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論語前章讀后感(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3 10:57:03
2023年論語前章讀后感(通用14篇)
時間:2023-11-13 10:57:03     小編:文鋒

讀后感是通過讀書積累人生經驗和知識,使自己更加有思想深度和內涵。5.我們在撰寫讀后感時,應該注重哪些方面的內容和表達方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這些范文中,有些是對書中情節(jié)的描述和解讀,有些是對作者思想的評析和思考,還有些是對自己的觸動和感受的表達。這些范文既有批判性的思考,也有感悟性的體驗,都是通過作者獨特的觀點和語言,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書中世界進行了對話和交流。希望大家可以通過閱讀這些范文,對于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有所啟發(fā)和借鑒。

論語前章讀后感篇一

現(xiàn)代的社會里,處處都應存在著誠信。對于一個國家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對于一個企業(yè)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業(yè)之本。對于每個公民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論語》這本書,饒有興趣地品讀起來。在這本經典著作里,蘊含著古代燦爛的文化歷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華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處在21世紀的新社會,《論語》仍在文化界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引領著人民朝著未來、文明,跨步前進。

《論語》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最讓我刻苦銘心。從中,可見孔子對誠信的重視。在孔子看來,誠信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疇,取得人們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個月包退,兩個月包換,終身維修。趕快拿起手中的電話訂購吧!”在許多電視頻道中,經常看到這排山倒海的場面,聽到這聲嘶力竭的呼喊的電視購物廣告。多功能手機,褪黑儀,增高鞋,這一個個廣告里的產品難道真的擁有那神奇的魔力嗎?其實不然。在前幾個星期,新聞里就揭開了電視廣告背后的神秘面紗。主持人帶著。

大家,一齊總結了電視廣告的種種特點,拍攝電視廣告的招招秘訣。其中主持人舉出了一個典型事例。廣告里介紹的一個號稱“排毒基”的洗腳盆,聲稱只要你把腳放進去,并撒上一點鹽,就可以把你體內各個部位的毒素統(tǒng)統(tǒng)地排出來。從電視屏幕上,觀眾分明親眼目睹了那黑黃相間的毒素排出來。然而,買回洗腳盆的消費者發(fā)現(xiàn),不只是放腳,即使放其他的物品,這水還是會變得渾濁不堪。看來,這毒素根本不是人體里排放出來的。記者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原來,洗腳水變色是由于洗腳盆里能量泵中的電極和溶于水后的精鹽發(fā)生電解反應所產生的。

無論是在生活、社會的哪一個角落,都應保留著最為珍貴的誠信,才能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失去誠信,就相當于一個健全的人失去了一雙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對翅膀。沒有了誠信,宏偉的企業(yè)項目將面臨失敗!沒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將不再存在著由信任搭建起的橋梁!沒有了誠信,世界將充滿著灰暗與欺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边@《論語》中的名言,教給我們:誠信,是我們的為人之本!是世間最美好的道德品質!

論語前章讀后感篇二

讀了《論語十則》后,我有所感悟令我受益匪淺,同時也油然而生出對儒家文化,對孔夫子的敬佩同時更加了解了孔子個人的情況和儒家文化的精髓。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書。

《論語十則》主要涉及到學習方法,學習的樂趣及個人修養(yǎng)三個方面的道理。

學習并且按時復習,這是孔子提倡的學習方法。創(chuàng)新也離不開復習。作為一名學生,我很有感觸,常常就是因為沒有認真復習而考砸。而我覺得,在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世界,如果你對已經擁有的不珍惜,直到失去時才萬分后悔,那就屬于失敗了。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是要我們復習的;知識,事業(yè),愛情……而如果只是單純的學,不去思考,分析,就會產生各種迷惑,我們還要在學中多想。

孔子認為三人行,(讀書筆記)必有我?guī)煟娰t思齊等等,這也使我明白要多挖掘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并且要以贊許的眼光看待別人。比如我們班級體里的每位同學,我們許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錯誤,甚至說那是缺點,就是把自己看為是中心,有什么雞毛蒜皮的事,就從朋友身上雞蛋里挑骨頭。當然,我們要時刻保持"人不知而不慍的思想,做到寬容對待他人的不理解,并要盡量挖掘(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

曾子"日三省吾身",為求看看自己是否忠誠,守信及溫習了.孔子告訴子貢:"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都反映了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仁","仁"就是要愛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孔子又教導子由,什么是智慧,儒家學派認為智慧就是要理解他人,看透他人。這些解釋起來并不困難的,但在注重"利益,回報"的現(xiàn)今,又有多少個人能做到仁禮待人,民貴君輕?論語十則》講的肯定能使我們有所收獲,《論語十則》讓我感到了幾千年前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夫子仁的思想,愛的呼喚?!秾W而》是《論語》第一篇,原文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于這段話的感悟,始自于中學時代;而時隔多年,再一次讀到這段話時,又是另一番滋味。

當學到的知識增多,讀完的書慢慢堆滿自己的箱子時,卻發(fā)現(xiàn)其實這么多年來,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不是很多,讀過很多的書,見過很多的人,但是讀完的書就如同見過一次面的陌生朋友而忘記得一干二凈,所以,為了讓自已快樂,以后一定要“學而時習之”。

人生,就是在不斷地學習經常地溫習中慢慢成長,而在這不斷中我們也不斷地走向成熟。也許,過了那么些日子,你已功成名就;也許,過了一些時日,你也依然窮困潦倒……但是,不管你活得多好,抑或你過得再差,總會有一些人認識你,也會有很多人不認識你,不了解你,我們,都僅僅只是平凡人生中最平凡的一員,又何必去再乎這些事呢?在自已的角落中當一個開心的人吧!

《論語》的深澳,有很多東西,并不是我所能完全體會的,但我想,我會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斷地學習,讓《論語》的思想,深入我的內心深處。

論語前章讀后感篇三

我在這一學期有幸學習了《論語》這本書,《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意思是,人如果不自重,威信就不如別人,學習也需要經常鞏固知識。才能對學習得到有效的幫助。這句話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以前的一言一行。

以前,我總是大大咧咧的,一點都不夠穩(wěn)重,引來許多人的指責。玩起來,那可以說連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了。記得有一次參加趙怡歌組織的“秘密”活動,很晚回家。爸爸媽媽東找西找都找不到我,使他們非常擔心、傷心。同時這件事情被同學們知道后,自己的面子也在同學面前丟的一干二凈,招來同學們的冷眼相待。有時候在課堂上我也和班上的男生嘻嘻哈哈,不認真聽課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好多女生都不喜歡和我做朋友了。

沮喪之余我學習了《論語》,其中的“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等句,知道了自己不能經常和那些“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混在一起甚至成為朋友。如果這樣,你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便會一落千丈,自己的威信也就很難樹立起來。想到這我停止了行動、遠離他們,自己的心也安分下來了。學習上、生活上有困難我會找老師、找同學幫助解決?,F(xiàn)在值日中,我是能干的組織者,課間我和大家一起討論難題、分享讀書感受、解決班級問題。

學習了《論語》的“學而篇”,使我明白了做人的很多道理?,F(xiàn)在的我,已經變得懂事多了,當我言辭不當、行為不合學生行為規(guī)范時,我就會想起《論語》中老師教給我們的內容。

“學而篇”不僅講了學習,也講了做人的道理。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人?!币馑际?,說話不要花言巧語,這樣會給別人留下別人不好的印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人如果每天反省自己三次,那他就會為人非常忠誠,與朋友叫他也會非常誠實。學習也會非常用心。像這樣時刻啟發(fā)我的句子還有很多,它們像一位不說話的老師時刻提醒著我的一言一行。

你可千萬別小瞧《論語》這本書,這本書里有很多道理值得我們學習。雖然孔子生在古代,但是我們至今還在照著孔子的思想做事。所以利用好你身邊《論語》這本書吧!

論語前章讀后感篇四

孔夫子的《論語》語言艱深,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只知道《論語》是一本孔夫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語錄,其它的一概不知。即使人們常說:“半部《論語》,行天下?!钡且郧拔覍λ稽c也不感興趣。

可是在20xx年,我偶然在中央十套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看到于丹老師講《論語》。由于于丹老師講的太精彩了,從此我每天中午準時收看“百家講壇”,慢慢地喜歡上了《論語》。

于丹老師告訴我們《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

于丹老師說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樣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樣的人。

孔夫子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大地上生長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脫胎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發(fā)現(xiàn)《論語》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讓人一看就明白。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貸》)這則語錄意思是: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萬物滋生。蒼天還需要說話嗎?”

是啊,《論語》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追蜃诱且源藖碛绊懰牡茏?。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

我們今天也會說,天時、地利、人和就是國家興旺、事業(yè)成功的基礎,這是《論語》對我們現(xiàn)代人的啟迪。

……。

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于《論語》的博大精深,終于有了點滴的感悟。我相信這本書會陪伴我的一生,我愛上了《論語》。

論語前章讀后感篇五

《論語》有很多切實可行的東西,比如教人如何交友。

人的一生中,很多時候是因緣而聚,緣盡即散。

聚聚散散,身不由己。

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動的,沒有選擇的余地,這是很可惜的事實。

人生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生辰八字,無法選擇種族、國家、文化傳統(tǒng),無法選擇成長的經驗。

如果連朋友也無法選擇,那么這一生剩下能選擇的實在很有限了。

人的價值在于以某種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就越強。

人生有許多無奈,但所有的無奈都比不上與和諧生存相去甚遠。

交朋友要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且不要對朋友存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渴望一定要結識到高度合乎理想、心曲完全相通的朋友。

朋友少一些不要緊,尋覓不到完美無缺的朋友也不要緊,要緊的是相知投契、和諧相處。

讀《論語》后,不免捫心自問,人的一生的目標是什么?我想,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交代。

交代什么呢?那就是我一旦覺悟自己是一個人,可以作出有限的選擇之后,我就要去辨明我的選擇應該往哪里發(fā)展。

自我選擇來自于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必須考慮人類共同的追求途徑——真、善、美,以及個人特別的途徑——志向與興趣。

我覺得,應該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努力在人的一生里既滿足自己的志向和興趣,又能夠接近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

具體說來,就是努力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充分實現(xiàn),而不是因為自己的存在,讓彼此的關系變得更復雜,更混亂。

故此,人只要活著,就有一個內在的使命,這使得他在世間任何地方都不會覺得很委屈、很貧困、很失意。

其實,外在的世界所借以判斷的名利權位,種種所謂得意或失意的價值判斷,對于內在自我的實現(xiàn)都沒有必然性。

人活在兩個世界里,一個是社會意義上的,這差不多是命定的、必然的、難以選擇的。

人生在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世界——內心世界。

所謂向善,當然不是抽象的虛無的,而要放在人與人的具體社會關系中來衡量。

所以,儒家思想還是入世的,關懷人世的,是以人作為中心來思考的。

讀《論語》,批判地領悟儒教思想,也會產生一種使命感,自覺有一種責任,努力想要使自己的存在而惠及身邊的人。

論語前章讀后感篇六

透過“為仁由己”,我們知道人的主動性與負責性是“為仁”之關鍵。依此思考“克己復禮”,則“克己”是“自為主宰或能夠自己做主”,“復禮”是“實踐禮的要求”。合而觀之,一個人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就是“仁”,也就是“人生正途”。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如此一來,不必擔心“欲望是善是惡”的問題,卻把焦點轉向人的主動及負責態(tài)度,其中要點在于人的主體自覺。若以“克”為“克制”,難免覺得自己處處都是毛病;若以“克”為“能夠做主”,則自我顯示向善動力,可以主動負責安排人生。何者比較符合孔子原意?我想是后者。因為“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其中已經包含了“克制欲望”在內。

顏淵再問具體做法,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原是行為規(guī)范,規(guī)范常以基本的要求為限。如此一來,以“克制欲望以符合禮”來解釋“仁”,未免過于消極,什么都不要做了。反之,“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則在消極的“四勿”之外,還可以積極的“合禮則視、聽、言、動”??鬃迂M是消極之人?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又豈是“四勿”所能框限的。

論語前章讀后感篇七

這幾天,我每天的讀書時間,都捧著《論語》。

以前從《唐詩三百首》中閱讀到了優(yōu)美的詩句,從《三字經》和《弟子規(guī)》中學到了最基本的禮儀,現(xiàn)在從《論語》中了解了中國悠久的歷史。

說到《論語》大家肯定就會想到古代人搖頭晃耳讀著“之、乎、則、也”。我現(xiàn)在才知道古人能用幾個簡短的字句表達出豐富的意思。

《論語》里面的小故事更是讓我百看不厭。有“張檢之儉”、“知錯就改的樂羊子”、“鄭板橋”、“孔子拜師”等等。

《論語》這本書真讓我受益匪淺?。?/p>

論語前章讀后感篇八

近日,一口氣買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書集注》、錢穆老先生的《論語新解》和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準備要好好的讀讀《論語》。不是為了其他的,以前南懷瑾老先生的《論語別裁》和于丹大姐《論語心得》也都讀過,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統(tǒng)些。

記得梁啟超老先生在講到讀國史典籍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做學案,學案的淺層次就是讀書筆記,所以便欣然從之,既算是對學問的一種自我領悟,也是對堅持的一種自我歷練。我人生第一本真正好處上的讀書筆記正式開始(頗有些感嘆為時已晚,自愧?。?/p>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上學以來,我們就一向朗誦著,但是我們很多同學往往只記住了前兩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給落下了,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能夠說,此段既有學習方法的闡述,又有學習態(tài)度的思考,更有學術境界的提煉,切不可膚淺析之。

從學習方法言,學習務必“時習”,即“當日復日,時復時,年復年”,反復不已,老而不倦,個性是此中之“習”,不能簡單理解為溫習,其還有“演習”之意,因為孔子個性要求所學務必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結合,即學習務必與實踐相結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論、說教。

從學習態(tài)度言,一為“說”“樂”,即務必對學習感興趣,學為樂,在學習中感覺到快樂,把學習讀書當做是一件快樂之事,有興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遠方來”,錢穆老先生就說:“學者惟當牢守學而時習之初境,斯可有遠方朋友來之樂。”二為“不慍”,即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么,不是為了揚名天下,讓人“知”,不是為了追求功利,成為謀生手段,而是為了成為“君子”,何為“君子”,乃成德之名。

從學習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書集注》中有云: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倍灼谝欢?,也是全書的第一段就將學習之要,由此可見學習對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鬃右簧亟?,孔子之教又重在學,孔子教人以學,又重在學為人之道。列此為篇首,實有深義。

從學習境界言,在此余頗同錢穆老先生言,其曰:“學而時習,乃初學事;有朋遠來,則中年成學后事;不知而不慍,達于最高境界?!苯庵?,“朋”之義,不僅僅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學者”或“弟子”;“不知”之義,乃指學日進,道行越深,至于別人已不能領會,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贝硕螌嵞藬⑹鲆焕硐雽W者之畢生經歷,實亦孔子畢生為學之自述。

由此所感,《論語》的確博大精神,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此就可見一斑。

論語前章讀后感篇九

自從清朝末年,資本主義列強用炮火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人開始從“天下”走向“世界”?!疤煜隆焙汀笆澜纭笔莾蓚€全然不同的概念:“天下”是古中國的觀念,它不是以誰為中心的視角,而是包融一體;“世界”是西方的哲學,是有大小有邊際的,它強調不同的立場,有明確的劃分。就像“世界觀”一詞,不同人有分別的有立場的觀念。無論政治、經濟、文化,中國開始走向西方。

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爆發(fā),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繼承和發(fā)展,西方文化在中國蔓延,“先進的”中國人紛紛敞開胸懷迎接新思想,摒棄、批判甚至打倒舊思想。思想領域的變革與社會的發(fā)展密不可分,歷經重重磨難,中國人終于探尋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國。

從建國到現(xiàn)在,六十年過去了。近年來,“國學熱”漸漸興起,曾經拋下的經典,今朝又重拾起。人們開始重新解讀祖先的遺產,圣哲的智慧,一批國學大師逐漸走入了我們的視線。南懷瑾老師就是其中的一位。

20世紀的后半葉,南懷瑾老師去了臺灣。隨著局勢的變動,南老師的著作得以在大陸出版,并且近幾年廣為流傳,備受推崇。我也有幸在老師的推薦下,細品南老先生的《論語別裁》。南師的著作往往不緊不慢,娓娓道來,旁征博引,融會通達,又多新奇解、智慧語,我曾號稱“只讀作者已過世至少三十年的書”,這回,也不得不破例了。

讀南懷瑾老師的書,我不斷地反思——不是反思文化,而是反思自己。畢竟,空談世道人心今不如古,抑或文化零亂蕪雜失其本心都毫無意義;文化通過人來體現(xiàn)、藉由人來傳承、依靠人來發(fā)展。“發(fā)揚光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標語我們已經見怪不怪,那么行動呢?該怎么做呢?五千年的古籍卷帙浩繁,“書到今生讀已遲”;琴棋、書畫、禮樂,民俗、神話、宗教,門類繁多;真應了莊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更何況,從小受的教育并沒有讓我們這代的很多人有足夠深厚的積累。南懷瑾老師說,他的積累都是十三歲以前背的;他在臺灣發(fā)起“兒童讀經”活動,廣受好評。當然,不必感慨生不逢時,無論生在何世,都應有正確的方向,并在這個方向上努力為之。做到什么程度往往并不全憑人力,客觀條件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論語別裁》給我的啟示是很難言明的,正如古人講做學問,是“知、信、行”;從文化的角度講,在杏壇詩社聽的講座“中國藝術簡史”讓我發(fā)現(xiàn)了中國,而南懷瑾老師的書讓我真正觸摸到了古中國的思想與智慧。我曾著迷于西方哲學體系的龐大和嚴謹,但思與辯總將我領向一個又一個糾纏著的世界;理論的創(chuàng)立與推翻,見證著人們探索的腳步。西方人是一步一步地探索,中國人的方式卻不一樣,他一跳就飛上了云端!西方人沿著“世界”的概念外拓出龐大的體系,中國人向“天下”里探出無盡的內涵。兩個角度,兩種道路,本無所謂對錯高下;固執(zhí)地打倒“孔家店”,或一昧地抑己揚他,都沒有道理。

南懷瑾老師曾講過一個故事,臺灣一些大學生要搞“中國文學的再革命”。南老師講,“文學革命,我沒有資格講,你們也沒有資格講。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體、作詩、填詞,都能露一手,然后發(fā)現(xiàn)這種文學有毛病,這才有資格談革命。你們現(xiàn)在連‘命’都還沒有,還‘革’個什么呢?你們還有文學革命的資格么?”南老師的一番話平息了臺灣大專院校里的這場小風波。

只有深入了解,才有發(fā)言權。不過,對于中國的古典文化,往往愈是了解,愈發(fā)覺它魅力無窮,倒也不必大動干戈啦。中國人做事向來不講究橫沖直撞,講求中庸之道,求變亦可漸變,免得過猶不及。

論語前章讀后感篇十

論語》首創(chuàng)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范性也發(fā)源于此?!墩撜Z》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墩撜Z》以記言為主,故稱語。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成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墩撜Z》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fā)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又善于通過神情語態(tài)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鬃邮恰墩撜Z》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tài)舉止的靜態(tài)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鬃右虿氖┙?,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yōu)點和缺點、進德修業(yè)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xiàn)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jù)《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務施于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讱”。

顏淵學養(yǎng)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墩撜Z》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fā)現(xiàn)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并根據(jù)《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jù),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xiàn)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墩撜Z》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guī)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于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并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xiàn)所有理想的基礎,在于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yè)績更加重要。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坐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里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于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后工業(yè)文明的社會里,于丹的.論語讀后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xiàn)代的規(guī)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后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論語前章讀后感篇十一

孔子教授學生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我們作為老師應該教授給學生的。現(xiàn)在的教師面臨巨大的升學壓力,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文”,卻忽略了“行”、“忠”、“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教師在注重知識傳授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孔子是如何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授學生的文、行、忠、信的呢?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最好的教學方法。老師在非常了解學生的狀況時,非常熟悉所教知識或學生所學知識時,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帶入了一個思考狀,一個學習狀。

其要義是教師要了解學生,教師在上課時,知道學生在想什么,要說什么。要求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fā)、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guī)律的。教學中更應該多重視學生學的過程。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既是學習方法也是教學啟示。善于學習的人總是能在一定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而不善于學習的人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收效甚微。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獲取知識的能力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獲得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地位教學服務。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希望學生“學而不厭”,教師就要“學而不厭”。“身教重于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一個勤奮學習、善于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勤學善思的傳統(tǒng)?!皩W而不厭”是“誨人不倦”的基礎。沒有“學”的基礎,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缺乏趣味、缺乏創(chuàng)新的?!罢d人不倦”要求教師能夠做到樂教、善教。在享受到教育的樂趣和幸福的基礎上,認真研究教育教學中“誨”的方法、途徑、內容,才能真正做到“誨人不倦”。

論語前章讀后感篇十二

放下論語時,似乎關于人生、事業(yè)、處世,已不再有遺漏的問題需要詢問。

只剩下一個疑問:孔子為何要去做一件完不成的事?

孔子絕非無知之人,世事翻涌、黃鐘毀棄,這都在他為官、行走、掙扎的大半生中張牙舞爪地嘯叫,他堯的額頭之下,子產肩膀抬著的,皋陶的脖頸之上,那孔夫子獨有的慧眼可以見識千般善惡,那孔夫子獨有的頭腦可以判斷萬種臧否。他知道這世道,得救。

可他只有一副喪家之犬的身軀而已。

然而無能為力四個字已經反駁了一切。因為無能為力,所以沒有必要。

由此人世只剩下了孔子等極少數(shù)人,和這個依然狼奔豕突的社會。

孔子想:不管世道如何我還沒死啊

孔子又想:既然我沒死那我當然要繼續(xù)為大義努力?。?/p>

于是有了孔子,那群圣人中最艱難又最頑強的那個,伏在大義腳下叩拜得最瘋狂的忠臣。

孔子的信條便是盲目與努力。盲目在于他飛蛾撲火式自取滅亡的挑戰(zhàn)上,他就像飛蛾,只知道光明,無所謂為了它,毀滅與否,只要活著,我的生命就獻給大義,沒有保留。但他的盲目是理性的,他知道大義必然勝利,而他證明了這件事,所以他知道這是值得的,這就是他的理性的盲目,為了理想無所謂毀滅與否。努力,便是努力,將生命精準合理地送給理想。

我們是否有必要學習這理性的盲目呢?

我們聽過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們知道生命至上,我們學著不讓某一件事代替我們的全部價值,人生有很多精彩的其他事,一個海關可以寫明史,一個博士可以拉小提琴,一個醫(yī)生可以是一個短跑冠軍,我們沒有必要把生命完全傾注于一件事,滿足奧林匹亞式的或得桂冠,或舍生命。一個頭銜或許真的沒法表示一個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的全部價值。

例如抗戰(zhàn)時期的沈崇誨,將門之后,清華大學出身,自愿成為空軍飛行員與日寇搏殺。當時教官問:戰(zhàn)斗機裝配了幾顆子彈?他立馬回答:長官,271顆,其中一顆是我和的飛機!最終在戰(zhàn)斗中,他射完機槍里最后一顆子彈后拒絕返航,駕機極速撞向日艦,最終殉國。他就是電影《無問西東》中飛行員沈光耀的原型。有人問,這樣他的生命與一顆普通的子彈是不是毫無區(qū)別?我想說,是的,但值得。生命著實可貴,更何況沈崇誨的出身,但是他的生命是作為一顆飽含著奮斗與憤怒的,民族的復興與自由的,代表了全體同胞的子彈射向敵人,這是一顆與他的生命一樣可貴的子彈,他的價值實現(xiàn)了,他的生命獻給他最崇高的理想,我想說,他的生命很值得。還有許許多多抗戰(zhàn)時期、革命時期的英烈,他們中的許多都沒有看見勝利的那天,但是他們知道他們的生命終將以勝利賦予價值,這便是值得。

只求為之,無問西東,這是孔夫子的勇氣,也應該屬于我們。

論語前章讀后感篇十三

經過這一學期的學習,在老師的詳細講解下,加上自己對《論語》研讀,對于論語有了更系統(tǒng)、全面的認識,對其中所滲透的孝道的感悟也更加深切了。

課堂上,老師經常用一個個通俗易懂卻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典的詮釋。還通過觀看電影《孔子》,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這對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響最為深遠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個人修身之道。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長輩、平輩、晚輩。而孔子所向往的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奔聪M约耗茏龅阶尷先说玫桨差D,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這其中,擺在第一位的就是孝。

孔子認為,孝是一切道德規(guī)范的根本及其發(fā)展的前提。就我們個人而言,孝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體現(xiàn)在君子的品德中,是內心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論語》中的孝義也是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道德和意志品質的形成。《論語》呼吁天下的兒女尊重父母,及時行孝,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而言,具有非常大的現(xiàn)實意義。下面,讓我們走進《論語》,感受其中的孝義。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往往父母對我們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在父母去世之后,依然謹記父母的教導,那他就算是孝子。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本褪钦f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近年來流行過年出去旅游,對于這種做法,大家的觀念也不同。而我認為,過年就是家人團聚的日子,我們應用更多的時間陪父母在一起,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再取追悔。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本褪钦f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通常,父母會把我們的生日記得清清楚楚,給我們慶祝,讓我們每年都過一個開心快樂的生日。然而又有幾個人能記清父母的生日呢?又有幾個人能在父母生日這天給他們慶祝?父母的要求不多,哪怕是一條短信、一個小禮物、一句問候、回家的一杯水、一個小舉動,就能讓他們非常開心。

當然,對于父母來說,生日是喜憂摻半的,喜的是父母高壽,得享天年,做兒女的現(xiàn)在還有機會孝敬他們;憂的則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歲,我們還有多少時間能夠陪在父母身邊盡孝呢?我們還能夠有多少心愿真正來得及完成呢?也許,現(xiàn)在的我們并不能完全體會這句話,我們可以看現(xiàn)在父母給爺爺奶奶過生日的樣子。他們更多地是擔憂,因為我們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給的太多。所以,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至深的悲愴叫做“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等到那一天,不管我們再怎么追悔,一切也來不及了。

在我看來,能讓父母天天開心就是孝。我們盡力做到父母滿意,生活里多關心父母,這些并不是難事,但在父母看來,卻十分欣慰。

論語前章讀后感篇十四

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一本著作記載了他和他的弟子們的言行,那就是家喻戶曉的`《論語》。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撰的一部語錄著作。本書涉及政治、文學、哲學、道德和教育的道理,是儒家經典作品之一。朱熹把《論語》連同《大學》、《中庸》、《孟子》稱為“四書”。

《論語》這本書中的每一句話都能告訴我一個道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讓我知道如何保持紳士風度;“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理解“學”與“思”的辯證關系;“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讓我知道正確地認識事物的態(tài)度;“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讓我知道要向所有人學習,要隨時隨地進行學習。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這句話說明了孔子認為人可以終身遵循“恕”這個字。

寬恕是潤滑劑,它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摩擦;寬恕是鎮(zhèn)定劑,它可以使人在諸多干擾中平靜下來;寬恕陽光,它可以融化人們之間的懷疑之雪;寬恕橋梁;它可以連接人們彼此的心靈。

寬恕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沒有寬恕,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非常沉重,我們的包袱也會變得越來越重,總有一天它會摧毀我們。

《論語》的句子并不長,但每句話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大家都可以去看看這部著作,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的。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152858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