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對所讀內容進行感受、思考和總結的一種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思想和意義。讀后感對于提高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非常重要,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寫讀后感時,可以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文采的表達,使文章更具吸引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經典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生命起源讀后感篇一
標志著19世紀絕大多數有學問的人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影響歷史進程的經典著作,震撼世界的10本書之一。今年以來仍居于多家圖書榜前列,仍在讀者的手上流傳著。
在英國倫敦,那一天是很不平凡的一天。這一天,倫敦眾多市民涌向一家書店,爭相購買一本剛出版的新書。這本書的第一版1250冊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這本轟動一時的新書就是《物種起源》,它是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巨著。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了"神創(chuàng)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的主導思想,即"自然選擇",必須會被當做科學上的確定真理而為人們所理解。它有一切偉大的自然科學真理所具有的特征,變模糊為清晰,化復雜為簡單,并且在舊有的知識上添加了很多新的東西。達爾文是本世紀的、甚至是一切世紀的博物學中最偉大的革命者。
《物種起源》是世界生物進化很有價值的作品之一,是一部深切關注生物土地家園的,以靈魂回應靈魂之書。書的主體部分陳述了生物的變異及相互適應的途徑,從家養(yǎng)而變異的知識,因為每種生物產生的個數,遠超過其所能生存的個數,所以常引起生存的斗爭,于是人生物的任何變異性質,不論其如何微小,只要是在復雜的和特殊的生活狀態(tài)下有利于它本身的,即將有較佳的生存機會,因而它就自然地被選擇了。由于堅強的遺傳原理,任何被選擇的變種,將會繁殖它的新的變異了的類型。
從最古老的單細胞到有著復雜生命結構與思維的人類誕生,在漫長的30多億年生命行進征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從出生到滅亡,從低等到高等,究竟是何種神奇的力量推動著生物的進化發(fā)展呢多少個世紀以來,人們絞盡腦汁,企圖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最終都以百思不得其解而告終。就在人們對生命演進機理持不一樣見解的各門各派展開激烈論戰(zhàn)、爭論不休的時候,一個劃時代的人物出現了。自古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進化論思想最終在19世紀英國偉大的博物學家達爾文手中構成了具有無可爭議的說服力的體系。到了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出版后,生物普遍進化的思想以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機制已成為學術界、思想界的公論。由此,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被稱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fā)現之一。在舉世聞名的《物種起源》一書中,達爾文提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震驚的論斷:生命僅有一個祖先,因為生命都起源于一個原始細胞的開端;生物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步發(fā)展而來的,生物在進化中不斷地進行著生存斗爭,進行著自然選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成了生物學的經典著作。如今,《物種起源》所提及的許多觀點已成為人盡皆知的常識。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之后不斷地得到發(fā)展。20世紀40年代初,英國人霍爾丹和美籍蘇聯(lián)生物學家杜布贊斯基創(chuàng)立了"現代進化論"。
現代進化論者摒棄了達爾文把個體作為生物進化基本單位的說法,他們認為,應當把群體作為進化的基本單位。突變本身是物種的一種適應性狀,它既是進化的動因,又是進化的結果,自然選擇的作用不是經過對優(yōu)勝個體的挑選,而是以消滅無適應本事的個體這一方式而實現的?,F代進化論很好地解釋了古典達爾文主義無法解釋的許多事實。遺憾的是在達爾文時代,遺傳學先驅孟德爾還沒有能夠讓世人相信他的遺傳學說,否則,達爾文定會痛不欲生,因為1838年,他選擇了親舅舅的女兒、表姐?,斪鳛榻K身伴侶。據說,到了晚年,達爾文對孟德爾和他的遺傳學略有所聞,他常常為他的近親結婚感到不安。
當然,所有的生物才是《物種起源》這本書的精神主載體,生物的智慧,生物的生命強力才是全書的看點所在。對此我想,我們應當更多地用審美的、而不是充滿道德義憤的實用眼光來看待這部作品。我對書中生物在與自然斗智斗勇的很多精彩片斷很感興趣,生命意蘊甚豐,它讓人的靈魂震顫、讓人的心智慢慢蘇醒、讓人看清生物進化的本質、讓人明白在基本的人性天理面前應當如何珍惜、如何擁有、如何警覺、如何拒絕、如何捍衛(wèi)、如何愛、如何關懷。這樣的作品在中國當代文學領域委實太少了。
我總感到,關于物種起源的話題沒有完,某些非科學,非理性,非禮貌的似是而非的理念仍在流行,而《物種起源》代表性。它抓住了生物得本質,就好像找到了一把開啟世界生物進化史的鑰匙。
生命起源讀后感篇二
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边@句話出自英國科學家達爾文所寫的討論生物進化的重要著作《物種起源》。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自己把《物種起源》稱為“一部長篇爭辯”。它論證了兩個問題:第一,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當時絕大部分讀了《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都很快地接受了這個事實,進化論從此取代神創(chuàng)論,成為生物學研究的基石。即使是在達爾文生活的那個時代,有關生物是否進化的辯論,也主要是在生物學家和基督教教傳道士之間,而不是在生物學界內部進行的。第二,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在書中,作者達爾文建立了自然選擇學說,并設想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上給進化學說提出了質疑,再逐個解釋,使之化解。這正表現出作者的勇氣和學說本身不可戰(zhàn)勝的生命力,而真理就是這勇氣和生命力的不竭力量之源吧!而文章中,達爾文用它的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進化論對生物界在地史演變,地理變遷,形態(tài)分宜,胚胎發(fā)育中的各種現象進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釋,從而,使這一理論永駐人們心中。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萬物生存的根本。
絢麗如虹的蝶兒為了生存,忍痛褪卻華麗裙裳,化為枯葉蝶,在漆黑的銀色中起舞,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狼聰敏兇猛,卻不聽從于管教,人們將狼馴養(yǎng)成聽話乖巧又溫順的狗,成為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忠實伴侶,成為一道風景線,這便是人工選擇的結果。
追溯遠古時期,早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真理。
放眼現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人物也比比皆是。
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們,我們是否也應該學習這種精神?是!
世間萬物總在改變,競爭與淘汰隨時發(fā)生,只有做一只蝶蛹,在睡夢中積蓄力量,等到來年春暖花開的那一刻,沖破塵世這張大網,沖破擺在前面的萬難,哪怕頭破血流,但只要堅持一個信念: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我就是那生存于世的適者!”
于是,當沖破繭網,揮翅,盤旋,翩飛,你就是世界的主宰。
《物種起源》,一本科學與人生的大全,教會我在生命中起舞,在生命中奪目。
生命起源讀后感篇三
今天,我讀了《生命起源》,這本書是達爾文寫的。是達爾文論述生物進化的重要著作?!段锓N起源》大概是19世紀最具爭議的作品,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這本書中詳細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段锓N起源》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出來。但畢竟整本書也就是在探討物種的問題,這是假設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
在這本書中達爾文的觀點是遺傳變異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適者生存,這點我非常同意他的想法。生物有進化,物種也有變化,本不是達爾文首先發(fā)現的;進化學說,也不是達爾文創(chuàng)建的,在他以前已有著漫長的歷史。不過達爾文加上他觀察所得的新材料,總結和發(fā)展了進化學說,提高了它的科學性,徹底擊毀了科學思想界中的宗教統(tǒng)治,建立了生物學的真正基礎。在解釋萬物及生命起源的時候,所有的理論都是要靠信心來接受的,也既是說,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應該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礙,因為這些信仰里實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
我認為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很適合我們中小學生閱讀,我們還應該學習達爾文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
生命起源讀后感篇四
這個暑假,我讀了《遠古的悸動—生命的起源與進化》這本書。這本書講了從地球的形成到人類的大發(fā)展,從5·42億年前到今天,從無脊椎的動物到現在的人類,從寒武紀到第四紀。我最喜歡的就是志留紀的奇異的食肉動物板足鱟了,它長得有些像今日的蝎子,但要比蝎子大得多,大概是蝎子的前輩吧!那我考考你,你有聽說過生活在淡水中的鯊魚嗎?不知道吧,那就是異棘鯊,它出現在泥盆紀,可它在三疊紀就滅絕了!
我覺得好可惜哦!有那么奇妙的生物都滅絕了,據科學家統(tǒng)計,每小時竟有三個物種滅絕。我們一定要好保護現有的動物,比如:國寶熊貓、麋鹿、斑鱉等。從蘇州新聞里看到,我們的科學家最近在給斑鱉人工受精,因為世界上僅存三只,中國有兩只,印度有一只,可是手術失敗了,科學家計劃在秋季的時候,給斑鱉進行第二次人工受精,如果手術再失敗,斑鱉就可能要絕種了。據我所知,中國犀牛、亞洲獅這種大家熟悉的名稱,也已經消失在了世界上。所以,對我們來說,現在,經歷過風風雨雨的熊貓對我們來說,是多么地珍貴?。?/p>
讓我們一起保護地球,創(chuàng)建人類與動物共同擁有的美好的綠色家園吧!
生命起源讀后感篇五
以前,我站在海邊的沙灘上,陷入了這樣的深思:潮起潮落,無法計數的分子,各自孤獨地運行著,相距遙遠卻又息息相關;驕陽彌散著能量,射向無垠的宇宙。
《物種起源》,是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巨著,更是一部科學的偉大篇章。它講述了生物進化的過程與法則。全書能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的資料是全書的主體及核心,標志著自然選取學說的建立。第二部分中作者設想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上給進化學說提出了一系列質疑,再逐一解釋,使之化解。這正表現出科學的學說本身不可戰(zhàn)勝的生命力。在第三個大部分,達爾文用它的以自然選取為核心的進化論對生物界在地史演變,地理變遷,形態(tài)分異,胚胎發(fā)育中的各種現象進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釋,從而,使這一理論獲得了進一步支撐。試問,有此發(fā)現與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毫無疑問,是科學的力量!
還有,巨大的潛在能量和無盡的寶藏是不會帶著它的使用說明書的,因而人們需要靠自己的力量,步步摸索,投入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技術,才能真正翻開她的“使用說明”,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激動、驚嘆和神秘,在我們研究問題時一次又一次地出現。知識的進步總是帶來。
更深、更美妙的神秘,吸引著我們去更深一層地探索。有時探索的結果令人失望,可這又有什么關聯(lián)呢?我們總是興致勃勃而自信地深鉆下去,發(fā)現無法想象的奇妙和隨之而來的更深、更美妙的神秘。這難道不是最激動人心的探索么!打個比方,先賢們締造了民主的制度,正因我想沒有一個人絕對懂得如何管理zf,我們只有用這樣一個制度來保證,新的想法能夠產生、發(fā)展、被嘗試運用,并在必要的時候被拋棄;更新的想法又能夠如此地輪回運行。這是一種嘗試――糾偏的系統(tǒng)方法。這種系統(tǒng)方法的建立,正是正因在18世紀末,科學已經成功地證明了它的可行性。質疑和討論是探索未知科學的關鍵。如果我們想解決以前未能解決的問題,那我們就務必這樣地運用科學,才能把通向未知的門開啟。
當然,人類還處在初始階段,在人類魯莽沖動的青年時期,常常會制造出巨大的錯誤而導致長久的停滯。但我們知道偉大的進展都源于承認先前的無知,都源于思想的自由。因此,我們遇上各種問題是毫不個性的。好在未來還有千千萬萬年,我們的職責是學所能學、為所可為,探索出更好的辦法。我們就應放開被束縛的雙手,宣揚一種科學的精神,一種自由的思想,告訴更多的人們,不好怕被質疑而扼殺自己最初的想法,而是就應毫不氣餒地、毫不妥協(xié)地堅持自己思想的自由。這一切,都源于同一個信念:我們摯愛科學!
生命起源讀后感篇六
“姐姐,你們家的幸福樹長得怎樣樣了?”“好著呢!還育出了‘小寶寶’呢!”“天哪!”我發(fā)出了一連串的怪叫。
其實,之前我和姐姐買了兩盆“幸福樹”是送給媽媽的節(jié)日禮物!可惜我不是一個好的“花匠”,幸福樹枯萎了!我請教了姐姐這位大世界的“花匠”一些小訣竅。房間里傳來了我們的對話:
“姐,你就說說唄!你怎樣把幸福樹培育得這么好?有啥訣竅就傳授給我點吧!”
“嗯,好吧!”說完便丟給我一本書《物種起源》。
咦?這是什么意思??!不教我就不教唄!打什么啞謎呀!
姐姐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著說:“你看看就明白了!”
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可是我看了幾行就迷上了這本書。這本《物種起源》是著名的博物學家、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寫的。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兩個理論:首先,他認為所有的動植物都是由較早期、較原始的形式演變而來;其次,他認為生物演變是經過自然選擇而來。
突然,我看到上頭有一行字:把取出蛋清和蛋黃后的碎蛋殼放置在花木植穴的四周,能供給花木根部很多養(yǎng)分,對花木生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咦?我家的“幸福樹”不是正缺少營養(yǎng)嗎?于是,我照做了!
第二天早上,我頂著兩個熊貓眼看了看枯萎的幸福樹。突然,我的雙眼射出了一道光芒,我驚奇地發(fā)現“幸福樹”的“腰板兒”十分挺拔!可葉子還是那焉焉的樣兒,但這可不是一口吃個大胖子的事情,得慢慢來。突然,我發(fā)現旁邊的蛋殼沒有了光澤,僅僅殘留的一滴蛋清也被吸收完了!怪不得那桿兒挺得不得了,還散發(fā)著一股股靈氣,有一種大自然的味道。
也許那辦法真的有效!我連續(xù)放了幾天的蛋殼兒,幸福樹滿滿的“活”了過來,我幸福地觸摸著它的枝葉,呼吸著它剛剛制造好的氧氣,心里比吃了蜜還甜呢!
之后,我們家還養(yǎng)了“爬蔓”“金心吊蘭”等植物,都用了這種“蛋殼療法”來為他們“治病”!
對于世間一切生物來說,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怎樣樣?“科學藏在花草中”,名副其實吧!
生命起源讀后感篇七
緩緩地,我翻開書的扉頁,撲面而來的書香讓我心神一蕩,竟不自覺地任由那怡然纏綣的墨香帶領我踏入書中,展開了一場生命的旅行。
與《物種起源》的初相識,源于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書店尋找課上所需要的輔導書,卻意外地被它奇特的封面所吸引。本只是單純的好奇,卻在翻開書頁后,深深被它平實而又蘊含深意的文字牽引住了思緒,愛不釋手,難以忘懷。這場直觸心靈的邂逅,導致我毫不猶豫地掏錢買下了它。懷著一種虔誠的心情,我期待著進行一場難忘的生命探訪之旅。
夜,我端坐在書桌旁,小心翼翼地打開書的扉頁,緊緊追隨著達爾文的腳步,開始了一場奇妙的探索旅程。
咦,原來遠古的動物和現在是不同的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大自然一直以來的殘酷法則,而遠古的動物為了在大自然中存活下去,早在幾百萬年的漫長歲月中進行了多次變異,在生物進化中,不具有有利變異的物種逐漸滅亡,具有有利變異的物種則被選擇保留下來。有利變異的物種在積年累月的進化中形成新的物種,最終便成了現在的物種,這就是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所告訴我們的生命的真諦,他所出版的《物種起源》沉重地打擊了統(tǒng)治神權的根基,從反動教會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們群起攻之,誣蔑達爾文的學說"褻瀆圣靈",觸犯“君權神授”的真理,有失人類尊嚴??蛇_爾文卻沒有屈服于世俗的輿論,仍執(zhí)著的追尋著他所堅持的真理,他所提出的生物進化論學說,徹底摧毀了所謂的唯心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他的學說,在人類歷史上有著跨時代的意義。
我戀戀不舍地看完整本書的最后一個字,仍意猶未盡,合上書,我仰躺在椅子上,不由陷入沉思,到底是誰創(chuàng)造了生命?而動物又是在何種情況下進行了變異?達爾文并沒有在書中詳細說明,我也不得而知??蛇_爾文卻在5年的環(huán)球航行中,在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后,得出了如是的結論“我完全相信,物種不是不變的,那些所謂同屬的物種都是另一個普通已經絕滅的物種的直系后裔,正如任何一個物種的世所公認的變種乃是那個物種的后裔一樣,而且,我還相信自然選擇是變異的最重要的、雖然不是唯一的途徑?!彼麑茖W所抱有的極其強烈的熱枕和執(zhí)著,令我折服,我認為他不僅僅是一個生物學家,他更是科學的忠實信徒,他將滿腔熱血和赤誠凝于筆尖,寫下了對科學最虔誠的禮贊——《物種起源》。
我亦可以從他的字里行間得出:嚴謹和忘我是他對科學的態(tài)度和精神。沒有嚴謹的態(tài)度,哪來保證觀察研究結果的全面、客觀?沒有忘我的精神,哪能有重大的科學發(fā)現?保持執(zhí)著的信念,不在意旁人的態(tài)度和目光,堅定不移的尋求真理——這就是達爾文和《物種起源》告訴我們的生命真諦!
在這場與達爾文的短暫而又漫長的邂逅中,我似乎聽到了生命拔節(jié)的聲音,我在慢慢成長著。。。。。。
生命起源讀后感篇八
我對達爾文的印象,最初只限于他那一把給人感覺亂蓬蓬的胡子,好像西方的偉人都有這樣令人印象深刻的胡子。
為了更進一步接近這個偉大人物,我不辭勞苦地上了百度、搜狗,但得到的介紹幾乎千篇一律:“達爾文出生在英國的施魯斯伯里。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名醫(yī)……”;“達爾文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打獵、采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這樣的文字吸引不了我的光,所以我只好另辟蹊徑,看我能不能從別的途徑擺脫我只有關于他胡子的淺薄認知。
“五年的工作,我曾專心思索這個問題”,“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我曾不間段地專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的健康很壞”……這樣的語句在文中隨處可見,達爾文拖著病重的身軀,專心致力于自然生物的研究,作各種觀察和實驗,找無數聯(lián)系和特性,把自己的一生都傾注在了他所追求的科學事業(yè)上。
“我并沒有輕率地下結論”,“我雖然時常注意,只信賴良好的證據,但是無疑錯誤還是會混入的”,“只有對于一個問題的兩方面的事實和論點加以充分地敘述和比較,才能得到良好的結果”……個科學家最要擁有的就是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達爾文因為身體的原因,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尋找支撐自己觀點的依據,他為此深感遺憾和歉疚,這不正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才具有的品質嗎?達爾文雖然深信自己的觀點是科學的,是相對合理的,但他依然為沒有提供強有力的事實論據而感到慚愧。
正是這種從事科學的執(zhí)著精神讓我這個生活在快節(jié)奏時代的現代人汗顏。
《物種起源》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chuàng)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標志著進化論的正式確立。進化論轟開了人們的思想禁錮,啟發(fā)和教育人們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如此偉大的成就我在緒論中沒有看出絲毫端倪,達爾文用的語言平實,精準,沒有任何夸耀,對于舊派荒謬的學說也并沒有表現出輕蔑或嘲諷。
僅僅是緒論,就讓我認識了一個平凡而又嚴謹,內斂而又堅毅的達爾文。合上書,晃動在我眼前的達爾文的胡子也仿佛閃出熠熠的光輝來。
生命起源讀后感篇九
我買了一本由達爾文著、舒德干等人譯的《物種起源》,這是一部影響人類科學發(fā)展進程的絕世經典,我一直希望能一睹這本百年巨著的風采,終于有閑暇靜下心來仔細閱讀一番。
在《物種起源》中,達爾文以豐富的研究資料,嚴謹的科學論述,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引人入勝的文筆,向全人類莊嚴宣告了物種發(fā)展的偉大理論——進化論。
在此之前,人類有關物種發(fā)展的認識一直籠罩在唯心主義宗教統(tǒng)治的陰霾中。
人們認為人類以及地球上的各種生命都是至高無上的神明所創(chuàng)造的,神主導一切!各個物種都是孤立的,其間沒有任何親緣關系。
在那個年代,違背教會之難,難于上青天。
但烏云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無法阻攔人類追求真理的腳步。
總有那么一批堅持真理的人,不畏教會等反對組織的壓迫,堅持真理,經過幾個世紀,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奮斗,真理終于戰(zhàn)勝謬誤,人類終于見到了科學的曙光。
達爾文就是這樣一個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人。
書中主要探討了一個問題——什么是生命的起源?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該書中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
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出來。
達爾文相信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簡單的生命單位演變而來,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來的呢?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實是達爾文認為它們是被創(chuàng)造的。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所體現的認真精神非常值得欽佩。
當他談論到一些問題時,由于版面的限制,無法進行再多的論述,雖然書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證實他的觀點,但他仍告訴讀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將有對此問題更深入的論證。
我想,對這種問題,能夠不敷衍,充分體現了達爾文對科學認真、嚴謹的態(tài)度。
書中的很多內容值得我們去思考及爭論,也有更多地方值得我們去敬佩和學習,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樣一句話:“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我的成功取決于我復雜的心理素質。
其中最重要的是:熱愛科學、善于思索、勤于觀察和搜集資料、具有相當的發(fā)現能力和廣博的常識?!蔽覍⒁赃@句話為目標,將結合自己的教學,更進一步地深讀此書,為自己充電。
生命起源讀后感篇十
“姐姐,你們家的幸福樹長得怎么樣了?”“好著呢!還育出了‘小寶寶’呢!”“天哪!”我發(fā)出了一連串的怪叫。
其實,之前我和姐姐買了兩盆“幸福樹”是送給媽媽的節(jié)日禮物!可惜我不是一個好的“花匠”,幸福樹枯萎了!我請教了姐姐這位大世界的“花匠”一些小訣竅。房間里傳來了我們的對話:
“姐,你就說說唄!你怎么把幸福樹培育得這么好?有啥訣竅就傳授給我點吧!”
“嗯,好吧!”說完便丟給我一本書《物種起源》。
咦?這是什么意思??!不教我就不教唄!打什么啞謎呀!
姐姐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著說:“你看看就明白了!”
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不過我看了幾行就迷上了這本書。這本《物種起源》是著名的博物學家、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寫的。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兩個理論:首先,他認為所有的動植物都是由較早期、較原始的形式演變而來;其次,他認為生物演變是通過自然選擇而來。
突然,我看到上面有一行字:把取出蛋清和蛋黃后的碎蛋殼放置在花木植穴的四周,能供給花木根部很多養(yǎng)分,對花木生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咦?我家的“幸福樹”不是正缺少營養(yǎng)嗎?于是,我照做了!
第二天早上,我頂著兩個熊貓眼看了看枯萎的.幸福樹。突然,我的雙眼射出了一道光芒,我驚奇地發(fā)現“幸福樹”的“腰板兒”十分挺拔!可葉子還是那焉焉的樣兒,但這可不是一口吃個大胖子的事情,得慢慢來。突然,我發(fā)現旁邊的蛋殼沒有了光澤,僅僅殘留的一滴蛋清也被吸收完了!怪不得那桿兒挺得不得了,還散發(fā)著一股股靈氣,有一種大自然的味道。
也許那辦法真的有效!我連續(xù)放了幾天的蛋殼兒,幸福樹滿滿的“活”了過來,我幸福地觸摸著它的枝葉,呼吸著它剛剛制造好的氧氣,心里比吃了蜜還甜呢!
后來,我們家還養(yǎng)了“爬蔓”“金心吊蘭”等植物,都用了這種“蛋殼療法”來為他們“治病”!
對于世間一切生物來說,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怎么樣?“科學藏在花草中”,名副其實吧!
不僅能聯(lián)系生活真正有所感悟,而且寫出了文采,比如一些動詞的運用非常生動傳神。這種讀后感令人愛不釋手。
生命起源讀后感篇十一
《物種起源》,它是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的第一部巨著。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chuàng)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段锓N起源》的出版,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引起轟動。它沉重地打擊了神權統(tǒng)治的根基,從反動教會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們群起攻之,誣蔑達爾文的學說"褻瀆圣靈",觸犯"君權神授天理",有失人類尊嚴。與此相反,以赫胥黎為代表的進步學者,積極宣傳和捍衛(wèi)達爾文主義。進化論轟開了人們的思想禁錮,啟發(fā)和教育人們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我最有感觸就是“適者生存”,在如今社會中,誰有能力,誰就能成為當今社會的“領軍人物”,沒有能力,其他什么都是扯淡,只有能力才是生存的本錢,沒能力就會被社會淘汰,這就是為什么有財富差異的出現了。
生命起源讀后感篇十二
而作為英國偉大的生物學家、博物學家,達爾文能用畢生精力研究生物學,而后又提出科學證據,出版《物種起源》這一劃時代的著作,已經很好地詮釋了一位科學家該有的奉獻精神。而面對物種不變性學說已經成為社會正統(tǒng)理論時,達爾文又勇于堅持自己的立場,提出自己認為對的真理,突破種種束縛,更是令人稱道。
通讀《物種起源》,我發(fā)現,該書用極其豐富的資料,令人信服地證明生物界是在不斷變化的,它有自己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歷史,現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的特殊創(chuàng)造物,而是“若干少數生物的直系后代”,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并且有規(guī)律可循。它們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fā)展、進化。這種發(fā)展和進化,不是什么力量干預的結果,而是自然界內部矛盾斗爭的結果。他用物種變異的普遍性,推翻了物種的觀點,有力地戳穿了千百年來流傳的`“上帝創(chuàng)造萬物”的謊言。它在整個生物學領域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完成了一次偉大的革命。
我想,《物種起源》的出版,離不開達爾文對真理始終不渝的堅持,這種堅持永遠值得我們崇敬。
相信自己并不是輕易做到的,人們總是在生活中受到太多的誘惑與歷練。當社會上的大部分人都在做同一件事,聽信同一種言論,很難有人不對逆反的自己產生懷疑。同樣,堅信真理也不是輕易實現的,尤其是當你所信仰的真理被多數人甚至全社會視為悖論的時候。相信自己還是跟隨他人?堅持真理還是求得我想此時,我們需要一種勇氣,需要一種力量,需要一份執(zhí)著。就如達爾文當初的選擇。
“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雖然只是就某種情況而言,然而少數人之所以有掌握真理的機會是因為他們的身上有一種阻止他們邁向他人的腳步的信念與力量。
如今,而以我們的感悟,在達爾文那期待中的未來,也許他的成就達不到畫出宇宙生命的整個循環(huán),但他的貢獻在于指出了其中的一段圓弧。正如紐約時報的評論:“旨在闡釋自然的學說登場時總如同華貴的蜃景,其中大部分的教義猶如玫瑰色的霞光給那些做著晨課的學者頭上鍍上了一縷金色。但等到了約定的時間,自會有那完美的思想適時地出世,將未知地淵中的寶藏鋪陳羅列,用科學的明光給這個時代蓋上璽印。”
我想,只要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還在,捍衛(wèi)真理的旗幟就會永遠常在。
生命起源讀后感篇十三
達爾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結論,這是發(fā)自內心的信仰,還是一個不得已的結論,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常聽說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學的"或"科學已經否定了上帝"之類的話,但這些話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學的,至少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商酌的。正如達爾文一樣,我們會思索、探討最初的起源的問題,但如果不承認有上帝的話,將會遇到一個很大的難題,人們往往會不得不以很不科學的方法來解決。
就拿宇宙和生命的存在為例,如果不相信上帝的創(chuàng)造,我們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宇宙萬物是永恒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沒有所謂的創(chuàng)造及起源一說;另一種選擇就是宇宙萬物是自己來的,也就是說是自己創(chuàng)造了自己。
我們先分析一下第一種選擇,宇宙是永恒的說法,與其說這是一種可靠的理論,還不如說是一個人不愿意相信上帝的借口,因為它是與現有的最新科學證據背道而馳的。現今的科學不但是在研究宇宙的開始,還在探討宇宙的終結。另外,根據我們的日常觀察,宇宙的組成部分,如地球和太陽等等,都是有壽命的,這些有限的東西累加起來,整么又可以成為永恒呢?所以這種說法與我們的理性也是相矛盾的。當然,宇宙是如此的浩大,有許多東西我們并不十分清楚,但至少從我們現有的知識和證據來看,宇宙萬物不是永恒的。一個本著科學態(tài)度的人,應該承認這一點。
在解釋萬物及生命起源的時候,所有的理論都是要靠信心來接受的,也既是說,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應該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礙,因為這些信仰里實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這也許是為什么許多現代科學的奠基人,諸如牛頓、伽利略、麥實維爾、法拉第、愛因斯坦、愛迪生、及達爾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每個人都有不相信上帝的自由,但要用科學和理性來作為根據可能是有點說不過去。
生命起源讀后感篇十四
一百七十年前,貝格樂號乘風破浪,向美洲進發(fā)。當一位青年踏上美洲大陸,生物學的新大陸也漸漸向人們敞開。
一百七十年后,《物種起源》已獲得了不朽的殊榮。從翔實的案例考察到對地質、物種分類的研究,從遺傳、變異、選擇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以其不畏權威的勇氣和嚴謹謙遜的學術態(tài)度,揭開了科學與社會新的一頁,成為生物學史上啟明星式的人物。
如今,《物種起源》對于我們還有什么價值呢?我合上書,陷入深深的思考。誠然,它為我們如今的生命科學研究指明了一個前進的方向,但它所揭示的自然法則,無時無刻不在規(guī)約著自然界中的一切。人,作為自然界的成員,理應遵守已被我們認識的自然法則。
然而,人類果真是自然律法的遵守者嗎?
在達爾文時代,工業(yè)革命已經結束,但工業(yè)文明的烏云尚未籠罩整個世界。達爾文在討論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的區(qū)別時曾寫到:“人類只為自己的利益而進行選擇,而‘自然’則只為被它保護的生物本身的利益而進行選擇……‘自然’的產物所表現出來的技巧要比人類的產物的技巧更加高明……它靜悄悄地進行著極度緩慢的工作。”在達爾文筆下,“自然”仿佛公正的母親,平等地給予她的所有的孩子生存的權利。
然而,“自然”最得意的杰作---人類,卻在幾百甚至幾十年內不斷越過自然法則“公正”的邊界,殘食“母親”的血肉。正如紀錄片《海洋》中說:“生物用了幾百萬年時間,繁衍生息,發(fā)展壯大,然而我們人類,在發(fā)展的短短歷史之中,卻將不可動搖的大自然的平衡破壞殆盡?!痹诶娴尿屖瓜?,成百上千的鯊魚被割鰭活生生地拋入海中,數以萬計的鳥兒因失去家園而病死、餓死。物種,已不再是如達爾文所說的“和諧、漸進地演變”,而是時時面臨著絕滅的危險。人們“忘記”了自己的起源,自然會忘記謙虛和尊重。
因此,《物種起源》的價值絕不僅在于開拓和研究。人類在自然面前仍是個孩童,隱藏在自然深處的,仍是神秘的新世界。哪怕一個最微小的細胞,其構造之精巧,也足以讓人心生敬畏。在人類發(fā)展的腳步空前加快的今天,《物種起源》能給予每個普通人的也許更是一種信念:尊重自然法則,遵守自然法則,回到“源”點,對自然始終保持一顆謙卑敬畏的心。一味貪圖速度的提高最終會斷送長遠利益。因為自然終究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同樣須遵循被選擇的規(guī)則。而這個選擇者,也許恰恰就是人類自己。
回到“源”點,并不意味著拋棄一切,而是在發(fā)展中尋求與自然平衡和融合。我們應摒棄“唯我獨尊”的統(tǒng)治者思想,認識到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這理應是進化在新時期的發(fā)展,也應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信念。
回到“源”點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物種起源》中的話向自然作出保證:所有生物彼此之間以及與它們的物理生存條件之間所存在的那種美妙而又復雜的相互適應關系,是沒有終點的。
生命起源讀后感篇十五
在英國蜿蜒曲折的塞弗恩河畔,有一座叫希留布里的小城鎮(zhèn),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就誕生在鎮(zhèn)上一個世代名醫(yī)的家庭。達爾文的母親喜歡栽培花卉果樹,常教孩子們怎樣通過花瓣識別不同的花卉,年幼的達爾文也漸漸地和草木花卉建立了感情。
8歲時,達爾文進入鎮(zhèn)上的小學校。由于課堂上講的都是些難懂的經文,達爾文感到很枯燥無味。于是,他把精力傾注在課外活動中,常常去捕捉昆蟲,尋找礦石,拾揀貝殼和采集動植物標本。
有一天,他借到一本名叫《世界奇觀》的書,讀了一遍又一遍,愛不釋手,幻想著有一天能到書里描述的地方去進行考察。
為了能適應將來的實踐活動,達爾文常常練習騎馬、射擊、黑夜狩獵的本領,培養(yǎng)長途跋涉的堅強毅力。
這樣,達爾文在課堂上的學習成績就受到了影響,因此,父親認為他的野外活動是“不務正業(yè)”。為了使兒子將來能成為一位醫(yī)生以繼承家業(yè),父親把達爾文送到愛丁堡醫(yī)學院去學醫(yī)??墒?,達爾文自幼培養(yǎng)的興趣沒有改變,每當課余或假日,他就奔向海濱、田野和高山。自然界的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簡直成了他的好朋友。
父親看到兒子的“習性”不改,很生氣,又把達爾文送進英國劍橋大學的學院去學神學。達爾文從小就聽煩了關于上帝的陳詞濫調,覺得毫無興趣。課余時間他常常去找自然科學家,和他們談心,一起做實驗,討論他熱愛的科學問題。
大學畢業(yè)后,達爾文獲得了牧師的職位。但是,他根本不想去做神職人員。正在這時候,英國政府為了尋找更多的資源和擴大市場,決定派“貝格爾”艦到世界各地做環(huán)球考察,船上需要一位博物學者,達爾文的老師漢斯羅推薦了達爾文。
達爾文的心情激動極了,久已盼望的展翅飛翔的機會終于到來了。他滿懷激情地登上了“貝格爾”艦,開始了為期5年的環(huán)球考察。
考察的征程是艱辛的。達爾文有暈船癥,暈得很厲害。但航船每到一處,他都要上岸考察當地的物產資源、生態(tài)環(huán)境,向當地人細細詢問動植物的種類和特性。他常常冒著被毒蛇猛獸襲擊的危險,單身深入到陸地內部甚至荒無人煙的原始地帶,尋找化石,采制標本。
有一天,他組織人挖掘出了一種劍齒獸的化石,它的`身體像大象,牙齒卻小得像老鼠,而眼睛、耳朵和鼻孔又像水中的海牛。為什么現代不同類型動物的特征集中在古代同一種動物身上呢?達爾文想,也許現在的不同動物是從古代某種動物演變來的?可是,《圣經》上說萬物是上帝創(chuàng)造,且不能改變的呀!達爾文對此感到懷疑了。
在以后的考察過程中,達爾文又耳聞目睹了生物界大量變異的事實,大膽地提出了物種可變的設想。
達爾文雖然在航行期間形成了物種可變的科學見解,但是物種為什么發(fā)生變化,各種生物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都是未解之謎。航行回來后,達爾文深入到群眾中間,與老農、育種家、園藝家交談,傾聽他們的實踐經驗,又重點研究家鴿品種的起源問題。經過22年不懈的努力,達爾文終于揭開了其中的秘密,發(fā)表了震動世界的名著《物種起源》。書中用許多令人信服的事實,論證了各種生物是進化而來;用自然選擇學說,說明了生物進化的原因和過程;指出生物要形成新的品種,關鍵是人工選擇。這就是著名的“進化論”。它推翻了上帝創(chuàng)造一切的謬論,在生物界引起了一場革命。
生命起源讀后感篇十六
我們在探討信仰問題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些有關對進化論的爭論,有些人把之當作不爭的事實,而有些人則認為其一文不值,有時雙方各執(zhí)己見,爭論得不可開交。但是,大多數參與這一爭論的雙方都沒有讀過進化論的經典著作-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我在嘗試著讀這一本書,那些有意無意的爭論我能從這里明白許多!
首先:什么是生命的起源?這是這本書最為基礎的一個問題。
達爾文用其仔細的觀察及豐富的想象力,在該書中描寫了生物物種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繁多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就象是一棵樹不斷能長出新的枝條,在生物的演變過程中,新的物種分枝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出來。但畢竟整本書也就是在探討物種的問題,這是假設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但不幸的是,有許多的人有意或者無意地把它當作生命起源的權威,實在是有點勉為其難。
達爾文相信所有的物種都是由簡單的生命單位演變而來,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來的呢?一個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實是達爾文認為它們是被創(chuàng)造的。在這本書里,我發(fā)現這樣一個結論,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經過類比以后得出結論,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機生物都是起源于一個共同的原始生命,而這個原始生命則是"被吹了一口氣"而來的。這與圣經里創(chuàng)世記里講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氣而得到生命的寫法有點相似。
基于這一結論,我們可以知道,達爾文所倡導的是所謂的"創(chuàng)造進化論",這也是為部分基督徒所接受的理論。其實,達爾文所觀察到生物物種的出現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基于這一結論,我們可以知道,達爾文所倡導的是所謂的"創(chuàng)造進化論",這也是為部分基督徒所接受的理論。其實,達爾文所觀察到生物物種的出現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
相信上帝是違背科學和理性嗎?
達爾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結論,這是發(fā)自內心的信仰,還是一個不得已的結論,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常聽說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學的"或"科學已經否定了上帝"之類的話,但這些話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學的,至少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商酌的。正如達爾文一樣,我們會思索、探討最初的起源的問題,但如果不承認有上帝的話,將會遇到一個很大的難題,人們往往會不得不以很不科學的方法來解決。
在解釋生命起源的時候,所有的理論都是要靠信心來接受的,也既是說,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應該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礙,因為這些信仰里實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這也許是為什么許多現代科學的奠基人,諸如牛頓、伽利略、法拉第、愛因斯坦、及達爾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073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