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可以記錄下自己對書中人物、情節(jié)、主題的獨特理解和感悟。在寫讀后感時,可以通過列舉具體的例子和細節(jié),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和評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啟發(fā)。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后感篇一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讓老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diào)無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位教師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敝行W教師搞教育科研,中小學生是直接的受益者。但是,中小學教育科研不能過于理論化,也不能過大。“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小課題研究是一種面對真問題,展開真行動,獲得真發(fā)展的實踐研究;是一種小步子推進,小環(huán)節(jié)切入,研究小問題的微型研究;是一種低起點、低要求、低重心的“草根”研究,正好呼吁了當下教育實踐成果化、教學研究理論化、教研能力專業(yè)化的需求。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后感篇二
《教師如何做“小課題”》讀后感《教師如何做“小課題”》是一本論述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如何做小課題的專著。特別注意從基層學校老師的興奮點、困惑點切入,以小課題研究過程中碰到的主要問題為體系,以教師身邊的研究案例為基礎,力求準確把握小課題的基本定位,幫助教師切實掌握從事小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學會靈活運用不同的文體形式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從而進一步增強參與新課程改革的信心和能力。本書作者祝慶東就職于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負責培訓中心的工作。本書是其從事基礎教育領域的群眾性教育科研工作的總結性成果,讀來獲益良多。下面,我將從“小課題的含義”、“小課題的.作用”、“小課題的方法”三個方面談談感想。
行動研究為其方法,尋求提高教學效益與質量。投入的周期短、涉及面小。
二、小課題研究的作用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讓老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diào)無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位教師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敝行W教師搞教育科研,中小學生是直接的受益者。但是,中小學教育科研不能過于理論化,也不能過大?!疤煜码y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小課題研究是一種面對真問題,展開真行動,獲得真發(fā)展的實踐研究;是一種小步子推進,小環(huán)節(jié)切入,研究小問題的微型研究;是一種低起點、低要求、低重心的“草根”研究,正好呼吁了當下教育實踐成果化、教學研究理論化、教研能力專業(yè)化的需求。
生個體的多樣性,方法的效果可能并不好,需要不斷重復進行第二步與第三步,即一個“揚棄”的過程。再次,將自己尋找方法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總結出來,形成經(jīng)驗性材料,這是從實踐到理論的過程。最后,把總結出來的方法運用到教學中,這是第二次理論到實踐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教學技能與教學效果都應當有顯著的提高。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后感篇三
作為一個剛剛走上崗位不到兩年的年輕教師,我非常慶幸在前輩的推薦下閱讀了此書,這讓我對于自己的教師生涯有了更強的動力和更明確的方向。
這本書總結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必備的六大要素:內(nèi)驅力、學習力、行動力、溝通力、研究力和反思力。
首先是內(nèi)驅力,教師的快速成長源于自我內(nèi)心的覺醒。當我看到內(nèi)驅力這一章時,有一句話引發(fā)了我的深思:“你在為誰工作?”看到這句話的一瞬間我就想起某一次講座上聽到的另外一個相似的問題:“是你需要這份工作,還是這份工作需要你?”
因為教師工作的繁瑣,我聽到過不少人抱怨被安排了這么多的雜事,抱怨這份教師工作遠不是外人看來那樣輕松,仿佛這份工作是自己不得已才做的,仿佛是在為別人而工作。其實,就像書里說的,“不論是從養(yǎng)家糊口賺取工資的角度,還是從實現(xiàn)自身的人生價值角度出發(fā),我們都是在為自己工作?!闭f到底,我們不是為學校工作,不是為家長或者學生工作,我們都是在為自己工作。
擁有強大內(nèi)驅力的教師一定是一個“太陽”型的教師。
就像一個小太陽,每天的狀態(tài)都很穩(wěn)定,自帶能量,走到哪里哪里亮。這樣的'教師不。
需要外界鞭策,而是擁有自己的行為準則,能夠做到靜心教書,潛心育人。想要有強大的內(nèi)驅力,我們必須改善自身的心智模式,把平凡、普通、瑣碎的工作與責任感、擔當精神緊密聯(lián)系,讓自己成為一臺發(fā)動機,如此才能像太陽那樣,擁有生生不息的能量源。
第二種核心素養(yǎng)是學習力,這包括了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
學習是一個默默積累的過程。書中形象地用兩種植物做類比,其中一種是火紅花。在火紅花最初成長的八個月里,它只有拇指般大小。但是到金秋十月,火紅花就像著了魔法,它的枝葉花冠一天擴展3米。僅幾天的時間,火紅花便能迅速覆蓋一畝地的面積,并綻放出光芒四射的大紅花。對于個人的成長而言,我們個人的成長學習也就像火紅花的沉潛。作為教師,我們的沉潛就是苦練基本功,博覽群書,醉心教學。現(xiàn)在這個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人類知識的增長速度已經(jīng)超越了我們個人的學習速度。如果不能靜下心來學習、閱讀,那么只能面臨與時代脫節(jié)的命運。
第三是行動力,任何事情,只要開始去做,就不算太遲。
書中告訴我們,“對于教師而言,模仿是成長的開始”。模仿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課堂是一段永遠無法完全復制的奇妙旅程。就算拿著一樣的教學設計,因為教師個人因素,因為學情等因素的不同,上出來的課一定是不一樣的。對于教師而言的行動力,還有“留心收集學生的學習軌跡、思維軌跡和思想火花”。在工作的初期,每天忙著處理各種事務,雖然總是在做事情,但是每當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就會覺得不知這樣忙碌的意義何在。
第四點是溝通力,交往與溝通是而且永遠都是教學的核心。
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技能的獲取,更重要的是師生、生生間群體生活時情感的激。
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技能的獲取,更重要的是師生、生生間群體生活時情感的激蕩、真情的體驗。我們最怕遇到“特殊”學生或是家長,遇到了就會有所抱怨。其實,與特殊學生、家長打交道,對于老師來說,正是成長中可遇不可求的良機。既然已經(jīng)遇到問題了,那么不如坦然一些,將解決問題當做研究問題,或許會有額外的收獲。
交流的基礎是學會換位思考,重點是不要把認知沖突上升為情感沖突。簡單來說就是對事不對人,意識到家長與教師是教育觀念產(chǎn)生了不同的認知,而不能上升到雙方在情感上產(chǎn)生相互排斥的地步。
第五是研究力,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
研和教其實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我們需要帶著研究的情態(tài)去工作:一邊實踐,一邊研究;一邊研究,一邊反思總結。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僅僅是教授某一門學科,我們要經(jīng)常研究學科知識結構、學科培養(yǎng)目標、學科評價體系,要有既見樹木,更見樹林的智慧。
最后是內(nèi)省力,有這樣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jīng)驗+反思。
著名教育家加里寧曾說過:“教師每天都仿佛蹲在鏡子前面,外面有幾百雙精銳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窺視你優(yōu)點和缺點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斷地盯著你?!爆F(xiàn)在作為一個一年級的新教師,我每天都面對著班上四十多面“鏡子”,我時刻都在從這些“鏡子”里反觀自己工作的得與失,從這面“鏡子”中我也獲取了許多具有參考價值的信息。
這本書實在是讓我受益良多,不禁感嘆真的要堅持閱讀,要選好書閱讀。“一個人會讀書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一群人會讀書就可以改變一所學校的命運。千千萬萬個會讀書的老師,就會改變無數(shù)個孩子的命運,進而改變國家、民族的命運。”我不知道要多努力才可以改變孩子的命運,但是我愿意以書做舟,不斷實踐、反思,讓孩子在知識的海洋里自在舒展地成長!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后感篇四
《教師如何做“小課題”》是一本論述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如何做小課題的專著。特別注意從基層學校老師的興奮點、困惑點切入,以小課題研究過程中碰到的主要問題為體系,以教師身邊的研究案例為基礎,力求準確把握小課題的基本定位,幫助教師切實掌握從事小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學會靈活運用不同的文體形式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從而進一步增強參與新課程改革的信心和能力。本書作者祝慶東就職于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負責培訓中心的工作。本書是其從事基礎教育領域的群眾性教育科研工作的總結性成果,讀來獲益良多。下面,我將從“小課題的含義”、“小課題的作用”、“小課題的方法”三個方面談談感想。
一、小課題研究的含義。
課題研究就是從規(guī)范性層面審視我們工作的合理性、科學性,把我們付出的努力成果化。教師課題有大課題與小課題之分,大課題主要是從片宏觀的層面研究教育管理問題,目的在于解決學校的重大教育管理問題,主要采取綜合研究的方法,具有投入大、周期長涉及面廣、影響力大的特點。小課題則從微觀角度解決教學困難,旨在提高廣大中小學教師的素質,以行動研究為其方法,尋求提高教學效益與質量。投入的周期短、涉及面小。
二、小課題研究的作用。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讓老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diào)無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位教師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敝行W教師搞教育科研,中小學生是直接的受益者。但是,中小學教育科研不能過于理論化,也不能過大?!疤煜码y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小課題研究是一種面對真問題,展開真行動,獲得真發(fā)展的實踐研究;是一種小步子推進,小環(huán)節(jié)切入,研究小問題的微型研究;是一種低起點、低要求、低重心的“草根”研究,正好呼吁了當下教育實踐成果化、教學研究理論化、教研能力專業(yè)化的需求。
三、小課題研究的方法。
生個體的多樣性,方法的效果可能并不好,需要不斷重復進行第二步與第三步,即一個“揚棄”的過程。再次,將自己尋找方法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總結出來,形成經(jīng)驗性材料,這是從實踐到理論的過程。最后,把總結出來的方法運用到教學中,這是第二次理論到實踐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教學技能與教學效果都應當有顯著的提高。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后感篇五
生個體的多樣性,方法的效果可能并不好,需要不斷重復進行第二步與第三步,即一個“揚棄”的過程。再次,將自己尋找方法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總結出來,形成經(jīng)驗性材料,這是從實踐到理論的過程。最后,把總結出來的方法運用到教學中,這是第二次理論到實踐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教學技能與教學效果都應當有顯著的提高。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后感篇六
課題研究就是從規(guī)范性層面審視我們工作的合理性、科學性,把我們付出的努力成果化。教師課題有大課題與小課題之分,大課題主要是從片宏觀的層面研究教育管理問題,目的在于解決學校的重大教育管理問題,主要采取綜合研究的方法,具有投入大、周期長涉及面廣、影響力大的特點。小課題則從微觀角度解決教學困難,旨在提高廣大中小學教師的素質,以行動研究為其方法,尋求提高教學效益與質量。投入的周期短、涉及面小。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后感篇七
上學期,在學校的組織下,我們觀看了教育局長魏書生關于《如何做好班主任》的演講,聽完之后,感觸真的很深。人們常說:“在職厭職”。確實,包括我在內(nèi),很多人都這樣,不滿很多,怨言也越來越多,整天被他們氣得半死,一看到他們就頭痛,兩眼就發(fā)直,心里就沒底,不知道他們又會使出什么樣的花招出來。整天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疲于應付,真的很累,這是我們始料未及的,因此,我們很煩惱。今天魏局長的一方話,好像夜明燈,在黑暗中給我們光明,為我們指路。
他把工作當作是一種享受。這種說法也曾聽過,當時還覺得好笑,根本就沒有去想過他們是怎么做的,現(xiàn)在終于明白了,真是聽他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真的,從中我學到了很多。
在聽的過程中,我也邊反省自己。魏書生在談話的過程中多次強調(diào),要管理好一個班級最重要的是要民主和科學,我覺得很有道理。什么事情都由學生自己去做,什么規(guī)章制度也由學生自己去制訂,這樣他們就能夠比較自覺地去遵守,畢竟,那些呢都是他們自己訂的。而且相對于老師,學生之間的相互比較的了解,他們知道自己喜歡是什么,不喜歡的是什么,那么,實行民主能夠讓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另外,也可以針對一些他們自己討厭做的事情制訂成一些處罰的方法。舉個例子,現(xiàn)在的學生普遍不喜歡抄課文寫作文,一遇到這些他們就頭疼,那么他們一違反紀律,就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處罰他們,能夠取到很好的效果。民主的另外一種體現(xiàn)是人人都平等,人人都有權利,如果人人都能參與制定那些班規(guī)的話,還可以起到互相監(jiān)督、互相制約的作用,這的確是一種好方法。不像我們現(xiàn)在,事無大小,全部都由老師包辦,可能是因為有特殊的原因吧,我們包括學校的領導在內(nèi),都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怕他們做不好。把事情弄砸,結果全部在自己做,學生很空閑,而且很多很基本的事情都不會做,依賴性太強了?;叵氘敯嘀魅蔚倪@兩年來,覺得自己的做法也不是很好。首先,覺得自己太專制了。班里面的班干部,自己選,各種各樣的班規(guī)制度全部自己訂,所有的話自己說了算,很少跟同學們溝通,感覺和學生的距離很遠,沒有辦法和他們?nèi)诤系揭粔K,因此對他們也不是很了解。真的,原本以為和別人溝通是自己的強項,現(xiàn)在才知道,這是我的弱項,到底應該怎樣去了解他們呢?應該怎樣才能走進他們的心理呢?如果魏局長能為我們具體談談這些,那么更好了。
在演講的過程中,魏局長還經(jīng)常強調(diào)一個就是要下放權力,什么意思呢?就是“老百姓能做的事,班干部絕對不做,班干部能做的事,班長絕對不做,班長能做的事,班主任絕對不做。”正因為這樣層層下達責任制,他不但把班級管理得很好,而且也做得輕松,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給學生自己來做,自己想辦法處理,老師只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學生們能自覺做得好,老師也省事不費精力。我真的很佩服他,同時也很羨慕他,真的,此時我才知道,為什么同樣是老師,同樣是班主任,我會做得這么辛苦這么累的原因了——太專制了。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后感篇八
小的時候寫有關于父親的文章。開頭總說“我的爸爸,他有一張國字型臉,濃濃的眉毛和大大的眼睛,他是一個嚴的人?!比缓笥痔壮鲆恍┱f分嚴厲的例子,比如說如果我一篇課文背不出來時,他就會抽我。結尾也是千篇一律的“我的爸爸,是一個好爸爸,我愛我的爸爸!”像這樣的文章在那時也絕對可以得到一個大大的優(yōu),原因就是人物形象鮮明,感情真摯。但現(xiàn)在看起來卻覺得好笑,因為我的爸爸他既不是國字型臉,眉毛不濃,眼睛不大的人,而且他也根本不會因為我的一篇課文無法背出來而抽我一頓。但唯一欣賞的就是那時那么輕而易舉的就把自己對父親的愛寫出來了,而這,卻是現(xiàn)在所做不到的。
有一年夏天,我突然發(fā)現(xiàn)被我遺棄在角落里的仙人掌居然開了花,淡淡的小黃花在角落里依然綻放得神氣,竟給一個亂了套的角落增加了一種無可名狀的風韻。對比起那些曾經(jīng)被我修飾得精致之極的插花,它多的不僅僅是一份自然,也是一種品格,一種精神。我在仿佛間好像讀懂了生命——生命就是要勇敢一回,無論處境如何,也要綻放出最美的生命之花。在選擇凋零之前先選擇讓自己擁有一段永不后悔的過程,是第一次亦或最后一次,但總該讓自己活得問心無愧。那一段日子,我突然喜歡上了文學這個名詞。所以每天就不停地寫作。但寫出去的文章就像蒲公英一樣飛出去,然后就再也不回來帶給我它的消息了。更糟的是學習反而被拉下一大截。我站在路口,我彷徨著我仿佛來到我的未來——像孩子一般地蹲在堆滿雜物的樓欄旁——像個恪盡職守的鄉(xiāng)村教師一樣教完了書就一個人寂寞地回家了。回家?回家。在心寂寞了的歲月里。也許只有家才是我們最終的處所,或許也只有家才是心靈真正歸歇的地方。對!回家吧!可回家后,看到父母親那蒼白無力的眼神,我以為他們會責備我,畢竟是我把他們給的希望親手埋葬的。但他們沒有。哽哽心中的失望,他們再度給我各種向前的力量,他們指給我看千百種生命的綠,告訴我春天就在冬之后,沿自己心中的方向筆直前進就好!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后感篇九
一次偶然的機會,有幸見到這本書的封面,被封面上的一句話“獻給不甘平凡,不放棄成長的老師”所吸引,這是寫給希望成長的老師們,當機就買了下來。雖然書的名字叫《教師如何快速成長》,聽起來更適合于新手教師,而自己已經(jīng)從教六年,但是我那時想,成長不管什么時候上路都不算晚。拿到書,慶幸自己的選擇是無比正確的,羅樹庚老師把教師成長這個主題闡述的非常明朗,在教師成長的各個階段,閱讀此書都會深受啟發(fā)。
羅老師的這本書沒有空洞的大道理,更像是一篇篇隨筆匯編而成,他用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來教我們教師如何快速成長,心貼心的告訴我們該干什么?怎么干?讓我們這些不放棄成長的教師少走彎路,幫助我們擺脫成長困境,所以深受感觸,收獲滿滿。
感悟之一:富有詩書氣自華。老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其實現(xiàn)在的我們已經(jīng)意識到一桶水已不夠,我們需要的是一池水,或者是那源源不斷流動的活水,可活水從哪來?羅老師在書中指出了教師向上生長的力量,來自學習力,而閱讀是學習力的一部分。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曾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言語無味”,何況我們年輕教師,所以讀書應該是日常,而不是感覺應該讀書時或者知識貧乏時才讀書,不要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迫,讀書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執(zhí)行能力,而且還可以改變教師的精神、氣質和品行。我一直記得一句話,你希望你的孩子遇到什么樣的老師,你就要努力成為那樣的老師。
感悟二:0.1永遠大于0。羅樹庚老師用“集中火力燒開一壺水”,“模仿不是一件丟人的事”,“留心收集學生的思緒火花”,“同一教案,兩樣課”等這些策略讓我知道,即使設定了再好的目標,沒有執(zhí)行,目標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為0.1永遠大于0,立即行動,一個差的結果總比沒有結果強。讀到這里,不僅想到前不久安康市教研室副主任李志老師為我們做的“扎根基層,愿為基層獻青春”的專題講座,他也是圍繞鄉(xiāng)村教師如何成長做了深刻闡述,我記憶猶新的一句話就是:“要制定一個切合實際的個人目標,每天只需努力一點點,幾年之后就會甩開別人一大截”。想想也是,我們工作在農(nóng)村,下午放學后的時間就可以自主管理,只要朝著既定的目標,只要開始行動,哪怕只有一點點進步,也是成功。今后的成長中,我們一定要能耐得住寂寞,經(jīng)得住考驗,以苦為樂,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屬于自己的盛典,相信成長不必鬧市,鄉(xiāng)鎮(zhèn)教師也有春天。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后感篇十
今年9月,我們學校選取了羅樹庚老師的新書《教師如何快速成長》來學習。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籍,這本書給我的一些迷茫帶來了新的啟發(fā)。認真讀完、梳理清楚后寫了這篇感受。
這本書是羅樹庚老師總結自身從普通教師成長為名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歷程,明晰了教師快速成長必備的六大素養(yǎng),即內(nèi)驅力、學習力、行動力、溝通力、研究力、反思力。這本書可以幫助那些不甘平凡的、不放棄成長的老師少走彎路,讓更多的教師擺脫成長困境,突破成長瓶頸,成為高效能的幸福教師。
這本書的特點是,在書中不是講這些素養(yǎng)的道理,也不是光講自己教育教學的經(jīng)驗,而是用一個個他所遇到的、看到的、聽到的教育故事,來告訴我們教師應該如何快速成長。在羅老師的書里,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新的見解,如"以始為終""系統(tǒng)思考",可以看到他對于"分數(shù)"這樣的常態(tài)事物有自己的新思考,可以看到他有"火紅花、尖毛草和毛竹"等生活實物引申出獨特的教育觀點。讀完這本書,有種獲得向上的力量。
這本書貼近我們的生活。因為在書中羅老師承認老師的忙碌,承認老師需要面對太多沒完沒了的雜事、毫無意義的培訓和名目繁多的檢查,承認老師的收入低有待于提高,認為老師面對家長、社會的多元需求手忙腳亂是正常的。他不是高高在上地教訓我們要干什么,而是和我們并肩而戰(zhàn),告訴我們該干什么。
這本書給我?guī)硪恍┬碌膯l(fā):
教師成長來自內(nèi)驅力。通過本書的學習我們知道教師向上生長的力量來自內(nèi)驅力。一輛發(fā)動機未啟動的轎車,即便推的人再多,推的力氣再大,也永遠跑不贏啟動發(fā)動機,開得很慢的汽車。同樣的道理,教師的快速成長原自覺醒,源自向上生長的內(nèi)驅力。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最好的,但不知最好的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自己爭取來的,奮斗來的。如果自己沒有得到想要的那說明自己做的還不夠好。要想使自己快速的成長就得學會"逼"自己,"人是被逼出來的,骨干是折騰出來的",要經(jīng)常與自己過不去,試著逼一逼自己,你不逼自己一把,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優(yōu)秀。所以,要想做一名不平凡的老師,就得從內(nèi)部找原因,要有向上的愿望并付諸于行動。
教師成長來自行動力。羅樹庚老師用"集中火力燒開一壺水""模仿,不是一件丟人的事""留心收集學生的思緒火花""同一教案,兩樣課"這些策略,讓你領悟到一個人即使把目標定得再高,措施計劃訂得再好,如果沒有具體落實到行動上,所制訂的措施計劃就無法執(zhí)行到位,所定的目標就根本無法實現(xiàn)。0.1永遠大于0,立即行動,一個差的結果也比沒有結果強。每天前進半步,一年就能前進180步,十年就有可能把別人甩開十萬八千里。這就是行動的力量。所以我也要學會專注做好每一件事。因為專注,所以專業(yè),因為專注,所以卓越。只要行動力哪怕只有一點點的進步,那也是成功。所以我申報了市級課題,參加了共同體的學習,希望自己能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教師成長來自研究力。教師職業(yè)要求我們必須研究教育,必須由"教書匠"向科研型教師轉變。在"做一名善于教育觀察的老師""留痕,讓你與眾不同""要多一些實證研究"中,羅樹庚老師提醒我們,教師要視自己為教育教學的研究員,而不是執(zhí)行教材的工作者,把教學過程做成一個觀察、思考、改進、創(chuàng)生過程。做一個研究型的老師,具有自己的教學風格。針對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在嘗試運用思維導圖來建立知識體系,使繁多的歷史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初中歷史六本的知識就像一片知識海洋,如果將這片海洋有結構的表示出來,形成一幅全景圖,這將有利于我們教師的教學與學生掌握。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利用思維導圖使教師從總體上梳理教學框架,也能兼顧細節(jié)講解,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把零散的歷史知識結構化、條理化和系統(tǒng)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教師成長來自反思力。反思即自我比較,反思在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升自我修養(yǎng),完善自我為人為事為學之道。羅樹庚老師用"抓住靈感""學會系統(tǒng)思考""信息時代,守住我們的注意力"告訴我們:教學隨筆與反思是我們逐漸成長的臺階,不斷的積累方可攀上理想中的高峰;學習反思的過程就是我們教師人生不斷成長與進步的過程。
最后的認識就是:思想改變了,態(tài)度就會改變;態(tài)度改變了,行為就會改變;行為改變了,能力就會改變。能力有了,我們就逐漸具備了"融入、改變環(huán)境"的力量!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用積極的態(tài)度應對人生的風風雨雨。你經(jīng)歷了、努力了,為之而奮斗了,就是成功者。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后感篇十一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寒假期間,在校領導的力薦下,有幸拜讀了《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這本書,透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該書為我們描繪了精彩教學的典范,舉出了學生展現(xiàn)創(chuàng)意和發(fā)掘自己潛能的實例,揭示了卓越教師對學生產(chǎn)生持久積極影響的秘密。讀了這本書之后,頗有收益,現(xiàn)敘述如下:
中國在過去30年走過了一條非常特殊的發(fā)展道路——一條歐美需要幾十年才能夠走完的道路。我們今天擁有的一切,在30年前、20年前,甚至10年前都不敢想象。在未來的20年里,中國將會發(fā)生比過去30年更加根本的變化,這個變化的全部內(nèi)涵也許我們現(xiàn)在還無法想象,但是就像30年前無法想象今天的變化一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一定會實現(xiàn)。
《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一書中說:“毫無例外,杰出的大學教師非常了解他們所教的科目,他們是活躍在科研一線且成就卓著的學者、藝術家或科學家?!边@樣說的根本原因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二,科研有利于實驗條件和實驗基地的建設,以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其三,科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興趣,促進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
其四,學生參與科研有助于培養(yǎng)科學精神、團隊精神。
研究型大學的老師必須做科學研究,大學老師做科研是大學的根本使命——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大學對于社會來說主要有三大功能: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而聯(lián)系這三者之間內(nèi)在關系的最基本要素就是科研。過去,我們曾經(jīng)把人才培養(yǎng)狹義地理解為教學工作,即知識的傳授和學習。學習知識當然重要,但是當我們畢業(yè)多年之后再仔細回想時就會發(fā)現(xiàn):在大學里學到的知識很多已經(jīng)忘記,即使沒有忘記,那些知識中也有不少已經(jīng)老化。但是,我們在大學期間學到的、領悟到的能力卻永遠不會忘記。這就啟發(fā)我們,要調(diào)整過去的片面理解,要在學校范圍內(nèi)確立知識傳授、能力建設和人格養(yǎng)成“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
中國在未來20年要建設成人力資源強國和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目標,要求我們必須走一條自主創(chuàng)新的道路,必須把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假如我們的教師只做教學不做科研,他們就不可能了解科學最前沿的進展,也不可能啟迪學生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法。他們就只能起到知識傳授的作用,而且所傳授的知識也是相對老化的知識。因為通常在研究過程中產(chǎn)生的最前沿成果,到發(fā)表論文再到寫成教材,再到教師把教材上的知識教授給學生,中間往往至少要經(jīng)過3~5年的時間。這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是跟不上時代前進步伐的。所以我們要求教師在教學的同時也要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如果教師都能把來自科研的感悟和思想方法與學生一起分享,就能大幅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一位西方教育家講過,大學的本質就在于把一群極具創(chuàng)新思維的教師和一群極具創(chuàng)新潛質的學生聚集在一起,讓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互相激勵,產(chǎn)生使學生終身受益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智慧。大學的根本使命和作為大學教師的職責都要求我們大學的教師一定要做科研,而且要做最前沿的科研。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后感篇十二
讀了《教師如何與學生溝通》一書,書的作者是山東大學附屬中學的教師姜榮奎。本書共有五章,分別為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幫助學生掌握交流方法;帶領學生了解處事之道;引領學生領悟讀書之義;教導學生關注學習之本。書中通過一個個具體的與學生溝通的事例,展現(xiàn)出了姜老師的人格魅力,讓我領略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及一個出色班主任的風采,受益匪淺。
一、這本書讓我領悟到作為一名教師要用智慧去與學生溝通,而這種智慧來源于教師廣博的知識。例如,姜老師班中有一名口吃的同學很自卑,他認為走到哪里都是被人恥笑的對象,長此以往使這個孩子的心靈受到了扭曲,他認為要想強大,武力戰(zhàn)勝一切。一次,他與班上一名同學發(fā)生爭執(zhí),二話不說上去就是一拳,那位男生懵了,其他同學也驚呆了,因為他平時是一個行動緩慢,連個螞蟻也不敢踩的人。而這次出手如此迅速,而且沒有預警,再加上爭執(zhí)的事情并不大,實在令人想不通。當他站到姜老師面前時還帶著勝利喜悅的樣子,姜老師了解情況后,把他一個人留下來談心,了解到了口吃給這個孩子的內(nèi)心深處帶來了無法言說的自卑與苦痛。于是姜老師給這個孩子講了《蚌病成珠》的成語故事和曾經(jīng)口吃相當嚴重的丘吉爾的奮斗史。幫助他調(diào)適心態(tài),努力給這個孩子對他有人生幫助的指導,當班級中一名女孩盲目自信的時候,姜老師便給她講了《小王子》里面的一個寓言故事,引導她重新思考自己,幫助她建立合理的自我認知。當班級中一學生寒假生活計劃小學生寒假計劃中學生寒假計劃大學生寒假計劃寒假實踐總結寒假生活總結名非常負責任的學生干部因工作方法不恰當引起同學逆反時,姜老師就給這名學生干部講起了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則經(jīng)典案例《四塊糖》的故事,讓這名學生干部反省自己的工作方法,幫助他工作走向成熟。文中這樣的事例很多,沒有嚴厲的說教與訓斥,沒有大擺道理,卻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見,只有多讀書,讓自己的知識廣博,才能針對學生發(fā)生的事情找出相對應的有教育意義的故事來引導其獲得正確的價值取向,使其健康成長。
二、這本書還讓我領悟到了用智慧與學生溝通不但要有廣博的知識,還要用風趣、親切的語言與學生以心相交,以朋友相待。這本書中姜老師在與學生溝通時很少提到學生的名字,她用到的詞語是“小丫頭、兒子、小伙子、孩子、小敏、冉冉”等,聽起來讓人感到這是如同一位母親在與自己的孩子溝通,很自然地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而整本書中他的學生一直稱她為“老姜”在學生心理她是一位朋友。她多了一份老者的慈祥,少了幾分嚴詞,更多了些風趣幽默而又發(fā)人深省的語言,正是這些語言引導學生們一次次走出困境,她用寬容和愛鼓勵學生去追尋自己的夢想,這不能不給自己今后的工作帶來反思和指導。
三、這本書還讓我領悟到我們每位教師最應該重視的不是“教”而是“育”。這個育。
其實就是心靈的交往與溝通。在與孩子接觸時,要本著愛而不溺,碰而不傷,設身處地以心換心的原則。在我們平時的工作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而對于這些孩子的教育我們往往就事論事,希望借助幾次談話就解決問題,結果往往事與愿違。這些孩子的問題大多是較長時間的不良習慣積累形成的,而且這樣孩子的經(jīng)歷過不同老師各種不同形式的批評教育,抗打擊的能力特別強,抵抗批評的方法很多。其實任何一個人,不管他外表表現(xiàn)的多么強悍,最怕的還是用心去交心。尤其是現(xiàn)在幾歲、十幾歲的孩子,生活閱歷不足,有自己的獨立性,又渴望被關注、被呵護。因此,在與其交往的過程中,要學會迂回前行,注重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入手,抓住每一個小小的契機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化他,用自己的寬容和愛使其轉變?!坝边_到了成功,“教”也會水到渠成。
四、這本書中還有許多至理名言和包含人生及教育哲理的話語,會給我們今后的工作生活起到警示指導作用??梢哉f讀這本書對于我來說既是一種學習,也是引起自我反思的一個優(yōu)質媒介,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無法用簡單的語言道出書中的精髓,其獨到之處還需你親臨親感、細細品味,方能被“老姜”的幽默、摯愛與寬容所感動;方能真正感受到一個優(yōu)秀教育者對教育的深度思考;方能從書中汲取經(jīng)驗,促使自己進步。方能對海明威說的“每一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有所認識;方能對錢鐘書所說的“你要打開人家的心,你先得打開你自己的,你要在你的心底容納人家的心,你先得把你的心推放到人家的心里去”有較深的理解。
這本書無論是講為人處世,還是講學習讀書,都記錄著姜老師與學生一個一個心靈交織與相融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體現(xiàn)了溝通的核心:真誠,是心靈的開放。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后感篇十三
這本書是羅樹庚老師總結自身從普通教師成長為名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歷程,明晰了教師快速成長必備的六大素養(yǎng),即內(nèi)驅力、學習力、行動力、溝通力、研究力、反思力。這本書可以幫助那些不甘平凡的、不放棄成長的老師少走彎路,讓更多的教師擺脫成長困境,突破成長瓶頸,成為高效能的幸福教師。
這本書的特點是,在書中不是講這些素養(yǎng)的道理,也不是光講自己教育教學的經(jīng)驗,而是用一個個他所遇到的、看到的、聽到的教育故事,來告訴我們教師應該如何快速成長。在羅老師的書里,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新的見解,如“以始為終”“系統(tǒng)思考”,可以看到他對于“分數(shù)”這樣的常態(tài)事物有自己的新思考,可以看到他有“火紅花、尖毛草和毛竹”等生活實物引申出獨特的教育觀點。讀完這本書,有種獲得向上的力量。
這本書貼近我們的生活。因為在書中羅老師承認老師的忙碌,承認老師需要面對太多沒完沒了的.雜事、毫無意義的培訓和名目繁多的檢查,承認老師的收入低有待于提高,認為老師面對家長、社會的多元需求手忙腳亂是正常的。他不是高高在上地教訓我們要干什么,而是和我們并肩而戰(zhàn),告訴我們該干什么。
這本書給我?guī)硪恍┬碌膯l(fā):
通過本書的學習我們知道教師向上生長的力量來自內(nèi)驅力。一輛發(fā)動機未啟動的轎車,即便推的人再多,推的力氣再大,也永遠跑不贏啟動發(fā)動機,開得很慢的汽車。同樣的道理,教師的快速成長原自覺醒,源自向上生長的內(nèi)驅力。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最好的,但不知最好的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自己爭取來的,奮斗來的。如果自己沒有得到想要的那說明自己做的還不夠好。要想使自己快速的成長就得學會“逼”自己,“人是被逼出來的,骨干是折騰出來的”,要經(jīng)常與自己過不去,試著逼一逼自己,你不逼自己一把,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優(yōu)秀。所以,要想做一名不平凡的老師,就得從內(nèi)部找原因,要有向上的愿望并付諸于行動。
羅樹庚老師用“集中火力燒開一壺水”、“模仿,不是一件丟人的事”、“留心收集學生的思緒火花”、“同一教案,兩樣課”這些策略,讓你領悟到一個人即使把目標定得再高,措施計劃訂得再好,如果沒有具體落實到行動上,所制訂的措施計劃就無法執(zhí)行到位,所定的目標就根本無法實現(xiàn)。0.1永遠大于0,立即行動,一個差的結果也比沒有結果強。每天前進半步,一年就能前進180步,十年就有可能把別人甩開十萬八千里。這就是行動的力量。所以我也要學會專注做好每一件事。因為專注,所以專業(yè),因為專注,所以卓越。只要行動力哪怕只有一點點的進步,那也是成功。所以我申報了市級課題,參加了共同體的學習,希望自己能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教師職業(yè)要求我們必須研究教育,必須由“教書匠”向科研型教師轉變。在“做一名善于教育觀察的老師”“留痕,讓你與眾不同”“要多一些實證研究”中,羅樹庚老師提醒我們,教師要視自己為教育教學的研究員,而不是執(zhí)行教材的工作者,把教學過程做成一個觀察、思考、改進、創(chuàng)生過程。做一個研究型的老師,具有自己的教學風格。針對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在嘗試運用思維導圖來建立知識體系,使繁多的歷史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
初中歷史六本的知識就像一片知識海洋,如果將這片海洋有結構的表示出來,形成一幅全景圖,這將有利于我們教師的教學與學生掌握。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利用思維導圖使教師從總體上梳理教學框架,也能兼顧細節(jié)講解,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把零散的歷史知識結構化、條理化和系統(tǒng)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反思即自我比較,反思在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升自我修養(yǎng),完善自我為人為事為學之道。羅樹庚老師用“抓住靈感”“學會系統(tǒng)思考”“信息時代,守住我們的注意力”告訴我們:教學隨筆與反思是我們逐漸成長的臺階,不斷的積累方可攀上理想中的高峰;學習反思的過程就是我們教師人生不斷成長與進步的過程。
最后的認識就是:思想改變了,態(tài)度就會改變;態(tài)度改變了,行為就會改變;行為改變了,能力就會改變。能力有了,我們就逐漸具備了“融入、改變環(huán)境”的力量!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用積極的態(tài)度應對人生的風風雨雨。你經(jīng)歷了、努力了,為之而奮斗了,就是成功者。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后感篇十四
有幸讀了《教師如何與學生溝通》一書,本書共有五章,分別為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幫助學生掌握交流方法;帶領學生了解處事之道;引領學生領悟讀書之義;教導學生關注學習之本。
書中通過一個個具體的與學生溝通的事例,展現(xiàn)出了姜老師的人格魅力,讓我領略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及一個出色班主任的風采,受益匪淺。
這本書還讓我領悟到了用智慧與學生溝通不但要有廣博的知識,還要用風趣、親切的語言與學生以心相交,以朋友相待。整本書中他的學生一直稱她為“姜”在學生心理她是一位朋友。她多了一份老者的慈祥,少了幾分嚴詞,更多了些風趣幽默而又發(fā)人深省的語言,正是這些語言引導學生們一次次走出困境,她用寬容和愛鼓勵學生去追尋自己的夢想,這不能不給自己今后的'工作帶來反思和指導。
這本書還讓我領悟到我們每位教師最應該重視的不是“教”而是“育”。這個育其實就是心靈的交往與溝通。在與孩子接觸時,要本著愛而不溺,碰而不傷,設身處地以心換心的原則。在我們平時的工作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而對于這些孩子的教育我們往往就事論事,希望借助幾次談話就解決問題,結果往往事與愿違。這些孩子的問題大多是較長時間的不良習慣積累形成的,而且這樣孩子的經(jīng)歷過不同老師各種不同形式的批評教育,抗打擊的能力特別強,抵抗批評的方法很多。其實任何一個人,不管他外表表現(xiàn)的多么強悍,最怕的還是用心去交心。尤其是現(xiàn)在幾歲、十幾歲的孩子,生活閱歷不足,有自己的自覺性,又渴望被關注、被呵護。
因此,在與其交往的過程中,要學會迂回前行,注重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入手,抓住每一個小小的契機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化他,用自己的寬容和愛使其轉變。
“育”達到了成功,“教”也會水到渠成。這本書無論是講為人處世,還是講學習讀書,都記錄著姜老師與學生一個一個心靈交織與相融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體現(xiàn)了溝通的核心:真誠,是心靈的開放。
教師如何做課題讀后感篇十五
最近讀了王海鸰的新作《成長》,特別喜歡她的小說,那本大校的女兒看了不下三遍,也是我特別喜歡的小說。小學語文教學論文之所以喜歡她的小說是因為她的小說總是以女性為視角去描述,特別的細膩特別的真實,又可以讓你從中學會生活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教會一個女人堅強自信獨立這樣你才會不會如此寂寞。她的新作品里的人物云海,一個優(yōu)秀的女性,為了兒子她放棄了自己外交官的夢想,對于一個北大畢業(yè)的高才生而言放棄事業(yè)投入家庭是件應該是件難的選擇。我特別喜歡她的個性,也特別的向往可以成為她那么一個人,因為她將她的全部奉獻給了兒子,而和兒子之間的感情是別人無法超越的,作為一個母親的我,面臨的也是女兒的教育問題,和愛女兒,而則么樣給她更好的愛,這種方式很重要。
他特別了解自己的兒子,在兒子人生關鍵的轉折點(迷茫期)她幫兒子走出來,因為她了解自己的兒子,她知道兒子的承受能力。可能我也是想成為這樣一位母親,不光在生活上可以照顧好她,在她迷茫了可以成為她精神的靠山,默默的陪她站在一起。云海在兒子幾次重要的選擇上并沒有特別干涉,作一名飛行員,娶安葉當老婆,雖然以她的人生閱歷明白這樣的選擇在以后的.家庭生活中要坎坷多了,他告訴了兒子。但她了解她的兒子,會堅持自己的選擇。寫到這里想到了徐老師說的一句話:“對待自己的孩子不是教她要則么做,而是在旁邊糾正她做錯了的”。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6236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