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幫助教師系統(tǒng)地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確保教學的連貫性和完整性。教案不僅包含了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還包括了課堂組織、學生活動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內容。教案的編寫要科學合理,靈活適應教學實際和學生需求,并與教材緊密結合,使教學活動更加有針對性和有效性。教案中的教學評價應該全面、客觀,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教學效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一
贈劉景文(宋)代詩人(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1、這首詩寫的是秋季的景色。2、這首詩表示顏色的詞有:橙黃、橘綠。
山行(唐)代詩人(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1、這首詩的題目是《山行》。2、這首詩寫的是秋季的景色。3、這首詩主要描寫了: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等景物。
《回鄉(xiāng)偶書》唐代詩人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贈汪倫》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這首詩中寫到(汪倫)為(李白)送行。
2、這首詩中描寫汪倫和李白友誼深厚的句子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寫話要求:
1、審清題意。
2、寫清楚寫話四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做了什么事)。
3、開頭空兩格,標點符號獨立占格。
4、把字寫工整,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
5、用準詞語,用上好詞好句,寫通句子。
二年級生語文知識點之近義詞。
斜—歪腳—足肥—胖降—落找—尋心驚肉跳—膽戰(zhàn)心驚絲毫未動—未動分毫。
祝愿—祝福茁壯—強壯召喚—呼喚囑咐—叮囑希望—盼望閃爍—閃耀。
希望—盼望襲擊—攻擊打擾—打攪暖和—溫和拜訪—訪問艷麗—鮮艷。
節(jié)省—節(jié)約美麗—漂亮快樂—歡樂時光—時間驚訝—驚奇親密—親切。
依然—依舊高明—高超喜歡—喜愛熱鬧—喧鬧開心—快樂舉行—進行。
涼爽—涼快廣大—廣闊永遠—永久消失—消滅饑荒—饑餓廣闊—寬闊。
飛翔—飛行奇怪—驚奇眨眼—瞬間聚集—聚攏根據—依據誠實—老實。
未來—將來稱贊—贊揚發(fā)現(xiàn)—發(fā)覺趕緊—抓緊快樂—高興解落—降落。
波紋—波浪顫動—顫抖顫動—抖動破碎—破裂珍珠—珍寶財富—財寶。
鋒利—銳利傷心—難過高興—快樂連忙—趕忙攔住—擋住極小—微小。
漂浮—漂移平時—平常奔跑—奔馳溫和—溫順災害—災難幫助—關心。
溫和—親切無數—很多愿意—同意立刻—連忙如果—假如仔細—認真。
傳說—傳奇目錄—名目招聘—聘請潔凈—干凈特殊—特別聆聽—傾聽。
領袖—首領盼望—希望費力—費勁使勁—用勁救護—搶救挑選—選擇。
本事—本領煩惱—苦惱究竟—畢竟拼命—舍命浪費—白費干凈—潔凈。
錄取—錄用聊天—談天盼望—希望耽誤—耽擱敞開—放開躲藏—隱藏。
膽量—膽識飛快—飛速比賽—競賽害怕—可怕親愛—友愛保護—愛護。
謝謝—感謝清楚—清晰漸漸—慢慢面頰—臉蛋脖子—頸項歌唱—唱歌。
尋找—查找拾起—撿起辦法—方法告別—離別準備—預備潔白—雪白。
美麗—秀麗出發(fā)—動身觀察—觀看很多—許多賓客—來賓安寧—安靜。
逃竄—逃跑突然—忽然寬闊寬敞熱鬧—吵鬧住所—住宅閃現(xiàn)—出現(xiàn)。
寺廟—寺院臥室—臥房流動—流淌連忙—趕忙忽然—突然好似—好像。
連忙—急忙正要—剛要浮上—浮現(xiàn)遼闊—寬闊昂首—仰頭眼力—視力。
故鄉(xiāng)—家鄉(xiāng)本事—本領勸告—勸說依賴—依靠何必—為必憑著—靠著。
機靈—機智奔走—奔跑秘密—隱秘專心—用心—聞名奇怪—驚奇。
發(fā)現(xiàn)—發(fā)明好象—仿佛有趣—有味憤怒—氣憤堅定—堅決仍舊—照舊。
二年級學生語文學習好的方法。
1、留心觀察的習慣。
同學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觀察周圍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隨時隨地將生活中富有意義的東西盡收眼底。平時要注意觀察生活,從表面上微不足道的現(xiàn)象中,從人們熟視無睹見怪不怪的現(xiàn)象中,提取出我們作文的素材。
2、勤于修改的習慣。
作文是寫出來的,好的作文卻是改出來的。要養(yǎng)成勤于修改的習慣這是寫作中的重要一環(huán);修改自己的作文要從譴詞造句、標點修飾、選材段落、主題提煉等方面認真地進行,精益求精,使作文成為佳作。
3、思索感悟的習慣。
“學而不思則罔”。學與思,學與悟是不能分開的。學與思只有緊密結合起來,才會學有所成。懷疑是思維的火種,思維是閱讀能力的核心,而閱讀能力高低是一個人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二
在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整數的四則計算,能進行連加、連減、加減混合以及連乘、連除、乘除混合等同級的兩步運算,還初步接觸過乘加、乘減。本單元教學混合運算,內容包括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和列綜合算式解答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這兩部分內容是相輔相成、有機結合的。
計算工具在當今社會和現(xiàn)實生活中已經相當普及了,人們已經不大需要使用紙筆進行大數目、多步數的計算。但是,四則計算的原理與方法、混合運算的順序、步驟仍然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因為這些知識及其思想方法是學生繼續(xù)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是更好地使用計算工具的前提,也是發(fā)展數學思考、提高學生智力水平的載體。
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本單元教學的混合運算都只有兩步計算。教材按算式中含有的運算,把運算順序的教學分成三段進行:先教學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的,再教學算式中有除法和加(減)法的,最后教學算式中有小括號的。
1結合現(xiàn)實素材,讓學生體會運算順序。運算順序是進行四則混合運算時應該遵循的規(guī)則。為什么在有乘(除)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中要先算乘(除)法?為什么要先算小括號里的運算?教材讓學生結合現(xiàn)實的素材體會這些運算順序的合理性,這就是把運算順序的教學和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結合在一起的主要原因。在教學運算順序時,教材在三段內容里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法。
(1)第30頁例題的教學方法是先喚醒已有經驗,再擴大外延,在同一類型的多種具體現(xiàn)象中抽取共同的特征,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就是教學的運算順序。例題先從“買3本筆記本和1個書包一共用去多少錢”這個實際問題列出綜合算式5×3+20,這個算式是學生已經接觸過的“乘加”,他們已經有“先算乘法”的經驗,教材及時指導學生用遞等式表示計算的步驟。然后,例題從“買2盒水彩筆,付出50元,應找回多少元”這個實際問題列出算式50-18×2,讓學生結合這個實際問題要先算2盒水彩筆的錢理解這個算式要先算乘法。最后,教材在上面兩個實際問題和兩個綜合算式里歸納“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法”。在這段內容里,運算順序是教學的重點,教材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有效地突出了運算順序;用遞等式表達計算步驟是教學的難點,教材在例題里畫出藍線引導學生把各步計算的結果寫在它的上面,從而知道第一步計算的得數應該寫在什么位置。“想想做做”圍繞按照運算順序進行混合運算和寫出計算步驟這兩個主要內容而設計,第1、2題“說一說每一題應先算什么”以及改錯練習,都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運算順序。第4題把乘加、乘減分別與加減混合、乘除混合設計成題組,學生邊計算邊比較,溫故而知新。把乘加、加乘安排在一起的題組,再次鮮明地突出了運算順序。
(2)第32頁的例題仍然按“解決實際問題——計算數學式子——概括運算順序”的線索編寫,但給學生的探索空間比前面的例題大得多。教材采用和前面相似的教學線索,給學生留出運用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的空間,有利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獲得數學知識。首先是教材提出買1枝鋼筆和1個訂書機一共要多少錢的問題后,讓學生獨立地列綜合算式。他們可能列式80÷10+12,也可能列式12+80÷10。列出的兩個算式雖然不完全相同,但都要先算1枝鋼筆的價錢。其次是教材讓學生獨立地計算列出的綜合算式,按照自己的計算步驟細致地算一遍,在計算和比較這兩個算式中能看到相同的運算順序。再次是讓學生列綜合算式解決1盒水彩筆比1枝鋼筆貴多少元這個問題,體會在有除法也有減法時的運算順序。這樣,運算順序就不再是機械告訴學生的,而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己領悟的;運算順序就不再是對學生的硬性規(guī)定,而是解決問題的需要。學生已經初步有了用遞等式表達運算順序的經驗,例題沒有在綜合算式中加藍線指導第一步計算得到的商的書寫位置。教學時要讓學生看到,列出的兩個綜合算式雖然都是先算除法,但由于除法在綜合算式中的位置不同,所以商應寫的位置也不同。
(3)第34頁的例題凸現(xiàn)新的矛盾教學小括號,在了解小括號的作用的基礎上,知道含有小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在列綜合算式時出現(xiàn)了一個矛盾:解決實際問題要先算買了1個書包后還剩下多少錢(即先算綜合算式里的減法),而算式50-20÷5應該先算除法(已有的運算順序)。怎樣解決這個矛盾?教材告訴學生:這里要先算減法,綜合算式里必須添上小括號。這句話既引出了小括號,又闡述了小括號的作用。因此,算式中有括號時,應該先算括號里的運算。在“想想做做”里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第1題著重練習算式中有括號,應先算括號里的運算。第2題匯集了各種兩步運算的題,有括號的和沒有括號的,只有同級運算的和含有兩級運算的,這些題綜合在一起通過計算和比較,幫助學生全面掌握運算順序。而且把6小題分成三組,同組兩小題的差別只是有或沒有小括號,通過計算和比較能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加上或去掉小括號都改變了原來的運算順序,最終改變了算式的結果。第7題通過對同一組的兩道題的算一算和比一比,讓學生發(fā)現(xiàn)減法的一個性質,為以后教學簡便運算作鋪墊。
2在教學運算順序的同時,教學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
第一學段里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都是分步列式解答的,本單元教學列綜合算式解答這些實際問題。在列分步算式解答兩步計算的問題時,把這個問題分解成兩個連續(xù)的簡單問題,并分別列出兩個簡單問題的算式。列兩步計算問題的綜合算式,還要進一步在頭腦中把兩個簡單問題和算式組織在一起,學生的思維在“組織在一起”的過程中得到發(fā)展,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列綜合算式的過程中得到提高。教材在教學綜合算式時作了下面的安排。
(1)初步體會。
第30頁例題的第(1)小題,先讓學生列分步式求“3本筆記本和1個書包一共用去多少錢”,然后告訴學生:把兩個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是綜合算式5×3+20。這是學生首次接觸綜合算式,他們觀察教材列出的綜合算式,能初步知道綜合算式是分步算式合成的,初步體會到綜合算式解答實際問題比列分步式要稍快一些。例題的第(2)小題指導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試著列綜合算式。
教材讓學生體會列綜合算式的方法,可以先列出分步算式,再合并成綜合算式,也可以直接列綜合算式。不論采用哪種方法,都要依據解決問題的數量關系。第(1)小題是把3本筆記本的錢和1個書包的錢相加,第(2)小題是從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筆的錢?!跋胂胱鲎觥崩镆鉀Q的問題也是買兩樣東西應付多少錢或應找回多少錢,這些問題的數量關系學生比較熟悉,列綜合算式不會有多大困難。
(2)逐漸學會。
第32頁的例題、“試一試”和“想想做做”里的實際問題與前面教學的內容相比,有兩點不同。一是解決的問題不限于求總和與求剩余,還有求相差數(貴多少、便宜多少);二是要求不列分步算式,直接列綜合算式。教材突出列綜合算式時要依據問題的數量關系,引導學生逐漸養(yǎng)成先想解決問題的數量關系,再列綜合算式的習慣。如例題里兩個小卡通與學生的對話,講的就是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也是列綜合算式時的依據。
(3)學習思辨。
第34頁例題的解題思路是先算出買書包后剩下的錢,再算剩下的錢還可以買多少本筆記本,解決問題的數量關系是剩下的錢除以筆記本的單價。在算式50-20÷5里,有減法也有除法,應該先算20÷5。為了先算這個算式里的減法,需要在算式里添上括號。這里就有對算式50-20÷5進行思辨的活動,在算式里添上括號是思辨的結果。類似第35頁第5題要先算會議室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再算平均每平方米鋪多少塊地磚。對算式384÷12×8進行思辨,就知道應該為12×8加上括號。對列出的綜合算式進行思辨,看算式的運算順序是否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一致,能及時發(fā)現(xiàn)列式中的錯誤,保障問題正確解決。
第36頁第10題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應找回多少元”這個問題。這道題讓學生在現(xiàn)實的問題情境中,再次體會減法的性質。
本單元教學列綜合算式解答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運算順序。教學本單元后,學生解答兩步計算實際問題可以列綜合算式,也可以列分步算式,不要作統(tǒng)一規(guī)定。
另外,教材里還有部分實際問題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主要目的是鍛煉思維。一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開放性,體會條件信息里的聯(lián)系是多向的。如第38頁第10題里,從5個乒乓球裝一袋和每4袋裝一盒可以知道一盒里有5×4=20(個)乒乓球;從5個乒乓球裝一袋和一共有800個乒乓球可以知道一共裝800÷5=160(袋)。二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連貫性。當求得一盒裝20個乒乓球后,就可以通過800÷20繼續(xù)求一共裝多少盒;當求得一共裝160袋后,就可以通過160÷4繼續(xù)求一共裝多少盒。對用不同方法解答實際問題,在教學中要適當地控制,不要頻繁地提出一題多解的要求,要允許部分有困難的學生逐步達到這個要求。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三
四年級(上冊)教材初步教學了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和兩步計算的混合運算。學生已經知道:算式里有乘法和加、減法,應先算乘法;算式里有除法和加、減法,應先算除法;算式里有括號,應先算括號里面的。在此基礎上,本單元繼續(xù)教學混合運算,算式里都有三個運算符號。結合運算教學,在“想想做做”里還安排了許多需要兩、三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全單元內容分四部分編排。
第35~36頁教學不帶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
第37~38頁教學帶有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
第39~40頁教學帶有中括號的四則運算混合。
第41~42頁通過單元練習整理運算順序。
在前兩部分內容里沒有教學新的運算順序,只是加強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或算式的小括號里都要先算乘、除法的認識。在第三部分內容里的中括號是新知識。
教材里還安排了一道思考題,在四個“3”之間填入合適的運算符號和括號,使組成的各道算式的最后得數各不相同,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運算順序的重要性。編寫了一篇“你知道嗎”,介紹括號的發(fā)明與使用。
1選擇適宜的呈現(xiàn)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運算順序。
運算順序是人們共同遵循的計算規(guī)則,是一整套合理的規(guī)定。教學運算順序和混合運算,既要讓學生知道并遵守規(guī)定,還要讓他們體會這些規(guī)定的合理性。本單元教學的混合運算內容比較多,教材對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運算順序。
(1)聯(lián)系現(xiàn)實素材,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運算順序。
第35頁例題進行兩個積相加的三步計算,兩個乘法可以同步計算是這道混合運算的教學重點。教材設計了一個購物情境,求買3副中國象棋和4副圍棋一共要多少錢。解決這個問題只要把象棋的總價和圍棋的總價相加,需要先分別算出買3副中國象棋和4副圍棋的錢,這兩個總價沒有誰先算、誰后算的必要。所以在列出的綜合算式里應先算乘法,而且兩個乘法可以同步完成。學生在這樣的現(xiàn)實情境中理解了運算順序。
第39頁例題教學中括號,涉及到什么時候需要中括號、有中括號的算式按怎樣的順序運算兩點教學內容。教材選擇興趣小組活動這個素材,已知合唱隊84人,求合唱隊人數是美術組的幾倍,需要先算出美術組的人數。但是,美術組人數是通過(8+6)×2求的,如果列出84÷(8+6)×2則出現(xiàn)一個矛盾:按原有的運算順序不是先算美術組的人數。為了解決這個矛盾,要用到中括號。在84÷[(8+6)×2]這個綜合算式里,先算美術組有多少人應該先算小括號里的,再算中括號里的。學生聯(lián)系實際問題的解決步驟,體會了中括號的意義,體驗了運算順序。
(2)以已有的運算順序為依據,通過演繹推理解決稍復雜的混合運算。
第35頁“試一試”150+120÷6×5里有乘、除計算,還有加法計算,和例題的不同之處是這里的乘、除計算不能同步進行,必須從左往右依次計算。第37頁例題300-(120+25×4)是有小括號的算式,在小括號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還需分兩步計算。這兩道混合運算題里都有學生以前未接觸過的內容。
在這兩道題里不教學新的運算順序,而是教學如何準確、靈活地運用已有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教學策略是讓學生在獨立計算的時候進行演繹推理,經歷“觀察算式——回憶運算順序——規(guī)劃計算步驟——按次序進行計算——反思并積累體會”的過程,既發(fā)展數學思考,又提升掌握運算順序的水平。在演繹推理過程中,回憶起相關的運算順序和規(guī)劃計算步驟是重要環(huán)節(jié)。提升混合運算能力,不能疏忽反思,要經常積累體會。
觀察算式里的運算符號,獲得的視覺信息作用于大腦,激活了貯存的運算順序。如看到150+120÷6×5這個算式里的加法、除法和乘法,就會想起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看到算式300-(120+25×4)里有括號,就會想到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因此,進行混合運算首先要仔細觀察算式,了解其中有哪些運算。各次“想想做做”里安排的“比一比、算一算”,同組的幾道算式里的數都相同,運算符號及括號的位置不同,應用的運算順序隨之有所變化。這些練習有助于學生細致地觀察算式,加深對運算順序的認識。
150+120÷6×5和300-(120+25×4)這兩道混合運算題,第一步先算什么,都不是一條運算順序的規(guī)定就能最終確定的。在前一道算式里先算除法,還因為在120÷6×5這部分有從左往右依次計算的順序。在后一道算式里先算小括號里的乘法,還因為有先乘后加的順序。發(fā)展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就寓于這樣的數學思考之中。
一道式題算完以后,回顧一下所用的運算順序以及計算步驟,從中獲得體會就是在總結、積累計算策略。每次反思的時間不需要多,往往瞬間就能完成,教學中要經常引導學生這樣做。
(3)教學中還應注意的地方。
第一個地方是第35頁“試一試”。四年級(上冊)教學運算順序時只計算含有兩個運算符號的式題,因此,在一道算式中只會是乘除同級運算與加減同級運算或者是乘、加(減)與除、(加)減兩級運算。把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分成兩條,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的,算式中有除法和加、減法的。本單元教學三步的混合運算,算式里有三個運算符號,出現(xiàn)了乘法、除法、加(減)法存在于同一算式的情況,需要把原來分兩條表述的運算順序合并成一條完整的運算順序?!霸囈辉嚒毕旅娴囊痪湓捠菍υ羞\算順序的重組,雖然不是全新的知識,但畢竟是新的認識,教學中要有相應的建構過程。
第二個地方是第37頁“想想做做”第2題。其中出現(xiàn)了類似(26+14)×(70-30)這樣的有兩個小括號的混合運算,兩個小括號里的運算可以同步進行。教材沒有為這種情況設例題,也不想直接告訴學生可以怎樣算。希望學生在自己的思考與計算中體會可以這樣算,自覺地這樣算。
第三個地方是第41頁第2題。不算出得數直接判斷各組的兩道題哪一個得數大。這里的判斷是在掌握運算順序,對算式“整體——部分——整體”感知基礎上進行的,能發(fā)展學生的數感。學生的思考應該是多樣且具有個性的。
2進一步發(fā)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
結合計算教學,本單元編排了許多實際問題,有兩步計算的,也有三步計算的。都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要求學生獨立解答。這些實際問題的題材廣、類型多、無固定模式可套。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對學生既要放手,又不能放任。所謂放手就是盡量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答,不要編許多例題一類一類地教。所謂不放任就是要給學生必要的指導,要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學生在第一學段學習解答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積累了一些數量關系和思考方法。給學生的指導應體現(xiàn)在幫助他們回憶和應用已有的解題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解題策略。
(1)用列表等方法整理條件和問題,從中找到解題線索。
學生在四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里已經學習了用列表等方法解決問題,在本單元要繼續(xù)使用這些方法。在解題前讓學生選擇適當的方法整理,特別是學生解題遇到困難、思路打不開、解法想不出的時候,更要提醒他們整理信息。這種策略用于第36頁第4、6題,第38頁第6、8題,第42頁第8題特別有效。
(2)分析問題的數量關系,從中找到解題步驟。
學生對求兩個數有一共多少、求兩個數相差多少、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等問題是比較熟悉的,知道這些問題分別用加法、減法和除法計算。第38頁第7、9題,第41頁第4題和第42頁第7題都是求總和或求相差數的問題。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有困難,只要指導他們讀讀要求的問題、想想應該用什么方法算、找找還缺少什么條件,他們就能逐步理出解題的思路。
還有一些問題是求比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數、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這些數量關系往往是通過與問題直接有關的某個已知條件表達出來的。如第36頁第5題“我們組比你們兩組的總人數多6人”,第37頁第5題“五年級的參賽人數是三、四年級參賽的總人數的2倍”。只要指導學生找到這樣的條件,弄懂這些條件的意思,困難也就解決了。
新課程解決實際問題不是不講數量關系,恰恰相反,新課程十分重視數量關系?!稑藴省访鞔_指出:“應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睂W生掌握數量關系是伴隨著對四則計算意義的理解和對實際問題的“數學化”思考實現(xiàn)的。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四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65、66頁。
二年級的孩子,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直角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認識。本節(jié)課教材首先呈現(xiàn)三個學生身邊的生活物品——數學書、黑板、三角板,用紅線在物品上描出直角,讓學生直觀認識直角;通過“比一比,認一認”、“折一折,畫一畫”等多種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直角銳角鈍角的特點,加強對這三種角的認識。
1、結合生活實例,經歷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直角的過程,直觀認識直角,初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2、會借助三角板辨認直角、銳角、鈍角。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認識直角、銳角和鈍角,會借助三角板判斷三種角。
掌握直角、銳角和鈍角的畫法。
課件、三角板、卡紙、活動角
一、復習引入
1、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圖形王國中的一位新朋友,它是誰呀?
生:角。
師:你都知道哪些關于角的知識呢?
生1: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生2: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角的張口的大小有關,張口越大角就越大,張口越小角就越小。
生3:畫角方法:先畫頂點,再從頂點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邊。
師:看來角真的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2、課件出示圖片。
師: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你能找出它們里面藏著的角嗎?(學生觀察并指認。)
課件演示從圖中抽離出直角。
(讓學生經歷從實際物品上描出直角的過程。)
教師告訴學生:這些都是直角。
二、探究新知
1、認識直角
(1)認識直角符號。
(2)肢體語言表示直角。
師:請大家閉上眼睛,你能想象出直角的樣子嗎?你能用身體做出直角嗎?請學生上臺展示。
2、判斷直角
方法一:直觀判斷直角。
方法二:借助三角板辨認。
(設計意圖:教師重點示范方法,通過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比一比,這是對直接觀察的一種驗證,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嚴密性與準確性。)
3、找一找直角。
師:我們的教室哪里還有直角?說一說。
比一比你找到的直角的大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通過測量,得出結論:所有的直角一樣大。)
4、用活動角擺直角。
5、認識銳角和鈍角。
師:比直角小的角,叫銳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鈍角。
6、感受三種角的大小關系。
師:如果將這三種角按大小排隊,怎么排?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可以從大到小排列,也可以從小到大排列,最后集體交流。)
三、游戲延伸
游戲要求:說出老師用活動角變出的角的名字。
(1)判斷銳角。
教師用活動角做出銳角,并逐漸變大,但仍然是銳角。
得出:銳角有大有小,但再大都比直角小。
(2)判斷直角。
變出直角,用三角板比一比。
得出:直角都是這么大。
(3)判斷鈍角。
教師操作,得出結論:鈍角有大有小,但再小都比直角大。
四、動手操作。
1、用紙折出三種角。
2、畫三種角。
(教師示范,學生獨立完成,巡視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指導。)
五、總結思考。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六、作業(yè):
課本第66頁第1、2題。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五
1、能正確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
2、通過操作,體會10的加法和減法的意義。
3、通過整理算式,發(fā)現(xiàn)加減法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初步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快速湊10,掌握10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
掌握10的加減法,并能正確的計算。
教學(具)準備教材主題圖,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及重點關注設計意圖。
一、課前準備。
二、創(chuàng)設情景。
三、自主探究新知。
積極搶答,說出得數。
各自說說自己的分法。
生1:9個一堆,1個一堆。
生2:8個一堆,2個一堆。
1、動手擺一擺,匯報相應算式。
2、交流算式。
3、跟老師一起整理算式。
4、討論,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5、匯報結果,齊讀規(guī)律。
復習9的組成,出示9以內的口算卡片,讓學生說得數。
過渡:大家的分法真多!這節(jié)課我們就要用這種觀察方法來學習10的加減法。
1、讓學生用學具代替10個蘋果,把10個蘋果分成兩堆,指名說出相應的算式。
2、全班交流所有的算式。
3、引導學生整理這些算式。
4、討論:這些算式有什么規(guī)律?如果沒有圖,怎么想它們的得數?
5、組織學生匯報。
復習舊知。
創(chuàng)設情景,了解10的組成,為探索10的加減法作準備。
四、練一練。
五、數學游戲。
1、踴躍匯報。
2、獨立完成,在小組內比一比,看誰做得又對又快。
3、討論完成第3題。
4、根據算式說對應的意思,如:河里有10條魚,小貓吃了8條魚,還有幾條魚?
10-8-=2。
完成填空。
同桌合作,做手指游戲。
1、第1題:指名說一說。
2、第2題:讓學生以比賽的形式完成。
3、第3題。
讓學生說說題意,再列出算式。
如果機靈狗再網上爬呢?
4、出示第4題情景圖,讓學生根據每個算式說說相應的意思,并完成填空。
提示:最后一個算式表示小貓一條魚都沒有釣到。
通過練習鞏固10的加減法。
進一步鞏固10的組成。
作業(yè)設計:
板書設計:10的加減法。
9+1=1010-1=9。
1+9=1010-9=1。
8+2=1010-2=8。
2+8=1010-8=2。
備注: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六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號的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自主、熟練的計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計算式題.
2、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養(yǎng)成認真審題、仔細驗算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混合運算順序,能熟練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探索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
一、口算引入。
1、計算:140×3+280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運算?它們的運算順序是什么?
使學生明確:當只有加減或乘除法時,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當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減法。
學生練習,指名板演。
2、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混和運算。
板書:不帶括號的混和運算。
二、教學新課。
1、學習例題。
學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2)學生分小組討論上述問題并匯報。
(3)師:在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中應該先算乘除,后算加減。學生在書上完成。
2、試一試:150+120÷6×5。
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指明說一說是怎樣計算的?
通過剛才兩道混合運算的解答,你能總結一下沒有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順序是怎樣的嗎?使學生明確: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的混合式題里,應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乘除連在一起,或加減連在一起,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1。
學生獨立完成,展示個別學生作業(yè)。
注意強調運算順序和書寫格式.要明確:在沒有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式題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減法。
2、說出運算順序,并口算出計算結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學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匯報思考過程和解題方法。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yè)。
“想想做做”6。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七
1、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在平均分一些物體時,有時會有剩余。
2、余數與除數的關系:在有余數的除法中,余數必須比除數小。的余數小于除數1,最小的余數是1。
3、筆算除法的計算方法:
(1)先寫除號“廠”
(2)被除數寫在除號里,除數寫在除號的左側。
(3)試商,商寫在被除數上面,并要對著被除數的個位。
(4)把商與除數的乘積寫在被除數的下面,相同數位要對齊。
(5)用被除數減去商與除數的乘積,如果沒有剩余,就表示能除盡。
4、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可以分四步進行:一商,二乘,三減,四比。
(1)商:即試商,想除數和幾相乘最接近被除數且小于被除數,那么商就是幾,寫在被除數的個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數和商相乘,將得數寫在被除數下面。
(3)減:用被除數減去商與除數的乘積,所得的差寫在橫線的下面。
(4)比:將余數與除數比一比,余數必須必除數小。
二、解決問題。
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簡單的有余數的除法的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余數。
二年級數學第七單元練習知識點。
一、填空。
1、時針走一個大格是時,走一圈是()個小時。
分針走一個小格是()分,走一個大格是()分,走一圈是()分。
2、2∶10再過30分鐘后是()時()分。
3、現(xiàn)在時間是上午7時45分,再過()分是8時正。
4、現(xiàn)在的時間是1∶57,再過3分是()。
5、()時整,時針和分針成一條直線;()時整,分針和時針重合。
6、現(xiàn)在是11時,再過2時是()時。
7、分針從6走到9,走了()分,時針從6走到9走了()時。
8、鐘面上時針指著8,分針指著12是()時整。
9、鐘面上時針走過7,分針從12起走了30個小格,這一時刻是()時()分。
10、鐘面上時針指著6,分針指著12是()時。這時時針和分針在一條直線上。
11、時針在9和10之間,分針指著7,是()時()分。
12、從上海開往南京的火車,甲車是6:50開,乙車是7:30開,()車開的早。
13、小軍每天6:20起床,小青每天6:25起床,()起床早。
14、1時=()分1時-8分=()分。
50分+40分=()時()分1時+15分=()分。
1個半小時=()分1個半小時-20分=()分。
二、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1、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40()。
2、小學生每天在校時間是6()。
3、看一場電影要2()。
4、工人叔叔每天工作8()。
5、從上海坐火車到北京要17()。
6、李勇從家走到學校要15()。
數學學習方法技巧。
1、計算要過關:
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最先碰到的問題就是計算問題,計算問題是重點也是難點。根據學校數學的學習情況,孩子還沒有學習乘除法的列豎式,尤其是乘法的列豎式在二年級數學的學習中要求的比較多,比如數學課本下冊第三講速算與巧算中就多次用到了乘法,另外一些應用題中也會有所應用。
2、枚舉是難點: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有序思維和抽象思維是比較困難的,對于問題,二年級的學生更多的愿意以湊數來嘗試解答問題。而枚舉法的問題需要的就是孩子的有序思維,比如數學課本上冊幾枚硬幣湊錢的方法,下冊的整數拆分都屬于枚舉法的問題。這類問題不僅要求孩子要有序,同時直觀性不強,對于孩子理解有一定困難。建議家長可以比較抽象的問題形象化。
3、應用題要接觸:
很多二年級的學生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在仁華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三年級的內容要不要學,尤其是應用題要不要學?首先,二年級數學課本下冊中的后幾講已經接觸到了應用題部分,對于倍數等概念也有學習,我們建議學有余力的孩子可以適當接觸三年級中的部分問題,但是難度不要像三年級數學課本中那樣大。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八
1、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2、通過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3、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進學生對數學的親近感。
重點:初步認識直角,會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難點:會用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否是直角。
一、復習引入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角,你還記得角的各部分名稱嗎?
生;頂點,邊,邊。
師:同學們學得真不錯。
二、合作探索,學習新知
1、認識直角
課件出示:國旗、椅子、單杠,找出以上實物中共同具有的角。
請同學上來指一指。
師:這些角有什么特點呢?
師:老師今天又要給大家介紹一個數學當中的新朋友了,我們叫這種兩條邊都是直直的角為直角,今天我們的學習任務就是來認識直角,判斷直角并且會畫一個直角。
出示正方形,長方形,三角板,不同方向的直角,都是直角。
師:請同學在三角板上指出一個“直角”。
學生試著指出“直角”,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完整地指。
2、師:下面哪些角是直角呢?
生:不好判斷。
師:那我們先排除幾個肯定不是直角的角。
師:這兩個角很明顯不是直角可以直接判斷。
生:三角板。
師:三角板可以幫助我們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那怎么幫助我們呢?
師:老師把第二個角帶到了黑板上,請同學想想如何用三角板進行判斷。
師:先將頂點對齊,再對齊其中一條邊,看另一條邊是否對齊。
師:那我們現(xiàn)在一起看看這兩個角到底是不是直角。
3、現(xiàn)在用你手中的三角尺,判斷一下你的數學書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
成果展示。
小結:介紹用一張紙折出一個直角:先將這張紙上下對折,再沿著折痕對折就可以得到一個直角。
師:你有沒有驗證一下,你折的這個角是不是直角呢?
5、師:跟你的同桌說一說,你還在哪里找到直角了?
出示幻燈片,欣賞直角。
6、畫直角
師:回憶一下上節(jié)課我們是如何畫角的。
生:先畫一個頂點,再畫兩條從頂點出發(fā)的邊。
板演畫直角并說說畫法。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直角的畫法。
學生用三角尺畫一個直角,教師巡視。
三、鞏固練習
1、第一關、下面哪幾個圖形是直角?
指名學生回顧判斷方法,學生獨立完成。
2、第二關。數一數有幾個直角
學生獨立完成。
3、第三關。在方格紙上畫直角(從給出的點畫起)。
學生獨立完成。
4、把下圖中的長方形去掉一個角,還剩下幾個直角?
小組討論
四、回顧小結
說一說,假如你是直角,你要交給大家什么知識,怎樣介紹你自己呢?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九
在反思中教師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可以充實自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混合運算》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數學源于生活”。盡管運算順序是一定的,但在課堂上我還是再現(xiàn)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到文具店購買文具,從中自然地提出數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于學生積極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解決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也能促進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
教學新知時,引導學生結合現(xiàn)實素材,借助生活經驗,通過解決“小軍買3本筆記本和一個書包一共要多少元”、“小晴買2盒水彩筆,付出50元,應找回多少元”這兩個問題,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主動地接受新知。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初步體會,逐漸學會,學習思辨,掌握技能。
學習知識是為了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體會的數學和生活的聯(lián)系,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一系列由易到難的題目。首先讓學生運用所學的運算順序算一算,再出六道題其中有兩道是以前學過的同級運算讓學生辯一辯,最后出三道改錯題讓學生改一改。學生在這一系列的練習中不僅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同時也體會到了這些知識的價值。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獲得了新知,再通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引導學生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獲。最后利用智慧島對今天所學的知識進行一個適度的拓展。
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產生了幾個困惑:
2、學生列出20+(3×5)時,如何解釋這里不需要小括號?
核心提示:本節(jié)課采用情境串教學,設計了大量的游戲性、活動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符合兒童天性好玩、好動的特點,能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高漲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課堂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由小紅回姥姥家的實際問題引入,這樣貼近生活,既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
本節(jié)課采用情境串教學,設計了大量的游戲性、活動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符合兒童天性好玩、好動的特點,能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高漲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
課堂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由小紅回姥姥家的實際問題引入,這樣貼近生活,既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又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環(huán)節(jié)。教師相信、鼓勵學生,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思維實際出發(fā),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嘗試、討論、交流,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確或錯誤的思維過程。
加強估算教學,有利于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靈活性,可以保證讓每個學生在掌握一般方法的前提下,讓全體學生得到發(fā)展。
4、結合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滲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實現(xiàn)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十
1.通過“買鮮花”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體會,一個算式里既有加減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減法。
2.能正確掌握既有加減法又有除法的算式的計算順序,并能熟練計算。
探索“先除法,后加減”的運算順序,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
掛圖,課件課時
安排1
一、展示情景
教師出示情景圖,引導學生觀察。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花店里的花可真多呀!你從圖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及時肯定。
二、嘗試、對話
1、說一說。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情景圖,根據你知道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1)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并在小組里交流。
(2)學生自由在班級里交流。
(3)教師根據匯報內容有選擇地進行板書。
2、算一算。
通過算一算,掌握方法。
(1)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教師放手,學生先獨立解答,在小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書匯報。
引導學生觀察綜合算式,你是怎么計算的,有什么規(guī)律?
同桌互相說說:在一個算式里有減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個算式里有減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減法。)
引導邊看圖邊思考,為什么在一個算式里有減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減法?
(因為必須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要先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賣1支菊花和1支百合花,共花多少元?
學生獨立解答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綜合算式,你是怎么計算的,有什么規(guī)律?
同桌互相說說: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引導學生邊看圖邊思考,為什么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因為必須先算賣1支菊花多少元,要先算8÷4=2,才能算出1支菊花和1支百合花共花多少元?)
三、解釋應用
1、完成試一試的第1題。
(1)說一說每道題的運算順序。
(2)獨立計算。
(3)議一議: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完成練一練的第1題和第2題。
3.完成練習二的第2題和第3題。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十一
(1)小兔買1枝筆花了2元錢。
(2)我還知道老牛買了3枝筆。
(3)大灰狼花的錢是小兔的4倍。
師:老牛和大灰狼遇到了什么問題?你愿意幫助它們說一說嗎?
(老牛想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大灰狼也想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十二
師:袋鼠先生也跟大家一樣喜歡提問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帶來的是什么問題吧。
(1)小牛買筆的枝數是小兔的幾倍?
(2)小牛花的錢是小兔的3倍,它花了多少元?
(3)狐貍買了4枝筆,它花了多少元?
集體解決問題,并說說算式的意義。
師:對比剛才解決的問題跟開始解決老牛和大灰狼的買文具的問題,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十三
1、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體會除法與乘法之間的關系,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2、通過“算一算”、“想一想”、“試一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計算的準確性,提高運算速度。
3、通過學生在游戲和活動中思維的碰撞,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尋求簡便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用2-5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乘除法之間的聯(lián)系,用乘法口訣求商。
教學方法:談話法,動手操作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教學手段:主題圖,小棒若干,乘法口訣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知。
師:小朋友,小熊開了一家商店,想去看看嗎?
出示主題圖片。
師: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熊的商店里有很多東西,每一樣東西都標明了價格。
師:兩人一組,互相說一說有些什么東西,每一樣東西的價錢是多少。
學生小組活動。
二、問題探究。
1、師:你能根據每種東西的價格,提出用乘法計算的額數學問題嗎?
生:買3個布娃娃需要多少錢?
生:每個皮球3元,5個皮球多少錢?
……。
師:(出示問題1)買4輛坦克需要元。
生:需要20元。
師:你是怎樣算的呢?為什么?
組織學生匯報。
生:用乘法計算,5×4=20(元)。
教師板書:5×4=20(元)。
2、師:老師有20元錢,可以買幾輛坦克?
出示問題2:20元可以買輛坦克。
師:你能幫幫老師嗎?動腦筋想一想。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
生:每輛坦克5元,20元可以買4輛坦克。
師:你是怎樣算出可以買4輛坦克的呢?
生:我是從第一個問題知道的。買4輛坦克需要20元,20元就可以買4輛坦克。
生:我是用除法計算的,20÷5=4,所以可以買4輛坦克。
教師板書:20÷5=4(輛)。
3、觀察并比較這兩個算式,了解乘除法之間的關系。
師:觀察上面這兩個算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這些算式中的數字相同,位置不一樣。
生:上面一個是乘法算式,下面一個是除法算式。
生:我覺得就像加法和減法一樣,可以想加算減,也可以想乘算除。
……。
教師加以肯定鼓勵,并歸納。
師:乘除法之間是一種互逆的關系,計算除法我們可以利用乘法口訣進行計算。
三、體驗感悟。
完成“想一想”和“試一試”。
1、想一想。第1、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第3題答案很多,讓學生互相說說算式以及所用的乘法口訣。
2、試一試。學生獨立完成。
四、實踐應用。
完成第43頁的練一練。
1、小鳥回家。
讓學生明確題意,不僅要把乘法算式和口訣連起來,還要把除法算式和乘法口訣連起來。特別注意不要把除法算式連錯了。連完后讓學生讀一讀,體會乘除法之間的互逆關系。
2、螞蟻搬家。
學生獨立完成,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訣。
3、動物賽跑。
學生分3組比賽。訂正時選幾個算式讓學生說一說所用的乘法口訣。
教師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乘除法之間有互逆的關系。在計算除法時,我們可以用乘法口訣求商。
練習設計:第42頁的試一試、想一想和第43頁的練一練。
板書設計:小熊開店。
(1)買4輛坦克需要20元。5×4=20(元)。
乘法口訣:四五二十。
(2)20元可以買4輛坦克。20÷5=4(輛)。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十四
《萬以內數的認識》:
本課目標的定位是基于學生認識了100以內數的基礎之上的,同時也是學生進一步認識更大的數的基礎,因此,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多樣活動,數形結合,內化遷移,讓學生掌握數數方法的同時,體會計數單位“千”的產生及相鄰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系。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數數的過程,體驗數的產生和作用,能在現(xiàn)實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
2、能在數數的過程中,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感受數位產生的必要性,體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系。
3、通過數一數、撥一撥和估一估等活動,充分感悟大數的意義,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點:
能正確數出1000以內的數,體會計數單位“千”的產生。
教學難點:
數“拐彎數”,即接近整百、整千拐彎處的數如何數。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紙張和計數器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揭題。
(一)課件演示:體育館情境圖。
1、猜一猜:體育館大約能坐多少人。
2、數一數:
(1)一排位置:學生說說可以怎么數?(一個一個的數)。
(2)一百個位置:學生說說怎么數方便?(十個十個的數)。
(二)揭示課題:比一百更大的數怎么數呢?今天,大家一起來探究1000以內數的認識。(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借助主題圖,為學生提供現(xiàn)實素材,初步感知大數的產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埋下伏筆。
二、經歷數數,感悟方法。
(一)在演示中感知:
1、課件演示:10個小正方體。
(1)數一數:學生跟著一個一個地數。
(2)說一說:數出了幾個一,也就是多少?板書:10個一是一十。
2、課件演示:100個小正方體。
(1)數一數:學生跟著十個十個地數。
(2)說一說:數出了幾個十,也就是多少?板書:10個十是一百。
3、想一想:找到了一百個小正方體,接下來你想怎么數呢?
(1)數一數:學生獨立一百一百地數。
(2)說一說:數到九百后是幾個百?(10個百)10個百是多少呢?板書:10個百是一千。
(3)整體感知1000個小正方體。(課件演示)。
設計意圖:通過數形結合,體會計數單位“千”的產生和意義;通過知識遷移,發(fā)現(xiàn)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十進制關系。
(二)在操作中感受:
1、分組合作數小棒。(4人一組,每人準備53根小棒,10根一捆)。
(1)一根一根地數:從一百起,一根一根地數到一百二十二;從一百九十八起,一根一根地數到二百零三。
(2)十個十根地數:從一百起,十個十根地數到二百一十。
(3)師生合作數小棒。
一百一百地數:從二百起,一百一百地數到一千;從一百二十起,一百一百地數到六百二十。
2、同桌合作撥珠子。
按下列要求在計數器上邊撥珠子邊數數。
(1)從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數到一千。
(2)從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數到一千。
(3)從九百八十二起,一個一個地數到一千。
3、合作歸納說方法。在數數時要注意什么?遇到拐彎數時怎么辦。
設計意圖: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借助小棒、計數器,邊操作邊數數,感悟多樣的數數方式,充分感受十進制關系,主動建構了1000的意義。而且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既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培養(yǎng)與人合作的學習習慣。
(三)在比較中感悟:
估一估,比一比,感悟生活中的1000。
1、1000張紙。教師先出示100張紙,讓學生猜一猜,再用手比劃1000張紙有多厚,最后教師出示1000張紙讓學生實際體驗。
2、1000個人。一個班的學生大約50人,多少個這樣的班級才有1000人呢?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生活中的1000,作為學生比較的對象,從而加深對1000的認識,領會大數的意義,進一步培養(yǎng)數感。
三、深化練習,提升數感。
(一)填一填。
1、10個一是,10個十是(),10個一百是()。
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個數是()。
3、六百八十九的相鄰數是()和()。
(二)數一數。
1、練習十六的第1題。讓學生脫離計數器抽象地數數。
2、練習十六的第2題。讓學生用不同的計數單位數數,深化學生對計數單位的認識。
(三)想一想。
找規(guī)律填數:
1、336、337、338、339、()、()。
2、580、590、()、()、620。
3、()、900、800、700、600、()。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練習設計,旨在鞏固新知,感受數數方法的同時,深化對計數單位的理解。
四、全課總結,歸納延伸。
(一)全課總結: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二)歸納延伸:通過個、十、百、千的認識,你還想到什么?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十五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連減的具體方法,能正確的進行計算與交流。
2.運用連減的有關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結合運白菜的情境,發(fā)展提出問題,運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意義和價值,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算法的多樣化。
2.在實踐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件。
切入舉偶。
談話引入。
秋高氣爽,又是一個豐收的季節(jié)。讓我們走進小農場,看看那里的景色吧!
這片地里種著白菜,讓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在白菜地里藏著哪些數學問題呢?
對話平臺。
玩中學。
1.說一說。
這一環(huán)節(jié)啟發(fā)學生根據圖中的信息提出問題。
觀察教材第77頁圖,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1)先獨立思考。
(2)把你的問題和解決方法與同桌交流一下。
(3)誰愿意對大家說一說你的問題?
2.寫一寫。
學會正確的計算方法,經歷不同的算法交流。
你想怎樣計算呢請你試著在練習本上寫一寫。
(1)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解答。
(2)全班內交流算法。
(3)教師板書不同算法。
學中做。
玩成教材77頁試一試,78頁第1題計算。
a)獨立計算,嘗試解答。
b)班級交流各自算法。
完成教材78頁第2、3題。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十六
本冊教材第34—36頁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四邊形,了解四邊形的特點,并能根據四邊形的特點對四邊形進行分類。
2、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精神。
3、通過主題圖的教學,對學生進行熱愛運動、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找出四邊形的特點。
教學難點。
根據四邊形的特點對四邊形進行分類。
教學過程。
一、主題圖引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嗎?你喜歡什么運動?(對學生進行熱愛運動、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思想教育。)。
2、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同桌說或小組說。)。
3、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許多圖形。
學生匯報、交流。
4、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四邊形”的知識?!鍟n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認識四邊形)。
(1)下面的圖形中,你認為是四邊形的就把它剪下來。(印發(fā),每人一份)。
學生剪完后匯報,并說說理由。
(2)小組討論。
你發(fā)現(xiàn)四邊形有什么特點?
學生匯報,教師根據回答板書:
四條直的邊。
四邊形有。
四個角。
(3)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你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四邊形的。
2、教學例2。(給四邊形分類)。
(1)把你剪下的四邊形進行分類。(學生獨立操作)。
(2)還有不同的分法嗎?(小組交流)。
學生匯報,并說理由。
三、鞏固應用。
教材第36頁的“做一做”中的第1、2題。
四、全課小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學生匯報)。
2、今天我們學習了四邊形,掌握了四邊形的特點;還能根據四邊形的邊和角的特點給四邊形分出不同的類型。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十七
撰寫教學設計是每個教師都必須熟悉的一項工作,好的教學設計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的這套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統(tǒng)計》教學設計符合新課標的標準,思路清晰,結構合理,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學性、實用性等優(yōu)點。
教學目的:
1.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
2.認識統(tǒng)計表和條形統(tǒng)計圖,并能完成相應的圖表。
3.能夠根據統(tǒng)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做出簡單的預測。
教學重難點:認識統(tǒng)計表和條形統(tǒng)計圖,并能完成相應的圖表。根據統(tǒng)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做出簡單的預測。
教具:統(tǒng)計圖。
教學過程:
一、說一說,認識條形統(tǒng)計圖。
1.出示條形統(tǒng)計圖,幫助學生學會看統(tǒng)計圖,引導學生從中盡可能多地獲取信息,鼓勵學生相互間說說你從統(tǒng)計圖中看出什么,想到了什么。
2.出示統(tǒng)計圖二,學生體會到條形統(tǒng)計圖也有橫向的。引導學生說說橫著看、豎著看各表示什么,組織學生相互說一說,看誰從圖中了解的信息最多然后匯總。
3.說一說條形統(tǒng)計圖的優(yōu)點和不足。
二、學看統(tǒng)計表。
1.“安裝電話情況統(tǒng)計表”:注意橫向觀察和縱向觀察,并對統(tǒng)計表所呈現(xiàn)的信息做出簡單的分析,還可根據數的變化規(guī)律估計預測一些問題。
2.“小調查”:以小組的形式調查生活中班上同學每天睡眠的時間,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用統(tǒng)計表或條形統(tǒng)計圖等方式呈現(xiàn)數據,并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3.討論:根據統(tǒng)計表中的數據分析身高和年齡的關系,首先要讀懂表格的內容,找出數據變化情況。
三、練一練。
給出某商店10天中電腦銷售情況統(tǒng)計圖,提醒學生注意圖中是從周三開始統(tǒng)計,還要求學生能根據統(tǒng)計圖中的數據把握大致的銷售量規(guī)律和趨勢。
布置作業(yè):實踐活動第90頁。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十八
這次實踐活動安排的是一個小實驗,體現(xiàn)了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這一活動,是讓學生通過實驗用統(tǒng)計的方法表示出豆芽生長的規(guī)律。可以提前一周布置給學生做這個小實驗,并提出實驗的要求,如溫度、濕度適當,堅持每天同一時間測量記錄等。有條件的班級也可以同時在教室布置一處實驗角,由專人負責。沒有黃豆用綠豆代替也可以的。實驗7天后完成統(tǒng)計表和統(tǒng)計圖,這里應該注意,要鼓勵每個學生參與實驗的.全過程。如果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可以去請教家長、老師,也可以自己查閱書本。讓學生從小就體驗實驗的過程,對他們的成長是有利的。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十九
教學目標:
1、經歷以米、厘米為單位正確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并會估計物體的長度。
2、在活動中體驗測量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體會米的含義,知道厘米、米之間的關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
教具準備:新鉛筆、米尺、數學課本、文具盒、1米多長的繩子。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師生利用課前共同準備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測量小組中各物品的長度。
2、指導學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繩子的長度。
學生在測量的過程中會隨機比較、選擇用哪些測量工具比較合適。(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測量課桌的長度。
二、體驗探究。
1、認識米,知道1米有多長。
2、讓學生以組為單位,直觀體驗1米有多長。
3、學生在觀察、交流過程中認識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
歸納:100厘米=1米,1米=100厘米,1m=100cm。
4、讓學生聯(lián)系身邊的事物,找出幾種長度是1米的物品。
三、實踐應用。
1、1米大約等于幾枝鉛筆的長度?
2、學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較大的物體的長度(或高度)。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完成測量活動。
3、出示書中5頁練習題。
4、課外小作業(yè):讓學生回家測量家中物體的長度。
二年級數學北師大版教案全冊篇二十
1、體驗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統(tǒng)計的意義。
2、能根據統(tǒng)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根據統(tǒng)計表的數據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及解決策略。
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統(tǒng)計過程,能根據統(tǒng)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同時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統(tǒng)計問題的方法。
談話、指導相結合法,引導學生通過對情境問題的探討,師生互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師引導提問:同學們,你們入學都要穿上我們學校的校服,你們喜歡我們校服的顏色嗎?(指名3~5個學生說一說)。
師:有的同學喜歡這個顏色,有的同學不喜歡,如果我們學校要給一年級的新生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請你們當參謀,給服裝廠建議下該選哪種顏色合適。
(指名學生回答,并說明理由。)。
教師引導:張三喜歡紅色,學校就決定將校服做成紅色的,怎么樣?你有什么意見?教師小結:你們剛才說的只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顏色,不能代表學校大多數同學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種顏色是大多數同學喜歡的呢?(學生可能回答,調查全校學生喜歡的顏色。)。
教師追問:如果我們現(xiàn)在要馬上把信息反饋給服裝廠,你覺得調查全校的學生這個方法怎么樣?(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小結:全校學生那么多,要調查全校的學生,范圍太廣了,我們可以先在班級里調查,通過班級中的數據作為代表,找出大多數同學喜歡的顏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數學生喜歡的顏色。那這節(jié)課就以我們班級為單位,在班級中進行調查統(tǒng)計,看看在這四種顏色中,大多數同學最喜歡哪種顏色。
二、互動新授。
1、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1)教師提問:剛才我們確定了要在班級里進行調查,我們班級的人數也不少,應該怎樣調查呢?你有什么好的辦法?(指名學生回答。)。
學生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3)學生說出各種不同的方法。(學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歡的顏色寫在紙張上、舉手、小調查等。每人報喜歡的顏色,我們在自己的表中做記號,如畫“正”;舉手表示自己在哪一個范圍的,老師數一下,再把結果填在表中?)。
(4)教師提問:你認為以上各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最方便?
師:在這些方法里,舉手表示是比較簡便的方法,現(xiàn)在由老師發(fā)布指令,每人只能選一種顏色,最喜歡哪種顏色就舉手表示。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tǒng)計表。
師生活動,教師說顏色,學生舉手,教師數人數,學生填表格。
2、從這張統(tǒng)計表中,我們可以知道些什么?(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
(1)師:從統(tǒng)計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樣計算?(把每種顏色喜歡的人數加起來,如果與全班人數不相符,說明我們在統(tǒng)計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錯誤。)。
組織學生分析表格,教師根據分析的情況加以引導,突出統(tǒng)計的意義。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頁“做一做”,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去哪里春游。
收集整理數據填寫表格進行分析。
(2)采用比較簡便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強調數據的準確性),學生獨立完成“表格的填寫”。
(3)小組內討論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歡去()的人數最多,最喜歡去()的人數最少。
最喜歡去植物園的右()人。
你最喜歡去(),喜歡去這里的同學有()人。
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提問,全班進行反饋。)。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
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參加哪個課外小組。
(1)課件出示第1題的表格圖。
用“舉手數一數”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統(tǒng)計表。
師生活動,共同填表格。
(2)根據表格內容回答問題。
參加()小組的人數最多,參加()小組的人數最少。
我們班參加計算機小組的有()人。
我喜歡()小組,喜歡這個小組的有()人。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舉手表決的方式統(tǒng)計了本班同學最喜歡的校服的顏色,最喜歡去哪里春游,最喜歡參加哪個課外活動,這個方法簡便,易操作,下次我們班級調查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學校要給同學們訂做校服,有下面4種顏色,選哪種顏色合適?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667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