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宇宙航行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篇一
一、設計思想
宇宙航行不但介紹了人造衛(wèi)星中一些基本理論,更是在其中滲透了很多研究實際物理問題的物理方法。因此,本節(jié)課是“萬有引力定律與航天”中的重點內容,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研究天體物理問題的理論基礎。另外,學生通過對人造衛(wèi)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將潛移默化地產(chǎn)生對航天科學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已學過平拋運動、勻速圓周運動、萬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論,具備了解決問題的基本工具。
本節(jié)重點講述了人造衛(wèi)星的發(fā)射原理,推導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紹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衛(wèi)星是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應用的一個實例,是人類征服自然的見證,體現(xiàn)了知識的力量,是學生學習了解現(xiàn)代科技知識的一個極好素材。
本節(jié)課的難點在于對人造衛(wèi)星原理的理解,因此教學設計上采用理論探究法,在設計中突出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中通過設疑→思考→啟發(fā)→引導這樣一條主線,激發(fā)鼓勵學生的大膽思考、積極參與,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研究來掌握獲取相關的知識和方法。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了解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有關知識和航天發(fā)展史。
2.知道三個宇宙速度的含義和數(shù)值,會推導第一宇宙速度。
3.理解衛(wèi)星的線速度、角速度、周期與軌道半徑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學習牛頓對衛(wèi)星發(fā)射的思考過程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索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在處理實際問題時,如何構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2.通過對衛(wèi)星運行的線速度、角速度、周期與軌道半徑的關系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展示人類在宇宙航行領域中的偉大成就,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
2.通過介紹我國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感知人類探索宇宙的夢想,促使學生樹立獻身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學重點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導。
2.衛(wèi)星運行的線速度、角速度、周期與軌道半徑的關系。
四、教學難點
衛(wèi)星的發(fā)射速度與運行速度的關系。
五、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人類通過站在地球上的觀測,認識到了天體做什么樣的運動,并進一步弄清了天體為什么要做這樣的運動。然而人類并不滿足于只站在地球上探索宇宙的奧秘。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人類是如何走出地球,飛向宇宙,進行宇宙航行的。(利用幻燈片,向學生展示一些航天類的圖片,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推進新課
牛頓的思考
探究:怎樣才能使得一個物體繞著地球做圓周運動?
先讓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可根據(jù)學生情況引導學生思考。
我們知道,在地面上將一個物體水平拋出,若拋出時速度越大,則落地點距拋出點的水平距離越大。如果拋出速度很大時,我們還能將地面看作平面嗎?(不能)
早在16世紀道的牛頓就曾思考過這個問題。(播放衛(wèi)星發(fā)射原理動畫,并向學生分析。)
從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上將物體水平拋出,速度越大,落地點就越遠。如果拋出的速度足夠大,物體就不在落回地面,它將繞地球運動,成為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
宇宙速度
探究:以多大的速度發(fā)射這個物體,物體就剛好不落回地面,成為一顆繞地球表面做勻速圓周運動的衛(wèi)星呢?
1.第一宇宙速度
物體最終繞地球表面做勻速圓周運動,引力為其做圓周運動提供向心力。
代入數(shù)據(jù)得v=7.9/s
這就是物體在地面附近做勻速圓周運動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
如果發(fā)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結果會怎樣呢?
2.第二宇宙速度
當拋出物體的速度繼續(xù)增大,地球引力將不足以為其做圓周運動提供向心力,物體將會脫離地球引力,離開地球。這個速度為v=11.2/s。我們把v=11.2/s叫做第二宇宙速度。如果發(fā)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它繞地球運行的軌跡就不是圓,而是橢圓。
3.第三宇宙速度
物體脫離地球引力的束縛后,還會受到太陽引力的束縛。若拋出的速度足夠大,物體還將脫離太陽引力的束縛,飛向太陽系之外的宇宙空間。這個速度v=16.7v/s。這個速度叫做第三宇宙速度。
衛(wèi)星運行的線速度、角速度、周期與軌道半徑的關系。
探究:目前為止,人類發(fā)射的人造地球衛(wèi)星已經(jīng)有幾千顆了,這些衛(wèi)星運行的快慢不同,那么衛(wèi)星運行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學生可能的答案:質量、軌道半徑……
我們將不同軌道上的衛(wèi)星繞地球運動都看成是勻速圓周運動。
可得:
結論:線速度、角速度、周期都與衛(wèi)星的質量無關,僅由軌道半徑?jīng)Q定。
當衛(wèi)星環(huán)繞地球表面運行時,軌道半徑最小為地球半徑(r=r),此時線速度最大,角速度最大,周期最小。則
=7.9/s
=1.24×10—3rad/s
=84in
即衛(wèi)星繞地球運行的最大速度為7.9/s。
人造衛(wèi)星的發(fā)射速度與運行速度
(播放嫦娥一號發(fā)射的模擬視頻,讓學生了解衛(wèi)星發(fā)射的全過程,學生也將對發(fā)射速度和運行速度有一個了解。)
1.發(fā)射速度
發(fā)射速度是指衛(wèi)星在地面附近離開發(fā)射裝置的初速度,一旦發(fā)射后再無能量補充,要發(fā)射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發(fā)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2.運行速度
運行速度指衛(wèi)星在進入運行軌道后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線速度。當衛(wèi)星“貼著”地面飛行時,運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當衛(wèi)星的軌道半徑大于地球半徑時,運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夢想成真
學生先閱讀,然后教師簡述補充。(借助于多媒體,一邊向學生展示,一邊介紹,注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xiàn)。)
其實早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一個名叫萬戶的人就曾有“飛天”的壯舉,但最終未能成功,并為之付出了生命。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火箭向太空搏擊的英雄。他的努力雖然失敗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創(chuàng)想是世界上第一個,因此他被世界公認為“真正的航天始祖”,為了紀念這位世界航天始祖,世界科學家將月球上的一座環(huán)形火山命名為“萬戶山”。
19世紀中葉,俄羅斯學者,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利用噴氣推進的多級火箭,運載發(fā)射衛(wèi)星。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成功在蘇聯(lián)發(fā)射成功。
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次載人飛行,蘇聯(lián)。
1969年7月16日,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美國。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
10月15日,中國第一次載人飛行。
,嫦娥一號成功發(fā)射。
然而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無數(shù)探索者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鋪設了人類通往宇宙的道路。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升空后爆炸,七名宇航員遇難。
20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返航時爆炸,七名宇航員遇難。
(三)課堂小結
盡管人類已經(jīng)跨入太空,登上月球,但是,相對于宇宙之宏大,地球和月亮不過是茫茫宇宙中的兩粒塵埃;相對于宇宙之久長,人類歷史不過是宇宙年輪上一道小小的刻痕。宇宙留給人們的思考和疑問深邃而廣闊。宇宙有沒有邊界?有沒有起始和終結?地外文明在哪里?這些都是留給大家待以解決的問題。
宇宙航行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篇二
采用探究式、討論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有以下幾點優(yōu)勢:
1.拓展教材內容,增加教學容量。
新教材的編排與原教材相比,稍有變動,在“宇宙速度”講解時引入了“發(fā)射速度”與“環(huán)繞速度”、“運行速度”的區(qū)別,在講解衛(wèi)星的變軌問題時,借助地球同步衛(wèi)星的變軌發(fā)射講解,拓展了教學內容。
2.提高學習興趣,突出自主學習
本節(jié)課的內容與生活、科技息息相關,且可能會在將來的高考中有所涉及,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之讓學生進行探究、討論學習本節(jié)課,更加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結論的得出是學生自己努力的結果,既突出了自主學習,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成就感,起到了積極作用。
3.改變知識獲得的渠道,促進教師職能的轉變
采用探究式、討論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改變了以前學生被動獲得知識的方式,變?yōu)閷W生通過在老師的指導下互相合作交流主動獲得知識。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作用變得更加合理。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協(xié)作的關系,這也為建立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奠定了基礎。
總而言之,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有三個特點:
1、學生在課堂中占主體地位。
2、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得到轉變。
3、教師的角色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習過程的組織者。
宇宙航行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篇三
高中物理《宇宙航行》教學設計
一、預習目標:
預習人造衛(wèi)星的發(fā)射、第一宇宙速度的計算。
二、預習內容
1、發(fā)射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最初構想是什么?
2、第一宇宙速度的計算方法有幾種?
3、你對我國的航空航天知識了解多少?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知道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運行原理,會運用萬有引力定律和圓周運動公式分析解答有關衛(wèi)星運行的原因;
(2)掌握三個宇宙速度,會推導第一宇宙速度;
(3)簡單了解航天發(fā)展史。
(4)能用所學知識求解衛(wèi)星基本問題。
學習重難點: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導;
(2)人造衛(wèi)星運轉的環(huán)行速度與衛(wèi)星發(fā)射速度的區(qū)別;
二、學習過程
1、拋物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落地點的變化,落地點為什么會變化?
2、牛頓的思考與設想:
3、問題的提出:人造衛(wèi)星為什么不掉下來,人造衛(wèi)星的線速度有多大。
三、方法步驟: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得出結論。
1、由于月球在繞地球沿近似圓周的軌道運轉,此時月球受到的地球的引力(即重力),用來充當繞地運轉的向心力,故而月球并不會落到地面上來。
2、由平拋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知:
x=v0t ①
h= ②
聯(lián)立①、②可得: x=v0
即物體飛行的水平距離和初速度v0及豎直高度h有關,在豎直高度相同的情況下,水平距離的大小只與初速度v0有關,水平初速度越大,飛行的越遠。
3、當平拋的水平初速度足夠大時,物體飛行的距離也很大,由于地球是一圓球體,故物體將不能再落回地面,而成為一顆繞地球運轉的衛(wèi)星。
學生活動:閱讀課文,找出相應答案。
1、衛(wèi)星繞地球運轉時做勻速圓周運動,此時的動力學方程是:g
2、向高軌道發(fā)射衛(wèi)星時,火箭須克服地球對它的引力而做更多的功,對火箭的要求更高一些,所以比較困難。
3、人造衛(wèi)星在地面附近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所必須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
人造衛(wèi)星繞地球做橢圓軌道運動時所具有的最大運轉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
人造衛(wèi)星掙脫太陽引力的束縛,飛到太陽系以外的宇宙中去時,所必須具有的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
[例題1]“10月15日9時,我國神舟五號宇宙飛船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發(fā)射,把我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飛船繞地球飛行14圈后,于10月16日6時23分安全降落在內蒙古主著陸場?!备鶕?jù)以上消息,近似地把飛船從發(fā)射到降落的全部運動看作繞地球的勻速圓周運動,試估算神舟五號繞地球飛行時距地面的高度(已知地球的質量為m =6.0×1024kg,地球的半徑 r =6.4×103km)
(6700km)
[例題2]金星的半徑是地球的0.95倍,質量是地球的`0.82倍,金星表面的自由落體加速度是多大?金星的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大?
(8.9m/s2;7.34km/s)
4、當堂檢測
1、關于宇宙速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第一宇宙速度是能使人造地球衛(wèi)星飛行的最小發(fā)射速度
b.第一宇宙速度使人造地球衛(wèi)星繞地球飛行的最小速度
c.第二宇宙速度使衛(wèi)星在橢圓軌道上運行時的最大速度
d.第三宇宙速度時發(fā)射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最小速度
2、將衛(wèi)星發(fā)射至近地圓軌道1(如圖所示),然后再次點火,將衛(wèi)星送入同步軌道3。軌道1、2相切于q點,2、3相切于p點,則當衛(wèi)星分別在1、2、3軌道上正常運行時,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衛(wèi)星在軌道3上的速率大于軌道1上的速率。
b.衛(wèi)星在軌道3上的角速度大于在軌道1上的角速度。
c.衛(wèi)星在軌道1上經(jīng)過q點時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軌道2上經(jīng)過q點時的加速度。
d.衛(wèi)星在軌道2上經(jīng)過p點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軌道3上經(jīng)過p點時的加速度。
5、課后練習與提高
1.利用下列哪組數(shù)據(jù),可以計算出地球質量:( )
a.已知地球半徑和地面重力加速度
b.已知衛(wèi)星繞地球作勻速圓周運動的軌道半徑和周期
c.已知月球繞地球作勻速圓周運動的周期和月球質量
d.已知同步衛(wèi)星離地面高度和地球自轉周期
2.“探路者”號宇宙飛船在宇宙深處飛行過程中,發(fā)現(xiàn)a、b兩顆天體各有一顆靠近表面飛行的衛(wèi)星,并測得兩顆衛(wèi)星的周期相等,以下判斷錯誤的是
a.天體a、b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與它們的半徑成正比
b.兩顆衛(wèi)星的線速度一定相等
c.天體a、b的質量可能相等
d.天體a、b的密度一定相等
3.已知某天體的第一宇宙速度為8 km/s,則高度為該天體半徑的宇宙飛船的運行速度為
a.2 km/s b.4 km/s
c.4 km/s d.8 km/s
4.12月30日凌晨,我國的“神舟”四號飛船在酒泉載人航天發(fā)射場發(fā)射升空,按預定計劃在太空飛行了6天零18個小時,環(huán)繞地球108圈后,在內蒙古中部地區(qū)準確著陸,圓滿完成了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為最終實現(xiàn)載人飛行奠定了堅實基礎.若地球的質量、半徑和引力常量g均已知,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可估算出“神舟”四號飛船的
a.離地高度 b.環(huán)繞速度
c.發(fā)射速度 d.所受的向心力
5.(全國卷)宇航員站在某一星球表面上的某高處,沿水平方向拋出一小球。經(jīng)過時間t,小球落到星球表面,測得拋出點與落地點之間的距離為l。若拋出時的初速度增大到2倍,則拋出點與落地點之間的距離為 l。已知兩落地點在同一水平面上,該星球的半徑為r,萬有引力常數(shù)為g。求該星球的質量m。
6.(全國理綜第23題,16分)在勇氣號火星探測器著陸的最后階段,著陸器降落到火星表面上,再經(jīng)過多次彈跳才停下來。假設著陸器第一次落到火星表面彈起后,到達最高點時高度為h,速度方向是水平的,速度大小為v0,求它第二次落到火星表面時速度的大小,計算時不計火星大氣阻力。已知火星的一個衛(wèi)星的圓軌道的半徑為r,周期為t。火星可視為半徑為r0的均勻球體。
參考答案:
1.a(chǎn) b 2.b 3.c 4.a(chǎn)b
5略
6略
宇宙航行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篇四
采用探究式、討論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有以下幾點優(yōu)勢:
1.拓展教材內容,增加教學容量。
新教材的編排與原教材相比,稍有變動,在“宇宙速度”講解時引入了“發(fā)射速度”與“環(huán)繞速度”、“運行速度”的區(qū)別,在講解衛(wèi)星的變軌問題時,借助地球同步衛(wèi)星的變軌發(fā)射講解,拓展了教學內容。
2.提高學習興趣,突出自主學習
本節(jié)課的內容與生活、科技息息相關,且可能會在將來的高考中有所涉及,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之讓學生進行探究、討論學習本節(jié)課,更加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結論的得出是學生自己努力的結果,既突出了自主學習,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成就感,起到了積極作用。
3.改變知識獲得的渠道,促進教師職能的轉變
采用探究式、討論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改變了以前學生被動獲得知識的方式,變?yōu)閷W生通過在老師的指導下互相合作交流主動獲得知識。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作用變得更加合理。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協(xié)作的關系,這也為建立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奠定了基礎。
總而言之,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有三個特點:
1、學生在課堂中占主體地位。
2、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得到轉變。
3、教師的角色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習過程的組織者。
宇宙航行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篇五
高一物理宇宙航行課件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要求學生會計算人造衛(wèi)星的環(huán)繞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本節(jié)是第五節(jié),萬有引力定律、圓周運動、天體運動都已經(jīng)講過,從知識上講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直接推導出衛(wèi)星的速度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實際上學生遇到衛(wèi)星問題時總是感到困難和無從下手。究其根源是因為學生對地球、衛(wèi)星的空間關系不清楚,學生無法從自己站立的一個小小的角落體會巨大空間中發(fā)生的事情。因此,用各種視頻、課件和圖片幫助學生建立空間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有了空間的圖景,對問題的認識和思考就有了依托。所以,本節(jié)課我使用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來模擬、展示,讓學生有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
設計理念
通過對前幾節(jié)知識的學習,學生對曲線運動的特點、萬有引力定律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獲得新知識。重視科學跟生活、跟社會的聯(lián)系,讓學生體會物理學就在身邊。體會生活質量與物理學的依存關系,體會科學是迷人的、是改變世界的神奇之手。
學情分析:
盡管學生對天體運動的知識儲備不足,猜想可能缺乏科學性,語言表達也許欠妥,但只要學習始終參與到學習情境中,激活思維,大膽猜想,敢于表達,學生就能得到發(fā)展和提高。
教學目標 :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人造衛(wèi)星的發(fā)射與運行原理,知道三個宇宙速度的含義,會推導第一宇宙速度。
了解人造衛(wèi)星的運行原理,認識萬有引力定律對科學發(fā)展所起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
二、途徑與方法
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發(fā)展思維的獨立性,提高發(fā)散思維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主動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愉悅的學習氛圍,在探究中不斷獲得美的感受不斷進步。
學習科學,熱愛科學,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準備:
多媒體電腦及圖片。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導。
2、運行速率與軌道半徑之間的關系
難點:
沿橢圓軌道運行的衛(wèi)星按照圓周運動處理,衛(wèi)星的最大環(huán)繞速度是最小發(fā)射速度。
教學過程
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學習活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大膽猜想,獨立思維,探索研究,經(jīng)歷、體驗與牛頓研究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原理相似的“再發(fā)現(xiàn)”過程。
但是本節(jié)也反映出學生的數(shù)學推理能力較差,建立物理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較弱。
宇宙航行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篇六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銀河系和宇宙的各種特征,能正確說出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和宇宙之間的關系。
2、通過提出問題、查閱資料、推理總結、討論交流來了解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和宇宙之間的關系。
3、能撰寫一篇短文說明自己給“少年宇航局”宇宙飛船起名字的理由,能提出幾點保證我們經(jīng)常能遙望星空的小建議,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和環(huán)保意識。
重難點:了解星系、宇宙的抽象概念。
教 具:電子白板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知
1、猜謎語(課件出示:說它象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物、動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頭。高山、森林處處見,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圍著太陽轉,猜猜它是什么球。)(師板書:地球)
2、地球有一個大家庭,是什么呢?(板書:太陽系)地球只是太陽系一顆普通的行星,如果讓我們乘坐宇宙飛船來到太陽系,就會看到太陽系的其他成員。(讓學生說說太陽系的其他成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如果讓我們繼續(xù)乘坐宇宙飛船飛出太陽系,就會來到------?(板書:銀河系)太陽系只是銀河系的一部分,我們的地球也只是銀河系普通的一員。
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銀河系。
二、深入探知
那么關于銀河系大家想知道一些什么呢?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形狀、組成、大?。?/p>
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去查閱課前搜集的資料(課件出示問題)。
(學生帶著問題查閱資料)
1、認識銀河系的形狀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銀河系的形狀,根據(jù)課前查閱的資料,你認為銀河系是什么形狀的?(學生匯報,教師相機出現(xiàn)銀河系不同形狀的圖片)
師:對于銀河系就像一個巨大的旋轉著的“大鐵餅”,你是如何理解的?
(學生利用手中搜集的材料加以解釋,教師播放視頻加深理解。)
教師:銀河系不管是像一個不斷旋轉地大鐵餅,還是像一個織布的梭子,這都是科學家們在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下做出的模擬或猜想?!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币苍S只有我們有一天真正的走出銀河系,才能一窺銀河系的全貌。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當我們站的位置不同,觀察的角度不同時,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真所謂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那么以后在我們觀察事物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認識。
2、認識銀河系的組成
教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銀河系的形狀,那么銀河系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學生匯報,師生交流。(教師出示課件500多億顆恒星,20xx多億顆行星)
500億,我們來想象一下500億到底是個什么樣的概念。
現(xiàn)在全世界大約有65億人口,如果把一顆恒星比作一個人的話,那么銀河系恒星的數(shù)量將是全世界人口數(shù)量的近8倍,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數(shù)字啊。
3、認識銀河系的大?。?/p>
那么擁有這么多恒星的`銀河系有多大呢?根據(jù)你的資料誰能說一說?(學生匯報,教師相機出示課件直徑10萬光年,中心厚度20xx光年)
提問:光年是什么單位?(學生匯報,課件出示什么是光年,計算出1光
年大約等于10萬億千米)
以神7的速度作比較:神7的速度大約8千米每秒,大約需要4萬年!我們所處的銀河系直徑約10萬光年,厚約20xx光年。(出示圖片)也就是說光沿銀河系直徑要走10萬年,光穿過銀河系中心的厚度也要走20xx年。如果我們從地球上以光速飛行的話,到銀河系的中心還需要約2.8萬年呢。多么遙遠的距離啊
看到這些,你感到銀河系怎么樣?(學生匯報)
現(xiàn)在讓我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銀河系。
教師描述(同時課件出示背景音樂),在晴朗的夏夜,當我們仰望星空,你會看見一條淡淡的光帶橫貫蒼穹,那就是銀河?,F(xiàn)在我們坐上光速飛船飛離地球,穿過太陽系,置身于茫茫宇宙中。我們從銀河系的“上”方看下去,銀河系就像一個不斷旋轉的大鐵餅,我們又來到它的“側”面,看過去它又像是一只織布的梭子。銀河系是由500多億顆恒星、20xx多億顆行星組成的一個龐大的集團,這么龐大的集團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而我們所能觀測到的所有的星系也只是宇宙中極小的一部分。
4、認識宇宙
教師:銀河系之龐大已經(jīng)令我們震撼,但相對于宇宙來講,這么龐大的銀河系還只是宇宙中極普通的一個成員,那么宇宙是什么?宇宙中除了銀河系還有哪些成員呢?(板書:宇宙)(學生閱讀科學在線)
1)宇宙是什么
2)認識宇宙的組成
3)認識宇宙的大小
4)宇宙既然是無限空間,那么宇宙是什么形狀的呢?
剛才我們在講銀河系的時候,有同學用“龐大”來形容,你能不能也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宇宙呢?(板書:浩瀚的)
5)教師: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錄像,了解一下現(xiàn)在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5、認識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和宇宙之間的關系。
教師: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很多有關銀河系和宇宙的知識,那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和宇宙之間的關系呢? (學生用語言敘述,或用集合圖表示)
6、給宇宙飛船命名
師:到茫茫宇宙中去遨游是人類自古以來最美麗的夢想之一,中國民間牛郎織女的故事,反映了人類對星際航行的向往,古時候的鵲橋相會變成現(xiàn)代的宇宙飛船航行。“少年宇航局”將發(fā)射一艘宇宙飛船,正在征集宇宙飛船的名字,希望大家都來參加。(課件出示要求)
(課件介紹我國著名宇航員,課下繼續(xù)搜集資料,把自己寫的關于宇宙飛船命名的短文讀給同學聽。)
7、觀察銀河系
師:在晴朗的夜晚,由家長帶領,到遠離燈光的地方觀察銀河系,把自己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
觀察星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是天文學家已經(jīng)發(fā)出了“星空在消失”的警告,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嗎?我們應該采取什么行動?
三、自主反思,深入拓展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關于宇宙你還想知道些什么呢?
(學生可能會提宇宙的起源?宇宙中還有沒有生命?宇宙是怎么誕生的?宇宙中的黑洞是怎么回事?宇宙將來會怎么樣等問題,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如宇宙中還有沒有生命進行爭論)
看來同學們都對浩瀚的宇宙充滿了好奇,希望大家課下繼續(xù)查找資料,讓我們共同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我們敬愛的溫總理曾經(jīng)說過: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我希望同學們經(jīng)常地仰望天空、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做一個關心民族和國家命運的人。
宇宙航行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篇七
本周開始,我們將開始宇宙之旅,探索地球與宇宙的奧秘。
活動計劃
前兩節(jié)課搜集資料,制作幻燈片,第三節(jié)課展示交流。
活動形式:小組合作
參考主題:
抽簽選題,如果對抽到的主題有意見,可以自擬主題,但需符合本次活動的大主題并經(jīng)過老師批準。
1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
建議從以下方面考慮: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是怎樣的?古代中國人、印度人、巴比倫人的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什么?證據(jù)是什么?地球的真實形狀是怎樣的?證據(jù)是什么?是何時發(fā)現(xiàn)的?是誰發(fā)現(xiàn)的?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是怎樣的?你認為現(xiàn)在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正確的嗎?你有自己的想法嗎?
2介紹太陽
建議從以下方面考慮:
太陽的基本情況如何?太陽黑子是什么?太陽和人類有何關系?什么是日食?日食是如何產(chǎn)生的?日全食是如何形成的?極光是如何產(chǎn)生的?
3介紹月球
建議從以下方面考慮:
月球的基本情況如何?你認為我國有沒有必要發(fā)展登月技術?你有何開發(fā)月球的設想?什么是月相?月相的變化是如何形成的?
4星座
建議從以下方面考慮:
什么是星座?主要星座有哪些?你知道哪些星座的傳說?
5太陽系
建議從以下方面考慮:
太陽系的構成,九大行星的基本情況,土星的光球是什么組成的?哥白尼與日心說。
6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
建議從以下方面考慮:
作品要求:
1使用word或powerpoint軟件制作。熟練應用上次活動講評中強調的三點:標題的修飾,文字的修飾,超級鏈接的應用。
2要求主題突出,圍繞主題選擇合適的內容。
3作品中應有封面、封底、目錄頁、小組名稱、組長、組員分工、日期。除封面和封底外應有8頁以上正文頁,在目錄頁應設置超級鏈接。
4作品中采用的文字內容或圖片,提倡原創(chuàng)。
各小組抽簽選擇主題,然后開始搜集資料,制作電子作品。
宇宙航行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圖片和資料讓學生了解宇宙方面的知識。
2、能自己查找關于宇宙方面的知識。
3、通過本課學習,能對宇宙產(chǎn)生興趣,并熱愛我們的航天事業(yè)。
教學重點、難點:
能通過查找資料了解宇宙方面的知識。
教學準備:
關于宇宙方面的各種資料和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課前讓學生查找關于宇宙方面的資料。
2、結合上幾節(jié)課的內容,引領學生學習宇宙,探索宇宙。
二、膨脹的宇宙
1、我們知道在太陽系之外還有很多星體,你們都查找到了哪些關于宇宙方面的資料。
學生小組查找資料,并交流資料。
2、觀察宇宙圖片、資料,說說你對宇宙的認識,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談感受。
3、你知道星系間的距離是多少?能用千米單位來計算嗎?
學生討論,尋找資料。
4、引出用來計量恒星距離的`單位──光年。
5、我們知道銀河系是非常龐大的星系,在宇宙中你還發(fā)現(xiàn)和它類似的星系嗎?
學生查資料,仙女座星系、獵戶座星系等。
6、師講述:現(xiàn)在人人們用天文望遠鏡已經(jīng)觀測到距我們120億光年的宇宙空間深處,仍沒有看到宇宙的邊緣,而且科學家還發(fā)現(xiàn)宇宙正處于膨脹之中!
三、充滿活力的宇宙
1、出示恒星一生的圖片。說說恒星的一生。
學生邊看圖片,邊查尋有關恒星資料。
2、師講述宇宙中每時每刻都會誕生許多恒星,同時也有許多恒星消亡。
3、學生觀察超新星的爆炸前后圖片,想象充滿活力的宇宙運動過程。
四、人類對宇宙的探索
1、你知道人類最早登上月球的是什么時候?
學生查尋關于人類登月的新聞資料。
2、我國是世界公認的火箭發(fā)源地,說說我國航天事業(yè),以及對我國未來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猜想。
3、關于航天方面的知識,你還知道哪些?學生繼續(xù)查找資料。
4、閱讀書本,人類在航天事業(yè)上所做出的貢獻。
5、查尋為航天事業(yè)做出過貢獻的科學家。
五、課后延伸:繼續(xù)尋找關于宇宙方面和人類在探索宇宙方面的資料,以及我國“神州6號”載人飛船資料。
宇宙航行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篇九
浩瀚的宇宙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思想:課文圍繞著銀河系和宇宙展開,按照查閱資料、分析資料、推理總結、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的順序,引導學生歸納出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和宇宙之間的關系,從而對宇宙的浩瀚有初步的認識。
教學目標:一、科學探究目標1.能圍繞銀河系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
2.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銀河系和宇宙的各種特征。
3.能對自己的觀點或想法說明理由。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科學小論文,并能發(fā)現(xiàn)別人或自己
小論文中存在的問題。
三、科學知識目標能正確說出地球、太陽、銀河系和宇宙之間的關系。
四、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目標能提出幾條保護美麗星空的建議。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通過資料、數(shù)據(jù)分析認識宇宙的浩瀚。
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與學生活動相結合的互動教學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設備,有關銀河系和宇宙的圖片或資料。
課時建議: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課教師:你見過“銀河”嗎?描述你見過的銀河的樣子。
學生交流。
教師:在晴朗的夜晚,遠離都市的燈光,仰望星空,看到一條長長的、白色的光帶橫貫天空,那就是銀河,是“銀河系”的一部分。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銀河系。
(二)新課教學◆活動1:銀河系和宇宙
教師:關于銀河系,我們已經(jīng)收集了很多的資料,現(xiàn)在分小組進行整理,把你們認為最重要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學生分小組整理資料。
學生交流。
教師(出示銀河系有關視頻)對銀河系的情況進行小結。關于銀河系,還想知道什么?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學生活動。
教師:關于銀河系還有很多的問題沒有認識清楚,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去解開銀河系更多的奧秘。
學生閱讀“科學在線”,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描述“地球、太陽、銀河系和宇宙的關系”。
宇宙航行教學設計教材分析篇十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用查閱資料的方法來認識浩瀚的宇宙。
2、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人類對太空的認識隨技術的進步而深化和拓展。
科學知識
1、知道太陽系、銀河系及宇宙的關系。
2、了解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歷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測宇宙的工具。
教學準備
有關銀河系、河外星系、探測宇宙的工具等各種影像資料。
一、教學導入
板書課題,提出問題:為什么用浩瀚來形容宇宙?(很大)讓我們一同去了解到現(xiàn)今人們所認識的宇宙吧!
二、閱讀講解銀河系
1、學生讀圖文。
2、分析:銀河系的形狀;太陽系與銀河系的關系;
我們還要讓學生知道構成銀河系的每一顆恒星就是一個“太陽”,而且其中有很多比我們所說的太陽還要大。用比喻讓學生理解銀河系的大小。
3、認識天文學中使用的距離單位:光年。
組織學生計算: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約為30萬千米每秒,照這樣計算,1光年大約為30萬×60秒×60分×24小時×365天=94608億千米。
三、閱讀講解河外星系
1、指導學生認識大麥哲倫星云與仙女大星系,明白它們是和銀河系一樣大小的恒星系,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兩個河外星系,大麥哲倫星云只在南半球才能看得到。
2、閱讀了解銀河系外還有無數(shù)的河外星系,每一個河外星系都是由上千億顆恒星構成的。
3、認識總星系:是現(xiàn)在人類已觀測到的宇宙部分。即總星系是銀河系和河星系的總稱;總星系只是宇宙的一部分,讓學生理解課前提到的問題:為什么用浩瀚來形容宇宙?
四、繪制天體系統(tǒng)層次示意圖
1、說一說自己知道的天體系統(tǒng)有哪些,它們的關系怎樣?
2、畫出表示已知天體層次關系的示意圖
3、學生展示、解說自己畫的示意圖,并聽取同學的意見,展開評價。
五、閱讀漫漫探索路
1、學生閱讀圖文,了解相關探究過程。
2、告知學生目前能觀測到的最遠天體,離我們約150億光年。人類對宇宙的構造和發(fā)展的認識,正在日益加深。人類探索宇宙的研究近年來有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請大家關注人類探索宇宙的最新活動動態(tài)。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68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