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匯總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3 08:01:04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匯總17篇)
時間:2023-12-03 08:01:04     小編:翰墨

通過總結與反思,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和改進自己的行為。如何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世界和平與發(fā)展是國際政治的重要議題。小編整理了一些總結的寫作思路和方法,供大家參考借鑒。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篇一

1、通過具體活動讓學生領會左、右的意義,認識左右的相對性。

2、能確定物體的左右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表述。

3、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能確定物體左右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難點。

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集體照片。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及重點關注設計意圖。

一、創(chuàng)設情景。

二、擺一擺。

1、積極匯報:用右手拿筷子吃飯;用右手寫字……。

2、積極匯報:寫字時用左手壓本子;吃飯是用左手拿碗。

3、想一想,說一說:左耳朵,有耳朵;左眼,右眼。

4、全班學生聽老師的口令做動作。

1、拿出準備好的學具,按照課件出示的順序擺一擺。

2、想一想,回答問題。

鉛筆。

轉筆刀。

尺子的左邊有橡皮,右邊有文具盒。

尺子的左邊有橡皮和鉛筆,右邊有文具盒和轉筆刀。

3、進行小組活動,大亂各學具的順序,再已尺子為標準,說一說尺子的左邊和右邊各有什么。

4、積極做游戲。

有的學生回答是右手,有的學生回答不是右手。

可能有的學生還是不能卻蒂諾左右手,有的學生說:老師,你轉過身去就跟我們舉的右手一樣啦!

聽講,理解老師的話。

5、興致勃勃地走出教室進行戶外活動。

1、大家說一說,我們通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我們通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3、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配合起來力量可大了。你身上還有左右配對的好朋友嗎?

4、組織學生做游戲:教師說口令,學生做動作。

如: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右手……。

2、提問,引導學生回答。

擺在最左邊的是什么?

擺在最右邊的是什么?

尺子的左右有什么,右邊有什么?

有不同意見嗎?

課件同步演示:以尺子為標準確定左邊有橡皮和鉛筆,右邊有文具盒和轉筆刀。

3、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打亂順序再擺一擺、說一說。

指兩個擺法不同的小組說一說。

4、組織學生做游戲:左右手。

跟學生面對面地站著,舉起右手,問:老師舉起的是右手嗎?

把右手放下,引導:請大家把右手舉起來,判斷以下老師舉起的是不是右手?

新課標第一網。

小結:非常正確,因為我們面對面站著,方向相反,所以舉起的右手也剛好相反。

4、帶領學生到教學樓梯進行時間活動,一批學生上樓,一批學生下樓,要求都靠右走。

創(chuàng)設情景,通過多種活動體驗自身的左與右。

按照課件一一對應地擺,感性體驗左和右,在語言表。

達中逐步學會確定物體左右位置與順序。

以學生為主題,讓學生自主操作,探索、體驗,獲得對左右的深刻認識。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左右具有相對性。

滲透良好公共秩序的教育。

練一練。

1、按照第2題的要求做一做,并在小組內相互說一說。

2、自由結組,做游戲。一人發(fā)出指令,如:請站在我的左邊“,另一人按指令做動作。

匯報:一共7輛車。我是這樣想的……。

1、做一做(第2題)。

2、組織學生兩人一組做游戲(第4題)。

3、出示第3題主題圖,提問:從右邊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多少輛車?提示學生:有幾輛車被樹擋住了,看不到。

指名匯報并說明理由。

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左右的認識和理解。

作業(yè)設計:

板書設計:左右。

鉛筆橡皮尺子文具盒轉筆刀。

最左邊的是鉛筆。

最右邊的是轉筆刀。

尺子的左邊有鉛筆和橡皮。

尺子的右邊有文具盒和轉筆刀。

備注: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篇二

1、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體會分類的意義。

2、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用途,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初步學會有條理地整理事物。

教學重點。

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

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

教學(具)準備教材主題圖及“練一練“中的圖片。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及重點關注設計意圖。

一、創(chuàng)設情景。

二、探索新知,學習分類。

獨立思考,全班交流。

第一豎行是一組。

前面一排是一組。

按男、女分組,全班可分為2組。

還可以按年齡進行分組……。

1、看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房間挺漂亮的,但是有點亂。

書應該放在書架上,不應該放在地上。

太亂了,他應該學會整理自己的房間。

2、可能出現不同的表示方法,如把同類的東西圈起來,在同類物品上畫上相同的符號。

3、獨立分一分,全班匯報。

我把筆、作業(yè)本、書和文具盒放在一起。

把衣服和褲子放在一起,這些都是穿的,剩下的都是玩具,應該放在一起。

我和他分得也不一樣,我分的是五類,棋子、床、柜子都是家具,也應該分成一類。

我認為你這樣分不對,我們是在整理房間,把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就行了,又不是在搬家….

我是說家具是一類,其他東西一共是五類…….

今天老師想把全班同學重新分組,大家想一想,可以怎樣分?

指多名學生匯報。

提問:還可以怎樣分組呢?

小結引入:大家的想法真好,分法真多,真棒!像這樣對一些事物或人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組,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分類”

1、出示主題圖,引導觀察:這是小明的房間,大家看了有什么想法?

3、組織學生匯報:說一說,你是怎么整理好的?你為什么這樣整理?

很好,這一類是學習用品。還有別的意見嗎?

學生回答后繼續(xù)引導:還有不同的分法嗎?

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出分類話題,激發(fā)學習興趣。

看圖發(fā)表看法,產生分類的必要。

讓學生進行思維碰撞,充分交流,體驗分類方法的多樣性。

三、練一練。

1、看圖,指認圖上的動物:有小狗、格子、燕子、蜻蜓、小貓、小馬、蝴蝶、蜜蜂、小兔。

2、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3、給會飛的動物涂上顏色,在族類相互展示。

4、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5、指認圖上的物品,獨立思考分類方法,全班交流。

1、出示第1幅圖,讓學生說說圖上動物的名字。

2、提問:這些動物,可以分成幾類?怎樣分類?

3、讓學生把會飛的動物涂上顏色。

4、讓學生獨立完成第2題。

先認識這些動物,才能給它們正確分類。

初步體會到分類標準不同,分類結果就不同。

訓練學生根據既定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的能力。

作業(yè)設計:

板書設計:整理房間。

文具:

衣物:

玩具:

練一練第1題:

分成地上爬的和天上飛的兩類。

天上飛的還可以分成鳥類和昆蟲兩類。

備注: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篇三

1.通過生活中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探索興趣,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計算減數是9或8的退位減法;并通過交流和比較,使學生初步掌握退位減法的思維過程,能正確地計算減數是9或8的退位減法。

2.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比較、概括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計算思路以“破十法”和“想加算減”為主,提倡算法多樣化。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出示課本第78~79頁的全景圖(小兔買鉛筆的場景)。

師:小白兔特別愛勞動,兔媽媽為了獎勵小白兔,一大早就帶著小白兔來到文具店買鉛筆。我們一起去瞧瞧吧!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讓學生自己看圖互相說說。)。

師:袋鼠阿姨有15枝鉛筆,小白兔要買9枝鉛筆,我們幫袋鼠阿姨算一算還剩多少枝呢?

師:那你們都知道還剩幾枝嗎?你能根據要求列出算式來嗎?(學生在紙上列算式,教師巡視。)。

1.師:15-9=?該怎么算呢?下面同學們用小棒代替鉛筆先擺一擺,再跟小組的同學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注意發(fā)現不同的方法。)。

學生出現四種算法。

(1)先擺15根小棒,再從中一根一根地拿掉,拿走9根后,就知道還剩6根。

(2)先把擺好的15根小棒分成10根和5根,再從10根里拿掉9根剩一根,把這一根加上5根,就得到還剩6根了。

(3)把9根小棒分兩次拿。先從15根里拿走5根,再從10根里拿走4根,最后只剩下6根了。

(4)想9+6=15,反過來15-9=6。

教師根據巡視的情況,有目的地請不同算法的小組代表上臺擺小棒并說明算法。

師:15-9=?該怎么計算呢?請2位同學到臺上來用小棒擺擺,其他同學看看他們到底是怎么算的。

(學生獨立動手操作并說明解題思路,其他同學補充不同的方法,教師指導并板書。)。

第一種:先把擺好的15根小棒分成10根和5根,再從10根里拿掉9根剩一根,把這一根加上5根,就得到還剩6根了。(重點說明)。

板書:10-9=1。

1+5=。

第二種:把9根小棒分兩次拿。先從15根里拿走5根,再從10根里拿走4根,最后只剩下6根了。(重點說明)。

板書:15-5=10。

10-4=6。

第三種:9+()=15。

15-9=6。

第四種:用數數的方法計算的,也給予肯定。

師:你們說的幾種方法都很好。這四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種?同桌同學互相再說說15-9的計算過程。

嘗試練習18-9=?

師:我們學會了15-9=?,18-9=?你會做嗎?你是怎么想的呢?

學生獨立計算,并匯報結果。(請1~2名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算的。)。

師:你能說出減數是9的題目嗎?你會計算這些題目嗎?我們用手勢表示這些得數好不好?

2.教學16-8。

師:減數是9的題會做了,那減數是8的題會做嗎?(板書16-8=)你是怎么算的?(學生可以利用今天學習的四種方法中的任何一種解答。)。

3.教師出示口算題。(書第79頁“試一試”)。

師:這些題目你會做嗎?同學們把書翻到79頁,比比看誰算得最好。(學生獨立完成,教師集體講評,并讓學生說說解題思路。)。

(二)鞏固練習。

1.“練一練”(書上第79頁第1題)。

2.游戲:摘蘋果(書上第79頁第2題)。

師:蘋果樹上結了8個大蘋果,我們只有拿到算式結果與蘋果上的數相同時,才能順利摘下來。比比看今天誰的蘋果摘得最多。學生動手操作。

(三)課堂小結。

師: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有什么問題。

新課標第一網。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篇四

一、教學目標:

讓學生初步感知兩個或三個物體之間的高矮,體會高矮的相對性,滲透幫助他人的教育。

二、教學流程設計:

1、圖片出示,創(chuàng)設情景。

長頸鹿和大象誰高誰矮?

(1)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問題。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饋。

2、選用哪個釘子好?

(根據生活經驗,厚的木版用長一些的釘子,薄一點的木板用短一點的釘子。)。

3、哪跟繩子最長,哪根最短?

(圖略)。

說一說,比較的方法以及理由。

4、拓展練習。

汽車能否從橋下通過?

(1)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問題。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饋。

5、比較站在不同高度上的小兔子的高矮。

(1)學生觀察,

(2)小組討論。

(3)集體交流。

注意讓學生說說比較高矮時要注意什么?(同一個起點)。

1、從短到長依次排起來。

這題的比較方法可以是數方格的方法。

(1)學生觀察,

(2)小組討論。

(3)集體交流。

三、教學反思:學生對高矮和長短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上課的效果比較明顯,比較小兔這一環(huán)節(jié)容易出錯。

輕重。

一、教學目標。

通過說一說,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讓學生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和理解。

二、教學流程:

1、指導學生觀察情景圖。

(1)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2)小組交流。

(3)引出課題。

2、拓展延伸。

(1)掂一掂,

請學生拿數學數和鉛筆盒掂一掂,哪個重,哪個輕。

(2)書上練習。

認為哪個重畫“o”,哪個輕畫“×”

3、重點第4題,不要求所有學生會做。

三、小結: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篇五

教學目標:

1、通過拼、擺畫等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與四邊形的聯系與區(qū)別。

2、感受數學的轉化思想。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重點難點:

感受三角形與其他圖形的關系。

教具學具:

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教學過程:

一、導入,出示預習提綱。

1、小組同學合作,用三角形拼四邊形。

2、三角形按角可以分哪幾類?

3、三角形按邊可以分哪幾類?

4、每個三角形至少有幾個銳角?

二、展示匯報交流。

讓學生明確。

1、不是任意兩個三角形就能拼成四邊形。

2、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能拼成四邊形。

3、兩個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長方形。

4、兩個相同的銳角或鈍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邊形。

5、用三個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梯形。

三、反饋檢測。

用三角形拼出美麗的圖案.

請各小組上講臺展示自己的美麗圖案。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篇六

教學內容:

本教材74---75頁。

教學目標。

1.借助熟悉的物體,使學生正確用數表示20以內這些物體的個數.。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點。

由搭積木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動手操作,列出不同的20以內數的算式并能進行計算.。

教具準備。

課件,小捧等.。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與個人探究結合,抓住問題重技能形成。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觀察思考解決問題.。

(一)搭積木(出示課件:說一說1)。

1.同學們,你們喜歡玩搭積木的游戲嗎?

2.莉莉和花花搭好了兩摞積木在列算式時遇到了困難,你們能幫幫他們嗎?

3.根據圖意誰能列出相應的算式?課件出示。

教師板書:14+5=()17-6=()。

4.為什么這樣列算式?說一說你的想法.。

(1)莉莉搭了兩摞積木,左邊一摞是十塊,右邊一摞是三塊,莉莉又放上了兩塊一共是十五塊,所以就是10+5=15.

(2)花花也搭了兩摞積木,左邊一摞是十塊,右邊一摞是十八塊,拿走了兩塊是十四塊,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結。

二、活動二:動手操作學習新知識.。

1課件出示游戲碰碰車,說一說,算一算。

2課件出示練一練。

3課件出示,登長城。

活動三:動手操作。

1.用你最喜歡的方式表示一個十(畫圖、用學具盒里的東西或其它物體都可以).。

2.請你任意添加一個圖或其它物體的個數,組成一個算式,看誰組的多.。

3.小組內交流,說一說圖意和算式是怎樣組成的(出示圖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任意舉出一列說一說計算的方法。

一個十添加一個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個十和一個一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

(二)教師小結。

我們通過動手操作,列出這么多的加減法算式,這充分體現了你們善于動腦思考的結果.。

三、活動四:整理歸類.。

(一)找規(guī)律。

1.根據我們列出的算式進行整理,你們能找到這些算式計算的規(guī)律嗎?

2.小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體反饋.。

4.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二)教師小結。

四、活動五:結合實際鞏固練習。

(一)出示圖片:說一說4。

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會得到什么結果?

2.根據相碰的情況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圖片:說一說5。

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會得到什么結果?

2.根據相碰的情況列出減法算式.。

(三)教師小結。

這節(jié)課你們學到了什么?高興嗎?我和你們一樣高興,因為,我們在玩中也學到了。

一些數學知識,可見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探究活動。

成雙配對。

游戲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2.使學生能夠熟練計算20以內的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

游戲準備。

將所有20以內的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算式制作成口算卡片.。

游戲過程。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篇七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關系,初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培養(yǎng)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體驗上下的位置關系。

教具準備:主題圖、有關學具、剪刀。

教學方法:參與性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新課教學:出示主題圖。

1、仔細看圖,說說圖上有什么。

2、考考你:

小鳥在小兔的_面,小兔在鳥的_面,

松鼠在小兔的_面,松鼠在小鳥的_面。

3、指名說,評議。

三、鞏固練習,練一練。

1、填一填,說一說。

(1)仔細觀察圖。(2)報名說。

2、把6寫在上一行,把9寫在下一行。

讓學生說了哪個數在上,哪個數在下。

3、說一說。

仔細看圖,同桌討論,報名匯報。

4、請你分房子。

(1)自己動手剪貼動物。

(2)說說它們的位置關系。

5、獨立完成思考推理題。評析、校對。

四、小結。

本節(jié)課你又學會了什么?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篇八

教學目標。

2.培養(yǎng)學生能夠準確地用數學語言對概念進行表達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手和勤于動口的習慣.。

教學重點。

11~20這些數的個位和十位上各數的含義.。

教學難點。

對“數位”的理解.。

教具準備。

小棒,計數器.電子課件。

學具準備。

小棒,計數器.。

教學方法。

抓住問題,利用課件游戲將抽象的數位具體化。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二、活動一:建立數位概念.。

(一)數小棒。

1.老師手里有幾根小棒?我們來數一數,1、2、3、4、5、6、7、8、9、10.。

3.學生自己數出10根小棒,并將10根捆成一捆,體會10個一就是1個十.。

4.讓學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現在是幾根小棒?

(2)它是由什么組成的?(是由1個十和1個一組成的)。

(3)它里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它里面有1個十和1個一).。

(二)介紹計數器及數位。

1.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

2.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出11.。

一邊撥一邊說:“在個位上撥幾,在十位上撥幾.”

3.同樣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數、認、讀、寫12~20各數.。

三、活動二:快速撥數.。

(一)師生互練。

1.教師說數,學生快速在計數器上撥出.。

2.說一說它的含義及是怎么撥的.。

(二)生生互練。

一人說數,另一人撥出,并說一說.兩人互換再練.。

四、活動三:對口令.。

(一)師生互對。

例:教師說16,學生對1個十和6個一.。

教師說1個十和7個一,學生對17.。

(二)生生互對。

五、活動四:填、讀尺子上的數.。

(一)出示圖片:寫一寫。

師生一起將尺子上的數補充完整.。

(二)教師提問。

1.比15小比11大的數有那些?

2.17的前面是幾?后面是幾?

……。

3.你還能提出那些數學問題?

六、活動五: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數,密切數與生活的聯系.。

找一找,說一說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見到或用到了11~20各數.。

七、活動六:課件出示說一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探究活動。

聽口令,做動作。

活動目的。

使學生進一步熟悉20以內數的順序、組成以及大小比較.。

活動準備。

1-20的數字卡片。

活動過程。

1.20名同學每人胸前都佩戴一張數字卡片.。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篇九

1、海底世界——數數。

2、快樂的校園——10以內數的認識。

(1)1-10各數的認識。

(2)0的認識。

3、走進花果山——10以內數的加減法。

(1)10以內數的加法。

(2)10以內數的減法。

(3)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

(4)探索規(guī)律。

(2)20以內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

5、小小運動會——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

(1)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

(2)20以內數的退位減法。

(二)空間與圖形。

1、誰的手兒巧——認識圖形長方體、正方體、柱和球的認識。

2、有趣的游戲——圖形與位置。

(1)左右、前后、上下方位的認識。

(2)從不同方位觀察物體的形狀。

(三)統(tǒng)計與概率。

1、媽媽的小幫手——分類與比較。

(1)按指定標準和自選標準分類。

(2)比較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

2、我又換牙了——統(tǒng)計。

(1)簡單的數據整理。

(2)象形統(tǒng)計圖和簡單統(tǒng)計表的初步認識。

(四)實踐與綜合應用。

1、實踐活動找找周圍的數。

2、教學廣場找規(guī)律。

3、數學廣場簡單組合問題。

4、實踐活動大蒜有幾瓣。

5、雪山樂園——總復習。

1、數與代數。

(2)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加減法的意義;能熟練的口算20以內數的.加減法;結合現實素材,進行初步的估算。

2、空間與圖形。

(1)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

(2)辨認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3)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3、統(tǒng)計與概率。

(1)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比較和分類;。

(2)通過簡單的統(tǒng)計活動,初步認識象形統(tǒng)計圖和簡單統(tǒng)計表,并從中知道簡單統(tǒng)計的結果,初步了解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的方法。

4、實踐與綜合應用。

(1)加深對20以內的數有關知識的理解。

(2)加深對分類與比較及統(tǒng)計方面知識的理解。

1、在教學中,注意選取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構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形成“問題串”,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意識和初步的應用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4、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啟發(fā)學生從興趣習慣、合作交流、知識技能、問題意識、發(fā)揮潛能等多方面的自我評價與反饋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建立自信、認識自我的能力。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篇十

1、能熟練確定物體的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與順序,能有條理地進行表述。

2、培養(yǎng)初步的比較、推理、想象等思維能力,認識位置的相對性。

3、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性。

教學重點。

綜合運用“位置與順序“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難點。

能確定物體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關系。

教學(具)準備說一說、練一練的主題圖。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及重點關注設計意圖。

一、創(chuàng)設情景。

二、師生互動,鞏固知識。

1、配合老師進行談話。

2、看圖,先以小女孩為標準,再以小男孩為標準,分別說說他們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1、先在小組內自由交流,然后全班匯報,有序地說。

2、多名學生發(fā)言,說一說自己家中物品的位置關系。

3、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做。

1、同學們,大家到過游樂園嗎?游樂園里好玩嗎?現在老師就帶同學們到游樂園去玩一玩!

2、出示游樂園情境圖,引導學生說: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前后左右說點兒什么嗎?

1、出示教師圖,或根據教室的實際情況讓學生說說教室里有什么。

2、讓學生結合自己家里的情況,自由說說家中物品的位置關系。

3、組織學生做以下游戲。

排隊游戲,明確前后關系。

聽要求拿放物品,明確上下關系。

正說反做:教師說口令,學生做相反的動作。

讓學生拿出文具盒,摸一摸,指一指,說一說它的上、下、左、右、前、后六個面。

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自由發(fā)表,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通過多種游戲訓練學生對位置和方位反應的靈敏性。

三、拓展訓練。

四、課堂小結。

4、獨立思考,全班匯報。

5、看圖,全班交流。

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答案:淘氣的前面有1個人,后面有2個人。

學生積極發(fā)言。

4、出示練一練第2題圖,讓學生說一說到火車站的路線。

答案不唯一,學生說出的路線正確即可。

5、出示學校所在地的地圖,讓學生用前、后、左、右、上、下說一說圖中有哪些建筑物。

孩子們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認識路線圖,發(fā)展空間觀念。

拓展訓練,給不同學生提供不同的發(fā)展平臺,訓練簡單的邏輯推理能力。

作業(yè)設計:

板書設計:教室。

教室的前面有:

教室的后面有:

教室的左邊有:

教室的右邊有:

備注: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篇十一

單元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和順序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確定物體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4、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會用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與順序。

知識技能目標:

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休的相對位置。

課時安排:

4-5課時。

前后。

教學目標:

1、助“森林運動會”這一有趣情境,讓學生會用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2、在學習情境中獲得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會用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與順序。

教學準備:掛圖、小黑板。

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愉快教學。

一、導入。

森林王國召開森林運動會,許多運動員紛紛報名參加,讓我們一起來瞧一瞧。出示掛圖。

二、森林運動會教學。

1、請小朋友們仔細看圖。

2、說說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請?zhí)釂栴}。

3、說一說:

鹿在最前面,誰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幾?小白兔跑第幾?

4、你還想知道什么?

5、跑步比賽的時候,動物賽車比賽開始了??纯此麄儽荣愡M行得怎么樣?

6、出示:(小黑板)。

在圖中,1號車是第_名,5號車在_號車的后面,在_號車的前面。

自動獨立完成,報名匯報。

7、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三、鞏固練習,練一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誰?后面是誰?

讓學生自己觀察,說給大家聽;交換位置再觀察前后變化。

2、看圖,明題意。

獨立完成,評析。

3、觀察圖。

自己說說:下一站是__。我去動物園,還有_站。

四、數學故事。

1、看兩幅圖,用前、后編一個故事。

2、指名學生說。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篇十二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珍惜時間的態(tài)度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2.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

3.結合生活經驗學會看鐘表:鞏固認讀整時、半時,體會整時過一點或差一點到整時.。

4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的交流、討論、學會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教學重點。

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鞏固認讀整時、半時,體會整時過一點或差一點到整時.。

教學難點。

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整時過一點或差一點到整時.。

教學用具。

掛圖、課件、鐘表及鐘表模型學具.。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認識鐘表.。

1.談話引入。

2.出示課件圖片:主題圖。

(1)學生觀察圖意.。

(2)看圖提出關于時間方面的數學問題.。

二、引導探索.。

(一)比一比,誰學的知識最牢固.。

1.鐘表在整時、半時的時候,時針、分針各有什么特點?

整時,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

半時,分針指向6,時針指向兩個數的中間,前一個數是幾,就是幾時半.。

(二)小組合作學習。

1.觀察鐘表并討論。

在“整時過一點”和“整時差一點”這兩個時間,時針、分針在表盤的位置各有什么特點?

2.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整時過一點:分針指向12和1之間,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剛過.。

整時差一點:分針指向11和12之間,時針指向幾就是快幾時了.。

(三)合作練習。

1.同桌互練:一人說時間,一人擺鐘表.。

2.一對多互練:一人說,大家做.。

3.師生互練:老師說時間,學生做.。

(四)通過對時間的學習現在你知道小芳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了嗎?

三、解決問題.。

1.出示圖片:判斷。

1.出示圖片:連一連1。

(八時整(八時半(三時)(12時)(2時半)。

(1)師生商量對策:怎樣取得勝利?

(2)方法:先觀察鐘表時針、分針的位置,確定時間,看好連接對象后,再用尺子連.。

1.出示圖片:連一連2。

四、數學游戲:一分鐘體驗.。

1.1分鐘做多少口算道?

2.1分鐘寫多少字?

3.1分鐘數多少數?

4.1分鐘讀多少字?

板書設計。

小芳的上午。

時針指到幾,分針剛過12,就讀成“幾時剛過”。

時針指到幾,分針快到12,就讀成“快幾時了”。

九、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篇十三

教學目標:

1、學生在觀察、操作、游戲等活動中體驗分類標準的多樣性,知道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體會分類的作用。

2、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yǎng)學習興趣,培養(yǎng)操作、合作、表達的能力,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體驗分類的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讓學生體會分類的思想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具準備: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分類多樣性。

1、猜謎語。

四四方方一口箱,書本文具里面藏,每天上學離不了,它是我們的好伙伴。

2、對了,小朋友們每天都要帶著書包來上學,老師想知道你們的書包都是誰整理的呀?

3、噢,除了一兩個小朋友是爸爸媽媽幫助整理的以外,大部分小朋友都是自己整理的呀,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孩子!

4、整理書包比賽。(動手整理自己的書包。)。

(1)小朋友們平時都整理過書包,先請大家和同小組的小朋友們商量一下,打算怎么整理自己的書包。

(2)小朋友們開始互相討論。

(3)小組匯報整理的情況:有按大小分的,有按語數分的,有按書本分的。

5、組織學生看書。

6、小結什么是分類,以及分類有什么好處。

二、分一分。

1、分人物頭像。

(1)請小朋友們以四人為一組,互相討論看這么多的客人,該怎樣分類,按什么分,分成幾組,老師看哪一組分得又快又好,方法最多。

(2)學生邊說教師邊歸納,邊根據分的情況動手把黑板上的人物頭像移動分類。

2、分動物。

(可以按生活環(huán)境、大小來分。)。

(1)老師要帶大家一起來看可愛的動物,藏在袋子里,請小朋友們打開袋子取出圖片。

(2)生取出圖片看到動物后進行分類。

(3)小組合作動手分一分。

3、分幾何圖形。

(可以按顏色、大小、形狀來分。)。

你們有本領給這些圖形也分分類嗎?這回有個要求,請小朋友們自己先獨立地思考,想想要怎么分,按什么分,分幾類,看哪個小朋友想的方法又多又合理。

4、分算式。你們能給這些算式也分分類嗎?怎樣分?三、總結。

今天,我們學會了一個新本領――分類。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小朋友們以后在生活中還會經常用到。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篇十四

《比較數的大小》:

1、經歷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的過程,掌握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

2、進一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yǎng)知識遷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組織學生講自己是怎樣比、怎樣想的,把生活經驗上升為數學認識。

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多媒體課件。

一、復習談話引入新課,揭示課題。

1、(出示復習課件):全班集體回答。

2、談話:你們能給數學王國里的寶寶找找他們的家嗎?(出示課件)這些數有的大,有的小,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板書課題:比較數的大小)。

二、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1、(出示課件)請聽:(教師講述故事)。

2、(出示課件)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誰撿得多呢?為什么?(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揚說得對的小朋友。

4、(出示課件)指出:比較兩個小動物誰撿得多,也就是比較38與46的.大小。(板書:4638)。

追問:你是怎樣比較這兩個數的?(看十位,一個是四十幾,一個是三十幾,肯定四十幾比三十幾大。)。

在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時,可以用多種方法。兩個數的大小關系可以用學過的數學符號表示,我們一起用手勢表示一下。(出示課件“〉”)。

5、指名板書后全班讀一讀。

6、練習擴展(出示課件)學生說一說想法。

師小結:兩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先看十位上的數,十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

7、(出示課件)比較63和68的大小。

8、擴展練習。(出示課件)。

師小結:兩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大小,當十位上的數相同時,就比個位,個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

9、再獨立完成試一試。(出示課件)。

(1)這兩組數我們能比較它們的大小嗎?(學生在書上完成)。

(2)說說你是怎樣想的?(53和56要比個位,因為十位上都是5。100和98比的是數位,三位數肯定比兩位數大。)。

師引導學生總結:十位上的數不同時,要先比較十位上的數;十位上的數相同時,要進一步比較個位上的數;100大于所有的兩位數,所有的兩位數一定大于一位數。

三、組織練習,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題。

提問:我們再來看看,小白菜又給同學們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你們能回答嗎?

你能說一說六十幾有哪些數?(按順序說一說)這些數與六十相比,比六十大還是小?比七十呢?(個別學生回答)。

口答:四十幾在幾十與幾十之間?八十幾比幾十大,比幾十小?(集體口答)。

2、(出示課件),集體練習后,學生獨立完成后三道“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看著計數器把數先填出來,然后再比較數的大小。

指名匯報。

3、“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同桌學生互相檢查。

4、“想想做做”第4題。

(2)寫出三個個位上都是6的兩位數。

學生寫好后提問:你寫了哪三個數?誰?誰最小?你能把這三個數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嗎?

(這個學生在黑板上排,其余學生坐在座位上排)。

為什么這樣排?(可以從小到大,也可以從大到小排)。

個位上是6的兩位數有幾個?(順次說一說)。

(3)寫出三個十位上都是6的兩位數,比一比哪個,哪個最小。

讓學生多獨立完成后再相互交流。(同桌交流)。

四、擴展延伸。

1、談話:剛才小朋友寫了幾個數,老師也寫了三個表示天氣溫度的數(2度20度35度)我們一起讀一下。

你能猜一猜它們各是什么季節(jié)的氣溫嗎?(小組討論后匯報)。

你能用符號表示三個數的大小關系嗎?

2、學生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五、總結評價。

1、今天的數學課你學得開心嗎?你有什么收獲?

2、游戲(排路隊)。

(1)談話:小朋友們你們還想寫數嗎?請你們每人再寫一個數。在小組里比一比誰寫的數,誰寫的數最小。

(2)排路隊:出示路隊旗(旗上分別寫著:“比30大而比60小的數”“比30小的數”、“比60大的數”)。

根據剛才自己寫的數到前面來排隊,然后排著整齊的隊路隊下課。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篇十五

2.指導學生規(guī)范寫0,培養(yǎng)學生書寫能力.。

3.引導學生觀察圖,感悟數學知識的魅力.。

教學重點。

1.初步知道0的含義,0在數中的順序,會讀寫0.。

2.指導學生規(guī)范書寫,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教學難點。

理解0的三個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教師:大家喜歡聽故事嗎?你們聽過《小貓釣魚》的故事嗎?

(放錄音,聽故事.)。

(點評:“借助小貓釣魚”的有趣情境,呈現一組連環(huán)畫,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變化過程.教師在這里注意聯系學生的兒童心理特點,通過學生喜歡的講故事的形式,豐富學生的感性積累,發(fā)展學生的數感.)。

二、觀察畫面,引入新課。

(一)出示主題圖.。

(1)學生在書上寫數.。

(2)展示。

教師:你認為他哪寫的好,哪還需要改進呢?

(點評:學生之間的評價也很重要,在學生評價中有,教師有意識的進行引導,讓學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學的優(yōu)點,引導學生正確的進行互評.)。

教師:小黃貓一只也沒釣著,在他的下面應該寫幾呢?(寫0)。

2.出示圖片。

教師:直尺上的數是怎樣排列的?這些數是從幾開始的?

(這些數是按順序排列的,從0開始的)。

這個0表示什么呢?小組同學互相說說.。

誰來說說你們組的意見?

小結:直尺上的這個0,表示開始,起點的意思.。

2.出示圖片。

教師:0度可以這樣表示.。

(點評: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觀察圖,找出“0”讓學生說說“0”的含義,從而明確“0”讓學生不僅可以表示沒有,還可以表示其他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直觀體會“0”的實際含義.)。

三、學習寫0.。

(一)教師:我們在這么多地方見過0,0是怎樣寫出來的,請看大屏幕.。

1.課件演示:0的寫法。

2.邊演示邊講解:

0是一筆寫成,起筆在右上邊線中間偏上一點,向上碰到上邊線,再向左下寫,寫。

教師:請你用手指和課件演示一起寫一遍.。

學生書空。

(點評:教師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二)出示圖片。

1.教師:你能把下面的空格寫完嗎?

2.出示學生寫法。

00100004005。

006007008009010。

001002003004005。

001002003004005。

教師:哪種寫法對呢?為什么?

(這兩種方法都對,第一種是接著寫的,第二種是照樣子寫的.)。

(點評: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

教師:你們寫得真棒!在寫好字的同時,還注意了寫字的姿勢.下面我們一起來休息一下.。

課間休息:播放歌曲《小貓釣魚》。

四、課堂練習。

(一)出示圖片:請你從0開始,按順序把這些數連起來。

教師:請你先想想,怎樣數快,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組同學說說,看誰的方法最快.。

(指名演示怎樣數.)。

(點評:教師鼓勵學生算法的多樣性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和合作意識.)。

五、課堂小結。

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0呢?

(點評:教師讓學生初步感知“0”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注意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體驗和認識.)。

探究活動。

與眾不同。

活動目的。

1.使學生加深對5以內數的認識.。

2.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活動題目:在0、1、2、3、5這5個數中,哪一個數與眾不同?

2.學生分小組討論.。

3.學生集體交流.。

分析與參考答案。

一個數是不是與眾不同,要看選擇怎樣的標準,選擇不同的標準,就會有不同的“與眾不同”,下面只是幾種不同的說法:

1、與眾不同,因為只有1是處于兩個雙數中間;

2、與眾不同,因為有兩個數比2小,有兩個數比2大,2處于中間位置;

3、與眾不同,因為在3個單數中,3處于正中間的位置;

從上面的解答來看,一道題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活動說明。

這個探究活動的答案還有很多種,只要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都應該算正確。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篇十六

210以內數的加減法計算。

3連加連減加減混和運算。

4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教學要求。

1、初步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2、能正確地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

3、能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結合具體情況,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

4、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1、能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

2、讓學生與他人交流各自的算法。

課時安排。

12課時。

有幾支鉛筆。

一、教學內容。

加法的初步認識,再結合教材的相關內容。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親身體驗,利用身邊的物體擺一擺,初步理解加法的含義。

2、能夠看圖說圖意并能正確地列式計算。

三、重點難點。

1、讓學生用身邊的物體擺一擺,說一說,理解加法的含義。

2、學生能夠看圖意并能列式計算。

四、教具準備。

電腦,實物,圖片。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數一數我們身邊的物體由多少。(如鉛筆橡皮)。

2、生活中,你都看到哪里由于數學知識?(如幾個人幾張桌子幾把椅子等)。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加法的含義。

舉例說明再加以互動。

2、動手操作。

看一看,擺一擺,試一試。

3、引導組織學生,結合圖予以互動說說算式表示的意義。

(三)課堂作業(yè)。

列式計算再結合教材練一練。

(四)思維訓練。

教材第23頁“練一練”的第4題。

(五)課堂小結。

通過用我們身邊的物體進行擺一擺,算一算,說一說,同學們對加法的含義有了初步的理解,大部分同學能夠看圖說圖意并能列式計算,希望同學們繼續(xù)努力!

六板書設計。

加法的初步認識。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教學設計全冊文具篇十七

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42~43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演示,使學生能夠正確地數出數量是6、7的物體的個數,會讀、會寫數字6、7,并會用這兩個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會比較它們的大小。

2.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講衛(wèi)生、愛勞動、愛集體、與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過學生觀察、操作、發(fā)言,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教學重、難點:

體會6、7的基數及序數含義。

教具準備課件、計數器、數字卡片。

學具準備:計數器、小棒。

教學過程:

1.觀察主題圖。

2.教學6和7。

(1)、認識6。

師:圖上有幾位小朋友在打掃衛(wèi)生?還有數量是6的事物嗎?

6張桌子、6個小朋友,可以用幾個圓來表示?

像6個小朋友,6張課桌,6個圓都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觀察一下,6像什么?

(2)、認識7。

師:圖上有數量是7的事物嗎?7個人、7把椅子都可以用幾個圓來表示?

像7個人,7把椅子、7個圓都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觀察一下?7像什么?

2、揭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2個新朋友,6和7。

(出示課題):6和7的認識。

3、擺一擺。

師:請小朋友們先拿出6根小棒,請你用這6根小棒擺出你喜歡的圖形,比一比看誰擺的又快又好(請一位小朋友上來擺)。

4、撥一撥。

師:請一位小朋友認真看,仔細數,看他撥的對不對。

師:回憶一下你剛才撥珠子的過程,5添上31是幾?6添上1是幾?7比6多幾?……。

同學們做的非常好,你能把這把直尺補充完整嗎?為什么這樣填?

填完后讓同學拍著手讀一讀。

5、比大小。

1、教學金魚圖。

提問:左數第一瓶有幾條魚?左數第六瓶有幾條魚。

有6條魚的是第幾瓶?左數第7瓶有幾條魚。

誰能像老師這樣提出幾個問題?并且你自己指名回答。

2、游戲。

師:請今天表現好的小朋友來前面扮演小動物。

(1)、老師提問題,下面的同學注意聽,看誰回答的又對又好。

師:我們今天認識了哪兩個朋友啊?

五、教學6和7的寫法。

同學們認識了6和7,那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寫6和7。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06326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