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損害賠償合同(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0 01:44:19
勞務損害賠償合同(模板15篇)
時間:2023-11-10 01:44:19     小編:文鋒

當我們購買房屋或簽訂服務合同時,就需要仔細閱讀合同內容并保護自己的權益。合同的語言要簡明扼要,避免產生歧義和爭議。在合同方面,以下是一些典型范本,供您參考參考。

勞務損害賠償合同篇一

甲方:________________(受害人親屬)。

丙方:_____________有限責任公司。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____時_____________分許,乙方的親屬_____________駕駛中型客車(車牌號為)行駛至_____________縣西環(huán)路___居民區(qū)附近時,不慎與甲方的親屬_____________發(fā)生交通事故,致_____________當場死亡。甲、乙、丙三方就賠償事宜,經(jīng)協(xié)商自愿達成如下協(xié)議:

一、乙方自愿一次性賠償甲方喪葬費、死亡賠償金、生前被撫養(yǎng)人的生活、鑒定費、停尸費、驗尸費、精神損失費等各項費用共計_____________萬元(小寫:_____________元)整。

二、甲方同意接收上述賠償款項,并放棄對乙方、丙方的其他一切權利,不再要求乙方、丙方進行任何形式的賠償或承擔其他任何責任。若甲方及甲方的其他利害關系人再向乙方提任何要求,由甲方負責處理解決。

三、本協(xié)議簽訂后,為方便乙方、丙方進行保險理賠,甲、乙、丙三方均同意就本事故的賠償事宜通過訴訟的方式由法院出具調解書,但法院調解的賠償數(shù)額若與本協(xié)議不一致,三方仍保證按本協(xié)議約定的賠償數(shù)額履行。

四、乙方應在本協(xié)議生效之日向甲方支付賠償金_____________元,剩余款項_____________元,乙方應于法院出具判決書之日全部付清。

五、丙方為乙方提供保證擔保,若乙方不能按時支付上述賠償款項,則由丙方代為支付。丙方代乙方支付賠償款項后,有權向乙方追償。

六、甲方對路______的違法行為表示諒解,保證不再要求司法部門追究路甲友的任何行政、刑事責任,并保證在必要時配合乙方向司法機關等有關部門說明本協(xié)議的.情況,出具相關文件或證明。

七、甲方保證不再要求乙方、丙方或保險公司賠償超過本協(xié)議賠償數(shù)額以外的任何賠償。因本事故產生車輛保險的賠付,由丙方進行理賠或索賠,保險賠付款項全部歸丙方所有。

八、甲方保證本協(xié)議合法有效,保證沒有其他權利人就此事故再向乙方、丙方主張權利,若本協(xié)議被確認無效,甲方應將已收取的全部賠償款返還于乙方,若造成乙方或丙方其他損失,則由甲方承擔全部責任。

九、甲、乙雙方任何一方違反本協(xié)議約定,違約方應向對方支付違約金伍萬元。

十、此事故雙方一次性了結,別無其他任何糾葛。

十一、本協(xié)議一式四份,自三方簽字后生效,甲、乙、丙三方各執(zhí)一份,交警部門各留存一份,具同等法律效力。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勞務損害賠償合同篇二

甲方______________性別______________,漢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出生,住______________,身份證號碼為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性別______________,漢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出生,住______________,身份證號碼為______________。

一、乙方一次性向甲方支付_____________元(包括醫(yī)藥費、誤工費、營養(yǎng)費、交通、通訊費、精神損失費)。

二、甲方今后不得再因此事追究乙方的任何責任。

四、本協(xié)議書一式兩份,甲、乙雙方各執(zhí)一份,自簽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勞務損害賠償合同篇三

住所地: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證號碼:_______________。

聯(lián)系電話: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乙方做什么事情對甲方造成什么傷害。

現(xiàn)雙方就乙方的人身損害賠償事宜,在平等自愿、協(xié)商一致基礎上,本著人道主義和和諧社會等原則,自愿達成如下協(xié)議:

一、甲方向乙方共計補償________元(大寫:________________)。該筆費用是雙方協(xié)商確定的甲方補償給乙方的所有費用,包括但不限于醫(y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營養(yǎng)費等費用。

二、本協(xié)議經(jīng)甲乙雙方簽字后,乙方再出現(xiàn)任何問題均與甲方無關。乙方不得再因此事向甲方及甲方以外的任何人或單位主張任何權利,包括不得訴訟、不得干擾甲方及甲方以外的任何人或單位的正常生產經(jīng)營等,并不得做出任何有損或影響甲方及甲方以外任何人或單位形象或利益的行為。

四、乙方在收到甲方全部款項后,應向甲方出具收到該款項的收條。

五、本協(xié)議的簽訂并不直接或間接的表示甲方認可對乙方此損害負有過錯或法律責任。

六、本協(xié)議自甲乙雙方簽字按手印之日起生效。

七、本協(xié)議式兩份,甲、乙雙方各執(zhí)一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勞務損害賠償合同篇四

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日____________時____________分,高a駕駛冀____________冀____________掛重型半掛牽引車在海防公路與張a駕駛的冀____________號輕型普通貨車相撞,造成兩車損壞、張a死亡、冀____________冀____________掛重型半掛牽引車乘車人馬某某和冀____________號輕型普通貨車乘車人張c受傷的交通事故。經(jīng)調解,甲、乙雙方就賠償事宜,經(jīng)協(xié)商自愿達成如下人身損害賠償協(xié)議書:

一、高a的雇主李a向死者張a的近親屬張b(死者張a的父親)、胡a(死者張a的母親)、張c(死者張a的妻子)、張d(死者張a的兒子)、張展優(yōu)(死者張a的女兒)賠償張a的死亡賠償金、喪葬費、被撫養(yǎng)人生活費、精神撫慰金、車輛損失等,和賠償張淑芬的醫(yī)療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殘疾賠償金、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精神撫慰金等共計42萬元(大寫:肆拾貳萬元整)。其中,醫(yī)療費已經(jīng)由李a支付了9萬元,所以,李a再支付33萬元(大寫:叁拾叁萬元)即可。

二、賠償金支付后雙方再無任何糾紛,死者張a及其家屬一方不再追究對方任何責任。乙方日后不得以任何理由,再次提出增加或提出任何補償事宜,此事一次性終結,雙方別無糾葛。

三、乙方收取上述費用后,本協(xié)議乙方人身損害賠償事宜即處理終結,乙方不再向甲方及相關人員、單位主張任何權利。在甲方向保險公司理賠時,乙方配合甲方進行保險理賠工作。甲方理賠所需證據(jù)材料由乙方在本協(xié)議簽訂時提供,視為乙方已完成提供全部證據(jù)的責任,甲方與保險公司理賠事宜無論結果如何與乙方無關。

四、鑒于甲方的態(tài)度誠懇,已對乙方諒解,乙方保證不再追究甲方的任何責任(包括民事、刑事等),乙方對甲方表示寬容和諒解,并請求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不再追究甲方及相關人員的相關刑事責任,也不再采取上訪及其他過激等行為。

五、本協(xié)議內容是甲、乙雙方在公平自愿原則下共同商議決定,是各方真實意思表示,不存在任何重大誤解或顯示公平等情形。

六、甲乙方保證在此協(xié)議簽字后,雙方不得反悔,甲、乙雙方的所有權利義務已處理完畢,互不追究法律責任,本協(xié)議簽訂后,任何一方不得向另一方提出其他任何請求。如有反悔,甲方除收回已支付的精神損害撫慰金外,還應向對方支付違約金____________元。

七、本案所發(fā)生的訴訟費用(保全費____________元、訴訟費____________元)由甲方在本協(xié)議簽訂時一并給支付給乙方。

八、本協(xié)議自雙方簽字并按手印后生效。

九、本人身損害賠償協(xié)議書一式二份,甲乙雙方各執(zhí)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年月日年月日。

勞務損害賠償合同篇五

性別: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

年齡: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證號碼: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性別: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

年齡: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證號碼:_____________。

甲方在年月日委托乙方拉貨,雙方約定由乙方負責裝卸貨并自備車輛。由于乙方的過錯,在拉貨的過程中發(fā)生事故并致使乙方本人受傷。乙方受傷后,甲方立即將乙方送往醫(yī)院救治,并墊付了治療費用?,F(xiàn)甲、乙雙方本著公平公正、互諒互讓、平等自愿、協(xié)商一致的原則,達成如下協(xié)議:

一、本協(xié)議為雙方平等、自愿協(xié)商之結果,是雙方真實的意思表示,符合公平合理的原則;。

五、本協(xié)議一式兩份,甲、乙雙方各執(zhí)一份,協(xié)議自甲、乙雙方共同簽字后生效。

甲方簽字:_____________乙方簽字:_____________。

勞務損害賠償合同篇六

聯(lián)系電話:_________________。

被告:_________________公司,

住所地:_________________

聯(lián)系電話:_________________

訴訟請求:_________________

1、判令被告支付余款______元;

2、判令被告承擔本案訴訟費。

事實與理由:_________________

原告_______與被告_______公司于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簽訂了一份裝修合同,雙方約定于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前付清余款。但此后被告并未依約履行其義務,時至今日其仍未付清余款。原告曾多次要求其履行合同義務,均未果。

原告為了維護自身合法利益,特向貴院提起訴訟,望法院判如所請。

此致

________人民法院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勞務損害賠償合同篇七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_____時_____分,梁_____駕駛小客車(內乘王_____、王_____)由西向東行至北京市_____區(qū)_____與_____國道交叉口西_____公里處時,_____駛入路北側與路樹相撞,造成王_____搶救無效死亡?,F(xiàn)梁_____(甲方)與王_____的六名近親屬(乙方)就王_____死亡賠償事宜,本著平等、自愿、公平原則,經(jīng)友好協(xié)商,達成如下協(xié)議:

一、甲方一次性支付給乙方六人死亡賠償金、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等共計貳拾貳萬元(未包括喪葬費,喪葬費壹萬五仟元已經(jīng)在本協(xié)議簽定前由梁_____支付給了王_____的哥哥王_____)。

四、甲方履行匯款義務后,乙方任何一人就此事保證不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就王_____死亡一事向甲方要求其他任何費用。

五、甲方履行匯款義務后,就此事處理即告終結,甲乙雙方之間不再有任何權利、義務。以后因此事衍生的結果亦由乙方自行承擔,甲方對此不再承擔任何責任。

六、本協(xié)議為雙方平等、自愿協(xié)商之結果,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且公平、合理。

七、本協(xié)議內容甲乙雙方共七人已經(jīng)全文閱讀并理解無誤,甲乙雙方共七人明白本協(xié)議所涉及后果,甲乙雙方對此協(xié)議處理結果完全滿意。

八、本協(xié)議為一次性終結處理協(xié)議,

九、本協(xié)議自甲乙雙方共七人簽字時生效。本協(xié)議一式七份,甲乙雙方每人各執(zhí)一份。

甲方: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勞務損害賠償合同篇八

甲方: 李 身份證號:

乙方: 張 身份證號:

20xx年4月10日9時40分,高a駕駛冀j60866\冀jd071掛重型半掛牽引車在海防公路與張a駕駛的冀jf8113號輕型普通貨車相撞,造成兩車損壞、張a死亡、冀j60866\冀jd071掛重型半掛牽引車乘車人馬某某和冀jf8113號輕型普通貨車乘車人張c受傷的交通事故。經(jīng)調解,甲、乙雙方就賠償事宜,經(jīng)協(xié)商自愿達成如下人身損害賠償協(xié)議書:

一、高a的雇主李a向死者張a的近親屬張b(死者張a的父親)、胡a(死者張a的母親)、張c(死者張a的妻子)、張d(死者張a的兒子)、張展優(yōu)(死者張a的女兒)賠償張a的死亡賠償金、喪葬費、被撫養(yǎng)人生活費、精神撫慰金、車輛損失等,和賠償張淑芬的醫(yī)療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殘疾賠償金、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精神撫慰金等共計42萬元(大寫:肆拾貳萬元整)。其中,醫(yī)療費已經(jīng)由李a支付了9萬元,所以,李a再支付33萬元(大寫:叁拾叁萬元)即可。

二、賠償金支付后雙方再無任何糾紛,死者張a及其家屬一方不再追究對方任何責任。乙方日后不得以任何理由,再次提出增加或提出任何補償事宜,此事一次性終結,雙方別無糾葛。

三、乙方收取上述費用后,本協(xié)議乙方人身損害賠償事宜即處理終結,乙方不再向甲方及相關人員、單位主張任何權利。在甲方向保險公司理賠時,乙方配合甲方進行保險理賠工作。甲方理賠所需證據(jù)材料由乙方在本協(xié)議簽訂時提供,視為乙方已完成提供全部證據(jù)的責任,甲方與保險公司理賠事宜無論結果如何與乙方無關。

四、鑒于甲方的態(tài)度誠懇,已對乙方諒解,乙方保證不再追究甲方的任何責任(包括民事、刑事等),乙方對甲方表示寬容和諒解,并請求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不再追究甲方及相關人員的相關刑事責任,也不再采取上訪及其他過激等行為。

五、本協(xié)議內容是甲、乙雙方在公平自愿原則下共同商議決定,是各方真實意思表示,不存在任何重大誤解或顯示公平等情形。

六、甲乙方保證在此協(xié)議簽字后,雙方不得反悔,甲、乙雙方的所有權利義務已處理完畢,互不追究法律責任,本協(xié)議簽訂后,任何一方不得向另一方提出其他任何請求。如有反悔,甲方除收回已支付的精神損害撫慰金外,還應向對方支付違約金50000.00元。

七、本案所發(fā)生的訴訟費用(保全費20__.00元、訴訟費9030.00元)由甲方在本協(xié)議簽訂時一并給支付給乙方。

八、本協(xié)議自雙方簽字并按手印后生效。

九、本人身損害賠償協(xié)議書一式二份,甲乙雙方各執(zhí)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簽字): 乙方(簽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勞務損害賠償合同篇九

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問題,在整個侵權損害賠償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對于兩機動車之間所發(fā)生的交通事故而產生的損害,應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來確定是否承擔責任,已無異議。但對于機動車駕駛人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而言(以下如未作特別說明,機動車輛責任或道路交通事故責任均特指此種情形下的責任),其責任承擔方式的形成與發(fā)展有一個過程,就算是依據(jù)現(xiàn)在各國的法律規(guī)定,也并不一定都把機動車輛交通事故責任都規(guī)定為無過失責任。但是,即使那些仍然采用過錯責任原則的國家,由于“過失在這里發(fā)揮的作用實際上要比其他地區(qū)嚴格得多,以至于在很多情形下繼續(xù)把它稱作過失責任已過于做作了”。[1]盡管把機動車輛責任仍以過錯責任來確定是否必須承擔責任,但由于附加更多條件進行限制,仍然可以達到嚴格責任的效果,再加上以相應的責任保險制度作為權利受到侵害后的保障,對受害人同樣也能予以充分而迅速的保護,大概也可以稱之為“殊途同歸”吧!不過現(xiàn)在許多國家把機動車輛責任都規(guī)定為無過失責任,如德國、意大利等國[2],對于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特別是人身權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中國鄰國的日本,也于1955年通過《機動車損害賠償保障法》的通過與施行確立了無過失責任。[3]其實我國早在1987年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23條就規(guī)定:“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huán)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yè)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弊鳛椤案咚龠\輸工具”的機動車輛而產生的責任,交通事故責任其實早已適用無過失責任。但中國歷來就有行政機構超越立法權限的“傳統(tǒng)”,國務院于1991年9月22日頒布、1992年1月1日施行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就以過錯責任作為歸責原則,該辦法第19條還明確以“違章行為”作為是否承擔責任的依據(jù),并根據(jù)違章行為的作用來確定責任承擔的大小或多少,把是否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與確定賠償數(shù)額的方法不予區(qū)分,頗為混亂。該辦法第44條還規(guī)定:“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對方人員死亡或者重傷,機動車一方無過錯的,應當分擔對方10的經(jīng)濟損失。但按照10計算,賠償額超過交通事故發(fā)生地十個月平均生活費的,按十個月的平均生活費支付?!彼杂腥艘罁?jù)該辦法來認為我國此前處理交通事故所采用的是過錯責任,而且是推定過錯,還說“如果加害人一方主張自己沒有過錯,應當自己舉證證明。能夠證明的,可以免責,不能證明的,應當承擔責任?!盵4]盡管對該法規(guī)的理解沒有錯誤,但卻未能深入研究其應當采用什么樣的歸責原則,難免出現(xiàn)錯誤。而隨著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發(fā)展,以及對機動車輛責任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對人的身體健康權與生命權的理解與尊重,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必須采用無過失責任來加強對非機動車駕駛人及行人的保護,這些進步法學理論也反映到我國的立法中來。5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交通安全法)就確立了機動車與機動車之間的過錯責任,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的無過失責任,順應歷史和世界的發(fā)展要求與方向。本文就試圖對交通安全法及相關法規(guī)規(guī)章的一些具體規(guī)定進行相應的分析與評介。

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責任的免除,也就是免責事由,由于交通安全法所采用的是無過失責任的歸責方式,也與民法通則第123條的規(guī)定是完全一樣:民法通則第123條規(guī)定為“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2款也規(guī)定:“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責任”。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意外事件(或稱為“交通意外事故”)及不可抗力都不是當然的免責事由。在免責事由方面,我國的交通安全法規(guī)定的免責條件與日本有些不同:依據(jù)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2款的規(guī)定,“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責任”。而依日本機動車損害賠償保障法第3條的規(guī)定,免責需要三個要件,分別為:被告證明自己及駕駛者已盡相當注意、車輛不存在構造缺陷和機能障礙、受害人或第三人的故意或過失[5]。從免責條件上的不同可以看出我國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是比較嚴格的。

二、賠償義務人的確定。

與《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不同,交通安全法并未規(guī)定賠償義務人(理論上也不應由該法來規(guī)定賠償義務人),因此只能按照205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的規(guī)定來予以確定。除履行職務者外,機動車駕駛人應承擔賠償責任已無異議,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8條即有明確規(guī)定。但對于機動車所有者或保有者。

的責任,我國法學理論界尚無深入而詳細的研究,由于這一部分的內容較多,限于本文的篇幅,我準備另外行文探討,在此僅粗淺涉及?!兜缆方煌ㄊ鹿侍幚磙k法》第31條規(guī)定:“交通事故責任者對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承擔賠償責任的機動車駕駛員暫時無力賠償?shù)?,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負責墊付。但是,機動車駕駛員在執(zhí)行職務中發(fā)生交通事故,負有交通事故責任的,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承擔賠償責任;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在賠償損失后,可以向駕駛員追償部分或者全部費用?!眹鴦赵旱倪@一行政規(guī)章盡管已經(jīng)越權,但卻是以前處理交通事故至高無上的規(guī)則,全國各地的公安機關及法院無不遵從,但其規(guī)定卻并不一定符合法學理論。例如被盜車輛發(fā)生交通事故時,最高人民法院在6月25日所做出的批復中就明確規(guī)定:“使用盜竊的機動車輛肇事,造成被害人物質損失的,肇事人應當依法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盜機動車輛的所有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最高人民法院盡管明確了此種情形下責任的承擔者,但并未指明其法理依據(jù),有等深入研究。又如對于車輛買賣后未辦理過戶手續(xù)發(fā)生交通事故時的責任承擔問題,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于1911月28日做出的《關于車輛轉賣未過戶發(fā)生的事故經(jīng)濟賠償問題的批復》中指出,機動車的買賣“必須經(jīng)過汽車交易市場并由所有人或車輛所屬單位及時向當?shù)剀囕v管理機關辦理過戶登記手續(xù)。未履行以上二項手續(xù)的交易,應視為無效。發(fā)生事故后,由事故責任者和車輛所有人或所屬單位負責損害賠償。當事人對此若有異議,可告之向當?shù)厝嗣穹ㄔ禾崞鹈袷略V訟?!北M管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也無權來確定責任民事賠償責任的承擔者,但在法學理論研究中具有一定意義。又如在借用車輛、掛靠車輛(包括強制掛靠、自愿掛靠)、擅自使用他人車輛等情況下,在使用車輛的過程中發(fā)生交通事故的責任承擔主體,也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與討論。但需要注意的是,依據(jù)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3條規(guī)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fā)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guī)定承擔連帶責任。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shù)個行為間接結合發(fā)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應當根據(jù)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卑凑赵摻忉尩?條的規(guī)定,在責任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時,賠償權利人必須把這些共同侵權人都列為共同被告,如果未列為共同被告的,人民法院必須追加共同侵權人參與共同訴訟。這種訴訟是必要的共同訴訟,不可遺漏共同被告。而且,共同侵權人之間盡管存在著責任分擔比例的問題,但對受害人卻應共同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這一規(guī)定不僅更加符合侵權法理論,也從實際上加強了對受害人的保護。而此前依據(jù)《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處理事故時,人民法院一般都直接判決由各個共同侵權人各自對受害人承擔具有明確比例及數(shù)額的賠償責任,若其中一個賠償義務人無力賠償時,實際上使得賠償權利人根本無法得到足額的賠償,既不符合法理,也不利于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利。但交通安全法第76條的規(guī)定并不符合侵權法理論,該條第1款第(一)規(guī)定:“機動車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蔽艺J為這種分擔責任的方式在某種情形下是錯誤的(最低也是引人誤解的)。因為機動車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時,其損害不僅包括雙方機動車上的人、財物,也會使事故雙方之外的其他第三人的人身和財產遭受損害,那么按照侵權法的理論,其二者都必須共同對該第三人的損害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在對第三人賠償后才能按照其過錯程度來確定分擔責任。也許交通安全法的規(guī)定也有此意思,但交通安全法的這一語句表述給人的理解就是先予以確定分擔或者是直接分擔責任,實為不妥,倒不如人身損害解釋第3條的規(guī)定那么明確。對于交通安全法這一規(guī)定的適用,應當引起司法機關的高度注意。盡管交通安全法并未規(guī)定賠償義務人的確定問題,但事實上并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認為無法確定賠償義務人。我認為,關于如何確定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的賠償義務人,的確需要法學理論界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與探討。這不僅是審判實踐的需要,更是法學理論研究的責任。

三、受害人過錯與過失相抵問題。

過失相抵作為確定賠償數(shù)額的方法不僅適用于過錯責任,同樣也可以適用于無過失責任,我國的民法通則第131條也作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fā)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但過失相抵也一直是我國司法實踐中存在問題最多的方面之一,截止到目前,仍然有很多人認為過失相抵的后果就是使侵權人減輕或免除責任,實際上混淆了受害人過錯與過失相抵的概念和關系。在侵權法的過錯責任中,受害人自己具有過錯(有人稱為混合過錯)時可能會影響到侵權人是否承擔責任的問題,同時也可以影響到承擔責任的多少問題;但在無過失責任中,過失相抵作為當事人具有過錯的法律后果,只能使侵權人減輕賠償損失的數(shù)額,也就是說解決的是賠償多少的問題。但由于我國的一些法律用語中并未嚴格區(qū)分,所以極容易引人誤解,如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1款第2項規(guī)定:“有證據(jù)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guī),機動車駕駛人已經(jīng)采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此句中的“責任”一詞,立法者的意圖很明顯是減輕機動車駕駛人一方的賠償數(shù)額或賠償責任而已,絕不是涉及到歸責方面。例如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18條的規(guī)定,交通事故責任分為全部責任、主要責任、同等責任、次要責任四種責任劃分方法,而且由于該辦法所采用的是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所以把責任的劃分與認定也作為確定賠償比例或數(shù)額的依據(jù),我認為這是不正確的。我們知道,歸責原則所決定的是應否承擔責任的問題,而過失相抵所解決是減輕賠償及其多少的問題,其適用范圍與作用是不同的。在采用無過失責任及嚴格責任的歸責方式時,受害人的過錯并不一定是侵權人免除責任的依據(jù)[6],而只能是在確定賠償具體損失數(shù)額時是否可以減輕侵權人賠償損失。不論是交通警察機關還是人民法院在處理交通事故案件時,很多情況下都以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的是否有“違章行為”作為是否承擔責任的主要(甚至是根本)依據(jù),并由此來確定具體的賠償范圍及數(shù)額,這完全混淆了侵權行為法的歸責原則與確定賠償數(shù)額的方法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同時,《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以“違章行為”作為承擔責任的依據(jù)也是錯誤的,如該辦法第17條即規(guī)定:“公安機關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應當根據(jù)當事人的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認定當事人的交通事故責任。當事人有違章行為,其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有因果關系的,應當負交通事故責任。當事人沒有違章行為或者雖有違章行為,但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無因果關系的,不負交通事故責任?!痹谶m用無過失責任時,除了法定免責事由外,不論其行為是否違章,都應承擔責任,況且在實踐中也有當事人各方都無違章行為但仍然會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情形呢?!而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1款第(一)項規(guī)定機動車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時以“過錯”為承擔責任的依據(jù),不失為一種進步。至于其第2項規(guī)定在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的交通事故,以無過失責任作為歸責原則,根本不以機動車駕駛人是否具有過錯從而判斷其是否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只是從反面規(guī)定可以減輕賠償范圍與數(shù)額的方法,完全摒棄了“違章行為”作為是否承擔責任的依據(jù),無疑更加符合法學理論與客觀事實。

由于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1款第二項規(guī)定“有證據(jù)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guī),機動車駕駛人已經(jīng)采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這里的“責任”并非歸責原則中的責任,而指的是可以適用“過失相抵”,從而減輕機動車駕駛人的賠償數(shù)額或賠償比例。所以我認為以防止引起誤解,似乎應當修改這一表述方式。也許是受此影響,國務院及公安部的相關規(guī)定也都出現(xiàn)了類似的情況。在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91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jù)交通事故當事人的行為對發(fā)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钡?2條規(guī)定:“發(fā)生交通事故后當事人逃逸的,逃逸的當事人承擔全部責任。但是,有證據(jù)證明對方當事人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責任。當事人故意破壞、偽造現(xiàn)場、毀滅證據(jù)的,承擔全部責任?!惫膊坑?004年4月30日頒布的《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guī)定》第45條也明確了責任確定的具體方法。例如該條第(三)項規(guī)定:“各方均無導致交通事故的過錯,屬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無責任”。這里的“無責任”是什么意思?似乎是“無須承擔責任”,指的責任承擔方面。但從無過失責任來講,發(fā)生交通意外事故時機動車駕駛人即使沒有過錯也應承擔賠償責任,此乃侵權法的一般常識及交通安全法的明確規(guī)定,豈能讓這公安部的這一規(guī)章來予以否定?!類似的問題也出現(xiàn)在該條第(一)、第(二)項的規(guī)定中。以上所舉條例及規(guī)章因未明確說明這里的“責任”指的是確定責任時的歸責原則還是確定賠償范圍時適用過失相抵的依據(jù),容易引人誤解。更為擔憂的是,如果機動車保險條款中是以交通事故認定書中確定的責任來確定是否理賠以及計算免賠率,那么機動車駕駛人在按照交通安全法第76條承擔賠償責任后,豈不是無法向保險公司要求理賠?!所以,我建議公安部應當對此條規(guī)定進行修改,使其更加明確與正確。

過失相抵作為確定損害賠償數(shù)額的方法,對于決定侵權人是否可以減輕賠償損失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此前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就是缺少這種過失相抵的詳細而具體的標準,法官的隨意性很大。在以往處理交通事故案件時,如果是被公安交通機關認定為同等責任時,法庭就會讓機動車一方賠償其50的損失,很簡單。而如果是認定機動車一方承擔主要責任時,則一般都為賠償70、80甚至90的損失,承擔次要責任時一般都為賠償40或30的損失,很少有其他比例,且一般都會讓機動車一方賠償較多損失。至于法庭為何讓機動車一方賠償所確定的比例或數(shù)額的損失,則語焉不詳,判決結果很難得到當事人的認同,也難免會出現(xiàn)司法不公平的現(xiàn)象。我認為最高人民法院似乎可以借鑒日本的作法,對道路交通事故中過失相抵的問題作出具體的司法解釋,比如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過失相抵的比例基準或標準,不僅使得基本相同案件得到基本相同的裁判結果,體現(xiàn)司法公正,也能提高審判效率,而且也能使得機動車一方知道為什么應當賠償相應的損失以及讓受害人知道為什么要減輕機動車一方賠償損失,增強對裁判結果的認同及對交通規(guī)章的遵守。

此外,按照最高法院的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2條第2款的規(guī)定:“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guī)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明確規(guī)定了只有在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才“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何謂“重大過失”?此司法解釋未予以指明。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1款第2項所規(guī)定的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違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時是否屬于“重大過失”?不無疑問。而且是否“可以”減輕機動車一方賠償損失的權力在于法官,也就給予了法官更大的自由裁量權。我認為,在確定是否應當減輕機動車一方賠償損失時,應當適用交通安全法的這一明確規(guī)定,不適用最高法院的這一司法解釋規(guī)定。

四、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的建立與適用。

汽車責任保險起源于德國、瑞典、挪威,[7]按照鄒海林先生的介紹,汽車責任強制保險分為相對強制保險和絕對強制保險兩種類型[8]。交通安全法第17條明確規(guī)定:“國家實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按照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guī)定:“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北M管沒有明確規(guī)定受害人對保險公司享有直接請求權,但從這條規(guī)定的內容來看應為直接請求權,這也是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一個顯著特點。對于何為“第三者”,交通安全法并未明確規(guī)定,不論汽車駕駛人是受雇于機動車所有人還是借用人等等,由于一般都把他看作被保險人或其一方,因此通常都不視其為第三者,當然也就無法得到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保護。至于交通事故車輛上的乘座人員是否為第三者,不無爭議。例如在目前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中,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現(xiàn)行的《機動車保險條款》第四條第(三)項就明確規(guī)定“本車上的一切人員和財產”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毀,不論在法律上是否應由被保險人承擔賠償責任,保險公司也不負責賠償。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機動車輛綜合險條款》、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機動車輛保險條款(2004版)》條款中也有基本相同的規(guī)定。由此看來,他們都把第三者定義為被保險車輛上面的財產及人員以外的財產及人員。但從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立法意圖上看,我認為把他們也都作為第三者更為妥當。而且我認為就算是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機動車上的乘座人員為機動車所有人的家屬,也應予以相應的保險賠償。應當特別注意的是,在交通事故中傷亡人員較多的機動車駕駛人卻并未能得到保護,在現(xiàn)行商業(yè)或強制保險中由于保險公司都拒絕給予車上人員責任險較高的賠償限額,因此機動車駕駛人如果發(fā)生交通事故而受傷或死亡時,往往無法得到充分的救治,看來對于機動車駕駛人的權利保護也應當引起各部門的重視。

作為強制性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隨著交通安全法的出臺也受到了一些媒體的關注與批評,批評的焦點主要表現(xiàn)在不論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是否具有過錯,如果其受到人身傷亡與財產損失時,都必須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社會公眾與輿論普遍擔心的是可能會誘發(fā)居心不良者的道德危機,甚至也會有鼓勵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交通規(guī)章的可能。盡管我認為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目前似不足慮,因為畢竟更多的人是珍惜自己的健康與生命,不會因為想得到這一保險的保障(并非給予貨幣實物等形式的賠償給付)而置生命于不顧。我認為,目前存在的一個很主要的問題是,應當盡快建立起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具體規(guī)定,特別是在人身損害賠償解釋施行后,不僅增加了賠償?shù)姆秶约懊黠@提高了賠償?shù)臉藴始皵?shù)額,而且有些賠償項目不論是以前、現(xiàn)在還是將來一定時期內都無法予以保險賠償,這無疑使得機動車駕駛人需要額外承擔較大數(shù)額的賠償負擔。我認為,由于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主要是為了填補受害人的損失,同時也應照顧到社會、保險機構、機動車駕駛人及其所有人、受害人各方面的權利,因此必須合理確定賠償范圍與賠償標準,并且最好能建立起最高賠償限額制度,以免產生消極作用。所以我認為國務院在依據(j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條的規(guī)定,在制訂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時予以明確規(guī)定,或者由最高人民法院另外制訂出一個新的司法解釋,來對道路交通事故的賠償問題作出特別規(guī)定,以更加符合交通事故案件處理的特殊要求。

盡管有些同志曾經(jīng)對交通事故責任的歸責原則提出過不同的看法甚至發(fā)生過激烈的爭論,但對于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的性質和作用,似乎不屑一顧,鮮有論及,可是存在的問題卻并非那么簡單。最早規(guī)定“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的法律法規(guī)仍然是《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該辦法還專列一章共6條來規(guī)定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原則、責任的確定及責任的重新認定等問題。我認為,不論是從《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還是從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來看,把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作為一種證據(jù)來看待應該沒有異議,但從此前學者的爭論及司法實踐來看,卻并非如此。其一,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可以被申請重新認定,所以有的學者把其看作是另一種形式的行政復議了。但我認為盡管對證據(jù)可以申請重新鑒定,但畢竟在程序上還是存在明顯的不同;其二是隨著近幾年來學者們的論述,把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當作一種行政行為,有些學者從交通警察應當作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這一職責出發(fā),認為其行為當然是一種具體行政行為,或者把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與根據(jù)該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后發(fā)生的行政處罰的緊密關系(甚至稱之為因果關系)來論述,也認為其應當受到法院的審查;還有學者認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應屬于一種行政認定行為,所以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1款的規(guī)定,也是屬于行政訴訟案件的受案范圍。[9]而且,近年來有些地方法院也陸續(xù)受理了一些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而起訴的行政訴訟案件,人民法院也已受理并作出了相應的裁判,并未否認屬于人民法院的受理范圍。我認為這種觀點表面上看似正確,但實際上卻存在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首先,從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性質來看,其只能是一種證據(jù),且與物證、書證、勘驗筆錄等不同,他是一種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根據(jù)一定的專業(yè)技能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方法,通過分析與論證來確定當事人是否應當承擔一定責任的過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guī)定的證據(jù)類型來看,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既不同于鑒定結論,也不同于證人證言,倒有點像英美證據(jù)法中的“專家證據(jù)”。這些學者們之所以把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看作是可訴的行政行為很可能是受到以下二個方面的誤解:其一是原《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中規(guī)定了交通警察機關在處理交通事故時必須對事故作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并由此推斷其行為應屬于(具體)行政行為;其二是該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會影響到當事人的權利或義務,因為交通警察機關將會依據(jù)該交通事故責任認定進行行政處罰,而且在民事訴訟中法院也會依據(jù)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來確定當事人各方的責任。但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因為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本身盡管只有一份,但卻起著三個方面的作用,其一便是作為交通警察機關對違章的當事人進行行政處罰的依據(jù),也就是作為行政處罰的證據(jù)使用,此外,在交通肇事刑事案件與民事賠償案件中,又起著證明被告人是否有罪、賠償義務人是否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以及應當賠償多少損失的證據(jù)作用。也就是說,該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作為三種不同責任領域的證據(jù),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但其合理性(以及合法性)是值得懷疑的。第一,這三種類型的訴訟中,其證據(jù)的形式、證據(jù)的收集程序、證明的目的、證據(jù)的要求、證明的標準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同和差異,盡管很多證據(jù)可以同時作為這三種程序的證據(jù)使用,但像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這一“不倫不類的東西”(筆者絕無貶義,只是暫且無法將其合適稱呼而已),怎么能讓其當然成為認定事實與承擔責任的依據(jù)?如果真是這樣,那還要法院干什么呢?事實上此前以及現(xiàn)在的法院在審理交通事故案件時確實如此,只要有了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一般都直接按照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作出判決,這樣多容易啊。其二,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作為交通警察機關對違章當事人的行政處罰的證據(jù),應當是順理成章無可非議的,但直接作為民事訴訟的責任承擔依據(jù)及刑事責任的依據(jù)卻與證據(jù)法基本理論不符,因為是否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以及應當賠償多少損失,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據(jù)相關的證據(jù)(包括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以及其他證據(jù))經(jīng)過分析后才能予以確定,這根本不是交通警察機關的職責范圍。明確地說,交通警察機關根本就沒有權利來作出這兩個方面的認定。其三,我國并沒有法治的傳統(tǒng),行政機關越權行政行為太多,比如《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中關于民事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本身就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23條的公然違反,還有如《醫(yī)療事故處理辦法》對賠償范圍、標準、程序等方面的規(guī)定,也違反了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限于本文內容,此處不予詳述),且也超越了自己的職權范圍,所以僅僅依據(jù)國務院有這樣一個《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的規(guī)定來論證其具有可訴性,理由并不充分。那么,對于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交通安全法及國務院、公安部的相關規(guī)定又是如何呢?交通安全法第73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jù)交通事故現(xiàn)場勘驗、檢查、調查情況和有關的檢驗、鑒定結論,及時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處理交通事故的證據(jù)。交通事故認定書應當載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實、成因和當事人的責任,并送達當事人?!逼渲杏袃牲c值得注意,其一是名稱有了變化,將原來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改變成了“交通事故認定書”刪掉了“責任”二字。其二是也要載明當事人的責任,也就是說還是要對其責任進行認定。筆者認為,這也許反應了立法者的無奈:既欲讓公安機關淡化甚至退出對事故責任確定方面的涉及,但卻又不得不做如此規(guī)定,也許是對目前我國法院沒有建立一套完整、具體、高效的交通事故處理規(guī)定所采取的權宜之計吧。值得一提的是,《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22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后十五日內,向上一級公安機關申請重新認定;上一級公安機關在接到重新認定申請書后三十日內,應當作出維持、變更或者撤銷的決定?!倍煌ò踩捌鋵嵤l例、公安部制訂的《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guī)定》都不再規(guī)定重新認定程序,也反映了公安機關職能的轉變與重新定位。所以有人認為:“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了交通事故認定書的證據(jù)效力后,交通事故認定書不能夠被作為公安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而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但是,當事人在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調解或者訴訟中,可以就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證據(jù)的真實性、可靠性和科學性提出質疑,如果有其他證據(jù)證明交通事故認定書存在錯誤,調解機關或者法院可以不采用這種證據(jù)?!盵10]我認為這種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

鑒于我國目前并未建立專門處理交通事故案件的法庭,因此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一般都由民事審判庭審理。盡管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并非什么疑難復雜案件,但我通過在廣東省內各地法院及部分外省法院辦理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相當一部分法官對交通事故的審理并不嫻熟,更談不上精通。面對日益增長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如果都把這些案件全部交由人民法院來審理,必將大幅增加法院的負擔,目前似乎并不現(xiàn)實。況且有些人身及財產損失較小的案件,當事人也都有盡快處理的愿望,因此保留公安機關依據(jù)當事人自愿的原則進行調解的做法,盡管會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但畢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由于我國目前并未明確規(guī)定一部專門規(guī)范調解的法律,有關公民之間爭議的調解的相關規(guī)定也散見于一些實體法及程序法中,并不系統(tǒng)、完整。目前公安機關進行調解的主要問題是賠償是否公正的問題,這主要體現(xiàn)在過失相抵的確定、賠償項目及標準等方面。至于在條件成熟時是否有必要繼續(xù)保留公安機關的調解職能,似乎更需要理論界與實務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討論。

七、預付醫(yī)療費、繳納事故責任保證金與暫扣車輛問題。

預付醫(yī)療費、繳納事故責任保證金與暫扣車輛,是各地公安機關處理交通事故時經(jīng)常使用的三種方式。但我認為這其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很有必要進行討論。首先談談繳納事故責任保證金的問題。在《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關于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并未規(guī)定肇事車輛的所有人應當繳納事故責任保證金,倒是各省地方法院及公安機關的規(guī)范性文件中明確了必須繳納這項保證金,明顯屬于越權行為。例如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廣東省公安廳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若干具體問題的通知》第1條就明確規(guī)定“交通事故造成人員傷亡或者財產損失,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暫時扣留交通事故車輛并責令交通事故當事人及其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繳納事故責任保證金。當事人拒絕繳納保證金,或者繳納的保證金不足額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可以繼續(xù)扣留交通事故車輛。事故責任保證金的數(shù)額應不超過交通事故當事人承擔全部責任時的損害賠償數(shù)額?!彼栽趶V東省各地幾乎都可以看見不論是交通事故造成人員死亡、受傷或者是只有財產損失,都會出現(xiàn)公安機關要求肇事車輛繳納事故責任保證金,否則就扣留車輛。我認為這個超越權限的規(guī)定盡管會對受害人提供一定的保障,以免訴訟前或訴訟時被告轉移財產,以保護受害人所受到的損失能夠得到充分的賠償,但這個規(guī)定卻是沒有法律依據(jù)的。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規(guī)定,作為地方各級公安機關與各省高級人民法院根本就沒有設定任何行政強制措施的權限。最高人民法院盡管具有制訂司法解釋的權力,但其并未作出這樣的規(guī)定,而且實施暫扣行為的機關是公安機關的行政行為,最高法院也不可能會越權作出這樣的規(guī)定。廣東省的這一規(guī)定也超越了暫扣車輛的適用范圍,因為《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13條規(guī)定:“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害需要搶救治療的,交通事故的當事人及其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應當預付醫(yī)療費,也可以由公安機關指定的一方預付,結案后按照交通事故責任承擔。交通事故責任者拒絕預付或者暫時無法預付的,公安機關可以暫時扣留交通事故車輛?!币簿褪钦f,暫扣車輛的適用條件是“交通事故責任者拒絕預付或者暫時無法預付”,而不是其他任何條件或原因。其次,該條具體規(guī)定了預付醫(yī)療費的前提條件是“造成人身傷害”,而非死亡或其他,因為有些交通事故造成行人當場死亡的,并不存在預付醫(yī)療費的前提條件,但還是被暫扣車輛。還有一些地方公安機關在處理交通事故時,責令機動車所有人繳納相當大數(shù)額的醫(yī)療費或事故責任保證金,在其無力繳納時當然就暫扣機動車,實屬不當。在交通安全法實施后,由于采用了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更是缺乏必須要求機動車所有人繳納事故責任保證金的理論與事實基礎,所以,應當繳納事故責任保證金的制度應當隨著交通安全法的實施而終止。否則,我認為可以對公安機關的這一越權行為提出行政訴訟(包括此前的因強制繳納事故責任保證金的行為都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控告公安機關越權使用強制措施)。對于受傷人員的醫(yī)療費用問題,由于交通安全法采用了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盡管目前仍然未能建立與實施),所以自然不能再以這個理由“暫扣車輛”。對于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可以合法暫扣車輛,交通安全法第72條已明確規(guī)定:“交通警察應當對交通事故現(xiàn)場進行勘驗、檢查,收集證據(jù);因收集證據(jù)的需要,可以扣留事故車輛,但是應當妥善保管,以備核查。”也就是說,只有在“因收集證據(jù)的需要”時,才可以扣留車輛,否則應為違法,機動車所有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尋求司法保護。而且,扣留的時間也應有所限制,以免公安機關以這個法定條件為借口長期扣留車輛。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93條的規(guī)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經(jīng)過勘驗、檢查現(xiàn)場的交通事故應當在勘查現(xiàn)場之日起10日內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對需要進行檢驗、鑒定的,應當在檢驗、鑒定結果確定之日起5日內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以及公安部于2004年4月30日發(fā)布的《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guī)定》第39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當事人生理、精神狀況、人體損傷、尸體、車輛及其行駛速度、痕跡、物品以及現(xiàn)場的道路狀況等需要進行檢驗、鑒定的,應當在勘查現(xiàn)場之日起五日內指派或者委托專業(yè)技術人員、具備資格的鑒定機構進行檢驗、鑒定。檢驗、鑒定應當在二十日內完成;需要延期的,經(jīng)設區(qū)的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批準可以延長十日。檢驗、鑒定周期超過時限的,須報經(jīng)省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批準?!钡?2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扣留的事故車輛除檢驗、鑒定外,不得使用。檢驗、鑒定完成后五日內通知當事人領取事故車輛和機動車行駛證?!比绻凑找陨系母黜椧?guī)定來計算,一般情況下扣留車輛的時限分別為10日、40日,也就是說最高不能超過40日。否則,我認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要求公安機關予以賠償相關損失。

從要求機動車所有人預付醫(yī)療費、事故責任保證金,直至暫扣車輛,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不僅發(fā)現(xiàn)屢見不鮮的行政越權現(xiàn)象,也發(fā)現(xiàn)了政府職能意識的轉變。在以前(甚至是現(xiàn)在以及無法判斷多長時間的將來),一些只能依靠司法部門來處理的事情我們總是想讓行政機關來包攬,盡管對受害人的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不可抹煞的作用,但也表現(xiàn)出了政府機構與司法機關職能不分甚至錯位的現(xiàn)象,在實踐中也損害了部分侵權人的合法權益。就以暫扣車輛為例,在交通事故造成行人死亡后,由于種種原因(既有公安機關也有法院的原因)導致案件遲遲不能判決,車輛暫扣有時長達一年多近兩年,等到結案后申請執(zhí)行,在拍賣車輛后賠償受害人時,由于需要繳納數(shù)額較大的車輛保管費用(如在廣州就為每天20元),以及車輛的毀損(甚至有人為的毀損)及自然貶值,基本上沒有多大數(shù)額,甚至有的車輛拍賣得到的款項還不夠支付車輛保管費用。出現(xiàn)的這一情況,不知道當初制訂這一規(guī)定的“立法者”作如何想?!還不如在暫扣車輛的時候就拍賣車輛,將其所得價款提存后以用作賠償,對責任承擔者及受害人都有利。而且,更不用說暫扣車輛后給機動車所有人所造成的停運損失,也影響了機動車所有人清償債務的能力。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隨著交通安全法的實施,也標志著因考慮到民事賠償而暫扣車輛時代的終結,也體現(xiàn)了公安機關職能的重新定位。從這個方面來說,此舉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對機動車輛責任采用無過失責任無疑是一種進步。由于交通事故產生的損害賠償(包括人身損害賠償與財產損害賠償?shù)龋┌讣诿袷虑謾喟讣姓加邢喈敶蟮谋壤詰斠鹆⒎C關與司法機關的足夠重視,但遺憾的是我國目前關于這方面的詳細規(guī)定確實太少,法學理論界也未能予以應有的關注,缺乏可操作性。作為一部主要規(guī)定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涉及到民事賠償問題似乎可以不做規(guī)定,而由民事法律及制訂相應的特別法來具有針對性的規(guī)定似乎更為妥當。例如交通安全法第76條中確定的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發(fā)生交通事故時應當承擔無過失責任以及免責事由,與民法通則第123條的規(guī)定是完全相同的,顯得重復。立法者的意圖大概是想以“法律”的形式來明確(甚至是鮮明)的否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中所確定的過錯責任吧!而且,由于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如何確定過失相抵的標準或基準,這并非法律所能解決的,也需要司法機關不斷的研究與探索,以正確、公平的處理此類案件,保護當事人各方的合法權益。此外,由于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都是過失侵權,特別在受害人受到人身損害時,應當賠償?shù)姆秶?、標準及?shù)額等相關制度有其特殊性,而目前不論是其他人身侵權損害賠償還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都全部適用最高人民法院的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的規(guī)定來處理,其中有些賠償標準并不太合理(我也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討論該解釋的賠償范圍與標準等問題)。由于我國的民法通則的條款過于簡單,最高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滯后,法學理論研究的不夠深入,相關制度未能建立、完善與配合,都會影響到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的處理,也難免會影響到交通事故各方的利益,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經(jīng)濟及相關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因此,我認為不論是從交通事故處理的立法還是司法實踐來看,我國有關交通事故處理的各種機制與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應當說還是任重而道遠。

定稿于2004年9月19日。

注釋:

[1][德]巴爾著、焦美華譯《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第1版,第483頁。

[2]李薇著《日本機動車事故損害賠償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第1版,第5頁。

[3]同[2]引書,第7頁。

[4]楊立新著《侵權法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21頁。

[5]同[2]引書,第256頁。于敏著《日本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版,第299頁。

[6]例如王利明先生認為,在過錯責任的情況下,受害人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可能會導致因果關系鏈條中斷,從而使行為人被免除責任。王利明著《侵權行為法研究》(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613頁。

[7]王衛(wèi)恥著《實用保險法》,文笙書局1981年版,第336頁。轉引自鄒海林著《責任保險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88頁。

[8]鄒海林著《責任保險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89頁。

[9]楊建順著《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可訴性研究》,載于《法制日報》,8月20日。

[10]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政法司道路交通安全法草案工作小組組織編寫《理解和應用》,法律出版社版,第179頁。

的責任,我國法學理論界尚無深入而詳細的研究,由于這一部分的內容較多,限于本文的篇幅,我準備另外行文探討,在此僅粗淺涉及?!兜缆方煌ㄊ鹿侍幚磙k法》第31條規(guī)定:“交通事故責任者對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承擔賠償責任的機動車駕駛員暫時無力賠償?shù)模神{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負責墊付。但是,機動車駕駛員在執(zhí)行職務中發(fā)生交通事故,負有交通事故責任的,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承擔賠償責任;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在賠償損失后,可以向駕駛員追償部分或者全部費用?!眹鴦赵旱倪@一行政規(guī)章盡管已經(jīng)越權,但卻是以前處理交通事故至高無上的規(guī)則,全國各地的公安機關及法院無不遵從,但其規(guī)定卻并不一定符合法學理論。例如被盜車輛發(fā)生交通事故時,最高人民法院在1999年6月25日所做出的批復中就明確規(guī)定:“使用盜竊的機動車輛肇事,造成被害人物質損失的,肇事人應當依法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盜機動車輛的所有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最高人民法院盡管明確了此種情形下責任的承擔者,但并未指明其法理依據(jù),有等深入研究。又如對于車輛買賣后未辦理過戶手續(xù)發(fā)生交通事故時的責任承擔問題,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于1999年11月28日做出的《關于車輛轉賣未過戶發(fā)生的事故經(jīng)濟賠償問題的批復》中指出,機動車的買賣“必須經(jīng)過汽車交易市場并由所有人或車輛所屬單位及時向當?shù)剀囕v管理機關辦理過戶登記手續(xù)。未履行以上二項手續(xù)的交易,應視為無效。發(fā)生事故后,由事故責任者和車輛所有人或所屬單位負責損害賠償。當事人對此若有異議,可告之向當?shù)厝嗣穹ㄔ禾崞鹈袷略V訟?!北M管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也無權來確定責任民事賠償責任的承擔者,但在法學理論研究中具有一定意義。又如在借用車輛、掛靠車輛(包括強制掛靠、自愿掛靠)、擅自使用他人車輛等情況下,在使用車輛的過程中發(fā)生交通事故的責任承擔主體,也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與討論。但需要注意的是,依據(jù)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3條規(guī)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fā)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guī)定承擔連帶責任。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shù)個行為間接結合發(fā)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應當根據(jù)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卑凑赵摻忉尩?條的規(guī)定,在責任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時,賠償權利人必須把這些共同侵權人都列為共同被告,如果未列為共同被告的,人民法院必須追加共同侵權人參與共同訴訟。這種訴訟是必要的共同訴訟,不可遺漏共同被告。而且,共同侵權人之間盡管存在著責任分擔比例的問題,但對受害人卻應共同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這一規(guī)定不僅更加符合侵權法理論,也從實際上加強了對受害人的保護。而此前依據(jù)《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處理事故時,人民法院一般都直接判決由各個共同侵權人各自對受害人承擔具有明確比例及數(shù)額的賠償責任,若其中一個賠償義務人無力賠償時,實際上使得賠償權利人根本無法得到足額的賠償,既不符合法理,也不利于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利。但交通安全法第76條的規(guī)定并不符合侵權法理論,該條第1款第(一)規(guī)定:“機動車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蔽艺J為這種分擔責任的方式在某種情形下是錯誤的(最低也是引人誤解的)。因為機動車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時,其損害不僅包括雙方機動車上的人、財物,也會使事故雙方之外的其他第三人的人身和財產遭受損害,那么按照侵權法的理論,其二者都必須共同對該第三人的損害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在對第三人賠償后才能按照其過錯程度來確定分擔責任。也許交通安全法的規(guī)定也有此意思,但交通安全法的這一語句表述給人的理解就是先予以確定分擔或者是直接分擔責任,實為不妥,倒不如人身損害解釋第3條的規(guī)定那么明確。對于交通安全法這一規(guī)定的適用,應當引起司法機關的高度注意。盡管交通安全法并未規(guī)定賠償義務人的確定問題,但事實上并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認為無法確定賠償義務人。我認為,關于如何確定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的賠償義務人,的確需要法學理論界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與探討。這不僅是審判實踐的需要,更是法學理論研究的責任。

三、受害人過錯與過失相抵問題。

過失相抵作為確定賠償數(shù)額的方法不僅適用于過錯責任,同樣也可以適用于無過失責任,我國的民法通則第131條也作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fā)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但過失相抵也一直是我國司法實踐中存在問題最多的方面之一,截止到目前,仍然有很多人認為過失相抵的后果就是使侵權人減輕或免除責任,實際上混淆了受害人過錯與過失相抵的概念和關系。在侵權法的過錯責任中,受害人自己具有過錯(有人稱為混合過錯)時可能會影響到侵權人是否承擔責任的問題,同時也可以影響到承擔責任的多少問題;但在無過失責任中,過失相抵作為當事人具有過錯的法律后果,只能使侵權人減輕賠償損失的數(shù)額,也就是說解決的是賠償多少的問題。但由于我國的一些法律用語中并未嚴格區(qū)分,所以極容易引人誤解,如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1款第2項規(guī)定:“有證據(jù)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guī),機動車駕駛人已經(jīng)采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此句中的“責任”一詞,立法者的意圖很明顯是減輕機動車駕駛人一方的賠償數(shù)額或賠償責任而已,絕不是涉及到歸責方面。例如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18條的規(guī)定,交通事故責任分為全部責任、主要責任、同等責任、次要責任四種責任劃分方法,而且由于該辦法所采用的是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所以把責任的劃分與認定也作為確定賠償比例或數(shù)額的依據(jù),我認為這是不正確的。我們知道,歸責原則所決定的是應否承擔責任的問題,而過失相抵所解決是減輕賠償及其多少的問題,其適用范圍與作用是不同的。在采用無過失責任及嚴格責任的歸責方式時,受害人的過錯并不一定是侵權人免除責任的依據(jù)[6],而只能是在確定賠償具體損失數(shù)額時是否可以減輕侵權人賠償損失。不論是交通警察機關還是人民法院在處理交通事故案件時,很多情況下都以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的是否有“違章行為”作為是否承擔責任的主要(甚至是根本)依據(jù),并由此來確定具體的賠償范圍及數(shù)額,這完全混淆了侵權行為法的歸責原則與確定賠償數(shù)額的方法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同時,《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以“違章行為”作為承擔責任的'依據(jù)也是錯誤的,如該辦法第17條即規(guī)定:“公安機關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應當根據(jù)當事人的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認定當事人的交通事故責任。當事人有違章行為,其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有因果關系的,應當負交通事故責任。當事人沒有違章行為或者雖有違章行為,但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無因果關系的,不負交通事故責任?!痹谶m用無過失責任時,除了法定免責事由外,不論其行為是否違章,都應承擔責任,況且在實踐中也有當事人各方都無違章行為但仍然會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情形呢?!而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1款第(一)項規(guī)定機動車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時以“過錯”為承擔責任的依據(jù),不失為一種進步。至于其第2項規(guī)定在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的交通事故,以無過失責任作為歸責原則,根本不以機動車駕駛人是否具有過錯從而判斷其是否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只是從反面規(guī)定可以減輕賠償范圍與數(shù)額的方法,完全摒棄了“違章行為”作為是否承擔責任的依據(jù),無疑更加符合法學理論與客觀事實。

由于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1款第二項規(guī)定“有證據(jù)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guī),機動車駕駛人已經(jīng)采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這里的“責任”并非歸責原則中的責任,而指的是可以適用“過失相抵”,從而減輕機動車駕駛人的賠償數(shù)額或賠償比例。所以我認為以防止引起誤解,似乎應當修改這一表述方式。也許是受此影響,國務院及公安部的相關規(guī)定也都出現(xiàn)了類似的情況。在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91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jù)交通事故當事人的行為對發(fā)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钡?2條規(guī)定:“發(fā)生交通事故后當事人逃逸的,逃逸的當事人承擔全部責任。但是,有證據(jù)證明對方當事人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責任。當事人故意破壞、偽造現(xiàn)場、毀滅證據(jù)的,承擔全部責任。”公安部于2004年4月30日頒布的《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guī)定》第45條也明確了責任確定的具體方法。例如該條第(三)項規(guī)定:“各方均無導致交通事故的過錯,屬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無責任”。這里的“無責任”是什么意思?似乎是“無須承擔責任”,指的責任承擔方面。但從無過失責任來講,發(fā)生交通意外事故時機動車駕駛人即使沒有過錯也應承擔賠償責任,此乃侵權法的一般常識及交通安全法的明確規(guī)定,豈能讓這公安部的這一規(guī)章來予以否定?!類似的問題也出現(xiàn)在該條第(一)、第(二)項的規(guī)定中。以上所舉條例及規(guī)章因未明確說明這里的“責任”指的是確定責任時的歸責原則還是確定賠償范圍時適用過失相抵的依據(jù),容易引人誤解。更為擔憂的是,如果機動車保險條款中是以交通事故認定書中確定的責任來確定是否理賠以及計算免賠率,那么機動車駕駛人在按照交通安全法第76條承擔賠償責任后,豈不是無法向保險公司要求理賠?!所以,我建議公安部應當對此條規(guī)定進行修改,使其更加明確與正確。

過失相抵作為確定損害賠償數(shù)額的方法,對于決定侵權人是否可以減輕賠償損失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此前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就是缺少這種過失相抵的詳細而具體的標準,法官的隨意性很大。在以往處理交通事故案件時,如果是被公安交通機關認定為同等責任時,法庭就會讓機動車一方賠償其50的損失,很簡單。而如果是認定機動車一方承擔主要責任時,則一般都為賠償70、80甚至90的損失,承擔次要責任時一般都為賠償40或30的損失,很少有其他比例,且一般都會讓機動車一方賠償較多損失。至于法庭為何讓機動車一方賠償所確定的比例或數(shù)額的損失,則語焉不詳,判決結果很難得到當事人的認同,也難免會出現(xiàn)司法不公平的現(xiàn)象。我認為最高人民法院似乎可以借鑒日本的作法,對道路交通事故中過失相抵的問題作出具體的司法解釋,比如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過失相抵的比例基準或標準,不僅使得基本相同案件得到基本相同的裁判結果,體現(xiàn)司法公正,也能提高審判效率,而且也能使得機動車一方知道為什么應當賠償相應的損失以及讓受害人知道為什么要減輕機動車一方賠償損失,增強對裁判結果的認同及對交通規(guī)章的遵守。

此外,按照最高法院的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2條第2款的規(guī)定:“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guī)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明確規(guī)定了只有在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才“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何謂“重大過失”?此司法解釋未予以指明。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1款第2項所規(guī)定的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違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規(guī)”的行為時是否屬于“重大過失”?不無疑問。而且是否“可以”減輕機動車一方賠償損失的權力在于法官,也就給予了法官更大的自由裁量權。我認為,在確定是否應當減輕機動車一方賠償損失時,應當適用交通安全法的這一明確規(guī)定,不適用最高法院的這一司法解釋規(guī)定。

四、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的建立與適用。

汽車責任保險起源于德國、瑞典、挪威,[7]按照鄒海林先生的介紹,汽車責任強制保險分為相對強制保險和絕對強制保險兩種類型[8]。交通安全法第17條明確規(guī)定:“國家實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卑凑战煌ò踩ǖ?6條規(guī)定:“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北M管沒有明確規(guī)定受害人對保險公司享有直接請求權,但從這條規(guī)定的內容來看應為直接請求權,這也是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一個顯著特點。對于何為“第三者”,交通安全法并未明確規(guī)定,不論汽車駕駛人是受雇于機動車所有人還是借用人等等,由于一般都把他看作被保險人或其一方,因此通常都不視其為第三者,當然也就無法得到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保護。至于交通事故車輛上的乘座人員是否為第三者,不無爭議。例如在目前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中,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現(xiàn)行的《機動車保險條款》第四條第(三)項就明確規(guī)定“本車上的一切人員和財產”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毀,不論在法律上是否應由被保險人承擔賠償責任,保險公司也不負責賠償。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機動車輛綜合險條款》、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機動車輛保險條款(2004版)》條款中也有基本相同的規(guī)定。由此看來,他們都把第三者定義為被保險車輛上面的財產及人員以外的財產及人員。但從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立法意圖上看,我認為把他們也都作為第三者更為妥當。而且我認為就算是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機動車上的乘座人員為機動車所有人的家屬,也應予以相應的保險賠償。應當特別注意的是,在交通事故中傷亡人員較多的機動車駕駛人卻并未能得到保護,在現(xiàn)行商業(yè)或強制保險中由于保險公司都拒絕給予車上人員責任險較高的賠償限額,因此機動車駕駛人如果發(fā)生交通事故而受傷或死亡時,往往無法得到充分的救治,看來對于機動車駕駛人的權利保護也應當引起各部門的重視。

作為強制性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隨著交通安全法的出臺也受到了一些媒體的關注與批評,批評的焦點主要表現(xiàn)在不論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是否具有過錯,如果其受到人身傷亡與財產損失時,都必須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社會公眾與輿論普遍擔心的是可能會誘發(fā)居心不良者的道德危機,甚至也會有鼓勵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交通規(guī)章的可能。盡管我認為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目前似不足慮,因為畢竟更多的人是珍惜自己的健康與生命,不會因為想得到這一保險的保障(并非給予貨幣實物等形式的賠償給付)而置生命于不顧。我認為,目前存在的一個很主要的問題是,應當盡快建立起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具體規(guī)定,特別是在人身損害賠償解釋施行后,不僅增加了賠償?shù)姆秶约懊黠@提高了賠償?shù)臉藴始皵?shù)額,而且有些賠償項目不論是以前、現(xiàn)在還是將來一定時期內都無法予以保險賠償,這無疑使得機動車駕駛人需要額外承擔較大數(shù)額的賠償負擔。我認為,由于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主要是為了填補受害人的損失,同時也應照顧到社會、保險機構、機動車駕駛人及其所有人、受害人各方面的權利,因此必須合理確定賠償范圍與賠償標準,并且最好能建立起最高賠償限額制度,以免產生消極作用。所以我認為國務院在依據(j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條的規(guī)定,在制訂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時予以明確規(guī)定,或者由最高人民法院另外制訂出一個新的司法解釋,來對道路交通事故的賠償問題作出特別規(guī)定,以更加符合交通事故案件處理的特殊要求。

勞務損害賠償合同篇十

建筑容積率是指小區(qū)規(guī)劃建設用地范圍內全部建筑面積與規(guī)劃建設用地面積之比。附屬建筑物也計算在內,但應注明不計算面積的附屬建筑物除外。房地產商不是根據(jù)小區(qū)的土地面積而是根據(jù)建筑容積率繳納土地出讓金,人防工程屬國家所有,不計算建筑容積率。房地產商為了少交土地出讓金,往往也不把地下車庫算入建筑容積率。建筑密度不同于建筑容積率,它是指小區(qū)所有建筑基底面積之和與規(guī)劃建設用地之比。規(guī)劃建設用地面積是指小區(qū)用地紅線范圍內的全部土地面積,包括建設區(qū)內的道路面積、綠地面積、建筑物(構筑物)所占面積、運動場地等等。

2.綠化率。

房地產商通常在廣告中使用綠化率一詞,根據(jù)園林專家介紹,這也是一個不準確、不規(guī)范的用詞。在國家關于園林綠化的用語中,準確的應為“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兩種叫法。綠地率是指小區(qū)用地范圍內各類綠地的總和與小區(qū)用地的比率。距建筑外墻1.5米和道路邊線1米以內的土地和地表覆土達不到3米深度的土地,不管它們上面是否有綠化,都不計入綠地面積。綠化覆蓋率是指綠化垂直投影面積之和與小區(qū)用地的比率。樹的影子、露天停車場可以中間種草的方磚都可算入綠化覆蓋率,所以綠化覆蓋率有時能做到60%以上。購房人要注意房地產商在銷售樓盤時宣傳的綠化率實際不少是綠化覆蓋率。

勞務損害賠償合同篇十一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性別: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

年齡: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證號碼: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性別: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

年齡: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證號碼:_____________

甲方在年月日委托乙方拉貨,雙方約定由乙方負責裝卸貨并自備車輛。由于乙方的過錯,在拉貨的過程中發(fā)生事故并致使乙方本人受傷。乙方受傷后,甲方立即將乙方送往醫(yī)院救治,并墊付了治療費用?,F(xiàn)甲、乙雙方本著公平公正、互諒互讓、平等自愿、協(xié)商一致的原則,達成如下協(xié)議:

五、本協(xié)議一式兩份,甲、乙雙方各執(zhí)一份,協(xié)議自甲、乙雙方共同簽字后生效。

甲方簽字:_____________乙方簽字:_____________

勞務損害賠償合同篇十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規(guī)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jù)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痹摋l文雖用語簡略,但內涵豐實,外延廣泛。如何準確地把握該條含義、歸責原則、法律關系等,是正確適用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的基礎。對此,本文試作點膚淺的探討,以求教于同仁。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的規(guī)定中采用了“勞務”、“個人勞務關系“等術語,而未沿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九條、第十一條中的“雇主”、“雇員“、“雇傭活動”等術語。以“提供勞務一方與接受勞務一方”取代“雇主與雇員”,這實際上含義相同,無本質差別。因此,個人勞務關系應是指在接受勞務一方與提供勞務方之間的特定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提供勞務一方在受雇期間實施了接受勞務者授權或指示范圍內的生產經(jīng)營活動或其他勞務活動,直接為接受一方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效益以及其它物化利益,接受勞務一方承受這種利益,提供勞務一方據(jù)此得到報酬的行為。理解個人勞務關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1、從勞務雙方的主體資格上看,為個人勞務關系,接受勞務方一般不具有受勞動法調整的用人單位主體資格,如個人之間、家庭與個人之間、農村承包經(jīng)營戶與個人、個體工匠與學徒等之間所形成的個人勞務關系;2、從勞務關系的內容上看,表現(xiàn)為提供勞務一方在受雇期間實施了接受勞務者授權或指示范圍內的生產經(jīng)營活動或其他勞務活動,直接為接受一方創(chuàng)造經(jīng)濟效益以及其它物化利益,接受勞務一方承受這種利益,提供勞務一方據(jù)此得到報酬的行為;3、屬于履行勞務職責范圍內的行為,如超出了授權范圍,但表現(xiàn)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lián)系的,也應認定為履行勞務的行為。

二、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接受勞務一方承擔無過錯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的規(guī)定規(guī)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睆脑摋l規(guī)定看,提供勞務一方致他人損害適用無過錯原則,與《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九條規(guī)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相比沒有變化,仍然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規(guī)定的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并未考慮到提供勞務一方的主觀過錯,也未規(guī)定提供勞務一方對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接受勞務一方享有追償權。但《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九條均予以考慮并加以了規(guī)定,在審判實踐中如涉及追償權問題,現(xiàn)應依據(jù)《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九條的規(guī)定處理。綜合起來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規(guī)定的相應責任,應包括下列情形:(一)提供勞務一方造成勞務關系以外第三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方承擔全部責任;(二)提供勞務一方造成勞務關系以內的其它勞務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方承擔全部責任;(三)對勞務關系以外的第三人或勞務關系以內的其它勞務人受到的損害的`發(fā)生或擴大,提供方有重大過失的,接受勞務方承擔責任后,有追償權。

三、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傷害的,適用過錯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后半段規(guī)定: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jù)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該規(guī)定明確了提供勞務者自身受到損害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與《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一條規(guī)定的歸責原則發(fā)生了變化,而《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一條規(guī)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責任”,雇主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對《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所規(guī)定的過錯責任理解,不能簡單理解為一般過錯責任的原則性規(guī)定,而是對勞務用工過錯相抵原則的規(guī)定。一般過錯責任原則在《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規(guī)定為:“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倍^錯相抵原則在《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為:“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fā)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薄肚謾嘭熑畏ā返谖迨臈l對醫(yī)療機構一般過錯責任的規(guī)定為:“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yī)療機構及其醫(y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y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對一般過錯責任原則的規(guī)定為:“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薄睹穹ㄍ▌t》第一百三十一條對過失相抵原則的規(guī)定為“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fā)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睆纳鲜隽信e的法條可以看出一般過錯責任原則與過失相抵責任原則的規(guī)范形式是不同的,一般過錯責任原則在法條的表述上一般只需列明侵權人有過錯的,就應承擔民事責任。而過錯相抵原則則列明受害人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立法形式上強調雙方過錯的考慮。《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后半段規(guī)定:“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jù)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辈环弦话氵^錯責任原則的立法形式,更接近過錯相抵原則的立法形式,若是一般過錯責任可表述為“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受到損害的,接受勞務的一方有過錯的,應承擔民事責任”即可。所以,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后半段的規(guī)定,是更接近過失相抵原則的規(guī)定。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后半段之所以確立了與《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一條不同的歸責原則,筆者理解認為:第一,過失相抵原則,為各國侵權法所普遍承認。我國過失相抵原則的基本依據(jù)是《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該條規(guī)定:“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fā)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二條在《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基礎上,對過失相抵原則的適用范圍、標準等等問題進行了解釋,初步完成了過失相抵原則的構建,該條規(guī)定:“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fā)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guī)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彼?,在《民法通則》和《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基礎上,《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fā)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薄肚謾嘭熑畏ā返诙邨l規(guī)定:“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边^失相抵原則不例外地在侵權責任法中作出了規(guī)定;第二,提供勞務一方和接受勞務一方均為自然人,自然人雇主與法人類雇主相關,客觀上投入教育雇員的成本、技術管理水平、安全設施與措施等要低,承擔的責任應相對要輕。第三,采用過錯責任原則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時,有認真完成雇主所指示的工作的義務,同時應負有照顧自已的義務,否則一旦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不問提供勞務一方是否有過錯,接受勞務一方都得承擔責任,顯失公平。

綜上,筆者認為,《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jù)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的規(guī)定,應包括以下情形:(一)接受勞務一方因過錯造成提供勞務一方損害的,由提供勞務方負全部責任;(二)提供勞務方因自己的過錯造成自己損害的,由自己承擔全部責任;(三)對提供勞務一方受到的損害,接受勞務方和提供勞務的雙方均有過錯的,適用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的規(guī)定:雙方根據(jù)各自的過錯確定賠償責任,即如果提供勞務一方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自己受到損害,則可以免除或減輕接受勞務一方的賠償責任,如果提供勞務一方只是存在一般過失,則不減輕接受勞務一方的賠償責任。(四)為防止利益失衡,提供勞務一方的過失與接受勞務一方的過失不能全部相抵,除有確鑿證據(jù)證明提供勞務一方屬于故意自傷自殺行為外,接受勞務一方不得免責。

四、《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的不足之處。

1、個人勞務關系中,發(fā)生提供勞務者遭受第三人侵害時,責任如何承擔,《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并未作出規(guī)定,如何適用法律會發(fā)生爭議,應是一種缺陷。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司法解釋》第十一條規(guī)定了第三人侵權致雇員損害的,雇員享有選擇權,其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雇主承擔賠償責任。但《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對此并未作出規(guī)定,有人主張適用《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八條的規(guī)定,而《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八條規(guī)定的第三人有特別的含義,該條規(guī)定的是關于第三人造成損害的情況下,免除名義侵權人賠償責任的規(guī)定,即該第三人指以名義侵權人為媒介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筆者認為,不能適用《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八條的規(guī)定,還應該適用《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一條規(guī)定,即“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雇主承擔賠償責任。()雇主承擔賠償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2、個人勞務關系中,還存在一種幫工關系,侵權責任法對此也沒有作出規(guī)定。在司法實踐中,如遇幫個人責任案件如何處理,在《侵權責任法》中找不到依據(jù),也只能適用《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三條、十四條的規(guī)定。

3、《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中“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的規(guī)定采用無過錯責任并無不合理,但如系提供勞務者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未規(guī)定接受勞務者享有追償權,存在不足。

4、關于承攬人、定作人的責任,在審判實踐中也經(jīng)常會遇到,《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同樣未作規(guī)定,如遇到承攬人、定作人責任案件,現(xiàn)只能適用《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

勞務損害賠償合同篇十三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晚上________點,甲方因________________,致使乙方________受傷,后乙方在________醫(yī)院治療?,F(xiàn)甲、乙雙方根據(jù)各自的過錯程度,經(jīng)充分協(xié)商,自愿達成如下協(xié)議:

一、甲方同意一次性支付醫(yī)療費及各種人身損害賠償費用(或具體寫明賠償項目)人民幣________元(大寫:________元整)給乙方。

二、乙方今后出現(xiàn)其他問題甲方在承擔相應的責任。

三、年后,乙方_______________不再因此事追究甲方的任何責任。

四、本協(xié)議書一式兩份,甲、乙雙方各執(zhí)一份,自簽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

見證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勞務損害賠償合同篇十四

合同解除損害賠償是指因合同解除對一方當事人因此而產生的損害應承擔的賠償。我國《合同法》規(guī)定的合同解除的條件,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協(xié)議解除的條件,二是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三是違約行為,這里的違約行為一般指根本違約,包括遲延履行、拒絕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其他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的違約行為。

合同違約解除后損害賠償范圍應當包括可得利益或期待利益,總的來說,損害賠償范圍應該包括如下幾種:第一,合同解除后,因恢復原狀而發(fā)生的損害賠償。第二,管理、維修標的物產生的費用,或準備履行而支付的費用。也就是信賴利益的賠償。第三,非違約方因返還本身支出的費用,即返還利益。第四,因期待合同可以得到履行的可得利益。當然,在確定合同違約解除后損害賠償范圍時,同樣要適用損害賠償?shù)目深A見標準和過失規(guī)則、損益相抵規(guī)則等基本限定規(guī)則。

我國《合同法》雖然規(guī)定合同解除后,當時有權要求賠償損失,但是對這里的損害賠償?shù)姆秶鷧s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源于《合同法》的表述,可得利益是合同履行后債權人可以實現(xiàn)或者取得的收益。一般來講,可得利益即英美法上的履行利益或期待利益,大陸法系的所失利益或間接損失。可得利益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未來性??傻美娌皇乾F(xiàn)實的利益,而是一種未來的利益,可得利益必須是經(jīng)過合同違約方履行后才能獲得的利益。第二,期待性。可得利益是當事人訂立合同時可以預見的利益,可得利益的損失也是合同當事人能夠預見的損失。第三,可得利益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盡管可得利益并非訂立合同時就可實際享有的利益,但這種利益并不是臆想的,如果合同違約方不違約,是非違約方可以得到的利益。

1、完全賠償原則。

所謂完全賠償原則,是指因違約方的違約行為使受害人所遭受的全部損失,都應由違約方負賠償責任。換言之,違約方不僅應賠償對方因其違約而引起的現(xiàn)實財產的減少,而且應賠償對方因合同履行而得到的履行利益。完全賠償是對受害人的利益實行全面的、充分的、保護的有效措施。從公平和等價交換原則來看,由于違約當事人的違約而使受害人遭受損害,違約當事人也應以自己的財產賠償全部損害。當然,《合同法》中所稱的完全賠償是指對受害人遭受的全部財產損失予以賠償,同時這種賠償應限制在法律規(guī)定的合理范圍內。

2、合理預見原則。

完全賠償原則是對非違約方的有力保護,但從民法之基本原則出發(fā),應將這種損害賠償?shù)姆秶拗圃诤侠淼姆秶畠?。我國《合同法》?13條規(guī)定:賠償損失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從該條規(guī)定來看,《合同法》采取了合理預見原則。所謂合理預見原則,又稱之謂可預見性規(guī)定,主要包括如下內容:(1)預見的主體為違約方;(2)預見的時間為合同訂立之時;(3)預見的內容為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財產損失的范圍;(4)判斷違約方能否預見的標準采用主觀和客觀相結合的標準,即通常與同類型的社會一般人的預見能力為標準。

3、減輕損害原則。

減輕損害原則,也稱之為采取適當措施避免損失擴大原則,是指在一方違約并造成損害以后,受害人必須采取合理措施以防止損害的擴大,否則,受害人應對擴大部分的損害負責,違約方此時也有權請求從損害賠償金額中扣除本可以避免的損害部分。我國現(xiàn)行的有關法律也將減輕損害作為受害人的一項義務看待,并以此限制違約方的賠償責任。我國《合同法》第119條明確規(guī)定,即“當事人一方違約后,對方應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采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p>

4、損益相抵原則。

損益相抵,又稱之為損益同銷。它是指受害人基于損害發(fā)生的同一原因而獲得利益時,應將所受利益從所受損害中扣除,以確定損害賠償范圍。即違約方僅就其差額部分進行賠償。堅持這一原則,更能體現(xiàn)民事責任的補償性,有利于平衡當事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損益相抵是確定賠償責任范圍的重要規(guī)則。根據(jù)這一規(guī)則,在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害和所獲得的利益是基于對方違約行為而發(fā)生,即違約既使受害人遭受了損害,又使受害人獲得了利益時,法院應責令違約方賠償受害人全部損害與受害人所得利益的差額。因此,損益相抵是確定受害人因對方違約而遭受的凈損失的規(guī)則,是計算受害人所受真實損失的規(guī)則,而不是減輕違約方本應承擔的責任的規(guī)則。

勞務損害賠償合同篇十五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勞動力的流動也比較平凡,因此而發(fā)生勞務糾紛也逐漸增多,但是由于勞動合同與雇傭合同存在許多共同點,因而也難以區(qū)分。勞動合同與雇傭合同畢竟還是存在的差別,對于法律的適用也有所不同。在審判實踐中,概以雇傭關系對待,不利于保障雙方的合法權益。正確區(qū)分勞動關系與雇傭關系對公正審理兩類案件具有重要的審判指導意義。

一、兩者的概念。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十六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xié)議。

雇傭合同是指受雇者向雇主提供勞動力從事某種工作,由對方提供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的協(xié)議。

二、兩者的區(qū)別。

1.主體范圍不同。雇傭關系主體范圍相當廣泛,凡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其他組織之間均可形成雇傭關系。勞動關系主體具有單一性,即一方只能是勞動者個人,另一方只能是用工單位。

2.形式不同。根據(jù)《勞動法》第十九條和《勞動合同法》第七條、第十條的規(guī)定,建立勞動關系必須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勞動合同須以國家法定的工資、勞動時間、勞動保護、社會保障等條款為內容,但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未簽訂書面合同而形成事實勞動關系的,仍應認定勞動關系的存在。法律對雇傭關系的形式?jīng)]有要求,建立雇傭關系,可以簽訂書面合同,也可以是口頭約定。

3.雙方當事人是否具有從屬性是判斷雇傭關系與勞動關系的標志之一。勞動關系中,勞動者的整個勞動提供是在與用人單位的從屬關系中進行。勞動從屬性體現(xiàn)在人格從屬性(行政隸屬性)和經(jīng)濟從屬性兩方面。人格從屬性包括勞動者應服從用人單位的指示和工作規(guī)則,接受用人單位的監(jiān)督、管理和紀律制裁。經(jīng)濟從屬性則體現(xiàn)在生產組織及生產工具屬于用人單位所有、原材料由用人單位提供、責任與風險由用人單位承擔等方面。而在雇傭關系中,盡管受雇人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接受雇用人的.監(jiān)督和支配,但人身的依附程度沒有前者強,受雇人在實際工作中有時也具有相對獨立的一面。

4.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是否體現(xiàn)了國家的強制干預性。勞動關系中,除了體現(xiàn)雙方當事人的意志外,國家對勞動合同的簽訂與解除、勞動者的工資、勞動保障、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等方面作了強制性規(guī)定,體現(xiàn)了國家意志。可以說勞動關系兼具國家意志與當事人意志的雙重屬性。而雇傭關系中,只要雇用人與受雇人雙方意見達成一致,雇傭合同即告成立,相互間的權利義務比如勞動報酬等內容是通過雙方的自由協(xié)商來確立的,貫徹的是私法中的“契約自由”精神。

5.是否應當建立規(guī)章制度不同?!秳趧雍贤ā返谒臈l規(guī)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guī)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wèi)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guī)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jīng)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xié)商確定。在規(guī)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shù)?,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xié)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guī)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备鶕?jù)這一規(guī)定,在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必須建立健全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而雇傭關系中,雇主無需建立任何的規(guī)章制度。

6.是否具有經(jīng)營性不同。雇傭關系的建立一般沒有經(jīng)營性,如生活雇傭、消費雇傭。而勞動關系的建立則具有很強的經(jīng)營性,即通過勞動力和資本的結合而創(chuàng)造更多的利潤。

7.工作是否受雇為雇主商業(yè)活動的一部分,且這部分工作是該商業(yè)活動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若是,則成立勞動關系,反之,則成立雇傭關系。

8.福利待遇不同。根據(jù)《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的規(guī)定,勞動者作為用人單位一員,應該享受用人單位的各種福利待遇,包括養(yǎng)老、失業(yè)、工傷、生育、醫(yī)療保險、最低工資保障、勞動安全與衛(wèi)生保障、帶薪年休假等。而對于雇傭關系來說,受雇人不享受雇用人的各種福利待遇,()雇用人不給受雇人提供包括養(yǎng)老金、醫(yī)療保險等在內的各種福利待遇。

9.關系適用的法律性質不同。勞動關系主要由勞動法調整,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及其實施條例。勞動法屬于社會法范疇,所維護的“勞動利益”是一種社會利益。因此,在勞動法上,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享有較多權利,承擔較少義務,而用人單位承擔較多義務,享有較少權利。用人單位必須在保障最低標準之上與勞動者協(xié)商具體的權利義務關系。而雇傭關系主要受民法調整,包括《民法通則》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身損害賠償?shù)乃痉ń忉尅?。其對雇傭關系的規(guī)定比較寬泛籠統(tǒng),主要遵從當事人意思自治,對雇傭關系主體幾乎沒有最低保障的限制。

10.勞動爭議處理程序不同。勞動關系主體間發(fā)生勞動爭議后,當事人不愿協(xié)商、協(xié)商不成或者達成和解協(xié)議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不愿調解、調解不成或者達成調解協(xié)議后不履行的,應當先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外,可以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勞動仲裁是提起訴訟的前置程序。而雇傭關系主體之間產生勞動糾紛,則適用民事爭議處理程序,當事人可以采用仲裁或者訴訟的解決方式。當事人可根據(jù)仲裁協(xié)議或仲裁條款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仲裁并非訴訟的前置程序。

在司法實踐中,每個具體案件都有其特殊性,便于準確區(qū)分勞動合同與雇傭合同,應從案件各自的特點及其所產生的各種法律關系綜合分析,逐一理順,實現(xiàn)法律的公平正義。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00674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