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范文(2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7 19:29:10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范文(21篇)
時間:2023-11-27 19:29:10     小編:文軒

讀后感是我們與作品之間的對話與交流,能夠讓我們與作者建立心靈上的共鳴。寫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閱讀的內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可以從中汲取靈感,豐富自己的寫作技巧。每篇范文都包含作者對作品的整體評價、對主題和情感的剖析,并帶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和感悟。通過閱讀這些范文,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作品的不同解讀方式,同時也可以積累到一些寫作技巧和思維的啟發(fā)。讀后感的寫作是一次對自己思想和文學素養(yǎng)的鍛煉,希望大家能夠用心去體驗、用筆去描繪,寫出一篇有思想、有品味的讀后感作品。大家一起來看看吧,或許會在中間發(fā)現(xiàn)一些共鳴和啟示,也為自己的寫作之路注入一些新的動力和創(chuàng)意。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一

“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濒斞刚Z。

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說的是,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夠滋潤萬物卻又不與萬物相爭,而停留在別人都不喜歡的地方(低洼處),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而無私,說話善于恪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老子在自然界萬物中最為欣賞的應該就是水了,是“圣人”的化身,更是“道”的完美詮釋。

“以柔克剛”是我極為欣賞的一條處世之道。而水應該是當之無愧“柔”的典范了。一本女子勵志書上寫到“當女人溫柔到了極處,就是一種力量”,這“溫柔到極處”應該就是如水了?!疤煜履崛跤谒?,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不知,莫能行?!钡嗡┦耸亲詈玫膶懻?,而洪水沖垮堤壩,形如猛獸,造成災難也讓我們對水的力量不敢小覷。柔弱如水,可以不與世為爭,慢慢化解剛強的力量。而水的“柔”更是到了一種“無形”的狀態(tài),只要有一點點間隙,水就能滲透進去,而后將其浸滿。當然,至柔絕對不是懦弱,而是溫柔的堅持。女人既是“水做的”,當是應該好好利用自己身上“柔”的力量。特別是在這個弱者強食的社會,當所有人都在極力變得更強大而忘卻生命本性時,溫柔的女人便是清涼劑、暖手寶,給人舒適之感,讓人信任、親近。

《莊子?山木》有語:“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边@里的水,可能是山中的清泉,沾滿了大山的靈氣;可能是甘甜醇爽的有著井之魂靈的井水;可能是小溪中綿長的涓涓細流……總之,這水,明凈、清澈、甘甜、充滿靈性,如此便成了對友誼至高的評價。水能洗滌污垢,讓我們的生活、心靈保持明凈。如此才能干干凈凈、清清爽爽地立足于這世間。

“上善若水”,若水乃為上善?!暗馈笔钱a(chǎn)生萬物的總根源,先于具體的事物而存在,是世間萬物的基本規(guī)律及本源?!暗馈睉摯嬖谟谖覀兠總€人的心中,我們需要有明確的認知和理解。而水,便是這世間最接近于道的了,水“無所不利”正如“道”無所不在。水舍高趨下,而不受阻礙;水能流淌于世間各處滋養(yǎng)萬物,洗滌無垢;水處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平靜,實則深不可測;水源源不斷地流淌,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

若“水”,無疑是至仁,至善,至德,至道……。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二

《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道德經(jīng)》是除了《圣經(jīng)》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摹兜赖陆?jīng)》

讀后感

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

一本《道德經(jīng)》,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說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涵豐富。說著悅耳動聽卻不走心的話遠遠比不過說著逆耳忠言卻溢滿關懷的語言來的動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說明了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樸實無華。由衷而出的信言遠遠好過滿嘴奉承的美言。做一個真實的人,求真務實,實事求是。

做一個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辯解,以理服人才是他們的追求?;ㄑ郧烧Z善辯之人一味辯解,忠厚老實善良之人從不詭辯。一個人越強調什么越說明他內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釋越是掩飾。"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與其強詞奪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以理服人。

做一個聰明的人。腦袋聰明的人知識大都不怎么淵博,因為他們覺得聰明就是資本。知識淵博的人都不怎么聰明,因為他們知道腦袋聰明不如內心聰明。睿智高于聰明。與其聰明沒有內涵,不如有內涵地活的聰明。而"明"就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禮,明人生。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正確,才能內心明達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獵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使人睿智使人聰明使人深刻。做個聰明的人,明明德,明歸止。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給予是一種美德,奉獻是一種品質。一味的索取只會讓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雖然奉獻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總要明白有時候失去是另一種方式地得到??赡苁チ?物質",但是卻贏得了"精神",給予的幫助越多,得到的內心滿足感越多。當然奉獻與付出不是毫無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計回報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獻的度,適可而止就好。做一個懂奉獻的人,樂于助人,溫暖他人。

安靜中體會生命的美好,修養(yǎng)自己,如此安好……

?

林語堂曾說:"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jīng)》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這也是每一個人讀《道德經(jīng)》的感受了吧。

其實每個民族都會有智者,會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間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訴給他的每一個人。告訴后人,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我們要怎么樣才能活得更好,更長久,如何才能不被別人,被自己滅亡。而老子便是這樣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將一切歸咎于"道",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們后人再次基礎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成世間萬物。但是老子又說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說道是不能用語言所說出來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天道關系。

"道"生萬物,但是"道"亦為虛幻。在恍惚虛幻中,它含萬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實體;其實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復始。今天,科學技術如此發(fā)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一定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并按照客觀規(guī)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xiàn)代的理論學說早了兩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無法企及。使得我們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觸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為后世奉行為處世哲學。

"道"是事物固有的規(guī)律,是神秘難測而又隱蔽在事物內部的東西,是不可理喻的東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們可及的。

"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tài)度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他講究"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xiàn)者。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于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于萬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但是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人都往高處走,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斗,有爭斗自然就有流血犧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凈無為而又無所不為。"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yǎng)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無善惡貴賤,人與人本無爭斗之意,天地萬物本和諧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覓求自己生存發(fā)展之本,于是不斷于天地之間人世之中苦心經(jīng)營、算計不已,一切仁義與邪惡也相反而成。天地本無成人與害人之心,但卻造就人際錯綜復雜,世間本無圣人之現(xiàn),但卻成就社會等級。一切本自然,但卻一切又進入繁雜之社會,天地萬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處,無私無公、無善無惡;卻人與人終究擺脫不了關系往來,免不了融于社會,因此一切紛爭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種種皆需要人自己內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夠達物達人進而才能達己。

當然每本書都有瑕疵,《道德經(jīng)》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過于虛幻,有種避世的消極狀態(tài),在現(xiàn)代競爭激烈的社會里,這種消極狀態(tài)斷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們采擷其長,也會有不少的收獲。

讀罷此書,掩卷暇思,不禁嘆服古代人民對自然崇高的敬意,對人生透徹的洞悉。這樣如璣似玉的文字,清新暢懷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論,雖不盡善盡美,也無可顛覆了。

又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層次不同,領悟的道就有區(qū)別。道法自然,道亙古不變,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讀此罷,書受益良多,無以為饋,愿共享此書之精華。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三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道德經(jīng)》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老子《道德經(jīng)》,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兜赖陆?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睆娬{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jīng)》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jīng)》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yè),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圣典《道德經(jīng)》,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工作團結,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四

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非???,備受矚目,中國文化也一直吸引著世界的目光。《道德經(jīng)》就是我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書?!兜赖陆?jīng)》中包含著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潛移默話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道德經(jīng)》里面蘊含的內容也在塑造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論語》里面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硬塞給別人,這是從反面來論證你應該怎么對待別人,是一種“防御性”的方式。另外《孟子》里面講“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當你身居高位,或者處于優(yōu)勢地位時,要包容比你差的人,形成一種和諧的氛圍,不要讓人對你恨之入骨,這是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強調要建設一個學習型社會,從《論語》到《孟子》,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應該怎樣學習。中華經(jīng)典中《道德經(jīng)》的作者就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曾經(jīng)老子的出生地是一個謎,為了破解這個謎1990年以來繼清代所以前賢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渦陽縣閘北鎮(zhèn)太清宮的流星原址。兩千多年以來,在老子故里渦陽人民心田里,長期浸潤著老子光輝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對于人類的貢獻,在于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國人揭示自然界奧秘的一種嘗試,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第一個系統(tǒng)提出了“道”,這個“道”來源于自然,以“無”為本,以“有”為用,以“反始守柔”為處事之方。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與無”成為《老子》五千言的綱領。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jīng)》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評論《老子》一書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可以闡說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渾然一體,永恒存在,運動不息的大道。無,稱天地的初始;有,稱萬物的本原。因此,從常無中,將以觀察道的微妙;從常有中,將以觀察道的端倪。這無,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頭。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不為自己而生,所以能夠長久。因此,圣人把自身置于眾人之后,卻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于度外,卻能保存自己。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嗎?反而能夠成就自己,所以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樣我們才能從《道德經(jīng)》中汲取營養(yǎng)。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五

《道德經(jīng)》這本由老子著作的經(jīng)文短短五千余字,便道盡了世間種種。其內涵豐富,語言簡練,包含了很多對于人生,對于人的自身修養(yǎng)的看法。人們便是窮盡一生,也難以完全悟透其中真意。

當然,《道德經(jīng)》其中蘊含的道理并沒有那么簡單,現(xiàn)實中的對于《道德經(jīng)》中的看法,是用哲學的角度來解釋的。哲學是人類理性的巔峰,是智慧的結晶。用這樣的思維來解釋《道德經(jīng)》固然沒錯,但是解釋的卻不夠全面。人類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單純的去用理性的思維而忽略感性的思維,這在出發(fā)點上就出現(xiàn)了偏差。當然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并不是說說就能達到的,這需要的是掌握一個巧妙地平行點,讓理性與感性在一個狀態(tài)下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

《道德經(jīng)》是著作于中國的春秋時代,那個時期正是對于人自身的探索時期。所以說注解《道德經(jīng)》中宇宙觀的說法是沒有根據(jù)的。所以說《道德經(jīng)》是研究人本身的一部經(jīng)文。在中國古老的傳說里,有仙神之說。他們隱于名山之中,游離紅塵之外,可長生,可不老。只是有一顆大自在之心,與世俗里追尋大自在、大逍遙。這些傳說在現(xiàn)實的人來看合適荒謬,但是在中國古老的歷史里,這些傳說能夠經(jīng)久不衰,且不斷的有人追尋著,這本身就值得思量,或許有人說是心理作用的體現(xiàn),但是什么樣的心理作用能夠持續(xù)幾千年。這其中或許有些什么我們不知道的原因。仙神也不一定真的不存在,沒有見過就不要否定一件事,時至如今我們都無法證明傳說的真假,那就不要忙于否定。

在道教幾千年的發(fā)展來看,《道德經(jīng)》一直都是其至高無上之圣典,無數(shù)隱士,道士參悟其中,不能自拔。那么《道德經(jīng)》到底有什么魅力呢?我們可以追尋原點。隱士、道士追求的是天道,他們是修行的。那么《道德經(jīng)》是否就是指導人如何修煉的法門呢?這有待商討,但并非毫無道理,這是有一定根據(jù)的。姑且這樣看待,會發(fā)現(xiàn)經(jīng)文里許多不顯得語句,能夠講得通。

有科學家提出人體內存在的隱藏潛力是無比驚人的,但遺憾的是人們并不知道該如何激發(fā)這些潛力,這些隱藏的潛力也就這樣,基本上不會有被激起的一天。但是事情并非絕對,這個世上是有教人如何開啟潛力的法門。那就是《道德經(jīng)》,這一部經(jīng)文就是教人如何開發(fā)潛力的,是教人如何溝通宇宙,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德經(jīng)》中所體現(xiàn)的思想之一是“不爭”,當然這其中體現(xiàn)了很多不同的意味,“不爭”是不與天爭、不與人爭、不與己爭。使自己永遠保持一個和諧的狀態(tài),以此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這就是不爭,不爭也有不刻意的意思,就是不要刻意的追求一種狀態(tài),這只會適得其反,要順其自然,一切看緣分而定。正所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蛟S你本不應該得到,但你強行得到,一時間你會得意。但你總會失去你得到的,并且是加倍的失去。凡是種種,自有定數(shù),人怎可逆勢而行。

《道德經(jīng)》中所體現(xiàn)的另一種思想就是“不要強盛”。春,是最有生機的季節(jié),萬物萌發(fā),一切皆處于細微間,并不強勢。而夏,是生機最強的季節(jié),萬物生之巔峰,無可比擬。細究兩個季節(jié),春雖不強勢,卻生機勃勃,一切生靈皆在生長,有無限之可能,反觀夏雖然強勢,有最強的生機,但不久之后就要走向衰敗。所以說盛極必衰,這在人類世界也是說得通的,不要追尋更強的狀態(tài),這樣只會自取滅亡,而是要保持一種并不算太強盛的狀態(tài),這樣下去人類才會得到長久的發(fā)展,才不會滅亡。

人生中有很多真諦我們不得而知,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去修行,以一顆平常之心于紅塵之中,便是修行,是修心。無所謂成果,只是一種心態(tài),是傳說中的心如止水。不爭是為爭,不求是為求。讓我們在這紅塵中,修身修己。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六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鄙仙迫羲?,當屬人生的最高境界。

水是無私奉獻的。古有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哪里有水,哪里就會有生命,水作為生命之源,無私地像萬物獻出它晶瑩的身軀,卻不索取一分一毫。當酷暑籠罩著大地萬物,當連片的土地相繼裂開,水幻化成另一種身姿,從天而降,化為甘霖,滋潤著生靈。

水是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莊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如山中清泉,自然而純潔;淡如涓涓細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一畝方塘,平靜而清幽。水,以其低身的姿態(tài),穿行在崎嶇的土地之間,從不與人爭高下,只默默地,悠閑地開墾出生命之園,流出一曲又一曲的佳謠。它沒有虛名浮利,只懂得寧靜致遠,悠悠地流向遠方。

水有其寬廣的胸襟。因為寬容,才有了浩瀚無垠的大海;因為寬容,才有了那山林深處的溪流;因為寬容,才有了那波濤滾滾的江河。包羅萬象,影布水面,給日月星辰一個夢幻的世界。河水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水不擇優(yōu)去劣,而是以有容乃大的胸懷,接受萬物,洗凈除塵。

水是謙虛,虛懷若谷的。水以其最低的姿態(tài),穿行逶迤于土地山川之中,俯身親吻著那一方土地,即使到最高處,也會找個罅隙縱身跳躍,然后摔個粉身碎骨,回到它賴以生存的寄居所,也就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瀑布。水從不居高自傲,即使用它的身軀喂養(yǎng)了人們所需的大米,也默默地流淌著,教會稻谷即使豐碩也要垂下頭顱,謙虛地飽含鮮食等待人們的豐割,才造就了人們的一日三餐。

水,不僅是我們的生命之源,也是我們?yōu)槿颂幨赖陌駱?。人心亦如水,于淡泊以名志,寧靜以致遠的淡然中,陶醉于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里,漫步于水流低吟的閑情雅致中,臨溪側畔,靜聽流水嘩啦,細思人生哲理。

上善若水,以其無私奉獻,淡泊名利,有容乃大,虛懷若谷的精神,詮釋人生的品質,它將永遠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難以迄及的高度。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七

時間總是在忙碌中悄悄溜走,轉眼一個月過去了,這個月過得很充實,因為除了正常工作之外,還讀了一本很有意義的書—《道德經(jīng)》彩色圖解。在此感謝院里能有這樣讓大家讀書的機會!

道德經(jīng)原著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博大精深,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值得我們所有人去讀。原著讀起來深奧難懂,這次讀的有圖解的感覺很好。本書共八十一章,分為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兩篇。道乃萬物本源,先天地而生,至虛至無,世間所有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德就是道發(fā)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

本書涵蓋面甚廣,無論修身養(yǎng)性,還是寫詩作文、為人處世,甚至治國理政,都能令人受益匪淺,如沐春風。以前很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都是人們受老子思想的影響,比如致虛極,守靜篤、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物極必反、功成不居、寵辱不驚、戒驕戒躁、自知之明、福禍相依、以柔克剛、哀兵必勝、無中生有、大器晚成、以德報怨、滿招損謙受益、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仁者愛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上善若水、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等,很多樸素的辯證思想影響了后世無數(shù)人。真不愧是道家鼻祖,難怪世間一直流傳著他的傳說。

當我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就被書中內容所吸引,沉醉其中無法自拔,看到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時,整個人的思想仿佛瞬間再次得到升華,那種感覺只能用“玄之又玄”來形容。書中雖然說的是自然法則,教人修身治國,但竟然讓我看到了氣功的影子,就像萬物遵循道一樣,人身體內同樣存有一種“氣”,我們如果能按照周而復始的氣的自然走向來運轉身體,甚至能引導氣的走向,那么我們就會趕到身心舒暢,反之則氣血不順,經(jīng)脈受阻,身體不適,借用中醫(yī)思想就是不通則痛,痛則不通。“道沖,而用之或不盈”,道就像一只肚內空虛的容器,無形無象,只能依賴意識去感知,但它發(fā)生作用時卻永無止境,讓我想到了武俠片中的人修煉內功時要用意識來引導氣進入丹田,儲存起來,然后再由丹田順著經(jīng)脈以拳掌或其他方式發(fā)出體外,產(chǎn)生神秘的效果。“載營魄抱一,專氣致柔,天門開闔”,意思是靈魂與肉體融為一體,當然也能用意識去分開(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分離),那種靈魂思想凌駕于肉身之上的感覺很玄妙,我曾經(jīng)有過類似的感受,當時整個人仿佛看透萬物,仿佛身體透明一般,后來我想到個詞去形容——頓悟。聚集精氣,達到柔和,像初生嬰兒一樣,瘋狂吸納自然之氣,口鼻自然的開閉,呼吸吐納,綿綿細靜的雌守,讓我想到了武當山的道士們,清晨在山上寧靜處呼吸吐納,就是傳說中的采氣,吸收自然之精華。書中還有一些類似練氣的地方,甚至長生之道。感覺思想有點跑偏了,這只是從書中感悟之外的感悟,我們本身還是以老子的自然法則和處事方略為主。

道德經(jīng)不愧是“萬經(jīng)之王”的奇書,用學校里分科來說能分為哲學、商學、政治、軍事等諸多學科,可用于為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寶典,包絡萬物,涵括百家,博大精深,玄奧無極,值得我們每個人用一生去解讀。道德經(jīng)影響世人兩千多年了,相信還會一直影響下去,為后世提供玄妙的智慧。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八

《道德經(jīng)》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的傳世之作。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變化,發(fā)現(xiàn)事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都會向相反的方向變化。因此,他得出"物極必反"的通則,并警戒人們待人做事要適可而止,否則,會得不償失。

現(xiàn)代人普通認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地包含了對廣大勞動人民的酷愛,崇尚安定、和諧的社會生活。他希望經(jīng)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tǒng)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yǎng)生息的機會,讓各行各業(yè)的人都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順其自然地向好的方向發(fā)展。而不是強加干涉,引起公憤,使人民不得安寧,國家不穩(wěn)定,社會不和諧。

我以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需要自創(chuàng)。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應是一件自覺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地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能夠學有所成,這就需要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自覺、自愿地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為,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助長。不順應自然規(guī)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生拉硬扯參加奧數(shù),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xiàn)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huán)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增長,失業(yè)率上升,貧富差距拉大等等不良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正充分說明了物極必反這一道理嗎?在極度興旺發(fā)達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走到極致事物向反面發(fā)展,最終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的好多觀點和思想,對后人在各個方面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學習《道德經(jīng)》,我明白了做人首先要學會自知、知人、自勝;其次要貴身而輕名利寵辱;最后要牢記“謙受益,滿招損”。做事要順其自然,不強制,不苛求,因勢利導,遵循客觀規(guī)律??创挛镆冒l(fā)展變化的目光,不能一成不變地用舊眼光看待新問題,因為貴賤美丑是非善惡種種價值判斷都是相對的,而且隨時間、環(huán)境的差異而變動。老子的許多觀念主張值得我們去深深思索、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去實踐,以便指導我們每個人更好地去生活、學習和工作;使國家更穩(wěn)定、更團結、更繁榮、更興盛、更強大;使社會更和諧、更融洽,遠離戰(zhàn)爭,和平共處,共同發(fā)展;使自然界不再遭受人為的破壞,讓我們人類能跟自然友好共處,和諧發(fā)展。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九

一、看作者,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史官是整理和編纂史料史書的職位,所以老子博聞強識,在寫書的過程中有大量的文獻積累和對名著的畢生研究。

二、看哪些人研究過《道德經(jīng)》并且取得了些怎樣的成績?

這里以曾國藩和馬云先生為例。

曾國藩在他告老還鄉(xiāng)、在老家湖南修養(yǎng)的時候,因為經(jīng)歷了親人去世,又感慨自己不得志、效力朝廷時上下關系總處理不好,終日苦悶、哀愁。一天,他偶遇一位老中醫(yī),告訴他,你肝火太旺,去讀《道德經(jīng)》!

看完道德經(jīng)的他連連感慨,這本書如此的寶貴,原來我的答案就全在這里面!于是他為了將書的內容吃透,就隨身攜帶,一遍一遍的朗讀,一篇一篇的背誦,書不離身。

曾國藩獲得什么樣的成績呢?他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并且,在晚清的動蕩復雜的時期,曾國藩是為數(shù)不多的能夠善終的官臣。

第二位成功人士,馬云,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非常偉大的互聯(lián)網(wǎng)帝國,阿里巴巴系,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完成購買,以及幫助了那些在偏遠地區(qū)的人們解決農(nóng)產(chǎn)品滯銷的問題。馬云先生走到哪里都一直揣著的一本書,就是《道德經(jīng)》。

其實中國的領導人無不是老子的粉絲,他們都無不是《道德經(jīng)》的虔誠的學生。

所以《道德經(jīng)》對于國家、和企業(yè)領導人來說都是必取之經(jīng)。

三、要看他的同類人怎么評價他。

老子是哲學思想家,那么同類人是如何看待他的呢?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學也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發(fā)源。在他的眼中,老子是他唯一承認的中國千年來的思想家。這是在他研究了中國數(shù)千年古代的、當代的思想家之后所給出的一句評價。當然中國也并不匱乏像老子一樣偉大的思想家。

四、看發(fā)行量:

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就是《道德經(jīng)》,在德國,道德經(jīng)的地位僅次于《圣經(jīng)》,在西方國家,一個出版物能夠與圣經(jīng)的普及度相媲美,足可見它的重要程度。

五、看這部作品的思想發(fā)源。

道德經(jīng)的作者老子,畢生研究《易經(jīng)》,《易經(jīng)》被譽為諸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總綱領。

《易經(jīng)》認為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發(fā)展之中,其闡述的就是這個“自然而然”的規(guī)律。而老子的道德經(jīng)共81章,用了37章都是在說「道」,道法自然,意思是道遵從自然的規(guī)律,由此可見,道德經(jīng)是多么的用心在研究和學習易經(jīng)。

《易經(jīng)》是研究所有宇宙元素的特性的著作,陰陽二元論是這本書的主導思想,而老子的《道德經(jīng)》則是從二元論的陰的層面去幫助解決怎樣達成一件事情,以無為的思想去成就一個人的夢想,解決怎樣才能使其長盛不衰。這是從陰的方面去看待事物。

嘗試做一個能夠真正讓《道德經(jīng)》為您所用的人,而不是只知道這本著作的名字的人。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十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生成了萬物,德養(yǎng)育了萬物,萬物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環(huán)境使萬物生長起來。因此,萬物沒有不尊敬道而重視德的。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視,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順其自然。所以,道生成了萬物,德養(yǎng)育了萬物;使萬物生長發(fā)育,使萬物成熟結果,使萬物得到撫養(yǎng)和保護。(它)產(chǎn)生了萬物卻不據(jù)為已有,養(yǎng)育了萬物卻不自恃其功,導引了萬物而不做萬物的主宰。這才是極大極深遠的“德”啊。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謚伯陽,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物極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著有《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贝蟮郎闪巳f物,但是不把萬物據(jù)為已有;撫育了萬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導了萬物,但是不強加干涉,不以萬物的主宰自居。大道深厚無私,是人類行事的楷模。人們追求禮尚往來,并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指南,這其實是不合乎大道的,也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大道遵循自然,無欲無求,即便在付出的時候也從沒想過要得到回報。大道沒有分別之心,所以也就沒有付出和回報的分別了。當大道付出了很多卻得不到回報的時候,它也不會感到煩惱和怨恨。人類卻不同,一旦我們的付出多于回報,或是欲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就會感到煩惱和怨恨,有的人甚至還會做出極端的事情來,這樣不但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人都無法躲避別人有意或無意的傷害。如果我們因為怨恨曾傷害過我們的一個人而怨恨起整個社會來,就會變得憤世嫉俗、心胸狹窄起來。以充滿仇恨的眼睛看社會,勢必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誰能保證從未傷害過人呢?既然我們也曾傷害過別人,又怎能奢望不被別人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呢?因此,當我們的付出和回報不能劃等號時,就一定要冷靜地看待得與失,不要因為得不到足夠的回報而心生怨恨。老子在這一章中,闡述了只知付出不求回報的思想,這一處世哲學充滿了智慧,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有益的教導。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十一

在如今這個喧鬧的社會,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萬變。比起像大眾一樣的隨波逐流,我更愿意在一個愜意而又安靜的下午,喝著親手沏的茶,手捧著一本《道德經(jīng)》,去感受古人那時隔千年的智慧。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出生在這么一個有底蘊的文明古國,這意味著我有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華可以去吸收,有更多的歷史可以去領略。讀書無疑是一種感受歷史和文化的好途徑。

比起現(xiàn)當代的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上如此眾多的小說,我更傾心于古典文學。畢竟那才是真正有營養(yǎng)的作品。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難免使人們的心變浮躁了,于是人們無法靜下心來去吸收那沉淀的文化,反而熱衷于一些不切實際的科幻網(wǎng)絡小說??墒俏覀兦嗌倌瓴荒茈S波逐流,我們應該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干出一番新的事業(yè)。

有一段時間,我也沉淪了,開始盲目追求一些沒有內涵的書。直到那次去新華書店,首先映入我眼簾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經(jīng)》,我輕輕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從此,我便沉浸在智慧的海洋里。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在對話?!笨蛇@本書在我的生命里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讀著它時,仿佛時間靜止了,一段慢節(jié)奏的時光便產(chǎn)生了。

這本書給我?guī)砹撕苌畹挠绊?,不僅是因為書中的智慧,還有那智慧帶給我的心理的變化。以前的我,也許太年輕了,敢想敢做,沒有目的地橫沖直撞,結局總是頭破血流?,F(xiàn)在,我依然帶著年輕的激情,依然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么叫腳踏實地,懂得了一步一個腳印,而不是一步登天。

夢想,對于現(xiàn)在的我來說,還是太遠了,遠得連在夢里都看得不真切??扇说囊簧?,不就是不斷地朝著夢想前進嗎?在這條路上,難免會孤獨寂寞,難免會浮躁,我們應該找到那個照亮夢想道路的指明燈,讓它指引著你,不斷前進,一步一步地,執(zhí)著地前進。所幸的是,我已經(jīng)找到了,那就是蘊含著千年智慧、為我及時照亮遠方的經(jīng)典著作——《道德經(jīng)》。

時隔千年的智慧,令我感動。我很慶幸有這么一本書,在我的成長中及時的出現(xiàn),為我照亮通向夢想的道路。我相信它會一直陪著我,直到我到達那個夢寐以求的理想的彼岸!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十二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愛無偏私,亦有不濟;名雖美甚,偽亦必生。仁德之厚,行義之正,禮敬之清,皆載之以道。棄其本而適其末,雖盛其美,必有患憂,豈足處也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是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勝剛強也。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為無為,事無事,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未若自勝者強。強行者有志,用志于內,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是故,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亦為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守強不強,守弱則強,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禪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代天施殺者,希有不傷手矣。夫燕雀有匹,鳩鴿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則憂。續(xù)鳧之足,何異于截鶴之脛畏譽而進,何異畏邢是非同門,美惡同根,不可得而偏舉也。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萬物生生之厚,是以輕死,則更無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天下不足貴,貴在其母。四時成運,功成則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難。物壯則老,兵強則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質承違,同乎于玄極。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晝。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其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道者,萬物之奧。處卑不動,守靜不衰,無形無影,無逆無違;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以道蒞天下,物守自然,則神無所加。神無所加,則不知神之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若能守,萬物將自化?;鳎釋㈡?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十三

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十分快,備受矚目,中國文化也一向吸引著世界的目光。《道德經(jīng)》就是我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書。《道德經(jīng)》中包含著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道德經(jīng)》里面蘊含的資料也在塑造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論語》里面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我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硬塞給別人,這是從反面來論證你應當怎樣對待別人,是一種“防御性”的方式。另外《孟子》里面講“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當你身居高位,或者處于優(yōu)勢地位時,要包容比你差的人,構成一種和諧的氛圍,不要讓人對你恨之入骨,這是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強調要建設一個學習型社會,從《論語》到《孟子》,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應當怎樣學習。中華經(jīng)典中《道德經(jīng)》的作者就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以往老子的出生地是一個謎,為了解決這個謎1990年以來繼清代所以前賢做了很多艱苦細致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渦陽縣閘北鎮(zhèn)太清宮的流星原址。兩千多年以來,在老子故里渦陽人民心田里,長期浸潤著老子光輝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對于人類的貢獻,在于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國人揭示自然界奧秘的一種嘗試,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第一個系統(tǒng)提出了“道”,這個“道”來源于自然,以“無”為本,以“有”為用,以“反始守柔”為處事之方。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與無”成為《老子》五千言的'綱領。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jīng)》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評論《老子》一書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能夠闡說的,可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渾然一體,永恒存在,運動不息的大道。無,稱天地的初始;有,稱萬物的本原。所以,從常無中,將以觀察道的微妙;從常有中,將以觀察道的端倪。這無,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頭。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不為自我而生,所以能夠長久。所以,圣人把自身置于眾人之后,卻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于度外,卻能保存自我。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嗎?反而能夠成就自我,所以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樣我們才能從《道德經(jīng)》中汲取營養(yǎng)。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十四

今日偶然讀《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后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為何物?難于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鉆。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狀,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狀,倒鍋里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我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十五

《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來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經(jīng)》以外被翻譯的最多的經(jīng)典名著。經(jīng)過為期一年的學習,我對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體會,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講究無為而治。如書中所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說人們相互之間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間并無交集,僅有附近的雞犬之聲能夠聽到。老子期望國家按照小農(nóng)經(jīng)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自給自足且不需要社會交際,以此來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導致國家破裂的消極情緒。如果我們單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無為而治貌似是不現(xiàn)實的??墒俏覀儚纳畹慕嵌葋砜?,平凡未嘗不是一種幸福。隨著我們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數(shù),而少私寡欲生活過得平平淡淡,沒有大起大落,有一顆平靜的心其實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處在人們所厭惡的地方可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眾人的事而不與爭,處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們尊敬的。我們生于這樣一個快節(jié)奏的世界,有時候可能需要保護自我而不得不做一些自我不喜歡的事??墒俏蚁胝f,幫忙他人堅持謙卑的態(tài)度也未嘗不可,也許你會失去一些東西,可是回報卻是無窮的。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這句話是說把自我當做天下,那么天下就能夠寄予他了:把天下當做自我的生命來愛惜,那么天下就能夠托付給他了。我們中國目前仍處于發(fā)展中國家,復興之路還有很長要走,而我們正處在國家的頂端,我們需要為國家的利益不懈奮斗,貢獻出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力量。“少年強則國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道德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系統(tǒng),它經(jīng)過做人處事以及治國方針向我們闡述了我們應當堅持己身,且長且久等道理。我們生于一個從應對面交際向全面數(shù)字化科技化互動的過渡時期,所以我們更需要堅持《道德經(jīng)》里做人處事的道理并且沿襲發(fā)揚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使之始終堅持我們中國的特色甚至引領世界。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十六

魯迅曾說,“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這無疑是對老子高度的贊譽。的確,老子作為一代偉大的哲學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間萬物的奧秘,展現(xiàn)了人生別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樣,老子被奉為中華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000多年前,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時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還一向被我們實踐著,追求著。

《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老子思想精華的凝聚體。它告訴我們,凡事要取法自然,僅有取法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擺脫痛苦與煩惱;它告訴我們,“一”為萬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訴我們,禍福相扶相持,無中能夠生有,要辯證的看待事物;它告訴我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從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訴我們,“功成身遂”,應對成功,應對金錢、權利的誘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約義豐的短短五千言,教給了我們道的哲學,教給了我們處世之道,教給了我們治國之道。

老子教誨我們要辯證的看待事物,宇宙間的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對立中存在,在對立中發(fā)展的。在必須條件下,事物是能夠互相轉化的。正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如果世人對于美、善的認識改變,那丑與惡的標準也就變了,正如難易相對、長短相對一樣。所以,世間沒有絕對的真善美,也沒有絕對的假惡丑,有時,不好的事情不必須就是壞的,換個角度思考,也許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還教誨我們物極必反,所以,強者要學會收斂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弊跃佑谌鮿荨㈧o態(tài)而堅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夸張發(fā)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chǎn)生盛衰的對轉,這也就是“強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強者鶴立雞群,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而弱者則不然,所以,人要學會收斂自我的光芒,學會韜光養(yǎng)晦。

老子還教給我們成功之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就大事業(yè),要先從身邊瑣事做起,持之以恒,向目標努力。即使困難重重,暫時無法到達目的,也別氣餒,老子告訴我們“大器晚成”,再接再厲,終會成功。應對成功,要明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不要迷失了自我。如果努力了,卻沒成功,沒關系,老子告訴我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夠長久”,“知足之足,常足矣”,正所謂知足常樂。

老子還教誨我們,做事學會“慎獨”。“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千萬不要以為自我做壞事別人看不見就沒關系,須知,大自然是公平的,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

對于處世,老子還教誨我們要“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做到“無為而無不為”,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做到取法自然。

關于《道德經(jīng)》,老子還教給我們很多,如人際關系方面,告訴我們“善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貴其事,不愛其智,雖知大迷,是謂要妙”,善者能夠做我們的教師,不善者能夠教給我們智慧,學會應對善者與不善者;做人方面,告訴我們“上善若水”,水孕育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名奪利,擁有水的品德的人才是有最高德行的人;管理方面,告訴我們“知其白,守其黑”,立足一處,眼觀全局,全面研究問題。

《道德經(jīng)》是一本充滿智慧的巨作,這些所感所想只可是是其冰山一角而已。仔細閱讀《道德經(jīng)》這部智慧巨著,反復推敲其中的奧秘,展此刻你眼前的風景將會別有洞天。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十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不笑天下可笑之人!進入qq,只為緣而來,為朋友而來,為美好的心情而來,又何必去計較那些雞毛蒜皮之事?又何必上綱上線,輕松事要嚴肅為?笑一笑,十年少。一笑泯千愁!!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十八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jīng)》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jīng)典著作。千百年來,人們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時代,“物質第一”的浪潮無情地沖擊著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講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變得非常物質化和金錢化。對于一名人民警察來說,如何去面對物質時代的各種誘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個人以為,就是要按照《道德經(jīng)》一書中所倡導的獨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靜處世,清靜自省,堅忍不拔。

一、致虛守靜是安于本職工作的根本。

《道德經(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边@句話強調了致虛守靜的工夫修養(yǎng)和復歸之理。所謂“致虛極”,就是“致極虛”;“守靜篤”,就是“篤守靜”。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爸绿摌O”是說,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話,要努力使自己達到極端空虛的境界。極需指心靈一塵不染,近于真空?!吨芤住钒堰@種境界叫做“潔凈精微”,叫做“洗心”,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雜欲?!昂V”是敦厚,篤守就是堅守?!笆仂o篤”就是堅守靜寂。動與靜是互為因果的,自己靜才能感知外界的動,自己動就無法知道外界的真實。孔子說:“人皆鑒于止水,而莫鑒于流水。”就是說,人都是到平靜的水面上才能照見自己的相貌,沒有人能在流動的水面上照見自己。心靈如水一樣,靜下來才能觀照真實,觀照真實才能入道??傊?,人們的心境只有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工作作風,才會在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二、凈心寡欲是保持清正廉潔的源泉。

三、堅忍不屈是全力履行職責的保證。

總之,細細品讀《道德經(jīng)》,大力挖掘其有利于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yǎng),對于一個人民教師來說,只有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時刻保持無私的關愛學生、滿腔的工作熱情,才能做人民滿意的教師。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十九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不能告訴你,能說出來的道不是終極的,永恒的道。非常玄妙,可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是“萬物之母”,是世界的底層驅動,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多次提到道與世界的關系,老子認為道不自為大,故成其大,大道無為而無所不為。

道虛無縹緲但真實存在著,在萬物形成之前的混沌狀態(tài)中,大道就已存在?!暗乐隹冢跗錈o味”如果此時你感覺能理解道的存在,那你一定沒有理解道的存在,這就是道玄之又玄的體現(xiàn),在老子看來,只有忘掉自己,回歸本真,找到真我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可能就是莊周夢蝶那種狀態(tài)吧,自己消失了,變成了蝴蝶或是其他什么,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的狀態(tài)。

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認為失去道和德才會產(chǎn)生仁、義、禮,而失禮是社會禍亂之首。

這也就不難理解老子提倡的“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了,他認為管理者的有心作為而無所作為,有為是背道而馳,老子理想的社會是“小國寡民,民復結繩而用;領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沒有戰(zhàn)爭,生活簡單,民風淳樸自然。老子認為正是因為大國往來遷徙,物欲橫流是導致社會不古的根源。

對于個人,老子說“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圣人之道若天道,大公無私,惠濟大眾卻與世無爭,清靜無為而無所不為。他提倡“存天理,滅人欲”把內心的欲望“掏空”,讓自己回歸道無我和真我狀態(tài),才能回歸本性,抱真守一。所謂“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另一方面,辯證法在書中也多次提到,最耳熟能詳?shù)氖恰案Y獾溨校溬飧V?,不能“得之若驚,失之若驚”而應該做到,達觀處世,寵辱偕忘。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二十

《道德經(jīng)》這一本書是老師讓我們去讀的。我最近一直在讀,其中令我最深受感觸的還要數(shù)第一章和第二章,里面的道理讓我回味無窮.如第二章說:“玄之又玄,重妙之門?!币馑际牵盒钣中?,深奧又深奧,萬物都很奇妙。確實,只要我們去無限探索,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更多不知道的知識,更奇妙的大自然景象。又如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币馑际?,天下者都知道的.東西是美的,這就產(chǎn)生了丑(也就是指“惡”)。天下知道善的是善的,這就產(chǎn)生了惡(也就是指“不善”)。確實,在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相互對應的,如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合,前后相隨;我很敬佩老子!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是道,第二個是德,我在本書里已經(jīng)讀了第一章至第八章,第七十五章和第七十八章,每一篇都令我回味無窮,老子的道德是多么的好,他就是我們的榜樣!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些道和德都是極為平常的,但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我們做到了嗎?”雖然說說是容易的,但做起來是難的!

我非常敬佩老子!

評語:小小年齡就懂得自省,懂得自我約束,自我教育。世間萬物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圣賢之道養(yǎng)浩然之氣,一點不假?!暗揽傻?,非常道”!

道德經(jīng)高中讀后感篇二十一

前幾日在松花江邊看到一位退休的老者,以水為墨,在人行的方磚上信筆由韁,從《道德經(jīng)》的部分選章到《滕王閣序》,從行書到隸書,揮灑自如惹得行人頻頻駐足稱贊。想起小學二三年級時,我也是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拎著小水桶,拿著大大的毛筆在樓下的方磚上依照老師的要求練字,大約有兩年的時間便放棄了,現(xiàn)在看到這位老者習字,不免對自己當時的決定有些遺憾,但更多的是想繼續(xù)提筆的手癢。于是,一直留在老者身邊觀其筆法和內容。

筆下《道德經(jīng)》的一段話,引起我的深思。繼而又重溫了這本書。

《道德經(jīng)》眾所周知,通篇雖只有五千余字,卻是字字珠璣,內容包羅萬象,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軍事哲學、人性修養(yǎng)等等。我無法將書中所有的道理一一感悟,就將我在老者筆下看到的這段話,拿來與大家分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币馑际钦f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yǎng)萬物、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水總是處于人們所不愿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則。我認為,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卻不求回報。

說水為道,水,大千世界最普通又最神奇的存在,它可以純凈的清澈透明,亦可污濁的混沌黝黑?!吧仙迫羲苯?jīng)常聽到這個詞,來到我們統(tǒng)計調查隊,我常想,我們的工作性質,即為水,不出假數(shù)、符合趨勢可謂“清水”,而捏造、編造數(shù)據(jù)可謂“濁水”。作為我們統(tǒng)計人,“上善若水”,也定是那一水清泉,能夠滋養(yǎng)萬物。

但是,孔子的一段話,讓我對“上善若水”有了更廣闊的理解。水,如是也。

孔子說:水有五種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養(yǎng)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長,遵循自然規(guī)律,好像有義;浩大無盡,好像有道;流向幾百丈山澗毫無畏懼,好像有勇;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度;量見多少,不用削刮(不會隱瞞正確的觀點,違心地趨附別人),好像正直;無孔不入,好像明察;發(fā)源必自西,歸宿必處東,好像立志;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凈,又好像善于變化。水有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觀(觀察、體會、感悟、效仿)。

如此有德、有義、有勇、守法度、正直、明察、立志、善于變化的水,又何懼它洗滌萬物后自身污濁不堪的外表呢。何況,普通和平常,才是世間最主流的方向。

就像每一次看完《感動中國》,每一位都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他們簡簡單單的.生活,卻散發(fā)著無限光輝和正能量,他們的事跡是可敬的、他們的精神是高尚的,所謂“上善若水”定是如此,他們把中華民族樂于奉獻、助人為樂的光榮傳統(tǒng)簡單直接的傳承,感動在霎那間匯聚在一起,散發(fā)一股無限的力量,強烈的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沖擊著我的每一根神經(jīng),直到了感動淚水的落下,而后結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會使我們也要這樣簡單、無畏的生活,其實我們統(tǒng)計人追求的不也是這種簡單的執(zhí)著么。

如果說“上善若水”是志士仁人崇尚的道德境界,那么“厚德載物”就是對品行的最好詮釋了?!疤煨薪 ⒕右宰詮姴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美好的品德像水,而偉大的胸懷則像大地一樣,能夠承載和包容萬物。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一個“滋養(yǎng)”,一個“包容”。具體到我們個人的身上,如此美德賦予了我們柔中帶剛,堅不可摧的強大生命力。無論在哪里,無論做什么工作,只有把重品行放在生命中的重要位置,恪守道德底線不動搖,才會安身立命。這種“上善若水”的平和,“厚德載物”的敦實,讓我們的內心充實和沉穩(wěn),讓我們的道德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75876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