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教案的編寫應注意到教學環(huán)境和資源的利用,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希望以下的教案范文能夠為教師們的教學工作提供思路和借鑒。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一
“文包詩”把學生學習古詩的難度降下來,也能讓學生樂于學習古詩,因為是在敘述一定的故事,而就因這孩子喜歡的故事,就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有心去學,那就變得簡單了。課文用優(yōu)美的語句,真摯的情感,精彩的對話向我們展示了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文中文很美,圖也很有意境,真是圖文并茂,抓住這個特點,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這是很好的教材。
那如何處理這“文”和“詩”,孰重孰輕?這需要教師的引領。在上課伊始,導入非常重要,因為“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讓學生很快走進課堂,走進文本,并能對文本產(chǎn)生興趣,這在課堂的導入上要下一番功夫。用比賽激趣,我國有很多詩人,你知道誰?學生可能會談到李白,那你會背有關他的古詩嗎?看誰背得多?那今天我們又要來學一首李白的詩,自己來讀讀課題,你知道什么意思嗎?文中就有答案,就請學生翻開書大聲的讀讀課文,看自己弄否弄明白這題目?學生很高興的讀課文,這樣的激趣應該是有效的。
明白課題之后,看看這課的生字,本人認為在小學階段,扎扎實實學習識字寫字是非常有必要的,為學生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當然,在高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換種教學方式,但識字寫字教學是一定要有的??梢宰屧谡n前預習,在課堂中抓住重點字詞,讓學生來理解新字新詞,比如你在什么時候就會這些字的說說看,對了,“生活處處都有語文”,只要細心觀察,就一定會有收獲的。
看看這些生詞,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能連起來說段話嗎?課文生字學完了,我們來讀課文,誰愿意齊讀課文的,那就站起來一起來讀,不愿意也沒關系,如果你想讀了,需要等大家讀完這段之后,你才能來讀。如果你讀累了,就可以坐下來休息,等想讀課文了在繼續(xù)。那下面的文本,我想當齊泯王了,一個一個來讀,誰愿意的?!皶x百遍其義自見”,書就要多讀幾遍。這么美的文章更要多讀。說說你都讀到了什么?說說看,那你知道本文主要寫了什么?你能根據(jù)課題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嗎?學生描紅練字。
在精讀課文時,讓學生默寫生字,這是很有必要的,扎扎實實的學語文。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嗎?這是讓學生對上節(jié)課內(nèi)容的回顧,也為下面教學打下基礎。在體會古詩的含義時。我先從古詩入手,讓學生讀讀古詩。把詩句中不懂的地方標出來邊讀邊想,在帶到全文中去思考,靜心默讀,這樣一定有收獲。讓學生交流一下,自己是如何讓把原來不懂的內(nèi)容讀懂的。(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利用工具書、、、)這些都是理解課文很好的方法。詩句的前兩句是寫?zhàn)T行話別的情景,它與課文的哪幾節(jié)相對應?后兩句呢?小組交流,可以任意選擇一至三節(jié)或四五節(jié)為學習內(nèi)容,并在小組中頭論討論1.你對文中內(nèi)容印象最深刻?2.你還想提出什么問題供大家思考?全班交流,重點引導學生讀好李白與孟浩然的對話,體會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人是有請,景也有情,課文中描寫了哪些景色?從中你感受到什么?這叫“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因為心情不一樣,景色也在自己的心中就有不一樣的,你在以前有這樣的感受嗎?試著寫一寫。李白這是因情而動,因為離別的不舍和傷感,按耐不住內(nèi)心的情感,于是寫下來這千古名詩。情動而辭發(fā)。很多文中都是內(nèi)心所感所想,那就讓我們再一次來讀讀這課文,這古詩,感受那真摯的情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二
今天上午第二節(jié)課,按計劃進入第六單元“人間真情”20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但一開始就很不順利,多媒體課件因觸控筆失去控制而無法操作,許多直觀的演示也無法進行。幸好課前就把自己準備好的一些擴充內(nèi)容寫在了小黑板上,有唐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黃鶴樓打油詩》、李白的《和史郎中聽黃鶴樓上吹笛》,還有李白的《贈孟浩然》等詩詞。
我的計劃是在學生理解這一首比較簡單的送別詩和它的寫作背景后,把這些詩推薦給學生,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熱愛古詩詞的情感。
教學生字、讀背古詩后,進入“解詩題、知詩人”環(huán)節(jié),圍繞詩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作者李白,讓學生明白“誰?在什么地方?為誰送行?他要到什么地方去?”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李白在黃鶴樓(設宴)為老朋友孟浩然送行。他要去江蘇的廣陵去。老師問:“誰知道廣陵在什么地方?”白玢同學馬上舉手回答:“廣陵就是揚州。”“你怎么知道的?”“詩中說‘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所以廣陵就是揚州!”老師肯定了白玢能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詩題意思的好方法,讓大家學習她。
接著老師在這個地方介紹了李白和孟浩然兩名同時代的大詩人,他們都非常有名氣,而且人生經(jīng)歷也很相似和相近。孟浩然比李白大11歲,我們學過他寫的有名詩歌,大家都會背誦的《春曉》,(一起背誦這首詩)。他們兩人的仕途都不順利,兩人都喜歡游歷名山川,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孟浩然年輕時遭遇仕途挫折后,便回歸田園,寫下了許多田園詩詞,是著名的田園詩人。李白就是孟浩然的粉絲,一直把孟浩然當作自己的人生偶像。這時給同學們引出李白的詩《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讓學生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崇敬之情,他是把李白當成了自己的老師啊。這樣的背景介紹只為讓學生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為后面理解送別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奠定基礎。
然后抓“關鍵詞、字”來理解詩句意思。一二名抓住“故人”、“煙花三月”、“下”來理解?!肮嗜恕保鹤⑨尷吓笥?。說明什么?(兩人是老熟人。情誼很深?。?。
“煙花三月”告訴我們送行的時間是鮮花盛開的陽春三月。
哪為什么要用“下”?而不用“上”呢?老師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地形特點:西高東低。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乘船由黃鶴樓去揚州,當然是順流而下。
“李白在黃鶴樓設宴給老朋友送行,吃完飯后送老師來到樓下碼頭邊,對老師說了些什么?老師的船走遠了,消失在天邊了,他還在干什么?從中看出什么?”設計這個情節(jié),就是為了能夠入情入境地讓學生走入詩詞報要講述的故事,去體會詩人依依不舍的情感和朋友間的真情。然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交流去體會李白對老友孟浩然深深的留戀。老友乘坐的船兒早就消失在了天邊,看不見蹤影了,李白依然站在江邊不忍離開,可見他對老友的深情。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意思后,話題一轉(zhuǎn)提到了黃鶴樓,問同學們知道這座江南名樓嗎?想了解李白和黃鶴樓的故事嗎?然后簡介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在湖北省武漢市。講李白游歷到黃鶴樓,在這里看到美麗的湖光山色,詩意大發(fā),想寫一首詩??蓙淼近S鶴樓上一看,比他小三歲的詩人崔顥已經(jīng)在黃鶴樓的墻壁上題寫下了著名的詩歌《黃鶴樓》,李白讀完這首詩,不得不放下了手中已經(jīng)提起毛筆,感嘆道(引出李白關于黃鶴樓的打油詩):“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崩畎子X得崔顥的詩寫的太好了,自己再寫也不會超過崔顥的詩了,擱筆不寫了。你們想讀一讀崔顥的《黃鶴樓》嗎?在孩子們的期盼中,把板書好的《黃鶴樓》拿出來,讓大家去讀?!拔羧艘殉它S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去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民。煙波江上使人愁。”然后讓學生去朗讀兩首詩。
最后再出示了一首李白寫的與黃鶴樓有關的詩推薦給大家《和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中吹笛》:“一同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里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p>
盡管有些拖堂耽誤了一些時間,但我認為這樣推薦詩歌給孩子們還是很有趣的,既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又拓寬了課程資源,引發(fā)了孩子們對詩歌的熱愛。
當然,由于內(nèi)容過多可能導致學生對課文重點的理解和體會不夠深刻,有些水過地皮濕的感覺,但我還是想這樣去試一試,改一改以往古詩教學的形式,看看孩子們對古詩的情趣。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三
六年級學生已經(jīng)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能借助課文詞語注釋、工具書……初步理解詞意和詩句的意思,也積累了不少的古詩和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但他們對詩句所表達的意境和詩人所表達的感情還需要教師引領他們?nèi)ンw會和感悟。所以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節(jié)課上,我去除繁瑣的講解詞意、詩意;以“關鍵詞”入文,為體會詩境、感悟詩情的切入口;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看畫面、想畫面、角色體驗中,感悟詩情、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進一步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教師通過讓學生借助課文詞語注釋、工具書……,讓學生同桌交流預習的成果初步理解詞意和詩句的意思.?詩中“煙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別時間的長是學生學習此詩中的重、難點,通過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的送別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別孟浩然的情景,讓學生體會到李白送別時間的長,朋友間無限依戀的情懷。整個教學流程就按照“一、故事導入、解讀課題,二、初讀詩文、感知詩韻,三、學生同桌交流預習情況嘗試讀懂詩意,四、創(chuàng)設情境、進入詩境,角色體驗、體會詩情,五、反復誦讀、體驗詩情,六、課外拓展”來進行。現(xiàn)將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反思如下:
本課教學課始以“故事激情”為切入點,讓學生從故事中了解到李白與孟浩然的關系和這首詩的背景,對學習古詩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為學生理解課文體會詩情做好了鋪墊。
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一遍遍的自由誦讀、齊讀和在教師范讀中,將詩讀正確、讀通順和初步讀出詩的節(jié)奏與韻味。
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讀注釋、看插圖等已經(jīng)掌握的學習古詩的方法,揣摩句意、理解文本,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了學生,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和自學古詩的能力。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學,讓學生與同桌充分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困難,可先跟同桌進行探討,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賞析:“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這兩句詩句時,理解“煙花三月”是這首詩的一個難點,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受“煙花三月”,并讓學生用積累的詞語形容春天的美景來引發(fā)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使學生對其內(nèi)涵有了廣度和深度的認識。在教學中就通過讓學生用優(yōu)美的詞句來表現(xiàn)三月的美麗,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時又輔以課件展示煙花三月的美麗,讓學生感到三月的美麗,美得并不空洞,為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奠定了基礎。并創(chuàng)設情境對話:當與好友告別時,假如你是李白會跟“孟兄”說什么呢?讓學生通過對詩句的理解結(jié)合插圖,由學生生活體驗入手,展開想象李白與孟浩然分別的情景,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感悟到詩情。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nèi)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于一體。通過這一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詩人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最后讓學生通過朗讀把李白的戀戀不舍傳遞給遠方的孟浩然,讓他們的友情天長地久,引領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在賞析:“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边@兩句詩句時。老朋友走遠了,此時此刻李白在想什么,他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我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感受送別的現(xiàn)場,通過“老朋友的船走遠了,看不見了,李白也該回去了吧”
“李白一直看著老朋友坐的船漸漸走遠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從這你體會到了什么?”“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黃鶴樓邊,心中會想什么?”這三個問題,讓學生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欣賞歌曲《煙花三月》,感受詩人與好友分別時的心情、感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引導學生對文本深入的理解,讓學生和詩人引起情感的共鳴,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詩情。在解決深層次的疑難后,我再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最后兩句詩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語近情遙、含吐不露。是這首詩的特點,李白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yōu)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nèi)化。讓學生再三品讀,在朗誦中讓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詩人的心靈直接交流,更進一步整體的、深刻的體會詩情。使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詩中所蘊含的濃濃的惜別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課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lián)P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做為拓展學習擴大閱讀面,加強了課內(nèi)外的聯(lián)系,這樣課內(nèi)外有機結(jié)合,加深學生對詩人的了解,更進一步體會詩人與好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和對朋友的離別依依不舍的感情,并延伸了教材內(nèi)容,使學生的心靈也得到洗禮和啟發(fā)。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nèi)容,又使詩歌中的所表現(xiàn)的情景、所抒發(fā)的情感在學生心中變得“充實”“厚實”起來,對調(diào)動激發(fā)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總之,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大,加之學生對人物以及古詩的背景了解又淺,學生就很難與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讓詩歌中的景象在學生心中豐盈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chǎn)生共鳴。我通過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和創(chuàng)設情境,盡力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的心靈距離。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課堂上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四
一導課:。
師:同學們,你最喜歡的名人是誰?你想知道老師最喜歡的名人是誰嗎?李白是個什么樣的人?看誰是老師的知音。(指名學生匯報李白的資料。)。
師:詩仙李白、酒仙李白、俠客李白。如果說唐朝詩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一顆。我們以前學過他的一首送別詩《贈汪倫》。誰能背給大家聽?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李白的送別詩。請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師一起來寫課題。
二、知詩人,解詩題。
指導:“孟”字第一筆是“ 橫撇”。等。
指名讀課題。
古代交通不便,離別之后就很難再相間。于是,寫詩送別成了一種習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的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別,或三名一別。在名樓——、送名人——、到名地——。論年齡,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歲,然而他們一樣的師才出眾,互相仰慕、相見恨晚。即使是短暫的離別,也那么依依不舍。聽了老師的介紹,你們想再讀一遍題目嗎?對,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成了學好古詩的第一步:“知詩人,解詩題?!?/p>
三、讀詩句,曉詩意。
1、指名。
2、相機指導讀出節(jié)奏感:二二三、四三。
3、借助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懂的地方圈出來向同桌請教,把你懂的說給同桌聽。
4、班內(nèi)匯報,質(zhì)疑問難。
到此我們完成了學古詩的第二步,會讀詩,并且了解了詩的意思,我們可以總結(jié)為:“讀詩句,曉詩意?!?/p>
四、入詩境,悟詩境。
師:“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中詩人為什么不寫“三月下?lián)P州”?生可能回答:是由于押韻的需要。師再次引導:江南的三月怎樣?生回答,師總結(jié):江南的三月正是“青杏小,桑葉肥,繁花似錦,楊柳如煙,微風送紅雨,沙鷗翔白帆”的美好時節(jié)。在這時,正是詩人們結(jié)伴同游的好時候,而正是在這時,詩人卻不得不與自己的好朋友送別,假如你是詩人你此時此刻心情會怎樣?你會怎樣讀前兩句?生讀。
在當時的水上交通要道長江上可能會只有一條船嗎?詩人為何寫孤帆?生體會。師總結(jié):“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可見他倆的感情有多深。李白曾經(jīng)寫過一首《贈孟浩然》的詩。
贈孟浩然。
[唐]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女同學起立送送孟浩然。
2、男同學起立送送孟浩然。
3、請全班同學起立送送孟浩然。
師總結(jié):到此,我們已經(jīng)完成了學詩的第三步:“入詩境,悟詩境?!?/p>
六、拓展: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老師整理了一部分送別詩送給同學們,喜歡的話讀一讀,比一比,感受古人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溫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五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小學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課文,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寫景。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學習這篇課文旨在使學生通過誦讀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xù)積累詩句、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這首詩,我依然采用學習古詩的“四部曲”進行。所謂“四部曲”指的是“解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悟詩情”。圍繞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對本節(jié)課進行了以下的設計。
先是導入新課。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采用的是談話導入,通過課前交流,師生成為平等的對話者,而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以最佳的狀態(tài)進入到課堂學習中,自然導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解詩題,知作者”。引導理解“之”、“廣陵”和題目的意思,并了解詩題中出現(xiàn)的“三名”——名樓黃鶴樓、名人孟浩然,名地廣陵。通過出示課件讓學生完成填空,交流查找到的李白及這首詩的背景資料,以便更好地理解這首詩??紤]到學生手上的資料匱乏,難以找到更多更好的資料,我還準備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故事,巧妙地用導入古詩的方式講給學生聽,即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
接下來是初讀古詩。讓學生畫出詩的節(jié)奏,并用多種方式的朗讀,讀出詩的節(jié)奏與韻味。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學古詩,明詩意”。主要引導學生運用之前學到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如查找注釋、查閱資料等)理解古詩。并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對詩句的理解,進而全班交流,()達到理解詩意的目標。新課標在對古詩文閱讀的評價建議中指出:“考察他們能否憑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nèi)容。”放手讓學生憑借課文的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說說詞語、詩句的大概意思的實踐中提高閱讀古詩的能力。
第五個環(huán)節(jié)是“齊探究,悟詩情”。首先引導學生感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師導入: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自西向東,順流而下,到達廣陵,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所以詩人說“故人西辭黃鶴樓”;孟浩然從黃鶴樓去揚州是順流而下,而且詩人辭別的時間在春意正濃的三月,所以詩人說“煙花三月下?lián)P州”。詩句信手捏來,豪不雕琢。然后通過引導學生根據(jù)情境模仿句子寫詩。如:“故人辭別廣州城,煙花三月上(到)連南”“故人辭別小山城,煙花三月回廣州”等。既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及寫作能力,讓學生覺得寫詩并不是很困難的事,拉近了學生與詩歌的距離。接著讓學生通過“寒冬臘月”“炎炎六月”“陽春三月”與“煙花三月”作比較,體會“煙花三月”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最后出示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展示一組美麗的春天圖片,讓學生欣賞,增加感性認識,再讓學生用優(yōu)美的詞來表現(xiàn)三月的美麗,再過渡到描寫春天的詩句,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并使之得以活化,豐厚了語文的積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理解后兩行詩時,抓住“孤帆”設疑:“長江是大唐盛世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每天都有很多帆船來來往往,可為什么李白卻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引發(fā)學生思考,感受,理解,領悟。
有人說,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熏陶的目的。在“悟詩情”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用音樂渲染,感情朗讀,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涌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
除了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調(diào)動學生情感,我還收集了李白一年后再次為這次送別寫的一首詩《江下行》,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進一步感悟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依依惜別之情也進一步得到升華。另外,這樣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shù)量,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培養(yǎng)學生積累的意識,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fā)并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
本節(jié)課,按照本人的設想,已經(jīng)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時間的'安排也合理。能夠讓學生通過嘗試寫詩,并給詩歌換一個詞,讓學生去感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激發(fā)學生熱愛詩歌的情感,本人的教學風格得到體現(xiàn)。但是,這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也是很明顯的。
首先,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學生互動似乎不夠大膽,課堂有點沉悶,小組合作學習也不是很積極的交流,自己完成了就不理別人,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的習慣沒有落實到位。
其次,本人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北京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指出:語言,是教師安身立命的根本。任何學科的教學,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紐帶都是有言語編織的。語文學科的教師更要規(guī)范、熟練、巧妙地駕馭語言。我們很多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由于不注意口頭語言的規(guī)范性和藝術性,養(yǎng)成了重復羅嗦的語言習慣。
語文教師要用語文的方式去表達,使自己的語言“語文化”。其實,跟我們要求學生寫作文要有文采,用上一些好詞佳句使文章變得生動具體等的道理是相通的。反思我的語言缺點,我是屬于寧可“寫”而不喜歡“說”的人,說話往往是前面一句還沒說,后一句已經(jīng)蹦出來,說出來后才發(fā)現(xiàn)前一句還沒說,然后再去補充,因此讓人覺條理性不強,也不夠規(guī)范。此外,重復羅嗦、說話藝術性不強的毛病也是存在的。這是我以后需要加強訓練的。
此外,學法的指導、教學技巧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六
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生要閱讀一定數(shù)量的古詩文。因此,教材中適當編排了一些古詩詞。怎樣進行古詩詞教學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說說如何把“讀”作為詩詞教學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體朗讀中,了解詩詞大意。教學伊始,我說同學們,誰能說出帶有“讀書”兩個字的名言或詩句呢?學生們紛紛說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我問:你怎樣理解這些名言和故事中的“讀書”兩個字。同學們各抒己見,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時,我順勢點撥,今天我們就以“讀”為主來學習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請同學們打開書,先讀通順,再借助文中的插圖、注釋,想一想這首詩大概講的什么意思。學生初讀,自學。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因此,在開課伊始,我不是按慣例不讀課文就解釋詩題,而是讓學生先借助注釋和插圖自讀,了解大意,整體把握。這樣不僅做到解題不離文,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讀中了解詩題,了解背景,把握基調(diào)。
(1)、交流詩題意思,指導讀出節(jié)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樣讀題目,即讀出了節(jié)奏,又讀出了內(nèi)容。學生清楚的知道誰送誰、送的地點、送的目的地。
(2)、了解背景,指導讀出味道。出示黃鶴樓的圖片,插入傳說。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文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選擇在此辭別,雖是惜別,但更富有詩意,因此在讀“黃鶴樓”時聲調(diào)可以稍上揚。
(3)揚州是個什么地方呢?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歌舞升平,到處柳絮如煙,繁華似錦?!把p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4)孟浩然此去揚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樣?他要去游玩、散心。心情自然輕松、愉悅。
(5)想象你是孟浩然,帶著你即將下?lián)P州的心情讀詩題呢?在這富有詩意的陽春三月,李白送別好友去那個令人神往的揚州,心情會怎樣?那肯定是即有惜別之情,又有羨慕之情。這個時候,假如你是李白,帶著送別好朋友的惜別之情、羨慕之情讀詩題。讓學生再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是對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在誦讀時要先把握作品基調(diào)?!叭松怨艂x別”,許多人認為離別是傷感的,而本首詩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無奈。揚州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眾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為“風流天下聞”的大詩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悅心情可想而知。而喜愛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為好友高興,在情深意重的惜別之中,也流露出了一絲羨慕與向往。因此,了解背景,為“入情入境的誦讀”打下了基礎。正是: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學生自然學的有情趣。
讀中感悟詩情,進入詩境。
(2)品讀“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配樂想象“煙花三月”的揚州。融想象與誦讀中。
(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讓學生再讀中知道,“孤帆”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時,只看見那滾滾的江水向東流去……誦讀這兩句詩時既要有節(jié)奏又要音斷氣連,尤其是“流”字拖長音,有孤帆遠去之感。通過讀,感受詩人對好朋友的深情厚誼,體會詩人目駐神馳的情態(tài)和悵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隨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讓學生感情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教學到這里時我指出: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牽掛,是羨慕,是詩人對好友綿綿不絕的情誼。這時,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練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覺得小學生沒有豐富的文學積淀,因此,教學不能枯燥的分析、機械的背誦,也不可“深挖”式地鑒賞。應當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放飛想象,品讀語言,做到有感情誦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入境。并在讀中讓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從而使朗讀指導“虛”“實”并用。
拓展研讀,積累應用。同學們,古典詩詞中的送別之情感人至深,有悲傷,有樂觀,有勸慰,有歡快……下面同學們回憶一下,你們都讀過那些送別的佳句,我們來共同感受古人那濃郁得離別之情。同學們紛紛的說出了下面詩句:
蠟燭有淚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唐·杜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唐·李白)。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熱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別離》唐·陸龜蒙)。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唐·高適)。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同時指出: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聚散離別,請你用幾句話,寫一寫與親人或好友離別時的場景或心情,并恰當運用學過的詩句來表達。這樣的教學,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shù)量,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fā)并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最后的練筆意在讀寫結(jié)合,古為今用。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七
語文新課標指出:小學生要閱讀一定數(shù)量的古詩文。因此,教材中適當編排了一些古詩詞。怎樣進行古詩詞教學最有效呢?下面我以自己執(zhí)教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說說如何把“讀”作為詩詞教學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品味古詩中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情誼。這節(jié)課下來,我的總的一個感受就是:“怎一個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寄情于景,為我們用語言文字描繪了一幅江畔送別圖,備課的時候,我無數(shù)次的誦讀,都被詩中的情景與飄逸深深感動了,怎樣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呢?劉勰曾經(jīng)在《文心雕龍》里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彼栽陬A設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是這樣想的:在感悟準備階段,創(chuàng)設情境,讀懂詩題,整體把握情,在讀悟階段,想象意境,賞析詞句,體驗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階段,反復誦讀體會情。從課堂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通過誦讀理解感悟到了詩歌的內(nèi)容,通過品悟交流體會到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了解了李白的詩風,有效達成了三維目標。我以為比較突出的有:
為情所動,隨情而讀!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沒有停留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字、詞、句的解析,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獨特的個性色彩在生動感人的離別場景中讀悟結(jié)合,品味別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感受李白詩歌的豪邁飄逸。要讓學生從短短四句詩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詩歌的意境,無疑是有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發(fā)揮想象,化身李白設身處地的感悟。
1、想象“盡”、“唯”的情誼,進入詩境,感悟詩情。
(配有“送別”的音樂,化身李白、設身處地的感悟)。
“盡”的是什么?不“盡”的又是什么?
我佇立江邊,久久地凝望,此時此刻,朋友啊,你的離去,就是我唯一的?以后?
想象中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讓學生在讀中知道,“孤帆”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時,只看見那滾滾的江水向東流去?誦讀這兩句詩時既要有節(jié)奏又要音斷氣連,尤其是“流”字拖長音,有孤帆遠去之感。通過想象和誦讀,感受詩人對好朋友的深情厚誼,體會詩人駐目神馳的情態(tài)和悵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隨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讓學生感情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教學到這里時學生的感悟已水到渠成: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牽掛,是羨慕,是詩人對好友綿綿不絕的情誼。
2、融想象中誦讀“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配樂想象“煙花三月”的揚州什么景象?。
以古詩“江南春”為憑借,了解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柳絮如煙,繁華似錦。孟浩然此去揚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樣?設想他的心情自然輕松、愉悅。想象你是孟浩然,帶著你即將下?lián)P州的心情讀詩題呢?在這富有詩意的陽春三月,李白送別好友去那個令人神往的揚州,心情會怎樣?那肯定是即有惜別之情,又有羨慕之情。這個時候,假如你是李白,帶著送別好朋友的惜別之情、羨慕之情讀詩題。讓學生再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是對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在誦讀時要先把握作品基調(diào)?!叭松怨艂x別”,許多人認為離別是傷感的,而本首詩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無奈。揚州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眾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為“風流天下聞”的大詩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悅心情可想而知。而喜愛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為好友高興,在情深意重的惜別之中,也流露出了一絲羨慕與向往。因此,了解背景,為“入情入境的誦讀”打下了基礎。正是: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學生自然學的有情趣。
課堂教學中始終以古詩誦讀貫穿其中,創(chuàng)設了濃濃的古典詩詞氛圍。解題時推薦學生閱讀崔顥的“黃鶴樓”;品讀感悟時又出示了“江南春”、“江夏行”,以古詩解讀詩意,體悟詩情;總結(jié)作業(yè)設計時再次重溫了“贈汪倫”,推薦誦讀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古詩,課余搜集整理送別詩或者李白的詩歌,語文課讀的任務落實扎實有效,同時也開啟了學生主動積累古詩的興趣之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八
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第二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的愉快與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也嘗試運用“板塊教學”理論,在教學過程設置上設計了五大板塊:初讀詩文,整體感知——自主感悟,理解詩意——品讀詩句,體會詩境——賞讀全詩,背誦全詩——延伸拓展,積累詩歌。
1、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自主感悟,理解詩意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通過自學與小組學習相結(jié)合,讓學生充分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
4、加強了課內(nèi)外的聯(lián)系,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在“延伸拓展,積累詩歌”這一板塊時,我補充了《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等幾首送別詩,擴大閱讀面。
1、在初讀環(huán)節(jié),還應再多找?guī)讉€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
2、節(jié)奏顯得前松后緊,整體把握不夠好,造成學生賞讀全詩的時間不夠,背誦古詩的積極性不高。
3、雖然注意讓學生通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但還不夠深入,應進一步走進詩句,更深刻地體會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4、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有時喜歡重復學生的話。
反思是為了提高。在這里寫下自己的反思,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使我在今后能做得更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九
這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主題單元——“走進名著”中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文包詩”體裁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xiàn)《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故事是古詩的擴展和闡釋,古詩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對照,情景同現(xiàn),是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文本。
文章所描繪的場景,詩人所處的時代離學生的時空距離較遠,理解詩人之間的感情是教學的難點;走進故事,走進古詩,走進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易到難,螺旋上升,通過“讀詞”——“讀句”——“讀段”的教學,為理解詩意,體會情感這一“內(nèi)核”這一教學目標服務。
2.以讀為主,以詩為主,詩文對照,適當拓展。
3.按照“找——劃——讀——想——說”的線條指導學生學習。
2.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1.學生通過查閱字典,認識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詞。
2.自由讀文章2——3遍,能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教師應對詩歌的寫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詩歌成就,學生對李、孟詩的認知程度有所了解。
1.多媒體課件。
1.全班同學一起背誦兩首古詩《靜夜思》、《春曉》。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2.師評: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詩,至今還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了解它們的作者嗎?
3.板書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關知識。
(1)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其詩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是屈原以來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2)孟浩然,唐代詩人,湖北襄陽人,他和王維友誼深厚,史稱“王孟”。他潔身自好,他剛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后世所傾慕。李白稱贊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是晉代陶淵明后的山水田園詩的最高峰。
(3)李白年輕時瀟灑倜儻,挎一把寶劍,帶上他最心愛的酒壺,離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過湖北襄陽時,認識了當時譽滿天下的大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歲,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二人的交往,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飲酒作詩,成為了親密的朋友。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感受他們離別時的動人情景。
5.導入課題,板書課題《黃鶴樓送別》。
1、學生自學課文。
帶著你的問題細細的朗讀課文,精讀深思。
用筆把與這些問題有關的課文內(nèi)容圈畫出來,寫寫你的感受。
2、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孟浩然,并。
指名口頭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教師板書。
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a、指名讀。
b、提問:
誰能用學過的詞句來描繪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時間在暮春三月,還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a、提問:
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
是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們的心底,讓我們一起朗讀,體會一下這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b、感情朗讀。
兩人都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時間慢慢地過去,終于,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李白舉起了酒杯說……(生接讀)。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jié)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說……(生接讀)。
a、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b、提問: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舍之情?
c、理解“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p>
d、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xiàn)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級中找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fā)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可以站起來。
e、學生上臺表演。
請同學們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想想這首詩的意思,你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和同桌討論。學生反復誦讀、同桌討論。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對應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對應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a:積累送別詩,了解作者寫詩的背景,選擇其中的一首,模仿課文,將它改寫成一篇短文,寫下來。
b:課文語言優(yōu)美,處處融情,選擇自己喜歡的背誦。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十
這兩首詩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包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顿浲魝悺贰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都是送別詩,一首描繪的是詩人告別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繪的是詩人送別朋友的情景,體現(xiàn)了朋友之間深厚的情意。
古詩語言凝練、準確而形神兼?zhèn)?。課文中的每一首詩都描繪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浸潤著詩人真摯的情感?!顿浲魝悺芬辉娬故境鲆环x別的畫面:詩人乘船正要離開桃花潭的時候,好朋友汪倫深情地長著歌來送行,他踏地為節(jié)奏,邊走邊唱邊揮手。這幕送別的情景出乎詩人的`意料,使詩人感動不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別的畫面:柳絮如煙,繁華似錦,黃鶴樓下,長江之畔,詩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離去。孤帆漸漸消失于天邊,長江之水依然浩浩蕩蕩滾滾東去。
1、學會三個生字“孟、帆、唯”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贈汪倫》。
3、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表現(xiàn)的情景,體會古詩表達的感情。
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體會詩人的情感。
一、激趣導入:學生交流自己會背的古詩句,喜歡的學生可以跟背。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積累古詩的興趣,并導入新課。
二、授新:
1、出示《贈汪倫》,指讀,初步感知詩的內(nèi)容。
2、自己練讀,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
3、指讀、反饋。全班齊讀。
4、自讀自悟、小組討論交流詩意。(學生先回憶歸納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結(jié)合課文注釋、、結(jié)合插圖、查閱背景資料等。)
5、大組匯報詩意,其他人補充糾正。師相機點撥引導,理解詩意;并貫穿朗讀指導,結(jié)合自身體驗想象人物心情。
6、練習有感情朗讀,感受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7、指讀反饋。
8、指導、練習背誦;默寫。
9、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用剛才的學法,小組內(nèi)自學。師巡視指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自主性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10、大組匯報。
三、拓展:交流積累此類表達友誼的古詩,如《別董大》,拓展學生的知識積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十一
在這節(jié)課上,我并沒有單純地逐字逐句地講解,而是更多地利用創(chuàng)設的情境,抓住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詩的大意,新課標也明確地指出了對于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即可。而且,四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學習古詩的一定基礎,完全可以通過突破重點字詞的理解去解讀詩的大意,所以我把重點落在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上。
根據(jù)上述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所以我制定了第一個教學目標,就是突破重點字詞,理解古詩的大意。第二個目標,就是領會古詩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這也是本首古詩的教學重點。古詩的學習,更應注重對詩人內(nèi)心情感的體驗。大家都知道,文章是作者有感而發(fā)的心靈獨白,那么詩更是如此,尤其在短短的幾個句子里,所包含的情與感,更是顯得沉甸甸的。所以,引導學生去理解和體會詩人那時那刻的內(nèi)心世界,是學生真正讀懂古詩的關鍵。第三個目標,是注重古詩的朗讀和積累。古詩是很具有一種韻律之美的,多讀古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和朗讀水平。小學是基礎教育,多積累古詩是為他們未來的學習打基礎的,小學生是記憶的最好時期,就更應該讓他們多積累古詩,讓他們通過反復的誦讀,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的修養(yǎng)。
為了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就預先制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課前搜集了李白與孟浩然、黃鶴樓、廣陵等的相關資料,整個教學流程就按照“情景導入,了解背景,課題質(zhì)疑、自學釋疑,感悟詩境、誦讀詩文”來進行。
一、情景導入,了解背景。
在上課前,講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順勢就進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
[反思]在這一板塊中,迅速帶領學生進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交流資料,達到資源共享,從而使學生對古詩的寫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讓他們真正地走近詩人,體驗其人、其境,并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課題質(zhì)疑、自學釋疑。
在這一個板塊中,第一步就是讓學生首先緊扣一個“送”字引導學生提問題(誰送誰?在哪送?送到哪?何時送?怎么送?)第二步就讓學生運用邊讀邊想的方法,借助注釋和收集的資料,在小組中自行解決以上問題。
[反思]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學與小組學習相結(jié)合,讓學生充分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三步就是讓學生匯報自學情況。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根據(jù)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困難,我就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何時送”和“怎么送”這兩個問題。
在處理“何時送”這個問題時,我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感悟煙花三月的美麗,體會作者對友人在這么美麗的三月到揚州去的喜悅和羨慕之情。同時也注重引導了學生入情入境地讀。
[反思]讀書要展開想象,這是讀書的好方法。本詩中“煙花”一詞是學生感悟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就通過讓學生用優(yōu)美的詞句來表現(xiàn)三月的美麗,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時又輔以課件展示煙花三月的美麗,讓學生感到三月的美麗,美得并不空洞,為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奠定了基礎。
三、感悟詩境、誦讀詩文。
在本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第二板塊的學習對詩的意思已經(jīng)大致了解了,所以通過學生再讀詩句,就肯定會在詩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質(zhì)疑。果然不出我所料,學生很快就在看似矛盾處提出了問題。比如:“這時長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條船嗎?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呢?”“為什么帆船會走到天空里去了呢?”等問題。
在解決深層次的疑難后,我再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最后兩句詩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思]我這樣處理,主要是促使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抓住關鍵詞語‘孤帆’‘碧空盡’深入理解,進而領悟全詩情感,看似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以便孩子們更深入理解孟浩然和李白之間的深情厚誼。
總之,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語言不夠精煉,沒有經(jīng)過精雕細作。2、節(jié)奏顯得前松后緊,整體把握不夠好。3、對于難點的突破,由于時間的關系,現(xiàn)得比較匆忙等。但我相信,隨著經(jīng)驗的積累和不斷地學習,以及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形成,以上這些不足會逐步得到克服。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十二
1:認識“鶴、孟、陵、辭、唯”五個字,會寫“孟、浩、陵”等三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3:結(jié)合注釋、工具書、畫面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
4:積累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詞,從中感受友愛、友情的溫馨。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目標2、3。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同學背誦學過的古詩。
2、通過《贈汪倫》引出新課。
二、初讀古詩讀準讀通。
1、生試讀全詩。教師板書全詩。
2、檢查生字掌握情況。重點學習“陵”字。
3、再讀,體會并劃出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4、師范讀,生自讀,指名讀。
三、學習古詩總結(jié)學法。
1、“知詩人解詩題”
(1)學生交流對詩人李白和孟浩然的認識。
(2)齊讀詩題,解釋“之”,標注在詩題中。
(3)請同學說說詩題的意思。
(4)總結(jié)學法“知詩人解釋題”。
2、抓字眼明詩意。
(1)學生以組為單位,找出應該抓的字眼并劃下來。
(2)以組為單位,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找出字的意思并把它們移注到詩行中。
(3)。
讀懂詩句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匯報交流(如:介紹李、孟,說詩句的意思,逐句朗讀解釋,結(jié)合畫面闡述,表演等形式)。教師檢查——投影出示練習。出示圖片,繪制地圖。
(4)總結(jié)學法。
3、入詩境悟詩情。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結(jié)合圖文并茂的板書創(chuàng)設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投影出示練習。
(4)總結(jié)學法。
4、歸納古詩學習三步法:一、“知詩人解詩題”
二、“抓字眼明詩意”
三、“入詩境悟詩情”
四、背誦并默寫。
五、拓展知識誦讀古詩。
課下搜集表達送別之情的詩歌整理、背誦。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十三
李白平生酷愛旅游,在漫游和飄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跡遍布中原內(nèi)外。“人生貴相知,何用金與錢?”(《贈友人》三首其二)這是他篤信并始終奉行的交友之道,因而他和朋友們的友誼就顯得分外真摯、濃厚、“孤帆遠影碧空盡”意境熱烈。
725年(唐玄宗開元十三年),李白乘船從四川沿長江東下,一路游覽了不少地方。726年(開元十四年)春,李白“船下廣陵去”(《夜下征虜亭》),并滯留了數(shù)月。這年冬天,他離開廣陵,到北方的汝游玩。之后到達襄陽,他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大加稱贊,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孟浩然熱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730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qū))相會。這天,他們在江夏的黃鶴樓愉快地重逢,各訴思念之情。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船開走了,李白佇立江岸,望著那孤帆漸漸遠去,惆悵之情油然而生,便揮就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由這個富有動態(tài)感的詩篇,我們可以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深厚的友誼和對友誼的珍惜和重視。這首詩是李詩中歌頌真摯友誼和抒寫離別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來膾炙人口。
詩的`特色。
這是送別詩,寓離情于寫景。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一代名勝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煙花三月”的春色和東南形勝的“揚州”;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一江春水。詩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盁熁ㄈ孪?lián)P州”,蘅塘退士評曰:“千古麗句”。在理。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調(diào)。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于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xiàn)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jié)、繁華的地區(qū)相聯(lián)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孟浩然、李白的交情。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美景意的時候,他眼里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jīng)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边@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jié)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地區(qū),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十四
a這篇課文我自身沒有教學,是楊金枝老師開公開課時幫我上的。讀了課文,感覺到課文真的是寫得很美。一是搭石美。課文中寫到:搭石成了家鄉(xiāng)的一道風景,人們會早早地將搭石擺放好。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lián)結(jié)著故鄉(xiāng)的小路。二是走搭石的美。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xié)調(diào)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三是故鄉(xiāng)的人美。假如看到此處沒有搭石,或者發(fā)現(xiàn)哪塊搭石不平穩(wěn),一定會有人來搭好。假如兩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讓對方先走。假如遇上老人來走,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著老人過去。在教學時,應當緊緊抓住這些美的地方,讓同學通過朗讀、想象來體會這種美。
b我最近的講課在“讀”和“聽”的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嘗試。
《搭石》這片課文的語言樸素而秀美,內(nèi)容非常貼近實際生活,所以在上課時兩個班的課堂氣氛都比較活躍。但兩個班的特點不一樣,一班的同學管不住自身,熱愛表示,朗讀方面要加強練習;二班的同學沉不住氣,不夠自覺,無論在讀和聽方面都的加強練習。
讀的方式有多種的,先是默讀找出生字詞,解決生字詞的讀音后,自讀課文,為督促會偷懶得同學一定得親自巡視。然后自讀讀通順,再齊讀,分小組賽讀,抓錯字的字音。選擇喜歡的句子反復讀一讀,每次的要求都不同。而我在一旁調(diào)動氣氛,一節(jié)課下來,大家都頗有興致的。
而且,我最大的收獲是學會捕獲即使生成的教學機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資源,點燃同學的表示熱情,使課堂真正成為我和同學一起創(chuàng)作的舞臺。在課堂上,我即興讓同學把幾個走搭石的場景都演了一遍,加深了印象,感受也深刻多了,有時想想:備課太詳細了,反而局限了自身,有時拋開教學設計的束縛,自由的發(fā)揮還會有一想不到的收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十五
內(nèi)容摘要: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安排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占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想象力這一環(huán)節(jié)因時間關系而不能盡情發(fā)揮,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在表揚學生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贊揚學生的用詞比較格式化,感覺與學生還是有點距離。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jié)課的目的,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發(fā)散思維,大膽想象。在教學設置上先讓學生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把握這首詩的內(nèi)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最后把靜態(tài)的畫面更具體化,讓李白對友人說話,活躍課堂,開闊想象。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安排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占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想象力這一環(huán)節(jié)因時間關系而不能盡情發(fā)揮,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在表揚學生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贊揚學生的用詞比較格式化,感覺與學生還是有點距離。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十六
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nèi)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第二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的愉快與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也嘗試運用“板塊教學”理論,在教學過程設置上設計了五大板塊:初讀詩文,整體感知——自主感悟,理解詩意——品讀詩句,體會詩境——賞讀全詩,背誦全詩——延伸拓展,積累詩歌。
1、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自主感悟,理解詩意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通過自學與小組學習相結(jié)合,讓學生充分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
4、加強了課內(nèi)外的聯(lián)系,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在“延伸拓展,積累詩歌”這一板塊時,我補充了《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等幾首送別詩,擴大閱讀面。
1、在初讀環(huán)節(jié),還應再多找?guī)讉€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
2、節(jié)奏顯得前松后緊,整體把握不夠好,造成學生賞讀全詩的時間不夠,背誦古詩的積極性不高。
3、雖然注意讓學生通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但還不夠深入,應進一步走進詩句,更深刻地體會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4、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有時喜歡重復學生的話。
反思是為了提高。在這里寫下自己的反思,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使我在今后能做得更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十七
1認識本課生字,會寫課后的字,做到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體會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別的情誼。
4激發(fā)閱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生:課前熟讀古詩;收集李白的詩歌、生平資料;不理解的詞查,試著理解詩歌。
師:生字、詞卡片;聲像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質(zhì)疑導入。
1你聽說過李白嗎?他是個什么人?你學過他的什么詩?
2你愿意再學一首李白的詩嗎?
3解釋課文題目,生試著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師相機點撥。
4看了課文題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黃鶴樓在哪兒?孟浩然是誰?怎么送的呢?誰送誰呢?
二、初讀課文,略知大意。
1師配著悠揚的古箏音樂,聲情并茂地朗讀詩歌。
2你也希望像老師一樣讀讀這首詩嗎?注意把字音讀準確。
3出示生字卡片,學生搶讀。
師:你覺得哪個字最難讀?給大家提個醒。重點指導:孟、陵的讀音。
4抽讀,全體同學當小老師評價,適時鼓勵。
5把生字娃娃放回文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把詩句讀通順。
6小組比賽讀。要整齊、聲音洪亮,讀出感情。生互評。
7反復朗讀古詩,結(jié)合課文插圖,大膽形成自己的理解。
8小組邊讀邊議古詩,試著解決開始提出的問題,并提出新的問題。
三、深入探究,精讀感悟。
1小組交流剛才的學習情況,準備在全班交流。(老師此時巡回指導、收集整理學生在小組中提出來的問題,擬定接下來的導學重點。)。
2全班交流,了解詩意。
(1)結(jié)合課文題目理解故人指誰。簡介孟浩然其人,并闡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黃鶴樓點明了送行的地點,煙花三月點明了時間。
(2)反復朗讀前兩句。結(jié)合書上的插圖,理解詩句的意思:
在黃鶴樓(李白)送別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春光爛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順流而下到揚州去。
(3)把后兩句作為想象意境、體會感情的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孤帆、唯見展開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遠,漸漸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只有那滔滔的長江水,滾滾地向天邊流去。)。
3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意境。
(1)指導朗讀,讀出節(jié)奏。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2)生練習朗讀,并加上動作。
(3)表演讀。(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黃鶴樓送別的情景,另一名學生配音。)。
(4)閉上眼睛,低吟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景象。
四、指導背誦,加深感悟。
1聽錄音范讀,體會古詩的情緒節(jié)奏。
2分小組讀,分別選出一名同學在全班賽讀,在朗讀中表達自己的感受。
3練習背誦。
4拓展練習,學習課后古詩《黃鶴樓》。
黃鶴樓風景優(yōu)美,自古就被許多文人墨客所喜歡。他們常在這里觀賞勝景,寫詩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詩文。下面我們一起再來讀讀另外一首很美的詩。
展示崔顥的《黃鶴樓》。
5生讀,簡略理解詩意。試背。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教師小結(jié):今天我們不但學會了一首古詩,還結(jié)交了幾個生字朋友,愿意把它們記住嗎?
2分析形體,分類識記。本課生字左右結(jié)構(gòu)的最多,找出來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寬的字;帆、故、鶴左右相當;影是左寬右窄的字。
3把這些字美美地寫在田字格里。
4展示評價寫得美的字。
六、教師總結(jié)。
附:板書設計。
23。
故人辭〖。
黃鶴樓。
孤帆盡〖。
長江流。
朋友情誼。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十八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注釋:
黃鶴樓: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于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于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現(xiàn)存樓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
之:往、到達。
廣陵:即揚州。
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
辭:辭別。
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景物,指艷麗的春景。
下:順流向下而行。
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
盡:盡頭,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見:只看見。
天際流:流向天邊。
天際:天邊,天邊的盡頭。
譯文:
友人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
孤船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際奔流。
賞析:
這首詩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種少年剛腸的,也不同于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而是表現(xiàn)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jié)、繁華的地區(qū)相聯(lián)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多了點詩意,少了份。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他當快意的時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無不是愜意。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jié)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得很,他向往揚州地區(qū),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jīng)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nèi)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gòu)成一種聯(lián)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xiàn)了那暮春時節(jié)、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yōu)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于言表。
詩的后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jié)。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jīng)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之長。帆影已經(jīng)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xiàn)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jié),極為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
創(chuàng)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陸期間,結(jié)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摯友。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qū))相會。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介紹:
李白(7-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十九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短短28個字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通過組內(nèi)交流課執(zhí)教這一課,我的收獲還是不少的,有喜有憂: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一: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舍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后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fā)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lián)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借著一喜一憂讓學生說說、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說些什么?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nèi)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于一體。這是反思一。
老朋友乘船漸漸地遠去,“我”望不見老朋友了,只能望見滔滔江水向天邊奔流。作者心中“流”的僅是長江水嗎?這又是一個研讀點。在教學中,我巧設疑問下“金鉤”,通過情景描述,誦讀激情,啟發(fā)誘導,學生感悟充滿了靈性、洋溢著人情,教學也由此走向成功。
師:滾滾東流的僅僅是長江水嗎?
生:流的不僅是水,還有李白心中的那份情,一份依依惜別之情。
生:是呀,流的還有李白對孟浩然的思念之情。
生:還有李白的祝福之情。祝老朋友此去能一帆風順,萬事如意。
師:這一份份情誼,都像這滾滾長江水一樣,流向廣陵,流到孟浩然的心上……。
一個“流”字,流露了真情,流出了真心。此時此刻,難道我們還能說作者心中流淌的僅是長江水嗎?通過這樣設問、點拔、交流,學生深深感悟到的是作者對老朋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這是反思之二。
據(jù)史料記載,李白與孟浩然的關系非同尋常,相似的經(jīng)歷和遭遇,致使兩人成為生死之交。他們一生中雖然相聚次數(shù)不多,但每次相聚后的離別是那么的依依不舍,《送孟浩然之廣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黃鶴樓與“我”告別,坐船順長江水東流而下,越去越遠。長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嗎?其實,陽春三月,長江上千帆競發(fā),不會只有一條船??勺髡邽槭裁窗衙虾迫坏拇Q為“孤帆”?這是因為在作者看來,故人是只身而去,我不能陪伴,他是多么的孤單。這個“孤”不是客觀情景,而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正是這個“孤”顯出兩人情誼之深。所以,“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稱為孤帆?”是教學的研讀點之一,是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詩句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促成學生思維向縱深發(fā)展的一個關節(jié)點??僧敃r我沒有發(fā)現(xiàn)、把握這一教學契機,引發(fā)學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學索然無味,人文熏陶和感染不能潛移默化。這是反思之三。
語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滲透在字里行間,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他們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師引導是關鍵。以上教學片段不正是有力的說明?教師巧妙的啟發(fā)、引導,融情感于詩句之中、讀者心中。所以教師須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擁有足夠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積淀,在語文知識教學、能力訓練中有意識地貫徹人文精神,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二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古詩,詩中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這次之所以選擇這首古詩作為教學內(nèi)容,是因為我不知道古詩要怎么教。說實話,特別感謝年級組的姐妹們,一次次聽我試講,一次次幫我出謀劃策,讓我在這次活動中學到了太多太多。
課堂中,我首先出示李白畫像,請學生介紹李白,并背誦學過的李白詩句,在復習回顧中引進新內(nèi)容;出示詩題后,請學生談談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理解詩題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及其他字詞;接著引導學生把詩讀正確、讀流暢,在讀會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借用注釋、插圖、字典等資料理解詩意,在此過程中我講的很少,只在學生理解不到的地方稍作點撥,引用地圖、相關詩文等予以拓展、引導;理解詩意后,用劃朗讀節(jié)奏、重音的方法把詩讀出韻味來。為了更好地品味詩情,借用視頻資源,直觀感受離別情景,從而引發(fā)想象,感情朗讀古詩;最后由這首離別詩拓展開去,回憶學過的其他送別詩,鼓勵學生搜集更多送別詩,進一步感受友人之間真摯的情誼。
這份設計側(cè)重從搜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發(fā)揮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遺憾得很,由于執(zhí)教者的原因,許多細節(jié)處理不當,尤其在指導朗讀、品味詩情的環(huán)節(jié),非常草率地走了下過場,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篇二十一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歌描寫的景和情,感悟詩句描繪的意境。
2、通過想象和移情體驗,體會詩人送別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生:都有一個“送”字。
生:這兩首都是送朋友時寫的詩。
師:對,這兩首詩都是“送別詩”。
生:都有地名,“黃鶴樓”、“廣陵”和“安西”
生:黃鶴樓在湖北武漢,廣陵就是揚州,安西……。
師:你知道的還真不少。我們來看看著幾個地方(出示地圖)。廣陵就是現(xiàn)在的揚州,離我們這里不遠,在唐朝時揚州就已經(jīng)是天下名城了,是一個風景優(yōu)美的繁華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遠了,在現(xiàn)在的新疆的最西邊,如果從當時的首都長安出發(fā),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幾座大山,才能到達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邊關。
生:都有一個人名,一個是“孟浩然”,一個是“元二”
師:孟浩然是誰?
生:是一個大詩人,寫了《春曉》。
師:李白在游歷中,結(jié)識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但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他們常常一起飲酒作詩,因為志趣相投而成為知己。
師:元二又是誰?
生:王維的一個朋友。
師:大聲地讀讀這兩首詩歌的題目,要讀出節(jié)奏。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師:現(xiàn)在你能說說這兩個題目的意思了嗎?誰送別誰去哪里嗎?
生:第二首,是王維送別元二去安西。
師:聽明白了嗎?第一首是——。
師:第二首是——。
生:王維送別元二去安西。
師:題目中的這個“之”和這個“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
生:是。
師:是嗎,那么,這兩首詩的題目是不是也可以變成這樣——。
生:不可以。
師:為什么?
生:(無語)。
生:去旅游。
師: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揚州美景啊。所以是——。
師:“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讓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
生:出使。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師:明白了吧?那么說說看,題目的意思是誰送別誰去哪里?去干什么?第一首是——。
師:第二首是——。
生:王維送別元二出使安西去保衛(wèi)國家。
師:我們再次大聲地朗讀題目。
師:下面,請大家自由地朗讀這兩首詩歌,讀兩邊,要讀準字音,讀通順,讀出節(jié)奏。
生:朗讀。
師:我想請兩個同學來讀這兩首詩歌。
生:朗讀。
生:是早晨下的雨。
師:對呀,早晨下的雨就叫——。
生:朝雨。
師:那晚上下的雨叫——。
生:夜雨。
師:那傍晚下的雨叫——。
生:(無語)。
師:暮雨。一起讀這句詩,要讀“zhao”
生:朗讀。
師:另一個字是“客舍青青”的“舍”要讀第四聲,一起讀。
生:朗讀。
師:古詩光是這樣讀,還不行,還要要讀得有韻味。先聽老師讀一讀這兩首詩。(范讀)下面,請大家先看看下面的注釋,想想詩歌的意思,想想詩歌帶給你的感覺,再大聲地朗讀兩遍,要讀出韻味。
生:朗讀。
師:我還請兩位同學來朗讀。
生:朗讀。
生:很久。
師: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就是說朋友的船都看不到了。
生:惟見長江天際流,說明船都看不到了,他還站著。
生:孤帆遠影。
師:孤帆就是——。
生:孤零零的一條帆船。
師:什么的遠影?
生:船的遠影。
師:一條小船越去越遠了,只剩下了一個影子。到最后連影子也沒有了,只看到了——。
生:碧空。
生:長江。
師:江水流到哪里去?
生:天邊。
生:長江中一條小船越去越遠,看不見了。
師:你來讀讀“孤帆遠影”這個詞,讀出你頭腦中的那幅圖畫。
生:朗讀“孤帆遠影”
師:夠遠嗎?再遠一點,讀——。
生:朗讀“孤帆遠影”
師:你用這種感覺來讀讀這句詩。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你還看到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生:小船越去越遠了,長江水向著天邊流去。
師:你來讀讀“碧空長江”這個詞,讀出你頭腦中的那幅圖畫。
生:朗讀“碧空長江”
師:夠長嗎?長江一直流到了天邊啊,再長一些,讀——。
生:朗讀“碧空長江”
師:你用這種感覺來讀讀這句詩。
生:朗讀“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我們大家都看到了那幅圖畫了嗎?我們一起朗讀這兩句詩——。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生:還會看到很多船。
……。
師:那為什么他說是“孤帆”,為什么在他的眼里只有“孤帆”呢?
生:因為他的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視而不見。
生:因為他只是來送朋友的,他只關心朋友的船。
生:那時他自己心里的孤帆。
生:因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獨。
生:孤帆遠影。
師:只有那一葉載著他的好朋友遠去的——。
生:孤帆遠影。
師:只有他心頭的那一葉裝滿了離愁別緒的——。
生:孤帆遠影。
師:我們一起來朗讀——。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李白久久地佇立江邊,望著孤帆遠去,江水滔滔。此時此刻,他心里會想些什么?
生:老朋友今番遠去,何時再能相會?
生:他孤零零一個人,旅途中是否寂寞?
生:但愿他一帆風順,路上平安!
生:江水是永遠流不盡的,我們之間的情意是不會斷的。
……。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為見長江天際流。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355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