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山西省導游詞篇一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南邊緣,東與陵川縣接壤,西與沁水縣毗鄰,南連晉城市澤州縣,北靠長治,長子兩縣。東西長41.2公里,南北寬37公里。轄3個辦事處,7個鎮(zhèn),15個鄉(xiāng),17個居委會,465個行政村,692個自然村??側丝?7.8萬人。春秋時稱泫氏,戰(zhàn)國時為長平,初屬韓,后屬越。長平之戰(zhàn)后秦置高都縣。兩漢至兩晉均為泫氏縣。北魏和平五年(464)改泫氏縣為元氏縣。永安二年(529年)改置建州,設長平郡,領泫氏、高平二縣,高平之名始于此。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改高平縣為平高縣。北齊末又改為高平,泫氏縣并入。唐武德元年(6)于長平置蓋州(今高平米山鎮(zhèn)),貞觀元年(627)廢。
之后,高平歸屬屢變,縣名無改。1943年曾將高平東南部劃陵高縣,抗占勝利后仍歸屬高平。1958年,高平并入晉城縣,1961年恢復高平縣。1993年5月撒銷高平縣,設立高平市;轄區(qū)不變。1994年初,撒銷城關鎮(zhèn),分設東城區(qū)、北城區(qū)、南城區(qū)3個街道辦事處。高平市的版圖接近正方形,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狀如簸箕,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點為市境東北與長治縣交界的金泉山,海拔1391.1米;最低處為河西鎮(zhèn)杜村,海拔800米。境內大小河流30余條,流域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丹河、許河、大東倉河、小東倉河、東大河、永錄河等6條。地表水年平均流量3888萬立方米,地下水1.49億立方米。
全市屬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9.8℃,年平均無霜期為177天,年平均降水量為607.3毫米。全市土地總面積148.7萬畝,其中耕地58.65萬畝,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坩土、鋁土、硫磺、石灰石等。含煤面積271平方公里,地質儲量約為161億噸,已探明儲量30億噸。鐵礦儲量約1.8億噸,多為“雞窩礦”,適于手工開采。硫磺儲量約為5.5億噸。工業(yè)支柱產業(yè)有:煤炭、冶煉、化工、食品、建材,主要工業(yè)產品有:煤、生鐵、水泥、鐵礦石、鑄鐵管、化肥,變壓器,糠醛,緊固件,棉布、家具、飲料、合成氨、農用掛車,工業(yè)鏈條、散熱器、花崗巖板材等。全市完成工業(yè)增加值8.54億元。
黃梨飲料等名牌產品暢銷全國。農業(yè)高平市是國家級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瘦肉型豬生產基地。支柱產業(yè)有:種植、養(yǎng)殖、林果、蔬菜等,主要農產品有:玉米、小麥、蘋果、黃梨、高梁、谷子、大豆、薯類等。19,農業(yè)增加值為3.05億元,糧食總產20.2萬噸,農民人均收入2451元。財政金融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2.8億元,財政收入1.5億元,城鄉(xiāng)儲畜存款余額21.7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5.45億元。商業(yè)199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5億元,農業(yè)生產資料銷售額964萬元,集市貿易成交額1.39億元,國合商業(yè)銷售額2.9億元,全市有大中型集貿市場6個。
山西省導游詞篇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
首先出現在我們眼前的谷中第一景--天橋。請朝左前方看,一塊峭立橫空而出的巨石,有如懸在半空中的一座橋,這就是"天橋"。這里古稱"仙人盤",曾經是廬山大林寺歷代的大和尚們悟道參禪的好地方。大家向下看,這里兩邊崖壁橫空相互對峙,與谷底相對高度達六十多米。相傳元代末期,吳王朱元璋和南漢陳友諒的軍隊大戰(zhàn)于鄱陽湖時,敗逃到此,在前臨深壑,后有追兵的緊急關頭,只見天空中金光閃爍,一條金龍自天而降,變成了一座橋。朱元璋順勢策馬奔過,飛奔而至的陳友諒,坐騎都尸體撞上朱元璋的馬尾馬了,忽然一個驚天霹靂,雷迅捷隆隆,天昏是暗,出現一道灼眼的藍光將石橋擊斷。剎那間龍變的橋消失了,橋斷后,云散日出,仍然是雙崖對峙的絕澗。
歡迎大家來太原旅游!在游覽太原的景點名勝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的太原和歷史上的太原。
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轄3縣1市6區(qū),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區(qū)16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80萬,其中市區(qū)人口160多萬。太原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qū)劈為兩半。而5座風格迥異的大橋又將東西兩岸緊緊連在一起。市內高樓商廈比肩聳立,綠地公園散落有致,草坪樹帶隨街延伸,盡顯壯觀的現代都市氣派。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guī)范,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如建設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陽路、新建路、桃園路、濱河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澤大街、府東府西街、雙塔東西街、勝利街、西礦街、學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城周四郊,綠野平疇河渠交錯,地肥水美物產豐饒。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四海享譽的名產。晉祠、天龍山、崛圍咽山等景觀雄奇壯麗,各具風采。因此,古來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歷史的古城。傳說太原這塊地方屬于堯帝的子孫所受封的唐國,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稱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兒子這一代,改國號為晉。但當時晉國的中心在今天的晉南冀城一帶,直到公元前6世紀初晉國的勢力才擴展到太原一帶。太原古稱晉陽,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初,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筑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當今天太原市晉源鎮(zhèn)的古城營村。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yè)。
公元前453年,掌握晉國大權的智伯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趙憑借晉陽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難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發(fā)現晉水從龍山那邊流來繞城而過,便想出水攻之計,遂掘渠引晉水欲灌晉陽,這便是晉桐智伯渠的來歷。趙襄子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里應外合,共滅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晉國之地悉為趙、韓、魏三卿所占,史稱“三家分晉”,因有“三晉”之說。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趙、韓、魏三者的諸侯國地位,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的三強,而趙國的都城就是晉陽。晉陽作為趙國首都歷17年,公元前386年趙遷都河北邯鄲。但趙氏在晉陽的基業(yè)已逾百年。
戰(zhàn)國后期,秦國屢敗趙國,隨之在晉陽一帶置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需要說明的是,太原本義為廣闊的平原,戰(zhàn)國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帶,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為行政名稱固定下來。從此,太原即指古之晉陽,晉陽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漢朝太原為北方重鎮(zhèn),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晉陽置并州刺使部,統(tǒng)領太原、上黨等六郡。從此太原又稱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東西兩道山脈之間,兩山平行謂之并。
文峰公園受人喜愛,不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正處于"半村半廓"的濠河東南風景區(qū),而且它本身造園藝術具有魅力,故而能吸引四方游人,給人以美的享受。
西晉末年,并州刺使劉琨為了防御匈奴的侵襲,擴筑晉陽城,使之成為城墻高13米,周長14公里的大城市。東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亂,太原先后被后趙、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萬大軍攻人晉陽,復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較長時間的休養(yǎng)生息,并且成為北魏南下河南、東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權臣高歡于532年在太原設大丞相府,并營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晉陽宮,太原被稱為“別都”。高歡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齊后,雖定都于郵城(河北臨漳),但對其發(fā)跡之地太原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建。在27年間建起大明宮,興修12院,其輝煌壯麗程度遠遠超過首都郵城。高洋還在太原西山鑿佛龕、雕佛像、建佛寺,在晉水源頭修魚沼飛梁。太原面貌為之一新。
太原的黃金時代是隋唐兩朝。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fā)樣之地”,稱帝后在太原大興土木。先在北齊晉陽宮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邊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倉城,接著又建造了第二座晉陽宮。在此同時,隋場帝還征調數十萬民工開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師長安和寧武管涔山避暑行轅汾陽宮的兩條馳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前方就是中國最長的高等級公路隧道——雁門關隧道。車過雁門關隧道,我們的眼前豁然開朗,這里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代縣。短短5分鐘,我們已經從塞外駛入了塞內,這在昭君出塞和文姬歸漢那個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隋朝短暫,很快被唐朝取代。而興唐的李淵父子便是從太原開基立業(yè)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李淵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師晉陽,當年11月便攻人長安,建立唐王朝。太原這段特殊歷史使它擁有僅次于長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復為“北都”。太原城也隨之大大擴展。據新舊《唐書》記載,唐代晉陽已經成為橫跨汾河兩岸、由三座城池聯接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稱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長21公里,內里包括宮城、大明城、新城、倉城四座小城,把北齊和隋代的.宮殿全部囊括進來。東城在汾河東岸,為貞觀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東城內井水苦澀,難以飲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晉渠”,將晉水從西城外架槽引入東城。東西兩城之間,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聯諜”的中城,把東西兩城連為一體,故又稱“連城”,是則天武后時并州長史崔神慶主持興建。晉陽三城,雖各有城池,又渾然一體,共有城門24道,進退攻守彼此呼應,互為依托,風格獨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亂,名城晉陽也幾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隨后繼為后晉、后漢、北漢的“國都”,這里的動靜治亂直接影響到北國與中原。從北齊高洋父子,隋朝楊廣,唐朝李淵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晉石敬塘、后漢劉知遠)及北漢的劉祟,這一個個所謂“真龍?zhí)熳印倍际菑奶鸺見Z取天下。太原可以說是藏“龍”臥“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單考單招類別(包括保送生、運動訓練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非通用語、職教師資、特殊教育、技校單招、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單招、一級以上高水平運動員)考生也同時進行網上報名,該類信息作為院校組織考試錄取的基礎信息。
晉陽城易守難攻。宋王朝建立已數十年,但晉陽仍在北漢劉氏手中,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圍城攻打近半年,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晉陽。宋太宗一則仇視晉陽軍民的頑強抵抗,二則懼怕別人再踞晉陽成“龍”,便下令焚毀晉陽城,并引汾水、晉水淹灌廢墟,進而使歷時1400多年的晉陽古城毀于水火。流離失所的城中百姓紛紛外遷,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東岸的唐明鎮(zhèn)。
具有千年歷史的"百姓鎮(zhèn)"--中山鎮(zhèn),又名武所,是古代屯兵的重鎮(zhèn)。該鎮(zhèn)位于武平縣西南部,距縣城11公里,205國道擦邊而過。全鎮(zhèn)11個行政村,2萬人口,土地總面積190.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8萬畝,林地面積19萬畝。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無霜期長。
山西省導游詞篇三
漢代的雁門,更是風云多變。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驅晉陽(太原)。為此,公元前2,劉邦親率三十多萬大軍,抵達平城(山西大同),抗擊匈奴??上В恍倥糜嬚T入,困于平城白登山達七日之久,最后用重金財物賄賂了單于閼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脫。漢武帝繼位后,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著手反擊。漢朝名將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云中太守時,先后與匈奴交戰(zhàn)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一次,他出雁門,兵敗被俘。在敵軍兩馬之間的網兜里,他表面佯死躺下,心里卻在等待機會。突然,他騰躍而起,將一胡兵推下馬去,立即奪馬取弓策馬南馳數十里,復收余軍,殺退追兵,安全脫險。正是由于漢武帝時期創(chuàng)建了強悍的騎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護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換來了以后同匈奴的和睦相處。漢元帝時,有膽有識的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前簇后擁,浩浩蕩蕩,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后,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可惜,到了唐代,雁門古塞“胡”漢相爭,群雄逐鹿,戰(zhàn)事連綿。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貴為代州都督,鎮(zhèn)守雁門。據說,突厥進犯云州時,薛仁貴曾率兵出擊。陣前,突厥人喝問:唐將是誰?唐兵答曰:薛仁貴。突厥人以為薛仁貴早死而不信。仁貴脫盔示面,突厥驚視失色,引兵而還。唐末五代,契丹(遼國)崛起于北方,危及內地。后晉石敬瑭向遼國自稱“兒皇帝”,割燕云十六州與契丹。從此,在山西北部,雁門山就成為了后晉和契丹的分界線,雁門關也成為了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相對峙的前沿陣地。
山西省導游詞篇四
龍泉寺:參觀了金閣寺,我們乘車向臺懷鎮(zhèn)方向下行約10公里,便進入一道東西走向的溝峪,名叫東溝,著名的龍泉寺便位于溝北的山嶺下,離臺懷鎮(zhèn)約5公里。龍泉寺之名源于寺東側這眼泉水。泉亭下這股山泉清澈晶瑩,味道甘爽。傳說很久以前九龍作惡,文殊菩薩施行佛法把它們壓在附近這九道山嶺之下,在這眼泉水底部還可看到九條小龍的影子,所以被命名為龍泉。泉旁古剎便取名龍泉寺。龍泉寺位于中臺頂腳下,九道嶺拱抱,從山形地貌看去,像有九龍齊頭并身會飲于龍泉,因此人稱這里為九龍岡。
龍泉寺創(chuàng)建于宋代,明代重修,清末至民國初年重建。全寺占地15900平方米,共有各種殿堂僧舍160余間,坐北面南,并排三處大院。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藝術瑰寶。影壁和牌坊與東院處在一條中軸線上,由108級石板臺階相連。臺階底部這道照壁,正中所嵌這組漢白玉石雕,可以看作五臺山主要寺廟的微縮示意圖,中心這個葫蘆形寶塔代表臺懷中心的大白塔;中下端所雕大殿則是中臺頂的演教寺;西北角殿外一人在叩頭,代表佛母洞;東南側這一山洞,洞中有坐像,標志觀音洞,供有彌勒佛的樓閣代表棲賢寺。這組石雕,刻工精細,構圖巧妙,堪稱一絕。而臺階上面這座三門四柱牌坊更為精致壯觀,全部用漢白玉石雕造而成,前后垂檐和三門拱券,都采用鏤空雕法,玲瓏剔透,整個牌樓雕滿飛龍、花梁、紙扇、寶鏡、書筆、塵撣、玉壺等多種圖案,形象逼真。這座民國年間用10年工夫雕成的牌坊是近代雕刻藝術的稀世之寶。牌坊后面的東大院前后兩進,有天王殿、觀音殿、大佛殿等建筑。
中院也叫塔院,龍泉寺三寶之三的墓塔就位于中院的祖師殿前。這是為清末民初五臺山高僧普濟所修的墓塔,通體全用漢白玉石做成,造型和雕工均十分精美。塔下方臺6.4米見方,高1.5米,上邊和下邊各雕一圈蓮花瓣,四角有四位大力士托塔金剛,臺基中間內槽的坐佛小像為110尊。墓塔底座為八角須彌座,每角又各雕一力士像,寶壺形塔肚設四塞,各刻一尊彌勒佛像,這是因為普濟生前自稱彌勒轉世,所以弟子特刻彌勒像。塔腹上面這八角飛檐,配以斗拱,宛若傘蓋,既蔭被四佛,又美觀大方。頂覆圓盤上原安銅頂,現已不復存在。西院也有一座石塔,為南山寺第二代當家和尚的墓塔。此外,龍泉寺西北0.5公里左右那座名塔,叫令公塔。相傳楊業(yè)戰(zhàn)死后,其子五郎收其遺骨葬于塔下。
南山寺:從龍泉寺出來向東望去,我們可以看見一處宏大的殿宇群高掛于對面山坡,這便是著名的南山寺。驅車幾分鐘,東行北折再東過清水河不遠就到達了南山寺腳下。南山寺北距臺懷約2公里,依山勢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窯房300余間,占地6公頃,規(guī)模之大在五臺山首屈一指,而且懸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偉氣勢。南山寺整個建筑群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上三層叫做佑國寺,中間一層稱作善德堂。該寺創(chuàng)建于元代,當時叫“大萬圣佑國寺”。清光緒年間再行修建,稱為極樂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濟和尚募得巨資,將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體,稱為南山寺,連續(xù)施工23年,終于形成今天的規(guī)模。
各種花草樹木,雕工純熟。憑欄遠望,清水河谷的風光,中臺、北臺、南臺的雄姿可盡收眼底。
山西省導游詞篇五
地處三晉腹地的平遙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我國現僅存的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研討會在平遙召開,會議首推平遙作為申報聯合國人類遺產項目的第一個古城,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查后把平遙古城正式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從此,這座小城名聲遠揚,慕名而來的海內外游客絡繹不絕。利用行車間隙我把平遙城的歷史沿革作個簡要介紹。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據出土文物考證,遠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那里繁衍生息。有史以來,建置沿革屢經變遷。最早稱為古陶,是堯帝的封地;西周時名為京陵城,京陵二字作為地名一向沿用至今,是平遙城的前身;北魏時改名為平遙縣,并把縣治遷到那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那里曾有過它的繁華,也曾多次遭受戰(zhàn)火的破壞?,F存的城墻是明代洪武年間,即1370年修建的。明清以來經多次維修,使古城墻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作為世界級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她留給我們的主要遺產有:古樸典雅、勝景迷人的鎮(zhèn)國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雙林寺;雄偉壯觀的古城墻;聞名全國的中國第一票號日昇昌舊址;以及明清一條街上的古寺廟、古市樓、古店鋪和古代民宅。
首先我們要參觀的是鎮(zhèn)國寺。
鎮(zhèn)園寺:位于平遙縣城東北郝洞村的鎮(zhèn)國寺,創(chuàng)立于五代北漢時期,原名京城寺。明朝時改稱鎮(zhèn)國寺。1988年被國務院批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整座寺院坐北朝南,兩進院落,中軸線上有天王殿、萬佛殿、三佛樓,天王殿兩側配有鐘樓和鼓樓。一進院東西廊有碑亭、三靈侯、二郎殿、財福神和土地各殿。二進院東西有觀音殿、地藏殿等。
處于寺廟最前端的天王殿,是元代建筑。進入殿內,可參謁佛國護法神將四大天王:南方增長天王,手執(zhí)清風劍,氣勢磅礴;東方持國天王,眉清目秀,慈善溫和,懷抱琵琶;西方廣目天王,臂纏長蛇,泰然自若;北方多聞天王,手執(zhí)寶傘,氣貫長虹。四大天王很受民間歡迎,因為它們代表風、調、雨、順,象征著五谷豐登,天下太平。出了天王殿,鐘樓鼓樓相互對峙,鐘樓上有金代皇統(tǒng)五年鑄造的鐵鐘一口,形制古雅,工藝別致,并且鐘聲洪亮。據說在當年沒有汽車火車的時候,鎮(zhèn)國寺的鐘聲能傳到30里外的平遙城內,算得上是一件珍稀之物了。
朋友們,接下來要參觀的是居于前院中央的萬佛殿,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之一,堪稱千年瑰寶。這座殿宇造型獨特,平面近似正方形,屋頂龐大,出據深遠,但由于屋角反翹,使沉重龐大的屋頂呈現出輕巧活潑的建筑藝術形象,整個外觀給人一種雄偉壯觀、氣勢非凡的感覺,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筑家在建筑科學方面的非凡技能。在殿內,共有彩塑11尊。
中央是佛壇,主保釋迎牟尼形體高大,坐在須彌座上,表現出安逸慈祥、和顏悅目的神態(tài)。旁邊站立的是迦葉和阿南二____,阿南身著僧衣,一副出家人打扮,他顯得聰明、慈善,是一位才氣橫溢的青壯年形象;另一側的迦葉看上去是一位飽經風霜、含辛茹苦的老人,因為他從小出家、一生勤勉求進,苦修一世,歷盡艱辛。前面分別是兩尊菩薩和供養(yǎng)菩薩。兩菩薩衣冠緊扣、面額豐滿,顯得十分文雅嫻靜,儼然一副貴婦人形象。兩供養(yǎng)菩薩體形豐滿,線條優(yōu)美,體現出少女特有的嬌柔之美。在菩薩的前面是兩天王和兩供養(yǎng)童子。
兩天王手執(zhí)兵器,頭載盔甲,是典型的唐代武士形象風采;兩供養(yǎng)童子身體瘦弱、衣著儉樸,一副天真善良的農家少女形象。這11尊塑像雖是宗教神化的偶像,但卻是按照當時社會的等級制度,加以形象塑造的。這些塑像是我國寺廟中現存的五代時期的惟一作品,堪稱稀世珍品,在我國雕塑史上占有重要一頁。
朋友們,寺內還有更為精彩的去處,那就是三佛樓、地藏殿、土地殿。各位請隨我一一參觀。
這座三佛樓創(chuàng)立于明代,主像有三尊,分別是法自佛、報自佛、應自佛。這些佛像自然大方、造型優(yōu)美。大家再請看兩墻上的壁畫,畫的是釋迎牟尼的生平八相圖,集山水花鳥、人物于一體,描繪了釋迦牟尼的一生。
位于后院西側的地藏殿,俗稱閻王殿,建于明代,主像為地藏王菩薩,四周為十殿閻王,六位判官、牛頭、馬面立于地上,這些塑像有的怒不可遏,有的文質彬彬,有的慈祥和藹。再看這墻上的14幅壁畫,集繪畫、書法于一體,描述了不善之徒被受刑制裁的場面,其慘狀目不忍睹。這些情節(jié)表現的是懲惡揚善的哲理,但在封建社會里,勞動人民處在社會的最下層,有冤無處申,有苦無處訴,僅有把期望寄托在來世,正如這幅對聯所寫:
陽世奸雄欺天害理由直汝,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強烈地表現著懲惡揚善的愿望和人生哲理。
各位朋友請看土地殿正中的這一坐像,不用說大家也能猜得出他是土地爺了,他看上去和藹慈祥,佛經中說它是山川郊社之神,他的兩側分別侍立著金童和玉女,手中各自拿著印璽和印盒,一副叫順服侍土地的形象。
觀賞完這幾座主要的殿宇后,我們要回到前院,再去看看前院兩側的碑廊。那里共保存著歷代石碑20余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半截碑。由于該碑上下左右都有殘缺,所以名為半截碑,以殘碑的寬厚度估量,原碑十分高大。此碑資料與鎮(zhèn)國寺無關,原先在鎮(zhèn)國寺竣工時,在寺的附近撿回這塊碑,想做碑座,結果發(fā)現書法甚佳,秀潤蒼勁,當時沒舍得毀掉,才得以幸存下來。經考證,這塊碑是北漢主劉崇之孫劉繼欽的墓志銘碑,文物價值相當高。
朋友們是否注意到這棵古老的槐樹,大家猜猜它的樹齡是多少呢這棵名為龍槐的樹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據嘉慶《龍槐記》碑中記載,有了這座寺廟就有了這棵樹,它長得高不盈丈,樹身已滿是裂縫,彎彎曲曲,枝干錯綜盤結,無頭無尾,看上去張牙舞爪,騰云駕霧,也是寺內的一大奇觀。
從寺門向寺內遠望,雜樹交蔭,綠葉蓬松,環(huán)境優(yōu)美,饒有古趣。
平遙城墻:從鎮(zhèn)國寺出發(fā),約半個小時,我們便來到了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古城。
女士們、先生們,前方那高聳的磚墻就是平遙城墻。據史書記載,西周宣王時,平遙舊城狹小低矮,大將尹吉甫駐兵于此,出于軍事防御的需要,筑西北兩面城墻;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擴建為磚石城墻。以后歷代多次修補,基本上建成為現存規(guī)模。但在日偽統(tǒng)治時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1980年國家撥出很多經費動工復修,使平遙城墻重現昔日光彩。
平遙古城素有龜城之稱,寓意為吉祥、長壽、青春永駐、金湯永固。據傳說,城池南門為____,門外的兩眼水井象征著龜的雙眼;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池東西有四座甕城,兩兩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和下東門,前三門的外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的三條腿,惟有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向東而開,據說是古人建城時惟恐烏龜爬走,于是將其左腿使勁拉直,井用繩索緊捆在麓臺塔上。城墻的四周,本來還有護城河,并設有吊橋,在古代戰(zhàn)亂的日子里,這的確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防線。
我們首先進來的是下東門甕城,它是為保衛(wèi)城門而設立的。那里地方狹小,四周有高墻圍護,即使敵人攻入甕城也只能進來少數,并且立即陷入包圍之中,成為甕中之鱉。大家再請看,甕城里還有一個建筑考究而小巧的院落,這是小關帝廟。把關帝廟修進甕城里,此乃平遙人的獨創(chuàng)。
請朋友們隨我上城墻參觀,領略古城風貌。城墻周長共6157米,高度為610米不等,墻身內是素土,外包磚石,頂鋪磚面,在這上頭可并行兩輛馬車,寬闊而堅實。
朋友們也許會問城墻上兩邊各有一道短墻是用來干什么的它叫女兒墻,起保護作用。我們看出兩邊的女兒墻并不一樣,向外的女兒墻修筑了垛口,垛口上留著供了望和射擊使用的小孔,是出于實戰(zhàn)的需要。
大家很容易看到城墻每隔一段,就有一個向外突出的部分,這叫做墩臺,它的作用何在呢大家猜對了,肯定是保護城墻的。我們明白,古代攻城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弩機,守城的土兵輕易不敢探出身去,這樣使得城墻腳下變成防御的死角,為改變這種劣勢,在墩臺上組成一個強有力的射擊網,從而大大增強了防衛(wèi)本事。城墻上共建有72座敵樓,3000個垛口,據說是象征圣人孔夫子的三千____七十二賢人。
這座堅如磐石的古城,在古代起過抵御外敵的作用。如在清末,曾把搶劫商號,騷擾民宅的清軍拒之于城門外,使平遙免遭其害。在抗戰(zhàn)時期,城墻為擋住氣焰囂張的日寇作出了特殊貢獻。
另外,在洪災到來時,可抵擋滔滔洪水,使城內居民安然無恙。平遙古城,不僅僅以古老完好的城墻聞名于世,并且古寺廟、古市樓、古街道、古店鋪、古民宅,薈集一城,構成了一個宏偉壯觀的古文物建筑群。聞名于世的平遙八景吸引著無數游客,這八景是:金井市樓、賀蘭仙橋、鳳凰棲臺、河橋野望、源池泉涌、麓臺疊翠、瀴溪晚照、超山曉月。另有民間神話傳說的古城八寶,也很有情趣,即:市樓金井內的金馬駒、賀蘭仙橋下的金蛤蟆、清虛仙跡中的透靈碑、鳳凰棲臺下的金龜子、鸚鵡巷內的鸚鵡石、文廟大成殿的杞木梁、木楔柱和九連鐘。
接下來,我們將參觀城內幾處重要的景點。
清虛觀:古城內的主要街道有南北大街、東西大街、政府街和城隍廟街,清虛觀就坐落在東大街的路北方向。那里此刻是縣文物局所在地,原是一座道觀。門前這座木牌樓造型巧妙,偌大的樓頂全由兩根立柱、四根斜柱支撐。在那里保存著一批有價值的文物,古碑很多,其中元代一通碑,正面用蒙文,反面用漢語譯文,結尾處用屬相紀年法記錄時間,據專家考證,這通碑和陜西重陽萬壽宮保存的著名八思巴文碑如出一轍,據推測碑上的蒙文很可能就是八思巴文,很有史料價值。
朋友們,前面不遠處就是著名的日異昌票號的舊址了,我們一同前往參觀。
中國票號博物館:請大家看這座面寬五間的大屋,這便是有天下第一號美稱的日昇昌票號的鋪面,那里現已辟為中國票號博物館,我們能夠想象當年那里人來車往、熙熙攘攘的場面。朋友們可能很想明白票號究竟是什么票號就是以前的錢莊、銀號,在我國銀行沒有出現以前,票號幾乎控制著全國的金融業(yè)。票號是隨著明后期資本主義萌芽而產生的,主要經營匯兌、存款、放款、代官府解糧錢、收捐稅等的金融機構。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中曾說那里是中國銀行的鄉(xiāng)下祖父。清朝時交通不方便,商人們來回押運金銀既麻煩,又不保險。道光四年,原平遙西裕成顏料莊經理雷履泰就把顏料行改組成經營匯兌業(yè)務的商行,取如日初升,繁榮昌盛之意,定名為日昇昌,從此揭開了我國金融史上嶄新的一頁。
大家或許已經發(fā)現,這個門很異常,為什么要做這么多層次分明的門坎呢對了,就是為安全起見,層層防御!
請先進左邊這間鋪面,這個梯子是直接通往樓上的,大家或許會想象當年樓上必須存放著很多的金銀財寶,這個疑問到了里間就能夠得到回答。正加大家所見,這間屋子除了擺放著一箱假銀子,看來并沒什么異常的地方。那么金庫到底會在哪兒呢噢,對了!這兒有一個灰坑,把蓋打開之后,那里便是金庫!有人會問,這么小的地方,似乎與日昇昌的赫赫大名不相稱吧您說對了,那里只是個小金庫,大庫在什么地方,至今仍是個謎。
各位朋友,我們進前院參觀。這左右兩邊是信房和帳房,都是日昇昌的重要機構。此刻請隨我進信房,大家請注意觀察,這個大印和別的印章有什么區(qū)別呢對了,它是由10個大小不一樣的小塊組成的,這10個小部分分別是由不一樣的股東掌握,要想取錢,必須拿上有完整的股東印章的匯票才能領上,也能夠說,這是種股份制的經營方式。
這是過廳,大家請看這幅對聯:日麗中天萬寶精華同耀彩,州防福地八方輻揍獨居奇。上下聯中巧妙嵌入日、昇二字,緊扣票號名稱,確是一幅妙聯。
那里是接待賓客的場所,就是在這小小的客廳,當年的商號精英們運籌帷幄,包攬清王朝的銀錢匯兌,謀劃著遠在千萬里之外的全國各大城市以及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的匯兌業(yè)務。著名的日昇昌,它的經營者都是德才兼?zhèn)涞木魅耸?,其中最有名的是雷履泰、毛鴻翙、程清畔和程大培?/p>
此刻請隨我到后院參觀,這左右兩邊是客房,展出的有中國票號十大名掌柜和十大財東簡介,包括當年紅極一時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和幾位女商人。對面是當年光緒皇帝所賜匯通天下四個字,意思是日昇昌的票號通行全國。
朋友們請看那里也有一副對聯:輕重權衡千金日利,中西匯兌一紙風行,橫批萬寶流泉,能夠看得出當時金融界大亨追求利欲和自滿自足的心態(tài)。再請看通往東跨院的這座小門樓,門樓并不奇特,值得注意的是上頭的這塊匾額,匾上大書數飛二字,署名是傅山。
日昇昌資金雄厚,信譽卓著,其他票號都難與匹敵競爭,這種局面一向維持到清末,雷履泰死后,日昇昌的競爭力日漸衰退,票號霸主地位隨之失去,繼而銷聲匿跡了。
朋友們,接下來請隨我到明清一條街上瀏覽那里的風光。
明清一條街:那里是古城東西大街和南大街的交界處,向南走就是享有明清一條街之稱的南大街。
前面不遠處的路北有一座過街樓,因樓南有井,水色如金,故稱金井市樓。創(chuàng)立年代無從考證,現存建筑是清代遺物。請看樓頂上彩色琉璃瓦拼出的壽字十分醒目,從樓南還可看到樓頂另一面拼出的雙喜字。二樓上還有平座,供人們登臨參觀。市樓以其雄姿壯觀、造型華麗,被譽為該縣八景之一。它和城墻一樣,已成為平遙古城的象征。清代詩人趙謙得登樓云:縱目攬山秀于東南,提清流于西北,仰觀煙云之變幻,俯臨城市之繁華。
在市樓的南側有個金井,傳說井里有一只金蟾,是鎮(zhèn)樓之寶,并且還能保佑平遙風調雨順,不受蟲災侵擾。有一年,突然來了兩個南方人,用法術引出了鸚哥巷里的金鸚鵡,然后讓鸚鵡下井叼走了金蟾。據說從此以后,平遙的風水就不那么好了。其實這是沒有根據的。
朋友們,這條街基本堅持了明清風格。街面不寬,但路旁店鋪林立,房屋大多也是磚木結構的屋子,我們能夠想象當年的平遙城多么繁華,鋪面林立,結構井然有序,與平遙商人精明強干的美譽交相輝映。
朋友們請進這個店內。那里出售的都是推光漆器。平遙漆器是久負盛名的傳統(tǒng)名牌產品。它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商朝,春秋戰(zhàn)國時已具雛形,到漢唐時基本構成了地方特色,明清時發(fā)展到鼎盛時期,產品風靡三晉大地,并開始出口。推光漆器不但畫面立體效果強,并且具有防潮防熱階性能,是漆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此外,平遙牛肉也是全國名產之一一刀拉開,一陣陣香味撲鼻而來,品嘗一口,鮮嫩的肉絲綿軟,既沒有半點的牛腥味,也沒有絲毫的油膩氣,僅有滿口令人回味無窮的濃香。平遙還有許多花樣繁多的小吃,碗脫子就因受過慈禧褒獎而享有盛譽。
朋友們,接下來參觀的是文廟大成殿。
文廟大成殿:文廟,即孔廟,坐落在城隍廟街南側,它由三組建筑組合而成,中為文廟,左為東學,右為西學。廟前是東西南三座牌坊,廟內為四進院落,根靈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整個文廟占地面積8240平方米,建筑面積是2766平方米。其中大成殿是整個全廟的主體建筑,此刻請一同前往參觀。
大成殿,坐落在一個方形的高臺基上,殿宇高大,氣勢雄偉,是一座單檐歇山頂古建筑。大成殿的始建年代已無法考證,從背椽下的題記可知其重建的年代是公元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各地,文廟遍布,但像大成殿這樣的早期實物大多已不復存在了,所以它是考證我國宋金時期文廟建筑格局的重要實物資料。如今,這一古建筑已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成殿也為平遙縣這座歷史文化古城添色不少。
平遙古城,不僅僅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并且歷代人才輩出。有著名史學家孫盛,以映雪讀書流傳千古的名人孫康,還有著名畫家李琦,著名歌唱家郭蘭英也出生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所以說,平遙古城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
朋友們,對平遙古城區(qū)的參觀到此就結束了。
女士們、先生們,古老而美麗的平遙城即將遠去,愿平遙之行給您留下完美的回憶。多謝各位朋友,祝歸途愉快!
山西省導游詞篇六
陽曲縣地處山西省中部、忻定盆地與太原盆地這之間,南距汴城太原23公里,北接忻州市,東連盂縣、壽陽縣,西與靜樂縣和古交市接壤,區(qū)位優(yōu)勢得天獨厚。全縣轄4鎮(zhèn)11鄉(xiāng),245個村委,424個自然村,總面積2060平方公里,總人口14萬。陽曲縣建于西漢,因“河(滹沱河)千里一曲,曲當其陽”而得名。
公元982年,陽曲已不山西省治、太原府治所在,故歷史上有“山西首邑”之稱。資源充足。境內擁有耕地50萬畝,牧坡108畝,有全國六大人工草場之一的陽曲縣萬畝示范草場。森林面積159.5萬畝,地下水資源儲量豐富,水質優(yōu)良,土地、農、林、牧綜合開發(fā)前景廣闊。地下蘊藏白云巖、石灰石、赤鐵礦、花崗巖、石膏、鋁釩土、石英石、石英砂、鉀長石、煤等礦物質儲量大,極富開采價值。
特產豐富。陽曲縣屬暖溫大陸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農產品以玉米、谷子、葵花豆類、山藥蛋、油料等為主產。近年來全縣大力實施“兩高一優(yōu)”農業(yè)有旱作,糧食產量連年超億斤。谷子質量高、數量大,久負盛名,年產量達1500余萬斤,此外,還盛產蘋果、酥梨、花椒、核桃、仁用杏等干鮮果品和無公害蔬菜年產量達6000余萬斤。二次滅菌奶填補了山西的空白,暢銷省城市場。山杏、山桃、黃芩、柴胡、串地龍、山棗、蘑菇、木耳、野菜等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A設施完善,水、電、氣、暖配套完備。
交通發(fā)達,體系完整,108國誕、大運公路、原太高速公路、北同薄鐵路縱貫境南北,盂陽公路橫穿縣境工業(yè)東西,鄉(xiāng)鎮(zhèn)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連續(xù)五年榮獲省、市“義務修路先進縣”稱號。電力設施完備,華北電網縱貫縣境,設有1座11萬伏變電站,網電設施齊全。通訊系統(tǒng)先進,已開通7000門程控電話、移動電話和傳真,可直通國內外。
教育、文化、旅游醫(yī)療、廣播電視等公事業(yè)發(fā)展迅速。結合小城鎮(zhèn)建設的省級泥屯星火技術密集區(qū)、黃寨綜合工業(yè)區(qū)、高村建材工業(yè)區(qū)、東黃水和凌井店農產品加工二業(yè)區(qū)已具雛形。金屬冶煉加工、建材、農副產品、煤焦迅速發(fā)展,成為四大主導產業(yè),三能治金焦、漆包線、金屬鎂、水泥、銅材、鋁材等產品的市場占有份額不斷提高。隨著一批重點工業(yè)項目的實施,有效地帶動了相癢產業(yè)的發(fā)展,為陽曲縣域經濟的穩(wěn)步發(fā)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來,在歷屆縣委、縣政府和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縣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yè)呈現了持續(xù)、快速、健康的良好勢頭。
山西省導游詞篇七
山西省科學技術館位于太原迎澤西大街,占地30余畝,建筑面積13290平方米,1988年2月正式開館。下面是本站為大家?guī)淼纳轿魇】萍拣^
導游詞
,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山西省展覽館始建于1958年,是宣傳服務于山西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大展覽基地和重要窗口。 自1992年12月經省政府同意、省經貿委批準該館規(guī)劃建設山西國際博覽中心以來,他們以改革為動力,展覽為主業(yè),開發(fā)為重點,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招商招展,先后多次成功承辦了全國和全省性博覽會、展銷會、交易會等大型展覽,為推進山西改革開放、發(fā)展山西經濟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還承擔了省里組織參加的全國輝煌五年展。
三屆全國農業(yè)博覽會、全國農業(yè)十年開發(fā)成果展、全國資源及綜合利用展、全國改革開放利用外資成果展、國際化工展和昆明園藝博覽會等山西館的設計、制作和布展工作,這些展覽都榮獲了國家的*佳組織獎和*佳設計制作獎,多次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好評和表彰。他們堅持整體規(guī)劃、分步實施、滾動發(fā)展的基本原則,積極吸引國內外資金,正在為盡早建成山西國際博覽中心加緊進行各項配套設施建設。
為了發(fā)展壯大展覽事業(yè),該館堅持以展為主的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先后成立了與展覽事業(yè)相配套的廣告、攝影、展覽等經濟實體,以及石油化工、生物工程和花木園藝等企業(yè),正在探索一條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多元化經濟結構的發(fā)展路子。 全館占地面積30萬m2,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十分便利,地處太原市晉祠路一段,汾河西畔,距聞名全國的迎澤大街3公里,全國著名的晉祠游覽勝地17公里;離太原火車站8公里,太原飛機場18公里。
有一座功能比較齊全、設施比較完善、占地面積為5萬m2、建筑面積為2.6萬m2新型展覽場所,室內展場連同地下室共分3層、18個展館,可容納3×3m2國際標準展位700個;室外展場面積1.5萬m2,可提供大型機械設備的展覽展示。全館具有工藝設計、經濟管理、工程技術等各類專業(yè)技術職稱的人員55人,占在職職工總數的40%。 近幾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該館在增強整體素質、提高整體效益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和發(fā)展。1996年以來,先后榮獲了太原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合格單位、太原市安全文明模范小區(qū)等稱號。1998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西省模范單位稱號。
山西省科學技術館1988年2月建成,是面向公眾的科技活動場所,是實施科技興國戰(zhàn)略、普及科技知識、反映當代科技與經濟發(fā)展的公共科學教育設施。全館占地面積32畝,總建筑面積一萬余平方米。2700m2展廳內“探索館”和“水族館”常年向社會開放,并經常舉辦各類科普展和科技成果展,還組織省內巡回展覽。科技培訓中心常年開設計算機、職業(yè)技能和少兒文化教育培訓班。館內還設有科技電影院、聲像演播室和圖書資料室。
山西省科學技術館是開展科普教育的社會公益場所,其工作職責是舉辦科普展覽、開辦科普培訓、進行學術交流、組織科普講座及各類科普教育活動??破照褂[分常設展覽、臨時展覽、巡回展覽。常設科普展廳包括《科學奧秘探索》展覽和兒童科學樂園,常年對外開放。臨時主題科普展廳可接待大型主題展覽,巡回科普展每年要到農村、廠礦、軍營等地巡回展出。
科普培訓分為少兒培訓和計算機培訓,常年開設少兒繪畫、美術、音樂、計算機等各類培訓班。
星期日知識講座是面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進行科普宣傳的社會講堂,每周日上午9點在科技館中報告廳定期開講。20xx年1月經山西省政府決定建設山西省科學技術館。
星期六,我和爸爸開車到山西省科技館,走進大廳一看,這里可真大呀!我都不知道先從哪里看起,每個地方我都充滿了好奇,我仿佛感到了知識的大門正向我打開。
我們走進了一層,這里以“探究宇宙”、“黃土家園”、“生命故事”及“人體的奧秘”為分主題,展示人類對自然的探索及其過程中體現的智慧。在這里我學到了各種行星和生命發(fā)展的知識。
在第二層,我見到了以前的蒸汽機車和蒸汽大力士,并且還玩了滾球游戲,滾球游戲的長度可以圍成一個大圓圈,滾球主要是運用一些機械原理,加上幾個人的配合才能把球運送過去。
三層展廳主題為“走向未來”。在“走向未來”的展廳里,我看到神舟七號飛船火箭模型后異常興奮,坐上“月球車”,通過觸摸屏模擬一次駕駛飛船火箭探索太空的美妙旅程。
不知不覺到了中午,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科技館。在回家的路上,我心想,科技館里的東西真是太神奇啦!這次去參觀。我不僅玩得開心還開闊了眼界,學到了許多科學知識,我也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后研究更多的科學知識。
評語
:本文以參觀的先后順序描寫了參觀山西科技館的過程,作者不僅對每一層展廳進行了介紹,而且介紹了每層特別的項目進行了重點介紹,觀察比較細致,體會比較深刻。通過這篇文章可以看出小作者少年人生,總寫著許多夢幻般的故事;少年心中,總裝著許多神奇的向往。這一篇短小的文章,像是一葉載滿夢幻的小舟,盛裝著作者的童真、夢幻、向往和剛剛起步成熟,向著遠方進發(fā)。山西省科技館導游詞
山西省導游詞篇八
北武當山,位于山西省呂梁地區(qū)方山縣境內,古稱龍王山,又名真武山,明代修復玄天大殿后,根據非玄武不足以當之之意,更名為武當山,因位于北方,故改稱北武當山。這里既有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又有歷史久遠的人文景觀,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道教圣地。1990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道教活動場所,1994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我。
冬白”之譽,加上陡峭險峻的石階、古老恢宏的廟宇,可謂集“雄、奇、險、秀”于一體。
萬為奇異壯觀的是,千姿百態(tài)的古松和天然雕飾的怪石,如:仙人指路松、擎天探海松、鴛鴦松、龜蛇頭智、古猿望日、石豬受難……個個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峰頂建有真武廟,據古碑記載,創(chuàng)建于唐時,重修于明季,山上我個大小廟宇有道教活動,鼎盛時期在明、清兩代,每逢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三,是古廟會期,屆時香煙繚繞,游人云集。
北武當山道觀現有道人十多個,觀內存有泥塑、壁畫、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當代文人學者登臨此山,無不題詞作畫;香客游人游歷此山,無不流連忘返。
猜您感興趣:
1.山西省著名景點導游詞
2.關于山西的導游詞
3.太原名勝古跡導游詞
4.山西地理環(huán)境導游詞
5.山西王家大院導游詞
6.山西省晉祠導游詞
山西省導游詞篇九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與自然同處于一種既隔絕對立又渾然一體的矛盾狀態(tài),又因其文明的低下而無法窺探自然界的奧秘。便常以自己的思維去比附周圍的世界,于是只能簡單地把物看成是有靈的,與自己相關的生命體。對于原始人類來說自然不僅有生命,而且是巨大而神秘的,對人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和魅力,“精神在物質重量下感到壓抑,而壓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點?!庇谑亲匀怀绨荼惝a生了。當人們把動植物中個別的崇拜對象當做本族的祖先或與本族祖先有血緣關系或本族生活有根本的關聯成了其保護神的時候,又以想象重構這一崇拜對象,并當作本族的名稱標志時,就出現了圖騰崇拜。隨著農耕方式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自然崇拜逐漸被歸納為天地崇拜。人們用美妙的傳說創(chuàng)造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海諸神并賦于他們超人的能力和形象。又承定居的生活方式,出現了祖先信仰?!白嫦瘸绨菔菑娜藗冎匾暩赶祩髯诮哟_始的,陶祖和石祖的出現標志著圖騰崇拜的衰落和祖先崇拜的興起。敬神尊祖也就進而成為古代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觀念。
晉祠是奉祀晉國首任諸侯唐叔虞的祠宇,曾名唐叔虞祠、晉王祠。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說:“《山海經》曰:‘懸甕之山,晉水出焉。’今在縣之西南。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遺跡,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羈游宦子,莫不尋梁集契,用相娛慰,于晉川之中最為勝處。
高歡、高洋父子,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定晉陽為別都,并在天保年間在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北齊后主高偉,崇信佛教,于天保五年(公元569年)曾下詔把晉祠改名為大崇皇帝。
隋末,太原留守李淵與其子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廿年(公元646年)故地重游,親撰《晉祠之銘并序》大碑一通。
宋仁宗趙禎于天圣年間(1023——1031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圣母殿。重建了魚沼飛梁,祠區(qū)布局,大為改觀。元佑、紹圣年間,由善男信女募集資金,鑄靠造鐵人,筑蓮花臺以壯威儀。金大定八年,更在飛梁大東,增建獻殿,專為圣母子貢獻祭品。明萬歷年間,在獻殿前增建對越坊和鐘鼓樓。接著又在會仙橋的東面,重修了華麗的水鏡臺供演戲之用。
又由于晉祠是晉水的源頭,人們又把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視為生命之源的水及水母、水神也是和叔虞、圣母一起來祭祀,并在晉水源頭建水母樓、難老泉亭。于是晉祠又成了人們舉行地雩祭的重要場所。
民間的鬼神信仰主要來源于萬物有靈論。 秦漢時好神仙、尚方術之風興盛,人們對前代神祗作了一番整理,建立了祭禮制度,并設置了大量的神祗,將多神崇拜的方式固定下來,吸引了許多民間信仰擴充了祭祀的范圍,增加了祭祀的對象,豐富了祭祀的儀式。幾乎無神不有祠,無神不致祭。于是乎晉祠以祖先、山川崇拜為主,儒、釋、道及民間諸神為輔的完善的祭祀場所逐漸形成。晉祠也就成了從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釋迦牟尼到土地神、關帝老爺至文曲星君、英雄俠女等群“仙”會聚的地方,它們無不互棄己見,各居晉祠一隅,共享人間香火。
祠廟建筑是以精神為原動力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精神功能指人們的心理功能,它包括審美、認知、崇拜三個方面。祭祀是祠廟建筑最初的主要功能?!都朗酒吩疲骸胺布漓胫x有二,一日報功,二日修先。報功以勉力,修先以崇恩,力勉恩崇功立化通圣王之務也?!睂ψ匀簧竦募漓氤鲇趫蠊Φ男睦恚瑢ψ嫦鹊募漓刖褪切尴葓蠖髁?。而民間百姓則主要出于禳災祈愿的現實需要和對自然力的恐懼依賴的矛盾心理。古代人謝神和祈禱儀式是極形象而富于浪漫想象力的。《樂雅·釋天》:“春祭曰祠;夏祭曰;秋祭曰嘗;冬祭曰蒸。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埋;祭山曰技懸;祭川浮沉;祭星曰布;祭風曰磔。”就根據所祀對象的不同采用了各不相同的象征手法。《禮記·祭法》鄭玄注說:“廟之言貌也,宗廟者先祖之尊貌也?!弊钤绲摹跋茸嬷鹈病笨赡芫褪菢酥旧吵绨莸撵`石,宗廟之主“石”。《說文》云:“石,宗廟主也。周禮有郊宗石室;一日大石,約在漢代又演為木主,也就是后代的祖宗牌位。應祭祀功能的需求,祠祀的建筑也就產生了。并隨居住、宮殿等營造技術的發(fā)展,祠祀建筑也由野外的墳、壇、石進入了有頂的廟宇,又因祭祀儀式的分工專門化和古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又演變?yōu)閷嫷睢I殿或香亭的組合群體。
禳災祈愿的心理——祠祀方式——墳、壇、祜、廟宇。
晉祠一組祠祀建筑可謂把祭祀功能發(fā)揮到了極至,過會仙橋西行,為古蓮花臺,臺為方形,四隅各鑄一鐵人護祠、鎮(zhèn)水,以壯威儀。穿對越坊便是獻殿、魚沼飛梁、圣母殿組成的核心群體。
獻殿、殿身三間,歇山頂、四周無墻,當心間前后辟門,其余各間,在堅厚的檻墻上安叉子,形如一座涼亭,靈巧而豪放。敬神時,燃一炷香,那五谷之氣,便會使人置身于云霧漫漫,青煙繚繞的神秘氯圍之中,從而使人的心靈不由自主地產生某種微妙的變化,上達于天,天人妙合。
水鏡臺規(guī)模壯觀,臺上東部為重檐歇山頂,演戲時用為后幕,臺上西部為卷棚歇山頂,面向圣母殿,三面開敞,演戲時為前臺,臺下埋大甕八口,為擴音之用。在民間無論那種酬神還愿的祭祀活動,總少不于表演各類舞樂,以娛神兼娛人,歷代皆然。由于古代人民生活困苦,終年辛勞,僅得一飽,閑暇有限,為了調劑生活,每每借祭祀的機會鼓舞歡慶。這種民間的迎神賽社的祭祀儀式,具有公開性、禮儀性和娛樂性的特征〈淮南子·精神訓〉載:“今天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為樂矣?!薄礀|京夢華錄〉栽北宋汴京城外神保觀神誕時的盛況:“廿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為繁盛。廟在萬勝門外一里許,敕賜神保觀。廿三日……于殿前露臺上設樂棚,教坊,鈞容直作樂,更互雜劇舞旋……廿四日諸司及諸行百姓獻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臺之上?!彼卧獣r期戲曲勃興,為適應迎神賽社時的演出需要,在露臺、樂亭的基礎上分前場后幕,單面開敞的戲臺。場地也由四周圍觀,進而形成有固定方向的戲場,并在各祠廟中普遍出現了。
娛神娛人的心理一迎神賽社的儀式一露臺、戲臺、戲場。
廟會也是隨慶典祀獻,迎神賽社而產生的具有綜合功能的大型公共性活動。也促使祠廟中要有大容量的場院。有的還形成了商業(yè)、集會、宗教、社交等綜合功能的廟前廣場或廟前街。
人們在祭祀時懷著既依賴又恐懼的矛盾心理,在迎神賽社中如神兼娛人,在朝山進香時又兼郊游、踏青的意味。這就使祠廟建筑在布局上、形制上呈現出特有的宗教與世俗共存的雙重性。因祀神活動中的主體是人數眾多的鄉(xiāng)民,就必然反映出其公共性,又因其祠禮目的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又必詹呈現出世俗性。表現在建筑形式上是棲神獻禮的寢殿、祭壇、獻亭為核心;娛神、娛人的樂樓,戲臺相映襯;大容量的活動空間場院為過渡,突出開章的牌坊、照壁、門樓以及長長的香道為序幕的有機完整的空間序列。
晉祠的選址和環(huán)境是非常講究的。自古而今,大自然不單單是人類生活物質的源泉,也是人類心智交流的對象,是人們精神的象征。“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此話賦予自然比擬人化的道德屬性,并使自然之美帶上了約定俗成的文化內涵。這種傳統(tǒng)建筑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在晉祠表現得尤為突出。自然本身就是人類最初祠祀的主要對象之一,除一般的地形、朝向、日照、防風、防洪、排水、交通等條件外,用山之峻峭,以壯其勢;用水之波濤,以秀其姿,并進而增強其神秘氣氛。故山神近山,水神近水,利用優(yōu)勢的自然條件,依山傍水,背風向陽,居高而筑,也就成了古代建筑的鮮明特色。
依山作勢:高山猶如通天之路,能出風云,導雨水,潤大地,長萬物,育人類。所以人類與山有著自然的緣分。一方面是人對賴以生存的山林環(huán)境的熱愛,另一方面是人對高山深谷、洪水猛獸的畏懼,故人們視之為神靈。《禮記·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日神?!贝呵飼r期諸子百家的言論中,也出現了吟頌山水,景仰山水,借山比君子之德,借水喻仁人之美的山水觀念。
晉祠被選擇了晉陽城西南的懸甕山麓,背負懸山,面臨汾水,依山就勢,利用山坡之高下,分層設置,在山間高地上充分地向外借景,依地勢的顯露,山勢的起伏,構成壯麗巍峨的景觀。山坡上的建筑處于視覺注意力集中的焦點,其整體趨勢與山體內在的向上的趨勢相呼應,獲得了優(yōu)美的天際廓線。
憑水添姿:在人類的生活中恐怕再沒有比水與人的關系更加密切的了。在古代,人們創(chuàng)造了許多美麗的傳說,并根據自己的喜好、想象來塑造其形象,利用人們對水的崇拜來增強其信仰,結合水的形態(tài),運用波光倒影和水質水聲、烘托意境,取得理想的效果。也許是由于水的純潔、永恒、神圣的原始觀念,無論東方或西方在宗教和紀念性建筑前,常設一方池水或一灣流水,來作為神俗之間的勾通。
晉祠是以泉渠水系構景的佳例。水母樓建于晉水源頭“難老泉”之上,并附會“柳氏坐甕”的美麗傳說。泉水從其座下涌出,樓前一八角攢尖泉亭,再下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水中不系事。中部水鏡臺、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魚沼飛梁、圣母殿排列于主軸線上,后以歡喜嶺上望川亭作為終止符。南部臺駘廟、公輸子祠、三圣祠、同樂亭,北部苗裔堂、朝陽洞、唐叔虞祠、關帝廟、東岳廟、文昌宮環(huán)周布置。這些建筑群或依山、或臨水、自成小院,亭橋殿閣、水榭樓臺穿插其間,渠水在建筑之間蜿蜒曲折,叮咚作響,與建筑交織在一起,沿渠組成一組組美麗的風景,給莊嚴肅穆的祠廟平添了幾分靈氣與動感。
因高借遠:由于古人崇拜天而形成的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高給人以接近天的神秘想象力,同時高也是表達雄偉形象的方法之一。在山川自然之中,祠宇因地制宜,“度高平遠近之差,開自然峰巒之勢。”依地形及景觀的輪廊特征,巧為輔高設,將建筑對自然的適應與景觀中優(yōu)美的輪廊相統(tǒng)一,“因其高而愈高之,豎閣磊峰與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鑿井于下濕之區(qū)?!庇捎诮ㄖ侄卧诒磉_紀念性、象征性上,不像其它藝術手段那樣可以具體描繪,所以往往用崇高、偉大等概念來表達,祠宇選擇于高坡之上,以增強其崇高,便是這樣的道理,從工程方面來講,挖填的土方量也近于平衡,是最為經濟的,而祠廟中又具備了深遠豐富的層次,以至能近觀咫尺于目下,遠視千里于眼前。
一般的祠廟數量眾多,多為小龕和單獨小筑,利用環(huán)境根據不同的條件因地制宜、靈活布局,遍布于鄉(xiāng)村之間。大型的祠廟空間布局常用主次分明,中軸對稱;縱深發(fā)展,線形布置;曲徑通幽,欲揚先抑;繁而不亂,氣勢恢宏;向心布局,橫向排列等形式,而晉祠的布局則兼而有之,集眾所長與一身,分行了一個更為豐富合理的空間。
組織序列,引人入勝:出古城南行,時逢夏秋之季,但見麥浪翻滾,稻菽千頃,時有微風拂面,一派江南景色,“未入蓮花園,先聞水面香”。路邊荷塘之中有一古剎,是創(chuàng)建于北齊的崇福寺(俗稱北大寺),為晉祠外八景之一的“大寺荷風”。再向西折,鳴溪夾路,流水潺潺,放眼望去,遠入山巒延綿無際。過觀音堂,穿仙翁閣,山麓間一片密林,樹梢上露出塔尖,隱約可見許多殿宇,附近是村莊廬舍,前行便是晉祠山門。這樣由遠及近,從半掩到迎面的轉換,層層殿現,層層烘托,借天然的地勢及河水景色,反復強調了其神圣,刻意創(chuàng)造了一種使人崇敬的隸穆之感,增強了對人的吸引力。北宋歐陽修詩曰:“古城南出十里間,鳴渠夾路河潺潺。行人望祠下馬謁,退即祠下窺水源。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
寬闊、開敞的場院:進入祠門,有一戲臺,臺東部為樂樓,西部為三面開敞的戲臺,面向圣母大殿,四周開闊,可容萬人聚集。其實早原始人砌筑祭壇、豎起具有象征意義的圖騰柱時,建筑空間就從一定的自然空間中劃分了出來,有了人的屬性。
由豎向之物形成的空間,不象線、面那樣有圍合區(qū)或平面界線,然而,它卻給人以巨大的內聚力強烈的吸引力,有了一定的區(qū)域。就像人們通常喜歡聚集在旗桿、路燈、大樹下一樣,它的確蘊涵著實用功能目的(原始部落的巫術禮儀,就在這里舉行)。因祭祀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這種開闊的場所,雖經開敞到圍合的演變,卻一直在祠廟建筑中繼承下來,形成了大容量的場院。這樣由線和面圍合成的空間,具有穩(wěn)定性、聚合性,從而為人們觀看戲曲、舉行慶典提供了理想的場所。在祠廟中有這樣一個露天卻圍合的良好空間,從功能上講,起到了一個融合、過渡區(qū)域的作用。殿宇、戲樓的“外”構成了院落的“內”場院的“內”,彼此從屬又互為依托,創(chuàng)造出一種微妙的內外互含的關系。
通透、過渡的獻殿:晉祠圣母殿的獻殿,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068年),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殿中前后設門,余筑堅厚檻墻,上安叉子,狀如涼亭,格外通透寬敞。在圣母殿與獻殿的魚沼泉上架十字形飛梁,既有四通功用,也增加了靈透感與層次感。圣母殿前廊木雕盤龍倒影于池沼碧水之中,活靈活現。獻殿是舉行獻禮、陳設祭品的所在,為開敞或半開敞的空間,有較好的通透性,又增加了空間層次,在舉行祭典時,透過渺渺的煙霧,更有一種超凡脫俗、虛幻飄渺之感。
幽暗、封閉的寢殿:寢殿是祠廟中敬神祭祖的神圣場所,設于主軸線的后部,由于古人事死如生的觀念,便仿照前朝后寢的形式來建造。圣母殿采用重檐歇山頂,平面廣七間,深六間,殿身五間,周匝副階,前廊深兩間,異常寬敞,殿內無柱,內置神龕,中塑圣母,四周侍從42尊,僅前部設直欞窗復加柱廊。殿內的光照環(huán)境充分考慮了自然條件,殿內幽暗,前廊光線透過柱廊,斗拱愈顯柔和,殿頂瓦壟密密排列,明暗相間,陰陽交錯,殿前魚沼波光粼粼,形成了富于韻律的光影效果。通過自然光,透、折、控、濾等手法,利用人們的心理效應,創(chuàng)造了忽明忽暗、朦朧仿佛、高深莫測的感覺,使人敬意倍增。
這樣,通過層層遞進,主次、大小、遠近、虛實、動靜、明暗的對比突出了主體空間,給人以變化豐富的感受,增強了其意境的表現力。晉祠建造者在組織空間序列時,綜合運用了各種手法,著意處理各個空間的連接和過渡,從內部、外部組成一個連綿不斷的有機整體,天空、山巒、流水、林木、瓦屋、殿宇交疊顯示,時隱時現,晉祠那莊重、隸穆、神圣的氣氛也愈加強烈。
晉祠是人們創(chuàng)造的最值得自豪的文明成果之一。它有著明確的紀念意義、很好的實用功能、高超的科技手段、濃厚的審美價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環(huán)境氣氛:建筑是人類生活最基本的環(huán)境之一,無論是小小的居室,深深的廊院,還是曲折的園林,神秘的祠廟,只要人們在里面活動,就不能不受到環(huán)境氣氛的感染,發(fā)生相應的審美反映。晉祠巧妙地利用了遠山近水和植物等自然條件,合理地安排了建筑空間關系和建筑群與環(huán)境關系,使它們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你看,出晉陽城南行,入蓮花國,由崇福寺折向西行,眼望懸殊甕晴嵐,耳聞泉水叮咚,穿城堡、四陌、祠門、水鏡臺、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魚沼飛梁到圣母大殿,有明確的起始,陪襯主體和結尾構成一個有節(jié)奏的系列。層層深入而漸至高潮,從而產生一種連鎖的、強烈的審美感受。西方19世紀的藝術家把建筑稱為“凝固的音樂”,除了形容建筑和音樂一樣有著明確的韻律以外,也說明完美的建筑序列有如一曲完美的樂章,表現為一種和諧的旋律。即使從中摘出一個單體建筑,也有著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斗拱的組合,瓦壟的明暗相間,空間的穿插、色調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貼,又符合人們的審美習慣。而正是由于它的序列特征和人們流動式的觀賞進程,又使得其空間藝術向時間藝術轉化。這種時空關系的轉化,大大深化了它的美學內容,豐富了它的藝術形象。它們是統(tǒng)一的,連貫的,均衡的,既符合形式美的法則,又構成特定的意境,喚起了人們豐富的聯想,把人們的情感帶進幽雅、崇高神秘的境界。
造型風格:環(huán)境氣氛給予人的感受是直覺的、朦朧的,可意會而很難準確言傳的。而人們對建筑藝術的審美知覺,則主要從造型中獲得的。和諧是美的基礎。遠觀晉祠,西邊山巒綿延,東邊汾水長流,殿宇樓臺優(yōu)美的曲線隱約在山麓林梢。圣母殿前廊柱雕木質盤龍8條,倒映水中,隨波浮動。殿內無柱,殿身當心間裝板門,兩梢間安直欞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內傾形成“側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下檐斗拱五鋪作,單拱出兩跳,柱頭出平昂,補間單抄單下昂。上檐斗拱六鋪作,單拱出三跳,柱頭雙抄單下昂,補間單抄出重昂,并施異形拱。柱頭與補間不同,上檐與下檐相異,可謂窮極其巧矣。殿頂筒板瓦覆蓋,黃綠琉璃剪邊,色澤均衡精致,整個殿宇莊重而華麗。宋喻皓《木經》中的上中下之段的比例法則,《營造法式》中以材為祖“模數,都靈活運用其中,通過勻稱和韻律取得了和諧美。
魚沼飛梁位于圣母殿與獻殿之間,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橋,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頭普柏枋相聯,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東西寬廣,南北下斜如翼,與圣母殿上翹的翼角遙相呼應,顯示了殿翅欲飛之勢。
獻殿前的金人臺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鐵鑄武士,他們如塔似山,為晉祠鎮(zhèn)水護祠。而與之遙遙相望的圣母殿中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體的豐滿與俊俏,臉形的清秀與圓潤,各因性格和年齡大小而異,口有情,目有神,姿態(tài)自然,各呈現出極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們的陰柔之美與宋鑄鐵人的陽剛之氣,也形成了鮮明對比。哲學辯證法,美學的平衡感,在這些古代不知名的藝術家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人的社會,令人難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
理性與浪漫:古代中華民族文化中無論九流百家,還是禮樂刑改政,都建立在調動人的心理功能,規(guī)范人的道德情操,維系人與人的相互關系等人本主義基礎上。藝術美探索現實的倫理價值,這種理性不排斥人的情感,而是要情理相依;不否定美的形式,而要是要順理成章?!抖Y記·樂記》載:“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之也。樂統(tǒng)同,禮辨異?!薄昂锨轱椕舱?,禮樂之事也?!惫湃税岩魳纷鳛樗囆g的代表,并不是人們任意指定的,而是因其內涵和外延非常廣泛,還因它的形式建立在和諧與秩序上,符合人們最廣泛最基本的美感。無論是宮、商、角、徵、羽五音,還是黃鐘、大呂等十二律,都表現為數的等差變化而構成的和諧與秩序感,即“律”代表著規(guī)范、法則、邏輯,它上可與天候協(xié)調,下可與人事相近。“之尊”也好,“五岳四讀”也好,一道、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合、八卦、九宮以及它的和、差、倍、商反映在建筑的組合與分割上,其中都存在著若干奇妙的組合,有趣的規(guī)則,也滲透在人們的生活領域。細觀晉祠建筑的藝術形象,她不僅只是單體的造型欣賞,而更在于群體序列的推移;不僅只是局部的雕琢精巧,而更在于整體的神韻氣度;不僅只是突兀驚異,而在于整體的神韻氣度;不僅只是看,而更在于游。正是由于順理成章的理性精神,而處處有著等級與數學模式?!犊脊び洝芬?guī)定:“室中度以幾,堂上度以筵,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涂度以軌?!薄稜I造法式》規(guī)定:“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材分八等,度屋之大,度屋之大小而用之?!苯硯焸冞\用這些規(guī)范,創(chuàng)造出了各種情調迥異的藝術形象。這種理性精神滲透到了建筑的空間比例、組合方式、結構功能和裝飾手法之中。聰明的古人并沒有停留在理性規(guī)范內,而是充分調動其藝術創(chuàng)造力,賦予其以蓬勃的生命活力??茨囚~沼飛梁下斜的兩翼、圣母殿上翹的翼角和難老泉上水母樓,難老泉下的不系舟,想象是奔放的,形式是夸張的,情調是浪漫的,而正是這浪漫的夸張,才能給理性插上飛升的雙翅,使之真正達到美的境界。《詩·小雅·斯干》:“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翼斯飛。”也只有從這種審美的心理出發(fā),才可能對中國古代建筑中最觸目、最動人,然而也是最不能令人理解的反宇向陽的屋頂曲折作出解釋。在這里實用功能的要求推動了想象的實現,便利的排水(“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溜遠”)、良好的采光(“上反宇以蓋戴,激日暴而納光”)使本來以結構邏輯和藝術構圖來顯示其理性精神的中國古代建筑,在結構最要緊的殿頂上突出地顯示了其奇特的浪漫情調,非常生動地表現了那種理性中有浪漫的美學精神。
置身于晉祠,你不能不為古人的匠心獨具而贊嘆。只有單純的山水花木、亭臺樓閣實在活力不大,而一切詩情畫意寄情托性,還須觀賞者審美心理的再創(chuàng)造。充分調動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條件,創(chuàng)造豐富的、流動的步移景異的畫面,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浪漫的想象,情景交融才是晉祠之美的真正所在。
“建筑是時代的紀念碑”是果戈里的一句
名言
。由于建筑在人類社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具有豐富的形象,并能跨越若干時代成為歷史的痕跡,而這些痕跡正是今天我們深入認識歷史及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條線索?!爱敻璩c音樂沉默的時候,而建筑仍在說話。”山西太原晉祠的根源真是古得很,還是周成王封他弟弟叔虞于晉,后人紀念他,才修了晉祠。又為叔虞的母親,“邑姜”建了圣母殿。殿的中央是“邑姜”像,而左右兩廡就塑了40多位侍者。殿初建于北宋的天圣年間,重修于崇寧元年(公元1120xx年),而在殿內圣母像的座臺背后有墨書元右二年的題記(公元1087年)。這堂雕塑完成于元右二年當無疑問了。這時正是北宋人才輩出的時代,司馬光、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范寬、郭熙等等都在此前后活動著,而晉祠又早就是名勝之地。唐太宗親自寫了溫泉銘,李太白寫了“晉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龍鱗莎草綠”的名句,宋代的范仲淹也有詩歌頌,所以大部分雕塑家都不留名,這堂雕塑的作者也就無徑考查。
主像“邑姜”即圣母殿的“圣母”,真如很多宗教雕塑一樣,由于儀軌、身份的限制,做得比較拘謹、刻板,精彩之作全在于這群侍女之中。嚴格說來,42尊像中有宦官5尊,著男服的女官像4尊,其中有幾尊我看還是后來補加的(這幾尊都比大部分原作大了一號),總的尺寸都和真人大小差不多。這些侍從都是各有專職,身份、性格也是無一雷同。舉手投足,顧盼生姿,世態(tài)人情,纖毫畢現,幾乎可以給她們每人立個小傳。
左廡東側第五人就刻劃了一個機智靈便,善解人意,見貌辨色,伶俐尖巧的姑娘,是有了相當經驗的丫環(huán)??赡苡腥藭J為我這個分析有點勉強,因為她們不會說話,又怎么能知道她“善解人意”呢?那么,我們來仔細考察一下,請看她的整個身姿微向前傾,似在較快地邁步,和周圍幾個人相比,她行進速度要快得多,所以我說她是很“靈便”的,也就是說她是很靈活利索的。她臉的朝向和行進方向不同,似乎有人打招呼,她會立即回頭應對,有點“驀然回首”的意味,所以我說她是機敏的、反應迅速的。她眉飛色舞的樣子。所以我說她是個尖巧而會討好的姑娘。正因如此,也似乎頗為得意,所以我說她“善待人意”。這些看法,我以為并不是我的獨特想象,而是這件藝術作品的客觀效果。左廡東側,最后一名侍女則完全和她相反,活現了一個天真妖憨,好像初來乍到,還有點不知所措的少女。圓圓的臉,充滿了稚氣,很漂亮但似乎毫不知覺,動作姿態(tài)十分純樸。而右廡的第一個雕像卻可能是個“領班”。一副莊重矜持、不茍言笑的腔調,顯示了她已深得信任,也深感自己職在“捧印”的重要。因此她全神貫注于所拿的“印璽”,一手捧托,一手護持。尤其這護持的手,把怕碰、怕磕的心態(tài)表現得十分貼切。
她的年齡也顯然大于一般丫頭們,穩(wěn)重而老練,眼神極為鋒利,但卻含威不露,嘴角有力,顯得是個很有判斷力,辦事果敢的婦女。我們要特別注意,左廡北墻一行最中間的一位。她身材纖弱而風姿綽約,可是雙手捧心,神情落寞,好像有著滿腹心事,幽恨怨悵,一肚子不合時宜,一看而知,她是位自尊心極強,不肯隨和,不會討好,連人家的同情都會拒絕的姑娘。這種種的心態(tài)是通過正側兩面都呈微微的“s”狀的大線體現的。而總的造型極為內斂。自上而下都為直線衣紋,與大動態(tài)線相一致,也強調了優(yōu)美柔和中的倔強之氣。她的眼神和其他各像不一樣,完全是在內省,對周圍的一切都不予理睬。更顯出心高氣傲、孤芳自賞的韻味。這是一件精到的杰作,說明了作者對社會的認識之深,而造型水平已達到了藝術高峰。我還想再舉一個杰出的例子。是右廡第二位的一個頭頂高冠的中年侍女。顯然她已年老色衰,不受重視,她似乎沒有了和別人爭強斗勝的條件。
但她卻在這一大家里歷盡滄桑,她已經看透了人情冷暖和世態(tài)炎涼。她的眼睛里已沒有了希望和失望,有的只是冰冷的寒意和犀利的洞察。她微微下撇的嘴角說明了她的不滿和蔑視。這些表情是十分明確的,是不容誤解的。
我們可以肯定,這些表情身姿所傳達的思想內涵決不會是建筑主人的意圖,而恰恰是雕塑藝人們的深刻構思。我們看到的其實已經和宗教無關,并且和紀念“邑姜”這位“圣母”也沒有多大干系,這些創(chuàng)作純屬雕刻家有感于衷的“借題發(fā)揮”。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為這些宋代的匠師們加上什么階級立場的帽子,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組雕塑是現實主義藝術的偉大成就。從中,我們看到了北宋社會的有血有肉、有喜怒衰樂的真實人物,體會到這些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和由此產生的復雜心態(tài)和深刻個性,不管作者是有意或無意。我們同時也不能不表示嘆賞雕塑家們的高超技藝,這種深入的個性刻劃,這種微妙的造型能力在北宋以前是遠未達到的。即使我們放眼世界,如果僅從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個性,提示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具體個性這個角度來看,那么,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并未達到這種水平。我并不想以此來貶低文藝復興的藝術價值,他們是以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人類在那時產生的崇敬理想,是高度概括性的,是象征性的,因而也是類型化的刻劃。作為社會的、具體個性的描繪,作為“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出現,則幾乎到17世紀上半葉了。當然作為個性的肖像也早已在羅馬出現,但到底只限于王公貴族的肖像,還并不是豐富多樣社會關系所形成不同心態(tài)的提示。其實,就以現在還見到的宋代人物繪畫來說,也并沒見到如此深刻的描繪,就是描寫社會人情的文學著作中,如宋代“話本”,也并未出現如此入木三分的刻劃。
我們一天的游覽就要結束了,服務中的不足之處,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多提意見。俗話說:“兩山不能相遇,兩人總能重逢”。希望能有機會再次為大家服務。謝謝!
共
2
頁,當前第2
頁1
2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032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