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熱門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8 14:01:02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熱門14篇)
時間:2023-11-08 14:01:02     小編:紫衣夢

優(yōu)秀的教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在編寫教案時,教師應該注意學習活動和評價方式的合理搭配,以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教案名字3]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3.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教學重點;

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教學時數(shù):

用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老師范讀課文

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 句讀分明;二? 節(jié)奏合理;三? 語速適中,四? 語句流暢;五? 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

5.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

(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林經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7.讀第2段課文,翻譯并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砣婚_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里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于之”、即“從這里”。語:告訴。足:值得?!皢査鶑膩怼保杭础皢枏暮蝸怼薄!澳瞬恢袧h,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xiàn)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坝嗳烁鲝脱又疗浼摇保把印?,邀請。

譯文:桃花源里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yōu)榱硕惚芮爻牡渷y,帶領妻子兒女和鄉(xiāng)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叮囑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 ?/p>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fā)展。

朗讀第4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氨惴鱿蚵贰保合颍簭那?,“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里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聽了這件事。很高興地前往,還沒有實現(xiàn),不久就病終了。以后就再沒有問路探訪的人了。

評點: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討桃源未果的情形。這是故事的結局和尾聲。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復朗讀課文,做到瑯瑯上口。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1.請同學復述課文。

2.分析課文:

提問:課文以什么為線索?怎樣劃分結構?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fā)現(xiàn)桃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時間順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寫漁人發(fā)現(xiàn)桃林的經過。(開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會理想。

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huán)境。

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提問:作者為什么開頭結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

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xiàn)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單。(完成目的一)

提問:根據(jù)課后練習四,談談我們該怎樣認識作者的理想社會?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他生活的東晉末年是一個戰(zhàn)亂不斷、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他深感痛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實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著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人民生活寧靜和樂,風氣淳樸、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他這種理想的寫照。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但這樣的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空想。桃源究在何處,無處找尋。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背誦課文。

5.作業(yè)?:

(1)完成課后作業(yè)?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詞義的差別: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芳草鮮美。

(《多媒體教學支持系統(tǒng)·九年義務教育語文第一冊》人教社)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二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園”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文章的主題。

預習要求:??1,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2,朗讀并試背課文。

教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1, 根據(jù)《揚子晚報》的一則消息“云南發(fā)現(xiàn)“世外桃園””引入新課……

2, 板書課題?:????????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強調:源:水的源頭。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頭。

補充:陶淵明,名,潛?別字,元亮?東晉?文學家。

指導:課后查找資料,了解陶淵明的其他情況。

二, 檢查預習:1,找學生朗誦課文。

2,給下列字注音:

緣?曠?豁?髫?詣?驥

集體訂正

三, 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討論課文的結構;重點學習1-2節(jié)的詞語。

四, 學生分組閱讀課文,并討論就文章的結構設計問題:

疏導:

結構方面的問題,一般包含:線索,段落等問題??梢越Y合課文閱讀重點一考慮。

總結可以討論問題:

1, 文章以什么為線索來安排材料的?(只將閱讀重點一開變一下)

2, 標出文中表現(xiàn)漁人行蹤的詞語。

3, 據(jù)此劃分課文的層次。

明確:1—2兩個問題的設計可以參考課后思考題?五。

五, 學生再一次閱讀全文,師生共同討論完成1-3題:

總結明確:

1, 以漁人行蹤為線索?安排材料。

疏導:行蹤可以理解為:地點的轉移。

2, 表示行蹤變化的詞句:

板書:

3, 根據(jù)以上的總結,將課文分層:

一,(1)發(fā)現(xiàn)桃花源。

二,(2—3)進入桃花源。

三,(4—5)離而復尋桃花源。

六, 學生齊誦1節(jié),對照注釋口譯課文:

1,明確詞語:

2,找學生概括第一節(jié)的內容:

明確:交代人物,時間,及沿途的美好景色。

3,教師問:

(1) 怎樣設計情節(jié),使桃花源蒙上一層神秘色彩的?

學生討論。

總結: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景色優(yōu)美。

(2) 文章這樣設計開頭有什么作用?

討論總結:

吸引讀者,令人心馳神往。為下文漁人進入桃花源作鋪墊。

4, 背誦第一節(jié)。

七, 學生齊讀第二節(jié),對照注釋口譯課文。

1, 明確詞語:

強調:豁然開朗,阡陌,交通(詞的古今義),往來種作,黃花垂髫(修辭格)

2, 找學生概括地二節(jié)內容(討論)

總結;概括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平,安寧,生活幸福,勤勞?。

3, 學生思考:

作者塑造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有什么意圖。

疏導:閱讀注釋(1),聯(lián)系課文的主題。

總結: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

4, 齊背第二節(jié)。

八.總結第一課時:

線索,層次,1-2節(jié)的內容及詞語。

附:1,板書設計?:?

落英繽紛?????????????????????屋舍儼然。

色彩神秘:忘路遠近????????生活幸福:???良田,美池,怡然自樂。

忽逢。??????????勤勞善良:???往來種作

吸引人???????????????????????羨慕人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討論課文3-4節(jié);總結全文。

一,復習導入??新課:

1, 找學生試背課文1-2節(jié)。

教師提示: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經過……

重要詞語:豁然開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花垂髫,……

基本內容:發(fā)現(xiàn)---進入-----(神秘----環(huán)境優(yōu)美……)

2, 集體訂正。

二,明確本課學習內容:

討論課文3—5節(jié);總結全文。

三,找學生朗誦第三節(jié)或集體朗誦。

1, 找學生口譯第三節(jié)。(集體訂正:注意文中的成分省略)

2, 明確詞語:

強調:詞的古今義,通假字等古漢語知識。

3, 概括第三節(jié)內容:(學生討論)

總結:(1):自續(xù)身世:自云……。

(2):熱情待客:便邀還家,設酒殺雞……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3):告戒送客:不足……。

4, 討論:

(1):根據(jù)上面的內容,概括一下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環(huán)境?

疏導:注意課文的主題,及文章的注釋一。

總結:(1)?生活淳樸,熱情好客,對人感情真摯……。

(2)?朝代更迭,世事變遷,生活艱難……。

明確:

5, 齊讀第三節(jié)。

四,齊讀第四節(jié),并口譯。

1, 明確詞語:

2, 概括內容:

再找桃花源不得而迷路。

3, 討論:

(1):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這樣安排情節(jié)有什么好出?

總結:照應開頭;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增強神秘色彩。

(?漁人不守信用的懲罰……)

五,齊讀最后一節(jié),并口譯:

1, 明確詞語;規(guī):計劃。尋:頃刻,不久。遂:就。津:渡口。

2, 思考:到底有沒有“桃花源”?作者這樣安排結尾有什么作用?

明確:若有若無,再一次抹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更增強了文章的藝術魅力。

六,學生齊讀4—5節(jié)。

七:總結全文,討論:

1, 歸納主題:

描繪了……景色及……生活風尚,表現(xiàn)了作者……理想。

2, 討論課后思考題一:

集體訂正:

八:完成課后練習(略)。

附:

1, 板書設計?:

自敘身世:自云……。

熱情好客:便邀還家……。

告戒送客:不足……。

2, 練習:

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

2,解釋加橫線的詞:

要:(???????)?咸( ) 云(????????????????)

3, 指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義:

4, 在文中括號內填進省略的詞語。

5, 概括這段文字的內容:

——————————————————————————————————

————————————————————————————————————

——————————————————————————————————。

6, 回答下列問題:

(1) 文中那些文字表明村中人在見漁人之前沒見過任何人?

————————————————————————————————————。

(2) 為什么會“嘆惋”?

(3) 為什么要求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不違。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三

魏晉: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譯文。

晉朝太元年間,有位武陵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一條溪流劃船前行,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兩岸幾百步內,里面沒有別的雜樹。地上芳草鮮嫩茂美,滿地落花。漁人見到這片景色很是驚異。于是又向前劃去,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的發(fā)源處沒有了,只見那里有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似乎有光線(透出來)。(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只能勉強通過一個人,再走幾十步,就突然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鍺暢通,雞鳴狗叫聲彼此都能聽到。這里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無論)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他們)看到漁人,竟大為吃驚,問從哪里來。(漁人)詳細的回答了。就(有人)邀請(漁人)到他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款待。村中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向他)打聽消息。(他們)自稱祖先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位漁人一件件的給他們詳細講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大家)都感嘆惋惜。其他人各自再請(漁人)到他們家去,都拿酒飯款待。(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就告辭離開。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事)不必對外面的'人說起?!?。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來路劃出去,一路上處處做上標記。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原先所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那條路。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德行高尚的人,聽到這件事,高興地打算前往,計劃還未實現(xiàn),不久因病去世。后來就再沒有去探訪的人了。

藝術風格賞析。

《桃花源記》雖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為其《桃花源詩》所作的一篇“序文”,卻早已被人們視為精美的散文而推崇備至。這篇短文以簡煉的文字、委婉的文筆、非凡的文采虛構了一個“沒有君主,沒有賦稅,沒有戰(zhàn)亂,人人勞作,家家快樂”的理想社會,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向往的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今天,在首屆中國·常德桃花源旅游節(jié)開幕前夕,筆者再次品讀《桃花源記》這一流傳千古的名篇,倍感其意境兼美,文情俱佳,內涵豐富,魅力無窮。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四

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如何看待作者描繪的這個理想社會?

這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xiàn)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空想。

(四)總結、擴展。

作者用一個似假似真似虛似實的動人故事,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物資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人民的理想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穴中人語。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容否?”

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礦、麻桌(xi,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如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謝而從之。又威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南宋康與之《昨夢錄》)。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別指代什么?

此公欲來指代(楊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指代(金珠錦繡珍異等物)。

2.下面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3.補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語。

(穴中人)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逼饶?,(楊氏)與老人同出。

4.對短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桃花源》中是漁人自己偶然發(fā)現(xiàn)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楊氏是經老人引導才進入山之大穴。

b.楊氏聽了穴中人的話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臨近傍晚又與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訴楊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然后自己來耕種養(yǎng)蠶,不能向別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與桃花源中的人一樣,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

2.背誦全文。

(六)隨堂練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寫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這兩句可以用陸游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評點。

四、說說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對這種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隨堂練習參考答案。

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二、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達作者向往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社會平等、和平安寧、人人自食其力、人們自由快樂的社會理想。

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黑暗現(xiàn)實的批判。

但它又帶有原始共耕的痕跡,表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是一種不可能實現(xiàn)的空想。(一分為二地看)。

八、板書設計?。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五

“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p>

“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p>

【單元學習要求】

“學習本單元,要先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p>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讀懂課文大意,積累“交通”“妻子”“無論”“不足”等常用的文言詞語。

2、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社會理想。

過程與方法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通過多種誦讀形式讀懂課文大意。

2、在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同時形成自我的情感體驗,追求自己的理想世界。

2、引導學生珍視今天的和平生活,熱愛祖國。

教學過程

【導入】

1、導語:同學們,你知道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請一個同學說說“世外桃源”這一成語的含義及出處,并屏顯該成語的含義,提醒學生積累該成語。)

2、學習目標(屏顯)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通過多種誦讀形式讀懂課文大意,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2)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

(3)品味語言,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

(設計意圖:1、開門見山地導入新課。3、讓學生了解本課的學習目標。)

【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一——讀懂課文,積累詞語】

一、正讀

1、大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不會讀的或把握不準的字圈出來,然后利用注釋和工具書合作解決。

2、屏顯重點字詞,正音并幫助學生掌握。

夾岸數(shù)百步

豁然開朗

屋舍儼然

阡陌交通

黃發(fā)垂髫

便要還家

咸來問訊

此中人語云

詣太守

南陽劉子驥

3、大聲朗讀課文,注意節(jié)奏,畫出把握不準的語句,師生共同研討。

(屏顯可能誤讀的句子)

緣溪/行

忘/路之遠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后/遂/無問津者

二、點讀(所謂“點讀”,就是從課文朗讀轉向閱讀課文注釋,要求學生“點”著課文注釋,一個一個地讀)

1、要求學生大聲地慢慢地理解性地朗讀課文注釋,不理解之處畫上橫線。

2、學生質疑問難,老師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3、教師點出應該重點理解的詞,幫助學生理解積累。

(1)重點字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發(fā)垂髫便扶向路

(2)通假字:便要還家

(3)古今異義詞:交通妻子無論不足

(4)一次多義:舍志尋

(5)同義詞:咸=悉=皆=并緣=扶要=延

(6)成語:世外桃源怡然自樂豁然開朗無人問津落英繽紛

三、譯讀(所謂“譯讀”,就是學生自讀課文,自譯課文,讀讀譯譯,譯譯讀讀。)

1、各人自讀自譯,畫出不會翻譯的語句。

2、男生提出疑難,女生翻譯。

3、女生提出疑難,男生翻譯。

(教師聽學生的讀與譯,指出并糾正不當之處,屏顯學生可能不大會翻譯的語句)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4、齊讀課文。

【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二——品讀課文,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

一、品讀(所謂“品讀”,就是在感知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分析、品位和賞析。)

1、桃花源的外面是什么樣子的?請從文中找出描寫桃花源外部環(huán)境的語句。

2、桃花源的里面是什么樣的呢?請從文中找出描寫桃花源內部環(huán)境的語句。

3、桃花源中的人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小結:作者筆下的桃花源環(huán)境優(yōu)美,男女耕作,老少皆樂,民風淳樸,是一個和平安寧的地方。)

5、這樣的地方在當時找得到嗎?為什么找不到呢?

6、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理解其社會理想。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戰(zhàn)亂紛乘的環(huán)境里,中年以后長期隱居在農村(寫作本文時作者已57歲,隱居農村已十余年),對農村的現(xiàn)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此在這篇文章里,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xiàn)實世界之中。(屏顯)

教師引言:唉,陶淵明何其不幸,生在亂世之中,這么尋常的生活對他來說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而我們何其有幸,生活在太平盛世。同學們,飲水得思源,你知道在這太平盛世的背后,有多少人的努力嗎?你知道我們能夠坐在這兒學習,這背后有多少人在為我們默默地付出嗎?是啊,我們要珍視今天的和平生活,好好學習,長大以后,為國效力。

二、拓展延伸——追尋你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教師練筆:《我有一個夢》

我有一個夢

我有一個夢。夢里,天空蔚藍蔚藍的,鳥兒自由自在地飛翔。山,郁郁蔥蔥的,各種動物歡樂地奔走其間。水,澄澈見底,魚兒蝦兒暢游其間。啊,夢里的世界多么潔凈!沒有滾滾而來的沙塵暴,沒有四處彌漫的霧霾,沒有工業(yè)廢水,沒有漂浮的塑料袋。

我有一個夢。夢里,中東部家庭和西部家庭手拉手,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手拉手,全世界的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長,快樂地學習,不用踏著泥濘步行數(shù)里去上學,不用在凜冽的寒風中瑟瑟發(fā)抖。啊,夢里的世界多么美好!沒有貧窮,沒有疾病。

我有一個夢。夢里,世界和平安寧,沒有殺傷性的武器,沒有戰(zhàn)爭,更沒有屠殺。

……

【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三——品味語言,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

一、研討漁人與村人的對話(體會本文的語言精煉的特點)

二、展開想象,寫一寫《村人與漁人談話錄》《漁人與太守談話錄》

教師練筆

(一)

漁人(自言自語地):哇塞,這是什么地方啊?天上?人間?

村人:你是誰?從哪來?

村人:傻瓜,當然是人間了!

漁人:那這里的“人間”跟我生活的的那個“人間”迥然不同,咋回事呢?

村人:這——,說來話長啊,還是到俺家里去,咱們慢慢聊吧。

(二)

……

作業(yè)布置:

一、必做題

1、把重點字詞整理到筆記本上。

2、完成《基礎訓練》前六大題。

二、選做題(從以下題目中任選一題)

1、寫一寫你心中的世外桃源。

2、展開想象,寫一寫《漁人與村人談話錄》或《漁人與太守談話錄》。

附:板書設計

環(huán)境優(yōu)美

男耕女作

老少皆樂

民風淳樸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通譯全文。

2、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

4、學習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及敘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的特點。

5、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播放情景動畫,并導入。

同學們,我國湖南省有一處風景獨特、備受世人青睞的旅游勝地,她因東晉時期一位詩人的名作而聞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兒嗎?那位詩人又是誰呢?你去過沒有?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記》,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作者:

二、誦讀和復述:

1、教師泛讀課文,學生聽讀,從而熟悉字詞讀音、朗讀節(jié)奏。

2、請一位同學朗讀,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讀完后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3、全班同學結合注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jié)。五分鐘后請同學復述大意,復述時可適當增加自己的.想象。復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學補充。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然后反復自由朗讀。

三、疏通詞句:

1、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難解的、注解中沒提到的、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

2、教師可適當給同學講解詞語古今異義現(xiàn)象、詞類活用現(xiàn)象等,但不宜細講。有些詞語應盡可能聯(lián)系以前所學知識及相關知識,展開聯(lián)想、加深理解。

3、請同學找出難譯的語句,尋找優(yōu)秀同學作答。(此項活動意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激發(fā)敢于直面疑難、大膽探索的熱情。)

4、請同學逐句翻譯,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重點講解部分”進行點撥。

第二課時

一、理清思路:

劃分課文段落層次,并歸納其大意。

第一段:開端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七

1.梳理課文大意并掌握個別字詞的含義及用法,掌握虛實結合的手法。2.通過評析課文,感受文章所傳遞的韻味,提升對于文言類文章的感知能力。3.體會作者對于理想社會的構想和渴望及對于人民理想生活的向往。

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掌握虛實結合的手法?!窘虒W難點】。

體會作者對于理想社會的構想和渴望及對于人民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吟誦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文學語言導入。

導入語:同學們,法國著名文學家莫泊桑曾經說過,今天在實踐中證明的東西,就是過去在想象中存在的東西,現(xiàn)代兒童作家冰心告訴我們,想象就是詩人的過程,那么遠在千年之前的五柳先生陶淵明,他是如果發(fā)揮想象的,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記》,領略不一樣的想象之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疏通句讀,初知文意)。

大聲朗讀,圈畫不理解的問句和個別詞語并反饋。教師明確:重點講解“黃發(fā)垂髫”——老人和小孩。2.分段吟誦,概述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教師明確:課文講述了一位漁人偶然誤入了一個和諧自然的村莊但后人無從找尋的故事。

(三)抓住重點,體會情感。

1.小組討論,選擇其中一個任務進行分析。

a.重點分析桃花源內景狀況,分析作者為我們勾勒了一個怎樣的桃花源。

b.詩人從真實的時間地點人物及身份出發(fā),又勾勒了虛構的景象,接著又以劉子驥等真實姓名收尾,這樣的行文安排有何意義和作用?(制作任務卡,學生自主挑選)。

教師明確:

a.“豁然開朗”是對桃花源的初步印象,風俗淳樸,人們安居樂業(yè),自由幸福,熱情好客,淳樸真誠。

b.作者始終注意了把虛構與現(xiàn)實結合起來,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是虛構的,情節(jié)是離奇的,作者卻是用寫實手法描寫,使人感到桃花源真實存在,虛實結合是將抽象與具體緊密相連,加強行文的真實與想象。

(四)小組活動,深化中心。

1.系統(tǒng)歸納本課已學知識,回顧所學。

2.情感升華本課所傳遞的思想,對于理想社會的構想和渴望及對于人民理想生活的向往,也希望同學們能夠保持對于生活的向往和對于向往生活所付出的努力。

五、板書設計。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八

1、知識與能力: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xiàn)象;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文言文;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zhàn)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元代詩人張養(yǎng)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jié)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九

1.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2.了解本文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感受寧靜的田園生活,正確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讀并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把握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要求學生運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jié),培養(yǎng)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對作品的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

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fā)學生向著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十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的特點。

2、學情分析。

3、學習目標的確定。

4、重點難點的確定—確立。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的特點。

《桃花源記》是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記述性散文,作者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yǎng)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熟讀成誦,積累文言字詞,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翻譯全文。

2)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yǎng)想象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xiàn)代人生。

4、說教學重點、難點。

雖然是初三學生年級學生,同樣需要積累文言實詞,另外對于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文言字詞。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二、說教學方法。

1、賞讀結合法朗讀是學生獲得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因此,我把本節(jié)課設計為賞讀課,以“賞”為突破口,開展教學,讓學生在“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獲得語感,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yōu)美意境、體會作者渴望的理想社會。

2、創(chuàng)設情景、想象法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發(fā)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3、討論探究法新的語文教學理念是: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貫徹這一思想,同時有效地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fā)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xiàn)實的,讓學生真正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三、說學法。

1、朗讀賞析法。

2、合作探究法。

3、情景創(chuàng)設法。

教學手段。

1、音頻、與課文相關的圖片。

2、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說教學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為啟發(fā)者和鼓勵者,應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核心。

具體操作如下: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投影顯示陶淵明的詩《飲酒》其五,讓學生讀并說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如此學生既可以溫故,老師又可以自然地導入新課。然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淵明,并板書課題及作者。

2、簡介作者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晉潯陽(今九江)人。陶少年則有“大濟蒼生”之壯志。29歲才處仕。在39歲時,方為彭澤縣令,在官80余日,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便結束仕隱不定的生活,走上了歸田的道路。死后謚號“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五柳先生)。

3、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獲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

1)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為示范向導,讓學生進入情境;了解課文大意。

2)讀:

a、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來讀。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于去讀。教師同時,教師用幻燈片把一些易讀錯的字(如阡陌、絕境、詣、驥、邑人)投影出來,供學生參考。

b、“讀”后讓學生寫出一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并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c、指名疏通文意。

d、再讀課文,讀懂內容,理清故事情節(jié)。

4、分步品讀,理解、欣賞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yǎng)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一環(huán)節(jié)分兩步進行:

帶領學生走進自然美的桃源。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以“桃源美景”為核心,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描繪。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十一

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點。3.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用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3.老師范讀課文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句讀分明;二節(jié)奏合理;三語速適中,四語句流暢;五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5.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林經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7.讀第2段課文,翻譯并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砣婚_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里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于之”、即“從這里”。語:()告訴。足:值得?!皢査鶑膩怼保杭础皢枏暮蝸怼薄!澳瞬恢袧h,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xiàn)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坝嗳烁鲝脱又疗浼摇保把印?,邀請。

譯文:桃花源里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yōu)榱硕惚芮爻牡渷y,帶領妻子兒女和鄉(xiāng)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叮囑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fā)展。

朗讀第4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氨惴鱿蚵贰保合颍簭那?,“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里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十二

1.品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賞析桃源的美。

3.體會作者描寫“世外桃源”揭露黑暗社會現(xiàn)實和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賞析桃源的美。

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及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啟發(fā)點撥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多媒體播放《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展示一組桃花爭艷的圖片,桃林美不美?東晉時期有位作家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描繪了一方奇妙的樂土,請問這位作家是誰呢?(生答:陶淵明)這節(jié)課我們攜手再進桃花源,感受桃源之美。

朗讀課文,欣賞圖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形式:我是小記者。

角色:1名學生——漁人。

5名學生——桃花源村民。

3名學生——記者。

1、采訪對象:村民。

采訪問題:能介紹一下你們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生活狀況、風土人情嗎?

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

你們這里繳稅嗎?

你們人與人之間關系如何?講誠信嗎?

你想出去嗎?為什么?

2、采訪對象:漁人。

采訪問題:你覺得這里美嗎?美在何處?

這里的人和外面的有何不同?

你為什么要把這個地方告訴太守?

請?zhí)一ㄔ吹摹按迕駛儭庇脙?yōu)美的語言描繪自己家鄉(xiāng)之“美”,抒發(fā)心中的感受。

多媒體展示幾幅有關桃花源自然美、人情美的圖片,僅供學生參考。

學生再讀課文,體味桃源之美。

問題:

1.這個社會在當時存在嗎?找出相關依據(jù),說說自己的想法。

提示:可參閱“預習提示”;

可從課文中找相關依據(jù);

也可與背景資料結合起來理解。

2.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一世外樂土?你怎樣看待這種思想?

提示: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

追求幸福、和平,向往美好生活;

大膽地向黑暗現(xiàn)實挑戰(zhàn),批判現(xiàn)實;

不愿干預,消極避世。

提示:國家對西部農村中小學生實行“一免一補”政策。

農民不但不繳農業(yè)稅,還有糧食直補款。

新農村道路硬化“村村通”工程等。

合作醫(yī)療。

假如在21世紀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來到外面的世界,面對現(xiàn)在人類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他將會怎樣?請發(fā)揮想像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十三

《桃花源記》是經久流傳的名篇,學習這篇課文時,除了弄清字詞、疏通文意這些常規(guī)性學習外,還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注意文章蘊涵的思想內容。

文中有這樣一段景物描寫:“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S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斑@樣一幅恬靜、美好、自由、和諧的生活圖景,是陶淵明對個人幸福生活的憧憬嗎?顯然不是,這是一幅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生活圖。是陶淵明對整個社會和廣大人民生活的思考!這在當時是十分可貴的!同學們在學習時應深入體會并認真思考。

二、注重文章簡潔而含蘊豐富的語言。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疤諟Y明文章。

語言看似平淡,實則經過錘煉,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如文中開頭“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捌降诓蛔∪A麗,閱讀時需要我們細細品味。

同時,文中通假字: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一詞多義:尋向所志(尋:尋找),尋病終(尋:隨即,不久)也值得得識記。

還有古今異義的現(xiàn)象在文中多外出現(xiàn),值得注意。如:“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中“交通”一詞在古漢語中是“交錯相通”的意義,在現(xiàn)代漢語中指“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同學們,你們試著解釋下面加點的古今意義。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2.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不足為外人道也。

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篇十四

1.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2.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一些文言常用詞語。

3.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感受寧靜的田園生活,正確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簡單的文言字詞。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3.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目的。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熟讀課文,復習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欣賞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边@首詞講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蒼茫。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933490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