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說課稿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1 03:24:23
高三歷史說課稿大全(15篇)
時間:2023-12-01 03:24:23     小編:LZ文人

總結是對過去的一次盤點,讓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寫總結要注意語氣的穩(wěn)定和態(tài)度的堅定,不宜過于主觀或情緒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高三歷史說課稿篇一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選手,我說課的課題是(寫課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內容。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北師大版初中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根據(jù)新課標要求,中國古代史主題是以中華文明起源和發(fā)展為主要內容,弘揚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優(yōu)良傳統(tǒng)。第二單元主要講述從夏朝國家的產生開始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變化發(fā)生巨大的變革,本單元是古代史上,中國開始走上國家社會的開端。本課重點講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發(fā)展,為本單元后續(xù)朝代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說學情。

我所授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中七年級學生,教師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學生、掌握學情。首先從認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歸納能力,而這也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yǎng)的方向;其次,從心里特點上分析,中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愛聽歷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師應抓住這些有利因素,認識到歷史課時一門科學,學好歷史有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最后,從生理特點上分析,青少年活潑好動,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發(fā)表見解,愛受到老師的表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這生理特點,一方面,利用生動活潑的形象,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到課堂上,另一面,教師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發(fā)表見解,勇于質疑,讓學生熱愛課堂。

三、說教學目標。

確立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前提。關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要求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緊密圍繞新課標的要求,并依據(jù)新課改,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了解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湯滅夏、商朝建立、盤庚遷殷、武王伐紂、西周建立、西周的滅亡等基本知識,說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順序;歸納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處。

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下,通過閱讀自學、獨立思考,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初步的歸納、概括和比較;通過課堂討論等活動方式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夏朝的學習,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夏、商、西周滅亡的史實,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歷史遺跡,樹立保護文物、愛護文化遺產的意識;了解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離不開奴隸和平民的艱苦勞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四、教學重難點。

縱覽本課,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湯滅夏、武王伐紂三個部分組成。由于學生在這一年齡段,思維能力有所局限,同時也是發(fā)展時期,因此我將通過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作為本課重點;同時,初一學生對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這一抽象概念的難以理解理解;公元紀年法中紀年與世紀的換算方法的了解。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針對每課的內容采取適當?shù)慕谭ê蛯W法,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從而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本課依據(jù)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為主線,以思維訓練為中心,所采取的教法主要有啟發(fā)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的學法有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教學理念。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本課我使用復習導入法,通過設置問題:傳說中的堯、舜、禹又是通過什么方式做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這種方式叫什么?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即復習上一單元只是,同時引出禪讓制,教師指出在大禹之后禪讓制被破壞,導入今天所學新課。

2、教授新課。

本課分為三個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第一個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圖片,設置問題:大禹陵的修建說明了什么?此問題主要引導學生,回顧第一單元知識,認識到大禹由于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設置第二個問題,傳說中的大禹還做了幾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鞏固其地位的大事?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第一段,獲得大禹“涂山會盟”和“制作九鼎”的信息。使學生認識到隨著大禹的地位提高,進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其次,板書,夏朝的建立,讓學生根據(jù)課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時間、都城。并且結合地圖冊,指導學生學會通過地圖,認識到夏朝的地理范圍及陽城的具體位置,了解陽城是今天的哪個城市。通過設置問題:同學們知道四大文明古國嗎?通過學生的回答以及教師的簡單講解,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同時是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歷史發(fā)展惟一沒有中斷的國家。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過提“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誰繼承了呢?”引出啟繼承王位,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書本啟繼承王位的經過,讓學生討論書中“想一想”問題,學生通過討論,能夠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同時教師指導學生使用比較法,認識到禪讓制和王位世襲制的區(qū)別。

第二個部分,板書,夏朝的發(fā)展。指導學生觀察《二里頭宮殿復原圖》及閱讀文字,分析據(jù)此所獲得的信息:筑有大型宮殿,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情況等。

這之后,教師通過問題,夏朝就這樣一直繁榮下去了嗎?過度到下一個子目的學習。

2)在第二個子目“商湯滅夏”中,首先,結合書本,指導學生觀察《“桀駕人車”漢畫像石》,設置討論問題:這是夏朝最后一位國王桀,你認為他的怎樣一位國君,你能預見到他統(tǒng)治的結果嗎?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到桀已經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將滅亡。于此同時,學生通過閱讀,認識到商族的強大,引導學生推斷:商滅夏。接著,板書商的建立,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歸納商建立的時間、都城。

其次,觀察《商朝形勢圖》,使學生認識到商代前期先后七次遷都,通過設置提問:商朝當時會因為什么原因而遷都?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認識到商代遷都的原因。板書:盤庚遷殷。通過地圖冊,使學生殷的地理位置。

再次,板書商代的發(fā)展。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歸納學生在國家機構上的建設。同時,指導學生閱讀書本閱讀部分,以及觀察《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蠶》、《商代鐵刃銅鉞》,體會商代經濟文化的進步。

3)在第三個子目“武王伐紂”中,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設置提問: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一下紂王?學生通過閱讀認識到商紂的殘暴。接著提問:昏庸殘暴的統(tǒng)治將預示著怎樣的結局?引出武王伐紂的事實。板書:西周的建立。學生歸納時間、都城。接著,通過書本議一議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具備了初步的歷史分析能力。

其次,板書西周的發(fā)展:指導學生閱讀《詩經》節(jié)選及課文,提問: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還有哪些進步?學生討論歸納西周在經濟上的發(fā)展。教師指出,西周經濟的繁榮同樣也是平民的勞動者所創(chuàng)造的。

再次,板書東周的建立:學生講述“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引導學生認識昏庸統(tǒng)治使其失去民心、預示著統(tǒng)治的滅亡。歸納知識點: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3、小結:指導學生將本課內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標識出來。

4、〖鞏固練習〗做配套填充圖冊中的相關內容。

教案點評:

本教案采用了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的教學模式。

高三歷史說課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冷戰(zhàn)局面的形成》。

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以及九年級學生學情,按照新課改的理念,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七個方面展開我今天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冷戰(zhàn)局面的形成》是冀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世界歷史)第四單元的12課,主要介紹二戰(zhàn)后國際關系中最為重要的美蘇關系。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政治關系史,對學生今后正確認識、分析復雜的國際關系的能力的培養(yǎng)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課在世界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上述對教材內容的分析,以及《課程標準》的要求,并結合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能力,我將本課教學目標設定為:

1、知道鐵幕演說,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和華約建立的事實。

2、能簡述冷戰(zhàn)局面的形成過程,知道冷戰(zhàn)的表現(xiàn)。

3、能正確認識冷戰(zhàn)的影響。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jù)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九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課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美國冷戰(zhàn)政策的表現(xiàn)。

這是戰(zhàn)后“冷戰(zhàn)”的根源,同時也是學習本課乃至本單元的基礎。

難點:對冷戰(zhàn)的理解。這是因為九年級學生受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限制,很難全面認識和正確把握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

四、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現(xiàn)今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根據(jù)“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并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主要采用:引用法、合作討論法、圖片展示法、問答法。

(二)學法。

并根據(jù)九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使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

五、教學過程。

(一)鞏固與提問(4分鐘)。

為了更好地鞏固知識,利用課前5分鐘給學生復習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然后提問重點問題,使學生迅速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中。

(二)導入新課(5分鐘)。

節(jié)選紀錄片《突破柏林墻》為導入,通過震撼的畫面,設置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通過一系列設問激發(fā)學生思考,并通過丘吉爾對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幽默形象比喻,進一步過渡到本課學習。

(三)講授新課(25分鐘)。

本節(jié)課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及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按照本課內容,我的新課講授將分三部分展開。

第一部分:冷戰(zhàn)政策(是本課重點)。

1.首先運用多媒體展示這一部分脈絡框架,給學生兩分鐘時間,據(jù)此再次熟悉課本內容。然后由老師以組為單位抽選學生回答部分框架內容。通過此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熟悉課本內容,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

2.框架補充完整后,我將引用兩段文字材料,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冷戰(zhàn)的原因。采取小組搶答的方法讓學生回答,其他小組可以補充完善。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簡單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引用材料,使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后自主歸納冷戰(zhàn)具體內容,并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歸納總結出第一部分具體內容。在此過程中老師巡視,參與討論并個別指導。在學生歸納發(fā)言的基礎上,著重講解“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華約”。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對美蘇爭霸意義的分析與啟示的升華。

讓學生討論歸納(ppt)出美蘇爭霸的影響,培養(yǎng)他們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然后我再對美蘇冷戰(zhàn)的啟示進行升華。

(四)小結鞏固(5分鐘)。

依據(jù)本課的結構,通過知識框架表進行小結。我先把知識框架打出,學生看書。然后要求學生閉卷回答。這主要是考慮到短時記憶的效果比較好,再一次的回憶會讓更多同學記住更多知識點。

(五)隨堂檢測(5分鐘)。

在ppt上依次顯示五道選擇題,一道材料分析題,根據(jù)題目難易層次,選擇不同的學生回答,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并了解他們知識掌握情況。

(六)布置作業(yè)(1分鐘)。

通過適當?shù)恼n后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查漏補缺,我通過批改作業(yè)認識到本節(jié)課教學疏漏處,于下節(jié)課開頭進行復習鞏固時可以完善。

六、板書設計。

我注重直觀、系統(tǒng)的板書設計,并要能及時地體現(xiàn)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因此,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七、教學反思。

我以圖文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法指導學生分析美蘇關系的微妙變化,之后設置問題開展課堂討論辯論,鼓勵學生開放思路,并在討論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當然,在正式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及時進行反思。

高三歷史說課稿篇三

本課是第三單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一課。本課所講述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從此以后,我黨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正確道路。本單元的其他課節(jié)所講述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在科教文體事業(yè)、民主法制建設、對外交往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所以本課在這一單元中起了開章總領的作用。本課共有三個子目。第一子目介紹十一屆三中全會,第二子目和第三子目分別介紹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農村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情況。第一子目“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是通過后兩個子目“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對外開放的窗口”來體現(xiàn)的,而后兩個子目又是第一個子目“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三個子目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一)知識與能力:

掌握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和意義,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知道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以深圳經濟特區(qū)為例,認識歸納經濟特區(qū)建立的歷史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展示圖片、視頻資料,感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成就;

2、結合《沿海地區(qū)對外開放示意圖》,了解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學習讀圖、識圖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2、認識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

教學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和設立經濟特區(qū)等改革開放重大舉措的作用。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

本課所涉及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經濟特區(qū)、開發(fā)區(qū)、開放區(qū)等都是比較抽象的理論性較強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八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整理以及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改革。

開放后家鄉(xiāng)巨變、中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成績等圖片,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實現(xiàn)本課的學習目標。

教學方法:采用課堂互動、情境設置、小組討論、自主探究、啟發(fā)式教學法等。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閱讀歸納、看圖、討論分析,結合事實談內心的感受。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導入新課:欣賞圖片,感受家鄉(xiāng)的變化,導入課題。

一、改革開放的春雷。

1、讓學生看書歸納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間、地點、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

2、通過活動“情景劇場”,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3、學生討論:為什么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教師從“轉折”二字重點指導,突破教學難點。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1、播放音樂《在希望的田野上》,讓學生感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民的喜悅之情,憧憬美好未來,教師提出問題。

2、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內容,掌握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形式、內容及作用。學生思考討論:家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下,農民的責、權、利分別是什么?通過討論,懂得這種體制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

3、教師指出中國農村改革最早開始于安徽鳳陽小崗村,讓學生看表格,思考討論“表格中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說明了什么?”從而認識到在農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是完全正確的。

三、對外開放的窗口。

1、讓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過程。

教師出示地圖,讓學生找出經濟特區(qū)、沿海經濟開放區(qū)的位置。

接下來欣賞圖片“深圳改革開放前后的面貌”,感受對外開放的巨大成就。

2、學生討論:經濟特區(qū)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3小結全文。

板書設計:

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城市:對外開放。

高三歷史說課稿篇四

課前發(fā)放本節(jié)預習提綱,由學生填寫相關內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統(tǒng)一的歷史條件、過程、特點和歷史意義。課上展開充分討論,探討德意志和意大利統(tǒng)一的異同點。

一、導入。

提問: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哪些國家加入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統(tǒng)一:

六組同學演示:“德意志統(tǒng)一”

利用新聞播報形式列舉統(tǒng)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經濟狀況。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給德意志資產階級提出了什么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普魯士完成統(tǒng)一的優(yōu)勢。

學生演示俾斯麥上臺,發(fā)表演說,闡明“鐵血政策”。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的兩個資料分析“鐵血政策”的性質。

利用地圖簡介普魯士王朝的三次統(tǒng)一戰(zhàn)爭。討論俾斯麥的統(tǒng)一策略對戰(zhàn)爭的作用,注意普法戰(zhàn)爭后期性質的變化。

最后分析統(tǒng)一的歷史意義,探討德國的強大日后對歐洲、對世界的影響。

小結提問:俾斯麥在德意志統(tǒng)一中發(fā)揮了什么歷史作用?

三、意大利統(tǒng)一:

七組同學演示:“意大利統(tǒng)一”

展示14、15世紀意大利經濟的發(fā)展,文藝復興時文化的繁榮。對比19世紀中期意大利的社會狀況,探討意大利在歷史進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學生歸納意大利統(tǒng)一的歷史條件、統(tǒng)一的進程、特點和歷史意義。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統(tǒng)一的特點、加富爾和加里波第在統(tǒng)一進程中的歷史作用。

四、小結全課:比較德意志和意大利統(tǒng)一的異同點。

高三歷史說課稿篇五

(1)知識方面: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的歷史背景;民族工業(yè)“短暫春天”的概況和特點;在民族工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做出貢獻的實業(yè)家;無產階級的壯大。

(3)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通過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fā)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統(tǒng)治是近代經濟發(fā)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不改變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民族資本主義不可能得到充分發(fā)展。

(1)重點: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的歷史背景。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有極其深刻的原因。

一、辛亥革命的'推動,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掃清了一些封建障礙。

二、“實業(yè)救國”思潮的影響。

三、群眾的反帝愛國斗爭的推動。提倡國貨。這些是內因。

四、歐洲列強忙于一戰(zhàn),暫時放松了對的經濟侵略,這是主要原因。民族資本主義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中發(fā)展壯大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曇花一現(xiàn)。帝國主義的侵略是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

(2)難點: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的特征。由于此部分知識比較分散,學生對這一特點理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化、較低層次上。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從近代社會的性質;國際形勢的變化;民族主義工業(yè)這一階段發(fā)展的概括等多角度、多層次、實事求是地分析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時期的特征,并由此進一步加深對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理解,以及它對新時代到來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

提問啟發(fā),通過提問,能收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從而引出本節(jié)所講內容。

講解法,針對教材的重難點進行講述解釋,從而使問題化難為易,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討論法、多媒體技術運用等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民主,積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與學的活動。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有所了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fā)展的階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加深。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引用材料、形勢示意圖、設計表格,幫助學生概括、歸納、比較知識點,培養(yǎng)學生分析原因與結果的能力以及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

分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小結、教學反饋、板書設計、布置作業(yè)等六部分。

本課教學重難點集中,為鞏固教學成果,設計基礎訓練和能力提升的練習,一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發(fā)散思維。

立足教材實際,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既體現(xiàn)學科綜合思想,又滲透新課程意識,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與管理。

高三歷史說課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我是1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7課第一目——《光榮革命》。根據(jù)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jié)課,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為思路,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豆鈽s革命》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的第一目的內容。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開創(chuàng)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先河,對英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學習本課,能讓學生對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初步了解,奠定學習美、法、德等國政治制度的基礎。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我所面對的學生,正處于高中一年級。他們在初中已經學習過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相關歷史,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同時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歷史的方法。但是,高中階段所學的這段歷史,在理論上上升到了一定的難度。而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還有待欠缺,學習歷史的方法掌握得還不夠全面。因此,還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通過閱讀、探究等形式獲取歷史知識和歷史信息的能力。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光榮革命”等基本史實,培養(yǎng)學生通過閱讀等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相關史實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光榮革命”的實質。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國王與議會之間的斗爭,培養(yǎng)學生認識民主與專制斗爭的復雜性和曲折性;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教學重點:“光榮革命”爆發(fā)的基本事實;。

教學難點:“光榮革命”的實質。

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教法:情境教學法、講授法、點撥法、問題探究法;。

學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等。

我認為,鉆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huán)。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五個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會在ppt上展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以及現(xiàn)任英國首相卡梅倫的圖片,并進行啟發(fā)式提問:“誰是國家元首,誰是最高決策者?英國現(xiàn)今所沿用的是什么制度?它是從何發(fā)展而來的?它是如何確立的?”,由此導入新課。

在新課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方面我會引導學生學習英國“議會的形成”,我會指示學生閱讀課本36頁的小字部分,引導學生分析、梳理英國議會的形成、發(fā)展及演變歷程,并提問學生回答。最后,再根據(jù)學生回答的內容進行補充:“議會是在王權的衰落中產生的,始終限制著王權”。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縱向看待、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會重點引導學生去學習“光榮革命”這一階段的歷史。首先,我會在ppt上展示探究問題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簡要概括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的原因、導火索及主要過程。在學生回答后,我會根據(jù)學生回答的具體情況進行補充和總結。其次,我會接著在ppt上展示探究問題2:“光榮革命的實質是什么?”。同時,我會分學生前后桌四人為一個小組,在5分鐘的時間內對該問題進行討論。學生討論時,我會走下講臺進行適當?shù)难惨暸c點撥。討論結束后,我會請各小組代表進行發(fā)言,最后根據(jù)發(fā)言情況進行補充、歸納和總結,從而得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封建勢力妥協(xié)的產物,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以及全面看待歷史事件前后發(fā)展脈絡的思考能力。

課堂的小結作業(yè),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不可低估。通過小結作業(yè),能促進學生對一堂課的教學進行梳理,提綱挈領,抓住重點,儲存信息,鞏固知識。所以,我的小結是:引導學生對本節(jié)課所學的“議會的形成”與“光榮革命”兩個知識點進行回憶與鞏固。我的作業(yè)是:要求學生對下節(jié)課所要講的內容“議會權力的確立”以及“責任內閣制的形成”進行預習。

整個板書結構簡潔美觀,板面達意流暢,再現(xiàn)了課程思路和教學核心。

高三歷史說課稿篇七

主要內容以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為主題,以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xiàn)和影響以及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更應如何應對。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xiàn)既是當代世界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又將成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礎,她是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能阻擋。因此,本課對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演變這一主題起到了總結的作用。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通過本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辯證地看待經濟全球化趨勢,又可以使他們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含義、主要原因及具體表現(xiàn)影響,經濟全球化中國應對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

借助于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前自主預習題、課中探究題、最后的課堂總結等問題的設置,使學生體念參與整課學習的快樂,使課堂達到最佳效果。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xiàn)是當代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使學生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意識,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學重點難點重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xiàn)和影響。

難點: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2、新課學習:通過設置6多個具體問題,讓學生帶著具體問題學習課本。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學生既體驗合作學習,有解決本課難點問題。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通過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感受經濟全球化趨勢,從而了解經濟全球化的含義。)教師總結: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就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通和優(yōu)化配置,從而使各國經濟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的趨勢。

(二)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xiàn)的原因。

(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ppt補充資料的得出。

(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表現(xiàn)(通過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引導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xiàn),增強論從史出的能力,突出重點。)教師出示三則材料,理解內容。

3、課堂小結:當今全球化大潮洶涌澎湃,在國際利益的博弈中是自強還是退卻,國人已經找到了一個振聾發(fā)聵的答案:那就是在風浪中與全球共同搏擊,建立和諧世界,謀求共同發(fā)展!

四、鞏固練習。

高三歷史說課稿篇八

a、教師用幻燈和投影展示畫面,通過提示畫面細節(jié)和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產生興趣并主動進行思考,使單純的學習和欣賞帶有研究性質。學生在看畫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多種奇異有趣的設想,這正是他們運用不同方式和多向思維進行觀察的結果,老師對于這些奇思妙想應持鼓勵的態(tài)度。對于畫面所表現(xiàn)的歷史故事的介紹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應該是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b、教學材料分析。

教材內容分三個層面:

1、展示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繪畫作品;

2、指出畫面內容及形式特點;

3、不同歷史題材畫作所隱含的歷史文化特點。

教材所選用的歷史繪畫有中國漢代畫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軸畫、現(xiàn)代油畫(并附有照片作為比較),西方中世紀時期的掛毯和19世紀的法國繪畫,作品均以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中心。過去的歷史事件已經消逝不見,而繪畫及其他歷史遺物卻成為展現(xiàn)往昔時代的最好視覺圖像,這些圖像有助于我們以一種更為生動直觀的方式去了解、掌握歷史。

在成為歷史證據(jù)的同時,繪畫不是直接照搬歷史事件,而是以藝術的方式對歷史進行再現(xiàn)。材料的不同、風格的差異,都會對歷史的再現(xiàn)造成影響。通過不同時期、不同材質的藝術作品的比較,可以使學生更準確地把握其中的差別。

可以針對作品內容提問,引導學生對作品產生興趣。如閻立本《步輦圖》,可以問這樣一些問題:為什么只有一個人坐著而其他人都站著呢?為什么是女人來抬步輦?為什么坐著的人比其他人都畫得大一些呢?通過這些問題來引導學生欣賞繪畫,并注意到畫面背后的歷史。教師在對畫面內容進行講解時,除畫面本身的故事情節(jié)和形式手法之外,還可以從政治、文化、性別等多種角度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在面對有限的視覺信息時,能盡可能開闊地擴展自己的想像,并獲得更多的知識。

2、教學目標。

通過對美術作品所描繪的歷史事件的解讀,獲得更多美的體驗;能夠從作品細節(jié)中推斷其所再現(xiàn)的歷史故事與典故,了解美術再現(xiàn)歷史的方式和特點;進一步思考藝術家如何表現(xiàn)歷史,從而達到對藝術品更深入的理解。

3、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jù):引導學生從歷史知識和藝術兩個角度分析、理解作品。

4、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jù)。

知識與技能:學生要在學習中了解分析類似的美術現(xiàn)象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術欣賞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術基本素養(yǎng)。

過程與方法:學生能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欣賞討論,豐富視覺審美經驗,發(fā)展美術鑒賞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生能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激發(fā)創(chuàng)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5、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及有機整合。

分析《開國大典。在社會學鑒賞方面,有條件的話教師可以到互聯(lián)網上找來艾中信的一篇回憶文章。比較式鑒賞側重于畫面上的內容,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辨認畫面上的人物。

關于故宮的資料,可以參考教材上的說明或查找相關資料來完成。比較幾件以大衛(wèi)為題材的雕塑教師也可以找來《圣經·撒母耳記上》中大衛(wèi)擊敗歌利亞的故事,加深學生對各種藝術處理的理解。

1、學情分析:高中生對藝術品接觸較少,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也相對薄弱,對于文字和繪畫中的歷史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所知不多,教師在參照歷史故事講解畫面內容之時要引導學生注意二者之間的復雜關系。

2、調節(jié)的方法指導:欣賞歷史性繪畫對于歷史背景和故事情節(jié)有更高的要求,要培養(yǎng)學生探索畫面內容的好奇心。

3、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并得出結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圍繞本課的主題來講述,而不要把時間都花費在對某一個著名作品的講述中。因為圍繞這一主題便于教師就一些作品產生的背景與作品形式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從而讓學生理解本課教學的主要思路。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對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種更深的體會。

注意提問和引導學生作答。可適當布置作業(yè),要求他們找出課本之外的歷史繪畫,指出畫面內容,并對表現(xiàn)方式做出分析。

教學方法的選擇及依據(jù):從較為明顯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淺入深,借助畫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導學生了解用視覺形象來隱晦地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類似的思路來理解其他作品。主要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思考能力。教師把需要講解的內容適當安排在討論過程中。

理論依據(j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借助多媒體課件、圖片等資料進行教學。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誘發(fā)探究。

a、導入。

閱讀教材第69頁,完成“思考與交流”。(不必太深入,關鍵是引導學生認識美術作品與歷史的關系。)。

b、作品欣賞與示范講解。

1、通過幻燈或投影儀展示作品,引導學生欣賞閻立本的《步輦圖》。

針對畫面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討論畫面內容以及作品中出現(xiàn)的有趣現(xiàn)象,在不揭示正確答案的情況下要求學生做出猜測或回答。

講述《步輦圖》歷史故事及其發(fā)生的歷史背景。簡要講述閻立本的生平與藝術特長,唐太宗向閻立本提出的繪畫任務,以及魏晉以來人物畫的發(fā)展。適當放映初唐章懷太子墓中的人物畫圖像,與閻立本畫作進行比較,以加深學生對閻立本所在的初唐人物畫的了解。也可以放映中國古代歷代帝王出行的畫作圖像,看不同時代帝王乘坐的交通工具。

2、欣賞《文姬歸漢圖》。

畫面表現(xiàn)的是什么故事?同樣是和親題材,它跟《步輦圖》表現(xiàn)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3、欣賞《荊軻刺秦王》。

4、欣賞《開國大典》。

對比美術作品和歷史照片,完成“活動建議一”。

5、欣賞《瑞鶴圖》。

以講授為主,教師可以對該圖所表現(xiàn)的意圖和歷史事件做簡要的介紹。

c、分組討論。

1、分組:

第一組:《拿破侖加冕》;

第二組:《加萊義民》;

第三組:《美杜薩之筏》(“思考與交流”);

第四組:《大衛(wèi)》(“活動建議二”)。

2、討論內容:

3、小組形成意見,然后向全班發(fā)表,共同參與討論。必要時教師補充一些背景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

d、課堂總結。

對藝術中的歷史與歷史中的藝術加以小結。教師鼓勵學生在交流中提出問題,并大膽對問題做出假設性回答。要求學生在平時留意以歷史為表現(xiàn)對象的藝術品,自己提問并尋找答案。適當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在下節(jié)課口頭回答自己的發(fā)現(xiàn)。

高三歷史說課稿篇九

1、課程標準: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

2、教材所處地位及作用:

本節(jié)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古希臘先哲(人文精神的濫觴)、文藝復興(人文精神的產生)、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發(fā)展)、啟蒙運動(人文精神的成熟),后啟資產階級理性時代的到來。啟蒙運動是第二次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其重大貢獻即確立了現(xiàn)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論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進步性。

3、教學重點:

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運動思想家的主要觀點;啟蒙運動的作用。(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及他們在啟蒙運動中的作用)。

4、教學難點:

因本節(jié)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學生不易理解,所涉及的四位思想家的主張極易混淆,所以重點解決以下兩個難點:

難點二: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和對近現(xiàn)代社會的巨大影響。

5、教學三維目標分析:

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里,要學習啟蒙運動這么多內容,必須有重點、有中心,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堂課的中心是理解啟蒙思想的產生,了解其主要內容及影響。幫助學生認識我們當今社會人文主義精神的源和流及其在人類文明發(fā)展中的作用,感悟啟蒙思想家們的創(chuàng)新、偉大和崇高。根據(jù)以上教學要求及對學生認知水平的估計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基礎知識:(1)了解啟蒙運動產生的背景、性質、目的和主要內容。

(2)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張。

(3)學會評價啟蒙運動的影響。

能力培養(yǎng):(1)在閱讀啟蒙思想家的言論資料時,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資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評價問題的能力。

(2)通過比較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異同,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和比較能力。

(3)通過對啟蒙運動興起的歷史條件與重大影響的探究,使學生認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培養(yǎng)學生自覺學習理論、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提供相關圖文資料,增強直觀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閱讀,結合材料師生共同探討對話,共同感受、分析啟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張及影響。

(3)通過表格把復雜的問題直觀化、簡約化。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啟蒙思想是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精華積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資產階級為之奮斗的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僅屬于其個人和那個時代,更屬于世界、屬于全人類。所以,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學生可以:

(1)培養(yǎng)人文意識,強化法治觀念。

(2)關注社會進步,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樹立科學精神,敢于懷疑,勇于創(chuàng)新,不斷追求真理。

(3)領悟先進思想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積極汲取啟蒙思想精華,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提供借鑒。

現(xiàn)代教育理念認為:教育活動是師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交流和溝通,教學過程實質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教與學統(tǒng)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的過程。

教學的成敗歸根到底是要看學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些什么。

1、在備課過程中和教學過程中貫穿著“整體性原則”和“問題式教學法”的教育思想。如本課整合成“啟蒙運動的興起、過程、主要思想家的主張、影響”。

2、按新課改精神的指導采用啟發(fā)、合作討論、探究發(fā)現(xiàn)的教學模式。

3、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4、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和教具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參與教學活動。

在學習重點難點問題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析材料、思考問題。通過談話、討論,與學生共同歸納、分析啟蒙思想家個性特點及產生個性特點的原因。同時,通過表格的運用,把復雜的歷史問題直觀化,簡約化。其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使學生通過簡明的圖表進一步認識“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從而讓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1、高二學生經過高一階段的學習,已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以及歷史思維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知識聯(lián)系能力較強。加上高中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觀察自主性強,概括性高度發(fā)展,并且處于創(chuàng)新思維最佳發(fā)展區(qū)的前端。因此教學過程應充分利用所學過的歷史知識以及歷史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聯(lián)系能力、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及概括能力。

2、既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建構適合自己學習、研究、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離開校園后都能終身受益。

3、在本課時,學生時而閱讀思考、時而小組討論研究,讓每個學生都能動手、動口、動腦。從而在知識產生過程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進一步把知識納入學生已有認知結構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達到教育學“最近發(fā)展區(qū)”要求,體現(xiàn)了自我建構知識的現(xiàn)代教學思想。

(一)新課導入:

情景營造:用大屏幕打出《美國三權分立示意圖》《新青年》雜志影印本。

教學導言: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綜合國力強大。但對于真正的美國主流精英人士來說,他們的國家最值得為之驕傲的不是其龐大的物質財富,領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無與倫比的軍事力量,而是創(chuàng)造這一切的機制,即權利相互平衡與制約的1787年憲法。而這種機制來源于歐洲啟蒙思想家們的天才設計。

近代以來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標志:科學、民主、自由、平等、博愛。這也是歐洲啟蒙思想家們最先提出和倡導的人文精神。

那么,歐洲啟蒙運動是怎樣興起的?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有什么主要思想主張和重大影響?這節(jié)課讓我們共同來感悟啟蒙思想家們的睿智、創(chuàng)新、偉大和崇高。

設計說明:這段話用獨特的視角把學生引入深刻的思考,為叩開知識的大門作良好的鋪墊。具有“凝神、起興、點題”之功效。

(二)教學結構。

一、啟蒙運動的興起。

1、概念。

2、背景。

3、性質。

二、啟蒙運動的過程。

1、興起:17世紀發(fā)源于資本主義發(fā)達的英國。

2、高潮:18世紀中葉,以法國為中心,出現(xiàn)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

3、擴展:德國、康德。

三、啟蒙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張。

1、孟德斯鳩:法的精神。

2、伏爾泰:自由與平等。

3、盧梭:社會契約。

4、康德:人非工具。

四、啟蒙運動的影響。

五、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比較。

(三)師生互動。

合作探究:一、啟蒙運動的興起。

課堂設問一、閱讀課本回答,什么是啟蒙運動(概念)。

提示:17——18世紀歐洲興起的啟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給處在黑暗中的人們帶來光明與希望的運動。

提示:理性主義(理性的陽光);批判的鋒芒直指天主教會和封建專制。

課堂設問三:什么是理性?

提示:理性即思考和判斷,它的核心是要用人的思維去判斷,而不是依賴天意或神意,其目的是為了保障人的自然權利。

課堂設問四:思考什么?怎樣判斷?

提示:人的權利;用科學的方法。

老師總結:說到底是資產階級宣揚民主、自由、平等、博愛,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用理性之光照亮歐洲近代社會發(fā)展的道路。

設計說明:通過師生互動使學生明確“啟蒙運動”的完整概念,為后面的學習提供基石。

課堂設問五:啟蒙運動為什么會興起?(背景)(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請同學們模仿分析文藝復興和西歐宗教改革背景的方法來分析一下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

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階級基礎: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現(xiàn)實阻礙:天主教會和封建專制阻礙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推動力量: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認識基礎: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提供了銳利的武器。

課堂設問五:根據(jù)上述條件判斷,啟蒙運動的性質是什么?

提示: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高三歷史說課稿篇十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根據(jù)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秦朝的統(tǒng)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秦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等知識點。

2)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皇權至上的特點。

3)運用比較法分析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與弊。

4)評價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在師生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學習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認識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在當時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認識秦朝統(tǒng)一的重大作用,自覺維護祖國統(tǒng)一。

4.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

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及特點;

2)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與弊。

本課的教學難點: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秦始皇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經有了初步的歷史認識和歷史評價能力。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增強,但是在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問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本單元的重點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課的重點難點就要圍繞中央集權制度來設置,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評價秦始皇和秦朝鞏固統(tǒng)一措施在初中已經作為重點內容學習、所以本課不在列為重難點,避免與初中的知識點重復,提高學習效率。

1.問題探究互動教學,通過設置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xiàn)教法與學法的統(tǒng)一,教服務于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xiàn)給學生。

“教是為了不教”。新《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因此我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我打算用一個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現(xiàn)在就對這一課進行說課。

1、新課導入。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為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先給同學們講述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根據(jù)故事和自己了解的史實,請同學們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燕太子丹為什么要荊軻去刺殺秦王嬴政;

(2)刺殺失敗后秦王嬴政什么時候滅了燕國,什么時候統(tǒng)一天下?

總結學生的回答,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這就是本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問題探究討論:

目的:通過設置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實現(xiàn)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踐行“教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的新課程理念。發(fā)揮教師的引導和激發(fā)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權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有何特點?(突破重點1)。

中央集權制度,要聯(lián)系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實現(xiàn)知識的前后貫通;對于這一概念,只要學生能看到中央集權是與地方分權相對立這一點,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三個方面考慮它們之間的關系,避免與環(huán)節(jié)二簡單重復。

探究(二):秦朝為什么要實行郡縣制度?(突破重點2)。

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xiàn)《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臣對實行分封和郡縣討論文字(文字詳見課本第17頁),引導學生從這段史實中獲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綰,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觀點,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異同和利弊,認識秦朝實行郡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郡縣只能服從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jù)的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具有進步意義。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對中國社會發(fā)展有何影響?(突破難點)。

通過學生討論,結合教材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在當時和對后世是具有進步意義以及消極影響。

(1)對秦朝當時:正由于有一個統(tǒng)一集中的中央政權,秦王朝才能積極開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發(fā)展;正是有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才統(tǒng)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才開驛道、修靈渠,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進步。

(2)對后世: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確立,建立了我國古代大一統(tǒng)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為以后歷代所沿用,并不斷完善與發(fā)展。對我國此后兩千多年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消極影響:正是由于秦始皇專權,進行殘酷的'統(tǒng)治,激化了階級矛盾,統(tǒng)一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為歷代的重要的史鑒之一。

(3)引導學生將其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不僅要考慮其進步意義,還要考慮其消極影響,不僅看到對當時的影響,還要看到對后世的影響,從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

(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后,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樣的特點?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后回答老師提問,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課堂小結。

秦朝以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在歷史上不斷上演,專制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fā)展到頂峰,并且也越來越成為中國歷史發(fā)展進步的障礙。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展歷史有一個大致的輪廓,為今后的學習埋下伏筆。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選擇題體現(xiàn)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一)說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對秦朝和后世的影響?

(二)用稿紙寫下本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問題?

本環(huán)節(jié)設置突出對本節(jié)課主題的測評,測評(三)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測評,所提出的問題課下或下節(jié)課有針對性地解決。

5.布置作業(yè)。

課下小論文撰寫:

以史為鑒是中國傳統(tǒng),依靠強大的力量建立起來的秦帝國短短十一年歷二世而亡,成為后世重要的史鑒之一:唐朝柳宗元認為: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wèi)而為守宰(宰:縣令)……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shù)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之徒,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論》)。

結合課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說法?請說說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環(huán)節(jié)要讓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根據(jù)所學,歸納整理思路,訓練書面表達能力,能說出自己的觀點,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題目屬于課后“思考與探究”欄目問題,考慮到課上時間緊無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課下完成。要求學生當天完成收齊,并檢查評分,選出優(yōu)秀小論文下節(jié)課課堂表揚,做到有布置有檢查,避免放任自流。

高三歷史說課稿篇十一

我說課的課題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六方面對本框教學進行說明。

《社會歷史的主體》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必修第4冊,《生活與哲學》第4單元第11課的第2框的內容。

本節(jié)課的這部分內容,是在第一框學生們能夠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展開的,通過學習使學生們理解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運用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觀點,分析社會歷史的發(fā)展。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學習本課內容,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人民的主體地位,并為下一課打下基礎。

按照新課標教學目標,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2、能力的目標:通過對社會歷史的主體理論的學習,明確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fā)展的'歷史,形成自覺堅持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看待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的目標:堅定群眾立場,堅持群眾路線,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培養(yǎng)尊重勞動、熱愛人民的情感。

本著高二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如何使學生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對哲學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在理解上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并且正確理解以上知識點對下一階段的學習以及樹立學生正確主體意識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為本框的重點和難點。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jié)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我們知道,根據(jù)新課改的要求、創(chuàng)新教育的精神和我們政治學科的特點,我確定本節(jié)課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指導思,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我在采用講授法的基礎上準備配合運用情景設置,提問,集體討論,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并結合運用我本人所擅長的多媒體道具,根據(jù)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挖掘他們的知識潛能。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1、課題引入:我設計以提問哲學到底是什么?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設計典型事例,通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形式,并得出其實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2、講授新課:(35分鐘)通過教材第一目的講解,讓學生明白,生活和學習中有許多蘊涵哲學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學并不神秘總結并過渡:生活也離不開哲學,哲學可以是我正確看待自然、人生、和社會的發(fā)展,從而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和改造世界。整個過程將伴隨著多媒體影像資料和生生對話討論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課堂反饋,知識遷移。

最后對本科課進行小結,鞏固重點難點,將本課的哲學知識遷移到與生活相關的例子,實現(xiàn)對知識的升華以及學生的再次創(chuàng)新;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重點和難點,為下一框學習做好準備。

4、板書設計。

我采用直觀板書的方法,對本課的知識網絡在多媒體上進行展示。盡可能的簡潔,清晰。使學生對知識框架一目了然,幫助學生構建本課的知識結構。

5、布置作業(yè)。

我會留適當?shù)淖詼y題及教學案例讓同學們做課后練習和思考,檢驗學生對本課重點的掌握以及對難點的理解。并及時反饋。對學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難的知識點,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予以疏導。

以上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因為我本人到現(xiàn)在仍沒有更多的教學經驗,設計上仍有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也感謝各位老師的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完畢,謝謝老師!

高三歷史說課稿篇十二

各位評委、老師,您們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初中歷史《洋務運動》,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和新課程的理念,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構思和設計。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jié)課介紹的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盈,在歷史上曾經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隆盛時代。可是到近代,卻飽受屈辱,在屈辱中的清統(tǒng)治階級為了拯救沒落的封建統(tǒng)治而掀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這場運動持續(xù)了幾十年,它層層遞進、由表及里、逐漸深入,使中國由經濟變革發(fā)展到改變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變革。因此洋務運動在近代化的歷程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理解洋務運動興起的原因和目的,記住洋務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務運動的起止時間,了解洋務運動的內容,掌握洋務運動中興辦的主要企業(yè),說出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洋務運動發(fā)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養(yǎng)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關信息對有關問題進行分析、論證的能力;通過組織課堂辯論,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培養(yǎng)學生將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評論的能力和訓練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敏捷答辯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洋務運動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國、中國開始融入世界的近代化進程,樹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化”意識;評價、辯論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科學價值觀念、人文價值觀念和人類價值觀念,幫助學生吸取洋務運動留下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4、教材的重點、難點

重點: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軍用和民用工業(yè),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

難點: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為了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高效率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我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在啟發(fā)式教學原則的指導下,運用多媒體,采用創(chuàng)設情景法,直觀演示法、整體教學法,誘思導學法等教學方法。

根據(jù)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的實際情況,我讓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法、發(fā)現(xiàn)法、歷史聯(lián)系法和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從材料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深化對教材的整體認識,把握洋務運動發(fā)展的內在聯(lián)系和洋務運動的巨大歷史作用,并提倡學生與教師互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學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1、設計理念

鑒于對《新課標》的理解,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我在教學中精選了教學內容,設計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通過歷史學習,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yǎng),應對新世紀的挑戰(zhàn)。

2、教學過程

在整個新課教學中,我以“自主學習、實踐、創(chuàng)新”為主線,對本課教學環(huán)節(jié)作如下構想和設計。

[ 引入新課]

在新課的引入中,我注意運用啟發(fā)式教學:先創(chuàng)設一個重回洋務運動的歷史現(xiàn)場,新穎別致的動畫片不但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針對這個動畫片我巧妙設問:“片中的曾國藩是什么時代的偉人?與他同一時代的人物還有那些?”學生回答后進一步指出:“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清朝統(tǒng)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在屈辱中掀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洋務運動”自然導入了本課主題。

[新課講授]

一、洋務派的產生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思維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本章內容的第一個子目的學習中,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新課標的理念,我先采用情景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給學生放一段錄象,然后根據(jù)錄象內容和教材的內容,設計出如下問題:結合課本知識談談洋務派是在什么形勢下產生的?他們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他們推動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你會怎樣做?通過情境再現(xiàn),學生從歷史場景中吸取信息,然后聯(lián)系所學知識發(fā)揮想像,暢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歷史現(xiàn)象,又能培養(yǎng)豐富的想象力。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展示一則材料“購買外洋器物,……尤其屬名正言順……可以剿發(fā)捻,勤遠略”來總結洋務運動的原因和目的。進一步指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統(tǒng)治階級內部才掀起了洋務運動,開始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自然過渡到第二個子目錄——洋務運動的內容。

二、洋務運動的內容

在第二個子目錄的教學中,主要是講述洋務運動中產生的企業(yè),我根據(jù)課標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采用有利于加強學生記憶的直觀演示法。首先向學生一一展示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軍事企業(yè)和創(chuàng)立者,讓學生直觀,形象的了解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軍事工業(yè),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在學生認識了洋務派的軍事工業(yè)后,我設計了問題“洋務派前期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主要集中在軍事工業(yè),說明了洋務派是以什么為旗號?”在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指出,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發(fā)展,這些軍事工業(yè)都面臨著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的窘況。然后我根據(jù)這個窘況提問:假如你是洋務派大員,你打算怎樣解決這種問題?過渡到洋務運動第二階段的內容。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展示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民用企業(yè)、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和創(chuàng)建的海軍圖片。要求學生從所給的信息中,歸納總結出洋務運動不同時期的不同內容,并探索不同時期的內容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和推理能力。最后指出洋務派在后期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主要集中在民用工業(yè)說明洋務派的旗號發(fā)生了變化:由“自強”發(fā)展為“自強和求富”并存。

三、洋務運動的影響

對于洋務運動的影響,我采取情景教學法、誘思導學法和啟發(fā)式教學法等三種教學法并用的方式來處理。首先我通過關于洋務運動的影響的錄象再現(xiàn)歷史場景,讓學生從中獲取有關洋務運動的影響的歷史信息。然后我通過設計問題:“洋務運動為什么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假如你是一個資本家,面對洋務企業(yè)的刺激,你會采取什么行動?你采取的行動會有什么作用?”一步步誘導和啟發(fā)學生深入理解洋務運動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關信息對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進行分析、論證的能力。最后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我們應從這場運動中吸取什么教訓?通過這個問題使學生樹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化”意識和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科學價值觀念、人文價值觀念及人類價值觀念。

[小 結]

深入學習后,為了體現(xiàn)各部分知識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我安排了回顧全文這一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將教學回到整體,師生根據(jù)整課板書總結全文,構筑本課的主體知識結構,培養(yǎng)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

[知識鞏固與思維拓展]

為拓展思維,學以致用,在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之后,我再提出兩個探究性課題,要求學生討論“1、洋務派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銓@種看法有什么評價?2、我國現(xiàn)在處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正在大力引進外資和向西方學習,請結合洋務運動的影響,談談你對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建議。”學生的思維碰撞,相互啟發(fā),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高三歷史說課稿篇十三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該單元的主題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本課則掀開了祖國歷史的篇章,內容包括了三個子目,即“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山頂洞人”。這樣的安排體現(xiàn)了我國遠古居民的演變發(fā)展過程,具有時序性和邏輯性。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和課標要求

了解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的生活狀況是理解中華文明起源于何時何地的基礎。本課不僅掀開了祖國歷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類起源及演變的問題,對同學們今后學習世界史也起著一定的鋪墊作用。

課標對本課知識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根據(jù)課標來看,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較為簡單。我結合教材內容,擬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課堂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識記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遺址發(fā)現(xiàn)的時間、地點以及他們生活的年代,了解他們的體質特征和生活狀況;我國境內遠古居民不斷演變發(fā)展進步的過程。

2、過程與方法

學生在感知、了解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的基本史實中,充分發(fā)揮想象力,還原歷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較、歸納的學習方法。在欣賞圖片和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學會尋找歷史信息,構建起遠古居民發(fā)展演變的歷史框架。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培養(yǎng)同學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愛國熱情。初步理解“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及人類本身”的唯物史觀。

在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的指引下,結合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擬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及依據(jù)

重點:人類的起源,元謀人的地位和基本情況,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體質特征及其生活狀況。

依據(jù):人類到底從哪里來?對于這一問題,教材雖未重點闡述,但有必要為同學作簡單介紹,這符合七年級同學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心理特點。對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體質特征和生活狀況的掌握既有利于學生了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也有利于同學總體把握遠古居民的概括及其發(fā)展的歷程。

難點:從元謀人到山頂洞人,他們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特點,火的使用,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社會組織形式。

依據(jù):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學生掌握遠古居民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情況有利于理解人類通過勞動不斷完善自身并推動社會的發(fā)展?;鸬氖褂迷鰪娏巳藗冞m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到山頂洞人的組織形式體現(xiàn)了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與進步。

七年級歷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說課稿就分享到這里了,希望各位老師和同學們可以喜歡!

高三歷史說課稿篇十四

主要內容以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為主題,以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xiàn)和影響以及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更應如何應對。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xiàn)既是當代世界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又將成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礎,她是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能阻擋。因此,本課對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演變這一主題起到了總結的作用。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通過本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辯證地看待經濟全球化趨勢,又可以使他們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1、知識目標:知道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含義、主要原因及具體表現(xiàn)影響,經濟全球化中國應對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

借助于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前自主預習題、課中探究題、最后的課堂總結等問題的設置,使學生體念參與整課學習的快樂,使課堂達到最佳效果。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xiàn)是當代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使學生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意識,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學重點難點重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xiàn)和影響。

難點: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2、新課學習:通過設置6多個具體問題,讓學生帶著具體問題學習課本。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學生既體驗合作學習,有解決本課難點問題。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通過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感受經濟全球化趨勢,從而了解經濟全球化的含義。)教師總結: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就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通和優(yōu)化配置,從而使各國經濟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的趨勢。

(二)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xiàn)的原因。

(通過閱讀教材、獲取有效信息,讓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xiàn)的原因。)教師提問:我們當前的生活中時時處處體現(xiàn)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它出現(xiàn)的'原因是什么?指導學生根據(jù)課本第一個子目“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經濟全球化出現(xiàn)的原因:

(1)冷戰(zhàn)結束后,和平與發(fā)展成為世界發(fā)展的趨勢,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客觀環(huán)境;

(2)各國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發(fā)揮優(yōu)勢,彌補不足;

(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ppt補充資料的得出。

(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表現(xiàn)(通過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引導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xiàn),增強論從史出的能力,突出重點。)教師出示三則材料,理解內容。

(四)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2、課堂小結:當今全球化大潮洶涌澎湃,在國際利益的博弈中是自強還是退卻,國人已經找到了一個振聾發(fā)聵的答案:那就是在風浪中與全球共同搏擊,建立和諧世界,謀求共同發(fā)展!

高三歷史說課稿篇十五

各位尊敬的評委,親愛的同行:

大家好!我是安徽省蕪湖市安徽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的趙姍姍,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我將從理念、教材教法、學情、流程和反思五個方面為您展示這一課。

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卻不是暮氣沉沉的。墨守成規(guī)的傳統(tǒng)教學漸行漸遠,全新的教學理念因對學生個體需求的尊重而誕生,創(chuàng)設生機勃勃的課堂成為每位教師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力避“教”和“學”的簡單相加,努力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共同發(fā)展的課堂教學新格局,嘗試構建平等、民主、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實踐引導者、促進者與欣賞者的角色。

實現(xiàn)了教學理念的轉變,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會隨之改變。我認為,《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已經將教材的定位從單純的知識傳承載體轉變?yōu)橛行W習的輔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須通過教師的設計與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方能體現(xiàn)。

從地位與作用看:本課居于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的第三課,既對兩宋社會風貌進行了總體描述,又從中體現(xiàn)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題。

從內容與目標看:(知識與能力:)學生在學習本課的過程中,將了解宋代社會生活的大概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服飾、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筑的樣式、交通工具、文化娛樂活動以及節(jié)慶風俗等,并通過辨別宋代社會衣食住行各方面變化,嘗試從圖片、詩詞等資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領略宋代的社會風貌,從而使自己的識圖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的到鍛煉,并且運用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歷史的發(fā)展,認識到文化是特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理解宋代社會生活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對宋代社會風貌呈現(xiàn)出萬千氣象的原因的討論中,學生將在教師引導下發(fā)現(xiàn)豐富多彩的宋代社會生活,是宋代高度發(fā)達的社會經濟的體現(xiàn),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結果,同時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傳承性,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強。(過程與方法:)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標,我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感性的材料,盡可能拉近歷史與他們的距離;創(chuàng)設情境、讓全班同學帶領卡通人物“游覽”東京,體驗宋代的社會生活,力爭將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融入愉快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我和學生都將有目的、有計劃的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每個關鍵環(huán)節(jié)留下自主學習的痕跡,為課后小結做準備。

從側重點看:宋朝的服飾變化與瓦子的出現(xiàn)可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較難理解的內容,我將之視為本課的重點與難點,為解決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任務,我設計一方面:為學生提供適量課外材料,為他們通過觀察、比對,主動歸納宋朝服飾的時代特點創(chuàng)造條件;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研讀課文、緊扣課本,嘗試從中為瓦子的種種特征找出依據(jù),幫助學生及時、科學地使用教材這一學習工具。

課程改革的沖擊下,歷史課堂已經不能封閉自為。我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他們天真活潑,好動、好奇、好問,早已經通過互聯(lián)網、圖書館、影視作品、報刊雜志等各種渠道接觸歷史,他們更喜歡直觀有趣的歷史資料,并且樂于參與教學,善于想象。進行本課教學時,他們學習過了宋朝時期各民族政權并立及民族間交往的相關知識,了解本課的歷史背景;還初步具備了閱讀、分析、比較史料的學科能力,為參加本課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做好了準備。由此,我得出結論:學生學習本課的知識、能力與心理準備已經充分。。

停留于設計層面的教學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實踐教學設計的過程令我興奮,也令我成長。接下來,我將逐步展示我的教學流程。

第一步:知識鋪墊。

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會風貌的歷史背景,我和學生一同簡單的回顧過往所學的知識,包括兩宋時期漢族及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更迭、民族間交往等,其間,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暫時遮擋課題,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識回顧更高效。

第二步:輕松導入。

展示本課主題之后,我為學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動畫片《麥兜響當當》的片段,主要內容是基于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3d動畫,初步展現(xiàn)宋代市井生活的畫卷,課堂氣氛立刻輕松、愉快起來,學生興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選擇。

看完短片,我向學生請教卡通人物“麥兜”與短片中的主角“麥子”是什么關系,并詢問:同學們是否愿意帶著麥兜一同見識其祖先生活的真實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復后,顯示今天的學習游歷任務:宋代的“衣”、“食”、“住”、“行”、“娛”,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并提問大家想最先了解兩宋時社會生活的哪一方面。我會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感受“我的課堂我做主”。

民以食為天,在實際的教學中,絕大多數(shù)學生和我都首選了解兩宋的飲食文化,隨后我們將進入對宋代飲食的學習。這個自主選擇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消除了學生與我的距離感,他們發(fā)覺:在生活上師生是完全平等的,這將為后面的教學活動營造更加民主的氛圍,鼓勵孩子們大膽的參與教學活動。

第四步:互動學習。

由此開始,學生進入了本節(jié)課學習的主體部分,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將分版塊,通過各種預設的活動、使用電子白板,逐步完成對兩宋社會風貌的認識與總結。我的教學預設是隨機的,下面我依據(jù)實際教學中學生的選擇順序逐步講述這節(jié)課的教學流程。

1.兩宋的“食”:

【教師使用白板資料庫】。

將事先準備好的食物圖片和名稱拖放到屏幕為學生活動做準備。

【學生活動1:】。

游戲“猜猜猜!”——請學生使用電子白板將圖片拖拽至相應的名稱。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標是通過一人上臺操作,全班學生共同出謀劃策,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其大膽嘗試、積極交流。

【學生活動2:】。

說說飲食——自主歸納兩宋飲食特點。

完成前一個活動后,我引導學生回歸課本,結合課文內容與我提供的課外素材,結合政權更迭、社會性質等知識討論、歸納宋代的飲食特點,得出隨著政權南遷,主要的食材發(fā)生了變化、華麗美味的食物僅屬于統(tǒng)治階層等結論。

【學生使用白板】。

填寫板書——學生依據(jù)剛才討論所得,在白板上將飲食的特點填寫完整。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將使用電子白板把自己的學習所得與我預設的板書相結合,同時,學生板書的頁面將留存在電子白板的資料庫中,成為最后我回顧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要素材。

2.兩宋的“衣”

服飾是一個時代主流思想和審美情趣的體現(xiàn),兩宋服飾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在這個版塊里,學生將通過三個活動發(fā)現(xiàn)宋代服飾深受經濟發(fā)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響。

【學生活動1:】。

以“衣”取人——依據(jù)服飾為圖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學生們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規(guī)的表達,引起學生的好奇,并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相關知識,仔細觀察圖片,大膽猜測圖中人物的身份。學生們充分發(fā)揮想象力,不僅運用了本課所述的有關宋代服飾的知識,還運用了封建社會不同階層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識。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還會進而得出剝削階級被消滅后,服飾也不再體現(xiàn)著階級的差異。

【學生活動2:】。

各抒己見——評價纏足、說說你最欣賞的美。

纏足陋習的真實圖片和大文豪蘇軾對小腳之美的詠嘆之間形成的強烈對比是最能激起學生討論的素材,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能明確的判斷纏足是否美,還能將初中政治課中關于培養(yǎng)正確審美觀的內容與歷史學習相滲透。

【學生活動3:】。

看圖識變——觀察圖片,發(fā)覺宋代服飾的變化特點。

觀察圖片、獲取信息是歷史學科能力的一部分,學生在對比和交流中發(fā)現(xiàn)宋代服飾的動態(tài)發(fā)展及主要特征。

【學生使用白板】。

填寫板書——學生依據(jù)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在白板上將宋代服飾的變化及特點填寫完整。

3.宋代的“娛”

日常的娛樂與節(jié)慶活動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它既屬于統(tǒng)治階層又屬于廣大市民與農民,它基于宋代物質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傳統(tǒng)文化。該板塊我組織了以下活動:

【學生活動1:】。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主動學習,還將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大家分享,當了一回小老師,學習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識自然得以增強;講述過程中,學生還結合自己的發(fā)言使用電子白板的繪畫功能標明要點,動手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均得到了綜合訓練;講述完畢,我給予學生即時的、熱情的贊揚,激勵大家更積極地投入后面的活動。

【學生活動2:】。

認識“瓦子”——回歸課本,探究瓦子的秘密。

認識“瓦子”、理解“瓦子”娛樂兼營商業(yè)的特性又是一個難點,教材上精煉、明確的表達為學生學好這一環(huán)節(jié)提供了支持。

【學生使用白板】。

填寫板書——學生依據(jù)閱讀與分析所得的結論在白板上將宋代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填寫完整。

4.宋代的“住”與“行”

住房的變遷,出行方式的增加充分反映了兩宋物質文明的進步,

【學生活動:】。

圖說“住”與“行”——學生使用白板的繪圖功能將兩宋不同種類的交通工具、房屋在《清明上河圖》的局部圖上標出,并使用截圖的功能將之分類排列。

第五步:溫故知新。

1.溫故。

學習歷史知識的途徑很多,《清明上河圖》便是一幅形象的宋代風俗畫卷,我設計的圖說“住”與“行”活動,把課堂教學這個舞臺再度還給學生,讓他們再度體會到積極參與教學的樂趣與成就感。此外,我還使用聚光燈和放大鏡功能根據(jù)學生的自由發(fā)言,協(xié)助臺上學生辨別和尋找,真正做到師生共同探究,并從一個欣賞者的角度來評價大家的學習成果。

【學生使用白板】。

填寫板書——學生依據(jù)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歸納將“住”與“行”的主要內容填寫完整。

第五步:溫故知新。

1.溫故。

【教師使用白板目錄】。

——使用白板目錄回顧本課所學。

傳統(tǒng)教學中對全課的回顧多為教師講述,在這課中,我借助白板自動生成的頁面,把學習活動成果——由學生自主完成的板書一幕幕呈現(xiàn),此舉令學生很是興奮,在此過程中既鞏固了知識,又感受到了收獲的樂趣,進而為以后的歷史學習培養(yǎng)興趣。

【學生活動:】。

大家來找茬——運用所學知識共同完成為短文改錯的任務。

改錯是近年來在各地中考中普遍出現(xiàn)的一種新題型,我設計了為某位同學的短文改錯的活動,仍然由學生操作白板的繪圖功能自主完成,使之嘗試運用新知,感受自己知識的增長和能力的提升。

2.知新。

【學生活動:】。

為了使本課的學習得到有效的延伸,我預備了兩個課后探究問題讓學生選擇探討,意在引導學生感悟出人類進步過程中歷史背景對社會生活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至此,課堂教學活動全部結束。

完成了本課的教學后,我對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實踐進行了及時的總結和反思。

從教學設計的實施看:我預設的各版塊活動多次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學習、展示自己的平臺,同時配合和電子白板手寫文字、彩色繪圖、資源圖庫、白板目錄、放大鏡及截圖、遮屏、聚光燈等各種功能,有效的調動了學生投入教學活動,引導他們步步構建知識,一定程度體現(xiàn)了學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實現(xiàn)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從學生活動的情況看:學生參與意識強烈,對于教學中的游戲、討論表現(xiàn)得十分積極,此外,他們對使用白板組織教學倍感新鮮與興奮,并樂于嘗試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過程,使學習更加積極主動、輕松愉快。尤其在本課回顧的過程中,白板生成的目錄成為讓學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學資源,令他們學習歷史的信心和興趣倍增。

從設備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學設計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認為只要以把握教學新理念為前提,經過潛心研究和精心設計,應該可以使電子白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例如:交互功能可以即時檢驗學生的學習狀況,資源庫可以成為教材的有力補充,生成性資源可以長久保留以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從而為全面評價學生提供依據(jù)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會積極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力爭在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廣闊的活動空間,更徹底的實現(xiàn)教師角色的轉變。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80810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