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讀論語心得體會 論語心得體會(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3 22:26:05
2023年讀論語心得體會 論語心得體會(大全12篇)
時間:2023-11-13 22:26:05     小編:翰墨

心得體會是我們在經歷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種感悟和領悟。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李澤厚說:"學"者,學為人也,。學為人而悅者,因人類即本體所在,認同本體,悅也。友朋來而樂,可以本體乃群居而作個體獨存也。"人不知而不慍",則雖群卻不失個體之尊嚴,實在與價值也。此三層愈轉愈深,乃"仁"說之根本,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之樞紐。

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孔子的這段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語意重點并不在"學"字上,而在"習"字上。習,實踐。這句話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學習如果能經常實踐它,那不也是很快樂的么?"學"固然是快樂的,但實踐所學更能讓人快樂。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為心",是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廢墟上,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貧賤的處境的殷宋公孫嫡系,成了"儒"的復興者。他說:"吾其為東周乎?""吾從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個東方的"周帝國",他以幾百年來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禮》作為支柱來建構一個理想的家園。所以他認自己是這種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然而初不見用于魯,十四年周游列國,棲棲惶惶一如喪家之犬,喟然長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雙鬢疇昔之夜,夢里在空寂神殿的兩楹之間,撫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學何為?習也!學而無所用,才是一種真正的痛苦。學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樂而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九萬里的風等待揚起東海的波濤,托舉鵬翼扶搖碧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門曰朋,來當然是切磋修養(yǎng),研討學問的;又自遠方,山高水長,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難得一見,這實在是可以快樂的事。"何時共把盞,重與細論文",這多少古人所臨風懷想的美景。

然而細細想來,我們可以有另一種理解:難道朋友都在遠方?近處無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不也是孔子所欣賞、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誰與歸?"現(xiàn)實生活的周圍卻往往沒有這樣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卻照不亮附近凡人們的雙眸!凡人們會告訴你:太陽再鮮艷,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臉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臟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獨的。所以他期待遠方有一雙慧眼,能夠看到他的光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寂寂的柴門,等待遠來的尋芳者扣響,打開一個塵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偉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他超越了他的時代;還在于他有更遠大的抱負。而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時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奈何這世上,謂我何求的人遠比謂我心憂的人多!更有甚者,人們總是習慣用石塊、雞蛋來迎接啟蒙者、先知者。

膽怯一點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誰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點的人,毀譽無動乎中,榮辱在所不計。即使是舉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可是當一個君子,真的好難啊!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聲無奈的嘆息,裊裊了千古!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二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而齊論語更是其中的精髓部分。自學齊論語,不僅深刻領悟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也體會到了其對個人修養(yǎng)與成長所具有的深遠意義。下面就讓我分享一下我的齊論語心得體會。

二、尊師重道

“無父無君,無師無友”,這是孔子“四絕”思想中最為核心的一條。而在齊論語中,更是強調了尊師重道的重要性。如《學而篇》中就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中,“習”即為“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有朋自遠方來”,則代表著尊師重道之中“師”的深刻意義。對于我來說,做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珍惜機會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三、言行一致

齊論語對于言行一致也有著深刻闡述。如《顏淵篇》中有“子曰:吾有知乎爾何之?無知也。 然后不知者,欲其行之而不欲其言之?!边@表明,只有真正懂得做人、做事才能擁有真正的理解。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該牢記這一理念,做到自己所說的與所作的一致。

四、不斷進取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是《學而篇》中所提到的一句話。意思是明白是不如熱愛,熱愛是不如享受的。換句話說,學習必須從熱愛開始,并且要不斷向前,不斷進取,才能真正取得成功。常言道:學無止境,卓越不止于出眾。唯有勇于挑戰(zhàn)自己,不斷超越自己,才能擁有無上的成就感。

五、關愛他人

人性是復雜的,處事更是如此。有時候我們往往忽略了與其他人的情感溝通,降低了溝通交往的質量。而齊論語中則強調了關愛他人的重要性。如《為政篇》中有“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表明了只有真正懂得關愛他人,才能真正的變得自信大方。愛心、關愛、同情是人仁愛底線,而同情則是相互理解與尊重的體現(xiàn),讓我們能夠真正地享受人生。

六、結論

綜上所述,齊論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而其中所闡述的永遠是道理、人生、少年、家庭、自然和世界萬物。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不管此時此刻我們身在何處,我們都應該不斷地學習這種文化的獨特性以及它所代表的社會價值。通過讀齊聲傳提煉精華,不但能夠見證孔子“四絕”思想的傳承,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與理解,更能學有所獲,持續(xù)提升自己的自我價值。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三

在讀罷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懷瑾先生對于《論語》獨到的見解,在學習上,南懷瑾先生對人們關于《論語》以往的見解進行了論述,并從另一角度來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論述,墨守成規(guī)。就例如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解釋,就匠心獨運,很直接的披露了學習其實是“不亦苦乎”,孔子的這句話實際上重點在于“時習”,講求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違心的高呼“學習萬歲”。對于我們所學的,南懷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謂的 “圣賢書”,而是講求書的實際效益,身處在當下,只有那些搞學術研究的學者才會奮力于古典的著作,我們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夠生活的一種技藝,一項本領。因此學習不在于書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應該是傳授真本領,而不是傳授應試技巧,南懷瑾先生對于這點也有很深刻的見解。他在論述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時,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實的問題,當一個學生需要老師的幫助時,如寫論文,便畢恭畢敬,夸張一點可謂是點頭哈腰,結果畢業(yè)時,連影子也找不到,當然,這也可以看出現(xiàn)在大學教育的一個失敗,學生與老師之間不再是中學時的親密,彼此互無交流,你可曾試想大學畢業(yè)后你能記住幾個老師,乃至又有幾個老師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門人是根據那個時代的社會現(xiàn)象,我們如今的教育也應該符合當前的國情。讀《論語》,學習的是有用的方法,從中找出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這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融會貫通方能學有所成?!墩撜Z別裁》就是希望我們能走出圣賢經典的誤區(qū),看到當下,把握未來。

1、 確定基礎與發(fā)展并重的教學目標

數學學習活動來發(fā)現(xiàn)知識,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努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

2、 著力于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了自主探索學習的步驟,學生通過自主選擇研究內容、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和相互質疑等學習活動,獲得了快樂數學知識,學生的能動性和潛在能力得到了激發(fā)。體現(xiàn)在兩大特點;一是大膽放手,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兩種學習方式,重視直觀教學,通過觀察、判斷、交流、動手操作抽象出分數的意義。二是做到了學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識,教師決不替代。如:讓學生自己動手找出多種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時出現(xiàn),就是讓學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這樣的份數,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義,并能用分數表示;對不懂的地方和發(fā)現(xiàn)與別人不一樣的,有提出疑問的意識,并愿意對數學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加以解決。這樣就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使學生有了發(fā)揮創(chuàng)造的空間,有了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促進了自身的發(fā)展。

3、 營造民主、寬松的探索學習氛圍

這節(jié)課從一開始到結束,始終處于熱烈的氣氛之中,平等的師生關系和開放的學習方式,有力地支撐了這種積極的氛圍,形成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主動獲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尊重學生,平等對話、相信學生、讓學生有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二是注重課堂自主學習與合作精神的體現(xiàn),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真正懂得如何與他人融洽地協(xié)作學習,真正懂得正確對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難。學生面對新知識,敢于提出一連串想知道的新問題,教師組織學生廣泛地探討,使概念內涵充分揭示,讓學生動手操作深化對分數的理解。整節(jié)課都在民主、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數學,獲取知識。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四

論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人生哲理。通過學習《論語》,我深刻領悟到了孔子的思想和他對待生活、教育、家庭以及人際關系的獨到見解。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論語》的理解和感悟,希望能夠傳遞給更多的人,讓他們從中獲得啟迪和幫助。

第一段:孔子教育觀點的重要性

《論語》中,孔子對于教育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見解,這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教育事業(yè)非常有意義??鬃訌娬{了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能夠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他還強調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而不僅僅是為了應試而教育,這需要教員和家長共同努力。學習《論語》讓我深刻認識到,教育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需要我們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的品德和智慧。

第二段:孔子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論語》中,孔子以其優(yōu)秀的品質和處世理念給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他強調凡事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追求中庸的境界。他主張穩(wěn)定和平靜的生活,拒絕極端和過分追求物欲。他還強調了知足常樂的重要性,讓我深感滿足于現(xiàn)狀的幸福和自在。通過學習《論語》,我學會了知道自己的價值和定位,以及如何正確對待人生的得失,讓我更加理性和樂觀地面對生活。

第三段:孔子家庭觀念的獨到見解

《論語》中,孔子對待家庭的態(tài)度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認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是最質樸而真實的情感??鬃訌娬{了家庭的和睦和親情的重要性,并主張子女要盡孝,父母要關心和引導子女的成長。通過孔子的教導,我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維持家庭和諧。我在家庭中更加關注和體貼家人,尊重他們的選擇,并且更加注重和家人的交流和分享。

第四段:孔子的人際關系哲學

孔子不僅注重自身修養(yǎng)和家庭觀念,對待人際關系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主張以誠相待,尊重和理解他人,以及保持真誠的友誼??鬃舆€認為,為人要有度量和寬容,能夠容納他人的不足,同時也要正直和勇敢地面對自己。通過學習《論語》,我意識到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與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動。我也更加注重進修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行為和品德影響他人,從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第五段:學習《論語》對我的影響

通過學習《論語》,我受益匪淺。我從中汲取了許多寶貴的智慧和道理,不僅使我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更加明確方向,還使我更加從容自信地面對生活的種種困難和挑戰(zhàn)?!墩撜Z》是一本培養(yǎng)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人際關系的經典之作,我將繼續(xù)學習并將其中的智慧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以實踐和體驗孔子的教誨。我相信,通過繼續(xù)學習和實踐,《論語》將會引領我走上更高的道路,成為一個更優(yōu)秀的人。

這是我對于《論語》的一些感悟和體會。通過學習《論語》,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獲得了改變的動力。孔子的學說對我來說不僅是一種思想的獨特品味,更是一種人生智慧的啟迪。無論現(xiàn)在還是將來,我都會將這些教導應用于自己的成長和生活中,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五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么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書中是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xiàn)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tài)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看完這本書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但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與人為善、修身養(yǎng)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么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比耸紫纫軌蛘_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應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于我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間、夫妻之間,一些陳谷子爛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學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么多呢?第二個態(tài)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背姓J現(xiàn)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六

心靈之道。這章講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遺憾后悔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事情,人生難免會有缺憾,沒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沒有挑戰(zhàn)性的是無法激勵人前進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即使命運不發(fā)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種,即使花朵結不成果實,不遺憾千百次的凋零,因為沒有比腳再長的道路,沒有比人在高的山峰。

當一個人失敗后,延其繩索找其導火的源頭,后悔自己的一步之遙,后悔自己的擦肩而過,后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遺憾。后悔無濟于事,天下沒有買后悔藥的。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就如同也許在這回的高考中你因為一分之差沒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但并不意味著人生會永遠停留在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不要只是沉積在后悔后悔,后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對一道選擇題呢,也許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學。現(xiàn)在抱著后悔去看待以后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既然已經有缺憾,那就讓自己的努力去填補那個缺憾,不要讓缺憾的漏洞越來越大,直到無法補救。所謂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

所謂“三省吾身”于丹說:“能夠反省自己的錯誤并且勇于改正,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辈诲e,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做錯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錯了之后卻不知悔過,還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與借口來推托,這是懦弱的表現(xiàn)。要做一個勇于承認錯誤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遺憾,勇者即表現(xiàn)為面對錯誤勇于承認的勇氣,體現(xiàn)出的是理性制約下內心的自信與鎮(zhèn)定。

我喜歡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話:“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不錯,魯迅曾說:“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边@種脊梁背后的風骨之氣,那種形于天的風然之骨。所謂:“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所謂:“富莫富于常知足;貴莫貴于不求人;貧莫貧于無才能;賤莫賤于無骨氣?!卑凉遣豢晌辏列牟豢捎?,無傲骨則近于鄙夫,有傲心不的為君子。我記得一位學者是這么說的:“寧守渾噩而黜聰明,留些正氣近天地;寧謝紛華而甘澹泊,遺個清白在乾坤?!憋L骨也許是為中國人所驕傲的資本吧。

其實這章主要講人生多有不順,要如何去彌補不順,自信心,勇敢的勇氣,風骨的氣節(jié)。也許站在不同的角度,結果也有所不同。

在讀罷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懷瑾先生對于《論語》獨到的見解,在學習上,南懷瑾先生對人們關于《論語》以往的見解進行了論述,并從另一角度來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論述,墨守成規(guī)。就例如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解釋,就匠心獨運,很直接的披露了學習其實是“不亦苦乎”,孔子的這句話實際上重點在于“時習”,講求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違心的高呼“學習萬歲”。對于我們所學的,南懷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謂的“圣賢書”,而是講求書的實際效益,身處在當下,只有那些搞學術研究的學者才會奮力于古典的著作,我們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夠生活的一種技藝,一項本領。因此學習不在于書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應該是傳授真本領,而不是傳授應試技巧,南懷瑾先生對于這點也有很深刻的見解。他在論述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時,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實的問題,當一個學生需要老師的幫助時,如寫論文,便畢恭畢敬,夸張一點可謂是點頭哈腰,結果畢業(yè)時,連影子也找不到,當然,這也可以看出現(xiàn)在大學教育的一個失敗,學生與老師之間不再是中學時的親密,彼此互無交流,你可曾試想大學畢業(yè)后你能記住幾個老師,乃至又有幾個老師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門人是根據那個時代的社會現(xiàn)象,我們如今的教育也應該符合當前的國情。讀《論語》,學習的是有用的方法,從中找出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這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融會貫通方能學有所成。《論語別裁》就是希望我們能走出圣賢經典的誤區(qū),看到當下,把握未來。

讀《論語》,讓我心靈震顫的當屬孔子的“誨人不倦”。他的“有教無類”令人感動,也讓人倍感溫暖?!墩撜Z?為政》中記載了孔子對其學生顏回的觀察:“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笨鬃诱窃谟^察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對他們因材施教。的確如此,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有著各自的特點。作為教師,只有深入細致地了解、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方能“因材施教”。于是我想方設法、通過多種渠道,走進學生心靈,開展“周記對話”,健全“班級檔案”,開展“教師贈言”,開設“心語班刊”,給每一個孩子平等的呵護,在“春風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誨人不倦”的大樂!“有禮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笨鬃雍蛯W生的關系也是歷代師生關系的典范,他們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則是像朋友。正是在這種亦師亦友的關系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熏染下,孔子20_年弘道,誨人不倦,終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仁者愛人,愛眾親仁,應成為我們的立身之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更應成為我們的為師之道啊!

“書香能致遠”,的確如此!讀《論語》,為人師,就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從容的心態(tài)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靈,用經典的睿智之語指引前行的方向。為人師,讀《論語》,讓我更確信:做好教師這一職業(yè)工作,必須用愛播種,用心耕耘。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七

祭孔從七月四日就開始了,我們一起乘著動車開開心心地前往曲阜。晚上,還和鮑老師拍了張照作為留念呢!

七月五日的太陽和我們差不多一起起床!那是因為我們要去孔廟了,導游說因為要讓我們趕在上班之前,所以要讓我們6點在車上會合后出發(fā)。

里面最讓人激動人心的是祭孔大典,它在我們看完節(jié)目之后,幾個工作人員抬著一個像圣誕樹一樣的東西,把我們領上了臺,隆重的祭孔大典終于開始了!可是讓我們沒盧到的是,我們在烈日下足足站了一個小時!最后一個項目:黃巾佩戴,這黃巾看別人戴起來很熱,因為那條黃巾很厚。但是輪到我們知本班上去領黃巾,輪到我的時候,一位身穿古代服裝的人,幫我戴上了黃巾,在那一剎那,非但沒熱,反而覺得脖子里涼快了一下!剛才還有很多人在說黃巾像什么呢!比如面條,熱騰騰的',可現(xiàn)在就安靜了,按廣播行了三拜禮。

下午還去參加了拓片活動,可好玩啦!可以把自己拓好的宣紙帶回家呢!

這次活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八

《論語》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和集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蘊含的道理和思想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學習的重要課程。而靜心恰好是其中的一種重要精神境界,在這篇文章里,我將深入闡述我對《論語》中“靜心”一詞的理解和領悟。

第二段:靜心與道德修養(yǎng)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和行為幾乎貫穿了《論語》的始末。他認為,人的性格和行為習慣是可以培養(yǎng)和改變的,而且這種改變是建立在對自己意識和情感調控的基礎之上。靜心就是一種能使自己保持內心平靜、提高意識境界并獲得心靈成長的方式。只有靜心,才能對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有更深刻的認識,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性格,從而達到較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段:靜心與學習

學習是每個人需要去做的一件事情,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都是必須的,而靜心則是學習的一種前提條件。人的大腦是需要休息的,經常做三分鐘的姿勢調整和伸展動作也起到了緩解自己身體的作用。同樣,精神上也需要調整,通過靜心以排空自己的大腦來得到更好的睡眠和休息,《論語》中孔子也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即學習是需要思考和動腦來完成的,可是大腦一直處于高速運轉狀態(tài)下是極易疲憊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靜心得到休息,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

第四段:靜心與行為表現(xiàn)

靜心不是說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和時間做服從的冥想,而是增強了個人條件,培養(yǎng)自己內在和外在的素質,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進行行動指導,以更好地適應和改變人生道路。《論語》中也強調了“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之。”這說明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與內心的高度是分不開的。靜心能夠創(chuàng)造一個清靜的心緒環(huán)境,使人心態(tài)平和,思維敏捷,行為得體,從而顯現(xiàn)出一種高尚的精神品質。

第五段:結尾

靜心是提高自己心理素質和內在境界的一種重要方法,其在人的道德修養(yǎng)、學習過程和日常行為上都有很大的作用。《論語》中孔子關于靜心的理解和領悟,值得我們深思和緬懷。靜心需要對自己意識和情感進行調節(jié)和調整,是一種對自己的修養(yǎng)和提升。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需要我們更加強調精神調整和心理健康,而靜心正是一個非常好的出路。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九

論語是中國古代偉大哲學家孔子所著的一部名著,它詳細地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思想、學說和言行,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孔子的思想。在我讀完《論語》后,我深有感觸,下面我將就此談談我的學習心得和體會。

第二段:了解孔子思想

通過《論語》的學習,我更加深入完整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鬃铀枷胱⒅厝伺c人之間的關系,主張仁愛、誠信、恭敬、溫和、公正、信守,追求人類道德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人類心靈文化的本質價值。他提出的許多思想至今仍被廣泛地應用和發(fā)揚。

第三段:學習孔子的言行

《論語》不僅記錄了孔子的思想,也詳細描述了他的言行。孔子早期是一個輔佐政治、教育年輕學子的普通人,但他的言行卻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偉人之一。孔子的言行展現(xiàn)出極高的智慧和勞動精神,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榜樣,讓我們更加努力地學習和行事。

第四段:深入思考

通過《論語》的學習,我發(fā)現(xiàn)論里孔子的思想雖然深刻,但同時又留有很大的思考空間,并非僵化或死板。這使我想到無論是學習還是人生,都應該不斷思考、不斷反省、不斷進步,不拘泥于任何一種思想。同時,我們也應該以開放的心態(tài)和平等的態(tài)度,讀取和吸收來自各個文化的啟示和精華。這些想法給了我更加廣闊的人生視野和理念。

第五段:總結

《論語》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一部精華,它教給我們仁愛、誠信、恭敬、溫和、公正和信守等偉大美德,讓我們可以有一個好的人生引導。我深刻感受到,讀書的重要性在于我們通過書中的思想和形象,來錘煉自己的精神,提高我們的人格素養(yǎng),積累長期思考的能力,因此我深深地感激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示,而它更是一個讓我們持續(xù)學習和發(fā)展人格的寶貴財富。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十

就是一個和諧的集體,是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

于丹教授在交友之道中對“益者三友”及“損者三友”進行了深刻的詳細的解釋,其內涵令人思考!人生難得一知已,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金錢、地位等是一些人衡量交友的標準,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tài)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上,只有自己有良好的修養(yǎng)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等于給自己的打開了一個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說:“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怎么樣才能讓自己的短暫的一生活得有價值,那就是要多學習,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小學到老,其實就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鬃铀缘?從十五到七十的人生歷程,每個階段都是可以參照的一面鏡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壓力的增大,怎么樣才能有一顆從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種修煉,需要的是學會舍棄,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于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看于丹解《論語》體會到的是,《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在現(xiàn)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涼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凈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讓我們的社會多一些君子少一些小人,我們的社會就會多一些安寧,我們國家的理想目標就會早日實現(xiàn)!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十一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思想意義。而作為《論語》的讀者,我們也應該深入理解其內容,認真思考其中的道理。本文將從我的角度出發(fā),分享幾個關于《論語》中的心得體會。

二、孔子的仁德之道

孔子被譽為中國文化的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將中國古代的儒家道德觀念推向了高峰?!墩撜Z》中反復強調的“仁”,就是孔子所推崇的道德準則。在《論語》中,“仁”體現(xiàn)著一種寬容,一種善良和體恤他人的品質,這一品質也是孔子所提倡的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的關鍵所在。

另外,孔子也極為重視人際關系,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例如在《論語》中有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說明了孔子提倡的“以禮相待”的人際交往方式。這也是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和諧關系的重要體現(xiàn)。

三、學習的重要性

孔子非常注重學習,他認為知識是人類發(fā)展的根本和基礎?!墩撜Z》中不僅有各種學問的討論,更強調了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其中很多句子,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給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方式和心態(tài)。

在當今社會,時刻學習是一種常態(tài)化的形式。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在快速變化、充滿競爭的現(xiàn)代社會中,持續(xù)的學習和不斷的自我提升是維持競爭力的關鍵。因此《論語》中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都是貫穿學習全過程的重要原則。

四、謙虛的美德

《論語》中一些和謙虛有關的句子也頗有啟示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些內容都強調了謙虛和謹慎的態(tài)度,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從中獲得正面的引導和啟示。

人們普遍意識到,謙虛是一種美德。擁有謙虛的品質,可以使個人更加接受反饋和挑戰(zhàn),從而更好地發(fā)掘自己的潛力,快速發(fā)展。此外,謙虛的態(tài)度也能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并給身邊的人帶來積極的影響。

五、自律的價值

孔子的思想中也包含了一種自律的價值,為人處事應該有一些原則和規(guī)范。《論語》中的句子“不恥下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忠告我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要切實做好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和自律。

事實上,只有自律才能為我們的人生增加不可替代的價值。一個能夠自律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按自己的意愿和目標來行動,并認真對待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而自律不僅使個人奮斗更有價值,甚至能夠傳遞出一種強烈的精神力量,影響身邊的人與環(huán)境。

六、結語

此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對《論語》的思想進行了整理和探討,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示和幫助。無論是心境還是人生,都需要借助優(yōu)秀的經典來引導前行。而《論語》恰是這樣一部經典,擁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極高的現(xiàn)實價值,給我們的人生注入了寶貴的經驗和指引。對此,我們都應該謹慎對待,認真學習,才能更好地將其悟思于心,應用于生活。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十二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淀在一本散發(fā)著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里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tài)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讀《論語》,本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看好書,寫讀后感的任務,可看著看著竟在書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于“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tài);“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地治學:“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復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墒侨缃竦娜藗儩u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鬃诱f:“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边@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里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令我深思熟慮:“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笔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們班這個小小的集體也會有“姚明”“王羲之”“達芬奇”“宋祖英”“華倫庚”“冰心”等。有的人學習不好,可是籃球卻是動若脫兔;有的人體育不好,可是書法卻是龍飛鳳舞;有的人書法不好,可是繪畫卻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繪畫不好,可是唱歌卻是娓娓動聽;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卻是滿腦子的數學;還有的人對數字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倒是寫起作文來便妙筆生花了。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不假啊。每個人的優(yōu)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yǎng)下茁壯成長,并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為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yōu)槿颂幨碌牡览恚且I我么向上的階梯。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175841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