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總結是一種對過去經驗的總結和概括,而且它還能夠推動我們前進??偨Y的寫作需要考慮讀者的背景和需求。掌握好閱讀策略,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閱讀效率。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一
問題緣起司馬遷、劉安及班固全都注意到屈原的心志。司馬遷曾說“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鼻捌渥髌返闹疽馐欠窨梢杂谩芭c日月爭光可也”來贊揚,對此班固是持保留態(tài)度,他的說法是:“淮南王安敘《離騷傳》,以《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蟬蛻濁穢之中,浮游塵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斯論似過其真。”但在下面的話語里他的態(tài)度就很肯定了,他的批評也變得激烈起來:“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經義所載,謂之兼詩風雅而與日月爭光,過矣?!闭f屈原的志意“與日月爭光可也”是否“過矣”,是否在班固所說的意義上“過矣”,這是可以爭辯的,只是我們這里不能進行。司馬遷贊屈原的志意“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是在如下文本內:“《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秶L》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边@段文字里“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是否是司馬遷《屈原列傳》所固有,是否是司馬遷自己所寫入,從而是否可以視為司馬遷所懷有或贊同,這點在屈原研究內長期以來是存在爭論的,有的屈原研究家認為連同其他一些話語,這一贊揚是后人“羼入”太史公《屈原列傳》本文之內的。張葉蘆在《屈原列傳誤解辨正》一文內詳細描述了有關分歧,他不同意說那是后人從外面加入的,說“我們只能說司馬遷《屈原列傳》對《離騷》及其作者屈原的評論和頌揚,吸取有劉安《離騷經章句》序文的話,這才符合實際?!盵1]筆者是外行,不能斷定孰是孰非,但傾向于接受張葉蘆所作的那些論證,進而試來展示屈原心志具有的廣崇維度。原則蘊含屈原的心志,這是理解屈原的一個關鍵。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解釋屈原的心志,較為簡單的方式是從《卜居》這首詩著手。在這首詩里,屈原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來問太卜鄭詹尹。這些問題具有兩難抉擇的性質,集中在這一發(fā)問:“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太卜鄭詹尹的回答集中在這句話:“用君之心行君之志”。屈原不只是接受了這句話,而且這句話本也就是屈原自己的意向。我們現(xiàn)在的課題是試圖從哲學上把這句話闡釋為一條道德原則。如果這是必要的,在語義學和語用學上也能夠成立,那就應當對其內蘊做進一步說明,因為其中確實含有一些極其重要的東西。此外我們相信,如果與此相聯(lián)系談談屈原的死,將可使我們的理解更為充實。太卜鄭詹尹的這一回答直接是作為對屈原的建議給出,但它在詩意的脈絡內也含有一條哲學倫理學原理。通過對它的表達,標示出一個巨大的精神轉折,它可以評價成一種思想革命。在時間上這一轉折是前此從未以這一方式表述出的東西,更不要說已經普遍得到了承認。此前作為道德倫理原則確立的毋寧是一種人格神,是被崇拜的祖先,是傳襲而來的倫常與程式化的禮儀,是愈益強化的政治權威,特別是某些傳說的和歷史的政治個人。
“用君之心行君之志”。個體的主體性覺醒在此獲得了確證,自律事實上已經成為道德原則。個體的心志通過個體確立為有效。我們看到我們的詩人試圖對直到他的時代的主體性與自律理念提供某種的總結。以此他確乎已做出他特有的東西。通過他以詩與思獲致的這一原則性言談,他不是在把過時的倫常與禮儀權威化,使之成為定制。他所重視的是個體意志在廣大意域內自己立規(guī)的尊嚴性。適如他不是儒家與法家,他也不是道家,但在他的思想世界里卻能夠融匯各家。他在世界內尋求他的自律與自由,但是同時也超越世界,直面他的時代的各種沖突。他不企求單單維持自己的自然生命,津津自得地延長自己的自然生命。他讓我們理解有一種生命,這種生命有價值,有尊嚴,有色彩,有寓意,而不是漠然的,阿世的,犬儒式的。恪守著他的原則,我們的詩人是他自己,而他自己是恪守他的原則的。在他的原則和他個人之間有一種同一性,這一同一性使他成為一種一次性的歷史現(xiàn)象,并賦予他以意義。這樣的一種同一性及其展開,才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東西。詩與思對于他同時是生活與行動。在他的原則所在的地方,他自己也在場:一種分離完全不在考慮之列。而這意味著他的`原則被他自己高高敬仰著。他的原則對于他之為個體,構成根基,比之他單單個人的東西總歸是某種更高的東西,他甘愿聽從它的聲音。當屈原談論“正則”、“常度”等等的語詞,乃是合乎邏輯的事。事情關乎某種普遍有效的原則,一種向他給出、由他立定,并且由他恪守的原則。這樣,“他的”原則同時也是能以推普的原則,是一種普遍性的原則。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二
豆瓣評分:8.5。
(3689人評價)。
作家出版社。
說到小說體的哲學啟蒙讀物,《蘇菲的世界》肯定榜上有名。而書單狗說的這本,比《蘇菲的世界》更有故事性。它講述的是關于家族、“我是誰”的哲學疑問、虛幻與現(xiàn)實交織的故事。不僅有推理小說的懸念,哲學的思維也在扣人心弦的尋找故事中給人以啟迪。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人生是一場規(guī)模龐大的摸彩游戲,只有中獎的彩票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2、他們來人間走一遭,不但是為自己的生命而活。
3、探討萬物固然重要,但時間最值得珍惜的,莫過于跟心愛的親人共處的時光。
2、《你的第一本哲學書》。
托馬斯·內格爾。
豆瓣評分:7.8。
(2019人評價)。
當代中國出版社。
這是一本引導你哲學思考的書,在這本書里,內格爾向我們展現(xiàn)了哲學的真正旨趣所在,他拋出了很多問題讓我們思考,告訴我們如何尋找生活的意義,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如果你仔細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你唯一可以確信存在的,就是在你自己心靈之內的東西。
3、一個你永遠不可能從中醒來的夢壓根就不是夢:它就是實在——你生活于其中的真實世界。
3、《談談方法》。
笛卡爾。
豆瓣評分:8.6。
(2267人評價)。
商務印書館。
在許多哲學經典中,笛卡爾的《談談方法》絕對是逆天的存在,它輕巧通俗,篇幅短小,循循善誘,讓人可以毫無負擔地一口氣讀下來。它是理性主義的入門讀物,討論怎么認識這個世界,怎么發(fā)現(xiàn)和重建真理。讀罷此書,你會被笛卡爾那種嚴謹、懷疑的精神深深觸動。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我思故我在。
2、征服你自己,而不是去征服世界。
3、越是希望好好利用今后的時間,就越應當精打細算,好好安排。
這個作家了不起。
笛卡爾,法國哲學家、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拔宜脊饰以凇笔堑芽栕钪乃枷?,可精煉地理解為:當我使用理性來思考的時候,我才真正獲得了存在的價值。理性可破除習慣、迷信以及種種所謂的“已成觀念”,讓真正的思考滲透進自己的人生,那么,我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義。
笛卡爾與斯賓諾莎、牛頓、萊布尼茨一樣,終身未婚,沒有享受到家庭生活所帶來的快樂。他有一私生女,但不幸夭折,為其終生憾事。
4、《大問題》。
羅伯特·所羅門。
豆瓣評分:9.3。
(2719人評價)。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這是一本直接面對世界和問題的導論,直接啟發(fā)你去思考和面對那些問題,然后再看各個流派的哲學家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的。在書單狗看來,只要你對生活還有好奇,那這本書就值得你放進閱讀清單中!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客觀的重音落在說什么,主觀的重音落在如何說。
2、理性總是告訴我,凡是不能完全加以確定的東西,凡是能夠找到懷疑之處的東西,我都應小心翼翼地避免相信,就像避免相信那些顯然虛妄的東西一樣。
3、凡是我沒有明確認識到的東西,我絕不把它當成真的加以接受。
5、《幸福之路》。
貝特蘭·羅素。
豆瓣評分:8.9。
(2323人評價)。
華夏出版社。
在這本書里,作者討論了各種常見的問題,如疲勞、嫉妒、煩悶等等,制作出一張獻給大家的方子,希望通過這張方子讓無數(shù)郁悶的男男女女變得幸福。本汪和小伙伴們都覺得羅素的大智慧讓人很有啟發(fā),各種被戳中。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乞丐并不會妒忌百萬富翁,但是他肯定會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2、幸福的秘訣是:盡量擴大你的興趣范圍,對感興趣的人和物盡可能友善。
3、需求對象的殘缺不全,正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6、《人生的智慧》。
叔本華。
豆瓣評分:9.3。
(5058人評價)。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很少有人這樣直白地跟你講人生智慧,教會你如何理解幸福。許許多多人都能在此書中找到共鳴,書單汪認為如果人生只讀一本“心靈雞湯”,那一定要讀這本。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愛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孤獨,要么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3、一個真正老于世故的人,就是一個做事從來不會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的人,也不是匆忙急躁地行動的人。
7、《小邏輯》。
黑格爾。
豆瓣評分:9.3。
(2004人評論)。
商務印書館。
對邏輯學感興趣的寶寶可以看一看這本經典。黑格爾在此書中,批判了舊式形而上學,創(chuàng)立和發(fā)揮了唯心主義辯證法。雖然這本書比較深奧難懂,但大師睿智的思維,還是能給人以一定的啟發(fā)的。
三句話感受這本書。
1、其實哲學的教訓正是要使人從那無窮的有限目的與個人愿望中解放出來,并使他覺得不管那些東西存在或不存在,對他簡直完全無別。
2、認識真理最完善的方式就是思維的純粹形式,人采取純粹思維的時候也就最為自由。
3、事物自身與我們對于事物自身的認識,完全是兩回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三
我身在機關,本來工作就很忙,最近又要參加單位副職競聘,更無暇抽空去鄉(xiāng)下看望母親。母親并不介意,反為隔三差五地接到我的電話而感到滿足。
參加單位副職競聘的除了我,還有同辦公室的兩位同事。一次,為了完成一項任務,我挑燈夜戰(zhàn)時受涼引發(fā)了急性腸炎,不得不住進了醫(yī)院。母親知道后,風塵仆仆地從鄉(xiāng)下趕到城里照顧我。她了解到病因后,很擔心地說:“這病倒沒事,休養(yǎng)幾天就行,但你的工作壓力會越來越重??!”我滿臉無奈:“這個關鍵時候,不好好表現(xiàn)怎么行?。俊苯又矣謱λ治隽水斍暗膰谰蝿?,并提及了兩位同事比我優(yōu)越的地方。
母親看我說了半天,問我說:“口干了吧,倒杯水給你!”等水稍涼,我喝了一口,竟然十分的咸。母親微笑著說:“有些事你也不能太看重它,就像這杯鹽開水,你越喝會越渴,真正解渴的還是白開水??!”
剎那間,我驚呆無語。我渴望的`浮名虛利在母親眼里其實就像是一杯鹽開水——你越渴望得到,你就會越口渴。我回味良久,不由折服于母親的大智慧。她分明是借這杯鹽開水,告訴我一個淺顯而又深奧的人生哲學——在各種誘人的名利面前,只有淡泊相對,才能活出自己的那份安然和從容。
自那以后,我的心平靜了許多,也自然了許多。雖然在副職競聘中最終落選,但我卻活得更加快樂,更加從容。這一切,都應該感謝我那大智若愚的母親!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四
從笛卡兒開始,先驗的主體性就成了哲學的基礎,人們力圖從先驗的主體性出發(fā)創(chuàng)建存在的整體,這實際上是將一切存在包括人類的世界都當作先驗主體的對象,換句話說,人們實際上將物的存在方式當作了人的存在方式,這是現(xiàn)代人類異化的生存狀況在哲學思維方式中的體現(xiàn)。為了揭示世界異化的根源,當代哲學不約而同的走進了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之中,人們發(fā)現(xiàn)了人類存在的獨特結構,這推動了哲學在當代的變革。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厘清從生活世界生發(fā)出的諸種哲學理論路徑,以及蘊涵在這些理論路徑中的當代哲學的基本發(fā)展趨勢。
生活世界成為當代哲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胡塞爾,不過,對堅持徹底的先驗立場的胡塞爾來說,生活世界是哲學需要面對的難題。胡塞爾是從這樣一個問題切入生活世界的,即根據(jù)抽象的方法而不斷向前推進的現(xiàn)代科學越來越遠離其直觀的基礎,因而失去了其自明性的前提,變得不可理解了,胡塞爾將這種現(xiàn)象稱作意義的抽空。這種現(xiàn)象之所以發(fā)生,在胡塞爾看來,是科學遠離生活世界的結果。
現(xiàn)代科學本質上是數(shù)學化的科學,它是通過對生活世界中的事物實行形式化和理想化的方式產生的。首先是將生活世界的空間抽象化和形式化,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數(shù)學化;其次,通過引入假設的方式,將生活世界中所有感性的質都還原為空間化的關系,亦即可數(shù)學化的關系。這樣,科學的發(fā)展就表現(xiàn)為數(shù)學、測量技術以及各種科學假設的發(fā)展。隨著數(shù)學越來越符號化和抽象化,科學變成了推測結果的方法,人們現(xiàn)在只關心所推測結果的正確性,至于推測的過程,由于因過于的符號化和抽象化,反而變得不可理解了。因此,以清楚明白的理性為自身標準的科學,就應該重新回過頭來,反思自身的意義基礎,反思科學在其中產生的生活世界。
實際上,先于一切日常活動和科學活動,我們就已經具有了對世界的確信;我們生活于世界之中,我們相信世界是存在的;可見,反思人類的生活世界,首先就要反思人的世界意識。任何對象都是作為在世界中的某物而存在的,因此,任何一個對象意識都蘊涵著一個世界意識,就此而言,世界是對象出現(xiàn)于其中的地平線。但世界意識又不同于對象意識,因為對象是多樣的,而世界總是唯一的。人們對于具體的對象以及關于這些對象的意識總是可以持懷疑態(tài)度的,我們認定為存在著的對象很可能僅僅是幻象,但世界是不可懷疑的,世界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胡塞爾看來,如果我們不對世界意識本身加以反思,生活世界中的意義就依然是建立在一個未經反思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一種徹底的反思意識就應該探究我們對于世界的確信是如何在先驗的主觀性中被給予的,也就是說,要為生活世界確立一個先驗的基礎,實現(xiàn)生活世界的先驗化。
胡塞爾對于生活世界的先驗重建是圍繞著知覺對象展開的。通過對知覺活動進行反思,胡塞爾發(fā)現(xiàn),事物實際上是在雙重的地平線中向意識呈現(xiàn)自身的,一個是內在的地平線,一個是外在的地平線;前者是事物通過它才得以顯現(xiàn)的意向活動系統(tǒng),后者是事物置身于其中的事物系統(tǒng)。我們獲得對于世界的確信,關鍵在于通過意識活動系統(tǒng)顯現(xiàn)出來的對象以及它身處其中的事物系統(tǒng)能否以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方式出現(xiàn)。由此會引申出這樣一個結論,即世界實際上只是先驗意識的一個意向關聯(lián)項,世界呈現(xiàn)為一個協(xié)調的系統(tǒng)、還是會在相互矛盾的顯現(xiàn)中崩潰,完全是偶然的。
所以,通過先驗反思的方式重建生活世界并不能實現(xiàn)胡塞爾追求清楚明白的理性的目標。因此,在胡塞爾之后,人們對生活世界采取了不同的態(tài)度。
胡塞爾反對科學對于世界的建構,認為這導致了世界的無意義化,也就是世界的客觀化和異化。不過,他對于世界的先驗重建實際上是體現(xiàn)在科學中的物化思維方式的更加徹底的實現(xiàn),在他的先驗重建中,以前作為科學活動不自覺前提的生活世界被進一步對象化和客觀化了。哈貝馬斯同樣從工具化的方法所導致的世界異化這個基本的事實出發(fā)的,但是他更側重于社會世界的異化,因此,他的目的是要尋求對異化的社會世界進行理性批判和理性重建的可能性。由于異化的社會世界是一個利益分化的世界,因此,對異化的社會世界的批判和重建又以人們能夠形成超出利益視界的共識為前提。哈貝馬斯宣稱,正是在人們形成普遍共識的可能性條件中,他發(fā)現(xiàn)了不同于工具理性的交往理性,這為人們對異化的社會世界進行理性的重建保留了希望。
要在不同人之間形成共識,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意義的有效性問題,人們只有有效性的意義才能正一樣,哈貝馬斯也認為生活世界構成了意義的基礎,就此而言,生活世界作為文化解釋系統(tǒng)具有世界觀的意義。不過,生活世界中的意義的有效性并沒有先驗的基礎,其有效性根據(jù)只能是人們的認同,也就是說,生活世界中意義的有效性是靠人們的信念來維系的。這就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即人們對這些意義有效性的信守,在何種意義上可以被稱作是理性的昵?或者說,我們在何種意義上可以對生活世界采取反思和批判的態(tài)度昵?對此,哈貝馬斯是通過訴諸生活世界中意義有效性的獨特結構加以解決的。
首先,生活世界作為一個總體,它的有效性是確定無疑的,我們總是將它作為最終的語境和進行解釋的意義源泉。就此而言,生活世界是一個我們身處其中的意義有效性的總體,是有效性意義的地平線,我們不可能轉到生活世界的背后,對生活世界進行徹底的反思[2]。這就是說,我們的任何反思實際上都是在生活世界中進行的反思,都要以一些已為我們接受的有效性為基礎。其次,生活世界中的意義有效性離不開我們的認同和信守。既然生活世界是人類共同生存的世界,很顯然,對意義有效性的認同和信守,實際上意味著生活世界中的人們已對這些意義有效性形成了共識,意義的有效性必然是主體間的有效性。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哈貝馬斯認為,我們雖然不能從實質上為生活世界中的意義有效性提供一種理性的論證,卻可以擁有一套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必須遵守的、形式化的論證規(guī)范和法則——這構成了交往理性的基本內容,通過這套規(guī)范和法則,我們就可以保證,對任何一個意義有效性的接受,是通過理性的論辯程序進行論辯的結果。一方面,意義有效性的根據(jù)在于人們的共識,這就意味著任何人提出來的有效性主張都可能要面對他人的異議,因此,他有義務在別人面前為自己的主張進行論證;另一方面,這樣的論證總要訴諸于一些已形成共識的理由。這樣,生活世界作為一個總體是不可懷疑的,而生活世界中的任何一個意義有效性都要向懷疑和反思開放自身。這樣生活世界就可以通過內在的形式理性維持自身為一個合理化的世界。生活世界的合理化意味著人們能夠在生活世界中不斷形成合理的共識,這為人們改變和調整異化的社會世界、為克服工具理性的統(tǒng)治提供了可靠的根據(jù)。
生活世界理論的以上兩種發(fā)展路徑都致力于尋根據(jù)的時候,沒有事先去考察人類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因而,這兩種理論關于人類理性的思考都缺乏本體論上的根據(jù)。海德格爾的生存論分析則代表了從本體論上克服世界異化的理論努力。
海德格爾同樣對理性的客觀主義給人類生存所帶來的異化深表擔憂,但是他并不認為這僅僅是理性的問題,更不認為在科學客觀主義之外尋求另外一種理性就可以解決問題,在他看來,問題的真正根源并不在于理性本身,而在于通過理性所體現(xiàn)出來的、人們對于存在的理解。理性之所以給我們帶來了_個物化的世界,是因為理性本身就是以一種物化的存在觀為前提的。在海德格爾看來,只是由于我們接受了一種形而上學的存在觀,即將存在理解為自足的現(xiàn)成存在,即將物的存在理解存在本身,我們才可以按照科學客觀主義的模式重構整個世界,從而將世界理解為物的世界,這樣我們既忘卻了人類自身的存在,又忘卻了存在的真實意義。
因此,要克服世界的物化,首要的任務是獲得對于存在意義的領悟。正是在追問存在意義的過程中,海德格爾回到了人類的生活世界。海德格爾認為,人類是這樣一種存在,即他為了自身的存在而存在,因此,在人類的存在即人類的生存中就已包含著中對于存在的理解。有鑒于此,海德格爾希望通過對于人類生存結構的分析,揭示出存在的意義。而人類首先就是一種在世界之中的存在,也就是說,人類不是一種孤零零的抽象物,不是一個物化的現(xiàn)成存在,世界總是隨著人類的到場而敞開,只要人在此,世界總已經在此。實際上,只有在世界已經敞開的情形下,我們才能在敞開的世界境域中和現(xiàn)成的存在即物相遇。但是,在說明世界的結構的時候,海德格爾卻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
海德格爾是從人的周圍世界,也就是用具世界開始他對于世界結構的分析的。用具世界實際上是按照目的和手段的關系相互聯(lián)絡的世界,它不能夠闡釋自身,只有在人的生存中,它才可以得到闡釋。但是,人類又不是什么最終的目的,人類的完整性不在于他能夠在某個目的中讓自身得以終結,從而給予整個用具的世界一個終極的解釋;人類是一種可能之在,人類要想獲得自身的完整性,就必須向一種終極的可能性挺進,即向他不在世界中生存的可能性挺進,也就是說,人類只有進入虛無才可以獲致能夠讓用具的世界得以闡釋的意義視域。然而,虛無作前止步,他克服物化世界的努力是又陷入到一個虛無的世界。
不過,海德格爾對于存在意義的追問還是有積極意義的,這就是使我們認識到,人是一種和他的世界相關的存在,我們不能拋開人的世界來理解人。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人的世界是怎樣的一個世界,人又是如何與他的世界相關聯(lián)的。對此,加達默爾的解釋學可算是一種解答,在他的語言本體論中,世界被賦予了一個非物化的結構,可以說在加達默爾的解釋學中,生活世界得以本體化。關于加達默爾的本體論思想我們留待下文再詳細闡釋。
政治世界的發(fā)現(xiàn)是阿倫特為當代哲學所作的一個重要貢獻。對于阿倫特來說,生活世界首先是一個政治的世界,或者說只有在政治的世界中,才能顯現(xiàn)人類存在的真實本質。
阿倫特關注的焦點是現(xiàn)代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存在特性的威脅?,F(xiàn)代技術的特點在于它已經和自然融為一體,也就是說,技術已經參與到自然的循環(huán)之中,技術的力量已經轉變?yōu)樽匀坏牧α?。因此,技術不再是人的用具,相反人類的存在已扎根于技術之中,并隨同技術一道被卷入自然的循環(huán)之中,這樣的人類和自然當中的生命沒有本質的區(qū)別,生命和自然是融為一體的,它和自然一道進入永恒的循環(huán)之中。就其存在特征而言,生命是沒有真正的個體性的,個體生滅變幻而類永恒。當人類隨同技術進入自然的永恒循環(huán)之后,人也就成了一個自然當中的類,通過個體的生死更替保持著類的永存,而類無非是相同個體的無限重復。因此,在技術的時代,人類已不再是有個性的存在,或者說人類已喪失了他的存在。
要想擺脫自然的永恒循環(huán),唯一的辦法就是進入政治的世界。政治的世界是一個公共的空間,是個體的言行得以展現(xiàn)的空間,因而政治的世界對人的存在具有構成的意義。首先,在政治公共領域,個體可以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明自己是一個獨特的、有個性的存在,而不是類當中匿名的一員;其次,在政治的世界,人可以成為開端性的存在,即人可以成為新事物的創(chuàng)始者,可以創(chuàng)造出前所未有的存在,因而可以掙斷自然的鎖鏈,成為自由的存在;第三,在政治的世界中,人的過錯可以得到他人的寬恕,因此,人的存在對其自身來說,才不至于成為永恒的厄運,不會成為無法擺脫的重負;最后,在政治的世界,個人治的世界就可以獲得一種真正的不朽,這是一個獨特個體的不朽,是通過顯示自身獨一無二性的性獲得的不朽,而不是無名的類的永恒重復。
總而言之,只有在人類的生活世界發(fā)現(xiàn)政治的維度,或將生活世界政治化,人類才可能擺脫異化的世界,從而實現(xiàn)自身的真實存在。
以上我們從克服世界異化的角度對生活世界理論的幾種發(fā)展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不過,這些理論的意義并不僅止于此。上述的幾位思想家在尋求克服世界異化方法的同時,也為哲學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因此,在上述幾種生活世界理論的發(fā)展路徑中,我們實際上可以發(fā)現(xiàn)當代哲學發(fā)展中的兩個基本趨勢:哲學的去先驗化和實踐哲學的復興,以及本體的'中介化和哲學的本體論復興,它們只有根據(jù)生活世界理論才能得到更加完整的理解。
1.哲學的去先驗化和實踐哲學的復興。
生活世界的發(fā)現(xiàn)對先驗哲學來說構成了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先驗哲學的思維模式是一種建構性和控制性的模式,它相信在先驗主體的基礎上可以建構一切,這也就隱含著控制一切的可能性。但是,生活世界恰恰不是一個可以憑空構成的世界,因為生活世界不是一個物的世界,而是一個人的世界。人的基本存在特性之一,正如阿倫特所說的那樣,在于他能夠創(chuàng)造出前所未有的存在,人本身就是一個開端,是創(chuàng)始者。因此,作為能夠進行創(chuàng)始行為的人,是不可以按照任何先驗的模式加以建構的,這違背人的存在本性。
正因為如此,在胡塞爾以先驗自我為基礎去重建生活世界的時候,最困難的地方就是如何構造出生活世界中的人類,即有自己的肉身并在世界中生活的、眾多的自我。胡塞爾通過自身回憶即自我反思的方式重構了自己的自我,但是要在先驗自我中構造出和我共同生活與世界之中的其他人的人格,實際上是不可完成的任務。不過胡塞爾認為,可以通過移情的方式,將構造自我的方式轉用于他人,毫無疑問,這種做法必然會喪失他自己所要求的現(xiàn)象學的自明性。胡塞爾反對的是技術性建構,他所要堅持的是反思性建構,因為在反思性建構中可以保證意識的自明性。不過,當他將移情作為反思性建構的組件他們重建歷史和文本的一個基本方法,在他們那里,移情是精神科學的專有技術。當胡塞爾向精神科學的專有技術求援時,他就放棄了徹底的反思態(tài)度,而走向了對他者的對象性和控制性的重建。
然而,不僅在先驗自我中通過純粹的反思構造出他人是不可能的,即使僅僅在反思中構造出自我也是不可能的,海德格爾的生存論分析已經揭示了這一點。海德格爾自始至終都不愿意使用自我這個概念,更不用說先驗自我了,當他要表達每個人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時,他使用的是“我自身”這個概念。雖然海德格爾承認,對“我自身”的詮釋說明整個生存論分析實際上是建立在唯我主義基礎之上的,他稱之為生存論的唯我主義,但他并不承認“我自身”可以作為一個先驗的起點,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構造出整個世界。由于人類此在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人類自身的存在離不開他和世界的相關性,因此,要理解每一個人類此在在何種意義上是不可替代的個別化存在,必須從他的在世存在著手。但是,在世有兩種形式,_種是陷入生活世界中的各種具體關聯(lián)中,從而在物的存在中失落自身;另一種是直接返回自己的本真存在,回到自己的純然在世中來。只有在第二種在世方式中,人類此在才能個別化自身;因為在第二種在世方式中,生活世界中具體的、經驗性的關聯(lián)已經沉陷在純然的世界之中,人類此在也不得不從各種具體的關聯(lián)中解脫出來,直面自己本身的存在,從而個別化自身,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4]??梢?,“我自身”是扎根于虛無之中的存在,回到“我自身”同時意味著沉陷于虛無之中。向虛無的沉陷說明先驗哲學作為起點的自我本身就是不可確定的,就此而言,海德格爾的生存論分析已經在根基之處揭示了先驗哲學的不可能性。
可見,從生活世界理論的諸種發(fā)展路徑我們可以看出,作為先驗哲學最終根基的先驗主體本身就是無根的,這樣一個自身就缺乏自足性的基石當然不足以支撐起先驗哲學的大廈??梢哉f,通過生活世界理論完成的對先驗主體的解構,已經宣告了先驗哲學的終結。不過,先驗哲學的終結不代表哲學的終結,在生活世界的基地上,實踐哲學卻獲得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因此,在先驗哲學終結的同時,我們又迎來了實踐哲學的復興。
我們知道,當初亞里士多德之所以要區(qū)分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就是因為人類行動的領域是一個包含著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的領域,也正因為如此,人類才有籌劃自己的行動,以及進行自由選擇的可能。而在理論理性發(fā)揮作用的形上領域,一切都是由不變的存在構成的,理論理性所能做的就是參與到不變的存在當中去,而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存在,因此,理論理性的最高形式形而上學就是對于不變本質的沉思。不過,形而上學和實踐哲學并不是兩個并行和平等的哲學形式,形而上學是更為高級的哲學形式;實踐的最高目的就是要為作為一種生活形式的形而上學的沉思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形而上學凌駕在實踐哲學之上。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在亞里士多德的思想體系中,形而上學和實踐哲學之間還是存在著重大差別的。到了近代,先驗的主體及其活動法則已經代替了形而上學的不變本質,對于形而上學來說,這只是改變了表現(xiàn)的形式,對實踐哲學而言,則意味著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傳統(tǒng)的衰落。
實踐哲學發(fā)展到近代已經完全處于先驗哲學的統(tǒng)治之下,認識活動的領域和實踐活動的領域,在近代哲學中是是按照同樣的模式來理解的。所謂的理解,實質上是按照先驗的法則進行重構。作為近代實踐哲學最主要成就的政治哲學就是從先驗的實踐主體出發(fā),按照某種先驗的法則來建構國家與社會的,這可以說是認識領域的先驗哲學模式在實踐領域的簡單轉用,是實踐哲學向先驗形而上學的自覺臣服。也正因為如此,亞里士多德開創(chuàng)的實踐哲學傳統(tǒng)衰落了。然而,生活世界理論發(fā)展所帶來的去先驗化過程從根本上改變了實踐哲學的前提,既然不存在什么先驗的主體,在實踐領域當然就不存在以之為基礎的先驗的行動法則。如此,實踐哲學就擺脫了先驗形而上學的統(tǒng)治,開始于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傳統(tǒng)再度復興,成為當代哲學發(fā)展的一個基本趨勢。
但是,實踐哲學的復興不是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傳統(tǒng)的簡單重復,因為實踐哲學的存在條件已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在亞里士多德那里,還承認一個終極本質的存在,它能夠為實踐哲學提供最終的目標,因而實踐哲學還是處于一個理性體系之下的。在先驗哲學解體之后,當代實踐哲學已經不可能在自身之外為自己確立一個行動的最終根據(jù),這就會引發(fā)這樣的問題,即扎根于生活世界之中的實踐哲學如何才不至于陷入虛無主義的困境之中的昵?實際上,這也是在追問實踐哲學的本體論基礎。當代哲學如果不為自己確立一個牢固的基礎,虛無主義就是不可避免的歸宿。當代哲學發(fā)展中的另一個基本發(fā)展趨勢,同樣是依托于生活世界理論的本體論復興,為確立實踐哲學的本體論基礎給出了有益思考。
2.本體的中介化和哲學本體論的復興。
海德格爾對存在意義的追問,使得本體論問題再次成為哲學的重心之所在,本體論在當代又一次復興。本體論復興當然不是對過去的本體論思維方式的復興,而是要對存在的意義作出全新的詮釋。我們知道,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存在著本體論區(qū)分的兩種形式,一個是有限存在和無限存在的區(qū)分,一個用海德格爾則是存在和存在者的區(qū)分。第一個本體論區(qū)分的意義在于設定了一個超越者,它作為超越世間的存在,卻能夠作為世界的最終基礎,后來的主體性問題、特別是先驗主體的設定都是這個超越者的翻版。通常所說的本體論思維方式或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其本體論上的依據(jù)就是這個超越世間的無限者。形而上學的統(tǒng)治地位說明本體論區(qū)分的第一種形式長期以來規(guī)定了哲學的發(fā)展模式,近代先驗哲學也在第一個本體論區(qū)分中有其最終的根源。亞里士多德本體論區(qū)分的第二種形式,長期以來并沒有得到充分的探究,海德格爾的存在追問讓第二個本體論區(qū)分成了哲學的主題,由此,才有當代哲學的本體論復興。
如果存在不同于存在者,不管是有限的存在、還是無限的存在,那么如何理解的存在的意義昵?海德格爾的生存論分析所要解決的正是這個問題。直接追問不同于一切存在者的存在所具有的意義是不可能的,但是,人類的存在又讓人們保留了一點希望。人類是這樣一種存在,即他是為自身的存在而存在的,因此,在人類的存在中就已經包含了某種對存在意義的領悟,生存論分析的任務就是讓這種領悟得到徹底地澄清,以便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就存在本身闡釋其意義。可見,回歸生活世界目的在于開創(chuàng)一條全新的哲學發(fā)展之路。但是,正如我們在上文中分析的那樣,海德格爾在解構先驗主體性的同時,也讓人類自身的存在以及他存在于其中的世界都陷入虛無之中。海德格爾的問題在于,他雖然放棄了無限存在和有限存在之間的形而上學的區(qū)分,承認生活世界是理解存在的根基之所在,但是,他又在存在和存在者之間劃定了一條無法逾越的界限,給自己制造了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由于海德格爾要在人的存在之中探求存在本身的意義,在堅持存在和存在者之間的絕對區(qū)分的前提下,他必然要將人類自身的存在、以及隨人類自身存在而展開的世界,同生活世界中具體的事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嚴格地區(qū)別開來,一旦抽離于生活世界中的具體關聯(lián),人類自身的存在和他的世界必然同時幻化為虛無。
實際上,海德格爾已經認識到了,要理解人類自身的存在,離不開生活世界中的具體關聯(lián),但是,他又認為人類在這些具體的關聯(lián)中會失落自身的存在,因此,為了回到人類的本真此在,人類此在必須抽離于生活世界中的具體關聯(lián),或者用他的話說,必須讓這些具體的關聯(lián)沉陷在虛無之中。不過,只要決心置身于生活世界的具體關聯(lián)之中,還是有可能找到_條通向新的本體論的道路,這一點,在哈貝馬斯、阿倫特和加達默爾的生活世界理論中已初露端倪。
人雖然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但不是孤獨的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必然是處于各種具體關聯(lián)之中的存在,離開這些具體的關聯(lián),人的存在就是不可理解的;更確切地說,人的存在實際上是在各種具體關聯(lián)中被構成的。這一點在阿倫特政治公共領域的分析中就已經得到說明,如上所述,政治世界之所以被阿倫特看作生活世界的本質構成部分,是因為在政治世界個人實現(xiàn)其存在的行動空間,同時,也只有在政治世界,個人行動的成就才能轉變?yōu)槌志玫拇嬖?。總而言之,只有通過共同置身于政治世界的他人存在的中介,個人的行動才是可能,同樣要通過他人的中介,個人的行動才可能是有意義的。對此,哈貝馬斯作了更為系統(tǒng)的分析。根據(jù)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生活世界首先是一個交往的世界,個人作為交往世界中的一個無可替代的存在,單靠在自身反思是不可能實現(xiàn)自身的個體化,從而確立自身存在。要確立自身的存在,個體必須得到他人的承認,只有被他人承認為一個負責人的對話者,能夠根據(jù)經合理論證的理由對自身持批判態(tài)度的對話者,這也就是著名的主體間性。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對主體間結構的分析,實際上已經觸及到了過中介的存在,離開他者的中介,任何個人都不能實現(xiàn)自身的存在,不能展示自己真正的存在本性。
在加達默爾的語言本體論中,人類生存中的中介性結構被擴展為普遍的存在結構,因而為發(fā)展出一種全新的哲學本體論指明了一條可行的道路。
加達默爾對本體論問題的關注是從揭示真理的存在方式開始的。這里所說的真理主要是精神科學中的真理。在加達默爾看來,精神科學中的真理不是某種現(xiàn)成的東西,精神科學的真理不是我們可以通過某種方法就可以重構的物,相反,它類似于另一個向我們訴說的主體,當然,這不是一般的主體,而是在其訴說中開啟了真理之境的主體。不過,這樣的真理不是我們可以直接把握的,我們只有參與其中,才能夠理解這種真理,也就是說,我們只有從自身的處境出發(fā)、即從我們自身的生存實踐出發(fā),我們才能夠進入真理之境,才能領悟精神科學的真理。因此,對于真理的理解就是真理的實現(xiàn),就是讓真理進入我們的生活;只有在生活世界中,真理才得以成其為真理。精神科學的真理正是通過在歷史性的實踐中不斷重現(xiàn)才得以存在的,可見,對于人類的精神領域而言,真理就是一個過程,是真理通過歷史性的實踐中介不斷擴充自己的過程。就此而言,真理是一種中介性的存在,它只有通過歷史性的中介才能顯現(xiàn)自身。
加達默爾并沒有就此止步,他進一步將真理的存在方式擴展為世界的存在方式,從而揭示了一個普遍的本體論結構。正如精神科學中的真理要通過中介性的理解活動展示自身的存在一樣,世界也要通過中介才能展示自身的存在。世界展示自身的中介是語言。世界就其自身而言,是沒有意義的,一個純粹在自身中的世界也是無法顯現(xiàn)的存在,即無法顯現(xiàn)自身存在的存在。只有進入語言之中,世界才是一個可以理解的世界,世界的存在才能得以顯現(xiàn)??梢哉f,世界只有進入語言之中,就是進入自己的存在之中[氣不過,各民族的語言是不同的,世界在不同的語言中會顯現(xiàn)為不同的面貌。但是,在加達默爾看來,這并不成為問題。雖然世界要通過中介才能顯現(xiàn)自身的存在,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世界和它的存在中介是合一的,也不意味著世界和它的存在中介之間不存在任何差異。語言是對于世界的顯現(xiàn),但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都不會窮盡世界,因此,語言的多樣性能使世界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對于這些不同的語言而言,由于它們都是世界的中介,都包含世界的真理,因此,它們彼此之間也是可以進行對話和交流味著就某些問題形成共識,因為,在對話的過程種,每一種語言都可以通過其它語言的中介來擴充自己的存在,而世界也在不同語言的相互中介的過程中得到更豐富的顯現(xiàn)形式。
這樣,加達默爾實際上已經提出了一種新的本體論,這種本體論的核心思想是承認一切存在都是中介性的存在,這根本改變了對存在的傳統(tǒng)看法。按照傳統(tǒng)本體論,真正的存在都是自足性的存在,只有這樣的存在才可以世界的基礎。因此,當代哲學的本體論復興實際上是本體論在當代的變革。
三、結語。
實踐哲學復興和本體論復興作為當代哲學發(fā)展中的兩個基本趨勢是相互構成的。只有在中介性的本體論的基礎之上,實踐哲學才能真正擺脫形而上學的陰影,成為不同于傳統(tǒng)實踐哲學的當代哲學形態(tài)。同樣,中介性的本體論首先是在實踐活動的內在結構中向我們顯現(xiàn)的,如果不是實踐哲學的復興,如果不是實踐活動在當代哲學中的優(yōu)先地位,哲學本體論很難走出先驗主義的窠臼。此外,只有在實踐哲學和中介性的本體論相互奠基的關系中,我們才能獲得對現(xiàn)代物化生存狀況進行批判的哲學基礎。只要存在都是中介的存在,將事物當作對象加以改造,并封閉在特定的存在模式之中都是違背事物的存在本性的;同時,只有立足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事物才能夠和人的創(chuàng)始性活動一道進入新的存在的可能性。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們還遺留了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即實踐哲學如何避免虛無主義困境的問題,這_方面是篇幅所限,另一方面,本人已有專文論述,不在此重復。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五
哲學是美好生活的向導,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它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fā)展,正確對待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正確對待進與退,得與失,名與利,從而為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哲學是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解決問題,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和生活質量。
簡單來說“哲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的本質即生性的激活,生命的意義在于生活,人活著就是為了生活,在于活得充實,是經營人生的生活理念。人生的真理,在于能夠根據(jù)實際的情況,從各種目的、條件、因素、力量、可能出發(fā),尋找一條最適合人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的道路。而這一切,都需要不斷地根據(jù)現(xiàn)實的、歷史的、未來的條件來作出判斷,需要永無止境的探索和追求。
哲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面對生活,生活的生成性必然使前一個時代的哲學與后一個時代的生活發(fā)生斷裂,這時就要求哲學回歸生活世界。生活是生命體對當下此在狀態(tài)的感覺,每一個人的生活只能在特定的空間中展開,人之生活的狀態(tài)往往表現(xiàn)為建立在人客觀活動過程上的主觀感覺和評價,是一種心理與精神的反映;而人生活的空間構成與人生活的狀態(tài)構成,皆是在人生活的時間構成中存在并展開的。例如;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他瘦小的身子鉆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每個人的心,都像上了鎖的大門,任你再粗的鐵棒也撬不開。唯有關懷,才能把自己變成一只細膩的鑰匙,進入人的生活中,去了解生活哲學,它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關于我們生活的學問或藝術。
馬克思說:“哲學非常懂得生活,它知道,自己的結論無論對天堂的或人間的貪求享受和利己主義,都不會縱容姑息。文化危機主要表現(xiàn)特征為自然科學或者科學理性與人類社會或人類生存意義的分裂。在這次分裂中,人由原初的終極意義而變?yōu)槭侄危ぞ呃硇詨阂至巳宋木?,科學遮蔽了人的存在與意義。因此,生活世界是哲學的“一個持久的有效性的基礎,一個不言而喻的一勞永逸的源泉?!比魏握軐W都植根于生活世界中,才能獲得與這個世界的持久的意義關聯(lián)。哲學與生活世界的關聯(lián)意識卻經歷了一個從不自覺到逐漸自覺的.發(fā)展歷程,特別是到了現(xiàn)代,回歸生活世界已成為普遍的呼聲,哲學與生活世界的關聯(lián)已經成為共識。所以,生活世界問題與其說是一個局部問題倒不如說是一個哲學的普遍問題。
生活就是人的一個舞臺,我們都在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日常生活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日常生活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是新知識、新觀念、新能力的演練基地,對人的自由個性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常生活為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日常生活的惰性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內涵要求存在相斥性,正因為如此,日常生活對人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日常生活的惰性阻礙人的能力的發(fā)展,而狹隘的日常交往阻礙社會關系的發(fā)展?,F(xiàn)代哲學對生活的特征及結構分析、對主體問性理論的發(fā)展、對生活知識問題的闡釋,探討和當代日常生活的建構。
哲學并不是站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來關照人的生活的活動,它就是人的生活本身,人是對象性存在物,這不僅意味著人之外有對象存在,人要依賴于對象才能存在,而且是指人是對象化存在物,人所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己或對象化自身,就是要成為全面的人。諸如文學、藝術、科學、物質生產勞動,宗教、政治、軍事等等一切活動均是人的生活,物質生產勞動,活動也是勞動,是一種精神性勞作,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并無本質不同。生活就是人的存在的全部內容,不同的生活樣式就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這樣,哲學與生活的本質上就是哲學與人的關系。
哲學的思想指導是為了建設美好的日常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從日常生活消費角度,我們應倡導科學消費,防止人的物化;從日常生活觀念角度,我們應培養(yǎng)科學的生活觀,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從日常生活活動的角度,我們必須建設和諧社區(qū),提供良好的日常生活空間;從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角度,我們應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境界。所以說哲學的旨是為建設美好的日常生活提出建議和基本框架,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日常生活這一更有效的現(xiàn)實途徑。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六
摘要:中職學校開展《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知識的學習,把握哲學與人生發(fā)展的密切關系,增強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方法分析解決人生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問題的能力,從而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提高踐行人生的能力,確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在社會中實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
在教學中,應充分體現(xiàn)“三味”,即堅持以生為本的“生本味”、注重生活化教學的“生活味”、強調哲學課程學習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活動味”。
力求通過指引學生體驗“三味”,讓哲學智慧照亮學生的人生之路,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關鍵詞:中職《哲學與人生》生本味生活味活動味。
有些學生認為,哲學學起來無用也無味,甚至存在畏難情緒。
那是他們沒有真正領悟到學哲學、用哲學的意義,沒有把哲學置于人生發(fā)展的歷程中來理解、考量、應用,未能學以致用。
筆者認為,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應注重在指導學生學習哲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堅持以生為本,有效結合學生對人生、生活的體驗、感悟和理解,在身體力行的生活實踐中應用哲學,感悟人生道理,增長人生智慧,明確人生發(fā)展的方向和意義。
一、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彰顯生本味。
中職教學應貫徹生本教育新理念,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堅持“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等理念。
面對中職學生,教師要把他們視作具有鮮活生命和個性的個體,他們的學習、進步、發(fā)展是我們從事中職教育教學的宗旨。
1.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筆者在中職學生中開展《哲學與人生》教學,摒棄過去純粹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更多地關注學生能通過哲學課程的學習,主動參與課堂,在師生互動中張揚個性,增強生命活力,獲得切身體驗和感受,尊重人格、理解需求、挖掘潛能,獲取主動學習、發(fā)展的持續(xù)動力。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定教”的教學原則,力求引導學生做到導學習重點撥、先活動后學習、教師少講學生多學等具體要求。
如在第五課《發(fā)展變化與順境逆境》教學中,筆者采用了這樣的導學教學步驟:引導明確學習任務—分組討論—交流共享—解決學習問題—拓展延伸。
具體要求學生,先于課前對“發(fā)展變化與順境逆境”學習能力做必要的預習,課堂上結合教師的導學預設開展課堂中的小組間討論,可在同一小組或臨近小組之間共享討論成果,再由小組分別推舉學生代表發(fā)言,其他學生認真聆聽,并對學生代表的發(fā)言進行質疑,提出觀點。
要特別注重的是生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他們相互合作開展學習,真正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激發(fā)學習興趣。
課后布置學生寫作小論文《我看人生挫折》的延伸拓展是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途徑。
堅持以生為本,就必須處處為學生著想,為他們創(chuàng)設有效的學習情境,關注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發(fā)展,從而有效改變以往中職生在哲學課堂無所事事、昏昏沉沉的不良學習姿態(tài)。
2.在合作中學習,注重團隊精神。
中職生學習基礎較差,在面臨課堂學習時往往積極性不高,而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卻相當強,在以活動形式為主的課堂中卻表現(xiàn)出極強的表現(xiàn)欲,并且團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較強,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即針對中職生的哲學課堂學習,我們應注重引導學生多在活動中參與互動學習,避免枯燥沉悶的哲學說教,并在活動中鍛煉團隊合作,充分發(fā)揮團隊的作用,使得個體和團隊素質得到適當發(fā)展。
筆者曾在中職學校校際交流課中,以“物質運動與人生行動”為課題開展了一次公開教學活動,主要形式為通過教師列舉典型案例、創(chuàng)設情境,并將學生分四個學習小組,組內以學生代表為小老師,在教師設置的案例和情境引導下循序漸進地開展討論學習、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討論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xiàn),積極性和主動合作精神都得到很好的發(fā)揮,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注重探究性學習,增強參與哲學課堂的動力。
在中職哲學課堂中,教師只有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在哲學課堂中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質疑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在參與質疑、分析、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增強參與課堂的動力,掌握獲取解決問題的技巧和方法。
在探究學習活動中,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都有話可說,都有所收獲。
如在“如何區(qū)分新舊事物”、“如何對待人生發(fā)展中的順境和逆境兩種境遇”等教學問題中,筆者很好地引導學生結合已學知識,開展探究學習,由他們發(fā)現(xiàn)、質疑、分析解決問題,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二、哲學即是生活,課堂教學充盈生活味。
1.貼近學生,貼近生活。
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體現(xiàn)了鮮明的生活味,課程內容設置充分把哲學原理廣泛地結合中職學生生活實際,從第一單元到第五單元都始終圍繞中職生人生道路的多個視角,如唯物論與人生選擇、辯證觀點與人生態(tài)度、認識論與人生實踐、歷史觀與人生理想、創(chuàng)造與實現(xiàn)人生價值等。
因此,中職哲學課堂教學必須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增添教學的生活趣味,充實哲學教學的時代感,讓學生感受到哲學就在生活中,生活即是哲學。
筆者認為,中職哲學要讓學生喜歡,要讓學生勇于參與課堂,更重要的是結合學生實際開展課堂活動。
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實踐和認識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原理之后,筆者指導他們結合自己的學習與生活實際,做到知行統(tǒng)一,從而很好地解決了“在知行統(tǒng)一中體驗成功”的教學問題。
相反,教師如果不從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出發(fā),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毫無體會感受,那么哲學課堂可能就顯得動力不足、蒼白乏味。
2.讓時政進哲學課堂,讓學生當自己的老師。
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密切結合學生的學業(yè)和就業(yè),針對學生的學習特征、心理素質、實踐能力,關注國內外大事等,適時引時事政治素材進課堂,把哲學學習與自己身邊的社會生活相融合,讓課堂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哲學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增強學生積極應用哲學原理和方法解決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
并且,筆者經常借助哲學課堂教學,積極鼓勵學生主動搜集一些社會時政熱點、學生或學校身邊發(fā)生的事件,并在學習小組中適當篩選,選擇出較有代表性的話題由學生代表在課前10分鐘進行演講,鍛煉學生表達和表演的能力,讓學生當自己的老師。
有的學生講得相當好,還能夠結合所學的哲學知識進行點評,贏得學生的陣陣掌聲。
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與實踐,體現(xiàn)活動味。
1.注重實踐性,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中職哲學課堂不應變成純粹的哲學理論說教,而應努力將學生的“人生”與“哲學”相結合,讓學生在學哲學中有效利用哲學,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指導。
在這一點上,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內容設置較合理,主要以哲學學習指引人生,以人生實踐體驗哲學。
筆者認為,哲學學習是為學生的人生實踐服務的,教師應通過學哲學強化對學生學習、擇業(yè)、就業(yè)過程中面臨的人生問題的指導作用,發(fā)揮哲學學習的實踐性意義,使得學生既能掌握基本的哲學原理和觀點,又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選好人生路,走好人生路作為《哲學與人生》的課堂教學重點。
如在第八課《現(xiàn)象本質與明辨是非》教學中,筆者充分應用案例教學法,針對第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識別假象、把握本質、明辨是非”,列舉了現(xiàn)實生活中諸如“科學算命”、電腦測字或測姓名等“偽科學”,發(fā)動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其中的哲學道理。
在學哲學的過程中有效結合生活實際,解決現(xiàn)實問題,這是哲學學以致用原則的真正教育意義。
2.學習和實踐活動多樣化,注重在活動中學哲學。
中職《哲學與人生》課堂教學可以通過教師優(yōu)化課堂教學,采取多樣化的形式變得豐富多彩。
筆者主張,學哲學不應是單純枯燥的理論羅列,應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學形式,特別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哲學效果更顯著。
首先,充分利用《哲學與人生》教材中現(xiàn)有的體驗探究活動素材,如教材插圖、體驗與探究、拓展與延伸等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效結合哲學基礎知識的學習,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在課間活動中輕松解決了哲學問題,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筆者特別關注哲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盡可能對課堂活動教學進行有效拓展,延伸學生的學習實踐空間,如積極指導學生結合中職生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實習工作等形式,引入哲學課堂,以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和工作中的切身體會作為哲學課中的有益素材和資源,豐富哲學課堂教學。
此外,還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典型案例充實教學內容,結合社會實踐活動談談體會感受,進一步領悟哲學意蘊,通過參加座談會、聽報告會反思哲學道理等,豐富哲學教學活動的形式,增強教學效果。
總之,中職《哲學與人生》教學具有鮮明的生本味、鮮活的生活味、多樣的活動味,只有靠教師的細心體驗才能感受到,只有在教師熱心教育并具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慧眼、勇于突破、勤于摸索,才能捕捉哲學教學中的各種有益信息和課堂資源,不斷提高中職哲學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楊湘洪.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政課教學新模式[j].常州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01).
[2]李曉慧.中職“哲學與人生”案例導課藝術性探索[j].教師(中),(12).
[3]梁文俠.哲學與人生[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8.
[4]陸浩勤,黃巍,彭茂清.中職校德育在專業(yè)教學中的滲透模式研究[j].中等職業(yè)教育,2012(12).
[5]曹小華.關于中職快樂德育課堂之構建[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2(03).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七
衣俊卿提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論,區(qū)分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日常思維和非日常思維,為文化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對于深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說明當今世界文化危機具有積極意義,對于我們的文化哲學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啟示意義.但是目前還顯得粗疏,如:注重宏觀社會研究而缺乏微觀的個體分析,對于日常思維和非日常思維的區(qū)分顯得絕對化,對“制度化領域”的思維性質判斷不夠準確.實際上,日常生活中的日常思維即馬克思所說的“實踐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非日常思維即科學的.、藝術精神的、宗教精神的掌握方式,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產生的專門的思維方式.雙方通過人生感悟達到“度”的掌握而互相聯(lián)系、互相轉化,是不能截然區(qū)分的.
作者:夏之放xiazhi-fang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山東,濟南,250014刊名:東方論壇英文刊名:orientalforum年,卷(期):2007“”(5)分類號:b83關鍵詞: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日常思維非日常思維掌握世界的方式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八
理解哲學就在我們身邊。聯(lián)系身邊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學思想。
【教學重難點】
哲學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產生于人們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
一、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1、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哲學大家還沒有學習,不大了解,那什么是生活同學們清楚嗎?(教師提問若干學生隨意談談“什么是生活”)翻開課本的“致同學們”,我們可以看到“生活”的概念,原來生活就是人類從事的各種活動的總稱,它包括了經濟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那我們現(xiàn)在坐在課室里學習算什么生活呢?(文化生活)對,我們的學習其實也是屬于生活的。遠的不說,我們就以學習生活來看看,它和哲學有沒有關系。(教師在黑板上寫上兩列,一列是“生活”,一列是“哲學”)
我們班是政治班(歷史班、地理班……),下面我們請若干同學來談談,當時高一為什么會選擇政治(歷史、地理……)作為自己的專業(yè)科呢?(若干學生回答,答案無非就是“興趣”、“基礎較好”、“家里原因”、“其它科目都不好”……)從以上幾位同學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出,每個人作出選擇的時候,依據(jù)是不一樣的,但無一例外,都是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的,這就恰恰符合哲學里的觀點――“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另外,雖然很多同學都說,是因為興趣所以才選擇這個專業(yè),不過在高一的時候,就有不少同學問我:老師,報政治(歷史、地理……)的人多嗎?學政治(歷史、地理……)有什么前途呀?找工作好找嗎?高考的時候有什么專業(yè)的報呢?大家會發(fā)現(xiàn),其實你選擇政治(歷史、地理……)是綜合考慮了各個方面的情況的,大家并不是片面的、孤立地看問題,而是全面地、聯(lián)系地看問題,這恰恰就是我們哲學的觀點,生活與哲學密切相關。
生活哲學
高二選科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全面地、聯(lián)系地看問題
我們已經發(fā)現(xiàn),雖然我們沒有學過哲學,不過在我們解決“選科”這個問題的時候,卻有意無意(無形)中用到了哲學的觀點、方法,體現(xiàn)了哲學的智慧。人們的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學。哲學是與智慧息息相關的,哲學的智慧不是從人們的主觀情緒中憑空產生的,而是來自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在處理人與自然界、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己關系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所以說,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人類在實踐中產生的一種主觀狀態(tài)――驚訝和困惑被先哲們看成是哲學的開端。
2、哲學來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在生活實踐中,人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圍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觀念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實踐。同學們都十六七歲了,還記得小時候的事情嗎?可能大家都忘卻了,不過我們觀察那些剛出生的嬰兒,他們總是用好奇的眼光觀察這個世界,可惜他們還不能說話;稍大一點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口問一些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問題。
p3探究――你在童年時代是否也思考過類似的問題?杞人憂天的故事能夠給我們什么啟示? (人們在童年時代大多曾癡迷過“是雞生蛋,還是蛋孵雞”這種讓人永遠也不可能找到答案的“無聊”問題,為什么太陽會從山那邊落下去呢?為什么會天黑呢?為什么人會死亡啊?這些問題看起來是很簡單的,不過這些問題卻觸及了哲學方面的東西。杞人憂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種追問和思考,而這種追問和思考非常寶貴,它使我們的思想進發(fā)出哲學的火花。我們的哲學來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總之,哲學并不神秘,也不是高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思想樓閣,它來源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來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一句話,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1、哲學就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
哲學就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在古希臘文和英文中,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漢語中,哲就是智慧,哲學就是智慧之學或追求智慧之學,即愛智之學。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是現(xiàn)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
p4探究――這兩個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有何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想一想,思維方法在人們生活中起著什么作用。(一位學生是一種常規(guī)、形象思維,另一位學生是一種創(chuàng)新、抽象思維。不同的人往往會有不同的思維方法,哲學對于人們思維方法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哲學可以給人以智慧,可以提高人的思維層次,鍛煉人的思維能力。思維方法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哲學的任務是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個船夫在湍急的河中駕駛小船,船上坐著一位哲學家。在船劃動后,哲學家問船夫:“你懂得歷史嗎?”船夫搖搖頭,哲學家說,“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边^了一會兒,哲學家又問:“你研究過數(shù)學嗎?”船夫又搖搖頭,哲學家說:“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闭斦軐W家與船夫繼續(xù)交談時,一陣巨風將小船掀翻,哲學家和船夫都被拋進河里。
這時,船夫喊:“你會游泳嗎?”哲學家在水中掙扎地回答道:“不會?!贝蛘f:“那你就失去了你的整個生命?!甭犃松厦娴墓适?,你得到了什么啟發(fā)?(哲學并不是高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思想樓閣,它與我們的生活和實踐密切相關。哲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虛榮心,或束之高閣、夸夸其談,而是照亮我們前進方向的理性和智慧明燈,為我們的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而這位哲學家不善于用哲學的智慧指導我們的生活與實踐,再好的哲學也會失去意義。)
p4探究――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質、沒有對自然和社會的正確認識,就不能享受快樂? (不知道宇宙的性質、沒有對自然和社會的正確認識,就意味著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世界觀不正確,就不會有幸福的生活。) 20xx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fā)生近40年來世界上最強烈的地震,遇難者超過23萬人,還有大量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更是無法估計。
近幾年來,東南亞和南亞一些國家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砍倒了海邊的紅樹林以換取外匯,并建起大量觀景房,發(fā)展旅游業(yè)。這導致了海嘯直接撲向陸地。東南亞和南亞數(shù)國發(fā)生的地震、海嘯只是天災嗎?(東南亞和南亞一些國家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盲目砍伐紅樹林,建觀景房,違背了客觀規(guī)律,受到了自然規(guī)律的懲罰。)
哲學的智慧能使人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fā)展,正確看待我們的生活和實踐,從而為人們的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換言之,真正的哲學能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梢姡軐W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九
近段時間以來讀了博登海默的《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這本書,并寫下了這篇讀書筆記。這本書對每個學習法律的人很重要,要多重要,讀過才會知道?,F(xiàn)在看了這后有些收益,記錄如下。
首先我來介紹下此書作者。博登海默,1908年出生于德國柏林,在海德堡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1933年移民美國后在華盛頓大學研習美國法律并于1937年獲得ll.b學位。從1951年開始擔任猶他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法律教授,并于1975年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法學榮譽教授,1992年去世。博氏是綜合法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律哲學。主要論著有:《法理學》、《法理學:法律哲學法律方法》、《論正義》、《權力、法律和社會》、《責任哲學》和《英癥狀法律體系導論》等。然后再介紹一下本書的主要內容。全書的內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歷史概論中介紹了自古希臘直至20世紀70年代的各派西方法律哲學的概述(包含作者對法律的哲學思考和作用的哲學思考)。第二部分法律的本質和作用以及第三部分法律的淵源和技術。20世紀的西方法律哲學,一般來說有三大派別:社會學法學、分析法學和新自然法學。作者傾向于所謂“統(tǒng)一法理學”(或“綜合法理學”)觀點,既主張不以任何單一的、絕對的因素來解釋法律;認為法律的制定和實施要受社會、經濟、心理、歷史、文化以及各種價值判斷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全書貫穿了這一思想。該書是作者對法律的基本性質以及法律制度所追求的基本目標和價值進行哲學上的分析。該書的價值不在于面面俱到,而在于它能引起讀者認真而嚴肅的思考。因為時間關系我僅就本書第十一章節(jié)中正義部分的內容進行了比較細致的閱讀,故本讀書筆記也僅就此部分中正義的概念及正義與自然法的關系這兩個部分展開重點闡述。
本書第十一章第四十九節(jié)關于正義的概念部分作者分了四個小部分來進行論述,分別是分配正義、矯正正義、契約正義及個人的非正義觀。同時作者分別從主觀向度和制度的層面進行了分析。而第五十節(jié)分析了正義與自然法的聯(lián)系。以下就此兩節(jié)內容內容進行介紹。
一、正義的概念范圍。
(一)歷史上典型的正義概念。
第一種是烏爾庇安和西塞羅的觀點。這兩人的定義強調的是爭議的主觀向度?!罢x被認為是人類精神上的某種態(tài)度、一種公平的意愿和一種承認他人的要求和想法的意向”。據(jù)此,作者做出了如下發(fā)揮。正義概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給予每個人以其應得的東西的意愿。正義要求關注他人,而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上述定義都著重強調了正義的主觀向度。故正義被認為是人類精神上的某種態(tài)度、一種承認他人的要求和想法的意向。第二種便是圣·托馬斯·阿奎拉和埃米爾·布倫納的觀點。作者進一步指出正義不應僅僅局限于精神層面,還要具體化為實際措施和制度性手段。圣·托馬斯·阿奎拉和埃米爾·布倫納這兩人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二)博登海默界定的正義之四重含義。
第一種是分配正義?!胺峙湔x所主要關注的是在社會成員或群體成員之間進行權利、權力、義務和責任配置的問題”、。然后,作者提出了一連串有關正義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通常是由享有立法權力的當局來處理的。博登海默還列舉了一些分配正義的表現(xiàn)形式,如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一家之長發(fā)布的令和規(guī)定的罰則、采邑的工時、評分制度的公平性和分配獎學金的確當性等等。第二種是矯正正義。習慣法、國際法則、工資水平和矯正正義是指當一條分配正義的規(guī)范被某個社會成員所違反時,該社會成員就應承擔賠償、返還不當?shù)美?、接受刑罰等責任。矯正正義通常是由法院或其他被賦予了司法或準司法權利的機關執(zhí)行的。它的主要適用范圍乃是合同、侵權和刑事犯罪等領域。
第三種便是契約正義。即在正常情形下,當事人處于自愿而訂立的合同是不存在不正義的情形的。但如果一方當事人隱瞞或故意錯誤表達相關信息,或一方當事人倚其優(yōu)越的實力地位而將條件強加給對方,或一代表人在毫不考慮他(她)所代表的那些人的利益的情形下就簽定集體協(xié)議,那么,雖然那些合同在形式上是自愿的,“但它卻仍具有不正義的污點”第四種便是個人的非正義觀。即“奉公守法的人和公平的人都是正義的”。最后,作者做了一個精辟的總結,認為上述所有有關正義的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一個論式:“個人應得的歸于個人”。
二、正義與自然法的關系。
(一)自然法的概念。
在法理學思想史中正義觀念往往與自然法的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但自然法概念也并非唯一。主要有以下幾種:亞里士多德認為一條正義規(guī)則“在任何地方都具有同樣的效力”,那么它就是自然的。按照圣·托馬斯·阿奎拉的觀點,自然法視為“人類普遍的和根深蒂固的品性”。而赫伯特·哈特認為自然法是“任何社會組織為了存在下去而必須擁有的”。這幾個人的觀點相似。與此對應的特里斯琴·沃爾夫持絕對論的觀點,認為自然理性永恒不變;魯?shù)婪颉に顾防张c卡多佐法官都用相對論的方法,認為自然法是相對的、可變的。而第三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約翰尼斯·梅斯納,艾爾弗雷德·維德羅斯。作者認為,以上這些自然法哲學家的觀點盡管有分歧與異議,但仍存在一致性的要素,即“自然法是由應當?shù)玫匠姓J的原則和準則構成的,而不管它們在一個國家或其他共同體的實在法中是否得到了正式表達”。也就是說自然法是高于國家法令的一種更高的正義原則。
(二)自然法隨著正義觀念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把以上的正義要求描述完以后,作者指出,應當根據(jù)生物學和心理科學中所取得的進展對人們在立法方面的基本需要進行重新思考和修正。由于人的道德情感會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生變化,所以自然法的寬容標準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在很久以前可能被認為是正當?shù)?而在當代文明社會中則為法律所禁止;在過去,人們對輕微的罪行也適用死刑,但在今天,死刑只被限制適用于少數(shù)幾種極為重大的罪行;一個現(xiàn)代國家的成員要求的最低限度的安全都比混亂社會所能期望的安全程度高得多。作者在這里再次贊同了自然法的大多數(shù)倡導者所提出的“惡法非法”的觀點。
(三)自然法是正義的最低層次。
從書中不難看出正義制度由三個層次組成:第一層次是自然法,它是正義制。
度的基礎;第二層次是“被一特定的政治和社會制度認為是正義的規(guī)范和原則”,這些規(guī)范和原則可能得到了明文法的承認,也可能沒得到其承認;第三層次是最高層次,“它是由一個更完美的和更理想的秩序的藍圖規(guī)劃構成的,而這一規(guī)劃則是一個國家的實在法所無力實現(xiàn)的”。據(jù)此,正義概念范圍極廣,不僅關注法律有序化的迫切的、即時的目的,而且關注它的遠大的、終極的目的。
綜上,是我對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近乎皮毛的理解。博登海默對正義的闡述是理性而精彩的,整本書是深刻而又有創(chuàng)意的。博登海默的正義論值得學者們深究,就算僅僅細致閱讀了此書的一兩個小節(jié)我也不得不為他那抽象、發(fā)散而豐富的思想而感嘆。正義是法律制度的實質,正義也是法律永恒的主題,而博登海默對正義的這場探討給法學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后人細細品味。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十
緒論。
本文雖然在心靈哲學的視角下研究命題態(tài)度的相關問題,但從淵源上來說,對命題態(tài)度這一概念的研究來自于語言哲學,因此必須澄清本文的研究與語言哲學視角下的研究究竟有何不同。
將命題態(tài)度納入哲學中來,其源頭來自于著名的弗雷格疑難,即態(tài)度語境下同一性替換問題。
對弗雷格及羅素關于此問題解決方法的評析促進了情境語義學(situationsemantics)的產生。
情境語義學注重研究命題態(tài)度的關系,即個體對命題的態(tài)度,比如“相信”、“期待”等,這些具有意向性的狀態(tài)能夠表達一個個體的態(tài)度。
該研究將命題態(tài)度形式化,即一個邏輯系統(tǒng)如何表示命題態(tài)度的關系,以及這個系統(tǒng)是如何構造的。
總體來說,語言學或者邏輯學對于命題態(tài)度的研究更偏重于形式化,從命題態(tài)度的結構入手來探討有關語義的問題。
其結構要素包括命題態(tài)度主體(propositionalattitudesubject)、命題態(tài)度謂詞(propositionalattitudepredicate)及命題內容。
其中命題內容指的是命題態(tài)度謂詞指向(directat)或關于(about)的內容。
第1章命題態(tài)度的含義。
1.1命題態(tài)度與心理意向性。
也就是說,患有這種疾病的人雖然能夠感知一側事物,但并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即“無意識的心理狀態(tài)”。
除了上述情況,還有些無意識狀態(tài)比如慣性。
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一個人10年不變在同一個地方居住、并且在同一個區(qū)域上班,那么每當他上下班時,即使在路上不費力尋找路標甚至走神,他依然能到達期望的地點。
或者一個人慣用手寫,提起鋼筆就會自發(fā)地尋找紙張進行書寫,那么當有人手持文件等待其簽字,慣用手寫之人可能在找到鋼筆后由于走神而忘掉待簽字文件,進而繼續(xù)翻找紙張。
這些無意識的狀態(tài)是否具有意向性?我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無論主體有沒有對當下狀況的意識,他都在心理意向的驅使下完成了某項工作。
例如某人順應心中對家的期待而在不故意的情況下抵達住所,或者能夠遵循對書寫的渴望而尋找紙張。
關于意識與意向性關系的進一步討論我們將在下一節(jié)完成。
而這種無意識的意向能否稱為命題態(tài)度?顯然不能。
這種無意識的心理意向并沒有指向一個命題表達出來的內容,換言之,潛在的心理意向性并非命題態(tài)度。
1.2意識與意向性。
與上述分離主義不同,意向性基本論認為,意識與意向性是不可分離的,但是它們的聯(lián)系體現(xiàn)在,意向性在二者中更為重要、是基本的,意識可以用意向性來解釋。
表征主義是其中一種代表性理論。
表征主義認為,所有心理狀態(tài)都是意向狀態(tài),意向內容可以由心理狀態(tài)對事物或性質進行表征而得來,換言之,本應理解為由意識得來的內容,其實可以由意向(表征)得來。
其解釋有賴于德雷斯克的“移位感知”(displacedperception)理論。
人的經驗有一種透明性,“經驗的透明性指的是這樣一種現(xiàn)象,例如,當我們注視一棵樹,并且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視覺經驗,我們能發(fā)現(xiàn)的性質只是所呈現(xiàn)出來的樹的性質。
這表明,經驗恰如眼鏡的鏡片一樣,可以讓我們投過它知覺到外部事物的性質。
在此意義上,我們說經驗是透明的。
3.1自然主義視角下的分析————命題態(tài)度如何解釋行為........17。
3.2監(jiān)視機制理論——命題態(tài)度的自我歸屬.............21。
結論.......................24。
第3章命題態(tài)度的歸屬過程。
3.1自然主義視角下的分析————命題態(tài)度如何解釋行為。
也有例外。
比如當這個人害怕火焰,但假設他是一個冷血的人,在看到幾百米外的一座房子失火時,由于他同時相信這個火焰不會傷害到自己,那么他將不會感到害怕,也不會如前所述,驚叫甚至避開。
還有一種例外是,當一個人擁有兩種不同的信念,信念q的影響力遠大于信念p的影響力,那么他會呈現(xiàn)出與我們假設不同的行為傾向,也可能與其他相信p的人表現(xiàn)不同。
例如,一個人雖然害怕火,但是當他獨自迷失在森林中,此時如果不取火,他相信自己將被凍死;或者相信,他手邊的獵物如果不用火烤就無法食用,而他將被餓死,那么此時他會拋開對火的'害怕而選擇生存。
當然如果他相信只要點火他就會害怕到死掉,或者相信生肉也可食用、總比面對火好,結果將不相同。
另外一種情況是,在一個危險的水邊,主體a相信靠近水可能會喪失生命,那么他將遠離水岸,而同樣一個擁有該信念的主體b,由于他尋求刺激,或者有輕生念頭,那么他反而會靠近水岸。
如此種種。
3.2監(jiān)視機制理論——命題態(tài)度的自我歸屬。
在上一章提到的fp三種理論中,理論論和模仿論最為流行,但無論是理論論主張的人們對命題態(tài)度的歸屬能力由先天或學習得來,還是模仿論所說的人們虛擬他人視角來理解或預言他人心理狀態(tài),都將研究集中在命題態(tài)度歸屬能力的第三人稱方面,因此,對第一人稱問題進行考慮,mm理論就成了一個好的選擇。
此外,對于解釋自閉癥人群能否理解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該理論也提供了解答。
然而,盡管mm理論作為前兩種fp理論的補充有著不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其中不乏值得考慮的問題。
例如,該理論的提出者并沒能明確解釋監(jiān)視機制在什么情況下完成表達任務,同時,該理論關于信念的上升程式中的問題也沒能給予良好的解答。
所謂信念的上升程式是指,當人們思考類似“是否相信p”的問題時,實際上在心中考慮的是“是否p”,這就將思考一種心理狀態(tài)轉化為思考一個事實。
對于這種現(xiàn)象,mm理論并沒給出合理的解釋。
結論。
關于命題態(tài)度歸屬的過程,我們從兩方面進行了討論,一是研究命題態(tài)度在解釋行為時的表現(xiàn),二是研究命題態(tài)度的自我歸屬,即人如何認知命題態(tài)度對行為的影響。
這個部分的分析主要利用信念這一命題態(tài)度。
對于命題態(tài)度的解釋過程,我們除了沿用理論論及模仿論,即利用理論或者模仿他人的視角來進行解釋或預測行為以外,還參考了自然主義視角下的分析,在行為維度,我們知道命題態(tài)度對行為解釋的表現(xiàn)為,同一命題態(tài)度引發(fā)的行為不唯一,且受所持命題態(tài)度的程度及硬度的影響;通過對神經生理維度分析,我們得出結論:命題態(tài)度的解釋方式是對每一個行動方面的解釋而非行動整體;在社會歷史維度,命題態(tài)度對行為的解釋則受社會、歷史、語言的影響。
命題態(tài)度的自我歸屬則主要參考mm理論,即我們通過認知建構中的監(jiān)視模塊來完成自我認知,對于該理論不詳盡之處,我們也嘗試給出了解決方案。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十一
冥冥運古,當?shù)谝还沙錆M活力的氣息注入混沌的海洋,生命由此開始?!昂<{百川,有容乃大”自此生命有了大胸懷;“巍巍呼高山,湯湯呼流水”,自此生命有了知音;“有了鍥而不舍”“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自此生命有了愁緒“所謂伊有,在水一方”,自此生命有了愛情的朝思暮想,生命,源于水。
蘇子貶于黃州,泛舟赤壁,于是他的生命為水所占據(jù),有了水的胸禁,“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上;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边@是水予他的豪邁,“惟江山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這是水賦他的胸襟〃情懷,他為水所成就。
“既生瑜,何生亮?何生亮?”秋風送去熊火,勝得赤壁戰(zhàn)瑜氣煞,羞終命喪黃泉。滾滾長江東逝水,無私,寬廣,博大蕩漾在江面,周兒你為何不給水一隙之地呢?滌蕩你嫉妒的心。生命,為水所成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水詮釋著李白的深情厚誼,“花白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水詮釋著李清照的相思之痛;“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水詮釋著愁的數(shù)量,“水何滲澹,山島竦峙”水詮釋著曹操的雄心壯志,生命,為水所詮釋。
上善若水,感恩似泉。一樹丁香燦爛的紛揚著,香氣氤氳。人們吮吸著清香。拾起一片掉落的花瓣,放在鼻間上嗅嗅,感受生命,感受水的存在,樹安靜的沉睡著,安靜的接納著“從今若許閑來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生命,為水所包容。
水的鼻息,你感觸到了嗎?
水靜靜的流著,帶著它的靈魂,帶著它的氣息緩緩流動。遺留的腳印上,生命聚其精華開始成長。擷一葉草,蒼翠欲滴;拈一片蘚,翠色、欲流,生命,無人不充斥著水的鼻息。
生命,為水所成就。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十二
識記哲學的起源和任務。理解哲學就在我們身邊,哲學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可以指導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能力,鍛煉辯證思維能力;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認識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和發(fā)展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聯(lián)系生活和實踐說明哲學并不神秘,生活處處有哲學;增強對哲學的體悟和思想認同,從而喜歡哲學、熱愛哲學,切實體會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學。
【重點】
哲學的功能。
【難點】
哲學產生于人類實踐活動,產生于人們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
多媒體教學法、小組討論法、情境創(chuàng)設法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ppt展示一則故事。
故事:古希臘有一個年輕人準備去學哲學,蘇格拉底問他 :“你到底想學點兒什么”這個年輕人一下子被問糊涂了。他想:“是啊,要是學法律,就能學到訴訟的技巧;如果學木工,就能學會做家具;可是說到學哲學,到底能學到什么呢。真是很難說。”
通過故事引發(fā)學生對哲學的思考,引出課題《生活處處有哲學》。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1.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哲學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源于對實踐的追問和思考。
學生回答。
學生分小組討論,代表發(fā)言。
教師總結:這些問題就是人們在實踐中對世界的認識和思考,這種追問和思考,使人類的思維水平跳出了對具體事物的局限,概括出關于世界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誕生了關于宇宙根本觀點的學問。從哲學發(fā)展的歷史可以看出,哲學的每一步發(fā)展和前進,都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不斷追問思考的結果。所以說哲學并不神秘,也不是高高懸浮于空中的思想樓閣,就連大家孩童時期思考的一些問題也包含著某些具有哲學性質的內容。只要我們留心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源于人類的實踐活動,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1)哲學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
教師用ppt展示“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讓學生討論其他的解決方法。
學生在探究討論中感悟到思維方法對于人們認識事物有重要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
教師提問:不同的人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說明了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總結:說明不同的人往往會有不同的思維方法,思維方法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人們的思維方法和世界觀具有密切的關系,所以說,哲學對于人們思想方法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能給人智慧、使人聰明。
(2)哲學的任務是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學生思考課本p6頁伊壁鳩魯?shù)脑挘?/p>
“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質、沒有對自然和社會的正確認識,就不能享受快樂?”
“為什么把學習哲學和靈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聯(lián)系在一起?”
學生分組討論,找出一些實例證明伊壁鳩魯?shù)脑?。比如人類無視自然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事與愿違”甚至“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事例,引導學生明確沒有正確的世界觀,沒有對自然和社會的正確認識,就不會有幸福的生活。哲學是解決世界觀問題的,因此伊壁鳩魯把學習哲學和人生的幸福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說哲學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ppt展示故事: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1954年周總理參加日內瓦會議期間,為外國記者舉行了一場電影招待會,放映中國戲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工作人員準備了一份長達十幾頁的說明書。周總理批評這位工作人員是不看對象,對牛彈琴。周總理要求工作人員在請柬上寫上一句話:“請您欣賞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惫唬翘焱鈬浾叨紒砹恕7庞城胺g只做了3分鐘的說明,觀眾便看得如癡如醉,外國朋友高度贊揚這部中國戲劇片。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外國朋友對中國的傳統(tǒng)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了解甚少,而對于莎士比亞的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卻很熟悉,根據(jù)他們的思想狀況,根據(jù)我們工作面對的實際情況來介紹中國傳統(tǒng)名劇。這就充分體現(xiàn)了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關的哲學思想。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小結:教師對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小結,本節(jié)課《生活處處有哲學》主要講述了哲學的產生和哲學的功能。哲學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源于對實踐的追問和思考;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的更好的藝術,哲學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能為生活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作業(yè):請同學們以“生活處處有哲學”為題,寫一篇小短文。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十三
為了激發(fā)學生對哲學的興趣,本節(jié)課將引用大量的學生身邊的事情,并引起思考。
一、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教師:哲學大家還沒有學習,不大了解,那什么是生活同學們清楚嗎?
(教師提問若干學生隨意談談“什么是生活”)。
學生:文化生活。
教師:對,我們的學習其實也是屬于生活的。遠的不說,我們就以學習生活來看看,它和哲學有沒有關系。(教師在黑板上寫上兩列,一列是“生活”,一列是“哲學”)。
(由于我們高二剛剛分班完畢,分成各個專業(yè)班,因此就這個事例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若干學生回答,答案無非就是“興趣”、“基礎較好”、“家里原因”、“其它科目都不好”……)。
教師:從以上幾位同學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出,每個人作出選擇的時候,依據(jù)是不一樣的,但無一例外,都是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的,這就恰恰符合哲學里的觀點——“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教師:另外,雖然很多同學都說,是因為興趣所以才選擇這個專業(yè),不過,老師在高一的時候,就有不少同學問我:老師,報政治(歷史、地理……)的人多嗎?學政治(歷史、地理……)有什么前途呀?找工作好找嗎?高考的時候有什么專業(yè)的報呢?等等,大家會發(fā)現(xiàn),其實你選擇政治(歷史、地理……)是綜合考慮了各個方面的情況的,(這時候很多同學就開始點頭并發(fā)出了會心的微笑),大家并不是片面的、孤立地看問題,而是全面地、聯(lián)系地看問題,這恰恰就是我們哲學的觀點。
板書如下:
高二選科?????????????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全面地、聯(lián)系地看問題。
教師:好了,我們已經發(fā)現(xiàn),雖然我們沒有學過哲學,不過在我們解決“選科”這個問題的時候,卻有意無意(無形)中用到了哲學的觀點、方法,體現(xiàn)了哲學的智慧。
教師: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另外一個事情,大家思考下:你幸福嗎?
(提問若干學生,學生答案不外乎幾個:不幸福、有些方面不幸福有些方面幸福、一般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時候,老師還要問,你為什么會覺得你幸福(不幸福、一般般)。學生一般回答:和以前相比、和同齡人相比……)。
教師:從上面同學們的回答,我們發(fā)現(xiàn),每個人所說的幸福不幸福,都是與別人比較相得出的,也就是說,我可以說你幸福,也可以說你不幸福,都是相對而言的,這樣的看法其實也體現(xiàn)了哲學的觀點。
板書如下:
高二選科??????????????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全面地、聯(lián)系地看問題。
你幸福嗎?相對論。
(上課到這里的時候,時間一般過去20分鐘)。
教師:那么,大家可能會問,什么是哲學呢?翻開課本的第一頁,哲學其實就是通過對一系列關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質和普遍規(guī)律問題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門學科。(在這里,我們要特別強調兩個詞:“宇宙”和“人生”,同時還有“一般本質”和“普遍規(guī)律問題”的思考)。
教師總結:從剛才我們舉例的思考,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我們并不知道哲學是什么,但是我們在看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卻自覺不自覺地與哲學的智慧聯(lián)系在一起了。那大家想想,我們的這種哲學智慧是從哪里來的呢?是不是從天下掉下來?我們小時候有這樣的智慧嗎?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哲學的智慧就在我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
教師:也就是得出書本第二頁的觀點: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教師:同學們都十六七歲了,還記得小時候的事情嗎?可能大家都忘卻了,不過,我們觀察那些剛出生的嬰兒,他們總是用好奇的眼光觀察這個世界,可惜他們還不能說話;稍大一點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口問一些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問題,他們就會問,媽媽媽媽,為什么太陽會從山那邊落下去呢?為什么會天黑呢?他們會問,爸爸爸爸,這是什么?那是什么?為什么人會死亡?。窟@些問題看起來是很簡單的,不過,這些問題卻觸及了哲學方面的東西,我們的哲學就是來源于這里。
教師:因此,課本第三頁倒數(shù)第二段: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板書如下:
一、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1、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2、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教師:所以,我們說,哲學并不是那么神秘,它與我們的生活、自然、社會息息相關,并且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二、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為什么要學哲學)。
(學生看書,p4)。
(教師略微介紹下哲學是愛智之學,哲學的本義)。
教師總結:因為哲學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所以我們學習哲學能讓自己變得更加的聰明、充滿智慧。
教師:其實呀,我們在剛才知道了哲學的含義,知道哲學主要是研究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質和普遍規(guī)律的,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社會更了解,對人生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無疑能讓我們生活的更美好。
教師:比如說,我們常常聽到某某同學應該考試考得不好,而一時想不開,自殺了。在這里,他就是對人生的挫折沒有正確的認識,所以才會輕生。我們學過哲學后會明白,人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是充滿著挫折,但我們在挫折中會一步一步地邁向前進,走向成功。
教師:又比如說,現(xiàn)在大家重新分班了,宿舍也重新分了,每位同學將會與新的同學相處,這時候,你和其它同學能不能和睦相處、共同提高呢?這里也需要我們的哲學智慧——如何去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有當你對這個問題有了正確的認識之后,你才會有正確的做法,你才會和其它同學相處得更加愉快。
教師:所以,我們從哲學的任務看,哲學能在人生生活的路途上點起前行的明燈,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板書如下:
二、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為什么要學哲學)。
1、哲學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
2、哲學能在人類生活的路途上點起前行的明燈,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最后由教師自由小結,即可結束課程。
當然,我在上課的時候,一般都會剩下2-3分鐘,這個時候,我就提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告訴學生“全世界的哲學派別有很多,甚至連我們春秋戰(zhàn)果時期的老子也有他的唯心主義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高二剛好學過這段歷史),不過,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我們要學習真正的哲學,那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不過,這節(jié)課我覺得比較遺憾的就是沒有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框架告訴他們,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辨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認識論、價值觀”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十四
人類對冒險充滿了向往!因為人類每一次進步都是一小部分人冒險的結果。
不要埋怨令你跑得很累的人,恰恰是他,才能使你跑得更快!
信念這玩意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光榮在于平淡,艱苦在于漫長。-。
靜靜地看著夜晚的天空五彩七星,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c
你是你的敵人,只有你才能打倒你;你是你的上帝,只有你才能拯救你。
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中都看到某種憂患。-。
文章來源:
個人本站內容,請務必保留上面文章來源信息!任何媒體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十五
摘要:科學與哲學之爭歷來已久,對于二者之關系,牟宗三先生分別從中西方哲學家思想中去找尋。通過辨析,他將哲學與科學做了較為明確的區(qū)分,指出了自近現(xiàn)代以來,人們對哲學概念的錯誤理解。同時,也進一步闡釋了哲學對科學所產生的引導意義,開啟了當代哲學發(fā)展的新方向。
關鍵詞:心思哲學科學。
一、“哲學底科學之誤”
用“底”這個助詞來表示所屬,已是一些哲學家的所愛。“哲學底科學”,即哲學是依附于科學而誕生、發(fā)展的。這種觀點對于我們學習哲學的人來說,真乃大謬。他們真不知哲學。那么,何為哲學?哲學與科學又有何關系?此間,又回到何為哲學該問題上來。牟宗三認為:“科學是為人之學,哲學是為己之學。己以外即為物,我以外之人也是物??茖W在忘己而取物?!贝颂?,他雖沒有很具體、明確的給哲學下定義。然而,卻以比較的方式,將哲學與科學做了細致、明白的劃分。這種區(qū)分就表現(xiàn)在“內外的劃分與物我的合離”。然而,從另一角度來看,科學多是與思(意識)有關,哲學則和“心”同在。依科學而言,對象是思維運行的前提條件,對象不現(xiàn),思維便無法運行,目的就不可能達到,科學的意義也蕩然無存。但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看,思,無不是無時無刻都在運動的。畢竟,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人們交往最密切的仍是無限量的物(外)或對象。因次,在急需物欲的社會之中,一些人“預言”哲學將會消失。然而,就事實來看,哲學并不因科學的繁華、壓制而退出歷史舞臺。
2.現(xiàn)當代的“玄學”
此處所言之“玄學”并非魏晉時期的玄學,而特指科學之后之對象之學。言科學之后,是指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推論出在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最新之物(對象)之背后必然還“有”(隱藏)著一個“對象”。只是該“對象”在目前之科學的能力下尚不可破解。因此,將其懸起而稱之為“玄”。也即是該“對象”還看不見,摸不著。―――“存而不實有,內而不外現(xiàn)。”比如:在物理學中,已能通過數(shù)學方法推出“超旋”的表達公式。然而,就目前物理學的情況來看,其尚無能力憑借實驗、作用以將其找出。因此,超旋也暫時被賦予“至小”的概念。但若僅僅從理論上來推斷,那么,則又可分析出在超旋之下必也有更小之“對象”而將其構成,使其成為可能。由此,這些只可通過理論推出但仍無法科學驗證的“存在”――“科學之后之對象”便成為所謂的“玄學”或“哲學”領域的.分子。依此言說,那么,此處所謂之“哲學”實質與科學無異。這就好比是“已開花但尚未結果之大樹一般”;“開花之樹”為科學,“未結果”則為“哲學”。因此,牟宗三說:“但以為整個哲學即在依附,則不是好事。因為依附科學,從科學的根據(jù)上抽繹出道理,這無異于錦上添花,仍是錦耳,于錦之本質并無所增益。同樣,于科學根據(jù)上抽繹道理,亦仍是科學耳,于科學本身并無所增益?!?/p>
二、上下合一,一體平鋪。
此處言“上下”是指形而上與形而下?!吨芤住吩唬骸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那么,將科學劃歸為形而下,而把哲學歸于形而上則未有不可。目前,人們對“道、器”的解釋不少,取任何一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結合本文,“形”可作為“兩境”之界線?!皟删场报D―即形上之世界與形下之世界,“形”暫定為具體事物。其,上可歸宗于其之所以存在之依據(jù),保障(向內);下可探究為對其他存在所發(fā)揮之功用(向外)。馮友蘭講:“一物之存在是以整個宇宙作為其存在之依據(jù)、背景。每一事物之本身功用又反作用于整個宇宙?!闭^:萬物一體,彼此聯(lián)系,互為因果。猶如亞馬遜“蝴蝶效應”――亞馬遜蝴蝶扇動翅膀,美國西海岸將產生颶風。若依此說法,那么將會陷入一個不可調和之境。先設一命題:你以非你作為你存在之保障;我以非我作為我存在的依據(jù)。那么,按照數(shù)學原理將“你”與“我”做一個交集,得出的結果即是獨立的“你”與“我”。因為,除你與我之外,其他均為一致。亦即是從“非你”之中抽出“我”之后所剩下的部分完全等同于從“非我”之中抽出“你”所剩余的那部分。這是從形式邏輯上來推的。畢竟“我”與“你”都是所屬于大全宇宙。正如熊十力所言:即體即用,體用不二,不可分而別論之。然,為了便于說明也只能依形式的方式展開。由此,所分離出來的“我’與“你”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性體”,而非生物之我(意識)之你。因為,他們(思)都是科學的產物,不是真我。故而,對真我的感悟則如牟先生所言,須:“主客不離,一體平鋪,物我雙忘,然而,我們不講認識則以,即講認識,則不能不抬高主體,即不能不特顯主體的特殊性能。而且若不顯主體的特殊性能,亦不能達到最后境界的一體平鋪,到處皆是?!?/p>
科學的任務是認識對象的構造以及其變化發(fā)展之規(guī)律。使人們明白,什么是什么。這主要強調的是自然科學的作用。而對于社會科學而言,則往往表現(xiàn)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之中。如:被就業(yè)、被買房等等。然而,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即是:客體的彰顯,主體的隱退。主體即是作為認識的我,客體就是被認識的“他”。目前,對客體的追溯與主體本身的遺忘,已成為當今人類的現(xiàn)狀,它占據(jù)了人們的整個思維空間。同時,也相對的屏蔽了人們本來所固有的“性體”“本心”。使得本來就難得被人們所顯之“主體”被埋藏的更深、更隱秘。因此,對主體的彰顯便成為了當今學科的任務,思想的革命。彰顯主體不僅可以填補空虛的精神世界,更可以調節(jié)、平衡已失衡的客體世界與主體境界的結合,使其回到和諧的狀態(tài)之中。以至人類與自然界能更好的、有序的、健康的發(fā)展。然而,受科學學科本身性質的影響,其在對主體的彰顯方面似乎“無能為力”。哪怕是所屬于其的心理學也只能是做向外的認識,而無法行“自我”的內顯。所以,只能由專注于向內的哲學來予以分解,參悟其中之根本,彰顯主體的自我,最終讓科學與哲學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牟宗三.《寂寞中的獨體》[m].北京:新星出版社出版,2005年4月。
[2]熊十力.《體用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十六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2、〖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
2、規(guī)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1、〖原理內容〗:所謂規(guī)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lián)系。規(guī)律是客觀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消滅。規(guī)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guī)律。沒有規(guī)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
2原理:規(guī)律是客觀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方法論:規(guī)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guī)律。一旦違背客觀規(guī)律,人們就會受到規(guī)律的懲罰。在客觀規(guī)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jù)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guī)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3、物質與運動辯證關系原理是什么。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時相對的,我們要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看問題。
4、實踐和認識辯證關系原理。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意識):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真理能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于人們的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十七
外國文學教學是實現(xiàn)當代大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哲學意識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只有理順了外國文學教學與西方哲學思維方法培養(yǎng)之間的關聯(lián)性和統(tǒng)一關系,結合恰當?shù)亟虒W方法和教學理念,哲學思維培養(yǎng)一定能成為外國文學教學內容的增長點,哲學思維培養(yǎng)也將成為外國文學教學的新視角。
文學教學;哲學思維;思辨方法。
文學與哲學作為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前者是藝術的、審美的,因而是具體的形象化的;而后者是思辨的、邏輯的、推理的,因而具有抽象的理論色彩。二者各自按照不同的方式來表現(xiàn)特殊與普遍的統(tǒng)一。在文學中,普遍是通過特殊而揭示出來的;相反,在哲學中,特殊是通過普遍而揭示出來的。我們亦承認,文學與哲學同處在社會文化大系統(tǒng)中,兩者關系是密切的。關于文學與哲學的關系,“關聯(lián)說”認為哲學是文學的思想背景,它所建立的完整的思考體系可滿足人類知識上的好奇心,同時又可使人與人之間,人與宇宙之間有所配合。因為人能知道何者為真,善,美,人就能安排自己的生活,亦就能適應人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人的內在自我。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學家在致力于反映人生,描摹人生,提出人生的理想,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表達出來的時候,顯然會受到哲學的影響。第二,哲學可作為文學批判的工具。因為文學作品是訴諸語言的表達,而用語言表達的食物都有線索及理路可供探尋,有它的內在邏輯,而不是雜亂無章的東西。因此,哲學可用外在的觀點,來分析文學作品的涵義,價值(吳錫民,1994)。
(一)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培養(yǎng)。在西方大部分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為一種綜合思維能力,甚至上升為一種較全方位的人文精神,要求一個理性的批判思維者具備諸多人格特質,如好奇性,開放性、系統(tǒng)性、分析性、探理性、批判性、自信性和成熟性。它培養(yǎng)的是一種富于創(chuàng)新意識的批判精神。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教師可聯(lián)系西方文化、文學的背景,結合探索型的文學形象的評析和歷代接受者對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造性批評,有意識的讓學生意識到:培養(yǎng)批判思維能力與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是直接相關的。批判思維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質疑答問能力,更能成為一種解放力量,在不斷的批判中實現(xiàn)不斷的創(chuàng)新。
(二)哲學辯證思維培養(yǎng)。哲學辯證思維具有全面聯(lián)系和系統(tǒng)整體的特性。對外國文學中復雜的文學現(xiàn)象,如何摸準其發(fā)展脈絡。對前景做出準確判斷,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例如,我們只泛泛地講解表現(xiàn)主義、心理分析主義等等,而沒有對這些主義的出現(xiàn)做出分析,不能辯證地看這些主義產生的原因和結果,就會使這些知識單擺浮擱,不能上升到規(guī)律的層面上,也就不可能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因此,外國文學教學中,必須注入辯證法,用辯證法來融會貫通,對其正反兩方面進行準確的剖析。
(三)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是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一個方面。善于進行發(fā)散思維,導致忽發(fā)奇想,超前想象等等,都能激發(fā)出靈感。當然,發(fā)散思維不是憑空想象而是站在堅實的基礎上的。任何一種想象,都是在某一個系統(tǒng)中進行的。以外國文學而言,與其他的學科一樣,是整個學科系統(tǒng)中的一個。因此,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就是站在外國文學這一層面,向周圍進行思索,或者說,向周圍進行發(fā)散,由內而外,由表及里,在深思中碰撞出火花。
(四)哲學理論思維意識培養(yǎng)。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把思維階段劃分為前運算思維,具體運算思維和形式運算思維。后兩個思維階段就是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階段。抽象邏輯思維又分為兩種形式,一為經驗思維,一為理論思維。經驗思維和理論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思維類型,前者是在觀念的基礎上通過對事物的.屬性和特點的比較而形成的,主要表現(xiàn)為形象記憶和機械記憶。后者是通過對事物的各種屬性或特性的關系的分析而進行的思維,大學生在熟記時能抓住主體、標出重點、編擬題綱即為理論思維的表現(xiàn)。
(五)求同求異思維的培養(yǎng)。求同思維是指在兩個或多于兩個的不同的事物之間尋求共同點。在外國文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事物共性和個性的把握。我們所要求學生的是能看出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如對18世紀英、法、德三國文學進行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其共同點和不同點。學生通過觀察、感受、分析判斷的過程中提升了哲學思維能力。
(一)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榜樣作用,增強學生的哲學思維能力。我們應該意識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人才素質的定義越來越取決于思維品質的高低,為了適應這樣的要求,作為主干課的外國文學在當前人才培養(yǎng)的格局中應該找到更加適合自身的位置。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首先離不開的是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就對教師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僅傳知識更要傳思維方法。一方面,要能隨時把所教知識的最新成果以及學術界正在爭辯的論題溶進教學內容中去;另一方面,要身體力行地站在批判與創(chuàng)新的最前沿去啟發(fā)學生和開拓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具有懷疑、挑戰(zhàn)與開拓性,首先教師自己就要具有懷疑、挑戰(zhàn)與開拓氣質。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努力結合自己的科研,采取一些與課本、權威不同的角度、方法,或針對疑點、難點提出一些個人見解。外國文學課程本身充滿審美愉悅,通過教師帶有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的導讀,會更加充滿生氣。
(二)建立民主的寬松氛圍,樹立學生自信心,是培養(yǎng)哲學思維能力的前提。氛圍看似一種無形的元素,其實它蘊含在師生互動與活動之間,體現(xiàn)在課堂的物質存在與精神存在中,使完全可以被師生與觀察者感知的客觀存在,是一種可以影響課堂教學活動效能的關鍵因素。積極的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學生進行思維活動的前提與保障。具體來說,可通過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組建有利的座次來增進教學效果。在理論上,薩特的“介入文學觀”主要批判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藝術觀。理論思維培養(yǎng)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對于外國文學作品的運用適當?shù)奈鞣轿乃嚴碚撨M行解讀是可行的,但久而久之容易忽視了東方文論乃至中國文論的存在。在外國文學的課堂上,重視學習中國文學、文化,東方文化積淀的養(yǎng)成也是題中應有之義。此外,布置學生寫讀書筆記或讀書摘要也不失為一種培養(yǎng)理論思維的好辦法。
(三)整合教學內容,建構哲學教學內容體系。知識傳授的有效性和知識體系本身的建構也是密切相關的,傳統(tǒng)的外國文學,教學內容比較純粹,以史為線索,階段性的介紹各個時期的文學思潮、著作、作家,這一模式較為固定,缺乏新鮮感。我們是否可以在外國文學的教學中適當并入比較文學的有關內容,尤其是滲入比較文學的思維方式。其次,除了按思潮進行教學外,是否可以按文學類型的劃分,進行戲劇、小說、詩歌專題的教學,并舉行戲劇表演,小說改編、詩歌朗誦等多種活動,開辟第二課堂,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
(四)梳理課程教法、考法。除了傳統(tǒng)的講授法,談活法、討論法,準直觀教學法外,還應當重視單元教學法、發(fā)現(xiàn)教學法等。列如對戲劇的學習,可以形成專題,并聯(lián)系中國傳統(tǒng)戲曲展開探討。以此類推,還可以構建國別文學專題,如一定時間跨度的美國文學專題、英國文學專題。同時,完善文學哲學思維考核模塊方式。建立多層面的考核體系,包括記憶層面、理解層面、創(chuàng)新層面。其中創(chuàng)新層面主要考核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觀察、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通過這種改革,使學生在重視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比較、融合,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4]于春麗.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哲學辯證思維能力培養(yǎng)研究[d].長春師范學院,2012.
生活與哲學論文篇十八
1.哲學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產生于人們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
2.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3.哲學是對自然、社會、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2.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1.識記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和世界觀的關系;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2.理解哲學智慧生成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源于人類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哲學是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可以使人們正確對待宇宙和人生。
3.聯(lián)系我們的生活和實踐,說明哲學并不神秘,它就在我們周圍的生活和實踐中;運用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原理,說明哲學可以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1.提高學生的思維層次,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2.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認識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和發(fā)展的能力。
3.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統(tǒng)一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到世界觀決定著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動方法,增強學生主動運用科學的世界觀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實踐的意識和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喜歡哲學、熱愛哲學,切實體會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學。
2.使學生認同哲學對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認同哲學是一門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它可以指導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人們要想生活得有意義和有價值,就不能沒有哲學。
第一課時生活處處有哲學
導入設計
導入一(多媒體課件展示材料)
兩名鞋商到一個地方去考察市場,結果發(fā)現(xiàn)那里的人都不穿鞋。鞋商甲認為,都不穿鞋,哪會有市場,另尋別處吧。而鞋商乙認為,沒人穿鞋,正說明有廣闊的市場發(fā)展空間,我會立刻投資設廠,并廣做宣傳,讓那里的人都穿鞋。最后的結果大家都能猜到,鞋商乙獲得了成功。
這個故事蘊涵著什么哲理?(由于才開始接觸哲學,還沒涉及哲學原理,所以只要讓學生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即可。)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408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