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教案設(shè)計(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5 23:07:04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shè)計(模板14篇)
時間:2023-11-25 23:07:04     小編:BW筆俠

編寫教案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使教學更具吸引力和效果。在編寫教案時,要綜合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如教材、多媒體等,以豐富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教案是教師為指導教學活動而制定的一種教學計劃,有助于教學的有序進行。教案可以提供給學生和其他教師作為備課和參考的依據(jù),促使教師深入思考,提高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果。編寫教案時需要充分了解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應(yīng)該符合教材的教學要求和學科的教學標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夠給大家?guī)硪恍﹩l(fā)和思考。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shè)計篇一

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訓練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和聯(lián)想、想象能力。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培養(yǎng)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過程。

一課時。

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指導學生預(yù)習,查詢有關(guān)作者和理解詩詞的資料。

2、課堂上展開多邊活動,師生互動,學生討論,師生協(xié)同探究,共同完成學習任務(wù)。

3、讓音樂、繪畫走進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

(一)趣味導入。

接下來老師再啟發(fā)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儲備想想古代詩人們常常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思念、苦悶、孤獨、惆悵等),最后老師給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任務(wù),并請同學們猜想作者在這首詞中借月亮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誦讀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讀得流暢,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2、抽讀、齊讀,初步體會詞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討論: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主要內(nèi)容。

4、教師小結(jié)同學們的發(fā)言后再齊讀全首詞。

(三)深入理解。

1、先獨立思考下面問題,然后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1)蘇軾原來在朝廷做官,由于黨派相爭,他受到排擠,被貶為地方官,加之此時他與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沒有相見了,面對中秋圓月,他的心情會怎樣呢?(苦悶、惆悵、憂傷、孤獨、難過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離開令他傷心的塵世,飛向美麗的月宮的奇異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矛盾,還怕寒冷)。

(3)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4)“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聯(lián)系寫作背景,還有無其他含義?(不愿回朝廷做官,討厭那里的黨派相爭,勾心斗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等)。

2、小結(jié):“高處不勝寒”內(nèi)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時的蘇軾的得意之狀。

3、討論: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襟懷坦蕩,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靜,皓月當空,但骨肉分離,作者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學生探究、討論,老師巡視、參與、指導)。

4、全班同學再齊讀全首詞,歸納總結(jié)出作者的心理變化歷程。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四)品味。

1、通過學習這首詞,你最喜歡詞中哪一句或幾句?請說明理由。

2、配樂朗讀,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暢談感受。

1、回憶自己曾經(jīng)遭遇過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簡潔的語言把事情的經(jīng)過以及自己當時真實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

2、今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將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順心、不如意的事,學習了這首詞后,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發(fā)呢?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3、教師小結(jié):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時常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們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呢?我們應(yīng)該是:失意時,莫傷悲;苦悶時,莫彷徨;失敗時,莫氣餒。正視失敗,迎接挑戰(zhàn),我們的人生,定會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結(jié)束上課。

(七)作業(yè)布置。

1、熟讀背誦。

2、根據(jù)對詞的意境的理解,給這首詞配一幅插圖(可與同學合作)。

水調(diào)歌頭。

蘇軾。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shè)計篇二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選自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古代詩詞是我國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在中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詩詞學習,可以使學生學習和繼承祖國的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并能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積極、樂觀、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體會詩詞所表達的強烈的真摯的情感,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1、知識目標。

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訓練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和聯(lián)想、想象能力。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培養(yǎng)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訓練學生朗讀能力,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在古代詩詞中的運用訓練學生合理、大膽、獨特的聯(lián)想和想象。

聯(lián)想和想象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情景創(chuàng)設(shè)法、設(shè)疑導思法、討論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課時。

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指導學生預(yù)習,查詢有關(guān)作者和理解詩詞的資料。

2、課堂上展開多邊活動,師生互動,學生討論,師生協(xié)同探究,共同完成學習任務(wù)。

3、讓音樂、繪畫走進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

(一)趣味導入。

接下來老師再啟發(fā)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儲備想想古代詩人們常常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思念、苦悶、孤獨、惆悵等),最后老師給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任務(wù),并請同學們猜想作者在這首詞中借月亮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誦讀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讀得流暢,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2、抽讀、齊讀,初步體會詞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討論: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主要內(nèi)容。

(學生可能回答不夠全面,教師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聯(lián)系自己在課外所查詢的資料。)。

4、教師小結(jié)同學們的發(fā)言后再齊讀全首詞。

(三)深入理解。

1、先獨立思考下面問題,然后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1)、蘇軾原來在朝廷做官,由于黨派相爭,他受到排擠,被貶為地方官,加之此時他與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沒有相見了,面對中秋圓月,他的心情會怎樣呢?(苦悶、惆悵、憂傷、孤獨、難過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離開令他傷心的塵世,飛向美麗的月宮的奇異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矛盾,還怕寒冷)。

(3)、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4)、“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聯(lián)系寫作背景,還有無其他含義?(不愿回朝廷做官,討厭那里的黨派相爭,勾心斗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等)。

2、小結(jié):“高處不勝寒”內(nèi)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時的蘇軾的得意之狀。

3、討論: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襟懷坦蕩,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靜,皓月當空,但骨肉分離,作者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學生探究、討論,老師巡視、參與、指導)。

4、全班同學再齊讀全首詞,歸納總結(jié)出作者的'心理變化歷程。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四)品味。

1、通過學習這首詞,你最喜歡詞中哪一句或幾句?請說明理由。

2、配樂朗讀,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暢談感受。

1、回憶自己曾經(jīng)遭遇過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簡潔的語言把事情的經(jīng)過以及自己當時真實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

2、今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將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順心、不如意的事,學習了這首詞后,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發(fā)呢?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3、教師小結(jié):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時常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們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呢?我們應(yīng)該是:失意時,莫傷悲;苦悶時,莫彷徨;失敗時,莫氣餒。正視失敗,迎接挑戰(zhàn),我們的人生,定會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結(jié)束上課。

(七)作業(yè)布置。

1、熟讀背誦。

2、根據(jù)對詞的意境的理解,給這首詞配一幅插圖(可與同學合作)。

水調(diào)歌頭。

蘇軾。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shè)計篇三

上闋:飲酒問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闋:難眠懷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主題。

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曠達的胸襟和對親人的思念。

(以上教學過程是初步構(gòu)想,上課時可靈活處理。)。

20xx年11月5日。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shè)計篇四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p>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wù)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是經(jīng)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quán)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調(diào)知密州,雖說出于自愿,實質(zhì)上仍是處于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xiàn),也難以遮掩深藏內(nèi)心的郁憤。

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jié)?!按笞怼鼻矐咽侵?,“兼懷子由”是輔。

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jié)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zhì)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逼鋯栔V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里面。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的狂想之曲,起得突兀、問得離奇。

蘇軾此詞作于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guān)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chuàng)作心理實是脈絡(luò)暗通的。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又喜歡道教的養(yǎng)生之術(shù),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xiàn)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

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jié)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盁o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詞人無理地埋怨明月說:“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shù)成就上看,它構(gòu)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xiàn)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zhuǎn)。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fā)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huán),搖曳多姿。

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zhuǎn)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jié)。全詞設(shè)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gòu)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

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xiàn)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shè)計篇五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轉(zhuǎn)過紅色樓閣,又低低地照進美麗的窗閣里,復照著深夜不能入眠的詩人,是什么原因使詩人無法入睡呢?是思念,是離愁,思念遠在他方的弟弟,詩人不由埋怨起月亮來了:你為何總在人們離別時這樣圓滿呢?哦,月亮,這不是你的錯,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如此,時盛時衰,既然人間自古以來就有悲歡離合,月亮當然也會有陰晴圓缺了,又怎能強求?只要彼此永遠健康,能在千里之遙共賞明月,有了這份心愿也就足夠了,祝福天下的離人總有團圓的一天。)。

(八)能力遷移。

你試發(fā)揮想象說說下列詩句的意境,理解詩中的感情。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九).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改寫這首詞或繪成圖畫。

2、背誦整首詩,直到會準確默寫。

3、課后繼續(xù)收集中秋詠月詩詞,準備朗誦會。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shè)計篇六

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訓練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和聯(lián)想、想象能力。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培養(yǎng)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訓練學生朗讀能力,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在古代詩詞中的運用訓練學生合理、大膽、獨特的聯(lián)想和想象。

聯(lián)想和想象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情景創(chuàng)設(shè)法、設(shè)疑導思法、討論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課時。

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指導學生預(yù)習,查詢有關(guān)作者和理解詩詞的資料。

2、課堂上展開多邊活動,師生互動,學生討論,師生協(xié)同探究,共同完成學習任務(wù)。

3、讓音樂、繪畫走進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

(一)趣味導入。

接下來老師再啟發(fā)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儲備想想古代詩人們常常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思念、苦悶、孤獨、惆悵等),最后老師給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任務(wù),并請同學們猜想作者在這首詞中借月亮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誦讀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讀得流暢,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2、抽讀、齊讀,初步體會詞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討論: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主要內(nèi)容。

(學生可能回答不夠全面,教師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聯(lián)系自己在課外所查詢的資料。)。

4、教師小結(jié)同學們的發(fā)言后再齊讀全首詞。

(三)深入理解。

1、先獨立思考下面問題,然后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1)、蘇軾原來在朝廷做官,由于黨派相爭,他受到排擠,被貶為地方官,加之此時他與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沒有相見了,面對中秋圓月,他的心情會怎樣呢?(苦悶、惆悵、憂傷、孤獨、難過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離開令他傷心的塵世,飛向美麗的月宮的奇異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矛盾,還怕寒冷)。

(3)、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4)、“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聯(lián)系寫作背景,還有無其他含義?(不愿回朝廷做官,討厭那里的黨派相爭,勾心斗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等)。

2、小結(jié):“高處不勝寒”內(nèi)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時的蘇軾的得意之狀。

3、討論: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襟懷坦蕩,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靜,皓月當空,但骨肉分離,作者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學生探究、討論,老師巡視、參與、指導)。

4、全班同學再齊讀全首詞,歸納總結(jié)出作者的心理變化歷程。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四)品味。

1、通過學習這首詞,你最喜歡詞中哪一句或幾句?請說明理由。

2、配樂朗讀,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暢談感受。

1、回憶自己曾經(jīng)遭遇過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簡潔的語言把事情的經(jīng)過以及自己當時真實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

2、今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將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順心、不如意的事,學習了這首詞后,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發(fā)呢?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3、教師小結(jié):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時常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們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呢?我們應(yīng)該是:失意時,莫傷悲;苦悶時,莫彷徨;失敗時,莫氣餒。正視失敗,迎接挑戰(zhàn),我們的人生,定會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結(jié)束上課。

(七)作業(yè)布置。

1、熟讀背誦。

2、根據(jù)對詞的意境的理解,給這首詞配一幅插圖(可與同學合作)。

水調(diào)歌頭。

蘇軾。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shè)計篇七

蘇軾。

授課者:后安中學王康寧。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guān)詞的文學常識,理解詞句的含義,背誦全文。

2.過程與方法:讀――悟――賞。

3、情感與價值觀:理解詞人超然達觀的思想,及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語句,了解詞意,體會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詩歌語言。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shè)計篇八

本課是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詩詞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詞?!哆@首詞是詠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蘇軾通過行云流水般的語言營造了天上人間的清冷意境,寫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終以樂觀曠達情緒作結(jié)。全詞蘊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我們班的學生,他們平時閱讀的習慣不是很好,閱讀的數(shù)量,語言、知識的積累都比較缺乏。學生中絕大部分平時都沒有課外閱讀的習慣,對于詩詞等文學類的閱讀就更加少的可憐。此外,基于初中生來說,平時生活積累、人生體驗也較貧乏。而對于古詞這種對語言感悟,對人生體驗要求較高的文體來說,學生的閱讀品味更是一個難點。

關(guān)于教法,有一句話對我的啟發(fā)很大:“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如果讀書的人是正在成長的中學生,而書的作者是民族與世界、人類的大師、巨匠,那么,這樣的讀書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傳遞、精神傳遞的過程,要能形成作者—編者—教師—學生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關(guān)系?!币虼嗽诮虒W中,教師應(yīng)當設(shè)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lǐng)會、認同作者的情感和編者的意圖。據(jù)此,我先指導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本;并采用情境法、誦讀法、討論法等來激活學生的思想,開拓他們的思維,引導他們進行對文本的探究。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yīng)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引起他們的切身感受,在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作品,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xiàn)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的理念。

課堂教學要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準備以誦讀感悟作為總的學習方法,以討論探究為深化理解的手段,具體操作步驟為:

(一)情境激趣,整體的初步感悟。

(二)聽、讀、誦,自主研讀體味。

(三)重點詞句討論探究、品味賞析。

根據(jù)新課標提出的“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本課教學目標設(shè)定如下:

1、能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疏通大意,落實背誦要求。

2、理解蘇軾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心情抑郁惆悵,最終心胸開闊豁達的心理變化過程。

3、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感悟詩詞創(chuàng)設(shè)的完美意境。

其中聯(lián)系蘇軾的生平經(jīng)歷,品味詞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蘇軾曠達心胸為教學重點;理解詞中所表達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懷恐懼的矛盾思想是教學難點。

新教材入選這首詩歌,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點,培養(yǎng)學生品讀詩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所以我把這節(jié)課定位于鑒賞誦讀課。

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培養(yǎng)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一課時。

問學生有關(guān)寫月亮的詩句或故事!

1、自由朗讀,要求讀得流暢,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2、抽讀、齊讀,初步體會詞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討論: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主要內(nèi)容。

4、教師小結(jié)同學們的發(fā)言后再齊讀全首詞。

1、先獨立思考下面問題,然后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1)蘇軾原來在朝廷做官,由于黨派相爭,他受到排擠,被貶為地方官,加之此時他與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沒有相見了,面對中秋圓月,他的心情會怎樣呢?(苦悶、惆悵、憂傷、孤獨、難過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離開令他傷心的塵世,飛向美麗的月宮的奇異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矛盾,還怕寒冷)。

(3)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4)“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聯(lián)系寫作背景,還有無其他含義?(不愿回朝廷做官,討厭那里的黨派相爭,勾心斗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等)。

2、小結(jié):“高處不勝寒”內(nèi)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

3、討論: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襟懷坦蕩,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靜,皓月當空,但卻和親人分離,作者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學生探究、討論,老師巡視、參與、指導)。

4、全班同學再齊讀全首詞,歸納總結(jié)出作者的心理變化歷程。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1、通過學習這首詞,你最喜歡詞中哪一句或幾句?請說明理由。

2、試背誦課文。

3、教師小結(jié):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時常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們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呢?我們應(yīng)該是:失意時,莫傷悲;苦悶時,莫彷徨;失敗時,莫氣餒。正視失敗,迎接挑戰(zhàn),我們的人生,定會成功。

1、熟讀背誦。

2、抄寫你認為好的句子并說說理由。

板書設(shè)計:根據(jù)學生的回答來板書!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shè)計篇九

1、課型:問題討論教學法。

2、學習目標:

(1)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3)情景交融,想像豐富。

3、重點:每首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

4、難點:理解富有表現(xiàn)力氣語言,有些難理解的句子的含義。

5、德育滲透要點:學習蘇軾曠達的胸懷與樂觀精神。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學生背誦《十五夜望月》后指出,這連同《我的思念是圓的》都是詩第一首是七言絕句,第二首是現(xiàn)代詩。問:詩的內(nèi)容和題目有關(guān)聯(lián)?有。今天我們學習一首詞《水調(diào)歌頭》。這不是題目而是詞牌名,它和詞的內(nèi)容無關(guān),只是決定了詞的形式,如,每首要寫多少字,多少段,每句要寫多少字,押什么韻等等。為了與其它同一詞牌的詞相區(qū)別,可以用詞的首句“明月幾時有”當成這首詞的題目。

二、作者簡介。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百花園里,宋詞是一束芬芳絢麗的奇葩。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tài)的風采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說到宋詞,我們就不能不提到北宋的大詞人蘇軾。

蘇軾有獨立的人格,在復雜的政治斗爭中總是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注定了他仕途的艱險,一生的坎坷。蘇軾為官四十年,在朝廷任職卻總計不到十年,最后不幸死于回京的途中。就在他去世的前不久,曾寫下這樣的一首詩:“心似己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澹州”,道盡了一生的辛酸。如此坎坎坷坷的經(jīng)歷,使詞人的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苦悶,激發(fā)了詞人的才情,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多樣性:既豪邁與曠達又婉約。本首詞是一首中秋詞,帶有婉約的風格,歷來被公認是中秋詞中的絕唱。

三、聽朗讀錄音,讀全詞,正音正字,朗讀。

不勝綺嬋娟。

四、學生看書下注釋,討論全詞大意。

五、學生就全詞大意質(zhì)疑,師生共同釋疑。

1、詞前小序,這里介紹了寫作的時間、狀態(tài)及緣由。

子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兄弟二人己七年不曾相見,“兼”字暗示出思念子由并不是寫作的主要原因。

2、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xiàn)?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不知道月中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去,又恐怕經(jīng)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能比得上人間。月光轉(zhuǎn)過朱紅的樓閣,貼近雕花的窗戶,照著離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應(yīng)該有什么怨恨,為什么總是在別離時又亮又圓?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全。但愿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六、挖掘全詞內(nèi)在的思想感情。

學生可討論后回答。

明確:“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保▽W生畫出)寫作者想超脫塵世,又怕“高處不勝寒”?!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保▽W生畫出)詞人很快領(lǐng)悟到人月無常,自古皆然。人悲歡離合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這些表達了作者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精神。

2、師生總結(jié)上闋:寫月下飲酒。由幻想超脫塵世,轉(zhuǎn)化為喜愛人間生活。

3、師生總結(jié)下闋:寫對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zhuǎn)而為對離人的祝福。

4、師生總結(jié)中心思想: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于人世間,但積極的處世態(tài)度終于戰(zhàn)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xiàn)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七、學生畫出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表達對離人美好祝福的句子。朗讀全詞。

八、聽古人誦讀、聽流行歌,王菲的“明月幾時有”。

九、布置作業(yè):

1、背誦。

2、背書下注釋。

十、板書設(shè)計:

問題:

2、最后這矛盾心情化解了嗎?用原句回答并解釋一下是怎么化解的?

3、這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胸懷和精神?

生字:不勝寒綺戶嬋娟。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shè)計篇十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古詩文單元)的最后一篇《詩詞曲五首》中地一篇詞,《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反思。此文要求在反復朗誦的基礎(chǔ)上,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地語言,理解詞的思想內(nèi)容,體會作者地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首先借用王菲的《明月幾時有》導入新課,把學生置身于音樂和快樂中去學習,幫學生去除學習古詩文的畏懼心理,教學反思《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反思》。在文學常識積累部分,我著重對“詞”這種體裁進行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對詞及詞牌有了簡單的了解和認識,為了能夠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我穿插了鄧麗君的視頻講解,這樣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共同作用,應(yīng)該理解更深刻一些。在處理難點時,我盡量讓學生反復朗誦,然后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的設(shè)置相關(guān)題目,讓學生逐步地認識作者,把握感情,品味語言,當一切水到渠成的時候,難點自然得到突破。最后,再設(shè)置背唱這一環(huán)節(jié),首尾呼應(yīng),使整個課堂有始有終,一氣呵成。

在教學中有一點不足,我對學生估計過高,忽略了口述譯文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得個別學困生在課堂上略有茫然。

在以后的古詩詞教學中,要注重作者及背景的介紹,這對學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感情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同時,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朗讀與思考時間,在讀中感知、理解、品味,還要注重名句地賞析,因為這些才是文章的點睛之筆,精華所在,對于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shè)計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第六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送的名家名篇?!端{(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詠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蘇軾通過行云流水般的語言營造了天上人間的清冷意境,寫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終以樂觀曠達情緒作結(jié)。全詞蘊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分析:

根據(jù)新課標提出的“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本課教學目標設(shè)定如下:

1.能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疏通大意,落實背誦要求。

2.理解蘇軾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心情抑郁惆悵,最終心胸開闊豁達的心理變化過程。

3.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感悟詩詞創(chuàng)設(shè)的完美意境。

其中聯(lián)系蘇軾的生平經(jīng)歷,品味詞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蘇軾曠達心胸為教學重點;理解詞中所表達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懷恐懼的矛盾思想是教學難點。

三、教學構(gòu)思:

四、教法學法分析: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yīng)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引起他們的切身感受,在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作品,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

2.交流討論法深入體會作者情感。

3.揣摩意境,將詞改寫成散文,提高寫作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xiàn)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多角度比較、藝術(shù)性創(chuàng)編等課堂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步步推進,在讀、說、賞的層進訓練中落實教學目標。。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步:賞月誦月。

(一)知識積累導入新課:“小時不識月,呼做白玉盤”,而長大后,天上那一輪明月,卻寄托了人們太多的情感。請欣賞一組月亮的圖片,齊讀古人為我們描寫月亮的詩句。

在老師娓娓道來的過程中,在學生齊聲朗讀的情境中,調(diào)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拓展知識積累,并為下面理解本詩的情感底蘊奠定了基礎(chǔ)。

(二)分層推進式誦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法,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學氣氛。

1.朗讀:聽朗讀正音,亮開嗓門齊讀。

2.譯讀:分組對照課下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全組討論,老師解疑。

3.品讀:以“月”為中心詞,從詞中挑選一些動詞放在“月”的前面組成一個短語,看看蘇軾對月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問、歸、怨、共……)。

老師介紹蘇軾的生活經(jīng)歷,學生選擇詩句以老師的問題為開頭談?wù)劊骸巴高^……詩句讀到了……”(讀到了蘇軾對月亮的向往、讀到了蘇軾天上人間的徘徊矛盾、讀到了蘇軾懷念兄弟的抑郁惆悵、讀到了蘇軾積極豁達的胸懷……)。

4.自讀:把自己假想成政治失意遠離親人的蘇軾,以人生獨白的方式朗讀?;卮饐栴}——用一組或幾組反義詞填空:《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一曲——而不失——的音樂。(抑郁而不失曠達,惆悵而不失樂觀……)從而把握詩歌朗讀的感情變化應(yīng)該是抑郁——曠達。

5.競讀:男女生比賽,自己說說朗讀效果、情感的處理,

6.齊讀:女生齊讀上闋詩句,男生齊讀下闋詩句。

7.背誦:

葉圣陶說過:“美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蓖ㄟ^層層推進的朗讀吟誦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激活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吟讀中入情入境入心。

第二步品月寫月——拓展積累式鑒賞:我設(shè)計了“聽——讀——說——找——寫”五個小環(huán)節(jié),漫步古代詠月詩篇中,通過比較閱讀老師搜集到的同類詩歌,讓學生做一下橫向的比較,從而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學中月的永恒魅力。

1.聽:老師朗讀這兩首詩歌,學生做標注。

2.讀:自己朗讀,對照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分組討論,老師解疑。

3.說:以“我欣賞————詩句,因為————”的句式談?wù)勛约旱睦斫狻?/p>

4.找:對比三首詩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詩句。

5.寫:通過拓展賞析,讓男女生分別將本詞的上下闋改寫成寫景抒情的散文片段,交流朗讀。

語文課堂應(yīng)該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探索,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訓練學生獨立把握領(lǐng)悟詩歌風格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進行抒情性的語言表達訓練,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附錄:

《把酒問月》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shè)計篇十二

蘇軾。

板書設(shè)計:

上闕:望月(寫景)情景。

下闕:懷人(抒情)交融。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古往今來,明月牽動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們信口就可以拈來幾句。下面請大家背誦幾句吧,讓我們共同欣賞文人騷客鐘愛的“月亮”。

(多媒體顯示選集的詠月詩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在中國眾多文人中,蘇軾是比較喜歡寫月亮的,而且也寫下許多和月亮有關(guān)的名篇。下面,我們就走進蘇軾筆下的月亮,學習他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纯丛谶@里,蘇軾借助月亮抒發(fā)了什么情感。

(指示生看課題)本文體裁是什么?

雨霖林水調(diào)歌頭卜算子長相思菩薩蠻。

“水調(diào)歌頭”是這首詞的--(復習詞的相關(guān)知識)。

曲牌: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一首詞的格式由它的詞牌決定,有多少句,每一句有多少字,平仄等都是,只要選定一個詞牌名,這首詞的格式也就定了。

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diào)名(曲牌),它規(guī)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

闋:是詞的段落,也叫片。分兩段的第一段叫上闋;第二段叫下闋;另外詞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稱一闋。

詞根據(jù)樂調(diào)長短,分為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慢詞)。詞遠在梁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小序:,是交待了寫作時間、背景,寫作的緣由等這類說明性的文字。

作者介紹。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學家和書畫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為“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內(nèi)容解析。

根據(jù)注解,疏通文意:

5.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6.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7.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圓滿。

8。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齊讀課文認準字音。

三、

(1)學習小序,了解作者寫作的時間與目的。

學生齊讀小序。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千年以前,同在這一輪明月下.文學家蘇軾被貶職,派往密州做官,正所謂“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中秋佳節(jié),長年漂泊他鄉(xiāng),不能與親人團聚的他望著這一輪皎潔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來。

明確:小序交代了寫作時間是中秋,目的是“兼懷子由”。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兼”字是什么意思?(所涉及的內(nèi)容不止一個方面。)。

(那我們從“兼懷子由”四個字看,作者除了懷子由,還懷什么?現(xiàn)在不知道沒關(guān)系。

請大家?guī)е鴨栴}來揣摩這首詞。

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皎潔的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

把酒:端起酒杯。

上闋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懊髟聨讜r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2、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月中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

3、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歸去:這里是指回到天上去。

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詩人看著朗朗的明月和天空,心中不禁暢想起來,他想象出天上應(yīng)該也有宮殿吧,想到這里,他于是又問了一句,不知。。。何年。我欲乘風。。。玉宇。歸去是什么意思,從歸去兩個字可以看出來,作者把自己當成了哪里的人。

我欲乘風歸去的意思,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作者當時僅僅是想要回到天上去嗎,實際上,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就是要與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環(huán)境對話。大家可以聯(lián)系一下作者的`生平遭遇和這首詞的寫作背景。

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在蘇軾移任湖州的第三個月的一天,一位朝廷欽差為了要討好王安石,把蘇軾捉拿進京,指稱他作詩諷刺新法,請皇上下令判他的罪。不久,蘇軾就被送入獄中,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蘇軾被定為“譏諷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賜,判他流放黃州,免于一死。

明確:從背景材料中我們可以得知,雖然蘇軾一心報國,最后還是被貶黃州。政治上的失意讓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說本詞除了表達他懷念子由,更傳達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朗讀上片,找出描寫月亮的句子。

思考問題:聯(lián)系背景材料,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結(jié)合注釋翻譯上片再思考。

明確:“明月幾時有”、“天上宮闕”、“瓊樓玉宇”、“高處”等都是在寫月亮。月亮在這里還有另外一個更深的含義,代指朝廷。

(4)讓學生把“朝廷”代進上片,重新說說這段的意思。

明確:不知道朝廷現(xiàn)在的情況是什么時候?我想乘風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這里的太高太寒冷比喻的是什么意思,

不愿回朝廷做官,討厭那里的黨派斗爭,勾心斗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等。

“欲”和“恐”。作者在上闋中表達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懼害怕的心情。

(在人間好還是在天上好?從書上注解何似看,作者認為在人間好--在“地方”作官好。:作者認為自己可能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的思想感情。但轉(zhuǎn)念一想,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在地方,天高皇帝遠,在地方,沒有排擠、沒有誹謗和中傷,所以他覺得留在地方為政好。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翩翩起舞。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捌鹞枧逵啊?,是與自已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

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

弄:是一個千古稱頌的動詞。

上片寫望月飲酒,主要抒發(fā)詞人對人生的感慨。蘇軾經(jīng)受過政治上的挫折,面對朝廷激烈的斗爭,只能將滿腹的疑問借助“把酒問青天”,引起對人生的思考,發(fā)問“明月幾時有”“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但苦悶的情感并未延續(xù)下去,“我欲乘風歸去”“起舞弄清影”兩句又表露出作者對人生不懈的追求,盡管“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何似在人間”。

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下闋。請大家先朗讀一遍。

(有進步。不過,還需逐字逐句地揣摩?!稗D(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轉(zhuǎn)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zhuǎn)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著屋里失眠的人。(作者因何而失眠?應(yīng)和了序中哪一個句子?“兼懷子由”。

(太好了!這就是說,作者在下闋主要表達了哪種情感?--懷子由。

這里應(yīng)該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們分別的時候圓,是作者在恨。

(作者因什么而恨?因為與親人別離,也因為被貶。

作者寫道這里,心情自然是十分抑郁,悲傷了,但我們的詩人又是一個樂觀的詩人,在悲傷之余,他又轉(zhuǎn)念一想,悟出了一個人生哲理.

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币痪渲?,哪一個字最能表達作者對人生的理解?難。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恰好也是蘇軾的看法。所以他說“古難全”。

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作者已經(jīng)認識到,任何事情都不會因為我們的喜好而改變,雖然我們不想和親人別離,但別離卻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作者在最后,他只有提出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和弟弟子由能夠年年平安,雖相隔千里,但可以共享美好月光。理解到遠別的人可以“千里共嬋娟”,也就能做到“不應(yīng)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結(jié)束全詞,與上片結(jié)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一方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作者在上闋主要抒發(fā)了自己想回朝廷而又心懷恐懼的矛盾思想;下闋主要表達對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下片抒懷,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zhuǎn),說出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薄凹热蝗碎g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勃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jīng)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tài)度終于戰(zhàn)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xiàn)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主題。

蘇軾因為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郁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于表現(xiàn)出對生活的熱愛。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有?端起酒杯來向青天問候。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zhuǎn)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導入新課,講解體裁。

1、揭示課題:粗知曲是詩詞以外的另一種文學作品。

2、講解體裁: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首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凈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張養(yǎng)浩:元代詩人,散曲作家。字希孟,號云柱,濟南(今山東?。┤?。曾任監(jiān)察御史、禮部尚書,為人剛直,敢言時弊,后辭官歸隱。其詩歌、散曲對當時的社會黑暗有揭露。

“山坡羊”,曲牌名,“潼關(guān)懷古”是標題。小令屬元散曲,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懷古指游覽古跡而觸發(fā)感慨。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歷年間,關(guān)中大旱,張養(yǎng)浩被征召任陜西行臺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經(jīng)過潼關(guān)時觸發(fā)了追念古代情懷而作的,表現(xiàn)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guān)心和同情。

二、譯文。

華山四周群山聚集,黃河之水波濤洶涌,潼關(guān)內(nèi)外地勢險要,前有黃河,后有華山,可謂“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地。

遙望長安,惆悵彷徨,在這樣有利之地建都立朝又有什么用呢?

傷心??!秦代漢朝曾經(jīng)做過行宮的地方,如今萬間宮殿都化作了塵與土。

朝廷興盛不息,百姓受苦。

朝廷衰亡破敗,百姓更受苦。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guān)雄偉險要的形勢。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第三句寫渲關(guān)位于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

一個“聚”字和一個“怒”字,分別從視覺和嗅覺兩個角度形象地表現(xiàn)出峰巒高俊的形態(tài)和波濤呼嘯的氣勢?;颍骸胺鍘n如聚”,群山好像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一個“聚”字,既寫出了群山包圍之中的潼關(guān)險要地勢,又賦予了潼關(guān)四周山巒生命和意志,它們守衛(wèi)著潼關(guān)?;颉安缗?,波濤洶涌澎湃好像在發(fā)怒,一個“怒”字,既寫出了黃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關(guān)處于黃河之邊的險要。

第二層(四一七句):寫從關(guān)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chǎn)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第六、七句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肮訇I萬間都做了土”,概括了歷代帝業(yè)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shù)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宮,但它卻隨著秦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王朝的興替固然令人傷感,但作者最傷心的卻是百姓之苦。

第三層(末四句):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zāi)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jié)論。三層意思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边@句話?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芭d”,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芭d,百姓苦”一句,發(fā)人所未發(fā),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jié),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jié):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yōu)秀作品。

8、詩人是為“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而“傷心”嗎?

不是,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是為古往今來的老百姓傷心。隱含對百姓的同情,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諷刺。

11、這首散曲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對統(tǒng)治階級殘暴貪欲的痛恨和對勞動大眾所受苦難的同情。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shè)計篇十三

1、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3、情景交融,想象豐富。

1、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1、情景交融,想象豐富。

2、提高欣賞能力,情感體驗深刻。

錄音小黑板。

一課時。

一、導入:中秋的月亮皎潔無暇,舉家團圓的人們其樂融融,可是,在這本應(yīng)團圓的日子里,又有多少離人看著這明月,黯然神傷。

二、聽朗讀錄音,感知全詩。

1、教師播放錄音。

2、學生仔細聆聽。

三、寫作背景介紹。

1、學生匯報收集的材料。

2、教師補充介紹。

四、初讀全詩,領(lǐng)會意境。

1、學生翻譯全文。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匯報交流。)。

2、提問:這首詞描繪了什么樣的情景呢?

五、再讀文章,體會感情。

1、抓住重點詞句,說說作者表達的感情。

(學生抓住文章中的語句,結(jié)合自身的感受說一說對這首詞的理解。)。

六、課外延伸,拓寬知識。

1、提問:你們還能說一些詠月的詩句嗎?

2、學生交流匯報課外收集的詩句。

七、聽音樂,加深體驗。

1、教師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圓》音樂。

2、學生仔細聽音樂。

(提問:這兩首曲子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你能聽出來嗎?)。

八、配樂朗誦,加深印象。

學生集體朗誦。

九、課堂小結(jié)。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shè)計篇十四

2、了解本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

3、了解詞牌的相關(guān)知識;。

4、領(lǐng)悟詞中營造的意境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5、學習蘇軾曠達的胸襟,領(lǐng)悟他對天下離人的美好祝愿;。

6、記住詞中的千古名句。

1、通過誦讀感悟詞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全文。

1、結(jié)合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詞作豐富深刻的意蘊以及它在后世的意義衍射效應(yīng)。

2、品味精妙的詩歌語言。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教學流程:按照“讀——品——背”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初步學會鑒賞詩歌。

1.采用多層次誦讀法,以讀為主要手段,讀前做好指導與要求:

一讀識字通詞,正確停頓斷句;二讀體味句子;三讀感受意境,曉悟作者心聲,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

2.提供給學生較為豐富的相關(guān)資料,經(jīng)過學生討論、釋疑等自主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淺層意義,并挖掘其深層內(nèi)涵。

3.提供相關(guān)材料,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開拓視野,深化理解。

4.提供例文,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寫作賞析文章,從根本上把握詩詞語言的合蓄凝練性與跳躍性的特點,從另一個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二)媒體設(shè)計:powertointxp課件。

(三)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內(nèi)容、步驟與教學設(shè)計意圖:

溫庭筠有一首詞《望江南》,大家可能都背得出來:“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萍洲?!边@是一首思人的詞,描述的是一個少婦對久離故鄉(xiāng)的丈夫的盼望,意境很美。古詩詞中有很多是表達思念之情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寫對家人思念的宋詞,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板書課題、作者。

(說明:從學生已知的知識入手,營造一個相對熟悉的學習情境,便于學生調(diào)動相關(guān)的信息儲備,為后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學生已經(jīng)學過“詞”,請學生回顧與“詞”相關(guān)的知識,教師補充:

“詞”在古代是一種配合樂曲用來歌唱的詩體,產(chǎn)生于隋唐,宋朝進入興盛時期,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樣式。因為一首詞中句式長短不一,又稱長短句,辛棄疾有詞集就叫《稼軒長短句》。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是我國古代詞的兩大流派。婉約詞派產(chǎn)生較早,代表人物有歐陽修、柳永、李清照等。蘇軾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其詞作題材廣泛,表現(xiàn)方法以鋪敘、直抒為主,風格大氣、恢宏,辛棄疾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詞都是可以唱出來的,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有什么區(qū)別呢?古人總結(jié)說,如果是蘇軾豪放的詞,那么必須要一個北方的山東大漢敲大鼓,然后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如果是柳永婉約的詞,就只需要一個小姑娘拿一個快板就可以唱:“楊柳岸曉風殘月……?!痹~都有詞牌,詞牌規(guī)定著詞的句數(shù)、字數(shù)及音律。(展示課件“詞牌”。)。

(說明:溫故,并在此基礎(chǔ)上有所拓展、延伸,深化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為本文的學習提供相關(guān)的知識基礎(chǔ)。)。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檢查預(yù)習,讓學生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老師提供相關(guān)補充(展示課件“作者”及“背景”)。明確:

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一位詩、詞、文均有很深造詣的全能文學家。他既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寫作背景:本詞寫于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節(jié);“懷子由”的原因:作者正任密州太守,而他的弟弟子由則在濟南,不見已經(jīng)七年;情感基調(diào):歡度佳節(jié)的愉快和牽掛愛弟的情懷(這也是寫作的緣起);總體藝術(shù)特色:高曠的胸襟、豐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藝術(shù)構(gòu)思,所展示的藝術(shù)形象廣闊而深刻;主要情感內(nèi)涵: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種種矛盾,既有出世思想,更有戀世深情。要求學生齊讀詞的小序,并閱讀注解。教師做適當補充,引導學生明確本詞是一篇中秋懷念親人而生發(fā)感想的文章。

(說明:了解相關(guān)背景是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即所謂的知人、知事、析文。)。

(2)聽課文朗讀錄音,消滅字、詞障礙。(展示課件“朗讀”)。

(3)學生齊讀全文,并結(jié)合注釋弄清詞作大意,看其上闋與下闋表達的側(cè)重點有何不同。有不明白請學生舉手。(展示課件“注釋”)。

(說明:相信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把學生推到學習的最前沿,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同時,也為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賞析課文提供反饋。)。

(4)學生模仿跟讀,讀出詞的味道。(展示課件“朗讀”)。

(說明:朗讀是學習語文,特別是古詩詞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讓學生在不斷的誦讀中去領(lǐng)略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為下面繼續(xù)深入理解詞的思想感情做好鋪墊。)。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水調(diào)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其豪放詞風在本詞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

(讓學生相互之間先充分討論再回答。)。

明確:中秋佳節(jié),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單寂寞,滿腹疑問無人傾訴,乘著酒興,質(zhì)問青天——“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將青天擬人化,人與天對話,想像大膽奇特,感情奔放豪邁,筆墨酣暢淋漓?!鞍丫啤?、“歸去”、“弄清影”幾個詞語同樣有一種揮灑自如的氣派。

(2)本詞的中心形象是什么?它在上、下闋各起到什么作用?

(讓學生相互之間先充分討論再回答。)。

明確: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關(guān)合人事,表現(xiàn)了自然與社會相結(jié)合的特點。上闋借明月自喻清高(“高處不勝寒”也因此成為名句),下闋用圓月來襯托別離(名句很多,展示課件“名句”)。

(3)學生齊讀全詞,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語氣和語調(diào)該如何處理。

(說明:宜多讓學生體會、討論,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互相激發(fā),在相互啟發(fā)中,深入理解,同時,教師作適當點撥,讓學生的理解能更開闊一些。)。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讓學生相互之間先充分討論再回答。)。

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品讀,體會其中的“月圓人不圓”的遺憾之情和“千里共嬋娟”的美好心愿。

(2)找出詞中蘊涵人生哲理與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

蘊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睂⑷耸赖木酆想x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為蘊涵了人生哲理,這句詞也成為名句。

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這是關(guān)于祝福流傳千古的名句。

(3)引申:1998年是農(nóng)歷兔年,結(jié)合本詞,想想看,如果你在某個特別的日子要給你的最要好的朋友寄一張postcard,你認為可以寫上哪兩句話比較妥帖而又有創(chuàng)意?(提示:“玉兔”同“蟬娟”一樣,在古代都是月亮的別稱。)。

范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玉兔”。

(說明:本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深化自己的理解,并養(yǎng)成學以致用的習慣和意識。)。

(4)你有過與親人或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的經(jīng)歷嗎?如果有,能不能回憶一下當時你思念他們的情境和心理活動,并把它描述出來。

(說明:引導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來理解和領(lǐng)悟詞中的意境和情感,把握蘇軾千轉(zhuǎn)百回的心理活動,深刻體驗。)。

作者在詞中問天,實際是在問人生,抒發(fā)對人生的感慨。先是因?qū)τH人的思念之情無法排遣而向青天發(fā)難,進而釋然,語氣愈加曠達,感情也進一步升華為對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對生活的信心也更堅定。

學生齊讀全詞(教師寫提示),并根據(jù)黑板上的提示(每句的第一個字)當堂背誦。

1、學生在總結(jié)、討論本節(jié)課學習所得的基礎(chǔ)上,對詞境做出一定水平的賞析、發(fā)言。

(說明:通過上述各步驟的學習,學生對這首詞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和感受,但要完全進入詞的意境,必須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所得通過明晰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也是對學生整理信息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2、比照閱讀(下發(fā)材料),細致討論研究賞析類文章如何來寫,布置作業(yè)。

蘇軾是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詩文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也帶有那個時代一般的特色。要理解宋代詩文的發(fā)展及其成就,蘇軾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

宋代詩文是中國封建時代正統(tǒng)文學的尾聲,這時市民文學已經(jīng)出現(xiàn),躍躍欲試地將要取正統(tǒng)詩文的地位而代之,這傾向到了元明兩代就全然是市民文學的優(yōu)勢了。而宋代則還是過渡時期,這時正統(tǒng)詩文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陣地,一方面表現(xiàn)為濃厚的保守傾向,一方面則力求不辱沒過去黃金時代中所曾經(jīng)獲得的光榮;一種中年人潔身自好的要求,一種近于清秋氣象的心情,便成為詩、文、圖畫甚至于哲學(例如理學)的共同的基調(diào)。這時代的特征,說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創(chuàng)造時代已不再來;但是還力圖在往日的基礎(chǔ)上別開生面;這在詩文方面,蘇軾就是一個代表人物。

先秦是古代的散文高潮,建安以至唐代的詩歌高潮,到了宋代已經(jīng)不復成為澎湃的力量;這時要想推陳出新,自成一個局面,于是宋代的作家便把兩者的力量結(jié)合起來,想要寫出一種近于詩的文,與近于文的詩,也就是要說理中帶有抒情,而抒情中帶有說理。這傾向開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記與韓愈的“以文為詩”,到了宋代就成為普遍的發(fā)展。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屬于前者,蘇軾的《赤壁賦》等屬于后者,二者間的距離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罷了。

封建時代的正統(tǒng)文學是以游宦生活為中心的,蘇軾的一生寫作也不例外;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政治態(tài)度,也正是蘇軾的政治態(tài)度;蘇軾在政治上的保守傾向與其局限性是無可諱言的,然而他想為國家為人民做一番事業(yè),不慕榮利不追逐富貴,這也是無可諱言的。在他的作品中直接干預(yù)生活的詩篇,像《吳中田婦嘆》等。這一類近于諷諭詩的寫作,在蘇集中并不在少數(shù)。然而限于那個時代,也限于自己的政治認識,最后他終于愛上了陶淵明,自稱“東坡居士”,這個元結(jié)、顧況、白居易都曾經(jīng)走過的道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繼承著屈原宋玉以來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的“坎詠懷”,與莊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于是出現(xiàn)了蘇軾行云流水般的風格與超塵出俗的造詣,這里有著那流傳人口的前后《赤壁賦》;其中尤以《前赤壁賦》,詩情與理趣融會無間,成為宋代杰出的佳作。而我們?nèi)绻軌蚶斫狻肚俺啾谫x》,也就不難理解《水調(diào)歌頭》與《念奴嬌》,所謂: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挾飛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這里一方面是政治態(tài)度的高潔,一方面是政治抱負與政治生活的懷念;而《前赤壁賦》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之下,也緊接著說: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這又正是“我欲乘風歸去”的另一種寫法了。至于: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這不正是整首“大江東去”的主題嗎?

蘇軾的天才成就,當然也還是植根于他思想感情的深處,這思想感情形成他的性格,也形成他的風格。蘇軾肯定是一個有著可喜的性格與風格的作家。這“可喜”究竟是為什么呢?如果這里沒有我們覺得值得肯定的東西,那么它就不會讓我們覺得可喜。而追究這個原因,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蘇軾是一個帶有鮮明浪漫氣質(zhì)的作家,這浪漫氣質(zhì)對于封建時代來說,乃是一種要求個性解放的力量,曹植、阮籍、陶淵明、鮑照,以至唐代的許多詩人們,都曾以不同的面貌體現(xiàn)了這個氣質(zhì)。這里有反禮教,反庸俗,反等級,反權(quán)貴等向往自由平等的思想意識與感情,當然這種自由平等也只是中國古代封建時代的事物,然而它卻是那個時代中民主的力量,而這些又都通過詩人們的個性表達出來,這個性因此不只是屬于個人的,而是與時代的脈搏相匯通的,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覺得可喜的緣故。而對于宋代來說,正是封建文化走向保守的開始,這種浪漫氣質(zhì)就尤其難能可貴,然而因此它也就是更為孤單的。蘇軾的“行云流水”的風格以至于“大江東去”的豪放氣概,說明了個性的解放,而前人對于蘇軾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評語,又深刻地說明了他在那個時代中的孤單。所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正是他的豪放。所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正是“不食人間煙火”了。這感受事實上貫穿著蘇軾很多的作品,它使我們真正接觸到一種“遺世獨立”的感情;這里是清高,也是冷清,是滿腔的熱情化為潔身自好的形象,所謂“起舞弄清影”者是也。而這些形象又往往是通過蘇軾所特有的“理趣”而表現(xiàn)出來的。

前面說到宋人詩文中把說理與抒情統(tǒng)一起來的特色,然而真正能達到“理趣”的造詣,也還是蘇軾所特有的(后來豪放派詞人中,也偶有這個特點),所謂“理趣”就是說理或發(fā)議論又是通過形象的思維表達出來。好發(fā)議論原是宋詩一般的特色,在蘇軾的作品中自然也到處可見,《水調(diào)歌頭》的下半闋,就可以說是完全在發(fā)議論,然而這因此也就并不是最好的成就。最好的成就應(yīng)該是發(fā)議論而沒有發(fā)議論的痕跡,《廿四詩品》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才是“理趣”的造詣,這里我們應(yīng)當說《水調(diào)歌頭》的上半闋的成就遠遠高過于它的下半闋。蘇軾有一首《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定;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也就是前人譽之為“不食人間煙火”的代表作,而其所以會“不食人間煙火”,就正在于它的耐人尋味的“理趣”。這是一種說理的形象語言,他仿佛認識了生活中什么更深的道理,一種從一般概念中發(fā)人猛省的體會,一種洞徹心脾的觀察力的實感,于是把千言萬語都化為生動的形象;而從這個形象之中,我們感受到詩人有多少的議論要脫口而說出啊。而《水調(diào)歌頭》下半闋中的議論,其實就正是這上半闋中思維的脫口而出,然而那究竟只是脫口而出而已,詩人的全部議論是發(fā)不完的,千言萬語則仍然是在那上半闋的詩句中。

從《前赤壁賦》說,詩人是把傳統(tǒng)的“賦”散文化了,這也就是詩與文的統(tǒng)一。從《水調(diào)歌頭》和《念奴嬌》說,詩人則是把帶有市民文學傾向的詞,詩文化了,這個我們只要一對照柳永的詞就會明白。詞在中唐以來是與市民文學同時發(fā)展起來的,它的以愛情為中心的主題是同于市民文學的,它的終于要走向通俗的曲去,更是市民文學發(fā)展的道路。到了宋代,柳永就正是大力地把詞向這個方向推動,然而這也就是意味著要脫離正統(tǒng)詩文的軌道。蘇軾很看不起柳永的詞,說它太俗,其中心的緣故就在這里。而蘇軾自己卻是要把詞的發(fā)展拉回到正統(tǒng)詩文的軌道上去,這里一方面固然能使得詞從生活較小的領(lǐng)域中接觸到正統(tǒng)詩文已經(jīng)獲得的廣闊天地,而另一方面則究竟是一種文學史上保守的傾向,在這里有助于蘇軾的則仍舊是他的浪漫氣質(zhì)。這浪漫氣質(zhì)使得蘇軾又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正統(tǒng)詩文的局限,與市民文學有了共同的基調(diào),這在《念奴嬌》一詞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白。

《念奴嬌》的主題是一個歷史憑吊,而這個憑吊是通過對于“千古風流人物”的向往而表達的,而這個“風流人物”雖然還是繼承了“魏晉風流”的傳統(tǒng),卻又增加了新的東西,那就是特別強調(diào)“周瑜”這樣“少年英俊”的人物,這就使得到了宋代已是保守的中年人的正統(tǒng)文化中得到了一種青春的活力。像: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這乃是正統(tǒng)詩文中所從來不重視的,而在詞曲中則被廣泛的歌唱著,這里詩人在古老的歷史憑吊中彈出了新鮮的調(diào)子,它的風流豪放,與一個“周郎”這樣的典型性格統(tǒng)一起來,也就是正統(tǒng)的詩文與新興的詞的統(tǒng)一。這里有著封建時代文學中浪漫氣質(zhì)的更為豐富的涵義。

浪漫的氣質(zhì),豪放的風格,壯闊的波瀾,發(fā)人猛省的理趣,這些就構(gòu)成蘇軾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語言,為宋代的詩文平添了無限聲色。

(說明:本環(huán)節(jié)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明確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還可以站到更高的高度上來把握,引導學生明白知識的高峰是無止境,從而讓學生明白今后語文學習的方向。)。

1、背誦這首詞。

2、蘇軾雖是豪放派詞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有婉約柔美的。課后將本文同《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作比較閱讀。

3、閱讀下面兩首蘇軾的詞,任選一篇,寫一篇賞析文章。(下發(fā)材料)。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附:

板書設(shè)計:

思念親人——借明月自喻清高——用圓月來襯托別離、升華為美好祝愿。

文學作品是各媒介,是作者和讀者之間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平臺。文學作品都必須具備形式和內(nèi)容這兩個要素。分析、把握、領(lǐng)悟文學作品就不能離開對這兩個方面的結(jié)構(gòu)和整合。同時,欣賞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是讀者深入到作品營造的意境中去,和作者同情共感,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并激發(fā)起讀者對自己某些人生經(jīng)歷的聯(lián)想,即與作者產(chǎn)生“人生經(jīng)驗的通感”。

有鑒于此,在本文的教與學的設(shè)計中,重點突出了學生自己的領(lǐng)悟與探究,教師為此提供了相關(guān)的資料信息,起到了一個引導和支撐的作用。注重引導和激發(fā)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為學生營造一個逼真的學習情境,在學生自主建構(gòu)中完成學習任務(wù)。

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魚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我也是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來教這首詞的。講完這首詞感覺收獲、失誤都不少。下面就來談?wù)勛约旱乃伎肌?/p>

一、關(guān)于這首詞的字詞的解決,主要是通過課前預(yù)習和教師的范讀來解決的??紤]到時間的關(guān)系,沒有再拿出來單獨識記。

二、教師的范讀和學生自讀結(jié)合。

三、作者蘇軾的資料和這首詞的寫作背景的處理。我們以前對蘇軾介紹較多,這里不必說的太多,所以一提帶過。關(guān)于詞的背景則需重點說明,這是深刻理解詞的內(nèi)容及作者感情的基礎(chǔ)。對此,我很矛盾,這一部分是理解詞的重點,同時又要節(jié)省時間,所以再三思考后決定在小序中講解。先由學生介紹,教師“兼”字引出弦外之音,補充寫作背景。

四、上闋下闋的教學。為了順利得到板書,我先上闋后下闋的順序講解,本著講解和學生發(fā)言結(jié)合的原則,學生回答到的,我部分的補充。最后得到了我想要的板書,并在講解中說明什么是想象和聯(lián)想。

五、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研討兩個問題,升華為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六、背誦。學生在課前預(yù)習和講解的基礎(chǔ)上完成背誦。

七、關(guān)于想象和聯(lián)想的練筆。學生們表現(xiàn)的特別好。時間短,習作卻很精彩。

八、再次走進《水調(diào)歌頭》師生傾聽、共唱王菲的歌。

以上是我這節(jié)課簡單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完成的過程中,我有收獲也有失誤,反思的東西很多,也許我的笨筆只能寫出一二。例如,因為滿腦子的時間不夠,所以對詞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是不深刻的;為了得到板書,我近乎是填鴨,沒給學生一點思考的空間;聯(lián)想和想象的講解不及時;課堂小結(jié)做的不好;沒能充分的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設(shè)計這節(jié)課如何教學的時候,我很亂,了解的東西越多就越無從下手,覺得該講的東西太多太多,一節(jié)課我想呈現(xiàn)太多內(nèi)容,講完這節(jié)課后,本該輕松了??墒牵偸菬o法釋懷,覺得重要的東西并沒有講解到位,做教師很可憐,如果她的課上的不舒服,她會好久不舒服。談?wù)勈斋@吧,我大膽的嘗試范讀,好多語文教師不敢做的事,雖說我做的不夠好,但是我做了,自己覺得給力,我的不足是大家看在眼里的,收獲只有自己知道,在以后的工作中受用。

教學的路還長,我會繼續(xù)努力,盡全力做好這份讓人痛并快樂的工作。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101466.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