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唐詩》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一
1、了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在唐詩中的地位。
2、深入領(lǐng)會《春江花月夜》一詩所寓含的哲理。
3、理解和感受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遼闊博大和情感的深摯。
《春江花月夜》一詩的結(jié)構(gòu);詩作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一詩傳達出來永恒的情和理。
一、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恒的主題,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征,創(chuàng)造了許多優(yōu)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xiāng)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發(fā)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fā)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恒的象征。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也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guān)的詩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張繼《楓橋夜泊》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水調(diào)歌頭》
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就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人們稱“孤篇橫絕,竟成大家”,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lǐng)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二、簡介張若虛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他的《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三、研討詩作。
1、通讀全詩,思考p7第二題
明確:答案詳見教參p2。強調(diào)月是主體,春、江、花、夜都是月的陪襯。詩作從簡單里說就是寫了月下之景和月下之人。
2、學生默讀詩歌,找出集中寫月下之景部分。
明確:從“春江潮水連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輪”。
3、學生反復朗讀本段。
意在體會月下美景的遼闊與空靈?!敖显?,照海明”多么闊大的境界。
4、面對如此美景,詩人設(shè)問并作答。思考答語“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所體現(xiàn)的哲思,并結(jié)合《滕王閣》尾聯(lián)來闡述張若虛思想境界的博大。
明確:關(guān)鍵詞:人類永恒自然美景(江月)永恒。
5、學生讀“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結(jié)束。概括明確這部分主要是寫人。思考:寫了哪些人?重點是誰?
明確:寫到了思婦和游子。思婦是重點。
6、反復朗讀這一部分,體會思婦濃烈的相思之情。
7、選擇賞析“可憐樓上月徘徊”一句。
明確:突出這里“月”的二重意義“月”“人”融合的意境,從而理解相思之情的柔美。
總結(jié):《春江花月夜》一詩可以凝練地概括為寫景、寫人之際展現(xiàn)“永恒的江月美景、永恒的人類存在、永恒的相思之情”。
《唐詩》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二
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現(xiàn)四川)人。唐代詩人。年輕時性格豪爽。二十四歲中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直言敢諫,多切中時弊。三十六七歲時隨建安王東征契丹,所提建議不被采納,反而受到降職處分。三十八歲解職還鄉(xiāng),被縣令段簡陷害,死于獄中,時年四十一歲。
在文學上,其詩思想充實,語言剛健質(zhì)樸,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張九齡、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從中受到啟迪。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1、聽范讀,仿讀。
2、指讀,指導朗讀。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全班齊讀。
1、解題:
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jì)北樓,為戰(zhàn)國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興縣,當時是戰(zhàn)國時候燕國的國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執(zhí)政后,勵精圖治,廣招賢士,為了使原來國勢衰敗的燕國逐漸強大起來,燕昭王建黃金臺,置金于黃金臺上,延請?zhí)煜缕媸?,很快就招到了樂毅等賢能之人,國家迅速強大,后來樂毅帶領(lǐng)大軍攻打齊國,攻陷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使齊國幾乎滅亡。燕昭王在建黃金臺之前還曾建碣石宮,把梁人鄒(zōu)衍(yǎn)延請入內(nèi),師禮事之,廣籌振興國家大計,并樹立了自己賢明哲睿(ruì)、招賢納士的良好聲譽。
2、試譯詩句。
愴然:傷感的樣子;
涕:眼淚。
3、交流難點,翻譯全詩。
參考: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賢人的蹤影,回頭看看也不見一個效仿古賢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
1、詩的前兩句是從什么角度寫的?其中“古人”指誰?“來者”指誰?
明確:時間角度。古人指古代禮賢下士的明君,來者指當時的禮賢下士的明君。
2、從中可以分析出作者怎樣的境遇和情感?
明確: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功業(yè)未成的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愁苦之情。
3、后兩句詩是從什么角度寫的?
明確:空間角度(天、地)。
4、詩人見此景為什么愴然而涕下?
明確:空間無限遼遠,使詩人聯(lián)想到自己的境遇,產(chǎn)生孤獨,寂寞,悲涼之感。
5、從詩中你看到一個什么樣的陳子昂?
參考詞句:沉思、為自己不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而愴然涕、有著積極的人生追求、渴望實現(xiàn)自身價值、仰望長天、俯視大地、潸然淚下。
提問: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詩人通過寫登臨幽州臺的所想所感,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愁苦情懷。
陳子昂還曾寫過一首詩《燕昭王》,表達了對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業(yè)的遺憾:
燕昭王
陳子昂
南登碣石宮,遙望黃金臺。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今已矣,趨馬復歸來。
1、默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臺歌》。
2、背誦積累拓展的兩首詩。
《唐詩》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三
王 勃
滕王高閣臨江諸,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1、找出本詩押韻的字是哪幾個字?
2、找出對仗的兩聯(lián),并指出是如何對仗的,體會律詩的音樂美。
1、首聯(lián)寫出了滕王閣的什么特點,用哪個詞表達?作者描繪出一幅什么樣的場景,用了什么藝術(shù)手法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
2、頷聯(lián)用了什么藝術(shù)手法,有什么作用?
3、體會頸聯(lián)中“日悠悠”“幾度秋”所蘊涵的詩人的感情?
〖學法指導
1、如何讀詩
2、如何整體感知
3、規(guī)范答題
〖學習小結(jié)
〖鞏固練習
(1)楊王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2)淑氣催黃鳥,忽聞歌古調(diào) 。
(3)畫棟朝飛南浦云,閑云潭影日悠悠,閣中帝子今何在?
1、杜審言,字必簡,襄州襄陽人,晉征南將軍預遠裔。擢進士,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見疾。蘇味道為天官侍郎,審言集判,出謂人曰:“味道必死。”人驚問故,答曰:“彼見吾判,且羞死。”又嘗語人曰:“吾當?shù)们?、宋作衙官,吾筆當?shù)猛豸酥泵??!逼漶嬲Q類此。累遷洛陽丞,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司馬周季重、司戶郭若訥構(gòu)其罪,系獄,將殺之。季重等酒酣,審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座,左右殺并。季重將死,曰:“審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訥故誤我?!睂徰悦夤伲€東都。蘇(廷頁)傷并孝烈,志其墓,劉允濟祭以文。武后召審言,將用之,問曰:“卿喜否?”審言蹈舞謝,后令賦《歡喜詩》,嘆重其文,授著作佐郎,遷膳部員外郎。神龍初,坐交通張易之,流峰州。入為國子監(jiān)主簿、修文館直學士,卒。大學士李嶠等奏請加贈,詔贈著作郎。初,審言病甚,宋之問、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為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見替人”云。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為四友,世號“崔李蘇杜”。融之亡,審言為服緦云。審言生子閑,閑生甫。(《新唐書杜審言傳》)
2、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字子安,繹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關(guān)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jù)此,王勃應生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jù)此推算,則當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曾任虢州參軍,他年幼時寫的駢儷文《滕王閣序》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名篇,久為眾口傳誦。據(jù)說他寫之前,把筆墨紙硯準備好,飲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揮而就,不改一字,時人成為“腹稿”,他的詩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異草雜綴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讀不厭。有名的“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他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輯有《王子安集》。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鯕v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后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驚悸而死。他的詩風格清新,他的賦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他與盧照鄰等人都試圖改變當時“爭構(gòu)纖維,竟為雕刻”的詩風。他在27歲時所寫的《滕王閣詩序》是詞賦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閣詩》則是唐詩中的精品,且詩中手法對后世詩人頗有影響。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更是公認的唐詩極品,其中“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是唐詩中最能滲透古今、撼動人心的千古名句。
《唐詩》教學設(shè)計及反思篇四
唐代是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巔峰時期,名家輩出,佳作迭現(xiàn)。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唐詩中,感受律詩的格律之美。
野 望
目標導學一:了解常識,疏通文義
1、學生自由朗讀,指名朗讀。教師指導:一定要讓學生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
2、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義。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目標導學二:理解詩句,概括內(nèi)容
1、第一、二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明確:描繪了詩人臨近黃昏時徘徊在東皋之上,四處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處,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畫面。
2、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運用了何種手法?描繪了怎樣一幅景象?
明確:這兩聯(lián)運用了動靜結(jié)合的表現(xiàn)手法,頷聯(lián)寫作者舉目四望,山、樹一片秋色,在夕陽余暉中越發(fā)顯得蕭瑟;頸聯(lián)表現(xiàn)牧歌式的田園氣氛,牧人與獵馬的出現(xiàn),使靜謐的畫面活了起來。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圖,在閑逸的基調(diào)中,透露出幾分憂郁和苦悶。
目標導學三:品味分析,體味感情
1、試分析首聯(lián)在全詩中的作用。
明確:第一句的“東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望”字領(lǐng)起中間兩聯(lián)的寫景。第二句呼應尾聯(lián),表現(xiàn)出哀傷的情感,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diào)。
2、請從“景”與“情”的關(guān)系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lián)。
明確:詩歌頷聯(lián)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
3、詩人在詩中流露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首尾兩聯(lián)抒情言事,中間兩聯(lián)寫景,借景抒情,表現(xiàn)了詩人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和在現(xiàn)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人的落寞心緒。
目標導學一: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談談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樓及與之有關(guān)的著名詩文。
明確:湖北:黃鶴樓 崔顥 《黃鶴樓》
湖南:岳陽樓 范仲淹 《岳陽樓記》
江西:滕王閣 王勃 《滕王閣序》
目標導學二:朗讀古詩,分析探究
1、讀了這首詩,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明確:生1:我喜歡“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因為這兩句對仗工整,用詞優(yōu)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現(xiàn)了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畫面。
生2:我也喜歡這兩句。“歷歷”“萋萋”兩個疊詞讀起來流暢、舒緩,感覺非常寧靜。
生3:我喜歡“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這兩句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它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
2、詩中引用神話傳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與苦悶。
3、詩人在最后感嘆道:“煙波江上使人愁?!彼麨楹味??愁什么呢?
明確:詩人由黃鶴樓的名字由來想到傳說中的仙人已乘鶴而去,只留下這座樓和千年不變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漢陽城一帶,草木茂盛蒼翠;繼而想起自己的故鄉(xiāng),不禁發(fā)出懷舊、思鄉(xiāng)的感慨,一股世事蒼茫的愁緒涌上心頭。
4、第五、六句寫看到的繁榮景象,而第七、八兩句卻寫清冷的思鄉(xiāng)之情,運用了什么手法?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反襯手法,傳達出詩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對歸宿的向往。
目標導學一:了解常識,朗讀詩歌
1、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王維,字摩詰,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不僅是作詩的妙手,而且是繪畫的行家,所以蘇軾盛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睗庥舻脑娗楫嬕馐峭蹙S詩作最大的藝術(shù)特色。
寫作背景: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zhàn)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師范讀詩歌,要求學生聽讀,把握節(jié)奏和韻律。
3、全體學生配樂齊讀,并感知詩歌內(nèi)容。
目標導學二:梳理詩義,概括內(nèi)容
1、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中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的畫面。
明確:地上隨處可見飄飛的蓬草,天空偶爾出現(xiàn)一隊北歸的大雁。只見燦黃無垠的大漠上,挺拔著一柱直沖云霄的烽煙,綿長如帶的黃河邊,一輪火紅的落日顯得異常渾圓、壯麗。
2、這是一首律詩,你能簡要概括每一聯(lián)的內(nèi)容嗎?
明確:首聯(lián)敘事,頷聯(lián)寫景且蘊含感情,頸聯(lián)描繪出一幅經(jīng)典的畫面,尾聯(lián)敘事。
目標導學三:賞析詩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贊嘆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明確:這兩句詩充分體現(xiàn)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gòu)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再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再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講究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線條簡約,物態(tài)畢現(xiàn)。第三,色彩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于天際,輝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遼闊的邊塞風光如在眼前。
目標導學一:譯詩,解說內(nèi)容
請結(jié)合文中注解自譯全詩。
提示:我駕輕舟一葉,順流而下,一直遠渡到荊門之外,來到楚地游覽。山巒從我的視野中一點點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云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變幻多姿。還是故鄉(xiāng)的水好啊,它不遠萬里把我送到江漢平原。
目標導學二:評說,深入賞析
1、《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lián)交代了什么?
明確: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2、頷聯(lián)中的“隨”和“入”字用得好,請說說好在哪里。
明確:一個“隨”字化靜為動(或“以動寫靜”),將群山與平野位置的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xiàn)了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一個“入”字形象生動,寫出了氣勢的磅礴,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
3、頸聯(lián)的描寫有何妙處?
明確:這一聯(lián)以水中月明如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海市蜃樓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構(gòu)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shù)效果十分強烈。
4、賞析尾聯(lián),并思考:本詩題為《渡荊門送別》,清代詩人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你有什么看法?
明確:詩的尾聯(lián)的妙處在于:詩人明明有離鄉(xiāng)惜別的情思,而又不直說,反而采用擬人化手法,說“故鄉(xiāng)水”對自己懷有深情,不辭勞苦,從四川一直送他到荊門外,即“萬里送行舟”。采用這種擬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陳述離鄉(xiāng)之情顯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詩味和情趣。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沈德潛認為“送別”二字可刪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目標導學一:初讀詩句,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正音正字。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讀準節(jié)奏,讀出情感。
3、學生借助注釋和參考資料,疏通詩文大意。
目標導學二:感悟全詩,質(zhì)疑釋難
1、通過朗讀詩句,你體會到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從哪里看出來的?
明確:早春。從“水面初平”“早鶯爭暖樹”“新燕啄春泥”“亂花”“淺草”看出。
2、詩人是步行還是騎馬觀賞景致?通過哪句詩可以看出?
明確:騎馬。從“淺草才能沒馬蹄”看出。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俗極盛。
3、詩人騎馬游西湖,所以詩里提到了游蹤,但詩里寫游蹤跟散文不一樣,是用不著做細致交代的,要仔細想,才看得出來,試誦讀全詩兩遍,然后說說詩人的游蹤。
明確: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一路行來,到最后湖東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詩人最喜愛的是什么呢?(品讀末尾兩句)
明確:詩人最愛湖東的白堤,因為這里綠柳成蔭。相比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勝收,使人久久不忍離去,詩人不禁贊嘆道:這才是我最愛去的地方啊……對西湖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20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