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加有針對性和有效性。教案要合理安排時間,確保教學進度。這是一份經過實踐驗證的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一
今天上午第二節(jié)課,按計劃進入第六單元“人間真情”20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但一開始就很不順利,多媒體課件因觸控筆失去控制而無法操作,許多直觀的演示也無法進行。幸好課前就把自己準備好的一些擴充內容寫在了小黑板上,有唐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黃鶴樓打油詩》、李白的《和史郎中聽黃鶴樓上吹笛》,還有李白的《贈孟浩然》等詩詞。
我的計劃是在學生理解這一首比較簡單的送別詩和它的寫作背景后,把這些詩推薦給學生,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熱愛古詩詞的情感。
教學生字、讀背古詩后,進入“解詩題、知詩人”環(huán)節(jié),圍繞詩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作者李白,讓學生明白“誰?在什么地方?為誰送行?他要到什么地方去?”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李白在黃鶴樓(設宴)為老朋友孟浩然送行。他要去江蘇的廣陵去。老師問:“誰知道廣陵在什么地方?”白玢同學馬上舉手回答:“廣陵就是揚州。”“你怎么知道的?”“詩中說‘煙花三月下揚州’,所以廣陵就是揚州!”老師肯定了白玢能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詩題意思的好方法,讓大家學習她。
接著老師在這個地方介紹了李白和孟浩然兩名同時代的大詩人,他們都非常有名氣,而且人生經歷也很相似和相近。孟浩然比李白大11歲,我們學過他寫的有名詩歌,大家都會背誦的《春曉》,(一起背誦這首詩)。他們兩人的仕途都不順利,兩人都喜歡游歷名山川,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孟浩然年輕時遭遇仕途挫折后,便回歸田園,寫下了許多田園詩詞,是著名的田園詩人。李白就是孟浩然的粉絲,一直把孟浩然當作自己的人生偶像。這時給同學們引出李白的詩《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弊寣W生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崇敬之情,他是把李白當成了自己的老師啊。這樣的背景介紹只為讓學生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為后面理解送別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奠定基礎。
然后抓“關鍵詞、字”來理解詩句意思。一二名抓住“故人”、“煙花三月”、“下”來理解?!肮嗜恕保鹤⑨尷吓笥?。說明什么?(兩人是老熟人。情誼很深!)。
“煙花三月”告訴我們送行的時間是鮮花盛開的陽春三月。
哪為什么要用“下”?而不用“上”呢?老師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地形特點:西高東低。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乘船由黃鶴樓去揚州,當然是順流而下。
“李白在黃鶴樓設宴給老朋友送行,吃完飯后送老師來到樓下碼頭邊,對老師說了些什么?老師的船走遠了,消失在天邊了,他還在干什么?從中看出什么?”設計這個情節(jié),就是為了能夠入情入境地讓學生走入詩詞報要講述的故事,去體會詩人依依不舍的情感和朋友間的真情。然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交流去體會李白對老友孟浩然深深的留戀。老友乘坐的船兒早就消失在了天邊,看不見蹤影了,李白依然站在江邊不忍離開,可見他對老友的深情。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意思后,話題一轉提到了黃鶴樓,問同學們知道這座江南名樓嗎?想了解李白和黃鶴樓的故事嗎?然后簡介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在湖北省武漢市。講李白游歷到黃鶴樓,在這里看到美麗的湖光山色,詩意大發(fā),想寫一首詩??蓙淼近S鶴樓上一看,比他小三歲的詩人崔顥已經在黃鶴樓的墻壁上題寫下了著名的詩歌《黃鶴樓》,李白讀完這首詩,不得不放下了手中已經提起毛筆,感嘆道(引出李白關于黃鶴樓的打油詩):“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覺得崔顥的詩寫的太好了,自己再寫也不會超過崔顥的詩了,擱筆不寫了。你們想讀一讀崔顥的《黃鶴樓》嗎?在孩子們的期盼中,把板書好的《黃鶴樓》拿出來,讓大家去讀?!拔羧艘殉它S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去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民。煙波江上使人愁。”然后讓學生去朗讀兩首詩。
最后再出示了一首李白寫的與黃鶴樓有關的詩推薦給大家《和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中吹笛》:“一同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里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盡管有些拖堂耽誤了一些時間,但我認為這樣推薦詩歌給孩子們還是很有趣的,既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又拓寬了課程資源,引發(fā)了孩子們對詩歌的熱愛。
當然,由于內容過多可能導致學生對課文重點的理解和體會不夠深刻,有些水過地皮濕的感覺,但我還是想這樣去試一試,改一改以往古詩教學的形式,看看孩子們對古詩的情趣。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二
語文新課標指出:小學生要閱讀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因此,教材中適當編排了一些古詩詞。怎樣進行古詩詞教學最有效呢?下面我以自己執(zhí)教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說說如何把“讀”作為詩詞教學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中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情誼。這節(jié)課下來,我的總的一個感受就是:“怎一個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寄情于景,為我們用語言文字描繪了一幅江畔送別圖,備課的時候,我無數次的誦讀,都被詩中的情景與飄逸深深感動了,怎樣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呢?劉勰曾經在《文心雕龍》里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彼栽陬A設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是這樣想的:在感悟準備階段,創(chuàng)設情境,讀懂詩題,整體把握情,在讀悟階段,想象意境,賞析詞句,體驗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階段,反復誦讀體會情。從課堂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通過誦讀理解感悟到了詩歌的內容,通過品悟交流體會到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了解了李白的詩風,有效達成了三維目標。我以為比較突出的有:
為情所動,隨情而讀!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沒有停留在傳統教學中字、詞、句的解析,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獨特的個性色彩在生動感人的離別場景中讀悟結合,品味別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感受李白詩歌的豪邁飄逸。要讓學生從短短四句詩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詩歌的意境,無疑是有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發(fā)揮想象,化身李白設身處地的感悟。
1、想象“盡”、“唯”的情誼,進入詩境,感悟詩情。
(配有“送別”的音樂,化身李白、設身處地的感悟)。
“盡”的是什么?不“盡”的又是什么?
我佇立江邊,久久地凝望,此時此刻,朋友啊,你的離去,就是我唯一的?以后?
想象中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讓學生在讀中知道,“孤帆”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時,只看見那滾滾的江水向東流去?誦讀這兩句詩時既要有節(jié)奏又要音斷氣連,尤其是“流”字拖長音,有孤帆遠去之感。通過想象和誦讀,感受詩人對好朋友的深情厚誼,體會詩人駐目神馳的情態(tài)和悵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隨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讓學生感情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教學到這里時學生的感悟已水到渠成: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牽掛,是羨慕,是詩人對好友綿綿不絕的情誼。
2、融想象中誦讀“煙花三月下揚州”,配樂想象“煙花三月”的揚州什么景象?。
以古詩“江南春”為憑借,了解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柳絮如煙,繁華似錦。孟浩然此去揚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樣?設想他的心情自然輕松、愉悅。想象你是孟浩然,帶著你即將下揚州的心情讀詩題呢?在這富有詩意的陽春三月,李白送別好友去那個令人神往的揚州,心情會怎樣?那肯定是即有惜別之情,又有羨慕之情。這個時候,假如你是李白,帶著送別好朋友的惜別之情、羨慕之情讀詩題。讓學生再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是對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在誦讀時要先把握作品基調?!叭松怨艂x別”,許多人認為離別是傷感的,而本首詩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無奈。揚州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眾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為“風流天下聞”的大詩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悅心情可想而知。而喜愛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為好友高興,在情深意重的惜別之中,也流露出了一絲羨慕與向往。因此,了解背景,為“入情入境的誦讀”打下了基礎。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學生自然學的有情趣。
課堂教學中始終以古詩誦讀貫穿其中,創(chuàng)設了濃濃的古典詩詞氛圍。解題時推薦學生閱讀崔顥的“黃鶴樓”;品讀感悟時又出示了“江南春”、“江夏行”,以古詩解讀詩意,體悟詩情;總結作業(yè)設計時再次重溫了“贈汪倫”,推薦誦讀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古詩,課余搜集整理送別詩或者李白的詩歌,語文課讀的任務落實扎實有效,同時也開啟了學生主動積累古詩的興趣之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三
一導課:。
師:同學們,你最喜歡的名人是誰?你想知道老師最喜歡的名人是誰嗎?李白是個什么樣的人?看誰是老師的知音。(指名學生匯報李白的資料。)。
師:詩仙李白、酒仙李白、俠客李白。如果說唐朝詩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一顆。我們以前學過他的一首送別詩《贈汪倫》。誰能背給大家聽?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李白的送別詩。請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師一起來寫課題。
二、知詩人,解詩題。
指導:“孟”字第一筆是“ 橫撇”。等。
指名讀課題。
古代交通不便,離別之后就很難再相間。于是,寫詩送別成了一種習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的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別,或三名一別。在名樓——、送名人——、到名地——。論年齡,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歲,然而他們一樣的師才出眾,互相仰慕、相見恨晚。即使是短暫的離別,也那么依依不舍。聽了老師的介紹,你們想再讀一遍題目嗎?對,我們現在已經完成了學好古詩的第一步:“知詩人,解詩題?!?/p>
三、讀詩句,曉詩意。
1、指名。
2、相機指導讀出節(jié)奏感:二二三、四三。
3、借助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懂的地方圈出來向同桌請教,把你懂的說給同桌聽。
4、班內匯報,質疑問難。
到此我們完成了學古詩的第二步,會讀詩,并且了解了詩的意思,我們可以總結為:“讀詩句,曉詩意?!?/p>
四、入詩境,悟詩境。
師:“煙花三月下揚州”中詩人為什么不寫“三月下揚州”?生可能回答:是由于押韻的需要。師再次引導:江南的三月怎樣?生回答,師總結:江南的三月正是“青杏小,桑葉肥,繁花似錦,楊柳如煙,微風送紅雨,沙鷗翔白帆”的美好時節(jié)。在這時,正是詩人們結伴同游的好時候,而正是在這時,詩人卻不得不與自己的好朋友送別,假如你是詩人你此時此刻心情會怎樣?你會怎樣讀前兩句?生讀。
在當時的水上交通要道長江上可能會只有一條船嗎?詩人為何寫孤帆?生體會。師總結:“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可見他倆的感情有多深。李白曾經寫過一首《贈孟浩然》的詩。
贈孟浩然。
[唐]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女同學起立送送孟浩然。
2、男同學起立送送孟浩然。
3、請全班同學起立送送孟浩然。
師總結:到此,我們已經完成了學詩的第三步:“入詩境,悟詩境?!?/p>
六、拓展: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老師整理了一部分送別詩送給同學們,喜歡的話讀一讀,比一比,感受古人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溫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四
六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能借助課文詞語注釋、工具書……初步理解詞意和詩句的意思,也積累了不少的古詩和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但他們對詩句所表達的意境和詩人所表達的感情還需要教師引領他們去體會和感悟。所以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節(jié)課上,我去除繁瑣的講解詞意、詩意;以“關鍵詞”入文,為體會詩境、感悟詩情的切入口;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看畫面、想畫面、角色體驗中,感悟詩情、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進一步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教師通過讓學生借助課文詞語注釋、工具書……,讓學生同桌交流預習的成果初步理解詞意和詩句的意思.?詩中“煙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別時間的長是學生學習此詩中的重、難點,通過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送別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別孟浩然的情景,讓學生體會到李白送別時間的長,朋友間無限依戀的情懷。整個教學流程就按照“一、故事導入、解讀課題,二、初讀詩文、感知詩韻,三、學生同桌交流預習情況嘗試讀懂詩意,四、創(chuàng)設情境、進入詩境,角色體驗、體會詩情,五、反復誦讀、體驗詩情,六、課外拓展”來進行。現將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反思如下:
本課教學課始以“故事激情”為切入點,讓學生從故事中了解到李白與孟浩然的關系和這首詩的背景,對學習古詩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為學生理解課文體會詩情做好了鋪墊。
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一遍遍的自由誦讀、齊讀和在教師范讀中,將詩讀正確、讀通順和初步讀出詩的節(jié)奏與韻味。
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讀注釋、看插圖等已經掌握的學習古詩的方法,揣摩句意、理解文本,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和自學古詩的能力。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學,讓學生與同桌充分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困難,可先跟同桌進行探討,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賞析:“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边@兩句詩句時,理解“煙花三月”是這首詩的一個難點,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受“煙花三月”,并讓學生用積累的詞語形容春天的美景來引發(fā)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使學生對其內涵有了廣度和深度的認識。在教學中就通過讓學生用優(yōu)美的詞句來表現三月的美麗,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時又輔以課件展示煙花三月的美麗,讓學生感到三月的美麗,美得并不空洞,為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奠定了基礎。并創(chuàng)設情境對話:當與好友告別時,假如你是李白會跟“孟兄”說什么呢?讓學生通過對詩句的理解結合插圖,由學生生活體驗入手,展開想象李白與孟浩然分別的情景,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感悟到詩情。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于一體。通過這一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詩人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最后讓學生通過朗讀把李白的戀戀不舍傳遞給遠方的孟浩然,讓他們的友情天長地久,引領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在賞析:“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詩句時。老朋友走遠了,此時此刻李白在想什么,他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我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感受送別的現場,通過“老朋友的船走遠了,看不見了,李白也該回去了吧”
“李白一直看著老朋友坐的船漸漸走遠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從這你體會到了什么?”“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黃鶴樓邊,心中會想什么?”這三個問題,讓學生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欣賞歌曲《煙花三月》,感受詩人與好友分別時的心情、感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引導學生對文本深入的理解,讓學生和詩人引起情感的共鳴,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體會詩情。在解決深層次的疑難后,我再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最后兩句詩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語近情遙、含吐不露。是這首詩的特點,李白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yōu)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化。讓學生再三品讀,在朗誦中讓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詩人的心靈直接交流,更進一步整體的、深刻的體會詩情。使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詩中所蘊含的濃濃的惜別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課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做為拓展學習擴大閱讀面,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系,這樣課內外有機結合,加深學生對詩人的了解,更進一步體會詩人與好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和對朋友的離別依依不舍的感情,并延伸了教材內容,使學生的心靈也得到洗禮和啟發(fā)。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又使詩歌中的所表現的情景、所抒發(fā)的情感在學生心中變得“充實”“厚實”起來,對調動激發(fā)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總之,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大,加之學生對人物以及古詩的背景了解又淺,學生就很難與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讓詩歌中的景象在學生心中豐盈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我通過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和創(chuàng)設情境,盡力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的心靈距離。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課堂上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五
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生要閱讀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因此,教材中適當編排了一些古詩詞。怎樣進行古詩詞教學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說說如何把“讀”作為詩詞教學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體朗讀中,了解詩詞大意。教學伊始,我說同學們,誰能說出帶有“讀書”兩個字的名言或詩句呢?學生們紛紛說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我問:你怎樣理解這些名言和故事中的“讀書”兩個字。同學們各抒己見,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時,我順勢點撥,今天我們就以“讀”為主來學習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請同學們打開書,先讀通順,再借助文中的插圖、注釋,想一想這首詩大概講的什么意思。學生初讀,自學。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因此,在開課伊始,我不是按慣例不讀課文就解釋詩題,而是讓學生先借助注釋和插圖自讀,了解大意,整體把握。這樣不僅做到解題不離文,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讀中了解詩題,了解背景,把握基調。
(1)、交流詩題意思,指導讀出節(jié)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樣讀題目,即讀出了節(jié)奏,又讀出了內容。學生清楚的知道誰送誰、送的地點、送的目的地。
(2)、了解背景,指導讀出味道。出示黃鶴樓的圖片,插入傳說。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文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選擇在此辭別,雖是惜別,但更富有詩意,因此在讀“黃鶴樓”時聲調可以稍上揚。
(3)揚州是個什么地方呢?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歌舞升平,到處柳絮如煙,繁華似錦?!把p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4)孟浩然此去揚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樣?他要去游玩、散心。心情自然輕松、愉悅。
(5)想象你是孟浩然,帶著你即將下揚州的心情讀詩題呢?在這富有詩意的陽春三月,李白送別好友去那個令人神往的揚州,心情會怎樣?那肯定是即有惜別之情,又有羨慕之情。這個時候,假如你是李白,帶著送別好朋友的惜別之情、羨慕之情讀詩題。讓學生再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是對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在誦讀時要先把握作品基調。“人生自古傷離別”,許多人認為離別是傷感的,而本首詩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無奈。揚州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眾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為“風流天下聞”的大詩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悅心情可想而知。而喜愛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為好友高興,在情深意重的惜別之中,也流露出了一絲羨慕與向往。因此,了解背景,為“入情入境的誦讀”打下了基礎。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學生自然學的有情趣。
讀中感悟詩情,進入詩境。
(2)品讀“煙花三月下揚州”配樂想象“煙花三月”的揚州。融想象與誦讀中。
(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讓學生再讀中知道,“孤帆”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時,只看見那滾滾的江水向東流去……誦讀這兩句詩時既要有節(jié)奏又要音斷氣連,尤其是“流”字拖長音,有孤帆遠去之感。通過讀,感受詩人對好朋友的深情厚誼,體會詩人目駐神馳的情態(tài)和悵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隨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讓學生感情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教學到這里時我指出: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牽掛,是羨慕,是詩人對好友綿綿不絕的情誼。這時,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練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覺得小學生沒有豐富的文學積淀,因此,教學不能枯燥的分析、機械的背誦,也不可“深挖”式地鑒賞。應當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放飛想象,品讀語言,做到有感情誦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入境。并在讀中讓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從而使朗讀指導“虛”“實”并用。
拓展研讀,積累應用。同學們,古典詩詞中的送別之情感人至深,有悲傷,有樂觀,有勸慰,有歡快……下面同學們回憶一下,你們都讀過那些送別的佳句,我們來共同感受古人那濃郁得離別之情。同學們紛紛的說出了下面詩句:
蠟燭有淚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唐·杜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唐·李白)。
海內存知己,天涯熱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別離》唐·陸龜蒙)。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唐·高適)。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同時指出: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聚散離別,請你用幾句話,寫一寫與親人或好友離別時的場景或心情,并恰當運用學過的詩句來表達。這樣的教學,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fā)并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最后的練筆意在讀寫結合,古為今用。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六
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也嘗試運用“板塊教學”理論,在教學過程設置上設計了五大板塊:初讀詩文,整體感知——自主感悟,理解詩意——品讀詩句,體會詩境——賞讀全詩,背誦全詩——延伸拓展,積累詩歌。
1、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自主感悟,理解詩意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通過自學與小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充分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
4、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系,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在“延伸拓展,積累詩歌”這一板塊時,我補充了《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等幾首送別詩,擴大閱讀面。
1、在初讀環(huán)節(jié),還應再多找?guī)讉€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
2、節(jié)奏顯得前松后緊,整體把握不夠好,造成學生賞讀全詩的時間不夠,背誦古詩的積極性不高。
3、雖然注意讓學生通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但還不夠深入,應進一步走進詩句,更深刻地體會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4、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有時喜歡重復學生的話。
反思是為了提高。在這里寫下自己的反思,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使我在今后能做得更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七
這兩首詩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包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顿浲魝悺贰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都是送別詩,一首描繪的是詩人告別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繪的是詩人送別朋友的情景,體現了朋友之間深厚的情意。
古詩語言凝練、準確而形神兼?zhèn)?。課文中的每一首詩都描繪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浸潤著詩人真摯的情感?!顿浲魝悺芬辉娬故境鲆环x別的畫面:詩人乘船正要離開桃花潭的時候,好朋友汪倫深情地長著歌來送行,他踏地為節(jié)奏,邊走邊唱邊揮手。這幕送別的情景出乎詩人的`意料,使詩人感動不已?!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別的畫面:柳絮如煙,繁華似錦,黃鶴樓下,長江之畔,詩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離去。孤帆漸漸消失于天邊,長江之水依然浩浩蕩蕩滾滾東去。
1、學會三個生字“孟、帆、唯”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贈汪倫》。
3、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古詩表達的感情。
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體會詩人的情感。
一、激趣導入:學生交流自己會背的古詩句,喜歡的學生可以跟背。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積累古詩的興趣,并導入新課。
二、授新:
1、出示《贈汪倫》,指讀,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2、自己練讀,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
3、指讀、反饋。全班齊讀。
4、自讀自悟、小組討論交流詩意。(學生先回憶歸納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結合課文注釋、、結合插圖、查閱背景資料等。)
5、大組匯報詩意,其他人補充糾正。師相機點撥引導,理解詩意;并貫穿朗讀指導,結合自身體驗想象人物心情。
6、練習有感情朗讀,感受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7、指讀反饋。
8、指導、練習背誦;默寫。
9、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用剛才的學法,小組內自學。師巡視指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自主性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10、大組匯報。
三、拓展:交流積累此類表達友誼的古詩,如《別董大》,拓展學生的知識積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八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小學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課文,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寫景。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學習這篇課文旨在使學生通過誦讀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xù)積累詩句、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這首詩,我依然采用學習古詩的“四部曲”進行。所謂“四部曲”指的是“解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悟詩情”。圍繞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對本節(jié)課進行了以下的設計。
先是導入新課。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采用的是談話導入,通過課前交流,師生成為平等的對話者,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以最佳的狀態(tài)進入到課堂學習中,自然導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解詩題,知作者”。引導理解“之”、“廣陵”和題目的意思,并了解詩題中出現的“三名”——名樓黃鶴樓、名人孟浩然,名地廣陵。通過出示課件讓學生完成填空,交流查找到的李白及這首詩的背景資料,以便更好地理解這首詩??紤]到學生手上的資料匱乏,難以找到更多更好的資料,我還準備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故事,巧妙地用導入古詩的方式講給學生聽,即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
接下來是初讀古詩。讓學生畫出詩的節(jié)奏,并用多種方式的朗讀,讀出詩的節(jié)奏與韻味。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學古詩,明詩意”。主要引導學生運用之前學到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如查找注釋、查閱資料等)理解古詩。并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對詩句的理解,進而全班交流,()達到理解詩意的目標。新課標在對古詩文閱讀的評價建議中指出:“考察他們能否憑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狈攀肿寣W生憑借課文的注釋,聯系上下文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說說詞語、詩句的大概意思的實踐中提高閱讀古詩的能力。
第五個環(huán)節(jié)是“齊探究,悟詩情”。首先引導學生感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師導入: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自西向東,順流而下,到達廣陵,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所以詩人說“故人西辭黃鶴樓”;孟浩然從黃鶴樓去揚州是順流而下,而且詩人辭別的時間在春意正濃的三月,所以詩人說“煙花三月下揚州”。詩句信手捏來,豪不雕琢。然后通過引導學生根據情境模仿句子寫詩。如:“故人辭別廣州城,煙花三月上(到)連南”“故人辭別小山城,煙花三月回廣州”等。既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及寫作能力,讓學生覺得寫詩并不是很困難的事,拉近了學生與詩歌的距離。接著讓學生通過“寒冬臘月”“炎炎六月”“陽春三月”與“煙花三月”作比較,體會“煙花三月”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最后出示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展示一組美麗的春天圖片,讓學生欣賞,增加感性認識,再讓學生用優(yōu)美的詞來表現三月的美麗,再過渡到描寫春天的詩句,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并使之得以活化,豐厚了語文的積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理解后兩行詩時,抓住“孤帆”設疑:“長江是大唐盛世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每天都有很多帆船來來往往,可為什么李白卻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引發(fā)學生思考,感受,理解,領悟。
有人說,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熏陶的目的。在“悟詩情”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用音樂渲染,感情朗讀,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涌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
除了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情感,我還收集了李白一年后再次為這次送別寫的一首詩《江下行》,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進一步感悟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依依惜別之情也進一步得到升華。另外,這樣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培養(yǎng)學生積累的意識,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fā)并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
本節(jié)課,按照本人的設想,已經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時間的'安排也合理。能夠讓學生通過嘗試寫詩,并給詩歌換一個詞,讓學生去感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激發(fā)學生熱愛詩歌的情感,本人的教學風格得到體現。但是,這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也是很明顯的。
首先,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學生互動似乎不夠大膽,課堂有點沉悶,小組合作學習也不是很積極的交流,自己完成了就不理別人,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的習慣沒有落實到位。
其次,本人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北京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指出:語言,是教師安身立命的根本。任何學科的教學,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紐帶都是有言語編織的。語文學科的教師更要規(guī)范、熟練、巧妙地駕馭語言。我們很多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由于不注意口頭語言的規(guī)范性和藝術性,養(yǎng)成了重復羅嗦的語言習慣。
語文教師要用語文的方式去表達,使自己的語言“語文化”。其實,跟我們要求學生寫作文要有文采,用上一些好詞佳句使文章變得生動具體等的道理是相通的。反思我的語言缺點,我是屬于寧可“寫”而不喜歡“說”的人,說話往往是前面一句還沒說,后一句已經蹦出來,說出來后才發(fā)現前一句還沒說,然后再去補充,因此讓人覺條理性不強,也不夠規(guī)范。此外,重復羅嗦、說話藝術性不強的毛病也是存在的。這是我以后需要加強訓練的。
此外,學法的指導、教學技巧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九
“文包詩”把學生學習古詩的難度降下來,也能讓學生樂于學習古詩,因為是在敘述一定的故事,而就因這孩子喜歡的故事,就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有心去學,那就變得簡單了。課文用優(yōu)美的語句,真摯的情感,精彩的對話向我們展示了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文中文很美,圖也很有意境,真是圖文并茂,抓住這個特點,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是很好的教材。
那如何處理這“文”和“詩”,孰重孰輕?這需要教師的引領。在上課伊始,導入非常重要,因為“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比绾巫寣W生很快走進課堂,走進文本,并能對文本產生興趣,這在課堂的導入上要下一番功夫。用比賽激趣,我國有很多詩人,你知道誰?學生可能會談到李白,那你會背有關他的古詩嗎?看誰背得多?那今天我們又要來學一首李白的詩,自己來讀讀課題,你知道什么意思嗎?文中就有答案,就請學生翻開書大聲的讀讀課文,看自己弄否弄明白這題目?學生很高興的讀課文,這樣的激趣應該是有效的。
明白課題之后,看看這課的生字,本人認為在小學階段,扎扎實實學習識字寫字是非常有必要的,為學生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當然,在高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換種教學方式,但識字寫字教學是一定要有的??梢宰屧谡n前預習,在課堂中抓住重點字詞,讓學生來理解新字新詞,比如你在什么時候就會這些字的說說看,對了,“生活處處都有語文”,只要細心觀察,就一定會有收獲的。
看看這些生詞,你發(fā)現了什么?能連起來說段話嗎?課文生字學完了,我們來讀課文,誰愿意齊讀課文的,那就站起來一起來讀,不愿意也沒關系,如果你想讀了,需要等大家讀完這段之后,你才能來讀。如果你讀累了,就可以坐下來休息,等想讀課文了在繼續(xù)。那下面的文本,我想當齊泯王了,一個一個來讀,誰愿意的?!皶x百遍其義自見”,書就要多讀幾遍。這么美的文章更要多讀。說說你都讀到了什么?說說看,那你知道本文主要寫了什么?你能根據課題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嗎?學生描紅練字。
在精讀課文時,讓學生默寫生字,這是很有必要的,扎扎實實的學語文。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嗎?這是讓學生對上節(jié)課內容的回顧,也為下面教學打下基礎。在體會古詩的含義時。我先從古詩入手,讓學生讀讀古詩。把詩句中不懂的地方標出來邊讀邊想,在帶到全文中去思考,靜心默讀,這樣一定有收獲。讓學生交流一下,自己是如何讓把原來不懂的內容讀懂的。(結合課文內容,利用工具書、、、)這些都是理解課文很好的方法。詩句的前兩句是寫?zhàn)T行話別的情景,它與課文的哪幾節(jié)相對應?后兩句呢?小組交流,可以任意選擇一至三節(jié)或四五節(jié)為學習內容,并在小組中頭論討論1.你對文中內容印象最深刻?2.你還想提出什么問題供大家思考?全班交流,重點引導學生讀好李白與孟浩然的對話,體會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人是有請,景也有情,課文中描寫了哪些景色?從中你感受到什么?這叫“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因為心情不一樣,景色也在自己的心中就有不一樣的,你在以前有這樣的感受嗎?試著寫一寫。李白這是因情而動,因為離別的不舍和傷感,按耐不住內心的情感,于是寫下來這千古名詩。情動而辭發(fā)。很多文中都是內心所感所想,那就讓我們再一次來讀讀這課文,這古詩,感受那真摯的情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十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短短28個字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通過組內交流課執(zhí)教這一課,我的收獲還是不少的,有喜有憂: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一: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舍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后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fā)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借著一喜一憂讓學生說說、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說些什么?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于一體。這是反思一。
老朋友乘船漸漸地遠去,“我”望不見老朋友了,只能望見滔滔江水向天邊奔流。作者心中“流”的僅是長江水嗎?這又是一個研讀點。在教學中,我巧設疑問下“金鉤”,通過情景描述,誦讀激情,啟發(fā)誘導,學生感悟充滿了靈性、洋溢著人情,教學也由此走向成功。
師:滾滾東流的僅僅是長江水嗎?
生:流的不僅是水,還有李白心中的那份情,一份依依惜別之情。
生:是呀,流的還有李白對孟浩然的思念之情。
生:還有李白的祝福之情。祝老朋友此去能一帆風順,萬事如意。
師:這一份份情誼,都像這滾滾長江水一樣,流向廣陵,流到孟浩然的心上……。
一個“流”字,流露了真情,流出了真心。此時此刻,難道我們還能說作者心中流淌的僅是長江水嗎?通過這樣設問、點拔、交流,學生深深感悟到的是作者對老朋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這是反思之二。
據史料記載,李白與孟浩然的關系非同尋常,相似的經歷和遭遇,致使兩人成為生死之交。他們一生中雖然相聚次數不多,但每次相聚后的離別是那么的依依不舍,《送孟浩然之廣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黃鶴樓與“我”告別,坐船順長江水東流而下,越去越遠。長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嗎?其實,陽春三月,長江上千帆競發(fā),不會只有一條船??勺髡邽槭裁窗衙虾迫坏拇Q為“孤帆”?這是因為在作者看來,故人是只身而去,我不能陪伴,他是多么的孤單。這個“孤”不是客觀情景,而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正是這個“孤”顯出兩人情誼之深。所以,“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稱為孤帆?”是教學的研讀點之一,是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詩句豐富的人文內涵,促成學生思維向縱深發(fā)展的一個關節(jié)點??僧敃r我沒有發(fā)現、把握這一教學契機,引發(fā)學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學索然無味,人文熏陶和感染不能潛移默化。這是反思之三。
語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滲透在字里行間,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他們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師引導是關鍵。以上教學片段不正是有力的說明?教師巧妙的啟發(fā)、引導,融情感于詩句之中、讀者心中。所以教師須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擁有足夠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積淀,在語文知識教學、能力訓練中有意識地貫徹人文精神,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十一
1.《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課程豐富的人文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古詩文教學更應該重視對學生人文情懷的熏陶和感染?;谝陨险J識,我確立以“情”為切入點,通過“觸景情更深、事世難料情難舍”層層推進的誦讀來幫助學生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實現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引導學生誦讀是經典詩詞教學之根本,誦讀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讀”是主線,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讀準、讀通、讀出節(jié)奏、讀出詩韻、讀出詩情,層層遞進,顯象得意。
1.讀準字音,正確書寫“陵”字。了解兩首古詩的大意。背誦古詩。
2.感受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受到古詩文化的熏陶。
3.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文的基本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多元體驗,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傳授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導入(播放《送別》樂曲)。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你們想聽嗎?播放。這是李叔同的《送別》。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因為送別而憂傷落淚,并揮筆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
2、隨著樂曲,你能想起自己讀過或學過的哪句詩、哪首詩來。
3、師:同學們隨著樂曲想起的詩都與一個詞有關,那就是送別。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別詩呢?有知道的么?(環(huán)視,等待)好,老師告訴你:古代呀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朋友一旦分別就很難再見面,于是呀,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送行表達深情厚誼就成了當時一種習俗!這種詩就被稱為送別詩。當時的送別詩就喝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送別詩里的傳世之作,它就是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板書課題。齊讀詩題。
二、解題。
師:自己再輕聲讀讀課題,看看題目中告訴我們哪些送別的內容?
生:送別的地方是黃鶴樓,要去的目的地是廣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師: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處!黃鶴樓了解嗎?(生介紹)。
師:滕王閣,岳陽樓是另外兩個。
生:崔顥還為黃鶴樓題過一首詩呢!
師:聽了這些資料介紹,誰能連起來把題目的意思說說。
師: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的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被稱為“三名一別”。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古詩見證這場送別。
三、初讀古詩,節(jié)奏朗讀。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師: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2生)。
師:古人讀詩講究節(jié)奏感:“故人/西辭/黃鶴樓”—這是二二三節(jié)奏。誰能接著往下讀?指名讀。齊讀。
師:還可以把“故人西辭”四個字連起來讀,變成四三節(jié)奏(范讀),誰來讀?師生4字和3字輪讀。
師:用你喜歡的方式再大聲朗讀這首詩,用一個詞概括你讀完這首詩之后的感覺。
四、感悟詩境,品讀古詩。
師:詩讀通了,詩句的意思你能讀懂嗎?怎樣讀懂古詩,你有什么好方法嗎?
師:好,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古詩,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學生自學古詩。
學生匯報:故人西辭黃鶴樓。
師:聽明白了么?西辭就是辭西,辭別西方,向西邊告辭。這句詩交待了(送別地點)如果老師去南方城市廣州,我就要-----生:北辭。
師:誰能用一句詩來說明老師要去廣州?(老(恩、吾)師北辭洮南府、)。
師:好,就這樣先解詞再連在一起理解整句詩。接著匯報。
師:煙花三月告訴了我們什么?(送別的時間)。
師:煙花三月”就是公歷的四月份,正是江南鮮花盛開的時節(jié),揚花柳絮再江面隨風飛舞,遠遠望去,如煙似霧,唐代詩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易以一首《憶江南》向我們展示了江南春天秀麗的風光。(出示2個紙板,指名讀)。
師:你還想起了哪些優(yōu)美的詞語可以描繪這美麗的景色?
生:、、、
師: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煙花三月是一個什么樣的季節(jié)?
師:誰能說說你剛才仿佛看到的煙花美景,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句詩,當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話。
師:如此煙花美景只有武漢有嗎?(指板書)。
生:揚州也是。路上也有。
師描述:整個長江中下游一帶,一路的繁花似錦,沿途的春意濃濃,在唐朝,三月的揚州是江南最繁華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楊柳依依,從寧靜的樓閣向外望去,一片煙雨迷蒙,等到百花盛開之時,整個揚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詩人都向往到揚州一游。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這樣一個地方,李白的心里會怎樣想?那我們來讀一讀前兩行詩。(指導學生讀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讀出李白的向往,羨慕。讀出詩句的美麗。)。
師:孟浩然煙花三月下揚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羨慕,很向往。但是,當他看著孟浩然漸漸遠去的時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誰來理解3、4兩句詩的意思?生理解略。
師: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還在黃鶴樓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船)師:幾只?(一只)。
生:因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師: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這是多么深厚的友誼啊!
師:大家看插圖,此時李白就站在黃鶴樓上,望著帆影遠去,船開了好一會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那船已成一點小影兒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還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生深沉地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那船已消失在了藍天碧水的盡頭,想起昨日種.種,他踮起腳來,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聲誦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生匯報:讀所寫。
師:這深深的情濃濃的意化作了這首千古名詩。
生齊聲頌讀全詩。
師:黃鶴樓的這一別,別出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別出了孟浩然與李白的厚誼。時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懷,又為這次送別寫下了一首五言詩。
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
眼望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師: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輕一些再來一遍。
師:帆去遠,心相隨啊!多么的情深意長啊!“故人已乘孤帆去,此地空余黃鶴樓”。滾滾長江東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樓空。不思量,自難忘。名樓,名城,名士,成就了這首千古名詩。
你一定會再次深情地吟誦到——生齊讀古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十二
2、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通過想象和移情體驗,感受詩的情緒和意象。
3、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一.揭題、理解題意。
1、揭題。師: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在我們祖國的文化瑰寶—詩詞當中,歷朝歷代的贈別送行的詩文不可勝計,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首堪稱“送別詩”之經典的古詩。
2、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3、簡介時代背景。
二、初讀感知,了解詩的大意。
1、自由地朗讀詩,把它讀正確、讀通順。
2、反饋,指導讀出詩的節(jié)奏、韻味。
3、利用下面的注釋,交流詩的大意。
三、再讀詩文,讀出畫面,讀出意境。
1、你讀出了哪些畫面。
預設:(1)黃鶴樓樓下訴別。
(2)煙花三月一幅美景。
(3)孤帆遠影。
(4)滾滾長江東逝水。
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p>
品“孤”
(1)“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孤帆”什么意思。
師:當時正值大唐“開元盛世”,從湖北武漢東去江蘇揚州,沿江皆是繁華之地。
預設:(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視著孟浩然的船。
只看著那只船,說明他們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導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p>
師:是啊!這個孤字,充分表達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這真是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師: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
悟“盡”
(4)同學們,你們認為真的“盡”了嗎“不盡”又是什么。
出示背景資料:(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倆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寫詩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師益友,李白從孟浩然那里獲益良多。因此李白對孟浩然極為推崇。有詩為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流”情。
師:人們常說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李白目送“孤帆遠影碧空盡”有青山為據,流水為證。茫茫的長江水已為李白的真情所動容,在李白的眼里這滔滔江水就是與孟浩然傳輸真情的暢渠。
(5)孤帆遠去,江水滔滔,李白會在心里默默地對遠去的孟浩然說些什么呢。
孤帆遠去,李白佇立江邊,嘆道:“滾滾的長江水啊,請()”
四、課外延伸:尋找“送別詩”
語文學習是據“言”得“意”(吸納)、由“言”表“意”(傾吐)的轉換、融合過程。由于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必須尋求言意融合,找準言意融合的切入點,也就是最易形成課程的生長點,在本詩中,我覺得“孤、盡、流”這三個字恰恰就是“亮點”。首先“孤帆”初讀并沒感覺出什么情味,而細細品味之后才發(fā)現作為古時交通要道的長江怎么可能是“孤帆”呢這實在是有悖常理。究其原因,這與李白當時的心境有關。因此我設計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和品評,從中悟出李白對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實現了語言和意韻的融合。這樣的教學,我想不架空,不做作,不淺薄,具有濃厚的語文韻味。與之相對的是“盡”字,通過質疑,對比,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通過課外背景資料的補充,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悟”得語言內在的真意,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形成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持續(xù)動態(tài)發(fā)展的言意融合過程,如果說“孤帆、盡”這兩個詞讓我們感悟到李白與孟浩然的依依惜別情的話,那么這個“情”又如何釋放、延續(xù)下去呢古人喜好托物抒情,寓“意”于“象”。如月代表懷人和思鄉(xiāng),雁代表思鄉(xiāng)和漂泊,柳絮代表愁緒、飄零,落花表現生命的短暫等等。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十三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注解】。
1、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背靠蛇山,俯臨長江,雄偉壯觀。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于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2、之:往,去。
3、廣陵:揚州的舊名。
4、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
5、西辭: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面,在黃鶴樓辭別去廣陵,所以說“西辭”。
6、煙花:指柳如煙、花似錦的明媚春光。
7、碧空盡:在碧藍的天際消失。盡:沒了,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陸游的《入蜀記》云:“八月二十八日訪黃鶴樓故址,太白登此樓送孟浩然詩云:‘孤帆遠映碧山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蓋帆檣映遠,山尤可觀,非江行久不能知也?!?/p>
8、下:沿江順流而下。
9、盡:消失。
10、唯見:只能見到。
11、天際:天邊。
【韻譯】。
老朋友孟浩然,辭別西楚的黃鶴樓;陽春三月煙花如海,他去游歷揚州。
一葉孤舟,遠遠地消失在碧空盡頭;只見浩浩蕩蕩的長江,向天際奔流!
【翻譯】。
春光燦爛,知心朋友揚帆啟程,詩人站在樓上,凝望孤帆漸漸遠去,直到它完全隱沒在青天綠水之中。最后只見滾滾江水流向天邊,詩人的感情也隨著江流而起伏。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十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jié)課的目的,既想教給同學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同學能發(fā)散思維,大膽想象。在教學設置上先讓同學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掌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最后把靜態(tài)的畫面更具體化,讓李白對友人說話,活躍課堂,開闊想象。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布置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占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想象力這一環(huán)節(jié)因時間關系而不能盡情發(fā)揮,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在褒揚同學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沛調動同學的積極性,但贊揚同學的用詞比較格式化,感覺與同學還是有點距離。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十五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闊大深遠的意境。
這節(jié)課的目的,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發(fā)散思維,大膽想象詩人與朋友分別時的畫面。在教學設置上,從題目入手,讓學生理解整首詩發(fā)生的背景。再讓學生逐步理解字、詞、句,整體把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最后把靜態(tài)的畫面更具體化,讓李白對友人說話,活躍課堂,激發(fā)想象。
有人說: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熬Y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要使學生披文以入情,教師就必須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進而入情。在“悟詩情”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讓學生先朗讀古詩再觀察圖畫最后音樂渲染,通過移情,換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會對即將離開的孟浩然說些什么?”學生的情感體驗被調動起來,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課堂上流淌的是詩意的語言,涌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
學生因為生活接觸面還比較小,而且對這種朋友在江畔分別的場景還是比較陌生,所以在想象畫面時,由于引導不夠到位,學生發(fā)揮得還是不夠充分。最多能想象出李白那些在分別時所說的簡單話語。比如:“朋友,走好!注意保重身體,多聯系,早日回來。到時候我們再暢飲?!逼匠P缘脑捳Z,只有那些積極思考的人能明白,還有部分學生根本沒有置身其中。對動作的想象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學生的思維并沒有完全打開。不過,其中對“孤帆”“盡”“唯”等字的體會比較深入,同學們對情感把握還是相對全面的。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新的教學技巧,但同時有產生一種困惑:傳統的教學重基礎缺創(chuàng)造,新課程重創(chuàng)造而底蘊不足,精于思維而表達卻跟不上。究竟這兩種教學方式是否只取一瓢,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十六
1:認識“鶴、孟、陵、辭、唯”五個字,會寫“孟、浩、陵”等三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3:結合注釋、工具書、畫面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
4:積累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詞,從中感受友愛、友情的溫馨。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目標2、3。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同學背誦學過的古詩。
2、通過《贈汪倫》引出新課。
二、初讀古詩讀準讀通。
1、生試讀全詩。教師板書全詩。
2、檢查生字掌握情況。重點學習“陵”字。
3、再讀,體會并劃出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4、師范讀,生自讀,指名讀。
三、學習古詩總結學法。
1、“知詩人解詩題”
(1)學生交流對詩人李白和孟浩然的認識。
(2)齊讀詩題,解釋“之”,標注在詩題中。
(3)請同學說說詩題的意思。
(4)總結學法“知詩人解釋題”。
2、抓字眼明詩意。
(1)學生以組為單位,找出應該抓的字眼并劃下來。
(2)以組為單位,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找出字的意思并把它們移注到詩行中。
(3)。
讀懂詩句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匯報交流(如:介紹李、孟,說詩句的意思,逐句朗讀解釋,結合畫面闡述,表演等形式)。教師檢查——投影出示練習。出示圖片,繪制地圖。
(4)總結學法。
3、入詩境悟詩情。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結合圖文并茂的板書創(chuàng)設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投影出示練習。
(4)總結學法。
4、歸納古詩學習三步法:一、“知詩人解詩題”
二、“抓字眼明詩意”
三、“入詩境悟詩情”
四、背誦并默寫。
五、拓展知識誦讀古詩。
課下搜集表達送別之情的詩歌整理、背誦。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十七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飄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跡遍布中原內外,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東游歸來,至湖北安陸,年已二十七歲。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不過很多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在外游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贊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qū))相會。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白話譯文。
友人在黃鶴樓向我揮手告別,陽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揚州。
他的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見滾滾長江在天邊奔流。
整體賞析。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調。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于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jié)、繁華的.地區(qū)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里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jié)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地區(qū),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huán)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盁熁ㄈ隆?,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jié)、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yōu)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痹姷暮髢删淇雌饋硭坪跏菍懢埃趯懢爸邪粋€充滿詩意的細節(jié)?!肮路h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惟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jié),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名家點評。
陸游《入蜀記》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訪黃鶴樓故址,太白登此樓送孟浩然詩云:“孤帆遠映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鄙w帆檣映遠,山尤可觀,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唐詩正聲》:燕公(張說)《送梁六》之作,直以落句見情,便不能與青蓮此詩爭雄。
《唐詩絕句類選》:末二句寫別時悵望之景,而情在其中。
《唐詩直解》:更不說在人上,妙,妙。
《唐詩解》:“黃鶴”分別之地,“揚州”所往之鄉(xiāng),“煙花”敘別之景,“三月”紀別之時。帆影盡,則目力已極;江水長,則離思無涯。悵望之情,俱在言外。
《匯編唐詩十集》:唐云:說“孤帆”即是說人。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陳繼儒曰:送別詩之祖,情意悠渺,可想不可說。
《唐詩摘鈔》:不見帆影,惟見長江,悵別之情,盡在言外。
《增訂唐詩摘鈔》:“煙花三月”四字,插入輕婉;“三月”時也,“煙花”景也。第三句只接寫“辭”字、“下”字。
《而庵說唐詩》:有神理在內。詩中用字須板,用意須活。板則不可移動,活則不可捉摸也。
《唐宋詩醇》:語近情遙,有“手揮五弦,目送飛鴻”之妙。
《網師園唐詩箋》:語近情遙(末二句下)。
《唐詩選勝直解》:首二句將題面說明,后一句寫景,而送別之意已見言表。孤帆遠影,以目送也;長江天際,以心送也。極淺極深,極淡極濃,真仙筆也。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不必作苦語,此等語如朝陽鳴風。
《唐詩三百首》:陳婉俊補注:千古麗句(“煙花三月”句下)。
《詩境淺說續(xù)編》:送行之作夥矣,莫不有南浦銷魂之意。太白與襄陽,皆一代才人,而兼密友,其送行宜累箋不盡。乃此詩首二句僅言自武昌至揚州。后二句敘別意,言天末孤帆,江流無際,止寥寥十四字,似無甚深意者。蓋此詩作于別后,襄陽此行,江程迢遞,太白臨江送別,直望至帆影向空而盡,惟見浩蕩江流,接天無際,尚悵望依依,帆影盡而離心不盡。十四字中,正復深情無限,曹子建所謂“愛至望苦深”也。
《唐詩絕句精華》:善寫情者不貴質言,但將別時景象有感于心者寫出,即可使誦其詩者發(fā)生同感也。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554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