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階段的總結都是我們成長的重要記錄。通過總結,我們可以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和問題,并找到解決的方法和路徑。下面是一些關于這個主題的精選文章,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借鑒和思考的方向。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一
本以為自己的聲音很清脆,看錄像時發(fā)現自己的聲音很大,缺乏張力,句與句之間的聯系缺乏層次感,連帶著課堂就不是太能吸引人。想起盛新鳳老師說的話,課堂上說話一定要輕輕柔柔的說,不要太用力,這樣課才有美感。這句話早就記在心里,可是當局者迷,自己在這一方面并沒有太在意。這次以一個旁觀者的心態(tài)去看這節(jié)課,才知道自己的聲音原來是這樣的,以后一定努力改正。
教學總結花生的可貴品質時,我估計孩子們可能會結合課文內容來說,準備在學生們自由發(fā)言后總結給出“不圖虛名、默默奉獻”這些詞的。沒想到上課時學生們直接就把這兩個詞說了出來,我當時把這兩個詞板書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就結束了。課上完后,我很后悔,當時應該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說他們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因為課后我發(fā)現大部分學生課前看課課通都把這兩個詞寫到了書上,其實大部分同學似懂非懂。因為缺乏教育機智,這個環(huán)節(jié)沒處理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二
本課是一首古詩。選自《漢樂府》,寫的是江南水鄉(xiāng)人們采蓮的情景。這首詩共七行兩句話。詩句的前兩行直接介紹了江南的水鄉(xiāng)是采蓮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寫魚兒在蓮葉下面游水嬉戲。整首詩語言生動活潑,通俗易懂,適合兒童閱讀。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能讀準生字字音,借助圖文理解新詞的意思,會寫田字格中的5個生字。借助插圖,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詩歌大意。想像勞動人民采蓮的情景,體會他們在勞動中愉悅的心情。
整體感悟勞動人民一邊采蓮、一邊嬉戲,魚兒與人同樂的那種愉悅和諧的快樂氛圍。
這首詩語言生動活潑、通俗易懂,適合學生閱讀,再加上課文配有的插圖,形象地展現了江南水鄉(xiāng)的美景,能幫助學生理解古詩。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讀課文、看插圖的過程中產生一種審美情趣?本課字詞的教學力求在美的語境中進行,讓學生在感受美的同時,識記字詞。朗讀方面,力求通過看鮮明的插圖,并用描述性的語言把學生引入一個想讀、愿讀、會讀的情境中。生活中的美是需要發(fā)現的,本課在設計中安排了讓學生收集反映荷葉、荷花美的圖片、詩歌、兒歌、繪畫等方面的資料,旨在提高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美的能力和收集資料的能力。
生字卡片、生詞卡片、電腦、小黑板。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指導朗讀古詩。能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指導書寫生字。
一、看圖導入,教學部分生字詞。
1.教師略帶神秘地對學生說:“小朋友們,快閉上眼睛,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美麗的地方,欣賞那兒迷人的風景?!?教師貼掛圖。)。
2.這兒的景色美嗎?你能把看到的美景,盡力用美的語言告訴老師和小朋友們嗎?(學生表述,教師鼓勵性地點評。)。
3.教師邊引述邊貼生字卡片。讓我們細細地欣賞一下。(教師手指著圖。)瞧,婷婷的荷花開放在茂盛鮮亮的荷葉間,(貼生字卡片:蓮葉間。)魚兒(貼生字卡片:魚兒。)在清澈的湖水中歡快地游玩,秀美的水鄉(xiāng)女子正在劃著小船采摘蓮子。(貼生字卡片:采蓮。)這是一幅多么美的江南!
4.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描寫這幅美景的詩歌。(板書:江南。)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5.教學貼在圖旁的生字詞。
(1)學生自讀。
(2)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3)看看圖說說,蓮葉間指的是什么地方?采蓮是什么意思?
6.欣賞了美麗的江南水鄉(xiāng)圖,讓我們來讀讀描寫這幅美景的詩歌,看看自己能否借助拼音讀準字音。給你三分鐘時間,盡力把這首民歌多讀幾遍,把它讀通、讀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根據上面的要求,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2.檢查自讀情況。(字音讀準了嗎?課文讀通了嗎?)。
第一組:戲東西南北。
(1)自古以來,江南就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稱,你們瞧,(指圖。)魚兒在水中歡快地游戲。(出示卡片:聶。)這些魚兒,一會兒游到東,(出示卡片:東。)一會兒游到西,(出示卡片:西。)一會兒游到南,(出示卡片:南。)一會兒游到北。(出示卡片:北)。
(2)指名讀生字。齊讀。
(3)小黑板出示:譬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學生自己反復練習。指名讀。小組讀。
第二組:可田。
(1)(看圖。)小朋友們,讓我們再來欣賞江南美景,這婷婷的荷花有的已結出了嫩黃色的蓮蓬,有的蓮蓬已經成熟,這可是采蓮的好時機。(出示卡片:可。)這荷葉是多么的鮮亮嫩綠,古時候就用“田田’’這個詞說出了荷葉的鮮亮嫩綠。(出示卡片:田。)。
(2)誰能把描寫荷花和荷葉的那句話讀準確?(指名讀。小組讀。齊讀。)。
三、再讀課文。
l.現在你能把整首民歌讀準確嗎?小朋友們打開書自己再讀一讀。
2.指名讀。齊讀。
四、教學生字詞。
1.小朋友們,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學會寫三個生字:“江、可、葉”。
2.自學書后第二題,看看該如何寫。
3.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江:左窄右寬??桑簷M要稍長一些。葉:左窄右寬。
4.學生描紅和仿影,教師巡視指導。
作業(yè)設計: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三
本以為自己的聲音很清脆,看錄像時發(fā)現自己的聲音很大,缺乏張力,句與句之間的聯系缺乏層次感,連帶著課堂就不是太能吸引人。想起盛新鳳老師說的話,課堂上說話一定要輕輕柔柔的說,不要太用力,這樣課才有美感。這句話早就記在心里,可是當局者迷,自己在這一方面并沒有太在意。這次以一個旁觀者的心態(tài)去看這節(jié)課,才知道自己的聲音原來是這樣的,以后一定努力改正。
教學總結花生的可貴品質時,我估計孩子們可能會結合課文內容來說,準備在學生們自由發(fā)言后總結給出“不圖虛名、默默奉獻”這些詞的。沒想到上課時學生們直接就把這兩個詞說了出來,我當時把這兩個詞板書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就結束了。課上完后,我很后悔,當時應該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說他們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因為課后我發(fā)現大部分學生課前看課課通都把這兩個詞寫到了書上,其實大部分同學似懂非懂。因為缺乏教育機智,這個環(huán)節(jié)沒處理好。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四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注釋。
李龜年:唐代著名的音樂家,受唐玄宗賞識,后流落江南。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隆范,以好學愛才著稱,雅善音律。
尋常:經常。
崔九:崔滌,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書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時,曾任殿中監(jiān),出入禁中,得玄宗寵幸。崔姓,是當時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龜年原來受賞識。
江南:這里指今湖南省一帶。
落花時節(jié):暮春,通常指陰歷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飄零,社會的凋弊喪亂都在其中。
君:指李龜年。
翻譯。
當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見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聽到你的演唱,欣賞到你的藝術。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時節(jié),
沒有想到能在這時巧遇你這位老相識。
解析:
詩是感傷世態(tài)炎涼的。李龜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貴族豪門歌唱。杜甫少年時才華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書監(jiān)崔滌的門庭,得以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藝術。詩的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后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注:開元時期為7——741年)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滿。
作者簡介:。
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特承顧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龜年,是在“開口詠鳳凰”的少年時期,正值所謂“開元全盛日”。當時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杜甫即因才華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書監(jiān)崔滌的延接,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藝術家,既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也往往是特定時代的標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他自己充滿浪漫情調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結在一起的。幾十年之后,他們又在江南重逢。這時,遭受了八年**的唐王朝業(yè)已從繁榮昌盛的頂峰跌落下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輾轉漂泊到潭州,“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極為凄涼;李龜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這種會見,自然很容易觸發(fā)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積著的無限滄桑之感。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五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有這些生字組成的詞。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詩歌大意。
3、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兩課時。
1、看圖。
圖上畫了些什么?這是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人們在干什么/這是一幅美麗的江南水鄉(xiāng)圖景。
1、范讀課文。
2、自由輕聲讀課文。
3、檢查自學效果。
出示詞語指名讀,齊讀。
1、練習書空第二題。
2、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江:三點水,右邊是工。
南;下面不是羊。
葉;口字旁,右邊是十。
田魚西北可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指名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
1、第一行:江南可采蓮(引導學生理解詞句義)。
2、第二行:蓮葉何田田(理解蓮葉的樣子)。
3、第三至七行: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通過看電視來看魚兒嬉戲的情景。
指導朗讀,讀出高興的語氣。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記住本課生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這種讓學生自主探索得到的理解相信會比老師灌注給他們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六
抓好課后小練筆的落實。目的是讓學生在平凡的事物中,發(fā)現美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表達方法,通過對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去寫作,一舉兩得,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在學習中運用。在課前預習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了解了花生的生長特點及有關花生的常識。從而讓學生知道花生名字的來歷。這樣更好地,以及更深刻的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本篇文章語言淺顯,但所說明的道理卻很深刻,富有教強的教育意義。課上孩子們都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聽講,同時也能積極發(fā)言。
只有個別孩子仍然思想“開小差”,不能控制自己,主動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來??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人為本,弘揚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還學生自由的空間。教師應善于營造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讓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得以滲透。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七
坐在火車上,我靜聽機輪“咣當”“咣當”地響,這聲音將把我送到北京,送到春節(jié)的歡悅里。
車廂里煙氣彌漫,有人玩撲克牌,有人嗑瓜子,有人打盹;他們上車時候的高興心情,都被這旅途的倦怠磨滅了。只有我,為自己的秘密所激動,幸福地望著燈火闌珊的遠方。
車過豐臺了,再快一點兒??!
一年半前,我考到太原工學院。頭年春節(jié),由于表現自己的剛強吧,也許還有別的傻氣的念頭,我明明沒事也不肯回家。錯過了一個春節(jié),再等第二個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不過,考試,同學,這已經成為“過去時”的了,現在,家,就要到啦。
一進門,全家轟動起來。媽媽正在包餃子,小弟弟拿面杖敲著案板,大喊:
“好哇,真好哇,哥哥回來啦!”誰都說我胖了,我一頓飯能吃七個饅頭么;只有媽說我瘦了,而且眼圈還紅了紅。
我往過去自己睡的鋪上一靠,馬上弟弟把全家的“物資”運送過來:
“哥哥,快吃,這是南豐橘,這是國光蘋果,這是榛子――可有好些空的,這,這是咱們家的剩饅頭……”
而媽媽在一邊嚷:“一肚子心火先別吃那些,擦把臉,燙燙腳,吃點掛面睡一覺吧?!?/p>
就這樣,舊歷二十九,我回到了家。
大年三十兒,我排了一下午隊,好容易買了兩張戲票。往家走的時候,爆竹聲已經密起來。
上高中的時候,我們班與女附中的同年級班建立了密切的聯系,我們常一起開晚會、過班日、遠足旅行。我也認識了她們班主席沈如紅,我和她都愛看蘇聯小說,聊起天來詞兒特別多。她的臉形,穿的衣服,都特別像小孩子。如果打上領巾,和人說話的時候眼睛一眨一眨,那么就沒有人會相信她已經是高三的學生了。我們兩班在一起時,她總愛嘲笑男同學,而我總是第一個起來反攻,互有勝敗。畢業(yè)以后,她響應教育局的號召,留下做教師,調到郊區(qū)新成立的中學,沒有升大學。一年半以來,我在太原,仍然常與她通信。她的信不多,但是充滿熱情和關心。從上了大學,我好像忽然懂得了,在我們的友誼中,有一種那么純真、美好,值得珍惜的東西。真奇怪,中學時代竟沒有覺得,等到離得遠了,她卻萬分親近起來,她從北京寫給我的每一封信,都被我讀了又讀,想了又想,于是不論上課、打球、散步,我都感到她就在自己的身旁。這次春節(jié)回北京,我已經下了決心,要去看她,去和她談,也許幸福就落在我們身上。我和金東勤說過,他贊成,而且祝福我。
大年初一,我拿著兩張戲票出城找沈如紅去了。
來到校門口,簡直難以相信待會兒就要見著她。她胖了么?眼睛是不是還一眨一眨?對我來,驚奇?歡迎?還是冷淡?我請她看戲,她高興去嗎?雖然我并不迷信,卻恨不得對著什么祈禱一回。
沈如紅跑出來,沒等我“觀察”她的神色,就拉著我到她屋里去。她說:“我想,你今天一定會來?!蔽艺f:“我在太原,怎么今天一定會來?”她說:“過春節(jié)了你還不想媽么?想媽,還能不來北京么?來北京,還能不找我來玩么?”從她談話的口氣,我猜,她一定是教幾何的,這樣懂得邏輯推理。
我按照早在太原就準備好了的,和她神聊起來。我談山西的酒和醋,學山西話,描繪工學院教授們的形形色色,談第一遭出遠門的感想,我談的都是有趣的、逗笑的、生動的。我希望自己的每一句話都使她快活。
她聽著,慢慢地點頭,眼睛不眨,也沒有笑。
我有點不好意思了,一見面就是我自說自笑。于是我說到半截打住了。
她這才笑了,說:“你呀,還跟從前一樣淘氣?!?/p>
淘氣,淘氣,我難道是小孩子?我沒回答,打量她住的屋子。一間小西房,簡單而干凈。小書架上堆滿書。全屋只有一件“貴重物品”:桌上放著一個留聲機。
“好闊氣呀!”我摸著留聲機,問她,“多少錢買的?”
她臉微紅著告訴我,一星期以前,學校評獎優(yōu)秀教師,她做初一的班主任有成績,得了這個獎品。
“你真好!”我去握她的手,“把你的優(yōu)秀事跡告訴我吧?!?/p>
“哪有優(yōu)秀事跡?”她分辯說,把手從我的手里抽出來,扣好上衣的一個扣子,“我喜歡我們班的孩子,他們也喜歡我。就是這么回事……”
她有點變了,不是頭發(fā)的樣式,不是長相,不是說話的聲音,變了的不在這里。
在她說我淘氣的時候,在說到“我們班的孩子”的時候,我覺得我面前真的是一個大人,一個老師了。這種感覺使我不由對她尊敬起來。
“剛做教師的時候,我還為自己的前途惋惜呢,特別是接到同學們的來信,情緒就更波動。你記得我們班的學究、近視眼的黃書萱嗎?她現在在莫斯科大學學物理。同學們有的留蘇,有的上大學,我卻留下教書,可是,孩子們教育了我,為了這樣的孩子,難道不應該獻出一切嗎?我就這樣扎下了根,在這兒生長起來了。”
我想:她的心靈是多么高尚呀。
“大學生同志,你可過得好?”她問我。
“就算不壞吧?!蔽荫R馬虎虎地說。
我又想起來,問她:“黃書萱在莫斯科哪兒?”
她說:“她們可棒了,她學了一年俄語,去年九月到的蘇聯。就在我們唱的那個‘列寧山’上,她說,在那兒上課,俄語跟不上,開頭跟駕云呀似的,啊,我這兒還有她的信呢?!?/p>
她拿出莫斯科寄來的信。我好奇地、羨慕地看著信封上的蘇聯郵戳,我原來也被保送去考留蘇預備生,因為功課不好沒考上,黃書萱的信使我想起這段傷心的事,臉也紅了。
“郵票呢?”我問她。
“送給孩子了?!?/p>
這時聽見一片喧鬧,有人敲門,沈如紅的眼睛亮了,她驕傲地告訴我:“我的學生們來了?!?/p>
“老師過年好!”“老師您好!”六個矮矮的男女學生圍上沈如紅問好,沈如紅一一地回答了他們。
他們瞧見了我,小聲問她:“這是誰呀?”
沈如紅說:“他姓王,我過去的同學?!?/p>
“王老師您好!”大家向我行禮。
“我可不是老師!”不知怎的,這些學生來,使我不太高興,他們使我不能單獨與她在一起。
“老師,您看!”一個孩子掏出一個泥捏的小娃娃,送給沈如紅。又一個孩子拿出自己做的書簽,書簽上畫著滑稽人。第三個孩子拿出一艘用粉筆刻成的精致小船。……最后一個孩子拿出一個面刺猬,他說:“老師,您要是看膩了就可以把它吃嘍。”大家都笑了。
沈如紅拉開抽屜拿出一疊小本子,送給他們每人一本。他們要求沈老師為他們寫幾句話,于是她仔細地一本一本地寫起來。孩子們圍著她、擠著她,目不轉睛地望著她。
我羨慕地看著他們。孩子們挨沈如紅是那么近,沈如紅扶著他們的肩膀,摸著他們的頭發(fā)。我聽著他們的話聲和笑聲,老師和學生的聲音混在一起。相形之下,我悲苦地覺得,對于沈老師,我這個“淘氣的”大學生又算什么,還不如這些孩子,更親近,更可愛呢。
沈如紅組織他們開起聯歡會來了。一個孩子唱歌,一個孩子說笑話,一個孩子學口技,喔喔喔,咕咕咕,公雞母雞都來了。沈如紅又給他們講了一段童話,安徒生的《海的女兒》……怎么沒個完???我氣惱了,氣沈如紅:你忘了我嗎?什么時候才能把這些小鬼打發(fā)走?也氣這些孩子:真討厭,你們就瞧不見沈老師這里有一位“遠方的客人”嗎?最氣的,還是自己:你滿腔熱情地從太原來到北京,買了戲票,大年初一不陪媽媽、弟弟玩,倒跑到這里“罰坐”!
“請王老師來一個吧!”送刺猬的小孩提議。
他們鼓掌。
“我什么都不會?!闭f完我就走到一邊,看著窗子。玻璃上映出沈如紅的影子,她抬起頭來,望著我。我回頭一看,遇到她那樣深重的責難眼光,我不知所措……沈如紅說:“來,我們聽張唱片吧?!笨匆膊豢次遥腿ゴ蜷_留聲機,上緊弦,開始放唱片。
穿過朝霞太陽照在列寧山,
迎接著黎明多么心歡……。
溫柔的男高音唱起來了。在我的中學時代,我們曾經多少次地唱這支蘇聯歌曲呀。我們班和她們班,我和她,曾經多么親切地共同唱這支明朗的歌兒啊。
后來孩子們走了,已經快到十二點。我應該說點什么了,否則一切希望就要破滅。我口吃地說:“我喜歡‘列寧山’這個歌。”
她點頭。
我說:“我們一塊唱過?!?/p>
她說:“大概是的?!?/p>
沉默了一會,我憋紅了臉,急急地說出來(因為稍一停頓我就說不下去了):
“下午你有空嗎?一齊去聽京戲吧。我買了票,聽完戲,咱們聊聊……”
她說:“你一提下午我想起來啦,你記得周大個兒嗎?”
“周大個兒是我們班的同學,當然記得?!?/p>
她高興地告訴我:“周大個兒可不簡單呀,他上了體育學院,當上排球選手啦。
你知道他是用左手殺球的,總是出人意外地取勝。去年保加利亞排球隊來的時候,他還上場了呢。今天下午,他們有一場排球表演賽,送了我一張票。對了,你去不去?你要去,我給他打個電話再要一張?!?/p>
看來,我只有走了。
沈如紅留我吃飯,我搖頭。沈如紅和我談天,我結結巴巴答不上來。我告辭了幾次,走出來。她說要送我走一段路,我也拒絕了。最后我們握手,我無望地緊握著她的暖和的有力的小手。
快到京戲開演時間了,我得趕回城里。進城后,買了兩個饅頭,迎著風,一口一口地啃著饅頭,走向戲院。
謝謝張云溪和張春華,他們的精彩表演――《獵虎記》,使我暫時忘掉了上午的不愉快,跟著他們,走進了一個勇武豪俠的世界里。
回到家,晚飯吃得很少。媽媽以為我病了,摸著我的腦門試溫度,又問了我老半天。
夜里,躺在床上,總也睡不著。爆竹聲一直不斷,一聲比一聲急。還恍惚可以聽見小孩的叫喊,女人的笑聲和“春節(jié)特別廣播節(jié)目”中的音樂。人人都歡度春節(jié)。
可我呢,我翻來覆去,久久地思索:這次回家,這次過春節(jié),是什么破壞了我的興致,使我煩惱起來?因為沈如紅嗎?不,事實上我沒向她表示什么,她也沒拒絕。
漸漸地,漸漸地,我懂了,來到北京,來到老同學的身旁,我覺得我缺少那么一種東西。在沈如紅的留聲機中,在她和孩子共同的笑聲里,在“列寧山”歌兒的旋律中,在周大個兒的排球上,在黃書萱的莫斯科來信中,以至于在京劇演員張云溪的筋斗里,都有一種那么充實,那么驕傲,那么使人羨慕和使自己仿佛變得高大起來的東西。我呢?馬馬虎虎地上了大學,空著手回到了故鄉(xiāng),什么都沒有。
生活里常常這樣,他按照作息時間表起床,工作,生活,一切都很順利,一切也莫過如此。但是,一旦向四周一看,自己已經遠遠地落在后頭,于是,心疼痛了。
第三天,接到金東勤的來信:“……現在是三十兒晚上,給你寫信。你高興吧?
有個家在北京真是天大的福氣。告訴你,我們這兒也很好,現在正舉行化裝舞會呢……我和小胖商量好,一過初三就組織個補習俄文的小組,咱們班不是俄文沒考好么?可惜你不在,要不然可以做咱們組文體干事,咱們一塊學習……”
這信,我看了又看,然后告訴媽媽:“明天我就回太原去?!眿寢尯偷艿芗{悶,也有點難過,我明明還可以再住十天,一年半沒見了,回來了又急著要走??墒?,我不能等了,我想立刻回到學校,學習,讀書,鍛煉身體,和同學們在一起,往前趕,往前攻。原諒我吧,媽媽!
當我坐著火車,在汽笛聲中緩緩離去的時候,偷偷掉下了一滴眼淚。是舍不得自己的家嗎?我已經是大小伙子了。是惋惜春節(jié)過得太快?不如說是留戀。舊日在一起的姑娘們呢?她們都很好。春節(jié)過得熱鬧、輕松,而且滿足。而且今年春節(jié)來得早,雪都快化了。
生活在飛,人也()變了,他們都有的可夸耀,得獎啦,當選手啦,去蘇聯留學啦。
瞧沈如紅和孩子們這個笑哇,笑得房都要塌了。連張云溪得的掌聲都比往年多,他謝了七次幕。
1956年。
王蒙作品_王蒙散文集王蒙:神鳥王蒙:阿咪的故事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八
這篇散文,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并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yōu)美,善于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純樸簡練,生動感人。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本文作為“走進西部”的第一篇課文,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贊頌之情;二是在閱讀中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并積累語言;三是走進西部,通過這一篇課文的學習,引發(fā)學生對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對西部探討的興趣。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
人教版《草原》課文原文。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炝耍斓搅?。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么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一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么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后,小伙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腿藗円参璧奈瑁某?,并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九
2、花生,知道不知道?有的地方因為它有營養(yǎng),吃了對身體有好處,所以叫它“長生果”,平常叫它花生。但課題上為什么要加個“落”字,叫它“落花生”?看圖介紹花生,花生的特點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在植物學上就叫它――落花生。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2、指名說板書。
種花生。
過收獲節(jié)。
3、課文就這兩大部分組成,你們說這篇課文長不長?
不長,但是這篇文章很精彩,知道是誰寫的嗎?
4、介紹作者背景,明確學習任務。
(小中見大平中見奇重點突出)。
(1)要弄明白作者通過講花生,說了一個什么道理?
(2)領會“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寫作方法。
5、作者的筆名落華生就是從這篇文章變來的,你想他是不是為自己的文章有點感到驕傲?所以同學們要好好學,這篇文章很有味道。
三、重點感悟,學習課文。
(一)。
1、下面我們采用抓重點的方法學習課文。怎樣知道文章哪一部分是重點呢?第一,看看他寫的是“詳”,還是“略”。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十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復習鞏固漢語拼音,學會“江南”兩個生詞。
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體會詩歌的意境美,真切感受江南水鄉(xiāng)的美景。教學難點:理解“荷葉何田田”的意思。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你們去過江南嗎?去過江南的小朋友說說你去過江南的哪些地方?生:我去過蘇州。生:我去過常州。生:我去過無錫。師:對,這些地方都屬于江南。人人都說江南美,但江南最美的要數江南水鄉(xiāng)了,讓我們一起去領略一下江南水鄉(xiāng)的風光吧?。ㄗ寣W生通過多媒體課件邊聽邊觀看江南水鄉(xiāng)的美景)。
師:你覺得江南水鄉(xiāng)哪兒最美?
生:那兒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見水底的魚兒。
生:那兒的荷花粉紅粉紅的,特別的漂亮。
生:碧綠碧綠的荷葉像大圓盤一樣,美麗極了。
生:(齊讀)江南。(板書課題)。
二、學習生字“江”、“南”
出示:“江”
誰來說說這幾拼音節(jié)?(教師板書:jiang)。
你用什么辦法來記住這個字的?
我們來看看電腦老師是怎樣一筆一畫寫的。
學生書空。
請小朋友仔細看老師在田字格中書寫“江”(教師板書:江)。
學生描紅“江”
做生字開花的游戲。
誰能用自己喜歡的詞說一句完整的話。出示“南”
(1)讀準字音。
(2)看清字的形狀。
(3)記住字的筆順。
(4)一筆一畫照著寫。
交流自學情況。(評:教者在重點指導“江”字的讀寫基礎上,出示自學提示,要求學生自學“南”字,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學生字的方法。采用“先扶后放”的教法。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感知。
生:我看到了美麗的荷花。(教師在黑板上貼“荷花”的圖片)。
生:我看到了快樂的魚兒。(帖“魚兒”的圖片)。
生:我看到了綠油油的荷葉。(帖“荷葉”的圖片)。
師:我們小朋友知道荷葉也叫蓮葉,那么荷花也叫蓮花。誰來做小老師把你知道的有關蓮花的知識向大家作個介紹。
生:我知道蓮花是在夏天開放。
生:老師,我昨天上網查過,蓮花有好幾種顏色,有紅的、白的、黃的、紫的……。
生:蓮花可以結出蓮蓬,蓮蓬里面有許多的蓮子。
師:讓我們一起欣賞這美麗的蓮花吧?。▽W生觀看課件)。
四、讀懂課文,入境悟情(一)。
學習第一句師:每到蓮子成熟的時候,人們就可以去一一采蓮了。人們撐著小船去采蓮的時候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我們小朋友讀讀課文就明白了。下面請小朋友借助拼音把《江南》這首詩讀正確、讀通順。
生:自由、大聲地讀……。
師:誰愿意讀?(指明讀,學生評)出示圖片:
師:采蓮的人看到了什么呢?
生:采蓮的人看到了很多很多的蓮花、蓮葉、蓮蓬。
師:你們喜歡蓮葉嗎?說說你們喜歡它的理由。
生:蓮葉碧綠碧綠,非常漂亮,所以我喜歡它。
生:蓮葉一片挨著一片,很多、很綠,所以我喜歡它。
師:請你用一句話來夸夸蓮葉。
生:蓮葉真美呀!
生:蓮葉真多呀!
生:蓮葉真可愛呀!
生:(齊讀:蓮葉何田田?。┰趫D片上出示第一句: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師:誰來夸夸這美麗鮮亮的蓮葉?
(學生讀第一句)師:你們想聽老師讀嗎?(老師有感情地讀第一句)。
師:小評委們,評評老師讀得怎么樣?
生:徐老師讀得很美!
師:謝謝!
生:我覺得老師讀“蓮葉何田田”的時候,好象讀慢了。
師:謝謝你給我提的意見。你是怎樣理解的,你就怎樣讀,好嗎?我相信你會讀得比我更好?。ㄐ∨笥炎杂勺x)(男、女生賽讀)。
五、學習第二句。
師:這么美的蓮花、蓮葉,把小魚也吸引過來了,這些小魚在干什么呢?(學生觀看課件)。
生:小魚在水里游來游去。
師:小魚游來游去好象在干什么呢?
生:小魚好象在捉迷藏。小魚好象在做游戲。這些小魚好象在唱歌、跳舞。
師:我們小朋友說得真好,那誰能連起來說一說:小河里,魚兒有的像在(),有的像在(),還有的像在()……,它們玩得()。(出示句式)。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十一
記得小時候學習課文的時候,覺得寫的很好很美,但現在讀起來又有了一些另類的體會,那就是父輩的教育問題。
文中,父親讓孩子說一下花生的好處,最后自己說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也必須挖起來才知道。這句話現在一讀就覺得有些不妥,你想想,埋在地里別人必須挖起來才知道有沒有果實就是最可貴的嗎?桃子、石榴、蘋果掛在枝頭上就賤嗎?做人要深藏不露,還是才華橫溢?做事是偷偷摸摸,還是光明磊落?要知道這如果是對孩子說的話,對他一生的影響都會很大,所以作者后來起筆名“落花生”。
實際上人之外的東西本身都是沒有貴賤好壞有用無用之分的,但人的主觀性一定要根據對人的用處去將外物歸類。電影《霍元甲》中田中安野說茶有高低和品性之分,霍元甲則認為茶品的上下高低,不是由茶本身決定的,而是由人來選擇的。喝茶是一種心情,茶品的高低只不過是一種選擇.這句話說得真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也說明不同的人對事對物都有不同的看法,也導致做人的不同,這也許就是張三之所以是張三,李四之所以是李四吧。
文中父親對孩子們的希望是“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句話本身沒錯,但在落花生文章里面,也就是順帶打擊了桃子之流,說桃子石榴蘋果這些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果實是只講體面而對人沒有好處的東西。
我想,不管哪個時代,做人都要做既很有用又體面的人。
附:霍元甲中的對話。
田中安野:霍先生這么說,難道當真不懂茶?
霍元甲:不是我不懂,是我不愿意懂。我不想將茶分出高低。是茶就好。
田中安野:可是這茶卻有高低和不同品性之分。
霍元甲:什么是高?什么是低?
霍元甲:它們本身都是生長與/自然當中,并沒有高低之分。
田中安野:看來閣下真不懂,否則的話,自然會品出高低。
田中安野:哦?為什么?
霍元甲:喝茶是一種心情,如果你的心情中了,茶的.高低還有那么重要嗎?
霍元甲:我想是這樣的。
田中安野:那么先生,安野想請教,既然武術沒有高低之分,為何還要比武競技呢?
霍元甲:我以為,世上的武術確實沒有高低之分,只有習武的人才有強弱之別,通過競技我們可以發(fā)現和認識一個真正的自己,因為我們真正的對手,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我讀完《落花生》這一課產生了許多感想,我對課文中的父親、母親還有孩子們很佩服。
課文第一自然段“母親說”的那段話:“讓它荒著怪可惜的,你們那么愛吃花生,就開辟出來種花生吧”。從“母親”說的這段話里知道了母親很勤勞,也很辛苦,母親也可以在外面買點花生可是她讓她的孩子盡過勞動來鍛煉自己的孩子,讓她的孩子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父親說的那段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fā)“花生的好處有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比如我們有的同學穿的好,吃得好、戴的好但是不好好學習。這篇課文使我懂得了要做踏踏實實的人要像花生一樣,不要做外表好看內心不美的人。
課文中“我”說的那段話,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比人沒有好處的人。
能為他人和自己創(chuàng)造財富的人才叫有用的人,我要做有用的人不會讓爸爸媽媽和老師操心。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十二
《落花生》是一篇敘事散文,著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jié)的經過,通過對花生好處的談論,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作者把種花生、收花生作為次要內容,寫得比較簡略;把在過收獲節(jié)時談論花生作為主要內容,寫得比較詳細,并在看似隨意的家常談話中,揭示出應該做什么樣的人的人生哲理。行文樸實、自然、親切,引人深思,耐人尋味。
作者許地山,現代小說家、散文家。筆名落華生,原籍臺灣臺南。祖籍福建。文學研究會發(fā)起人之一。1922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后留學美國、英國,赴印度研究佛學?;貒笤谘嗑┐髮W、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任教,抗日戰(zhàn)爭前后在香港大學任教,并從事進步文化活動。創(chuàng)作的小說中表現出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傾向,著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等作品;翻譯了《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等文學作品;編著有《印度文學》及《中國道教史》等。
課題《落花生》有兩層意思?;ㄉ奶攸c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在植物學上就叫它――落花生;第二,是作者始終沒有忘記父親對他的教誨和希望,并以“落花生”作為自己的筆名,時刻激勵自己,做一個像落花生一樣的人,并用行動實踐了這一心愿,成為優(yōu)秀的作家。
課文背景:許地山的父親許南英,進士出身,是位愛國詩人,也是位頗受百姓愛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曾率領臺灣人民苦撐危局,死守孤城臺南。他將多年積蓄全部充作官餉,堅決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臺灣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當亡國奴,就攜眷搬到祖籍福建龍溪。在許地山十四五歲時,他出任廣東省三水縣縣令,全家住在衙內大院里。他們家的后園有半畝空地,許地山的母親建議開辟出來種花生,這就是課文中所寫的事。許地山小時,父親曾以“落花生”作比,要求子女們?yōu)槿俗鍪乱_踏實地,不求虛榮,給許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許地山以后不僅寫了《落花生》一文追憶父親的教誨,而且以“落華生”為筆名勉勵自己。
許地山寫此文的時代背景是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清政府的,使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作者許地山的父親出于愛國之心,毅然拋棄家產,攜全家回福建定居,過著清貧的生活,父親教育子女為人做事要踏踏實實而不求虛榮。當時的社會達觀顯貴雖然外表好看,卻都是寄生蟲,于是,許地山借文章抨擊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現象當然既有積極的意義。星轉斗移,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人們的價值觀念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于是,產生了與許地山反映的價值取向不一致的現象。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十三
《彷徨》是魯迅的小說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說十一篇。首篇《祝?!穼懹?924年2月16日,末篇《離婚》寫于1925年11月6日,實際的時間跨度是一年半多。整部小說集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彷徨》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十五版次。此后印行的版本都與初版相同。
《祝?!穼懴榱稚┖翢o希望、就是有點希望也要被撲滅的一生;
《在酒樓上》寫曾經激進的青年呂緯甫,最終回到子曰詩云的教授之中;
《幸福的家庭》其實在經濟的壓迫之下并不幸福;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十四
江南課文是中國古代經典詩歌的代表之一,它以其獨特的美感和深刻的內涵,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欣賞。在讀過江南課文的這段時間里,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和美好情感,同時也有了自己的一些體會和思考。
江南課文是中華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它以其獨特的表現手法和深刻的文學內涵,成為了世界文化寶庫中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之一。其所蘊含的情感與哲理深度,以及所傳達出的文學思想和文化精髓,都是我們今天深入了解和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江南課文中的山水人情、人文精神、情感認識等方面都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些都是我們在當今世界文明中尋求精神價值的重要依據。
江南課文所描繪的自然景觀,如江河、山峰、鄉(xiāng)間景象等,都是以水鄉(xiāng)風光為背景,以“流水落花春去也”等句子為代表的詩句流傳至今。這些景象生動地展現了江南地區(qū)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江南地區(qū)的山水情懷與文化氣息,更從中領悟到了關于自然和人的和諧共處的文化內涵。
江南課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獨具特色,無論是詩人本身的性格特征,還是靈魂深處所萌發(fā)的情感感受,都是造就江南課文的重要因素。江南課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詩人自身、環(huán)境中的人物等,都表達了古人對生命、自由、愛情、友誼等的感悟和思考,這些都是我們應該珍惜和繼承的寶貴精神財富。
江南課文對于中國文化的貢獻及其對世界文化的影響,無疑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影響。它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底蘊,同時,也給我們的精神生活帶來了啟迪和提高。我們可以從中尋找對于當前生活的啟示和對于未來的思考,進一步深入挖掘和宣揚文化價值。
讀完江南課文,我對生命、自由、愛情和人生的價值等方面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認識。在閱讀過程中,我深受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和哲理思考所感染和熏陶。這些句子、詞語以及意境和表述都讓我意猶未盡,也讓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關注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同時,它也推動了我進一步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了我對于傳統文化的尊重和關注,讓我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更加深入地拓展文化視野。
在結束這篇文章之前,我想強調的是,江南課文并不是只屬于歷史,它仍舊賦予我們啟示和啟迪,讓我們從中尋找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再去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美好未來。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十五
《口技》一文,在場面描寫上,尤其對熱鬧場面的描寫十分生動、形象、細膩,頗具特色。
首先,大凡要寫好一個場面,尤其是熱鬧場面,先要有一個全面的鳥瞰圖。
《口技》一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段)是寫表演前的準備和全場的情況的。而在這段文字的開頭,就有一幅“鳥瞰圖”似的場面描寫。文章開頭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落筆扣題,總寫一筆,點出了地點(“京中”)和人物(“善口技者”)。接著就點明表演的場合“會賓客大宴”。作者在此著墨寥寥,未加鋪陳,但是,卻從總體著眼,概括地寫出了全場總的氣氛和景象。作者將一幅熱鬧的生活畫面鮮明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其次,除了全面的鳥瞰圖似的描寫外,作者又攝取了有典型性的特寫近鏡頭。
如在“會賓客大宴”描寫之后,緊接著就寫了“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無敢嘩者”這一場面。作者至此使用了工筆的畫法,把那種在場面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場合(“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人物(“口技人坐屏障中”及“眾賓團坐”)、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表演效果(“少頃……無敢嘩者”),都作了細膩的、真實生動的刻畫和描繪。
總之,用全場鳥瞰筆法,寫出了總的氣氛;而近鏡頭的特寫,則將人物、道具、口技效果具體真實地顯現出來。而在場面描寫中鳥瞰和特寫是經常結合在一起而又是交叉使用的。它不可舍此而就彼,亦不可舍彼而就此。
再有,《口技》一文對場面的描寫,尤其是對熱鬧場面的描寫,除寫得有條不紊,嚴謹有序外,還寫得錯綜復雜,變化多姿。
如在第二部分(第二、三、四段)中,是寫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聽眾反應的。這段文字寫得有條不紊、嚴謹有序,如:
表演的順序:首寫表演前的情況;次寫表演者的表演;末寫表演的結束,再現表演者和道具。
表演的.過程:有開端,有發(fā)展,有高潮,有結束。
場景的交代:1、設置屏障的場地;2、在表演進行中有:一家四口人在室內活動的場面,在救火時喧鬧紛亂的場面;3、表演完畢后場景的再現。
對口技本身的描繪:如以聲響而言,它是由遠及近,由外及內,由物及人,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由微弱而喧鬧,由緩慢而急快,由簡單而紛繁,由一家而涉及鄉(xiāng)鄰。各聲并出,紛至沓來,直至萬籟俱發(fā),莫名其端時,真使人應接不暇,嘆為觀止!
寫聽眾的反應:開始“撫尺一下”之后是靜場,“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在表演進行中,寫一家四口人的活動時,始則寫其“滿坐賓客無不伸頸,……”,繼則寫其“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在救火的場面中,則寫其“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幾欲先走”;最后表演完畢,“撤屏視之”,仍是簡單的道具。
賓客驚嘆的神態(tài),可想而知。
作者的贊語:由“眾妙畢備”“以為妙絕”,到“凡所應有,……不能名其一處也”。在寫出其精妙的表演和觀眾的反應之后,又加上作者的贊語,更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
以上所有這些,無不寫得有頭有尾,眉目清晰,層次井然,嚴謹有序。同時在這中間,作者又根據表現口技表演的需要,從聽眾的角度,按照表演的先后順序,把其他各個方面穿插其間,交替照應,糅合熔鑄,連綴編織,把一個寫得有條不紊、嚴謹有序的場面又描繪得錯綜復雜、變化多姿。如在第二部分中:
第二段寫一家四口人的聲音,“一時齊發(fā)”,“眾妙畢備”,形成文章第一次高潮時,作者卻把筆鋒一轉,將視線投向聽眾,引出“伸頸,側目,微笑,默嘆”八字,把全神貫注、贊賞陶醉的聽眾神情刻畫得惟妙惟肖。
第三段寫一家人復睡入夢,恢復安靜的情景時,有鼠聲、盆器翻傾的響聲和夢中的咳嗽聲,卻以動見靜,襯托出靜夜的特征。這是前面高潮的余波,一起一落,又增波瀾。
第四段寫一個緊張救火的場面時,文章起得突然,猶如平地**,打破了寧靜狀態(tài),由臥室引向火場,將兩個場面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文章的高潮。把一個千頭萬緒、千變萬化、千言萬語、千呼萬喚、千鈞一發(fā)、千難萬險、千差萬別、千真萬確的場面刻畫得淋漓盡致,熱鬧極了!
如此行文的錯綜復雜,跌宕不已,就使得文章波瀾迭起,搖曳多姿。
還有,它既要描寫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的生活畫面,又要反映豐富多彩的斗爭生活。前者如描寫了以一家四口人在臥室內的活動為中心的生活畫面;后者又反映了在救火場面中的斗爭生活,從而展現了復雜多變的故事情節(jié),并刻畫了眾多人物的音容情態(tài)。
至于文章的結尾,則與開頭相呼應,起落分明。表演結束,場景再現,文亦戛然而止,煞得干脆有力。道具的重現,強調其表演工具的簡單,突出其技藝在“口”,點明題意。這種繪聲繪色的描寫,讀來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怎不令人心馳神往,為之喝彩叫絕!
總之,場面的描寫是要有所選擇的,是應有其明確目的的。而在文藝作品中,場面的描寫是用來顯示人物活動的典型環(huán)境,烘托人物,渲染氣氛,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深化主題思想的。《口技》一文中的場面描寫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十六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明崇禎十六年進士,改庶吉士。順治三年,以安慶巡撫李猶龍薦,授國史院庶吉士。五年,改禮科給事中。六年,疏請“敕撫、按、道恩詔清理刑獄,勿任有司稽玩。條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許專疏上陳”。又請重定會試下第舉人選用例,以廣任使。又請敕各省督撫勿濫委私人署州縣官。諸疏皆下部議行。尋轉工科。
八年,世祖親政,疏請令都察院甄別各省巡按,下部院會議,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是歲,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請災地漕米改折,視災重輕定折多寡。既,又言:“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銀,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折重運輕,其弊不一。請敕漕臣密察嚴劾?!鄙喜⒉杉{。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當鎖禁,得旨允行。遷兵科都給事中,乞歸養(yǎng)。
康熙五年,起補戶科給事中。九年,考滿內升,命以正四品頂帶食俸任事。故事,給事中內升,還籍候補。留任自文然始。文然與魏象樞皆以給事中敢言負清望,號“姚魏”。十年,兩江總督麻勒吉坐事逮詣京師,仍用鎖系例。文然復上疏論之,上諭:“自后命官赴質,概免鎖系,著為令?!?/p>
尋遷副都御史,再遷刑部侍郎。十二年,調兵部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統張所養(yǎng)劾將軍柯永蓁徇私縱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罷。遷左都御史。十三年,疏言:“福建耿精忠、廣西孫延齡皆叛應吳三桂,中間阻隔,賴有廣東。精忠將士舊駐其地,熟習山川形勢,倘與延齡合謀相犄角,則廣東勢危。江西境與福建、廣東接,倘侵據贛州南安,驛道中斷,餉阻郵梗。宜駐重兵通聲援?!鄙霞渭{之。陜西提督王輔臣叛,河南巡撫佟鳳彩引疾,上已許之:文然言河南近陜西,流言方甚,鳳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視事,上為留鳳彩。
文然屢有論列,尤推本君身,請節(jié)慎起居。孝誠皇后崩,權攢鞏華城,上數臨視,文然密疏諫,且引唐太宗作臺望昭陵用魏徵諫毀臺事相擬,上亦受之,不怫也。十五年,授刑部尚書。時方更定條例,文然曰:“刃殺人一時,例殺人萬世,可無慎乎?”乃推明律意,鉤稽揅討,必劑於寬平,決獄有所平反,歸輒色喜。嘗疑獄有枉,爭之不得,退,長跪自責。又以明季用刑慘酷,奏除廷杖及鎮(zhèn)撫司諸非刑。十七年,卒,賜祭葬,謚端恪。
(選自《清史稿》)。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勿任有司稽玩稽:拖延。
b.勿濫委私人署州縣官署:部署。
c.以給事中敢言負清望負:享有。
d.仍用鎖系例系:禁錮。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
b.“黜陟”指人才的進退,官吏的`升降。
c.“乞歸養(yǎng)”請求辭職回家。
d.“視事”1日時指官吏到職辦公。
6.下列對b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姚文然直言敢諫。他上疏請求朝廷清理刑獄,請求重定會試時落第舉人的選用標準,用六個等次考核各省巡撫,大臣獲罪不應用枷鎖等,多被皇帝采納。
b.姚文然關愛百姓。江南、浙江遭遇水災時,他請求根據災情的輕重將漕米賦稅削減并折換成銀兩,以減輕災區(qū)負擔。決獄有所平反,他就面帶喜色;如果有冤案,他就爭辯,不得時就很自責。
c.姚文然重視法律。當朝廷要更定條例時,他認為條例能殺人萬世應慎而又慎,務求刑律寬平,以明末酷刑為戒,上奏廢除廷杖。
d.姚文然通曉軍務。在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間,查究柯永蓁徇私縱恣案件,上奏耿精忠和孫延齡合謀將危及廣東,應在江西駐扎重兵對廣東予以聲援。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條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許專疏上陳。
(2)考滿內升,命以正四品頂帶食俸任事。故事,給事中內升,還籍候補。
【答案】。
4.b。
5.c。
6.d。
7.(1)(5分)頒發(fā)赦令之外,有值得憐憫原諒的,允許專門上疏陳述。(“矜”“宥”“陳”各一分,大意二分)。
(2)(5分)考核期滿升補京職,敕命以正四品頂戴享受俸祿擔當大事。按舊例,給事中升補京職,先要回到原籍待補缺額。(“考滿”“故事”“候補”各一分,大意二分)。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5.
試題分析:解答此題,應結合著該詞語所在的語段及具體語境分析,c項,“乞歸養(yǎng)”理解不正確,由其具體語境可知,正確的解釋應為“請求辭職回家奉養(yǎng)父母”。所以選c。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6.
試題分析: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d項,“上奏耿精忠和孫延齡合謀將危及廣東,應在江西駐扎重兵對廣東予以聲援”,是在左都御史任上,不是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間。所以選d。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7.
試題分析: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guī)范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矜”“宥”“陳”“考滿”“故事”“候補”。
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姚文然,字弱侯,是江南桐城人。明朝崇禎十六年考中進士,改為庶吉士。清順治三年,經由安慶巡撫李猶龍舉薦,被授予國史院庶吉士官職。順治五年,改任禮科給事中官職。順治六年,給朝廷上書請求“敕命巡撫、巡按、尋道各級御史根據皇上降恩的詔書清理各地刑事案件,不要任由有司官員拖延輕視。頒發(fā)敕令之外,有值得憐憫原諒的,允許專門上疏陳述”。又請重新審定會試落第舉人選用的方法,來廣泛地使用人才。又請求敕令各省督撫不要胡亂委托私人暫代州縣的官職。每個建議都下到禮部商議施行。不久轉任工科。
順治八年,世祖親政,姚文然上疏請求讓都察院甄別各省的巡按御史,與下屬部院會同商議,按照六個等次考核,罷黜或晉升有所不同。這一年,江南、浙江遭遇水災,姚文然請求將受災地區(qū)所應繳納的漕運糧食折成銀兩,視災情的輕重定折多少?;噬弦徊⒉杉{。順治十年,姚文然上疏說大臣獲罪不應當用枷鎖禁錮,得到圣旨允許施行。后來姚文然升任兵科給事中,請求告老懷鄉(xiāng)。
康熙五年,起用補任戶科給事中。康熙九年,考核期滿升補京職,敕令以正四品頂戴享受俸祿擔當大事。按舊例,給事中升補京職,先要回到原籍待補缺額。留下直接任命從姚文然開始。姚文然和魏象樞都憑借給事中敢于直言享有美好的聲望,號稱“姚魏”。康熙十年,兩江總督麻勒吉因為犯法被逮捕送到京師,仍然采用枷鎖禁錮舊例。姚文然又上疏論及此事,皇上曉諭:“從此以后朝廷命官回京接受審察,一概免除枷鎖禁錮,并且寫入法令?!?/p>
不久升任副都御史,再提升為刑部侍郎。十二年,調任兵部都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統張所養(yǎng)彈劾將軍柯永蓁為了私情肆意放縱,讓姚文然前往查究,柯永蓁因此被罷免。姚文然升任左都御史。十三年,上疏說:“福建耿精忠、廣西孫延齡皆背叛朝廷順應吳三桂,中間有所阻隔,依賴廣東。耿精忠的將士過去曾駐守過廣東,熟悉廣東的山川形勢,如果與孫延齡合謀形成犄角之勢,那么廣東的局勢就很危險了。江西邊境與福建、廣東接壤,如果他們入侵占據贛州南安,那么驛道就會中斷,糧草和通訊就會受阻。應當在江西駐扎重兵來聲援廣東?!被噬虾芨吲d地采納了他的建議。陜西提督王輔臣叛亂,河南巡撫佟鳳彩托病辭官,皇上已經答應了他;姚文然說河南靠近陜西,流言正盛,佟鳳彩深得民心,應該讓他留取治事,皇上因此留下了佟鳳彩。
姚文然多有上書,尤其以皇上身心健康為本,請求皇上注意起居休息。孝城皇后駕崩,暫且停殯在鞏華城,皇上多次去看,姚文然上疏勸諫,并且引用唐太宗造臺望昭陵后聽取了魏徵的建議拆毀望臺的事情比擬,皇上也接受了,沒有生氣。十五年,姚文然被授予刑部尚書。當時正在更定法律,姚文然說:“刀殺人一時,法令殺人萬世,怎能不慎重呢?”于是闡明法律的意圖,查考研討,務必使法律達到寬大公平。判決訴訟的案件有所平反,回去就面有喜色;曾經懷疑有冤案,力爭而沒有成功,退下后,長跪自責。又因為明末用刑殘酷,上奏朝廷廢除廷杖之刑以及鎮(zhèn)撫司各項嚴酷的刑罰。十七年,去世,賜予祭葬儀式,謚號“端恪”。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十七
1、理解詩歌內容,學會用不同的語氣有表情的朗誦詩歌。
2、進一步認識秋天的自然景色,感受秋天的美。
3、提高對文學作品的興趣,發(fā)展想象力。
4、培養(yǎng)幼兒大膽發(fā)言,說完整話的好習慣。
5、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積發(fā)幼兒的想象力。
活動準備。
活動過程。
1、出示圖片談話導入活動。
這是什么季節(jié)?你是怎么知道的?
2、教師朗誦詩歌,幼兒欣賞。
(1)詩歌里都說了些什么?
(2)一片樹葉飄呀飄好像什么?
(3)幾片樹葉飄呀飄又好像什么?
(4)秋天來了,為什么燕子、蝴蝶不見了?
3、幼兒跟老師一起朗誦詩歌。
4、教師與幼兒輪流分組朗誦詩歌。幼兒邊看圖邊朗誦詩歌。
5、提醒幼兒用不同的語氣有感情地朗誦。
秋天一片樹葉飄呀飄,好像空中飛小鳥,幾片樹葉飄呀飄,好像蝴蝶在舞蹈。
片片樹葉片呀飄,咦!燕子飛走了,蝴蝶不見了,??!我知道,我知道,秋天來到了。
教學反思:
新課程的理念是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顒又?,我緊緊把握這個理念,使幼兒在積極愉快的氣氛中以游戲的形式,讓幼兒輕松地認識、理解了學習內容。課上的氣氛也是很活躍的,發(fā)言也很積極,較好地達到了預期設計的活動目標。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十八
近日,本人在重溫初中語文時,關注到了江南課文。在此,本人將就個人閱讀江南課文的感受和體會進行分享。文章將從文學的角度對江南課文進行剖析,一起來欣賞江南課文吧!
江南課文系指明清時期,以南方都市文人為代表,寫成的一些反映江南風物、鄉(xiāng)土風情、人情世態(tài)的文章。其風格獨特,文脈延續(xù),并對后代文學有著重要影響。江南課文多用于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修養(yǎng),同時它也是一種流派、是明清文學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梢哉f,江南課文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我們了解傳統文化的一扇窗口。
江南課文的文學表現形式以細膩、獨特的情感描寫為主要特征,然而其中體現的是一種人文情懷。課文中描繪了豐富的自然景色,表現了深厚的鄉(xiāng)土情懷和人文情感。例如《東籬樂府》中反映了一種群眾性的豐收喜慶,凝聚了人民群眾的力量,詮釋了傳統農耕文化對于人們的重要性。這種呈現方式,反映出作者深厚的情感,展現出豐富的人文精神。
江南課文在語言方面是一種藝術,在表達上追求獨特性與變化,例如隱喻、比喻、疊句等修辭手法,在很多句子里還有一些詩意,這種語言藝術使課文更富有思考與深意。例如《錦瑟》就是一篇經典的江南課文,文中用生動的語言,抒發(fā)對逝去時光的緬懷和思念,久久留連,讓人感受到時間的轉瞬即逝和痕跡的永恒。江南課文在語言上的運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和欣賞美的機會。
教師執(zhí)教江南課文需要注意的是,本著適合學生閱讀的原則,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良好的情感品質、高尚的人文精神等方面。例如,教學時可以要求學生就某一篇江南課文寫一篇讀后感,要求學生結合課文作者的人文情懷以及歷史時代背景,來發(fā)表論述自己的理解和認識。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預備知識,來調整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寫作能力。
江南課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佳品之一,對于我們當代人們有著重要的現代意義。江南課文以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節(jié)令風俗等為敘事的素材,通過藝術手法使得課文充滿著人文情懷,流露出對生活的熱愛與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江南課文具有著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現代價值。對于當代的我們,閱讀江南課文可以啟示我們思考各種美好和回歸本真之道,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世界,感悟自然與文化的交融之美。
在總結上述文章之前,本人也希望在這里向江南課文的各位作者致以由衷的敬意。正是因為你們的杰出作品,才使得江南課文這門學科得以被我們所了解和認識。閱讀江南課文,就是在贊美一種正直、美好、充滿人文情懷的精神世界。
江南春課文解析篇十九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詩其第一首,作者泛憶江南,兼包蘇、杭,寫春景。
全詞五句。一開口即贊頌“江南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帮L景舊曾諳”一句,說明那江南風景之“好”不是聽人說的,而是當年親身感受到的、體驗過的,因而在自己的審美意識里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了“憶”字。接下去,即用兩句詞寫他“舊曾諳”的江南風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薄叭粘觥?、“春來”,互文見義。春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艷;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在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綠,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在這里,因異色相映襯而加強了色彩的鮮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聯系起來,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聯系起來,為的是異色相映襯。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于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說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于洛陽的《魏王堤》七絕云:“花寒懶發(fā)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季節(jié),洛陽卻“花寒懶發(fā)”,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711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