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列子學射教案(精選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5 09:34:06
最新列子學射教案(精選17篇)
時間:2023-11-15 09:34:06     小編:影墨

教案具有一定的可復制性和可變通性,適應(yīng)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和學生群體。教案的編寫應(yīng)當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需求來確定相應(yīng)的教學內(nèi)容和活動。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教師分享的教案,其中包括了多種不同教學策略和方法。

列子學射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學習孔子不斷進取、精益求精的優(yōu)秀品質(zhì)。

2、默讀課文,抓住描寫孔子學琴的語句,理解孔子的琴藝是怎樣達到爐火純青的。

教學重點:

學習孔子不斷進取、精益求精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教學難點:

默讀課文,抓住描寫孔子學琴的語句,理解孔子的琴藝是怎樣達到爐火純青的。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二、深入學習課文。

1、讀課文想一想,根據(jù)課文中描寫的孔子彈奏的樂曲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試著用課文中的詞來回答。(爐火純青)。

2、爐火純青什么意思?(比喻學問技術(shù)或辦事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地步。)。

3、孔子的琴彈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如此完美,看到這你有什么疑問?

(為什么彈得這么好?他怎么練的?……)。

4、哪部分寫了孔子學琴的內(nèi)容?(2——6自然段)。

(1)自讀2——6自然段,畫出文中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想一想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孔子的琴藝是怎樣達到爐火純青的高超水平呢,邊讀邊把課文描寫孔子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語句畫出來,認真讀一讀,仔細體會。試著填表,小組之間交流交流。

出示表格:

時間孔子彈琴的程度孔子的想法。

一晃十天會彈沒有真正掌握彈琴的技巧。

過了幾天順暢自然、悅耳動聽沒有領(lǐng)會曲子的思想內(nèi)容。

又過了幾天令師襄如癡如醉沒有體會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不知過了多少天抑揚的琴聲令感情起伏不平知道作者是誰,心情激動。

三、引導學生匯報交流,抓重點詞句逐步體會。

1、引導學生抓住“畢恭畢敬”“一遍又一遍”“絲毫沒有厭倦”體會孔子練琴的認真、嚴肅。

課件:(對比讀)。

@他踏著琴聲來到孔子的窗前,只見孔子正畢恭畢敬地彈著那首曲子,彈完一遍又彈一遍,絲毫沒有厭倦的樣子。

@他踏著琴聲來到孔子的窗前,只見孔子正彈著那首曲子。

2、練習朗讀。

3、孔子如此刻苦的練習彈琴,但他并不滿足于會彈琴,而是有更高的要求,根據(jù)孔子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和師襄聽琴后的語句,說說自己的體會。

四、朗讀課文,總結(jié)全文。

1、朗讀課文。

2、說說學習課文后受到的啟發(fā)。

五、課外拓展。

1、摘抄描寫孔子練琴、師襄聽琴的精彩語句。

2、積累孔子的名言。

列子學射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抓住文中描寫孔子學琴的句子,畫出重點詞語,練習上下文推想重點詞語的含義,感悟孔子不斷進取、精益求精的優(yōu)秀品質(zhì)。

2、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孔子的琴藝是怎樣一步步的達到爐火純青的”。

3、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積累重點句子和古人名言。

4、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字,掌握“厭倦、洋溢、抑揚起伏、爐火純青”等詞。

教學重點:

感悟孔子不斷進取、精益求精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教學難點:

默讀課文,抓住描寫孔子學琴的語句,理解孔子的琴藝是怎樣達到爐火純青的。

教學準備:

演示文稿(字詞卡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孔子不斷進取、精益求精的優(yōu)秀品質(zhì)。

2、默讀課文,抓住描寫孔子學琴的語句,理解孔子的琴藝是怎樣達到爐火純青的。

教學重點:

學習孔子不斷進取、精益求精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教學難點:

默讀課文,抓住描寫孔子學琴的語句,理解孔子的琴藝是怎樣達到爐火純青的。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二、深入學習課文。

1、讀課文想一想,根據(jù)課文中描寫的孔子彈奏的樂曲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試著用課文中的詞來回答。(爐火純青)。

2、爐火純青什么意思?(比喻學問技術(shù)或辦事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地步。)。

3、孔子的琴彈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如此完美,看到這你有什么疑問?

(為什么彈得這么好?他怎么練的?……)。

4、哪部分寫了孔子學琴的內(nèi)容?(2——6自然段)。

(1)自讀2——6自然段,畫出文中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想一想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孔子的琴藝是怎樣達到爐火純青的高超水平呢,邊讀邊把課文描寫孔子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語句畫出來,認真讀一讀,仔細體會。試著填表,小組之間交流交流。

出示表格:

時間孔子彈琴的程度孔子的想法。

一晃十天會彈沒有真正掌握彈琴的技巧。

過了幾天順暢自然、悅耳動聽沒有領(lǐng)會曲子的思想內(nèi)容。

又過了幾天令師襄如癡如醉沒有體會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不知過了多少天抑揚的琴聲令感情起伏不平知道作者是誰,心情激動。

三、引導學生匯報交流,抓重點詞句逐步體會。

1、引導學生抓住“畢恭畢敬”“一遍又一遍”“絲毫沒有厭倦”體會孔子練琴的認真、嚴肅。

課件:(對比讀)。

@他踏著琴聲來到孔子的窗前,只見孔子正畢恭畢敬地彈著那首曲子,彈完一遍又彈一遍,絲毫沒有厭倦的'樣子。

@他踏著琴聲來到孔子的窗前,只見孔子正彈著那首曲子。

2、練習朗讀。

3、孔子如此刻苦的練習彈琴,但他并不滿足于會彈琴,而是有更高的要求,根據(jù)孔子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和師襄聽琴后的語句,說說自己的體會。

四、朗讀課文,總結(jié)全文。

1、朗讀課文。

2、說說學習課文后受到的啟發(fā)。

五、課外拓展。

1、摘抄描寫孔子練琴、師襄聽琴的精彩語句。

2、積累孔子的名言。

列子學射教案篇三

生:“提”。

師:對。底下呢?

生:“今”.

師:好,齊讀課題。

師:除了知道孔子的名言之外,你還對孔子這個人有哪些了解?

生1: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師:你知道他的成就。誰再來?

生2:我還知道孔子曾經(jīng)教過3000多名學生。其中成就較大的有72人。

生:孔子非常偉大。

師:對啊。課前我們已經(jīng)讀過這位偉大人物的學琴故事了,字詞你都認識了嗎?誰來讀一讀。

指名讀大屏幕詞語。

師:讀的很正確。那詞義你都理解了嗎?抑揚的琴聲怎么理解?

生1:高低不平的琴聲。

師:抑是指?

生2:低。

師:揚呢?

生:高。

師:所以抑揚的琴聲是——。

生:就是時高時低起伏不平的琴聲。

師:理解了這些詞語,那我們就帶著對詞語的理解再來讀讀。

生:齊讀。

師:詞看來沒問題了。那課文讀熟了嗎?

生:讀熟了。

師:真有信心。昨天我聽你們讀課文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的句子有些同學讀起來比較拗口,不知你能讀準確么?(大屏幕出示)。

生1:讀句子。

師:你讀得準確流利、聲音洪亮,不錯。琴瑟笙馨比較陌生,(出示圖片)它們是古代的四種樂器……再來齊讀這句話。

生:讀句子。

師:(出示)誰再來讀讀這一句?

生2:讀句子。

師:體恤這個詞在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中很少出現(xiàn),誰查到了它的意思?

生3:體恤就是為老百姓著想的意思。

師:你來補充。

生4:是平易近人的意思。

師:是這個意思嗎?好你來說。

生5:是設(shè)身處地為人著想予以同情幫助的意思。

師:文中是指誰提出來的?

生:周文王。

師:周文王是古代周族的部落首領(lǐng)。他寬厚仁慈,深得百姓愛戴。來,齊讀這句話。

生:齊讀句子。

師:難讀的句子能夠讀通順、準確,這都是收獲。誰來說一下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了2――6自然段是講的孔子學琴的經(jīng)過。

師:看來你關(guān)注了學琴的過程。

生2:我知道了孔子不僅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還是一位音樂行家。

生4:我知道了孔子在學琴過程中不斷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5:我知道課文的2—6自然段寫了孔子學琴的過程。

師:看來通過預習同學們都對課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課文的2—6自然段,看一看孔子學琴都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一會交流。

生:讀書。

師:好,誰來說一下孔子學琴都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

生:四個階段。

師:你能具體試著說一說嗎?第一個階段是什么?

生4:這首曲子他會彈了。

師:也就是說,第一個階段他學會了什么?

生4:學會了曲譜。

師:(板書學會曲譜)接下來呢?

生5:掌握了彈奏技巧。

師:(板書掌握技巧)掌握技巧之后呢?你繼續(xù)說。

生4:領(lǐng)會了這首曲子的思想內(nèi)容。

師:(板書領(lǐng)會思想)第四個階段呢?

生4:作曲者是怎樣的人。

生1:本文主要寫了孔子50歲那年跟著名音樂家?guī)熛鍖W彈琴,在練琴的過程中孔子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琴藝終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師:你概括得很簡練、準確。那老師問你爐火純青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嗎?

生1:爐火純青就是說技術(shù)、學問達到了很成熟的階段。

師:文中指什么呢?

生1:文中指孔子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師:這是你現(xiàn)在的理解。相信細讀課文之后,我們會對這個詞有更深刻的理解。

生:想。

師:好,下面就請同學們再自由地用心讀一讀課文的2——6自然段,畫出給你這種感受的句子,然后聯(lián)系上下文深入地讀一讀,細細地品一品,一會交流。開始吧。

生自由讀句子。師巡視。

列子學射教案篇四

文章語言樸實簡練,人物形象鮮明,以孔子學琴為主線展開故事,凸顯孔子頑強進取、追求卓越的藝術(shù)形象。全文既有對孔子學琴的正面描寫,又有從師襄的眼睛看孔子學琴的側(cè)面描寫,還有師襄神態(tài)的不斷變化。課文先描述師襄對孔子學琴的表現(xiàn)不解,再寫師襄看到孔子彈琴后的誠懇評價與肯定,接著寫師襄愉悅地欣賞孔子彈琴,最后寫師襄驚異于孔子琴藝的高超,由衷地佩服孔子。通過師襄對孔子學琴過程的看、問、聽、賞的動作與語言的描寫,讀者感受到孔子刻苦練習,技藝不斷提高,達到爐火純青境界的過程。

全文線索明晰,層次清楚。按照時間的順序,寫了孔子學琴的四個階段:即學會曲譜--掌握技巧--彈出思想--曲中識人,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使故事既連貫又緊湊。讓讀者在閱讀故事中感受到孔子孜孜以求的學習態(tài)度與進取的精神,從而產(chǎn)生深深的敬意,受到感染與教育。

圍繞課文的主要情節(jié),課文配有一幅插圖,表現(xiàn)的是孔子專心彈琴,師襄陶醉于琴聲之中的情景。觀看插圖,有助于學生把握重點、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

1.輔導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搜集并選擇、整理有關(guān)孔子的資料,掃除閱讀障礙,逐步養(yǎng)成運用工具書及背景資料進行獨立閱讀的習慣。

2.指導學生默讀課文,嘗試歸納默讀的方法,交流默讀的經(jīng)驗,提高默讀的效率。在默讀中理清文章思路,體會文章中重點詞語的意義及作用,達到讀懂課文的目的。

3.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孔子刻苦學習的態(tài)度及精益求精、不斷進取的學習精神,從中受到啟發(fā)與教育。

4.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學習默讀課文,理解孔子的琴藝是怎樣達到爐火純青的,體會孔子不斷進取、精益求精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教學難點。

理解孔子刻苦練習,琴藝逐步達到最高境界的過程。

教具準備。

1.布置學生搜集有關(guān)孔子的故事、言辭等資料。

教師制作介紹孔子生平、思想成就、歷史地位、國際影響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展示成果。

(1)讀生字。

(2)讀課文。

(3)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二、精讀感悟,讀說結(jié)合。

學習第1自然段,初步了解孔子:

1.默讀第1自然段,說說你了解了什么,從中感悟到什么。

學情預設(shè):

(1)學生可以從課文中獲得信息,在大家的補充中可以全面把握內(nèi)容,但對關(guān)鍵詞語的作用難以體會,需要教師給予點撥,引導學生注意“為什么這樣寫”的問題,感受寫作的方法。

(2)學生能了解到的信息有:課文概括地介紹孔子不但是思想家、教育家,還是音樂的行家,多才多藝;孔子對古代的樂器樣樣都會,尤其彈一手好琴;從不自滿,還拜師學藝,表現(xiàn)孔子虛心好學的精神。

2.朗讀第1自然段,說說你讀明白了什么,

教案。

(“尤其”表示更進一步的意思。去掉這個詞,句子就不通了。作者強調(diào)并引用這個詞,目的是突出了“彈得一手好琴”這句話。這個詞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它不僅說明孔子琴彈得好,而且彰顯孔子從不自滿、虛心好學的精神,還起到引出下文、照應(yīng)題目、貫通文意的作用。這句話中“彈得一手好琴”與下文“怎樣練琴”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文章內(nèi)容真實可信。)。

三、深入學習,品味感悟。

1.默讀“孔子學琴”的部分。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說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qū)懙?。歸納出孔子學琴的幾個階段。

作者按時間順序?qū)懗隹鬃訉W琴的四個階段:

(1)“一晃十天過去了”--孔子學會了曲譜;。

(2)“過了幾天”--孔子掌握了彈奏的技巧;。

(3)“又過了些時候”--孔子領(lǐng)會了音樂的精神,彈出了感情;。

(4)“不知又過了多少天”--孔子從音樂中知道了作者。

2.朗讀課文,全班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獲。

(1)交流孔子學琴的四個階段的劃分結(jié)果。

(2)結(jié)合自己的音樂常識以及學習音樂的實踐思考:這四個階段的內(nèi)容、難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依次達到的目的說明了什么?從這四個階段中,你體會出什么?(第一階段是學會曲譜,第二階段掌握技巧,第三階段是彈出感情、感動別人,第四階段是曲中識人。這四個階段難度越來越大,我們從中體會出孔子學而不厭、精益求精的學習態(tài)度。)。

2.默讀課文,思考問題:孔子是怎樣不斷追求,逐步達到理想的境界的?

3.邊讀書邊標注,練習使用記錄符號,并且要把自己的體會用簡潔的詞語標注在書上的空白處。可依次思考以下問題:

(2)找出孔子說的話。思考:從這些詞語中你理解了什么?體會到孔子什么優(yōu)秀品質(zhì)?

6.師生交流。

三、總結(jié)升華、拓展延伸。

讀孔子的名言,不理解的字查字典: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溫故而知新。

有朋友遠方來,不亦說乎?

四、質(zhì)疑、釋疑。

1.周文王何許人?

周文王姬昌是西周的奠定者。姓姬,名昌。姬昌是在其父季歷死后擔任周族首領(lǐng)的。他是一個很有作為的人,重視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關(guān)心民間疾苦,勤于政事,兢兢業(yè)業(yè)地治理國家。他以仁德為本,寬厚待人,保持質(zhì)樸的美德,深得人心。這樣,周族逐漸興盛起來。為了使自己更有實力,他重視人才,禮賢下士,一大批仁人志士前來投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姜尚,即姜子牙。姬昌在位時,商王朝還十分強大,所以,他在表面上仍臣服于商,但暗中加緊發(fā)展經(jīng)濟擴充軍隊。紂王聽了崇侯虎的告發(fā),把他抓了起來,關(guān)在羑里。他鎮(zhèn)定自若,潛心研究八卦,創(chuàng)制了《周易》,后在臣子的營救下,被釋放回到了周。這時,他的決心已下,一定要攻滅商朝,報仇雪恥。他整頓內(nèi)部,認真做了準備工作。為了擴大政治影響,他不斷對外用兵。姬昌晚年時,已經(jīng)取得了當時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為攻滅商朝奠定了基礎(chǔ)。

周文王體恤百姓、胸懷博大、任人唯賢等品質(zhì)被后人頌揚。

2.“爐火純青”的本意是道家煉丹時的火候,有什么故事或典故嗎?

老師講述《爐火純青》的成語故事。

五、指導書寫。

一、寫生字詞,把字寫正確、規(guī)范:

1.“抑”字容易寫錯,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右邊不要多一橫或多一點。比較“印”與“卬”的不同,要把字寫正確?!耙帧弊忠⒁饨Y(jié)構(gòu)特點,左高右低,左窄右寬。

2.“倦”“純”“溢”這三個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都是左窄右寬,書寫時注意搭配,左右兩邊的筆畫既有謙讓又有穿插,使字成為一體?!熬搿薄耙纭眱蓚€字點畫比較多,要注意點的方向以及擺放的位置,努力把字寫得左右勻稱、字形飽滿。

六、限時作業(yè)。

辨一辨,再組詞:

抑純()倦()溢()浸()譜()。

迎()噸()卷()益()侵()普()。

列子學射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掌握文章內(nèi)容。

3、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字,掌握“厭倦、洋溢、抑揚起伏、爐火純青”等詞。

教學重點:

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教學難點:

能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

教學準備:

演示文稿(字詞卡片)。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出示孔子照片)。

2、他就是我國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傳他的學生有三千多人,他是偉大的.教育學家,思想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提醒學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三、學習生字、新詞。

1、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生字。

2、讀準生字字音,認清字形,同桌合作識字。

3、學生交流識字方法。教師針對學生容易讀錯和認錯的字作適當指導。

4、認讀詞語,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義。

四、練習朗讀,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1、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2、輕聲朗讀,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3、同組互讀,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

4、指名讀。

五、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列子學射教案篇六

教學要求:

正確認讀課本7個生字,掌握11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能抓住孔子的做法與語言,理解課文內(nèi)容,初步了解孔子,學習孔子謙遜好學,做事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品質(zhì)。

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講一講或演一演《孔子學琴》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口頭表達的能力。

課前預習:

讀熟課文,自學課文的生字、生詞。

搜集關(guān)于孔子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了解孔子。

生:孔子。

師:對!他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你對他有所了解嗎?

(學生展示自己在課前了解的關(guān)于孔子的資料。)。

如:

2.孔子生平簡介。

3.孔子的思想成就簡介。

4.歷代尊孔的簡介。

5.世界文化遺產(chǎn)——“孔府”“孔廟”“孔林”簡介。

6.孔子在世界的影響。

師:這樣一位偉人,在我國史書上是怎樣記載的?

引導學生閱讀《史記·孔子世家》。認識古文、大致了解古文內(nèi)容。

師:從你們的眼神與驚訝中,我看出了你們對先賢的崇拜以及進一步了解先哲的欲望??鬃佑性鯓拥娜松克窃鯓映蔀槭ベt的?……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從《孔子學琴》的故事中,我們一定會受到啟發(fā)、找到答案的!

二、自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1.指名分段朗讀,檢查課前預習的情況。

學習并初步理解的新詞有:琴、瑟、笙、磬、畢恭畢敬、厭倦、席地而坐、運用自如、順暢、洋溢、如醉如癡、醒悟、沉浸、抑揚、戛然而止、體恤、行善、爐火純青。

2.默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

課文主要講的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五十歲時向師襄學琴的故事??鬃邮且晃灰魳返男屑遥瑥椀靡皇趾们?,但他從不自滿,仍拜師學藝。學琴中他刻苦練習、不斷追求新的彈奏境界,最后琴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將課文分成兩段。

課文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紹孔子。

課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寫的是孔子學琴的經(jīng)過,孔子學琴經(jīng)歷了四個層次。

三、學習生字。

1.讀準生字字音,認清字形,同桌合作識字。

2.學生交流識字方法。教師針對學生容易讀錯和認錯的字作適當指導。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深入學習,品味感悟。

1.默讀“孔子學琴”的部分。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說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qū)懙摹?/p>

作者按時間順序?qū)懗隹鬃訉W琴的四個階段:

時間。

一晃十天。

會彈。

沒有真正掌握彈琴的技。

過了幾天。

順暢自然、悅耳動聽。

沒有領(lǐng)會曲子的思想內(nèi)容。

又過了幾天。

令師襄如癡如醉。

沒有體會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不知過了多少天。

抑揚的琴聲令感情起伏不平。

知道作者是誰,心情激動。

2.結(jié)合自己的音樂常識以及學習音樂的實踐思考:這四個階段的內(nèi)容、難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依次達到的目的說明了什么?從這四個階段中,你體會出什么?(第一階段是學會曲譜,第二階段掌握技巧,第三階段是彈出感情、感動別人,第四階段是曲中識人。這四個階段難度越來越大,我們從中體會出孔子學而不厭、精益求精的學習態(tài)度。)。

3.默讀,要求:邊讀書邊標注,練習使用記錄符號,并且要把自己的體會用簡潔的詞語標注在書上的空白處??梢来嗡伎家韵聠栴}:

(2)找出孔子說的話。思考:從這些詞語中你理解了什么?體會到孔子什么優(yōu)秀品質(zhì)?

三、復述故事。

師:這篇課文給了我們?nèi)绱硕嗟膯⑹?,你記住它了嗎?試著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吧。

學生先在小組中講一講,然后派代表講給全班聽。

四、課外拓展。

搜集古今中外名人謙遜好學,做事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事例,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寫一篇心得體會。

列子學射教案篇七

杞人有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跳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學射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本課7個生字,學會書寫11個生字。

2.能正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謙遜、好學的治學態(tài)度和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治學精神。

過程與方法:

1.繼續(xù)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義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講一講或演一演《孔子學琴》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

能抓住孔子的做法與語言,理解課文內(nèi)容,初步了解孔子,學習孔子謙遜好學,做事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品質(zhì)。

教學重點:

了解孔子學琴的過程,感受孔子的品行。

教學難點:

懂得學習做事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

課前準備:

查找孔子的作品,了解一下孔子是怎樣的人。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2.出示課后“我的資料夾”中《史記》原文,請課前預習的有能力的學生讀一下。

(設(shè)計意圖:與第一課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承上啟下,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先讀古文,增加傳統(tǒng)文化的韻味。)。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師:下面我們家來看看現(xiàn)代文是怎樣寫孔子學琴的,首先我們要把文章讀通順。

學生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同學、查字典等。

2.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可以抽讀繩子卡片,引導學生利用已經(jīng)熟知的識字方法記住生字。

3.利用各種形式理解詞語。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圖片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

如帶有時代行為習慣的詞語“盤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體的形體實際操作幫助理解。

(設(shè)計意圖:用多種方法來理解詞語,教給學生自主識字方法,提高自主識字能力。)。

三、讀中感悟,深入品味。

1.教師引導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孔子是怎樣學琴的?勾畫出有關(guān)的重點詞句。

2.引導學生說說那幾段講的是孔子學琴的經(jīng)過?(指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的語言文字來品位與理解)。

3.第二自然段重點理解“必恭必敬”“彈完一遍又彈一遍,絲毫沒有厭倦的樣子”,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已經(jīng)學會了曲譜,正在揣摩彈奏的技巧,所以師襄勸他學習一首新曲子時,孔子表示自己還要練習練習。體會孔子做事很塌實。

4.第三自然段重點理解“手指運用自如,樂曲彈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樣順暢自然,悅耳動聽”這句話,這是他學琴的第二階段,說明他掌握了彈琴的技巧,但他不滿足,還要領(lǐng)會曲子的思想內(nèi)容。

(設(shè)計意圖: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體會孔子治學的嚴謹——一絲不茍,做事的認真——精益求精。)。

6.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還可以讓學生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講一講、演一演“孔子學琴”的故事。

(設(shè)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條理性,提高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結(jié)合孔子學琴這件事,以及課下查閱的有關(guān)資料,讓學生談一談孔子是個怎樣的人。

(設(shè)計意圖:擴大閱讀面,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

五、記憶字型,指導書寫。

1.認讀本課生字詞卡片,組詞,并說句子。

2.小組討論如何記憶字型,如何把字寫好看。

3.知道重點字的書寫。

4.學生進行獨立的寫字訓練。

列子學射教案篇九

方法策略目標:學會運用擬人化手法描寫動物。

能力目標:品味積累優(yōu)美的詞句,體會語言的生動形象,培養(yǎng)個性化的感悟能力。

情感目標:探究天鵝特有的品質(zhì),感悟天鵝身上與人類相同的情感。

態(tài)度目標:理解作者寄托在動物身上的感情傾向,深入思考人類與動物的關(guān)系。

學習重點。

探究天鵝特有的品質(zhì),感悟天鵝身上與人類相同的情感。

學習難點。

理解作者寄托在動物身上的感情傾向,深入思考人類與動物的關(guān)系。

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使用。

階段目標。

組織教學。

新課。

引入。

復習。

提問。

學習新課。

反饋遷移。

課堂。

小結(jié)。

布置作業(yè)。

教師問好。

播放天鵝圖片及《天鵝湖》背景音樂。

提問:天鵝美嗎?

提問:哪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美麗的天鵝?

教師補充天鵝相關(guān)資料。

過渡:剛剛我們從生物學的角度了解了有關(guān)天鵝的習性,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篇描寫天鵝的文章,看看它有何獨到之處。

板書:題目作者。

檢查預習,出示題目要求。

教師:為了更好地把握布封筆下天鵝的特點,我為大家設(shè)置了三個問題,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思考討論,一會我們交流一下。

ppt出示問題。

教師組織學生小組交流。

板書:美質(zhì)美德。

自由和平。

師:人們根據(jù)天鵝之死的傳說創(chuàng)作了芭蕾獨舞《天鵝之死》,表現(xiàn)了天鵝與命運、死亡進行搏斗的頑強精神,表現(xiàn)了天鵝對生的渴望。下面我們就來欣賞這段芭蕾獨舞,進一步體會天鵝頑強的生命力。

教師播放視頻,朗讀解說詞。

教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天鵝僅僅是一只鳥嗎?更像什么?

小結(jié):對,從天鵝身上我們看到了人類的影子。布封筆下的天鵝既是美的化身更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布封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在天鵝身上寄予了自己的人格理想,表達了自己對和平的向往、對自由的熱愛。

板書:美的化身。

擬人化。

理想化身。

教師播放天鵝之死的視頻。

教師:你有什么心里話要對天鵝說一說呢?請同學們用自己的筆寫下你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100字)。

一會我們找同學讀一讀。

ppt出示片段寫作要求。

教師點名展示。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想大家在心里對天鵝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這個認識不僅僅停留在外表,更有對天鵝內(nèi)在品質(zhì)的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希望大家向布封學習,多多關(guān)注事物的內(nèi)在美。

ppt出示作業(yè)。

起立問好。

學生欣賞天鵝圖片。

學生齊答:美。

學生回答。

學生思考回答。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

學生欣賞舞蹈。

學生:不是,更像人類。

學生觀看視頻。

學生寫下自己的心里話。

學生展示。

學生課下完成。

ppt圖片音樂。

ppt出示題目。

ppt出示問題。

ppt出示答案。

課件播放視頻。

ppt出示問題。

課件播放視頻。

創(chuàng)設(shè)氛圍。

感受天鵝的美麗。

積累字詞作者。

探究天鵝特有的品質(zhì),感悟天鵝身上與人類相同的情感。

探究天鵝特有的品質(zhì),感悟天鵝身上與人類相同的情感。

理解作者寄托在動物身上的感情傾向。

理解作者寄托在動物身上的感情傾向,深入思考人類與動物的關(guān)系。

學會運用擬人化手法描寫動物。

列子學射教案篇十

《伯牙絕弦》是《列子》中的一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

1.積累實詞虛詞,夯實文言基礎(chǔ)。

2.通過誦讀,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理解人物間的情感。感受伯牙鐘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導學生體會古人重情重義的純樸情操。理解文中蘊涵的道理:知音難得、知己難求。

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進而感悟“知音”并練筆。

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與鐘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賞的深厚情感。

《伯牙善鼓琴》是語文版七年級(下)第七單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則》其中的一篇。兩則短文所選內(nèi)容都是傳說故事,《郢人》出自《莊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莊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學習這兩篇文章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道家學派的文字。從內(nèi)容上看,兩文故事性較強,學生樂于學習,也是記敘性的文字,可以按記敘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經(jīng)歷事件的過程或情節(jié)。兩文從主旨上看,都表達了“知音難得、知己難求”的主題,但又各有側(cè)重,《郢人》側(cè)重于信任配合與懷友,《伯牙》則側(cè)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賞。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學習,在學習第一則《郢人》的基礎(chǔ)上再深入理解伯牙與子期的交情。講授本文時,可以側(cè)重在比較中理解二人的真摯友誼。

這是一篇傳說故事,學生在以前的學習經(jīng)歷中,廣泛接觸過此類作品,可引導學生將掌握的有關(guān)閱讀傳說故事的知識和技能做適當遷移,應(yīng)用到文言文的傳說故事閱讀上,了解傳說故事的內(nèi)容及其蘊涵的深刻含義。學生對文言文學習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對閱讀故事性較強文章比較感興趣。上學期七單元的兩則古文分別講的是“誠信”和“質(zhì)疑”,本學期這兩則短文主題相近都是講“朋友”,這樣的主題可以加深孩子們對友誼的理解。在講授《郢人》這一節(jié)的時候,我適當做了拓展延伸,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使學生明白兩個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誼,學生參與度較高。所以,對于《伯牙》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懷的文章,也應(yīng)該把握情感這條主線,引導學生理解古代音樂背景,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激發(fā)其愛國情懷。

1、音樂導入:

播放古箏曲《高山流水》導入。學生聽完后,暢談感受——

2、介紹俞伯牙與鐘子期。(故事形式)

春秋時期,伯牙從小就酷熱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 師傅帶他領(lǐng)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yōu)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贊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伯牙琴興大發(fā),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yōu)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p>

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干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么會聽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p>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碑斍俾曌兊们逍铝鲿硶r,打柴人說:“這后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p>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寓言《伯牙善鼓琴》——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鐘子期如何善聽琴的。

3、展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理解字詞句,熟練朗讀,能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

(2)積累文言字詞,探究古文所蘊含的道理。

(一)展示預習成果

1、作者簡介

(學生舉手談?wù)勛髡呒捌渥髌?,教師補充。)

(ppt展示)列子,名列御寇,或稱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鄭州市人),終生致力于道德學問,曾師從關(guān)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列子的活動時期應(yīng)該是約于戰(zhàn)國早中期間,與鄭繻公同時,晚于孔子而早于莊子.先后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均已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黃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都選自此書雋永味長,發(fā)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為“沖虛真人”。

(教師講述列御寇的故事。)

《列子》相傳為戰(zhàn)國時鄭國人列御寇,其內(nèi)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列子心胸豁達,貧富不移,榮辱不驚。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致面黃肌瘦。有人勸鄭國執(zhí)政子陽資助列子,以搏個好士之名,于是子陽就派人送他十車糧食,他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實物。妻子埋怨說:我聽說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現(xiàn)在我卻常常挨餓。宰相送糧食給你你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著對妻子說:子陽并不真的了解我,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給我。以后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鄭國發(fā)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眾多被株連致死,御寇得以安然無恙。

2、檢查預習,糾正字音。

卒( )逢暴雨 乃援( )琴 舍( )琴 輒( )窮其趣 子之聽夫( )志

(二)朗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學生朗讀課文:全班齊讀、舉手朗讀。

(三)疏通文意,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nèi)容。

(逐句疏通,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詞義,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競相解答,教師幫助(視情況提問重點詞句,并板書重點詞句),學生在書上或?qū)W案上作好記錄,以便積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怎么敘述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于聽琴的?

2、這篇古文蘊含的道理是什么?

請結(jié)合文意,談?wù)勀銓Α爸簟钡睦斫狻?/p>

1、伯牙把自己的情懷寄托于琴音,琴技爐火純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無論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道出伯牙的心意。

2、知音難得,知己難求。

3、(1)“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p>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1、做“導學案”之“練習鞏固”題。 (做完后,學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說原因,要規(guī)范完整。)

(一)讀《伯牙絕弦》的有關(guān)文字,思考問題:

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節(jié)選)

二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ㄟ@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滿天下的伯牙,居然從此絕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見著這絕弦,再對子期說什么?把你最想說的話寫下來。 (學生舉手演讀所作)

明確: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樂曲高雅精妙。

(二)展示兩人千古傳誦的詩篇: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1、《高山流水》的原曲據(jù)說已經(jīng)失傳,人們根據(jù)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即課堂開始時所播放的音樂。(播放樂曲,學生欣賞)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則古文。

2、高山流水,琴臺知音。這則發(fā)生在一位音樂家和一位樵夫之間的故事,浪漫而詩意。我們無須去驗證這則傳說的真實性,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感受到我們民族的精神、心靈與情懷。

將這則故事改寫成一則300字左右的白話故事。

《列子》一則

《伯牙善鼓琴》

——《列子》

寓意

俞伯牙

知音難得,知己難求

鐘子期

列子學射教案篇十一

活動目標:

1、觀察畫面,理解老公公與猴子之間發(fā)生的故事。

2、學習用簡單的句子表述老公公利用猴子愛模仿的特點要回草帽的過程。

3、樂意表達,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活動準備:

1、《猴子學樣》圖片4張

2、《猴子學樣》動畫

活動過程:

一、回憶已有經(jīng)驗,導入活動。

1、講講猴子的特點。

小朋友都很喜歡猴子,你能說說猴子是一個什么樣的動物?(幼兒講述:猴子聰明、調(diào)皮、會翻跟頭、愛吃水果、愛學樣)

2、模仿猴子學樣。

對,猴子最喜歡學樣,別人做什么,它就學什么,一學就會。你們也來學猴子,我做你學。(模仿拍手、抓頭、說你好、我最聰明)

3、今天我?guī)砹?張圖片,講的就是《猴子學樣》的故事。

二、幼兒觀察圖片,講述圖片的主要內(nèi)容。

1、出示圖片一:有一天,一位老公公挑著一擔草帽到城里去賣,他走累了就坐在大樹下睡著了。咦!老公公的草帽呢?發(fā)生什么事了?這群猴子為什么會把草帽戴在頭上?(學老公公的樣子:老公公戴著草帽,猴子也戴著草帽)它們戴了草帽好開心呀!猜猜它們會做什么呢(模仿理解:又叫又跳)

小結(jié):老公公挑著一擔草帽到城里去賣。他走累了就坐在大樹底下睡著了。一群猴子看見老公公戴著草帽,就學他的.樣子,拿起草帽戴在頭上。猴子們高興的在樹上又叫又跳。

2、出示圖片二:猴子又叫又跳,把老公公吵醒了,老公公醒來發(fā)現(xiàn)什么?怎么辦呢?(幼兒猜測后老師講述:快把草帽還給我! )猴子有沒有把草帽還給老公公?猴子做了什么動作?(師幼一起模仿表演:老公公伸出雙手,說:“快把草帽還給我!” 猴子也伸出雙手,說:“快把草帽還給我!”)

小結(jié):猴子在樹上又叫又跳,把老公公吵醒了。他睜開眼睛一看:哎呀,草帽不見了!老公公抬頭一看:原來,草帽都給猴子拿走了。老公公伸出雙手,說:“快把草帽還給我!”猴子也學老公公的樣,伸出雙手,“吱吱喳喳”地叫著,就是不肯把草帽還給他。

3、出示圖片三:猴子不肯把草帽還給老公公,現(xiàn)在老公公的心情怎么樣?看看圖片上老公公急的在干什么?那猴子呢?我們一起來學學老公公和小猴的樣子。(邊做邊講:老公公急得脫下草帽,抓腦袋;猴子也脫下草帽,抓腦袋。)

小結(jié):老公公急得脫下草帽,抓著腦袋想辦法。猴子也學著老公公的樣子,脫下草帽,抓起腦袋來。

4、出示圖四:在這些圖片上你能不能發(fā)現(xiàn)什么秘密?(猴子喜歡模仿人的動作)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幫助老公公把帽子拿回來嗎?(幼兒想辦法)

老公公也想出了好辦法,一起來看看是什么好辦法?(幼兒講述:老公公把草帽往地上一扔,猴子也把草帽往地上一扔,老公公拿回了自己的草帽。)

小結(jié):老公公看到猴子又在學他的樣了,忽然想出個好辦法!他把草帽往地上一扔,猴子見了,也都把草帽往地上一扔。老公公趕快揀起草帽,挑起擔子就走了。

三、完整欣賞。

(老公公更聰明,他碰到困難會動腦筋想辦法,而不是像猴子一樣只會學樣。)

2、完整欣賞動畫:師幼一起講述。

子的特點。 小朋友都很喜歡猴子,你能說說猴子是一個什么樣的動物?幼兒講述:猴子聰明、調(diào)皮、會翻跟頭、愛吃水果、愛學樣 2、模仿猴子學樣。 對,猴子最喜歡學樣,別人做什么,它就學什么,一學就會。你們也來學...

列子學射教案篇十二

1、能根據(jù)圖片講述故事的大意。

2、運用幽默的語氣和象聲詞表現(xiàn)猴子與爺爺之間的對話。

活動重點:能砍圖講述故事大意。

活動難點:能學習運用各種語氣進行對話表演。

認知準備:對小猴子的本領(lǐng)有所了解。

材料準備:圖片,老爺、猴子頭飾。

一、小猴的本領(lǐng)。

1、你都知道小猴子有什么本領(lǐng)?

2、想想它和人類有什么區(qū)別?說說誰更聰明?

二、看圖講故事。

1、出示圖片1。

這是在什么地方?有誰?他們都在干什么?請個別幼兒完整復述圖片上的內(nèi)容。

小結(jié):在公園里,許多小猴子正在樹上玩耍,這時一位老爺爺正挑著兩框帽子從遠處走了過來。小猴子們都好奇地看著他。

2、出示圖片2、3。

討論為什么小猴子的動作會和老爺爺一樣?老爺爺這時心里會怎樣?又會怎樣說?

請個別幼兒上來學說對話,老師也表演對話,集體學說對話。

3、圖片4。

講述前討論:老爺爺想了個什么辦法取回了帽子?

4、完整復述故事,并學習用不同語氣表演對話。

本次活動的效果很好,從幼兒完成目標的情況來看,我覺得ppt的教學效果很好,它直觀形象地表現(xiàn)出猴子模仿老爺爺?shù)?動態(tài),幼兒很感興趣。不足之處就是幼兒表現(xiàn)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不夠準確,老師指揮的較多。我決定把教具投放到表演區(qū),為幼兒播放故事的磁帶,讓幼兒重復表演,完全掌握故事。

列子學射教案篇十三

下面請閱讀列子的兩篇文言文,杞人憂天和楊布打狗,以及其譯文,希望可以幫到您!

杞人憂天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p>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憂天譯文。

古代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氣體在一起聚積起來的。你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氣里活動,怎么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人說:“天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fā)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么?!?/p>

那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么辦?”

那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么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么還擔心地會陷下去呢?”

那個杞國人才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興。

楊布打狗原文。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

楊布打狗譯文。

楊朱的弟弟叫楊布,他穿著件白色的衣服出門去了。遇到了大雨,楊布便脫下白衣,換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沒認出來是楊布,就迎上前沖他叫喚。楊布十分生氣,想要打它。楊朱說:“你不要打狗,如果換做是你,你也會像這樣做的。假如剛才你的狗離開是白的而回來變成了黑的,你怎么能不感到奇怪呢?”

列子學射教案篇十四

一、導入新課:

大家回憶一下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引導學生齊背)。詩人為何說“君問歸期未有期”?(停頓)“好男兒志在四方”古代許多文人立志遠圖,報效國家或羈旅他鄉(xiāng),然而古代道路崎嶇坎坷,交通工具落后,親友之間一別多年再會難期,正所謂“歸期未有期”所以他們更重別離,因而備酒餞行,折柳相送,以詩相贈,來表達離愁別緒。所以,多數(shù)送別詩情調(diào)低沉,那麼,李白的是否也是這樣?咱們今天就賞析一首送別詩——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了解李白(引導學生回憶交流,略)。

三、誦讀與品味:

1、學生自讀體會。

2、引導學生展示。

3、誦讀語調(diào)交流。

老師:誰來點評一下這首詩的語氣?

學生1:老師,我覺得這首詩雖然是送別詩卻毫無哀傷之意。

學生2:我也有此感覺,所以讀的時候應(yīng)明快達觀一些吧。

老師:從哪里看出來的?

學生2:描寫的景物空闊遼遠,“蕭蕭班馬鳴”中的“鳴”顯出一種豪氣,而“蕭蕭”豪邁中蘊涵著凄涼。

老師:你能給大家作個示范嗎?(此生讀詩)。

老師(面向大家):讀得如何?———全班掌聲響起。

老師: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對你表示贊許。———下面咱們齊讀一遍,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來,開始。

學生3:“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

老師:好在哪里?

學生3:這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春天寫活了,寫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機。

老師:說得好!還有嗎?

學生4:“僧推月下門”中的“推”與“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說門是僧人自己關(guān)的,表現(xiàn)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則說明還有其他人但是卻能產(chǎn)生以聲襯靜的效果。

老師:有道理,認識很深刻。

學生5:老師我能舉一個非詩歌的例子嗎?

老師:當然可以。

學生5:《風雪山神廟》中“那雪下得正緊”中的“緊”字,寫出了風的緊雪的急,還烘托出當時那種緊張的氣氛。

老師(微笑):看來你是一個細心而善于思考的人啊!(面向大家)其實他們剛才所說的是動詞和形容詞,究竟還有沒有其他的詞語?下面咱們就具體品味一下這首詩的語言。請再讀一遍這首詩,找一下詩中都有哪類詞語。

學生6:名詞、也有動詞、形容詞。

學生7:還有數(shù)詞和量詞。

老師:請舉例說明。

學生7:名詞有“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馬”、“游子”,數(shù)詞和量詞有“一”、“萬”和“里”。

老師:其他的呢?

學生8:動詞有“橫”、“繞”、“征”、“揮手”。

老師:這些詞都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鐘)。

老師:大家說呢?(學生疑惑)。

老師(引導):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

學生9:他是浪漫主義詩人,是比較樂觀的人。

老師:那麼,這首詩送別詩,有沒有哀傷之意呢?

學生9:沒有。這正表現(xiàn)了李白的'豁達與樂觀。

老師:所以這首詩雖為送別詩卻感而不傷這就是源于李白的達觀的高貴品格。

老師:那些動詞呢?大家認為哪些更好?

學生:“橫”、“繞”

老師:好在哪里?——(學生疑惑)。

老師(引導):首先要看這兩個動詞前后分別連接的是什么詞。比如說“橫”,前后連結(jié)的是名詞,綜合考慮,然后再跟“繞”的運用對比。

學生10:“白水繞東城”,水是動的,那應(yīng)該是“繞”把水的動態(tài)寫出來了吧。

老師:說得很好,“橫”呢?

學生8:“橫”描繪出了山的靜態(tài)。

老師:動靜結(jié)合,相得益彰。

學生11:老師,這樣看來,“一”和“萬里”也應(yīng)綜合考慮了。也就是說在此一別就是萬里,有一種惜別之情,而“斑馬”又增強了這種感情。

老師:對。大家的發(fā)言很精彩。著首詩在同學們的積極探討下越來越清晰了,所以我們通過品味詩歌語言,就能夠了解詩人,就能與他們進行時空對話。其實這里所說的名詞就是詩歌中所說的意象,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意象語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經(jīng)體會到,它首先是客觀物象,其次還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實還有一類語言叫做情感語言,如“鴻雁不堪愁里聽”、“萬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還有常出現(xiàn)的獨“斷人腸”等,就直接蘊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詞,如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等,我們就稱他為特定詞語。鑒賞詩歌時,我們都應(yīng)該認真品味。

客觀物象。

意象語言。

寄予情感。

情感語言如:其他詩歌中的“愁”、

點撥與展示:思想情感“悲”、“獨”等。

動詞,如:這里的“繞”、“橫”。

特定詞語數(shù)量詞,如:“一”、“萬里”。

形容詞,如:蕭蕭。

老師:那么,這首詩的表現(xiàn)手法能否體會出來?

學生7:用了較多的意象,應(yīng)是借景抒情吧。

老師:對,那么誰能夠從表現(xiàn)手法思想情感上對這首詩總結(jié)一下呢?

學生2:這首詩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老師(點拔):借什么景呢?也應(yīng)具體說出來。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馬”表達了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然而詩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麗給人以感而不傷之意,表現(xiàn)出李白的達觀的高貴品格。

老師:下面就請同學們從品味語言入手去鑒賞下面一首送別詩———《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以表現(xiàn)手法和思想內(nèi)容為重點。

列子學射教案篇十五

1.樂意參加講述活動,感受講述和表演的樂趣;知道遇事要冷靜,動腦筋想辦法才能解決問題。

2.在活動中認真觀察,擴散思維,發(fā)展觀察力、想象力和用語言完整表達的能力。

3.能夠合理有序地組織語言,用語言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嘗試講述故事的發(fā)展過程。

《猴子學樣》的課件、扁擔一根、草帽4頂,大樹一棵、大積木3塊、話筒模型若干。

通過觀看動畫、圖片、表演引導幼兒大膽完整講述。

啟發(fā)幼兒大膽想象,想出幫老爺爺要回草帽的不同方法。

1.看完后請幼兒自由講述:小朋友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2.小朋友能不能幫助老爺爺想個辦法,幫老爺爺把草帽要回來?啟發(fā)幼兒想象,自由講述。

1.圖一,究竟是怎么回事,讓我們仔細來看第一幅圖。

請幼兒講述。小結(jié):他講出了……,如果把……也講出來,我們聽的就更明白了。誰再來試試。

2.圖二,請幼兒完整講述這幅圖的內(nèi)容。

提示:(1)老爺爺為什么要睡在這兒?指導幼兒使用詞語“不知不覺”、“輕輕地”。(2)猴子們在樹上是什么樣子?(跳來跳去,又是叫又是笑)。

3.圖三,看圖學老爺爺?shù)恼Z言和動作。(1)老爺爺被吵醒后,看到草帽沒有了,是怎么做的?(東瞧瞧,西找找)。

(2)老爺爺發(fā)現(xiàn)草帽是猴子拿走了,會怎么說?可是猴子不肯把草帽還給他,老爺爺更著急了,他會怎么說?怎樣做?讓我們一起來學學老爺爺?shù)臉幼印?/p>

4.圖四,老爺爺是怎樣解決問題的?

提問:

1.你覺得這是一群怎么樣的小猴子?老爺爺是一位怎么樣的人呢?

2.教育幼兒學會思考問題,遇事多動腦筋,多想辦法。

1.選一名幼兒扮演老爺爺,三名幼兒扮演猴子,共同表演故事,教師帶領(lǐng)其他幼兒嘗試講述故事。

2.教師扮演老爺爺,帶領(lǐng)3名幼兒扮演猴子進行表演,請其他幼兒獨立嘗試根據(jù)表演講述故事。

延伸活動:

請幼兒將想出的各種辦法創(chuàng)編到故事中并表演出來。

黃黃的東西,謝謝小朋友們。

(三)出示大圖書3。

提問:你們猜小老鼠畫了什么綠綠的東西?

小結(jié):小老鼠畫了綠綠的。。。綠綠的。。。小老鼠越玩越開心,畫的畫也越來越多了。

1、讓幼兒自由選擇圖片輪廓進行填色游戲。

2、出示大書4。

1、提問:看看我的朋友該穿什么衣服呢?

2、提問:還有什么東西是紫色的嗎?(出示各種物體的輪廓讓幼兒選擇)。

小結(jié):小老鼠用紅色、黃色、綠色、紫色畫出很多漂亮的東西。

列子學射教案篇十六

1.掌握生字詞,積累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父母在孩子講述過程中的心境變化,品味父母對孩子的關(guān)愛之情,感受孩子對自然的好奇之心以及對美好事物的純真之愛。

3.學習作者運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并體會作者用詞精準、恰當。

【過程與方法】。

在中心話題的引領(lǐng)下,讓學生抓住重點語句、詞語,自讀、自悟體會情感,感悟作者用詞的精準。通過師生談話、生生交流等方法升華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認識,使孩子們將課文讀得入情入境。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感悟文中父母對孩子的無言的關(guān)愛以及孩子對自然、對美好事物純真無邪的愛。

重難點分析:

l本課故事情節(jié)鮮明,文章布局巧妙,父母與孩子的心境變化交替描寫,結(jié)尾設(shè)計獨具匠心,教學中圍繞中心問題讓學生了解心理描寫的方法,積累描述心情的詞語,同時能用上文章中的詞語及自己已有積累的詞語講述這個故事。

l父母對孩子的呵護關(guān)愛洋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間,淺顯處學生容易理解,但含義深刻之處需要反復品讀領(lǐng)悟。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準備:

布置預習作業(yè):

a.讀通課文,讀準字音,把遇到的讀音問題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標注,并借助工具書解決。

b.思考:這篇課文中的孩子給父母講了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關(guān)金翅雀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直入新課:

課前已經(jīng)布置了預習作業(yè),關(guān)于“金翅雀”,你們都了解到了些什么?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走進課文,看看作者圍繞“金翅雀”,給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二、檢查預習,初步感知。

檢查預習第一項:初讀課文,感知文章內(nèi)容。

1.小組中輪讀課文,互相傾聽,爭取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

2.小組內(nèi)交流易讀錯及不理解的生字詞情況。

樹冠樹巔蜷腿氣氛。

硬邦邦毛茸茸戰(zhàn)戰(zhàn)兢兢。

心不在焉聚精會神提心吊膽天真無邪。

3.小組代表匯報遺留問題,全班交流。

4.教師出示整理的生詞和容易讀錯的詞語,指名朗讀。

檢查預習第二項:

再讀課文,說說文章中的孩子給父母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脈絡(luò)。

發(fā)現(xiàn)鳥窩——開始爬樹——發(fā)現(xiàn)鳥蛋——親吻鳥蛋——放回鳥巢(小金翅雀)。

四、捕捉直覺。

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從中給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請你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

(孩子特別喜歡金翅雀;父母擔心孩子的安全……)。

五、細讀課文,感悟孩子對金翅雀的愛。

默讀課文,找到孩子在講述這件事情的過程中,心境是怎樣的?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1、發(fā)現(xiàn)鳥窩。

“孩子高興了,指手劃腳地講起來。他說,今天下午趕羊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只金翅雀從一棵大白松樹樹冠里飛出來。他看呀看呀,在濃密的樹枝里搜尋,終于在高處一根樹杈上發(fā)現(xiàn)有一團黑黑的東西?!?/p>

引導學生從“看呀看呀...終于”等詞體會孩子的好奇心,從“指手劃腳”體驗?zāi)欠莞吲d的心情。讀出了孩子的自豪和強烈的好奇心:高興、指手畫腳:因為喜歡,沉浸在興奮之中。覺得自己做的事很了不起。

突然:看似突然,實際說明孩子一直在想這件事!對他來說印象非常深刻。重復“我找到了一個鳥窩”是為了引起大家注意,因為他要大家分享他的快樂。

2、開始爬樹。

“孩子一直往上爬。巨大的松樹又粗又高,他那纖細的身子緊緊貼在樹皮上,慢慢往上挪動,每一步都要分兩次進行:先用胳膊抱住,接著兩條腿盡量往上蜷,用了很長時間才爬上去,中間在結(jié)實的樹杈上休息三次?,F(xiàn)在只能靠手,因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p>

抓住孩子一系列的動詞如:貼、挪、抱等詞語體會孩子爬樹的艱難,理解孩子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好奇,看看那里到底有什么。)你體會到了什么?(很危險艱難)感情朗讀。

3、親吻鳥蛋。

在高高的樹冠,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沒有?

抓住“情不自禁”“吻”體會孩子對鳥蛋的無比喜愛。

饒有興趣、情不自禁:不曾意識到危險,緣于對金翅雀的喜愛!

孩子并沒有注意到父母心情的變化,只是陶醉在自己發(fā)現(xiàn)鳥蛋的欣喜中,也完全意識不到危險的處境。讓學生感情朗讀,體會孩子那份純真的喜悅和淳樸的愛心。

4、放回鳥巢。

孩子為什么沒有把小鳥帶回家?

抓住“滿懷憐愛”“心境坦然”體會孩子的愛心。

知道他為什么坦然了嗎?放回,一切只為了發(fā)現(xiàn)!充滿了童真(孩子那份純真的喜悅和淳樸的愛心)。

說一說這是個怎樣的孩子?孩子對金翅雀是一種怎樣的。

第二課時。

一、回顧導入。

1、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葡萄牙作家米?托爾加筆下的《金翅雀》,還記得文中的孩子為父母講了一件什么事嗎?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

2、在講述這件事的過程當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樣的?(板書:饒有興趣、心境坦然)。

3、誰能像文中的孩子一樣把這件事再給大家講一講呢?

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孩子對金翅雀是一種怎樣的情感?(板書:天真無邪的愛)。

在孩子的講述過程中,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樣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來繼續(xù)深入學習課文。

二、細讀課本,感受父母之愛。

1、提出中心議題,學生自讀自悟。

中心話題:

默讀課文,找到在孩子講述這件事情的過程中,父親、母親的心境是怎樣變化的?勾畫出相關(guān)語句,認真地讀一讀,并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及時記錄下來。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預設(shè):(1-3)。

“母親瞪大黑黑的眼睛”

“父親像往常一樣心不在焉,連聽也沒有聽到”

“父親總算抬起沉重的眼皮,聚精會神的開始聽兒子說話?!?/p>

母親:抓住“瞪”讓學生體會母親從開始就關(guān)注孩子。

父親呢?為什么一開始“心不在焉”?可能父親覺得很平常,沒有什么了不起。也可能因為太累了。兒子太渴望父母一起傾聽時,抓住“聚精會神”體會父親雖累但為了孩子高興也開始關(guān)注孩子。

小結(jié):母親總是關(guān)注著自己的孩子,無論再小的事,總能牽動她的心,而父親由心不在焉到聚精會神,同樣流露出對孩子默默的愛。

“母親把兒子的話句句吸入心田,還用整個心靈吻著可愛的寶貝”

抓住“吸、吻”體會母親聽得更認真,全身心的投入。

“父親則又開始吃飯了”,“父親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親一樣提心吊膽地聽著”

父親又開始吃飯可見父親真的沒有什么興趣,但當孩子開始爬樹時同樣為孩子擔憂?!疤嵝牡跄憽笔鞘裁匆馑?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你有沒有讓父母為你提心吊膽過?”

感情朗讀,體會父母之愛。

小結(jié):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她們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父親雖然還是有點漫不經(jīng)心,但當孩子開始爬樹時同樣為孩子擔憂著、緊張著。

“父親和母親都驚呆了,誰也沒有吱聲”,“兩個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一聲不響地讓兒子爬到樹上、爬上樹冠”“父親的心臟都停止了跳動”

孩子越爬越高,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樣變化的(害怕吃驚)?生讀理解“戰(zhàn)戰(zhàn)兢兢”是什么意思,并與“提心吊膽”對比理解,體會作者用詞精準。

老師讀,在你眼前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畫面父親的心臟都停止了跳動,是真的停止嗎?緊張、擔憂到了極點,直至出現(xiàn)了幻覺,想象當時畫面,你的心情如何?更不用說是孩子的親生父母了。體會父母當時高度緊張的心情,同時領(lǐng)悟作者用詞的準確。

感情朗讀父親出現(xiàn)幻覺的部分,體會父母對孩子的愛之深切。

師小結(jié):隨著孩子危險系數(shù)的不斷升級,父母的心也越繃越緊,直到父親的心臟都停止了跳動。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三、精讀最后一段,猜測故事情節(jié)。

讓學生再細致讀文章的最后一段,為什么“晚飯吃完了,屋里氣氛嚴肅”?引發(fā)學生猜測,父親和母親會談些什么呢?孩子在意了嗎?孩子把金翅雀的記憶順勢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父母不在孩子講述故事的時候就打斷他呢?理解父母為了呵護孩子的愛心、好奇心的睿智而深沉的愛。

四、師總結(jié)全文。

(指板書)全文以金翅雀為線索,文中沒有一個愛的字眼,但作者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這愛既有孩子對金翅雀天真無邪的愛,更飽含了父母對孩子智慧而深沉的愛,我們相信孩子一定會在父母用心搭建的這個充滿愛的、溫馨的家庭中更自由、更快樂、更健康地成長起來。

17、金翅雀。

孩子的講述(饒有興趣、心境坦然)父母的反映(提心吊膽、戰(zhàn)戰(zhàn)兢兢)。

找到一個鳥窩母親“瞪”父親心不在焉。

重復父親開始聽聚精會神。

發(fā)現(xiàn)鳥窩母親句句吸入心田吻父親又開始吃飯。

爬樹提心吊膽驚呆戰(zhàn)戰(zhàn)兢兢。

爬上樹枝看到鳥蛋心臟停止跳動。

吻鳥蛋露出金翅雀。

放回鳥巢父母擔憂孩子的安全、呵護孩子的愛心、好奇心。

列子學射教案篇十七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品味詩歌的煉字藝術(shù)。

2、抓住主要意象,分析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體會詩中那種豪邁而不悲傷的情感基礎(chǔ)。

教學重難點:

通過品味詩歌語言領(lǐng)會詩人所運用的手法及抒發(fā)的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讀鑒賞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回憶所學過的李白的送別詩,并說說這些詩句分別體現(xiàn)的情感。提示:詩句有《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渡荊門送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送友人》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

二、誦讀與品味。

1、學生自讀體會。

2、引導學生展示。

3、誦讀語調(diào)交流。

三、品讀鑒賞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1、賞析“橫”和“繞”的表達作用。點撥:如將“橫”字改為“?!焙汀耙佟庇泻尾町?“?!薄耙佟睂懗隽松降耐α⑴c高聳,但卻少了雄偉的氣勢?!皺M”字寫出了山的橫亙與綿延,寫出了青山橫亙外城北面的雄偉氣勢,突出了山的靜態(tài)美。

2、賞析“繞”字的表達作用。點撥:如換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過平,沒有寫出送別地點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繞”字卻寫出了波光鱗鱗的流水緩緩繞過城東潺潺而過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動態(tài)美。

3、“青”“白”顏色詞的選用的表達作用?寫出了色彩明麗的送別環(huán)境。

4、總結(jié):詩人運用工整的對偶句,動靜結(jié)合,寫出了送別環(huán)境中山雄偉的靜態(tài)美和水潺潺流動的動態(tài)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雖是別離,卻全不見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diào),反而給人以色彩明麗、節(jié)奏明快的感覺。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理解“孤蓬”這一意象。

蓬草隨風飛轉(zhuǎn),飄泊無根,而離別遠行之人,本如蓬草,離開了家鄉(xiāng)也就如同離開了根,隨著生活遭遇之風而飛轉(zhuǎn),前路漫漫而迷惘,更著一“孤”字,憐惜愈甚。此聯(lián)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飄泊天涯的深切關(guān)懷。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比喻的修辭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隨風飄浮,好像友人即將遠離,行蹤不定,任意西東;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離開大地,好像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形象地表現(xiàn)了依依惜別之情。

2、詩人表現(xiàn)這種感情的手法是怎樣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寫了一幅離別的畫面,表達了對友人的留戀之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本詩結(jié)尾有什么特色?以場景作結(jié),襯托手法。

2、效果如何?班馬,離群的馬。詩人離別之情卻不明說,卻以寫馬襯托。連馬兒臨別之時也不禁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3、評價詩人送別詩的情感基調(diào)。新穎別致,不落窠臼。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明麗。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jié)奏明快,感情真摯而又豁達樂觀。

四、課堂小結(jié)。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jié)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diào)。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五、布置作業(yè)。

六、板書設(shè)計。

動靜結(jié)合有聲有色。

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課堂實錄。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誦讀、體會詩歌語氣并會背誦詩歌,了解李白的創(chuàng)作風格。

2、能力目標:品味詩歌語言,分析其表現(xiàn)手法,領(lǐng)悟詩歌鑒賞方法。

3、情感目標:感受詩人通過詩歌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領(lǐng)會作者朋友的深摯感情。

重點與難點:通過品味詩歌語言領(lǐng)會詩人所運用的手法及抒發(fā)的感情。

教學方法:引導、交流、點撥。

一、導入新課:

大家回憶一下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引導學生齊背)。詩人為何說“君問歸期未有期”?(停頓)“好男兒志在四方”古代許多文人立志遠圖,報效國家或羈旅他鄉(xiāng),然而古代道路崎嶇坎坷,交通工具落后,親友之間一別多年再會難期,正所謂“歸期未有期”所以他們更重別離,因而備酒餞行,折柳相送,以詩相贈,來表達離愁別緒。所以,多數(shù)送別詩情調(diào)低沉,那麼,李白的是否也是這樣?咱們今天就賞析一首送別詩——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了解李白(引導學生回憶交流,略)。

三、誦讀與品味:

1、學生自讀體會。

2、引導學生展示。

3、誦讀語調(diào)交流。

老師:誰來點評一下這首詩的語氣?

學生1:老師,我覺得這首詩雖然是送別詩卻毫無哀傷之意。

學生2:我也有此感覺,所以讀的時候應(yīng)明快達觀一些吧。

老師:從哪里看出來的?

學生2:描寫的景物空闊遼遠,“蕭蕭班馬鳴”中的“鳴”顯出一種豪氣,而“蕭蕭”豪邁中蘊涵著凄涼。

老師:你能給大家作個示范嗎?(此生讀詩)。

老師(面向大家):讀得如何?———全班掌聲響起。

老師: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對你表示贊許?!旅嬖蹅凖R讀一遍,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來,開始。

學生3:“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

老師:好在哪里?

學生3:這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春天寫活了,寫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機。

老師:說得好!還有嗎?

學生4:“僧推月下門”中的“推”與“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說門是僧人自己關(guān)的,表現(xiàn)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則說明還有其他人但是卻能產(chǎn)生以聲襯靜的效果。

老師:有道理,認識很深刻。

學生5:老師我能舉一個非詩歌的例子嗎?

老師:當然可以。

學生5:《風雪山神廟》中“那雪下得正緊”中的“緊”字,寫出了風的緊雪的急,還烘托出當時那種緊張的氣氛。

老師(微笑):看來你是一個細心而善于思考的人啊!(面向大家)其實他們剛才所說的是動詞和形容詞,究竟還有沒有其他的詞語?下面咱們就具體品味一下這首詩的語言。請再讀一遍這首詩,找一下詩中都有哪類詞語。

學生6:名詞、也有動詞、形容詞。

學生7:還有數(shù)詞和量詞。

老師:請舉例說明。

學生7:名詞有“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馬”、“游子”,數(shù)詞和量詞有“一”、“萬”和“里”。

老師:其他的呢?

學生8:動詞有“橫”、“繞”、“征”、“揮手”。

老師:這些詞都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鐘)。

老師:大家說呢?(學生疑惑)。

老師(引導):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

學生9:他是浪漫主義詩人,是比較樂觀的人。

老師:那麼,這首詩送別詩,有沒有哀傷之意呢?

學生9:沒有。這正表現(xiàn)了李白的豁達與樂觀。

老師:所以這首詩雖為送別詩卻感而不傷這就是源于李白的達觀的高貴品格。

老師:那些動詞呢?大家認為哪些更好?

學生:“橫”、“繞”

老師:好在哪里?——(學生疑惑)。

老師(引導):首先要看這兩個動詞前后分別連接的是什么詞。比如說“橫”,前后連結(jié)的是名詞,綜合考慮,然后再跟“繞”的運用對比。

學生10:“白水繞東城”,水是動的,那應(yīng)該是“繞”把水的動態(tài)寫出來了吧。

老師:說得很好,“橫”呢?

學生8:“橫”描繪出了山的靜態(tài)。

老師:動靜結(jié)合,相得益彰。

學生11:老師,這樣看來,“一”和“萬里”也應(yīng)綜合考慮了。也就是說在此一別就是萬里,有一種惜別之情,而“斑馬”又增強了這種感情。

老師:對。大家的發(fā)言很精彩。著首詩在同學們的積極探討下越來越清晰了,所以我們通過品味詩歌語言,就能夠了解詩人,就能與他們進行時空對話。其實這里所說的名詞就是詩歌中所說的意象,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意象語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經(jīng)體會到,它首先是客觀物象,其次還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實還有一類語言叫做情感語言,如“鴻雁不堪愁里聽”、“萬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還有常出現(xiàn)的獨“斷人腸”等,就直接蘊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詞,如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等,我們就稱他為特定詞語。鑒賞詩歌時,我們都應(yīng)該認真品味。

客觀物象。

意象語言。

寄予情感。

情感語言如:其他詩歌中的“愁”、

點撥與展示:思想情感“悲”、“獨”等。

動詞,如:這里的“繞”、“橫”。

特定詞語數(shù)量詞,如:“一”、“萬里”。

形容詞,如:蕭蕭。

老師:那么,這首詩的表現(xiàn)手法能否體會出來?

學生7:用了較多的意象,應(yīng)是借景抒情吧。

老師:對,那么誰能夠從表現(xiàn)手法思想情感上對這首詩總結(jié)一下呢?

學生2:這首詩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老師(點拔):借什么景呢?也應(yīng)具體說出來。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馬”表達了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然而詩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麗給人以感而不傷之意,表現(xiàn)出李白的達觀的高貴品格。

老師:下面就請同學們從品味語言入手去鑒賞下面一首送別詩———《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以表現(xiàn)手法和思想內(nèi)容為重點。(以下首先學生自己品味,然后學生交流、展示,老師點撥、總結(jié)。)。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150936.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