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總結,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劣勢,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發(fā)展機會。總結有助于我們發(fā)現自己在學習或工作過程中的弱點,并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希望下面這些范例能夠對大家的寫作提供一些借鑒。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一
2、感受中華兒女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和意志。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認識白楊:看一看白楊樹,查一查白楊樹的相關資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紹和《白楊禮贊》的寫作背景。
二、導入新課:
1、樹是大自然中一道美麗的風景,我們欣賞過“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柳的風韻,我們瞻仰過”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們也遙望過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的梅的倩影。這節(jié)課我們將走近白楊樹的生命。
但是這節(jié)課,我們卻要隨著茅盾的筆回到抗日戰(zhàn)爭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兒生長的白楊樹是一種什么樣的英姿。(多媒體播放西北高原的視頻,配以蒼勁、粗獷的鎖吶《黃土情》)。
2、檢查預習:
學生之間交流作者資料,教師加以補充、提煉,多媒體出示茅盾的照片,簡介及寫作背景介紹。
三、解讀文本。
1、聽課文朗讀,感知文章內容。
高原風景圖白楊特寫圖物人聯想圖。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屬于黃土地屬于白楊樹的另一種類?那是一種怎樣的樹?
用“白楊樹是的樹”的句式表達。
如“白楊樹是力爭上游的樹”
“白楊樹是質樸、堅強的樹”
“白楊樹是倔強挺立的樹”
……。
2、朗讀課文,理清思路。
(1)學生自由朗讀,教師給予朗讀指導,(即:把握基調,讀出感受,讀準節(jié)奏)。
(2)學生配樂朗讀,其它同學就三個方面給予評價。
生長環(huán)境外部形象內在氣質。
3、尋讀課文,品味美點。
語言猶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離不開精彩的語言,你認為文中哪些詞語、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動、富于表現力。
把它們摘錄下來,并且談一談你的理由,(先在小組內交流,每組選一個代表小組發(fā)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楊禮贊》一課詞語積累的卡片)。
教師為學生品味語言進行方法指導。如刪一刪、換一換、比一比等。
并對其回答做出補充和完善。
4、精讀語段,探究主旨。
理解象征手法關鍵在于找出象征本體和象征對象之間的聯系。白楊樹與農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爭中的精神之間的聯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師,你將如何為學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橋梁。(多媒體同步出示,白楊樹、農民、哨兵等圖片視頻,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其相似點)。
四、對話文本。
1、與文本對話。
“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贊美那貴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結尾為什么要寫“楠木”,你覺得多余嗎?為什么?
2、與作者對話。
有人說文章第5小節(jié),對白楊樹的形象的描寫,語言太過平實,沒有一般的寫景散文生動,甚至有一些詞語單調地重復“……筆直的干,筆直的枝?!薄八母沙J钦砂迅?,像加過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過人工似的?!?/p>
你是怎樣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白楊樹的形象描繪出來?
討論交流:表現樸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樸素的語言?
[此問題重在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意識,思辨的思維品質,不強調答。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二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感受文章的底蘊和情感,學習并積累文章的優(yōu)美語言。
2、領會烘托、對比、先抑后揚、象征等手法表現主題的寫法,并靈活運用到課外閱讀和寫作中。
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了解“禮贊”的內涵,領會作者熱情謳歌中華民族保家衛(wèi)國的偉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繼承和發(fā)揚當年抗日軍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把自己鍛煉成不怕困難的生活強者。
三、過程與方法:
1、從課內往課外拓展,將“讀”“寫”“考”三者緊密結合起來。
2、上課重點放在思考感悟和動筆訓練。
3、先學后教,教為學服務,在學生的難點處適機點撥。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情感與結構,學習象征等手法。
2、教學難點:理解第二段的內容及作用。
五、教學安排:兩教時。
第一教時:整體感知,把握線索結構和感情基調等)。
第二教時:合作探究,賞析本文的藝術手法及其妙處。
1、復習舊課,明確主題。
2、究一:品味本文在構思方面的藝術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寫景物遣詞造句的特色。
4、總結本節(jié)課內容要點。
5、布置作業(yè):寫兩個作文片段,運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時。
一、導入,朗讀全文。
二、復習舊課,明確主題。
(一)問題導學,復習舊課。
(二)明確主題:
本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寫了白楊樹的生長環(huán)境、外在形態(tài)和內在品格三方面的特點,運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揚等手法,通過對白楊樹不平凡的形象的贊美,歌頌了北方軍民團結抗戰(zhàn)、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品質,進而歌頌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構思方面的藝術特色。
(一)賞析象征及其表現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與比喻有什么區(qū)別?
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象征主義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區(qū)別: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狀,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關人類的品質或人類組織的性質,而且也都從本質特征上考慮。
(2)一般的比喻,其喻體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題材,如果這類喻體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稱為象征體了。這種手法也稱為象征手法了,這是。個重要的區(qū)別標志。
(3)比喻適用于各類文體,象征一般只適用于抒情作品。
2、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是什么?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貴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楊樹本身特點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頑強。枝枝葉葉緊靠團結、力爭上游倔強挺立,不折不撓。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顯示了不軟弱,不動搖的頑強的精神,是樹中的偉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內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農民和在敵后廣大土地上守衛(wèi)家鄉(xiāng)的哨兵,也象征了在華北平原譜寫歷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為什么運用象征,而不直接寫抗日軍民呢?
“人貴直,文貴曲”。美文運用象征,使文章顯得含蓄委婉,讓意境更美,給讀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時,也可以逃過特定環(huán)境的政治劫難。
(3)“貴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說:我寫此散文是這樣想的。
(二)賞析先抑后揚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明確:描述完高原景色,寫景色給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壯”后“單調”,為寫見到白楊樹“驚奇地叫了一聲”作襯托,意在突出白楊樹蓄勢。強調白楊樹的生長環(huán)境不平凡,即給西北高原帶來無生機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單調的,給廣闊無邊的高原增添美感,讓人們耳目一新、賞心悅目。
明確:先說長得太挺直的白楊樹稱不上“樹中的美女子”,看似個缺點,而后強調它與西北風抗爭的氣質像是“樹中的偉丈夫”。貶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強調高大的白楊樹具備的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堅強不屈等氣質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贊美的部分??梢?,白楊樹屬于內在美勝于外在美的一種樹!
四、探究二:本文語言朗朗上口、生動形象,找出你認為寫得好的詞句,談談它的妙處。
(一)詞語運用準確、凝練、生動。
(1)第二自然段怎樣描寫高原景色的?在遣詞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學習的地方?
(2)課文第5段具體描寫白楊樹的樹干樹枝樹皮運用哪些形容詞?請找出來加以品賞。
明確:用“筆直”寫樹干樹枝;用“一律向上,緊緊靠攏”丫枝,用“片片向上”寫葉子;用“光滑”寫樹皮的質地,用“銀色”“淡青色”寫樹皮的顏色。用“倔強挺立”和“不折不撓”寫白楊樹外在形象的同時,也含蓄地贊美它的品格和氣質了!
(3)課文第7段用哪些生動凝練的詞語高度概括白楊樹的內在品格的?請找出來品賞。
明確:“偉岸”、“正直”、“樸質”、“嚴肅”、“溫和”、“堅強不屈與挺拔”。這些詞語與上文是否重復出現呢?沒有,作者有意避開重復運用,值得我們寫作上學習。這些簡潔凝練帶有歸納作用的詞語,這些詞語蘊含豐富,是對白楊樹的生長環(huán)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聯翩和反復咀嚼感悟得來的結果。它們恰恰與北方抗戰(zhàn)軍民的優(yōu)秀品質相吻合。
(二)運用比喻、擬人、排比、反問、對比的修辭手法,使語言富有感染力。
請同學們分別找出來,仔細品味。
四、總結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點。
五、布置作業(yè):
運用象征的手法,寫一種事物,給予熱情贊美。要求:
1、先寫外在特點,再寫內在精神,語句表達務必運用比喻或擬人的修辭手法,采用先抑后揚的技巧。
2、寫真情實感,支持順理成章,反對牽強附會。
3、字數不少于600字。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三
1、掌握“無邊無垠、坦蕩如砥”等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象征手法和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教學重、難點】。
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與象征手法。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圈點勾畫法、啟發(fā)式教學法。
【教學用具】。
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時數】。
一課時。
重點把握文章5、7兩段,揭示文章的象征意義及反問、排比修辭方法的運用,突出朗讀。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能力,推進民主、平等、和諧、友好,教學相長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指導學生觀察語文課本封面,簡要說一說畫中白楊樹的特點,并適當展開聯想,說說應用哪些詞形容白楊樹比較適合。
幻燈片:
的白楊樹。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課文錄音5—7段,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詞的寫法與讀音。并運用圈點勾畫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寫白楊樹的形態(tài)的。
三、再讀課文,把握要旨。
1、在學生回答白楊樹的外形特點后,與學生共同賞析課文第5段,感受白楊樹的形態(tài)美,并指導朗讀。
2、拋出問題:作者對白楊樹還做了哪些描寫。由此導入第7段。賞析本段,要求學生將四句反問句改成陳述句,并比較、朗讀、感受白楊樹的內在美。
幻燈片:
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
3、拋出問題:讀到這里,難道同學們還覺得本文僅僅是寫白楊樹嗎?
4、講解什么是象征。
幻燈片:
象征是……。
四、課外拓展,領會象征。
1、適當擴展聯想,加深對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燈片:
綠色——長城——。
2、聽歌曲《白樺林》從中感受象征的含義。
幻燈片:
《白樺林》歌詞。
……。
3、課后閱讀散文《白楊》,理解文中內容及象征手法,并與《白楊禮贊》做比較閱讀。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四
一、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
提問:茅盾是筆名,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他寫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黨中央給予他是“我國現代進步文化先驅者和偉大革命文學家”的高度評價。
《白楊禮贊》寫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時,正處于抗日戰(zhàn)爭的相持階段。這期間,他看到了國xx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xx的種種事實,也欣喜地看到了廣大的北方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一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掃蕩”,鞏固和發(fā)展了敵后的抗日根據地。作者從解放區(qū)人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奮,滿懷激情地寫下了《白楊禮贊》等散文。由于當時作者生活在國xx統(tǒng)治區(qū),沒有言論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我們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二、要求學生輕聲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練習。
文章一開始就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接下來并不說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寫景色,交代了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huán)境。第4自然段承上啟下,又回到了對白楊樹的贊美。第5、6自然段描繪了白楊樹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楊樹象征為,點明了主題。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責,贊美白楊樹收尾。
按照這條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對白楊樹的崇敬、贊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寫黃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huán)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體描繪白楊樹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點明了文章的主題。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楊樹與楠木對比,表達鮮明的愛憎,再次贊美白楊樹。
三、講讀課文。
1、教師讀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點撥:文章開門見山,一開始就抒發(fā)對白楊樹崇敬、贊美的強烈感情。那么白楊樹為什么“實在是不平凡的”呢?為什么要“贊美白楊樹”呢?文章不馬上回答這個問題,而接著寫了黃土高原的景色。這樣寫的作用何在,我們留在下堂課再研究。
在描繪白楊樹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爭上游”一詞概括了白楊樹形象總的特點,采用的是擬人手法,給白楊樹以人格化。下面分別從干、枝、葉、皮四方面寫它們的特點。干,突出它的直;枝,強調它的直而緊靠;葉,寫它的向上;皮,則主要寫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過這些特點的描寫,給人以正直、團結、進取、質樸、力爭上游的印象,涵義十分深刻。
在刻畫白楊樹的性格時,作者用“倔強挺立”總寫它的性格特點,并用“參天聳立”、“不折不撓”等詞語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楊樹在險惡的環(huán)境中堅強不屈的斗爭性格。
這一段描寫了白楊樹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們透過白楊樹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從而產生崇敬、贊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發(fā)了這種感情,突出了白楊樹的不平凡。
由學生朗讀第5、6自然段,要求讀出感情。
四、布置課外作業(yè)。
朗讀全文,體會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五
一、課堂練習。
解釋下列黃色框框內的詞語的意思:
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fā)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倔強挺立——頑強不屈,不可動搖或摧毀。
參天聳立——高高地立著,聳入空中。
不折不撓——折磨不了,壓迫不倒,形容意志堅強。
二、學習第四段。
學生朗讀、議論后,教師歸納:
作者先運用比喻、對比的方法,并一連用了“偉岸”、“正直”“樸質”“嚴肅”等七個詞語(與第5自然段呼應),有力地贊美了白楊樹是樹中的偉丈夫。
下面又一連用了四句排比反問句,寫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意思一句比一句擴展而深化,含意雋永,發(fā)人深思。第一個“難道”是總提,啟發(fā)人們深思:不應該只覺得它是樹;后面三個“難道”,就由淺入深地寫出了它的象征意義第二個“難道”,由白楊樹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的性格出發(fā),把它象征為北方農民。第三個“難道”,進一層由白楊樹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發(fā),把它象征為在敵后堅強不屈地守衛(wèi)自己家鄉(xiāng)的哨兵。第四個“難道”,由白楊樹的“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品質出發(fā),把它象征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楊樹與北方農民聯系起來,.總結了它們的相似之處:一是“極普遍,不被人重視”,二是“有極強的生命力”。兩個“象征”,寫出了贊美白楊樹的原因,點明了主題。
三、指導學生朗讀第7、8自然段。
為了幫助學生朗讀好四個反問句,可先要求學生把四個反問句改寫為陳述句,并加以比較,以體會運用反問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陳述句的語句來讀,語氣就要軟弱得多了。反問句寓答于問,以反問的形式表達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學生在朗讀時,一定要讀出反問的語氣,同時,還要注意重讀和停頓。(教師作示范,學生反復朗讀。)。
教師歸納:第二段,寫黃土高原的景色,起兩方面的襯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楊樹生長的環(huán)境,作者抓住了黃土高原的特點——“黃綠錯綜”的色彩和“無邊無垠,坦蕩如砥”的地勢,點出了它的“雄壯”、“偉大”,對描寫白楊樹起了正面襯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單調“、“懨懨欲睡”與白楊樹的“傲然地聳立”相對照,又起了反襯作用。意思是黃土高原雖然偉大、雄壯,但離開了白楊樹,還是有單調之感,所以白楊樹更值得贊美。
第五段,以白楊樹與楠木對比,斥責國xx反動派,再次贊美白楊樹,其作用是加強了文章的戰(zhàn)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作結,愛憎分明,感情強烈,回應開頭,十分有力。
五、聽朗讀唱片(或教師范讀),并引導學生歸納主題思想和寫作特點。
這篇課文通過對白楊樹的崇敬、贊美,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爭意志。
本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象征手法的巧妙運用。通過象征,來抒發(fā)自己強烈的感情,歌頌黨和人民群眾。在運用象征手法時,必須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間,在特征的表現上具有共同之處。如白楊樹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緊向上的枝枝葉葉,樸質的皮,以及倔強挺立的斗爭性格,正和黨領導下的北方農民的正直、樸質、團結、進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爭中的堅強精神相一致,所以用來象征,就非常貼切自然。
六、布置練習:
完成“思考和練習五、六”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六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的象征手法。
2、理解和學習白楊樹所象征的正直、質樸、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革命品質。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象征手法,在記敘中抒情。
三、課時安排。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教時。
一、教學重點。
理清全文脈絡;重點講讀第三段。
二、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
(二)、要求學生輕聲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練習。
按照這條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對白楊樹的崇敬、贊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寫黃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huán)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體描繪白楊樹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點明了文章的主題。?。
出它們什么特點,具有什么深刻涵義?
由學生朗讀第5、6自然段,要求讀出感情。?。
(四)、布置課外作業(yè)。?。
朗讀全文,體會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
歸納主題和寫作特點。
二、教學步驟。
(一)課堂練習。
解釋下列加橫線的詞語的意思:
倔強挺立——頑強不屈,不可動搖或摧毀。?。
參天聳立——高高地立著,聳入空中。?。
不折不撓——折磨不了,壓迫不倒,形容意志堅強。?。
學生朗讀、議論后,教師歸納:?。
(五)、聽朗讀唱片(或教師范讀),并引導學生歸納主題思想和寫作特點。?。
本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象征手法的巧妙運用。通過象征,來抒發(fā)自己強烈的感情,歌頌黨和人民群眾。在運用象征手法時,必須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間,在特征的表現上具有共同之處。如白楊樹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緊向上的枝枝葉葉,樸質的皮,以及倔強挺立的斗爭性格,正和黨領導下的北方農民的正直、樸質、團結、進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爭中的堅強精神相一致,所以用來象征,就非常貼切自然。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七
1、學習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學生理解和學習白楊樹所象征的正直、質樸、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革命品質。
象征手法,在記敘中抒情。
提問:茅盾是筆名,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他寫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黨中央給予他是“我國現代進步文化先驅者和偉大革命文學家”的高度評價。
《白楊禮贊》寫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時,正處于抗日戰(zhàn)爭的相持階段。這期間,他看到了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xx的種種事實,也欣喜地看到了廣大的北方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一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掃蕩”,鞏固和發(fā)展了敵后的抗日根據地。作者從解放區(qū)人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奮,滿懷激情地寫下了《白楊禮贊》等散文。由于當時作者生活在國xx統(tǒng)治區(qū),沒有言論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我們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文章一開始就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接下來并不說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寫景色,交代了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huán)境。第4自然段承上啟下,又回到了對白楊樹的贊美。第5、6自然段描繪了白楊樹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楊樹象征為,點明了主題。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責,贊美白楊樹收尾。
按照這條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對白楊樹的崇敬、贊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寫黃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huán)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體描繪白楊樹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點明了文章的主題。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楊樹與楠木對比,表達鮮明的愛憎,再次贊美白楊樹。
1、教師讀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點撥:文章開門見山,一開始就抒發(fā)對白楊樹崇敬、贊美的強烈感情。那么白楊樹為什么“實在是不平凡的”呢?為什么要“贊美白楊樹”呢?文章不馬上回答這個問題,而接著寫了黃土高原的景色。這樣寫的作用何在,我們留在下堂課再研究。
在描繪白楊樹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爭上游”一詞概括了白楊樹形象總的特點,采用的是擬人手法,給白楊樹以人格化。下面分別從干、枝、葉、皮四方面寫它們的特點。干,突出它的直;枝,強調它的直而緊靠;葉,寫它的向上;皮,則主要寫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過這些特點的描寫,給人以正直、團結、進取、質樸、力爭上游的印象,涵義十分深刻。
在刻畫白楊樹的性格時,作者用“倔強挺立”總寫它的性格特點,并用“參天聳立”、“不折不撓”等詞語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楊樹在險惡的環(huán)境中堅強不屈的斗爭性格。
這一段描寫了白楊樹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們透過白楊樹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從而產生崇敬、贊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發(fā)了這種感情,突出了白楊樹的不平凡。
由學生朗讀第5、6自然段,要求讀出感情。
朗讀全文,體會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八
1、掌握生字詞,了解作者、寫作背景。
2、熟讀課文,探究白楊樹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賦予白楊樹的精神。
熟讀課文,探究白楊樹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賦予白楊樹的精神。
教學難點:在閱讀中理解作者所賦予白楊樹的精神。
教學方法:誦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
1、課前播放歌曲《小白楊》引入。
2、解題“禮贊”的含義是什么?選擇下列義項。
a、表示高度的贊揚b、表示尊敬和贊美c、表示某種禮貌和風格。
3、作者簡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xiāng)烏鎮(zhèn)人。現代作家、文藝理論家、社會活動家。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等。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字詞預習。
無邊無垠()潛滋暗長()旁逸斜出()婆娑()虬枝()。
坦蕩如砥()懨懨欲睡()秀頎()椏枝()暈圈()。
2、自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畫出文中直接贊美白楊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白楊樹的情感。
點名讀畫出語句,強調懷著贊美之情。
三、再讀課文,探究主旨。
探究白楊樹之“不平凡”
要求:細讀課文,找出你所感受到的白楊樹不平凡的語句、段落,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贊美白楊樹的。
1、生長環(huán)境。
2、外部形態(tài)。
3、內在精神。
4、與楠木對比。
四、拓展遷移白楊樹生長習性。
白楊樹能在戈壁上生長,生命力強。喜光,不耐陰,耐嚴寒,零下40度的條件下無凍害。耐干旱氣候,但不耐濕熱,南方栽培易病蟲害,且主干彎曲常呈灌木狀。耐貧的輕堿土,耐含鹽量在0。4%以下的土壤,但在粘重的土壤中生長不良。深根性,根系發(fā)達,固土能力強,根蘗強??癸L、抗病蟲害能力強。壽命達90年以上。
總結:白楊樹尤其適合西北土質。
出示幾張景泰至白銀路邊的樹木照片,如今西北地區(qū)的植被數量、面積都在逐漸減少,當下正值植樹季節(jié),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并鼓勵身邊的人們多植樹,尤其是適合我們西北地區(qū)土質的白楊樹,改善我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共建美好家園!
五、布置作業(yè)。
積累字詞,背誦第7段。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一等獎篇九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了解作者、寫作背景。
2、熟讀課文,探究白楊樹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賦予白楊樹的精神。
教學重點:
熟讀課文,探究白楊樹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賦予白楊樹的精神。
教學難點:在閱讀中理解作者所賦予白楊樹的精神。
教學方法:誦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課前播放歌曲《小白楊》引入。
2、解題“禮贊”的含義是什么?選擇下列義項。
a、表示高度的贊揚b、表示尊敬和贊美c、表示某種禮貌和風格。
3、作者簡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xiāng)烏鎮(zhèn)人。現代作家、文藝理論家、社會活動家。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等。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字詞預習。
無邊無垠潛滋暗長()旁逸斜出()婆娑()虬枝()。
坦蕩如砥()懨懨欲睡()秀頎()椏枝()暈圈()。
2、自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畫出文中直接贊美白楊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白楊樹的情感。
點名讀畫出語句,強調懷著贊美之情。
三、再讀課文,探究主旨。
探究白楊樹之“不平凡”
要求:細讀課文,找出你所感受到的白楊樹不平凡的語句、段落,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贊美白楊樹的。
1、生長環(huán)境。
2、外部形態(tài)。
3、內在精神。
4、與楠木對比。
四、拓展遷移白楊樹生長習性。
白楊樹能在戈壁上生長,生命力強。喜光,不耐陰,耐嚴寒,零下40度的條件下無凍害。耐干旱氣候,但不耐濕熱,南方栽培易病蟲害,且主干彎曲常呈灌木狀。耐貧的輕堿土,耐含鹽量在0。4%以下的土壤,但在粘重的土壤中生長不良。深根性,根系發(fā)達,固土能力強,根蘗強??癸L、抗病蟲害能力強。壽命達90年以上。
總結:白楊樹尤其適合西北土質。
出示幾張景泰至白銀路邊的樹木照片,如今西北地區(qū)的植被數量、面積都在逐漸減少,當下正值植樹季節(jié),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并鼓勵身邊的人們多植樹,尤其是適合我們西北地區(qū)土質的白楊樹,改善我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共建美好家園!
五、布置作業(yè)。
積累字詞,背誦第7段。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十
1、正確說出全文結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生通過朗讀、閱讀和品味關鍵字等方法,結合教師解釋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結構的基礎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達效果。
3、學生通過學習本文,北方農民、哨兵所具有的團結、向上的精神。
學生通過朗讀、閱讀和品味關鍵字等方法,結合教師解釋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結構的基礎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達效果。
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歡它的哪一種品格,互動兩輪,順勢引題。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通讀課文,談談讀完課文有什么感受。
2、請學生簡述文章中主要寫了那些對象。
(楊樹;人)
(三)細讀課文,深入研讀
1、朗讀課文1—6自然段,請用一個詞概括楊樹的特點。
(不平凡)
2、同桌合作,文中描寫了楊樹哪些不平凡?
(生長的環(huán)境:單調;形態(tài):力爭上游)
3、朗讀課文7—9自然段,說說北方的農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點?
(生命力強;質樸、堅強、力求上進)
4、小組討論,作者是如何從樹過渡到人的?
(象征的手法)
(四)小組討論,拓展延伸
(比喻:喻體通常為具象的,兩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點,兩者所體現的品格品質相似。)
(五)回顧全文,小結作業(yè)
結合板書請學生集體簡述本文說明的內容,結束課文。
作業(yè):請學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歡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寫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課分享。
略
本文寫自1940年,茅盾曾經的文字多以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為主角,此篇熱情地歌頌了抗戰(zhàn)中的士兵百姓?!栋讞疃Y贊》寫于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時期。1940年5月,茅盾離開新疆返回內地,受朱德同志邀請前往延安。在延安參觀講學期間,看到了抗日軍民團結戰(zhàn)斗的精神風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變后,作者借禮贊西北高原上的白楊樹,來表達對北方抗日軍民熱愛和贊美之情,便寫下了此文。結合這段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會更加深刻地理解茅盾寫作對象及寫作風格的改變。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十一
1、學習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學生理解和學習白楊樹所象征的正直、質樸、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革命品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
象征手法,在記敘中抒情。
[教學時數]兩教時。
第一教時。
一、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
提問:茅盾是筆名,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他寫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黨中央給予他是“我國現代進步文化先驅者和偉大革命文學家”的高度評價。
《白楊禮贊》寫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時,正處于抗日戰(zhàn)爭的相持階段。這期間,他看到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種種事實,也欣喜地看到了廣大的北方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一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掃蕩”,鞏固和發(fā)展了敵后的抗日根據地。作者從解放區(qū)人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奮,滿懷激情地寫下了《白楊禮贊》等散文。由于當時作者生活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沒有言論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我們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二、要求學生輕聲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練習。
文章一開始就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接下來并不說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寫景色,交代了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huán)境。第4自然段承上啟下,又回到了對白楊樹的贊美。第5、6自然段描繪了白楊樹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楊樹象征為,點明了主題。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責,贊美白楊樹收尾。
按照這條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對白楊樹的崇敬、贊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寫黃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huán)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體描繪白楊樹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點明了文章的主題。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楊樹與楠木對比,表達鮮明的愛憎,再次贊美白楊樹。
三、講讀課文。
1、教師讀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點撥:文章開門見山,一開始就抒發(fā)對白楊樹崇敬、贊美的強烈感情。那么白楊樹為什么“實在是不平凡的”呢?為什么要“贊美白楊樹”呢?文章不馬上回答這個問題,而接著寫了黃土高原的景色。這樣寫的作用何在,我們留在下堂課再研究。
出它們什么特點,具有什么深刻涵義?
在描繪白楊樹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爭上游”一詞概括了白楊樹形象總的特點,采用的是擬人手法,給白楊樹以人格化。下面分別從干、枝、葉、皮四方面寫它們的特點。干,突出它的直;枝,強調它的直而緊靠;葉,寫它的向上;皮,則主要寫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過這些特點的描寫,給人以正直、團結、進取、質樸、力爭上游的印象,涵義十分深刻。
在刻畫白楊樹的性格時,作者用“倔強挺立”總寫它的性格特點,并用“參天聳立”、“不折不撓”等詞語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楊樹在險惡的環(huán)境中堅強不屈的斗爭性格。
這一段描寫了白楊樹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們透過白楊樹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從而產生崇敬、贊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發(fā)了這種感情,突出了白楊樹的不平凡。
由學生朗讀第5、6自然段,要求讀出感情。
四、布置課外作業(yè)。
朗讀全文,體會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第二教時。
一、課堂練習。
解釋下列加橫線的詞語的意思:
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fā)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倔強挺立——頑強不屈,不可動搖或摧毀。
參天聳立——高高地立著,聳入空中。
不折不撓——折磨不了,壓迫不倒,形容意志堅強。
二、學習第四段。
學生朗讀、議論后,教師歸納:
作者先運用比喻、對比的方法,并一連用了“偉岸”、“正直”“樸質”“嚴肅”等七個詞語(與第5自然段呼應),有力地贊美了白楊樹是樹中的偉丈夫。
下面又一連用了四句排比反問句,寫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意思一句比一句擴展而深化,含意雋永,發(fā)人深思。第一個“難道”是總提,啟發(fā)人們深思:不應該只覺得它是樹;后面三個“難道”,就由淺入深地寫出了它的象征意義第二個“難道”,由白楊樹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的性格出發(fā),把它象征為北方農民。第三個“難道”,進一層由白楊樹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發(fā),把它象征為在敵后堅強不屈地守衛(wèi)自己家鄉(xiāng)的哨兵。第四個“難道”,由白楊樹的“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品質出發(fā),把它象征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楊樹與北方農民聯系起來,總結了它們的相似之處:一是“極普遍,不被人重視”,二是“有極強的生命力”。兩個“象征”,寫出了贊美白楊樹的原因,點明了主題。
三、
指導學生朗讀第7、8自然段。為了幫助學生朗讀好四個反問句,可先要求學生把四個反問句改寫為陳述句,并加以比較,以體會運用反問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陳述句的語句來讀,語氣就要軟弱得多了。反問句寓答于問,以反問的形式表達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學生在朗讀時,一定要讀出反問的語氣,同時,還要注意重讀和停頓。(教師作示范,學生反復朗讀。)。
教師歸納:第二段,寫黃土高原的景色,起兩方面的襯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楊樹生長的環(huán)境,作者抓住了黃土高原的特點——“黃綠錯綜”的色彩和“無邊無垠,坦蕩如砥”的地勢,點出了它的“雄壯”、“偉大”,對描寫白楊樹起了正面襯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單調“、“懨懨欲睡”與白楊樹的“傲然地聳立”相對照,又起了反襯作用。意思是黃土高原雖然偉大、雄壯,但離開了白楊樹,還是有單調之感,所以白楊樹更值得贊美。
第五段,以白楊樹與楠木對比,斥責國民黨反動派,再次贊美白楊樹,其作用是加強了文章的戰(zhàn)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作結,愛憎分明,感情強烈,回應開頭,十分有力。
五、聽朗讀唱片(或教師范讀),并引導學生歸納主題思想和寫作特點。
這篇課文通過對白楊樹的崇敬、贊美,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爭意志。
本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象征手法的巧妙運用。通過象征,來抒發(fā)自己強烈的感情,歌頌黨和人民群眾。在運用象征手法時,必須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間,在特征的表現上具有共同之處。如白楊樹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緊向上的枝枝葉葉,樸質的皮,以及倔強挺立的斗爭性格,正和黨領導下的北方農民的正直、樸質、團結、進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爭中的堅強精神相一致,所以用來象征,就非常貼切自然。
六、布置練習:
完成“思考和練習五、六”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十二
讀文章題目,明確茅盾禮贊的對象是白楊樹。
出示兩幅圖,請同學判斷下面哪一幅圖是白楊樹?并說說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朗讀課文第五段描寫白楊樹外形的文字,找出語言上的特別之處。
兩次寫到“筆直”;’“絕無”“絕不”;“像是加過人工似的”;三次提到“向上”。
重復用詞,強化白楊樹的特點。
為了突出白楊樹的這些特點,作者在文中還采用了哪些方法?
欲揚先抑,同類對比:文中第七段及最后一段。
課外拓展:
老舍《濟南的冬天》、宗璞《西湖的綠》、張抗抗《牡丹的拒絕》中的片段。
環(huán)境襯托:文中第二段。
總結:
二.悟神尋徑。
茅盾寫此文僅僅是為了贊美白楊樹嗎?
閱讀課文第七段,明確他要禮贊的是北方的農民、保衛(wèi)家鄉(xiāng)的士兵和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所以全文用的是象征手法。
了解象征手法的相關知識(作業(yè)本),重點關注: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間必須有某種相似的特點。
那么作者是怎么建立起白楊樹和所詠之物之間由此及彼的聯想的呢?
(1)形體特點與精神特性一一對應;
(2)在繪形同時,采用特別語言,(比如“筆直”、“向上”、“挺拔”“不折不撓”)讓人很容易產生相關精神品質的聯想,完成了象征手法的建構。
因此用反推的方式,我們可以得到解讀象征手法的基本路徑:
三.聯讀活用。
物象特點:地面的生存狀態(tài):個體是孤離;地下的生存狀態(tài):根系相連,團結一致。
寫作背景:1940年,抗日戰(zhàn)爭初期,中華民族處于水生火熱之中。
對應品性:長期的階級壓迫,使人們過著食不果腹的悲慘生活,長期的奴化統(tǒng)治,使人們的精神萎靡不振。他們似乎都在為自己的生存而掙扎,似乎彼此孤離著,但這只是生活的表象,就像樹在地面上的表象景觀。中華民族是有凝聚力的。當遇到壓迫,特別是當民族危亡無情地置于人們面前時,清貧的中華兒女定會團結起來,進行殊死斗爭的。
主題闡釋:艾青以詩人敏感的心靈感受和銳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體察到了時代和社會脈搏的動向,意識到了我們偉大民族的覺醒已經到來,那泥土下緊緊糾纏的根須,是我們之間的一線血脈!我們沒有丟掉這血脈!我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為深愛的祖國而戰(zhàn)斗到底!
物象特點:一二兩句中白云隨風飄蕩,舒卷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瀉,從容自得。三四兩句中泉水沖蕩下山,掀起波瀾。
對應品性:一二兩句的白云清泉對應的是白居易所追求的恬淡的胸懷、閑適的心情;三四兩句對應的是在朝為官,在紛擾的社會推波助瀾。
主題闡釋:全詩表達的是白居易渴望早日擺脫世俗的坦蕩淡泊的情懷。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十三
1、掌握生字詞,了解作者、寫作背景。
2、熟讀課文,探究白楊樹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賦予白楊樹的精神。
熟讀課文,探究白楊樹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賦予白楊樹的精神。
教學難點:在閱讀中理解作者所賦予白楊樹的精神。
教學方法:誦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安排:一課時
1、課前播放歌曲《小白楊》引入
2、解題“禮贊”的含義是什么?選擇下列義項。
a、表示高度的贊揚b、表示尊敬和贊美c、表示某種禮貌和風格
3、作者簡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xiāng)烏鎮(zhèn)人?,F代作家、文藝理論家、社會活動家。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等。
1、檢查字詞預習
無邊無垠()潛滋暗長()旁逸斜出()婆娑()虬枝()
坦蕩如砥()懨懨欲睡()秀頎()椏枝()暈圈()
2、自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畫出文中直接贊美白楊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白楊樹的情感。
點名讀畫出語句,強調懷著贊美之情。
探究白楊樹之“不平凡”
要求:細讀課文,找出你所感受到的白楊樹不平凡的語句、段落,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贊美白楊樹的。
1、生長環(huán)境
2、外部形態(tài)
3、內在精神
4、與楠木對比
白楊樹能在戈壁上生長,生命力強。喜光,不耐陰,耐嚴寒,零下40度的條件下無凍害。耐干旱氣候,但不耐濕熱,南方栽培易病蟲害,且主干彎曲常呈灌木狀。耐貧的輕堿土,耐含鹽量在0.4%以下的土壤,但在粘重的土壤中生長不良。深根性,根系發(fā)達,固土能力強,根蘗強??癸L、抗病蟲害能力強。壽命達90年以上。
總結:白楊樹尤其適合西北土質
出示幾張景泰至白銀路邊的樹木照片,如今西北地區(qū)的植被數量、面積都在逐漸減少,當下正值植樹季節(jié),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并鼓勵身邊的人們多植樹,尤其是適合我們西北地區(qū)土質的白楊樹,改善我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共建美好家園!
積累字詞,背誦第7段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十四
學情分析:
學生進入初中后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已初步養(yǎng)成獨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逐步形成了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習意識。
七年級時學習了《短文兩篇》,對托物言志的寫法已有所了解,結合本文中白楊樹的形象、氣質,學生對托物言志的寫法有進一步探究的興趣。但是由于所處時代的隔膜,學生對本文作者運用托物言志寫法的相關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學習中補充相關背景資料。對于本文在層層遞進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義,需要通過誦讀引導學生理解領會。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依循抒情線索,理清文章脈絡。
2、學習象征手法,認識托物言志。
3、體會烘托、對比、欲揚先抑等寫作技巧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1、依循文章的抒情線索,理清文章脈絡。
2、體會烘托、對比、欲揚先抑等寫作技巧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學習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義,認識托物言志。
教學創(chuàng)意:
以讀識文、以讀悟情、以讀會意。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導入,鋪禮贊之情。
(一)解題,定情感基調。
明確:充滿敬意的贊美。禮贊。崇敬和贊美。
(二)掠句,證情感深厚。
除了文題,文章中還有沒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現了這種贊美之情?
明確:
第1段: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第4段: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第6段: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第8段: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
第9段:……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三)誦讀,展情感濃郁。
第1段、第9段齊讀,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讀。指導學生通過調整語速、重音、停連,用誦讀展現作者對白楊樹的贊美之情。
(四)問疑,理情感層次。
明確:說明對白楊樹的觀察是從遠到近,感情是由淺入深。同時,更進一步說明作者對白楊樹的感情不僅僅是贊美,還有崇敬。
二、由淺入深,徜禮贊之線。
(一)通讀全文,梳理線索。
文章圍繞贊美白楊樹的什么特點展開?請用簡潔的語言梳理作者對白楊樹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的情感層次。
(二)研讀文本,感知贊美。
1、初見白楊,昂揚情緒。
(1)在哪里初見白楊樹?環(huán)境有什么特點?從哪些文句看出來?
明確:高原;遼闊平坦、色彩鮮艷的高原圖景,為全文開拓了一個廣闊的背景;“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黃的是土,綠的是麥田”,而且“無邊無垠,坦蕩如砥”等(誦讀)。
(2)這樣的高原圖景給了作者怎樣的感想?
明確:先是“雄壯”“偉大”,而后滋長出“單調”。
(3)“單調”的感受是怎樣改變的?變成了怎樣的情緒?“單調”有什么作用?
明確:看見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樹木(誦讀);變成了驚奇、昂揚(誦讀);欲揚先抑。
2、凝視白楊,傾心形貌。
(1)過渡:既然白楊樹讓人在“驚奇”中叫出聲來,那么作者當然會走近凝視、細細觀察。
(2)作者從哪幾個角度觀察白楊樹?它的形貌有什么特點?
明確:開頭一句用“筆直”點出白楊樹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這是總括;接下來的四句,依次描寫白楊樹的干、枝、葉、皮,分別用“絕無旁枝”“絕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詞語來襯托白楊樹的形象美,這是第二層;最后兩句概括白楊樹的氣質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堅強、倔強和不折不撓。接下來,作者用擬人和對比的手法,進一步給白楊樹的氣質以高度的評價。(誦讀)。
(1)過渡:這樣力爭上游、不折不撓的白楊樹自然讓人浮想聯翩……。
明確:由樹聯想到人;由白楊樹的樸質、嚴肅、堅強,聯想到有相同特點的北方農民;由白楊樹的堅強不屈聯想到傲然挺立、守衛(wèi)家鄉(xiāng)的抗日軍民;由白楊樹枝枝葉葉緊靠團結,力爭上游的精神,聯想到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精神和意志。四個反問句連貫緊湊,思想逐步升華,贊美之情逐漸達到高潮。
(三)回望文本,小結脈絡。
小結文本內容:本文題為《白楊禮贊》,開頭、中間、結尾又不斷點題,直接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貫之的感情線索,統(tǒng)領全文。而且,這條感情線索由遠及近、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表現白楊樹生長環(huán)境、外在形象、內在精神的不平凡,將對白楊樹的崇敬、贊美之情推向了極致,情也濃濃,意也濃濃,令人回味無窮。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jié)課內容導入。
“禮贊”是帶著敬意贊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發(fā)贊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線索,并與標題形成呼應。而且,文章從生長環(huán)境、外在形象、內在精神三個方面,表現白楊樹的不平凡,沿著由遠及近、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感情線索,將對白楊樹的崇敬、贊美之情推向了極致。
二、托物言志,品禮贊之意。
(一)設疑過渡。
作者為什么要贊美白楊樹?
(二)背景助學。
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寫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個時期之后,到延安講學。當時,正是抗日戰(zhàn)爭的相持階段,他親眼目睹了北方軍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抗戰(zhàn)的情形,從解放區(qū)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寫下了這篇熱情洋溢的散文。
(三)精讀探珠。
明確:第7段、第8段(誦讀)。
明確:托物言志、象征。通過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表達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堅持抗戰(zhàn)的北方勞動人民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精神的贊美,以及對抗日軍民的崇敬之情。
3、白楊樹的`象征意義是怎樣揭示出來的?
明確:第7段,作者連用四個反問句:第一句是由樹及人的過渡,啟發(fā)人們深思不應該只覺得它是樹。那么,應該覺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個“難道”,由淺入深地寫出了它的象征意義;“不想到”、“不聯想到”、“不更遠一點想到”等詞語反映了一層比一層深的含義;第二句從白楊樹的性格出發(fā),點明白楊樹“至少”象征著“樸質、嚴肅、堅強不屈”的北方農民;第三句從白楊樹“傲然挺立”的`形象出發(fā),把它象征為在敵后堅強不屈守衛(wèi)家鄉(xiāng)的哨兵;第四句從白楊樹的“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品質出發(fā),把它象征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則通過主旨句“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直接點明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4、要賦予白楊樹這樣的象征意義,文章需要做怎樣的鋪墊?
明確:象征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借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點是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種類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象征手法是“托義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作者以審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觀,在展示白楊樹的生存環(huán)境(西北高原獨特的景象)、描寫白楊樹外在形貌及內在氣質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賦予白楊樹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象征意義。
5、你對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樣的認識?
明確:首先形神兼?zhèn)涞孛枥L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時使用象征手法,賦予這一事物某種象征意義,借此表達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四)演讀小結。
1、小結:作者之所以贊美白楊樹,是運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贊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抗戰(zhàn)的北方勞動人民和他們所具備的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精神。
2、師生表演讀,體會并演繹作者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堅持抗戰(zhàn)的北方勞動人民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精神的贊美之情、對抗日軍民的贊美之情。其中,師讀第一個反問句,女生齊讀第二個反問句,男生齊讀第三個反問句,全班齊讀第四個反問句,三名學生代表讀第8段前兩句,全班齊讀第8段最后一句。
三、品讀語言,學禮贊之法。
(一)欲揚先抑。
1、品讀兩個句子,體會其表達效果。
然而剎那間,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樹木的話,那你的懨懨欲睡的情緒又將如何?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
(2)它沒有婆娑的姿態(tài),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類而言,那么,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
2、明確:兩處都使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瀾起伏、富于變化,給讀者制造出閱讀的“驚喜”;同時,第(1)句牽引著讀者,第(2)句突出了白楊樹的精神風貌。
(二)烘托蓄勢。
1、品讀下面句子,體會其妙處。
2、明確:描寫白楊樹生長的環(huán)境,渲染一種不平凡的環(huán)境氣氛,暗示在此生長的白楊樹也一定是不平凡的。為白楊樹的出場蓄勢,為下文描寫白楊樹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對比突出。
1、品讀下面句子,說說為什么要寫楠木。
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贊美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頎的),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樹吧,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2、明確:寫楠木,主要是與白楊樹形成對比:兩種樹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當中蘊含著“不平凡”,一是貴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堅持抗戰(zhàn)的廣大民眾,一是賤視民眾、頑固倒退的人們。兩相對比,突出贊美了白楊樹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四、總結梳理,得禮贊之旨。
師生共同梳理總結本篇所學:
(一)全文以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為線索串起整篇文章;
(三)文章運用抑揚、烘托、對比等寫作技巧,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十五
《白楊禮贊》是一篇詠物抒懷的散文,表面寫樹,實則寫人,由樹及人,熱情歌頌了抗日軍民團結戰(zhàn)斗、力爭上游、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文章的精彩段落,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文章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進行閱讀遷移。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學習象征手法。
2.體會排比和反問的修辭效果。
3.感受抗日軍民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和意志。
教學方法自主研讀,合作探究。
一、導入新課。
樹是大自然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歌詠。我們欣賞過“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的柳韻,瞻仰過“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竹姿,也遙望過“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的梅影。這節(jié)課我們將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楊樹的勃發(fā)英姿。
二、破題。
三、品讀文本。
1.細讀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對“白楊”進行“禮贊”的。
提示:
第1段: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第4段: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第6段: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第8段: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樹……我贊美白楊樹……。
第9段:……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2.齊讀直接禮贊白楊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極力贊美白楊樹?
提示:白楊樹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3.作者僅僅是在贊美白楊樹嗎?請用原文中的語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難道你就只覺得它只是樹……那種精神和意志?”第一個“難道”是總提,啟發(fā)人們深思:不應該只覺得它是樹;第二個“難道”點明白楊樹象征北方農民;第三個“難道”點明白楊樹象征北方農民中的戰(zhàn)士;第四個“難道”點明白楊樹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復朗讀文章第7段,思考:
(1)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提示:反問、排比,即“難道你就只覺得……那種精神和意志?”
(2)將四個反問句改成陳述句,朗讀并體會兩組句子的不同效果。
反問句:“難道你就只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
四個反問句組成一組排比句,層層遞進,氣勢恢宏,語氣更加肯定、強烈,寫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5.茅盾借贊美白楊樹歌頌北方抗日軍民,為什么他不直接贊美北方抗日軍民呢?
提示:使文章顯得含蓄雋永,與當時的寫作背景有關。
《白楊禮贊》寫于1941年抗日戰(zhàn)爭的相持階段。茅盾看到了國民政府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的種種事實,也欣喜地看到廣大北方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團結一致,粉碎日寇“掃蕩”的戰(zhàn)績。茅盾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當時處在國民政府統(tǒng)治區(qū),沒有言論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達自己對抗日軍民的贊美之情。
6.學習象征的寫作手法。
(1)在文章中找出集中描寫白楊樹的段落,說一說白楊樹與北方軍民有哪些相似點。
提示:第5段先總述白楊樹“力爭上游”的外形特征,然后分別通過對干、枝、葉、皮等方面的描寫來表現其“力爭上游”的特征,最后概括出白楊樹的內在品質與北方抗日軍民“不折不撓”“堅強樸質”等性格特點的相似之處。
(2)象征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借助讀者的想象和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試舉幾個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1)蠟燭,光明磊落,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可以使人聯想到甘于奉獻的精神,因此蠟燭是舍己為人的象征。(2)梅花,不畏嚴寒,獨自開放,可以使人聯想到堅強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質高潔的象征。
四、疑點探究。
提示:這一段描繪了西北高原的壯美景色,抓住“黃與綠主宰著”這一特色,突出“雄壯”“偉大”,同時又用“單調”“懨懨欲睡”與白楊樹的“傲然地聳立”相對照,從白楊樹的生長環(huán)境說明它的不平凡,運用了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因此不能刪掉。
(二)文章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
提示:第7段中作者先虛寫一筆,用否定句暫退一步,說白楊樹“沒有婆娑的姿態(tài),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這是“抑”。接著,突然轉折,連用七個感情色彩強烈的褒義詞語“偉岸”“正直”“樸質”“嚴肅”“溫和”“堅強不屈”“挺拔”,熱情贊美它是“樹中的偉丈夫”,這是“揚”。
(三)結尾處為什么提楠木?
提示:把楠木和白楊樹對比,再次強調白楊樹的不平凡,與頑固派的觀點形成對比,表明作者鮮明的愛憎之情,歌頌抗日軍民,斥責“積極****,消極抗日”的國民政府反動派。茅盾自己也曾說過:“貴族化的楠木象征國民政府反動派。我寫此散文是這樣想的?!?/p>
(四)文章反復強調白楊樹是“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你認為“極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嗎?說說理由。
提示:不矛盾?!皹O普通”是單純從樹的生物角度而言,因為這種樹在西北很多很常見。“不平凡”是從樹的象征意義角度講的,因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軍民。
五、閱讀遷移。
朗讀文中直接贊美白楊樹的句子,你會發(fā)現它們像一首現代詩,言簡意賅,直抒胸臆。在理解這篇散文的基礎上,試著用更簡潔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題。
提示:可以用律詩、絕句或者對聯等方式(與茅盾的格律詩對比)。
1941年《白楊禮贊》發(fā)表后,一位畫家根據《白楊禮贊》的題意,畫了一幅白楊圖。茅盾看后,覺得禮贊白楊之情意猶未盡,于是又寫了一首格律詩:“北方有佳樹,挺立如長矛。葉葉皆團結,枝枝爭上游……”,與本文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業(yè)。
1.設計一枚能夠體現班級特色的班徽,配以相應的解說詞,說明班徽的象征意義。
2.課外閱讀《白楊禮贊》的姐妹篇《風景談》,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
白楊禮贊教學設計一等獎篇十六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學習象征手法。
2、體會排比和反問的修辭效果。
3、感受抗日軍民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和意志。
自主研讀,合作探究。
樹是大自然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歌詠。我們欣賞過“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的柳韻,瞻仰過“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竹姿,也遙望過“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的梅影。這節(jié)課我們將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楊樹的勃發(fā)英姿。
1、細讀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對“白楊”進行“禮贊”的。
提示:
第1段: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第4段: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第6段: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第8段: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樹……我贊美白楊樹……。
第9段:……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2、齊讀直接禮贊白楊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極力贊美白楊樹?
提示:白楊樹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3、作者僅僅是在贊美白楊樹嗎?請用原文中的.語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難道你就只覺得它只是樹……那種精神和意志?”第一個“難道”是總提,啟發(fā)人們深思:不應該只覺得它是樹;第二個“難道”點明白楊樹象征北方農民;第三個“難道”點明白楊樹象征北方農民中的戰(zhàn)士;第四個“難道”點明白楊樹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復朗讀文章第7段,思考:
(1)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提示:反問、排比,即“難道你就只覺得……那種精神和意志?”
(2)將四個反問句改成陳述句,朗讀并體會兩組句子的不同效果。
反問句:“難道你就只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
四個反問句組成一組排比句,層層遞進,氣勢恢宏,語氣更加肯定、強烈,寫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
5、茅盾借贊美白楊樹歌頌北方抗日軍民,為什么他不直接贊美北方抗日軍民呢?
提示:使文章顯得含蓄雋永,與當時的寫作背景有關。
《白楊禮贊》寫于1941年抗日戰(zhàn)爭的相持階段。茅盾看到了政府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的種種事實,也欣喜地看到廣大北方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團結一致,粉碎日寇“掃蕩”的戰(zhàn)績。茅盾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當時處在政府統(tǒng)治區(qū),沒有言論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達自己對抗日軍民的贊美之情。
6、學習象征的寫作手法。
(1)在文章中找出集中描寫白楊樹的段落,說一說白楊樹與北方軍民有哪些相似點。
提示:第5段先總述白楊樹“力爭上游”的外形特征,然后分別通過對干、枝、葉、皮等方面的描寫來表現其“力爭上游”的特征,最后概括出白楊樹的內在品質與北方抗日軍民“不折不撓”“堅強樸質”等性格特點的相似之處。
(2)象征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借助讀者的想象和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試舉幾個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這一段描繪了西北高原的壯美景色,抓住“黃與綠主宰著”這一特色,突出“雄壯”“偉大”,同時又用“單調”“懨懨欲睡”與白楊樹的“傲然地聳立”相對照,從白楊樹的生長環(huán)境說明它的不平凡,運用了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因此不能刪掉。
(二)文章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
提示:第7段中作者先虛寫一筆,用否定句暫退一步,說白楊樹“沒有婆娑的姿態(tài),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這是“抑”。接著,突然轉折,連用七個感情色彩強烈的褒義詞語“偉岸”“正直”“樸質”“嚴肅”“溫和”“堅強不屈”“挺拔”,熱情贊美它是“樹中的偉丈夫”,這是“揚”。
(三)結尾處為什么提楠木?
提示:把楠木和白楊樹對比,再次強調白楊樹的不平凡,與頑固派的觀點形成對比,表明作者鮮明的愛憎之情,歌頌抗日軍民,斥責“積極****,消極抗日”的政府反動派。茅盾自己也曾說過:“貴族化的楠木象征政府反動派。我寫此散文是這樣想的?!?/p>
(四)文章反復強調白楊樹是“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你認為“極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嗎?說說理由。
提示:不矛盾?!皹O普通”是單純從樹的生物角度而言,因為這種樹在西北很多很常見。“不平凡”是從樹的象征意義角度講的,因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軍民。
朗讀文中直接贊美白楊樹的句子,你會發(fā)現它們像一首現代詩,言簡意賅,直抒胸臆。在理解這篇散文的基礎上,試著用更簡潔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題。
1941年《白楊禮贊》發(fā)表后,一位畫家根據《白楊禮贊》的題意,畫了一幅白楊圖。茅盾看后,覺得禮贊白楊之情意猶未盡,于是又寫了一首格律詩:“北方有佳樹,挺立如長矛。葉葉皆團結,枝枝爭上游……”,與本文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業(yè)。
1、設計一枚能夠體現班級特色的班徽,配以相應的解說詞,說明班徽的象征意義。
2、課外閱讀《白楊禮贊》的姐妹篇《風景談》,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668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