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審視自己的成長和進步,我們應該珍惜這個機會。在總結中,我們可以適當運用一些例子或實例來更具體地說明問題。不同領域的總結范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總結的格式和內容。
高中語文雨霖鈴說課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語文號。
我今天說的課題是______________(板書:課題、作者)。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和總結遷移六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人教版_______中語文必修_______第_______單元_______課《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本單元是_______單元,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_______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并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jié)課的訓練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jié)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激發(fā)感情,引起興趣。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點撥法——展開聯(lián)想,拓展思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fā)引導,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梢哉f,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xiàn)象的一把金鑰匙。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發(fā)現(xiàn)真理。"讓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在兼容并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fā)展性、創(chuàng)造性,從而達到激發(fā)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淀的四重境界。(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fā)展。)。
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guī)律。
3.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懸念法——帶著問題,鞏固提高。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yǎng)成當眾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一)激趣揭題,質疑定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思之始,學之端。"可以對學生發(fā)問:"______________?"根據學生的疑問,巧妙地交代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應該首先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讀后討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析結構,精讀感悟。
劉勰說得好:"觀文者批文以入情。"閱讀教學中應該像葉圣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所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以扣"問"展開,結合學法指導,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指導學生讀中悟情。
1、細讀悟理。
(1)整體層次:做到思之有序。這部分可分三個環(huán)節(jié):
a、提供自學材料;b、個人嘗試練習;c、小組交流反饋。
(2)研讀悟學法:讀中解惑悟情。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導讀、交流、自學)。
2、精讀悟情。
抓住本課中你認為最精彩的語段進行分析,談談你認為他寫得好在哪里?可進行遣詞造句的錘練。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
學生提出問題,并且?guī)е鴨栴}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chuàng)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為此,可以利用這樣的問題總結全篇課文:你認為自己這節(jié)課學得怎么樣?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師這節(jié)課教得怎么樣?有哪些地方你覺得還沒有講清楚?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
一節(jié)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布置的課外作業(yè)是:__________.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總結遷移和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語文雨霖鈴說課稿篇二
一教材: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詞的相關知識。了解柳永詞的相關風格。
2積累字詞及名句,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過程方法。
通過感受形象,分析意象意境,把握感情,品味語言,學習藝術特色,掌握鑒賞詩詞的基本技巧。
情感態(tài)度價值。
培養(yǎng)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及純正的文學趣味,使學生感受詞的魅力,感受古人離別時幽怨傷感之情,傷離別,重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理解虛實結合,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
2讓學生掌握鑒賞詩歌的技巧,做到“舉一反三”。
二教法:
詩詞有的基本鑒賞方法已有所掌握,學習本課之前必修一第一單元的詩歌教學已經比較系統(tǒng)的講述了詩歌,并初步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詩歌意象和品味詩歌意象和情感的能力但很少能有獨立運用這些方法來分析作品,所以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重點在于,抓住關鍵詞理解景之妙處,情之真切,感受詩中意境和感情,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藝術特色。
三學法:
研讀討論法,合作探究法。讓學生利用網絡或參考書,了解作者、作品等相關知識和背景。
四教學過程:
以“導---讀--聽--賞--背--練”為核心,展開教學。
1、導入:學生列舉幾句離別主體的詩句,教師補充:離別是一種常事,文人筆下的離情或深沉,或豁達或婉約,當然將離別寫得最纏綿的當推婉約派代表此人柳永的《雨霖鈴》。
2、介紹詞的相關知識(按段落,風格,長短)。
3、作者及其寫作背景介紹:學生回答自己所了解的柳永,教師補充。介紹寫作背景明確三點(1)名字:柳永、柳三變、柳七、柳屯田。(2)特點:精通音律,擅長詞曲,創(chuàng)制慢詞,貼近市民,“變一代詞風”。(3)影響:“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4、解題:明確《雨霖鈴》是傷感的詞牌名,奠定文章基調。
5、整體感知: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詞的內容和感情。
(1)學生自由誦讀一遍,體會感情基調。
(2)學生聽范讀,要求正字音,把握節(jié)奏。
(3)指名學生誦讀,教師根據出現(xiàn)的問題指導誦讀:韻腳的音要稍長,以體現(xiàn)凄涼、傷感之情:切、歇、噎、節(jié)、月;需要重讀的字如:念字等。
(4)學生進行齊讀:這樣學生有目的的進行了四遍誦讀之后,對內容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也體現(xiàn)詩詞誦讀的重要性。
(5)質疑討論,合作探究:(剛才是通過誦讀來意會全詞,那么下面我就要求學生以討論的形式來言傳自己獨到的理解和真切的體悟了)。
6精讀(體會意象,意境,把握作者感情,學習藝術特色及鑒賞詩歌的方法)。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詞的上片和下片分別寫了哪些景物(意象),它們在表現(xiàn)詞的內容和詞人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探究討論,學生不但明確了詞的內容,更對作者的濃濃的離愁別緒有較深刻的體會。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7拓展思維:鑒賞詩歌的技巧?
1總思路:意象--意境--表現(xiàn)手法--情感(通過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點?描繪怎樣的畫面?表達什么感情?)。
措施:看題目,典型景物,關鍵字詞。
2你最喜歡那句話?原因是什么?
8板書設計。
雨霖鈴。
景情。
別前寒蟬驟雨長亭悲戚。
(實)。
別時蘭舟煙波暮靄楚天不舍愁苦。
(實)。
別后楊柳曉風殘月孤寂落寞。
(虛)。
9歸納:通篇“傷離別”三字構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huán)境;次寫離別之時,重在描摹情態(tài);再寫別后想象,重在刻畫心里。一切景語皆情語”,柳永以清秋之蕭瑟,寫離別之凄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虛實相生,達到了情景交融天衣無縫的境界。
10總結:從整體上看,這首千古名詞,全詞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情深意摯,凄楚動人,具有極強的婉約美,在步步的推進中顯出情感的深沉與婉約。
12反思。
高中語文雨霖鈴說課稿篇三
x老師的執(zhí)教的這節(jié)《雨霖鈴》從技能意識的角度來看,并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性,雖然在某些環(huán)節(jié)也恰當地運用了教學技能,展現(xiàn)了一定的教學功底,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技能意識并不是很強,有些地方是值得商榷,甚至是錯誤的。
首先,本視頻前一部分是x老師關于課文《雨霖鈴》的一個說課,從說課上就可以看出,x老師的技能并不怎么樣。第一,x老師在說課的過程中,沒有脫稿,幾乎都是照著稿子讀的,顯然沒有進行精心的準備,甚至可以說課的能力不強。第二,在說課的過程中,x老師的眼神很奇怪,可能是想與臺下進行溝通,但是又離不開稿子,以至于他每一次抬頭都是用眼睛向上一瞟,甚至都沒有與臺下的目光進行接觸就又迅速地低下頭去,給人一種很輕蔑的感覺。即使后來面向同學說的時候,目光也不堅定,游移不定,左右閃爍。第三,x老師的普通話并不標準,很多發(fā)音不準確,如“教學難點”說成“教學藍點”、“雨霖鈴“發(fā)成了“與您靈”、“執(zhí)手相看淚眼”讀成了“執(zhí)手相看內眼”等,而且在很多語調和聲調的.表達上,方音顯得也過于濃重,這樣很可能會影響學生的普通話表達。
其次,在上課的過程中,在儀態(tài)方面,x老師并沒有做到“雅”,他的手會時不時地背到背后,給人一種很牛逼的居高臨下之感,讓人看了很是不爽。這樣的動作,就會使得教師失去親切感,又顯得很不自然。但是在穿著上,x老師做的還是不錯的,穿著西服正裝,踏著皮鞋,顯得很正式。在上課過程中,x教師移動的范圍就是在講臺和第一排座位之間,沒有深入到課堂內部。上課的語言上,除了普通話不太標準外,語音、語調、語速都還是不錯的,能夠講得彬彬有禮,語速適當,聲音也夠響亮,口齒清晰,沒有口頭禪和重復,這些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x老師在叫學生站起來讀課文的時候,眼光卻不注釋這個同學,而是到處閃爍,顯得沒有在用心傾聽,最后的時候才看這個同學,卻不是正視,而是有斜眼盯著,毫無贊賞與鼓勵的目光可言。
最后,x老師比較厲害的教學技能應該算是板書了,這位教師最后的板書不僅字體端莊美觀,而且板書設計的也很精巧,這是技能意識方面的亮點。在組織學生學習上,這位老師也顯示出了較強的課堂組織能力,能夠充分的調動課堂氣氛,組織學生進行現(xiàn)場展示等,做的很恰當,但我怕覺得這不僅僅是教師組織能力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生很“給面”。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方面,這位教師的評價語言過于單一,很多時候就是“很好、不錯”,沒有給予學生恰如其分的評價和贊許,在這方面還是需要加強的。
高中語文雨霖鈴說課稿篇四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小說。它以明代皇室尚斗促織,并征之于民間,給百姓帶來深重苦難為背景,通過描寫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納促織而備受摧殘、幾乎家破人亡的命運,反映了皇帝荒淫無道,巡撫縣令胥吏橫征暴斂的罪惡現(xiàn)實,寄托了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群眾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現(xiàn)了對清代黑暗現(xiàn)實的強烈憤慨。
《促織》揭露社會的黑暗,鋒芒所向,從皇帝直到里胥,譴責了整個統(tǒng)治階級和各級行政官員。是一篇血淚的控訴,卻編寫成一出悲喜劇,以喜寫悲,叫人開心不起來,反而更讓人覺得沉痛。至于藝術成就方面有三大特點:第一,情節(jié)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寫細膩生動,情態(tài)畢現(xiàn);第三,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文學常識,了解本文借古諷今的特點。(知識目標的設定有利于幫助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培養(yǎng)對作家作品的興趣。)。
能力目標:歸納文言現(xiàn)象,掌握學習規(guī)律。(能力教學目標的設定正是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性質的“科學性”。)。
情感目標:揭露封建社會的罪惡,寄托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群眾的深切同情。(這個教學目標體現(xiàn)了“人文性”,使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情感觀。)。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線索,把握作品主題。(探討此教學重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組織概括語言的能力和鑒賞名篇名著的方法。)。
教學難點:鑒賞細膩生動、真實感人的心理描寫。(掌握了此心理描寫方法對學生作文的提高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教學方法】。
講解法(重點放在引領學生把握課文的特點與基礎知識上)。
疏通法(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對文言詞句的疏通上)。
討論分析法(重點放在對課文的情節(jié)線索整理上)。
總結歸納法(重點放在對具體段落的分析歸納上)。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1、導語設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增加他們對古代文學人物的了解,從而提高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
清代鄒弢的《三借廬筆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怪人”:此人家里窮得叮當響,他典當了所有破舊衣物,置辦茶水擺在路邊,供過往行人歇腳、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錢,只要求每個歇腳的人給他講個新奇的故事。原來此人是在搜集寫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駝背老人說的“甜、酸、苦、辣”四個字去做?!疤稹本褪亲彀鸵穑瑢θ撕蜌?,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腸酸,故事里的人傷心,他就跟著落淚;“苦”指寫作吃苦,不管條件多么艱難,都要堅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鋒芒,尖銳潑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聽,晚上伏案寫作。這個“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學家蒲松齡。
2、解題。
(遵循“回到原著去”的原則,讓學有余力的同學課后能閱讀《聊齋志異》,擴大知識面,提高自身文學的修養(yǎng)。也正是完成教學目標中的知識目標。)。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說家,出身于沒落地主家庭。天資聰明,學問深厚,十九歲時連中縣、府、道三個第一,但此后屢應省試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補上歲貢生,一生憂郁自傷,窮愁潦倒。從二十歲左右開始寫作,歷時二十余年,創(chuàng)作了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另有詩、文集《聊齋詩集》、《聊齋文集》。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傾力創(chuàng)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是作者的書齋名。“志異”就是記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誕不經的奇聞軼事。作者巧妙地通過這些離經虛幻的故事,大膽地揭露社會多方面的黑暗現(xiàn)實,贊美了青年男女敢于沖破封建禮教樊籬的精神,抒發(fā)了作者自己滿腔的“孤憤”。郭沫若曾題蒲松齡故居聯(lián):“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題聯(lián):“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焙喢鞫鷦拥氐莱隽恕读凝S志異》的文學特點。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名篇,作者通過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納蟋蟀,以致傾家蕩產,但又終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殘酷,辛辣地諷刺了“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的丑劇,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高中語文雨霖鈴說課稿篇五
學習難,語文學習尤其難。有教師能把語文學習變成容易的事、享受的事,恐怕是天方夜譚吧。然而,在8月全國語文學習科學研究會“轉變學習方式,構建學習型課堂”的競賽活動中,沈文濤老師(一等獎獲得者)執(zhí)教《雨霖鈴》一課,在這方面作了一次可喜的嘗試。
一、讓學生沉醉其境,體驗作者痛感。
一般教師執(zhí)教詩歌總喜歡先讓學生“知人論世”,講一番背景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詩歌;而沈老師執(zhí)教《雨霖鈴》時,卻一反常態(tài)避開這種似乎必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上課開始,他踏著鄧麗君演唱的《雨霖鈴》走上講臺,與學生一起靜靜地聆聽一代歌后美妙的歌聲。歌聲一停,他連上什么課文也不交代,而是伴著剛才的樂曲(已刪除唱詞)朗誦柳永的《雨霖鈴》。接著,再伴隨音樂縱情朗讀他改寫的小散文。此時此刻,除了教師的朗讀聲,全場一片寂靜,有幾個女生眼睛里都噙滿了淚花,之后,教者才讓學生打開課文齊聲涌讀《雨霖鈴》。這一歌三誦,整整花了十分鐘時間。沒有剖題,沒有板題,沒有講作者,沒有任何背景介紹。為什么?一是給足學生整體感知的時間,二是使足引導學生進入詞作情境的招數,三是去除影響學生進入忘我境界的“雜音”。目的只有一個,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入“高峰體驗”(馬斯洛語)的境界,使他們充分體驗詞人纏綿悱惻的傷痛之感,以完成從審美痛感到審美快感的順利轉化。
經典文學作品本身就有著強大的情感張力,具有傷痛色彩的詩歌更易于撼動人與感染人;作為少男少女的高中生有著強烈的情感接受力,更易于產生共鳴,陶醉其中。在此種情景下,所有抽象的講解、說教、討論以及作者介紹都是多余的。讓學生直接接觸與真切感受作品,走進作者創(chuàng)造的形象世界,在詩歌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教者深諳詩歌教學之道,讓學生通過聽歌、聽朗誦、參與朗誦,傾心體驗多情才子柳永創(chuàng)造的《雨霖鈴》。此刻,沈老師連課題都沒有板書。他要使其他動作“輕些”、“輕些”、“再輕些”,讓干擾的“雜音”少些、少些、再少些。他是怕干擾學生走進作者情感世界的步履,擔心影響學生形成痛感的“高峰體驗”,以致無法將痛感轉換為快感。
學生聽歌曲、聽詞作朗讀、聽小散文朗誦與集體朗誦詞作這四步學習,雖不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也近乎“歌之詠之”。如果像一般教師那樣只實施一步兩步,學生未必能沉浸其中,陶醉其里。
當然,這四步之后盡管有人動情盈淚,卻只是走進詞人情感世界的初級階段,即整體感知階段,而要真正進入作者的情感深處,還需要進行必要的理性解讀。學生在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而“說不清,道不明”是“痛”還是“快”之際,自然會產生“知其所以然”的欲望。沈老師趁著這樣的態(tài)勢轉入理性分析階段,通過“寫得怎么樣”的發(fā)問,引出“心靈痛感往往能產生欣賞快感”的學理介紹,過渡到…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中‘傷離別’”的主題,消解學生心中諸多問題之核心塊壘。諸如為什么會“無緒”、“無語凝”、“更與何人說”,詞人為什么要寫“寒蟬”、“長亭”、“暮靄”、“楊柳岸……”,全都可以從“不堪于冷落清秋節(jié)中傷離別”之中找到解答。
二、讓學生建構圖式,產生認知快感。
對文學作品進行理性解讀,是從局部到整體,還是從整體到局部?閱讀理論界早就有了結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應當交替進行,不可偏于一種方式。然而,解讀的內容繁多而復雜,一般教師只會從頭到尾依次展開,把“芝麻綠豆”的知識與內容全都雜亂無章地搬出來,還聲色俱厲地強調“考試會考到”。不僅大煞文學欣賞之風景,而且讓學生記憶苦不堪言。沈老師先拎出“‘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中‘傷離別”’這個中心,且以之為詞眼,讓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全詞。教者這樣做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本課是從整體欣賞詞作開始的。如果從整體欣賞一下子跳到局部解讀,不僅突兀不自然,而且逆其學理。學如析薪,貴能順理;逆理橫斷,學之大難,教之大忌。
教者這樣做不僅上承整體感知,而且讓學生以“惜別之傷”為線索串起一系列內容,可謂“彩線串珠”。更為精彩的是,在“師生、生生討論”中建構了一個相對完美的認知圖式(或曰“認知結構”、“認知框架”)。
沈老師幫學生建構的這種寶塔式認知圖式(加粗的文字為課后作業(yè)的答案),把這一課所涉及的語文知識與相關內容作了網絡式加工,不僅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賦予了嚴謹的邏輯系統(tǒng),具有一種邏輯美。這種邏輯美不僅美在它的形式,從塔尖到塔底,從一級到五級;而且美在它的內容,塔尖統(tǒng)領塔身與塔底,塔底支撐塔身與塔尖。
建構這種認知圖式更為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還在于讓學生產生理性的認知快感,學時易理解,學后易鞏固,用時易提取,學習者何樂而不為?誠如布魯納所言,學習者最大的樂趣則是獲得知識的樂趣。
三、讓學生超越文本,獲取創(chuàng)造美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不僅要源于文本,而且要超越文本。只有這樣,文本才能物盡其用,充分發(fā)揮其促進學生提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功能。所謂“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應是這個道理吧。據此,沈老師和學生在這一課即將結束時,作了一個更有價值的嘗試。
他問:“這‘首詞把男女離別的傷感,寫得這么凄楚與銷魂,是不是傷感就是古代惜別詩歌的最高境界呢?”一石激起干層浪。學生認為未必,與傷感相對的還有豪邁。然后,教者順勢舉出高適的《別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例子予以汪明。接著發(fā)問:“我們鑒賞惜別詩歌,喜歡傷感還是豪邁呢?”在學生答出“都有欣賞價值”后進一步升華:“如若我們寫惜別詩文,是選擇傷感還是豪邁呢?”在學生選擇豪邁之后,教者作了肯定,并解釋其原因:“傷感大多凄楚悲切,充滿消沉情調”,“豪邁大多豁達開朗,充滿積極傾向”。這不僅照應了前面“一般情況下就是這樣”的肯定,而且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對學生進行了正確的引導。
沒有思維發(fā)展的閱讀快感往往是短暫的、膚淺的:超越文本的閱讀快感才是恒常的、深刻的,才是從生命底處中煥發(fā)出來的美感。文本是一堵墻,也是一扇窗。把它作為一扇窗,由此觀賞到的世界,遠比眼前作者建構的文學世界美妙得多、豐富得多。沈老師這種讓學生生成超越文本的價值取向的教學策略,無疑也給我們廣大師生打開了一扇視及千里的窗戶。
(伴著鄧麗君演唱《雨霖鈴》優(yōu)美的歌聲,教者走上講臺。)。
(生齊誦)。
師:這首詞(板題)寫得怎么樣?
生:說不清??傊呛芷鄾觯鼙?。
生:戀人之間惜別時的凄涼和悲苦。
師:怎么看出來是戀人之間的?
生:“執(zhí)手相看淚眼,競無語凝噎。”‘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都應該是男女之間的表現(xiàn)。
師:真不簡單,有理有據啊。柳永(板書)有沒有點出這種惜別之情?
生: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師:對。其凄涼和痛苦這兩句也能概括。即…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中‘傷離別…(板書)。請把這個重組的句子齊誦三遍。
(生齊誦)。
師:下面我們來看整篇是如何表現(xiàn)這個凄涼和痛苦的,是怎樣圍繞這個中心層層展開的?
(師生、生生討論)。
生:這首詞是分上下闋來寫的。上闋的前三句點明分別的時間和地點,景物描寫很細膩,營造了凄涼的氛圍,奠定了全詞悲涼的基調,渲染了人物離別時悲傷的心情。然后是分別時的場景,用了白描的手法,把離別的情景寫得十分真切感人。下闋是作者想象到離別之后的情景,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情緒物化得非常具體。楊柳、曉風、殘月本是自然之景,現(xiàn)在是作者內心悲涼的寫照。柳葉無依。曉風凄涼,明月殘缺,有情人不能相聚。何其凄慘。何等悲涼!再寫“此去經年”,良辰好景也沒有心情玩賞,不值一看。最后寫有再多的“風情”也沒有人可以訴說的痛苦。
師:說得太好了。一層層分析過來,特別到位。賞析詩詞就要這樣,細心閱讀,用心揣摩。
師:還有補充賞析的嗎?
生:我想再說一下前三句。開頭的“寒蟬”是秋天的蟬鳴,點明時間;“長亭”是交代離別的地點,又是傍晚時分。整個情景非常凄涼。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開篇三句不僅交代背景,而且渲染離別氣氛,奠定全詞基調。
生:我覺得這三句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有聽覺,也有視覺的描寫,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這三句都是四字句,比較整齊,和下面的長句子相互映襯。
生:前面同學說得特別完整,我來說下闋吧。作者宕開想象,寫自己對情人長久的不舍,就是在特別好的時辰,特別好的地方,沒有知己,無人可訴說心中的情意,特別傷心。
師:這種傷心已經超越了“清秋節(jié)”。在時間上延伸開來。悲傷情緒充塞了未來!
生:我最喜歡的還是上闋的`最后一句。這首詞通篇被離別的愁緒充塞著,但是這一句展現(xiàn)了一幅非常廣闊、渺遠的場景,他的愁緒擴展到一個更加遙遠的空間,上升到一個更加沉重的層次。
師:特別好。同學們注意到了虛實相濟的妙處。上片主要實寫,但這一句是實中有虛,是由實而虛的關鍵句。作者前面實寫清秋節(jié)的別離,到這里,自然的“清秋節(jié)”漸漸演化為作者心中的“清秋節(jié)”。至此。作者的心境已經與自然的情境融為一體。
師:這是寫景,更是寫情。這里的景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同學們可以試著用比喻的句式把這種情景關系直接表現(xiàn)出來。
生:離別之傷啊就像千里煙波那么綿長幽深,就像沉沉暮靄那么沉重壓抑,就像遼闊楚天那么無邊無際。充塞天地。
師:這里也有前面提到的點染手法。何為“點”?何為“染”?
生:以“去去”重疊,表明行程之遠,此為“點”;以“煙波”、“暮靄”具體描繪遠之形態(tài),此為“染”。
生:寒蟬,長亭,酒、蘭舟……。
師:好的我們回看全詞,簡要概括一下。
生:我覺得可以聯(lián)系柳永的背景資料、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但屢次科舉失利、他就去為歌女寫詞,讓她們傳唱在那里他得到了知已,當要離開她的時候,當然是不舍的,而且前途渺茫。內心是壓抑的,所以特別悲傷。
(投影柳永生平)。
師:柳永仕途坎坷,他在最狂妄的年紀被折斷了理想的翅膀,在京城再也待不下去了,不得不離開心上人。真誠愛護過他、給過他慰藉、關心過他的心上人也將和他天各一方。至情至痛才有了這千古佳作!
師:這種感情讀出來就會更加感人。請同學們聽老師范讀。
(學生齊讀)。
(學生點評,再讀展示)。
生:恐怕不是。
師:同樣是惜別詩,除了傷感型,還有豪邁型、誰知道豪邁型的惜別詩詞,
生: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表達對朋友的美好祝愿,
生: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生:好像都喜歡。
生:傷感纏綿悱惻,體現(xiàn)柔美;豪邁豪爽瀟灑,體現(xiàn)剛美。
生:都有欣賞價值。
師:說得好!如若我們寫惜別詩文,是選擇傷感,還是豪邁呢?
生:選擇豪邁吧。
師:一般下情況是這樣因為傷感大多凄楚悲切,充滿消沉情調;豪邁大多豁達開朗。充滿積極傾向自然應該選擇后者。下課。
課后作業(yè):根據《雨霖鈴》詞作內容與藝術手法,完成“認知圖式”表格中的填空。
主持人語。
為什么要做課例評析?我們可以有很多答案,但基本的出發(fā)點,就是點出課例的外顯特征和背后學理,讓讀者和聽者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張老師從三個方面來評析沈老師的課:“讓學生沉醉其境,體驗作者痛感”、“讓學生建構圖式,產生認知快感”、“讓學生超越文本,獲取創(chuàng)造美感”。每一個方面,前半句是點出課例的特征,后半句揭示教學的效果或者目的,而學理的分析則貫穿其中。課例評析,其道也大,其式也豐,其術也多,但觀點鮮明,持論有據,令人受益,是不管何種評析都要首先做到的,張老師這篇評課稿庶幾近之。
從沈老師的課來看,確實很好。這好,不僅僅是沈老師的教學設計,更在予學生的表現(xiàn),學生已經熟稔于詩詞鑒賞之道了。課的精彩主要是學生精彩,學生精彩跟教學設計和教學調控是分不開的。
當然,好的課例及其評析更在于提出問題,讓人思考。譬如要達到營造氣氛,讓學生身歷其境的目標,連“作者介紹”都是“多余的”嗎?任何場景和細節(jié)的背后都是有故事的,了解故事和人,更能讓場景和細節(jié)豐富起來。譬如學生還處在“憤”、“悱”狀態(tài),教師就“轉入理性分析”,一般效果都不會太好。如何突破文學體驗教學中的這個難題?還需要更多的教學探索。譬如張老師肯定沈老師的情感價值導向,也值得進一步斟酌:“因為傷感大多凄楚悲切,充滿消沉情調;豪邁大多豁達開朗,充滿積極傾向。自然應該選擇后者。”果真如此?人類的情感悲欣交集,如果能夠導向,則“暮靄沉沉”的“楚天”也要變成“解放區(qū)的天是明朗的天”了。
高中語文雨霖鈴說課稿篇六
本課選自蘇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古代詩詞更是中國璀璨文化中的瑰寶之一,它們以其獨特的魅力歷盡千百年歲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奪目。《相見歡》和《浣溪沙》這兩篇作品,都是借景抒情感懷之作,也都是婉約詞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的作品,向來膾炙人口。特別是其中的名句如“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和“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等歷來受到很多評論家的喜愛。
新的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促使學生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我認為落實到古詩文教學中,就是要使學生喜愛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文學作品,對古詩文要愿意讀、會讀、能讀懂。至于本課兩首詞,字詞知識不多,語言易懂,但語句生動凝練,平淡中見神奇,所以我計劃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學習詞作,把握詞作情感基調,體會作者情感,然后在師生共同分析過程中學習作品中的寫作技巧。
二、說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積累優(yōu)秀的詞句。
2、能力目標。
(1)、在誦讀中熟悉作品,了解詞中所敘寫的內容;聯(lián)系作者的處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提高朗讀能力。
(2)、體會詞作中寫愁情的絕妙之處,了解作者的表達技巧,能將抽象的情感寫得具體、生動、形象。
3、情感目標。
(1)理解作者的處境,體會作者的心情。
(2)熱愛祖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學作品。
三、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反復吟詠,把握詩歌內容,進而體會作者的心情。
教學難點:體會詞中寫愁情的妙處。
四、說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大都沿用“朗讀——講解——翻譯——背誦”這樣比較固定的模式,因而對古詩詞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讀過而缺乏情感共鳴、能背但不懂鑒賞的層面上。新課改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所以我在課堂上盡量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利用每個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和情感基礎,通過學生的自讀體驗、合作交流、遷移學習來完成學習的目標。(朗讀、感悟、遷移、討論)。
五、說教學過程。
1
(一)播放充滿感傷氣息的歌曲《別亦難》,營造情景,以激發(fā)感情,引起興趣,使學生比較容易進入本課的學習狀態(tài)。
(二)學法的學習與積累。
1、以往學習方法的總結與運用。
學習古詩文不是讓學生成為背誦、翻譯和默寫的工具,學習者本身應該有一定的方法,所以先確立了“讀準”“讀進”兩個標準。讓學生通過朗讀,初步感受作品的內容。
2、體驗、感悟和朗讀。
通過教師逐步引導,了解作品內容、作者處境等,學生逐漸深入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內心的痛苦。
3、鑒賞寫作方法。
通過優(yōu)秀詩句類比法,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引導,讓學生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總結前人的寫作手法,完成課堂教學的難點突破。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李白《秋浦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秦觀《千秋歲》。
(三)運用方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浣溪沙》。
學生作為學習主體,運用學習經驗,是鞏固學習成果的重要方法。學生通過朗讀、交流、探究,以及在此過程中的聯(lián)想、比較等,感知《浣溪沙》的主要內容和晏殊的思想感情特點,并進一步鑒賞和學習《浣溪沙》中巧妙的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獨W陽修《蝶戀花》花謝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鯇嵏Α段鲙洝窌r光在匆匆地流逝,青春在悄悄地蒸發(fā),生命在默默地耗散,還能聽幾回歌詞,喝幾年美酒呢?所以眼看落日西下,他心中不免產生無邊的惆悵和人生的哀感,這首詞雖然反映的是晏殊富貴閑人的“閑愁”,但他對宇宙人生的深思更符合人們今天的普遍心理,也許還能煥發(fā)出更為強大的感染力和藝術生命力。
高中語文雨霖鈴說課稿篇七
《短文三篇》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沖擊的力量。它們告訴學生要熱愛生命、熱愛生活,要學會思想,學會平等、合作和承擔責任,它有助于學生提高生命質量。同時,三篇短文質樸而富含哲理的語言和以小見大、比喻、對比等技巧的運用,值得學生借鑒。
《信條》就是這樣一篇指導我們如何把美好的愿望付諸實踐的文章。一切美好的藍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變成現(xiàn)實,擁有愛的情愫,擁有思想的靈光,更需要有行動的橋來連接心靈和現(xiàn)實。作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傳達出精深的人生準則,在輕松愉悅的氛圍里,靈魂獲得了高標準的升華作者談到的十七條準則表面似乎是“幼兒園語”,實際上句句精警有力,引人深思,值得我們踐行一生,是促進人生幸福、社會和諧、世界太平的法寶作者像一位飽含愛心的阿姨,拈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精心打磨成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串在一起,就成為一掛折射生命內涵的項鏈;又像一位閱盡滄桑的智者,用關愛、尊重、盡責等音符合奏出生命的幸福之曲,演繹出世界的和諧之音最可貴的是,作者認為這美妙的旋律不應只彈奏在心間,更應回響在現(xiàn)實世界的每個角落。
《語文新課程標準》注重“以學定教”。學生自學后,根據對文本的把握,教師根據對課程標準的把握,我們共同討論,師生一起預設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說出關鍵句的內涵。
過程與方法目標:摘抄散發(fā)思想華彩的語句,品味文章樸實富含哲理的語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文章豐富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命觀,提高個人素養(yǎng)。
根據新課程理論,為了維系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全面提高學生素養(yǎng),在課堂上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理念,我采用“三段自主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學習,構建“高效課堂”。“三段自主學習模式”,即課前自學、課中展示、課后反思三段。這種學習模式最終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
本課的隨筆充滿了哲理色彩和生命意識,并且作者都是具有獨特思想體系的哲學家,因此在教學中應力求通過設置能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認真研讀文本,突出學生的個性解讀,以提升境界為指向,讓學生走進人類思想的寶庫中,感受思想者的高貴,與作者相約,與生活接軌。
1、導入:由“人是什么”引出導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2、分析文章的標題。
3、闡述思想的高貴。
4、教師總結:人是宇宙中一個偉大的存在!提升思想也是熱愛生命,因為思想可以在我們有限的生命里書寫永恒!
1、導入:以“葦草”生命的脆弱引出“人的生命”,展開對生命討論。
2、閱讀課文,討論、分析:作者是如何熱愛生命的?
3、結合事例拓展、討論。
4、教師總結:生是死之開始,而死是生的極限;生命的價值是在具體的生活中實現(xiàn)的,生活中我們做的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做的有意義的事情越多,那么,我們生活的價值就越大,我們生命的價值就越大,那么,死的價值也就最大,因為死是生的極限,這個時候,生命是最充實的時候。
1、導入:以思想的靈光,愛的情愫,更需要有行動的橋來連接心靈和現(xiàn)實引出“人的生活”
2、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感觸較深的句子,并在旁邊適當作一些批注。
3、學生對課文質疑,學生討論、解答,教師作必要的點撥。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短文三篇》,我們簡單回顧一下,生命是人的自然基礎,思想體現(xiàn)人的人格追求,而信條是人的生活原則,這些閃爍著理性光芒的短文給了我們深刻的啟迪:當我們懂得了生與死的關系時,我們會更加熱愛生命;當我們知曉了人如葦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們變得尊貴而強大時,我們看到了思想對于生命的意義;當我們明白度過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兒園里學到的那些信條時,我們不禁感慨看似簡單的信條中包含了多少永恒!三者構成了穩(wěn)固的三角結構,共同支撐起一個大寫的“人”。
高中語文雨霖鈴說課稿篇八
請學生舉例說明“花言巧語、嘩眾取寵、玩弄權術、文過飾非,雖說高論惑人,愚弄一時,但終究不能長久的?!?/p>
(8)聯(lián)系“為人、為文”看看如何強調一個“淡”字?
(9)分析寫法
雜文:往往是借此喻彼,以形象生動的自然現(xiàn)象或社會現(xiàn)象來說明抽象的道理。所談論的“此”與“彼”之間不一定有什么直接的聯(lián)系,而是因作者的聯(lián)系而架起“此”與“彼”之間的橋梁。
話題 相似點 正題
白菜 性格:淡 社會風尚
自然 不相侵相擾
純正 不自命不凡 交往
淡 本原 不巧言令色 言行
持久 不跟萬物相爭
淡而不厭,久而不倦
強調:淡泊與競爭是兩個范疇的概念
淡泊:針對的是名利、為人、待人接物,強調的是個人修養(yǎng),古人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競爭:體現(xiàn)社會價值
兩者之間也有聯(lián)系,要體現(xiàn)社會價值不等于就可以不講道德、修養(yǎng),競爭也要提倡公平競爭。
(11)作業(yè):
淡的品格自古以來就倍受稱贊,許多事物都被人們寄寓了淡的精神,如:“梅、蘭、竹、菊”,而本文卻選擇了白菜,你認為合適嗎?請說說理由。
教后記:
整堂課基本按照預定的目標一步一步實施,思路比較清晰,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銜接較好。對文本的處理比較合理,挖掘有一定的深度,做到了講好教材,用好教材。
但也存在幾個問題:1、引申的實例中,林彪的例子、秦檜的例子、魏忠賢的例子是正確的,但有關“來俊臣”的例子是否恰當,值得商榷。2、本文的體裁是雜文,在授課過程中說成是狀物散文似有不妥。
高中語文雨霖鈴說課稿篇九
《勸學》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主要是先秦諸子散文,其篇目的順序安排也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定,前面兩篇分別是孔子的《論語》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而《勸學》則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講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為什么要選擇這篇呢?首先,荀子是繼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勸學》是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所以放在這個位置,對于已經熟悉高中學習方式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高中語文教材大綱要求我們:繼續(xù)熟悉常見的文言實詞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閱讀課文,從文體上講,又是一篇典型的總——分式議論文,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既要擔負起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任務,又要把在精讀課中學到的知識延伸,能力遷移,形成基本技能的雙重任務。基于此,我確立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匯。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3、德育目標:了解學習的意義、態(tài)度和方法,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我確立了本文的重難點:
1.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lián)系。
學生通過前一單元的文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級中有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在教師地點撥下較準確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種特殊現(xiàn)象,比如詞類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所以擬定采用以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重難點。主要的教學設想是:
1、抓住學生好新好奇的特點,利用幻燈片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發(fā)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以思維訓練為中心,通過提問、討論、學生質疑學生答疑、教師點撥的方式餓授課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文字障礙,并掌握文言知識,特別是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脈絡為基礎,在自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導學生得出比喻的含義和他們的內在關系,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輕松轉化成學生的認知結構。
4、在授課的同時注意提醒學生背誦課文的技巧。
三、說學法:
由于初高中對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這對于部分學生特別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聽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會更加嚴重,這時候,學生只有從教師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的年齡層決定了他們注意力易分散、愛發(fā)表見解的特點,所以,在學生的學法上我設定:
1、創(chuàng)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讓更多的學生發(fā)表見解,并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
2、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將遇到一些知識障礙,如"雖有槁暴,無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詞比較多,又是判斷句式,學生比較難于理解,所以教師更做好點撥工作,首先讓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嘗試翻譯重點句子,從而教給他們處理這類問題的能力。
3、學會辨析詞義,并對重點字詞的意思進行歸納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布置預習:預習《勸學》,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義和它們的內在聯(lián)系。
第一課時:
2、解題。包括:
(1)、"勸"的意思為鼓勵,并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中的句子(國人皆勸),起到統(tǒng)領全文的作用。
(2)、荀子簡介,復習孔子和孟子的相關知識。
3、聽磁帶并對照注釋,正字正音。主要有:輮、槁暴、輿、跬步、騏驥、鍥。
根據預習,學生對不理解的字詞進行質疑,其他同學答疑,教師進行點撥。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個比喻句,并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lián)系。
"青,取之與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輮木為輪。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得到提高和發(fā)展,并且能夠改變原來的狀態(tài)。
5、約五分鐘時間給學生按照論證過程嘗試背誦。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嘗試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內在聯(lián)系。
7、歸納:本文的設喻有什么特點: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xiàn)象作為喻體。
設喻方式多樣(類比、對比、正面、反面)。
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7、總結:《勸學》以"勸"字統(tǒng)領全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三個角度說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五、教學設計依據:
通過學生的討論、質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循序漸進,能發(fā)散重難點,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學生從大出入手,品味細微知識,并形成好的閱讀習慣,逐漸形成一個學習系統(tǒng)。
高中語文雨霖鈴說課稿篇十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闌通欄)。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閱讀柳永的《蝶戀花》,該詞的詞眼是什么?是怎么表現(xiàn)的?
詞眼是“愁”。
第一,通過動作寫“愁”。(登樓。因愁登樓,登樓更愁)。
第二,通過意象、環(huán)境寫愁,借景抒情。(風,草色,煙光,殘照。)第三,通過生活行為寫愁。(疏狂,對酒,強樂)。
第四,通過人的形象寫愁。(衣帶漸寬)。
高中語文雨霖鈴說課稿篇十一
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詞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詩歌的誦讀技巧,積累詩歌鑒賞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詞的魅力,體會詞人別離時凄涼、哀傷的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感受詞人在詞中所流露出的濃濃別離之愁;領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難點:理解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
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美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痛痛快快的說。
1.大千世界,悲歡離合仿佛是一個永恒的主題,離愁別緒也似乎是一種永恒的情懷,古往今來,眾多的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學作品,透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我們可以想見朋友分別時的悲楚,通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們仿佛看到荊軻離開時的悲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那又是怎樣的凄苦之別。我們輕輕叩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fā)現(xiàn)生命在演繹著悲歡與離合,嗅著淺淺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現(xiàn)那一個個淚眼婆娑的麗姿和那一個個凄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雨霖鈴》,去感受一下柳永筆下那纏綿悱惻的離別深情。
2.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柳永離開家鄉(xiāng),流寓杭州、蘇州,沉醉于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余杭縣令、曉峰鹽堿、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也是兩宋詞壇上創(chuàng)用詞調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chuàng)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于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當時就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的說法。
3.《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因在雨中聞鈴聲而思念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時日跟歌伎們一起,過著依紅偎翠,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队炅剽彙繁闶瞧渲械囊皇祝@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已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高中語文雨霖鈴說課稿篇十二
《赤壁賦》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這個單元的課文不僅描繪了優(yōu)美的山川風物,而且融情于景,將作者的個人情感與志趣融入寫景之中?!冻啾谫x》是一篇包含著抒情與說理的文章,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一曲極其哀怨的蕭聲,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二人討論了“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體現(xiàn)了作者豁達樂觀的精神。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fā)點。高一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仍有難度。特別是文章中關于“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很難弄懂。該階段的學生在文言詞匯上有一定的積累,但是單獨處理文章還存在一定困難,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文章。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出發(fā),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文章生字詞,學習文言詞匯。
2、通過自主讀文、討論、交流等過程,體會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
3、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恒”的真理。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主人公情感變化為我的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恒”的真理為我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睘榱思ぐl(fā)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置情境,播放王菲的《清風徐來》,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問一問同學們這句話的出處,由此引入課題《赤壁賦》,帶領同學們一起看看這句話背后蘊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并順勢板書課題。
(二)初步感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b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yǎng),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會讓同學們首先自讀課文,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和難以理解的文言詞匯,然后講解文章中的文言詞匯。在解決了字詞的困難后,我將從指導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我會讓他們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一下文章內容,理解課文大意,進而可以提問學生: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問題的設置,完全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聽和讀,理清文章脈絡,消化重點詞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現(xiàn)象,可能是前后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zhàn)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用多媒體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將課堂放手給學生,同桌探討,課文的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內容?這個問題的設置,能夠培養(yǎng)學生把握重要詞句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為后文的敘事抒情做下鋪墊。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為細致地品讀,主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重點字詞句,小組內說一說作者描寫了什么樣的歌聲和蕭聲,這樣描寫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過學生小組間探討,得出,第二段通過“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句話,描寫了一幅這樣的畫面:有會吹簫的客人,配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xù)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這句話是對蕭聲的詳細描寫,寫出了蕭聲的嗚咽,哀怨。為下文提出疑問,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礎。
接下來針對課文的三四自然段我會提出問題,首先請同學們根據全文,說說哪些段落闡釋了文章哲理?又闡述了怎樣的文章哲理?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得出:三四兩段闡述了文章哲理,寫主客問答,第三段寫了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表現(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關于“人生無?!钡母锌磉_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表現(xiàn)了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诖耍揖o接著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在文中有著怎樣的變化?學生通過對于課文的學習可以總結得出:作者最開始游玩赤壁有著月夜泛舟的的舒暢;進而由蕭聲懷古傷今,突現(xiàn)悲郁之情;最后通過與客人的對話,明白了變化與永恒的哲理,再次展現(xiàn)了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到此,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已基本完成。
(四)鞏固提高
在此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開放式的問題來深入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實現(xiàn)對人文性的實踐。通過同學們對課文主旨及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的理解,可以讓同學們結合生活經驗來談一談自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歷、理解不同進行回答。
(五)小結作業(yè)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結合學生所談感受,再次總結本堂課的主要內容,強化本文的主旨情感。
課后作業(yè)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yè)的布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并能夠為下節(jié)課的學習做下鋪墊。
基于此,我會讓同學們能夠將本篇課文寫成一篇小散文,再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高中語文雨霖鈴說課稿篇十三
1、本課是本單元唐詩后的第二篇宋詞,在整個宋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2、學習這首詞,可以培養(yǎng)學生鑒賞宋詞的能力,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的文學品味。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a、理解作品“景中見情,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b、了解柳永詞的風格。
c、理解善于鋪敘、融情于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點。
2、過程方法。
通過感受形象,分析意象意境,把握感情,品味語言,學習藝術特色,掌握鑒賞詩詞的基本技巧。
3、情感態(tài)度價值。
培養(yǎng)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及純正的文學趣味,使學生感受詞的魅力,感受古人離別時幽怨傷感之情,傷離別,重真情。
4、重點和難點:。
感受詞人在詞中流露出的濃濃離別之愁;。
領會全詞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手法。
一、導入。
他“自負風流才調”,自信“藝足才高”,“多才多藝善詞賦”(《擊梧桐》),沒把考試當回事,以為考中進士、做個狀元是唾手可得的事。他曾經向可以的心上人夸口說,即使是皇帝臨軒親試,也“定然魁甲登高第”(《長壽樂》)。不料事與愿違,放榜時名落孫山。他沮喪憤激之余,寫下了傳誦一時的名作《鶴沖天》(黃金榜上),宣稱“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你皇帝老兒不讓我進士及第去做官,我不做官,又奈我何!在詞壇上叱咤風云,難道不是一樣的輝煌?正是“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這人是誰呢?他就是柳永。
二、作家及作品介紹:
柳永(約987~1053),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縣)人,原名三變(不是七十二變)。因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稱柳七。仁宗景祐元年(1034)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出身儒宦家庭,卻擁有著一身與之不兼容的浪漫氣息和音樂才華的柳永,一生就在這二者之間奔波忙碌。他迷戀情場,卻又念念不忘仕途。一部《樂章集》就是他周旋于二者間的不懈追求、失志之悲與兒女柔情的結合。他想做一個文人雅士,卻永遠擺脫不掉對俗世生活和情愛的眷戀和依賴;而醉里眠花柳的時候,他卻又在時時掛念自己的功名。早年屢試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為人放蕩不羈,生活窮困潦倒,處世方面抱著一種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時間很長,經常出入倡館酒樓間,與教坊樂工和歌伎們交往,因而熟悉市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曉樂,創(chuàng)作了大量適合于歌唱的新樂府(慢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其詞多描繪淪落不遇、離愁別恨、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婉約的代表詞人。柳永對北宋詞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貢獻與影響。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詞長調,使詞從小令為主過渡到慢詞占優(yōu)勢地位,從而為詞容納更多的內容提供了相應的表現(xiàn)方式。第二,他發(fā)展了詞的與表現(xiàn)手法,善于鋪敘,善于運用白描,寫景抒情密切結合,語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諧優(yōu)美。柳永對秦觀等人都有影響,對后來的說唱文學和戲曲作家在曲辭創(chuàng)作上也有影響。柳詞在宋元時期流傳最廣,著名學者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p>
他的詞集是《樂章集》。在他的《樂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這首千古名作是北宋婉約詞中的一件精品,是描寫愛情,描寫離別的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使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之感嘆。這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鈴》。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欣賞這首作品。
三、朗讀:
1、范讀,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
2、齊讀:讀出作品的節(jié)奏、韻律,并且注意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7055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