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對其內(nèi)容和感受進行總結(jié)和評論的一種文體,通過讀后感可以加深對書中主題和思想的理解。我剛剛讀完一本書,感觸頗多,想寫一篇讀后感分享給大家。讀后感是我對書籍內(nèi)容的一個深入思考和總結(jié),我覺得寫一篇讀后感可以幫助我更好地消化書中的知識和感受。讀后感可以結(jié)合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和其他相關的書籍,來拓展對書中主題的理解和解讀。接下來是一些精彩的讀后感實例,讓我們一起領略其中的思想和感悟。
高三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一
與歌德的大多數(shù)作品一樣,《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以他自身的一次“荒謬”的愛情經(jīng)歷為原型的小說,歌德曾在一個小城鎮(zhèn)里的一次舞會上認識了一名法官的女兒——名叫夏綠蒂·布夫的女子,并不可遏制的愛上了她,但她是他好友的未婚妻,對于這份無法擁在懷里的愛,他感到異常痛苦,曾幾度想自殺以求解脫,最后他只好不辭而別,離開了那個讓他痛苦不已的小城鎮(zhèn);后來又得知自己的一個朋友因戀友人之妻無望而自殺的消息,相同的情感和遭遇讓他深有感觸,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于是在僅一個月的時間里就完成了這部書信體式的情感細膩的悲劇小說。
故事很平淡、簡單,年輕的維特因為要替母親和姑媽交涉遺產(chǎn)的分配問題而來到了一個小城鎮(zhèn),并被那里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民風所深深吸引,心情愉悅而寧靜,后來在一個舞會上認識了司法官s的女兒綠蒂,并被她的美貌與優(yōu)雅的談吐舉止所深深吸引,不可遏制的愛上了她,盡管她早已跟阿爾伯特定婚,后來他和阿爾伯特成了朋友,此時維特已陷入了尷尬痛苦的境地,于是他毅然離開,以求在事業(yè)上得到解脫,但是污濁的社會環(huán)境與鄙陋的人情世態(tài)讓他倍受壓抑與苦悶,同時對綠蒂的思念也越發(fā)深切,于是他又回到了綠蒂所在的那個小城鎮(zhèn),此時綠蒂已和阿爾伯特結(jié)婚,他熱烈的情感無處寄托,痛苦并慢慢衍生了絕望,他決定以死殉情,于是他用向阿爾伯特的手搶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中。
據(jù)說當時這部小說出版后,有許多和維特跡遇相仿的人因看了這部書而自殺,因此我是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打開了這本書。小說用日記與書信體寫成的,這種體裁充分而鮮明的讓主人公的內(nèi)心情感擺上了紙面,我們讀著讀著,會感覺到自己就是維特的傾訴對象威廉,仿佛維特就坐在我們面前,向我們一訴忠腸,我們的心境會隨著他的講述而起伏,當然現(xiàn)在的我們讀完這本小說后,也許會因維特因戀友人之妻無望而產(chǎn)生的絕望感到不解,我們生活中那些愛來愛去愛個沒完沒了的歌曲和電影太過于泛濫了。
維特的絕望與痛苦,一方面來源于與社會傳統(tǒng)的矛盾沖突,另一方面卻是維特個人的性格使然。維特是狂飚突進運動時代的一個形象,體現(xiàn)了德國新興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他渴望自由,張揚自我,卻又處在一個到處是傳統(tǒng)束縛與精神桎梏的社會,這促矛盾沖突讓他感到痛苦與絕望,卻又無力對產(chǎn)生這種痛苦的社會做出過于實質(zhì)性的反抗,他是一個生活中的弱者,同時又是一個精神上的強者;綠蒂對他來說,她就是自然、質(zhì)樸和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寄居,逃避現(xiàn)實的避難所,但這份情感在面對她與阿爾伯特時卻找不到方向。他的自殺是一種精神反抗,宣告了他同這個社會的決裂,控訴了這樣一個社會對他這樣的青年人的壓抑與窒息。
維特是悲哀的,他的自殺是一個悲劇,即使他活在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社會,他也依舊會是這樣一個悲劇,這是他的精神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強烈背離而衍生的性格使然,他是一個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看著這個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并渴望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重合的人,這注定了他的悲劇性;他對綠蒂的情感,也過多的傾向于他的精神想象,如果最后綠蒂跟他在一起,也許(或者可以說是一定)也會發(fā)現(xiàn)她其實并沒有他想象的那么美好(也許我們應該慶幸這一點,綠蒂一直到最后在他心中依舊是美好的);他無法立足于這個社會,死后也不能以基督徒的方式安葬在教堂墓地,他在活著的時候是孤獨的,死后也依舊孤獨。
高三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二
先從外延來看,維特在書中的情節(jié)是一步比一步深陷于自己的困境中,讀者的情緒是隨著維特的行為越來越高漲。如果故事僅僅用簡單的離開為結(jié)局,使得前文烘托起的高峰一下子黯淡消退了,而不是原本中讓那高峰轟然坍塌制造出一種震撼;同時,如果結(jié)局是這樣,那么故事的主旨就不是一個原意中單純、執(zhí)著的青年人幾次反抗社會的壓力不成功最終用自己的生命來公然進行抗議,而是一個能夠與自己周圍環(huán)境與自己挫折做斗爭、最終屈服于社會壓力的有為青年,變了一部教科書、勵志書。
再從歌德的角度來看,他當時仍然為一年多前的戀情苦郁在心,他要釋放要解脫就要依賴于某種具體的方式。而他的朋友的遭遇就像書中受刑的工人給了維特一個關鍵的節(jié)點一樣,他受到了啟發(fā)找到了釋放的方式,就是讓紙上的自己自殺。有的人說作家都很幸福,能夠把自己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用筆來營造,滿足自己的感官。歌德的這種自殺是必要,我們可以想象,熱血青年歌德經(jīng)歷了敘述他綠蒂的相遇、相知、想依賴(我是否認他們曾相愛的,覺得只是維特的一相情愿,在于綠蒂不過是一種依賴和習慣)等一系列事件之后,重新有距離地看清了必然的愛情結(jié)局后,毅然掏出xx讓子彈穿過自己的頭顱,這讓他的過去的愛情得到了另一種形式的不朽。
寫到這里時,他也許是脫胎換骨了,轟然一聲,他幡然醒悟。他把過去的自己自殺了,他已經(jīng)不再是他自己,他讓筆下的主角只殺就獲得了心靈上真實的自殺快感?,F(xiàn)實生活中的歌德在性格與思想都要高一個層次。理智最終是戰(zhàn)勝了情感。所以歌德沒有選擇自殺,(他選擇了比自己自殺更好的方式。)但他又是那么需要一次自殺來了結(jié)維特的陰影在心頭的縈繞。所以維特自殺了,便不僅僅是因為情節(jié)的需要與人物性格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局,而單純讓他自殺了。
高三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三
與歌德的大多數(shù)作品一樣,《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以他自身的一次“荒謬”的感情經(jīng)歷為原型的小說,歌德曾在一個小城鎮(zhèn)里的一次舞會上認識了一名法官的女兒——名叫夏綠蒂布夫的女子,并不可遏制的愛上了她,但她是他好友的未婚妻,對于這份無法擁在懷里的愛,他感到異常痛苦,曾幾度想自殺以求解脫,最后他只好不辭而別,離開了那個讓他痛苦不已的小城鎮(zhèn);之后又得知自己的一個朋友因戀友人之妻無望而自殺的消息,相同的情感和遭遇讓他深有感觸,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于是在僅一個月的時刻里就完成了這部書信體式的情感細膩的杯具小說。
故事很平淡、簡單,年輕的維特正因要替母親和姑媽交涉遺產(chǎn)的分配問題而來到了一個小城鎮(zhèn),并被那里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民風所深深吸引,情緒愉悅而寧靜,之后在一個舞會上認識了司法官s的女兒綠蒂,并被她的美貌與優(yōu)雅的談吐舉止所深深吸引,不可遏制的愛上了她,盡管她早已跟阿爾伯特定婚,之后他和阿爾伯特成了朋友,此時維特已陷入了尷尬痛苦的境地,于是他毅然離開,以求在事業(yè)上得到解脫,但是污濁的社會環(huán)境與鄙陋的人情世態(tài)讓他倍受壓抑與苦悶,同時對綠蒂的思念也越發(fā)深切,于是他又回到了綠蒂所在的那個小城鎮(zhèn),此時綠蒂已和阿爾伯特結(jié)婚,他熱烈的情感無處寄托,痛苦并慢慢衍生了絕望,他決定以死殉情,于是他用向阿爾伯特的手搶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中。
據(jù)說當時這部小說出版后,有許多和維特跡遇相仿的人因看了這部書而自殺,因此我是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打開了這本書。小說用日記與書信體寫成的,這種體裁充分而鮮明的讓主人公的內(nèi)情緒感擺上了紙面,我們讀著讀著,會感覺到自己就是維特的傾訴對象威廉,仿佛維特就坐在我們面前,向我們一訴忠腸,我們的心境會隨著他的講述而起伏,當然此刻的我們讀完這本小說后,也許會因維特因戀友人之妻無望而產(chǎn)生的絕望感到不解,我們生活中那些愛來愛去愛個沒完沒了的歌曲和電影太過于泛濫了。
維特的絕望與痛苦,一方面來源于與社會傳統(tǒng)的矛盾沖突,另一方面卻是維特個人的性格使然。維特是狂飚突進戶外時代的一個形象,體現(xiàn)了德國新興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他渴望自由,張揚自我,卻又處在一個到處是傳統(tǒng)束縛與精神桎梏的社會,這促矛盾沖突讓他感到痛苦與絕望,卻又無力對產(chǎn)生這種痛苦的社會做出過于實質(zhì)性的反抗,他是一個生活中的弱者,同時又是一個精神上的強者;綠蒂對他來說,她就是自然、質(zhì)樸和美的化身,是他的精神寄居,逃避現(xiàn)實的避難所,但這份情感在應對她與阿爾伯特時卻找不到方向。他的自殺是一種精神反抗,宣告了他同這個社會的.決裂,控訴了這樣一個社會對他這樣的青年人的壓抑與窒息。
維特是悲哀的,他的自殺是一個杯具,即使他活在我們此刻所處的社會,他也依舊會是這樣一個杯具,這是他的精神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強烈背離而衍生的性格使然,他是一個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看著這個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并渴望它和自己的精神世界重合的人,這注定了他的杯具性;他對綠蒂的情感,也過多的傾向于他的精神想象,如果最后綠蒂跟他在一齊,也許(或者能夠說是必須)也會發(fā)現(xiàn)她其實并沒有他想象的那么完美(也許我們就應慶幸這一點,綠蒂一向到最后在他心中依舊是完美的);他無法立足于這個社會,死后也不能以的方式安葬在教堂墓地,他在活著的時候是孤獨的,死后也依舊孤獨。
最后還是那句話,維特他是一個社會生活中的弱者,精神上的強者。
高三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四
“唉,這人啊真是一種慣會自怨自責的怪物!而我,親愛的朋友,我向你保證,我一定改弦更張,盡不再像已往那樣,總把命運加給我們的一點兒痛苦拿來反復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過往了的就讓它過往。是的,好朋友,誠如你所說:人們要是不這么沒完沒了地運用想象力往喚昔日痛苦的回憶----上帝才知道為什么把人造成這個樣子----,而是多考慮考慮如何挨過眼前的話,人間的痛苦本來就會少一些的。”
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質(zhì)。人很輕易自怨自責,喜歡咀嚼痛苦。人生是個經(jīng)歷的過程,也是個積累的過程。假如以經(jīng)歷生活的態(tài)度往生活,人生就會輕松很多。成功是經(jīng)歷,失敗也經(jīng)歷,賺錢是經(jīng)歷,賠錢也是經(jīng)歷,興高采烈是經(jīng)歷,垂死掙扎也是經(jīng)歷,家庭和睦是經(jīng)歷,眾叛親離也是經(jīng)歷。每個人只能有自己的.經(jīng)歷,誰也不能替換誰。但生活同時也是積累的過程,今天的你是過往的積累。人們都喜歡快樂,都不喜歡痛苦。然而快樂就像酒一樣,輕易揮發(fā),而痛苦就像水一樣,不輕易揮發(fā)。
為什么快樂輕易過往而痛苦會伴隨人很長的時間呢這就要看人為什么會快樂,人為什么會痛苦。
高三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五
書是人類最好的老師,陪伴著我們一生的成長。在茫茫書海中,我與《少年維特之》這本書相遇了。這本書像一粒小石子,被投進了我的心海深處,激起萬丈波濤,久久不能平靜。我合上書本,靜靜地想著。此刻,我的思緒仿佛又飄回了書中,聆聽少年維特訴說心中的煩惱。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小說主人公維特愛上了一個名叫綠蒂的姑娘,但是綠蒂已同別人訂婚,愛情上的挫折使維特長期處于抑郁之中,最后維特又因同封建社會格格不入、感到前途無望而自殺這樣一個悲慘的故事。在維特自殺前,他的唯一念想只有綠蒂。讀到這,我不禁感慨萬千,被維特這份對愛的`執(zhí)著深深打動了。
“假如世上沒有愛情,這世界對我們又有何意義?我們活著又有什么意義?”維特是一個純凈而敏感的人,他對綠蒂的愛使他無法克制自己。他不喜歡世俗的虛偽,喜歡沉浸在詩歌中,他把綠蒂當作是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和寄托,但現(xiàn)實卻讓他可望而不可及,最終他孤獨的內(nèi)心終于崩潰,痛苦戰(zhàn)勝了理智,在絕望中自殺。
“我想只有死亡才可以讓我從痛苦中解脫”這是維特在絕望之中的吶喊。讀到這,我不禁要問,維特真的沒有解決的辦法了嗎?他的死值得嗎?世人最需要的東西真的只有愛嗎?他愛得太深,放棄了畫畫與寫作,過著無比迷茫的生活。他本以為,自己死了,煩惱和憂愁也就煙消云散了。但他錯了,他的死換來的是親人的悲痛、朋友的自責、以及他人的哀痛。生活中不僅有著春天的繁花燦爛,還有著冬景的陰暗慘淡,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堅強自己的內(nèi)心,學習高傲的海燕無畏地迎接生活中的暴風雨。
伏契克說過:“應該笑著面對生活,不管一切如何。”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總是會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愈挫愈奮,永不言棄。只要我們勇于面對這些成長過程中的“攔路虎”,學會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以快樂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不怕失敗,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戰(zhàn)勝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高三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六
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名著,上學的時候曾經(jīng)讀過,但似懂非懂,最近讀了一遍有了一些體會。
“唉,這人啊真是一種慣會自怨自責的怪物!而我,親愛的朋友,我向你保證,我一定改弦更張,絕不再像已往那樣,總把命運加給我們的一點兒痛苦拿來反復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過去了的就讓它過去。是的,好朋友,誠如你所說:人們要是不這么沒完沒了地運用想象力去喚昔日痛苦的回憶----上帝才知道為什么把人造成這個樣子----,而是多考慮考慮如何挨過眼前的話,人間的痛苦本來就會少一些的?!边@段話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本質(zhì)。人生是個經(jīng)歷的過程,也是個積累的過程。如果以經(jīng)歷生活的態(tài)度去生活,人生就會輕松許多。成功是經(jīng)歷,失敗也是經(jīng)歷;賺錢是經(jīng)歷,賠錢也是經(jīng)歷;興高采烈是經(jīng)歷,垂死掙扎也是經(jīng)歷;家庭和睦是經(jīng)歷,眾叛親離也是經(jīng)歷。每個人只能有自己的經(jīng)歷,誰也不能替代誰。但生活同時也是積累的過程,今天的你是過去的積累。人們都喜歡快樂,都不喜歡痛苦。然而快樂就像酒一樣,容易揮發(fā),而痛苦就像水一樣,不容易揮發(fā)。
為什么快樂容易過去而痛苦會伴隨人很長的時間呢?這就要看人為什么會快樂,人為什么會痛苦。人得到能滿足自己愿望的東西或碰上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時會快樂,比如找到滿意的對象、得到錢物、得到職位、吃到美味、欣賞到美妙的音樂等都會使人快樂。人們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滿足自己愿望的東西或者碰上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時會痛苦,失去錢物、與人爭吵、受人誤解、考試失敗、身體不適等都會使人痛苦。人們得到之后就會習慣于東西和財物帶來的.便利,會很快地變得麻木,而失去會給人原來習慣的生活帶來不便。當你擁有某樣東西時,你可以選擇不用,比如我們有很多東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選擇,因此你不會痛苦。當想使用某樣東西而你沒有它時,你就會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過去,咀嚼失去的快樂,回憶當日的輝煌,悔恨過去的錯誤,另一些人則憧憬未來的美好或擔心未來的不確定性。對于人來講,真正有意義的就是現(xiàn)在,也就是歌德所說的眼前,人永遠只能和現(xiàn)在一起流失。過去的永遠失去,未來的變化無常,如果要想把握生活,要想提高我們的幸福指數(shù),歌德的建議是:多考慮考慮如何挨過眼前。
高三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七
如果沒有遇見,會是一種幸運還是一種遺憾。
當維特焦慮而天真地等待夏綠蒂的垂青,他是不是也曾預感到他的命運。
在錯誤的時間遇見錯誤的人,又在純真的心中愛上這個錯誤的人,維特的愛情是一個凄美的錯誤。然而這也許又只是我們一廂情愿的揣測,長眠的人從來不曾后悔他的愛。歌德和維特本是如此相似。
夏綠蒂有如天使,但她只是亞伯特的天使。少年維特可以觸及她的靈魂,卻無法改變命運。一切既已注定,苦苦追求又怎能改變??v然夏綠蒂以維特為知音,欣賞他,同情他,甚至在心底里愛著他。
維特這種甜蜜的追求也是他不幸的開端。夏綠蒂早有婚約,無法成全這段感情。在夏綠蒂的內(nèi)心里,維特是一個值得她珍惜的人。而亞伯特是她的依靠,他忠誠,全心愛她,他對她的整個家庭而言都非常重要。兩者,夏綠蒂都不愿舍棄。
高三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八
今天,我讀了德國著名作家歌德的名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我不但被年僅25歲的作家感動了,更深深地被里面的故事情節(jié)吸引住了。
《少年維特之煩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市民階級青年維特在當時德國遇到了麻煩,來到鄉(xiāng)村尋求解脫,遇到了綠蒂并愛上了她。最后因愛情而死。
我覺得維特是個心態(tài)低的人,他愛上的這個叫綠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別人訂婚,愛情上的挫折使維特悲痛欲絕。之后,維特又因同社會格格不入,感到前途無望而自殺。
我想,這個世界上像維特這樣的人很多,這些人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有維特的影子。這些人也應該看看這本書,尋找人生的出路,以求解脫。當然,我們不要學維持的自殺,不論因為什么原因,過早地結(jié)束生命是不對的,是對自己、對他人不負責任的行為。人生的歷程很短,不能早早地選擇死亡。我們要在人生過程中學會排解,要學會勇敢地面對人生。
我從少年維特之煩惱學到了很多,這就是讀書的價值和意義。我們要多讀書。
高三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九
“……我們只好面對現(xiàn)實,就像一個旅行者不得不翻越一座大山那樣;倘若沒有這座大山,道路自然短得多也好走得多;既然這座大山就擋在前面,那就只好翻越了!”
困難固然是可以困住許多人,但是,困難亦可以幫助許多人,讓他們變得更堅強、更勇猛。
所以,朋友,面對現(xiàn)實吧,因為現(xiàn)實是無法改變的,一切美好的結(jié)局老天都是可以給你的,只是看你在追求的過程中有怎樣的改變。
高三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十
在蘇爾海姆,維特結(jié)識了很多人,大人和孩子。那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信任他,愿意把各種各樣的事都講給他聽。孩子們的熱情,他們表達各自需要時那種天真坦率的表情讓維特尤其感到高興。他覺得在塵世間只有兒童的心離他的心最近,并認為“每天像孩子一樣過活的'人是最最幸福的人”。每當他在一旁注意孩子們,通過一樁樁小事發(fā)現(xiàn)他們有朝一日必定會具備的一切美德和力量的萌芽,每當他從執(zhí)拗之中看到孩子們未來性格的堅定和倔強,從任性看到他們今后應付人世風險時的輕松自如與達觀幽默時,他便會感到這一切在孩子身上是如此完整,“并未被人教壞而變質(zhì)”。維特認為在孩子身上所具有的天真應該成為大人們學習的榜樣。他覺得自己在孩子們身上能夠得到更多的歡樂,認為“對待孩子,應當像神對待我們似的”。這種對童真狀態(tài)的留戀正是維特的本性所在。
維特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環(huán)境卻是一個腐朽、頑固、庸俗、鄙陋的黑暗現(xiàn)實。環(huán)顧四周,維特找不到一位志同道合的知己好友,他深深感到自己的孤立無援,但又無力改變什么。在c伯爵組織的宴會上,他們交頭接耳地議論著維特,對維特的到場深感不滿。維特對此深感氣憤,最終迫于壓力不得不推出宴會。他的才能為他找來的是非議和踐踏,而這一切只因為維特放棄了等級的偏見。
就在維特感到悶悶不樂,與周圍環(huán)境格格不入的時候,他在一次鄉(xiāng)村舞會上結(jié)識了賢淑、善良的綠蒂。綠蒂的出現(xiàn)仿佛在他面前了一扇希望之門。在與綠蒂的交談中,維特發(fā)現(xiàn)綠蒂很有個性。維特認識到:綠蒂正是他苦苦尋找的知己。自愛她身上維特感到心靈的溝通的快樂,他想:“我能在她身上找回我的世界”。綠蒂純潔的黑眼睛,生動、富于魅力的雙唇和清新、閃爍著無邪氣質(zhì)的臉頰迷住了維特的整個身心。他認為綠蒂是他在丑惡的社會中發(fā)現(xiàn)的真正的美,是他在絕望、冷酷的現(xiàn)實中發(fā)現(xiàn)的燦爛希望。
在維特看來,綠蒂是質(zhì)樸、純真的人的自然本性的體現(xiàn),是他美好理想的化身,與是他便對她寄予了全身心的熱愛和崇拜。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無情的。綠蒂早已有未婚夫阿爾貝特。是‘阿爾貝特是維特的好朋友,為人雖然平庸但卻十分善良。在世俗的沉重壓力之下,綠蒂雖然內(nèi)心深愛著維特,也很同情維特在現(xiàn)實中不幸的處境,但她無力掙脫平庸的生活圈子,更無力維特采取反抗行動,走上反叛家庭的道路。她寧肯屈服于世俗而犧牲美好的愛情與理想。愛情的失敗再一次讓維特陷入了絕望的境地,他的理想再次遭到重創(chuàng),他重新論到了無邊的黑暗之中,孤獨無助。
當然在維特身上有著無法避免的先天性致命弱點。他憎恨周圍死氣沉沉的生活環(huán)境,對理想充滿了熱情,但是一旦理想受挫,他便會墜入絕望的深淵,無力自拔。他的憤慨僅僅停留在孤獨的傷感這一層面,要不就是想用鋒利的刀子捅進自己的心坎,割破自己的血管,就此死去;卻無力采取行動改變現(xiàn)實。
高三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十一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又重溫了一下歌德的著名作品《少年維特的煩惱》,重溫經(jīng)典,又產(chǎn)生了很多新的感悟。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第一部聞名于世界并具有民族特點的小說。它通過市民青年維特與綠蒂的愛情以及維特的自殺,揭露了十八世紀后期德國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貴族官僚的虛偽庸俗,反映了市民青年要求擺脫封建桎梏而不得的苦悶。
維特是一個受到啟蒙思想啟示的、覺醒的市民青年。他熱愛生活,厭惡等級制度,瞧不起平庸而又趾高氣揚的貴族;他無視傳統(tǒng)習尚和階級偏見,同情敢于反抗、敢于追求自由婚姻的雇農(nóng)青年;他追求自由獨立的人格,希望有一天能“伸出我的寶劍”,用鮮血使我“安靜下來”。但他又無力向整個社會挑戰(zhàn),只有在綠蒂的愛情中尋求感情的寄托。他既不見容于世,又不甘同流合污,既追求快樂、自由,又無所尉藉、希望;既反抗陳腐的現(xiàn)實,又意志薄弱無力變革;既易于沖動,又性格脆弱。社會環(huán)境的壓抑使他充滿難以排解的郁悶,最后以自殺來求得解脫。這種消極行為,既深切反映了市民青年要求擺脫封建桎梏而不可得的悲憤,也是對黑暗現(xiàn)實的憤怒控訴。
歌德敏銳地抓住了當時年輕人所特有的多愁善感和悲觀厭世的心理,并將這兩種心理凝聚在小說的主人公維特的身上,使他成為一個時代青年的典型形象。情節(jié)其實很簡單,但小說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他而描寫,情節(jié)是以維特寫給他的好友威廉的信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的,所以維特對于自己的立場和自己的心理描述的是非常詳細準確。我在讀這本小說時畫住很多有感觸的句子?,F(xiàn)在選一些列出來表達我的感受?!澳切┥杂械匚坏娜?,以為和普通百姓接觸會玷污了自己高貴的品質(zhì),因此對老百姓非常冷淡;而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在有地位的人面前擺出一副諂媚的丑態(tài),更使得老百姓不喜歡那些高高在上的人?!?/p>
“我認為一個人倘若需要用疏遠”賤民“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地位是高貴的,那他就和因為害怕失敗而臨陣逃脫的懦夫一樣可恥?!边@幾句話表現(xiàn)出維特對于人與人之間等級差別制度的鄙夷,體現(xiàn)了他對于人人平等的追求。“有種人利用自己對另一顆心的控制力,去破壞別人內(nèi)心里由衷產(chǎn)生的單純的快樂,這種任何行為真是可恨!”這是維特與夏綠蒂交談時對“嫉妒”這種行為的評價,表現(xiàn)了他為人的正直和開放?!爱斈隳悄贻p的愛人患上了可怕的絕癥時,只見她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眼睛絕望地望著天花板。這時,你卻只能像個無助的罪人,萬分沮喪地站在她的床前,無能為力。你內(nèi)心里有深深的恐懼,你甚至恨不得傾盡自己的一切,只要能給愛人帶去一點點求生的意念,或者一絲絲的力量,可是,這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的。”
這是很真實的感受,每當看到我的愛人因難過而表情極其嚴肅時,我是多么想看到她的微笑,我想盡一切辦法,只想換取她嘴角微微上揚,可當我發(fā)現(xiàn)我所做的一切根本不起作用時,我是多么地難過,多么地無奈,此時在她的面前我還不如空氣?!拔矣X得我真像是個孩子,尤其是萬分渴望心儀的人能回首瞥一眼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真是個孩子”這種情況在我身上是發(fā)生了那么多次,這種渴望對我來說是那么的熟悉自然,有時望著戀人的身影漸漸離去,覺得自己是那么的幼稚。
維特的處境和心理我們從作者的描寫中可以真切地體會到。我相信讀完之后,人們只有同情,沒有人會表示鄙夷與不屑。歌德在作品中全力投入了他對人類感情和心靈本性的真切關懷,認為人活在世上,就應該向維特那樣敢愛敢恨;人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所愛而活著,他還要向浮士德那樣,為追求自己靈魂的完整而活著。維特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義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態(tài)度,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
我崇拜維特,我可以理解維特,雖然我始終相信自殺不是唯一的辦法,但我還是要以維特為榜樣,做像他那樣一個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義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態(tài)度,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青少年。就像維特所說,“愛情的珍貴性,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無法與之相提并論的,這點是毋庸置疑的?!?/p>
高三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十二
維特是一個德國的少年,他熱愛自然,又多才多藝,善琴能舞,懂詩畫,按照現(xiàn)在的標準,算是一個小男神吧。他在等級社會里深感壓抑,到鄉(xiāng)村尋求解脫,結(jié)識了少女綠蒂并熱烈地愛上了她。
維特對愛情的追求也是真摯的,書中有一段“親愛的維特!這是破天荒第一次她叫我做親愛的,叫得我周身筋骨都酥軟了。我把這句話重復了無數(shù)次,等到夜里要上床睡覺時,還自言自語叨咕了半天,最后竟冒出一句:晚安,親愛的維特!”看到這里,我也希望維特和綠蒂能夠愛情順利。但他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綠蒂和阿爾伯特訂婚了,而阿爾伯特和維特兩個才華橫溢的人也成了好朋友,每次他們兩個談論綠蒂,維特心理就很難受,他又無奈,又自責,最后因愛情破滅而自殺。
看完這本書后,我也能深深體會到“維特之煩惱”了:社會壓抑,加上愛情的不如意,對于維特這樣一個天生敏感的人來說,足以使他感到絕望和崩潰,他的自殺,讓人覺得十分惋惜。
維特是可憐的,可憐是因為他熱愛這個世界,卻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他愛綠蒂,卻也失去了這最后一根稻草。而愛情和社會又是相關的,他們的愛情也是整個社會的縮影,社會越沉悶,愛情也越復雜。
維特又是勇敢的。綠蒂也不只是他愛情的追求,而是他在面對這個污濁社會時的一個典范,一個寄托。仔細想想,他的自殺并不是懦弱,而是勇敢,他敢于借助自殺來表達自己對愛情和社會的無聲反抗。
我認為,許多人在讀這本書時,都會有同感。我們無時無刻在面臨煩惱,我想讓爸爸帶我出去玩,我想畫出自己的小世界,我想看喜歡的書,我想陪弟弟玩耍,可事實上,我有一堆作業(yè)和興趣班。爸爸媽媽就像催命鬼,“英語背了嗎?”、“作業(yè)寫了嗎?”,兩句話就把我們打入了冷宮。
幾米說,“大人都忘了,他們也曾是小孩,他們的口袋里,經(jīng)也藏有各種怪獸”,“小孩寧愿被仙人掌刺傷,也不愿聽見大人對他們的冷嘲熱諷”
我知道,大人也有壓力,領導一個電話,他們就立刻進入緊張的狀態(tài)。其實,大人不必嘮叨,我內(nèi)心也很熱愛學習,想做一個好的班長,想在各方面得到老師的表揚,我也希望不落后于自己的理想。
在人生中自然會有坎坷,但只要樂觀面對,勇敢地去排解,往好的方面想,總能戰(zhàn)勝挫折,得到新的幸福。
高三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十三
看這本書之前,我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應該怎么面對如今壓力如此大的生活?難道是犯了錯,將錯就錯?還是說為了一個問題,可以用謊言當擋箭牌?不,在《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給到了我準確的答案。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一部德國作家歌德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也是德國文學史上一個質(zhì)的飛躍。它講述了少年維特1771年5月4日至12月6日點滴生活的所有記錄,揭露了當時德國的丑陋社會,讓讀者的內(nèi)心又出現(xiàn)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價值觀。
維特放棄一切,帶著父親留下的遺產(chǎn)去向了小山村,去享受大自然,去感受花木之美??吹贸?,他是一個追求藝術、熱愛生活的人,特別是書中對維特看到大自然的那種欣喜之情的描寫,讓我久久不能忘懷??吹竭@兒,我的問號就亮了起來:他如此無憂無慮,哪兒來的煩惱啊?原來,他深愛的女人綠蒂已有未婚夫,可他還是不肯放手。這是他給自己的生活犯下的第一個錯。為什么這么說呢?綠蒂在他心中是美的化身,是他精神寄托,她溫柔知性,待人善良,/了正確的方向,讓他受到了五雷轟頂般,甚至是絕望般的打擊,沉迷于痛苦中無法自抜。
最后,維特因受不了一次次職場上的嘲笑和腐朽,他選擇了自我逃避,竟然用手槍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維特的精神世界是渴望自由、張揚自我,可正好與現(xiàn)實生活恰恰相反,對愛情與事業(yè)的雙重失敗,讓他的自尊心早就表現(xiàn)的不堪一擊,一碰就碎。
我曾經(jīng)看過一句話: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念過往,不畏將來。意志堅定,理性地對待問題,對未來充滿信心。我想,這應該就是打開維特心靈之門的正確鑰匙吧!
高三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十四
發(fā)乎情,止乎禮。
工作原因,我接觸很多青少年,他們在成長的途中,總會有大量的情感困惑。這無疑就是成長本身的一部分,通過各種試錯實踐,得以更深入地了解社會、塑造自己的人生。
由于青少年父母這一輩自身家庭和社會的成長背景,還有許多個性化因素,造成家長對孩子不能客觀評估,親情紐帶系得過松或是過緊,事倍功半,反而產(chǎn)生不少家庭關系緊張。
歌德的作品,文如其人,浪漫主義成為不可或缺的要素。這本《少年維特的煩惱》,廣為流傳,必須歸為歌德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文學加工。在他的青少年時代,甚至到了他七十四歲高齡的時候,他都是維特,可以為著愛情,去飛蛾撲火、奮不顧身。
維特、綠蒂、阿爾貝特的三角關系,與現(xiàn)實中的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之間的故事有太多相似。無不凝集著他們獨特個性心理的深刻烙印。
到底是應該奮不顧身,還是節(jié)欲克制,維特最終以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給出了他的一個答案。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尤其是中國人,都不會這樣選擇。發(fā)乎情,止乎禮,不僅是社會穩(wěn)定的要求,也是延續(xù)自己生命的必要。
其實,何止是愛情啊。在我們身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無時無刻不在考驗我們對欲望的把控能力。既不能慵懶遁世,也不可引火焚身。也許這就是儒家提倡中庸之道的`初始動因之一。生命的發(fā)展延續(xù),選擇了一種正態(tài)分布,這也是冥冥之中的自然指引我們的一種生存智慧。
總有一些先驅(qū),超然不凡,為種群探試前行的極限。如果他失敗了,他就此隕落,于是同類便可以汲取經(jīng)驗,獲知生存的邊界所在;如果他成功了,他就是種群的英雄,后繼有人。于是一種新的正態(tài)分布逐漸調(diào)整成型。
說遠了,回頭看教育。無論是對情感萌動、學習目標、考試成績的追求,還是父母對孩子的親情,也都涉及到平衡尺度的把握。
生命,就是這樣了解并獲知天地規(guī)律吧。發(fā)乎情,止乎禮。順,則昌;逆,則亡。是為生存之道。
高三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后感篇十五
即使是再浮躁的年代,我們也不能少了做夢的理想,這個理想是關于"文學",我們是孤單的一群,我們又是各有主見的一群,所以,更需要相互打量,用文學的理想相互打打招呼,無論是溫暖或者是刺痛的。
也許接下來我所說的將是瑣碎而繁雜的,又或者說是平庸而無聊的,更甚者有拾人牙慧之嫌,可是,它確確實實曾在我腦海中活躍喧囂著,讓我的思想陷入一種空前勞作的狀態(tài)。讀過《少年維特的煩惱》的人似乎都會明確的看到它愛情的主線,無可厚非,是愛情奏響了這本書的主旋律,讓維特的煩惱觸動每個少年心中對愛情的渴望和暗藏的情愫,讓我們在其中找到自己可以寄托的影子。可是除了愛情,維特還是煩惱的,或者說維特從開篇到結(jié)束一直都是煩惱的,而遇見綠蒂,遇見這段無果的愛情,讓他本不平靜的內(nèi)心更添波瀾,這種煩惱是對人生的煩惱,對這個社會透析之后的無所寄托的煩惱。下面是我的感想,也許還是淺薄的,但希望它無傷大雅。
愛情是《維特》這本書的中心情節(jié),而這部作品的巨大價值和魅力也來自于其中的愛情描寫。在那些書信的字里行間都滲透著這份愛情帶給維特的苦惱,壓抑在心中無法宣泄,無法排解,得不到卻也放不開的痛苦和掙扎。那份愛情如同沸騰的熱血在他的體內(nèi)叫囂,這些我們是可以切切實實的感受到的。
但是,讓維特痛苦憂傷的不只是愛情,讓維特走向死亡的也不只是愛情,讓這本薄薄的小書兩年間在德國印刷了十六次的不只是愛情,經(jīng)過多少年依然能引起讀者內(nèi)心共鳴的,也不只是愛情。其中摻雜著維特的人生。
人在慢慢成長的過程中要獨立,而獨立這個過程勢必伴隨著孤獨,也許這就是人們對越長大越孤獨無聲贊同的原因。在現(xiàn)實中,我們作為獨立的個體總會由孤獨新生孤單,由孤單新生寂寞。一個孤獨的靈魂需要一個恒定的伴侶來傾訴內(nèi)心的喜怒哀樂,而有思想的人孤獨會更甚,因為他會生出一種知音難求的想法,而維特正在此種行列中。
他有獨特的觀點,獨立的性格,他游歷四方,看透了資本主義世界中各階級的明確界限,又不得不痛苦的看著人們在規(guī)定的階級范圍內(nèi)小心翼翼的生活。他對資本主義世界中以錢、權至上的生活方式不屑一顧,卻又不得不深陷其中。他曾在信中說過這樣的話:"最令我感到不快的是,侯爵經(jīng)常人云亦云,高談闊論,講一些聽到和讀到的東西。再說,他之重視我的智慧和才氣,也勝過重視我的心;殊不知我的心才是我唯一的驕傲,才是我的一切力量,一切幸福,一切痛苦以及一切一切的唯一源泉!唉,我知道的東西誰都可以知道,而我的心卻為我所獨有。"
這種時候他就會重溫綠蒂的善解人意,并且想念他們之間的相談甚歡。這種時候他內(nèi)心充斥的不僅僅是他所感受到的愛情來敲門的美妙情感,更帶著一種將現(xiàn)實世界失望苦悶轉(zhuǎn)移寄托到愛情上的使命。我曾想像維特這樣有著哲學思想的人應該會找到另外一種視角,比如說放棄這段愛情,正所謂天涯何處無芳草,可是他逃離了那個地方卻逃離不了那個心中的影象,因為這時候的綠蒂不僅僅是他的愛情更是他的寄托,就像魯迅說過的: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走。維特說:"一當我們失去了自主,便失去了一切,我有時甚至希望當個短工,以便清晨一覺醒來,對未來的一天有個目標,有個追求,有個希望。"他有要求改變現(xiàn)狀的熱望,可是他掙脫不開這如無形的網(wǎng)般密密纏繞的內(nèi)心。
維特,彷如溺水的人,求生的欲望告訴他要攀上浮木,但現(xiàn)實總是清晰的擺在那里無法碰觸,而腳踝上的水草在他每一次的掙扎中都要更緊的纏繞,無法掙脫,直至脫力,最后他的`悲劇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不要說他為了殉情,多傻。其中摻雜著他的無力,對這個社會,對自己的內(nèi)心都是無力的。他已經(jīng)沒有了寄托,人的精神支柱倒了之后,他該是多么不堪一擊。他在信中這樣寫過:"我的生活缺少了酵母;使我深夜仍精神飽滿,一大早就跳下床來的興奮劑已不知拋到了何處。"
歌德自己也曾對《維特》做過評論:"幸運遭到阻撓,活動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滿足,這些都不是一個特殊時代的,而是每個人都碰得著的不幸事件。假如一個人在他的生平不經(jīng)過覺得《維特》就是為他自己寫的那么一個階段,那倒是很可惜了。"也許這就是維特煩惱的要義,是世界上每一個維特的煩惱。我們都曾維特過,都曾在我們的青春中留下過那些無法釋放卻也無法吞噬的煩惱。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820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