刷》,嘗試用身體不同部位按音樂的節(jié)拍一下一下的模仿各種刷子的動作。
(1)欣賞音樂《嘻刷刷》,感受音樂旋律的歡快。
(2)教師出示鍋刷,引導幼兒想象刷子的動作。
(3)教師邊聽音樂邊模仿鍋刷舞。
(4)幼兒利用材料將自己裝扮成刷子,隨音樂做律動。
(5)出示其它各種刷子,幼兒自由探索用身體的不同部位模仿各種刷子的動作。
3、引導幼兒與同伴合作創(chuàng)編刷子的動作。
(1)教師:“小朋友想一想,你和好朋友兩個人一起可以做哪些刷子的動作?”讓幼兒嘗試用雙手、雙腳、臀部等身體部位不同伴合作刷子的動作。
(2)出示一面全身鏡,通過幼兒與鏡子里的自己做動作,豐富與同伴合作的經驗。
(3)幼兒聽音樂結伴完成動作。
4、幼兒集體合作變成一把大刷子,邊聽音樂邊動作,結束活動。
幼兒天真,活潑好動,對世界充滿好奇,好模仿,有較強的敏感性,他們正處于智力潛能開發(fā)的重要時期。從音樂起步,讓音樂走進幼兒的心靈,使幼兒的生活音樂化,給幼兒以美感,提高幼兒的情感體驗,陶冶幼兒的情操。在這次的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年齡雖小,但通過老師的適當引導,喜歡聽熟悉的音樂,能模仿一些簡單的身體動作,能和老師一起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大膽的表現(xiàn)自己。
端午節(jié)由來教案篇七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抓住文中的重點內容,按照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復述課文。
3、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掌握"屋檐、佩帶、措施、誣陷、傳頌"等詞語。
1、教學重點:抓住文中的重點內容,按照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復述課文。
2、教學難點:抓住文中的重點內容,按照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復述課文。
2課時。
朗讀、討論。
第一課時。
一、審題導入。
同學們讀到題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節(jié)到底是怎么來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
2、檢查字詞。
(1)重點指導:"愛戴"。
(2)文中指誰受到"愛戴",結合句子說說屈原為什么受到愛戴?
(3)"悲憤"近義詞是什么?
3、默讀課文,說說這篇文章講了誰的什么事?
三、深入學習,理解感悟。
過渡:哪幾個自然段告訴我們端午節(jié)的由來?
1、輕聲讀3—6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屈原是個什么樣的人,用書中的語句概括。(他忠誠愛國、很有才干)。
2、默讀3—6自然段,劃出體現(xiàn)屈原忠誠愛國的句子讀一讀,把感受批注在書的邊上。
3、指名讀,"在他的輔佐下……"一句。
(1)為什么強調"十分"這個詞語?(突出人民對他的愛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為國為民操勞,他很偉大……屈原為國為民操勞,他很愛國……)。
(3)讀出你對他的贊揚。
4、對比詞語讀,體會屈原的愛國。
(1)出示課件:
屈原萬分悲憤,就在……。
(悲痛悲傷)。
(2)想想為什么填寫悲憤?
(為黎民的苦難而悲,為祖國的滅亡而悲,為自己報國無門而悲)。
5、引入資料讀,體會屈原的愛國。
投影:屈原《離騷》中的兩首,從中感受到什么?
6、對比句子讀,感受人們對屈原的愛戴。
讀讀哪句話好,為什么?
四、通讀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節(jié)的由來是什么?用自己的話說說。
五、作業(yè)。
1、抄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指導練習復述課文內容。
1、回顧全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小組合作填寫題詞。
(1)題詞:
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
端午節(jié)是為紀念:(1)屈原為楚國()。
(2)屈原為百姓()。
(3)屈原()屈原投江后,百姓們()、()、()現(xiàn)在的端午節(jié)()。
3、自由的依據題詞的順序,試著復述課文內容。
4、全班交流。
三、資料擴展。
你還知道中國哪些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由來,講給大家聽。
四、布置作業(yè)。
以"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主題制作一期手抄小報。
傳統(tǒng)節(jié)日——屈原。
憂國憂民——投江自盡。
端午節(jié)由來教案篇八
京劇是我國傳統(tǒng)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京劇臉譜、京劇唱腔、京劇表演五彩紛呈,精彩奇特,是具有民族性、夸張性的藝術。讓幼兒接觸一點京劇,欣賞京劇的經典片段,制作京劇臉譜,過一把京劇表演的癮,可以培養(yǎng)幼兒對京劇的興趣,感受中國京劇藝術特殊的美,增強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了解與熱愛。
1、萌發(fā)幼兒對京劇藝術的興趣,激發(fā)幼兒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美好情感。
2、鼓勵幼兒參與京劇表演和制作京劇臉譜。
3、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藝術表現(xiàn)力。
4、探索、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5、培養(yǎng)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1、環(huán)境布置各種京劇臉譜。
2、日?;顒訒r播放京劇的錄音帶和錄像帶,供幼兒欣賞。
3、彩紙、紙板、毛線等手工材料。
1、看京劇錄像。
2、向幼兒簡單介紹京劇:京劇是我國的一種戲曲,只有中國才有,所以叫國粹。唱京劇的人要在臉上涂上一些漂亮的花紋,就是京劇臉譜。因為京劇好聽好看,不僅中國人喜歡,很多外國人也很喜歡。
3、介紹京劇臉譜的名稱、性格和特點。
如:紅臉代表忠誠勇敢;白臉代表狡猾;黑臉代表正直忠厚,如"包青天"。
1、幼兒觀看錄像后回答,唱京劇的人臉上涂上各種漂亮的花紋,他們說話、動作、走路跟我們有什么不一樣。
2、放京劇錄像帶,讓幼兒感受京劇曲調的優(yōu)美,并跟著哼唱。
3、幼兒戴上臉譜,自由地表演。
1、觀察京劇臉譜的顏色和花紋,區(qū)分紅臉、白臉和黑臉。
2、幼兒畫京劇臉譜。引導幼兒發(fā)揮想象,設計漂亮的圖案進行裝飾,要求色彩鮮亮。
3、把畫好的臉譜剪貼在紙板上,用毛線頭當胡須和頭發(fā)。
4、幼兒戴上自制面具做游戲《黑臉敲鑼》。
黑臉一個,紅臉、白臉若干。黑臉慢敲鑼,紅臉和白臉就開始走圓場步;黑臉快敲鑼,紅臉捉白臉,白臉躲紅臉,看誰捉得多,看誰躲得快。被捉到的白臉交給黑臉。
當孩子們頭戴自制的臉譜,腳下邁著不太嫻熟的圓場,認真地模仿著自己喜歡的一招一式時,他們都被這古老的藝術深深地感染了。有的孩子在"小劇場"中表演自己剛剛學會的京劇,還有的孩子回家教爸爸媽媽學唱京劇------儼然一個個小戲迷。
區(qū)域活動中設立"小戲迷俱樂部"。
我講授了《我們的國粹》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運用了一些相關的資料,學生們了解了很多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采用了討論的方法,學生們可以互相啟發(fā)、共同提高。孩子們能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思維特別活躍。我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教材,通過師生共同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料,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這樣有利于教育目標的達成,很有實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我注重了學習方式的開放,學生的學習沒有局限在課堂的40分鐘,學生的學習更多地來自于課外,來自于自己的生活經驗。課堂為學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臺,課堂氣氛自由、開放。
不足:
1、有個別學生發(fā)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應多關注學困生,爭取讓孩子們在樂中學、玩中學。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多查閱資料,應開闊學生們的視野,使孩子們學會更多的知識。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爭取做到寓教于樂。
端午節(jié)由來教案篇九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亦名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重午節(jié),民間又俗稱“五月節(jié)”。有關端午節(jié)的由來,民俗中傳說較多,歸納起來大體上有如下十種:一說認為端午節(jié)是龍的節(jié)日。聞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證,端午節(jié)是古代吳越民間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認為端午節(jié)實際上是一個龍的節(jié)日。二說認為端午節(jié)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逝世。據《續(xù)齊諧記》記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三說是據《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四說認為據東漢時期蔡邕《琴操》中載,端午節(jié)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五說認為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時期越王勾踐于是日操練水軍。六說認為梁宗懔《荊州歲時記》載述,端午是為迎“濤神”伍子胥?!逗鬂h書》中也寫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來江浙一帶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舉行各種儀式,以悼念伍子胥。七說認為在《道書》中載有五月初五是為祭祀先祖日。八說是據《會稽典錄》一書記載,端午是為紀念尋父投江而死的曹娥。九說認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jié)。其時仲夏之日,萬物方盛,夏至日,陰氣萌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為門戶飾,以懲惡氣。十說是民間有一傳說認為,端午源于湖北沔陽沙湖曾有四位豪杰專門劫富濟貧,后因遭當?shù)毓俦灰u圍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當?shù)孛癖娙f分悲哀,將這一天定為端午節(jié),以示悼念。在上述這些傳說中,端午紀念屈原一說因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剛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詩作的深遠影響,秦漢以后由楚地逐漸傳遍神州,為人們所認同并相沿迄今。
端午節(jié)由來教案篇十
端午節(jié)是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紀念楚國賢士屈原的節(jié)日。屈原倡導舉賢授能,而被官場排擠,流放在外,最后抱石投江自盡,人們立即劃船撈救,并往江中投入米團,防止魚蝦啃食屈原的尸體,而后演變?yōu)橘慅堉酆统贼兆拥牧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端午節(jié)的由來,供大家閱讀。
在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這七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端午節(jié)是最具人文情懷和文藝氣質的節(jié)日。
“端午”二字,原為“端五”,“端”為初,“端五”即初五。先秦時,人們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先秦古籍《夏小正》中記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認為五月初五這天要準備草藥以祛除毒氣?!洞蟠鞫Y記》亦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用佩戴蘭草、沐浴潔身來驅邪避禍。那個時候,“端五”還不是節(jié),而是一個需要避諱的“不祥之日”?,F(xiàn)如今,在很多地方,尤其是農村地區(qū),端午節(jié)前后,家里熏蒼術、白芷,大門上插菖蒲、艾葉,小孩兒佩戴中藥香囊,大人喝雄黃酒以驅邪避疫,應是先秦民俗的綿延保留,同時也反映出古人敬畏自然、祈福求安的樸素心理。
“端午”一詞,最早見于西晉周處所著《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騖角黍”,“角黍”即粽子,可見西晉時端午節(jié)即有吃粽子的習俗。至于這一天為什么要吃粽子,流傳較廣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南朝梁代吳均的《續(xù)齊諧記》和北周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均載,遭讒被逐于沅湘的屈原聽聞楚國國都被秦人所破,心生悲涼,于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羅江,與國同殤。楚國百姓聞之悲痛不已,紛紛來到汨羅江邊憑吊,有漁夫劃船至江中欲打撈詩人真身,并以飯團、雞蛋等食物投入江水,希望水下之魚蝦飽腹而不食詩人之肉身。后來,人們又擔心飯團為蛟龍所食,遂以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以驅之,逐漸演變?yōu)榻袢罩兆印K纬娙嗣穲虺嫉摹段逶挛迦铡吩娫唬骸扒弦殉了?,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边@正是對這一民俗演變的文學注腳。
自此,因為加入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一元素,又經由民俗的不斷創(chuàng)新演繹與豐富,端午節(jié)逐漸由一個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惡日”,演變?yōu)橐粋€以懷念先賢與詩人的愛國情懷為名、內容既古老又新鮮、形式熱鬧且多樣、充滿歡樂氣氛的民間節(jié)日。
端午節(jié)民俗之多、流傳之遠、影響之廣,可列為七大節(jié)日之首。除了吃粽子這一共同習俗外,在我國北方,還有飲雄黃、佩艾草、贈香扇等習俗;在南方,則有賽龍舟、浴百草、游百病等習俗。此外,端午節(jié)慶及由其衍生的文化活動還傳入了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在世界上頗負盛名的韓國江陵端午祭就是中國傳統(tǒng)端午節(jié)的流傳與演變,2005年還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
今天,端午節(jié)早已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豐富的文化內涵走向世界,成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之一,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軟實力,其中尤以賽龍舟最為知名和富有影響力。英語中,端午節(jié)被翻譯成“dragon boat festival”,直譯回來就是龍舟節(jié),可見賽龍舟這一節(jié)慶形式在國外的影響之甚。
吃粽子也好,賽龍舟也罷,或是佩香囊、浴百草,端午節(jié)民俗的演變,早已超越紀念詩人屈原這一單純目的,而是包含著中國人所特有的、濃郁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樸素世界觀。這種樸素而純真的情感與觀念,最能打動人心而獲得廣泛共鳴,所謂的文化軟實力,亦不過如此。
(一)屈原投江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競相劃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體。
(二)曹娥尋父尸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兩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跡,鄉(xiāng)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傳
傳說白蛇白素貞,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與許仙結為夫妻的凄美的愛情故事,傳說端午節(jié)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差點現(xiàn)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jié),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后,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句踐請和,伍子胥主戰(zhàn),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并于于五月五日將尸體投入江中,此后人們于端午節(jié)紀祀伍子胥。
端午節(jié)又稱天中節(jié),因為農歷五月以后,天氣漸漸炎熱,因此蚊蟲蒼蠅孳生,傳染病很容易發(fā)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節(jié)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衛(wèi)生節(jié)。
民國成立以后訂為「夏節(jié)」,另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又稱「詩人節(jié)」。端午節(jié),因家家戶戶懸掛菖蒲避邪,故稱「蒲節(jié)」。
端午節(jié)的相關習俗有下列幾:
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后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里喂魚、蝦。
因端午節(jié)后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后,差點現(xiàn)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jié)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lián)〞,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lián)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zhí)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jié)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并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因為民間傳說為抓鬼大帝,所以鐘馗像有辟鬼的能力,據說唐明皇曾夢到一個大鬼和一個小鬼,小鬼在偷吃東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問大鬼說:「你是什么人?」大鬼說:「我叫鐘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為面帽丑陋,應考時沒被錄取,我就自殺了。現(xiàn)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姑骰市押?,就叫畫家吳道子照他夢中所見,繪出鐘馗像來除邪。原來鐘馗像是在歲末時才掛的,明朝畫家文征明還畫過「寒林鐘馗」,端午掛鐘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習俗,臺灣較少有此一習俗。
古代因為屈原投江而民眾競相劃船,為了救屈原?,F(xiàn)代則為一種表現(xiàn)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在全省各線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舉辦劃龍船比賽,國內的無線電視臺都會轉播比賽盛況,近年來有逐漸發(fā)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是一種有別于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劃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各地的龍船賽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宜蘭縣二龍村的龍舟比賽,不因為他們的龍舟比其它地方長或漂亮而聞名,而是因為一項相傳有兩百年歷史,而且只有兩隊--上二龍村的淇武蘭和下二龍村的洲仔尾,他們各自擁有一條都繪有太極圖案的龍舟,只是淇武蘭以綠色為底,洲仔尾卻以紅色為底。比賽規(guī)則是兩村的居民都是選手,反復在二龍溪比賽達數(shù)十次(從午后到黃昏),選手累了馬上換同村的人上場,最后以勝的次數(shù)多的隊伍為贏。
端午節(jié)由來教案篇十一
飾香包、包粽子、插艾草………5月28日這一天,端午節(jié)到了。
在我們家,最熱鬧的要數(shù)包粽子了,大家一起圍坐在一起,拿著綠油油的棕葉,包著各種各樣的粽子。邊包粽子,我問起爺爺今天為什么叫“端午節(jié)”。爺爺解釋說:“端午節(jié)由來已久,它還有許多別稱,比如夏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地臘、詩人節(jié)。粽子又叫“角黍”、“筒粽”。現(xiàn)在,我們過端午節(jié)免不了要吃幾只粽子。以前,它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祭祀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弟弟是個急性子,爺爺還沒說完他就插了嘴:“屈原是誰呀?為什么要祭祀他?”。爺爺說:“別急,你聽我給你慢慢解釋。傳說,在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時候,屈原居住的楚國也很強大。秦王就收買楚王身邊的人來去勸他投降。屈原看不下去,就去勸說楚王,經過許多次的勸說都沒有說服楚王。他自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家園滅亡。于是,他帶著的無比悲痛在五月初五那天投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之歌。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后來發(fā)展成為今天的棕子。往后每到這天,人們就會往河里投放粽子,讓魚兒不要去吃屈原的尸體。在端午節(jié)這天,有的地方還要舉行龍舟比賽。據,說當人們得知是屈原大夫投江后,馬上劃船撈救。一直找到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人們把船只停泊在湖邊的亭子周圍避雨,待魚停后,再次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尋找屈原大夫。此后,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在五月,外界氣候正是高溫高濕,此時病媒細菌大量孳生,各種傳染病此時正式流行的季節(jié)。人們就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將新鮮艾葉掛在門楣以驅除毒氣。用紅布制成紅雞心的袋子,內裝茶葉、米、雄黃粉,掛在小孩的胸前驅邪。還采摘艾草沐浴,稱為“百草湯澡”,去除穢氣。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飾香包、包粽子、插艾草、賽龍舟的風俗。
端午節(jié)由來教案篇十二
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等。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jié)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端午節(jié)是我國很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各地有各種各樣的習俗。在眾多習俗中,最重要的就是劃龍舟習俗了。
龍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肚G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侨?,競渡,競采雜藥?!贝撕?,歷代詩賦、筆記、志書等記載競渡就數(shù)不勝數(shù)了。
龍舟,與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shù)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qū)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tài)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并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于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qū)。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于龍頭上,再安龍頭于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xiāng)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云?!碧苿⒂礤a《競渡曲》自注:“競渡始于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義?!笨梢妰珊貐^(qū),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當?shù)厝嗣褚苍曛鬯推潇`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qū),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逗鬂h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尸。浙江地區(qū)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qū)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于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并于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yè)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愿望。
端午節(jié)由來教案篇十三
民族的'節(jié)日。
過端午節(jié),中國各地有很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
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除祟之用。
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說中國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已經被很多人所遺忘。端午節(jié)的來歷是什么?端午節(jié)即將到來,端午節(jié)的來歷是很多學生關心的話題。飯菜網為您介紹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
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
民族的節(jié)日。
過端午節(jié),中國各地有很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
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祟之用。
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說中國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端午節(jié)由來教案篇十四
端午節(jié)是我國民間五大節(jié)日(春節(jié)、清明、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之一,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視。它的別名很多,有端午、端陽、蒲節(jié)、重五、女兒節(jié)、詩人節(jié)、沐蘭節(jié)等等。端午節(jié)的來源有多種說法,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種:
5.紀念介子推。據傳,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發(fā)令,五月五日這一天不得舉火。因為此時天氣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傷寒,難以醫(yī)治。
6.紀念伍子胥?!肚G楚歲時記》:“五月五日,時迎伍君?!蔽樽玉惚M忠反被殺,尸被拋于江,化為濤神。每年五月初五,錢塘江口泛起初潮,人們駕舟逐潮,希望能見伍子胥顯靈。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077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