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這段時間的努力,我取得了一些成果和進步。寫心得體會要注意條理性和邏輯性,對于每一個觀點和感悟,都應該進行準確的論證和解釋。感悟人生的美好,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以下是一些心得體會的精選。
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一
段落1:引言(200字)。
“教育者的春天”是指我國每年的教師節(ji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國家向全國各地的教育工作者致以最高的敬意和感謝,贊揚他們?yōu)榻逃聵I(yè)做出的無私奉獻。同時,這也是一個回饋教育者、表達敬意、加強教育者自我思考的時刻。今年的教師節(jié),我有機會參加了學校的座談會,并受到了許多教育前輩的知識和經驗的啟迪,在學習和思考中,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教育者的自豪與責任感。
段落2:回顧過往(300字)。
我成為一名教師已有七年,這段時間里,經歷了無數的學生、家長、同事和上級領導的相處和共同努力?;仡欉@段時間,我記憶最深的是那些高中生,他們的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是有著無限的潛力和才華。在與他們的交流互動中,我逐漸領會到每個孩子的心靈的特點,更加明確了如何有效地傳授知識。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逐漸地感覺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得到了提升,這給了我更大的勇氣和信心,去面對任何挑戰(zhàn)和考驗。
段落3:提升自我(300字)。
這幾年,隨著教育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我逐漸認識到自己的知識面過于狹窄,不能夠和更廣闊的社會相匹配,因此加入了幾個學術交流平臺,參與了一些講座和學術研討會,定期閱讀教育方面的專業(yè)書籍和雜志以及不斷地增強自己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技術,讓自己處于“持續(xù)學習”的狀態(tài)?,F實給我們下了一道命題,我們作為教育者,必須從自身做起,提升自己的水平,從而更好地擔負起教育的責任和使命。
段落4:關注學生(200字)。
學生才是教育的根本,他們的收獲才是教育最大的標準和最高的口碑。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科知識進行傳授,更要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使教育真正地服務于他們的各種需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關注“情感教育”,給孩子們更多的愛和理解,使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接受,并從中學到更多的道德感、人格美和真正的教育價值。
段落5:總結(200字)。
“教育者的春天”是每年一次的慶祝教育者的節(jié)日,但更是教育者的終身追求。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要不斷地總結自己的工作經驗和教育實踐,自我反思,發(fā)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同時,要敢于創(chuàng)新和融入未來,這也是教育者的時代使命。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在教育的大道上不斷奮斗,讓教育的力量在生活中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二
尊重生命,尊重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臺,也許已經不是新鮮事了??伤蔀槲覀兊慕逃枷肓藛?它體現為我們的教育行為了嗎?郭思樂生本教育從“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引申出“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強調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教育價值原則。生本教育的目標“以學生的生命價值為出發(fā)點”,其目的是“以學生的生命價值為體現”。強調不能壓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強調人的生命價值和智慧價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發(fā)展的追求”的教育。
生本教育強調把可以交付的教學交付給學生。教師盡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把可以托付的教學托付給學生。此時,學生處在真正自主的狀態(tài)中,他的潛能得到激發(fā),他的天性得到發(fā)展,他的收獲像鮮花怒放。這樣的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就是生本教育體系。它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生本課堂強調把學生作為教育資源來開發(fā)和利用。學生的全部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和學習內在積極性都以成為教師的教學所用,以成為動力之源,能量之庫。
生本是一種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踐行的過程中肯定會碰到這樣的問題,那樣的困惑,就讓我們從諦聽教育的春天一書中獲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吧。
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三
作為一名教育者,春天是我最喜歡的季節(jié)之一。這個季節(jié)不僅代表著一年中新的開始和希望,也讓我有機會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及如何對我的學生產生更積極的影響。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在教育工作中的春天心得和體會,以及我從中獲得的啟示和思考。
1.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興趣。
我發(fā)現,當我使用多種教育方式時,我的學生更加關注課堂內容,更有動力去了解和探索。而且,這種方法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促進他們之間的合作與互動。例如,我會利用電子化課少量投影儀等工具將內容生動呈現,讓孩子們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我還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達和展現知識,如演講、辯論或者繪畫等。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增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學生在積極的反饋中成長。
除了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外,我發(fā)現在積極的反饋中也能激勵學生進一步成長。當我給學生肯定和鼓勵時,他們通常會更加用心去努力和創(chuàng)造。這一點在春季體育節(jié)活動中尤為顯著,學生通過參加比賽和自我挑戰(zhàn),不斷取得進步和成就。他們在同學和家長的支持和鼓勵下,更加充滿信心和勇氣去嘗試新的事情。
3.課堂中建立有效的溝通平臺。
為了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我建立了一種有效的溝通平臺,包括小組討論、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以及課堂上的問答環(huán)節(jié)。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也讓他們對自己的學習充滿信心,并愿意與老師和同學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經驗。建立這樣的溝通平臺需要耐心和技巧,但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表現是非常有幫助的。
4.利用春季戶外活動促進學習的體驗式教育。
我喜歡利用春季戶外活動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一種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教育方式。例如,在教授地理相關知識時,我們可以利用春季郊游的機會前往自然公園進行野外生態(tài)體驗,或是參加戶外拓展課程。這種體驗式教育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并通過實踐性與感性認識相結合的方式,提高他們的自信和創(chuàng)造力。
5.教育者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
最后,我認識到,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成長。學習不僅包括教學知識和技巧,也包括不斷提高自己的情商和心理健康,讓自己能夠更好地與學生和家長溝通和交流。因此,我經常參加一些教育相關的講座、研討會和課程,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實踐經驗。同時,我也努力保持學習、創(chuàng)新和探索的精神,讓自己能夠始終保持教育事業(yè)的熱情和信念。
總之,春天是一個美好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可貴的學習時機。通過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積極的反饋、有效的溝通平臺、體驗式教育和不斷學習成長,我們可以更好地影響和激勵學生,在教學的每一個角落都傳遞正能量和未來的希望。
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四
隨著“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相關的教育專著也成為大家案頭的必備品?!吨B聽教育的春天》是郭思樂的教育思想隨筆集,書中用樸實的語言闡述了生本的理念,傳播著先進的教育思想。閱讀全書,既有從文化層面上對生本教育的詮釋,也有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解決,更有對當今教育問題及走向的沉入反思。
“毛估估的智慧”、“杯子邊上的智慧”等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我很大的啟迪。形象的比喻、生動的例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生本的核心是高度尊重學生,充分地讓學生依照自己的
學習
天性學習。教學的核心是感悟,因為學生的心靈
和大腦是感悟和情感奔躍洶涌的海洋,生命如同小草,你可以幫助它,比如給它找到一塊土地,但決不能代替它長大。“毛估估”故事充分展示著生本教育理念,詮釋著一種教育智慧,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狀態(tài)?!懊拦馈痹诮鉀Q生本的自由發(fā)展和終端評價矛盾時,郭教授進行這樣的類比:學習的階段就必須學習,睡覺的時間就要睡覺。不要把整個學習階段變成備考,如同農民不在小豬生長期間,為了放心天天稱重驚擾它。我們不必質疑孩子自己學習的效果,學生本能地生長,自由地發(fā)展,到了結果的季節(jié),就會各種各樣的果實掛滿枝頭,因為孩子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要做的是保護生命的活躍,激揚生命的本質,讓學生自由地發(fā)展,如同小豬自然地
生活
。多么簡單的道理!尊重生命、激揚生命的觀點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入我的心田。我的思想開始與生本產生了共鳴。那就是學校要從依靠教的教育教學轉變?yōu)橹饕揽繉W生的'學。尊重生命,尊重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臺,也許已經不是什么
新鮮事了??稍诮逃龑嵺`中,它能真正內化為我們的自覺行為嗎?對于我來說,還遠遠不夠。在高年級的英語
課堂中,往往存在這樣的現象,學生缺少自主性,學得十分被動,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們提供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因此,我每課時都設計好前置性作業(yè),使每個學生通過先學都有收獲或疑問,便于教師實現課時學習的三維目標,同時收獲很多無法預料的驚喜。在欣喜這些驚喜的同時,我們要學會機智地處理這些驚喜,以免扼殺一個個很好的教育契機。實踐證明:只有放手讓學生盡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學,才能形成更高級的智慧品質。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五
教育工作者是踐行教育事業(yè)的實踐者,他們的工作為孩子的未來奠定了基石。但是教育事業(yè)需要遠遠多于這些基石的支持。在這個春天季節(jié)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思考在教育者這個特殊的群體中,我們能夠學到的經驗和體會,一起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教育者是為學生帶來知識和品德的引領者,他們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充分的知識儲備,更需要敏銳的情感和細致的關懷。他們在課堂、在家訪、在輔導中,都會對學生進行著周到的關注和困難的幫助。因此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不容被忽視。他們是教育事業(yè)的一大生力軍,他們的貢獻使眾多學生受益。
教育工作者在職業(yè)中擁有許多榮譽。從教育技巧方面,他們應該始終保持熱情和專業(yè),不斷自我充電,不斷探索新知,提升自身教育技巧的水平。而在人文關懷方面,他們需要了解學生的情況,體貼他們的情感,幫助學生成長。掌握好這些職業(yè)技能和情感關懷,才能使他們獲得良好的口碑和職業(yè)的認可。
雖然教育工作者充滿榮譽和尊重,但是他們面臨的挑戰(zhàn)和困境也是不少的。教育方式上,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式和難題,比如如何讓學習更趣味化、如何讓知識更深入人心、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等。同時,教育行業(yè)需要進入更具時代感的發(fā)展階段,需要更好的配套器材、信息技術、課程設置等。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深感困難的方面。
隨著春天的到來,我們?yōu)榻逃哌@個群體感到自豪。他們是為未來謀劃、奮斗的偉大的特殊群體,他們是未來的領導者,庇護者。讓我們用心去支持這個群體,用愛去呵護這個職業(yè)。讓我們與教育工作者共同實現更美好的明天!
總之,教育工作者是我們的靈魂和力量的代表,他們是呼吁人智慧和心靈的人們,他們?yōu)楹⒆拥某砷L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著無限的貢獻。在這個春天,讓我們一起為教育者以及教育事業(yè)點贊,并共同前行,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吧!
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六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諦聽教育的春天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諦聽教育的春天是郭教授的教育思想隨筆集。書中用樸實的語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傳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書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狀態(tài)。生本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強調要充分地調動和利用學生資源,強調把學生的學習盡早地交付給學生,教師盡快地讓學生自己既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
就化學教學而言,要學好化學就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驗機會,讓學生通過實驗結合實踐活動體驗化學無處不在,在活動中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只有通過自身的積極思維和主動參與"做"而獲得的數學知識,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實用價值的知識。因此,化學教學中需重視幾方面:首先,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化學實踐活動的機會;其次,充分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親身實踐學習化學;再次,給學生化學活動的自由度,充分展示個性。這樣才能讓學生大腦和雙手真正動起來;才能讓每個學生用自己內心的體驗參與化學學習,并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發(fā)展過程;才能讓學生在這種體驗和參與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七
關于生本教育早在報刊中看到,總有一種莫名的激動,理想的教育,回歸教育的本質。諦聽教育的春天是郭思樂教授的一本生本教育思想隨筆,讀來更印證了自己前面的激動,真正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聯想到現在學校課堂教學的迷茫,無異于一盞明燈照亮前方,迫切的學習,查閱各種有關資料,也買到了教育走向生本,迫不及待的翻閱,隨著讀的深入,就有著更多的思考。
我們現在的課程改革,體現這各種新的理念,我們也在不斷的學習轉變中,但捫心自問我們的課堂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沒有徹底的變化,而再生本教育中,強調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這種教育思想不僅是口號上的,更重要的是落實在了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書中講到:生本教育的具體方法是先做后學,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進而不教而教。更多地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資源,教師讓學生自己動起來,去獲取知識,去解決問題。強調學生的整體感悟。這些升本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在生本教育的實驗學校,學生體現出來的突出的語言表達能力,總和的高素質令人贊嘆,這都是落實生本教育的結果。
這些成果的背后,不單是理念方法,包括課程設計、評價、教師培訓等等,總和的、根本性的教學改革。首先是理念上的全面更新,認識上的到位,真正放心的全面依靠學生。再者是方法上的學習,課堂教學、評價,更重要的是實驗教師的培養(yǎng)培訓。在不斷的學習思考中,也越來越感到我們自己的許多做法也正在體現這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學習生本教育理念,感受生本教育成果,更堅定開展試驗的決心,讓我們的思想理念首先進行一次徹底的洗禮。
新的教學觀: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的自主學習。
新的課程觀:小立課程、大作功夫;大感受、小認識;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學生學習的核心部分是感悟。
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八
“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fā)生,只有當他們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狈_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一書,就被扉頁上的這番話,深深的打動著,初次讀到這段話,并沒有完全理解它的深刻內涵,但它的確給人留下了一種心靈的震撼,帶著這樣的震撼,我用心品讀了這本書。
諦聽教育的春天是郭教授的教育思想隨筆集。書中用樸實的語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傳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書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狀態(tài)。生本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強調要充分地調動和利用學生資源,強調把學生的學習盡早地交付給學生,教師盡快地讓學生自己既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
就化學教學而言,要學好化學就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驗機會,讓學生通過實驗結合實踐活動體驗化學無處不在,在活動中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只有通過自身的積極思維和主動參與“做”而獲得的數學知識,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實用價值的知識。因此,化學教學中需重視幾方面:首先,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化學實踐活動的機會;其次,充分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親身實踐學習化學;再次,給學生化學活動的自由度,充分展示個性。這樣才能讓學生大腦和雙手真正動起來;才能讓每個學生用自己內心的體驗參與化學學習,并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發(fā)展過程;才能讓學生在這種體驗和參與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尊重生命,尊重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臺,也許已經不是新鮮事了??伤蔀槲覀兊慕逃枷肓藛?它體現為我們的教育行為了嗎?郭思樂生本教育從“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引申出“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強調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教育價值原則。生本教育的目標“以學生的生命價值為出發(fā)點”,其目的是“以學生的生命價值為體現”。強調不能壓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強調人的生命價值和智慧價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發(fā)展的追求”的教育。
生本教育強調把可以交付的教學交付給學生。教師盡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把可以托付的教學托付給學生。此時,學生處在真正自主的狀態(tài)中,他的潛能得到激發(fā),他的天性得到發(fā)展,他的收獲像鮮花怒放。這樣的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就是生本教育體系。它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生本課堂強調把學生作為教育資源來開發(fā)和利用。學生的全部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和學習內在積極性都以成為教師的教學所用,以成為動力之源,能量之庫。
生本是一種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踐行的過程中肯定會碰到這樣的問題,那樣的困惑,就讓我們從諦聽教育的春天一書中獲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吧。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使我對生本教育有了粗淺的認識。生本教育課堂,就應該是充分發(fā)小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構成積極、歡樂、高效的課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生命為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通過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教師,更看重的應該是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么,為學生今后的和諧發(fā)展提供了哪些幫助。
一、學生們得到了釋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吧窘逃本褪亲寣W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以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們在口若懸河、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學生們干巴巴的坐在那里聽,只是在聽老師講,而他本身并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即便是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huán)節(jié),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來?!吧窘逃币蠼處煼艞壷v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松,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很放的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
二、老師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的時候在課堂上總是像一個老大媽一樣,嘮嘮叨叨,生怕孩子們聽不懂,總是反反復復的講個不停,自從接觸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識到,我這樣的老師太強勢,而且我發(fā)現在教學中我們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愿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fā)展,但到最后卻往往是自己失敗。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發(fā)展”。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對于教師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fā)和引導。郭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吧窘逃彼枷耄皇且蠼處熡谐鰧I(yè)要求多么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駕馭能力,是與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進行反思離不開的。
三、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
書中“毛估估的智慧”再次闡明了尊重生命、激揚生命的觀點。毛估估的智慧,講的是聰明的農民買豬時只是通過目測來估量豬的價值,買回來后讓它自由地自然地生長,長大后論斤稱重。農民選擇對待生命的方法對待小豬,我們教育的對象又何嘗不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事實恰恰相反,把自由成長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學習,自然的成長,我們有太多的不放心。所以對他們的成長我們做了太多自以為有效果的事,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太多的灌輸中喪失了學習的靈性。在解決生本的自由發(fā)展和終端評價矛盾時,郭教授這樣總結:“要進行廣義的備考,在學習的階段就必須學習,睡覺的時間就要睡覺。不要把整個學習階段變成備考,如同農民不在小豬生長期間,不會為了放心而天天稱重驚擾它?!蓖瑯?,對于學生自己學習的效果我們不必質疑,讓學生自由地生長發(fā)展,到了收獲的時節(jié),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果實綴滿枝頭,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護學生思維的活躍,激揚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由地發(fā)展,如同農民手下的小豬自然地生活、生長。
四、教育之善、善待教育。
真正的教育,表現在它關注人自身,關注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關注人的生命的天性,一切為了學生。它不會為了某種非教育的目的,而去驅遣學生。比如為了凸顯分數而要學生超時運作,以損害學生為代價取得我們認為可以得到的成績。雖然我們并沒有惡意,可惜其核心只是對分數的“善意”。單獨的追求分數會限制人的教育想象力。我們太注重分數,最后常常連好分數也未必得到,只得到平庸的提高。
我們要比別人更懂得教育,要研究教育的真諦,這樣才能真正在教育中躬行至善。
最后,我想用書中的一首詩樣的文章來結束我的發(fā)言。
社會意識當中習慣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區(qū)別對待。
在教育者的意識當中也會不自覺的把自己的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區(qū)別對待。
這種社會意識讓一小部分人有了傲氣沖天的優(yōu)越感,讓大多數人傷了心。
這種教育者的意識讓一小部分學生有了“王候將相有種”的自信,讓大多數學生喪失了“王候將相寧有種乎”的豪情。
對人的積極認識與評價可以成就人,對人的消極認識和評價可以毀滅人,自然億萬年孕育的人的天性是客觀的東西,當主觀遇上客觀,究竟該向右走,還是向左走?自然對人的孕育還在默默的繼續(xù)。
她不說一句話,我們能領會嗎?師本走了,生本來了,教育自然的春天還遠嗎?
關于生本教育早在報刊中看到,總有一種莫名的激動,理想的教育,回歸教育的本質。諦聽教育的春天是郭思樂教授的一本生本教育思想隨筆,讀來更印證了自己前面的激動,真正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聯想到現在學校課堂教學的迷茫,無異于一盞明燈照亮前方,迫切的學習,查閱各種有關資料,也買到了教育走向生本,迫不及待的翻閱,隨著讀的深入,就有著更多的思考。
我們現在的課程改革,體現這各種新的理念,我們也在不斷的學習轉變中,但捫心自問我們的課堂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沒有徹底的變化,而再生本教育中,強調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這種教育思想不僅是口號上的,更重要的是落實在了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書中講到:生本教育的具體方法是先做后學,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進而不教而教。更多地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資源,教師讓學生自己動起來,去獲取知識,去解決問題。強調學生的整體感悟。這些升本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在生本教育的實驗學校,學生體現出來的突出的語言表達能力,總和的高素質令人贊嘆,這都是落實生本教育的結果。
這些成果的背后,不單是理念方法,包括課程設計、評價、教師培訓等等,總和的、根本性的教學改革。首先是理念上的全面更新,認識上的到位,真正放心的全面依靠學生。再者是方法上的學習,課堂教學、評價,更重要的是實驗教師的培養(yǎng)培訓。在不斷的學習思考中,也越來越感到我們自己的許多做法也正在體現這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學習生本教育理念,感受生本教育成果,更堅定開展試驗的決心,讓我們的思想理念首先進行一次徹底的洗禮。
新的教學觀: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的自主學習。
新的課程觀:小立課程、大作功夫;大感受、小認識;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學生學習的核心部分是感悟。
我感覺到每天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文字,那是身心的放松;每天讀一些自己需要的文字,那是精神的享受。如今我已經養(yǎng)成了每天讀幾頁或讀幾行字的習慣,那種感覺比起以往只在假期里看很多字要幸福難忘的多。真正感覺到在一寸光陰里讀書比看電視劇多了一些創(chuàng)造的空間。為此,我學會了投資,投入的最大成本就是買書。
每晚翻開前段時間買的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總被書本的第一句話深深的打動著——“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fā)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魂,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蔽铱吹接泻枚嗯笥讯及堰@句話作為自己的qq簽名,前段時間我也看到周秋艷老師寫上了開頭一句: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原來我們都被深深感動著。初次看到這段話,心里并沒有理解這些話所包含的意義,但就是給人一種心靈的震撼,帶著這樣的震撼,拜讀了郭思樂教授的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用樸實的語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傳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書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邊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生本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的孩子,書中說道“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為不可能做到我們才變得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才變得不可能做到”。深刻的道理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入我的心田。毛估估的智慧,陳述的是聰明的農民買豬時只是目測估量豬的價值,買回來后就讓它自由地自然地生活,長大后是論斤稱重的。郭思樂教授從這一個現象中看到了我們的孩子,看到了教育本身,并從中悟得智慧。讓人茅塞頓開。農民選擇對待生命的方法對待小豬,我們教育的對象何曾不是鮮活的生命!把人當作生命來進行教育。
我們經常在喊:尊重生命,尊重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臺。這是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體現在形式上?每次公開課,賞析課,交流課,都是讓我們學習教育的舞臺,可這舞臺太小,成不了我們的教育思想。那是我們平常給教育畫蛇添足,導致了學生在太多的灌輸中喪失了學習的靈性?!懊拦馈痹诮鉀Q生本的自由發(fā)展和終端評價矛盾時,郭教授進行這樣的類比:學習的階段就必須學習,睡覺的時間就要睡覺。不要把整個學習階段變成備考,如同農民不在小豬生長期間,為了放心天天稱重驚擾它。我們不必質疑孩子自己學習的效果,學生本能地生長,自由地發(fā)展,到了結果的季節(jié),就會各種各樣的果實掛滿枝頭,因為孩子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要做的是保護生命的活躍,激揚生命的積極,讓學生自由地發(fā)展,如同小豬自然地生活。我們不是常說好學生并不是老師教育出來的,那是他生命的能力。多么簡單的道理!毛估估的智慧再次喚起了我們的思考,也把生命教育的思想深深印進了我的心中。
杯子裝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卻能從中發(fā)現智慧。杯子越薄,裝的水越多。邊是“體”,裝是“用”,而教學的目的如同讓學生用杯子喝水,老師的教是“體”,學生的學是“用”,邊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學多;反過來,教得多,就學得少。老師把一切講得通透,學生還學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認為,教師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識也好,德行也好,教師只是讓它們在孩子們的心中扎根,接下來就是孩子們自己的感悟。
學習的基本過程是自己的悟,無論是學習以前的知識或通過智慧而產生的新的知識可達到的地方,或是不可達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識的拓展全在于悟。沒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無效的。而現在我們的孩子的問題就在于,學生缺少自主性,無悟可言,于是教學和教育氣血不足,而導致我們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無用。只有放手讓學生盡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學,才能形成更高級的智慧品質。所以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們提供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這就要求老師要設計好每節(jié)課的前置性作業(yè),使每個學生通過先學都有收獲或疑問,在課堂上才會出現很多讓老師都無法預料的驚喜。在欣喜這些驚喜的同時,老師們還要機智的處理這些驚喜,否則可能會扼殺了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皼]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fā)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薄吨B聽教育的春天》,扉頁上的這段話讓我在思考沉淀之后看到了孩子們。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我夢想著學生歡天喜地地來,依依不舍地走,他們比任何時候都喜歡讀書學習。
雖然,現在這樣的景象存在于我們的一個遐想當中,雖然要達到這樣的景象非常的困難,有很多的雖然,但是就像開頭說的那句話一樣“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為不可能做到我們才變得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才變得不可能做到”。只要有對自己有信心。對孩子有信心。
郭教授的這本《諦聽教育的春天》我還沒有讀完,但對所讀的這些內容產生了共鳴。我也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處在那樣的一種和諧的教育氛圍當中,只要我繼續(xù)讀書,堅持實踐,相信會妙不可言。
學校開展生本教育到現在已經盡快3年了,為了更好的理解生本,學校開展了關于生本理念的理論學習,也嘗試著相應的生本課堂模式,但現在想一想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有問題。在暑假期間,我仔細閱讀了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又有了深入的認識。《諦聽教育的春天》是當代著名的教育專家郭思樂的教育思想隨筆集。書中用樸實的語言詮釋了生本的理念的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本身是一種思想,是一種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踐行的過程中肯定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或困惑,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死板教條的搬用某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領悟其中的“精髓”,科學地、靈活地運用到教育教學中。通過假期的學習,再次回想反思自己在過去實踐中的“生本課堂”,自己對“生本”又有了深入的認識。那就是要——尊重學生的生命,激揚學生的生命,挖掘學生的潛能。
“要尊重學生的生命,激揚學生的生命,挖掘學生的潛能。”其本質來說還是體現出了郭思樂教授生本理念的精髓。那么學生的潛能怎樣才能得到發(fā)覺,并且還能使其繼續(xù)發(fā)揮其功效呢?其實學生的潛能的發(fā)覺全都在課堂學習中。我們要承認學習的基本過程是自己的悟。就像郭思樂教授所說:“無論是學習以前的知識或通過智慧而產生的新的知識可達到的地方,或是不可達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識的拓展全在于悟。沒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無效的?!倍F在我們的孩子的問題就在于,學生缺少自主性,無悟可言,而導致我們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無用。只有放手讓學生盡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學,才能形成更高級的智慧品質。所以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們提供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這就要求老師要設計好每節(jié)課的前置性作業(yè),使每個學生通過先學都有收獲或疑問,在課堂上才會出現很多讓老師都無法預料的驚喜。
孩子們仍然不能調動。學生慢慢的已經厭煩了這種形式的課堂,上課不是毫無表情的坐在那里聽,就是躲在一邊玩,不會參與到學習中來。現在想想問題在于只學會了生本的外形(模式),沒能領悟到其真正的內涵,即便是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的環(huán)節(jié),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走個過場,并沒有真正落實合作學習,所以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然不會很高。這樣的課堂肯定會給教師產生一種在課堂上無能為力的感覺,學生累老師也累。
通過本次學習,了解到“生本教育”其實是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會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松,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放的開,對學習就會更加有興趣,而興趣會是最好的老師!
后來由查閱了生本教育的具體方法。比如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對于這一點我也是感覺到,首先教師一定要在思想上定好位,要明確必須要改變方式。在我以前的課堂中,每一節(jié)的上課內容是不會預先告訴學生的,很多的問題都是突發(fā)式的,因為我覺得如果學生都知道了上課的內容與問題,這節(jié)課就沒有了新鮮感與吸引力了。可是這樣做的話呢,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很難實現。所以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學生,先學后教。學生學在老師教之前。(前置性作業(yè)就是對學生課前先學的一個引導。)生本教育中的小學語文教學基本思路是:“早識字,大閱讀,大感悟,以閱讀為中心,推動聽、說、讀、寫。意義識字,推進閱讀,以讀引讀,以讀引研,以讀引說,以讀引寫,全面提高。”如果說課前的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回到課堂把故事說出來就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不僅把課前閱讀到的知識經過思考表達內化成自己的學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辨力,口頭表達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養(yǎng),帶動了聽與說的訓練,能說會道是為了以后的寫做鋪墊的。由此可見,生本教育其實恰恰利用和學生“生命的潛能”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
生本教育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摸索,去實踐。但是我認為其核心的精髓是永遠不能改變的,所以我們老師必須要從思想上去理解它,內化它。我相信,如果我們真正內化好生本教育的精髓時,一定會收獲教育的春天。
讀了竇桂梅老師的《回到教育的原點》一書,感觸頗深,無論是對竇桂梅老師個人的教師素養(yǎng)還是書的內容。
這本書中,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怎樣,總要讀書;不管怎樣,總要善良;不管怎樣,總要心向光明”這句話。這句話在本書中出現了多次,這是一次又一次的告訴我們要時刻與書為伴,要充滿善良,要向著光明不斷努力。其中,讀書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豐富的文化知識是必不可少的。這些知識是從哪里來?這些知識很大程度來自書籍。我們要閱讀各方面知識的書籍來填補我們空缺的知識儲備。如今是個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的時代,孩子們通過手機、電腦獲得了很多新的知識,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停留在原來的地方,而是通過更廣泛的渠道去充實我們自己?,F在孩子們需要一滴水,我們要擁有一條流動的小溪,因為我們不知道孩子們需要的那滴水到底是什么,所以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解決學生突如其來的問題。
說到讀書,我不得不說竇老師,在我心中,竇老師已成為了一個小小的書庫。竇老師讀了那么多書:名著、教育書籍、歷史哲學書籍等等??吹侥敲炊鄾]有聽到過的書名,我深感慚愧。為什么我的大腦如此枯竭,那是因為我讀的書不夠多,那時因為我讀的書不夠細,缺乏一定的思考。竇老師激起了我讀書的熱情,我也要遨游在圖書的海洋,而且讀的書也要涉獵多方面,從各個方面來充實自己。
我們不但要讀書,還要反思,更要去寫,用自己的筆書寫出屬于自己的那篇天地,書寫自己的疑惑,更書寫自己的收獲。
竇老師讀書之豐富讓我敬佩,竇老師扎實的基本功更是讓我拍手叫絕。基本功一直都是我的弱項,看到竇老師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我的慚愧有一次展現在了我的臉上。竇老師的基本功如此扎實,離不開她的勤學苦練,而我正是缺乏了這種持之以恒的精神,僅僅把基本功當成了作業(yè)來完成,檢查時就突擊,一點也沒有起到練習的作用。所以,要想練好基本功,不能光說不練,要付諸實際行動,期待自己的基本功能取得不斷的進步。
竇老師的課堂充滿激情,充滿活力,這除了她扎實的基本功和豐富的知識儲備以外,還有她課前的精心備課。竇老師告訴我們一堂課要有充分的準備才能在課堂上臨危不懼。她講到備課《三打白骨精》,這篇課文是《西游記》中的節(jié)選,要想講好、講透這篇課文,在備課的時候要通讀《西游記》原著,還要讀關于《西游記》的各種評論。這項工作實屬不易。竇老師也說,如果每篇課文都做如此準備,我們的時間從哪里來?這就要求我們平時的積累。即使我們不能完全租到,雅瑤盡力抓好某一個主題展現這個過程。
回到教育的原點,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我們的教學是否真的以學生為中心?我們的語文教學時簡單的講課文還是講語文?思考之后,我們應該找準方向,盡一切地努力讓我們的語文課充滿語文味。
再次借用竇老師的那句話:不管怎樣,總要讀書;不管怎樣,總要善良;不管怎樣,總要心向光明。
第一次接觸祁智主編的《剝開教育的責任》這本書,就被該書淡雅的封面吸引住了,教育的責任究竟是什么?我們該怎樣剝開教育的責任?引發(fā)思考的書名,立刻激發(fā)了我強烈的閱讀興趣。
本以為,這是一本說教“責任”的書籍,讀著讀著,我欲罷不能,被書中詩意的語言、簡潔的插畫、深刻的哲思、生動的故事深深地打動。閱讀后,我把她悉心珍藏起來,有待經常翻閱,反復咀嚼。
本書針對課堂教學、班級教育、學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的“偽責任”,逐一加以揭示,并闡述真正的責任。本書的每篇文章都從教育中的細節(jié)入手,都在追問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者的真正責任,平實的語言,表達出深沉的主題。
她是一臺細致入微的顯微鏡。教育的細節(jié)常常被我們忽視,這本書帶我們發(fā)現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吹落灰塵,教育的責任漸漸清晰起來??赡苁窃嚲砩系男⌒√崾菊Z,可能是課堂上的一次發(fā)言點評,可能是教師的一個眼神,可能是一處文本的解讀……書中的小例子、小故事,就那樣真實地發(fā)生著,有正面的濃墨重彩,也有反面的直言不諱,讓讀者于細微處見真情,于細節(jié)處明真諦。
她是一部客觀公正的掃描儀。本書從最客觀的角度還原了一個個教育場景,講述了一個個教育故事。這些故事仿佛就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歷歷在目。故事內容涵蓋古今中外,從縱深的角度剖析了教育現狀。原來,我們司空見慣的教育行為有這么多弊病;原來,我們在“愛”與“責任”的名義下,還做了一些“偽責任”的事情。家庭作業(yè)究竟是誰的責任?抄詞作業(yè)合適嗎?我們需要“狼性教育”嗎?放假真是“假放”嗎?過度的“關心”真的會給學生帶來了無形的枷鎖嗎?全書的真實性和可讀性,會讓我們不斷地追問。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讓我不斷地反思當下的教育行為,過一種更有質量、有責任的教育生活。教育的目的何在?教師與家長的責任何在?這是本書關注的主要問題。書中通過教育中種種習以為常的現象,揭示當前教育的真正責任。這本書像一位精神導師,為迷失的人們找到方向;更像一位久違的朋友,真誠地言說教育的感悟。
我是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師,平日里耕耘在教學一線,忙忙碌碌的,用在閱讀上的時間就少了,但是對書本的渴望卻越積越多。在上一學期我有幸參與到特級教師黃詠梅工作室中,工作室開展的“閱讀閱快樂”活動點燃了學員們閱讀的熱情,也激發(fā)了我擠出時間來閱讀的源動力。在指導老師黃詠梅老師推薦的閱讀書目中我看到了《人的教育》這本書,我一下子就被書名深深吸引住了。有個發(fā)自內心的聲音對我說一定要選它,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書。為什么呢?身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們該關注的不正是人的教育嗎?書名引發(fā)了我教育理念的共鳴,利用假期我如饑似渴的讀完了這部教育名著,可謂“收獲滿滿”。
一、了解了福祿培爾的生平事跡,拓展了眼見。
福祿培爾是19世紀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出生在德國的一個鄉(xiāng)村牧師家庭,自幼喪母,父親整日忙碌無暇管教,繼母對他也很冷漠。因而福祿培爾的童年是孤獨、寂寞的。童年的遭遇使得福祿培爾對兒童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推動他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兒園,并探索、研究及實踐了一套完整的幼兒教育體系,寫下了著名的教育論著《人的教育》,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理解了福祿培爾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要順應兒童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
通讀《人的教育》全書,可以看出福祿培爾是一位虔誠的徒,他認為既然人性是神性的派生,而神是全智、全能、全愛的,所以人性也是善良的,天生就有一種發(fā)展的可能性。這是一種性善論的觀點?;谌诵员旧频恼J知,福祿培爾得出了教育的基本規(guī)則,教育要盡量順應兒童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要為兒童的發(fā)展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不能去破壞兒童的天性,除非這種天性遭到破壞,否則不應采取任何的干預措施。我們可以看到這一規(guī)則認知在今天依然有著廣泛的、強大的影響力。
三、《人的教育》一書對現代德國教育的影響深遠。
德國是資源缺乏的國家,在歐洲國家中人口最多的,科技發(fā)展很高,腐敗水平低。許多跨國公司的總部像大眾、戴姆勒(daimler)、西門子(siemens)和寶馬都位于德國。它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依靠的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yè)群體。德國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完美的系統著稱。可是對于兒童,嚴謹的德國人似乎多了些寬容,他們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甚至于對于那些在常人眼里的“問題”兒童,他們也能找出孩子閃光的一面。德國的兒童教育能達到今天的高水平絕對有教育先行者福祿培爾不可磨滅的功績。
四、福祿培爾在他的教育實踐中非常強調情感教育,并把“教育適應自然”作為其一以貫之的重要原則。
福祿培爾把對人的教育和對自然物的栽培進行類比后指出,在對待自然物方面,我們的做法常常是正確的。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需要動植物健康茁壯地成長,就必須給它們提供適宜、寬松的環(huán)境,要反對揠苗助長,要反對粗暴的干預和意志的強加。但是,在對待人的問題上,人們卻會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盡管人與動植物的成長遵循的是同一條法則,但人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卻喜歡把他們當作橡皮泥,認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來隨意地塑造,結果是孩子的成長與他們的天性背道而馳。為此,福祿培爾呼吁,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時要適應孩子的本性,讓他們遵循其規(guī)律自由地成長,就像我們對待花園中的葡萄藤一樣。
五、我們倡導的“生本教育”可謂對《人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當我讀到這一段文章自然而然的聯系到我們今天在教學中倡導的“生本教育”?!吧窘逃笔怯扇A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教授主持開展的,由課題研究帶動的大型教育整體改革實踐。生本教育主張教育應實現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即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fā)展。從“教育適應自然”和“生本教育”的觀點看,教師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為學生的生長提供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方面是為學生的生長提供專業(yè)的好老師。如果說學生的天性就是與生俱來的種.種稟賦,那么,教育就要為這些稟賦的生長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從詞源學上講,希臘文的“學?!?school)本身就是從“閑暇”(shule)中派生出來的。在希臘人看來,到學校上學就意味著從日?,嵤轮谐殡x出來,有充裕的閑暇,可以專注地體驗和沉思,在這種體驗和沉思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生長。
更多在本書閱讀中的收獲數不勝數,無法一一列舉。我在閱讀中趟過了書籍的長河,在靜思中感悟了教育的真諦。閱讀是與古老的睿智的作者用書籍去溝通交流;閱讀是對靈魂的一種洗練,閱讀還是對教育先知思想的傳承。閱讀是幸福的、閱讀是快樂的,這樣的幸福與快樂真是多多益善。帶著閱讀的幸福與快樂,投身于不平凡的教育事業(yè)中去,“余愿足矣”。
在沒有接觸李希貴這個人之前,我就已經聽過他的“語錄”,比如“當學校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教師也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沒有倉庫的學校是一種理想,它其實是想告訴人們,學校里不應該有庫存起來的資源”、“跳出教育看教育,需要擦亮我們的第三只眼睛”等等。這個暑假里,我從《面向個體的教育》里真真切切地領略了李希貴博大的教育思想,并從中得到了不少的震撼和啟發(fā)。
李希貴是現任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歷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評估中心主任,同時也兼任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理事等等。他先后主持多項國家級課題,其中《語文實驗室計劃》被列為國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級教師計劃”,并獲山東省人民政府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但縱使頭頂著這么多閃光的頭銜,卻反而使得他的師生觀和教育觀更加矚目。
一、師生觀。
北京十一學校里,李校長高舉“學生第一”的大旗。為了創(chuàng)建孩子們向往的理想學校,他們讓選擇成為學校的主題詞,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讓每一個人都成為自己的ceo。班主任成為了主任導師,和其他幾位擔任導師的相關老師組成一個教育團隊,分別負責學生的人生導航、心理輔導和學業(yè)指導。而教師在學校的辦學目標實現過程中處于第一位,才會協助校長落實他心中教育理想?!拔艺J為關注學生應該先從關注教師開始。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yè),塑造學生美好的人生。這個目標,只能通過教師來完成?!薄坝眯腋2拍芩茉煨腋?,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任何關愛,只能通過人的傳遞,才顯得真切、動人,誰都沒有辦法改變。一位教師,在校園、在課堂舉手投足間,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他可以春風化雨,也可以讓學生‘近墨者黑’?!?/p>
二、教育觀。
一次,在高一新生的錄取中面臨著一個兩難選擇,一位在馬術方面已經很有造詣但中考成績差距很大的學生報考了十一學校。是錄取還是放棄?學校校務會經過討論,打破常規(guī)錄取了這樣一個“特殊的孩子”。他們的想法就是寧肯放棄百分之百的重點率,也要為各類不同個性的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要為老師們的教學創(chuàng)造更加寬松、和諧的氛圍,將學校真正建設成一所屬于孩子們的學校?!敖虒W大綱、教科書規(guī)定了應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guī)定應給予學生的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我們的教育信念應該是:培養(yǎng)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里培養(yǎng)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也是讓李希貴至今感到震撼的話。
身為一名幼兒園老師,我也應該從關注孩子本身開始。我們要用一雙慧眼發(fā)現那棵樹,那棵樹一定與這棵樹不太一樣,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則需要在河邊茁壯,有的習慣于云山霧罩,有的卻渴望陽光普照……發(fā)現那顆樹,需要我們提供適宜的土壤、水份、氣候、養(yǎng)料,需要一個適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我們的教育情懷?!拔疑钋械馗惺艿?,當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煥發(fā)自我潛能,發(fā)揮自我價值、成為最好的自我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真的贏了”。這是李希貴校長的切身體會,我想,《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定會讓我們換一種理念、換一個思路,換一個視角來看我們的孩子,放大教育的的智慧和力量,以塑造孩子美好的人生為方向而奮斗!
這個假期,我懷著對名師的崇敬,讀完了竇桂梅老師寫的《玫瑰與教育》,乍看題目,還以為是教育教學理論,其實不然,這是竇老師平時的一些雜感,有的是寫在網上的一些隨筆,書中的內容有的是與教育有關的,有的是她自己的讀后感。讀完這本書,好象更了解她了,書中對我最有益的莫過于她有關教學的感受,她的一些思維的火花也引起了我對自己工作中一些問題的思考。
《玫瑰與教育》記錄的就是竇桂梅老師教育生命一次次花開的軌跡。她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廣闊的心靈和精神空間,同時以情動人,那些娓娓道來的文字,緩緩流淌出的是慈母對女兒的疼愛;老師對學生的關愛;領導對下屬的期待;智者對朋友的友愛。讀竇桂梅老師的《玫瑰與教育》,感覺就如同與一位親近的朋友談心,親切,自然,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本書分為四輯:第一輯清淡與憂患,其中寫了作者的教學反思;第二輯在聽說讀寫的背后,主要寫了作者在語文教學的所做、所想;第三輯日本的教育管窺,寫了作者到日本參觀的所見、所感;第四輯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寫了作者的很多讀后感。
積極實踐,勤于積累。竇桂梅老師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長起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斷地創(chuàng)新實踐,并且善于積累總結。竇桂梅老師在不斷的探索中始終保持著自己敏銳的觸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談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語發(fā)聲,勇于上探索性的課。有實踐就要有反思,不斷地積累已成為竇桂梅老師的自覺行為。她的個人專著的出版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我在成長,我在寫。”
有人說,教育是一門藝術。這話一點都不錯,我認為,這門藝術的關鍵就是能夠靈活地運用各種教育方法,而老師對學生真誠的愛是掌握這門藝術的訣竅,更重要的是掌握愛的藝術。
有些老師常抱怨,現在的學生不好教,好話聽不進去,好心不接受,真是沒良心;也有些老師總是常常以“我是恨鐵不成鋼”來寬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簡單甚至粗暴,認為只要出發(fā)點對,是愛學生,是為學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計較。于是就出現了不問青紅皂白的斥責,甚至打罵學生的現象,其實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我的話是否撥動了學生的心弦,我的“愛”是否能被學生欣然接受。其實,這是教師情感教育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缺乏了“愛”,更缺乏了“愛”的藝術性。
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學生調皮、不聽話時,我們就對他們嚴加管教,這也不準,那也不準,動輒批評,甚至有時大發(fā)雷霆。很快,學生確實“老實”了,也許我們還會暗暗自喜,但其實這有可能是一種假象,學生只是迫于你的權威,嘴巴不敢說,內心卻不服氣。所以,我們的教育必須從愛出發(f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從心底里關心愛護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付出百倍的耐心、細心和同情心,這樣,許多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作為老師,我認為,對學生要從心底里拿出全部的愛心,愛得質樸,愛得自然,但是,這還是不夠的,要想使愛獨具魅力,還必須順應童心,別具匠心,震撼人心,講求愛的藝術。我想,這才是我們畢生所追求的東西。
有這樣的名師,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欽佩竇桂梅老師的同時,我作為一個小學教師,就應該學習她的教學方法和精神,從她的身上得到對我的身心和教學工作有利的東西。
《玫瑰與教育》記錄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開的軌跡,抒寫的是“玫瑰”對教育的一片真情,對生活的熱愛,對事業(yè)、家庭、愛情的體悟,因為真,所以愛。在她的眼里,教育本身就是開不敗的玫瑰花。
在教學中,能成為驕人玫瑰的畢竟是少數,但只要我們善于自我“澆灌”,善于自我“反思”,我相信我們也一樣能夠激情綻放,留一縷芬芳在教育的這片園地里!讓我們都來做一朵綻放在那校園里的玫瑰吧!
開學四天了,每天備課,上課,忙忙碌碌的,每天都有各種情緒。每日課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覺的進行反思,反思自己今天的課堂中,有做的不夠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也許這種自我反思在自己的范圍內太封閉,但是我還要向老教師們去學習優(yōu)秀的經驗。我讀了李希貴老師的《面向個體的教育》,有了一些小小的感悟。
李老師在書中說“不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和自己一樣的人?!笔前?,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立的個性和愛好,和不同的精彩人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機會,對于“放手”這個詞的理解,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并相信學生,給學生更多的時間、空間,和自主權,讓學生觀察、思考、發(fā)現、創(chuàng)造,體驗活動的樂趣,教師要把握大的方向,并給予指導。
俗話說:“多讀書心中有主,多寫筆下就生花?!苯處熞喙膭顚W生閱讀他們有興趣并且能夠培養(yǎng)他們內在文化素養(yǎng)的書籍。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
選擇一種合適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尋找和完善,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所以,我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chuàng)設出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
《面向個體的教育》帶給我很多的感觸,也讓我明白教育和學習一樣是長時間的事情,不應該帶有功利心去看待,我要多讀書,多向周圍的老教師學習教學經驗和智慧,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優(yōu)秀的教師。
金秋的九月,迎來了我們自己的節(jié)日——教師節(jié),收到了學校給予我們每個教師的禮物——《撥開教育的責任》。這是一本很有針對性、能破能立因而是一本很實用的書。
書中所言的,幾乎每一個問題都是教育中正在發(fā)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家長到學校的對孩子的“包辦”,假期的“假放”,教育的“女性化”,幾乎從未實施過的“因材施教”,多媒體的“泛濫成災”、“請君入甕式”的強制解讀,課堂提問中的“專業(yè)戶”現象等,切入點不大,有些甚至還有點“小題大做”——因為其中的不少“故事”或者“事故”,很多“廬山中人”的我們早已司空見慣,見怪不驚,習以為常,但是火眼金睛的作者們卻能夠從現象入手,層層剝繭,絲絲入扣,直抵問題的癥結。《家庭作業(yè)該誰批改》一文所言事實幾乎地球人都知道,家庭作業(yè)早已不僅僅是孩子的作業(yè),真的演變?yōu)橐粋€“家庭”的作業(yè)。所以有專家曾經痛言,在中國,只要孩子入學,這個家庭從此就開啟了一扇沉重的大門,這個大門的名字叫“災難”。雖然言過其實,但是道破了教育的部分事實。此文作者不是宣泄和詛咒,而是平心靜氣地分析家庭作業(yè)的原初目的,分析“家庭”全員參與作業(yè)處理的危害,條分縷析,鞭辟入里,令人心悅誠服。不僅如此,文章還以教育名家的教學實踐為示例,就家庭作業(yè)的設計和處理給老師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能反對,能批判和摧毀;又能立新,又能建設和創(chuàng)造,這是本書的一個優(yōu)勝之處。也是目前中國教育問題研討中緊缺因而是迫切需要的東西。
《剝開教育的責任》一書是由很多個小故事組成的,這本書,針對課堂教育、班級教育、學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的“偽責任”,逐一加以揭示,并闡述真正的責任。讀了之后,我感慨良多。教育充滿每個細節(jié),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生命的零件。在于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沒有小事,每件事都可能影響孩子一輩子。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查老師最喜歡的學生,但現在我意識到,他用自己的愛讓每個學生都有和我相同的感受。或許,查老師沒有思考過最喜歡哪個學生,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查老師最喜歡的那個學生。”這是一個孩子長大后的回憶。讀了上面的文字,我覺得查老師是一位成功的老師,讓每個孩子都以為老師最喜歡的學生是自己,這里既包含了高尚博大的師愛,又有著了不起的教育藝術和智慧。
優(yōu)秀的老師會充分利用和學生在一起的所有機會,迅速捕捉發(fā)現每個孩子的獨特之處和閃光點,讓每個孩子找到老師“最愛自己”的理由。每個孩子都有可愛之處。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平庸的孩子,每個人都有他自身獨具的秉賦、特長,關鍵在于我們是否了解孩子。
在老師印象里,往往是一些比較優(yōu)秀或者比較調皮的孩子關注比較多,而另外一些表現平平的孩子容易被老師忽略,就在那次才藝展示中,我發(fā)現很多平時沉默的孩子都能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所以我們要加倍認真的看清這些孩子,細細品味,找出他們的閃光點,多多鼓勵,做他們的朋友。
有些孩子的才華已經顯露,而有些孩子的才華還是冰山一角。這就需要我們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讓他們發(fā)現自己、欣賞自己。我們是幫助孩子發(fā)現自己具備某種潛質的人,他們發(fā)現了自己的不同尋常,也會看到別人的優(yōu)秀。
一直都說,教育是件良心活,作為老師,我們要做孩子們的天使,在教育中給予他們關愛、呵護;而不是做孩子們的上帝,支配著他們的生活,使其不得開心顏!
時光荏苒,一學期的時間就這樣在指尖流逝,踏上人民教師這條路已有半年,《剝開教育的責任》這本書其實半年前已讀過這本書,今天再看這本書,有了更深的體會,那就是作為教師的責任。
當時拿到這本書,給我最震撼的一節(jié)是“請喊學生的名字”,當半年前第一次踏進教室,面對一張張稚嫩而陌生的臉,我膽怯了,我不認識他們,我叫不出他們的名字,作為他們的班主任,我連他們的名字都不知道,覺得對不住人民教師這個稱號,特別是當你走到一個孩子跟前想和他交流,而你卻不知道他的名字時,更加的無奈。當我詢問孩子姓名時,也看到了孩子眼中流出的傷心?!懊總€名字背后都凝聚著一個家庭的希望,遙想他們最初的誕生,無不是充滿希望,傾注溫馨,濃縮了人世間最純樸的至愛親情,包含著對一個新鮮生命的所有祝愿。它是每個來到這世上的人收到的第一份禮物,并將一生與這份禮物相擁相輝。”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住每一個孩子的名字,我每次發(fā)本子喊著學生的名字,走到他的身邊,看清他的臉,然后把本子交給他,幾次下來,我能記住大部分孩子的姓名,慢慢的我也有了自信的資本,我叫的出你的名字。我看著一個孩子,叫出他的名字,他臉上也洋溢著開心。從一開始覺得叫不出孩子的名字丟臉,到后來慢慢發(fā)現,其實這就是責任,當你走上這條神圣的道路,責任心油然而生。
有位教育專家說“人生有兩個世界,一是成人世界,二是兒童世界。教師是成人世界派到兒童世界的使者?!睆慕贪肽陙?,酸甜苦辣,各種體會。令我最傷心的一次是家長的一通電話。從幼兒園剛上來的小朋友,他們的小手總是“閑不住”,不管上什么課,他們的手總是在玩各種“玩具”,為了杜絕這種現象,我采用朋友教的一個辦法,嚇唬他們,沒收他們的“玩具”,經此一嚇唬,大部分小朋友上課能坐端正了,這讓我很欣慰,但總有那么一小部分不聽話的小朋友。小易,平時也算一乖巧的女孩子,那節(jié)語文課,她的小手總是不停的玩的鉛筆盒,友情提示下還是不聽勸。我說“事不過三,再讓老師發(fā)現有小朋友不好好聽課,玩鉛筆盒,老師就要沒收了”,我繼續(xù)上我的課。孩子的世界總是純真的,其他小朋友發(fā)現小易還是在玩她的鉛筆盒,向我告狀,我有點怒了,沒收了她的鉛筆盒,總算課堂又恢復了安靜。就這樣等到放學后,我收到了一個電話,電話那頭的開場白就是把我罵了一頓,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情,我手足無措了,難道我努力教育好這個孩子錯了嗎?后來和朋友傾述這件事,朋友說“又不是你的孩子,你何必呢?!笔前?,不是我的孩子,我何必呢?我想這就是教師的責任心使然,他們不是我的孩子,可我早就把他們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了,就算家長不待見我,我也不忍心放棄這個孩子,教師的責任就是教師的良心,我的良心不允許我這么做。
我想最好笑的事就是期末考試了,期末考試前的那晚,我沒有睡好,想來也比較有趣,自己也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自己參加期末考試的時候也沒有那么緊張,這一次我卻緊張的睡不好,一年級的小朋友第一次參加期末調研,我擔心他們會發(fā)生各種狀況,我自己也笑話自己,后來發(fā)現我的擔心都是多余的,那一天他們很乖,心里甚是安慰。我想其實這也是責任心使然。
教師的責任何其多,這半年的點點滴滴也只是滄海一粟。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北恼f:“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老師從事的就是“花”的事業(yè)。我愿用我的關愛和真情去澆灌每一朵小花,給予他們信心和勇氣,付諸強烈的責任心,為他們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今年寒假期間學校給每位教師發(fā)了一本書在假期里面讀,這本書是《教育是沒有用的》。本書是是作者若干年對中國教育考察、實踐、研究的心得。指出了中國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環(huán)境的最大問題,我們過于迷信教育技術,迷信教育的目標是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實現的,絕大多數家長和老師都在孩子面前赤裸裸地實施教育行為,他們并不能意識到,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受教育的時候,教育已經失效了。本書通過大量的實例說明,讓孩子成為教育的主體,把家長和教師都解放出來,是教育的本質,也是在應試教育之下能讓教育提升的根本方法。本書立意深遠,說理清透,是一本可能會對中國教育觀產生重大影響的教育理念性作品。
書中講到我們的教育承擔了許多不應由它來承擔的過多的社會壓力:升學、就業(yè)、致富、當官、成名成家,這些壓力通過考試、升學的途徑,全部加到了中小學生和家長、教師、校長的身上。有一位全國著名中學的女老師說:“我們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個小時以上,周末也基本上沒有休息,沒有時間與人交往,所以也就沒有什么朋友,連家庭也照顧不了?!?/p>
人的短視是因為看不遠,因此,我們需要站在高處,把目光投向遠處。教育,至少需要我們往后看三十年,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使命。所謂“往后看三十年”,就是想象過了三十年后,孩子已經三四十歲了,你希望他們是什么樣子,再回頭來看當下的教育,心態(tài)可能就會中正平和了。
近來有幸拜讀了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專著——《玫瑰與教育》。本書主要記載了竇桂梅老師平時在教育教學中及為人處事中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國外教育(日本)現狀的透析,還有一篇篇富有真知灼見的讀后感。
讀了這本書,我對竇桂梅老師肅然起敬,倒不是因為她如此年輕就評為全國特級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師德標兵,獲得全國十杰教師提名,還擔任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而是通過《玫瑰與教育》這本書,通過竇桂梅老師的成長經歷,我感受到了名師光環(huán)背后執(zhí)著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令我觸動最大的是以下兩點:
一、廣泛讀書,積淀學養(yǎng)。小時侯的竇桂梅老師沒有讀過多少書。當上教師以后覺得“腹中空空”,于是她把書籍作為自己成長的土壤?!睹倒迮c教育》第一輯《清談與憂患》之《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行》中,我們看到了竇桂梅老師從一個讀者到作者的經歷,看到了竇桂梅老師從一名普通教師到一代名師的經歷?!艾F在,讀書成了我的習慣。我深深感到,這是一個可以獨自培植幸福的習慣——土壤、陽光、水分都來自于美好的書籍?!?竇桂梅語)讀書已經真正成了她生活、工作、學習的一部分了。當然,讀書也給她的教學,給她的不斷成長提供了深沉的底色。
二、積極實踐,勤于積累。竇桂梅老師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長起來,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斷地創(chuàng)新實踐,并且善于積累總結。竇桂梅老師在不斷的探索中始終保持著自己敏銳的觸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談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語發(fā)聲,勇于上探索性的課。有實踐就要有反思。不斷地積累已成為竇桂梅老師的自覺行為?!稙樯旎?、《教育的對話》、《竇桂梅閱讀教學實錄》等個人專著的出版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我在成長,我在寫?!?竇桂梅語)。
讀完名師之作,我們捫心自問:我們自己離竇桂梅老師有多遠?我們離理想中名師有多遠?
名師之名在于學識膽略,在于礪志勤懇,在于審視篤行。他們都有一種忘我的獨立、奉獻之精神!我們所需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斷的去實踐,努力的去奮斗,去獲得一種穩(wěn)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們與名師的差距,在于精神世界的距離和實踐的勇氣、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才會有行動,有了行動才會有不同的結果。
我們要想改變自己,首要的是要打碎舊的思想意識,讓精神站立!很多情況下,名師給了我們壓力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動力。一個要進步的人,對自己應該自找一個壓力,這樣才能迫使自己去努力。我們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是,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做名師曾經做過的事情。
最后我想說,竇桂梅老師將永遠激勵著我不斷前進!感謝《玫瑰與教育》!感謝竇桂梅老師!
十月的讀書計劃是于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tài)》,我加入敘事者的時間比較短,準備讀這本書的時候已經到了十月底了,很快從網上購得,馬上開始閱讀。
從前言開始,就能感受到一位從事教育工作60年的老教師的赤誠之心,她對孩子的愛是熱烈的,是深沉的。始終以學生為本,是于老師的教育理念。這在今天也是極力倡導的。
從老師身上我看到了大愛與無私。
現在的孩子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普遍面臨道德缺失,情感冷漠。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溫暖孩子的心靈,點亮孩子的心燈。一棵小樹尚且需要修枝剪葉,才能茁壯成長,何況是一個人呢?所以對待孩子的錯誤我們要有一顆包容的心。
七年級上學期時,一天中午我正在辦公室備課,一個學生過來找我,“老師,我丟了20元錢”,“哦,是嗎?怎么回事?是不是你忘記放在哪里了?”“不是的,我懷疑是小美偷的”。我心里一驚,不會吧?這個學生很文靜,不會做出這樣的事吧?表面上我不懂氣色的說,“不要亂說,我相信她不是這樣的人。你先回去上課,我會給你查清楚的。”我悄悄找了幾個同學了解情況,小美家里比較困難,平時很節(jié)儉的,這兩天突然大方了,買了不少零食吃。我心里已經大題有數了,但是我沒有去找她當面交流,而是放出風聲說,錢找到了。我觀察小美的變化,剛開始她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后來她低下頭想了好久,像是下決心似的。我知道她會來找我的。果然,一個課間,她來到辦公室找我,“老師,我撿到了10元錢”“哦,是嗎?在哪里撿的?”“教室外面?!薄澳阏媸且粋€好孩子!值得大家學習!”我看到小美的臉紅紅的,她的內心一定是糾結了好久的,不過總算戰(zhàn)勝了自己!我在心里暗暗祝福這個孩子。雖然我搭上了10元錢,但是維護了一個人的自尊,這才是重要的!
這個世界不光需要參天大樹,同樣也需要小花小草,只要是健康快樂的成長就好了!!祝福所有的孩子們都能健康快樂!!
李希貴老師的這本書相當于一本精彩的教育思想集錦,許多教育觀念都給人啟迪與深思,相信很多老師都是邊讀邊用筆作著批注,嘴里還念念有詞:“嗯,有道理,有道理。”作為一名資歷尚淺的小教師,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兩個字:嘆服。談教育思想、教育見解,我肯定不如李希貴老師皮毛,因此只能談談里面有一點點共鳴的地方。
在這本書《平等對話,教育才真正開始》一篇中,李希貴老師講到這樣一件事:一位曾做過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師告訴我,在不當班主任之后,他與一位同學的談話整整進行了一個下午,但還是沒有多大效果,因為這位同學不以老師說的為然。這位老師告訴我,這在過去他做班主任時是不可能發(fā)生的,那個時候的談話一般15分鐘就能解決問題。
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九
在書中,我領略了郭教授深厚的文化底蘊。他讀懂了老子的思想: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他也了解莊子的思想,在書中引用了他的一個寓言故事,說明生命的核心部分是不可拆解的,借以警示我們:必須把學生當作生命體來對待,要忽視其非本質的次要的缺點,而借以保護其根本的和具有發(fā)展意義的長處。
從書中,我欣賞了郭教授幽默和睿智。他把抽象的、無形的,難于理解的道理通過舉例,通過類比,將我們一點一點地牽引著,走進他的思想,理解他的主張。從讓學生在老師所列的數表中發(fā)現規(guī)律,編寫方程和讓學生觀察梯形,并根據他們既有的學識經驗來認識梯形的教學實踐,我們清晰而深刻地認識到:學習的基本過程是自己的悟,當下教育的真正的問題在于:學生缺少自主性,無悟可言。嚴密的知識點的說教妨礙了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導致了人的`積極性和自悟的過程,并無形地銷蝕了教學質量。
所以,教育教學管理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和幫助人的最大限度地自主有效的學習。從農民買用毛估估的辦法小豬和讓小豬自然地生活,發(fā)展為價值很高的“素質豬”的養(yǎng)豬方法進行類比,強調雖然教育本身是在為工業(yè)和科學的進展培養(yǎng)人才,但是絕不以為也用對待工業(yè)和物質生產的方法去對待生命,因為對于一個已經在灌注的課堂中喪失了學習的靈性學習者,你做得越細,他就發(fā)展得越差。只有給孩子們充分的自由,才能產生他們的創(chuàng)造,他們的知識經驗和再創(chuàng)造的能力才能充分地發(fā)揮出來。
從書里,我認同了郭教授真知灼見。他沒有一味地否定中考和高考給當今教育造成的影響,他正視它,并引導我們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它。他將人的學習生涯分成兩樣:一是平時的學習,二是到終端年級備考。所以我們要進行廣義的備考,在學習階段就必須學習,在睡覺的時候就要睡覺,而不是把整個學習階段都變成備考,其實這樣做已經不是備考了,是在壞考了。在學習評價上,郭教授認為不必過細,過細就會使人陷入只重細節(jié)不重整體的行為誤區(qū)。我們要犧牲自己對于知道學生學得如何的沖動,去除過分的清晰和明察秋毫,用來包容他們前進中的不足,和保護及激揚其向上精神。這樣的見識給了我們莫大的鼓舞和正確的引領。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研究教育就是研究人的學習規(guī)律和生長法則,就如葉圣陶先生把教育看成是一種生態(tài)事件。我們的職責是培育種子,扶植幼苗,供應養(yǎng)分,讓個體面對土壤、水分、陽光、氣候等生命資源,遵循生命生長的自然法則,自由生長。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走出一個誤區(qū):以為我們的整個教學思維就是細分再細分,然后對每個細分把關,抓教學就是抓項目細分的落實,以為教師做得越多,課堂上講得越精彩,教學質量就會越高。其實這只是在包辦代替,包辦也就包辦啦,代替卻是代替不了的,這樣做只是讓我們的學生“形而上學”,只看到了一個漂亮的空殼。學習的基本過程是自己的悟,人的智慧和知識的拓展全在于悟,有悟才能參透精髓與規(guī)律,有悟才能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樂趣。所以,每一位一線教師都要放下身份,去了解我們的學生,了解他們的認知水平,他們的見識,他們的需求和喜好。大家要澄清認識:我們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服務的,我們所做的一切必須以學生為本,并把學生當成自主的人來看待和對待,我們要盡我們最大的能力保證和幫助他們最大限度地自主有效地學習。
今后,我將在教學中貫徹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從學生的學出發(fā),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通過我的設計和引導,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掘學生學習的潛力,讓他們自由地思考與實踐。我將與我的同行們一起努力,使每一個課堂生機盎然,使我們的校園春色滿園!
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十
學校開展生本教育到現在已經盡快3年了,為了更好的理解生本,學校開展了關于生本理念的理論學習,也嘗試著相應的生本課堂模式,但現在想一想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有問題。在暑假期間,我仔細閱讀了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又有了深入的認識。《諦聽教育的春天》是當代著名的教育專家郭思樂的教育思想隨筆集。書中用樸實的語言詮釋了生本的理念的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本身是一種思想,是一種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踐行的過程中肯定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或困惑,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死板教條的搬用某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領悟其中的“精髓”,科學地、靈活地運用到教育教學中。通過假期的學習,再次回想反思自己在過去實踐中的“生本課堂”,自己對“生本”又有了深入的認識。那就是要——尊重學生的生命,激揚學生的生命,挖掘學生的潛能。
“要尊重學生的生命,激揚學生的生命,挖掘學生的潛能?!逼浔举|來說還是體現出了郭思樂教授生本理念的精髓。那么學生的潛能怎樣才能得到發(fā)覺,并且還能使其繼續(xù)發(fā)揮其功效呢?其實學生的潛能的發(fā)覺全都在課堂學習中。我們要承認學習的基本過程是自己的悟。就像郭思樂教授所說:“無論是學習以前的知識或通過智慧而產生的新的知識可達到的地方,或是不可達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識的拓展全在于悟。沒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無效的?!倍F在我們的孩子的問題就在于,學生缺少自主性,無悟可言,而導致我們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無用。只有放手讓學生盡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學,才能形成更高級的智慧品質。所以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們提供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這就要求老師要設計好每節(jié)課的前置性作業(yè),使每個學生通過先學都有收獲或疑問,在課堂上才會出現很多讓老師都無法預料的驚喜。
孩子們仍然不能調動。學生慢慢的已經厭煩了這種形式的課堂,上課不是毫無表情的坐在那里聽,就是躲在一邊玩,不會參與到學習中來?,F在想想問題在于只學會了生本的外形(模式),沒能領悟到其真正的內涵,即便是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的環(huán)節(jié),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走個過場,并沒有真正落實合作學習,所以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然不會很高。這樣的課堂肯定會給教師產生一種在課堂上無能為力的感覺,學生累老師也累。
通過本次學習,了解到“生本教育”其實是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會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松,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放的開,對學習就會更加有興趣,而興趣會是最好的老師!
后來由查閱了生本教育的具體方法。比如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對于這一點我也是感覺到,首先教師一定要在思想上定好位,要明確必須要改變方式。在我以前的課堂中,每一節(jié)的上課內容是不會預先告訴學生的,很多的問題都是突發(fā)式的,因為我覺得如果學生都知道了上課的內容與問題,這節(jié)課就沒有了新鮮感與吸引力了。可是這樣做的話呢,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很難實現。所以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學生,先學后教。學生學在老師教之前。(前置性作業(yè)就是對學生課前先學的一個引導。)生本教育中的小學語文教學基本思路是:“早識字,大閱讀,大感悟,以閱讀為中心,推動聽、說、讀、寫。意義識字,推進閱讀,以讀引讀,以讀引研,以讀引說,以讀引寫,全面提高。”如果說課前的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回到課堂把故事說出來就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不僅把課前閱讀到的知識經過思考表達內化成自己的學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辨力,口頭表達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養(yǎng),帶動了聽與說的訓練,能說會道是為了以后的寫做鋪墊的。由此可見,生本教育其實恰恰利用和學生“生命的潛能”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
生本教育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摸索,去實踐。但是我認為其核心的精髓是永遠不能改變的,所以我們老師必須要從思想上去理解它,內化它。我相信,如果我們真正內化好生本教育的精髓時,一定會收獲教育的春天。
我感覺到每天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文字,那是身心的放松;每天讀一些自己需要的文字,那是精神的享受。如今我已經養(yǎng)成了每天讀幾頁或讀幾行字的習慣,那種感覺比起以往只在假期里看很多字要幸福難忘的多。真正感覺到在一寸光陰里讀書比看電視劇多了一些創(chuàng)造的空間。為此,我學會了投資,投入的最大成本就是買書。
每晚翻開前段時間買的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總被書本的第一句話深深的打動著——“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fā)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魂,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蔽铱吹接泻枚嗯笥讯及堰@句話作為自己的qq簽名,前段時間我也看到周秋艷老師寫上了開頭一句: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原來我們都被深深感動著。初次看到這段話,心里并沒有理解這些話所包含的意義,但就是給人一種心靈的震撼,帶著這樣的震撼,拜讀了郭思樂教授的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用樸實的語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傳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書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邊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生本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的孩子,書中說道“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為不可能做到我們才變得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才變得不可能做到”。深刻的道理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入我的心田。毛估估的智慧,陳述的是聰明的農民買豬時只是目測估量豬的價值,買回來后就讓它自由地自然地生活,長大后是論斤稱重的。郭思樂教授從這一個現象中看到了我們的孩子,看到了教育本身,并從中悟得智慧。讓人茅塞頓開。農民選擇對待生命的方法對待小豬,我們教育的對象何曾不是鮮活的生命!把人當作生命來進行教育。
我們經常在喊:尊重生命,尊重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臺。這是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體現在形式上?每次公開課,賞析課,交流課,都是讓我們學習教育的舞臺,可這舞臺太小,成不了我們的教育思想。那是我們平常給教育畫蛇添足,導致了學生在太多的灌輸中喪失了學習的靈性?!懊拦馈痹诮鉀Q生本的自由發(fā)展和終端評價矛盾時,郭教授進行這樣的類比:學習的階段就必須學習,睡覺的時間就要睡覺。不要把整個學習階段變成備考,如同農民不在小豬生長期間,為了放心天天稱重驚擾它。我們不必質疑孩子自己學習的效果,學生本能地生長,自由地發(fā)展,到了結果的季節(jié),就會各種各樣的果實掛滿枝頭,因為孩子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要做的是保護生命的活躍,激揚生命的積極,讓學生自由地發(fā)展,如同小豬自然地生活。我們不是常說好學生并不是老師教育出來的,那是他生命的能力。多么簡單的道理!毛估估的智慧再次喚起了我們的思考,也把生命教育的思想深深印進了我的心中。
杯子裝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卻能從中發(fā)現智慧。杯子越薄,裝的水越多。邊是“體”,裝是“用”,而教學的目的如同讓學生用杯子喝水,老師的教是“體”,學生的學是“用”,邊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學多;反過來,教得多,就學得少。老師把一切講得通透,學生還學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認為,教師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識也好,德行也好,教師只是讓它們在孩子們的心中扎根,接下來就是孩子們自己的感悟。
學習的基本過程是自己的悟,無論是學習以前的知識或通過智慧而產生的新的知識可達到的地方,或是不可達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識的拓展全在于悟。沒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無效的。而現在我們的孩子的問題就在于,學生缺少自主性,無悟可言,于是教學和教育氣血不足,而導致我們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無用。只有放手讓學生盡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學,才能形成更高級的智慧品質。所以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們提供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這就要求老師要設計好每節(jié)課的前置性作業(yè),使每個學生通過先學都有收獲或疑問,在課堂上才會出現很多讓老師都無法預料的驚喜。在欣喜這些驚喜的同時,老師們還要機智的處理這些驚喜,否則可能會扼殺了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fā)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薄吨B聽教育的春天》,扉頁上的這段話讓我在思考沉淀之后看到了孩子們。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我夢想著學生歡天喜地地來,依依不舍地走,他們比任何時候都喜歡讀書學習。
雖然,現在這樣的景象存在于我們的一個遐想當中,雖然要達到這樣的景象非常的困難,有很多的雖然,但是就像開頭說的那句話一樣“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為不可能做到我們才變得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才變得不可能做到”。只要有對自己有信心。對孩子有信心。
郭教授的這本《諦聽教育的春天》我還沒有讀完,但對所讀的這些內容產生了共鳴。我也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處在那樣的一種和諧的教育氛圍當中,只要我繼續(xù)讀書,堅持實踐,相信會妙不可言。
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十一
一次,在師大聽一位來自上海的老師講作文課,讓學生疊紙飛機,然后觀察老師們的表情動作,學生很興奮,我想,這應該就是一種體悟式的教學。
郭思樂教授在《諦聽教育的春天》中說:“學習的核心部分應該是感悟,感悟會成為他們進行更廣泛的高級學習的重要動力”。書中介紹了一個例子:“一個移居到另一個國家的孩子,讓他每天與新的小伙伴們一起自由地玩耍,完全不進行語言教學,那么他在幾個月內就會掌握一種新的語言,而且還會習得當地的口音。因為他是從一種對自己有意義的活動中學習的,所以學習速度極快,而且不易遺忘。如果請一個教師去教的話,即使在教學中使用教師認為有意義的材料,這個孩子的學習速度也會十分緩慢,甚至停滯不前?!彼哉f我們的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感悟。但是,個人以為,感悟更側重于從思想上領悟,而體悟還有格外的一層,即全身心分人參與到活動中得到的感受,所以在這里我換成了“體悟”。
20xx年已經工作三年,開始重新教初一,我當時很困惑,怎樣的課堂才是好的課堂,才是讓學生有興趣而且有學習效果的課堂,這時,我校派優(yōu)秀教師去南方學習回來,當時派去的老師回來向我們講那邊的學習狀態(tài)時都非常興奮,好像發(fā)現了新大陸一樣,他們神采飛揚地向我們講述一種新的上課模式——生本教育,在這種模式下的學生和老師是怎樣達到了一種雙贏的狀態(tài),老師和學生教的輕松學的快樂,而且效果非常好,僅僅幾年級的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已經達到了高中水平,我們的興趣被極大調動了,對于這樣一種教學方式非常感興趣,第二年,我校又陸續(xù)進行了多次多種形式的學習,然后就全面展開了這種學習。
就個人的感覺來講,也可以說是非常興奮的,我在教05級學生的時候,有一種誤解,認為教學應該是老師教的學習,不可以把更多時間給學生,否則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還記得,當時或許還是年輕,學生在初三的課堂上往往是沒有什么太大興趣的,因為復習的知識比較多,所以自己就大量的“灌溉”,結果,自己一堂課下來很累,嗓子也疼,口干舌燥,而學生在下面幾乎要睡著了,沒有樂趣,更關鍵的是沒有效果。生本以后,我突然回憶起自己在小學的課堂上的興奮,我越發(fā)感覺到了——具體比抽象更加能夠產生好的學習效果,或者說實踐比說教更能產生好的學習效果。
講講自己的體會,小時候,學習自然課,老師讓我們從家里帶些果實或者種子,我們在農村,學校后面就是田地,于是在下午上學時就從學校后面的地里挖來人家收完剩下的瘦小的胡蘿卜,還有從自家?guī)淼奶O果或者大棗等,老師給我們講知識,大家多很興奮,現在那些知識還在頭腦中留著,印象深刻,老師叫我們寫作文,讓我們到村后面的大堤上去觀察秋天的景物特點,我們奔跑著到那里,坐著站著跑著跳著,我們聽到風中的大樹在咣咣地晃動樹干,我們看地上的野草顏色慢慢枯黃,那種對于自然的感覺的.確為我以后感受生活抒發(fā)感想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一直到現在,我都記得當時我引用到了剛剛學到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的作文寫小草好像再給我們說:“永別了!”自以為很有文采,老師給我改成了“再見了”,意思是明年可以再見到,我覺得語文真的是很美的一門學科,而且是生活化的一門學科。
于是,當學習了《諦聽教育的春天》之后,我才明白這就是一種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當中有興趣地學習,其實也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在最近的兩年教學中,我力爭使自己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主角”的位置上,而且,盡量讓學生感受語文之美,生活之美,記得在初二時講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時,我展開了一個話題——你是否欣賞陶淵明?要求有相關資料佐證你的觀點。當時0801班很多同學都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他們對于現實與理想,清高與世俗,細節(jié)之處見精神與不拘小節(jié)的矛盾等問題的爭論固然有些許偏激的觀點,但是,沒有一個同學不是興奮地參與到小組討論和班級展示活動之中的,那節(jié)課學生要求拖堂,一直到下課三分鐘才強制下課,我在想,如果當時我只是總結人物形象,雖然看起來差不太多的問題,但是學生的參與程度遠不如此,而且對于人物的理解不會有自己的思考,不會更加全面立體,這就是學生參與課堂了,我想學生對于這樣更加“生本”的課堂是感興趣的。
后來,在今年教初三時,在平時的學習中,也努力讓學生把握學習的主動位置,比如寫語文測試前的狀態(tài),學生寫得很真實很生動,比如讓學生分析中考試卷,學生的感觸很深,他們又興奮也有壓力,讓學生成為主人,他們才會很樂意去做一些事情,在今后的課程教學中,自己應該在這方面再繼續(xù)探討和努力,力爭讓學生和老師都有所收獲,快樂充實地學習,有效果的學習。
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十二
我感覺到每天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文字,那是身心的放松;每天讀一些自己需要的文字,那是精神的享受。如今我已經養(yǎng)成了每天讀幾頁或讀幾行字的習慣,那種感覺比起以往只在假期里看很多字要幸福難忘的多。真正感覺到在一寸光陰里讀書比看電視劇多了一些創(chuàng)造的空間。為此,我學會了投資,投入的最大成本就是買書。
每晚翻開前段時間買的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總被書本的第一句話深深的打動著——“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fā)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魂,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我看到有好多朋友都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qq簽名,前段時間我也看到周秋艷老師寫上了開頭一句: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它吹拂過山川和田野。原來我們都被深深感動著。初次看到這段話,心里并沒有理解這些話所包含的意義,但就是給人一種心靈的震撼,帶著這樣的震撼,拜讀了郭思樂教授的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用樸實的語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傳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書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邊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生本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的孩子,書中說道“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為不可能做到我們才變得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才變得不可能做到”。深刻的道理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入我的心田。毛估估的智慧,陳述的是聰明的農民買豬時只是目測估量豬的價值,買回來后就讓它自由地自然地生活,長大后是論斤稱重的。郭思樂教授從這一個現象中看到了我們的孩子,看到了教育本身,并從中悟得智慧。讓人茅塞頓開。農民選擇對待生命的方法對待小豬,我們教育的對象何曾不是鮮活的生命!把人當作生命來進行教育。
我們經常在喊:尊重生命,尊重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臺。這是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體現在形式上?每次公開課,賞析課,交流課,都是讓我們學習教育的舞臺,可這舞臺太小,成不了我們的教育思想。那是我們平常給教育畫蛇添足,導致了學生在太多的灌輸中喪失了學習的靈性。“毛估估”在解決生本的自由發(fā)展和終端評價矛盾時,郭教授進行這樣的類比:學習的階段就必須學習,睡覺的時間就要睡覺。不要把整個學習階段變成備考,如同農民不在小豬生長期間,為了放心天天稱重驚擾它。我們不必質疑孩子自己學習的效果,學生本能地生長,自由地發(fā)展,到了結果的季節(jié),就會各種各樣的果實掛滿枝頭,因為孩子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要做的是保護生命的活躍,激揚生命的積極,讓學生自由地發(fā)展,如同小豬自然地生活。我們不是常說好學生并不是老師教育出來的,那是他生命的能力。多么簡單的道理!毛估估的智慧再次喚起了我們的思考,也把生命教育的思想深深印進了我的心中。
杯子裝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卻能從中發(fā)現智慧。杯子越薄,裝的水越多。邊是“體”,裝是“用”,而教學的目的如同讓學生用杯子喝水,老師的教是“體”,學生的學是“用”,邊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學多;反過來,教得多,就學得少。老師把一切講得通透,學生還學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認為,教師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識也好,德行也好,教師只是讓它們在孩子們的心中扎根,接下來就是孩子們自己的感悟。
學習的基本過程是自己的悟,無論是學習以前的知識或通過智慧而產生的新的知識可達到的地方,或是不可達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識的拓展全在于悟。沒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無效的。而現在我們的孩子的問題就在于,學生缺少自主性,無悟可言,于是教學和教育氣血不足,而導致我們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無用。只有放手讓學生盡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學,才能形成更高級的智慧品質。所以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們提供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這就要求老師要設計好每節(jié)課的前置性作業(yè),使每個學生通過先學都有收獲或疑問,在課堂上才會出現很多讓老師都無法預料的驚喜。在欣喜這些驚喜的同時,老師們還要機智的處理這些驚喜,否則可能會扼殺了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皼]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fā)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薄吨B聽教育的春天》,扉頁上的這段話讓我在思考沉淀之后看到了孩子們。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我夢想著學生歡天喜地地來,依依不舍地走,他們比任何時候都喜歡讀書學習。
雖然,現在這樣的景象存在于我們的一個遐想當中,雖然要達到這樣的景象非常的困難,有很多的雖然,但是就像開頭說的那句話一樣“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為不可能做到我們才變得失去信心,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信心才變得不可能做到”。只要有對自己有信心。對孩子有信心。
郭教授的這本《諦聽教育的春天》我還沒有讀完,但對所讀的這些內容產生了共鳴。我也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處在那樣的一種和諧的教育氛圍當中,只要我繼續(xù)讀書,堅持實踐,相信會妙不可言。
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十三
學校開展生本教育到現在已經盡快3年了,為了更好的理解生本,學校開展了關于生本理念的理論學習,也嘗試著相應的生本課堂模式,但現在想一想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有問題。在暑假期間,我仔細閱讀了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又有了深入的認識?!吨B聽教育的春天》是當代著名的教育專家郭思樂的教育思想隨筆集。書中用樸實的語言詮釋了生本的理念的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本身是一種思想,是一種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踐行的過程中肯定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或困惑,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死板教條的搬用某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領悟其中的“精髓”,科學地、靈活地運用到教育教學中。通過假期的學習,再次回想反思自己在過去實踐中的“生本課堂”,自己對“生本”又有了深入的認識。那就是要——尊重學生的生命,激揚學生的生命,挖掘學生的潛能。
“要尊重學生的生命,激揚學生的生命,挖掘學生的潛能?!逼浔举|來說還是體現出了郭思樂教授生本理念的精髓。那么學生的潛能怎樣才能得到發(fā)覺,并且還能使其繼續(xù)發(fā)揮其功效呢?其實學生的潛能的發(fā)覺全都在課堂學習中。我們要承認學習的基本過程是自己的悟。就像郭思樂教授所說:“無論是學習以前的知識或通過智慧而產生的新的知識可達到的地方,或是不可達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識的拓展全在于悟。沒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無效的?!倍F在我們的孩子的問題就在于,學生缺少自主性,無悟可言,而導致我們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無用。只有放手讓學生盡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學,才能形成更高級的智慧品質。所以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們提供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這就要求老師要設計好每節(jié)課的前置性作業(yè),使每個學生通過先學都有收獲或疑問,在課堂上才會出現很多讓老師都無法預料的驚喜。
孩子們仍然不能調動。學生慢慢的已經厭煩了這種形式的課堂,上課不是毫無表情的坐在那里聽,就是躲在一邊玩,不會參與到學習中來?,F在想想問題在于只學會了生本的外形(模式),沒能領悟到其真正的內涵,即便是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的環(huán)節(jié),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走個過場,并沒有真正落實合作學習,所以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然不會很高。這樣的課堂肯定會給教師產生一種在課堂上無能為力的感覺,學生累老師也累。
通過本次學習,了解到“生本教育”其實是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會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松,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放的開,對學習就會更加有興趣,而興趣會是最好的老師!
后來由查閱了生本教育的具體方法。比如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對于這一點我也是感覺到,首先教師一定要在思想上定好位,要明確必須要改變方式。在我以前的課堂中,每一節(jié)的上課內容是不會預先告訴學生的,很多的問題都是突發(fā)式的,因為我覺得如果學生都知道了上課的內容與問題,這節(jié)課就沒有了新鮮感與吸引力了??墒沁@樣做的話呢,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很難實現。所以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學生,先學后教。學生學在老師教之前。(前置性作業(yè)就是對學生課前先學的一個引導。)生本教育中的小學語文教學基本思路是:“早識字,大閱讀,大感悟,以閱讀為中心,推動聽、說、讀、寫。意義識字,推進閱讀,以讀引讀,以讀引研,以讀引說,以讀引寫,全面提高?!比绻f課前的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回到課堂把故事說出來就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不僅把課前閱讀到的知識經過思考表達內化成自己的學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辨力,口頭表達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養(yǎng),帶動了聽與說的訓練,能說會道是為了以后的寫做鋪墊的。由此可見,生本教育其實恰恰利用和學生“生命的潛能”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
生本教育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摸索,去實踐。但是我認為其核心的精髓是永遠不能改變的,所以我們老師必須要從思想上去理解它,內化它。我相信,如果我們真正內化好生本教育的精髓時,一定會收獲教育的春天。
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十四
寒假期間,我拜讀了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不經意間,被扉頁中的一段文字吸引:"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fā)生,只有當它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在這富有詩意的文字深處,有著睿智的哲理和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和依靠。我作為一名青年老師,反思自己的教學,怎么才能找到一種輕松有效的讓老師教得開心、學生學得快樂的教學方式呢?當我接觸到了生本教育這個理論時,眼前不禁一亮,在這本書中我了解到生本教育是一個使受教育者永不后悔的理論,是能給教師學生帶來快樂的一種理論,它讓學生在學習上動力不斷,學而不厭。而《諦聽教育的春天》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邊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毛估估的智慧,首先在于它始終堅持整體地,動勢地、實在地看生命體。它不相信某一個局部的數字,比如斤數、長度等等。生命固然是可以用一些數字來刻畫其某些形態(tài)的,然而生命又總是逸出在我們的刻畫之外"。而我們的教育喜歡用一些顯性的條目來量化生命的成長。從大處的課程標準到小處的課時目標,我們總是把太多的希望寄予教育,寄予教師,寄予教師的教,往往忽略了寄予學生的學。特別是大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我們總是擔心學生的能力,不放心地讓他們去學,而是牽著、領著、引著。我們因此變得心力交瘁,學生因此變得負隅頑抗。
"農民比我們聰明,他們不會絲毫懷疑一個事實:小豬是自己吃東西長大的,因此不需要經自己轉手,一旦明白這一點,對小豬的判斷只簡化為毛估估"。我們基本上不承認教育的本來面目是促使學習者的成長,這種成長依靠學習者自身。我們已習慣了要給他們的成長做很多事情,在我們眼前的成長才是我們承認的成長。比如,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從70分提到了75分,我們說他進步了,他成長了。為了這5分的提高,我們曾多次輔導他,給他布置額外的作業(yè),曾大量機械地重復著一項作業(yè),我們出題,孩子做題,我們批閱,孩子改錯。這5分的成果里又有多少孩子的主觀能動?我們不得而知。而最直接的"成果"是我們和孩子越來越遠,甚至越來越對立。但是教育的現狀又不得不讓我們老師總是糾結于這顯性的、冷冰冰的數字上。
杯子裝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卻能從中發(fā)現智慧。杯子越薄,邊薄,裝的水越多。邊是"體",裝是"用",而教學的目的如同讓學生用杯子喝水,老師的教是"體",學生的學是"用",邊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學多;反過來,教得多,就學得少。老師把一切講得通透,學生還學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認為,教師的角色只是"培根","我們要做的事情大大簡化,而學生可做的事情則大大擴充了。所以,培根是我們進行生本教育的關鍵。簡單地進入培根,又是使所有學生都得到基本的學習權力的關鍵,是教育或教學給予每個孩子的基本待遇,不給以培根,就是教育或教學的基本的失算,也是整個學習被動的直接原因。培根必須交給孩子們自己做,這又是關鍵的關鍵。"知識也好,德行也好,教師只是讓它們在孩子們的心中扎根,接下來就是孩子們自己的感悟。
雖然對于生本教育的具體實施,我心中還是存在一些困惑和疑問,這確實需要一段調整的過程,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這個過程剛開始也許并不完美,但是我內心是充滿信心的。我們老師要承認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很多問題學生都能夠自主解決,或者是通過討論后共同解決。"生本教育"就是要求教師放開手,在每節(jié)課上都組織學生自由討論,交流讀書感悟,要求學生提的問題還要靠學生自己去解決。我們作為老師,要相信學生,相信學生有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相信他們能把一切事情都做好,相信他們有無盡的潛力。
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十五
“沒有人能夠知道春風的顏色,只有當她吹拂過山川和田野;沒有人能夠知道教育的發(fā)生,只有當他們讓學習者的心靈揚起風帆;沒有人能夠知道孩子們的靈慧,只有當他們自由地思考和實踐?!狈_郭思樂教授的諦聽教育的春天一書,就被扉頁上的這番話,深深的打動著,初次讀到這段話,并沒有完全理解它的深刻內涵,但它的確給人留下了一種心靈的震撼,帶著這樣的震撼,我用心品讀了這本書。
諦聽教育的春天是郭教授的教育思想隨筆集。書中用樸實的語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傳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書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狀態(tài)。生本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強調要充分地調動和利用學生資源,強調把學生的學習盡早地交付給學生,教師盡快地讓學生自己既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
就化學教學而言,要學好化學就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驗機會,讓學生通過實驗結合實踐活動體驗化學無處不在,在活動中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只有通過自身的積極思維和主動參與“做”而獲得的數學知識,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實用價值的知識。因此,化學教學中需重視幾方面:首先,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化學實踐活動的機會;其次,充分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親身實踐學習化學;再次,給學生化學活動的自由度,充分展示個性。這樣才能讓學生大腦和雙手真正動起來;才能讓每個學生用自己內心的體驗參與化學學習,并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發(fā)展過程;才能讓學生在這種體驗和參與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尊重生命,尊重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臺,也許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可它成為我們的教育思想了嗎?它體現為我們的教育行為了嗎?郭思樂生本教育從“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引申出“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強調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教育價值原則。生本教育的目標“以學生的生命價值為出發(fā)點”,其目的是“以學生的生命價值為體現”。強調不能壓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強調人的生命價值和智慧價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發(fā)展的追求”的教育。
生本教育強調把可以交付的教學交付給學生。教師盡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把可以托付的教學托付給學生。此時,學生處在真正自主的狀態(tài)中,他的潛能得到激發(fā),他的天性得到發(fā)展,他的收獲像鮮花怒放。這樣的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就是生本教育體系。它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生本課堂強調把學生作為教育資源來開發(fā)和利用。學生的全部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和學習內在積極性都以成為教師的教學所用,以成為動力之源,能量之庫。
生本是一種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踐行的過程中肯定會碰到這樣的問題,那樣的困惑,就讓我們從諦聽教育的春天一書中獲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吧。
關于生本教育早在報刊中看到,總有一種莫名的激動,理想的教育,回歸教育的本質。諦聽教育的春天是郭思樂教授的一本生本教育思想隨筆,讀來更印證了自己前面的激動,真正得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聯想到現在學校課堂教學的迷茫,無異于一盞明燈照亮前方,迫切的學習,查閱各種有關資料,也買到了教育走向生本,迫不及待的翻閱,隨著讀的深入,就有著更多的思考。
我們現在的課程改革,體現這各種新的理念,我們也在不斷的學習轉變中,但捫心自問我們的課堂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沒有徹底的變化,而再生本教育中,強調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這種教育思想不僅是。
口號。
上的,更重要的是落實在了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書中講到:生本教育的具體方法是先做后學,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進而不教而教。更多地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資源,教師讓學生自己動起來,去獲取知識,去解決問題。強調學生的整體感悟。這些升本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在生本教育的實驗學校,學生體現出來的突出的語言表達能力,總和的高素質令人贊嘆,這都是落實生本教育的結果。
這些成果的背后,不單是理念方法,包括課程設計、評價、教師培訓等等,總和的、根本性的教學改革。首先是理念上的全面更新,認識上的到位,真正放心的全面依靠學生。再者是方法上的學習,課堂教學、評價,更重要的是實驗教師的培養(yǎng)培訓。在不斷的學習思考中,也越來越感到我們自己的許多做法也正在體現這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學習生本教育理念,感受生本教育成果,更堅定開展試驗的決心,讓我們的思想理念首先進行一次徹底的洗禮。
新的教學觀: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的自主學習。
新的課程觀:小立課程、大作功夫;大感受、小認識;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學生學習的核心部分是感悟。
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十六
隨著“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相關的教育專著也成為大家案頭的必備品,《諦聽教育的春天》是郭思樂的教育思想隨筆集,書中用樸實的語言闡述了生本的理念,傳播著先進的教育思想。閱讀全書,既有從文化層面上對生本教育的詮釋,也有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解決,更有對當今教育問題及走向的沉入反思。
“毛估估的智慧”、“杯子邊上的智慧”等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我很大的啟迪。形象的比喻、生動的例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生本的核心是高度尊重學生,充分地讓學生依照自己的學習天性學習。教學的核心是感悟,因為學生的心靈和大腦是感悟和情感奔躍洶涌的海洋,生命如同小草,你可以幫助它,比如給它找到一塊土地,但決不能代替它長大。
我們要做的是保護生命的活躍,激揚生命的本質,讓學生自由地發(fā)展,如同小豬自然地生活。多么簡單的道理!尊重生命、激揚生命的觀點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流入我的心田。我的思想開始與生本產生了共鳴。那就是學校要從依靠教的教育教學轉變?yōu)橹饕揽繉W生的學。尊重生命,尊重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臺,也許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可在教育實踐中,它能真正內化為我們的自覺行為嗎?對于我來說,還遠遠不夠。在高年級的英語課堂中,往往存在這樣的現象,學生缺少自主性,學得十分被動,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們提供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
因此,我每課時都設計好前置性作業(yè),使每個學生通過先學都有收獲或疑問,便于教師實現課時學習的三維目標,同時收獲很多無法預料的驚喜。在欣喜這些驚喜的同時,我們要學會機智地處理這些驚喜,以免扼殺一個個很好的教育契機。實踐證明:只有放手讓學生盡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學,才能形成更高級的智慧品質。
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十七
冬天總讓人有一絲傷感,大地在沉睡,顯得了無生機,所以人們總盼望春天,畢竟在春風中欣賞春色美景,那也是極為愜意,讓人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墒嵌鞜o花可賞,從而讓人多多少少有一些傷感。不過這沒有關系,盡管在現實生活中感受不到春天,那么讀一讀那些古詩詞,去感受另一番春色美景,那也能讓生活增添更多的樂趣。
唐詩里就有很多描寫春色美景的作品,特別是楊巨源的這首《城東早春》,那就是一首難得的經典之作,整首詩意境唯美,并且構思也是極為巧妙,寫出了不一樣的春色美景,所以這樣的作品,只要在冬天里讀,使得是能夠提前感受春天;由于詩人寫得生動有趣,讀來也是讓人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這樣的作品,那自然是不容錯過。
《城東早春》唐代:楊巨源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楊巨源,字景山,后又改名為巨濟,今天山西永濟人,唐朝著名的詩人、文學家,而且他大部分的作品,也都流傳了下來,并且收錄在了《全唐詩》;那這首《城東早春》便是他眾多作品中最經典的一首,整首詩寫得極為唯美,詩人正是把春天里的美景,還有人們欣賞美景的那種盡情,通過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描繪的淋漓盡致。
春天總讓人向往,尤其是在冬天,讀這樣的作品,再從字里行間感受詩作中獨特的美,那也是一大樂事,雖然這首詩看似信手拈來,詩人的名氣也并不大,可是寫得又是很唯美,僅僅是開篇的第一二句,便是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美,正是由于詩人喜愛春天清新的景色,所以就在這早春之中,只要出門便能夠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處處都是綠油油的一片,特別是那柳樹的枝頭,才剛剛露出了幾顆嫩黃的新芽,看上去非常的漂亮。
詩人在前面的第一二句中則是重點描寫了春天的美景,正是這樣的一種描寫,也使得此詩更加的生動有趣,讀來也是讓人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即使是在冬天里讀這樣的作品,那也一樣能夠感受到獨特的春色美景。
最后的兩句寫得就更有趣,詩人并沒有再刻意描寫春色,而是通過人們的行為來表達,這也是此詩最高明的一個地方,如果等到長安的大街小巷里都開滿了艷麗的花朵,而這個時候就有無數的人出門看門,整個京城顯得無比的熱鬧。這兩句很與前面的兩句相輔相成,從而突出了春天不一樣的美景,以及人們對于春天的向往。
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十八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使我對生本教育有了粗淺的認識。生本教育課堂,就應該是充分發(fā)小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構成積極、歡樂、高效的課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生命為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通過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教師,更看重的應該是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么,為學生今后的和諧發(fā)展提供了哪些幫助。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以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們在口若懸河、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學生們干巴巴的坐在那里聽,只是在聽老師講,而他本身并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即便是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huán)節(jié),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來?!吧窘逃币蠼處煼艞壷v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松,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很放的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
以前的時候在課堂上總是像一個老大媽一樣,嘮嘮叨叨,生怕孩子們聽不懂,總是反反復復的講個不停,自從接觸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識到,我這樣的老師太強勢,而且我發(fā)現在教學中我們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愿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fā)展,但到最后卻往往是自己失敗。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發(fā)展”。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對于教師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fā)和引導。郭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吧窘逃彼枷耄皇且蠼處熡谐鰧I(yè)要求多么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駕馭能力,是與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進行反思離不開的。
書中“毛估估的智慧”再次闡明了尊重生命、激揚生命的觀點。毛估估的智慧,講的是聰明的農民買豬時只是通過目測來估量豬的價值,買回來后讓它自由地自然地生長,長大后論斤稱重。農民選擇對待生命的方法對待小豬,我們教育的對象又何嘗不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事實恰恰相反,把自由成長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學習,自然的成長,我們有太多的不放心。所以對他們的成長我們做了太多自以為有效果的事,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太多的灌輸中喪失了學習的靈性。在解決生本的自由發(fā)展和終端評價矛盾時,郭教授這樣總結:“要進行廣義的備考,在學習的階段就必須學習,睡覺的時間就要睡覺。不要把整個學習階段變成備考,如同農民不在小豬生長期間,不會為了放心而天天稱重驚擾它。”同樣,對于學生自己學習的效果我們不必質疑,讓學生自由地生長發(fā)展,到了收獲的時節(jié),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果實綴滿枝頭,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護學生思維的活躍,激揚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由地發(fā)展,如同農民手下的小豬自然地生活、生長。
真正的教育,表現在它關注人自身,關注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關注人的生命的天性,一切為了學生。它不會為了某種非教育的目的,而去驅遣學生。比如為了凸顯分數而要學生超時運作,以損害學生為代價取得我們認為可以得到的成績。雖然我們并沒有惡意,可惜其核心只是對分數的“善意”。單獨的追求分數會限制人的教育想象力。我們太注重分數,最后常常連好分數也未必得到,只得到平庸的提高。
我們要比別人更懂得教育,要研究教育的真諦,這樣才能真正在教育中躬行至善。
最后,我想用書中的一首詩樣的文章來結束我的發(fā)言。
社會意識當中習慣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區(qū)別對待。
諦聽教育的春天心得體會篇十九
讀后感。
歡迎閱讀!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使我對生本教育有了粗淺的認識。生本教育課堂,就應該是充分發(fā)小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構成積極、歡樂、高效的課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生命為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通過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教師,更看重的應該是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么,為學生今后的和諧發(fā)展提供了哪些幫助。
一、學生們得到了釋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吧窘逃本褪亲寣W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以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們在口若懸河、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學生們干巴巴的坐在那里聽,只是在聽老師講,而他本身并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即便是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huán)節(jié),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來?!吧窘逃币蠼處煼艞壷v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松,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很放的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
二、老師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的時候在課堂上總是像一個老大媽一樣,嘮嘮叨叨,生怕孩子們聽不懂,總是反反復復的講個不停,自從接觸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識到,我這樣的老師太強勢,而且我發(fā)現在教學中我們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愿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fā)展,但到最后卻往往是自己失敗。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發(fā)展”。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對于教師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fā)和引導。郭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吧窘逃彼枷耄皇且蠼處熡谐鰧I(yè)要求多么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駕馭能力,是與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進行反思離不開的。
三、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
書中“毛估估的智慧”再次闡明了尊重生命、激揚生命的觀點。毛估估的智慧,講的是聰明的農民買豬時只是通過目測來估量豬的價值,買回來后讓它自由地自然地生長,長大后論斤稱重。農民選擇對待生命的方法對待小豬,我們教育的對象又何嘗不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事實恰恰相反,把自由成長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學習,自然的成長,我們有太多的不放心。所以對他們的成長我們做了太多自以為有效果的事,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太多的灌輸中喪失了學習的靈性。在解決生本的自由發(fā)展和終端評價矛盾時,郭教授這樣總結:“要進行廣義的備考,在學習的階段就必須學習,睡覺的時間就要睡覺。不要把整個學習階段變成備考,如同農民不在小豬生長期間,不會為了放心而天天稱重驚擾它?!蓖瑯?,對于學生自己學習的效果我們不必質疑,讓學生自由地生長發(fā)展,到了收獲的時節(jié),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果實綴滿枝頭,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護學生思維的活躍,激揚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由地發(fā)展,如同農民手下的小豬自然地生活、生長。
四、教育之善、善待教育。
真正的教育,表現在它關注人自身,關注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關注人的生命的天性,一切為了學生。它不會為了某種非教育的目的,而去驅遣學生。比如為了凸顯分數而要學生超時運作,以損害學生為代價取得我們認為可以得到的成績。雖然我們并沒有惡意,可惜其核心只是對分數的“善意”。單獨的追求分數會限制人的教育想象力。我們太注重分數,最后常常連好分數也未必得到,只得到平庸的提高。
我們要比別人更懂得教育,要研究教育的真諦,這樣才能真正在教育中躬行至善。
最后,我想用書中的一首詩樣的文章來結束我的發(fā)言。
社會意識當中習慣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區(qū)別對待。
在教育者的意識當中也會不自覺的把自己的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區(qū)別對待。
這種社會意識讓一小部分人有了傲氣沖天的優(yōu)越感,讓大多數人傷了心。
這種教育者的意識讓一小部分學生有了“王候將相有種”的自信,讓大多數學生喪失了“王候將相寧有種乎”的豪情。
對人的積極認識與評價可以成就人,對人的消極認識和評價可以毀滅人,自然億萬年孕育的人的天性是客觀的東西,當主觀遇上客觀,究竟該向右走,還是向左走?自然對人的孕育還在默默的繼續(xù)。
她不說一句話,我們能領會嗎?師本走了,生本來了,教育自然的春天還遠嗎?
尊重生命,尊重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自己的舞臺,也許已經不是新鮮事了??伤蔀槲覀兊慕逃枷肓藛?它體現為我們的教育行為了嗎?郭思樂生本教育從“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引申出“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強調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教育價值原則。生本教育的目標“以學生的生命價值為出發(fā)點”,其目的是“以學生的生命價值為體現”。強調不能壓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強調人的生命價值和智慧價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發(fā)展的追求”的教育。
生本教育強調把可以交付的教學交付給學生。教師盡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把可以托付的教學托付給學生。此時,學生處在真正自主的狀態(tài)中,他的潛能得到激發(fā),他的天性得到發(fā)展,他的收獲像鮮花怒放。這樣的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就是生本教育體系。它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生本課堂強調把學生作為教育資源來開發(fā)和利用。學生的全部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和學習內在積極性都以成為教師的教學所用,以成為動力之源,能量之庫。
生本是一種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踐行的過程中肯定會碰到這樣的問題,那樣的困惑,就讓我們從《諦聽教育的春天》一書中獲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吧。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1507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