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遺產(chǎn)導游詞(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6:08:38
2022年中國遺產(chǎn)導游詞(9篇)
時間:2023-06-06 16:08:38     小編:zdfb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國遺產(chǎn)導游詞篇一

這座高大、古老的泰山蘊含了豐富的自然與文化的積淀,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名錄?,F(xiàn)在,我們?nèi)砸窆湃四菢訂栆痪洹搬纷诜蛉绾巍?,然后,同我一起步入大山,去領(lǐng)略泰山的神韻。

這里是岱廟。從岱廟開始,經(jīng)岱宗坊、一天門、紅門、中天門、升仙坊至南天門、是古代皇帝封禪泰山所走過的路,現(xiàn)在被知名人稱為“登天景區(qū)”,也稱中路,是如今泰山登山6條路中最古老的一條。我們將從這條路登上極頂。

大家注意到了巍峨的岱廟前,還有一座較小的廟宇,這就是“遙參亭”,是當年皇帝封禪泰山的起始點。當年帝王來泰山舉行封禪祭典時,都先要在這里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因此明朝之前,稱此為“草參亭”。明代加以擴建時,改名為“遙參亭”。雖是一字之易,基虔誠卻盡含其中了。

朋友們,中國的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有著獨特地位的,這座遙參亭的建筑構(gòu)思既出于封禪大典將由此為前奏而步步進入高潮的需要,也是中國古代先抑后揚的美學思想的體現(xiàn)。

正陽門內(nèi)就是岱廟了,平是一個神奇的方。岱廟有著如此的魅力,決定于它自身的特征。首先,它的圍墻便與一般廟宇不同,圍墻周1300米,5層基石,上砌大青磚,呈梯形,下寬17.6米,上寬11米,高約10米,共有8座門:正中為正陽門,是岱廟的正門。由正陽門進得岱廟來,迎面是配天門,取孔子說的“德配天地”之意。配天門兩側(cè),東為三靈侯殿,西為太尉,三殿之間以墻相連,構(gòu)成岱廟中間第一進院落。

過了仁安門,便是雄偉高大的宋天貺,它又叫峻極殿,是這座廟宇的主體。天貺殿面闊9間,643.67米,進深5間,17.18米,通高23.3米。大家看,天貺殿坐落在寬敞的白色臺基之上,周圍石雕欄楹環(huán)繞,云形望柱齊列,使天貺殿與四周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奇妙的效果。

天貺殿周圍施以回廊,形成了一個大院落,在中國的建筑中,廊是起著使空間有聯(lián)貫、斂氣、緊密、嚴謹而又富于變化的作用,這是世界建筑史上都加以稱道的。岱廟的回廊把一座重檐廡殿的大建筑物緊緊地環(huán)抱著,平直與崇高的對比更激起了人們對天貺殿的崇仰。我國古代建筑家深知世上沒有絕對大絕對小,大小是從對比中產(chǎn)生的,除了四周低平的回廊外,天貺殿前平臺上還修了兩個精巧的御碑亭,既突出了天貺殿,又于雄偉中寓含著恬靜閑適,因此天貺殿并不是雄偉兩個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從天貺誣后門出,有磚石甬道與后寢宮相連。宋真宗封泰山時,因?qū)⑻┥椒鉃椤暗邸?,帝則應(yīng)當有“后”,于是便為之配了個夫人“淑明后”。從這一點看來,岱廟與其說是道教神府,還不如說更像皇家宮廷,這種布局進一步透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利用岱廟進行政治活動的功利目的。

剛才,我們是沿著岱廟的主軸線游覽,而主軸線兩側(cè),原另有4個別院,東面前后兩院,前為“漢柏院”,相傳漢武帝所植的6株古柏就在此院內(nèi);后為“東御座”,是皇帝祭泰山下榻的地方。

這里就是泰山有名的十八盤了。大約25億年前,在一次被地質(zhì)學家稱作“泰山運動”的造山運動中,古泰山第一次從一片汪洋中崛起,以后幾度滄桑,泰山升起又沉沒,沉沒又升起,終于在3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中,泰山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模樣。古老的造山運動造就了泰山南麓階梯式上升的三個斷裂帶,最上一層從云步橋斷裂帶到極頂,海拔陡然上升400多米,使得這一層地帶與四周群峰產(chǎn)生強烈對比,猶如寶塔之剎,形成了“東天一柱”的氣勢。

這里是緊十八盤,也是整個登山盤路中最為艱難的地段了。大家看,石壁上古人的題刻:“努力登高”、“首出萬山”、“共攀青云梯”……那是在勉勵我們。大家再看,那負荷百斤的挑山工,再想想當年無名無姓的鑿石修路人……大山無言,但它們能激勵人們向上。朋友,登山猶如干任何事業(yè),只有義無反顧地向上,才能戰(zhàn)勝險阻,才能到達最高的境界!

南天門到了,我們現(xiàn)在已置身“天界”了,雖然我們并沒有成仙,但我們在這里領(lǐng)略到了“登天山而小天下”的豪邁。

進了南天門,與之相對的是大殿取名為“未了軒”,未了軒兩側(cè)各一門可以北去。出門往西有一山峰叫“月觀峰”,山上有亭,名月觀亭。據(jù)說,天高氣爽的深秋時節(jié),在這里還可以一覽“黃河金帶”的奇異景觀:在夕陽映照的天幕下,大地變暗了,惟有一曲黃河水,反射出了太陽的光輝,像一條閃光的金帶,將天在地連在一起。入夜,在皎潔的月色下,由此北望可見濟南的萬家燈火,因此月觀峰又稱“望府山”。

出南天門院落東折即為天街。天街,天上的街市,多富詩意的地方。沿天街東行,中北有一坊,匾額上題有“望吳圣跡”,這就是相傳孔子與顏淵看到吳國閶門外一匹白馬的地方。坊北有孔子廟。

天街最東端就是碧霞祠了,我給大家講講碧霞元君的故事。碧霞元君的前身是泰山女神,在民間被稱作“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百姓心目中的泰山主神,并被稱作“泰山奶奶”、“泰山老母”。民眾對泰山老母的候信仰與喜愛,是一種歷史積淀下來的埋藏在人們心靈深層的對母親的愛。多少年來,碧霞元君贏得了百姓的愛戴,至今仍高踞泰山之巔,接受著善男信 女的香火,召喚著去鄉(xiāng)離國的游子。

好,讓我們進到碧霞寺來。2500平方米的地方,建起了山門,正殿,配殿,3座神門,鐘樓、鼓樓、香亭、萬歲樓、千斤鼎、火池,還有照壁、歌舞樓、御碑亭……而且為御高山疾風,殿為銅瓦、碑為銅鑄,金光閃閃,儼然天上宮闕。泰山碧霞祠的高度建筑技巧被認為是我國古代高山建設(shè)的典范,人舞到這里來進香并不感其小而覺其高大,神圣感油然而生。如今,泰山碧霞祠建筑群中獨具一格的神品。

出碧霞祠東神門北折沿盤道再上,可見一堵石壁巍然屹立,石壁上石刻遍布,洋洋大觀,人稱“大觀峰”。大觀峰西側(cè),幾年所有的石上也都有古人的手筆,這一帶可謂是露天的書法藝術(shù)博物館。

沿大觀峰西側(cè)盤道而上,至最高處,那些一路上看似走不完的石階終于到了盡頭,這里就是泰山的極頂--玉皇頂了。

玉皇廟建在極頂上,紅墻碧瓦像是給泰山戴上了一頂桂冠。由山門進廟,最先看到的是院中央的“極頂石”。極頂石臥在一圈石欄中,高不盈米,表面粗糙,如果在別處,將是一塊最普通不地的石頭了。但是在這里,它的旁邊有碑恭恭的寫著:“泰山極頂1545米”。根據(jù)地質(zhì)學分析,就是它,在3000萬年前從海槽中率先拱起,它根植于1萬米的地殼深處;就是它,有著數(shù)百平方公里的基座,整座大山在托舉著它,使它高聳云天,以至玉皇廟中的玉皇大帝簡直就成了它的守護神。

朋友們,一天的行程已經(jīng)結(jié)束。希望你們能再度到泰山來。謝謝大家!

1 長城

2 明清皇宮

3 陜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4 甘肅敦煌莫高窟

5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6 山東泰山

7 安徽黃山

8 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qū)

9 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qū)

10 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qū)

11 西藏布達拉宮

12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3 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

14 湖北武當山古建筑群

15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qū)

16 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qū)

17 云南麗江古城

18 山西平遙古城

19 江蘇蘇州古典園林

20 北京頤和園

21 北京天壇

22 重慶大足石刻

23 福建武夷山

24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5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26 明清皇家陵寢

27 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

28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

29 云南三江并流

30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31 澳門歷史城區(qū)

32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33 安陽殷墟

34 中國南方喀斯特

35 開平碉樓與村落

36 福建土樓

37 江西三清山

38 山西五臺山

39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

40 中國丹霞

中國遺產(chǎn)導游詞篇二

尊敬的各位游客,我們將要游覽的是頤和園。頤和園是清代皇家園林和行宮,是我園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經(jīng)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游覽時請大家自覺保持它的清潔。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頤和園最有名的長廊。這長廊有七百多米,共有273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

現(xiàn)在我們已登上萬壽山山頂,這里是欣賞頤和園全景最佳的位置。正前面的就是昆明湖,游人常說它像鏡子,像碧玉。下面我們就去昆明湖邊仔細欣賞。

看見湖中心那個小島了嗎?走過這個長石橋就可以去小島上玩。請仔細看這座橋,它叫十七孔橋,橋欄桿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著小獅子,這些小獅子姿態(tài)各異,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

我們現(xiàn)在來到的是萬壽山。那個聳立在半山腰的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是佛香閣,房頂閃閃發(fā)光的是琉璃瓦。下面那些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叫排云殿。

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我說也說不盡,請你們慢慢游賞吧!

游客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世界遺產(chǎn)——黃山風景名勝區(qū)。很高興成為大家的導游!

俗話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秉S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冬雪“五絕”聞名中外。今天我就給大家重點介紹黃山的奇松吧。

大家請看,黃山的松樹能在巖石縫中生存,生命力極強。它們形狀各異,姿態(tài)萬千:黑虎松、龍爪松、連理松、迎客松等很多松樹都因為它們的形狀而得名呢!迎客松是黃山著名的景點之一,外形更是特別:它的樹干中部伸出長達7.6米的兩大側(cè)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揮展雙臂,熱情歡迎海內(nèi)外賓客來黃山游覽,成為中華民族熱情好客的象征。

黃山的奇觀說也說不完,看也看不夠?,F(xiàn)在,請大家盡情去欣賞黃山的美景吧!

請大家在游玩的時候不要亂扔果皮和和食品包裝袋,不要到危險的地方去。

祝大家玩得愉快!

中國遺產(chǎn)導游詞篇三

各位游客們,我是你們的導游——章導。

今天,我要帶領(lǐng)大家瀏覽世界遺產(chǎn)之一——長城。

現(xiàn)在我們的車已經(jīng)行駛在去長城的路上了,請大家欣賞兩旁風景如畫的美麗景色。

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來到了長城,讓我來為大家講講關(guān)于長城的資料吧!

長始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歷史達20xx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今天我們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甘肅的嘉峪關(guān),東到遼寧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大家往遠處看,它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jīng)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和藝術(shù)非凡的文物古跡,它像征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所有人的自豪。

請大家在活動時注意安全!

現(xiàn)在讓我為大家講個關(guān)于長城的故事。長城起伏盤旋,縱橫飛舞,延綿萬里,它的一磚一石一關(guān)一城都是古代人民工程技術(shù)和建筑藝術(shù)的結(jié)晶,是血汗與智慧的凝潔。龍化身為長城的督造,在修建最險要的"鷹飛倒仰十八蹬"時,屢建屢塌。百般無奈,尋找

童貞女子祭城。鳳化身為村姑九蓮自愿獻身。為建長城,龍與鳳再次經(jīng)歷生離死別。龍在九蓮獻祭的長城墻基下得到了象征土的玉佩。

中國遺產(chǎn)導游詞篇四

泰山,即岱宗是也,位列于五岳之首,“五岳歸來不看山”之謂也,足可見其位極群山焉。何令人景仰一至于此耶?昔秦皇漢武,孔孟圣賢無不至此者。封禪大典,于此舉行,亦可見其不可或缺。

時維九月,序?qū)俜?。吾與父母三人至岱,游覽故也。晚七時出發(fā),及至次日三時許,方才抵魯之泰山……漆黑一片,于路無話。

閑話休提。次日飯后上車,見遠近高低群山環(huán)繞,蜿蜒千里,惟余莽莽。于路歡喜異常,甚而談笑風生。

至于泰山,遂知其巍峨高大且令人似有心胸豁然開朗之感呼!其上綠樹如蟻,實密密麻麻非可述者。

忽而雨下,淅淅瀝瀝,嘩嘩啦啦,且有持續(xù)之意,后勁之足尚不可云,來勢之猛即令人目瞪口呆。吾后乃知,非為湊巧,乃此地雨水頻發(fā)之故也。

山腳之下,仰頭而望——噫吁戲,危乎高哉!遠觀玉皇頂恍若一錐插于山頂,其旁環(huán)云,其云繚繞,雨亦未停,山中已起氤氳,似為畫中之境,又疑瑤臺之景,甚為奇焉。

攀山之階似無窮呼!遠觀如蛇似龍伏于山中,起伏綿延,常似無而實為有,如無盡,吾即疑焉:其階漫漫而上,其長幾何?疑若登天然。

攀山實非易事也!吾疲而欲歇,復(fù)奮起,踴躍而上,無暇顧及樹之茂茂、草之茵茵、天之碧碧矣。

然吾力終不支,有退心又愈甚,勸吾不能,正欲拾級而下,一有游勉曰:“攀山可進也,不可退也;可顧上不可顧下也。人之毅力有無,當此之時可見也?!蔽峤K復(fù)上。

顧四周之客,如吾者甚多,決心下者亦多。吾衷心感嘆之:吾欲上,吾上矣;吾欲下,吾下矣。

忽見峰回路轉(zhuǎn)之牌,吾父曰:“中天門將至矣!”吾喜,力似又復(fù)多,步甚快,至吾又累之時,中天門即至!吾懌,甚而呼:“征此山矣!”拋杖而雀躍,喜悅非可言者。

今吾知之:“吾敵,非他也,即自身也,勝己即為成功。難,非定實難也,克之,勤之,毅之,??梢?,失一不可也。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中國遺產(chǎn)導游詞篇五

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姓宋,在接下來的幾天當中,我將陪伴大家共同游覽北京的名勝風景,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夠是您對北京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同時也希望您能對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好,現(xiàn)在我們就開始今天的游覽行程吧。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為16.3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有10米高的城墻環(huán)繞,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樓。根據(jù)1973年的統(tǒng)計,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樂四年,也就是14__年下詔營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永樂四年開始備料,而第二階段就是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六月開始動工興建,歷時__年,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完工。在建造過程中,征集了全國10萬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萬人,而建筑材料都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來北京房山,金磚來自蘇州,石灰來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盤山,殿基所用的精磚石來自山東臨清,松木多來自東北,而楠木多來自四川、云貴、浙江等地,可見當時工程的浩大。故宮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宮的藍圖而修建的,布局規(guī)劃遵循了《周禮·考工計》的都城設(shè)計禮制:前朝后寢,左祖右社。大致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則為后寢。

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和武英殿為東西兩翼,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而后寢則是以乾清、交泰、坤寧這后三殿以及東西六宮、御花園為中心,外東路、外西路的建筑為主,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wù)和后宮皇妃居注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這樣布局的:在午門外東側(cè)是皇帝祭祖的場所太廟,西側(cè)則是祭社稷的場所社稷壇。按照這種布局建筑而成的故宮就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統(tǒng)治時間總共長達五個世紀。由于它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筑群體,所以在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到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當中,成為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F(xiàn)在在北京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偉大的中軸線,全長8.5公里,南起永定門,北到鐘樓,其中包括故宮在內(nèi)的皇城就占了三分之一。這條中軸線也叫做龍脈,線上的景山是內(nèi)城的中心點,也是故宮的鎮(zhèn)山。

我們有時候還把故宮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稱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稱為紫宮。封建帝王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所以他們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宮象征為天上的紫宮。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備森嚴,不許庶民百姓接近,是絕對的禁地,又稱為禁宮,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紫禁城。這里共有四道門,分別是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而紫禁城的正門就是午門,因為在羅盤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門也是南大門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從漢代的門闕(形制演變過來。下端有高12米的墩臺,正中的墩臺上面有門樓,兩側(cè)還設(shè)有鐘鼓亭,東西兩側(cè)突出的部分叫觀,上部各有廊廡13間,兩端還建有重檐攢尖方亭。中央的廣場叫闕。在明清兩代,這里是朝廷舉行頒朔大典和獻俘典禮的地方。正中開了三道門,兩側(cè)都有掖門,這種做法稱為“明三暗五”。五個門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可以從這里入宮,科考三甲也可以從這里入宮;平時,文武百官走左門,宗室王公走右門;掖門只有在大型活動的時候才開,三品以下的官員按照文東武西分別通過東西掖門,外國使節(jié)要從西掖門才可以入宮;在殿試的時候,考生分單雙號,從東西掖門中通過。

進入午門,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內(nèi)金水河,它自西向東蜿蜒流過太和門廣場,上邊還有五座漢白玉石橋,就是內(nèi)金水橋了。內(nèi)金水河的作用不僅是故宮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和滅火的主要水源,同時還起到了點綴景觀的作用,使太和門廣場在雄渾中不失秀美。

在太和門兩旁還有兩道門,就是德昭門和貞度門。每逢皇帝出宮,都要在太和門換車,而且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也要從太和門進入皇宮。在光緒四年的時候就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在光緒皇帝大婚前夕,太和門突然被火燒毀了,可是大婚當天皇后要從這里經(jīng)過,所以朝廷就在北京尋找了能工巧匠,連夜用彩綢還有木料搭建了一座假的太和門,才使得婚禮如期進行,而在第二年,太和門才重建完成。

過了太和門我們就進入了太和殿廣場,它面積有3萬多平方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還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動的時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廣場舉行隆重的朝禮?,F(xiàn)在我們面前這座宏偉的建筑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還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個土字型的三層臺基上,臺基南北長230米,高8.13米,在四周圍還建有一些樓閣,其實就是清朝內(nèi)務(wù)府所管轄的庫房。太和殿是故宮中最高最大的建筑,面積有2377平方米,通高35.05米,面闊11間,進深5間。其實在明朝奉天殿的時候,這里市面闊9間,進深5間的大殿,到了清朝年間,將它改為了現(xiàn)在的大小,其實在兩側(cè)的夾室是封閉的,不能作為正殿使用,所以實際上還市面闊9間,進深5間,同時,也將它改名為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觀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觀念的延伸,強調(diào)了君臣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還有個民族之間的和-諧。在太和殿的屋頂正脊上還有一個高3.36米的大吻,往下還有11個垂脊獸,在我國古代,異獸的數(shù)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級越高。

在殿內(nèi)有72根大住支撐,當中的六根是瀝粉貼金云龍圖案的金柱,上面支撐了藻井,再藻井當中雕刻有蟠龍,龍口中銜有軒轅鏡。軒轅二字出自于我國古代天文學中的軒轅星,意思就是軒轅黃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頂上建有藻井,一是為了代表當朝的皇帝才是中華民族的正統(tǒng)繼承人,第二則是起到了鎮(zhèn)火的作用。

中國遺產(chǎn)導游詞篇六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飛飛旅行社的導游馬辰宇,以后大家可以叫我小馬。下面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雄偉而又古老的故宮!

故宮位于北京市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

故宮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完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的。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總面積約是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5萬平方米,宮城外圍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墻,墻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huán)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建筑是木結(jié)構(gòu),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四個門,正門叫做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宮殿沿著一條南北向中的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和后三宮都位于這條中軸線上。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

故宮建成后經(jīng)歷了明清兩個王朝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tǒng)治核心的代名詞。

故宮是幾百年以前勞動人民智能和血汗的結(jié)晶。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能和創(chuàng)造才能。同時為了修建故宮,無數(shù)勞動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嶺中原始森林里,伐運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遠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區(qū)。

故宮建筑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精華。它標志著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顯示著五百年前匠師門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謝謝大家聽我介紹,再見!祝大家一路順風!

中國遺產(chǎn)導游詞篇七

各位游客朋友:

歡迎您來到甲骨文的故鄉(xiāng)參觀,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使您對殷商文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1961年,國務(wù)院把殷墟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保護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為破壞,經(jīng)國家有關(guān)部門的批準,在殷墟宮殿區(qū)遺址上興建了“殷墟博物館”。

殷墟之所以聞名世界,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銅器和都城。首先就是甲骨文(有關(guān)甲骨文的情況稍后再介紹)。我們先來看看進苑的這座大門,這座門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學專家楊鴻勛教授專門設(shè)計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門”字的寫法而建。它看似簡單,卻是最原始的大門,可稱其為華夏“門”的鼻祖。我們再看看門框上的這些圖案,浮雕著鳳、虎、饕餮和蟬等花紋。門額苑名由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題寫。整個苑門莊嚴大方,朱墨雕彩,古風古韻,古香古色。門兩側(cè)墻上浮雕殷代龍形玉決,仿佛顯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此苑門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觀已經(jīng)成為古都安陽的象征。

當世界上多數(shù)民族還停留在石器時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已經(jīng)進入青銅時代。這也正是殷墟聞名于世界的第二個原因。

您現(xiàn)在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從王陵區(qū)出土,通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所發(fā)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是我們的國寶。如此大的重器,澆鑄起來特別困難。據(jù)估計制造這樣的重器需要明確的分工和協(xié)作,從煉銅的澆鑄,從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時施工。青銅器中,銅、錫、鉛的含量比例,與現(xiàn)代所鑄青銅中銅、錫、鉛的比例基本相同中,我們可以想象當時治煉技術(shù)是何等的高超。鼎最開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鍋,到后來,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燕尾服,逐漸變成了權(quán)力的象征。

提到殷墟聞名于世的第三個因素,無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宮殿遺址上復(fù)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臟,是商王議事朝拜的.場所。這個建筑是“茅茨土階,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蓋頂,夯土臺階、四面斜坡、雙重屋檐,整個大殿宏偉莊嚴。

大殿現(xiàn)在陳列著甲骨文,讓我們進入大殿系統(tǒng)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識。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國子監(jiān)祭酒王懿榮首先發(fā)現(xiàn)的。當年我們腳下這片土地還是片農(nóng)田,周圍的村民經(jīng)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當時他們并不知道這是什么,就隨便扔掉了。后來村里的剃頭匠李成,為顧客剃頭時,經(jīng)常會劃破頭皮出血。他沒錢買藥,就用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傷口上,發(fā)現(xiàn)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這便是中藥的一味,喚作龍骨。于是開始大量地賣到藥店。當時藥店大多只收購不帶字的龍骨。所以許多農(nóng)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遺憾,不知多少病人把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帶字的甲骨賣到京津兩地,被王懿榮發(fā)現(xiàn),并確認為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我們先來看一個展柜,這是著名的h127甲骨文堆積坑模型,是1936年在小屯北地一個窖穴里出土的,是目前殷墟發(fā)現(xiàn)甲骨文最多的一次,總共有17096片。大部分是龜甲組成的,上面記載的是商人占卜的結(jié)果,以及商朝的天象、歷法、家業(yè)、軍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會內(nèi)容。這個甲骨坑被專家們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和檔案庫。

從這個檔案庫中我們不難看出,商王從事的占卜活動特別頻繁,幾乎是無日不占,無事不卜,那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商朝人是怎樣占卜的。商王占卜一般是由專人來進行的,他們先在已選好的龜甲或牛肩胛骨的北面鑿一些排列整齊的小圓孔,圓孔的旁邊再鑿一條長槽,然后把燃燒的木炭放到里面灼燒。骨頭受熱以后,正面就會隨著“卜”的一聲出現(xiàn)裂紋,商王就是根據(jù)這些裂紋來判斷事情的吉兇。現(xiàn)在您看到的這些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禍福、判斷吉兇的簡單記事,因此我們也稱這些文字為甲骨文卜辭。

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甲骨文的碑林。在全國,各種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與眾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隸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983457.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