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一本好書的致敬,也是對作者的理解和致意。寫讀后感時可以選擇適當?shù)奈捏w和語言風格,以增強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越來越多的讀者對于文學作品有了更加豐富和多樣的解讀。
金閣寺讀后感賞析篇一
這個寒假,我閱讀了《紅巖》這本書。這本書主要描寫共產(chǎn)黨人和國民黨之間的殘酷斗爭。
在《紅巖》一書里,我最欽佩江雪琴江姐?!都t巖》開頭不久,江姐的鋼鐵形象就已經(jīng)在我心中樹立起來。當她知道丈夫犧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樣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變得不堪一擊,而是擦干了淚水,重新站起來了,因為她知道共產(chǎn)黨托付給她的命令還沒完成,要舍小家為大家。而在渣滓洞監(jiān)獄的生活過程中,她還是穿著那藍色的旗袍,始終以干凈的面貌迎接大家。當敵人拷問她時,她不透露黨的任何秘密,當敵人用竹簽釘她的手指,她堅強地說:“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竹做的,共產(chǎn)黨員的意志是鋼鐵做的。”最后江姐將要犧牲,她也讓大家不要哭。展現(xiàn)出一名共產(chǎn)黨人堅守信仰、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革命本質(zhì)。
小說《紅巖》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寶庫中一塊壯麗的瑰寶,讀完《紅巖》,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明白了是由于烈士們前仆后繼,血染紅巖,才有我們今天幸福與美好的生活。我要以《紅巖》中的烈士們?yōu)榘駱?,勇敢面對困難,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本領,成為祖國有用之才,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金閣寺讀后感賞析篇二
經(jīng)過全國旅游景區(qū)質(zhì)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專家現(xiàn)場驗收,濰坊金泉寺獲批aaaa級旅游景區(qū)。
濰坊金泉寺雪景-神雕集團。
在金寶佛教博物館的北側(cè)是大佛廣場,大佛廣場兩側(cè)是八根阿育王柱,每根阿育王柱上方坐落著一座三面的金獅子,八根阿育王柱象征著“八相成道”。大佛廣場的最北側(cè)是正在中心填充擴大的大佛。大佛廣場的西側(cè)是百米轉(zhuǎn)經(jīng)長廊,里邊有108個轉(zhuǎn)經(jīng)筒。整個濰坊市目前共有10萬多名居士,由于沒有一所正規(guī)寺院,居士們在進行居士禮佛、禪修時不得不去外地寺院,給眾多居士造成了不便,應廣大居士的要求,也為了帶動濰坊的文化旅游業(yè),由金寶集團籌資擴建重修金泉寺,建成了現(xiàn)在的金寶佛教文化園。
據(jù)了解,濰坊金泉寺位于濰坊市城南,史料記載,金泉寺始建于明朝永樂二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歲月滄桑,金泉寺幾度興衰,重新擴建。擴建后的金泉寺總面積10萬平方米,建有鐘鼓樓、天王殿等二十幾座殿堂和多尊佛像,寺院的擴建保留了原有寺院文化,殿堂樓閣、小橋流水、柏檀疊秀、佛音繚繞。
金閣寺讀后感賞析篇三
目錄簡介評價簡介。
金峰寺位居四川綿陽蟠龍山腰,據(jù)記載始建于元末明初年間。原廟以相連的三個大印盒式建筑群組成。寺內(nèi)布局錯落有致,建筑結(jié)構(gòu)別具匠心。琉檐斗拱,雕梁畫棟,技藝精淇;樓臺水榭亭角翼然。廟外有近百株黃連古樹(現(xiàn)僅存10余株)爭相掩映。山門下古驛道(南部縣的柳驛和鹽亭縣的富驛相距60華里)由東向西穿場而過;場后面的小河回環(huán)蜿蜒東去,潺潺的流水終年不息。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經(jīng)此地時無不揮毫即興。
評價。
著名的'古代詩人周啟瑤在地的《宿金峰寺》一詩(據(jù)南部縣文物館收藏的原稿)中吟道:“石蹬通天徑,金峰踞地幽;依山觀錦繡,遠水正回頭。僧指云中樹,人登劫后樓;風塵余落日,古寺一淹留?!奔毮伒孛枥L出了金峰寺的秀麗景色,唱出了人們的共同心聲。如果把金峰寺的前身“白塔寺”、“五里三個場”、“三步兩洞橋”、“一廟九洞碑”(每座碑板上有面盆大個圓洞,現(xiàn)僅存有一個碑板)的演變細說起來,那就更具有神奇的色彩。由于歷史的原因,原廟及其風景名勝,在19世紀80年代已被毀壞殆盡了。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特別是在實施黨中央開發(fā)中西部地區(qū)的戰(zhàn)略部署中,金峰寺迎來了重建和發(fā)展的大好時機。經(jīng)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現(xiàn)在的金峰寺已建成了規(guī)模宏偉的各大殿堂及生活配套設施。在林濤擁翠、色澤鮮艷的山門前,一個陡峻而又用不銹鋼做扶欄的近百級石梯,直接與唐巴公路(金雄段)相連。
金閣寺讀后感賞析篇四
在年少時,溝口不止一次地聽到父親提及金閣,“這世間再無比金閣更美之物?!痹跍峡诘男闹校敖痖w”已經(jīng)成為“美”的代名詞。
“猶如夜空明月,金閣是作為黑暗時代的象征誕生的。因此我幻想著的金閣,離不開糾纏在其四周的陰暗背景。在一片陰暗中,優(yōu)美而纖細的木柱構(gòu)造從內(nèi)部發(fā)出微光,沉靜的安坐。無論人們向這座建筑發(fā)出怎樣的言語,美麗的金閣只能是無言的,它必須將精致的構(gòu)造敞露,以此對抗周圍的黑暗?!?/p>
當父親帶著溝口真正地來到金閣寺,理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讓他開始時感到失望,然而,在回到安岡后,金閣之美又一次在他的心中喚醒。
“我無法說出它究竟美在哪一方面,只能認為是在夢想中孕育成長的東西經(jīng)過現(xiàn)實的修正后,反而更突顯了其在夢想中的美好?!?/p>
進入金閣寺成為僧徒的溝口有了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自己心中的擁有無與倫比之美的金閣。金閣與美,已經(jīng)成為他的信仰。
“我仰起這樣的頭顱眺望金閣。金閣仿佛不光從我眼中,而是透過我的頭滲入了身體。我的頭因日照而溫熱,又因晚風而頓生涼意。金閣啊,我終于來到你身邊……不必是現(xiàn)在,有朝一日定要向我示以親近,向我傾吐你所有秘密,我想不用多久,我就能清楚地看見你的美?!?/p>
與金閣一樣美得純粹的,還有溝口結(jié)識的少年鶴川。干凈而透明的美,讓溝口短暫地擺脫了從前人生的陰霾。然而,好景不長,金閣寺里發(fā)生的一些事故以及不良少年柏木的誤導,使溝口走上了一條罪與丑的不歸路。溝口清晰地看見,身邊世界的丑惡現(xiàn)象,也看清楚自己正在以消極的方式對抗著它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也加深了自己的罪。
對金閣的情感也日益復雜化。金閣的美從人生中遮隔著他與世俗,又從混亂與無序的人生中保護著他。
當溝口已經(jīng)陰差陽錯地身負種種罪惡時,他萌生了毀滅自我以回歸最初的美與純凈的想法。于是他選擇了與自己心目中最美的金閣同歸于盡,選擇用火焚燒自己的罪惡之軀,向人間宣告美與光明的再度降臨。
金閣的美,就在火中燃燒而盡,而關(guān)于美的答案還未有定論。書中寫道:“如果人只過度思慮美的問題,就會在這個上不知不覺與最黑暗的思想碰撞?!?/p>
你認為溝口與金閣的悲劇是因為對美的極端追求而引發(fā)的嗎?
金閣寺讀后感賞析篇五
運行一值:葛彥辰玉電運行。
每個人都對我說三島很好,卻都說不出哪里好?!翱傊闳プx就是了?!睕]錯,就像食物,不嘗一口,你又何嘗能品出各中的滋味。于是,我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讀了這位“日本的海明威”的《金閣寺》。這一讀,我也就深深地折服于他的悲情美學之中了。
該書以1950年金閣寺僧徒林養(yǎng)賢縱火燒毀金閣的真實事件為原型,據(jù)犯人交代,他作案的動機是因為對金閣之美的怨恨。同樣的,本書也以此展開了討論。
溝口將自己與世界隔,。金閣也將他與世界隔絕。他以為自己能夠欣賞金閣的美就與金閣合為一體,實則是被自己囚禁于金閣之內(nèi)。
在全書進行到中部時,溝口渴望自己和金閣在戰(zhàn)爭中共同毀滅的愿望落空了,用自己的卑微留住永恒的金閣的美的愿望落空了,此時的內(nèi)心該是何等的凄涼?三島沒有直接寫出。當然,若是他直接寫出,那也就不是一位大作家的水準了。他繞開了。他通過溝口自我墮落的過程暗示了金閣必隨之墮落;我追求不到的美,必親手毀掉。在這里,我再次想到《人間失格》中的主人公,在懸崖邊舞蹈,最終毀滅。溝口經(jīng)歷了許多,終于下定決心要親手毀掉金閣。
每個讀者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同樣的,金閣之于每個人也必然是不同的象征。我所看到的,只是一個卑微的人、一個個卑微的人對于內(nèi)心渴求之物的執(zhí)著與怨念。美也好,物也好,當以何等之心去追求對待自不必我多說,可是在讀罷此書之后,我才會正視自己的無力。
金閣寺讀后感賞析篇六
窮畫家的女兒蓓姬·夏普,自幼失去父母,但絕頂聰明。她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從寄宿學校畢業(yè)后,由一名家庭小教師起步,牢牢抓住每一個機會,削尖了腦袋鉆進維多利亞時代的上流社會,成為一顆光芒四射的交際明星。這一尤物的發(fā)跡歷程,在滑鐵盧戰(zhàn)役波瀾壯闊的歷史大背景映襯下,展現(xiàn)了堪稱世界文學中最成功的一個女冒險家藝術(shù)形象。薩克雷的詞鋒犀利,機智幽默,解剖人生精妙人微。本書問世將近一百六十年來,一直被譽為一面諷世明鏡、一部警世寶典。
晚上看書看到眼睛迷夢,倦意乍起,于是開個電腦找來一部不知自己何時下載的電影來催眠一下,選中《名利撤的最初想法其實很簡單,只是覺得這個名字好熟悉,好象是部名著,因此也想用著不多的時間欣賞下大布頭的作品。
《名利撤敘述一個失去了自己窮困潦倒的父親和法國舞蹈演員母親的女主人公貝基·夏普,在童年的生活中已經(jīng)非常向往自己某一天能夠擁有那些19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的奢華生活,而由于自己低微的出身,在當時的壁壘森嚴等級制度的英國,這樣的想法只能是一種奢望,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天生麗質(zhì)的他,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充分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在規(guī)則范圍內(nèi),成功運用一些常規(guī)與非常規(guī)手段征服了整個英國上流社會,在名利場中沉淪起伏,最終完成她自己的無所謂成功與失敗的人生體驗。
雖然相比充斥整個戲劇中的名利浮華讓人目不暇接,然而在浮華的背后,戲劇中仍然可以找到一種相比名利浮華更加可貴的平實與真情。一直呵護關(guān)愛著艾米莉婭的軍官(名字忘記了),以至最終與夏普共赴印度,回歸自然生活的軍官1(不記得名字)所表現(xiàn)出來的'真實情感,讓讀者看到戴著虛偽面具的偽裝面孔背后還有如此真摯的情感,超越虛華而樸實的情感。
當主人公的人生定位于空虛奢華的生活的時候,一切的資源都成為其實現(xiàn)如此最終目標的工具,姿色,才智,親情,友情……而當一切的資源都被其利用透徹之后,回頭過來,才知道所謂的名利不過是剎那煙花。名與利,固然可求,但那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人如果過分追求名利,名利就會成為心頭最大的誘-惑,人也因此變得貪婪、虛偽,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一顆純潔的心。而當她在經(jīng)歷這一切之后,一顆永恒熾熱的心依然在等候著她,她終于重新體認到了善良、寬容、謙和、淳樸、友愛、和平與寧靜,尋找到了身體和心的歸宿,讓時光從的的身外從自己的心內(nèi)慢慢地流逝如水,從中領略生命的全部意義。
主人公由平靜而閑適的生活選擇了闖入奢華虛無的名利場,一翻觥籌交錯,燈紅酒綠后,他會發(fā)覺生活中比名利更重要的還很多很多,于是,當最后平淡的生活向她走來的時候,她又重新回歸平實,回歸自然,一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構(gòu)成了一部完成而簡練的名利場歷險記,主人公收獲的是真實的人生體驗,而觀眾領悟到了除了這種體驗的全程或許還應該有更加堅定的信念,走平實的人生之路,即使這條路崎嶇而充滿荊棘,但是這條路的風景更多,更加真實,更加愜意。
一個人,一生,一條路,全都有起點,卻不知何處是終點。
于麗蓓卡,她的一生是她自己選擇的一條路,一個夢。
那一條路上,每一步都是為了更接近自己的目的地。每一次的出發(fā),都更接近自己的夢。
為了這個夢,她可以拋棄一切,犧牲一切,如愛情,那在她心中也不過是一種牽絆吧。所以她也可以舍棄,只為不被那種溫暖所累,只為心中的信念。
她只迎接那些有利于自己的人的心,為一路上的落腳點,每一點,都在那以后與她漸行漸遠。而她,更加奔向自己都不知道多遠的遠處。
她是堅持而隱忍的。
這一路上,她從未停止過,她的尋覓與張望也從未停止。形單影只的她,該是多么的寂寞而隱忍。
一路往上,一路孤獨,無可回避的孤獨,卻比誰都要堅強的朝著目標前進,雖然這條路的終點不知在何處,也許,甚至沒有終點。
她又自己的世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這個世界是異常冷漠的,我們的寂寞與張望,別人看不到,只有自己能體味。
一個人,一條路,選擇是自己的,旅程也是自己的。
金閣寺讀后感賞析篇七
捧著《論語》,我感慨萬千。此時的我,學習論語已有七年之久。還記得我剛剛學習的時候,只是一個二年級的小孩子。那時,老師讀一句,我們讀一句。那些天書一樣的文字,令我第一次感到了頭疼??粗⒆觽冎蓺獾哪樕显絹碓矫黠@的不解,老師笑了。于是耐心地給我們講解著,慢慢的,我也能讀懂了它其中的意思,心中不禁暗暗驚奇,著書中竟蘊含著那么多,那么深的道理。
我還記得我學的第一篇論語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有關(guān)學習之樂,友誼之樂以及為人君子品格的一種探討。更是被宋代著名學者朱熹評價為“入道之門,積德之基”。作為《論語》的第一篇文章,它對我的影響很大。它告訴我學習之關(guān)鍵,君子之品德。而這些膾炙人口的語句更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接著我又學習了“學而篇”,“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等等。我們班因為學習論語,總是會有匯報演出的。大家穿的整整齊齊,表情嚴肅地站在臺上,心中都很是緊張。我說的總是那一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非令不從?!蔽抑v解它的時候,臺下幾百雙眼睛注視著我。我可以明顯感覺到我的腿在發(fā)抖,聲音發(fā)顫,手心也直冒汗,可我的臉上還是會努力保持著笑容。說完以后,總會做一個深呼吸,然后在心中暗暗慶幸沒有出錯,心中便很是得意和高興了。每次我們演出后,老師們總會對我們贊不絕口。這樣,經(jīng)過我們很多次的匯報演出,學校里的其他班竟也被影響了,紛紛開始學習論語。樓道里處處張貼著論語的小報。那時,每次一想到這些都是我們的努力換來的時候,心中滿是驕傲與滿足。前些日子回小學母校,在樓道中漫步的我習慣性地看向墻上,竟還粘貼著論語,和兩年前的一模一樣。腦海中又浮現(xiàn)起我們一起背論語,一起演出的樣子,歷歷在目。眼中卻已然有些濕潤。論語還在,而我們卻已各奔東西,不知何時何地才能相見。
當然,還有一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這便是我們小學班中的班訓了??匆姾玫木拖蛩麑W習,看見不好的,就要好好反省自己是否也會犯同樣的過錯。我想,這在人生歷程中,是最重要的了??鬃右簧荚趯W習。他拜兒童為師,拜老人為師,拜農(nóng)民為師。他堅信“學無止境”,堅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笨梢姡蛩藢W習,不斷學習,在人的一生中有多么的重要了。
金閣寺讀后感賞析篇八
非常細膩的一本書,將平時未察覺甚至還沒來得及感受便被理智/外物/新刺激掩蓋的情緒一一解剖。
我們其實很少去仔細辨析與歸類自己情緒產(chǎn)生變化的根因,其實表現(xiàn)出來的憤怒、不滿、幸福都只是冰山一角,我們都沉浸在外現(xiàn)的表層感受中,并滿足于此。這本書就是要一點點沉入水中,一窺冰山扎根的水下的世界。
逐字逐句去領會意義反而喪失了這本書的美,精神深處的奧妙只能脫離大地去理解。
金閣是什么?金閣在主角心中是惡的反面,它象征著“美”、“生”、“向上”。而隨著他的成長,金閣從一種美與向往變成阻礙、最終徹底對立為仇敵與毀滅。愚以為,金閣意象的變化,是主角對“美”和“生”的希望逐漸消亡的過程。他曾經(jīng)對未來抱有美好的期待,他將自己劃分為金閣的“朋友”,他們一起在惡的對岸。
然而,成長過程中,現(xiàn)實的際遇打破了這種虛妄的幻想,他逐步直面了世界的惡,比如有為子的死,老師的不端,朋友鶴川的“背叛”,和軍官月光下戀愛那位女子的自甘墮落...
他自卑而敏感,真實的大世界與村落中孩子的幻想天差地別,而作為一個敏感、自卑的人,面對這種真實的惡,他更加失去了反抗的力量。他淪為了一個被動的承受者。
于是,無力改變世界現(xiàn)狀,又拒絕改善心態(tài)接受變化的他,二者相互撕扯無法自洽。主角作為一個執(zhí)拗的完美主義者,無限糾結(jié)與狂躁過后,他慣性的用被動承受論粉飾太平——一切的不幸都是天降橫禍——是金閣拒絕了我。
每當他想要做什么的時候,金閣的閃現(xiàn)像一種警示。他在惡不成善不就的中空地帶徘徊。他不是能夠堅守善良陣地的夢想家,而他軟弱的性格不足以支撐他在主動做出放棄金閣的決斷。
如何解決?他再一次將自己放在被動承受者的位置上,暗搓搓的期待一件惡事發(fā)生,挑釁老師、借錢、離家出走...他用出格行為,引出“惡”的反饋,“迫使”自己成為金閣的敵人。最終,他“被迫”燒毀了美麗的金閣。
孤僻軟弱的人如何能做出燒掉金閣寺的驚世駭俗之舉?因為主角是一個非黑即白的懦弱者。
其實自我放棄是成長必然,我們每個人活到現(xiàn)在,都在不斷放棄虛妄,于妥協(xié)和自我堅持中找尋平衡點,進而立足成一個站在大地上的人。前方是光,身后是影。但他拒絕承受這種變化,極端的白無法達到,他便投身極端的黑。自我放棄是難過的,所以他步步墮落皆是被動承受的無奈之選;深處暗處,再仰望遙遠光明是難過的,于是他將金閣看作“需要消滅的敵人”。
在光明陣營,他對抗的是世界,懦弱無力。而深處暗的陣營,他反而得到了力量,自暴自棄使他找到一個強大的后援團,于是他成為了最忠誠的斗士,順應世界的潮流,報復泄恨一般,一把火燒掉了金閣。
在他心里,全世界都在為此鼓掌。一切掙扎皆化為泡影,他可以安心的在黑暗中,看不到光,就不會覺得黑暗有多糟糕。
金閣寺讀后感賞析篇九
局外人,所以人間失格罷了!
“金閣啊!倘使你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美,那么請告訴我,你為什么這樣美,為什么必須美?”日本人追求的美學,不圓滿色彩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櫻花的飄零之美,瓷器的拙澀之尚.缺憾或許更能在人的內(nèi)心創(chuàng)造永恒。
《金閣寺》里的溝口和《人間失格》的葉藏,氣質(zhì)上有種聯(lián)結(jié)--局外人,他們異于常人的思維、行為方式,并且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特殊之處,不過是困囿于和社會人的艱難溝通,沒有正常、實在的情志??赡苁窃从谏眢w與生俱來的殘缺,或是源于小時候的不幸遭遇,他們某種程度上自愿扮演了“小丑”的角色。溝口看到那么炫美的金閣寺,心里想到的是對完美的不解,終有一天要燒了它,這是企圖把外在世界與自己的外貌、內(nèi)心變得和諧一致。葉藏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甘愿故意當眾出丑,搏他人哄笑,他深知自己可笑,所以就讓他們笑個夠。
《菊與刀》里說道:日本人動輒抑郁,習慣性崩潰。不論是溝口還是葉藏,他們沒想過改變自己的思想,以便使自我條件得到改善提高,反而安于現(xiàn)狀,甚至沉迷于自我的執(zhí)拗中。日本很多小說,不像美國式的作品傳達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拼搏主旨,而是淡淡的、憂郁的,我本來怎樣就讓它這樣吧的那種順從感。
金閣寺讀后感賞析篇十
1950年,一個名叫林承賢的和尚縱火燒毀了金閣寺。警察詢問起他縱火的理由,他的回答是“我嫉妒金閣的美”。
小說《金閣寺》主人公溝口的原型就是林承賢。金閣寺這本小說里面飽含著作者三島由紀夫獨特的美學觀念,哲理性很強,譯者陳德文先生在前言中就提到過三島文學所具有的怪異性與反常性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閱讀的,看之前我已經(jīng)做好了心理準備,但讀下來確實感到很吃力,看不懂的地方遠比看懂的地方要多的多。
溝口是一個患有口吃,長相也不端正的男生,他個人是自卑的,在他小時候他的父親就常常跟他講金閣的故事。但是他又從來沒有見過,所以他認為金閣就是美,美就是金閣,這時候的金閣是他幻想出來的絕美的事物,他看山看水,覺得是美,那么他就會聯(lián)想到金閣。之后,父親把他托付給了金閣寺的主持,溝口才真正見到了金閣,但是現(xiàn)實中的金閣和他的想象是有很大差距的,他大失所望,但回到安岡之后,與金閣的距離感又讓它的美復活了,而且比沒見過之前還要美。
“我無法說出它究竟美在何處,但夢想中孕育成的東西一旦經(jīng)過現(xiàn)實的修正返回來,更加刺激著夢想?!?/p>
溝口是一個拒絕外部世界的人,鶴川的存在就是他和世界溝通的途徑,鶴川他是一個很單純很善良的人物,他很相信友人,會把不合理的事情合理化,鶴川的死對溝口來說就是失去了與外界溝通的這個功能。
柏木他是一個殘疾人,溝口會覺得他的口吃和他的殘疾是在同一起點上的,但是柏木他會利用自身的缺陷,自身的丑陋去博取異性的好感,這點和溝口截然不同,溝口是拒絕聯(lián)系的,柏木的行為對溝口來說是一個新的世界,溝口他做不到。
那么是什么讓溝口下定決心要燒毀金閣呢?
這里就要引入貫穿全書的南泉和尚斬貓的故事。書里探討了好幾次這個故事,每次都加入了新的理解,寫的很精彩,我看的很費勁。姑且把貓看做美的象征,南泉和尚斬貓,是毀滅了美,但這個美會一直存在人們的心中,作為精神永存,有點類似物哀之美,川端康成也說過“藝術(shù)的極致就是死滅?!?,趙州呢選擇了寬容以待,不毀滅美的形體。這樣想就好理解溝口了,溝口聯(lián)想到了戰(zhàn)爭的大火可以摧毀金閣也可以毀滅自己,此時,他和美是平等的了,覆蓋了他的自卑,但是戰(zhàn)火沒能摧毀金閣,他意識到金閣的美會一直作為實體存在,而他顯然不能像金閣一樣長存,這就不平等了,他永遠被美排斥著,最后溝口選擇和美一起毀滅,選擇了南泉和尚斬貓。
我能看懂的只有這些了,溝口對有為子的情感,后文溝口出走的內(nèi)心細節(jié),趙州的行為的多重解釋等等我都很迷惑……希望之后二刷能看明白吧。
金閣寺讀后感賞析篇十一
作者:夏楚。觀大家讀金閣寺,普遍討論“永恒的美”與“瞬間的美”。而我讀此書過程,美的討論一直沒能進入我的思緒。取而代之的是,主人公溝口內(nèi)心之掙扎。
(一)主人公溝口被送回寺廟時,在車站聽到“朝氣勃勃的年輕人,到了下一次假日,看電影,抱女人,睡覺”。對此,他說,“生活的魅惑,或者說對于生活的嫉視,將再一次征服我”。
而之后,他馬上又說到“……然而,黑暗的勢力蘇醒了,將我拉回來?!彼厝?,燒了金閣寺。
這是“他”的內(nèi)心掙扎。而反觀我們自己,我們就沒有這樣的內(nèi)心掙扎嗎:“今天是周日,現(xiàn)在外面陽光這么好,我要不要出去走走/或躺著看會書/看累了就躺床上睡會兒覺”;“但是從周五下午開始我就沒有學習了,明天又是周一了,要急急忙忙開始新一周的工作,我要不要今天先抓緊學幾個小時”如此種種,內(nèi)心掙扎、兩只惡魔的斗爭從未結(jié)束。
(二)書中再有兩個有意思的佛教公案:“南泉斬貓”、“逢佛殺佛”。
莫言曾評價說“三島是把金閣當做情欲對象來描寫的”,一開始我并不懂它,但后來想想,又有幾分類似。
也曾有人問三島“如果不寫燒毀金閣寺,那小說是否會更好?”。三島回答“中斷性愛對身體是有害的”。中斷性愛是否有愛身體,我們并未之(假如此處“身體”只表示物理意義的肌體健康)。但不燒毀金閣寺,則將有害于主人公的精神。
“我的確是為了生存才打算燒掉金閣寺的”,溝口說。
(三)金閣一次次遮斷他和女人的聯(lián)系、給他這樣的挫折。終于,他要燒掉金閣,不再害怕;而且他也“不再想通過女人而參與人生”。
在昨天讀書會上,有人問到:睡女人對他來說有這么重要嗎?
如果換位到主人公來思考這個問題,對他來說,我想也許是的?!八恕币苍S是某個象征,他自己內(nèi)心與世界和解、讓世界接受自己的象征。而這,也許源于年少時路上堵有為子的失敗遭遇。
(我的妄想是:主人公溝口因生理缺陷年少自卑、想過上正常人的生活而不得,與女人發(fā)生關(guān)系是否本為其內(nèi)心過上正常人生活、建立自信的的重要象征)。
我不意去暗示年少時的經(jīng)歷對一個人內(nèi)心的影響。但溝口直至燒金閣前去嫖娼,腦子里還覺得“即便此種肉體行為,已不知在何年何月(多半同有為子),早已嘗受到了更劇烈、更使渾身麻木的官能的愉悅”)。
他所做的這一切,是徒勞嗎?
金閣寺讀后感賞析篇十二
林養(yǎng)賢生于1929年,天生口吃,家境貧寒。窮困潦倒的父親43歲便去世。去世前他給鹿苑寺的主持村上慈海寫了一封信,請他將兒子林養(yǎng)賢收為弟子。1943年在金閣寺主持村上慈海為林養(yǎng)賢舉行出家式,正式收其為弟子。后來經(jīng)村上慈海的同意上了大谷大學。
林養(yǎng)賢幾年起就對金閣寺的拜金主義很反感??窟M香錢而富足的寺院只是對更多的財富感興趣,對他們這些沒有金錢欲的出家人的修行毫不關(guān)心。
當時日本還是經(jīng)濟困難的時期,食品等物品實行配給制。大谷大學的學生之間貧富的差別非常明顯。
事件發(fā)生前他和同學們說,雖然都是同學,富裕寺院的子弟們每星期都有人給送來大米、蔬菜、醬油和錢,還有許多新衣服和新鞋,而我們卻一無所有!
他經(jīng)常激烈地發(fā)表議論,說世間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不平等的社會,而寺院還在助長其蔓延,豈有此理!社會應該從根本上改變,這些脫離大眾的大寺院應該一把火燒掉才好。
沒多久林養(yǎng)賢鋌而走險,終于放出了一把驚天大火。
整本書最經(jīng)常提到的一個字是“美”。我認為要讀懂這本書,首先要讀懂美到底是什么。雖然后來的溝口認為金閣寺很美,但他第一次見到金閣寺時覺得它“只不過是一幢古老的黑乎乎的三層小建筑物”。而當他回到安岡后,他腦海中的金閣反而變成了比他看見的更美的東西?!翱磥韷粝胫性杏臇|西,一旦見過現(xiàn)實的修正,反而變成刺激夢想了。”所以,美的不是金閣,而是溝口的夢想。
卻被有為子斥責“干嘛!你這個結(jié)巴還惡作??!”。這戳中了他的軟肋“我無論睡覺還是醒來,都希望有為子死去,但愿我的恥辱的見證人銷聲匿跡。”而后來有為子背叛了她的情人,這種背叛讓溝口覺得她是有缺陷的,是和自己一樣的,這時候的有為子是屬于他的。后來他在寺院里結(jié)識了爽朗的少年鶴川,在與他交往時,溝口最感動的是:“鶴川那雙鑲上長睫毛的眼睛,僅僅把我的結(jié)巴過濾后,就接受了我?!边@些都反映了他對自身缺陷深深的自卑。
溝口上了大谷大學后,認識了“內(nèi)翻足”的柏木。柏木同樣有缺陷,而他面對缺陷的方式是加倍自己的丑陋,不斷強調(diào)自己的內(nèi)翻足,并以之為自己存在的方式。這是病態(tài)的。雖然柏木是丑陋的,但是他也擁有美——這種美在書中為美麗的女子。柏木褻瀆“美”的活法引起了溝口的興趣。溝口也想與柏木一樣,但當他靠近房東姑娘時,擁有無與倫比的美麗的金閣寺的幻象出現(xiàn)了,提醒他他是多么的丑陋。
溝口因為金閣寺的“美”而看清了“丑”,自己的丑,世界的丑。他一邊幻想著得到美,一邊認為自己因為丑陋而不配擁有美。老師的嫖妓之舉成為了溝口燒毀金閣的直接誘因。身世的貧寒、低賤,自身的缺陷,人性的黑暗,在金閣寺的美面前,一切丑惡都被無限放大。為了報復這些丑惡,溝口最終選擇放火燒了金閣寺。沒了“美”,他才能和這些丑陋和平共處。所以故事的結(jié)尾,他看著“滾滾的濃煙和沖天的焰火”說:我要活下去!
以上僅僅是我從美丑的角度對這本書的淺薄理解。
金閣寺讀后感賞析篇十三
《金閣寺》這部長篇小說,1956年10月由新潮社出版單行本。當時,作者31歲,同年他還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大量短篇小說、劇本和評論。金閣寺是京都臨濟宗鹿苑寺的一部分,因為建筑里外飾以金箔,俗稱“金閣寺”,這座樓閣建筑初創(chuàng)于1397年(日本應永四年,明洪武三十年),是足利家族第三代將軍的別墅,后來改為菩提寺,緣起1950年發(fā)生的真實事件,一個在京都附近的金閣寺修行的年輕僧人林養(yǎng)賢,在這座擁有500年歷史的優(yōu)美建筑中自焚。1955年修復,殿堂重新敷金箔,煥然一新。三島由紀夫根據(jù)當年輕僧人的一句獨白“我妒忌金閣的美麗”展開了想象,進行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寫出這部作品。
同時,三島筆下要極力表達的是“美達到極致就要遭到毀滅”。這是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不得不說人類總是向往美好,呼吸美,創(chuàng)造美,然而美是脆弱的。這讓我想起川端康成的《雪國》……
《金閣寺》主人公來源于縱火焚燒金閣寺的僧徒林養(yǎng)賢?,F(xiàn)實中的林養(yǎng)賢,作為廟里和尚的兒子,具有不同尋常的身份,卻因“口吃”(結(jié)巴),產(chǎn)生自卑心理,幻想著將平素藐視他的老師和同學通通處死。自卑一旦與叛逆相逢,內(nèi)向一旦與孤僻相遇,其積蓄后爆發(fā)出來的沖擊力,損毀的一定不是一個個身、一個家庭,還要有他生存的社會。讀完這部小說,從“附錄”中了解到三島由紀夫1970年8月寫完長篇巨著《豐饒之海》、第四卷《天人五哀》,11月25日剖腹自殺。對日本作家的“自殺熱”,人們有各種各樣的評點。我只記得川端康成說過,“自殺并不可怕,比自殺更可怕的是失望和厭世”。
金閣寺讀后感賞析篇十四
美學與文學向來是相輔相成的概念,分界并不那么明顯。而日本文學傾向于對美的辯證更是毋庸置疑的。最初接觸日本美學是通過川端康成的作品。川端康成筆下的美是透明純粹的,是升華的虛無的事物,甚至能聽見雪在枝頭融化時冰晶細小的破碎聲,嗅到松針在紛紛揚大雪里流淌的氣息。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美就應該是這樣的。
直到我讀了三島由紀夫,讀了《金閣寺》。我開始重新思考關(guān)于美的一切。從小父親向他描繪的金閣就讓主角溝口魂牽夢縈。在他的意識里,金閣太美了,美到成為了美的標志。他自知貌丑與口吃,極端迫切地需要用美來橫貫自己的生命,讓自己的“丑”與金閣的“美”形成絕對的對立。
長大后他去到金閣,這使他迷惑,他覺得金閣的美不應當是這樣。此后他仍在虛無的夜里,尋找他精神里曾對金閣之美的闡述。在大學,溝口遇到了柏木和鶴川。柏木跛腿,陰暗執(zhí)拗。溝口在柏木的教導下,逐漸感受到了世界的無力和頹喪。而鶴川作為美的化身,在陽光下通透明朗地照亮了溝口的一切。
后來鶴川的猝然逝去,更代表了他對美最后一絲希望的粉碎。在扭曲的欲望和對人世的不解下,他放火燒毀了金閣。弗洛伊德和榮格結(jié)合古希臘神話,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結(jié),即弒父。看似與現(xiàn)代倫理相悖,實際上有著復雜的心理成因。金閣的美是充滿侵略和控制的,它在溝口的世界里惡狠狠地昭示著自己的存在。金閣對溝口來說象征著父權(quán),他燒掉金閣,就是意識的覺醒和反叛。
《金閣寺》也是暴力美學的獨特詮釋。但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感官角度不同,它雖然也有溝口對殘酷肌體之美的思索,更多的卻是精神上的掙扎與約束。三島由紀夫通過絕對的善惡美丑筑成自己特殊的精神美學。是絕望之美頹喪之美,是意志與抽象性的反抗。就像他在《仲夏之死》里寫到的,晚夏明麗的霞光,也含著糜爛的火紅。
溝口與柏木討論《南泉斬貓》這個故事的時候,柏木提到眼下自己是南泉,溝口是趙州。但溝口早已在慢慢變成南泉。他沒有寬恕過美,他的美是絕對的。
太過圓滿,接踵而至的就是遺憾。金閣永恒的美就成了一種苦難。它沒有在戰(zhàn)火中毀滅,讓溝口飽受內(nèi)心侵蝕的折磨。他已漸漸無法分清金閣的美來源于什么。是金閣本身嗎,抑或是籠罩金閣的虛無之夜?金閣的美阻隔了他的生命,把他分割成了破碎的軀體。他開始畏懼,逃離,導致了他最終的毀滅。
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兩人都因自殺離世。對他們而言,死亡是他們選擇的最崇高的美。溝口在說出“我要活下去”的時候,就代表著過去的溝口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留下來的溝口,是向黑暗世俗妥協(xié)的溝口,不再是那個在晚夏凝視金閣的溝口了。
那個晚上,通明的火光夾雜著木頭斷裂的噼啪聲。對溝口而言,黑夜不再是捆繩。請相信人在清醒時也要瞇起一半眼睛,一半眼瞼足以遮住漫延奇詭的萬象,他們用一半剩余的目光去窺見黑暗的光線。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980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