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體現出自身的成長和進步。導言部分是總結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引出主題并吸引讀者的注意。在總結寫作方面,我們不妨從這些范文中吸取一些寫作技巧和經驗,以提升自身水平。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教學設計篇一
意境與情感是詩歌的核心。體會意境與情感都需要學生自己的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復現意境,即站在作者角度描繪還原意境。本教學設計力圖使學生在品味這一首詞所蘊含情感的基礎上,走近作者,進行意境復現,想象詞境,最后再跳出文字,體會詞帶給自己的感悟與收獲。
1、初步了解詞的知識,在反復誦讀中讀出詞的韻律美。
2、在反復誦讀、品味中,體會詞所表達的情感。
3、在體會該詞的情感中,體悟應以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生活乃至未來的人生。
在誦讀中體會詞的韻律美,品味其中蘊含的情感以及作者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一、引入課題。
(一)解題。
(二)了解詞牌,了解作者。
3、介紹作者。
二、學習課文。
(一)行走詞閫,品味情感。
師:這首送別詞讓我們穿越時空“觀看”了一場友人離別的話劇,體會到了一種離別帶來的傷感,也體會到了友人發(fā)自內心的囑托與祝愿。無論詩還是詞,字數都是有限的,都是極講究用字的。有限的文字,蘊含了作者無限豐富的感情。就讓我們到詞中去走一回,去品味這送別的味道,去體會作者的心情與感受!
1、上片:傷離別體會作者融于山水間的離愁別緒。
(3)你發(fā)現作者又是怎么寫這山、水的呢?這樣的表達有什么特點呢?
(4)體會一下,作者為什么要把水和山比喻成美人的眼波和眉峰呢?
(7)你覺得這個美人是一位真實存在的美人嗎?為什么?
(8)“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边@句話你讀出了什么?想象一下,“眉眼盈盈處”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
(9)這里的“眉眼盈盈”與前面寫到的“眉和眼”有什么聯系嗎?
(10)結合前面的“眉”、“眼”兩句,想一想:這個人和前面山水所喻的美人是不是同一人。
(11)在朗讀中體會雙關和設問的修辭手法。
2、祝友人——體會作者情感變化與轉折的直接抒發(fā)。
(1)我們來讀一讀下片,體會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樣的,是依然這么的愁苦、傷感嗎?
(2)你從“才始送春歸”一句中的“送春”二字了解到了什么?
(4)你覺得作者用兩個“送”字有什么好處呢?
(5)除了這兩個“送”字,還有兩個……。
(6)兩個“歸”,分別是誰歸呢?
(8)從這兩句詞中,你讀出了什么感受,體會出了詞人的什么情感?
(9)這里“千萬和春住”的“春”是什么意思?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含義?
(10)想象一下,鮑浩然回到家之后,會是一種什么景象。
(二)走近作者,想象詞鏡。
3、我們再來描繪下片的場景和畫面。聽完剛剛友人的回答,你又有什么話要說呢?
還原情境,兩人配合,一人讀,一人回答;然后,兩人交換角色。
4、春去時分,偏逢與友人離別,這真是愁煞人呀!無論多么的不舍,多么的傷感與惆悵,友人都是要走的,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面對這樣的離別,你要怎么跟你的朋友道別呢?是淚流滿面呢,還是痛苦萬分?還是其他的什么樣呢?你就是那作者,你的同桌就是你的朋友,跟他道別吧,把你的話說給你的朋友聽。
然后互換角色說一說。
【評析:在角色扮演中體會作者與友人的道別場面與情感?!俊?/p>
(三)走出文字,升華感悟。
1、體會詞的情感。
學生自由說。
(3)如果我們面對的不是離別,而是失敗、挫折呢,你會怎么辦?
2、體會詞的藝術特色。送別,如愛情一樣,是古往今來、大千世界一個永恒的主題。歷朝歷代的送別詩詞有很多,如我們開課之初回憶的那樣,寫法各異。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話相送;有的豪放,有的憂愁,有的豁達。
(1)今天學的這首送別詞的表達有什么特點與獨到之處呢?
(3)從送別詩、送別詞特色的品味中,對你的寫作有什么啟發(fā)?
三、作業(yè)。
1、背誦這首詞。
2、根據你對這首詞的理解,繪制一幅或多幅圖畫,描繪你腦海中的送別圖。3、推薦閱讀。老師推薦幾首相同詞牌的詞,同學們課下閱讀。找出它們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它們表達的內容、方法一樣嗎,然后總結一下。(課件出示:毛澤東《卜算子·詠梅》;陸游《卜算子·詠梅》;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借景。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抒情。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教學設計篇二
1.理解詞義,有感情朗讀,體會作者與朋友分別時候的心情。
2.通過歸納總結,體會送別詩的表達特點,并從中汲取習作營養(yǎng)。
3.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送別詩的表達特點以及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體會這首宋詞與其他送別詩詞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同。
一、談話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用一封書信的片段引出在即將畢業(yè)的時候,同學們的心情怎樣,會彼此或與老師說些什么?之后導入本課所學。
二、理解詩意,誦讀悟情。
1.讀詩題,匯報獲得的信息。
2.采取自讀,匯報讀及教師范讀相結合的方式初步感受這首詞的感情色彩。
3.自學理解詞意,探討交流所發(fā)現的問題。
4.設疑檢驗自學效果,板書點撥,體會感情色彩。
5.探討表達特點,體會寫作方法。
三、拓展延伸,歸納總結。
結合以往所學送別詩詞:《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分析送別詩的寫作特點,并為己所用,提高寫作水平。
四、勵志感悟,品味人生。
引導學生以王觀的這首詞為例,積極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并用意味深長的祝福結束本節(jié)課。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教學設計篇三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一路莫早停。
年少須及春。
若到江南趕上春。
千萬惜春和春住。
——《讀詩》·校中。
柳絲拂面,煙雨三月。我的愛人,這一方清澈的春水,是伊人的綽約風姿么?亦或是,伊人眼中流淌出的盼歸么?伊人眼波假假的一橫,便就深深地緊緊地捆住了遠方一顆思念的心。
陽光明媚,輕風和煦。我的愛人,這一抹青黛的山巒,是伊人的鳳愁鸞怨么?幻見伊,嘟著小嘴,攢聚眉頭,輕跺腳,那撒嬌的可愛極致,那風情的杏雨梨云。千頭萬緒,伊人期許的目光,總是在我的耳際呢喃不休。
抑制不住驛動的心,切切,切切,歸家,歸家。送行的好友問我的家鄉(xiāng)美不美,我說情同這里的越州。有晚風拂笛,也有柳絮弄雨,更有水做的女子。
那綠蔭里的沙堤,跳躍的魚兒;那燕子銜泥,斜風細雨中;那披著蓑戴著笠的父老鄉(xiāng)親,總是我永遠的江南鄉(xiāng)夢。身在行旅,心在伊處。青山綠水,家窗倩影,都是伊人的眉眼盈盈處。
但是,我的好友王觀,脈脈情深,拉手細語階前:這里春剛去,未了傷春愁;今又送君歸,平添離別苦。淡語情濃,難掩他心底的落寞。長看流水,放眼青山,一把惆悵都在我們手中緊握......
我的愛人,世上最難是分別。但我的好友故作輕松,又以輕快的語言叮囑我道:一路莫早停,年少須及春;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惜春和春住。
我的愛人,現在我聞及到家的灶火在歡笑,還有伊人驚喜的羞澀之情。指日可待,相逢的愉悅,在那江南的山水里纏綿,在那碧空的鴿哨里清純......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教學設計篇四
1.品讀詞句,感悟詞的意境與語言之美。
2.在反復誦讀、品味中,體會詞所表達的情感。
3.積累送別詩,通過整合學習《畢業(yè)贈言》,能讓學生聯系生活,體悟以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生活乃至未來的人生。
:在誦讀中體會詞的韻律美,品味其中蘊含的情感以及作者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多媒體課件、人手平板一塊。
一課時。
意境與情感是詩歌的核心。體會意境與情感都需要學生自己的感悟。因此本教學力圖放手讓學生誦讀、品味,在此基礎上,感悟本詞所蘊含的情感所在,走近作者,想象意境,最后再跳出文字,體會本詞帶給自己的收獲。
課前:古詩游戲:“飛花令”,圍繞“送別”一詞,來吟誦詩句。
如:(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4)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5)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一)解題。
師:同學們,課前我們圍繞“送別”這一關鍵詞,吟誦了一些經典詩句,今天,我們要再來學習一首有關送別的詞:
1.生讀(誰來讀一讀?)(請2位學生讀,再齊讀)。
2.“卜算子”是詞牌名,同學們,你還知道哪些詞牌名嗎?(清平樂西江月漁歌子蝶戀花菩薩蠻滿江紅蘇幕遮長相思……)。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教學設計篇五
在古詩教學中,我們經常發(fā)現學生在初讀文之后,學習了生字,背誦了古詩,就不知該做什么才好。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激活學生的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精心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搭建平臺,提供表現的機會,在平等,關愛,鼓勵中引導學生敏于發(fā)現,善于提問,把學習活動引向深入。
我在教《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東》這首詞時,我首先提出問題,挑起矛盾,造成懸念,讓學生自己與課文對話,去感悟詞的特點。學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讀文比較的過程中能把頭腦中已有的有關詩的知識和經驗提取出來,從而使學生從詩與詞的比較中產生頓悟,并在自己的頭腦中建構有關詞的一些知識我及時肯定了學生的發(fā)現,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接著我引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和理解課文內容,先自己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培養(yǎng)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問題。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匯報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情況,不僅能有利于達成學生與課文,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與溝通,還能有利于教者知曉學生的認識狀況。對內容掌握后,我引導學生相互地把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感悟傾吐出來,并通過聲情并茂的郎讀來表達自己對詞的感悟。在教師的示范感染下使學生的吟誦熱情更高,吟誦的〖〗效果更好了。這樣就讓學生在熟讀成誦的過程中,加以理解和體驗。最后,我以這首詞作為生長點,引發(fā)學生去收集詞把學生的視野一下子由課內轉向課外,有效地擴展了學生的學習的時空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理念。
當然本節(jié)課中也存在著不足的地方,課堂氣氛雖然十分活躍,但個別學生的注意力沒有集中起來,在教學中還可看出孩子們的知識面窄,在表達時,有些學生表達的內容不夠準確。今后應加強這方面的培養(yǎng)。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教學設計篇六
令人期待的寶安區(qū)語文教學總決賽已告一段落?;仡檪湔n、賽賽的整個歷程,心潮澎湃,諸多感動,幾分遺憾?,F將幾點思索,記于文字當中,懇請前輩與同行們多多指教。
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該如何上?這是所有有責任有良知的語文老師都應該思索的基本問題。在上課之前與賽課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無論如何,也要努力讓學生在課里有真的收獲。
著名特級語文教師于漪曾經說過:“每一節(jié)課,都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生命質量。”因此,在備課之初,我先思索的是這一節(jié)課究竟會給學生帶來怎樣有益的幫助,給他們的人生帶來什么樣的正能量與影響。因此,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為如下三個方面:1、品讀詞句,感悟詞的意境與語言之美。2、學習吟誦,掌握“平長仄短”的基本吟誦技巧。
3、積累送別詩詞,聯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對離別。
新《語文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提到: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好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肯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于是,本人將本節(jié)課的第一個目標確定為“品讀詞句,感悟詞的意境與語言之美”。該目標主要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縱觀課堂,學生基本上達成了第一目標。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教學設計篇七
教學目標:
1.理解詞義,有感情朗讀,體會作者與朋友分別時候的心情。
2.通過歸納總結,體會送別詩的表達特點,并從中汲取習作營養(yǎng)。
3.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點:送別詩的表達特點以及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難點:體會這首宋詞與其他送別詩詞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同。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用一封書信的片段引出在即將畢業(yè)的時候,同學們的心情怎樣,會彼此或與老師說些什么?之后導入本課所學。
二、理解詩意,誦讀悟情。
1.讀詩題,匯報獲得的信息。
2.采取自讀,匯報讀及教師范讀相結合的方式初步感受這首詞的感情色彩。
3.自學理解詞意,探討交流所發(fā)現的問題。
4.設疑檢驗自學效果,板書點撥,體會感情色彩。
5.探討表達特點,體會寫作方法。
三、拓展延伸,歸納總結。
結合以往所學送別詩詞:《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分析送別詩的寫作特點,并為己所用,提高寫作水平。
四、勵志感悟,品味人生。
引導學生以王觀的這首詞為例,積極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并用意味深長的祝福結束本節(jié)課。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教學設計篇八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二、初讀詩詞。
(散讀——個讀——齊讀。)。
2、賞析:
王觀(生卒年不詳),字通叟,如皋(今江蘇省縣名)人。曾在宋神宗朝當過翰林學生,因作詞得罪而被貶,所以自號“逐客”。王灼說他的詞“新麗處和輕狂處皆是驚人”(《碧雞漫志》),說明他是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作個性的詞家。王觀的作品,風趣而近于俚俗,時有奇想。
【注釋】。
[1]眼波橫:形容眼神閃動,狀如水波橫流。
[2]眉峰聚:形容雙眉蹙皺,狀如二峰并峙。
[3]眉神盈盈處:喻指山水秀麗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樣子。
【賞評】: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時所見自然山水化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損的眉峰了。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為友人鮑浩然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眉眼盈盈”四字有兩層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二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
上片寫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達了惜別深情;下片則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愿。過片兩句,正面點明送別。作者用兩個“送”字遞進,將作者“黯然銷魂”的愁苦之情描寫得極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離長江不遠的如皋,欲歸不得,羈旅之愁益覺難以為懷。結末兩句,是詞人強壓心中沉痛之情而對遠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與叮嚀: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萬要與美好的春光同住。這兩句,一反送別詞中慣常的悲悲切切,寫得情意綿綿而又富有靈性。
【譯文】。
(3)通過品讀,你們從中體會到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背景: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時所見自然山水化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損的眉峰了。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為友人鮑浩然在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
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二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江水像佳人的眼波一樣清亮,山像美女微微蹙著眉。朋友要去哪里呢?就是要到像南方佳麗眉眼之間風情萬種的地方。才剛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還能趕上春天的話,千萬要把春光留住。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教學設計篇九
這雖是一首送別詞,但無消極想法。起拍“水是”、“山是”兩句,含意豐富,啟人遐想。詞人把明澈的水流喻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巒喻為美人的眉峰,極言浙東山水的漂亮可愛。同時,也可以理解為詞人對鮑浩然心事的設想:波光漾動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脈脈傳情;青黛的山巒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滿懷愁怨,眉頭都蹙起來了。詞人通過這一設想來寫出了鮑浩然“之浙東”的心切。與此相應,上片結句“眉眼盈盈處”也可以有兩層理解:一是鮑浩然是去山水秀麗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會。
下片抒發(fā)詞人的情懷?!安攀妓痛簹w”,點明這里春剛逝去,說明詞人心中滿懷著傷春之愁;“又送君歸去”則再添了別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兩句是詞人對鮑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
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jié),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這首詞構思新巧,詞語明麗,很有表現力。且俏皮話說得新鮮不俗,頗受人們喜愛。比起那些敷衍應酬之作,顯然有死活之別。
開篇“水是眼波橫”二句匠心獨運:前人慣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類的譬喻來形容女子容顏之美,如托名于劉歆的《西京雜記》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李白的《長相思》:“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白居易《箏詩》:“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賀《唐兒歌》:“一雙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處則反用其意,說水是眼波橫流、山上眉峰攢聚,其妙處不僅在于推陳出新、發(fā)想奇絕,而且在于運用移情手法,化無情為有情,使原本不預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別的場面,為友人的離去而動容。
“欲問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發(fā),亦見用筆靈動、造語新奇?!懊佳塾帯保仁怯髦赣讶斯枢l(xiāng)的秀麗山水,又令人想見友人妻妾倚欄盼歸之際美目傳恨、秀眉凝愁的情態(tài)。妙語雙關,熔鑄非易。
過片后“才始送春歸”二句抒寫良情別緒: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悵恨;今又“送君”,更添悵恨十分。旦夕之間,兩諳別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卻故意出以淡語,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發(fā)奇想,叮囑友人如能趕上江南春光,務必與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對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時所見自然山水化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非凡的感情。那些清亮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損的眉峰了。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為友人鮑浩然在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懊佳塾彼淖钟袃蓪右馑迹阂恢附系纳剿妍惷餍悖腥缗拥男忝己兔难?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二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
上片寫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達了惜別深情;下片則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愿。過片兩句,正面點明送別。作者用兩個“送”字遞進,將作者“黯然銷魂”的愁苦之情描寫得極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在離長江不遠的如皋,欲歸不得,羈旅之愁益覺難以為懷。結末兩句,是詞人強壓心中沉痛之情而對遠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與叮嚀: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萬要與美好的春光同住。這兩句,一反送別詞中慣常的悲悲切切,寫得情意綿綿而又富有靈性。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教學設計篇十
中國的古詩文字字珠璣,經歷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古詩文里的靈感、智慧以及音韻之美,是其它很多國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而“吟誦”在中國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但現代的語文教師知曉其方法的并不多。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不單單要棄其糟粕,更要繼承精華。而“吟誦”一法,是每個語文教師與學生都應當了解與掌握的。在本節(jié)課當中,雖然嘗試用“吟誦”法來引導學生讀好詞,但由于學生已養(yǎng)成定性,再加之教師本身準備不夠充分,效果并不明顯。雖然如此,但“吟誦”一法,在今后的古詩詞教學中,還是應當多加堅持,這也是每一名語文教師應當相信與始終堅持的一種語文教學方法。語文課,應當尋“根”,追尋祖先優(yōu)秀文化中智慧的“根”,追尋語文教學規(guī)律的“根”,追尋人生根本意義的“根”。這也將是以后本人語文教學的方向。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p>
學習的目的,既為生存,也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讓學生的生命有所成長。從學生的練筆當中可以發(fā)現,這一目標達成得很好。
無論如何,每一節(jié)課的首先的立足點要在于學生。衡量一個教師的課的成與敗,首先要考慮的是學生是否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教學設計篇十一
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江水像姑娘流動的眼波,山峰像姑娘蹙起的眉峰。
想要問行人去哪里,到那眼波眉峰盈盈欲語處(實指江南)。
剛剛送走春天,又送你還鄉(xiāng)。
若你到了江南正好趕上春天,千萬要和春天同住。
《卜算子》是土觀送友人鮑浩然回家之作。這首詞情真意切,構思新巧。
關?!把鄄M”是熱淚盈眶,“眉峰聚”是愁眉緊鎖,有了心思,眉皺得像小山一樣。
“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边@個設問是緊承上文??吹叫腥说难勖忌駪B(tài)異常,必然引起疑竇;f文的解答,正好用來點明題意?!懊佳塾帯?,既指鮑浩然浙東家鄉(xiāng)的秀麗山水,又有送別時含情脈脈的神態(tài)。這又是一語雙關。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用“才……又”表示接連不斷。春來是好事,春去卻令人遺憾,再加上摯友又要回去,兩件事頻頻發(fā)生,確實使詞人黯然銷魂。這又有什么辦法呢?不言自痛。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痹跓o可奈何之下,作者只好作臨別祝福了。這里的“春”應是“春心”,或指情人;還有一層深意是“春光”。祝他和愛人長相廝守,希望他春光常在。
送別友人鮑浩然,含蓄地表現了對友人的祝愿和惜別之情。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教學設計篇十二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
山是美人蹙起的眉毛。
要問朋友去哪里呢?
到山水交匯的地方。
才剛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好友離去。
如果你到江南趕上了春天,
就千萬不要辜負了這美好的景色,
一定要留住春天與你在一起。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詩所見自然山水化成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攢的眉峰了。正因為友人鮑浩然在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懊佳塾彼淖钟袃蓪右馑迹阂恢附系纳剿妍惷餍?,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兩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春語意雙關。
最后兩句是詞人對鮑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jié),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這是一首送別詞。起拍“水是”、“山是”兩句,含意豐富,啟人遐想。詞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巒喻為美人的眉峰,極言浙東山水的漂亮可愛。同時,也可以理解為詞人對鮑浩然心事的設想:波光漾動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脈脈傳情;青黛的山巒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滿懷愁怨,眉頭都蹙起來了。詞人通過這一設想來寫出了鮑浩然“之浙東”的心切。與此相應,上片結句“眉眼盈盈處”也可以有兩層理解:一是鮑浩然是去山水透麗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會。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教學設計篇十三
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
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詞的上片著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時所見自然山水化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損的眉峰了。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為友人鮑浩然歸途中懷著深厚的懷人感情。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懊佳塾彼淖钟袃蓪右馑迹阂恢附系纳剿?,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著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二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
上片寫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達了惜別深情;下片則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愿。過片兩句,正面點明送別。作者用兩個“送”字遞進,將作者“黯然銷魂”的愁苦之情描寫得極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離長江不遠的如皋,欲歸不得,羈旅之愁益覺難以為懷。結末兩句,是詞人強壓心中沉痛之情而對遠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與叮嚀: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萬要與美好的春光同住。這兩句,一反送別詞中慣常的悲悲切切,寫得情意綿綿而又富有靈性。
王灼《碧雞漫志中》謂王觀的作品“新麗處與輕狂處皆足驚人”。本篇即是上述評語的絕妙說明。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教學設計篇十四
王觀(公元1035年—1100年),字通叟,宋代詞人,如皋(今江蘇如皋)人。王安石為開封府試官時,科舉及第。宋仁宗嘉庇佑二年(1057)考中進士。后歷任大理寺丞、江都知縣等,在任時作《揚州賦》,宋神宗閱后大喜,大加褒賞。又撰《揚州芍藥譜》1卷。官至翰林學士。相傳曾奉詔作《清平樂》一首,描寫宮廷生活。高太后對王安石等變法不滿,認為王觀屬于王安石門生,就以《清平樂》褻瀆了宋神宗為名,第二天便將王觀罷職。王觀于是自號“逐客”,從此以一介平民生活。王觀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臨江仙-離杯》、《高陽臺》等,其中《卜算子》一詞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設喻巧妙,又語帶雙關,寫得妙趣橫生,堪稱杰作?!都t芍藥》詞寫人生短暫,從而提出人生應追歡及早,寫法亦頗有特色。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221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