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思考人性、人生和社會的問題。寫讀后感時應該突出重點,注重主題思想的體現(xiàn),避免過多涉及細節(jié)和瑣碎的描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于讀后感的范文,供大家參考與借鑒。通過閱讀這些范文,我們可以獲得不同風格和思路的啟示,對于我們寫作讀后感會有很大的幫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或許其中就有你心儀的范文,或者會激發(fā)出你獨特的創(chuàng)作靈感。
傷逝讀后感篇一
《傷逝》,作者魯迅,故事講的是一對青年男女的感情故事。
“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我”,這是文章的開篇詞。男青年涓生愛著女青年子君,在他們相愛的初期,同居之前,他是十分愛著子君的?!捌诖泳牡絹?。在久待的焦躁中,一聽到皮鞋的高底尖觸著磚路的清響,是怎樣地使我驟然生動起來呵!”在一齊時,他倆熱烈的交談著:“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孛生,談泰戈爾,談雪萊……她總是微笑點頭,兩眼里彌漫著稚氣的好奇的光澤”。可是,同居后不久,子君操持著家務,“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務便連談天的功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由此可見,子君是一心一意的過日子,操持的家務,為涓生計算著柴米油鹽,煮飯洗衣??射干X得沒有思想的交流了,開始不快活起來了。不久,涓生失業(yè)了,“人們真是可笑的動物,一點極微末的小事情,便會受著很深的影響”。
這篇故事看得我很是生氣,給我的感覺涓生就是一個負心漢!相戀是完美的,他是如何的期待、盼望著子君的到來,那么熱烈的交談。同居后,生活里就主要是柴米油鹽了,女人這樣的為你做,照顧著你,正是因為愛著你呀!不然,誰愿意做這些粗活?玩、享樂誰還不會嗎?可這男人看不到,吃飽喝足了,就需要精神上的交流。沒錯,但這是建立在你吃飽喝足的基礎上??!餓著肚子的時候你需要什么呢?很鄙視這男人,他自私,狹隘,只明白自我,看不到別人為他所做。
在文章的最終,涓生后悔了:“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我愿意真有所謂鬼魂,真有所謂地獄,那么,即使在孽風怒吼之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說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否則,地獄的毒焰將圍繞我,猛烈地燒盡我的悔恨和悲哀”。我甚至不相信涓生的懺悔,覺得人性難移。同時,也認為后悔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錯了就是錯了,害人害己而已。
喊出了數千年來女性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我,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的呼聲。她不顧世俗的眼光,義無反顧的.和涓生在一齊,即使是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當她與涓生在一齊生活的時候,由于生活所迫,她成了一位典型的家庭婦女,為家庭瑣事而忙碌,為小事而爭吵。慢慢的,她由一個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轉變?yōu)橐粋€世俗的女子,而這時她與涓生的感情也慢慢變淡,慢慢變質,最終走向毀滅。而子君最終被拋棄而走向了死亡。
涓生,一個新時代的青年,雖然也有著新思想,但卻是不徹底的。剛開始的時候,他是勇敢的,對感情執(zhí)著,對未來充滿期望。但從本質上說,他依然受著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現(xiàn)出守舊與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齊的時候,他的自私、虛偽、卑怯的心里慢慢的滋生起來。當他與子君出去的時候,他害怕別人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而子君卻“大無畏”。到最終,他們的生活越來越慘淡,應對生活的壓力,他把生活的重擔推給了子君,而自我卻不敢應對。最殘忍的是他離開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我認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經不起時間和現(xiàn)實考驗的。
一段完美的感情就這樣逝去了,而當涓生再懷念過去的完美的日子的時候,一切已經都無法挽回了,他剩余的時光只能一向“傷逝”下去。二人悲慘的結局,讓人不免傷懷。所以,我們對待感情時,既不能失去自我,也不能逃避職責。
傷逝讀后感篇二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是《傷逝》中子君擲地有聲的言語。起初,她是那樣的大膽與勇敢:同涓生談打破舊習,談男女平等,談伊孛生,談泰戈爾,談雪萊······他們的言語充滿了整間會館,接下來便是自由戀愛并義無反顧地與涓生同居。難道共同的話語,共同的理想就可以令他們不顧現(xiàn)實的存在而攜手以相老嗎?不,結果是:不久后,涓生失業(yè),子君愁苦,兩人凄然分手,子君抑郁而死,涓生也悔恨交加。
《傷逝》是有創(chuàng)作背景的——1925年10月,正是魯迅與許廣平處于熱戀之中的時候,魯迅有對愛情對生活的希望與夢想,但他卻要認清現(xiàn)實,對熱烈的愛情作出清醒的“冷思考”。他需要考慮他曾經失敗的婚姻,他要顧慮世人流言蜚語對許廣平的傷害以及他們17歲的年齡差距。但在接受了現(xiàn)實,認清了敵人的鬼魅伎倆,確證了許廣平對自己的愛之后,愛情上彷徨了多年的魯迅終于吶喊了——我可以愛!
兩人結合后,許廣平并沒有丟下曾經的信念與理想,把它們都變成了對魯迅堅貞不渝的愛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她協(xié)助魯迅工作,校對稿子,查找資料,安排魯迅的飲食起居,一切都是細心體貼,不亦樂乎。
魯迅與許廣平都是偉大的,因為他們都懂得人生的規(guī)則,當然不僅僅是愛情方面。魯迅知道如何在“熱”中進行“冷”思考,不沉迷于飄渺遙遠的美好之中,而是將現(xiàn)實剖析。許廣平則了解怎樣將理想與愿望有機結合,既沒有讓自己淪落為家庭主婦,又沒有讓自己喪失工作能力。如果涓生、子君也能如他們一般,大概就不會把所有的悔恨和悲哀埋葬甚至遺忘中了吧!
傷逝讀后感篇三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這是一篇悲情小說。故事發(fā)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里,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當時的知識青年受到封建禮教的壓迫,外人的冷眼,親人的離棄,生活的種種困難與壓迫,對這個新一代的稚嫩的愛情百般折磨。
剛開始的一段時間,他們還是堅持不放棄的。兩個知識青年拋棄舊習氣,同居在一起,希望過上幸福和安寧的生活,可卻不斷遭受社會對他們的壓迫,遭到社會的“歧視”。幸福的時光是短暫的,在現(xiàn)實面前,他們的生活變得困難,連最基本的溫飽都沒辦法解決,迫于生活和社會的壓迫,涓生開始對子君產生埋怨,兩人產生了矛盾,變得冷漠,終于兩個人分開了,各自走各自的路:子君回到了家人的'身邊,受著家人冰霜一般的冷眼,而涓生則為生計而四處奔波。
涓生最后雖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卻只能換來子君永遠的空虛,歡欣、愛、生活已經全都逝去了。這個時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時才感到存在的可貴”這句話便是真理了。愛情不能光是愛情,戀愛初始的轟轟烈烈,到現(xiàn)實面前如果就變得不堪一擊,那么這樣的愛情又怎么能算是美好。
“我就是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便是如此,堅強而溫柔,反叛而無謂,直到涓生因為生活和社會的雙重矛盾放棄了她,子君的堅強外殼便瞬間崩塌。涓生與子君的愛情破滅,其實直接的原因是愛情與事業(yè)、自由的碰撞,在這樣的一個動蕩的年代,愛情經不起太多的風吹雨打,何況是這樣的一個稚嫩的新一代的愛情!
個人的解放總是需要以社會的解放為基礎,這是新一代知識青年的孤獨與無助,知識分子在這個時代容易軟弱和妥協(xié),受到挫折之后容易消極和絕望,這也是魯迅自己的孤獨與無助。
傷逝讀后感篇四
這周讀了魯迅小說集《彷徨》中的《傷逝》,這是魯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
香港知名作家亦舒很喜歡這篇文章,就沿用了《傷逝》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寫下了《我的前半生》這部小說,后來20xx年被拍成了中國的都市劇。
《傷逝》是一部反映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短篇小說,講述了涓生與子君對戀愛與婚姻自由的追求,最后以一“傷”一“逝”結局收場,揭示出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孤立的社會問題。
他們愛情的破裂,主要原因在于他們自己。因為社會的迫害頂多只能剝奪他們的生存權利,卻無法剝奪他們的愛情。由于兩人的精神層面和生活層面無法調解,導致雙方最終沒有共同語言,這樣的愛情最后必然是要歸于幻滅的。
愛情和自由,到底哪個更重要?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這樣詮釋愛情:“人的本質是自己選擇的,選擇以自由為前提,人被判定為自由,必須獨自承擔選擇的后果。”或者柏拉圖式的愛情或者自由主義者的愛情,根本就沒有什么朝夕相隨、生死與共。
或者愛情本身就是與婚姻相左的,奧蘭普·德古熱在法國革命中寫的《女性與女性公民權宣言》里有一句“婚姻是愛情與信任的墳墓”(marriageisthetombofloveandtrust)來表現(xiàn)當時女性在婚姻中的不平等地位,后來這句話演變?yōu)榇蠹铱谥谐Uf的“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錢鐘書在《圍城》中也有這樣一句話:“婚姻就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卻想出來?!?/p>
最冷不過人心,最傷不過無情,10年前楊冪說“談戀愛還是想要有結果的,不能草率”;10年后楊冪說“結果不重要,愛一個人的過程很重要,結果的話都那樣?!薄岸寄菢印边@三個字真實又扎心,婚姻中的本質仍舊是處理好別人和自己的關系。網紅老師戴建業(yè)曾說:“對愛情和婚姻不要胸懷大志,志向越大,必然痛苦越深,要求越多,收獲越少,兩個人的世界里,你可以對自己高標準,但不可以對伴侶嚴要求?!绷种玖嵩谒秳倓偤玫膬?yōu)雅》一書中也寫到了和丈夫的相處模式,兩人婚后從來沒有吵架,每次他們遇到矛盾都會分開冷靜,而且不忘感恩,即使是幫忙洗碗這種小事,她都會誠懇對老公說“謝謝”。
夫妻之間最好的感情狀態(tài)就是互相扶持,成就彼此,同時也能彼此獨立,成為更好的自己。
王小波曾對李銀河說:“我將自己的整個靈魂給你,它有很多的怪癖,有時也很討厭,但它有一種好,那就是愛你?!?/p>
李銀河和王小波的愛情既是靈魂上的、精神層面的,也是具有生活煙火氣息的,他們互相懂得,互相成就也懂得互相扶持走過后半生。
婚姻如飲水,冷暖自知,鞋子合不合腳也只有自己知道,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獨一份的幸福,如果不能找到想要的幸福,那么也可以一個人瀟灑,不妄人間走一遭。
傷逝讀后感篇五
從昨晚掌燈時分,一口氣讀到凌晨,一遍一遍,再逐字剖析著,就恍若文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現(xiàn)實中的他和我。早上上班時,我還拉住一個同事,不管她愿不愿聽,也強硬將整個故事的心理情節(jié)給她復述一遍。不知是我講的字句不漏還是她也有觸語生情的心態(tài),總之,她聽得入神,連連稱這與現(xiàn)代的愛情婚姻沒有什么區(qū)別。我便說,也許愛情原本就是沒有時代沒有年齡沒有國度的吧。但一想到現(xiàn)實中的他,那個連“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都不敢說的他,我心里便黯然了......再回到電腦邊,我怎么也坐不住,我聽到我心里仍然在不停地訴說著......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這是一篇悲情小說。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fā)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獄的悔恨。
雖然涓生的故事發(fā)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里,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他們感情的破滅似乎還可以歸罪于社會解放的過程。那么現(xiàn)在呢?21世紀的愛情,創(chuàng)造在一個更進步更自由的時代,他們不會再經歷涓生的社會迫害,不必為“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的苦惱,也無需為求生而象涓生那樣“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注”的決擇。但是,我們今天的愛情,卻因更加自由,一任的夢想還是重復著涓生的故事,一樣的愛了,逃了,最后拋棄他們曾經深愛過的女人,任她們自生自滅......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寫,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愛情正是那個提倡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最后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涓生因為尚未忘卻的翅子的扇動,這在文中多處提到,而他又以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著一個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頹唐得多......于是決定“那便是雖戰(zhàn)士也難于戰(zhàn)斗,只得一同滅亡?!痹跊Q定著他們只有分離才能開辟新的道路時,他又意識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這個時候他有一絲不舍,其實,他早預到子君沒有了他,只有死。因為子君“她自始自終,還希望我維持較久的生活......”就算這樣,涓生還是因為早晨的時間多,而計劃在閑談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個隱形的壞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騰過的“所謂不虛偽的真話”對子君說了出來,而子君聽后“她的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直到“子君卻不再來了,而且永遠,永遠地!......”,涓生這才意識到當初以為“將真實說給子君,她便可以毫無顧慮,堅決地毅然前行,一如我們將要同居時那樣?!笨峙率清e誤了,因為子君“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涓生最后雖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卻只能換來子君永遠的空虛,歡欣、愛、生活已經全都逝去了。這個時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時才感到存在的可貴,這句話便是真理了。
再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愛情的過程,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如此經典的場面在21世紀已經視為珍寶,更何況在那個世俗的年代。也難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溫習的必修課,“我的言辭,竟至于讀熟了的一般,能夠滔滔誦?!?。而涓生后來卻只當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其實我也不懷疑那個場面的真實,只是很明顯,涓生沖動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問,被考驗”的負累了。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悅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并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里隱藏著不穩(wěn)定性??珊薜氖牵@個時候涓生并沒有顯示出在分手時“所謂真話”的.勇氣,我想倘若涓生真是那種“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那么他當時更應該對子君講出他的心態(tài),似乎在后來的描述中,他的各種對子君不滿情緒他都有所隱瞞,當然除了分手那一次來了個真實的。如果在當時尋住所的路上,他也來個真實的表白,或許會讓子君明悟一些,或許將不會有后面的草率同居,更不會淹沒子君死的悲劇。因為當時境態(tài)的子君卻是“大無畏的.....坦然如入無人之境”,子君的愛是那樣的純真,那樣的執(zhí)著,她的眼里只有他,她的世界唯有愛情。
傷逝讀后感篇六
《傷逝》是魯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說,也可以說是唯一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它講述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但結局是一個悲劇。
從社會批評的角度來說,子君的悲劇人生代表了魯迅在五四時期提出的一個問題——娜拉出走后怎么辦?從個人批評的角度來說,子君這個人物暗含了新舊兩類女性的影子?!秱拧分械淖泳且詢筛泵婵壮霈F(xiàn)在讀者面前的。一個是會館時期的子君——我們也不妨把她稱作戀愛時期的子君——這個子君在小說中是一個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見識,有主見;而吉兆胡同時期的子君——即同居時期的子君——卻是一個舊女性的形象,怯弱,無知,是帶有中國舊時代烙印的傳統(tǒng)女性。
最終子君離世,涓生愧疚,悲劇發(fā)生的原因及啟示是什么呢?大概有以下的幾方面:
子君死了,為涓生而死,雖說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但更是子君把愛情當作人生終極目標的癡情女子的悲劇。塵世中的女子,一旦心中有愛,真的可以變得難以想象的勇敢與無畏,但一旦愛情飄逝時,也足以把一個用情至深的女子打擊得一蹶不振,甚至如子君一樣,以死作結。這就是世世代代女子的不幸。
愛情的消失本來沒有錯,錯的是子君把愛情當作生命的全部。子君選擇和涓生一起同居,在那個封建時代肯定要承受巨大的壓力,但涓生作為男性是無法體會的?!秱拧冯m說是以懺悔的形式寫的,但是,涓生并無過多的反省,“我已經記不清那時怎樣地將我的純真熱烈的愛表示給她。豈但現(xiàn)在,那時的事后便已模糊,夜間回想,早已剩下了一些斷片子;同居以后的一兩個月,便連這些片斷也化作無可追蹤的夢影……”這應該算不上懺悔,假使子君沒有死,這份感情是否還像小說中涓生所祈禱的那樣會重來?是個未知數。
愛情剛開始時,涓生說,“……破屋里便漸漸充滿了我的語聲,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字生,談泰戈爾,談雪萊……。她總是微笑點頭……”此時此刻,他倆的愛情如玫瑰般濃郁熱烈。
而當生活成為常態(tài)時,子君以一個家庭主婦的角色出現(xiàn),她必須做飯,做家務,養(yǎng)家禽,甚至和別的婦女口舌,種種的生活瑣事,使子君身上再難有以前的樣子,而涓生也開始為生計而厭倦了戀愛前的種種海誓山盟。這時的愛情,沒有了玫瑰,生活的重負已經覆蓋了那層浪漫,面包使愛情出現(xiàn)了危機?!白泳挠職舛际У袅?,只為著阿隨悲憤,為著做飯出神……”涓生開始“……回憶從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敝豢上X悟得太遲了。
激情是一時的,愛情應該是永恒的。涓生與子君的愛情,多半因激情而產生。文中記錄“這是我們交際了半年,又談起她在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親,她默想了一會之后,分明的,堅決地,沉靜的說了出來的話……而且說不出的狂喜……在不遠的將來,便要看見輝煌的曙色的?!边@是子君在涓生激情的影響下說出的令涓生很震動的話。涓生后來“……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子君答應了涓生的求婚。
當激情過后,便是“……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不過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經更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為了解而現(xiàn)在看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的真的隔膜了?!变干_始后悔,重負感與厭倦感纏著他,從暗暗不滿,到公然給子君臉色看,再到逃避家并抱怨子君變得累贅,最后他殘忍無情地說出“我老實說罷: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于你倒好的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牽掛他的事了……”。生活的不如意,周圍鄙視的眼光,已經在子君的心上刻下了一道傷痕,而涓生絕情的話,更是往傷口上撒了一把鹽,直接把子君推向了地獄。
涓生和子君不同的愛情觀,決定了他們的不同的性格心態(tài)及行為方式,同時,也決定了他們在社會壓迫和金錢困擾的沖擊下,最終難免分離的悲劇結局。
涓生和子君初始雖然真誠熱烈地相愛,但他們愛的內涵是不相同的?!拔覑圩泳?,仗著她逃出這寂靜和空虛?!睂︿干?,愛是找一個可愛的人來愛并以此使生活充滿意義和色彩,愛是生活的一種點綴。所謂男女平等,戀愛自由,在涓生看來,則是男女間交往分合來去的平等和自由,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下,掩蓋著一種不愿負責任的自私、怯懦與虛偽,流露出一種特有的中國式大男子主義的心態(tài)。但對子君而言,愛則是找一個愛人以托附終身,男女平等,戀愛自由,在她看來僅是擇偶權利的自主而非擇偶行為的自由,這就是“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一令人振奮的宣言的實質。子君把愛視為生活的全部,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幸福寄托在一個男人身上,這種折射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古老婦道觀的愛情觀念,使得她這樣一個實踐自由戀愛的新女性亦難免逃脫由尤物到累贅,最終被遺棄的悲劇命運。
涓生的愛情觀是浪漫的,子君的愛情觀是實在的,這種不同決定了戀愛過程中兩人心態(tài)行為的不同。涓生愛子君不可謂不真誠——一時不見則惶惶不可終日,僅僅一見心中便極大地快慰,但浪漫的、為生活要求點綴的愛情觀則使他難有應具的堅強和勇敢;而實在的,為生活找歸宿的愛情觀則使子君“卻是大無畏的,對這些全不關心,只是鎮(zhèn)靜地緩緩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浪漫的愛情觀則使涓生難免失望,那含淚下跪,使子君幸福的真摯求愛得逞之后,涓生帶有悔意地以為那是“可笑甚而可鄙的”了;而視愛情為歸宿的子君卻陶醉于小家庭的幸福之中,她“逐日活潑起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務便連談天的工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這種滿足使她最終難免趨于平庸,和官太太為油雞和“阿隨”而無謂地爭吵,這無疑會使他倆之間最終出現(xiàn)差距及至隔膜。
問世間情為何物,誰也說不清楚。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看到了愛情底下的更多內幕,誰對誰錯眾說紛紜,但愿我們能從魯迅的《傷逝》中看清愛情。
傷逝讀后感篇七
愛情本身就是永恒的話題,有的人的愛情悲情,有的人的愛情歡喜,有的人的愛情轟轟烈烈,有的人的愛情平平淡淡,那么在魯迅筆下的愛情又是怎么樣的了?在我的印象中,魯迅先生好像沒有寫過關于愛情的文章,但是恰巧我前段時翻閱的《傷逝》,原來是魯迅先生所寫的。
文章的一開始“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边@句話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仔細的閱讀了魯迅先生的這個作品。《傷逝》寫的是涓生與子君對戀愛與婚姻自由的追求,這追求最初已經獲得成功,但終于還是失敗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會的迫害。
其實結合魯迅現(xiàn)在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再仔細品讀文章中涓生和子君的愛情結果也是不難理解。被社會所束縛了,同時涓生和子君本身也是有自己的問題。涓生對子君的愛情只是緣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進步和與眾不同,并不甚實質,恐怕難以維系;而子君對涓生的愛雖然是那樣的專注深至,但其內容也十分空洞虛幻、不切實際,只是“盲目的愛”。
他們通過自己的斗爭,最后獲得了戀愛自由,婚姻自主。但是最后涓生和子君還是沒能走在一起,在他們結婚之后,子君不那么上進了,甘愿成為丈夫的附屬品了,沉浸在家庭的瑣事之中,像變了個人。而涓生自私,利用自己不甘于平庸的借口拋棄了子君,最后導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沒能過上如意的生活。
當然,魯迅先生不可能單單只是描繪他們的愛情悲劇,在這之中蘊含了更加深刻的社會意義。
涓生和子君愛情悲劇的意義在于,它啟示人們:在一個不合理的社會中,單純追求個性解放和婚姻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在為社會解放而斗爭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個性的解放和個人婚戀的幸福。同時它也揭露了一個事實:愛情需要“物化”,他是基于基本的生活的,沒有生活基礎的愛情勢必會破滅。
傷逝讀后感篇八
從我含淚握著他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再到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其實并不是偶然,而是涓生的自私,目光短淺所造成的必然結果。他的自私改變了子君原本的勇敢、思想的先進、新潮。削去了子君原本的銳氣。得甘于屈服舊社會,對生活現(xiàn)狀的無奈,可涓生也不想想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也不妨想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也許是涓生過分要求對方,其實,感情也如友情。彼此之間都不能少了溝通,少了理解,生活中更是少不了誤會。所謂誤會,可是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阻礙。放低姿態(tài),況下心來,之間的誤會也便可迎刃而解,對于子君的角度而言,子君承受的更多是舊社會的壓力,更多的`是對于生活的無奈。涓生的便如“壓死駱駝的最終的一根稻草”,如果彼此的心靈能有更好的溝通,這段情才能長久,或是說是可能的白頭偕老。
我仍然僅有歌唱一般的哭聲?!敖o子君送葬,葬在遺忘中”這是涓生對子君的離去的深深懺悔,這又變如我們對我們所擁有并不懂得珍惜,直到真正失去才后悔莫及,以往我擁有過一段友誼。從無話不談到相顧無言僅僅用了半年的時間,起初應籃球的興趣而結識彼此而后,也因種種矛盾導致分裂。從這段友誼結束以后,才頓時察覺有一個興趣貼合又有話可說的人是多么的困難。越能夠發(fā)現(xiàn)他身上的優(yōu)點,遠超于他的缺點。不妨去發(fā)現(xiàn)他身上的閃光點,學會欣賞他人,學會多包涵對方的缺點亦能夠經過共同的努力,去將缺點轉變成優(yōu)點。對于作者而言,這部作品中的涓生、子君事,那時封建社會追求自由、感情的男女。但我看到的更多是人與人之間如何更好的相處。
關于情皆可化為一句話,且行且珍惜,珍惜與我們所擁有的多包含對方的不足,學會欣賞與對方學會理解,關于情也僅有做到以上的才能夠長久、綿長。
傷逝讀后感篇九
《傷逝》是魯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醒者與未醒者的悲哀故事,全文描述得細膩、細心、細事無非,尤其結尾那句“我要向著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chuàng)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更是提綱挈領、發(fā)人深思。
在《傷逝》描述的故事里,涓生是醒者,他雖然不致于象“狂人”那樣受眾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貶損,但他也同樣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子君是個未醒者的代表,“阿隨”雖然是子君的寵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征,老觀念不就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嗎?所以,做為醒者為未醒者療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話”就有效果的,有時適得其反。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在小說《傷逝》中的結尾了。
魯迅先生經過涓生的手記說:“感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彼€沒說的話是:感情如果不時時更新、生長和創(chuàng)造,那就必定“傷逝”。聽說魯迅先生寫這篇小說的時候,正是和他的學生許廣平結合的時候,這在某種意義來講,小說對社會、對先生、對許廣平都是個警示。
其實找對象就和炒股一樣,必須分散投資,決不能孤注一擲,并且選擇的類型要多樣化,不能只關注“基本面”好的績優(yōu)股,或者急功近利地做“短線”,最好能今日買,明天就漲停;所謂“長線是金”,有時候找對一向潛力股將來可能獲得的收益會遠遠超乎想像!
如果把女人的相貌、身材、個性、人品等綜合起來用數字來表示其水準的話,那找一個60分左右的對我而言可能就是“實惠”,而70分左右的則是“現(xiàn)實”,80分左右的叫“夢想”,85分以上的,就是“夢幻”了。
我這一生都在追求“夢想”,但或許最終還是不得不應對“現(xiàn)實”吧。
傷逝讀后感篇十
《傷逝》在魯迅的小說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他是作者第一次以青年的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也是唯一的一次。小說寫的是一對被“五四”新思潮喚醒的青年人,懷著個性解放的強烈意愿,勇敢地沖出家庭結合在一起,尋覓到了應得的愛情與幸福。然而,他們終究在現(xiàn)實中停下了腳步,導致了無可挽回的悲劇。
我并不想多談涓生是否有負于子君。在現(xiàn)實的殘酷面前,人自私的本性,抑或是本能的`適時爆發(fā),我是可以理解這種情況的。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寫,我們就可以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愛情正是被那個提倡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最后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
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愛情的過程,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也難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溫習的必修課,而涓生后來卻只當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涓生沖動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問,被考驗”的負累了。但至少面對生活的打擊,涓生還依稀意識到“只為了愛”的盲目,并想竭力“救出自己”,可也正是這種個人奮斗的思想阻止他邁出大步,于是他最終也只能在子君死后沉浸在無限的悔恨和悲哀里。
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動很少,我們只能從涓生的想象中來尋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卻是鮮明無比的。尤其是她的死對涓生全部的愛更是對比出一個永恒,“子君總不會再來的了……她的命運已經決定她在我所給與的真實的——無愛的人間死滅了!”這種美好東西的毀滅,更激起讀者隨之而來的悲情意識,也許正是這才揭示出悲劇人物形象的實質吧,令我不免再次為之噓唏心痛了。
傷逝讀后感篇十一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小說短短一萬多字卻生動地描寫了子君與涓生從相戀同居到愛情破滅的全過程。語言簡短有力,思想內容深刻龐雜。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但就算如此愉悅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并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里隱藏著不穩(wěn)定性。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動很少,我們只能從涓生的想象中來尋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卻是鮮明無比的'。尤其是于她的死對涓生全部的愛更是做了一個永恒,“子君總不會再來的了……她的命運已經決定她在我所給與的真實的---無愛的人間死滅了!”而這種美好東西的毀滅,才更激起讀者隨之而來的悲情意識,也許這正是揭示出悲劇人物形象的實質吧,令到我不免再次為之噓唏心痛了。
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看到了愛情底下的更多內幕,貧賤夫妻百事哀,誰對誰錯世說紛紜,希望傷逝能給我們帶來對愛情更多的思考!”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劇化進程。但我們應該值得借鑒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個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樣輕率地開始。還是那句老話:沒有足夠的水,就不要走進羅布泊。既然兩人決定了相愛,就應該相互扶持,共同進步,哪怕結局是一同滅亡,也要與愛同生。
傷逝讀后感篇十二
魯迅先生的作品《傷逝》選自他的小說選《彷徨》,是魯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做作品。
“五四”以后的青年普遍關心的是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秱拧穼懙木褪亲泳弯干膽賽垡约捌淦茰邕^程。
小說以涓生的口吻和切身感受來描寫兩人曾經的熱烈的愛情和最后愛情破滅的悲痛以及悔恨。涓生和子君沖破了重重的障礙,最后終于得到了他們的愛情和所謂的自由,然后在處處受到排擠的封建社會現(xiàn)實面前,這兩個知識分子并不能僅僅依靠他們的勇氣和“盲目的愛”好好地生活下去。面對著來自社會的壓力和兩個人各自的思想和性格方面的弱點,使得兩人越走越遠,最終出現(xiàn)了“所謂真的隔膜”,使得涓生對子君的愛情消失了。
事實上,涓生愛上的是他眼中的那個勇敢的、果斷的子君,是他想象中美好化了的子君,他從這樣的“分明的、堅決的”子君身上看到了中國女性的希望,這樣的“輕飄飄”的愛是很不牢靠的,雖然一開始的時候他們非常幸福,然而那幸福那么虛幻,還夾雜著不安,一旦生活起來,幻想破滅,愛情也隨之消失。子君大概是真愛著涓生,所以她能夠為了愛走出封建,奔向自由,追求個性的解放,但是,也只是這樣而已,面對涓生的變化和生活的壓力,她漸漸的不安起來,以至于用不停的“考驗”來給自己以信心,然而涓生最后到底還是對她說了愛情的“消失”,這對于子君來說就是希望的幻滅,最終子君被父親接了回去,在他人的冷眼中死去。
涓生在生活的過程中逐漸領悟到要去尋找新的出路,可是,并不成熟的他面對著黑暗的社會,也只能是摸索著前進,他對于子君的去世感到強烈的自責和悔恨、悲哀,小說的最后寫到“我向著新的生路跨出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chuàng)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雖然所說的是,他不想面對黑暗,只想用遺忘和謊言來掩蓋,不讓自己的真實露出來,事實上卻是對于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控訴。
小說一如魯迅的一貫作風,及其深刻地揭示了現(xiàn)實的問題,在黑暗社會中,戀愛和婚姻的自由不可能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的最終解決,不能僅靠著個性的解放,它只能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
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后無路可走。從《傷逝》看魯迅和朱安自由的愛情一直是人們永恒的追求,愛情的自由是人們在追求過程中最大的享受,自由的婚姻是沉溺愛情中的男女最大的期望,婚姻的自由只有與子偕老的人才能理解!
從作者本人來看,我是很不屑魯迅先生的婚姻的,一個思想的救贖者,卻救不了朱安的人生,一個黑暗社會中舉著火把的人,卻不肯點亮朱安房間的燈!自由是愛情的必要條件,俗話就是兩情相悅,在這一點上,魯迅先生把完整的自由的自己全部給了許廣平,且不論許廣平對魯迅是愛慕還是敬仰,在魯迅先生的諸多支持者中,這是一個自由的愛情,帶來了一份自由的婚姻,他們也享受到了愛情的自由,但是!他們絕對沒有得到婚姻的自由!在朱安的心中,魯迅是她的天,是她一生的依賴,她看許廣平就像是親妹妹,她看海嬰就像自己的兒子!她為魯迅付出了一生,而在魯迅心中的朱安是什么分量呢?大概也就是個名義上的妻子,事實上的老媽子吧!
婚前的涓生和子君就像魯迅和許廣平,婚后的涓生和子君就像魯迅和朱安,我暗自猜測,這是不是魯迅先生良心發(fā)現(xiàn)而寫下的懺悔!朱安的一生是悲哀的,在她的生命里,幾乎沒有飛揚的時刻。她仿佛是一顆銹了的圖釘,最初被釘在哪里,一生就只能釘在哪里,無可奈何孤獨老去。時代的列車,轟轟然朝前駛去,我們站在車上,望著車尾那些漸漸遠去的人影,不經意間,依稀還能望見朱安那哀愁的眼神,在夕陽的余暉里,淡淡地閃出一線光,瞬間又暗下去。這眼神里,囊括了一代舊式婦女的命運寫真。遭遇了魯迅,我以為他會待她好,起碼可以給她一個女人最低的要求!但是她被遺棄了,就像子君被涓生遺棄了一樣!在追逐愛情的美好甜蜜的過程中,子君是個新時代女性,她會被娜拉吸引,那個真正勇敢的女性,她以為自己能像娜拉一樣灑脫,自由!然而她一心追逐的自由的婚姻卻成了她掙脫不了的桎梏,當一個人把自己禁錮住,除了他自己,沒有第二個人能解放他,子君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從文章中看,涓生和子君之間沒有了愛情,于是就放棄了婚姻,在現(xiàn)在看來,放棄婚姻是最好的選擇,兩個人從此都自由了,不用再虛偽的面對虛偽的對方,有了更廣闊的天空,生活會更美好,可是,子君死了,至于是怎么死的,我們不得而知,但冥冥中感覺跟涓生逃不了干系。這讓我很難明白。我并不認為子君的死與涓生有莫大的關系,甚至我覺得,子君的死更大程度上是不能承受內心的自我否定,這自由的婚姻是她一心認定的要追求的,追求到的那一刻她就等于給自己設了一個牢籠,結局是這自由的婚姻并沒有帶給她婚姻的自由,涓生直白的說出“我已經不愛你了!”這時的子君只想逃離這個牢籠,但是逃離出去的她要去哪里呢?一旦逃離,就是對自己的否定,她已經無處可去,不逃出去就得一輩子面對這個牢籠,就像一個已經夢醒的人,明知道無法再沉溺夢境,但醒來又無路可走,這時的子君,除了選擇死亡,還有什么更好的選擇呢?換句話說,子君的死是必然!與子君不同的是,朱安在周家默默的活著,朱安能在周家呆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婚姻并不建立在愛情上,朱安留下來是為了責任和道德,但是那樣的活著跟活著牢籠里有什么區(qū)別?當魯迅死后,抗戰(zhàn)后期,朱安生活困苦,想出售魯迅藏書,宋紫佩跟友人前來勸阻,朱安沖宋紫佩說:“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當真凄涼入骨。她在黑暗里沉默太久了。但是她說的不對,她不是魯迅的遺物,而是遺棄物!
錢理群說“小說的重心不在那失敗了的愛情本身,而是涓生所面臨的兩難選擇,對于他們之間無愛的現(xiàn)實,是說還是不說?這也是終身折磨著魯迅的人生困境之一”如果說魯迅借由愛情想表達自己的困境,我想魯迅先生已經找到了解決的辦法了,那就是披露真實的心,那就是從夢中醒來,哪怕沒有路可走,涓生最后的選擇是“將真實的重擔“卸給對方,魯迅先生在說真話方面是無畏的,他與許廣平同居的事實就是最好的真話。
許廣平是新時代女性,她看重愛情更甚于婚姻,可能很多人都欣賞著許廣平寬廣的胸懷!都欣賞著魯迅不離婚,對朱安盡責盡義。但是她的胸懷,他的不離婚,在我看來都是對朱安的傷害!他不離婚,從另一方面看就是讓朱安不得不恪守封建的道德,當然,對于朱安來說,離婚也是她無法承受的,許的胸懷,讓朱安對許廣平有著一種歉疚,朱安死的時候還在稱贊著許廣平,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悲哀,這種悲哀不全是魯迅跟許廣平造成的,更是朱安自己造成的,就像是子君把自己逼到絕路上。
傷逝讀后感篇十三
仰望星空,勇敢大膽地釋放心的信念與夢想;腳踏實地,真切清醒地觸摸生的現(xiàn)實與失望。
——題記。
“我是我自身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边@是《傷逝》中子君擲地有聲的言語。起初,她是那樣的'大膽與勇敢:同涓生談打破舊習,談男女平等,談伊孛生,談泰戈爾,談雪萊······他們的言語充滿了整間會館,接下來便是自由戀愛并義無反顧地與涓生同居。難道共同的話語,共同的理想就可以令他們不顧現(xiàn)實的存在而攜手以相老嗎?不,結果是:不久后,涓生失業(yè),子君愁苦,兩人凄然分手,子君抑郁而死,涓生也悔恨交加。
《傷逝》是有創(chuàng)作背景的——1925年xx月,正是魯迅與許廣平處于熱戀中的時候,魯迅有對愛情對生活的希望與夢想,但他卻要認清現(xiàn)實,對熱烈的愛情作出清醒的“冷思考”。他需要考慮他曾經失敗的婚姻,他要顧慮世人流言蜚語對許廣平的傷害以及他們17歲的年齡差距。但在接受了現(xiàn)實,認清了敵人的鬼魅伎倆,確證了許廣平對自身的愛之后,愛情上彷徨了多年的魯迅終于吶喊了——我可以愛!
兩人結合后,許廣平并沒有丟下曾經的信念與理想,把它們都變成了對魯迅堅貞不渝的愛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她協(xié)助魯迅工作,校對稿子,查找資料,安排魯迅的飲食起居,一切都是細心體貼,不亦樂乎。
魯迅與許廣平都是偉大的,因為他們都懂得人生的規(guī)則,當然不但僅是愛情方面。魯迅知道如何在“熱”中進行“冷”思考,不沉迷于飄渺遙遠的美好中,而是將現(xiàn)實剖析。許廣平則了解怎樣將理想與愿望有機結合,既沒有讓自身淪落為家庭主婦,又沒有讓自身喪失工作能力。如果涓生、子君也能如他們一般,大概就不會把所有的悔恨和悲哀埋葬甚至遺忘中了吧!
傷逝讀后感篇十四
《傷逝》作為魯迅筆下唯一一篇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卻是復雜又充滿歧義,甚至連其弟周作人都認為此篇最為難解。然而,小說所刻畫的愛情的樣子與矛盾,卻是并未因時間流逝而失去意義,今日讀來,依舊能激起許多共鳴。
這篇小說是男主人公涓生的懺悔記。因為愛,涓生和子君不顧一切,同居、相守;因為經濟問題的瑣碎、心理共鳴上的矛盾,最終走向悲劇的收場。期間的深刻教訓,今日看來,依然有著諸多共通之處。
愛情需要物質基礎。同居之后緊隨著的就是涓生的失業(yè),經濟上入不敷出的局面,讓子君只能在柴米油鹽上精打細算、日夜操勞;對愛情心靈契合的向往,讓涓生對子君只顧通俗生活、沒有精神交流而無比失望。隨著生活日益困頓,這些窘迫與矛盾愈發(fā)緊迫和擴大,終致分手的結局。也許愛不需要任何理由,正如子君沖破枷鎖也要和涓生在一起一樣;但是愛下去,需要物質的維持。
精神層面的契合也很重要。對于女主人公來說,她向往了愛情的自由,但最終的期望還是傳統(tǒng)的家庭生活;而對于男主人公來說,卻是高要求的精神交流,談文學談藝術,等等。精神上的不契合,所追求的東西的不一致,使得他們在共同走下去的道路上越來越難以為繼。
這是一部悲劇,也是嘲諷當時的知識分子在愛情中的虛偽的作品。小說里涓生對子君說"我不愛你了",子君離開而后死去,但男主角最后懺悔所得的體會卻是"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chuàng)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這是多令人憤慨的虛偽。從這個角度來說,"涓生"與魯迅刻畫的其他有著種種弊病的知識分子,包括孔乙己、狂人、呂緯甫等等,并無二致。
當然,我的思想并沒有魯迅先生那么深刻,讀完此篇,我的感慨還是停留在"愛情需要物質基礎"這一淺顯層面上。這也是貧窮的我的閱讀體會的寫照吧。
貧乏又淺薄如我,連這篇讀后感的標題都不知該如何概括,也就啰嗦至此。
傷逝讀后感篇十五
找來《傷逝》一讀,多少是為“魯迅唯一一部愛情小說”這個名頭。
新文化運動背景下的愛情故事,總會有個如子君的女孩兒:及肩短發(fā),條紋布衫子,玄色的裙子,黑皮鞋,還有臉上一笑就顯出來的酒窩?!拔沂俏易约旱模麄冋l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她喊出了新時代的宣言,標志著個體意識和自主精神的覺醒。但誰曾想這純凈的愛情和決絕的勇氣竟過早地燃盡了她的生命。
涓生與子君談新文化,論雪萊的詩,或是家庭專制、男女平等……兩人相對,時而沉默,時而相視彼此。他們堅執(zhí)而盲目地愛著,絲毫察覺不到背后絲絲的不確定與危險。同居后,愛情便多了一個如影隨形的伙伴――生活。日子多了些油煙,少了起初的浪漫與寧靜。漸漸地,猜疑、不安打破了兩人原有的和諧,眼中曾經的彼此成了另一番模樣,最終,“我老實說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涓生親手打碎了他們早已斑駁的愛情。
當他再次回到住處,一切照舊,只是,沒了子君。她已隨父親回去,獨留了一句,“我去了”。涓生不久后偶然得知子君已故的消息,而他則將毀滅了的愛情深埋在心里,在悔恨與悲哀中生活下去。
愛情,亙古不變的話題,到了魯迅手里,依然動人,只是他把美好的東西在特定的時代打碎,拋出矛盾給讀者,悲劇中更多了幾分思辨。
這有關那個時代。子君是新女性,她接受新思想,希望自決命運,追求自主的愛情。但她的覺醒是跛腳的。個體的獨立有賴社會的進步,精神的自由更需文化的更新和物質基礎的支撐。愛情是水晶宮,但是構建它的仍是鋼筋鐵骨。社會沒有足夠的空間讓她們飛舞,自己稚嫩的翅膀又不夠健碩去披荊斬棘。子君的悲劇,無疑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這有關生活。生活,簡單的兩個字,卻有太多的內容,可只一點,愛情決然不是它的全部,而是否為第一要義也可以爭論。涓生說:“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睈矍椴皇强罩袠情w,她是生活大地上生出的苗,長成的樹,開出的花,結出的果。沒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再豪華絢麗的愛情大廈也會轟然坍塌。愛情是浪漫的和感性的,但支撐它的卻是現(xiàn)實和理性。子君的悲劇,源于她所立足的現(xiàn)實生活。
這有關愛情。愛情,內涵復雜,但它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
傷逝讀后感篇十六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感情小說,小說短短一萬多字卻生動地描述了子君與涓生從相戀同居到感情破滅的全過程。語言簡短有力,思想資料深刻龐雜。
涓生和子君他們單純追求個性解放,感情至上,走個人奮斗的道路,最終造成了杯具。
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fā)他曾有的熱烈的感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獄的悔恨。
涓生的故事發(fā)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里,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述,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感情正是那個提倡感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最終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
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感情的過程,那里能夠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也難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溫習的必修課,而涓生之后卻只當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
涓生沖動的,甚至是不負職責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問,被考驗”的負累了。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悅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并沒有堅定他的感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里隱藏著不穩(wěn)定性。
總之,《傷逝》中子君是個杯具性的人物,她對感情的盲目純真一開始就奠定了她的杯具色彩。涓生的“無愛之愛”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杯具化進程。
傷逝讀后感篇十七
涓生和子君,小資產階級的理想與脆弱,經不起生活的考驗。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小說短短一萬多字卻生動地描寫了子君與涓生從相戀同居到愛情破滅的全過程。語言簡短有力,思想內容深刻龐雜。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但就算如此愉悅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并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里隱藏著不穩(wěn)定性。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動很少,我們只能從涓生的想象中來尋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卻是鮮明無比的。尤其是于她的死對涓生全部的愛更是做了一個永恒,“子君總不會再來的了……她的命運已經決定她在我所給與的真實的---無愛的人間死滅了!”而這種美好東西的毀滅,才更激起讀者隨之而來的悲情意識,也許這正是揭示出悲劇人物形象的實質吧,令到我不免再次為之噓唏心痛了。
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看到了愛情底下的更多內幕,貧賤夫妻百事哀,誰對誰錯世說紛紜,希望傷逝能給我們帶來對愛情更多的思考!”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劇化進程。但我們應該值得借鑒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個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樣輕率地開始。還是那句老話:沒有足夠的水,就不要走進羅布泊。既然兩人決定了相愛,就應該相互扶持,共同進步,哪怕結局是一同滅亡,也要與愛同生。
傷逝讀后感篇十八
——————題記。
魯迅主張:“為了真理要敢愛、敢恨、敢說、敢做、敢追求!”
涓生和子君,雖然生在民國,但依然被封建禮教所壓迫和束縛著,他們?yōu)榱苏胬?,勇敢的去反抗了?/p>
涓生愛子君,仗著她逃出寂靜和空虛,他們作為熱血青年,不顧胞叔和鯰魚須為代表的反對,毅然的真愛,子君就是涓生的繆斯女神,涓生就是子君的真命天子,他們期望著愛情的美輪美奐,共同去打造愛情的豐碑,他們相信彼此的堅守,他們堅信著愛情的無堅不摧。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愿意通過愛情把自己的心靈和肉體,不自己的一切一切獻給涓生。她只知道,花瓣的美麗,也許蜜蜂蝴蝶干涉不了。但它總要有花萼的承托。理想是偉大的,然歲月也是無情的,精神的充實和靈魂的向往總須有物質的供給,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涓生對愛情的大無畏,陸續(xù)和幾個自以為忠告,其實是膽怯或是嫉妒的朋友絕了交。沒有瓜藤,瓜怎么可能長大,在愛情面前,涓生做的那么激進。明心地知道,愛情必須時時的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然他們卻想努力地凝固那一段安寧和幸福。
如果用花朵和果實來比喻愛情和婚姻?;ǘ涫呛苊篮玫?,玲瓏,美麗,燦爛與喜悅,讓人視覺、味覺上如癡如醉,那理想般的美麗,成為人生中一道光環(huán)般的風景?;ǘ鴮?,愛情誕生出婚姻,果實沒有花朵那種絢麗,它承載著實實在在的責任,他已不僅僅是精神上的無無限追求,更有了責任的承擔。
涓生和子君的悲劇,留給我們的是遺憾和心寒,那樣的時代,不管是誰的生活,都是一場苦難。
傷逝讀后感篇十九
一曲肝腸寸斷,幾多淚水辛酸。一對男女的不幸,整個時代的悲哀。當夢醒路無,人去樓空,逝者已逝,傷者徒傷。誰還在雨中為你們輕嘆?誰還在胡同寂寞徘徊?誰還在紫白的藤花下寄托哀思?《傷逝》捧在手心,思緒游于云端。愛情,這一亙古話題,于濃墨薄紙間被魯迅再次延續(xù)。
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曾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笨梢娝鲝垚矍楸匦杞⒃谧杂傻幕A上,自由是愛情的翅膀,讓兩顆心都能在藍天上飛翔?;赝干c子君的情感歷程,不正暗合此道?同居前的日子,他們是自由的。涓生有一分穩(wěn)定的工作,雖然“局里的生活,如鳥販子手里的禽鳥一般”,但最起碼不用為生計四處奔波,也可以供子君買些小草花和油雞。而子君受西方個性解放思想的熏陶,毅然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她可以不顧叔父的堅決反對,自由地與涓生交往。
傷逝讀后感篇二十
《傷逝》是魯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醒者與未醒者的悲哀故事,全文描寫得細膩、細心、細事無非,尤其結尾那句“我要向著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chuàng)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更是提綱挈領、發(fā)人深思。
在《傷逝》描述的故事里,涓生是醒者,他雖然不致于象“狂人”那樣受眾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貶損,但他也同樣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子君是個未醒者的代表,“阿隨”雖然是子君的寵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征,老觀念不就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嗎?所以,做為醒者為未醒者療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話”就有效果的,有時適得其反。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在小說《傷逝》中的結尾了。魯迅先生通過涓生的手記說:“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彼€沒說的`話是:愛情如果不時時更新、生長和創(chuàng)造,那就必定“傷逝”。聽說魯迅先生寫這篇小說的時候,正是和他的學生許廣平結合的時候,這在某種意義來講,小說對社會、對先生、對許廣平都是個警示。
其實找對象就和炒股一樣,必須分散投資,決不能孤注一擲,而且選擇的類型要多樣化,不能只關注“基本面”好的績優(yōu)股,或者急功近利地做“短線”,最好能今天買,明天就漲停;所謂“長線是金”,有時候對一直潛力股將來可能獲得的收益會遠遠超乎想像!
我這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但或許最后還是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吧。
傷逝讀后感篇二十一
從小說的名字中可以感受到這是一篇以悲劇結尾的文章?!皞拧薄獮槭湃サ臇|西而傷心,讓人聯(lián)想到遺憾、悔恨,給人一種悲哀、凄涼的感覺。作者以“涓生手記”的方式敘述了在“五四”這個黑暗的社會時期,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為了愛情而不顧一切,走到一起,最終因社會的壓力與生活的殘酷而走向分離的愛情故事。
讀完《傷逝》之后,感觸頗多,有一種悲涼的感覺。
在我看來,子君,作為一位時代女性,能夠沖破封建觀念的束縛,掙脫封建家庭的牢籠,毅然追求自己的愛情,在當時是很叛逆的,是很困難的,是與時代不相容的。但她對愛情堅決,喊出了自己的心聲,喊出了數千年來女性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己,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的呼聲。她不顧世俗的眼光,義無反顧的和涓生在一起,即使是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當她與涓生在一起生活的時候,由于生活所迫,她成了一位典型的.家庭婦女,為家庭瑣事而忙碌,為小事而爭吵。慢慢的,她由一個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轉變?yōu)橐粋€世俗的女子,而這時她與涓生的感情也慢慢變淡,慢慢變質,最終走向毀滅。而子君最終被拋棄而走向了死亡。
涓生,一個新時代的青年,雖然也有著新思想,但卻是不徹底的。剛開始的時候,他是勇敢的,對愛情執(zhí)著,對未來充滿希望。但從本質上說,他依然受著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現(xiàn)出守舊與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他的自私、虛偽、卑怯的心里慢慢的滋生起來。當他與子君出去的時候,他害怕別人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而子君卻“大無畏”。到最后,他們的生活越來越慘淡,面對生活的壓力,他把生活的重擔推給了子君,而自己卻不敢面對。最殘忍的是他離開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我認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經不起時間和現(xiàn)實考驗的。
一段美好的愛情就這樣逝去了,而當涓生再懷念過去的美好的日子的時候,一切已經都無法挽回了,他剩余的時光只能一直“傷逝”下去。二人悲慘的結局,讓人不免傷懷。因此,我們對待愛情時,既不能失去自己,也不能逃避責任。
面對愛情,面對現(xiàn)實,勇敢的走下去!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697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