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6 06:10:19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通用19篇)
時間:2023-11-16 06:10:19     小編:GZ才子

心得體會是一個反思和思考的過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如何在心得體會中有效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成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一

我認真學習了《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我感受到這次課改絕不僅僅是改變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徹底改革,更是我們教師教學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通讀《義務教育數學程標準(20xx)》,新課程標準的目標,從“雙基”、能力到核心素養(yǎng),新標準中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將核心素養(yǎng)貫穿整個課程實施過程中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素養(yǎng)目標的“三維敘寫”——通過……理解……形成……,為更好落實核心素養(yǎng)目標提供指導。

此次標準中出現(xiàn)了關于“學業(yè)質量”的評價,并給出了具體要求。學業(yè)質量是學生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后的學業(yè)成績綜合表現(xiàn),是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yè)成就表現(xiàn)的總體刻畫,是所有過程評價、結果評價與考試命題的依據,并且也對每一個學段有具體的要求。

一是課標將核心素養(yǎng)深化入學科的育人目標。

數學學科的“三會”核心素養(yǎng)——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xiàn)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xiàn)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xiàn)實世界,被細化到小學階段的.11個,初中階段的9個心詞關詞貫穿于課標中的字里行間,形成清晰、有序、可評的課程目標。

二是課標以核心養(yǎng)為導向深化了結構化教學內容。

數學課程的四個領域有了部分內容的調整和整合,教學內容更注意結構化,尤其是在“綜合與實踐”領域。更加關注知識轉化為素養(yǎng)的教學內容的選擇。在“綜合與實踐”部分課標最后還提供了對應學段可參考的一些綜合實踐活動,因此更具有指導性。

三是課標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深化了學習方式的變革。從課標的教學內說明這一部分中,除了對于有“內容要求”說明以外,還出現(xiàn)了“學業(yè)要求”的說明,這一改編明確的提出了素養(yǎng)的教學一定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

素養(yǎng)教學的時代已經到來,在接下來的時間要加強新標準和新方案的學習,聯(lián)系教學實際積極思考,用新理念新方法落實好標準的要求。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二

圖形與幾何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在小學階段包括“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和“圖形的位置與運動”兩個主題。學段之間的內容相互關聯(lián)提升,有著清晰的知識架構與方法積累。

在圖形的認識和測量方面,學生經歷從具體形象的實物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從而認識圖形的特征,感悟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關系。圖形的測量教學中,學生從自主確定單位展開度量過渡到基于度量單位理解圖形長度、角度、周長、面積、體積,經歷從“單位多樣”到“單位統(tǒng)一”的過程——從自主量到統(tǒng)一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步理解量的大小是可以度量的,理解度量需要一個標準去比—單位,這個單位可以多樣。理解用統(tǒng)一的單位去度量是必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技能在傳遞上,而是關注學生通過學習知識技能形成了什么樣的一個人,形成什么樣的素養(yǎng),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不再是讓學生作為旁觀者,而是發(fā)生情感意義的聯(lián)系。以下是我對于圖形與幾何領域第二學段的學習體會。

圖形與測量中的內容要求之一是:“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認識面積單位厘米^2、分米^2、米^2;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能恰當地選擇單位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和面積,會進行測量?!?/p>

我想,在進行長度單位教學時,我們可以依托生活中的豐富材料,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畫一畫、找一找、估一估和量一量等系列活動,讓學生擁有深度體驗,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表象,比如通過在學具中尋找厚度大約1毫米物品的活動,用手比劃1毫米,借助實際物品的比較,進一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李江輝老師在《杭州市2022年小學數學“量感培養(yǎng)”專題教學研討活動》中所執(zhí)教的《1千米有多長》,他引導學生選擇素材介紹1千米,如熟悉的操場、1個小朋友手臂張開的長度、大巴車的長度、樓房的高度、來福士的高度、前測中步行100米的步數時間、跑100米的時間等。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體驗,通過推理、想象,從不同維度和路徑將“千米”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初步形成1千米的表象,發(fā)展量感。

在認識面積單位時,要注重實踐操作,允許學生自由尋找活動材料,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積累豐富的面積測量經驗,交流個性化學習成果。通過確立標準,到優(yōu)化標準,再到統(tǒng)一標準,最后“度量”,讓學生體驗與理解度量的本質結構和數學方法,甚至能跳出數學學科,建立生活中的度量價值觀,滲透學科育人。王力明在《面積單位》一課中,先引導學生用本子去度量兩幅畫的大小,學生發(fā)現(xiàn)本子的表面就可以作為衡量這兩幅畫面積大小的工具。緊接著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物體的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如圓、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都可以作為衡量面積的標準。度量單位可以有多種,僅僅是描述大小并且可以理解的時候,不一定需要用規(guī)定的度量單位。但為了便于交流和比較,需要有統(tǒng)一的度量單位。如果度量單位不統(tǒng)一,我們就難以進行交流和比較,在認知沖突中啟發(fā)學生建立面積單位標準的必要性。這是多種單位去度量到同一單位去度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感悟到原來度量單位可以多種多樣,但是為了便于交流和比較,我們還是需要用統(tǒng)一的度量單位。

恰當地選擇單位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和面積,就需要明晰知識的產生過程。只有學生對度量的對象有比較清晰的感知時,才能做出判斷、才能利用頭腦中的單位表象、度量經驗和空間想象,合理判斷或估計度量結果。這不是技能而是一種能力,是思維層面上的。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是指能基于度量單位的變化轉化度量結果。比如紙板箱用1立方分米去度量,是幾立方分米?如果換成立方米去度量,是多少立方米?可能1立方米不到。如果用立方厘米去度量,可能是幾千、幾萬立方厘米。

郭華老師《新課標: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這一講座中提到:課程結構化的意義是讓學生成為主體,讓學生的活動進來,不斷反復理解和運用。不僅僅有分析、歸納、綜合、思維的部分,還有悟的部分,發(fā)生意義關聯(lián)。一切舊的東西都能生發(fā)成新的東西,一切新的東西都蘊含著舊的東西。發(fā)現(xiàn)學習可以縮短高級知識和低級知識的距離。讓學生發(fā)現(xiàn)新知識,越來越有自信。數學知識隨著學段的增加,呈現(xiàn)著螺旋式上升的結構,各學段之間的知識和方法都是關聯(lián)的,我們要讓學生搭建清晰的知識結構,在不斷容納新知的過程中豐富充盈知識結構。讓舊知得到鞏固與拓展,讓新知在舊知的滋養(yǎng)下不斷生長、開出燦爛的花朵。

最近我外出培訓時,我發(fā)現(xiàn)每節(jié)課的尾聲,老師都會問學生“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這是基于數學的知識技能展開回顧,而當我聽到一個老師問“今天這節(jié)課你是怎么學會的?”時,我感受到了老師對于知識形成過程的關注。這是基于數學學習的方法經驗和數學的思想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各項能力。在今后的課堂中,我也會多多提問“你是怎么學會的?”讓學生完整經歷探究的過程,明晰知識的產生由來,這是高于知識層面的數學本質理解,也是高于技能層面的數學思維活動。注重體驗與經驗積累,讓學生在增長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與能力素養(yǎng)。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三

數學來源實際生活,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出發(fā),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fā)現(xiàn)數學。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還應設計好有關“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等演示操作、調查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領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認識到數學在社會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從而提高應用意識。

修訂后的標準: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xiàn)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體現(xiàn)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前后都強調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

修訂后更注重的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tài)度和思想教育。所以我們要深入、全面地學習課程標準,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掌握課程標準的思想內涵,通曉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才能目的`明確、方向集中地鉆研教材,具體、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分散難點、突破疑點,從而得心應手地駕馭教材,靈活自如地選擇教法。

繩短不能汲深井,淺水難以負大舟。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zhàn),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正確、深入理解新課標思想,轉變教育教學觀念,領悟教材、回歸課堂,把握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改進教學方式,提高專業(yè)能力。今天的培訓讓我更加清楚在“埋頭趕路”的同時,還應該“抬頭看天”,時不時地為前進的道路正方向,更學會帶著“望遠鏡”去謀劃學生未來。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四

再次研讀《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感受到這次課改絕不僅僅是改變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徹底改革,更是我們教師教學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更新原有的教學觀念,改變我們現(xiàn)有的課堂教學的模式,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教師不再是教科書的忠實執(zhí)行者,而是能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組織者;教師不再只是教書的匠人,而是擁有正確教育觀念,善于使學生發(fā)現(xiàn)探索的引導者;教師不再是凌駕于學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進學生心靈世界真誠的合作者。

1、挖掘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內容。

2、教師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3、教師要熱情地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成為學生真誠的合作者。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是被動裝填知識的“容器”;學生是由活生生、有個性的個體組成,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正在成長的過程中,可塑性極大,教師應注重開發(fā)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教學中要減少對學生的時空占領,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多一些自由的體驗。

2、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3、給孩子一雙數學的眼睛,讓他們以數學的意識,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世界,體驗生活。那么,數學就不在僅僅是書本上板著面孔的枯燥的數學題,數學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命活力。提高數學素養(yǎng),使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知識去解決問題。

學習完新課標,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確了今后工作的目標和方向,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加強修養(yǎng)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也只有真正讀懂學生、讀懂教材、讀懂課堂,才能為孩子們奉獻出既“好吃”又“有營養(yǎng)”的數學。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五

在李慶海名師的帶領下,工作室成員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版本)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讀。新課標的學習,像為我們一線教師亮了燈塔。在燈塔的指引下,我們如何進行課程實施呢?以下是我研讀后的一些感悟:

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把“四基”、“四能”和核心素養(yǎng)進行有機融合。在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xiàn)實世界;在分析問題的同時,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xiàn)實世界;在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xiàn)實世界。

更高的標準,促使我們備課的時候要注意學生核心素養(yǎng)整體和階段保持一致。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該先依據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和學生的階段性表現(xiàn),結合教學內容,全面分析單元整體設計目標,再圍繞目標細化課時目標。

如在進行集備《分數的意義》時,我們要先對整個單元教材進行解讀,俯瞰整個單元所有的知識網絡,定好單元教學目標。學好《分數的意義》這一內容,對分數單位和單位“1”理解透徹,對于學習真分數假分數很有好處。學好《分數與除法》,分數的基本性質包括后面的約分、通分以及分數和小數的互化也會學得輕松。因此把整個單元的重點課定在了《分數的意義》和《分數與除法》,細化體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在教學內容上,注重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在教學中要重視教學內容的整體分析,幫助學生建立有數學學科本質、利于未來學習的結構化的教學體系。在廣度上,要了解知識的來源和學習需求,和舊知、新知的關聯(lián)。這樣學生的學習會感受到學習的必要性和關聯(lián)性,對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在深度上,強化對知識本質的理解,建立有意義的知識結構,這也更容易掌握知識,一脈相承。

如集備《分數的意義》時,就非常強調數體系的結構化。以前學習整數時強調數量,學習分數強調等分,但是計數單位才是構建數的基礎。因此備課時非常重視分數的計數單位就是分數單位。

在教學中,我們要多去思考和探索引發(fā)學生思考的教學方式,注重啟發(fā)式,探究式、參與式、互動式等,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式教學和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教學活動等。

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具體談一談以下兩種學習方式的應用:

(一)主題式學習:在測量課程中的開展。

測量課程,許多孩子學習起來比較累,特別表現(xiàn)就是量感薄弱。量感包含測量的單位和量的多少,是對測量單位和物體數量的綜合感知。量感薄弱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第一是對物體測量的估量缺失,常常不知道如何估量,缺少利用“參照物”進行估量的意識;第二是對測量單位的選擇模糊,尤其是當現(xiàn)實中的物體縮小影印在書本上后,缺少將書本圖片與生活實物對接的意識。第三是對“大量”感知薄弱,難以建立感覺。

究其原因,在傳統(tǒng)測量課程教學中,教學內容以“紙上談兵”為主,孩子沒有在具體的情景中對實物進行親手測量和相關實踐活動,缺乏對知識的體驗和積累,量感薄弱。而且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主,師組織教學,生接受性學習。學生雖然掌握了學習技能但是缺乏主動提出、設計、解決、反思問題的能力,缺乏解決問題的策略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主題式學習的優(yōu)點恰好可以彌補傳統(tǒng)課程中測量教學的弱勢。在以主題式活動為載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獲得數學活動經驗,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它也是解決數學測量內容的抽象性與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認識水平之間矛盾的重要手段,大量的動手估測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并且在活動過程中不斷使用比較來進行估測并進行調整的學習策略,增強孩子的量感和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二)生問學習:在教學中的開展。

在真實的情境中提出能引發(fā)數學思考的數學問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提出合理問題。要讓學生提出好問題,首先要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引導孩子學會觀察比較事物的新、奇特質,問新奇元素;聯(lián)系前后知識的異同,問認知沖突;尋找自主學習后的困難等,問障礙之處。接著,在課堂上解決學生的問題,問題多,我們要抓住關鍵問題,構建課堂活動的框架;細化關鍵活動,突破孩子的疑難;在關鍵練習處設置變式,生生溝通中拓寬學習的思路。孩子們這么多精彩的問題,有一些沒法在課堂上研究的,可延伸到課后,讓孩子們合作挑戰(zhàn)自己的問題,建立學習圈,分工合作解決問題;開設發(fā)布會,表達補充我們的研究過程和結果;有一些短時間不能解決的問題,做長研究,積累知識來研究。通過提問、解問、拓問,學習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了,積極主動的學習讓孩子發(fā)揮能動性,提升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六

通過學習《20__年版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對新課標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并獲得了教材實驗操作上的一些寶貴經驗。其中感觸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別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由原來過多地關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形成轉變?yōu)樵趯W習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深知要教好這門課,就必須對這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完全了解。在現(xiàn)在的教學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新課標有了巨大的變化,那現(xiàn)在的小學數學對于學生來說,到底是一門怎樣的課程呢?通過這次學習了小學數學新課標,再結合具體的工作實踐,我有了如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成為終身學習者。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xiàn)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教師要在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基礎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F(xiàn)代教師不再比喻為“一桶水”,而應當被比喻為“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裝滿一桶水,享用一輩子”的思想已不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

二、學習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在新課程中,傳統(tǒng)意義上被認為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系,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chuàng)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欲望、開拓創(chuàng)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關系,以達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識建構的目的。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揮最佳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從日常生活入手,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fā),在研究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初步體現(xiàn)與現(xiàn)時生活的聯(lián)系。

三、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變化,采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說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會動腦筋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欲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轉變學習方式,培養(yǎng)實踐操作能力。我們體會到要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轉變要注意做到:既重視科學精神,又充滿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還要關注每一個孩子,尊重學生人格,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為核心的評價標準,要善于打破常規(guī),突破傳統(tǒng)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學生正處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會受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tǒng)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系,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于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滿足于學生說出是與非,或是多少,至于說話是否完整,說話的順序如何,教師不太注意。這樣無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發(fā)表見解,并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并讓盡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總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新課程實施,而教材和教師是新課程實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還要我們教者細心揣摩發(fā)現(xiàn)與數學背景相關的素材,使教學內容不斷豐富,逐漸完善,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方法充實自己,不斷總結自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研究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fā)展數學。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七

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全新的認識,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下面我就談一下我的學習感受:

一、新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意義及課程性質的確定,更體現(xiàn)時代要求。

修訂后數學意義表述為:“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與人類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數學更加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學作為對于客觀現(xiàn)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二、重述基本理念,更加突出“以人為本,多元發(fā)展”。

新課程標準將原來的課程標準實驗稿的6條基本理念:1〃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xiàn)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2〃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fā)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xiàn)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3〃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xiàn)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4〃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如教學《連加、連減》一課。學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讓學生自己說情景,自己說想法,自己提問題。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學,而是主動的學,創(chuàng)造性的學。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力,有利于學生潛能的開發(fā),有利于知識的掌握。5〃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6〃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fā)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xiàn)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其中將關于數學學習和數學教學兩條合并成一條,變成5條基本理念,關于數學課程與教學的總體要求表述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更體現(xiàn)以人為本,多元發(fā)展的理念。

三、“雙基”變“四基”目標,目標要求更具體,更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和活動體驗。課程目標的總體設計仍然保持總體目標和學段目標的結構。注重過程性目標和結果性目標相結合,具體分為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tài)度4個方面。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使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边@樣的變化使我們教師就要在教學活動中更加注重設計各種豐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形成基本的活動經驗,并在各種豐富的活動中不斷拓展思維,形成基本的數學思想,對學生的目標要求更加具體且要求也更高了。

四、10個核心概念的梳理,更重視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及模型思想的構建。

新課程標準把課程內容分為4個部分: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tǒng)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又提出了與內容有關的10個核心概念: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并且對每一個核心概念都給出了較為明確的解釋。這樣的核心概念的梳理,更加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及模型思想的滲透,特別是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應用意識及能力,很多孩子在以前只會就題解題不會思考問題,也不會將知識進行遷移和舉一反三,這樣明確的梳理出具體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就更加清晰該注重學生哪些方面的培養(yǎng)及訓練了。沒有什么比親手摸一摸,親眼看一看,更能真切地獲得感覺了。《課標》中指出:“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教學課程,課堂與生活要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學習真正實現(xiàn)個性張揚的有效途徑。如在學習《自選商場》和教學《分類》課前,要求學生在媽媽的陪同下去超市走走,看看超市中商品標簽的式樣、內容、排列;在教學《圖形的認識》中可讓學生摸摸、玩玩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通過觸摸,直接體驗物體的形狀及其特征。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八

一、對比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靈活使用教學方法。

我認為正確理解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學的關鍵,因為基本理念是教學的導航。例如,原標準: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xiàn)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xiàn)“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修訂后的標準: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xiàn)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體現(xiàn)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兩者都強調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tài)度和思想教育。這就更加要求教師注意學生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靈活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不同的發(fā)展。

二、抓好“四基”是發(fā)展學生數學的關鍵。

以前在卷面分析時,我們經常提到雙基的落實情況,現(xiàn)在可要說四基了,新加進來的兩基我覺得很有時代氣息。我覺得抓好“四基”是發(fā)展學生數學的關鍵。因為,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在實際操作中去體會數學,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為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注意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學、應用數學的習慣。

數學來源實際生活,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出發(fā),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fā)現(xiàn)數學。教師除了讓學生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身邊的數學,記下身邊的數學,靈活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思考問題,養(yǎng)成應用數學的習慣。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zhàn),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正確、深入理解新課標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fā),在研究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fā)展數學,讓學生在學習數學中享受數學的樂趣。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九

曹培英老師結合近年的“大概念”、“大單元”教學組織形式,指出:在教學中,我們不能盲目追隨熱點,而應當立足于教學實際,關注兒童的學習認知特點,關注數學教學的本色,提高學習效能?;谝陨系姆治?,曹教授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提出了六點教學改進的主要策略,讓筆者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20xx版新課標指出,教學中要改變過于注重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設計,推進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體現(xiàn)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以及學習內容與核心素養(yǎng)表現(xiàn)的關聯(lián)。

例如,在五年級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時,可以采用“單元整體設計”的思路,將體積與體積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對于體積和體積單位,學生其實是有一定的經驗的。第一,是感知物體占了多少空間的生活認知經驗;第二,是在學習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后,知識遷移上的經驗。那么,在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lián)系先前的.學習經驗進行對比、類推、遷移,利用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幫助學生建立結構化的知識經驗:長度單位用什么表示?面積單位用什么表示?體積單位呢?通過這樣的提問與對比思考,學生不僅能夠自主得出答案,而且能更清楚地區(qū)分出長度、面積、體積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當然,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要整體分析數學內容本質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合理整合教學內容,分析主題一單元課時的數學知識和核心素養(yǎng)主要表現(xiàn),確定單元教學目標,并落實到教學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整體設計,分步實施,促進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的整體理解與把握,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教材凝結了優(yōu)秀專家、學者的智慧,教材是教學之本,而我們的課程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課程實施校本化。因而不管是怎么樣的教學形式,我們都應當尊重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曹培英教授提倡,學數學應當關注從書中學,也應當是做中學,教師應當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以“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為例,我們應當關注到,在情境上,教材將測蘋果的體積改成了測土豆、梨的體積,是因為當把蘋果放進水中,蘋果是懸浮的,不能完全使用排水法進行測量體積;而土豆、梨放入水中,則是沉在水底,可以采用排水法計算體積,說明我們的數學教學中也應當考慮到生活實際。而對于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的測量,曹教授給出了新思路——稱出體積:我們可以先測出1立方厘米的橡皮泥、梨的質量,再稱出它們的質量,最后計算出體積。

當我們把教材用出經驗、用出創(chuàng)意時,也就是達到了返璞歸真的境界,發(fā)揮出每一堂課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在如今的“雙減”背景下,應該注重課程教學內容的結構化,改變單一講授式教學方式,注重啟發(fā)式、探究式、參與式、互動式,給予學生更多表達的機會、安靜思考的時間,用課程內容的結構化來引領、推動教學改革。

例如,學生在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時,由于空間觀念意識較為薄弱,學生在學習中其實會遇到不少困難。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應用為例,練習題中經常會出現(xiàn):“切”的問題——把一個長方體平行于底面切開,表面積增加20平方厘米,求長方體的體積;“拼”的問題——把兩個一樣大小的長方體拼在一起,面積減少60平方厘米,求原來正方體的體積;“增”的問題——把長方體的高增加3厘米,體積增加多少;“鑄”的問題——把一個正方體鐵塊鑄成一個長方體,求長方體的底面積……這類關于長方體實際應用的題目。有不少學生面對這些情境變化多樣的題目,往往一頭霧水,不知從何下筆。面對這樣的學習現(xiàn)狀,我們不妨嘗試轉變課堂上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形態(tài),給學生動腦想、動手做的時間與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長方體的長、寬、高的變化,讓學習回歸本色,進而發(fā)展空間觀念。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在有限的時間里講清楚最關鍵、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將知識結構轉變?yōu)閷W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讓學生能夠聞一知十,學會舉一反三。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十

有了量感,數感終于不再孤單了。較數感而言,缺乏的是量感。數感與量感,形影相隨。這個臥室挺大的,大約15平方米,要的就是這種抽象的感覺,缺乏的也正是這種抽象的`能力。

強化運算能力,運算能力不是重復訓練、機械訓練,要連接算理與算法,學會合理選擇運算策略解決問題,促進推理能力的發(fā)展。9898x97-9797x98就是運算綜合能力的代表。

數學的美在于它能解釋大量的生活現(xiàn)象,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可以增強對數學的應用意識,數學是嚴肅的,同時也是藝術的。

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原來在邊緣,現(xiàn)在回歸正位。更多的體現(xiàn)為數學與自然的融合,給什么是數學,怎樣才能學好數學指明的方向。

每一個人都能獲得相應的數學發(fā)展,同時還能涌現(xiàn)出一大批數學人才這就是未來的教育。教育承擔提升國民素質的責任,更擔負著國家人才戰(zhàn)略。竭力培養(yǎng)學生適應未來發(fā)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fā)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十一

數學課程內容“應當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边@句話有三層含義。

含義一:課程要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社會。

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這是20世紀各國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課程由科學世界回歸到生活世界,是課程理念的一大飛躍。

課程由理性的、抽象的科學世界回歸到直觀的、形象的生活世界,由原來的關注科學規(guī)律和法則回歸為關注兒童的情感和體驗,關注兒童的發(fā)展,由以科學為中心回歸為以人為中心,即課程由科學世界回歸到生活世界。

學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學世界之中,課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tài),生活方式,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1、面向學生、面向生活是指課程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小學數學尤其要學習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內容。

數學結果的呈現(xiàn)形式往往是一些經過精心組織的、條理清晰的數學結構,它們雖然看上去很完美,但割斷了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差不多完全沒有了產生與發(fā)展的痕跡。把這樣的內容作為課程內容,學生的參與只能是被動的,他們很難找到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空間,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也就成了空談。認識到數學與人和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數學課程的內容就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fā)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數學的聯(lián)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這樣的數學課程才能有益于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讓數學成為學生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源泉。

2、面向社會是指課程內容要反映社會、科技的發(fā)展水平。

含義二:課程內容要有意義是指課程內容要有趣、有價值,體現(xiàn)活動性和過程性。

知識本身是毫無價值的,是死的東西。而獲取知識的過程和知識的應用才是有價值的。

[1][2][3][4][5]。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十二

教授的`講座中重點分析了2022年新課標修訂的背景與要點、新課標的理解與表達、課標內容的變化及相應的教學建議,聽完講座讓我對2022數學新課標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也認識到新課標需要后期慢慢去閱讀并理解。史教授一開始就重點強調了新課標中將“數學核心素養(yǎng)”集中到“三會”——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xiàn)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xiàn)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xiàn)實世界。解讀了核心素養(yǎng)的一致性、階段性和發(fā)展性。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在學生參與其中學習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的,這就需要我們以后數學的教學過程緊扣新課標。史教授還重點分析了新課標中的變化,整體的領域沒有變化,對內容進行了調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結構,理念上更強調核心素養(yǎng),這些都需要結合后期教學實踐去理解。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十三

這次講座主要跟大家分享四方面內容——課程修訂的重要性、課程方案主要內容、課程標準四大突破、新教學與新評價的建構。

3歲看大,7歲看老,18歲前看一輩子的素養(yǎng)。

先來說課程方案和標準修訂的重要性。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秉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高度,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問題。

課程修訂就是為落實立德樹人描繪育人藍圖。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18歲前看一輩子的素養(yǎng)。教育目的就是想得到的美麗、課程標準是看得到的風景、教學目標就是走得到的景點。人是需要一步一步“樹”起來的。

課程修訂就是為落實國家意志謀劃課程總綱。

落實中央新精神、適應教育發(fā)展新需要、迎接時代新挑戰(zhàn),這是理想課程;落實到課程方案上,需要有省級課程實施辦法,進一步落實課程標準、編制教材,我們叫正式課程;學校層面,需要制訂課程規(guī)劃方案、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指向課程標準的評價,這是理解與實操課程;最后,在體驗課程中考核育人結果。

圖片。

培養(yǎng)目標共654個字,改了至少57稿。

接下來講課程方案的主要內容。

方案共分5個部分,培養(yǎng)目標、基本原則、課程設置、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課程實施。

此次的方案完善了培養(yǎng)目標,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yǎng)的具體要求。

培養(yǎng)目標現(xiàn)在共654個字,在制訂時,曾經嘗試過用不同的思路(5種)來表述,改了至少57稿。充分體現(xiàn)黨和國家對時代新人提出的新要求、新提法,代表國家層面為初中畢業(yè)生畫像,也是目前最大的共識。

堅持全面發(fā)展,育人為本。

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聚焦核心素養(yǎng),面向未來。

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lián)。

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

新的課程方案和標準從課程類別、科目設置、時間安排明確課程設置要求——。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突出國家課程主體地位。

初中設物理、化學、生物學分科課程和科學綜合課程,供地方、學校選擇。

首次兼顧“六三”“五四”兩種學制。

同時也優(yōu)化了課程設置,減少了一些科目,比如整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思想品德為“道德與法治”,九年一體化設計;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起始年級提前至一年級;倡導跨學科研究性學習;勞動、信息科技獨立設置;專題教育滲透,不獨立設課;推進課程治理:不規(guī)定課時時長,保證課時、整合實施,打通與“330后”的關系,因地制宜、激發(fā)活力。

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

在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上,對課程標準編制建議: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加強思想性,

注重學段銜接與科目分工,加強課程一體化設計。

適應“六三”“五四”兩種學制安排上的需求。

課程方案對教材編寫也提出了要求——。

體現(xiàn)思想性、科學性、適宜性與時代性。

吸收學習科學的最新成果,強化內容間的內在聯(lián)系。

增強吸引力,用小故事說明大道理,用生動案例闡釋抽象概念。

加強情境創(chuàng)設和問題設計,引導學習方式變革。

關注學生認知發(fā)展特點,強化教材學段銜接。

充分利用新技術的優(yōu)勢,探索數字化教材的建設。

按“六三”學制、“五四”學制分別編寫教材。

在課程實施方面細化了實施要求,按照五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提出要求:

明確省級制定課程實施辦法、學校編制課程實施方案。

深化教學改革:素養(yǎng)導向、學科實踐、綜合學習、因材施教。

改進考試評價:觀念、方法、質量。

強化專業(yè)支持:培訓、教研、科研。

健全實施機制:明確國家、地方、學校職責,強化監(jiān)測與督導。

課程標準有四大突破。

此次的課程標準有四大突破——核心素養(yǎng)、學業(yè)質量、內容結構化、育人方式。

突破之一:課程核心素養(yǎng)。

課程核心素養(yǎng)是該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指該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獨特貢獻,是學生通過該課程學習之后而逐步養(yǎng)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核心素養(yǎng)具有整體性、情境性、反思性。

突破之二:學業(yè)質量。

學業(yè)質量是學生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后的學業(yè)成就綜合表現(xiàn);學業(yè)質量標準則是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yè)成就表現(xiàn)的總體刻畫;是所有過程評價、結果評價與考試命題的依據。

突破之三:課程內容結構化。

對課程內容的傳統(tǒng)理解兩種:學科知識和活動經驗,都在倡導結構化,結果都不理想?,F(xiàn)在需要尋找第三條路——作為課程內容的學習經驗及其結構化。

泰勒說,學習經驗既不是一門課程所要傳授的內容,也不是教師展開的活動,而是“學習者與使他起反應的環(huán)境中的外部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

學習經驗結構化有兩條路徑三種策略。兩條路徑是指橫向結構化與縱向結構化。

三種策略包括橫向結構化,組織者是真實活動,如跨學科主題學習、科學課程中的“水火箭”的制作等;縱向結構化-自下而上,組織者是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多空格)如小學數學,從先整數后學小數、分數;縱向結構化-自上而下,組織者是已學過的學科基本概念與原理,如先學“能的形式”再學什么(再學什么?)。

具體拿初中地理來說,2011年版的地理課程結構,將地球與地圖部分分為世界地理、中國地理,下面再細分,基本上屬于學科知識的結構;2022年新的地理課程內容結構,不僅涉及學什么內容,還涉及怎樣學、為什么學,這就是學習經驗結構化的范例。

突破之四:學科實踐。

2001年版課標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攻破了“一言堂”,但暴露出兩大問題:虛探究(快閃探究)與假探究(程式探究)。

此次提出的學科實踐,就是學習“像”學科專家一樣思考與行動,即在教學情境中,運用某學科的概念、思想與工具,整合心理過程與操控技能,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的一套典型做法,如語文實踐、數學實踐、創(chuàng)意實踐等。

從育人的高度看,學科的知識需要用學科的方法去學習,才能發(fā)現(xiàn)學科的觀念、思維與價值。

學科實踐也是育人方式變革的新進展——。

語文:從語文綜合學習、語文探究到語文實踐。

科學:從科學探究到科學實踐。

歷史:從歷史探究到史料實證。

地理:從地理探究到地理實踐。

技術:項目學習、工程實踐。

藝術:創(chuàng)意實踐。

思想政治:辨析/議題教學、社會參與。

新教學與新評價的建構。

新課程需要“新”的教學與評價。

教案是關鍵環(huán)節(jié),教案不改,課堂不變;課堂未變,課程難新,也倒逼新教學模型必須是素養(yǎng)本位的“大”單元教學。

如何理解大單元中的“大”?

首先是目標階位高,如,解決真實情境問題,以產品/作品為導向;教學單位大,需要教師將多個課時合在一起來思考、操作;課程建設顯,將目標、情境、知識點、課時、學習活動、教師指導、作業(yè)、展示、評估整合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微課程;單元組織者,每個單元都有一個組織者作為“骨架”統(tǒng)攝所有學習活動。

再來說評價。

新評價有三條變革路徑:紙筆考試仍是選拔性考試的主要方式,表現(xiàn)評價是素養(yǎng)導向評價改革著力點,過程數據是評價與技術融合新方向。

在此過程中,我們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

紙筆考試要重建試題屬性,教師應明確在什么情境下,運用哪一類知識,解決什么問題,雙向細目表已完成使命,將退出歷史舞臺。

我們也可以參考2021的pisa數學素養(yǎng)測評實踐模型——。

表現(xiàn)評價有三種類型:構答反應、作品、行為表現(xiàn),考驗學生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解決高分低能問題。

過程數據即e-評價,借助新技術,5g、云儲存、ai等,變數據為證據,解決有分無德、有習無慣等品格問題的評價。

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大家!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十四

今晚曹培英老師與我們分享了小學數學教學改進的個人體會和感悟。曹老師認為,教師日常教學中應該自覺摒棄假、大、空,應大小相宜安排教學內容,注重關聯(lián)搭配,具體問題具體突破,典型單元逐一改進。曹老師結合實例,重點與我們分享了六個教學改進的策略,引領我們走出誤區(qū),用實踐檢驗理論。正如曹老師所說,一線教師應該在紛繁復雜的教育術語面前,在眼花繚亂的教學口號面前,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十五

(一)讓學生在現(xiàn)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zhàn)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

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師應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敢于質疑,樂于交流與合作。要防止學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強調在個人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以及通過合作與交流來開拓思路。

教學中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三)教材內容呈現(xiàn)的方式更符合兒童的特點。

新教材圖文并茂,以圖為主,生動有趣,呈現(xiàn)方式豐富而開放,由原本教師的教本變?yōu)閷W生的學本,更似兒童喜愛的課外讀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小朋友被這些有趣的課題和漂亮的插圖深深吸引著,對數學書簡直是愛不釋手.通過說一說,試一試,練一練,做一做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和體驗數學,體現(xiàn)了數學學習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過程的課程新理念。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十六

20xx版新課標的出現(xiàn),給小學數學教學改進指明了研究的方向。曹培英教師就小學數學教學改進談了自己的研究,他認為教學改進的基礎工作就是兩個吃透,應該在教學改進中立足兒童,彰顯數學,創(chuàng)新實踐。曹教授在介紹教學改進的過程中,既有理論上的引領,又有課堂的實例支撐,在學習之后筆者有了一些感悟。

小學數學教材是經過反復實踐與修訂的,其中單元和課時內容的安排都自有深意。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先讀懂數學,讀懂教材編寫和分布的用意。數學學習是螺旋式的,每一冊學習的內容都是學生后續(xù)學習的基礎,教材中單元的安排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曹教授提到的表內除法(一)和表內除法(二)之間就隔了一個圖形的運動(一)單元,教材這樣的安排是為了避免學生的厭倦效應,同時可以插入鞏固時間,讓學生學習表內除法更扎實有效。那么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做的就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數學的知識結構巧妙靈活的運用教材。

數學是講道理的,當我們面對小學生時,需要選擇適合小學生的方式去講清數學的道理。例如曹教授在介紹被減數中間有0的連續(xù)退位減法一課中,學生理解算理才是關鍵,以“計算100-78,是把100分成()個十和()個一”為課后測試,發(fā)現(xiàn)答對的學生認識不到一半,也就是學生對借位的理解還不到位。在教學中啟發(fā)學生理解算理把1個百分成9個十和10個一,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后續(xù)學習中也能把知識運用到小數減法中,如計算1-0.78,通常是把1分成()個0.1和()個0.01,學生的正確率就很高。

曹教授在講座中談到6點關于教學改進的主要測量,包括:立足兒童,彰顯數學;基于單元,著眼整體;專題研究,上掛下聯(lián);發(fā)璞歸真,用活教材;轉變教學形態(tài),提高課堂效能;關注評價,循證改進。在教學中堅持小學數學的“本色”,在具體課例中考慮知識安排的合理性,知識的學習內容安排是否符合學生學情。從課時設計走向單元整體設計,從一課內容走向一個知識體系。在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專題研究中,思考如何落實到相關單元每節(jié)課的教學中?;钣媒滩模跁袑W,在做中學,在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中學習掌握新知識。改變課堂教學形態(tài),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當堂鞏固的時間,真正實現(xiàn)減負。逆向設計,在教學中注重目標、評價和設計,及時有效地進行反饋。

史寧中教授認為,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應該是能夠適應學生社會發(fā)展及終身發(fā)展需要的、學生必須具備的、起重要作用的數學素養(yǎng)。其既包括數學自信、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也包括理性精神、責任擔當等在數學中的具體表現(xiàn),包括數學關鍵能力,也包括數學思維方式。郭華教授這樣詮釋核心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不是單一該學科的素養(yǎng),本質作用在學生身上,做到“目中有人”,學生在獲得該學科知識與技能后轉化為自身的素養(yǎng),這才是學科素養(yǎng)。

追本溯源,核心素養(yǎng)的對象是學生,我們判斷素養(yǎng)是否達標的依據依然是學生本身對該學科的素養(yǎng)水平。在20xx年新版的課標中更是研制了學業(yè)質量標準,學業(yè)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yè)成就具體表現(xiàn)特征的整體刻畫。其目的就是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

核心素養(yǎng)具有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表現(xiàn)。新版課標中將原來的十大數學核心素養(yǎng)變?yōu)槭?,“量感”進入視野,也就是主要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隨之而來,在義務教育階段,圖形與幾何在各個學段的要求也發(fā)生著變化。

課標在第一學段中新增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簡單的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能對圖形進行分類,會用簡單的圖形拼圖。在圖形認識與測量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和量感。學業(yè)質量基于此提出學生能結合生活中的事物,認識并描述常見的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特征,會對常見物體的長度進行測量,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和量感,能對物體、圖形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入手,大膽說出生活中常見物體的原型就是我們數學中的立體圖形,將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進行聯(lián)系,說出立體圖形中某一個面對應的平面圖形,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讓學生通過一些操作活動,感受立體圖形與對應的平面圖形的關系,感受圖形的特征,形成空間觀念。還可以讓學生采用類似蓋印的方法,把物體的一個面印在紙上,得到平面圖形,一方面能夠培養(yǎng)空間想象力,另一方面能夠感受中國傳統(tǒng)的印章文化。

課標在第二學段中新增會用直尺和圓規(guī)做一條直線等于已知線段,這項“尺規(guī)作圖”的加入明晰了尺規(guī)作圖的教學價值:借尺規(guī)作圖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借尺規(guī)作圖發(fā)展學生幾何直觀水平,借尺規(guī)作圖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形成,借尺規(guī)作圖積淀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相比較20xx年版課程標準在小學階段只是要求掌握畫圖的技能和方法,但是新版課標中的“作圖”使一線教師格外重視。因此,作為教師,引導學生尺規(guī)作圖前要先觀察、分析、思考、預測、判斷,再動手作圖,不僅要讓學生在作圖之后知曉為什么這樣作的道理,更要讓學生在作圖之前知道這樣操作的原因。

讓學生通過幾何作圖的方法,在操作過程中形成對幾何圖形的感覺,感受兩點確定一條線段的意義;體會用直尺可以確定直線,用圓規(guī)的兩腳可以確定線段的長短。具體方法:利用直尺畫一條直線,用圓規(guī)確定給定線段的長度,在直線上確定兩個端點,從而作出與給定線段等長的線段。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用直尺和圓規(guī)構建各種可以實現(xiàn)的圖形。

課標在第三學段中新增體驗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但是對于會通過度量的方法對體積、面積進行疊加從而得出計算公式仍然是重中之重。學業(yè)質量依據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為能計算圖形的周長(或表面積)、體積,能描述圖形的位置和運動,形成量感、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對立體圖形的測量,理解長度、面積、體積都是相應度量單位的累加。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思想,推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形成空間觀念和推理意識。

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有規(guī)劃做事的習慣和判斷結論的能力。引導可以數出圖形包含的完整小正方形的數量,或者數出圖形包含的以及邊緣接觸到的所有小正方形的數量,用數量估計圖形的面積。通過數一數,來感知面積就是度量的疊加。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第一種方法估計的面積比實際面積小,第二種方法估計的面積比實際面積大,由此作出結論,實際面積在這兩個估計值之間。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引導他們理解:如果將小正方形等分成更小的正方形,可以得到更接近實際面積的估計值。

在小學階段,數學核心素養(yǎng)具有一般性、階段性的特征。低學段更具體、更側重意識。高學段更一般、更側重能力。因此,教學在進行教學時,以核心數學為載體,學業(yè)質量為標桿,從生活中感知數學,在操作中感悟本質。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十七

一、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并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無意注意占主導,觀察能力有限。他們最初的觀察是無目的、無順序的,只是對教材中的插圖、人物、顏色等感興趣,不能領悟其中蘊藏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興趣,先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看,接著,再一步一步引導他們觀察,將他們的注意引入正題,按一定的規(guī)律去觀察。

例如,在教學“數一數”時,一幅生動美麗的校園圖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馬上被畫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熱鬧場面吸引住了,非常高興,津津有味地看起來。這時教師不急于把問題提出來,牽制學生的注意力,而是給他們一定的時間隨意看自己想要看的,還可以說說圖上有什么。當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后,教師再提出要求,如:“這里還有許多數學知識呢!圖上畫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們找一找。”這樣把學生的興趣引到數學上,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觀察,這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問題上,自覺地按老師的要求觀察,教師可適時地指導觀察方法,有意引導他們按順序觀察。這樣分兩個階段進行觀察,先讓學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觀察,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隨著知識點的增多,對觀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們的觀察漸漸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細,由局部到整體,從而學會了觀察的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xiàn),語言的發(fā)展和思維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促進他們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圖啟發(fā)學生說,首先鼓勵每一位學生試說,并且不作統(tǒng)一要求,讓每個學生把自己所觀察到的說出來,接著再同桌互相說,這樣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也進了一步。

例如:在教學“比大小”時,可先出示主題圖,讓學生先觀察并說說圖中畫的有什么?學生通過觀察,可能會說:“圖上畫有猴子和一些水果。”還可能說:“圖上有3只猴子和4個梨、3個桃、2個香蕉?!睂@些同學的回答,教師要給予肯定。然后教師再單獨出示3個猴子和3個桃,問:“誰多誰少?”學生可能會說:“一樣多”。教師可引導學生:“誰能把話說得完整一些?”從而引導學生回答:“猴子和桃子一樣多。”這時,教師再出示3個猴子和2個香蕉,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學生可能說:“猴子多,香蕉少?!苯處熢俪鍪?個猴子和4個梨,學生可能說:“猴子少,梨多。”教師可以引導:“剛才你們說猴子多,現(xiàn)在又說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還是少呢?猴子、香蕉、梨這三種水果比較,誰比誰多?誰比誰少?誰最多?誰最少?這句話怎樣說合適?請同學們小組討論討論?!边@樣,學生帶著問題去討論,討論時各自都發(fā)表意見,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機會。然后,各組代表匯報:“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p>

這樣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明確了物體的大小多少是從比較中得到的,又讓學生把圖的內容說得連貫、完整、具體,從而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判斷、綜合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的,而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同時也保留著直觀動作思維形式。教師要從學生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出發(fā),本著數學來源于生活這一事實,自始至終都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引入課題,創(chuàng)設操作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

例如:在教學“7的組成”時,教師可先讓學生拿出7根小棒,再讓學生把這7根小棒分成兩堆。放手讓學生自己擺小棒,很快學生馬上就得出不同種分法,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很快就得出了7的組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力求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并用,培養(yǎng)技能、技巧,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做一做等活動,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進行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

四、發(fā)揮小組作用,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笨梢?,合作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這樣教學,既發(fā)揮了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的思路得以開拓,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總之,新教材為我們教學改革提供了極為方便而豐富的資源,它系統(tǒng)有效地培養(yǎng)和開發(fā)了學生的智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場地,也給師生交往、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交流提供了條件。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十八

今天晚上聆聽了曹培英老師《小學數學教學改進研究》的講座。曹老師從誤區(qū)與對策、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教學改進的主要策略這三方面,與我們分享了教學改進的個人體會。印象最深的是,曹老師揭示了目前教材使用的現(xiàn)狀:拋開課本、另搞一套。曹老師用“學習”兩字,讓大家體會到學習是書中學和做中學。教材是教學之本,應該活用教材,用出經驗,用出創(chuàng)意。教學改進的“秘訣”在于把吃透學生、吃透教材與教學經驗有機融合,堅持實事求是,實踐檢驗理論。

小學數學新課標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十九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fā)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益。

改革教學必須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以學科為本位到以人的發(fā)展為本位。關注人是新課程的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關注每一位學生。我們作為社會的一員,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發(fā)展的人、一個有尊嚴的人,在教師的教學理念里,包括學生自己都是自己應該關注的對象,因為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關注學生情緒情感體驗。要注意結合數學課程內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興趣點,要注意到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情緒狀況,是興高采烈,歡呼雀躍還是無精打采,愁眉苦臉。關注學生思想品德以及良好人格的養(yǎng)成。課堂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地方還是個性形成的場所。教師在數學課堂上可以結合著名數學家的故事,以此來激發(fā)學生不但在學習上的興趣,也可以激發(fā)他們立志成才的目標。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改的最高宗旨。第一、學生是發(fā)展的個體。首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教師應該努力學習,掌握身心發(fā)展的'理論,特別是處于高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其次,學生擁有巨大的潛能。數學知識是一門深奧的學科,很多學生可能會產生消極情緒,教師要始終相信每個學生都是積極的,是可以培養(yǎng)的,是能夠取得巨大進步和改進的,是能夠取得成功的。第二、學生是獨特的個體首先,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遺傳、社會環(huán)境、家庭條件等的不同使得每個學生顯示獨特性,在心理發(fā)展進程上要注意其心理品質的不同。其次要注意學生和成人之間的差異,思考方式、體驗感悟等都會明顯不同,應該區(qū)別對待。第三、學生是學習的個體首先,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學生學習。其次每個學都是自主成長的主題,要遵循他們的意愿,他們的知識、思想規(guī)律。

新課程要求教師作為學生的促進者。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課堂活動的“參與者”。由知識的傳授者到促進者。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過程一般是由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小結、學生作業(yè)等幾個環(huán)節(jié)構成,在教學方法上,重視講授法、談話法,師生交流是單向的,缺乏互動的交流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直都扮演著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教學認真的教師都設計了周密的教學過程,圍繞教材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機會少,只是充當配角,往往教師感覺良好,學生卻收獲不多。要徹底扭轉這種狀況,教師必須轉變角色,由知識“傳授者”變?yōu)檎n堂活動的“參與者”。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不僅傳播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因素,師生關系互為主體、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師生雙方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都得到發(fā)展和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的主體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對教學活動進行科學認識的過程中,數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是發(fā)揮主體作用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新課程中要求教師把學生的學習當作一種創(chuàng)新活動。建構理論強調“支架”,教師的作用在于為學生撐起支架,由學生進行填充內容,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

教材改革只是新課改的一個入口,關鍵在于如何利用改革后的教材進行有效的教學,教師在這過程中起了關鍵的作用。總之,充滿智慧與挑戰(zhàn)的新一輪課程改革給數學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我欣喜地看到,教師的教學觀念正在逐步更新,學生的思維方式正在得到改變,課堂充滿學生成長的氣息。學生良好的數學素質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養(yǎng)成的。為此我們應該高瞻遠矚,注重長期效應,不能急功近利。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題,可以相信,在數學新課程標準的耳濡目染中,學生的心智會得到不斷的滋養(yǎng),才干會得到不斷的升華,人格會得到不斷的健全和完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31895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