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物理試講教案篇一
一、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jié)學習機械功、功率。機械功、功率是“機械和功”這一章的第二節(jié),是為下一節(jié)學習“機械能”打基礎的,同時也是本章學習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礎,更是高中學習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礎。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將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義。
在學習本節(jié)前,學生已經學過“力”、“物體的運動”相關知識,對“力”和“距離”這兩個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經驗的影響,學生容易將生活中的“做工作”與物理學中的“做功”混淆,對費力而未做功的現(xiàn)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過一系列的事例讓學生知道功的概念。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嗎?怎樣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呢?本設計期望通過一系列實驗探究,幫助學生找到比較物體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在觀察、實驗、討論的過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計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學到的知識解釋生活中與功率有關的問題,從中體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進行簡單計算,知道功的單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單位。
(3)能用公式p = w / t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和方法
經歷比較做功快慢的活動,認識功率概念的建立過程中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了解功率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感受物理與生活密切相關。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功率概念的形成過程。
難點: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學資源
1.學生實驗器材:鉤碼、彈簧測力計、木塊、鉛球、秒表、礦泉水瓶、直尺等。
2.各種做功和功率的圖片、視頻等。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的內容為機械功、功率等兩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觀察生活中的實例為基礎,以學生分組實驗討論、教師點撥為基本方法,建立機械功的概念,并能實際測量物體做功的大??;通過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功率概念的形成過程。方法是:在學生已經知道功的概念的基礎上,1讓學生測出自己走上樓梯和跑上樓梯所做的功及所用時間,將不同同學測得的數(shù)據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人,上樓時做的功不同,所用時間也不同,怎樣才能比較他們做功的快慢?在需要中尋找方法,最后得到功率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功的概念建立。方法是通過列舉一系列的事例,引導學生明確:物理學中的“做功”與生活中的“做工作”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了力不一定做了功,在學生知道了功的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舉例并通過討論、辨析,搞清怎樣才算做了功。
本節(jié)課的設計力圖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通過活動、討論,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做功”與“做工作”的不同;做功不僅有大小,還有快慢之分。通過學生實驗、舉例辨析等自主活動,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教與學能達到最佳的結合。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教學流程圖說明及主要環(huán)節(jié)
活動ⅰ閱讀討論
閱讀活動卡p16上的小故事,討論問題。
閱讀教科書p13“機械功”,建立機械功的概念。
情景ⅰ視頻(或照片)
觀察描述一些力做功、力未做功的情景。
活動ⅱ 討論
討論做功的要素,知道機械功w = f·s。
活動ⅲ應用
進行活動卡p17活動,通過對表格中實驗結論的分析,體會機械功的含義。
分析例題,鞏固練習。
活動ⅳ學生實驗
進行活動卡p18活動,記下自己兩次登樓的高度和所用時間。
活動ⅴ分析數(shù)據
比較自己兩次登樓做功的多少;比較自己兩次登樓做功的快慢,完成表格填寫?;顒英Ρ容^快慢
進行活動卡p18交流與合作,完成表格填寫,尋找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情景ⅱ 應用
一些常見機械的功率。
3.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本設計為兩個主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實例,建立“機械功”的概念,體會“機械功”的含義。第二環(huán)節(jié)通過實驗,分析實驗數(shù)據,感受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七、教案示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1.閱讀活動卡p16小故事,討論回答問題。
在兩人用力大小和移動物體距離不同的情況下,怎樣比較兩人貢獻大小(讓學生充分討論)?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關注“力的大小”及“移動距離”這兩個量。
(二)新課
2.機械功
(1)問題
做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2)觀察、討論
觀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視頻,描述觀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體移動的距離大小。討論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力對物體做的功越多;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越大,力對物體做的功越多。
(3)閱讀
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且物體沿力的方向通過了一段距離,物理學上稱這個力對物體做了機械功,簡稱做了功。
公式:w = f·s。
單位:1焦=1?!っ?/p>
體會1焦的大小。
(三)知識應用
3.應用
(1)問題
任何情況下力都對物體做功嗎?
(2)活動
進行活動卡p17活動,通過對表格中實驗結論的分析,體會機械功的含義。
(3)例題
計算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做功值。
教科書p14例題1、例題2。
(4)布置作業(yè)
①教科書p17,1、2、3題。
②學生實驗(這一內容既是這節(jié)課知識的應用,又是下一節(jié)課的課前準備)
測一測自己上樓做的功。設計方案,測量自己走上樓和跑上樓做的功及所用時間,將測量數(shù)據填入活動卡p18的活動表格中。
第二課時
(一)引入
1.分析實驗數(shù)據
分析活動卡p18上表一中測得的實驗數(shù)據。
(1)如何比較自己兩次做功的多少?
(2)如何比較自己兩次做功的快慢?
做功有快慢嗎?做功多的做功一定快嗎?
(二)新課
2.功率
(1)問題
怎樣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
(2)結論
相同時間比較物體做功的多少;
做相同的功比較所需時間的多少。
(3)采集數(shù)據
任選幾位同學的登樓梯數(shù)據,填入活動卡p18表格二中。
(3)問題
分析表格中的數(shù)據發(fā)現(xiàn),不同同學做功不同,所用時間也不同,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4)結論
比較物體單位時間做功的多少。(可以引導學生與速度公式得出的方式進行類比)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稱為功率。符號為p。
公式:p=w/t
單位:瓦特,簡稱瓦,符號w。
1瓦 = 1焦/秒。
體會1瓦的大小。
(5)功率單位的由來
介紹瓦特。
(三)知識應用
3.應用
(1)視頻
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見功率的大小。觀看汽車發(fā)動機、摩托車發(fā)動機的銘牌。(2)例題
教科書p15例題3、教科書p16例題4。
(3)閱讀教科書p16閱讀材料、sts另一個功率單位——馬力的由來。(4)布置作業(yè)
教科書p17,4、5、6題。
初中物理試講教案篇二
初中物理電磁感應教案
【篇1:高中物理選修3-2____電磁感應教案】
優(yōu)勝教育—高中物理3-2電磁感應教案
第一節(jié):探究電磁感應的產生條件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2.會使用線圈以及常見磁鐵完成簡單的實驗。進行新課 1、實驗觀察
(1)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切割磁感線
在初中學過,當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電路中會產生感應電流,如圖4.2-1所示。
演示:導體左右平動,前后運動、上下運動。觀察電流表的指針,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在表1中。如圖所示。
觀察實驗,記錄現(xiàn)象。表
還有哪些情況可以產生感應電流呢?
(2)向線圈中插入磁鐵,把磁鐵從線圈中拔出
演示:如圖4.2-2所示。把磁鐵的某一個磁極向線圈中插入,從線圈中拔出,或靜止地放在線圈中。觀察電流表的指針,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在表2中。
觀察實驗,記錄現(xiàn)象。表
2(3)模擬法拉第的實驗
演示:如圖4.2-3所示。線圈a通過變阻器和開關連接到電源上,線圈b的兩端與電流表連接,把線圈a裝在線圈b的里面。觀察以下幾種操作中線圈b中是否有電流產生。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在表3中。
觀察實驗,記錄現(xiàn)象。2、分析論證
分組討論,學生代表發(fā)言。
演示實驗1中,部分導體切割磁感線,閉合電路所圍面積發(fā)生變化(磁場不變化),有電流產生;當導體棒前后、上下平動時,閉合電路所圍面積沒有發(fā)生變化,無電流產生。
演示實驗2中,磁體相對線圈運動,線圈內磁場發(fā)生變化,變強或者變弱(線圈面積不變),有電流產生;當磁體在線圈中靜止時,線圈內磁場不變化,無電流產生。(如圖4.2-4)演示實驗3中,通、斷電瞬間,變阻器滑動片快速移動過程中,線圈a中電流變化,導致線圈b內磁場發(fā)生變化,變強或者變弱(線圈面積不變),有電流產生;當線圈a中電流恒定時,線圈內磁場不變化,無電流產生。(如圖4.2-5)3、歸納總結
請大家思考以上幾個產生感應電流的實例,能否從本質上概括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實例1中,部分導體切割磁感線,磁場不變,但電路面積變化,從而穿過電路的磁通量變化,從而產生感應電流;實例2中,導體插入、拔出線圈,線圈面積不變,但磁場變化,同樣導致磁通量變化,從而產生感應電流;實例3中,通斷電的瞬間,滑動變阻器的滑動片迅速滑動的瞬間,都引起線圈a中電流的變化,最終導致線圈b中磁通量變化,從而產生感應電流。從這三個實例看見,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應是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變化。
引起感應電流的表面因素很多,但本質的原因是磁通量的變化。因此,電磁感應現(xiàn)象產生的條件可以概括為:
只要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變化,閉合電路中就有感應電流產生。
(四)實例探究 關于磁通量的計算
錯解:初態(tài)?1?bs,末態(tài)?2?bs,故????2??1?0。錯解分析:錯解中忽略了磁通量的正、負。正確解法:初態(tài)中 ?1?bs,末態(tài)?2??bs,故 ???2??1?2bs
關于電磁感應現(xiàn)象產生的條件
【例2】在圖所示的條件下,閉合矩形線圈中能產生感應電流的是()
答案:ef
【例3】(綜合性思維點撥)如圖(甲)所示,有一通電直導線mn水平放置,通入向右的電流i,另有一閉合線圈p位于導線正下方且與導線位于同
一豎直平面,正豎直向上運動。問在線圈p到達mn上方的過程中,穿過p的磁通量是如何變化的?在何位置時p中會產生感應電流?
解:根據直流電流磁場特點,靠近導線處磁場強,遠離導線處磁場弱。把線圈p從mn下方運動到上方過程
中的幾個特殊位置如圖(乙)所示,可知ⅰ→ⅱ磁通量增加,ⅱ→ⅲ磁通量減小,?!ご磐吭黾?,ⅳ→ⅴ磁通量減小,所以整個過程磁通量變化經歷了增加→減小→增加→減小,所以在整個過程中p中都會有感應電流產生。
關于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實際應用
【例4】如圖所示是生產中常用的一種延時繼電器的示意圖。鐵芯上有兩個線圈a和b。線圈a跟電源連接,線圈b的兩端接在一起,構成一個閉合回路。在斷開開關s的時候,彈簧e并不能立即將銜鐵d拉起,因而不能使觸頭c(連接工作電路)立即離開,過一段時間后觸頭c才能離開,延時繼電器就是這樣得名的。試說明這種繼電器的原理。
解析:線圈a與電源連接,線圈a中有恒定電流,產生恒定磁場,有磁感線穿過線圈b,但穿過線圈b的磁通量不變化,線圈 b中無感應電流。斷開開關s時,線圈a中電流迅速減減小為零,穿過線圈b的磁通量也迅速減少,由于電磁感應,線圈b中產生感應電流,由于感應電流的磁場對銜鐵d的吸引作用,觸頭c不離開;經過一小段時間后感應電流減弱,感應電流磁場對銜鐵d的吸引力減小,當彈簧e的作用力比磁場力大時,才將銜鐵d拉起,觸頭c離開. 鞏固練習
1.關于磁通量、磁通密度、磁感應強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磁感應強度越大的地方,磁通量越大 b.穿過某線圈的磁通量為零時,由b=c.磁通密度越大,磁感應強度越大
d.磁感應強度在數(shù)值上等于1 m的面積上穿過的最大磁通量 答案: cd 2
可知磁通密度為零 s
3.關于感應電流,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只要穿過線圈的磁通量發(fā)生變化,線圈中就一定有感應電流 b.只要閉合導線做切割磁感線運動,導線中就一定有感應電流
c.若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不做切割磁感線運動,閉合電路中一定沒有感應電流 d.當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fā)生變化時,閉合電路中一定有感應 電流 答案:d
a.保持電流不變,使導線環(huán)上下移動
b.保持導線環(huán)不變,使長直導線中的電流增大或減小
c.保持電流不變,使導線在豎直平面內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d.保持電流不變,環(huán)在與導線垂直的水平面內左右水平移動 解析:畫出電流周圍的磁感線分布情況。答案:c 5.如圖所示,環(huán)形金屬軟彈簧,套在條形磁鐵的中心位置。若將彈簧沿半徑向外拉,使其面積增大,則穿過彈簧所包圍面積的磁通量將?()
a.增大 c.不變答案:b
6.行駛中的汽車制動后滑行一段距離,最后停下;流星在夜空中墜落并發(fā)出明亮的火焰;降落傘在空中勻速下降;條形磁鐵在下落過程中穿過閉合線圈,線圈中產生電流。上述不同現(xiàn)象中所包含的相同的物理過程
a.物體克服阻力做功
b.物體的動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c.物體的勢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d.物體的機械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解析:都是宏觀的機械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機械能的減少,相應轉化為其他形式能(如內能、電能)。能的轉化過程也就是做功的過程。
答案:ad
7.在無線電技術中,常有這樣的要求:有兩個線圈,要使一個線圈中有電流變化時,對 b.減小
d.無法確定如何變化 22
【篇2:電磁感應現(xiàn)象教學設計】
立身為公學以致用
延安大學首屆微課教學比賽
教學設計
所屬專業(yè): 理工科非物理專業(yè) 參賽課程: 大學物理 參賽選手:任新成參賽單位: 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 2013-5-10 2 3 4 5
【篇3:高二物理教學案電磁感應】
高二物理教學案 選修3-2第四章 電磁感應
一 劃時代的發(fā)現(xiàn)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與電流磁效應和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相關的物理學史。2.知道電磁感應、感應電流的定義。
(二)過程與方法
領悟科學探究中提出問題、觀察實驗、分析論證、歸納總結等要素在研究物理問題時的重要性。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領會科學家對自然現(xiàn)象、自然規(guī)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學發(fā)現(xiàn)中的重要性。
2.以科學家不怕失敗、勇敢面對挫折的堅強意志激勵自己。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與電流磁效應和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相關的物理學史。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和艱難歷程。培養(yǎng)不怕失敗、勇敢面對挫折的堅強意志。
教學難點
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和艱難歷程。培養(yǎng)不怕失敗、勇敢面對挫折的堅強意志。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手段
計算機、投影儀、錄像片
教學過程
一、奧斯特夢圓“電生磁”電流的磁效應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奧斯特發(fā)現(xiàn)電流磁效應的內容。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勵奧斯特尋找電與磁的聯(lián)系的?在這之前,科學研究領域存在怎樣的歷史背景?
(2)奧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風順的嗎?奧斯特面對失敗是怎樣做的?
(3)奧斯特發(fā)現(xiàn)電流磁效應的過程是怎樣的?用學過的知識如何解釋?
(4)電流磁效應的發(fā)現(xiàn)有何意義?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活動:結合思考題,認真閱讀教材,分成小組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二、法拉第心系“磁生電”電磁感應現(xiàn)象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法拉第發(fā)現(xiàn)電磁感應的內容。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
(1)奧斯特發(fā)現(xiàn)電流磁效應引發(fā)了怎樣的哲學思考?法拉第持怎樣的觀點?
(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風順的嗎?法拉第面對失敗是怎樣做的?
(3)法拉第做了大量實驗都是以失敗告終,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4)法拉第經歷了多次失敗后,終于發(fā)現(xiàn)了電磁感應現(xiàn)象,他發(fā)現(xiàn)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具體的過程是怎樣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實驗都取得了成功,他認為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5)從法拉第探索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歷程中,你學到了什么?談談
自己的體會。
學生活動:結合思考題,認真閱讀教材,分成小組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的足跡
1、科學家的啟迪 教材p4
2、偉大的科學家法拉第 教材
四、實例探究
【例1】發(fā)電的基本原理是電磁感應。發(fā)現(xiàn)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科學家是(c)
a.安培 b.赫茲 c.法拉第 d.麥克斯韋
【例2】發(fā)現(xiàn)電流磁效應現(xiàn)象的科學家是__奧斯特__,發(fā)現(xiàn)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力規(guī)律的科學家是_安培_,發(fā)現(xiàn)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科學家是_法拉第_,發(fā)現(xiàn)電荷間相互作用力規(guī)律的的科學家是_庫侖_。
【例3】下列現(xiàn)象中屬于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是(b)
a.磁場對電流產生力的作用 b.變化的磁場使閉合電路中產生電流
c.插在通電螺線管中的軟鐵棒被磁化d.電流周圍產生磁場
五、學生的思考:
1、我們可以通過哪些實驗與現(xiàn)象來說明(證實)磁現(xiàn)象與電現(xiàn)象有聯(lián)系
2、如何讓磁生成電? 二、探究電磁感應的產生條件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2.會使用線圈以及常見磁鐵完成簡單的實驗。
(二)過程與方法
學會通過實驗觀察、記錄結果、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滲透物理學方法的教育,通過實驗觀察和實驗探究,理解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舉例說明電磁感應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觀察和實驗探究,理解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
教學難點: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
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法、分析法、實驗歸納法、講授法
教學手段
條形磁鐵(兩個),導體棒,示教電流表,線圈(粗、細各一個),學生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導線若干,教學過程
一、基本知識
(一)知識準備
①磁通量
定義:公式:?=bs 單位:符號:
推導:b=?/s,磁感應強度又叫磁通密度,用wb/ m表示b的單位;
計算:當b與s垂直時,或當b與s不垂直時,?的計算
②初中知識回顧:當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電路中會產生感應電流。
電磁感應現(xiàn)象:由磁產生電的現(xiàn)象
(二)新課講解
1、實驗一:閉合電路的部分導線在勻強磁場中切割磁感線,教材p6圖4.2-1
探究導線運動快慢與電流表示數(shù)大小的關系.2
實驗二:向線圈中插入磁鐵,或把磁鐵從線圈中抽出,教材p6圖4.2-2
探究磁鐵插入或抽出快慢與電流表示數(shù)大小的關系 2、模仿法拉第的實驗:通電線圈放入大線圈或從大線圈中拔出,或改變線圈中電流的大?。ǜ淖兓€變阻器的滑片位置),教材p7圖4.2-3
探究將小線圈從大線圈中抽出或放入快慢與電流表示數(shù)的關系
3、分析論證:
實驗一:磁場強度不發(fā)生變化,但閉合線圈的面積發(fā)生變化;
實驗二:①磁鐵插入線圈時,線圈的面積不變,但磁場由弱變強;
②磁鐵從線圈中抽出時,線圈的面積也不改變,磁場由強變弱;
實驗三:①通電線圈插入大線圈時,大線圈的面積
不變,但磁場由弱變強;
②通電線圈從大線圈中抽出時,大線圈的面積也不改變,但磁場由強變弱;
③當迅速移動滑線變阻器的滑片,小線圈
中的電流迅速變化,電流產生的磁場也隨
之而變化,而大線圈的面積不發(fā)生變化,但穿過線圈的磁場強度發(fā)生了變化。4、歸納總結:
在幾種實驗中,有的磁感應強度沒有發(fā)生變化,面積發(fā)生了變化;而又有的線圈的面積沒有變化,但穿過線圈的磁感應強度發(fā)生了變化。其共同點是穿過線圈的磁通量發(fā)生了變化。磁通量變化的快慢與閉合回路中感應電流的大小有關。
結論:只要穿過閉合回路的磁通量發(fā)生變化,閉合電路中就有感應電流產生。
5、課堂總結:1、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①電路閉合;②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fā)生改變
2、電磁感應現(xiàn)象:利用磁場產生電流的現(xiàn)象叫電磁感應現(xiàn)象 3、感應電流:由磁場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 6、例題分析
例1、右圖哪些回路中比會產生感應電流
例2、如圖,要使電流計g發(fā)生偏轉可采用的方法是 a、k閉合或斷開的瞬間 b、k閉合,p上下滑動 c、在a中插入鐵芯 d、在b中插入鐵芯 7、練習與作業(yè)
1、關于電磁感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導體相對磁場運動,導體內一定會產生感應電流
b導體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導體內一定會產生感應電流
c閉合電路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電路中一定會產生感應電流
d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fā)生變化,電路中一定會產生感應電流 2、恒定的勻強磁場中有一圓形閉合圓形線圈,線圈平面垂直于磁場方向,當線圈在此磁場中做下列哪種運動時,線圈中能產生感應電流
a線圈沿自身所在的平面做勻速運動
b線圈沿自身所在的平面做加速直線運動 c線圈繞任意一條直徑做勻速轉動 d線圈繞任意一條直徑做變速轉動
3、如圖,開始時距形線圈平面與磁場垂直,且一半在勻強磁場外,另一半在勻強磁場內,若要使線圈中產生感應電流,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a以ab為軸轉動 b以oo為軸轉動
c以ad為軸轉動(轉過的角度小于600)d以bc為軸轉動(轉過的角度小于600)
4、如圖,距形線圈abcd繞oo/軸在勻強磁場中勻速轉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線圈從圖示位置轉過90?的過程中,穿過線圈的磁通量不斷減小 b線圈從圖示位置轉過90?的過程中,穿過線圈的磁通量不斷增大 c線圈從圖示位置轉過180?的過程中,穿過線圈的磁通量沒有發(fā)生變化
d線圈從圖示位置轉過360?的過程中,穿過線圈的磁通量沒有發(fā)生變化 /
初中物理試講教案篇三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三篇
編寫教案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精心設計。###整理了初中物理教案模板三篇,希望對你有協(xié)助!八年級物理《長度的測量誤差》教案模板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知道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其他單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納米.各個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2. 知道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準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3. 能準確讀出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數(shù)值由準確值和估計值組成.
4. 知道什么是誤差,什么是錯誤并區(qū)別誤差和錯誤.
水平目標
1. 培養(yǎng)觀察水平:對圖形和圖像觀察,了解通過視覺判斷的長度與實際測量不同;通過觀察刻度尺,理解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線.
2. 培養(yǎng)思維水平:通過單位換算,學會換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標
養(yǎng)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例如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過讓學生觀察圖和估測1分鐘的時間,理解到人的感覺并非可靠的,從而引出了用測量工具實行實際測量的重要性.列舉了學生熟悉的測量工具,并指出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測量工具,教材利用圖片協(xié)助學生分析如何準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教材要求教學中注重觀察的環(huán)節(jié).對于“長度的單位”提供了兩個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聯(lián)系生活形成一般長度的概念.在關于“誤差”的內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誤差為什么產生,和錯誤的區(qū)別以及減小的方法.
教法建議
關于測量部分,因為學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現(xiàn)象的經驗,對測量的重要性理解不足,所以理應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兩個例子,有條件的學校,還能夠用其他的例子使學生理解到利用感覺器官做判斷的局限性,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讓學生
總結
出“感覺并不總是可靠的,需要實行測量”的結論.教師能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lián)系實際,說明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應用大量的測量、精確的測量等.關于長度的單位,理應著眼形成長度的具體觀點,所以在教學中展示圖片、圖像和一些關于長度的視頻資料,教學方法理應注意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實踐.
關于準確使用刻度尺,先觀察刻度尺的零點、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測量工具也有類似的問題,從而形成學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規(guī)律”的觀點.在此基礎上,用觀察法自己得到準確的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方法.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組織討論小組,其后,引導學生勤于思考著重理解,分析準確的和錯誤的測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準確的測量.
關于準確記錄測量結果,結果要注明單位,理應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鞏固,提示學生要重視這個問題就能夠了.在準確讀數(shù)這個問題上,講清得到讀數(shù)的步驟,學生在此基礎上,用練習鞏固,形成學習習慣為宜,不宜讓學生弄清細節(jié)和原理.
關于誤差的教學,講清誤差和錯誤的區(qū)別,并知道減小誤差的方法,關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具體應用,在初三物理測量電阻中才會較高要求的應用.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jié) 長度測量 誤差
【課題】
長度的測量 誤差
【重點難點分析】
知道長度的單位,對于長度的進率的指數(shù)表示是一個難點,但是不宜要求過高,以形成新的難點.能準確使用刻度尺并對使用的準確和錯誤能有準確的判斷.準確記錄測量結果,能在準確值的基礎上估測一位,誤差是難點,講解時不宜過深.
【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
條件較好的學校能夠組織學生觀察動畫或圖片,條件一般的學校能夠觀察課本上的1-1和1-2,使學生得到結論"感覺不總是可靠的,需要實行實際測量",從而引出測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說明在一些方面測量的決定作用,要注意聯(lián)系實際:發(fā)射一顆人造衛(wèi)星,衛(wèi)星的運動是否正常,就需要持續(xù)的各種各樣的測量,并且這種測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課:測量和長度的單位
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測量要有標準,所以長度有單位,能夠引申各個物理量都有單位.介紹長度的單位. 教學中要使學生建立長度單位大小的觀點,條件較好的學校能夠用動畫(自然世界的尺度)、圖形、圖像來協(xié)助學生想象一些長度的數(shù)值.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在自己的身體上找出大約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誰的更準確.
學生練習單位的換算和判斷數(shù)值的單位,以便鞏固所學到的知識. 3,新授課: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測量長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觀察刻度尺,說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觀察一些圖形,說明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和最小刻度.
學生能夠觀察圖形和圖像素材,或者觀察課本上的1-5、1-6、1-7圖,組織學生討論,并總結出使用刻度尺的準確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的應測部位,零刻度線磨損時,能夠從其他刻線量起;觀察測量結果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同時,學生理應討論不按照準確方法使用時出現(xiàn)的問題.
記錄結果時,要注明單位,并理應在讀出準確值后,再估計一位,教師利用板圖,讀出木塊的長度:準確值是2cm,再估計一位數(shù)值,約是0.2cm,所以木塊的長度是:2.2cm.
在此基礎上,加上毫米線,此時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讀出木塊的長度,對比這兩次的數(shù)值,能夠看出測量相同的物體,用不同的精確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能夠再出示一些問題,鞏固學生的準確讀數(shù).教學中要注意養(yǎng)成學生的這些學習習慣. 4,新授課:誤差
對于"誤差"的教學,僅僅把握三個問題:什么是誤差,誤差是怎么產生的;誤差和錯誤的區(qū)別;減小誤差的方法.這三個問題能夠讓學生討論后得出.
因為估讀的數(shù)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異,一些環(huán)境等因素對測量工具的影響,造成了誤差,所以誤差是不能絕對避免的,我們把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而錯誤是測量上的方法錯誤,能夠在測量中改正的,這是二者的區(qū)別.減小誤差的方法是選擇精密的測量儀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查閱關于長度的一些單位 【活動的組織】以小組為單位 【教師指導】
1、提供關于長度的一些學史資料
2、不同國家中關于長度的不同單位
3、長度的國際單位制中,單位的換算關系 【評價】
1、資料來源的豐富水準
2、內容的祥實水準
3、資料本身的豐富水準
八年級物理《實驗用刻度測長度》教案模板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會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2,能準確記錄實驗數(shù)據. 水平目標:
1,觀察和實驗水平:初步了解物理實驗的基本過程;學會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2,應用水平:解決實驗操作中所遇到的問題;思考實際現(xiàn)象中的問題.
情感目標:
1,教育學生愛護儀器設備,培養(yǎng)愛護公共財務的品德.
2,良好的實驗習慣.
3,記錄數(shù)據要如實,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學生要先觀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理應讓學生養(yǎng)成好的測量習慣,使用測量儀器前理應觀察清楚.教材對減小誤差沒有做過多的要求,沒有要求學生在實驗中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測量課本和作業(yè)本的長和寬時,只注意要在記錄結果時,估計一位,并注明單位.
測量細銅絲時,要強調緊密纏繞,測量的長度值除以圈數(shù),就是細銅絲的直徑.測量硬幣的直徑時,要求學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測量. 主要使學生在動手中學到知識,并強調實驗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
教法建議
本節(jié)為學生第一次動手實驗的課程,理應遵守實驗室的規(guī)則,做實驗一般應注意的問題,養(yǎng)成嚴肅認真的實驗態(tài)度,記錄結果時,理應尊重實際,不能隨便改動數(shù)據,對于結果要有一定的分析水平.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節(jié) 實驗:用刻度尺測長度
【課題】實驗:用刻度尺測長度
【重點難點分析】會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準確讀數(shù),用特殊方法測量長度.
【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
介紹實驗室的規(guī)則,說明物理實驗理應注重實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學的實驗態(tài)度.
2,按照實驗步驟實行實驗
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是否磨損;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結合上一節(jié)的內容,讓學生能敘述刻度尺的準確使用的方法和讀數(shù)的規(guī)則.
測量課本和作業(yè)本的長和寬,把數(shù)據記錄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單位,在讀數(shù)時,理應在準確值后面估計一位數(shù)值.
學生測量細銅絲的直徑時,理應注意把鐵絲緊密纏繞在鉛筆上,測量出總的長度,除以圈數(shù),得到細銅絲的直徑.記錄數(shù)據后,理應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測量一篇紙張的厚度,然后總結這是用累積法測量,今后這種方法還會用到,在實際的生產和生活中,這種方法經常用到.
學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測量硬幣的直徑,理應讓學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夠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圖協(xié)助說明,并在記錄完成后,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如何測量錐體的高度,如何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長度等等,有條件的學校能夠用動畫來展示,也能夠用圖片協(xié)助學生想象,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 八年級物理《機械運動》教案模板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機械運動
2、知道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
水平目標:
1、觀察實驗水平:能從生活中觀察到物體機械運動的實例.
2、思維水平:判斷和分析機械運動,結合參照物的知識分析運動和靜止的情況.
3、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解釋、判斷自然界中的運動現(xiàn)象.
情感目標:
1、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的教育.
2、培養(yǎng)學生科技意識,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衛(wèi)星的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從實例中引出了物體運動的問題,并稱物體位置的變化為機械運動,再推廣到自然界的實例中.參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實例引出,并聯(lián)系實際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實例,要求學生會聯(lián)系實際判斷已知參照物的情況下物體的運動情況和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的參照物.在此基礎上,感性的分析了勻速直線運動,并說明物理學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即從簡單的問題入手,逐漸深化,最后分析我國發(fā)射的地球同步衛(wèi)星并思考一些問題.
教法建議
盡量不加深課本上的內容,而理應多聯(lián)系實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水平和由實踐中學習的習慣,加深一些物理學習方法的體會.
通過討論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直接界定物理學中的機械運動,對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學習,理應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并由此引出參照物的概念,關于參照物的問題要由學生列舉實例,學生分析,教師能夠做評價,最后總結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內容的教學中能夠使用適當?shù)拿襟w資料,例如能夠用課本的配套錄像帶"運動的相對性"并回答本節(jié)的練習.
勻速直線運動的教學,觀察和分析課本上的實例,說明這是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由學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勻速直線運動,加深學生對勻速直線運動的感性理解,在此基礎上給出定義.定義中只須講清快慢不變,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單元分析
本節(jié)教學重點是參照物的教學,關于參照物要求能夠由運動情況分析所選擇的參照物和知道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教學過程分析
一,機械運動
討論引入新課,學生閱讀教材的內容和提供的參考資料,閱讀問題是:什么叫機械運動;舉例說明自然界中的機械運動;課桌、房屋是否做機械運動,為什么;能舉出絕對不動的例子嗎.
對學生列舉的示例能夠實行分析,注意講解的問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宇宙是運動的,其中的所以物體都是運動的.
二,參照物
說明日常生活中對一些現(xiàn)象的解釋,并進一步引出了參照物的概念,講解時注意的問題是:通過實例分析,說明不同的人對運動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們對運動描述所選擇的標準不同,我們把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由學生列舉實例說明當選不同的參照物時,同一物體的運動的情況,并深入分析選其他參照物時的運動特點.
分析兩類實例:已知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根據描述的運動情況判斷選擇的參照物.由學生的具體情況能夠教師提供參考示例學生分析,也能夠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由學生組成小組,自行設計問題,討論,由教師評價.提供一些參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這句話是以什么做參照物的”、“地球同步衛(wèi)星總是靜止在地球的某處上空,這是以什么做參照物”、“以太陽做參照物,地球同步通信衛(wèi)星的運動情況怎樣”、“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這句歌詞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選的參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勻速直線運動
觀察一些實例,能夠提供錄相和視頻文件、圖片讓學生思考這些運動的特點,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由他們發(fā)現(xiàn)其中的共性,總結出勻速直線運動的特點.講解時,要注意勻速解釋成快慢不變,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形成對勻速的感性理解,并說明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而物理研究問題是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的. 對于想想議議中的問題,能夠提供學生自然科學中的圖片資料,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在課前就布置查閱資料的預習內容,要求查找關于我國衛(wèi)星發(fā)射的情況和衛(wèi)星運動的資料.
初中物理試講教案篇四
初中物理教案
機械功
一、
教學
任務分析本節(jié)學習機械功、功率。機械功、功率是“機械和功”這一章的第二節(jié),是為下一節(jié)學習“機械能”打基礎的,同時也是本章學習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礎,更是高中學習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礎。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將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義。
在學習本節(jié)前,學生已經學過“力”、“物體的運動”相關知識,對“力”和“距離”這兩個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經驗的影響,學生容易將生活中的“做工作”與物理學中的“做功”混淆,對費
力而未做功的現(xiàn)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過一系列的事例讓學生知道功的概念。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嗎?怎樣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呢?本設計期望通過一系列實驗探究,幫助學生找到比較物體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在觀察、實驗、討論的過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計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學到的知識解釋生活中與功率有關的問題,從中體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進行簡單計算,知道功的單位。
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單位。
能用公式p = w / t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和方法
經歷比較做功快慢的活動,認識功
率概念的建立過程中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了解功率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感受物理與生活密切相關。
三、
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功率概念的形成過程。
難點: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學資源
1.學生實驗器材:鉤碼、彈簧測力計、木塊、鉛球、秒表、礦泉水瓶、直尺等。
2.各種做功和功率的圖片、視頻等。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的內容為機械功、功率等兩部分內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觀察生活中的實例為基礎,以學生分組實驗討論、教師點撥為基本方法,建立機械功的概念,并能實際測量物體做功的大?。煌ㄟ^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功率概念的形成過程。方法是:在學生已經知道功的概念的基礎上,1
讓學生測出自己走上樓梯和跑上樓梯所做的功及所用時間,將不同同學測得的數(shù)據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人,上樓時做的功不同,所用時間也不同,怎樣才能比較他們做功的快慢?在需要中尋找方法,最后得到功率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功的概念建立。方法是通過列舉一系列的事例,引導學生明確:物理學中的“做功”與生活中的“做工作”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了力不一定做了功,在學生知道了功的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舉例并通過討論、辨析,搞清怎樣才算做了功。
本節(jié)課的設計力圖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通過活動、討論,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做功”與”做工作”的不同;做功不僅有大小,還有快慢之分。通過學生
實驗、舉例辨析等自主活動,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教與學能達到最佳的結合。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教學流程圖說明及主要環(huán)節(jié)
活動ⅰ閱讀討論
閱讀活動卡p16上的小故事,討論問題。
閱讀教科書p13“機械功”,建立機械功的概念。
情景ⅰ視頻
觀察描述一些力做功、力未做功的情景。
活動ⅱ 討論
討論做功的要素,知道機械功w = f·s。
活動ⅲ應用
進行活動卡p17活動,通過對表格中實驗結論的分析,體會機械功的含義。
分析例題,鞏固練習。
活動ⅳ學生實驗
進行活動卡p18活動,記下自己兩次登樓的高度和所用時間。
活動ⅴ分析數(shù)據
比較自己兩次登樓做功的多少;比較自己兩次登樓做功的快慢,完成表格填寫?;顒英Ρ容^快慢
進行活動卡p18交流與合作,完成表格填寫,尋找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情景ⅱ 應用
一些常見機械的功率。
3.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本設計為兩個主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實例,建立“機械功”的概念,體會“機械功”的含義。第二環(huán)節(jié)通過實驗,分析實驗數(shù)據,感受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七、教案示例
第一課時
引入
1.閱讀活動卡p16小故事,討論
回答問題。
在兩人用力大小和移動物體距離不同的情況下,怎樣比較兩人貢獻大小?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關注“力的大小”及“移動距離”這兩個量。
新課
2.機械功
問題
做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觀察、討論
觀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視頻,描述觀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體移動的距離大小。討論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力對物體做的功越多;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越大,力對物體做的功越多。
閱讀
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且物體沿力的方向通過了一段距離,物理學上稱這個力對物體做了機械功,簡稱做了功。
公式:w = f·s。
單位:1焦=1?!っ?/p>
體會1焦的大小。
知識應用
3.應用
問題
任何情況下力都對物體做功嗎?
活動
進行活動卡p17活動,通過對表格中實驗結論的分析,體會機械功的含義。
例題
計算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做功值。
教科書p14例題1、例題2。
布置作業(yè)
①教科書p17,1、2、3題。
②學生實驗
測一測自己上樓做的功。設計方案,測量自己走上樓和跑上樓做的功及所用時間,將測量數(shù)據填入活動卡p18的活動表格中。
第二課時
引入
1.分析實驗數(shù)據
分析活動卡p18上表一中測得的實驗數(shù)據。
如何比較自己兩次做功的多少?
如何比較自己兩次做功的快慢?
做功有快慢嗎?做功多的做功一定快嗎?
新課
2.功率
問題
怎樣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
結論
相同時間比較物體做功的多少;
做相同的功比較所需時間的多少。
采集數(shù)據
任選幾位同學的登樓梯數(shù)據,填入活動卡p18表格二中。
問題
分析表格中的數(shù)據發(fā)現(xiàn),不同同學做功不同,所用時間也不同,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 結論
比較物體單位時間做功的多少。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稱為功率。符號為
p。
公式:p=w/t
單位:瓦特,簡稱瓦,符號w。
1瓦 = 1焦/秒。
體會1瓦的大小。
功率單位的由來
介紹瓦特。
知識應用
3.應用
視頻
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見功率的大小。觀看汽車發(fā)動機、摩托車發(fā)動機的銘牌。例題
教科書p15例題3、教科書p16例題4。
閱讀教科書p16閱讀材料、sts另一個功率單位——馬力的由來。布置作業(yè)
教科書p17,4、5、6題。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60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