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總結的人,能夠積累更多的經(jīng)驗和智慧,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教育總結應該包括哪些內(nèi)容?如何提高總結的質(zhì)量和深度?下面是一些優(yōu)秀總結的案例,希望能給大家?guī)韱⑹竞挽`感。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一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jīng)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1·隱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
2·不遇:沒有見到。3· 言:回答說。
4·云深:指山深云霧濃。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略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nèi)。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八上聠柾印睍r,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diào)。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diào)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diào)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賈島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明明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走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二問三問,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diào)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捉摸無從,從造型的遞變,色調(diào)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二
一個風和日麗的夏日初晨,在一條蜿蜒曲折的山間小道上,賈島踩著小溪“叮叮咚咚”的鼓點聲徐徐漫步著。
山澗里,湛藍的湖水如同一塊巨大的藍寶石;湖上,飛瀑流泉、白練騰空,好似銀色的蛟龍撕咬著、追趕著;山上樹木蔥蘢,更有幾株似霰如霞的杜鵑夾雜在其中。賈島來山中訪一位他所欽慕的老友,遠遠觀望,已見那茅舍影影綽綽地顯現(xiàn)在松柏林中,賈島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加快了步伐。
來到友人家門口,賈島敲了敲柴門,半天也不見任何動靜。賈島轉過頭,見一個身穿紅布衣,虎頭虎腦的小孩站在一棵松樹下,歪著頭,疑惑地看著他。賈島笑著上前,摸著他的頭,問道:“你認識在這茅舍中的`隱者嗎?”
“我是他的弟子,您找我?guī)煾赣惺聠??”童子一臉稚氣地問?/p>
“哦?”賈島露出了興奮的表情,又笑問:“那你師父呢?”
“采藥去了。”童子答道。
賈島聽聞此言,嘆了口氣,又問:“他在哪采藥呀?”
“就在這座山里?!蓖佑檬滞笠恢?。
賈島的心中又萌發(fā)了一線渺茫的希望,又問道:“你能找到他嗎?我非常想見他!”
童子搖了搖頭:“云霧太濃了,師父在哪兒,我也找不到?!?/p>
賈島望向遠處那云遮霧罩的群山,險峻的山峰被云霧繚繞著,陽光一照,如閃亮的銀環(huán)……賈島內(nèi)心不免有惆悵之感,隨口吟道: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哦!”在賈島身后的童子,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三
香風不動松花老。
采芝何處未歸來,
白云遍地無人掃。
唐詩中尋訪隱者不遇為題材的小詩有好幾首。而似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最為后人激賞。魏野這首七絕的意境很像賈詩“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詩題中的“隱者”為誰,人們已不得而知,魏野本人即是宋初有名的隱士,他與不少隱逸者有交往,這里反映的就是詩人生活的這一方面,寫的是隱者相尋,終未得遇。與賈島詩相比,詩題雖同,內(nèi)中含義卻昭然有別。賈島詩中,隱者在“云深不知處”,但畢竟“只在此山中”,還是有目標可見的,而此詩中的隱者,行跡更加漂泊不定,難以捉摸。
“尋真誤入蓬萊島”,首句點出尋訪的地點,這位隱士看來是個道士,詩人稱之為得道成仙的“真人”,足見敬仰之情?!罢`”二字,既說明詩人是不知不覺中來到此地的,也表現(xiàn)了他對此幽寂之景的驚異之情、“香風不動松花老”具休寫所見之景。香風不動,松花自落,隱者居處之清幽可見。
第三句“采芝何處未歸來”為一轉折。賈島詩中雖略去問句,卻還有一回答的童子出現(xiàn),魏野則將發(fā)問的對象也略去了。他自問自答道:滿地白云,杳無行跡,隱者想必采靈芝去了。靈芝,歷來被認為是長生不老之藥,長在深山峭壁,來取不易,隱者這一去,何時歸來就難么肯定了。詩人雖未能見到隱者,內(nèi)心卻向往之,他佇立于此,極目遠眺,隱隱透出惘然若失的感情,詩篇已終,余音未了。
在宋初詩人中,魏野的風格是近于唐人的?!端问贰繁緜髟疲骸耙盀樵娋啵刑迫孙L格,多警策句”。寫訪隱者不遇的詩,除賈島一首外,唐人如高駢“落花流水認天臺,半醉閑吟獨自來。惆悵仙翁何處去,滿庭紅杏碧挑開”,李商隱“城廓休過識者稀,哀猿啼處有柴扉。滄江白石樵漁路,日暮歸來雪滿衣”,韋應物“九日驅(qū)馳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等等,在唐詩中都屬上乘之作。“意味閑雅”(蔡正孫語)是這些詩總的風格。魏野一生沒有出仕,居處是“清泉環(huán)繞,旁對云山,景趣幽絕”(《宋史》本傳),真宗遣使召之,他“閉戶逾垣而遁”(《宋詩紀事》卷一),是個真隱士,他寫的《尋隱者不遇》詩,于“閑雅”之外,就更有隱逸之風。前人稱他詩風“平樸而常不事虛語”(《玉壺野史》),這首詩純用白描手法,青松郁郁,白云悠悠,構成鮮明的藝術形象。將香風引入詩句,更使整個畫面增輝。而這些都顯示了隱者的高潔,表達了詩人的向往之情。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四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譯文1】。
在松樹下,我詢問童子,他說師父采藥去了。只知道他就在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譯文2】。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jīng)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譯文3】。
【詩意1】。
一唱三嘆,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詩具有了無窮的韻味。詩中有一「問」三答,將三番問答精簡為二十字。既寫出了詩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對友人的關切,又表現(xiàn)出作者構思謀篇的匠心。
【詩意2】。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一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
【詩意3】。
是一種灑脫、醉情于自然的隱逸生活。表達了詩人對田園隱逸生活的向往。
【詩意4】。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八上聠柾印?,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略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nèi)。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八上聠柾印睍r,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diào)。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diào)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一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diào)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賞析】。
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一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煉。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yǎng)生與服藥(保健養(yǎng)生之藥)構成主要的內(nèi)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士大夫們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清潔孤傲之志。首句“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說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于是向隱者的徒弟問尋的這一連串的過程;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松結茅,以松為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著詩人的層層追問,意思層層遞進,言約意賅,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答:“言師采藥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huán)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
對于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yǎng)生,能采藥也就是三位一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xiàn)在鶴發(fā)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采藥去,正是把隱者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第二答,是針對詩人何處采藥的問話而來。
這一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干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著第三答一轉,好像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后給了一個沒有結果的回答:“云深不知處?!?/p>
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xiàn)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一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后還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五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注釋
1.尋:尋訪。
2.隱者:古代隱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這是指隱者的弟子。
4.處:地方。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首句松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jié)作了交代。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現(xiàn)孤傲高潔的品質(zhì)有關,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采藥去,采藥是隱者經(jīng)常性的活動,用采藥一詞十分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說師傅就在這座山中采藥,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轉折,云深不知處,說雖在山中,但云霧彌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
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敘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xiàn)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出現(xiàn),但通過側面描寫,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了。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六
高高的山上云霧繚繞,睡了一夜的小草貪婪地吮吸著甘露,小鳥唱著歌迎接噴薄欲出的太陽。薄薄的霧靄中走出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詩人賈島。他要去山里拜訪一位隱居的賢士。
賈島走到半山腰,看見旁邊有幾座小房子,松樹下還站著一個正在玩耍的童子。他想:“這個小孩子想必就是那位隱者的童子吧?!庇谑牵Z島走上前去問道:“請問你家?guī)煾冈谀睦??”童子歪著頭,天真地回答說:“我家?guī)煾溉ゲ伤幜??!薄八谀睦锊伤幇??”賈島問道。童子指著不遠處的一座山說:“就在那座山上?!薄翱磥砭涂熘肋@位隱者大師在哪兒啦?!彼吲d地想著,連忙問道:“你知道他在山的哪里嗎?”“不知道,云霧繚繞,根本看不清楚?!辟Z島大失所望,他竭盡全力眺望那座山,可是只看到了一個模模糊糊的人影一閃而過,接著就消失了。
不過他想:“??!這是多么清高、恬靜、悠閑自在的生活啊!”于是,他詩興大發(fā),提起筆寫下了這首詩—《尋隱者不遇》。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七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漢族。字浪仙。范陽(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洛陽,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后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40),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門”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事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
《尋隱者不遇》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賈島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遣詞通俗清麗,是一篇難得的簡練詩作。
隱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
不遇:沒有見到。
童子:小孩。
言:回答說。
云深:指山上云霧繚繞。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jīng)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八上聠柾印?,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略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nèi)。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用了以答句包賅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讓詩人惘然若失,無可奈何。
然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diào)。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diào)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diào)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八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唐代·賈島《尋隱者不遇 / 孫革訪羊尊師詩》
譯文及注釋
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說他的師傅已經(jīng)去山中采藥了。
只知道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
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言:回答,說。
云深:指山上的云霧。
處:行蹤,所在。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師苦吟詩人。一般認不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師“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師。中首詩就是一個例證。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中首小詩師前兩句是說,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師學童;他說,師傅已經(jīng)采藥去了山中。中首詩師特點是寓問于答?!八上聠柾印?,必有所問,而中里把問話省去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中四個字而可相見當時松下所問師是“師往何處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毙≡妿熀髢删涫钦f,他還對我說:就在中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師行蹤。在中里又把“采藥在何處”中一問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師童子答詞,把問句隱括在內(nèi)。然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師問題。
在中首詩中,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師,賈島采取了以答句包含問句師手法,精簡不二十字。中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中首詩師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師妙處。詩貴善于抒情。中首詩師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中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希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中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不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然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而詩師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diào)。從表面看,中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師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中青與白,中松與云,它師形象與色調(diào)恰和云山深處師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師浮想。從造型師遞變,色調(diào)師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師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采藥不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師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不一個封建社會師知識分子,離開繁華師都市,跑到中超塵絕俗師青松白云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師。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九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注釋
1、云深:指山深云霧濃。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jīng)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
賞析
這是一首問答,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十
這天,陽光明媚,萬里無云。我想起之前我與老朋友的約定:今天上午要去山中拜訪他。
到了山中,我大吃了一驚。山中的野花五顏六色,色彩繽紛,小草也綠油油的,柳樹也甩起它那長長的辮子,好像在向你點頭問好。
孩子們也在快樂地追逐打鬧,你追我,我追你,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可真是一幅山間的美麗風景畫!
走著走著,我來到了朋友家的`附近。這時,我看見一個小孩在大松樹下嬉戲玩耍我心想:“好長時間沒有來到這了,還是找個人問問路吧?!昂⒆?,你要上哪玩啊?”我急忙問道。只見那兒童斜著眼睛上下打量著我?!皳溥辍币恍φf道:“我知道了,你是來找我?guī)煾傅陌桑規(guī)煾刚f,這幾天要有一位叫賈島的大詩人來拜訪他,你是賈島嗎?”我心想:“哈哈,我這個朋友竟然把我捧成大詩人,連他的徒弟都知道了?!班?,我就是賈島,請問你師父在嗎?”我頗有些喜歡起這個童子了。童子又是一笑說道:“唉,我還以為大詩人會是溫文爾雅,出口成章的,想不到竟會像一個落第書生一樣。要說我?guī)煾福麆倓側ド街胁伤幦チ?。“我嘆了一口氣,感到有些失望:“那你知道他在那座山,具體哪個地方嗎?”
童子將雙手攤在胸前,皺著眉頭說,我只知道他在那座山中采藥,可是山有那么大,我也不知道師父在哪個地方呀!”我順著他手指指向的地方望去,只見那里云霧繚繞,,林深云密,我只好抱著失望而歸。
周圍漸漸靜了下來,花草仍然那么可愛,只有我一人低聲吟著:“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p>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十一
今天,我認識了唐代一位大詩人——賈島。他曾經(jīng)出家做過和尚。
賈島對自己作詩要求很高,很長時間才能作出一首詩。每次作完詩,第一時間就會跑到山上去找一位隱居的神秘老者,這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賈島找他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詩作給他看,并且要得到他的指點和認可。
這天,賈島作完詩又準備去尋找那位隱者了。一路上,賈島看到了長在路邊的松樹,他覺得那些挺拔的松樹就像那位隱者一樣,他就算隱姓埋名,不被世人關注,也可以自力更生,每天都活得自由自在。
來到老者家,一座茅草房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門關著,隱者不見蹤影。賈島在屋旁的松樹下見到了他的`徒弟,這個小孩子身著粗布衣,手里拿著一根棒子,他正在逗小狗。賈島親切地問:“小朋友,請問你的師傅在干什么呢?”那小孩天真地說:“我?guī)煾挡伤幦チ??!辟Z島聽了,感到有點兒失望:“他到哪里采藥去了呢?”“就在這座山里。”小孩指了指旁邊的群山。賈島一聽,心中一動,迫不及待地問:“那你知道師傅在哪里采藥呢?”“云霧彌漫,我也不知道?!毙『㈦p手一攤,頑皮地說。賈島只好無奈地回家去了。
想想今天的遭遇,賈島覺得自己的心情實在是一波三折,無法平靜,于是寫下了這首《尋隱者不遇》。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十二
一日春光明媚,我漫步在山嶺小徑上,正在去往我隱居在林中的老朋友。在小徑旁有許許多多的野花有紅的,有黃的,有藍的看得我眼花繚亂,樹旁的小草也探出了腦袋,都出來湊個熱鬧,它們在風中翩翩起舞。樹上的小蟲子小鳥正在開演唱會哩!他們的歌聲非常動聽。山中的空氣十分清新,整個人站在樹陰下十分涼爽。
走著走著,看到一座茅屋在霧中越來越清晰,茅屋上有一顆又大又寬的松樹,這一棵松樹像一個高大挺拔的巨人站在那兒看守著房子。屋前有一個童子,他手上正拿著一根樹枝在撿柴和,童子后面的狗看見了我不停的向我叫。我走到童子面前有禮貌的問他:請問你認識隱者的家嗎?天真可愛的童子笑了笑回答我:認識啊他是我?guī)煾?,你是誰?。课覞M懷希望的說:我是你師傅的朋友,你師傅在家嗎?童子說:我?guī)煾等ド缴喜伤幜宋衣犃讼裥沽藲獾钠で颍睦镉悬c失望,我繼續(xù)追問:你師傅去哪采藥了就在這群山中童子回答道,我仿佛是一個盲人終于見到了光明,我有了一絲希望,吸了一口氣又問:能告訴我你師傅具體在什么地方嗎?童子搖了搖頭說:現(xiàn)在云霧彌漫我也不知道師傅在那里。我抬頭仰望那高山還果然是云霧彌漫,潔白的霧在山頭像是給山戴上了一頂白帽子,我徹底絕望了,嘆著氣走了。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十三
1、有表情的背誦古詩。
2、理解古詩的含義,學會松童藥深4個生字。
有表情的背誦古詩
理解古詩的含義
一課時
一、讀題、研題
1、尋?隱?遇?
2、想想題目的意思
3、引導質(zhì)疑
二、研讀課文
1、反復讀
讀準音,讀通句。
2、哪些詞不懂?
3、議:什么意思?
回到句中讀讀。
4、背背
三、探究問句
1、出示答句
2、想問句
3、分組匯報
4、對話
5、體會古詩用詞的精煉:言、此、云深、處
四、書寫指導
重點指導藥、深
五、填詩,練字。
( )下問童子,
言師采( )去。
六、課外作業(yè)
給古詩題畫
19、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十四
這一天,天氣晴朗,我站在山底下,抬頭仰望山頂,云霧繚繞,猶如仙境一般,我想這是我拜訪隱者的最佳時間。
登上山頂,放眼望去,耳邊充斥著鳥鳴,鼻尖迷漫著野花的芳香。蒼勁的松樹上是一只只活潑機靈的小松鼠,長著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它們有的在啃松果,有的在樹干上追逐打鬧,而有的正在樹上呼呼大睡呢……突然,我的耳邊傳來一陣陣樂呵呵的笑聲,我慢慢地走進松樹林里,曲徑通幽,來到一片生機勃勃的松樹林前,我隱隱約約看見了一座被松林掩映起來的有些簡陋的小草房,我心想:在這么隱密的地方,不細心看,還真看不出來呢。這一定是隱者的住處了!我的心里,那叫一個興奮,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腳步。這時遠處奔來一個童子,他手里拿著一根樹枝,正在耍狗球呢。我走上前去,彎下腰,問:“小朋友,你知道有位隱者是住在這里嗎?”
“你……你是什么人?”他若有所思的打量了我一番,然后說:“他是我?guī)煾?!?/p>
“我就是來拜訪你師傅的?!?/p>
“哦?又來一個拜訪我?guī)煾档?,對不起,我的師傅剛不巧出去采草藥了,請回吧,改日再來拜訪我?guī)煾蛋?!?/p>
我頓時被潑了一盆冷水從頭冷到腳,我失望了,但又不忍心錯過這個好時機,便又問了一句:“那你知道你師傅現(xiàn)在在哪采藥嗎?”
“就在這座山中!”
我心中一喜抓住最后一絲希望,趕忙追問道:“你能告訴我你師傅在山上的什么地方嗎?”
童子搖搖頭:“這座十分的高大,而且云霧繚繞著它,我也不知道他具體的位置。”
我徹底失望了,但回想起那個童子,我還是詩性大發(fā),寫下一首詩: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不,云深不知處。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十五
《尋隱者不遇》是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六單元第一首古詩,我在教學本課時,做了如下公開課教案:
教學前,我使用多媒體制作出以前所學過的一些古詩的畫面,讓同學觀圖吟頌其詩句,誰背得多,誰最棒。精美的圖畫一下子就把同學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適時啟發(fā)同學“你是怎樣學會這些古詩的?”讓同學回憶,總結學習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學進入下一階段。
讀寫結合是本課重點環(huán)節(jié),我做了如下布置:
讀:范讀、初讀、細讀、賞讀、誦讀。
寫:寫字詞意、畫簡筆畫、默寫古詩。
(一)范讀:我出示古詩插圖,配著優(yōu)揚的輕音樂范讀古詩。
(二)初讀:同學借助漢語拼音,自由讀,畫出難點字,要求讀準字音,再由我簡介詩人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然后把難點字詞寫一寫。
(三)細讀:同學讀通每行詩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詞在詩句中的真正含義,配合畫面展開想象,串說句意。
(四)賞讀:同學讀通整首古詩,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串說詩意。
(五)誦讀:在優(yōu)揚的輕音樂聲中,同學閉上眼睛背誦整首古詩,接著想象其詩景,結合詩意,把自身所想到的情景用簡筆畫板書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著輕音樂默寫古詩。
到此環(huán)節(jié),同學已完成了本課的學習內(nèi)容,但是教師要注意提高同學繼續(xù)學習,主動發(fā)展的能力,在同學吟頌、板畫、默寫的基礎上,又以四人小組的形式,將整首詩編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上臺扮演,這樣發(fā)揮他們相互合作、協(xié)作的精神。在討論、扮演的過程中,使同學對詩意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在各小組匯報扮演后注意從同學的評價中引導全班同學進一步理解詩人當時起伏的心情。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單一的知識注入無法激起同學學習興趣,教師要想方設法調(diào)動同學聯(lián)想與想象,分析與綜合思維等活動的積極性,根據(jù)教學目的要求,設計好教學活動,使同學學得愉快,記得牢固,得到全面發(fā)展。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十六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譯文:
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說他的師傅已經(jīng)去山中采藥了。
只知道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尋、隱、者、遇、藥”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掌握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釋題質(zhì)疑。
1、直接揭題。通過以前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唐代四位大詩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渙。今天,我們隨著第五首古詩的學習,再認識一位唐代大詩人,他的名字叫賈島。
2、釋題。
尋:尋找、尋訪。
隱者:隱居山林的人。
不遇:沒有遇到。
題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尋訪一位隱居山林中的人卻沒有遇到。
3、質(zhì)疑。
怎么找的?為什么沒有找到?
二、初讀課文。
1、自讀古詩。
2、指名讀,教師隨機出示生字卡片,指導生字讀音。
三、借助畫面,理解詩意。
1、仔細看圖。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隱者的弟子詢問隱者的去向;童子在擺手說不知道在哪里;隱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結合圖談一談詩句中詞語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師:老師。此山:這群山。
3、師重點指導。
言:說。
云深:山高林密,山頂之云霧繚繞。
只:就。
4、根據(jù)詩句想象詩中省略的詢問。
(1)你師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兒采藥?
(3)你能找到他嗎?
5、體會人物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第一句:松下問童子——滿懷希望。
第二句:言師采藥去——情緒一下子低落變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線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處——悵然若失,又生出無可奈何之感。
在反復朗讀中感悟語氣,體會語感,讀出語氣。
6、扮演詩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對話。
四、想象詩意,熟讀成誦。
1、正確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讀出節(jié)奏。指讀、同桌互讀。
2、邊想象詩意邊練習背誦。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這位隱者是誰?是神仙嗎?針對這一疑難,同學的回答各式各樣:詩人、僧人、道士、采藥人、醫(yī)生都為自己的看法爭得面紅耳赤,這時我說:老師想給你們提個建議?我們能不能再仔細地讀讀詩,邊讀邊想,從詩中的一些詞語里,把這位隱者畫出來好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趣大增,討論十分熱烈。有的說:我從采藥這個詞里想象隱者是懂醫(yī)術的人,他采了藥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醫(yī)。有的說:云深不知處說明隱者的采藥是在云霧繚繞的'高山上,他不辭辛勞、不怕艱險,隱居在深山,采藥行醫(yī),是個大好人。有的還說:松下問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隱士的品格像松樹一樣堅強,精神像松樹一樣長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正是有了及時的點撥,課堂上學生才會意趣橫生,煥發(fā)出了生命的活力。
我覺得,在課堂學習中,我們組織他們?nèi)プ灾鲗W習、合作探討,集體力量再強大,學生仍舊會遇到懵懂不開的困難。這時的老師不能見死不救,一味強調(diào)讓他們自己再想想,應該組織他們整理思維,引導他們的思維走向正確,適當?shù)丶皶r參與,或提醒,或總結,整合學生混雜的語言、思路,做一位及時的引導者,積極的參與者。
在如今的課程改革浪潮里,師生的話語是豐富多彩的,我們老師所追求的不僅是一種對話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這種平等、合諧的氛圍,能夠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能夠形成師生互動的學習環(huán)境,能夠使我們的課堂走向精彩。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十七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這首詩就是一個例證。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边@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jīng)采藥去了山中。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八上聠柾印?,必有所問,而這里把問話省去了,只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這四個字而可相見當時松下所問的是“師往何處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毙≡姷暮髢删涫钦f,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蹤。在這里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詞,把問句隱括在內(nèi)。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復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的問題。
在這首詩中,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的,賈島采取了以答句包含問句的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說明它的妙處。詩貴善于抒情。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后并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而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diào)。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著一色,白描無華,是淡妝而非濃抹。其實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這青與白,這松與云,它的形象與色調(diào)恰和云山深處的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后卻見茫茫白云,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的浮想。從造型的遞變,色調(diào)的先后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云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此詩是中唐時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一位隱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隱者不詳何人,有人認為是賈島的山友長孫霞。
作者簡介: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jù)說在洛陽的時候后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賈島做詩發(fā)牢騷,被韓愈發(fā)現(xiàn)其才華。后受教于韓愈,并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十八
《尋隱者不遇》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3課的一首古詩,是唐代詩人賈島的一首家喻戶曉的名篇。全詩寓問于答,平白如話,表面簡單易懂,實則意境深遠。因此,我們教師只有細讀了文本,破譯了詩句中的語言密碼,才能引領學生多元對話,深層探究,使學生真正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感情,感悟古詩的意境,感受古詩的魅力。
一、以“尋”為主線,與作者對話,理解事情,體會賈島的內(nèi)心。
從題目和詩句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這是一首敘事詩,寫賈島尋訪隱者,與童子對話,而最終沒能遇見隱者的事情。從題目中的“尋”,可以想象賈島一路尋尋覓覓,拜訪隱者的急切心情。從詩句的對答中,可以體會到賈島內(nèi)心的波瀾起伏:從剛遇見童子時的滿心歡喜、充滿希望,到“言師采藥去”時的失望,但仍不死心,仍抱希望,會追問童子隱者到哪兒采藥去了;當童子回到“只在此山中”時,賈島頓生一線希望,肯定要求童子帶他去找隱者;最后的“云深不知處”,打破了賈島的希望,現(xiàn)在是徹底失望了?!皩ぁ钡倪^程中,蘊含著詩人內(nèi)心從希望到失望,再到一線希望,最后徹底失望的起伏過程,真實,富有情趣。
因此,教學中我們可以以“尋”為主線,從三個層面引導學生對話探究:一是理解詩句,讓學生讀出詩句中隱含的對話,并讓學生補充對話中省略的內(nèi)容,理清“尋”的過程,理解“尋”的事情。二是體會內(nèi)心,引發(fā)學生思考交流,從題目中的“尋”能想象到怎樣的畫面,從詩句的對話中,你又能感受到賈島怎樣的情緒變化,并用波浪線板書出賈島內(nèi)心的起伏變化。體會詩人的內(nèi)心,就是體會詩人的情感,就是體會古詩的意境。三是朗讀表現(xiàn),在理解詩句、體會內(nèi)心的基礎上,還應該通過有感情朗讀來表現(xiàn),每一句都可以用夸張的語氣讀出賈島不同的內(nèi)心,整體要讀出賈島情緒的起伏,這樣的朗讀會使課堂韻味十足、妙趣橫生。
二、以“隱”為詩眼,與隱者對話,感悟意境,體會隱者的高潔。
如果“尋”是賈島的行為,那“隱”則是隱者的品行。全詩圍繞著“隱”,每句詩中都有所呈現(xiàn):第一句中的“松”,是高潔的象征,隱者愛松、如松,品行高潔,讓人敬仰,可謂“隱于松”。第二句中的“藥”,采藥治病,正合古代讀書人崇尚的“不為良相即為良醫(yī)”、濟世救人的難解情結,可謂“隱于醫(yī)”。第三句中的“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有此“隱者”則名,可謂“隱于山”。第四句中的“云”,來去飄忽,蹤影不定,隱者仙風道骨,可謂“隱于云”。這些意象手法的使用,無一不和“隱者”之“隱”相合??梢?賈島尋訪的可謂是一位品行高潔、醫(yī)治百姓的亦仙亦人的世外高人。
因而,“隱”可以當作是全詩的“詩眼”。抓“詩眼”,是古詩教學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便于深入體會古詩意境,感受詩人情感。教學中,我們可以緊扣詩眼“隱”,提出對話探究的話題:從詩句中可以看出隱者是“隱”于何處,“隱者”是怎樣的人?對話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每句詩中分別抓住“松”、“藥”、“山”、“云”字來探究體會。受知識面所限,學生可能認識不到,理解不準,那我們老師就得加以啟發(fā)、點撥,如追問:詩人為什么寫成“松下問童子”,而不是“樹下或柳下問童子”呢?為什么是“言師采藥去”,而不是“采花去”或“游玩去”呢?乃至于在對話過程中,老師可以順便講解“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這種看似無意識的拓展,不僅有助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也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結構性儲存積累。到此,再讓學生來用感情朗讀古詩,學生會有意突出這四個字,會讀出童子回答時的自豪,會讀出對隱者的贊美。
三、以“師”為主題,與編者對話,認識單元,體會編者的意圖。
這是教材第一單元的一首古詩,單元主題是“園丁之歌”,前兩課《師恩難忘》《陶校長的演講》都與主題相關,而這首古詩似乎與單元主題無關,教師、學生都會有這種疑惑。有了以上與隱者的深層對話,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到編者的意圖,這里是把隱者當成了老師,這是編者對古詩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解讀。
尋隱者不遇教學課件篇十九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尋、隱、者、遇、藥”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掌握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釋題質(zhì)疑。
1.直接揭題。通過以前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唐代四位大詩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渙。今天,我們隨著第五首古詩的學習,再認識一位唐代大詩人,他的名字叫賈島。
2.釋題。
尋:尋找、尋訪。
隱者:隱居山林的人。
不遇:沒有遇到。
題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尋訪一位隱居山林中的人卻沒有遇到。
3.質(zhì)疑。
怎么找的?為什么沒有找到?
二、初讀課文。
1.自讀古詩。
2.指名讀,教師隨機出示生字卡片,指導生字讀音。
三、借助畫面,理解詩意。
1.仔細看圖。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隱者的弟子詢問隱者的去向;童子在擺手說不知道在哪里;隱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結合圖談一談詩句中詞語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師:老師。此山:這群山。
3.師重點指導。
言:說。
云深:山高林密,山頂之云霧繚繞。
只:就。
4.根據(jù)詩句想象詩中省略的詢問。
(l)你師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兒采藥?
(3)你能找到他嗎?
5.體會人物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第一句:松下問童子——滿懷希望。
第二句:言師采藥去——情緒一下子低落變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線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處——悵然若失,又生出無可奈何之感。
在反復朗讀中感悟語氣,體會語感,讀出語氣。
6.扮演詩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對話。
四、想象詩意,熟讀成誦。
1.正確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讀出節(jié)奏。指讀、同桌互讀。
2.邊想象詩意邊練習背誦。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4.指導書寫。
“童”上邊的“立”寫得要扁平,與下邊“里”寫得緊湊。
板書設計?。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9352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