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500 文化苦旅讀書感想篇一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老師的第一本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在各類文學(xué)評獎中獲得第一名。全節(jié)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fēng)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gòu)成。其中《道士塔》《陽關(guān)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象,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興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于筆端。《白發(fā)蘇州》是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形神俱佳。
本書雖名為“苦旅”,卻實為享受,從迷離深淺,豐富稠柔的書中,還能飽覽世界各地文化風(fēng)情,實為一大享受啊。
作者游遍了祖國各地,觸境生情,把情寫進了文章,字里行間,透出了作者憂國憂民以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
在這本書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有兩篇,一篇是《道士塔》,在中國文化遺址莫高窟上,有個叫王遠錄的道士,上天注定讓他當(dāng)上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里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將難以計數(sh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一個年輕的詩人寫到:那天傍晚,當(dāng)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首看了一眼西天凄絕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還有一篇,是《華語情結(jié)》,一個人身處異鄉(xiāng),突然聽到有相同的口音傳來,可以想象,那是多么令人快樂激動啊!但總有一些人,去了異鄉(xiāng),很快就忘記的了自己的家鄉(xiāng),這些在《華語情結(jié)》中暴露無遺,真是令人心寒啊。
飽享了一頓文化大餐后,我不禁想到,歷史和文化的更替與交疊難免存在,既然如此,我們更應(yīng)保護好我們自己的燦爛文化免受沖擊??傊?,無論是文化更替還是歷史興衰,讓我們繼續(xù)步行過這條漫漫文化路……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500 文化苦旅讀書感想篇二
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那么,走吧。屈原說:“悲時俗之厄兮,愿輕舉而遠游。”全祖望有記:“亭林先生出游,二馬二騾,載書自隨。險隘關(guān)塞處,請教老兵退卒,問往日戰(zhàn)事。若與平日所知不符,則廣求書籍核證?!蔽蚁?,核證的地方應(yīng)該是沿途小客棧的油燈下。
路上很累,但與以前熟悉的門庭相比,那是一個比較真實的世界,一個比較正常的世界。
于是他去旅行,去遍訪各地的名勝古跡,去觸摸、發(fā)掘這些實物背后所隱含的文化與歷史。中華文化本來就具有比舞龍舞獅、唐裝茶餐更厚重的分量,只是有一些傳承了下來,有一些則永遠消失在了歷史中,不再為人所知。
文化與歷史是朵兩生花,兩者不可分割,相生相息??v觀華夏五千年歷史,雖說不乏史傳、典籍,只是其中或真或假,不可避免地含有遺漏或是道聽途說的成分。沒有哪部史傳能讓你地肯定這絕對是真實的,即使是《史記》也無法做到。
《文化苦旅》一書集結(jié)了余秋雨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在海內(nèi)外講學(xué)和考察途中所寫下的作品。當(dāng)時正值_時期,這場由文化領(lǐng)域發(fā)端的“大革命”,對教育、科學(xué)、文化的破壞尤其嚴重,影響極為深遠。很多知識分子受到迫害、凌辱,學(xué)校停課,科研機構(gòu)被撤銷,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亂與不可估量的精神、經(jīng)濟損失。一些投機分子、野心分子、陰謀分子和打砸搶分子更是乘機混到政府內(nèi)部竊取權(quán)、利,仇富思想、極端個人主義、個人崇拜以及各種愚昧可笑的思想行為也泛濫開來,整個社會黑暗而又殘忍,成為了當(dāng)時無數(shù)人的噩夢。
正是在那個時候,余秋雨一家也無法幸免地慘遭“_”的荼毒。中國大陸的“_”之所以能夠發(fā)生,除了政治因素之外還因為早已經(jīng)把許多最基本的文化“革”掉了,還嫌不夠,再“革”一次,結(jié)果只能社會失控,一片混亂。他想去尋找那些被“革”掉了的文化,去用文字把它們記錄下來,去用這些文化喚醒人們的人性與良知。
但文化的苦旅終究是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去傾聽、去感知、去觸摸文化。這種歷史的沉淀是不能丟的,它是無數(shù)代人的智慧與經(jīng)驗的結(jié)晶。文化很抽象,但它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東西。一個民族若是失掉了文化,那這個民族也就不復(fù)存在了。民族不是種族,而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也絕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存在,它是鮮活的,在生活中躍動,在歷史中歌唱。
你,還在苦旅嗎?如果還沒開始——
那么,走吧……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500 文化苦旅讀書感想篇三
余秋雨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作家之一,由此,我便讀了他的《文化苦旅》,很佩服他能夠行萬里路,閱遍文化的勇氣和執(zhí)著。這個月,我再一次認真讀了一遍這本書,這已經(jīng)是我讀的第四遍了,不敢說我已經(jīng)體會到了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精髓,但我已經(jīng)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苦難。歷經(jīng)千年,千年不泯。
讀這本書,我認識了一個人,在眾多繽紛的人物故事中脫穎而出,給我留下來最深的印象,他就是錢镠。余秋雨先生說,這是一個應(yīng)該被記住的名字。而我認為,這是一個應(yīng)該被感動、被研習(xí)的不朽。錢镠這個人的存在,讓世界都會為之贊嘆。他是一方之主,一地之主,卻從來不在意政治上的名號和軍事上的意氣。他不是抗戰(zhàn)名將,華夏英雄,不是學(xué)界泰斗,也不是盛世的棟梁,他所在乎的,只是一方的福祉,百姓的平安。這才是一個領(lǐng)袖應(yīng)該做到的??梢哉f,在這一點上,他比任何皇帝都偉大。
當(dāng)我第四次放下這本書時,想起了初讀《文化苦旅》時的疑惑:何謂文化?現(xiàn)在想來或許能用余秋雨先生的話來解答:“不同的環(huán)境,造就不同的經(jīng)歷;不同的經(jīng)歷,造就不同的性格?!倍疫€想說的是,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造就不同的文化。文化,或許就是生活,他經(jīng)歷了千年,終于來到了現(xiàn)在。
文化又或許是一種積淀,像這本書中的千年冷眼;文化或許是一種價值,像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文化更或許是一種精神,像蘇武牧羊,更像李冰的都江堰;文化或許是永恒的,它在歲月的流逝中磨去了邊邊角角,在拿年復(fù)一年的苦難中變得更加光芒,像風(fēng)塵中的旅行者,閱盡人間滄桑,卻千年不朽。
在書中,我為蘇東坡是烏臺詩案、流放邊疆而感到憤婉;為渤海國漫天的大火感到悲哀;為太平洋小島上的潛水夫婦感到自豪與欣慰。文化是痛苦的旅行,文化是瞬時的不朽,它被一次又一次侵略的大火灼燒,被心懷不軌的人毀滅現(xiàn)在,它終于來到了我們的眼前。
這本書,是我看余秋雨的第一本書,或許也是的一本書,在書中我學(xué)到了很多,并不只是文化,也不全是歷史,無法用語言形容。
你知道,有些東西,歷經(jīng)千年,千年不泯。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500 文化苦旅讀書感想篇四
初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下子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軟了下來,用各種羨慕嫉妒恨的眼神看著別人手里的書。《文化苦旅》,隨筆性散文,無劇情,無任務(wù),無結(jié)局,這種“三無”的書要怎么勾起我的閱讀興趣?于是在它在課桌里躺了兩周之久之后,我終于翻開了它的第一頁,帶我走進了一個比現(xiàn)實美麗的城市。
好像又再次回到了莫高窟,回到了那個暮靄剛剛從地平線升起,彌漫于空中的時候,那個時候莫高窟不是旅游景點,就那么靜靜的、靜靜的聳立在當(dāng)時中國戰(zhàn)火紛飛的土地上,等待著是功臣也是罪人的王道士去挖掘它掩蓋了幾百年的瑰麗的美貌,那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遺產(chǎn)。沉溺于作者從自我角度的描述,其實我是去過那里的,當(dāng)時并沒有太大感觸。可以這么說,在這本書之前我還從沒有體會到文字有那么大的魅力,并不是華麗的、掉書袋的語句,他讓我感到深深地驚配,還有身為中國人不可遏止的憤怒,王道士的那副嘴臉,那種一點點銀子就把中國文化,中國遺產(chǎn)出賣的賣國賊!可恥!可恥至極!沒有限制性的文字讓我展開了很多想象,也給了我很多思考。
對這本書中另一篇令我記憶猶新的文章便是《上海人》。沒有介紹上海的景點,沒有介紹上海的美食,卻從一個很少有人寫的角度入手:人。開篇便是寫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與上海人的傲慢無禮、井底之蛙。很敬佩他敢于這么寫,這本書出版比我出生還要早,但現(xiàn)在這個問題卻是越來越嚴重,在上海兩級分化尤為明顯。他還寫了徐光啟,這位地道的“華亭人”,從他的角度寫了很多上海的過去,讓我這個雖然從小在上海長大但也不算地道上海人的著實長了見識。
《文化苦旅》,苦著尋找了文化,尋找了中國人的根源。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1500 文化苦旅讀書感想篇五
他,在國內(nèi)外講學(xué),也不忘參觀當(dāng)?shù)仫L(fēng)景;在考察途中,也不忘寫寫感悟隨想。余秋雨教授,他行行止止,寫寫看看,點點滴滴匯集成了一本《文化苦旅》。
洞庭湖畔他曾站立,廬山瀑布旁他曾被震撼,道士塔旁他曾嘆息。敦煌鳴沙山中、月牙泉邊有他的腳印,江南小鎮(zhèn)他曾坐小船游覽,天一閣內(nèi)有他滴落的雨水。
所以,就有了深邃蒼涼的《道士塔》、《陽關(guān)雪》,有了荒荒大漠、黃河文明的盛衰,有了悲涼、滄桑;有了柔麗凄迷的《白發(fā)蘇州》、《江南小鎮(zhèn)》,有了小橋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有了清新、婉約;也有了展示中華文人艱難心路歷程的《風(fēng)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有了文化的風(fēng)雨飄搖;還有充滿文化感慨的《牌坊》、《廟宇》等,有了回憶、變革,有了感慨。
余秋雨教授去過的地方,不只是有美景,而且,也有歷代文人墨客的腳印和古代文化的交集。如三峽,那里有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有酈道元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還有神女峰神女的傳說;如天柱山,這里可是大文豪向往的歸宿地,有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等。至于西湖、洞庭、廬山,更不用說。他在本書自序中說:“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或許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對他的熏染,有了這“人文山水”,才有了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給我的是歷史文化對心靈的啟迪。這本書,值得一讀。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34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