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閱讀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感受、思考和體會進行總結和表達的一種方式。在寫讀后感時,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展開對書中主題的深入思考。以下是一些讀者對該書的評價,希望能對大家的閱讀有所幫助。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一
趟過一些河,才知道跋涉。跨過一些坎,才知道超越。經(jīng)過一些事,才知道經(jīng)驗。
閱過一些人,才知道歷練;讀過一些書,才知道財富。過了一輩子,才知道幸福。多一點快樂,少一點煩惱,累了就睡覺,醒了就微笑,生活怎么樣,自己放調(diào)料,自己開心自己樂。
簡單,是人生的至境。小時候的歡樂,是單純帶來的。長大后的痛苦,是復雜給予的。越長大越孤單。小時候,在沒人的地方,我們可以很快樂,因為有花草作伴。
長大后,越在人群中,我們越感到孤單,因為人心叵測。簡單,是人生的大徹大悟。無欲無求無失望,來去隨緣少徒勞。簡單,是最大的快樂。
不懂珍惜,守著金山也不會快樂;不懂寬容,再多的朋友也終將離去;不懂選擇,再努力也難以成功;不懂行動,再聰明也難以圓夢。
不懂合作,再拼搏也難以大成;不懂積累,再掙錢也難以大富;不懂滿足,再富有也難以幸福;不懂養(yǎng)生,再治療也難以長壽。
懂愛的人,才知道珍惜,懂心的人,才知道可貴。
懂珍惜的人,才能得到,懂愛護人的人,才能幸福,懂憐憫的人,才有愛心,懂感激的人,才能心善,懂付出的人,才能得到回報。
懂選擇的人,才能做大事,懂堅強的人,才能承受打擊,懂感情的人,才能得到真愛,懂人情味的人,才能得到尊敬。
越聰明的人,其實越累。在乎得多,割舍就難,往往失去的也就越多;追求的苦,心事就重,往往美好的也就越少。
人生中,有些東西,只是數(shù)字,不必太刻意;有些人,只是過客,不必太留戀;有些事情,也只是事情,不必太奢望。
擁有一份美麗的心情,一個簡單的心境,一種幸福的感覺,即使不完美,也是最美。
生命中,遇見一些人是一種幸福,而遇見一些人則是一種災難。人,無完人,但要真誠,真實;事,無巨細,但要盡心,盡力;情,無絕美,但要無愧,無悔。
這世界,原本干凈,美麗;這人性,原本善良,質(zhì)樸;這遇見,原本清澈,簡單?;貧w自然,回歸自我,回歸一顆安靜無塵的心。
誰都有脾氣,但要學會收斂,在沉默中觀察,在冷靜中思考,別讓沖動的魔鬼,釀成無可挽回的錯。
誰都有夢想,但要立足現(xiàn)實,在拼搏中靠近,在忍耐中堅持,別把它掛在嘴邊,常立志者無志;誰都有底線,但要懂得把握,大事重原則,小事有分寸,不講情面難得別人支持,過分虛偽亦讓人避而遠之。
人生的路那是要靠自己行走,無論如何選擇,只要是自己的選擇,就不存在對錯更無須后悔。
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沒有一件東西可以永恒不變。當你失敗、痛苦的時候,你要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會過去的!當你成功、得意忘形的時候,你也要知道:這一切都會過去的。
看淡世事滄桑,內(nèi)心安然無恙。人生,說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為能左右你心情的東西太多。
天氣的變化,人情的冷暖,不同的風景都會影響你的心情。而他們都是你無法左右的??吹?,天無非陰晴,人不過聚散,地只是高低。滄海桑田,我心不驚,自然安穩(wěn);隨緣自在,不悲不喜,便是晴天。
心情不好時告訴自己:再苦再累,只要堅持往前走,屬于你的風景終會出現(xiàn);只要是自己選擇的,那就無怨無悔,青春一經(jīng)典當,永遠無法贖回。
過去只可以用來回憶,別沉迷在它的陰影中,否則永遠看不清前面的路;不要期望所有人都懂你,你也沒必要去懂所有人;聚散離合是人生的規(guī)律,不必在意,何須傷悲。
人在輪回路上,總有一些不期而遇的相逢,也總有一些失之交臂的陌生。緣分有聚散,有人能隨行,就是一種溫暖;人心有冷暖,有人能懂得,就是一種幸福。
握緊幾份真情,以心交心;拿出幾許真誠,以誠換情;相識于真,才能相知于心;相處于純凈,才能相望于透明;相守于珍惜,才能相伴于一生。
人生的諸多煩惱,其實源于自己。風的搖曳,是一道自然的風景,無需牽強;雪的飛舞,是一頁自然的詩詞,無需奢念;心的悸動,是一抹自然的情愫,無需過多地在乎。
每一天,是一種終結,也是一種開始。少有人走的路,讓我們一起攜手同行,給自己一個微笑,一起去追求精神世界的快樂,人生處處是陽光。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二
這本書的作者是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的m.斯科特.派克,他長期從事心理治療實踐,取得了卓著成績,他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杰出的心理醫(yī)生”。
這是一本震驚世界的名著,出版后未經(jīng)宣傳,經(jīng)人們口耳相傳,迅速暢銷起來。僅在北美,其銷售量就超過了700萬冊,被翻譯成23種以上的語言;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連續(xù)上榜近20年,被西方媒體譽為“來自上帝之手”的時代杰作,它創(chuàng)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
這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zhì),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結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它們分別是:第一部分:自律;第二部分:愛;第三部分:成長與信仰;第四部分:恩典。其中感觸最深的是:愛和愛的本質(zhì)以及愛的藝術。生活中身為父母的我們常常將自己的意愿或未完成的心愿強加給我們的孩子,如有的父母從小就有想當歌唱家的夢想,而由于自身或家庭的原因未能實現(xiàn)愿望,便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替他圓了這個夢。于是乎給自己的孩子報聲樂班,可孩子并不喜歡也沒有興趣,當孩子高中畢業(yè)未能如愿考上家長心目中的理想學校便大發(fā)雷霆,認為孩子不爭氣,疏不知孩子根本就不喜歡,還美其名曰:是為了孩子。這是愛嗎?很顯然不是。
真正的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愛,意味著心靈的不斷成長和心智的不斷成熟。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可以讓自己和他人都獲得成長。愛要付出努力,付諸于行動,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真誠付出。愛是心甘情愿,是自覺自愿的主動的,而不是一種被動的強迫。
那么怎么愛呢?愛,最重要的體現(xiàn)形式就是關注。著名心理學家羅洛梅說過:“如果用現(xiàn)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個人愛的意愿,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愛的意愿的本質(zhì),其實是一種關注。為了完成意愿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對關注的努力,也就是努力的關注。我們要頭腦清醒,讓心智健全,這是體現(xiàn)關注的最基本要素。”
體現(xiàn)關注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傾聽。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聽別人說話,可多數(shù)人卻不懂得如何傾聽,他們只聽到了自己想聽到的部分,愿意聽的聽到了,不愿意聽的都忽略了,聽不全面。而且對聽到的內(nèi)容總是從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意愿出發(fā),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場,站在孩子當時的處境下,不能很好的感同身受去想,去思考。譬如有許多家長聽到自己的孩子考試成績不好,就會片面地認為,是孩子沒下功夫,總是盲目地拿自己的孩子與他人的孩子比較;更有甚者有些家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頓不頓大發(fā)雷霆,不問青紅皂白,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拳打腳踢。很少有家長心平氣和地、耐心地詢問孩子為什么此次沒考好,耐下心、靜下心來認真地傾聽孩子說。
傾聽是件不容易的事,他需要傾聽者認真對待,不能敷衍了事,學習傾聽的方法,在眾多的傾聽內(nèi)容中,做出選擇,找到最佳平衡點,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只有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孩子才愿意與你交流與傾訴。首先傾聽者要做到全神貫注,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愛,因此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從而懂得自尊自愛。生活中你會發(fā)現(xiàn),當你認真地全神貫注地去傾聽你的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會很愿意與你分享他(她)的故事或感受,他(她)會敞開心扉,毫無保留地與你交流。其次,在對孩子的傾聽中,孩子感受到尊重越多,有價值的表達就越多。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獨特和出色之處,就越愿意傾聽,對他們的了解就越多,認可也就越多。第三,了解的越多,便會更加有的放矢,便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后,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們認為你把他們看成出成色的人,他也希望不辜負你的期望,成為你所期望的人,更愿意聽你的話,并給予你同樣的尊重。
真正的傾聽,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這是愛的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此時,傾聽者需要把個人的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努力去體會說話人的內(nèi)心世界和感受。我真心地希望我們家長朋友們可以通過練習,讓自己變得更加善于傾聽。愛是一種特殊的“任務”,艱辛而道遠。讓我們在實踐中共同學習愛的藝術---傾聽的藝術吧!也真誠地希望大家通過閱讀《少有人走的路》能夠使自己的心智不斷地更加地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三
自律這是讓我們心智成熟的重要途徑,而愛,則是讓我們自律下去的動力。
斯科特派克的名著《少有人走的路》里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解決怎么才能讓我們的心智成熟。
那么怎么樣才能讓我們的心智變成熟呢?斯科特派克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自律。通過自律,唯有通過自律才能讓我們的心智變得成熟。
那么如何做到自律呢?他提出了四種自律的方法:
第一種叫推遲滿足感。意為先苦后甜、先難后易,而我們這個社會大多數(shù)人選擇的先做容易的事情,把困難的事情往后拖,拖著拖著,就會感到無形的壓力越來越重,思想負擔更會加劇,導致幸福感降低。
第二種叫敢于承擔責任,遇到問題敢于承擔,敢于面對,不讓逃避的愧疚和不安感時刻侵襲著自己。用一句“這是我的問題”、“這是我的責任”大大方方的承擔下來,而不是推卸給別人。不然你偶爾會響起時,還是會被自己的逃避所困擾。
第三種叫忠于事實,我們要真實的了解自己,了解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繪制出一個自己的人生地圖。我們不能抱著幻想去做事情。就單單這一點,我做的并不好。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還抱有各種幻想,可能是對感情,可能是對友情,可能是對美好人性。所以,這也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xiàn)。
第四種叫保持平衡,生而為人,不可能一點脾氣都沒有,人怎么可能不發(fā)脾氣,但是我們又要具有不發(fā)脾氣的能力,既要發(fā)脾氣,又要具有不發(fā)脾氣的能力,這就是保持平衡的這樣一種方法。
通過這幾種方法,能夠達到我們的自律。通過自律來解決心智不成熟的問題。但是,斯科特如果只寫到這兒,就不能算是一本經(jīng)典著作了,關鍵還在后面的部分。如果我們?nèi)?,我們一直在自律中,就會出現(xiàn)一種風險,”我們能不能一直堅持下去”,所以斯科特在這里就提出了衣蛾非常重要的概念——愛。
自律能讓我們承受問題帶來的痛苦,并最終解決問題,而心靈在承受痛苦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則會不斷地成長和成熟,自律是人們心靈金華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那么我們?yōu)槭裁丛敢馔ㄟ^自律約束自己去承受人生的苦痛呢?因為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著我們,這種力量就是愛。
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有了愛以后,我們的自律才能堅持下去。那么什么是愛呢?
斯科特在這本書里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愛不是欲望,愛是意愿。就是我愿意去做,而且我真的做了,這就是真正的愛。而欲望呢,往往是我想做,但是我卻沒有做。愛與自律在這里提到了他們之間的關系,愛是自律能持久能夠堅持的一個根本原因。
愛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特點,愛實際上也是對自我界限的一種拓展,只有拓展了你的自我界限,讓我們跟世界融為一體,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你與世界是融為一體的了,那么我別人,其實也是愛自己。這樣就能持續(xù)的擁有這樣的。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四
這本書開篇就說道:“人生苦難重重。”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在于自律。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也就是說自律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態(tài)度。
書中有一句話“你不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斯科特.派克對自律的理解更加寬泛和深刻,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自律。面對問題,智慧的人不會因為害怕痛苦而選擇逃避,他們會迎上前去,坦然承受問題帶給自己的痛苦,直至把問題徹底解決。
“主動”“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痛苦,是自律的根本。當各種各樣的問題接踵而來,我們要拿出足夠的勇氣主動的、想方設法的解決問題,我們的思想和心靈就會不斷成長,心智就會不斷成熟。
書中這一觀點,我特別贊同。培養(yǎng)一個自律的孩子,是眾多父母的心愿。但事實上,我們能看到身邊很多孩子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尤其到了初高中階段的青春期這些問題暴露得更加明顯,他們的父母大多數(shù)面對孩子的問題束手無策,經(jīng)常一言不合就雞飛狗跳,他們只會把滿腔的怒火發(fā)泄到孩子頭上,不是打,就是罵,根本不愿意調(diào)查問題的本質(zhì),也不考慮用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才合適。導致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是父母沒有把本該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孩子上。
孩子從出生到十七八歲,這漫長的過程中,如果父母能投入足夠的時間“陪伴”在孩子左右,尤其在孩子規(guī)則意識、行為習慣、處世方式等形成的關鍵期,給予必要的指導,恰當?shù)亩卮?,來巧妙的引導孩子的發(fā)展方向,孩子才能會學會自律。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孩子的每一個暑假,在漫長的無人監(jiān)管的六十天里,如何指導孩子制定計劃,嚴格執(zhí)行,控制看電視、玩手機的時間,養(yǎng)成自覺學習、閱讀的好習慣,這都需要父母動腦筋想辦法,花費時間引導孩子加強自我管理。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以忙為理由,放任孩子不管,或把孩子寄放在長輩、親戚家里,孩子的自律能力較難養(yǎng)成。
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不是一日之功可以完成的,需要父母大量的精力和耐心去培養(yǎng),而且越早意識到越好。父母需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樹立好正確的榜樣,讓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受到良好的熏陶,很難想象那些缺乏起碼的自制力、生活邋遢、行為不檢的父母怎么能培養(yǎng)出自律的孩子。
在投入足夠的時間的同時,父母無條件的愛和長期給孩子的安全感至關重要。注意是“無條件的愛”,那是一種寵辱不驚、細水長流、不帶任何控制欲望的愛。當孩子面臨痛苦和困難時,父母真心實意地與孩子站在一起去經(jīng)歷痛苦和折磨,并時刻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給予的堅強后盾,這讓孩子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選擇進步而不是落后,懂得將自尊自愛作為人生的起點,這是培養(yǎng)孩子自律的根基。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這本書中提出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這里先談剛剛共讀完的第一個原則。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有足夠的自制力積極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享受更大的快樂。推遲滿足感,通俗地說就是“忍耐”,它既是自律的原則,也是自律的表現(xiàn)。
著名的“糖果實驗”表明:那些善于調(diào)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能延遲滿足的孩子,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成功機會。心理學家曾經(jīng)總結過這樣的規(guī)律:自律的前期是興奮的,中期是痛苦的,后期是享受的。
在學習地理、歷史等科目時,她自認為自己的記憶力不如他人,背誦并不擅長,于是她想辦法畫圖、做表、簡筆畫等極盡可能,找到適合自己理解和記憶的方法,有時候這種畫圖和總結比一目了然的記憶會麻煩很多,經(jīng)常加班熬夜,看似很苦,但她對知識結構的記憶和理解有了質(zhì)的飛躍。
“延遲滿足感”是一種能力,剛開始要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但在這個過程中,以極強的自制力堅持過來,就會發(fā)現(xiàn),自律能帶給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平靜和享受。就像這個清華女孩說起自己的經(jīng)歷,一臉的自信和滿足!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五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在其著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中的開篇第一句話。這是事實,也是至理名言。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問題時怨天尤人,為什么老天對我這么不公。仿佛一帆風順才是人生應有的狀態(tài)。然而事實與理想完全相反,問題和困難才是常態(tài)。我們一生會不斷碰上問題,問題帶來痛苦,解決問題也會痛苦。所以人生苦難重重!
人生是不斷遇到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帶來痛苦,但如果我們不逃避問題,而是勇敢地直面它,解決它,那么問題同樣可以帶來智慧的啟發(fā),帶來心靈的成長。人就是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走向成熟,就像本杰明·富蘭克林所說的,“只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為解決問題而不懈努力,也正是人生中應該做的事。
那么在面對問題時,你是慌忙逃避,是畏懼害怕,還是勇敢面對,努力解決呢?應該都有過吧。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既然問題帶來痛苦,那么我們感到害怕,想要逃避也是人之常情。但遺憾的是,逃避問題并不能讓問題消失,它還是在那里。而只有直面問題,努力克服困難,問題才會被解決。而自律則是幫助我們戰(zhàn)勝恐懼,直面問題的重要手段。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讓自己直面問題,承受痛苦,最后解決問題,走向成熟?!渡儆腥俗叩穆罚盒闹浅墒熘谩愤@本書中提出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我認為這四個原則既是實現(xiàn)自律的方式,也是自律的人應有的表現(xiàn)。
推遲滿足感——先苦后甜。
前文說過,逃避問題不是解決之道,因為問題不會因為你的視而不見而自行消失。而作者認為,逃避問題是心理疾病的根源。其中一種逃避問題的表現(xiàn),便是拖延。拖延時間,把痛苦延后,先享受眼前的歡愉,問題以后再說。中國的老祖宗們早就了解拖延的危害,“日日復明日,萬事成蹉跎”警醒著后人。很多人在工作中喜歡先完成簡單的任務,把困難的任務留在最后,然后在想起最后的難題時總是痛苦不堪,愈加傾向于把難題拖延下去,陷入了先甜后苦——拖延的惡性循環(huán)。其實仔細想來,拖延也不是明智的選擇:在不斷拖延的過程中,我們同樣會受到這個待解決的難題的折磨——眼前的歡愉,被未來的痛苦所損耗。與其如此,不如一開始就承受痛苦解決問題,然后換來成就感和無憂無慮的雙重快樂。所以,形成先苦后甜的意識,優(yōu)先解決棘手的問題,這不僅可以讓我們心智成熟,也是獲得更多快樂的有效途徑。
承擔責任——事在人為。
不能及時解決問題,問題便會像一座山一樣橫在心中,阻礙心智的成熟。逃避問題的另一種表現(xiàn),就是在問題面前兩手一攤:“出現(xiàn)這種問題不是我的'責任,是別人,是社會因素造成的,所以要讓別人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只有自己能解決。手腳長在自己身上,腦子長在自己頭上,選擇做什么不做什么全由自己。我在工作中見到這樣一種人,上級分配任務下來時,他的第一反應是這個任務在不在我的職責范圍內(nèi)——他把自己的工作職責劃分得比誰都清楚——如果超出一點點他的職責范圍,就會立刻拒絕:“這不是我該做的工作?!弊屑毢怂氵^以后發(fā)現(xiàn)確實是分內(nèi)的事,怎么辦?接任務吧?慢著,先找上級談談:“你看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這么多任務在身,再分配任務恐怕完不成了。”上級不同意,只能接了,“好吧我盡力而為,但做不好可別怪我,畢竟我說過可能完不成?!弊詈笕蝿照娴臎]完成好,他還有話說:“我早就說過了,而且這是公司制度有問題,這種職責就不應該分配給我這個崗位。”仔細看看好像他也沒有做錯什么,但總覺得讓人討厭。他說的可能都是實話,但句句都在推卸責任。工作中不愿承擔責任,就難有大的作為,生活中不愿承擔責任,最后只會問題纏身。只有對自己說這是我的問題,我也有責任,要我自己來解決,我可以采取行動處理問題,情況才會好轉。
忠于事實——敢說真話。
我自己剛看到這一個原則時有些不以為然:誠實和自律有什么關系?讀到后面就有了答案:沒錯,有關系。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并隨著閱歷的豐富不斷改變,不斷完善。但有些人,到了一定年齡后便不再接受改變,抱著自己已經(jīng)過時的觀念故步自封,即使是他人指出自己的錯誤,也會固執(zhí)地反駁“你憑什么質(zhì)疑我?!”。這是無視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是對自己撒謊,也是拒絕正視問題。人總是會本能地拒絕變化,就像本能地逃避問題一樣。為了替自己辯護,有時不惜用謊言掩飾,欺騙他人也欺騙自己:“我沒錯”。虐待子女的父母總是言之鑿鑿:“我這是在教育孩子!”是在發(fā)泄私憤還是教育,其實他們心中十分清楚。同樣的道理,是否在逃避問題,拒絕成熟,我們自己心中也很清楚。忠于事實要求我們堅持自省,拷問自己是否真的說出了真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認清現(xiàn)實,戳穿自我辯護的謊言,讓問題赤裸裸地暴露出來,然后再勇敢地解決它。
保持平衡——舍與得。
心智成熟意味著直面和承受痛苦,自律同樣是一項充滿艱苦的任務。我們要推遲滿足感,通過在眼前承受痛苦來換取未來的快樂;我們要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也要卸下不該有的責任;我們還要對自己誠實,與謊言作戰(zhàn)。同時,我們也要過好當下的時光,有時也需要依賴他人,有時也要允許一些善意的謊言。如何在這看似相互矛盾的選擇中保持平衡?答案或許又要從老祖宗的智慧中尋找——舍與得。這里的舍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舍棄過多的欲望和要求。人非圣賢,無需以圣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自律的原則應該是彈性的約束,而不是把自己捆死的鐵鏈。第二層含義是舍棄某些快樂,問題帶來痛苦,解決問題同樣帶來痛苦,拖延問題、推卸責任、自我欺騙都能帶來短暫的快樂,而我們必須舍棄某些快樂,主動選擇承擔痛苦。這些舍棄換來的,便是得,便是心智成熟的果實:我們更懂得如何解決問題,人生的問題不再讓我們痛苦不堪。就像我們孩童時期面臨的難題,長大之后再看就不再是難題。
自律是通往心智成熟之路的有效工具,即使如此,這條路還是荊棘密布,道阻且長。所以這注定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六
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一本書。
人的成長是一生的過程,它不是18歲的時候就能完成的“作業(yè)”,而很多人甚至到臨死之前也沒能做到,甚至不曾意識到。對于這個問題,我想我身邊的家人,朋友當中很多人都還沒意識到吧?父母給我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立足社會,并能夠為社會,人類作貢獻才是人生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人生的最高目標。而個人的成長是擺在這個首要目標之后的,又自己在“私下”的時間里慢慢去做的事??偠灾?,人精神上的成就和物質(zhì)上(被社會承認)的成就相比是不足掛齒的。但是,沒有強大的精神后盾,人生又怎么能走的“順暢”呢?我認為,個人心智的成長是必須的,是比在社會能力上的進步更重要的。社會,不管是否“正?!?,它都可以被稱為“社會”;然而不健康的人生,將導致一個人一生的不幸。
這本書的作者在我面前展開了一個不一樣的人生,一個與我們社會中所“習慣”的人生定義所不同的人生。的確,我們的社會太過于依賴“習慣”,依賴“和大多數(shù)保持一致”。因為經(jīng)驗告訴我們,這樣做好像是“最安全的”,雖然這可能不是“最正確的”。但“安全”可比“正確”重要多了!所以,我們寧可放棄“進步”和“成長”;我們寧可“墨守成規(guī)”,做“習慣的事”,而不冒險改變。在書中,作者提到“人的一生都要冒險”。我覺得如果以作者的人生定義為基準,那么這句話是正確的。因為,不冒險改變就無法實現(xiàn)“個人成長”。
必須時常反省自己,調(diào)整前行的方向。
我們生活中有太多不愿意冒險改變自己那一成不變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的人了。即使,他們的習慣已經(jīng)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他們?nèi)匀痪芙^改變!這些當中,也包括我自己,包括我親愛的家人和我的“知己”們。如果我們不努力尋求改變,我們的祈禱和對命運的抱怨都將是徒勞的!
也許,我們還真的像書中說的不夠“自尊自愛”吧?
在此書的第二和三部分,作者(譯者)的文筆十分犀利!我?guī)缀鯚o法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閱讀。作者在書中多次討論了在童年時期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和教育方式對子女未來心理成熟度的影響。并提出“什么是真愛?”這一問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把孩子以后能過上安穩(wěn)的生活當作自己對孩子最現(xiàn)實,最真誠的期望。然而明確地指出“孩子,我希望你能成長為具有智慧的成熟的人”的家長是比較少見的。“安穩(wěn)”在傳統(tǒng)的觀念上一直被認為是“幸?!钡捏w現(xiàn);而尋求子女生活上的“安穩(wěn)”,這真的是對子女最大的關愛嗎?這真的完全是對子女未來最無私的考慮嗎?在這一點上,作者提出了反對意見。實際上,本書作者的觀點和孔子的“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的思想比較相似,是對常人的幸福觀念的一種挑戰(zhàn)。
我很想把這本書推薦給現(xiàn)在我生活中的人們,雖然我知道他們就如書中所說的“把自己的心靈藏在厚厚的盔甲下”,而且孔子也說過“忠告而善道之,不可而止…”。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七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么是愛的本質(zhì),幫忙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nèi)绾纬蔀楦Q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能夠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能夠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guī)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但是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但是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用心而主動的態(tài)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職責、尊重事實、持續(xù)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應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愿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而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xù)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此刻正在寫這篇讀后感,其實已經(jīng)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應對現(xiàn)實,放下搞笑的游戲和小說,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但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簡單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簡單,當我寫完之后,感到情緒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用心的態(tài)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而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愿意用心應對,也就是不愿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后告訴他們?nèi)绻丝叹统砸材軌?。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么就能夠再得到一塊糖。然后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后,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fā)現(xiàn)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后都獲得了成功,成為杰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應對糖的誘一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潛力在今后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快樂的極致。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不僅僅僅是付出,不僅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己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就像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絕不愿意將他們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nèi)ゲ珦麸L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職責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潛力的退化。“付出真愛的人,就應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y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因此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一精一辟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務必持續(xù)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個性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p>
“勇氣,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應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guī)舊一習一,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tài)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p>
“你只能自行選取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到達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而且值得一精一讀的書。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八
先簡單介紹一下,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像書名一樣,少有人會選擇走的路,需要花很大精力去讀的書,現(xiàn)在物質(zhì)越來越豐富,心靈越來越空虛,我們不想承受痛苦,但是成長是痛苦的,在這充滿艱辛的道路上,避免簡單化的思考,放棄以偏概全的沖動,不要尋找公式和簡單的答案。勇敢前行,超越自我,心智成熟的路程。
今天讀了這章復雜人生的章節(jié),它分為:拒絕簡單思考,避免陷入極端,本性與人性,選擇與人生,使命與人生,感恩與人生。環(huán)環(huán)相扣,結合現(xiàn)在的我,做些解讀。
我們要認清人生,什么是人生?人生苦海無邊,而且復雜多變。對!人生之路就是由一連串的難題組成,一個難題解決,又會有新的難題接踵而至,我們面對難題和痛苦的時候,有的人是拖延時間,等著問題自行消失,有些人面對問題,逃避,選擇忘記它們,等等回避問題,這些解決不了問題,如果真正要成長,必須面對問題,迎難而上,我們的心智也會越來越成熟。---這是我們看待問題的初衷,有解決問題的想法使然。人生復雜多變,我們要不斷接受變化,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
現(xiàn)在大部分人只會簡單的思考,拒絕深度思考,因為思考是復雜的,是一個很難的過程。為了不去思考,麻痹自己,每天刷著抖音,看著快手,再瀏覽一下今日頭條,讓自己的時間一點點流逝,很多人習慣一個事情后就會機械重復,每天重復的事情越來越多,沒有改進,時間占用越來越長,看上去很忙,其實一點進步都沒有,還擠占了自己進步的空間。學習或者接受信息簡單的只愿接受簡單的第一步不愿意接受更復雜的鞏固和應用流程,只聽不說,只學不練,只看不寫,感覺自己學了很多東西,但是只是淺層,遺忘很快。還有一部分是混亂思考者,而這一切混亂的思考都源于逃避問題和痛苦的趨向,如果選擇獨立思考必須準備接受打擊。獨立思考第一步就是堅持學習,我們思考能力主要依賴于學習。第二步就是用于思考,勤于思考。
選擇與人生,你想什么,你就是什么。許多人在面臨至關重要的決定--都是根據(jù)很少的咨詢?nèi)プ鰶Q定,選擇什么樣的職業(yè),選擇跟誰結婚,周密思考與草率思考的結果,會完全不同,人生也會因為自己的思考改變。不管你想要干什么,你為此必須付出代價。每當你想去尋找正確答案時,你首先向自己發(fā)問,一旦這么做了,你就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是你也將忍受不知所措的痛苦。生活就是這樣,沒有簡單答案,我們能做的就是反復問自己,這樣我們的心智才會一步步成熟。
使命與人生這個概念很大,看了幾遍,粗淺的理解。人生而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和個性,使命原意是召喚,如果一個被某種事物吸引,一定是某種東西在召喚他。堅持使命,達成使命不一定能保證快樂,但是一定會給人帶來安寧。因此人盡其才,是很快樂的一件事。
本性與人性人的本性就是改變,人性的定義很難,但是我們作為人,一定保持改變的本能,身體可以變老,但是心靈不可以,無論到任何年齡,保持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
感恩與人生我們現(xiàn)在越來越多計較得與失,付出與回報,計較我們的苦與他人的樂,種種計較,會使我們心生怨念,不滿自己,不滿他人,遠離幸??鞓?。如果我們能抱著感恩的心,看待身邊的人和事,把某些厄運看成偽裝的恩賜,也不要把好運當成理所當然。
在這個碎片化時代,慢即使快,快即使慢。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心理疾病,我們慢慢被同化,麻痹自己的大腦,系統(tǒng)化的信息匱乏,今天復明天,一天天過去,陷入焦慮,還拒接成長的痛苦?,F(xiàn)在邁出第一步很容易,但是真正支持我們的動力,是我們的強烈的使命,更大的目標。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九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這是關于心理的書籍,值得一看,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歡迎閱讀!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國杰出心理醫(y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
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現(xiàn)在暢銷圖書榜單上,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xù)上榜近20年。
這本書創(chuàng)造了空前的銷售記錄,至今長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
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么是愛的本質(zhì),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nèi)绾纬蔀楦Q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
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
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
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
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guī)避問題、逃避痛苦。
而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
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
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苦難重重。
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
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
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tài)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愿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
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
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而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xù)的時間也會更長。
例如:我現(xiàn)在正在寫這篇讀后感,其實已經(jīng)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寫永遠不會有。
當我面對現(xiàn)實,放下有趣的游戲和小說,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但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輕松下來。
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輕松,當我寫完之后,感到心情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
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
而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愿意積極面對,也就是不愿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后告訴他們?nèi)绻F(xiàn)在就吃也可以。
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
然后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塊糖。
在這之后,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fā)現(xiàn)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后都獲得了成功,成為杰出人士。
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面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
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
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快樂的極致。
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
真正的愛不僅僅是付出,不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己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
就像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絕不愿意將他們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nèi)ゲ珦麸L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
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
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責任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
“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p>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y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因此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必須保持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特別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p>
“勇氣,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面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guī)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tài)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選擇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達到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而且值得精讀的書。
之前一段時間在零零散散的時間中讀完了《少有人走的路》,是同學推薦的書,關于幸福與成長的心理學讀物。
或許正如文章名一樣,真正的幸福是一條追逐不止的艱難之路,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堅持到最后,獲得人生真正的幸福感悟。
讀完此文,對于成長,對于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或許一時間弄不清楚這感悟到底是怎樣的,但我相信今后的路有了別樣的走法。
下面是我的讀后感,對于整篇文章也有較為系統(tǒng)的解讀,近日放于博客,與君共享。
總體上來說,讀完本書,感覺心智初開,受益良多,但具體來說學到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難以加以總結,只是碎碎地談一談對各種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作者派克提出了一個偉大的名詞解釋,什么是愛。
按照平常的理解,愛是人類作為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區(qū)別于其他生命體的最本質(zhì)特征,因為人類擁有偉大的愛,親情之愛、愛情之愛、友情之愛,愛是我們偉大的情感。
而派克的定義不同于此,從心理學者的角度,他認為: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
這個定義拓展了愛的外延,內(nèi)涵更豐富,愛是一種積極的意愿,是為了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存在的,這樣的愛無疑是偉大的。
這讓我提醒自己,不要隨便將愛掛在嘴邊,不要輕易地侮辱了這個詞。
當我們再次說愛的時候,首先想想自己有沒有達到愛的境界吧,沒有的話是沒有資格談愛的。
“心智成熟”是貫穿始末的名詞,派克并沒有做詳細解釋,以我粗淺的理解,大概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意識形態(tài)及它們指導下的行為模式的成熟吧。
派克的全文論述,都是基于實現(xiàn)人類心智成熟這個崇高目標的,心理醫(yī)生治療心理病人的目標就是通過他們的開解和引導,激發(fā)病人的自律行為,從而解救生病的意識,逐步走向心智的成熟。
說到心理醫(yī)生治病,就不得不提到“自律”,派克認為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心理醫(yī)生,假若病人自己不自律,不配合治療過程的話,那他也是醫(yī)治不好病人的。
可見,自律是心智成熟的重要手段,而愛是自律的原動力。
人類一切的痛苦和災難都來自于不自律,缺乏自律讓我們不敢正視和面對問題,只是一味地規(guī)避問題,逃避痛苦。
人要敢于直面殘酷的現(xiàn)實,用勇氣去面對問題,以敢于擔當?shù)淖藨B(tài)去解決問題,直至戰(zhàn)勝問題,實現(xiàn)心智的成熟。
自律包含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我們常常會有拖延工作的壞習慣,總也改不掉,我們總是避重就輕,把困難留到最后,倘若我們能夠先把最困難、最復雜的工作先做好,把解決簡單問題的心理滿足感推遲到后面,這樣我們就能夠先苦后甜,按時完成工作。
這對我本人來說是很好的啟示,因為我就有拖延工作的壞毛病。
尊重事實和承擔責任,是實現(xiàn)自律的基本前提,自律就是自我管理,要正視自己,要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買單,否則不可能真正的自律。
同時還要保持心態(tài)的平衡,有舍有得,拿得起放得下,輸?shù)闷疒A得起。
派克還論述了稱之為“神奇力量”的潛意識,他的解釋我很信服,因為感覺上確實如他所說。
我有時候就經(jīng)常遇到這種情況,很多時候腦子里冥冥的感覺到那一刻所經(jīng)歷的這一幕幕存在我的記憶里,就好像這一切我早已經(jīng)歷過了,小時候常常為此困惑不已,長大之后,就總是認為這是傳說中的輪回,是我上世的記憶沒有完全清除,我又在重演著前世的一切,越想便越覺得這一切有點不可思議。
派克的解釋是這種情況是潛意識在提示我們,潛意識占據(jù)了我們思維的95%以上,潛意識一直被壓抑著,但時常與意識發(fā)生沖突,反擊我們的意識。
派克甚至提到了榮格的集體無意識,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和個體潛意識構成了我們的潛意識,集體無意識就是人們心中的上帝,上帝通過潛意識作用于意識。
意識的進化就是心智的成熟之路,是自律與熵的博弈,是意識向心中潛意識的親密。
懶惰是我們原罪的本質(zhì),是我們的熵,它阻攔我們心智走向成熟,心智走向成熟離不開獨立、勇敢和進取精神,我們要擺脫懶惰,嚴格自律,同時敢于承擔責任,才可能實現(xiàn)勝利。
我們大多數(shù)的人為懶惰所累,倒在了心智成熟的路上,沒能實現(xiàn)心靈的成熟。
我們渴望心智成熟的人,必須獨立選擇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抵制懶惰,時刻自律,才有可能達到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好書,不同的時間拾起,我想都會有不同的心靈感悟。
最近有幸拜讀了《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當?shù)谝淮慰吹竭@個標題時,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帶著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這是一本美國心理醫(y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于心理學的書,里面討論了我們心理現(xiàn)象中一些比較本質(zhì)性的問題。
書中提出,當我們能夠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yī)生,解決自己所有的心理問題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夠比較正確的看待宗教,把它當做一種真正實際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精神寄托或理論。
書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學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為佛教不承認永久的“神”的實在性,而缺少這種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
但作者卻不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須要有一個神存在,比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這種宗教不承認“神”的存在,或者說即使承認“神”的存在,也是必須通過實驗來驗證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來講更接近于現(xiàn)代科學一些。
作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許自己不知道而已。
當你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而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改善自己的時候,你就離“神”越來越近,甚至于,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是可能達到“神”的境界的。
很感嘆作為一名西方學者,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并且在長時間的行醫(yī)生涯中能夠去踐行它。
是的,離開了現(xiàn)實的土壤的學說是沒有意義的,即使崇高如哲學或者宗教,()也必須如此。
現(xiàn)在這個社會,人們很多已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人們轉而信仰科學,這是社會的進步。
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正在某種程度上代替?zhèn)鹘y(tǒng)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心理學的發(fā)展,人們對宗教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會越來越展現(xiàn),而負面的東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
但愿大自然能夠給人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種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難,讓心靈成長有多么難,我們?nèi)绾尾拍苊懔朔陨淼姆N種局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于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現(xiàn)在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業(yè)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到很難進入須臾納芥子的境界;事實上“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guī)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tài)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么難。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一生的必修課是什么?
是挫折亦或苦難?
是隱忍亦或堅持?
是人情世事?是享受孤獨?還是找到真正重要的人和事?
其實,最終的必修課只有一門,放棄。
放棄從我們降生開始便如影隨行。
放棄無需對外界要求作出回應的嬰兒狀態(tài);
放棄世界與我一體、無所不能的幻覺;
放棄完全占有母親父親的欲望;
放棄童年的依賴感;
放棄自己心中被扭曲了的父母形象;
放棄青春期自以為擁有無窮潛力的感覺;
放棄無拘無束的自由;
放棄青年時期的靈巧與活力;
放棄青春的性吸引力;
放棄長生不老的空想;
放棄對子女的權威;
放棄各種各樣暫時性的權力;
放棄身體永遠健康;
最后,放棄自我以及生命本身。
好似我們一路上丟盔棄甲,最終丟掉了我們本身。聽起來過于殘酷,但人生的規(guī)律便是如此。在人生轉變的時間點上,如果我們還執(zhí)著于曾經(jīng)擁有的東西不肯放手,只會給苦難重重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苦難。
有位師者談天時說到,人不能貪,不是只有貪圖名利才叫貪。彼時不能明白他所指,是追求自我實現(xiàn)不能平衡家庭為貪,還是許下自我能力之外的愿望為貪,還是把責任都大包大攬扛在自己肩上為貪。
直到今天,xxxx年元旦,才忽然明白這話的含義。在接納新事物的同時,仍執(zhí)著于過去所擁有的,并且還想一直擁有,把自己的心塞得滿滿當當?shù)?,為貪。人們常常認為“除舊布新”里重要的.是“布新”,其實是“除舊”。
放棄,是一個漫長而漸進的過程,需要學習。在此過程中我們不免痛苦,因為這樣的學習不斷沖擊著我們原來的認知和觀念,舊的世界坍塌了,而新的世界還未成型。像fridakahlo的畫作《我的誕生》,蒙上白布的“我”把另一個“我”生了出來,舊我已經(jīng)消亡,新我仍在破繭。死亡的痛苦與誕生的痛苦是同一回事。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少有人走的路》的開篇第一句。正因為如此,peck才會寫下這本書吧。如同我的朋友所說,她選擇做心理治療師的原因,是這世間人實在太苦了。我們疲于奔命,不斷經(jīng)受沮喪、悲哀、痛苦、寂寞、內(nèi)疚、懊喪、惱怒、恐懼、焦慮和絕望的打擊,不知道自由和幸福為何物。
自由?
來源于自律。
幸福?
來源于愛。
答案只是看起來簡單而已。就像那條心智成熟之路,人人明白走下去好在哪里,卻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堅持走下去。
theroadlesstraveled。
全書四個部分,自律和愛是前兩部分。因為無法用我的語言來表達作者這樣系統(tǒng)而宏觀的思想,之前想用書摘的方式進行總結。然而1900多字,也只寫完第一部分“自律”,還寫得枯燥又無味。于是我放棄了,放棄了用一篇小文把一本經(jīng)典概括完的想法,放棄像考前劃重點那樣密密麻麻整本書沒有留白。然后只選擇了“放棄”這個點寫下此文。盡管像是又一篇不及格的讀后感,但好歹和之前的都不同,算是全新的嘗試吧。
——只要是肯不斷推陳出新的自己。
xxxx,與君共勉。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一
人與人之間相處是極易受對方的影響,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認,你的言談方式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同學、同事、朋友和家人的影響。如果你不承認,那么有可能只是你沒有發(fā)現(xiàn)而已。
頂頭上司很喜歡說“不不不”,久而久之,辦公室的人在交談時,尤其當他們急于在第一時間否定對方的時候就會說“不不不”。在lynette和上司結束一次聊天后,我給lynette說她剛才說了“不不不”,她整個人像一只炸了毛的喵,進入警戒狀態(tài),說服自己不要說那么多“不不不”。然而她不論和上司還是和同事說話,那“不不不”三個字依舊張口就來。我也好不到哪里去,“不不不”說的風生水起??赡芪姨^敏感,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了這個現(xiàn)象,其他同事似乎還沒有發(fā)現(xiàn)。所以聽其他同事說“不不不”后我和lynette總會會心一笑。
在讀《少有人走的路》的時候,印象最深的五個字是:推遲滿足感。那些急于在第一時間否定他人的人,是為了從否定他人中得到滿足感嗎?如果是這樣,面對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不妨慢下來等對方說完,再一針見血并加以縝密的邏輯將對方一槍斃命不是更爽嗎?但是人人往往都不愿意推遲滿足感,哪怕只是短短的幾秒。因為“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倍@對于想要急切享受滿足感的人來說先面對聽完對方的錯誤言論實在太過痛苦,不如第一時間享受滿足感來的爽快。畢竟“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p>
我和lynette認為對抗說“不不不”這個壞習慣的方式就是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就算對方說的內(nèi)容是錯誤的,也要耐心聽完,然后再否定對方。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才是解決這個壞習慣的根源。如今,我和lynette說“不不不”的次數(shù)在逐漸減少,有時候甚至在說到第二個不字的時候就會自動停下來??纯粗竽芊駨氐赘牡暨@個壞習慣。
《少有人走的路》是答芬小姐姐推薦的,她推薦的次數(shù)多了,我自然想了解為何她不停推薦。這本書是我最近讀書讀的最慢的一次,總會思考一些內(nèi)容投射到自己身上的情況,強迫自己去分析,有點痛苦,讀到后面,心也亂了。讀書于我而言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這本書讓我沉浸其中去思考分析自己的問題。計劃再買一本紙質(zhì)版的書來反復閱讀。我和答芬小姐姐一樣,傾情推薦這本——《少有人走的路》給可愛的你們,愿你們面對不斷流逝的歲月、增長的年齡,可以寵辱不驚。
這本書值得分享的摘錄實在是太多了,這里我簡單分享兩句。其他的,你們自己收集吧。
摘錄:
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tài)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二
今年8月在西南大學,好朋友送了一本書給我——《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旅程》,當拿到這邊書的時候,一看是一本關于心理學的書,就愛不釋手了。短短一周讀完第一遍,頗為震撼,對我來說,已經(jīng)很多年沒有讀到這樣優(yōu)質(zhì)的可以提升認知和自我水平的好書。特別是里面的許多觀點和方法論,是我一直在苦于尋找的答案。因此,我決定將里面有用和有效的內(nèi)容再次提煉,一是加深對書內(nèi)容的理解,二是將自己融入到書里面,去解決那些理不清,道不明,但又時時影響我的那些主觀的判斷。
《少有人走的路》一共有八本,這本“心智成熟旅程”是第一本。樊登講書里面也特別推薦了這本,當我讀完“心智成熟旅程”后,我又買了全套書,將最新的多的這本“心智成熟旅程”送給我的員工讀。這本“心智成熟旅程”,是這一套書的起點和根基,后面的七個系列,是基于第一本而從各個方面再深入探討和以小說的方式來論述的。這套書提到了許多作為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卻自己又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我們認為成熟應該是跟人的年齡成正比,但往往,我們生活中時常遇到的人,一把年紀了,認知和處事跟小孩子一樣;比如,明明外在看上去合家歡樂,偏偏感覺不到理想中的幸福;比如大齡青年不愿意結婚,是找不到合適的人選還是害怕?lián)熑?;比如,孩子出現(xiàn)問題,是叛逆還是逃避;比如,常常的孤枕難眠,無法控制的浮想聯(lián)翩,等等。其根源是什么,是什么樣的環(huán)境造成了這些現(xiàn)象?一個人的童年,對他未來的人生有什么影響?為什么會沒有安全感,為什么有些人深陷痛苦,卻又接受現(xiàn)狀?為什么我們常常說“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當我們面臨很多事情無法解開心結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讓自己和解,通過什么方法,讓自己真正的成熟,而不再困擾,而不再讓自己陷入新的困擾之中。“心智成熟旅程”書中都一一給出了答案。
“心智成熟旅程”從四個方面來闡述了如何讓自己走向真正的心智成熟。自律、愛、成長和信仰、恩典。每一章都從問題出發(fā),然后通過案例剖析,找到根源,再自我救贖。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里我只寫自己最受用,以及對我震撼最大的幾個觀點。
本書開篇用六個字“人生苦難重重”道出了人生的真諦。我想不管是在西方信仰耶穌還是在東方文化影響下,全世界的認知是一致的,只是解決方式不同而已。面對苦難重重的人生,很多人會自怨自艾,怨天尤人,還有很多相信,這是命!但總有些人通過積極想辦法,改變命運。而我們解決的關鍵點是“自律”?!白月伞本褪侵鲃右笞约阂苑e極的態(tài)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這看似簡單,做起來真的挺難的。因為大多數(shù)人,特別是孩子,總是先甜后哭,總是把最容易的,最讓心情愉悅的事情放在第一位。繼而成長中,習慣了先甜后苦,養(yǎng)成了面對問題,逃避問題,勢必成年后,面對苦難,心理上會受挫,甚至成為心理疾病。如果在孩童時期,重新設置人生痛苦和快樂的次序,養(yǎng)成推遲滿足感的習慣,學會自律,那成年后才能用成熟的心態(tài)和明智的辦法處事。
對于承擔責任,更是難上加難了,在我國的處事文化中“明哲保身”的處事態(tài)度,成為成人的處事哲學。今天不討論這個哲學思維的對錯,單從對人的心智來說,逃避責任,會造成人形成兩種病癥:神經(jīng)官能癥、人格失調(diào)癥。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是把“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掛在嘴邊,總認為是自己能力不足,不夠資格,因而缺少勇氣,而做出的錯誤判斷,不斷加大自己的責任,使自己備受壓力和內(nèi)疚感。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神經(jīng)官能癥癥狀,比如我經(jīng)??刂撇蛔∽约旱那榫w,大吼了孩子之后,自己又內(nèi)疚得要死,再比如我經(jīng)常直言不諱跟朋友說了一些話,事后又覺得這句話可能出言不遜了,又內(nèi)疚后悔了,總之就是不自信的表現(xiàn)。輕度的神經(jīng)官能癥是可以允許的,這是人的良知,如果連良知都沒有,豈不更有心理疾?。肯喾?,人格失調(diào)癥患者則不愿意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所有的孩子都是患人格失調(diào)癥,都會本能地逃避責任,不少的孩子也會患神經(jīng)官能癥,把自己承受的痛苦看成罪有應得。如果孩子的成長中缺乏有效的正確的引導,一定會導致這癥狀加強,從而造成在成年以后,已經(jīng)形成固定的認知,導致自己無法正確處理身邊的事物,陷入痛苦和無法自拔的心理疾病。當這兩種癥狀如果出現(xiàn)了很嚴重的狀態(tài),即神經(jīng)官能癥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diào)癥讓別人活得痛苦。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走向心智成熟,前提是父母有正確的認知和對孩子問題的敏感性,反之,則會阻礙孩子的心智成熟。特別是患有人格失調(diào)癥的父母,不去直面問題,解決問題,不愿意承擔自己的責任,這樣也會導致孩子出現(xiàn)人格失調(diào)癥,上一代的問題影響下一代,代代相傳。一旦被心里醫(yī)生診斷為人格失調(diào)癥,說明這個人已經(jīng)逃避責任的程度非常嚴重了,而這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所以作者用面對痛苦,推遲滿足感,來提醒大家,要先苦后甜,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到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其次是為個人行為承擔責任。難處在于承擔會帶來痛苦,大部分人會努力去躲避痛苦,很多的人在面對痛苦時候,寧愿自我安慰:“問題的出現(xiàn)不是我錯,是我無法控制和社會因素造成的,應該由別人或者社會替我解決”。這種逃避責任的心態(tài)一旦形成,會出現(xiàn)一個怪圈:因為誰誰誰的原因沒有做到,所以我理所當然“活該”。所以,很多人婚姻不幸,都被設定為丈夫或者妻子(對方)造成的;很多孩子不聽話,叛逆,都是他自身罪有應得。這種逃避的心態(tài),即用謊言欺騙自己,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而且越陷越深,甚至出現(xiàn)仇恨。作者在書中提出面對承擔責任的痛苦,就是要勇敢忠于事實,在既有的觀念地圖上,不斷修正,更新自己固有的觀念,不斷地修正,使地圖內(nèi)容更加真實和完整。最后,迎接挑戰(zhàn),即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不間斷地嚴格自我反省。反省內(nèi)心世界帶來的痛苦,往往大于觀察外在世界帶來的痛苦,而認識和忠于事實帶來給我們的非凡價值,將使痛苦顯得微不足道。自我反省帶來的快樂,甚至遠遠大于痛苦。
第二章里面關于愛的解析,對于這章我的感悟稍遜,因為一直在通過各種媒介努力學習關于如何愛,怎么愛。這里用兩首紀伯倫的詩來闡釋父母對孩子的愛,以及夫妻的愛的真理。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
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
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wěn)定的弓。
你們的結合要保留空隙,讓天堂的風在你們中間舞動。
彼此相愛,但不要制造愛的枷鎖,
在你們靈魂的兩岸之間,讓愛成為涌動的海洋。
倒?jié)M彼此的酒杯,但不要只從一個杯子啜飲,
分享你們的面包,但不可只把同一塊面包享用。
一起歡笑,載歌載舞,但容許對方的獨處,
就像琵琶的弦,雖然在同一首音樂中顫動,
然而你是你,我是我,彼此獨立。
交出你的心靈,但不是由對方保管,
因為惟有生命之手,才能容納你的心靈。
站在一起,卻不可太過接近,
君不見,寺廟的梁柱各自聳立,
橡樹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陰影中成長。
本章書里面有個觀點值得提出來學習,即:愛是使人心智成熟的力量,愛付出的同時,也是幫助自己一并走向成熟。愛的過程是一個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拓展、自我完善的過程,人需要愛別人,才能有完整的心智。而愛貓、愛狗;委屈求全;打著以愛的名義控制別人,都不是愛,不是真正的愛。依賴不是愛、同情不是愛、妥協(xié)也不是愛,唯有愛,是幫助彼此獨立,成就自我。
最后一章“恩典”,里面提到的潛意識,著實讓我腦洞打開,作者因信仰西方教義,所以取名為“恩典”,從我的理解,更像是“儒、釋、道”的法則。我們常常說“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一切注定,其實,多數(shù)源于我們的潛意識。比如,我們成功躲避一場災難,或者夢里面的場景在現(xiàn)實中相遇了。一個人的大腦里面,自我意識只占了5%,還有95%屬于潛意識。所以,大腦可開發(fā)的領域還有很多很多。潛意識是一片神秘的領域,夢是它存在的最好證據(jù)。在我們的精神世界中,存在著比我們更睿智的東西,這就是“潛意識的智慧”。潛意識的密碼,有可能一部分是來自于遺傳,也有一部分來自于兒童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我們常常說原生家庭,價值觀沖突,往往已經(jīng)是根深蒂固了。潛意識是天性和自然進化的空間,潛意識知道的東西永遠比自我意識知道得多,我們獲得一項真理,得到一種啟示,不過是重新認知潛意識里原本存在的事情。意識的成長與進步,意味著它開始認同潛意識所熟知的一切。
潛意識或許是心理疾病的罪魁禍首,我們之所以會生病,正是自我意識抗拒潛意識的結果——意識患病了。潛意識是我們心靈深處的“恩典”,只有我們無限接近我們的“恩典”,才能獲取心靈的源泉,才能對抗負面的,天性的“惡”——懶惰、怨恨、自私、嫉妒等等。所以要達到崇高的思想境界,需要經(jīng)常的自我反省。潛意識是樹根,要想讓淺表的自我意識碩果累累,也就是要像我們“儒釋道”提到的天人合一。
似乎本書越寫越有境界,用一種超越的精神在指引我們走向最理想的狀態(tài),對應了開篇的“人生苦難重重”。但作者一直在努力引導我們,認知自我,認知世界,認知精神,作為平凡人的我們,憑借足夠的耐心,付出充分的努力,沿著心智成熟的路,前進。點滴的認知和經(jīng)驗,慢慢匯聚起來,人生之路就清晰了。那些我們童年受過的傷,成長中經(jīng)歷的苦難,或者一不小心走進死胡同,也有肯經(jīng)受失望的打擊,遭受錯誤訊息的干擾,阻礙我們的前進,我們需要自我糾正和調(diào)整。當我們能駕馭我們的人生,我們獲得了自我的力量,才能獲得心靈的釋放和生化,我們才懂得幸福是奔放不羈的自主,不妨礙別人心智成熟,用真正的愛幫助孩子、他人成熟,才是心靈意識的天人合一。
最后,看完全書,也能理解為何作者取名為《少有人走的路》,道理很多,也能讀懂,但是,要真正做到,并且時刻反省,卻非容易之事。所以,每當我們看到成功的人,感慨他的氣度,胸懷,眼界和處事,也能想到他在塑造自己的過程中的不易和努力。感謝作者帶來的恩典,給與的力量足以讓我收益終身。同時,非常感恩西南大學園林學院杜教授的饋贈。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三
看完斯科特·派克寫的《少有人走的路》感觸頗深,如沐春風。
這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重要,它跨越時代的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zhì),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guī)避問題,逃避痛苦。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p>
一些人因為別人的批評和反對意見而深受傷害。
每屆大學畢業(yè)生選擇考研的動機僅僅是害怕畢業(yè),還是為以后有更好的生活。
這些事情都反映出21世紀的年青人在逃避成長,逃避成長后應承擔的責任,逃避現(xiàn)實。詹姆斯·艾倫說:“當你勇敢面對問題的那一刻,問題便瓦解了?!彼裕覀円e極面對成長而不是逃避。
成長是五彩斑斕的,有光明,就會有黑暗;有鮮花,就會有荊棘;有歌頌,就會有嘲諷;有信任,就會有誤解。
我們渴望光明,就不能逃避黑暗;喜歡鮮花,就不能繞開荊棘;享受歌頌,就要忍受嘲諷;獲得信任人,就要承擔誤解。
成長的過程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冰心說:“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河流要經(jīng)過不同的兩岸,樹木要經(jīng)過常變的四時?!币虼?,即便我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也要勇敢面對。
《少有人走的路》中還講述了“愛”的力量。派克認為“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p>
愛,能幫助他人進步,也會使自我更加成熟。沒有別人的關心和照顧,就認為人生不夠完整。一直無法正常生活,就構成了“依賴性”,心理學家稱為“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diào)”。
愛不能濫用。有限的愛只能給予少數(shù)特定的對象。即便有很多人需要愛和關心,我們也必須有所選擇,確定誰更適合作為愛的對象,誰更值得我們付出真正的愛。
正如文中所言:人生苦難重重。斯科特·派克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但是,他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他帶領我們?nèi)ソ?jīng)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四
正如書本開篇所言:人生苦海無邊。斯科特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但是他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他帶領我們?nèi)ソ?jīng)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因為作者是一位心理醫(y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因此使我們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后令人深思。
其實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心理問題,第一是不愿去面對,其次是不知道它如何解決,那么我想《少有人走的路》在第一步就可以給你非常好的指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自律,自律的四個原則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實踐這個原則,需要勇敢面對,敢于面對自己的痛苦,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千萬別想是因為別人怎么樣所以才導致自己的問題。
在還未讀完時,我就留了些時間讓自己平復心情,接受心靈上的痛苦,而不是逃避痛苦。發(fā)現(xiàn)和治療是需要緩沖的,建議讀這本書的時候,不必要把自己逼得太緊,留給自己緩沖的空間讓自己平復并正視這些心理問題,等完全接受了再往后讀,你會有心靈上巨大的突破與震撼。
斯科特激勵我們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不要逃避,直面問題時,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雖然逃避現(xiàn)實的痛苦和不幸,是人類的天性。
接下來首先要推遲滿足感,就是通過推遲滿足感培養(yǎng)自己的自制力并養(yǎng)成習慣。其次勇于承擔責任,勇敢的說“這是我的問題,應該由我來解決”,不要希望問題自行消失。再者需要實事求是,忠于事實,我們越了解事實越能進行自我反省,迎接挑戰(zhàn),更容易解決心理問題,這樣心理問題就會處理的得心應手。最后,保持平衡,是指需要把自律原則保持平衡,又要富有彈性,該放棄某些東西時及時放棄,保持平衡,不論是情緒上的還是心理上的。
成熟的心靈必須保持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面對恐懼也要充滿勇氣,坦然面對,克服畏縮心理。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guī)舊習,我們只有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tài)度,才能讓心智更成熟。
人生一世,能正確評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該為何人、何事負責,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無法逃避的問題。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我的時間是我的責任,如何安排時間,應由我自行負責,而且只有我本人才有權處理優(yōu)先次序。當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時,就意味著我們甘愿處于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上司,為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數(shù)不清的人甘愿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世界不斷變化,冰山來了,冰山繼而消退;文化出現(xiàn),文化隨即消失;技術有限,技術又似乎無限……我們觀察世界的角度,也處于更新和調(diào)整中。我們必須學會尊重事實、自我反省和自我審視,這對于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反省內(nèi)心世界的痛苦,審視自己的問題,尊重事實,不逃避,直面問題所在,積極利用自律的原則進行心理問題的調(diào)整,最終讓我們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五
“我們長期以來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將會被某個陌生人一語道破”。在讀《少有人走的路》之前,我不知道“勇氣”為何物,也許它就是與生俱來的無知無畏吧!心智成熟的旅程是非常漫長的,在某種程度上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甚至還會讓你們覺得有一點點不舒服,但請你們不要回避。
“是則是初心,只恐難留駐”。這本書在大體上可以分三個方向:自律,愛以及成長。在我人生的路上,這本書給了我莫名的參考指標,想要成為優(yōu)秀的自己,便需要不斷進步,不斷吸取教訓,保持初心,以最大的努力,最真誠的熱愛,去迎接人生的挑戰(zhàn)。
“危堂榜新顏,要以名自律”。書中寫道: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局部的自律只能解決局部的問題,完整的自律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就自我而言,因做不到自律自覺而浪費掉大把大把的美好時光。就簡單說一下每天早晨的起床吧,每天早晨鬧鐘一響,首先關掉它,然后再睡幾分鐘,才會磨磨蹭蹭的起床。雖然是小事,但很認真的說,我沒有以積極而主動的態(tài)度去迎接每一天的朝陽,在我慵懶的背后,是無盡的推遲滿足感。它給了我短暫的快樂。在未讀這本書之前,我竟一直覺得這每天的慵懶都很快樂,慢慢便也成為了不良的生活習慣。如今當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后,我便決定要學會自律,學會掌控自己的時間。我想自律不僅僅是自己負責,更是對人生的負責。書里面也把自律細分為四個部分: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自律而來的自由才最自在。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承擔著很多的責任。這就要求我們要做一個責任擔當?shù)娜?。尊重一切具有真理的事實,保持平衡,我想是保證自身與社會的平衡,與愛的平衡,所以書的第二部分寫出了愛。愛是原動力。迄今為止,不曾有誰給“愛”下過真正令人滿意的定義。心中有愛,行為習慣便也會是一個充滿溫暖的人。孩子的成長與父母給的愛也有極大的關系。溺愛不利于一個孩子的成長。我特別感謝父母,感謝那些嘔心瀝血的老師,感謝那些對我有過幫助的陌生人,感謝一切愛的源泉,愛的灌溉,愛的成長。
我們要成長。成長也意味著成熟,不再是一個童言無忌的孩童。成熟似乎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夢想的褪色。但是,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況且,一種持久的平和的幸福人生離不開成熟。
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應對苦,應對餓,應對困境,巴爾扎克有句名言:“困難,對于弱者來說是一個萬丈深淵,對于強者來說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應對這么一個巨大的財富,我們當然要撿起來,人生就是積累的過程嘛。期盼成長就要應對所謂的生活煩惱,看過這本書,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應對,然后去慢慢成長。
請你們也翻開這本書吧,打開這本書,也就意味著走進自己的心里。勇敢面對現(xiàn)實,面對自己,你什么時候軟弱,什么時候就剛強了。這就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意義。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六
人不僅對別人撒謊,也對自己說謊。但很多時候我們又需要限制性地表達個人意見。
為了放棄,首先必須擁有某種事物。
正如很多人一直宣揚要過簡單的生活,但是,你體味過什么是復雜,什么是簡單么?這種無思考的吃飯、睡覺、上班的生活,是不是一種無知呢?你無知,又怎知這種簡單生活是最快樂的呢?這種選擇僅僅表明你沒有選擇吧了。
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有很多機遇,也有很多挫折。“人生苦難重重”,派克先生在開篇先點明了這句話,意味深長。作為一名具有二十多年從業(yè)生涯的心理醫(yī)生,他對人生有著深刻的理解,也對人生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說“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句話我很贊同。
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風順的。很多事情,總是需要我們?nèi)ッ鎸?、去克服、去解決。對待這些問題,我們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猶豫、或從容、或焦急、或謹慎、或突兀、或瀟灑、或無奈……,有太多的問題考驗著我們的意志,促使我們成長,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雖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卻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溝通、多些勇氣、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會變得迎刃而解。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七
讀完此書后,我并不試圖轉述此書的資料,只是提議每個人都去認認真真讀它一遍,相信你必須會有所收獲。
人生苦難重重。
在必須意義上,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程度的心理問題,出現(xiàn)問題,我們就要去勇敢的應對和解決,而不能逃避,因為越逃避,隨著時間的積累,問題就會越大。
心理疾病實際上比身體的疾患更嚴重,它不但影響自我的生活質(zhì)量,還嚴重的侵擾自我周圍世界,讓自我的親人也因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我的命運,但每個人都要有改變自我命運的念力。念力越大,你能實現(xiàn)的可能越大。
我最喜愛本書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是獲得自身解放和成長的方法論。愛則讓我重新認識真我,找到完善人生的原動力。
人生就是不斷地尋找平衡的過程,我們永遠不能放棄尋找認識真我的可能,我們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也在發(fā)展自我。不要輕易地向命運妥協(xié),應當是在不斷地抗爭中去尋求心靈的解放。
自律的原動力是愛。作者給出愛一個與眾不一樣的定義: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愛是自我完善的需要。這讓愛不再是狹隘的和自私的,這讓愛不再以占有為目的,這讓愛能夠全然的去理解。
愛不是縱容,但也不是出于善意的約束和糾正。它一方面是自我完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經(jīng)過改變自我去改善別人,是渴望滋潤對方的心靈,讓對方獲得成長、因自我而逐漸完善。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八
真正的傾聽,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事實上,沒有愛,父母就難以產(chǎn)生傾聽的動力。
首先,你愿意這樣,證明你能夠給孩子足夠的尊重;。
第二,孩子感受到尊重越多,他們有價值的表達也就越多;。
第三,對孩子傾聽越多,就越是能夠意識到:在無數(shù)的停頓、重復、結巴,乃至似乎有著某種口音的嘮叨當中,孩子的確說出了有價值的東西。真正傾聽孩子的人都會承認:從孩子的嘴里,往往能說出最偉大的智慧。你會意識到,你的孩子極有可能是個獨特而出色的人。意識到孩子的獨特之處,就會更加愿意傾聽他們的說話,對他們的了解也就更多。
第四,對孩子了解更多,就越是愿意教給他們更多的東西。
第五,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們就會覺得,你把他們看成是出色的人。這樣一來,他們就更愿意聽你的話,并給予你同樣的尊重。
父母和孩子都可以從愛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長和進步的力量。價值創(chuàng)造價值,愛誕生愛,父母與孩子在愛的默契配合中,就像是跳起雙人芭蕾舞,在舞臺上共同旋轉,而且動作流暢、敏捷。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十九
在給父母講座時,我會放一張圖片:夫妻兩個在吵架,孩子在旁邊無助彷徨的坐著。
我會問家長一個問題:“你們希望孩子回憶父母的畫面是親密的、恩愛的?還是冷漠的、對立的?”
所有家長都回答是前者,但實際上卻表現(xiàn)的往往是后者。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榜樣,而且孩子越小父母在孩子心中越是權威,因為所有孩子都是愛父母的,因為這種愛而無條件的相信父母。
我們經(jīng)常會見到孩子為人處事方面很像他的父母,這是因為孩子愛父母而潛移默化的受到父母的影響,吸收了他們?yōu)槿颂幨碌男袨楹陀^念。
但卻有一種現(xiàn)象,孩子和父母的行為恰恰相反,比如父母其中有一個脾氣非常暴躁,經(jīng)常打罵愛人孩子,甚至有不良嗜好,而孩子卻出奇的脾氣好,對誰都好,甚至好到讓人受不了。
閱讀《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我明白了,這種好只是一種畸形的好。因為他們小時候,父母沒有給到他們正向的榜樣,他們只是把自己的需求當成別人的需求,把自己認為的愛當成是正確的愛。所以,他們會用自認為的愛去對待別人,其實這是一種自私的愛,這種愛的動機實際是“恨”。
作者把這種人叫做受虐狂或虐待狂。也就是說,他們既是虐待別人的人,也是被虐待的人。
我想起我的婆婆,我結婚之后跟她相處了7年,07年她去世了。她給我的感覺是又可恨又可憐。
她就有很強的虐待性,比如,她看到家里的擺設不舒服了,她立刻就會召喚我公公來搬動這些東西,公公動作慢些她就會開罵;我們剛結婚的時候,她把油鹽醬醋都是鎖起來的,如果做飯的時候缺了什么,我必須得張嘴跟她要,類似的讓人感覺有些變態(tài)的做法還有很多。
而她同時又經(jīng)受著“被虐待”的經(jīng)歷。比如,她會說很難聽的話刺激她的兒女,或者在兒女跟前互相拆臺,所以兒女們都不愿意到她跟前多呆。我是一個比較中立的人,所以,我的姑子、侄兒、外甥,都比較喜歡跟我聊天兒,導致出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他們回來以后,不進婆婆的家門,反而先去了我那個家。這讓婆婆很是不舒服,她曾經(jīng)無數(shù)次的抱怨過孩子們對她不親。
婆婆16歲就嫁給了公公,她的姐姐被送人,兄弟們四分五裂,她的父母經(jīng)常吵架。這就是她的原生家庭。
她自己沒有得到優(yōu)質(zhì)的愛,自然就不知道怎樣愛別人?,F(xiàn)在我就能明白,其實在她的內(nèi)心深處有著她沒有得到想要的愛的仇恨,連她自己也不知道,這種仇恨成為了她的潛意識,所以她就會虐待最親的人同時也在虐待自己。
我的愛人有三個姐姐一個哥哥,他們的婚姻都不幸福。他們也都不會經(jīng)營家庭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們也各自在為父母的不會愛而買單。
實際上,我走出來學習,就是因為處理不了家庭矛盾了,人生走到了無望的地步。如果當初我沒有選擇走出來,我的家現(xiàn)在一定已經(jīng)不存在了。
所有的父母都認為自己是愛孩子,但是,錯誤的愛帶給孩子是終身的傷害,甚至這種傷害會一代一代的延續(xù)下去。
在這樣的一個家庭里生活了將近20年,活生生的缺愛導致心理畸形的例子就有很多,我自己也曾經(jīng)是這種畸形的愛的受害者。所以自從從事家庭教育之后,我有一個強烈的使命:
讓來到我生命中的所有的人都學會愛,學會真正的愛。
父母永遠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父母怎樣“愛”,孩子也會傳承他們的“愛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真愛呢?
真愛的目的永遠都是促進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愛都不是真愛。
此刻,這本書讀了1/3,但是我似乎明白了作者為什么把書名定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少有人走的路,就是一條心智慢慢成熟的路,一條尋求真愛的路。
就像作者說的,愛是無法定義的。所以,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讓我們一起在尋求真愛的路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二十
這是一本美國心理醫(y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于心理學的書,里面討論了我們心理現(xiàn)象中一些比較本質(zhì)性的問題。書中提出,當我們能夠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yī)生,解決自己所有的心理問題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夠比較正確的看待宗教,把它當做一種真正實際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精神寄托或理論。
書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學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為佛教不承認永久的“神”的實在性,而缺少這種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卻不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須要有一個神存在,比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這種宗教不承認“神”的存在,或者說即使承認“神”的存在,也是必須通過實驗來驗證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來講更接近于現(xiàn)代科學一些。
作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許自己不知道而已。當你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而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改善自己的時候,你就離“神”越來越近,甚至于,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是可能達到“神”的境界的。很感嘆作為一名西方學者,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并且在長時間的行醫(yī)生涯中能夠去踐行它。是的,離開了現(xiàn)實的土壤的學說是沒有意義的,即使崇高如哲學或者宗教,也必須如此?,F(xiàn)在這個社會,人們很多已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人們轉而信仰科學,這是社會的進步。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正在某種程度上代替?zhèn)鹘y(tǒng)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心理學的發(fā)展,人們對宗教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會越來越展現(xiàn),而負面的東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夠給人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種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難,讓心靈成長有多么難,我們?nèi)绾尾拍苊懔朔陨淼姆N種局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于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現(xiàn)在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業(yè)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到很難進入須臾納芥子的境界;事實上“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guī)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tài)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么難。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二十一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國作家m斯科特。派克的作品。派克是美國著名作家、醫(yī)學博士、心理治療大師。他治愈了成千上萬名病人,他以其人生智慧和從業(yè)經(jīng)驗為基礎寫作的少有人走的路在全球暢銷。讀著這部心理學著作,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感覺最深的是我們應該更加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書中講述了耶穌、孔子;講述了對圣經(jīng)的認識與了解;講述了愛、心靈的探索,心智成熟的旅程,讀后深受啟發(fā)。
一個人身體健康固然重要,但心里健康更為重要。一個人的自然年齡不可逆轉,但心里年齡卻由自己左右。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就會使生活充滿快樂并且與他人分享,這是多么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不僅要關心自己的心里健康,還要時刻關心家人、朋友、同事的心理健康,以博大的愛幫助他人敞開心扉、消除煩惱、解除憂愁,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他人,正確認識世界。
讀了這部書,我再次體會到: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心靈。常言到:佛在心中、主在心中。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是多么有趣的事情。
感謝作者,引領著我在自己的心靈中旅游,在愉悅中認識自己、調(diào)整自己、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二十二
“為逃避解決問題而忽視問題的存在,并指望問題自行消失的傾向,是人生中存在的重大問題?!碑斂吹綍羞@句話的時候感觸非常深,感覺我們大部分人都會有這樣的問題,只是每個人受其影響度不同。
書名少有人走的路初次給我的感覺是作者會講一個事情是很少人會去做的,但看完之后明白并非是這條路走的人少,而是這條路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但真能走好這條路的人并不多。
書中通過一些心理學方面的分析,闡述了如何做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很多人看似長大成熟了,但心智缺還未成熟,說話做事都會給人感覺很幼稚,這類人只要有過接觸大家都會不難發(fā)現(xiàn)。另外還有類人,看似各方面都表現(xiàn)的很成熟,但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選擇逃避或裝作視而不見,在處理問題的時候習慣推卸責任或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tài),這些其實也是心智不成熟的一種表現(xiàn)。
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發(fā)生問題是很正常不過的一件事,關鍵是我們要學會如何去面對問題,如何正確的對待和認識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我們需要承擔起責任,盡全力去解決問題。“觀察”和“認知”這兩個詞幾乎貫穿于這本書的始終,如果一個人以邪惡為目標,總是會拒絕觀察事實的真相,而心智成熟的人,卻能深刻的意識到懶惰的存在。
因為解決問題是件痛苦的事,所以大家會選擇逃避或不作為,大家都會習慣處理輕松、容易處理的問題。是否能做到心智成熟,也可以理解成意識的進化或者說是意識的成長,只有當你有了擔當?shù)囊庾R、會自律,這樣才會讓自己不斷的進化。
惰性很多時候是自己潛意識里的一種表現(xiàn),每個人都會覺得享受在前,所以才會當遇到困難或問題是就會產(chǎn)生惰性。書中介紹“推遲滿足感”就能解決惰性、拖延癥的問題。比如大家是東西總是愛比喜愛吃的先吃了,不愛吃的不是丟了就是拖到最后隨便應付了事;讀后感·做事總是習慣把簡單的事先處理了,難的事情放在最后處理或者索性就不處理等別人來解決或到最后不了了之,這些毛病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習慣。
然而正確的方式應該是需要我們?nèi)フJ知問題的根源,推遲滿足感就是要讓自己先解決難解決的問題,不能貪圖眼前的安逸,要有先苦后甜的精神,這樣自然就會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大家都會覺得你靠譜。
讓心智成熟的這條路,并不是很少人關注,而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如果當你真的能走通這條道,肯定會讓自己有很大的改變。好比自己以前看待任何問題都會有局限性,所以處理起問題也不順,無法解決問題的根本,而且在問題的爭論中總是按著自己額思路去辯解,忽略了其他客觀的因素或者不承認客觀條件的存在。
現(xiàn)在基本已經(jīng)慢慢的做了改變,因為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能觀察和認知問題的根源,繼續(xù)在學習如何走好這條少人有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二十三
這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自己內(nèi)心感覺彷徨無助的時候看的,我想這本書,它給予我最多的是勇氣,它告訴我人生苦難重重,人生錯綜復雜,人生悲喜參半,它告訴我應以勇氣,以責任感,直面屬于自己的責任,自己的人生問題,而不是逃避他。只有直面自己的問題,才有可能解決問題,才能超越自己,自己的心智才有可能慢慢的變得越來越成熟。
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也是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在這本書里心理醫(yī)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說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說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這就是: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
在現(xiàn)今社會,很多人一遇到難題,就雙手一攤:“這不是我的問題?!笔撬麄児婕疾蝗缛耍€是不敢面對自己的問題?……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guī)避問題、逃避痛苦。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斯科特激勵我們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不要逃避。直面問題,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接受挑戰(zhàn),才可以愛來真正的安慰……我們只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我們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guī)避問題,逃避痛苦。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里疾病的根源。”
幾乎人人都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或者說我們的心靈總會面對天性的弱點。比如只顧當下,比如懶惰。然而讓人覺得釋懷的是,趨利避害是人類的天性,大部分人都是如此,都面對著如此的命運。
然而想要成長為一個心靈健全的人,就絕對不可以去選擇逃避,但是懶惰,抱怨,借口,卻總是與我們?nèi)缬半S形。我們時不時的還要面對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所以我們總是在和我們的弱點抗爭,并且時有輸贏。
人生的問題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沒有勇氣去面對它,如果能以堅毅果敢的勇氣面對它,百折不撓的精神去解決它,那么問題這個東西,對我們來說將不在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筆非常難得的精神財富。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所學校能教給你的。你的問題只有你自己能解決,除了你自己誰也幫不了你。
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fā)我們的智慧,激發(fā)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但是要做到戰(zhàn)勝恐懼,克服懶惰,就必須要學會自律,缺少了自律人生不可能會解決任何問題。
每天都規(guī)劃好自己要干什么,每天把自己要學的東西,要完成的進度都記在本子上,每天都按照自己安排好的計劃來進行學習,生活,工作,運動。我想這就是自律,通過自律,培養(yǎng)出自我的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在面對麻煩時,能夠以堅毅果敢的態(tài)度去選擇,去面對。
自律的原動力是愛,覺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他非常睿智豁達,也非常平和包容。他所說的愛,并不是過去自己認為的狹義的男女之戀情。而是一種大愛。一種即包容自己,也包容他人的愛。自己越是愛自己,便越是愛他人。
內(nèi)心沒有愛的人,心靈里是一定沒有能量的。
派克醫(yī)生給愛下的定義是:愛是一種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愛能幫助他人進步,也能幫助自己更加成熟。
愛是什么呢?我覺得他使人有了信念,催發(fā)人生理想,甘愿面對困難承擔責任。
一個懂愛的人,一個有愛的人,他一定是一個自愛,自律,自立,自信,自強的人。
因為心里有愛,《老人與海》中的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和鯊魚展開殊死的搏斗。
因為心里有愛,《黑客帝國》中的尼奧,明知有死無生,面對著強大無法戰(zhàn)勝的史密斯,說出那句“mychoice”。
因為心里有愛,《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安迪,能夠忍受長達兩年被“姐妹幫”毆打,而不屈意志,保持尊嚴,歷經(jīng)將近20年,在長度約有3個足球場那么長的臭氣熏天的下水管道中,逃出升天。
因為心里有愛,紅軍長征二萬五,等等,這樣子的例子不勝枚舉。
然而這條心智成熟的道路又是多么艱難,我們?nèi)绾尾拍苊懔朔陨淼姆N種局限?
我想如何做到,也只有靠我們自己去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書上也說了,沒有任何一位先哲會拉著你的手向前走。一切或許只能靠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應該經(jīng)歷的人生歷程,都有自己應該面對的人生選擇。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會來走!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篇二十四
讓人覺得“孤寂”的書名,是當初吸引我去翻閱這本書的原因之一,而另一個原因就是這本書據(jù)說曾被翻譯成二十三種以上的語言,還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停駐了近二十年。一翻作者簡介,發(fā)現(xiàn)書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學家,難道這是一本心理學書嗎?隨手翻閱一下,卻發(fā)現(xiàn)語言很平實,還有一些真實的事例,于是,我開始了此次閱讀之旅。
一向以來,作為特教教師的我,當被其他人問起職業(yè)時,他們都會追問兩句:是小學還是中學教師???是教什么的?當了解真相后,大都會“夸”上一句:很有愛心的工作啊!“愛”這個字眼似乎總會在我耳邊響起。固然,在他人,甚至是自我看來,做教師的都要有一顆愛心,而做特教教師的,這顆“愛心”的分量應當還要重!所以,我也曾單純地認為,只要抱著對學生的愛,就能勝任這份工作了。但當我讀完《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愛”時,頓時啞然失笑,我對于“愛”的理解看來是有失偏頗的。
誠如書的作者說道:“愛是自律的原動力”、“愛是長期的和漸進的過程”、“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我,也是愛他人”??磥?,愛不僅僅是為了促進他人心智成熟,還是為了促進自我心智成熟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像這樣,對于“愛”的一系列的闡述,頓時讓我覺得心域寬闊了許多。這又讓我突然記起導師在我們新教師帶教會上提及的“愛”的意義:“用愛打開心靈”!是啊,要走上心智成熟的旅途,要讓自我的心靈更充實豐腴,就必須要懷有“愛”意。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9737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