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說課稿(四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0 22:58:33
小學數學說課稿(四篇)
時間:2023-01-10 22:58:33     小編:zd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說課稿篇一

1、說課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認識分數〉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64~65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課是基于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也就是"學生在掌握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的知識儲備上,進行深入和拓展。教材在編排意圖上秉承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的有機遞進,體現(xiàn)層次性,彰現(xiàn)漸進性,為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做了有效的預設和安排。

3、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2通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親歷探索過程,親嘗收獲快樂,從而進一步構建分數"幾分之一"的實際概念;

3通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感受"認識分數"的生活價值和數學價值。

二、說教材

1、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

2、依據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前沿理論,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合理、有效地采用多媒體圖、文、聲三維動態(tài)呈現(xiàn)的優(yōu)勢,突破重點,化解難點。

三、說教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很好地詮釋了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除了要使學生學會,更要使學生會學?;谝陨侠砟?,讓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真正經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形成過程,進而能讓學生提煉出有效的學習方法,感悟數學學習的生命價值,體驗學習的快樂。

四、說教學過程

(一)以境激請、導入新知

多媒體呈現(xiàn)猴王分桃的情境,教師以故事的形式敘述:花果山猴王給4只小猴分桃,猴王把一只桃分給4只小猴,但是分的大小各異,4只小猴不接受,沒法,猴王只好重新分的一樣多,小猴們才欣然接受。承接著故事,教師提問:小猴們?yōu)槭裁床唤邮艿谝淮畏痔业慕Y果呢?(重點揭示"平均分")第二次平均每只小猴分得這只桃的幾分之幾?

[通過猴王分桃的情境,復習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有效回饋,旨在調動學生的先前經驗,尋找到"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到"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的認知突破點。強調"平均分"是新舊知識的連接點,進行必要的凸現(xiàn)和強化,能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一座互通的橋梁。]

(二)互動探究、學習新知

變換多媒體呈現(xiàn)情境,以嘆息的口吻敘述新情境:猴王為了避免再次出現(xiàn)分桃不均的場面,吸取了前面的教訓,將一盤桃(4個)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一呢?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學生們都情趣高漲,躍躍欲試。此時,教師并沒急于求"案",而是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分一分(用學具來分,用畫圖來分,用折紙的方法分等等)。接著,讓小組討論,每只小猴分得幾個桃?是其中的幾分之幾?怎樣用一個分數來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讓學生各抒己見。因為學生是在自己動手操作,實踐感知的基礎上獲得認識的,都說的頭頭是道。教師在點頭嘉許的情況下,適時小結:把一盤桃(4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這盤桃的四分之一。接著教師馬上安排練習,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兩個填空,用分數表示,并能說說表示的含義。

[這部分其實是"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后,每份是一個物體"的知識點內容的教學,通過學生合作探究,操作發(fā)現(xiàn),讓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形成逐漸抽象的認識,提煉出具體的表示方法,為后續(xù)的學習開辟了更寬廣的空間。結合這個知識點,及時的練習,必要的鞏固和強化,能有效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以調控下限的學習。]

在基本練習之后,繼續(xù)深入,來學習"每份是幾個物體"的知識點。為了讓學生更具有直觀體驗,教師跳出了"猴王分桃"的多媒體虛擬情境,為學生準備了一些實物(9個小正方體,4個蘋果,8枝鉛筆),讓學生來平均分一分。以小組的形式來展開,并思考:你把這些物體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幾個物體?你能用分數表示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展開探究,你分我擺,你數我記。當然,我們不排除學生仍然把這些物體以一個一份的形式來分,我們教師就要發(fā)揮巡視指導的作用,讓學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一定時間之后,全班交流,學生上實物展臺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情況。在此之間,教師可以作出合理的篩選,既選一、二個分得比較合理的來引領學生的思維,形成公識,達成一致,又選出分得不合理或者不成功的例子,讓學生進行個人自診和全班會診,找出存在的問題,教師適時點撥和引導,去偽存真,和全體同學共同發(fā)現(xiàn):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與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繼而完成想想做做1中的剩余兩空。

[這部分知識點的教學,旨在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分數的意義: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分就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每份是幾個物體),通過學生的合作探討,互動交流,使學生從具體的實物中得到感悟,從操作中獲得認識,從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本質,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綜合練習、有效反饋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數表示每個圖里的涂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個圖里填上它上面的分數),并進行全班匯報交流。

[此練習是為了對學生學習的新知識掌握情況進行鞏固強化,及時反饋存在的問題,針對2、3兩個練習,教師要做好排查,能發(fā)現(xiàn)情況,事實點撥,有效補救。]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請分別拿出這堆小棒的1/2和1/3.

這題是新知識的有效運用,先讓學生說一說,所要拿的分數所表示的含義,根據這兩個分數的意義,來具體分一分,拿一拿,并說一說,分別是幾根。之后,可對這題進行提升,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一?并比較拿的這幾個不同的分數,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嗎?

[開放的練習,給學生充分探索的空間和展示的機會,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首先讓學生談談學習本課后的具體收獲,從結合自己的學習過程到所獲得的知識等方面談出自己的體會。接著,讓學生觀察我們身邊的物體,能用學到的知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來說一說,我們身邊的分數嗎?(學生可以把我們的課桌,作業(yè)本,以及我們的同學等等看最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

[必要的總結,加深學習的印象,讓學生在知識、情感、能力方面都有收獲的體驗,同時,讓學生自己造分數,把數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初步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審視我們顯示的生活世界,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做到學用結合。]

五、說板書設計(略)

小學數學說課稿篇二

教學目標:

1、 通過由面旋轉成體的過程,認識圓柱和圓錐,了解圓柱和圓錐的基本特征,知道圓柱和圓錐各部分的名稱。

2、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初步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發(fā)展空間觀念。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類比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學具準備:

長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半圓小旗

教學過程:

一、 溝通點、線、面、體之間關系

1、 多媒體出示:帶著問題欣賞奧運會場景,

問題:2008.8.8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召開,當天晚上8:08的開幕式,看了嗎?讓我們來回憶一下開幕式好嗎?這些圖中有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嗎?

生活中存在著很多這樣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這些點線面體它們之間有著什么聯(lián)系?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第一個任務。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奧運會開幕式的鏡頭入手,很自然的把點線面體這些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深刻體會數學來自生活,就存在于身邊。)

2、點動成線

我們看看燃放煙花的圖片,煙花是怎么形成的?(我們可以看到煙花是很多點運動形成,成了一條條的線)。

看過流星嗎?流星劃過星空會形成什么?(演示多媒體)

同學們還可以自己舉個象這樣的例子嗎?(風扇轉動,風扇上的一點快速轉動成一條曲線;車輪上的蝴蝶結經過轉動后成一條曲線;射擊時子彈的運動軌跡)

剛才同學們舉的例子都說明了什么?(點快速運動可以形成了一條曲線或者直線)。

3、線動成面(演示多媒體)

奧運會期間,中國迎來了很多運動員和工作人員,這么多人他們只能分住在不同的酒店、賓館。而各個比賽地點離住所較遠,他們要從住所到各個比賽地點,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汽車)

汽車前面的擋風玻璃上的雨刷,雨刷可以看成一條什么?(線段)現(xiàn)在讓我們來觀察雨刷擦玻璃的過程,說說你看到了什么?(雨刷擦過的面是個扇形,雨刷經過旋轉會形成一個平面),

偏平的油漆刷子,刷子涂過的面是一個什么圖形?(長方形)

可以自己在舉個例子嗎?(線編織而成布;卷軸展開時)剛才舉的例子都說明了什么?經論:線經過運動會得到一個平面。

4、 面動成體(演示多媒體)

比賽完了,運動員們回到酒店,他們開門了,你們看酒店的旋轉門,觀察這個旋轉門,你們想象得出這個門經過旋轉后成了一個什么圖形嗎?

拿出制作的小旗,有長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半圓小旗,這些都是平面圖形,先來看長方形,猜猜它轉動后成什么圖形,(圓柱)想不想自己嘗試一下?向一個方向旋轉,轉動小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繞哪里旋轉?(長方形以它的一條邊為軸旋轉形成圓柱)。

想象一下,下面的兩個圖形,繞軸旋轉,會形成什么樣的立體圖形?

剛才我們把長方形、直角三角形、半圓小旗,經過旋轉分別成了什么立體圖形? (圓錐、圓柱、球體,這些都是我們平時常見的一些立體圖形)這些立體圖形是如何得到的?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嗎?

5、 總結

能用自己話總結一下點線面體之間的聯(lián)系嗎?(板書:點---線---面---體)

(點運動形成線,線運動形成面,面運動形成體。)圓柱形的壓路機經過旋轉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的面,長方形的面經過折可以得到一條線段,那如何做可以得到一個點呢?點是構成線的基本要素,線是構成面的基本要素,面是構成體的基本要素,這里點是最基本的要素。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把靜態(tài)的知識轉化成動態(tài)的知識,使學生在動態(tài)中充分感悟點運動形成線,線運動形成面,面運動形成體,很好的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建立模型

顆件展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球體,在這些立體圖形中,長方體、正方體我們已經研究過它們的特征、還學過表面積和體積。

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另外兩種常見的立體圖形——圓柱和圓錐,(師板書課題。)

1、圓柱的認識。

①把你們準備的圓柱體舉起來給大家看看。下面我們就研究一下圓柱到底有哪些特征。

②師將圓柱體透視圖貼于黑板。

③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圓柱體學具,觀察圓柱體有什么特征?先獨立觀察,然后把你的發(fā)現(xiàn)和同桌交流。

④交流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相機引導學生有序地總結圓柱體的特征,并在圓柱透視圖旁板書。

2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2個圓

1個側面,是曲面,展開是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

無數條高

(在教學側面展開圖時,師讓學生用剪刀將圓柱形紙筒剪開,體會沿高剪,展開后是長方形,斜著沿直線剪,展開后得到平行四邊形)

(在教學圓柱的高時,先拿出高矮不同的兩個圓柱體,讓學生描述什么是圓柱的高,有幾條高?體會圓柱有無數條高及為什么圓柱有無數條高,再讓學生指出透視圖上圓柱的高)

⑤學生邊總結圓柱的特征,師邊演示課件,介紹圓柱的各部分名稱。

2、圓柱、圓臺、圓錐的過渡與比較。

師課件出示圓柱透視圖,演示上底面逐漸縮小,問:你們看到了什么?

現(xiàn)在還是不是圓柱?為什么? 師告訴學生這樣的形體叫做圓臺。

課件演示上底面繼續(xù)縮小,變成一個點,它叫什么?

3、認識圓錐。

① 能不能和圓柱對比著研究一下,圓錐有哪些特征?學生觀察、交流、討論。

② 學生匯報,師引導學生有序歸納,并在圓錐透視圖旁板書。

1個頂點

1個底面,是個圓

1個側面,展開是扇形

1條高

(圓柱有無數條高,圓錐有幾條高?先讓學生嘗試說說什么是圓錐的高,再讓學生嘗試在透視圖上畫出圓錐的高)

③學生總結圓錐的特征,師課件演示圓錐的各部分名稱。

4、圓柱與圓錐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圓柱和圓錐的底面都是圓,側面都是曲面。

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扇

不同點:圓柱有2個底面,圓錐有1個底面。形。

圓柱有無數條高,圓錐只有一條高。

根據你的理解,能不能說說為什么圓柱有無數條高,而圓錐只有1條高?

(設計意圖:在教學圓柱和圓錐的特征之前,我就先讓學生制作圓柱和圓錐,所以對于圓柱和圓錐的特征,學生已有一些基本的認識,不必教師的講解,就可以自己總結出圓柱和圓錐的特征,這樣既省時又省力。)

三、練習應用

1、下面哪些形體是圓柱體?

2、想一想,連一連。(課本第四面第四題)

四、回顧總結

這節(jié)課中你學到了什么?(……。生: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柱是圓錐體積的2倍,立即引起其他同學的反對:“是3倍”。師: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2倍還是3倍?這是我們下一節(jié)課要繼續(xù)研究的。)

小學數學說課稿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由面旋轉成體的過程,認識圓柱和圓錐,理解圓柱和圓錐的形成與面的旋轉之間的關系,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想象,動手操作等活動,初步了解圓柱和圓錐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稱。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聯(lián)系生活,使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與美感,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主動性。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圓柱、圓錐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

教學用具:

長方形、圓形、圓形鐵絲圈、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的小旗,長方體、正方體、球體、圓柱體和圓錐體的模型。

教法選擇:

與數學規(guī)律、計算等知識一樣,“數學概念”在擔負“思維基本形式”這一角色的同時,其本身還有待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去提煉和組織,創(chuàng)造重現(xiàn)的“知識體”。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主要結合教材內容,通過觀察、操作、啟發(fā)等方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建立表象、在實踐中探究新知。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寓課堂于生活,移生活于課堂,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提高學習效率。

學法選擇:

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狀態(tài)和參與度,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我盡力體現(xiàn)出做中學、學中做、合作交流中學、學后交流合作的思想,讓學生在觀察、交流與實踐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牢固建構起“點、線、面、體”的知識體系。

教學流程:

一、活動——感知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動的世界里,風吹樹梢動,鳥兒飛翔翅膀動、就連我們的血液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跳的,其實我們的數學世界也正因為有了動而變得豐富多彩。在生活中你見過哪兩種運動?(平移和旋轉)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平移和旋轉在圖形世界里究竟有著怎樣重要的作用。(出示課件)

(一)點的運動

(1)出示流星圖提問:如果把一顆流星看做一個點,當它劃過黑暗的夜空,流星的運動是平移還是旋轉?劃過時形成的圖形是什么?(板書:點 平移 直線)

(2)出示自行車圖提問:將自行車后輪支架支起,在后輪輻條上系上彩帶。轉動后輪,觀察彩帶的運動時平移還是旋轉?車輪轉動形成的圖形是什么?(板書:點 旋轉 曲線。)

師小結并板書:點動成線。

(二)線的運動

閉上眼睛想一想:我們拿起一根木筷子分別做平移和旋轉運動會形成什么圖形呢?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并板書:線動成面。

追問:看看下面的直線做什么運動?形成了什么圖形?

(三)面的平移

師:看來點動成線,線動成面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果把我們的數學書看成是一個長方形,讓它平移,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小結:長方形 平移 長方體

質疑:如果讓它旋轉呢?

揭示課題:面的旋轉

(設計意圖:本著“數學回歸生活”的理念,充分聯(lián)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現(xiàn)實情境中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

二、合作——探究

(一)面的旋轉

師:課前,每位同學都用紙片和小棒分別做成了長方形、半圓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形狀的小旗,如果快速旋轉小棒,紙片旋轉后分別會形成什么圖形呢?請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旋轉小棒進行觀察,并完成課本第2頁的第3題。

1、學生活動。

2、交流結果。

3、課件動畫演示圓柱、圓臺、球、圓錐的形成過程,驗證學生結果。

4、師小結并板書:面動成體。(不同的平面圖形可以旋轉成相同的立體圖形,同一個平面圖形卻能旋轉出不同的立體圖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反復觀察圖形旋轉前后的變化,不僅加深了對“面動成體”的認識,更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

5、引導學生舉出生活中“面動成體”的例子。

6、課本第2頁“找一找”:請找出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

(二)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稱。

師: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見到圓柱和圓錐,下面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它們。你想有關圓柱、圓錐的那些知識呢?(哪幾部分組成,有什么特點……)

課件出示小組活動內容:利用圓柱、圓錐的實物,通過看、滾、剪、切、摸、量等方法,看看圓柱、圓錐各有什么特點?并把你的想法和伙伴進行交流。

學生匯報。

圓柱:有上下兩個圓形的平面。(板書:底面)通過剪切重合上下兩個面,發(fā)現(xiàn)這兩個底面是大小完全相同的兩個圓。通過滾、摸等活動,發(fā)現(xiàn)圓柱有一個曲面叫側面。(板書:側面)用尺量出圓柱上下一樣粗,與前面旋轉形成的圓臺不一樣。而且上下兩個地面之間距離一樣,這叫圓柱的高(板書:高)。

小結:圓柱有無數條高,且高的長度都相等。

圓錐:上面有一個尖尖的點(板書:頂點)下面只有一個圓形的平面叫底面。(板書:底面)圓的圓心正好對著上面的頂點。從圓錐的頂點到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板書:高),頂點到邊緣的線長不是高,圓錐只有一條高。圓錐的側面也是一個曲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

質疑:圓柱和圓錐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圓柱、圓錐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稱,并通過看、滾、剪、切、摸、量等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強化圖形表象,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數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三、應用——提升

1、 辨一辨:下面物體中哪些部分的形狀是圓柱或圓錐?

2、寫一寫:寫出下面圖形的名稱,并標出底面直徑和高。

3、連一連:轉動后會形成怎樣的圖形?

(設計意圖:夯實基礎知識,加深對圓柱、圓錐的認識,提高學生辨析、理解能力。)

4、新興包裝廠為底面直徑8厘米,高20厘米的“露露”花生奶做包裝盒,將12罐花生奶放在一個包裝盒內,你打算怎樣設計包裝盒,這個包裝盒的長、寬、高至少各應是多少?

(設計意圖:利用一題多解的形式,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和發(fā)散思維能力。)

四、總結——反饋

1、今天大家的學習積極性都很高,回憶一下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哪些數學問題?

2、我們是怎樣研究這些學習問題的?

(設計意圖:鞏固深化本節(jié)課知識,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并且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的策略和方法。)

板書設計:

面的旋轉

點動成線 線動成面

面動成體

小學數學說課稿篇四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24-26頁

教材分析:認識整十數和一百是學生在認識20以內的數,知道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表示1個十,2個十是20的甚而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整十數和一面的實際含義的理解;另一方面,認識這些數后又能用來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也是以后學習整十數加減整十數,認識100以內的數以及更大數的甚而,并初步體現(xiàn)了十進制計數法的位值思想。

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jié)課制定了三方面的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會正確地一十一十地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讀、寫整十數和一百。

認識計數單位"百",了解10個十是一百,知道個位、十位、百位以及這三個數位的順序。

2、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實踐,親身經歷數數的過程,體會數的產生和發(fā)展。

3、情感、態(tài)度目標:在老師的組織下,能運用認識的數表達描述、交流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物。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讓學生親身經歷十個十地數數的過程,建立10個十是一百的概念。

教學難點:"百"的概念的建立和"個位""十位""百位"三個數位的順序的把握。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小棒、計數器

二、說學生

學生已經掌握1個十是10,2個十是20.大部分學生能從1數到100,對計數器有了初步認識。但對一個具體數字所表示的數學含義卻不清楚。教學中將通過數小棒、方塊、珠子等一些列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較為清晰的認識。

三、說教法

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本節(jié)課采用情境教學法,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同時采取嘗試教學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法,引導學生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進行有效銜接、遷移。培養(yǎng)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整節(jié)課的教學中,老師還注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自主探究,做好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四、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因此本節(jié)課將以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法,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鼓勵學生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主要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以舊引新

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帶領學生參觀動物園,動物園正在舉行數學比賽,引導學生參與其中。

一些小動物正在舉行數數比賽。讓學生數出10根小棒,并引導學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幫助學生復習鞏固1捆有10根是一個十,2捆是2個十,2個十是20.(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力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探索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加快,為促進知識的遷移,進一步學習認識其它整十數構建認知平臺,同時滲透了十進制思想。)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主要分兩部分進行。

第一部分:認識整十數和一百。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小動物們的比賽很緊張,不分勝負,正加大難度。老師在前2捆的基礎上,添上整捆的小棒,引導學生說出分別有幾捆小棒,有幾個十是幾十。并讓學生動手拿一拿,數一數。(設計意圖:這樣在復習了10、20之后,學習30、60.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的實踐,自然地與所學新知接軌,順利進行了新舊知識的遷移。)

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動手拿小棒,數小棒,說組成。達到看到幾捆就知道是幾個十,聽到幾十就能想到是幾個十,擺出幾捆小棒。(設計意圖:讓學生借助于小棒,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符合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課件展示老師帶來的小棒:一個盒慢慢打開,先出現(xiàn)9捆小棒,在學生數完后,又出現(xiàn)一捆。老師利用9捆加1捆讓學生積極思考,通過同桌交流,拿小棒數等方式,明確10個十是一百。(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數學教育應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經過前面的學習和已有知識經驗,老師留給學生思考、合作的空間。通過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的活動,進一步鞏固學生已有知識,并順利突破難點,使學生直觀地感悟到"百"和"一""十"一樣是計數單位,而且是更大的計數單位。)

在認識整十數和一百后,及時的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這樣有且于內化所學知識。練習由淺入深,針對性較強。

情境:一起去看看其它的小動物們比賽的情況吧!完成想想做做1-3題。

第1題:數珠子。先指名一生說一串,知道一串是10個,是一個十后,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說出共有多少個珠子,這樣逼學生動腦思考,而不是一個一個地去數珠子。

第2題:小猴、小鹿正在比賽堆木塊呢?我們一起來當裁判好嗎?獨立數一數。

第3題:①讓學生猜。②圈出其中10個,再猜。③圈一圈,數一數,來驗證。(設計意圖:看似簡單卻蘊含著豐富的內容,把這看似簡單、枯燥的圈一圈再數數通過創(chuàng)造變得有趣,富有吸引力,引發(fā)了學生思維的碰撞,在猜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著自己的思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同時滲透了估算意識。)

第二部分:讀、寫整十數和一百

情境:小蜜蜂們正圍著一個東西邊看邊議論:"這是什么呀?"

課件出示計數器。讓學生來介紹,給計數器定位,師強調注意順序。并引出右起第三位是百位。(板書: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小組合作,提出問題:想撥哪個整十數。小組成員通過交流撥數。教師再說一些數讓學生撥一撥,并說出理由。接著追問:這覺得這個數應該怎么寫呢?讓學生明確寫法。

(設計意圖:在利用計數器讀、寫整十數時,教師只是站在了引導者角度,讓學生小組合作提出問題,動手操作,交流解決問題。通過挖掘新舊知識的共同因素,進行知識的遷移,逐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新知的能力。)

撥整十數后,學生應該能提出要撥100,寫100.若沒提出,教師直接提出。讓學生通過已有知識經驗以及知識的整合來嘗試撥出100,寫出100并能說出理由。(設計意圖:讓學生運用剛學到的知識與技能解決新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歷了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同時這個過程又顧及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所有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

練習階段:①嘗試看計數器寫數:30、3、100,然后進行比較,引導學生說出寫數注意點。②看數在計數器上畫珠,校對后,提出這樣問題:哪個最好畫,哪個最難畫,為什么?100在這里是最大的數,為什么最好畫?9和90都畫了9個珠子,它們一樣嗎?(設計意圖:這里的練習再次引起學生興趣思考,突出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想想做做,深化運用

完成想想做做5-7題。第6題在回答,80是接近100還是30時,利用課件演示,讓學生能有個更加直觀的判斷。第7題,說說小動物們各是幾號運動員,這樣以參觀動物園開始,最后在動物園中結束,前后呼應。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全課總結,快樂游戲

讓學生說說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有什么要注意的。

猜數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結束本節(jié)課的學習,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鞏固新知,同時還為接下來學習比較數的大小打下基礎,真是一舉多得啊。

五、說教學評價

本節(jié)課主要是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獲取新知。因此在教學中,老師采用激勵性評價,允許學生出錯,對學生反饋的情況作出及時有效的評價,充分調動學生求知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7675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