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時間都去哪了勵志演講篇一
想著自己十二歲時和同學們一起騎著自行車一路高歌去桃花的場景,至今難以忘懷,如今再也找不回這種感覺了,如果再相逢,都會坐車或選擇自己開車去,會有誰有這種心情騎著自行車去呢?不得不承認,我們不再--青春無畏,我們有了各自的家庭,有的同學忙著賺錢,有的同學忙著照料小孩,有的同學要在家哄老婆開心,有的同學要看著老公,怕他有外遇,不得不承認,我們不再--單純至上。
時間啊,都去哪兒了?那些我們結伴而行游桃花的同學,你們都在哪兒呢?
同學們,是否記得我們入住的那個農家小院,有一位特別和藹的老奶奶,她做的飯菜很香很香,同學們,是否記得,晚上驅趕蚊子的時候,你們燒壞了老奶奶的蚊帳還在獨自偷笑沒被發(fā)現(xiàn)?
三十年,一晃就這樣過去了,人生最多還有一個這樣的三十年,要珍惜眼前人,多陪陪家里人。
“我給你倒了一杯熱水,可是你沒喝放在了旁邊,選擇去嘗試一些新鮮的飲品,等你想喝哪杯水時它已變得冰冷,你不能埋怨我任何,別忘了,起初這杯水是熱的”
然而,有一杯水,永遠都是著那暖人心脾的溫度,不像熊熊烈火一般,也不比冰石冷水一般,而像海,容納一切,而像云,潔白無瑕,而像風,真實自然。
這杯水吸收了一切自然的熱量,保持自身永遠那么親近溫柔的溫度,讓那個唯一擁有它的人任何時候都能暖心的喝下它,那杯水,只有是親情,只能是親情。
有時候,我覺得我挺幸福的,甚至太幸福,幸福的我常常想為什么有那么多不幸的人。就像同學說的那樣,在我聽見看見那些因為成績下降而被家長體罰的人,那些因早戀而被打的半死的人的事的時候,我的確贊同他們說我活在一個民主的家庭里,媽媽像朋友,爸爸像哥哥,無論家庭問題、社會問題、經濟問題還是人際關系問題,我都有權利去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得到一定的采納和尊重。
這世上分兩種人,一種是不拘小節(jié),不太敏感或者不太善于觀察的人,這種人一般是沒有什么上進心,甘于生活在中層或中下層的百姓 ,雖然不思進取,卻往往擁有幸福。而第二種人,是聰明的人,敏感和易察使得他們能通過簡短的對話和眼神交流讀懂一個人,這種人或許更有野心更有魅力更能適應社會。我一直覺得我的父母是第一種人,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希望我成為第二種,而我也不負眾望的有了高傲自負的缺點。
爸爸每天早晨都會抽出上班的前幾分鐘為我送早餐,然而那天早晨在把一包小饅頭遞給我時不慎掉落在地上。
“哎喲”他趕忙彎下腰去撿?!安灰?,不要了”我看沒落出幾個便說“把地上的不要就行了”。
他蹲著,我站著,爸爸漸漸老了,我們借著他的肩膀漸漸長大。他有著農村兒子通有的黝黑的臉,年輕時頗有一番鄉(xiāng)村帥氣的味道,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卻變的不那么放光,牙齒上是多年來吸煙飲酒留下的污垢,黑與黃的交錯,濃密而稍卷的頭發(fā)散落了歲月的痕跡與冰霜。我正想說不用撿會有人打掃的,他卻把五六個散落在地的饅頭一個一個撿起,他寬厚的手掌握著那幾個饅頭,蹲著問我:“學校規(guī)定以后不能送早餐了嗎?”我說“嗯”,他仍蹲著,讓站著的我心里突然有一種愧疚與后悔,“剛才應該蹲下和他一起撿的,一個多么樸實善良,一個多么令人生厭”。不知道為什么他蹲的時間突然變的好長好長,好像穿越了世間星辰,而我們的影子慢慢定格在那里,我變的越來越大,他卻漸漸消失。
或許我該抓住些什么,或許我該換取些什么,在僅存的這三年內,讓他和我的距離近一點吧,讓時間多定格一會吧。
時間都去哪了勵志演講篇二
沿著時光的河流逆水而上,看生命里的潮起潮落,緣聚緣散,花開花落,當日子越過越薄,對于柴米油鹽、對于生老病死、對愛恨是否已有一種透徹的感悟。
結婚、離婚、生子、老人,所有的一切都在不動聲色里潛移默化的改變著,我時常夢到自己乘一列火車,一直向前向前,莫名的不知到哪個中轉站我下車了,周圍沒有人,只有火車遠去的背影在蒼茫的霧色里漸行漸遠,四周荒蕪一片,我不知道要投宿哪里,我要去哪,親人、朋友他們都去哪了?
喜歡仰望星空,蒼茫無垠,抑或黑暗,無盡頭的黑暗,世界變黑了而心亮了,心兒變得無限大,想象的空間也無限拉伸延長,我喜歡這種感覺,看似很貧乏,實則很富有,心靈的富足。偶爾臨窗聽雨,潺潺雨聲默默地流淌,像輕聲地訴說,像溫情的對望,像靜靜的相守,彼此不語卻已是洞穿彼此心事。我不知緣何這一顆善感而又脆弱的靈魂總有一種無枝可棲、孤獨無依的感覺,害怕得到因為不想失去,一個從未得到的東西也就無所謂失去,是對自己的一種殘忍吧。
今年12月中下旬就放假了,在家呆的這些天,除了閑著還是閑著,除了看書喝茶就是和家人朋友聊天,偶爾也會一個人發(fā)呆,很多事情需要去想,可我不愿意去想,或許一直都在逃避吧,逃避面對很多問題,因為無能無力因為無助,不然誰又會如此呢。前兩日去發(fā)小那里住了一天,送我回來的路上,她好像很為難的樣子說問我個問題,我這人對誰都是坦蕩蕩覺得沒有什么不可問的,便讓她問,她說,這么多年你寂寞嗎?當時我真的有點驚、有點呆,這么多年沒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記得當時我對發(fā)小說的是:當然寂寞,但還好,這么多年我有文字相伴,文字是我情感發(fā)泄的一個出口,寂寞時的老朋友?;剡^頭來仔細想想她的這個問題,不由得想落淚,一個悲天憫人的女子,一個顧影自憐的女子,是過于清高自傲少了一絲溫婉還是人間需要疼愛的孩子太多上帝忘了我一個。
之前有個編曲的朋友,認識一些寫歌詞編曲的朋友,他把我拉到那個內部群里讓我多和他們溝通溝通,我謝絕了。記得當時他說了一句:為人不要太清高,要多點親和力。后來仔細想想這句話,覺得確實應該朝這個方面發(fā)展。其實這兩年我已經從最初的鋒芒畢露到現(xiàn)在的心生柔軟,性情更加溫和起來。這能說是一種妥協(xié)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這樣更能融入生活,能更好的與自己的靈魂溝通,柔軟不是柔弱,只是在日益厚重的歲月里更加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這個世界,對生老病死的透徹豁達,對宿命的從容曠達,從而讓內心更加淡定與從容。
小時候總聽人說知識改變命運,長大了才知道知識改變命運,并不是說知識會改變每個人的命運。在生命的這條路上,我保持著一種對未來微茫的期待、踽踽獨行。
不喜歡怨天尤人,不知道是對自己的失望還是對這個社會的失望,我只是看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少年早早的退學,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早早的結婚而不知所措,我不知道越來越多的農村少年,那些寒門學子他們的明天在哪里,他們的未來拿什么去改變?大都市里的孩子和農村的孩子確實有著很大的差別,我們不得不承認,可即便如此,農村孩子考大學的門檻依然沒有降低,比如像河南這樣的人口大省,同樣的一所大學但河南的分數(shù)線卻比其他省份高得多,這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小城市工作機會小得很,而且工資很低,行政工作沒有關系基本不可能,農村人的堅忍就是想盡辦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打工、養(yǎng)豬、種木耳、種香菇,當然,也有一部分農村孩子不愿意復制父輩們的命運南下北上的闖蕩。
然而在大城市呆久了,很多的想法都不同了,心境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于是開始追求對城市的歸屬感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開始注重個人閱歷、視野和自我完善,20歲出頭的時候我時常告訴自己,要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在自己身上發(fā)現(xiàn)更多的可能性,去改變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未來。然而我卻忘了,忘了邊緣化使我們難以實現(xiàn)這一目標,無論是北漂還是南下,在外漂泊的“蟻族”群體很龐大,但個性卻孤獨而無助,我們懷著改變家庭命運和個人未來的夢想被困在了城市,我們是徘徊在城市邊緣的人,我們是不甘心不服輸?shù)娜?,我們在一座又一座城里消耗著青春卻始終無法融入一座城市。
就是在這樣一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情況下,我們矛盾糾結,奮斗迷茫,在不知不覺中走到了25歲,當我們站在25歲這個尷尬的年齡我們明白自己已經不再年輕,有時候在燈火闌珊處回頭,不由的問自己:時間都去哪了?他們都去哪了?未來在哪?當看著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結婚生子,我們也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堅持,我們站在城市的高樓間,街道上,人群里,顯得那樣孤單和格格不入,是我們錯了嗎?是我們有太多的奢望和不妥協(xié)才無法安分的過日子嗎?
我們再也不敢說年輕就是資本,我們只是一群拿青春去賭一個沒有明天的傻子,對未來有太多微茫的期待,有太多美好的憧憬。只是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拿什么去抵擋殘酷的現(xiàn)實?走過千山萬水,舊地重游物是人非,獨留一人站在歲月的渡口,東風暗換年華,時間都去哪了,她們都去哪了?未來在哪?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2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