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峨眉山山月歌教案(專業(yè)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9 09:12:05
最新峨眉山山月歌教案(專業(yè)14篇)
時間:2023-11-09 09:12:05     小編:HT書生

編寫教案有助于教師理清教學思路和步驟,提高教學效果。編寫教案時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明確教育的方向和要求。接下來是一份優(yōu)秀的語文教案范例,希望對大家的教學有所幫助。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過程和方法:

1.展開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情感。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2.能展開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1、能展開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分類整理歸納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預習設計】學生導學案。

【教學過程】。

一、導入復習、檢查作業(yè)。

1、從歷史上看,我們是個特別喜歡月亮的民族。入晚,我們抬頭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吳剛、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詩詞中有關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如果這也算是一種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現(xiàn)這種心理的詩人就是李白了?!疤资娋叛栽隆?明月經(jīng)過詩人反復歌詠成為美麗皎潔動人的形象,賦予了它特別的生命和感情。

2、走進李白筆下的月光世界。

二、作者簡介。

我們熟悉的《早發(fā)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李白是個怎樣的詩人?誰愿意介紹一下?(指名介紹李白)過渡語: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

三、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年輕時離開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抖朊忌皆赂琛肥抢畎鬃钤绲囊皇讓懺略?。這首詩寫于他出蜀遠游,向三峽進發(fā)的途中,他懷著“遍謁諸侯,??h清一”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揚帆東下,辭親遠游。然而這個青少年生活過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躊躇滿志的胸中縈繞著留戀的情緒。

二、合作探究。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眉”的半包圍不能寫成“尸”。提醒讀準生字“君”、“羌”。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jié)奏。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5、簡介“峨眉山”。

6、學生根據(jù)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三、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1、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重點: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夜發(fā)——連夜出發(fā)。向——駛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fā),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2、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3、引導想象詩的意境。(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會是什么樣的?(3)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4、練習背誦。

四、當堂檢測。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詩人在(秋天)(季節(jié))(夜晚)(時間)乘船遠行,(從峨眉山)出發(fā),駛向(三峽),最后到達(渝州)。表達了詩人思念(故鄉(xiāng)和友人)的思想感情。

五、作業(yè)布置。

1、完成陽光學評(本節(jié)課內容)。

3、完成書后第四題的第1小題。

4、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后向同學推薦。

六、板書設計。

《峨眉山月歌》描寫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發(fā)了作者思念故鄉(xiāng)和友人的感情。

七、教學反思。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二

1、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及組成的詞語。兩首古詩的意思。

2、背誦兩首古詩。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本課的8個生字及組成的詞語。兩首古詩的意思。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準備投影片、收集有關李白、劉禹錫的生平資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課時

??? 理解《峨眉山月歌》詩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1、導入新課1、誰能談談李白和他的詩?

師述: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居士,幼時隨父遷居四川清蓮鄉(xiāng),25歲離蜀,長期在各地漫游,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人稱“詩仙”有‘斗酒詩百篇“之稱。2、說說你學過李白得哪些詩。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他青年時期寫的一首《峨眉山月歌》。書:課題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指名讀,糾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認讀生字。

2、理解字詞的意思:半輪(看圖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發(fā):連夜出發(fā)。

理解一、二兩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

1、指名讀。

2、小組學習,理解意思,或提出疑問。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詩

理解三、四句:連夜從清溪出發(fā),向三峽方向駛去,思念友人卻沒有見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之情向渝洲駛去了。

1、由讀。

2、小組學習。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詩。

連起來讀,指名串講詩意。

1、示幻燈片課文插圖。

2、引導觀察想象。

1、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見了什么,低頭又看見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臉上會么表情。

3、結合想象連起來說一段話。

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人因思念而惆悵的預語氣。,語調要低緩些。

齊背。

總結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發(fā)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作業(yè):理解帶點的詞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朗讀并背誦《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峨眉山月歌》詩句的意思。

3.感悟詩的意境,體會作者思念故鄉(xiāng)、親友的情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背誦詩文。

難點:理解詩句,整體感悟詩歌情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自主閱讀整體把握。

1.出示《靜夜思》插圖幻燈片。

在這幅畫中你看到了什么?聯(lián)想到了哪首古詩?在這首詩里你認為哪個字寫得最好?

2.過渡引入:今天,我們再一起學習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詩。(板書:《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讀,要求正確。

4.師范讀。

5.正音、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jié)奏。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洲。

6.檢查朗讀,指名讀;比較讀。(注意糾正,評價)。

二、重點突破語意兼得。

1、解詩題。

(1)整體感知古詩。

比較《靜夜思》、《峨眉山月歌》的異同之處。

大家剛才背誦了《靜夜思》,也多次朗讀了《峨眉山月歌》,這兩首詩有一些相似之處,找一找在哪里?(板書:思,月)兩首詩中都有一個“思”字,而且詩人都是借月亮表達了一種感情。

請大家再讀這首古詩,找出表示位置變化的字詞。

入流發(fā)向下(結合詩句,解釋這些詞的意思)。

詩人的位置是變化的,那么詩中提到了哪些地點呢?自讀詩文,結合課文下的注釋,用筆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點的詞:峨眉平羌清溪三峽渝州。

2.明詩意。

(1)交流自學情況。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3.悟詩情。

(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分角色讀、齊讀。

三、積累拓展讀寫訓練。

1、看插圖試背。

2、指名背誦。

3、齊背,注意節(jié)奏。

4、課外拓展。

《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借助工具書自學,了解詩歌的大意,背誦。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四

教材分析:

學習目標:

1、會認識本課的生字,并會讀寫遙望、銀盤、青螺“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3、會通過看注釋等途徑,邊讀邊想象畫面,感知古詩的大意,并體會詩人喜愛洞庭湖之情。

目標三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

教法、學法。

師生的雙邊活動,會使課堂產(chǎn)生靈動和智慧。本節(jié)課讓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體會詩人對洞庭的喜愛之情。

教學準備:

白板課件。

教學流程:

一、教師導學,創(chuàng)設情境,初識詩人揭詩題。

1、談話導入:我們的祖國山河壯美,風景如畫,我們從一年級到四年級跟隨著教科書的作者欣賞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喜愛富饒的西沙群島,喜歡風景迷人的黃山,贊嘆壯觀的錢塘潮,驚嘆“飛流直下三千尺”廬山飛瀑,最愛“淡妝濃墨總相宜”的西湖,今天我們將走進祖國的另一處山水。(播放視頻)。

2、播放畫面敘述:

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號稱“八百里洞庭湖”。那里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絢麗迷人。

3、(播放洞庭湖風光課件后),說:“歷代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留下了許多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詩人劉禹錫看到洞庭美景,寫下了一首千古佳作。(板書:望洞庭)(注重書寫“庭”)(田字格出示)。

4、簡單了解劉禹錫。

今天,我們就隨著劉禹錫一起去欣賞他眼中的洞庭美景。

二、初讀正音,感受詩的韻律美。

1、學生自己練讀。(時間兩分鐘)。

(要求:能讀多少遍就讀多少編,每讀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讀正確了,就試著讀流利,能讀流利了就讀出節(jié)奏,能讀出節(jié)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誦。)。

小結:孩子們,你讀書時的模樣、讀詩的聲音,都將給我?guī)砻赖母惺?。)?/p>

2、檢查反饋。(出示節(jié)奏)。

三、探究展示,感受詩的意境美。

(一)了解背景,為蓄情做準備。

了解學古詩就要了解相關背景知識,你對洞庭湖、詩人有什么了解呢?(總結學法: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并對大量的信息,進行整理,轉換為自己的語言,為學詩而準備。這是學詩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

(二)讀詩句,賞畫面之“和”

欣賞詩句所呈現(xiàn)的畫面美,從反復讀詩句入手:

一邊讀,一邊畫,詩人都望到了哪些景物?借助注釋,結合詩句,你望到了怎樣的景像?自主思考后小組交流,合作匯報。

1、兩相和。

(月給了水清輝滿懷,水給了月靈動無限,月色與水色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2、鏡未磨。

(這里的鏡指古代的銅鏡,(出示課件)古時候使用的銅鏡,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樣子,而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在月色下,像一面沒有打磨的鏡子,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朧朧。再加上洞庭湖面,略帶水霧,在月色的映照下,湖面和銅鏡都是朦朦朧朧,用銅鏡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這句比喻真是妙不可言)。

3、“望洞庭”

a什么是盛靑螺的白銀盤呢?(出示插圖)。

b浩瀚無際的洞庭湖,那湖中翠綠的君山,為何濃縮為精致小巧的白玉盤,一青螺呢?

學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初步欣賞洞庭湖的畫面的和諧之美。

(二)知詩意,品自然之“和”

1、品讀前兩行詩。

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別看這首詩僅僅27個字,但是如果你細細地品味,你會發(fā)現(xiàn)詩句描繪了一幅美好生動的畫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幅生動的畫面:

學生讀前兩行詩,想象畫面,進行交流。

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生讀好詩句。

用你的聲音來表達你的感受。

師:是呀,正是月下湖面的平靜,朦朧,才讓我們感受到湖光、月色的和諧。這份和諧的美應該怎樣讀?(輕輕地讀、讀出柔和的美)。

(學生試讀)。

引讀:

秋月的清輝靜靜地灑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是多么的寧靜!一起來讀——。

教師小結:一個“和”字讓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這首詩的“眼睛”叫詩眼。(板書:和)。

2、品讀后兩行詩。

月光下的洞庭湖,雖然比不上甲天下的漓江,也比不上淡妝濃墨總相宜的西湖,但在詩人的眼中,此時,它就是最美的。讓我們繼續(xù)來欣賞洞庭湖的其他美景。

(1)(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你從哪里感受到“和”字?

(2)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怎么讀出感受?

(識記生字“螺”)。

(指名讀,評價。讓我們美美地讀好這兩行詩,齊讀)。

誦讀過詩后,你想象的畫面怎么樣?(敘述畫面)。

創(chuàng)設情境引讀:

點點銀光……翠綠的君山,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詩人不由贊嘆到——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嫵媚姿態(tài),美如仙子,楚楚動人如——。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是呀,陶醉在美景中的劉禹錫,只覺得自己身輕如燕,飄飄欲仙。他忽發(fā)奇想,如果能夠飛上云端,鳥瞰洞庭山水,那八百里月光閃爍的湖面,像一只晶瑩剔透的銀盤!而湖中碧玉般挺立著的君山,不恰好是白銀盤中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嗎?——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完成板書簡筆畫部分)。

(三)品意境,悟人景之“和”

1、尋找“和”字背后的故事,探尋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

這首詩的詩眼是“和”字,在“和”字背后,隱藏著什么耐人尋味意境呢?(出示資料)。

(二十三歲踏上仕途的劉禹錫,三十三歲成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進行了半年便以失敗告終,劉禹錫接連被貶。四十二歲奉召回京,次年寫詩得罪執(zhí)政,外放為連州刺史,后又擔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歲從和州召回洛陽。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眲⒂礤a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jù)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可見本詩是轉任和州經(jīng)過洞庭湖所寫。)。

小結:劉禹錫看到洞庭美景,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他忘掉了被貶的痛苦,忘掉了四處奔波的辛酸,只感覺心曠神怡,如飲美酒,請你再讀讀整首詩——(配樂)。

2、請你用喜歡的方式來向大家展示這首古詩?(展示)。

小結:你們讀出了情,把靜止的畫面讀活了。我們還可以用歌聲演繹對洞庭湖的喜愛,(放歌曲)。

(四)拓展延伸,感受詩的情感美。

自古人稱“洞庭天下水”。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寫下了不少經(jīng)典名篇,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欣賞孟浩然、雍陶有名的詩句。

1、拓展詩:《望洞庭贈張丞相》《題君山》。

2、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欣賞了洞庭美景,分享了詩人寧靜淡泊的情懷,課后讓我們繼續(xù)了解洞庭湖與劉禹錫。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五

3、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通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兩課時。

《峨眉山月歌》

1、復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3、簡單介紹《峨眉山月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

1、讀前啟發(fā):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yōu)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瀆,讀后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yōu)美意境。

5、 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1、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瀆自悟。

3、讀后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六

1、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及組成的詞語。兩首古詩的意思。

2、背誦兩首古詩。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本課的8個生字及組成的詞語。兩首古詩的意思。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投影片、收集有關李白、劉禹錫的生平資料或名篇佳句等。

2課時。

教學任務:理解《峨眉山月歌》詩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

導入新課。

1、誰能談談李白和他的詩?

師述: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居士,幼時隨父遷居四川清蓮鄉(xiāng),25歲離蜀,長期在各地漫游,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人稱“詩仙”有‘斗酒詩百篇“之稱。

2、說說你學過李白得哪些詩。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他青年時期寫的一首《峨眉山月歌》。書:課題。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指名讀,糾正字音。

三、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認讀生字。

2、理解字詞的意思:半輪(看圖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發(fā):連夜出發(fā)。

四、讀文釋義。

理解一、二兩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

1、指名讀。

2、小組學習,理解意思,或提出疑問。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詩。

板書:月半輪。

理解三、四句:連夜從清溪出發(fā),向三峽方向駛去,思念友人卻沒有見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之情向渝洲駛去了。

板書:影江水流。

1、由讀。

2、小組學習。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詩。

連起來讀,指名串講詩意。

1、示幻燈片課文插圖。

2、引導觀察想象。

板書:思君。

五、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見了什么,低頭又看見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臉上會么表情。

3、結合想象連起來說一段話。

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人因思念而惆悵的預語氣。,語調要低緩些。

六、指導背誦指名背。

齊背。

總結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發(fā)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書:寫景抒情。

作業(yè):理解帶點的詞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簡單介紹了一下寫作背景,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后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lián)系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有個學生說:他知道了李白離開峨眉山是在一個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輪彎彎的明月掛在天空,銀色的光輝灑在江面上,非常美麗。我相機提示:這就是哪句詩的內容?有學生回答“峨眉山月半輪秋”,為了讓學生盡可能學會自己讀詩,我告訴他們,古詩中往往會出現(xiàn)詞序顛倒的現(xiàn)象,那是詩人為了壓韻,如“峨眉山月半輪秋”,其實是“秋峨眉山月半輪”,學生感覺理解起來容易多了。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理解,有學生說: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時,看到月亮也在跟著他走?,F(xiàn)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隨船順流而下,學生也能有所明白。接著,我示意學生:詩人乘著小船順流而下,從清溪駛向三峽,快到渝洲時,他會想起誰呢?有同學說,他想念家鄉(xiāng)的朋友,也有同學說,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這樣的提問點撥,既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有讓他們理解了詩句“思君不見下渝洲”的意思,可謂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七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35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通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八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峨眉山頭,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從清溪出發(fā)去三峽,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峨眉山月歌描述了一幅優(yōu)美的峨眉山夜間景象,意境清朗優(yōu)美,為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高氣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lián)想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僅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

第三句中人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fā)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青年乍離鄉(xiāng)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月歌的意思,在上方文章中我們已經(jīng)為同學們進行了詳細分析整理。期望你利用我們詳細的總結,了解更深的峨眉山文化。

參考資料二:

《峨眉山月歌》,七言絕句,唐代李白詩作,詩云:“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泵枋隽艘环鶅?yōu)美的峨眉山夜間景象。

意思譯文:

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從清溪出發(fā)奔向三峽,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發(fā)現(xiàn)到了渝州。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九

四年級學科:語文課題:11.古詩兩首(第一課時)時間:

教學內容課題:11.古詩兩首(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學會本課生字,能解釋詩句中的意思,并寫出《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3、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媒體投影錄音機。

教后感。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十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6個字及詞語,認識新筆畫“撇點“。

2、朗讀課文,了解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文化、以及景物特征。

3、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文化、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

朗讀、背誦課文和識字、寫字。

教學掛圖,生字,詞語,卡片。布置學生回家問問家長,我國民間有哪些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些傳統(tǒng)節(jié)目有什么特點。

一、啟發(fā)談話,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嗎?今天我們學習《十二月歌》,你們會從中學到很多知識的。

二、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三、初讀課文。

1、要求學生利用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讀完課文,你從課文中了解到什么?

3、數(shù)一數(shù),課文共有幾行,讓學生明白一行是寫一個月的特點。

4、告訴學生,兒歌中的十二個月指的是農歷。

四、讀讀,看看,想想,說說。

2、學習“三月清明楊柳綠”,先讓學生說說三月有什么節(jié)日?這時候的景物有什么特點?學習“八月中秋桂花香”也用同樣的方法。

3、學習“四月牡丹花正紅”啟發(fā)學生想一想:四月開什么花?“六月荷花滿池塘”“十月滿園橘子黃”“冬月大雪壓青松”“臘月梅花傲冰霜”用類似的方法學習。

4、“七月牛郎會織女”“九月登高過重陽”向學生作簡要的介紹。

五、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

六、復習鞏固生字詞。

1、檢查學生認讀生字情況。開火車認讀,齊讀生字新詞。

2、學生相互交流,如何認記生字字形。

七、指導寫字。

1、指導學生認清課后描描寫寫的生字的筆畫筆順。

2、指導學生在《寫字》本上寫字。

八、實踐活動

課后做做“念一念,跳一跳”的學習游戲,邊念課文邊跳繩,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十一

一、基礎性診斷與矯治。

1、復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3、簡單介紹《峨眉山月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

二、發(fā)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啟發(fā):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yōu)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瀆,讀后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yōu)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fā)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瀆自悟。

3、讀后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十二

唐代詩人李白,生于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李白的出生地現(xiàn)在尚無定論。目前學界有四種說法,蜀中說、碎葉說、條支說和長安說。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李白五歲時隨家人遷涉入蜀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郵)。李白的少年時代是在蜀中度過的。

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少年時代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從青年時代起李白就離家遠行,開始的時候他主要在蜀中游歷。他出行的路線是從綿州昌隆出發(fā),南下成都,大約在開元九年(公元721年)21歲的時候,李白到達了成都,寫出了《登錦城散花樓》,《白頭吟》等詩篇。此后又游歷了彭山、峨眉、樂山等地,給后人留下了鐵杵磨成針等傳說。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在1274年前的初秋,李白從清溪驛登船,順流而下,開始了他長達近40年的人生漫游。這首短小的絕句,28個字,嵌入了五個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也是僅見的?!八木淙氲孛?,古今目為絕唱”。表現(xiàn)出李白的詩在青年時代已經(jīng)如行云流水,酣暢淋漓!

那么,李白所說的地名都在哪呢?峨眉山即現(xiàn)在的峨眉山,現(xiàn)在有峨眉山市。平羌江即現(xiàn)在的青衣江。源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入岷江。清溪在現(xiàn)四川楗為縣境內。渝州即現(xiàn)在的重慶市。還有三峽。

提起三峽人們普遍認為是長江三峽,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現(xiàn)在很多出版物上關于這首詩的注解,也是認為是長江三峽。但是認真想一想,清溪至重慶水路大約600公里,重慶至三峽還有近600公里。李白不可能到了三峽,見不到他的朋友再返回渝州。如果是那樣的話,就不是“下”渝州了,而應是逆流上渝州了!其實,從清溪出發(fā),沿江而下在樂山境內還有三個江峽,即黎頭、背峨、平羌三峽。按全詩所描寫的地形,李白所說的應該是樂山三峽,而不是長江三峽。這樣來理解李白的詩句就順理成章了。

關于“思君”句,有人認為“君”是指峨眉山月。思君不見是指從清溪到渝州的路上,因月亮被兩岸的高山擋住,不能見到,所以思念。我認為這首詩應該是李白寫給友人的,思君句應是指朋友。初秋的夜晚,李白從峨眉山東北的平羌江岸邊的清溪驛出發(fā),路過了黎頭、背峨、平羌三峽到樂山一帶探訪久別的朋友??墒桥笥岩呀?jīng)離開了樂山。于是李白就順流而下直奔渝州。

一路上,無論走到哪里,都有明月相隨。正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李白離家遠行,未免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友,他多么希望故鄉(xiāng)和親友能像天邊的明月一樣伴隨著自己呀。通過峨眉山月來寄托詩人對家鄉(xiāng)和親友的思念,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美麗的秋江夜行圖??芍^語短情長,千古之絕唱!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轉載。

;id=62025。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十三

這篇課文是一首兒歌,以詩歌的形式寫出了農歷一年十二個月中每個月所特有的景色、風土習俗等。

設計實踐性強而又富有情趣的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習課文,學習語言。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每個月的特色。

2.學會認讀“龍、放、外”等十二個生字。正確書寫“九、女、牛、午、四、六”六個字,認識“撇點”基本筆畫。

用自己的話說出每個月的特色。

課件(收集每個月的景色、風土習俗的錄像)、詞語卡片。

一課時。

(一)放錄像,引入新課。

1、出示課件,欣賞一些風景和了解一些風土習俗。

2、談感受:看了錄像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請你用自己的話簡單地說一說。

3、揭示課題。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2、出示詞語卡片,指導讀準字音。

龍燈、風箏、清明、端午、池塘、龍舟、織女、大雪、青松、梅花。

3、互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4、再讀課文,想想:讀了課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誦讀課文,讀中感悟。

1、小組讀課文,看誰讀得好。

2、小組交流,選擇其中一個月,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月的特色是什么?

3、出示課件(或圖片),共同欣賞,進一步了解每個月的特點。

4、指導朗讀和背誦。指導學生讀出停頓、節(jié)奏。朗讀停頓如下:

正月/新春/舞龍燈,

三月/清明/楊柳綠,

四月/牡丹/花正紅,

五月/端午/賽龍舟,

六月/荷花/滿池塘,

七月/牛郎/會織女,

八月/中秋/桂花香,

九月/登高/過重陽,

十月/滿園/橘子黃,

冬月/大雪/壓青松,

臘月/臘梅/傲冰霜。

(四)想想畫畫。

把你喜歡的月份的景色畫下來,互相欣賞一下。

(五)指導書寫。

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正確書寫“九、女、牛、午、四、六”六個生字。

(六)小結。

峨眉山山月歌教案篇十四

二月郊外放風箏。

三月清明楊柳綠,

四月牡丹花正紅。

五月端午賽龍舟,

六月荷花滿池塘。

七月牛郎會織女,

八月中秋桂花香。

九月登高過重陽,

十月滿園橘子黃。

冬月大雪壓青松,

臘月梅花傲冰霜。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6個字及詞語,認識新筆畫“撇點“。

2、朗讀課文,了解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文化、以及景物特征。

3、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文化、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

朗讀、背誦課文和識字、寫字。

教學掛圖,生字,詞語,卡片。布置學生回家問問家長,我國民間有哪些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些傳統(tǒng)節(jié)目有什么特點。

一、啟發(fā)談話,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嗎?今天我們學習《十二月歌》,你們會從中學到很多知識的。

二、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三、初讀課文。

1、要求學生利用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讀完課文,你從課文中了解到什么?

3、數(shù)一數(shù),課文共有幾行,讓學生明白一行是寫一個月的特點。

4、告訴學生,兒歌中的十二個月指的是農歷。

四、讀讀,看看,想想,說說。

2、學習“三月清明楊柳綠”,先讓學生說說三月有什么節(jié)日?這時候的景物有什么特點?學習“八月中秋桂花香”也用同樣的方法。

3、學習“四月牡丹花正紅”啟發(fā)學生想一想:四月開什么花?“六月荷花滿池塘”“十月滿園橘子黃”“冬月大雪壓青松”“臘月梅花傲冰霜”用類似的方法學習。

4、“七月牛郎會織女”“九月登高過重陽”向學生作簡要的介紹。

五、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

六、復習鞏固生字詞。

1、檢查學生認讀生字情況。開火車認讀,齊讀生字新詞。

2、學生相互交流,如何認記生字字形。

七、指導寫字。

1、指導學生認清課后描描寫寫的生字的筆畫筆順。

2、指導學生在《寫字》本上寫字。

八、實踐活動:課后做做“念一念,跳一跳”的學習游戲,邊念課文邊跳繩,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

《十二月歌》是一篇寫一年十二個月份中最有代表性的節(jié)日,本課時要求認識課文中的生字,會寫兩個字,通過學文了解課文內容,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我設計了談話、看圖引入,讀文,自主識字,小組合作識字,配樂朗讀欣賞,朗讀感悟等多項語文實踐活動,從而達到了各方面的教學目標,注重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師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創(chuàng)設了輕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圍,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1、隨文識字,自主合作識字為重點。

在這堂課上,我主要以隨文識字為主,利用圖片識字,如:池塘、墻。在出示課文的同時出示花卉,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然后認識這些花的名字,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識字的意識和習慣。當小老師認字,小組合作學習生字,(用上你的識字好辦法來學學)小組比賽認字情況,不認識的字找出來請教小組的同學等等,同桌比比誰的識字方法好等多項生生合作完成的學習活動。在認識一些有共同特點的字時,如:外、女、秋、香、黃、雪、松、清、放,我出示卡片后,讓學生找找規(guī)律,孩子們很快的說出偏旁相同,歸納出帶有這一偏旁的字與什么有關,這樣對形聲字的認識就很簡單了。

同時課堂上也努力體現(xiàn)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在進行部分生字的認讀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基礎和生活的環(huán)境。提問:“平時你在哪里見過這些字?”由于學生生長在漢語的環(huán)境中,所以能說出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這些字詞,從而加深對生字的識記,讓學生切身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

2、朗讀始終為主線。

在本課的教學中,朗讀始終作為教學的主線,在讀中識字,在讀中感悟,雖然課文短小簡單,但是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讓學生充分地讀,在積極主動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加深對詩歌意境的理解和體驗。我設計了多種方式讀文,有配樂讀,表演讀,同桌比賽讀,想象讀,具體指導一些詞語的讀法。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安排的內容比較多,因此很多環(huán)節(jié)沒有充分落實,如學習“中秋”一詞,沒有具體聯(lián)系生活組詞;如想象練習說話,沒有給足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們能都有表達的機會,可以和同桌說一說。另外,書寫指導還不夠,課堂上沒有練習書寫和講評。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966907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