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高考文綜試題答案與解析(word版)

2017/06/09 11:13:01文/網編3

2017年天津高考文綜試題答案與解析(word版)

2017年天津高考文綜試題難度:(五顆為很難)

2017年高考全國各省市試卷及答案解析


2017年天津高考文綜試題答案與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天津卷)

文科綜合地理部分

文科綜合共30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地理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1至5頁,第Ⅱ卷6至8頁,共100分。

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在規(guī)定位置粘貼考試用條形碼。答卷時,考生務必將答案涂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無效??荚嚱Y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項:

1.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

2.本卷共11題,每題4分,共44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天津既有優(yōu)美的盤山自然景觀,又有海河沿岸的歷史遺跡。讀圖回答1-2題。

1.盤山從山頂至山腳分上、中、下三盤,夏季常出現(xiàn)“三盤暮雨”。學科¥網圖1中受“三盤暮雨”影響最明顯的自然景觀是

A.aB.bC.cD.d

2.目前,天津部分稱“沽”的村落(圖2所示)已難尋覓,主要原因是

A.城市的擴展B.河流的改道C.人口的遷移D.文化的融合

【答案】1.C2.A

【解析】

1.據(jù)圖片可知:盤山的上盤以松取勝,中盤以石取勝,下盤以水取勝。在黃昏暮靄、煙霧朦朧之時皆被云氣籠罩,身處山中可見“似晴非晴、不雨是雨”之象。此時“山中云氣郁勃彌漫,浩浩如雪海峰巒,水汽較多,容易形成降水,雨水下泄,在下盤地區(qū)匯聚成河,形成下盤飛瀑景觀,故本題選C。

2.天津凡帶“沽”字的村鎮(zhèn)地名,幾乎都坐落在海河水系地區(qū),近些年來,隨著人口不斷涌入城市,城市化不斷穩(wěn)步推進,城市用地規(guī)模不斷擴大,很多原來的村落集中連片,范圍不斷擴大,距離原來河流也越來越遠,因此再稱之為“沽”已經名不符實,導致天津部分稱“沽”的村落難以尋覓,故本題選A。

讀圖3,回答第3題。

3.圖3地貌景觀顯示的巖石類型和主要的地質構造最可能是

A.巖漿巖、褶皺B.沉積巖、褶皺

C.巖漿巖、斷層D.沉積巖、斷層

【答案】3.B

讀圖文材料,回答4-5題。

隨著全球化發(fā)展,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圖4顯示了我國省級行政區(qū)1987-2010年紡織服裝業(yè)總產值占全國該產業(yè)份額及2010年職工年平均工資。

4.據(jù)圖4判斷,下列省級行政區(qū)紡織服裝業(yè)發(fā)展變化特征與原因的正確組合是

A.京津滬產業(yè)份額下降--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調整

B.福建產業(yè)份額增長快--原有工業(yè)基礎雄厚

C.蘇浙產業(yè)份額逐年遞增--本地市場需求旺

D.新疆產業(yè)份額歷年較低--紡織業(yè)原料短缺

5.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qū)的紡織服裝業(yè)向河南、江西等地區(qū)轉移,其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

A.交通運輸B.勞動力成本C.技術水平D.距市場遠近

【答案】4.A5.B

我國A市某中學(圖5所示)的旗桿影子在北京時間14:08為一天中最短。冬至前后,師生們能在學校升國旗時(北京時間10:00)看到日出。結合圖文材料,回答6-7題。

6.A市位于天津市(39°N,117°E)的

A.東北B.東南C.西北D.西南

【答案】6.C

【解析】物體的影子在一天中最短時,應該是當?shù)?2:00的時候,而此時北京時間為14:08,則根據(jù)地方時原理和計算方法可得:當?shù)氐慕浂葹椋?20°-(14:08-12:00)×15°/h=88°E,天津市經度為117°E,則該地位于天津市以西,排除AB;冬至日時,北半球緯度越高晝越短,日出時間越遲,根據(jù)日出時間=12:00-晝長的一半,可得該地晝長為4小時,,而天津一年中晝長最短也應該長于4小時,因此該地位于天津以北,所以該市位于天津的西北,故本題選C。

學生發(fā)現(xiàn),日落時旗桿影子的指向隨日期而移動。

7.下列時段中,日落時桿影的指向由排球場逐漸移向籃球場的是

A.驚蟄到立夏B.立夏到小暑C.白露到立冬D.立冬到小寒

【答案】A

【解析】日落時桿影的指向由排球場逐漸移向籃球場,說明日落太陽方位由西南方向西北方移動。據(jù)二十四節(jié)氣可知:驚蟄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北半球物體的影子朝北,春分時,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日落時旗桿的影子朝向正東,立夏時直射點位于北半球,北半球物體的影子朝朝南,因此這段日落時桿影的指向由排球場逐漸移向籃球場,故本題選A。

讀圖文材料,回答8-9題。

8.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圖7所示浮塵天氣形成過程的是

A.乙地氣流下沉且低空風速小B.高層氣流帶來的沙塵飄落乙地

C.上升氣流將乙地的沙塵揚起D.甲地沙源地的沙塵被大風揚起

9.下列四幅天氣圖中的乙地,最可能出現(xiàn)圖7所示浮塵天氣的是

【答案】8.C9.D

【解析】

8.讀圖可知,乙地高空氣流是下沉,不是上升氣流,甲地楊沙通過高層氣流吹向乙地高空下沉形成浮塵。

9.根據(jù)上題結論,乙地受下沉氣流的影響,說明乙地受高壓控制,則D圖符合條件。

讀圖文材料,回答第10題。

全球變暖導致的環(huán)境變化越來越引人關注。學Z&科網地理小組的學生將圖8中近十幾年來(陰影所示)相關數(shù)據(jù)的變化趨勢與以前進行了比較。

10.學生經比較后得出的結論,與圖8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海洋表面增溫趨緩,海平面減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溫趨緩,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噴發(fā)頻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米以下海洋儲熱量增加,海平面減速上升

【答案】B

【解析】讀圖可知,海洋表面增溫速度加快,地球表面增溫趨緩,海平面仍在上升,但不是加速上升,火山噴發(fā)頻率增加。

讀圖文材料,回答第11題。

凍土是指溫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層或巖層,分為季節(jié)凍土和多年凍土。我國科學家考察了全球變暖對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的影響及其產生的后果。

11.據(jù)圖文信息,下列說法符合事實的是

A.活動層厚度變小,補給河流的水源增加B.活動層厚度變大,春耕播種的時間推遲

C.永凍層上界上升,利于喜溫植物的生長D.永凍層上界下降,建筑基礎穩(wěn)定性變差

【答案】D

【解析】全球變暖,氣溫升高,活動層厚度變大,補給河流的水源增加,春耕播種的時間提前,永凍層上界下降,利于喜溫植物的生長,建筑基礎穩(wěn)定性變差。

第Ⅱ卷

注意事項:

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

2.本卷共3題,共56分。

12.(21分)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義烏市是著名的國際商貿之都,目前外來人口約占常住人口的37%.

(1)說明義烏市吸引人口遷入的主要社會經濟原因。請回答兩項。(4分)

寧波-舟山港是義烏市對外貿易的便捷出???。

(2)從寧波-舟山港出口到亞丁灣的商品,海運公司更愿意選擇冬季運輸。為什么請按表格要求回答。(8分)

近年來,由優(yōu)質咖啡加工的白咖啡深受中國青年喜愛。這種優(yōu)質咖啡適宜生長在熱量充足,光照適度,濕度大,土壤較肥沃的環(huán)境,由于易遭受蟲害還需人工精心護理。

(3)怡保地區(qū)具備哪些種植優(yōu)質咖啡的有利區(qū)位條件提取圖10中信息并說明。(9分)

【答案】12.(21分)

(1)商貿發(fā)達(商品集散地);就業(yè)崗位多(收入高);生活水平高(服務設施完善)。

(2)

自然環(huán)境特點好處

①盛行偏北風、洋流向西流節(jié)約能源(節(jié)省運輸時間)

②海上臺風(颶風、熱帶氣旋、熱帶風暴)少航行更加安全

(3)地處赤道附近,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地處赤道附近,全年高溫多雨,云量較多);

地形坡度和緩,土層較深厚(位于低山丘陵地區(qū),利于排水;臨近河谷,土壤肥沃);東南亞地區(qū)人口稠密,勞動力充足(該國為發(fā)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較低)。

13.(20分)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1)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推測,該省境內河流結冰期約為個月。(2分)

(2)說明圖11中a點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請回答兩項(結冰期長除外)。(4分)

(3)據(jù)下列表格要求,提取圖12中信息,評價白山市發(fā)展旅游業(yè)的條件。(8分)

(4)圖11所示地區(qū)生產的礦泉水遠近聞名,銷量較大。礦泉水生產企業(yè)若進一步擴大生產規(guī)模,可能對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6分)

【答案】

13.(20分)

(1)6

(2)流量較大;含沙量較小;流速較快;流量和水位的季節(jié)變化較大。

(3)

列舉信息條件評價

有利擁有5A級旅游景區(qū)(長白山天池等)旅游資源質量高(知名度高;有特色)

有朝鮮族民俗、長白山大峽谷等旅游資源種類多(有自然景觀,也有人文景觀)

部分景點位于主要交通線附近部分景點交通的通達性好

不利多數(shù)景點不臨近鐵路、高速公路(旅游點分布較偏遠)有些景點交通的通達性較差(旅游活動耗時較長;花費較多)

一般旅游景點多多數(shù)旅游景點吸引力較差

城鎮(zhèn)級別低接待能力較差(基礎設施較差)

東北地區(qū)冬季寒冷漫長旅游季節(jié)較短

(4)礦泉水資源遭破壞;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徑流減少;濕地面積減少;植被遭破壞。

【解析】

(1)根據(jù)表格內水運交通的累計數(shù)量變化可知,前四個月份為累計數(shù)量為0,說明河流結冰不能通航;10月到11月、11月到12月2個月的累積量沒有變化,可以判斷該兩個月河流結冰不能通航,因此一共為6個月。

(2)本題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結合區(qū)域的氣候、植被覆蓋率、地形等特征,從水量、水位變化、含沙量、結冰期冰、水能方面進行分析。

(3)本題主要考查旅游條件的評價。要結合圖示信息,主要從游覽價值,游覽價值包括旅游資源的質量、地域組合、集群狀況、交通的通達度、距離市場的距離、旅游區(qū)的接待能力和環(huán)境容量等方面分析。

(4)本題主要考查區(qū)域礦泉水資源過度開發(fā)所帶來的問題。主要結合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原理從水資源過度開發(fā)對水資源、地下水、濕地。植被等方面的影響。

14.(15分)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1)結合圖13所示信息,說明京、津兩城市間鐵路線較密集的主要社會經濟原因。請回答兩項。(6分)

2016年唐山至承德的鐵路正式開通,使京津冀地區(qū)的鐵路網進一步完善。

(2)唐山至承德之間鐵路修建的工程難度較大。據(jù)圖13所示信息說明原因。(3分)

(3)京津冀地區(qū)鐵路網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務功能,對承德市社會經濟發(fā)展有何促進作用請回答兩項。(6分)

【答案】

14.(15分)

(1)京、津兩城市是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過境和中轉的客、貨列車多);京、津兩城市經濟發(fā)達,人口多,客、貨運量大(交通需求量大;交通需求的多樣化);京、津兩城市資金實力雄厚、技術先進。

(2)穿越山地(地表起伏大;地質條件復雜)。

(3)增加收入;擴大就業(yè);完善基礎設施;保護旅游資源

文科綜合共30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歷史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1至3頁,第Ⅱ卷4至6頁,共100分。

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在規(guī)定位置粘貼考試用條形碼。答卷時,考生務必將答案涂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無效??荚嚱Y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試順利!

第Ⅰ卷

注意事項:

1.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

2.本卷共11題,每題4分,共44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早在明末清初,諸先賢就曾將傳統(tǒng)時代一切政治體制的弊病悉歸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專制……但若認定傳統(tǒng)政治制度僅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維持兩千余年就成為不可理解的‘啞謎’。事實上,支撐中國君主制長期存活的社會機制極為復雜,而且在一種特定的社會體制內還長期有效。”這段論述意在強調

A.君主專制存在諸多弊端

B.君主專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長期存在的原因無法解釋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歷史條件

【答案】D

2.史載,清代“朱仙鎮(zhèn),天下四大鎮(zhèn)之一也。食貨富于南而輸于北,由佛山鎮(zhèn)至漢口鎮(zhèn)……由漢口鎮(zhèn)至朱仙鎮(zhèn)……朱仙鎮(zhèn)最為繁夥,景德鎮(zhèn)則窯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鎮(zhèn)和景德鎮(zhèn)位于下圖中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③

【答案】B

【解析】這一題考查空間概念,根據(jù)一般的地理常識可知,朱仙鎮(zhèn)是在今天的河南省,而景德鎮(zhèn)則在今天的江西省,據(jù)此再結合地圖可知B正確。

3.馬丁路德反對羅馬教廷,宣揚因信而得救。他倡導的改革運動得到農民、手工工匠、下層僧侶的支持,推動了宗教民族主義的發(fā)展。王公貴族為擴大自身政治權力,也紛紛建立其轄區(qū)官方教會。這主要說明宗教改革

A.使社會各階層有了共同目標B.擴大了世俗貴族權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D.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

【答案】D

【解析】題干說馬丁路德因信稱義的主張得到了農民、手工業(yè)者和下層僧侶的支持,王公貴族也用實際行動在支持其主張,所以說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關注,故選D。

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現(xiàn)重大變化:由??惫偶D向研究本朝掌故,尋求經世之道;隨著邊患加劇,著意邊疆地理研究;伴隨西方殖民者東來,重視研究外國史地,譯介西方書刊。這種變化主要反映了人們

A.關注社會現(xiàn)實及世界形勢B.改變了傳統(tǒng)治史方法

C.轉向對本朝邊疆史地研究D.掙脫了文字獄的枷鎖

【答案】A

5.19世紀后,許多國家尤其沿海國家無可選擇地與海洋聯(lián)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國發(fā)展海軍并未真正認識這一世界大潮,而始終局限于對西方列強炮艦政策的本能反應,呈現(xiàn)出“?;季o則海軍興,?;季弰t海軍弛”的狀態(tài)。這體現(xiàn)出近代中國

A.自覺意識到發(fā)展海軍的重要性B.主動與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

C.發(fā)展海軍呈現(xiàn)被動和短視現(xiàn)象D.發(fā)展海軍順應歷史大潮

【答案】C

【解析】C。題干說到中國近代發(fā)展海軍主要是局限于對西方列強侵略的本能抵制,西方侵略的程度和頻度決定了海軍的發(fā)展程度,故選C。

6.1830年,英國正式啟用第一條商業(yè)鐵路,十年后公布火車時刻表。因為火車比馬車快太多,所以各地時間的微小差異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擾。1880年,英國首次立法規(guī)定全國的時刻表都必須以格林尼治時間為準,這就要求人們依據(jù)人工的時鐘而非依據(jù)當?shù)厝丈章渲芷趤磉^生活。這段材料重在說明

A.工業(yè)革命帶來社會生活的變化B.技術發(fā)展對人類生活有所制約

C.時間的精確成為日常生活的必要D.統(tǒng)一的時間有利于國家管理

【答案】B

【解析】題干材料說的是火車的出現(xiàn)使得英國立法決定全國的時間標準,所以人們生活就不再根據(jù)自然條件而是根據(jù)人為條件來進行,從而受制于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的格林尼治時間,故選B。

7.“12月18日,天津商會等團體召開市民大會……到會者約十萬余人。社會人士李實忱宣布了與日交涉原則:反對會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條;山東權利無條件收回;滿蒙領土完全。經全場同意后,致電張仲述,請其在美仍‘督促專使提魯案于太會討論’。津埠民眾運動達到達高潮?!鄙鲜鍪穼嵃l(fā)生于

A.五四運動期間B.巴黎和會期間

C.華盛頓會議期間D.開羅會議期間

【答案】C

8.1938年,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周刊連續(xù)發(fā)表文章,總結七年來黨在東北抗日游擊戰(zhàn)爭中的經驗教訓,其根本經驗的第一條便是“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分裂則敗,聯(lián)合則勝’,成為鐵一般的定律”。這是中國共產黨總結東北抗日斗爭經驗教訓的第一次嘗試。材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

①總結全面抗戰(zhàn)的經驗教訓②在東北地區(qū)長期堅持抗日斗爭

③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做準備④強調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性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總結七年來黨在東北抗日游擊戰(zhàn)爭中的經驗教訓”反映了#符合題意;“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說明%符合題意,故選C。

9.毛澤東說:“我們的國家現(xiàn)在時空前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革命的勝利,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迅速地改變了舊中國的面貌。祖國的更加美好的將來,正擺在我們的面前。”這段話出自

A.《新民主主義論》B.《論聯(lián)合政府》

C.《論人民民主專政》D.《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答案】D

【解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等信息可以看出這應該是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根據(jù)所學知識,只有D符合這一時間,故選D。

10.對下圖信息的解讀,表述正確的是

A.科技發(fā)展帶來生產方式變化

B.科學發(fā)揮最重要的作用

C.勞動者的勞動強度越來越大

D.信息化普及貫穿全過程

【答案】A

11.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西德和東德的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最后一次“2+4”會談,簽署條約,規(guī)定:四大國停止對德國的權利和責任,統(tǒng)一后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這體現(xiàn)的歷史背景是

A.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影響依然存在

B.兩極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國與聯(lián)邦德國完成合并

D.全球化進程加快

【答案】A

第Ⅱ卷

注意事項:

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

2.本卷共3題,共56分。

12.(16分)2015年底以來,西漢?;韬顒①R墓的發(fā)掘和成果展示,在學術界和社會公眾間引起廣泛關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據(jù)《漢書》載,劉賀是漢武帝之孫,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繼承王位。公元前74年,漢昭帝逝世,無子,霍光立劉賀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與群臣聯(lián)名上奏劉賀入朝后的劣跡,如:居喪時無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廢禮儀;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廟就以最隆重祭禮祭祀其父……要求廢黜劉賀?;侍鬁首唷G?3年,劉賀受封為海昏侯。

(1)劉賀封號與漢代哪一制度有關概括《漢書》所載劉賀帝位被廢原因。(4分)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輔政,專權十余年。昌邑王劉賀入京繼位后,急欲親政,又親信昌邑舊臣,計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節(jié)詔諸官署征發(fā),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權力之跡象。霍光為保持權勢,遂廢劉賀。

--摘編自廖伯源《昌邑王廢黜考》

(2)材料二對劉賀被廢原因是如何解釋的(2分)說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為何不同。(4分)

材料三

劉賀墓出土了《論語》《禮記》等儒家簡書,及繪有孔子圖像、載其傳記的矩形銅鏡,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據(jù)此輕易判斷:劉賀絕非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而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素養(yǎng)的宗室貴胄,《漢書》中對劉賀的記載不足為信。

--摘編自辛德勇《?;韬顒①R》等

(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證的史實。這些出土文物對材料一、二有何價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關于劉賀的評價(6分)

【答案】(1)郡國并行制度。

失禮儀,亂制度。

(2)霍光專權,劉賀急于收權,矛盾激化。

材料一是史事記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

(3)儒學成為正統(tǒng)。

豐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記述和分析。

僅憑現(xiàn)有出土文物推翻《漢書》對劉賀的記述不客觀、充分。

【解析】(1)制度:由材料一中的“劉賀是漢武帝之孫,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繼承王位”可知這是屬于分這些出土印證了所學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的史實。價值:劉賀墓出土的這些文物對于解讀材料一、二中關于劉賀被廢的史實和分析應該是多了一學.科.網些證據(jù),所以其價值就是豐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記述和分析??创焊鶕?jù)材料三中“輕易判斷”可以看出作者的觀點,根據(jù)歷史研究孤證不立的原則,應該說客觀地講,僅憑現(xiàn)有出土文物推翻《漢書》對劉賀的記述不客觀、論據(jù)并不充分。

13.(20分)民法是規(guī)定公民和法人的財產關系以及跟它相聯(lián)系的人身非財產關系的各種法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古代并無現(xiàn)代意義的民法,編纂民法典之議始于19世紀末。1902年光緒帝下詔參酌外國法律,改訂律例。1908年始編纂民法典,引進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編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編自《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

(1)依據(jù)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點。(2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編纂民法典之議始于19世紀末”的國內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國著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發(fā)生“整風”“反右”等政治運動,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斷。1962-1964年,雖完成《民法典草案(試擬稿)》,但因“四清運動”而中斷。以上只是表面原因,關鍵原因則是不具備其賴以存在的經濟社會條件。

--摘編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設想》等

(2)依據(jù)材料二,概括兩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斷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時的“經濟社會條件”。(4分)

材料三

1979年,我國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經濟體制改革剛剛開始,條件還不具備。1985年,隨著改革開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來越活躍,客觀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調整各種民事關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頒布民法通則。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確定了改革開放的方向。隨后,與之相適應的擔保法、合同法等單行法相繼制定。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與國際接軌,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并提出爭取2020年形成統(tǒng)一的民法典。

--摘編自梁慧星《中國民法典編纂的幾個問題》等

(3)依據(jù)材料三,歸納改革開放以來編纂民法典的基本歷程。(4分)這一歷程反映了怎樣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國推動形成統(tǒng)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答案】(1)參與西方法律編纂。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fā)展;民族危機加深,出現(xiàn)維新變法運動;西方思想文化進一步傳播。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tǒng)治。

(2)政治運動的干擾;經濟社會條件不具備。

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3)改革開放后開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開放深入,頒布民法通則;90年代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制定相應的單行法;21世紀后,適應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過民法總則。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發(fā)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斷完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成熟;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健全。(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實施是由于很快辛亥革命就發(fā)生了,它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

(2)原因:題目要求“依據(jù)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發(fā)生‘整風’‘反右’等政治運動”、“因‘四清’運動而中斷”可知政治運動的干擾;由“關鍵原因則是不具備其賴以存在的經濟社會條件”可得出是因為經濟社會條件不具備。條件:根據(jù)所學1962-1964年的相關史實可知是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3)歷程:由材料三中的“1985年,隨著改革開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來越活躍,客觀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調整各種民事關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頒布民法通則”歸納我改革開放后開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開放深入,頒布民法通則;由“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確定了改革開放的方向。隨后,與之相適應的擔保法、合同法等單行法相繼制定”歸納為90年代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制定相應的單行法;由“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與國際接軌,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歸納為21世紀后,適應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過民法總則。特點:根據(jù)上述過程的歸納可以概括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發(fā)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斷完善。有利因素: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我國政治、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是其有利因素,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成熟;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健全。

2017年天津高考文綜試題答案與解析(完整版)【點擊前面下載】

THE END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

2017年天津高考文綜試題(word版)
2017年北京高考文綜試題答案與解析(word版)
2017年重慶高考文綜試題答案與解析(word版)
2017年陜西省高考文綜試題答案與解析(word版)
2017年新疆高考文綜試題答案與解析(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