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蘇東坡傳有感篇一
當代詩人顧城這樣評論蘇東坡:“炎涼變月影,興亡催潮升,吹渡八萬里,總是大江風”。在作家林語堂的眼中,蘇軾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柔敦厚。他是中國古代文壇當之無愧、頗受愛戴的霸主。他的詩詞文章,剛猛激烈,自然深遠,有“春鳥秋蟲之聲”。他的偉名之所以被千千萬萬位中國人所銘記在心,不僅僅因為他的作品承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更基于他在苦難之中始終擁有豁達、超然的情懷。
蘇東坡一直以來都被卷入到政治的漩渦之中,貶謫的悲哀,顛沛的困頓,好似春季四處飄蕩的柳絮,從未過得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但他始終至死不渝,保持著一顆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如一徐清風走完他一生。他厭惡政治上的勾心斗角與利害謀算,所以超然、豁達、淳樸的品質薈萃于蘇東坡一身。他隨時隨地吟詩作賦,甚至敢于批判并揭露當今朝政的烏煙瘴氣 ,純然表達心之所感,不計所招來的后果和利害。正是如此,他與他的文化瑰寶化作永恒,至今仍為學者們所津津樂道。
因為與宰相王安石政見上的不同,他和一干朋友們被迫貶出京師。在輾轉遷謫之中,他經歷了黃州時期的困苦磨難,卻仍然堅守樂天的情懷,那期間,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如流水般在中國詩詞文化的江流中淌過。
在黃州,蘇軾干脆超然物外,不問政治,過起了安適恬靜的田園生活。那是他最難以忘懷的一段時光,太陽洋洋地揉著惺忪的雙眼,白云在蒼穹中悠悠地飄蕩。他手持銹跡斑斑的鋤頭、穿著衣衫襤褸的農服在東坡上種菜,“草盛豆苗稀”,但臉上洋溢著笑容,還吟誦著自己時不時詩興大發(fā)的詞賦,好不自在!抬望眼眸,他的居所是山頂的三間房子。從山頂俯見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氣的雪堂。做田務累了,他便“噗通”一聲愜意地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自釀濁酒,環(huán)視著自己經營的農場,開懷暢飲。此時此刻的他,拋下了所有的困擾與煩惱,真正的適應了田園生活,那個天真淳樸、始終不渝的蘇軾,也從此成為了名聞歷史的“東坡居士”。
晚年,他遭遇了二度迫害流放到了嶺南。這次到海南島,以身體的折磨加之于老人身上,這才是苦難。面對“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的痛苦與折磨,他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達觀的人生哲學,卻不許他失去人生的快樂。蘇東坡曾對他弟弟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那種醇美、成熟的人生態(tài)度深深地打動了我,令我神往!
嗚呼!每當遭受這樣的際遇,我的眼前不由浮現蘇東坡的灑脫形象。于是我趁著清風明月夜,走上操場,面向四野,高聲朗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他年誰與作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xiāng)?!弊x著讀著,心境豁然開朗,樂觀自信油然而生。于是乎,我邁著輕快的腳步走向宿舍,待一宿酣暢入眠,再次迎接旭日東升。
感謝你,蘇東坡,是你教會了我在逆境磨難中保有樂觀豁達之心!困難算什么,正如東坡先生詩曰: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面對磨難,輕裝上陣,沖過去!
讀蘇東坡傳有感篇二
合上厚厚的`《蘇東坡傳》,心中感慨萬端,種種雜緒像被書頁攪動的灰塵縈繞著我,我開始思考人生,思考命運。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是堅持自我的一生。林語堂稱她為“大自然的頑童”,我認為很貼切,兒童最真,率性而為,而“頑”又帶著倔,正是這股率性和倔勁,讓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擁有一顆快樂、平靜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黨與舊黨斗爭、政權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裝在木箱里,拋到海上,隨海浪起起伏伏,官場似海,他的性格決定了必然被拋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調侃諷刺,讓政敵們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從來沒有人外方貶謫的足跡有遍布這么廣的,也從來沒有人在貶謫期間過得這么安然恬淡的,連政敵都嫉妒了。我覺得除了耳熟能詳的儒釋道完美融合的原因之外,還有幾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1、是文學的支持,在窮鄉(xiāng)僻壤,寫作是他的重要內容,有詩、有詞、有信件、有墓志銘、有經典注疏,這時,他寫東西已經沒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發(fā)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當文學回到了寫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價值。
2、是眾多的朋友,蘇東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個地方,也廣交朋友,尋訪奇人異士,他對朋友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為知己。他像一株散發(fā)著特殊氣質的君子蘭,吸引著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說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記得初中看到一句話,謂之“人不癡,不可與之交”,大概有癡氣的人一旦與之相交,便可長久。這些朋友給予蘇東坡極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勵。
3、則是情趣廣泛,腦中總有這么一個印象。
凡是興趣愛好廣泛的人,總是精神飽滿,充滿活力,百折不饒。民間有很多蘇東坡的傳奇佳話,有很多是關于他的興趣愛好,像東坡肉,研制藥方,聽說曾經還創(chuàng)造了制墨秘方,差點把房子燒毀,這時,他更像一個頑童了。興趣廣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魷魚,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樂乎。
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荒漠化,人們抱怨、煩躁。也許我們沒有那時免費的無限風光可以游覽排遣,也沒有妙筆生花的文筆抒寫,但可以擁有蘇東坡式的心態(tài),坦然達觀,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偽裝。
讀蘇東坡傳有感篇三
“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這句出自《蘇東坡傳》的話,既是對東坡先生的高度評價,又是對蘇東坡的真實寫照。作者林語堂先生帶著滿腔的熱情,花費大量的精力,查找了大量史實,相對完整地勾畫出了東坡其人。翻閱此書,東坡先生仿佛穿越了近千年的時間,鮮活地展現在我面前。他的天縱之才、卓越風姿,他的文學才華、個人修養(yǎng),他那似乎永遠豁達樂觀的心境,以及隱藏在超然脫俗的外表下憂國憂民的心懷,都讓人由衷地欣賞他、敬佩他、仰慕他。
當然,東坡先生所為人稱道的,不止這些。我們說“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以東坡先生的天才,似乎不用靠打拼了,但他仍然十分努力。他幼時讀四書五經,能做到所有課文倒背如流滾瓜爛熟;他為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用抄書的方法,這使得他的文筆在日后可以影響皇帝的食欲。他剛正不阿,因為看不慣當時官員的做派,所以不支持當時的兩派,這使得他被兩派的人一同排擠。他的這些品質,和他的作品一樣,熠熠地散發(fā)著光彩。
東坡先生最廣為人知的品質,應該是他的豁達樂觀。東坡先生生前絕筆,寫的是“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東坡先生一生,最為輝煌的應是在杭州做太守,而以上所提的三個地方都是他謫居之地,這是何等的豁達樂觀,才可以讓一個人認為自己的貶謫之地,是自己的功勞所在。想象一下,年老的東坡先生,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認真又坦率地認為自己的功勞,是那些自己身處貶謫之地時的所為。東坡先生的豁達樂觀,人們認為是他天性使然,實則不然。如若真是天性使然,在漫長的貶謫歲月中,其天性必定是會被磨損的。依我看來,東坡先生的豁達樂觀,應該是緣于極高的個人修養(yǎng)的沉淀吧。東坡先生是“大事聰明,小事糊涂”,盡管他的一生大部分都由小事組成,可在調節(jié)自己心態(tài)這件大事上,東坡先生可從未讓人失望啊。
這般的豁達樂觀,是存在些超然物外的性質的。東坡先生若是想要出世,我想是極容易的吧!可他沒有,他流連在人間瑣事中,他入世、鮮活,所以他被人熟知。他一生坎坷,顛沛流離,可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他善于在困苦中尋找出快樂來。他曾和弟弟子由說,他因為買不起羊肉,所以只能買羊脊骨,他把羊脊骨放在火上烤,烤到香味溢出,他就用牙簽,把骨縫里的肉挑出來吃。他和弟弟說這肉有股螃蟹味道,對他夸耀自己的創(chuàng)意,不過也很無奈地表示旁邊等著吃骨頭的狗有點生氣。在我們看來,這位風光時位極人臣的大文豪,此時的行為屬于“和狗搶骨頭吃”,可不是嗎?但東坡先生明顯對此無甚不快,還將此事當作和家人的談資。他開解自己,同樣也幫助別人。他在貶謫的每一處都兢兢業(yè)業(yè),認真治理。他在徐州時與百姓一起抗洪,到杭州后治水,疏浚西湖。他在西湖留下了“蘇堤春曉”和“三潭印月”。在密州捕蝗蟲,在惠州修水管,在黃州治瘟疫。他立良行,且從不記恨他人,他不遺余力地幫助他人,因為他擁有赤子之心,他的心靈至誠至善,滿含溫暖。
我們不是蘇軾,沒有他的天才,沒有他的坎坷,也許我們會一生順風順水,永遠也無法像他那樣豁達樂觀,但我們仍然可以學習他,學習他的博覽群書,學習他的赤子天性,和他一樣立良行。
在漫長的歷史畫卷中,東坡先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讀蘇東坡傳有感篇四
我第一次認識蘇軾這位奇人是在語文書上——《記承天寺夜游》蘇軾是因為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而被貶為黃州團練使?!队洺刑焖乱褂巍肪褪撬毁H期間與友人張懷民夜游承天寺時,有感而發(fā)所寫的。從他的詩中,不難看出他隨遇而安、樂觀開朗的個性。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嘗不是夢中,終歸一切空無。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嘆,其中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蘇東坡的一生,從他母親教授讀書到父子三人進京趕考,不難發(fā)現這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在文壇中占據一方,在壯年時期的他血氣方剛,對于不滿的事寫下不少抗議詩,以致與被逮捕審訊,到了成熟時期,可以發(fā)現他常常受到太后的恩寵,他也借此發(fā)揮他的才華,為國家百姓造福,可惜的是到了晚年,黨爭的結果造成他再度遭受迫害,竟被貶到海南島,他的一生竟是如此的起伏。雖說他“馳騁”官場,但他并沒有“進朱者赤,進墨者黑”。
“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不也體現詩人的淡泊的心境和淡定的生活態(tài)度嗎?
淡定即寧靜,淡泊。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敝T葛亮也以此為座右銘,可見此語所示的人生態(tài)度。
一方之霸氣的曹操終成天下霸主,卻能席地而坐,青梅煮酒論英雄;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終以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成為千古絕唱;海爾集團面對海外市場的巨大成功,究其原因,海爾的總裁卻平靜地說:“我們公司的信念是兢兢業(yè)業(yè),如履薄冰?!?;愛因斯坦摒棄塵囂,獨自在房內拉著不怎么悅耳動聽的小提琴,終于在音樂的靈感中觸碰迸發(fā)了思想的火花,產生了《相對論》。
淡定的生活態(tài)度是淡泊外物,使情感回歸自身,從而堅定自己的追求。吳均在《與朱元思書》寫道“鳶飛唳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笔亲匀坏母姓偈箙蔷鶊允刂?;視名利如糞土的居里夫人對科學孜孜不倦地追求,終于發(fā)現了鐳。蘇軾也曾在仕途中飽受磨難,終于蘇軾學會了淡定,“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之所共適”,是淡定使蘇軾變得豁達。
對凡塵世俗的輕視,正是堅定自身精神追求的體現。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讀蘇東坡傳有感篇五
忙碌中偷得一絲清閑,斷斷續(xù)續(xù)“啃完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這本書中偏僻生字太多,東坡居士的古詩詞文,讀之不太明白所以然,捧之又心生敬畏,品之才恍然明白,那“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他對亡妻王弗的無限思念,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是他任杭州太守時,對自己親自設計并實施完成西湖改造的成果珍視,那可以淺吟低唱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寄托了他對弟弟子由的牽腸掛肚……蘇東坡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多災多難,但絲毫不影響他“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堅韌與豁達。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他有幸福的童年,美滿的家庭,孝敬的兒郎。他出生在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仁宗一朝,政治清明太平,百姓安居樂業(yè),經濟文化繁榮,科技發(fā)達,加之蘇軾出身中產之家,所以他的童年很幸福,雖然父親功名晚成,母親卻知書達禮,時常教誨他們人生哲理。蘇軾十八歲娶王弗小姐為妻,一生三任妻子,他一生的成就和美名都離不開三任妻子的默默支持。王弗是進士之女,和蘇軾算門當戶對,他們雖是“父母之命”的婚姻,卻很幸福。據說王小姐可以幫丈夫辨認官途中的至交和損友,因此,王弗小姐去世多年,蘇仍念念不忘,為其寫下經典惦念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之后的王潤之是其中年伴侶,王朝云則是其晚年依靠。蘇軾一生四個兒子,小兒未滿周歲夭折,兒子們都很孝順,特別是老大蘇邁在父親被貶到蠻荒之地——海南島時,相伴數年,膝下孝敬。
蘇軾的家庭幸福美滿,但仕途卻坎坷多舛。21歲中“進士”,40歲之前官途還算平順,他一心為民,受百姓愛戴,但其出眾的才華時不時遭政敵忌憚。43歲左右,在李定為首的政敵彈劾中入獄,后來被貶黃州。一生共貶三次,后兩次皆因政敵章惇復相位。章惇此人陰險狡詐,兩人之前曾是好友,共同游山玩水,蘇軾曾戲稱“章惇膽子很大,以后會殺人的”,章惇復相位之后先把蘇軾貶到惠州,后又貶到更不適宜居住的海南島。好在蘇軾有一個無比樂觀的心態(tài),無論身在何處,他都可以隨性而居,與鴻儒談笑,與貧農并肩,所以他交友廣泛,粉絲眾多,是北宋時期徹徹底底的公眾人物。
蘇軾一生興趣愛好也很多,流放之時,他自己制墨,造酒,習瑜伽術,和朝云共談“長壽仙丹”,寫醫(yī)學筆記等,這些都算是他的副業(yè)。在他為官期間,他反對王安石變法,為貧下中農找尋生機,他修建西湖,蘇堤上的“三潭印月”更是自然美的表現。他心系百姓,以民為重,修建工程,引水灌溉,荒年平定物價,豐年充盈物資。在他為官之時,各項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他總是竭盡所能護一方百姓安寧。
“予一半煙火謀生活,許一半詩意得清歡”堅定信念而不隨波逐流,柴米油鹽而不忘詩和遠方,在充滿煙火氣的生活中,提筆揮灑詩情畫意。愿我們都能習得蘇軾的這份心境,歷經浮沉,褪去的是浮躁,留下的是淡然,逆境中不妄自菲薄,順境中顯自己本色,愿我們都能獲得人間清醒,風來不驚,雨來不懼。
讀蘇東坡傳有感篇六
《蘇東坡傳》一書引用了蘇東坡的大量札記、詩詞、私人書簡,對于功底淺薄不懂詩詞皮毛的我來說,讀懂弄通頗感費力,但大意還是略通一二。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千古奇才,除了讓人欽佩其才華橫溢、睿智從政外,他“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的從容更讓人贊嘆。
蘇東坡的一生雖然身處官場漩渦,命運多舛,但隨心應景吟詩作賦,真性真情自然從心底流露,正如他所說“陳春鳥秋蟲之聲”,真可謂是一詩解千愁。他身處官場之中,卻在官場之上,為公剛正不阿,于私花前月下,樂觀快樂的生活著。即使在被貶至缺醫(yī)少藥的海南之后,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幽默地說:“但若無醫(yī)藥,京師國醫(yī)手里,死漢尤多?!币源藖砀嬷笥巡槐負?。他自己研究美食,自己釀酒,還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千古流傳。他擇友交,愛憎分明,摯友知己遍天下,兄弟情同手足,家事和睦……盡管官場復雜,挫折不斷,卻也寵辱不驚,詩書飄香,其樂融融。
蘇東坡面對復雜的官宦生涯卻能保持簡簡單單的情趣生活,與其從心底流淌出來的詩賦宣泄不無關系,喜悅也好,悲憤也罷,詩賦就是他最好的情感流露。一個熱愛讀書寫作的人,絕對是一個感受敏銳、思想透徹、趨于理智的人,也是一個大是大非立得住,情感糾結分得清,會履職懂生活的人。這不竟讓我想起一句話“一個愛讀書的人,人品不會差到哪里去?!彼麜r時處處為百姓著想,勤政為民,深受百姓愛戴。林語堂評價蘇東坡“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并沒變成尖酸刻薄?!?br/>正如林語堂在書中所說,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這正是我們應該向蘇東坡學習的人生大智慧,別管世界多復雜,自己要簡單,尊崇內心的本真,不忘初心,方能快樂!(趙玉貴)
讀蘇東坡傳有感篇七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林語堂《蘇東坡傳》
的一切,卻足以讓其他文人嘆為觀止。
林語堂先生用“心靈的喜悅”來描述蘇東坡的一生。蘇軾自己也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碧K東坡像是有著一種特殊的魅力,他的身上有一種熠熠光輝,恬淡之中,撥響我們靈魂的琴弦……也許,千百年后,當我們站在這樣的一個視角上,重新去審視這個偉大靈魂的背影時,理應明白——那樣一些人,相對與永恒,他不過是微乎其微的塵埃罷了——然而,他們卻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締造著永恒的奇跡。我想,這便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蘇東坡了。
我以為,蘇東坡作為一代文豪,有著超乎尋常的才華是其次,最為重要的,還是他的性情。他的性情,甚至不能說清是溫柔還是豪放——如果說山水滋潤了他的靈魂,那么赤壁便激蕩著他的胸臆。于是《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這樣優(yōu)秀的作品應運而生了——如果,東坡居士僅僅流連于江南的詩情山水之中,想來我們也沒有機會聽到“大江東去”的千古一嘆了。一個靈魂對于文化與地域的兼容并包,對于浪漫豪壯的雙重詮釋,才可以稱得上是健全和完善的。
蘇東坡的文章,經得住推敲并不多——從杜撰一事,就可窺見一斑?!跋氘斎欢保抖Y記》上的事本是周公身上的,東坡來了個“張冠李戴”,成了堯的故事。雖說杜撰讓蘇東坡的形象有了一絲幽默的意味,但談笑之余,亦驚嘆其人格之灑脫。人的性格難免有缺憾,也許完美之是一種苛求。但是,蘇東坡的一生有著一個通向完美的趨向。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边@是一種通往永恒的希冀,一種靈魂的升華。我想,說蘇軾至孝、至仁,那是溢美之辭;說他至慧、至善,未免也不夠貼切;然而,回首凝望那個千年之前的生命——他的靈魂,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縷煙塵,但是,他的自我,已經超越了人生。
是的,蘇東坡只是一個性情中人,一個用喜悅來填充自己一生的人。也許他的言辭在嘆息,也許他的心靈在嘆息,但他的生命,卻閃爍著熠熠的和諧之光。他的生命,浩然之氣猶存。
讀蘇東坡傳有感篇八
“眾說紛紜皆無懼,好自為之獨自清。”這大概可以概括蘇家老大的一生吧。輕輕合上這本書,一句話突然從腦中閃現,揮之不去——東坡之后再無東坡。也許吧,看過這些古代文學家的傳記,可能是因我讀得不精,但真的只有他的詩詞、事件在我腦海中余音繞梁、經久不散。
蘇東坡富有才華,尤其在作詞寫詩方面。往大里講,突破了詞為“艷科”,拿不上大雅之堂的傳統格局;往小里說,既可抒發(fā)“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婉約,還可以爆發(fā)“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钡暮婪拧?br/>也許你不知道,蘇東坡還是北宋書法四大家之一,作品有“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詩貼》;又是一名堅持己見的政客、一位發(fā)明了東坡肘子的“蘇大廚”、一位瑜伽修煉者、一位好丈夫……
在經歷了烏臺詩案后,被貶黃州,心中抑郁悲憤,但當他注視格外皎潔的玉盤良久后,積攢已久的不滿與無奈竟煙消云散,轉變?yōu)橐环N驕傲,將夜景臨摹得那樣惟妙惟肖,到底是一汪清泉還是寺廟庭院,也令人分不明了。另外也不在意他人的諷刺,“莫聽穿林打葉聲”,那其實就是對身邊紛擾話語的一種暗喻;寫給他人的信中也到處透露著豁達,他曾對弟弟子由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梢娂词沟貌坏街赜?,為樂觀的生活點燃的火焰也從未熄滅,且光芒四射。從中,我讀出了一個真誠待人、豁達樂觀的蘇東坡。
蘇東坡不藏著掖著,不矯揉造作。他的詩詞散文,不管是否為即興之作,大部分都是自然流露,順應天性,從不刻意有所追求。他即使會因事而怒,但不太會因事恨人,就算是對某個人的諷刺也是句句在實,少有污蔑和欺騙。他的詩句“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蔽磭L不可體現。然而也正因為這份直白,他一直被挾在政治那黑色、不見底的漩渦之中,被貶數次。他呢,卻自然而然地,在流放期間研其欲思之方,行其欲做之事,發(fā)其欲言之語,將那些營營茍茍的政治勾當遠遠撇開,自顧自地過上那身著竹杖芒鞋,“江海寄余生”的逍遙自在生活。
有些時候正直與真誠是掛鉤的。他頗具對事不對人的處事原則。王安石變法失敗后,宋哲宗命令蘇軾代擬敕書。按說,被政敵打壓數年之久,反攻的時刻終于來之不易地出現,本該拼盡全力償還這幾年的苦痛,令他也感受體味……但蘇軾是蘇軾,絲毫不以政見不同或是坑害過他公報私仇,反倒客觀地高度評價了他的這位宿敵,說他本意是好的,所提出的政策在理論上行得通,本可以惠及民生,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少了些在現實中的實踐。
蘇東坡在天賦、真誠、樂觀方面已然成為了代名詞,但在慨嘆“東坡之后再無東坡”的同時,我又不禁在想,是否某個時刻,會突然冒出來個“張東坡”、“王東坡”,將其代替?當然,這個念頭,只是瞬間,然后我便搖頭將其否定了。
因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前有蘇東坡,后怎可能再有來者?。ɡ蠲献T)
讀蘇東坡傳有感篇九
《蘇東坡傳》一書引用了蘇東坡的大量札記、詩詞、私人書簡,對于功底淺薄不懂詩詞皮毛的我來說,讀懂弄通頗感費力,但大意還是略通一二。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千古奇才,除了讓人欽佩其才華橫溢、睿智從政外,他“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的從容更讓人贊嘆。
蘇東坡的一生雖然身處官場漩渦,命運多舛,但隨心應景吟詩作賦,真性真情自然從心底流露,正如他所說“陳春鳥秋蟲之聲”,真可謂是一詩解千愁。他身處官場之中,卻在官場之上,為公剛正不阿,于私花前月下,樂觀快樂的生活著。即使在被貶至缺醫(yī)少藥的海南之后,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幽默地說:“但若無醫(yī)藥,京師國醫(yī)手里,死漢尤多?!币源藖砀嬷笥巡槐負?。他自己研究美食,自己釀酒,還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千古流傳。他擇友交,愛憎分明,摯友知己遍天下,兄弟情同手足,家事和睦……盡管官場復雜,挫折不斷,卻也寵辱不驚,詩書飄香,其樂融融。
蘇東坡面對復雜的官宦生涯卻能保持簡簡單單的情趣生活,與其從心底流淌出來的詩賦宣泄不無關系,喜悅也好,悲憤也罷,詩賦就是他最好的情感流露。一個熱愛讀書寫作的'人,絕對是一個感受敏銳、思想透徹、趨于理智的人,也是一個大是大非立得住,情感糾結分得清,會履職懂生活的人。這不竟讓我想起一句話“一個愛讀書的人,人品不會差到哪里去?!彼麜r時處處為百姓著想,勤政為民,深受百姓愛戴。林語堂評價蘇東坡“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并沒變成尖酸刻薄?!?/p>
正如林語堂在書中所說,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這正是我們應該向蘇東坡學習的人生大智慧,別管世界多復雜,自己要簡單,尊崇內心的本真,不忘初心,方能快樂!
讀蘇東坡傳有感篇十
蘇軾,號東坡居士,北宋時期第一才子。他是文人,更是工程師、瑜伽術修煉者,同樣也是皇帝的秘書、慈悲的法官······他涉獵廣泛,更是在文壇最輝煌的時期從眾多人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但這些都不足以概括蘇東坡的全貌,比他這些頭銜更引人矚目的是他的人格魅力。
《蘇東坡傳》由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林語堂所著。蘇軾這樣一位偉人,在林語堂的筆下栩栩如生。仿佛我們已經揭開歷史沉重的`面紗,看到了那個風云激蕩的時代。
蘇東坡出生并且成長于一個繁榮穩(wěn)定的時代,當時由宋仁宗執(zhí)政,而宋仁宗是宋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賢明的皇帝??梢哉f蘇東坡的少年時期,生活是相當的舒適。只可惜他在入了政壇后,神宗繼位,命王安石進行變法。蘇軾不贊成王安石變法,便與司馬光統一戰(zhàn)線,成為“守舊派”。雖然在當今人們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在書中看來,王安石變法雖然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后期卻逐漸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王安石一派的人各自也都心懷鬼胎,早都沒有擰成一股繩,這也同樣導致了變法的失敗。而蘇東坡在任各地方長官時,親眼目睹了“青苗法”等改革措施使人民叫苦連天,于是蘇軾向皇帝上書了一篇上千字的文章,以表民間疾苦。只可惜神宗老是搖擺不定,蘇東坡的這篇上書也被王安石等人扣押,皇上壓根兒沒見著。
雖然宋朝這么多皇帝都昏庸無度,但幸運的是他們都娶了一位好皇后。宋哲宗即位時,年僅十歲,他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高氏是英宗的皇后。高氏因其賢明淑德、執(zhí)政有方,被后人贊譽為“女中堯舜”。
到了蘇軾晚年時,王安石等人又卷土重來,蘇東坡受到他們的污蔑,被不斷貶職,最終流放,病死在被流放的途中。
蘇東坡的一生,可以說是先甜后苦。年少時他意氣風發(fā)、才華橫溢,到老卻居無定所,像個皮球一般被人踢來踢去,但他依舊是一個十足的“樂天派”。在他后來慘遭貶職的那段日子,卻成了他文學詩詞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我們應該學習蘇軾的這種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不被困難所打倒,迎難而上。
千秋萬世,歲月輪轉,人間唯一蘇東坡。
讀蘇東坡傳有感篇十一
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們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句話最能概括他的一切了。
在我的印象里,蘇東坡是因文章而聞名天下,他是一位詩人,也僅此而已。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卻告訴我,他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更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還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知道這些后,不僅對蘇東坡更加敬佩了。他擁有著怎樣的才華啊!他是天地間的鳳毛麟角,不可多見的。
《蘇東坡傳》,所記載的是一個詩人、畫家與老百姓之摯友的事跡。他的一生,被稱為中國歷代文人從政的標志性人生。他并不精于自謀,卻富有民胞物與的精神。他對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分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他雖生性倔強,卻富有捷才。他多才多藝、好奇深思,深沉而不免于輕浮,處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
讀蘇東坡傳有感篇十二
他不是驍勇善戰(zhàn)的將軍,他只是愛國抒志的文人;他不是隨波逐流的眾人,他只是獨特的自我,他有個響亮的名字,叫做東坡居士。 靜坐窗前,讀著這本書,我真正體會了這首詩:“謫居黃城中,把盞臨風,牽黃擎蒼嘆英雄。昔日汴河風光處,屢屢難重。成敗任西東,此恨無窮,為了豪情誰與同?一蓑煙雨任平生,踏雪飛鴻?!庇杀娫~湊成,便是他的一生:愛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漩渦的掙扎,滿腹冤屈的難鳴,但一直不變的,是他那愛國的情懷。
嘆一聲明月之下世事無常。是的,被貶,誣陷,只因他一心為國,耿直稟心,便遭到了政治與文壇上的一致打壓。可,就這樣消極嗎?即使政治灰暗,也要嘗試一番。書下“會挽雕弓如滿月”,愿為朝廷“西北望,射天狼”,只盼“持節(jié)云中,遣馮唐”。不變的愛國情懷喲,比起他,在這黨的領導下,九十年的風雨歷程中,“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卻有晴”。風風雨雨堅定了方向,也收獲了繁華。
沐浴著黨的陽光,我們要讓這陽光,風雨無懼,更加堅定的走向輝煌! 嘆一句明月之中山河雄壯。是“對酒簾卷邀明月”所見到的“大江東去,故壘西邊”;是“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留無跡”;是“舉杯邀月”“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如今的祖國更加壯麗!是內蒙古草原“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的閑適清新;是江南古鎮(zhèn)“小橋流水人家”的溫婉淡雅;是青島海邊“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壯美!沐浴在黨的陽光下,山河似乎鍍上了金邊,更添奪目風姿。
如果說,他是月下的漫步者,那我們便是思維的實踐者,我們沒有他那般的妙筆生花,我們能做到的是以點滴綿薄之力讓山河更加秀麗。是多植一棵樹,綠化周圍;是節(jié)約一張紙、一滴水,避免資源過度浪費;是撿起身邊的垃圾,讓環(huán)境更加整潔……堅信著祖國山河會更雄壯,我們迎來了嶄新的希望。沐浴著黨的陽光,將最真摯的感情化作一言一行,美化祖國的大好河山,讓這陽光,添上風景的絢麗芳華! 嘆一世明月之上精魂永存。
沐浴在黨的陽光下,愛黨,愛國之情永不會忘。是法律條文中的嚴明,是對外貿易中的繁榮,是八榮八恥榮辱觀的牢記,是眾所皆知的黨的歷史……黨的光輝已滲入到我們的血液里,那是我們永不遺失的真摯感情!我們會永遠堅定著我們的信念,執(zhí)著地走向前方。沐浴在黨的陽光下,感受著黨的光輝,我們會讓它永遠明亮! 東坡,在你六十四年的生命里,你用樂觀面對了苦難,為后人所記憶。你將功名利祿換做了竹枝芒鞋,你不計較“營營”,只愿“滄海寄馀生”,你嘆山河美麗,不忘報國之心,你的故事,如后人所仰望的明月,掛在人們心靈的記憶天幕上,卻更期盼更美的朝陽。而黨,便隨著千萬呼喚,投下萬丈光芒,在九十年的歷程里,涉過了泥濘,越過了彷徨,歷經了戰(zhàn)火,走向了輝煌。沐浴著黨的陽光,我們會奉獻出一生的時光,去創(chuàng)造更美的輝煌!現在的我們,努力學習著知識,是為了在更遼闊的天際中翱翔,,更接近璀璨的光芒!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最初的理想! 或許,奮斗的路上不會一帆風順,但信念是舵,汗水是帆,總有一天,會到達勝利的彼岸!即使是有暴風驟雨又如何,那我們便做高爾基筆下的海燕,勇敢的搏擊風浪!一直堅信“沒有誰會放棄你,第一個放棄的只會是自己”,東坡的歷程告訴我,樂觀,淡然,“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只要自己不放棄,總有一天,會達到想到達的高度,那時,我們便可以讓這陽光更加燦爛,讓更多人,感受到它的溫暖。 嘆著天空的明月,想象著明日的陽光,我們會永遠堅定方向。 合上書,我靜靜地看著窗外:今夜月又明,明日天更晴!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七):2000字
讀蘇東坡傳有感篇十三
歷史在時光的沙漏中一點一點溜走,漸漸被掩埋,當我們回首時,已經了無痕跡。然而當我們真正去聆聽些塵封的記憶時,卻總有那么一個名字在浩瀚天空中回蕩。往事如煙,似水流年,卻帶不走這樣一個熟悉的名字,一個為人所傳誦,為人所敬仰的名字——蘇東坡。
蘇東坡實在是浩然正氣。王安石變法的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絲毫不耽擱,雖然知道王安石的心狠手辣,但是為了國家大義,他無一絲包庇。蘇東坡利用他最擅長的武器,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與風格。他的凜然正氣顯然可見。隨后,蘇東坡因為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但是,他隨遇而安,離開城市喧囂?!耙稽c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東坡在《水調歌頭》中的這一句詩告訴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東坡的這種浩然正氣,在我們的班級里實是岌岌可危。蘇東坡遇到王安石變法中的弊端,敢于揭發(fā)。但是在我們八(12)班這個集體中,“我們的班級我們管”的口號倒也是喊得震天響,但是班委值日時卻有包庇的行為。班上有兩個班委是朋友,在考試那天的午休,班里應該是安安靜靜,但是那個班委講話了,他的名字上了黑板,他自然是非常著急的,沒過一會,他就自己上黑板請求他的好朋友把名字擦了。這樣的行為實在是難以服眾,這兩位同學包括我們大家都要學習蘇東坡大無畏的浩然正氣,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管理班級的強者、能者。
本書的作者林語堂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正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樣永遠留在歷史的天空中,亙古不滅。
讀蘇東坡傳有感篇十四
————讀《蘇東坡傳》有感
他的詩詞文章,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清新可人,或如慷慨激憤……是豪放與婉約的最美結合。他一生瀟灑,在王安石變法初期,因為看不慣天下百姓的痛苦,挺身而出,痛斥“青苗法”,數次上書,可正當他意氣風發(fā),躊躇滿志,自以為可以青云直上之時,一個晴天霹靂炸在他的心間,令他透不過氣來——貶謫。這兩個字可謂是刀絞一般在心間作痛,可又能怎樣呢?抵抗?痛罵?諷刺?無論怎樣都不能引來收回成命的結果。
都說政壇多風雨,如果說王安石的改革派與蘇東坡之間的分歧,僅僅是政見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謂“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對待異己者的迫害,已經遠遠超出了王安石的“流放”,他們捏造出莫須有的罪名,制造“烏臺詩案”,更甚者,將元佑年間復被啟用的以蘇東坡為首的一批官員,污蔑為國之妖孽,將它們的姓名,鐫刻在碑石上,欲將他們生生世世,釘在“恥辱”的柱上,是為“元佑黨人碑”也。其后蘇東坡被一貶再貶,從嶺南的惠州,貶到定州、并州、黃州、常州……最后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邁而疲憊的身軀。
無論是榮居高位,還是落魄南荒,蘇東坡給后人的印象,或瀟灑出塵,或安靜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時期,當他冥想過去,也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不晴?!鄙踔猎诤D蠒r,居無安身處,病無藥可治,他仍保持著“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氣魄。短短的六十多年,榮耀時不盛氣凌人,艱辛時沒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對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來自于精神上的擊節(jié)和共鳴。
蘇東坡,向我們展示了最真實的自己,最豁達、最豪放、最滄桑的一面,我們一直在感悟他冷靜、曠達的心靈世界,去學會用他的智慧和精神,俯視生命中的苦難,這種思想和心靈不過在這個人世間上偶然呈現,曇花一現而已,可遇而不可求。
“一顆沙里一個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無限放在你的天堂上,永恒在一剎那間收藏———”文字背后的你,蘇東坡,你的榮耀與艱辛,脆弱與堅強,無不訴說著你經歷了世間無數的繁華與滄涼,但這些都改變不了你————“東坡居士”。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六):1500字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092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