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得分技巧 文言文七大句式

2021/04/22 03:28:02文/HXY

文言文七大句式,文言文需要不斷的積累才可以拿到分?jǐn)?shù),為此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了文言文七大句式。下面就由小編帶大家具體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一、判斷句

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判斷的句子,叫判斷句?,F(xiàn)代漢語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動詞“是”來表示判斷的。但在古漢語里,“是”多作代詞用,很少把它當(dāng)作判斷動詞用。因此,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借助語氣詞來表示判斷。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

(1)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后面不用“也”,即“……者……”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不譯,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動詞“是”。如: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傳》)

(3)主語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只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即“……,……也”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也”同樣不譯,只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4)“者”“也”都不用,即“……,……”式。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只需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如: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5)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即“……為……”式。如: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6)用“乃”“即”“則”“皆”“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如: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7)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現(xiàn)較晚并且少見。如:

巨是凡人,偏在遠(yuǎn)郡。(《赤壁之戰(zhàn)》)

二、被動句

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常見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形式:

(1)用介詞“于”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即“謂語+于……”式。如: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動詞前邊用“見”“受”表示被動,構(gòu)成“見(受)+謂語”的形式。如: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列傳》)

如果需要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可在動詞后加介詞“于”,構(gòu)成“見(受)+謂語+于”的形式。如: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3)在動詞前加介詞“為”,構(gòu)成“為+動詞”的形式。

這種句式的“為”和“見”不同:“見”是助詞,不能帶賓語,所以它總是緊挨著動詞;“為”是介詞,它可以緊挨著動詞(省略了賓語),也可以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如:

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屈原列傳》)

(4)用“為”引進(jìn)主動者,謂語前再加“所”,表被動,構(gòu)成“為……所……”式。如: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為……所……”自產(chǎn)生后,就成了古漢語最常見的一種被動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漢語里。但是,在古漢語里,“為”的行為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xiàn),或被承前省略了,變?yōu)?ldquo;……為所……”的形式。如: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5)用介詞“被”引出主動者,構(gòu)成“被+動詞”的形式,這種形式和現(xiàn)代漢語的被動句一樣。如:

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6)無任何標(biāo)志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中沒有出現(xiàn)任何被動詞,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補出。如: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傳》)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xiàn)象,是古今共有的。不過,文言里這種現(xiàn)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經(jīng)常被省略。最常見的省略句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

主語的省略,文言文中最為常見。主要原因是文言文的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獨立作句子的主語,句子若是重復(fù)前邊的詞語又啰唆,這樣省略主語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或整個語言環(huán)境去推斷。翻譯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把省略成分補出來。主語的省略,可分為“承前省”“蒙后省”“對話省”等形式。

①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捕蛇者說》)

②蒙后省。如: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③對話省。如:

(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莊暴見孟子》)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鴻門宴》)

(2)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省略謂語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不過在文言文中,省略謂語也不是非常個別的現(xiàn)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個動詞,另一句同樣的動詞就可以省略。翻譯時省略的謂語需要根據(jù)上下文補出,才能不影響意思的表達(dá)。

①承上文謂語而省略。如:

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鴻門宴》)

②蒙下文謂語而省略。如: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追之),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之鄰人亡羊》)

③共喻省略,即根據(jù)上下文一看便會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俟)獄門外。?(《左忠毅公逸事》)

后公改(任)兩廣,太監(jiān)泣別,贈大珠四枚。(《記王忠肅公翱事》)

(3)省略賓語。

文言文中省略動詞或介詞后的賓語是比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詞“之”。

①省略動詞后的賓語。如: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鴻門宴》)

②省略介詞后的賓語。如:

成視之,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之)較。(《促織》)

(4)省略兼語。

“使”“命”“令”這類動詞的賓語常兼作后邊一個主謂詞組的主語,這個詞就稱作兼語?,F(xiàn)代漢語的兼語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語卻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詞“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5)省略介詞。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詞“于”,還有介詞“以”“自”等,這些介詞與后面的賓語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當(dāng)這個介詞結(jié)構(gòu)作補語時,這個介詞常常被省略。

①省略介詞“于”。如: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勢耳。(《赤壁之戰(zhàn)》)

②省略介詞“以”。如:

試與他蟲斗,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成言。(《促織》)

③介詞“自”也可省略。如: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自)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四、謂語前置

古代漢語里,謂語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是,有時為了強調(diào)謂語,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語之前,這就叫謂語前置,或叫主語后置。這種謂語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現(xiàn)在感嘆句和疑問句中。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五、賓語前置

動詞可以帶賓語,介詞也可以帶賓語。在文言文里,賓語通常也是放在動詞或介詞后邊。在文言文里,賓語前置是有條件的。

(1)動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大致有三種情況:

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于動詞前。

所謂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動詞“無”,或無定代詞“莫”。如果它的賓語是代詞,一般放在謂語動詞之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②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

在古漢語里,使用頻率高的疑問代詞為“何”字,其他還有“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謂語動詞之前。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沛公安在?(《鴻門宴》)

③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現(xiàn)象古漢語中并不多見。如:

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

表示動作對象的單一性和強調(diào)賓語,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將副詞“唯(惟)”譯成“只”“只是”或“專”“一定”等,而助詞“之”“是”是提賓的標(biāo)志,不譯。如成語“唯利是圖”“唯命是從”“唯你是問”“唯才是舉”等等,就是這種格式。

(2)介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于”“以”“為”“與”“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后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結(jié)合,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

這些在介詞后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叫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況時放在介詞之前。

①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前。如:

王問:“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②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為了強調(diào)它,也放在介詞的前面,最常見的情況是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語)

余是以記之。(《石鐘山記》)

③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放在介詞的前面。如: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鴻門宴》)

六、定語后置

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定語一般要放在中心詞之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種情況外,定語也可以放在中心詞之后,我們稱它“定語后置”。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常見格式。

(1)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煞尾,構(gòu)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這種格式中的“者”,相當(dāng)于結(jié)構(gòu)助詞“的”。如: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構(gòu)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格式。如: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3)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構(gòu)成“中心詞+而+定語+者”的格式。如: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4)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字,構(gòu)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xué)》)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七、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1)介詞結(jié)構(gòu)“于……”常放在謂語動詞后作補語,這類補語按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是放在謂語動詞前作狀語,所以,翻譯的時候,就把它當(dāng)作了狀語,因此有人稱它為“狀語后置”或“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如:

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

(2)介詞結(jié)構(gòu)“以……”有時放在謂語后作后置狀語。這種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見。如:

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戰(zhàn)》)

好了,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guān)于文言文七大句式,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文章,請關(guān)注學(xué)分網(wǎng),最后,感謝大家的閱讀!

THE END

最新文章

相關(guān)文章

2021年高考語文答題技巧模板 高考語文答題模板
今文經(jīng)和古文經(jīng)的區(qū)別在哪里 今文經(jīng)和古文經(jīng)的區(qū)別是什么
2021高考語文必備篇目 2021高考語文必備古詩詞
高中最難背的文言文 高三最難背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