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優(yōu)秀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1 16:03:17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優(yōu)秀17篇)
時間:2023-11-21 16:03:17     小編:靈魂曲

教案中應該包含詳細的教學內容和活動安排,以及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方法。編寫教案時需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使教學更加多樣化和生動化。以下是一些經過實踐驗證的優(yōu)秀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一

1、理解人聲音的特性。

2、體驗聲音的特性一——音調、響度、音品。

3、了解聲音的特性在生產與生活中的應用。

(課前已讓同學們準備好教學案、課本和器材)

用不同樂器演奏同一樂曲“愛的奉獻”問學生能否分辨出來,反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我們學習了這節(jié)課后就明白了,(激起學生氣氛“大聲回答想不想知道”)

(板書:一、音調)

1、 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

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們生活中聲音的大和小,是從音樂學中講的音階的高低,比如1 2 3 4 5 6 7 i(用唱或是演奏讓學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到的聲音有的渾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細。前者音調低,后者音調高(用畫眉哨演示讓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變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調低而女生的音調高,那么音調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我們來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長度撥一下聽聽聲音的音調高低你發(fā)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橡皮筋振動的快慢上去)

再拿鋼鋸條做實驗:撥動伸出桌面不同長度的鋸條撥聽聽聲音的音調高低你又發(fā)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鋸條振動的快慢上去)

學生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2、3小題并歸納

教師總結:

2、 物體振動得越快, ,聲音的音調越高,物體振動的越慢, ,音調就越低。

物理學中為了表達物體振動的快慢引入了一個重要的物理量-------頻率,

3、 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調(介紹頻率的概念)

赫茲 hz

大家知道我們人類交流也好歌唱也好,發(fā)聲是有一定頻率范圍的(比如調高了唱不上去,過低了說不出來),實質上我們的聽覺也有一定的頻率范圍,大家快速閱讀課本20頁,你發(fā)現了哪些重要知識點,小組交流分享并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4小題。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聲音的第二個特性,好不好?

學生回答

教師要求大聲點

再大點聲回答

板書并定義(二、響度)

1、 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大小)。(有些詞語“震耳欲聾”、“竊竊私語”)

那么響度又和什么因素有關呢?我們探究一下:

幾次敲響音叉且使這幾次響度不同,觀察叉股彈開乒乓球或鑰匙幅度的不同,引導學生分析響度跟什么因素有關。

2、 物體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也越大

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響度的聲音在示波器上的差異

完成教學案(二)響度與振幅的關系填空部分并思考響度還和什么因素有關?

響度還跟距發(fā)聲體的遠近有關

兩個小游戲:

大家都閉上眼我拍到誰誰就說“你知道我是誰嗎?”

大家僅憑聽說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閉上眼睛猜我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

教師演奏學生來猜

板書:

可以區(qū)別不同的人或樂器

小結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礎訓練(比比誰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 另一人回答選擇

作業(yè)

仔細閱讀p23科學世界:打擊樂器、管樂器、弦樂器

如果有時間做中考鏈接可在課上完成(比比誰最棒)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二

1、結合實例認識機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產中的實例解釋機械功的含義。

2、理解功的計算公式,并能進行相關計算,知道功的單位是焦(j)。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從實例中認識做功需要兩個必要因素的過程,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規(guī)律的方法。

2、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功的計算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有克服困難的信心,能體驗戰(zhàn)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的喜悅。

2、通過對生活中實例的解釋,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欲望。

教學準備。

滑輪、砝碼、細繩、小車、木塊、圖釘、彈簧秤、木槽、鐵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教學難點:能夠正確的理解、計算功。

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三

1、某同學用100牛的力把質量為4千克的鉛球推到5米遠處,他推鉛球做的功是(d)。

a.500焦b.196焦c.696焦d.缺少條件,無法計算。

2、下列幾種現象中,沒有對物體做功的是(d)。

a.物體在繩子拉力作用下升高。

b.靜止的小車在拉力作用下運動起來。

c.汽車在剎車阻力的作用下速度降低。

d.人用力搬石頭,石頭不動。

3、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兩次拉著同一物體在同一水平面上運動,兩次運動的s-t圖象如圖所示.其對應的彈簧測力計示數分別為f1、f2,相同時間內所做的功分別為w1、w2,則它們的關系正確的是(b)。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四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道力學中做功的含義。能說出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并能判斷出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2.明確計算功的大小的表達式,以及表達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義和單位。

3.能應用公式w=fs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明確力學中功的含義。

教學難點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板書。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五

(1)結合實例知道機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產中的實例解釋機械功的含義。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機械功都不省功。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物理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功的概念和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功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功的概念。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引人新課:

提問:平時,我們常用力去移動物體,使其位置改變。下面請同學們一起做三個小實驗。

1.學生實驗:用手勻速將放在桌旁地面上的書包和4本書分別提到桌面上。

問:兩次移動的距離怎樣?哪次“累”一些呢?為什么?

2.學生實驗:用手將放在桌旁地面上的書包分別勻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問:哪次“累”一些呢?為什么?

3.學生實驗:用手將書包提5厘米左右和將4本書從地面提到桌面上。

講述:由此,人提物體“累”的程度,不能僅僅單獨由力的大小或單獨由移動的距離大小來比較或表示,所以我們引人一個新的物理量——機械功(簡稱功)。

二、講授新課:

功這個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請同學們看圖:課本104頁圖15.1-1:

這兩幅圖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體都移動了一段距離。

問:移動的距離和力之間有何關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講述:在物理學中就說圖中的力對物體做了功。

請同學們看圖:課本104頁圖15.1-2:

甲:用力而未移動距離;。

乙:水平方向移動的距離但水平方向上卻沒有力。

分析得出: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演示1]手提著鉤碼在空中靜止不動,問拉力是否對鈞碼做功?為什么?

[演示2]手提著鉤碼勻速水平移動一段距離,問拉力是否對物體做功?為什么?

[演示3]手提著鈞碼勻速上升,問拉力是否對物體做功?為什么?

功的大小與力和距離這兩個因素有何關系呢?

力越大,使物體移動的距離越大,這個力的成效越顯著,說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學中,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叫做功。

即功=力×距離用。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頓(n),s-距離-米(m)。

3.功的單位:焦耳(j)。

1焦耳=1牛頓o米1j=1nom。

分析:因為馬在水平路面上前進,豎直方向上沒有通過的距離,所以車受的重力不做功。求馬的水平拉力,可從已知拉力做功和車前進的距離,由w=fos公式求得。

答:車受的重力沒有做功,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學生閱讀課本106頁,小結: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于不用機械時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三、鞏固檢測:

[例題3]回憶上課起始做的三個實驗,若勻速提書包和4本書所需的力分別為30牛和5牛,課桌高80厘米,計算下面情況下拉力做功的大?。?/p>

(1)把書包和4本書從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分別做功多少?

(2)把書包提高5厘米,把4本書從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別為多少?

小結: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大小共同決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離長的過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解題時要注意單位統(tǒng)一。

[例題4]小剛把重為1000牛的箱子沿著水平地板推動1米,小剛對箱產做的功()。

a.1000焦b.1焦c.0焦d.無法確定。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六

在前面已經學了電功和電功率的知識,對于本節(jié)課學生已經不會感覺到陌生。在教學中要充分的強調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這一點,讓學生明白功的兩個因素是力和距離發(fā),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圖片事例來說明這一點。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實驗,使學生對影響功的兩個因素有充分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解釋做功是能量轉化或轉移的過程。

能背誦功的概念,闡明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物理意義。

情感價值觀。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三、重點難點。

功的計算。

影響功的兩個因素通過實驗來得出,設計表格得出公式w=fs。

四、教學媒體。

多媒體電腦,投影機。

五、課時建議。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功通過上面的例子向學生提問它們的共性。

總結結論:

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動能和勢能發(fā)生了改變,我們就說力對物體做了功(work)學生回答問題,通過課本上剎車的例子,體會生命的可貴。

影響功的兩個因素觀看馬拉車,舉杠桿,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動畫。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有的做了功,有的沒有做功。得出一個設想。

做實驗驗證自己的設想,學生分組做課本上動滑輪的實驗,在設計一個定滑輪的實驗。

總結學生的結論總結規(guī)律:。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頓(n)。

s--距離--米(m)。

講解焦耳的生平和對科學的貢獻學生觀看并思考。做分組實驗。

得出結論,總結共性,在實驗中得到樂趣,體會經過驗證得出的結論才是正確的結論。

通過焦耳的例子體會科學探索的過程的科學家的貢獻。體會物理來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

想想議議結合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動畫來想想為什么要強調“在力的方向上”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七

1、了解電壓的作用,知道電壓的單位及其換算。了解一些常見電壓及我國家庭電路電壓。

2、知道電壓表的用途、符號,會正確將電壓表接入電路中,并能正確選擇量程和讀數。

本節(jié)教材主要學習了電壓的初步概念、電壓的符號、單位名稱及換算關系、幾個常見的電壓值、電壓表的構造、電壓表的使用方法、用電壓表探究串聯(lián)電路和并聯(lián)電路中的電壓的關系。

(一)、電壓

1、電荷在電路中定向移動時,形成 ,此時電路兩端必須有 。

所以電壓的作用是:使電路中形成( )的原因

2、電壓是加在導體兩端的, 在電路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提供電壓。

3、電壓的字母符號 、單位名稱 、單位符號 、

4、各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1kv= v 1v= mv

5、一節(jié)干電池的電壓為 ,一節(jié)蓄電池的電壓為 ,我國家庭電路的電壓為 ,安全電壓為 。

(二)、怎樣使用電壓表

1、記住電壓表的電路符號:

2、說出電壓表的構造:標有 、 、 的三個接線柱。

3、電壓表的兩個量程:0~3v量程中一大格為 v,一小格為 v,0~15v量程中一大格為 v,一小格為 v。

4、請畫出電壓表的表頭,練習讀數訓練。

5、對照電流表的使用說出電壓表的使用有哪些異同?

相同點: 不同點:

1、用學校實驗室常用的電壓表測量1.5~2.0v的電壓時,選用其中 量程,可以使測量結果更準確些,要用它測量三個蓄電池串聯(lián)成的電源電壓,應選用 量程。

2、使用電壓表時,必須把電壓表 聯(lián)在待測電路兩端,并且使電流從 接線柱流入電壓表,從 接線柱流出電壓表;和電流表一樣,使用時要注意選擇 。

3、兩盞相同的電燈,每盞電燈在2.5v電壓下才能正常發(fā)光,把它們串聯(lián)起來,接在2.5v的電源上,兩燈的發(fā)光情況將 ,這是因 為 。

4、家庭照明電路的用電器都要 聯(lián),因為各用電器正常工作的電壓都是 v。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對人體的安全電壓是36v

b、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蓄電池的電壓每個都是2v

c、電壓只能使自由電子 發(fā)生定向移動

d、電壓是使自由電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原因

2、用電壓表測得l2兩端的電壓,如圖1所示的電路中,連接正確的是( )

3、如圖2所示,電源電壓是由兩節(jié)干電池組成,當

開關閉合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l1燈不亮,v示數為零

b、l1l2兩燈都不亮,v示數為3v

c、l1不亮l2亮,v示數為3v

d、l1亮l2不亮,v示數為3v

4、如圖3所示的電路中,當開關s斷開時,下列

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開關兩端的電壓為零 b、電燈兩端的電壓為零

c、電源兩端的電壓為零 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

5、關于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方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測量電壓時,電壓表必須與被測電路串聯(lián)

b、測量電流時,電流表必須與被測電路串聯(lián)

c、不管是電流表還是電壓表,連接時電流必須從正接線柱流入

d、電壓表的量程改變后,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仍保持不變

6、某同學用電壓表測一節(jié)干電池的電壓,它測出的值為10v,原因是 ,正確電壓值為 v。

7、如圖4所示,電源電壓為3v,閉合開關后,l1l2都不亮,

電壓表的示數為3v,則電路中出現的故障是 。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八

第四章第一節(jié)。

教材分析。

的概念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之一,其概念及應用貫穿于全章。通過本節(jié)學習,應使學生初步建立的概念,并學會分析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為本章以后的學習打下較好的基礎。

本節(jié)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從的角度來分析力學現象。通過實驗和實例的分析,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學習方法的訓練。

一、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的概念,理解做的兩個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的計算公式,的單位,初步學會用的計算。

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教學直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的概念和做的兩個必要因素,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的概念。

教法指導。

一、授課思路。

1.由學生動手做簡易實驗,通過學生對現學的感知,引導學生分析而引人的概念。

2.通過簡易實驗的分析得到的大小的計算公式,同時在逐步引導學生分析實驗得出公式的過程中,逐步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二、教學準備。

約碼1盒,幻燈片。

教案實例。

一、學習目標。

1.從實驗和實例中,能概括出做的兩個必要因素,明確的大小是由這兩個因素的大小所決定的。

2.寫出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

3.能在具體事例中指出是什么力做,誰對誰做。

4.初步學會用公式w二尼及變形式計算。

二、教學過程。

(一)引人新課。

提問:平時,我們常用力去移動物體,使其位置改變。下面請同學們一起做三個小實驗。

(學生實驗*用手勻速將放在桌旁地面上的書包和4本書分別提到桌面上。

問:兩次移動的距離怎樣?哪次“累”一些呢?為什么?

答:兩次移動的距離相同,提書包“累”一些,因為提書包需較大的拉力。

[附板書門移動相同的距離,需要的力越大越“累”學生實驗用手將放在桌旁地面上的書包分別勻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問:哪次“累”一些呢?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為移動的距離較大。

(附板書2)用同樣的力移動物體,移動的距離越大越“累”。

[學生實驗3j用手將書包提5厘米左右和將4本書從地面提到桌面上。

問:哪次“累”一些?為什么?

答:無法比較,因為兩種情況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動的距離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動的距離不同,無法比較哪次更“累”。

講述:由此,人提物體“累”的程度,不能僅僅單獨由力的大小或單獨由移動的距離大小來比較或表示,所以我們引人一個新的物理量——機械(簡稱)。

板書:一、

(二)講授新課。

設問:這個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請同學們看圖。(用幻燈片打出課本70頁圖4-2人推小車,圖4-3起重機吊重物。)。

問:這兩幅圖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體都移動了一段距離。

問:移動的距離和力之間有何關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答:起重機的拉力(或起重機)對重物做。

問:由此物理學中必須滿足什么條件才算對物體做?

答:物體必須受到力,而且還要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

【板書2〕l.做的兩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演示1]手提著鉤碼在空中靜止不動,問拉力是否對鈞碼做?為什么?

答:沒有,因為雖有拉力,但沒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演示2]手提著鉤碼勻速水平移動一段距離,問拉力是否對物體做?為什么?

答:沒做,因為拉力在豎直方向,鉤碼的移動是水平方向的,不是在拉力方向上移動的,所以拉力沒做。

〔演示3}手提著鈞碼勻速上升,問拉力是否對物體做?為什么?

答:拉力做了,因為滿足做的兩個必要條件。

問:請同學們舉幾個生活中做和沒做的實例。并分析。

答:。

問:在上課起始的三個實驗中,拉力對物體是否都做了?哪種情況下做多?如何進行比較?我們已經知道做需具備兩個必要因素,那么的大小和這兩個因素有何關系呢?先想一想,請同學們說看法。(鼓勵學生討論猜測,發(fā)表不同意見)。

問:到底的大小與力和距離有何關系?讓我們一起用實驗驗證。

演示:人勻速提鉤碼,把提起一個鉤碼的力作為1份力,0.5米的高度作為1份距離,那么勻速提起一個鉤碼上升1米高度所做的就為2份。

問:分析表格數據,誰能總結出的大小與力的大小和距離一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答:力越大,使物體移動的距離越大,邊一,或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上的力成正比,跟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成正比。

講述:力學中規(guī)定。

(板書3)等于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的公式:=力x距離。

w=f·。

講述:知道了的計算公式,我們可以用它來計算的大小,要計算的大小,要先確定的單位,的單位是由力的單位和距離的單位決定的。力的單位是牛,距離的單位是米,那么的單位就是?!っ?。為了紀念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對物理學做的杰出貢獻,把的單位牛頓·米就稱為焦耳,簡稱焦。

〔板書4)的單位:焦耳(焦)l焦耳二l牛頓·米。

答:拖拉機的牽引力做了2.85x107焦的。

分析:因為馬在水平路面上前進,豎直方向上沒有通過的距離,所以車受的重力不做。求馬的水平拉力,可從已知拉力做和車前進的距離,由w=f·s公式求得。

答:車受的重力沒有做,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學生閱讀課本月頁最后一段至72頁本節(jié)結束,老師簡單小結。

(三)鞏固檢測:打幻燈片。

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請同學說結果。

小結: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大小共同決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不一定多,距離長的過程做的也不一定多。解題時要注意單位統(tǒng)一。

打幻燈片:

(例題4)小剛把重為1000牛的箱子沿著水平地板推動1米,小剛對箱產做的。

a.1000焦b.l焦c.0焦d.無法確定。

引導學生分析物體受到幾個力,畫出力的示意圖。

(四)小結:幻燈打出學習目標,結合板書小結,并強調做的兩個必要因素是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的缺一不可的條件,的計算公式w=f·s及單位1焦耳一l?!っ?,在應用中注意各量的對應關系及單位的統(tǒng)一。

(五)布置作業(yè):課本72頁練習l、2、3。

習題解析。

1.包括兩個必要的因素:一是________的力;一是物體________通過的距離。

參考答案:作用在物體上,在力的方向上。

2.某人用50牛力把重20牛物體豎直向上移動了2米,該人做()。

a.40焦b.60焦c.100焦d.140焦。

參考答案:c。

簡要分析:本題目問的是人做多少,而人對物體的作用力是so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是2米,所以做w=f·s=50牛x2米=l00焦,強調各量的對應關系。

參考答案:解:w=f·s=28500牛x3600米=l.026x108焦。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九

【課堂反饋】。

1.一個人用100n的力往下按某一杠桿,把一個物體舉高了0.5。如果人手下降的高度是2,在這一過程中,人做的功是____,被舉高的物體重_____n。

2.用10n的水平拉力拉著重為60n的小車在水平路面上前進3.5,拉力做的功為__,重力對小車做的功是__。

3.某同學用20n的力將重50n的鉛球沿水平方向扔出,球在地面上滾動了10后停下。在鐵球滾動的過程中,人對球做的功是____,重力對球做的功是___。

4.舉重運動員把重1500n的杠鈴舉在2高處靜止不動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5.對于功的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做的功越多。

b.物體通過的距離越長,對物體做的功越多。

6.一個人把5n的磚頭沿冰面水平拋出,磚頭在冰面上滑行20停下來,則磚頭在滑行的過程中()。

a.人對磚頭做功100b.慣性做功100c.重力做功100d.上述均不正確。

7.起重機的鋼繩將500牛頓的物體勻速提高6米后,又水平勻速移動4米,鋼繩對物體所做的功為()。

a.3000焦耳b.5000焦耳c.20xx焦耳d.1000焦耳。

9.如圖3是在水平面上移動重物的裝置,若物重為600n,在阻力為重力的0.2倍時,勻速移動物體,使其以2/s的速度前進,經過5s鐘,(滑輪內部摩擦及滑輪重不計)試求:

(1)拉力f的大小。(2)拉力f所作的功。

【作業(yè)布置】。

預習11.4功率完成補充習題相應作。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十

3、會利用平行光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1、讓學生以豐富、生動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帶著問題,體驗科學

2、經歷用多種方法辨別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過程,并嘗試對各種方法的優(yōu)劣做初步評價

1、創(chuàng)設情景,鼓勵學生提出質疑,養(yǎng)成學生主動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

2、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學習的興趣

重點: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難點: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fā)散作用

學法指導:通過觀察和實驗,總結歸納規(guī)律。

預習導學:本節(jié)課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做”,通過“解決問題”,通過“交流與合作”,感知有關方法,構建關于透鏡的科學內容。在問題給出時注重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就在身邊,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導入:同學們知道,用放大鏡可以把小字放大我們會看得更清楚;旅游時有看到美好的風景我們會用照相機拍攝下來;眼睛近視的同學配一副眼鏡就又可以看清楚東西了,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讓我們共同來揭開上述現象中的秘密,引出課題,閱讀教材并完成以下題目:

預習習題:

1透鏡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規(guī)律制成的。透鏡有兩類:一類是中間比邊緣厚的透鏡叫做,如鏡片;另一類是中間比邊緣薄的透鏡叫做,如鏡片。

2、光心大致在透鏡的中心處,通過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線叫做透鏡的。

3、凸透鏡對光有作用,凹透鏡對光有作用。

4、平行光通過凸透鏡,將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稱為凸透鏡的,到光心的距離叫做,一個透鏡有兩個。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十一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義,知道在不同的時間內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會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關的問題.

2、理解瞬時速度的概念。

(1)知道瞬時速度是精確描述變速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一時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時的速度.

3、理解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認真思考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速度的定義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學生介紹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講述比較詳細,通過兩種通俗的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過渡到一個統(tǒng)一標準,自然地給出比值法定義速度.對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講述也非常便于學生的接受,且適時給出了速率的概念;課后給出的“閱讀材料”和“做一做”對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擴展思維有很大的好處.

教法建議。

在學生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要讓學生參與速度的定義過程,通過一些討論突破瞬時速度這個難點,配合一些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和鞏固.在引入速度概念時,也可采用,給出兩個具體的勻速直線運動的實例,讓同學體會,介紹一種運動要抓住其本質,本質應是相對不變的,位移是變化的,時間是變化的,觀察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此比值是不變的.分析比值的含義,由此得到速度的定義.講述平均速度時,最好給出一個具體的實例來說明.

--示例。

教學重點:速度的定義,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理解.

教學難點: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主要設計:

一、速度:

【方案一】。

1、提問:在百米賽跑中,如何比較運動員跑得快慢?

(展示媒體資料:運動會上百米賽跑的資料)。

2、提問:兩輛汽車都行駛2h,如何比較哪輛車更快?

3、提問:如果兩物體運動的時間不同,發(fā)生的位移也不同,如何比較它們誰運動的更快?

4、提問: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義?速度的單位?速度的方向?

5、討論:如何在位移圖像中求速度.

【方案二】。

1、給出如圖所示的甲、乙兩輛汽車做勻速直線情況,請同學觀察它們的特點.

2、引導同學思考與討論:

(1)如何向別人介紹這兩個的運動?誰運動得更快?

(2)只比較兩車的位移,或只比較兩車的運動時間,能知道哪輛車運動底快嗎?為什么?

(3)引導:在介紹某一事物時要抓住其本質,本質應是相對不變的.位移是變化的、時間是變化的,觀察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此比值是不變的,分析比值的含義,得到速度的定義.

3、討論速度的單位、矢量性等.

4、討論:如何利用位移圖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問: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有什么特點?

2、提問:如何粗略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問:在百米跑的過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嗎?

4、練習:在百米跑的過程中,某運動員10s鐘到達終點,觀察記錄得知,他跑到50m處時,用時5.5s.經過5s時跑到45m處,分別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時間和后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

(二)瞬時速度:

1、引導啟發(fā):某人靜止在a位置,與慢走經過a位置,或快跑經過a位置,情況是不同的(運動狀態(tài)不同),這種不同需要用瞬時速度來描述,第一種情況瞬時速度為零,第二種情況的瞬時速度小于第三種情況的瞬時速度.

2、引導啟發(fā):百米賽跑運動員,若全程用10s,則10s內的平均速度為10m/s,若測出每一秒內的位移,如第1秒內的位移為8m,則m/s,第二秒內的位移為9m,則m/s,第3秒內的位移為11m,則m/s,這樣對運動員的情況就了解得比較細致了,若能知道每個0.1s內的位移,則對運動情況的了解就更細致了,若能知道每個0.01s內的位移,則對運動情況的了解就更細致了.要更精確的掌握物體的運動情況,則需要知道物體各個時刻的速度.

3、提問:什么叫瞬時速度?什么叫速率?

4、展示多媒體資料:汽車速度計及理程計,讓瞬時速度的概念更加具體化.

5、練習書后“做一做”,模擬打點計時器.

探究活動。

請你想辦法測量下列物體運動時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時的情況.

2、人騎自行車時的情況.

3、某人在運動會上400m跑時的情況.

4、公共汽車運行時的情況.

并思考:平均速率與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十二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電壓的作用,知道電壓的單位及其換算。了解一些常見電壓及我國家庭電路電壓。

2、知道電壓表的用途、符號,會正確將電壓表接入電路中,并能正確選擇量程和讀數。

二、重難點:

本節(jié)教材主要學習了電壓的初步概念、電壓的符號、單位名稱及換算關系、幾個常見的電壓值、電壓表的構造、電壓表的使用方法、用電壓表探究串聯(lián)電路和并聯(lián)電路中的電壓的關系。

三、自學內容與指導:

(一)、電壓。

1、電荷在電路中定向移動時,形成,此時電路兩端必須有。

所以電壓的作用是:使電路中形成()的原因。

2、電壓是加在導體兩端的,在電路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提供電壓。

3、電壓的字母符號、單位名稱、單位符號、

4、各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1kv=v1v=mv。

5、一節(jié)干電池的電壓為,一節(jié)蓄電池的電壓為,我國家庭電路的電壓為,安全電壓為。

(二)、怎樣使用電壓表。

1、記住電壓表的電路符號:

2、說出電壓表的構造:標有、、的三個接線柱。

3、電壓表的兩個量程:0~3v量程中一大格為v,一小格為v,0~15v量程中一大格為v,一小格為v。

4、請畫出電壓表的表頭,練習讀數訓練。

5、對照電流表的使用說出電壓表的使用有哪些異同?

相同點:不同點:

四、自學檢測:

1、用學校實驗室常用的`電壓表測量1.5~2.0v的電壓時,選用其中量程,可以使測量結果更準確些,要用它測量三個蓄電池串聯(lián)成的電源電壓,應選用量程。

2、使用電壓表時,必須把電壓表聯(lián)在待測電路兩端,并且使電流從接線柱流入電壓表,從接線柱流出電壓表;和電流表一樣,使用時要注意選擇。

3、兩盞相同的電燈,每盞電燈在2.5v電壓下才能正常發(fā)光,把它們串聯(lián)起來,接在2.5v的電源上,兩燈的發(fā)光情況將,這是因為。

4、家庭照明電路的用電器都要聯(lián),因為各用電器正常工作的電壓都是v。

五、訓練提升: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對人體的安全電壓是36v。

b、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蓄電池的電壓每個都是2v。

c、電壓只能使自由電子發(fā)生定向移動。

d、電壓是使自由電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原因。

2、用電壓表測得l2兩端的電壓,如圖1所示的電路中,連接正確的是()。

3、如圖2所示,電源電壓是由兩節(jié)干電池組成,當。

開關閉合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l1燈不亮,v示數為零。

b、l1l2兩燈都不亮,v示數為3v。

c、l1不亮l2亮,v示數為3v。

d、l1亮l2不亮,v示數為3v。

4、如圖3所示的電路中,當開關s斷開時,下列。

說法中正確的是()。

a、開關兩端的電壓為零b、電燈兩端的電壓為零。

c、電源兩端的電壓為零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

5、關于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方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測量電壓時,電壓表必須與被測電路串聯(lián)。

b、測量電流時,電流表必須與被測電路串聯(lián)。

c、不管是電流表還是電壓表,連接時電流必須從正接線柱流入。

d、電壓表的量程改變后,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仍保持不變。

6、某同學用電壓表測一節(jié)干電池的電壓,它測出的值為10v,原因是,正確電壓值為v。

7、如圖4所示,電源電壓為3v,閉合開關后,l1l2都不亮,

電壓表的示數為3v,則電路中出現的故障是。

七、學生反思:反思本節(jié)的收獲和不足。

八、作業(yè)內容:資源與評價對應的習題。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十三

測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下面的教學主要是為了通過具體的實驗去深入了解力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jié)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于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于初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guī)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并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并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說明: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說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并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guī)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說明勻速的要求.對于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么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fā)學生去發(fā)現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發(fā)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發(fā)的數據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jié)后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鉤,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針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qū)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十四

豎直分速度:vy=gt。

合速度:

2、平拋運動的物體在任一時刻t的位置坐標。

水平位移:x=v0t。

豎直位移:

合位移:

運用該公式我們可以求得物體在任意時刻的坐標并找到物體所在的位置,然后用平滑曲線把這些點連起來,就得到平拋運動的軌跡,這個軌跡是一條拋物線。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十五

一、新課引入:

教師提問:

2.同學們觀察過自己的書包帶子嗎?覺得寬帶子好,還是細帶子好,為什么?

3.請大家拿出你們的三角板,沒三角板的用鉛筆代替,按書中圖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么不同,知道是為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道理。

二、新課教學:

1.感受壓力的效果:

(1)壓力:

請畫出在下面四種情況下支持面上所受力的方向。

在物理學中,將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分析重力與壓力的區(qū)別?

以放在桌上的物理課本為例。

分析歸納:課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桌面受到壓力的施力物體是課本。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壓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觸面的。

(2)、壓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情預設:學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針對實際情況做好引導工作,為引入演示實驗做好鋪墊。)。

學生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和壓力的大小有關,或猜想還與其他什么因素有關。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兩個因素有關。所以,用控制變量法,控制受力面積相同,研究壓力大小對作用效果的影響;再控制壓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積大小對作用效果的影響。

選用器材:毛巾一塊,木盒一個,一串鑰匙。

(設計意圖:單個木盒和木盒加鑰匙串分別放在軟毛巾上所產生的壓力大小不同,但把單個木盒和木盒加鑰匙串的受力面積相同,因此,可以比較出壓力的大小對壓力效果的影響;把同一個木盒平放與立放能保證壓力相同而受力面積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積對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

參照課本實驗。

(a)把單個木盒平放在軟毛巾上,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b)把鑰匙串疊加軟毛巾上面的木盒上,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c)把單個木盒豎放到軟毛巾上,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收集證據:圖(a)、(b)受力面積相同,但壓力不同,圖(b)受到的壓力大,產生的形變大,作用效果明顯。

圖(a)、(c)壓力相同,但受力面積不同,圖(c)的受力面積小,產生的形變大,作用效果明顯。

分析論證: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2.壓強的計算。

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

壓強的計算公式為:

p=。(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

布在1cm2的面積上,所產生的壓強約為1pa。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信息窗”,讓學生對帕斯卡有所了解。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十六

(1)通過對滾擺實驗的分析,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2)通過引導學生舉例并解釋一些有關動能和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相互轉化的簡單物理現象,理解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運用能的轉化知識分析有關物理現象的轉化。

(2)培養(yǎng)學生從能量觀點分析問題的意識。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閱讀“科學世界”人造地球衛(wèi)星,結合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重點: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得出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的結論。

2、難點:組織、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滾擺實驗并進行分析、歸納,領會機械能守恒的條件。

滾擺,棉線,鐵鎖,人造衛(wèi)星掛圖。

1.復習。

手持粉筆頭高高舉起。以此事例提問:被舉高的粉筆具不具有能量?為什么?

2.引入新課。

學生回答提問后,再引導學生分析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首先提出,當粉筆頭下落路過某一點時,粉筆頭具有什么能量?(此時既有重力勢能,又有動能)繼而讓學生比較在該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筆頭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各有什么變化?(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

3.進行新課。

在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重力勢能和動能都有變化,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變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們共同觀察滾擺的運動,并思考動能和勢能的變化。

實驗1:滾擺實驗。

圖14.5-1,出示滾擺,并簡單介紹滾擺的構造及實驗的做法。事先應在擺輪的側面某處涂上鮮明的顏色標志,告訴學生觀察顏色標志,可以判斷擺輪轉動的快慢。

引導學生復述并分析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開始釋放擺輪時,擺輪在最高點靜止,此時擺輪只有重力勢能,沒有動能。擺輪下降時其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少;擺輪旋轉著下降;而且越轉越快,其動能越來越大。擺輪到最低點時,轉動最快,動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勢能最小。在擺輪下降的過程中,其重力勢能逐漸轉化為動能。

仿照擺輪下降過程的分析,得出擺輪上升過程中,擺輪的動能逐漸轉化為重力勢能。

“想想做做”用鐵鎖做單擺。

此實驗擺繩宜長些,擺球宜重些。最好能掛在天花板上,使單擺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動,以便在黑板上記錄擺球運動路線中左、右最高點和最低點的位置。分析單擺實驗時,擺球高度的變化比較直觀,而判斷擺球速度大小的變化比較困難,可以從擺球在最高點前后運動方向不同,分析擺球運動到最高點時的速度為零,作為這一難點的突破口。

綜述實驗,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實驗2:彈性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

演示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實驗。實驗可分兩步做。首先手持著木球將彈簧片推彎,而后突然釋放木球,木球在彈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內運動。讓學生分析在此過程中,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第二步實驗,讓木球從斜槽上端滾下,讓學生觀察木球碰擊彈簧片的過程。然后,分析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過程。得出:動能和彈性勢能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較直觀,例如:物體從高處落下、瀑布流水等這些事例也可以讓學生列舉,說明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有些事例比較復雜,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條曲線(拋物線)運動過程中,動能和勢能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呢?(板畫足球軌跡,依圖分析)首先我們來分析足球離地面的高度的變化,這是判斷足球重力勢能變化的依據。很明顯,在上升過程中足球的重力勢能增加;在下降過程中重力勢能減少。接著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點時不再上升,說明它向上不能再運動。所以,足球在上升過程中,速度逐漸變?。辉谙陆颠^程中速度又逐漸變大。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階段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在下降階段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4.科學世界。

1.人造地球衛(wèi)星在運行過程中,也發(fā)生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人造地球衛(wèi)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圍繞人造衛(wèi)星,同學們還有許多的謎沒有揭開。例如:人造衛(wèi)星為什么能繞地球運轉而不落下來?在人造衛(wèi)星內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這些問題還有待于同學們進一步學習,今天我們只討論衛(wèi)星運行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人造衛(wèi)星繞地球沿橢圓軌道運行,它的位置離地球有時近、有時遠。(出示我國發(fā)射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軌道圖)現以我國發(fā)射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為例,它離地球最近時(此處叫近地點)離地面439公里,離地球最遠時(此處叫遠地點)離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是114分鐘。它在近地點時,速度最大,動能最大;此時離地地面最近,重力勢能最小。衛(wèi)星由近地點向遠地點運行時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大,動能向重力勢能轉化。直到遠地點時,動能最小,重力勢能最大。衛(wèi)星由遠地點向近地點運行時,重力勢能向動能轉化。在衛(wèi)星運行過程中,不斷地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

2.關于人造衛(wèi)星的知識,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鑒于學生的知識基礎,難以使學生揭開謎底,往往由此而損傷學生的求知欲。本節(jié)課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紹衛(wèi)星為什么能繞地球運行。講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

參看圖1,水平地拋出一個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它會落回地面,但是拋出的物體速度越快,它飛行的距離越遠。人拋物體,拋出的距離不過幾十米,但汽、槍、子、彈能飛行幾百米,步槍、子、彈能飛行幾千米,而炮彈能飛行幾十公里。我們可以設想,物體的速度足夠大時,它就能永遠不落回地面,圍繞地球旋轉。這個速度大約是8公里/秒。如果速度再大些,物體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就由圓形變?yōu)闄E圓形。人造衛(wèi)星就是根據這個道理發(fā)射的。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十七

識進行回憶、整理、總結、使之深化、條理化、系統(tǒng)化。在復習課中,如果教師多次簡。

單重復、講解,那一定會使學生興致索然。所以,即使是復習課也要有新的知識,新的。

方法,新的題目給學生,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在課堂有限的45分鐘內,如何有效地。

時行這項工作,我上的‘杠桿復習課例’受到我校老師們的好評,使我感到得意,現與。

一開始上課就引導學生一起回憶復習杠桿的定義,在學生不夠確切回答后,提示:棒是。

怎樣的棒,力要如何作用,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如何找?啟發(fā)學生回憶出杠桿的正確定。

義。接著讓學生回想杠桿的五個名稱,杠桿的平衡條件,杠桿的分類。并用例一圖的實。

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彈簧秤讀數畫力臂,進一步理解力臂的定義(1)力臂是支點到力的。

作用線的距離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2)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要使作用于。

一些變形杠桿,是這堂復習課的一個主要特色。除老師設計例二(一個半徑為r,重為g。

的均勻圓輪,現要在輪的邊上作一拉力,使輪能滾上臺階,則拉力應作用在那一點上?

沿那一個方向才能用最少力?試在圖中畫出這個力,設輪子不會打滑)。畫輪能滾上臺。

階的最小力的圖示,例三(曲棒的杠桿如圖,為杠桿的支點,杠桿重力不計,在端掛一。

個重物,要求在bc加上最小的動力,使杠桿在圖示位置平衡。試畫出這個力示意圖和。

它的力臂。)作出動力最小值的圖示。引導學生通過確定支點,確定動力作用點,確定。

動力作用的方向而求得。這是對杠桿知識的深化和拓寬。在我有限的啟發(fā)下,學生通過。

自己的思考、研究和類比遷移,綜合出了這類杠桿的特點和規(guī)律。這種從特殊到一般的。

研究方法,既是使學生回憶、理解杠桿的知識,又使學生懂得了特殊到一般的科學方法。??三、靈活多變、設置高潮??我還精心為這堂課精心設計了一系列靈活多變的問題,學生討論問題的高潮迭起。

高潮之一是出現在討論題中例四圖甲分別用f1、f2、f3三個力拉定滑輪這三個力的大。

判斷。而大部分同學則按我教給的:定支點、畫力臂的科學方法得出f1〈f2〈f3的正。

寬知識后,又引導學生討論有關杠桿的平衡條件上來。出示右圖中的杠桿a、b兩端分。

別懸掛體積相同的銅塊和鐵塊、杠桿能保持平衡,問懸掛點同時向支點o移近相同的距。

離杠桿如何轉動?這又把學生問住了,顯然、使用原來的定支點,畫力臂的推導方法是。

行不通的,由此引出學生產生尋找新的、更有效、更一般化的方法的熱潮和興趣。當個。

別同學二次使用杠桿的平衡條件對比得出答案后,我啟發(fā):杠桿兩邊的fl的乘積減少,

減少量大的那一端會怎么樣?減少量小的那一端會怎么樣?由于啟發(fā)得當由此引發(fā)了第。

二個高潮。學生能很快就從:fl的乘積減少,減少量大的那端上升。銅塊上升、鐵塊下。

降、杠桿順時針方向轉動。當學生正興趣盎然時,我再次變換條件提出問題:(1)懸。

掛點同時移遠相同的距離,杠桿如何轉動?(2)懸掛點不變時,銅塊和鐵塊同時減少。

相同的物重,杠桿如何轉動?(3)懸掛點不變時,在銅塊和鐵塊同時掛等重的砝碼杠桿。

如何轉動?(4)懸掛點不變,把兩金屬塊浸沒在水中(金屬塊與容器不接觸)杠桿如。

何轉動?(5)當杠桿兩端a、b懸掛大小不同的兩鐵塊平衡,把兩鐵塊同時浸沒在水中。

的小題,使學生既復習鞏固了舊知識,又學到了新方法及新題目的解題方法。既鞏固了。

雙基,又有較大程度的提高,既提高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

力。聽課的老師一致認為這堂課學習和指導作用。我自己也認為是我最得意的一堂復習。

課。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05512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