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論概論讀后感(優(yōu)質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7 21:01:58
數(shù)論概論讀后感(優(yōu)質16篇)
時間:2023-11-07 21:01:58     小編:XY字客

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置身于故事中,與人物們一同經歷了各種苦難與喜悅。怎樣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需要從整體上概括作品的主旨思想,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和情感。接著,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和生活經驗,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節(jié)發(fā)展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和評價。最后,我們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表達的連貫性,讓讀后感更具可讀性和觀點說服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這些范文涵蓋了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從小說到散文,從經典名著到現(xiàn)代文學作品,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啟示和思路。通過閱讀這些范文,我們可以了解到其他人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從中汲取一些寫作和思考的經驗。希望這些范文可以對大家寫作讀后感有所幫助。

數(shù)論概論讀后感篇一

傳播學概論課本,從各個方面介紹了傳播學要研究的內容及其傳播的意義。課本的理論知識有很大的難度,但只要抓住個章節(jié)課本知識的重點話語,加一自己的理解及一些資料的輔助,就能大略的掌握課本理論知識所要表達的意思。

我比較感興趣的章節(jié)是第5章:傳播學的社會功能。它主要介紹的內容就是大眾傳播以及人際傳播信息的社會作用,功能,以及傳播理論所涉及的一些特殊功能性。比如:傳播的三種社會功能—環(huán)境檢測功能。社會協(xié)調功能。文化傳遞功能。娛樂功能。

這個章節(jié)也是我認為的,對我的傳播學學習以及新聞專業(yè)知識學習具有啟發(fā)性的內容之一。新聞傳播的學習以及專業(yè)新聞報道。采訪的學習,首先的前提就是要弄清楚傳播的社會功能及它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讓我們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意識到春播信息對社會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造成的影響和作用。才能要求我們抱著嚴謹?shù)膽B(tài)度來學習新聞學以及傳播學的知識,嚴格要求自己今后在傳播信息,創(chuàng)作新聞作品時,考慮到的更多是自己的社會責任與社會作用,以次來嚴格要自己的學習和今后的工作,成為合格的新聞人才。

我認為最難學習及理解的章節(jié)多是一些理論性知識占主要內容的章節(jié),比如。第12章—傳播學的批判學派。以及個章中理論知識的部分,它們大多涉及傳播學研究的一些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各種派別的理論成果,語言比較專業(yè)拗口,讀起來比較生澀難懂。

我認為應該重點講解的內容有第5章—傳播學的社會功能,第7章—內容分析和信息交流。第9章受傳者研究及第10章—傳播效果的研究。這些章節(jié)的知識內容較為難懂,而且與我們所學的新聞專業(yè)有很大聯(lián)系,對我們新聞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學習寫作新聞,采訪技能等有只管重要的作用,只有弄清信息傳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弄清信息傳播的效果—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以及弄清信息受眾學要什么樣的信息,才能個好的為我們的信息傳播,新聞創(chuàng)作做好充分的準備,打好堅實的專業(yè)知識基礎,讓我們在今后的專業(yè)知識學習幾實踐中,更家得心應手。既然如此,當然,這些章節(jié)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是完全可以運用于今后的生活中的,為我們的學習及工作提供充分的"知識武裝"。

傳播學作為一門多科學的邊緣學科是植根于人類社會生活的傳播現(xiàn)象,它的誕生是有條件的,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不斷提高,各類科學不斷延伸并相互聯(lián)系,各種新理論,新學說大量涌現(xiàn),就為傳播學的產生作好了鋪墊,同時,由于生產力的飛速發(fā)展,世界的各個地區(qū)的交流日益頻繁,客觀上成為傳播學產生和發(fā)展的催化劑,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傳播學在美國問世了。

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十分廣泛的,廣義上講它包括人類社會所有的傳播現(xiàn)象和傳播活動,而從狹義上講它又可以分為兩大派別,一派是以美國為中心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環(huán)太平洋國家在內的傳統(tǒng)學派,另一派是和美國對立的以西歐為中心的批判學派,面對如此龐大的研究對象,針對不同的研究領域,要想取得好的傳播效果,研究的方法相應的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然而,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總是多層面和多角度的,這就需要沒一種研究方法又相應的存在幾種不一樣的特點,以滿足對事物某一側面的深入研究和調查。

無論是什么樣的傳播學都離不開傳受者和受傳者這兩個主體。它們之間的溝通對于傳播的效果好與壞是至關重要的,傳播者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受傳者的信息需求,而受傳者作為信息的接受者更渴望從傳受者那里接受到自身感興趣的信息,這就需要傳受雙方之間建立一種互動關系,即傳受者對受眾進行調查,受眾給予傳播者信息反饋,。

雖說傳播的直接明顯的目的是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而效果的產生自然對社會產生影響,而社會的發(fā)展也會給傳播學的方方面面帶來變化??萍嫉倪M步日益豐富著傳播的媒介,提高傳播速度,擴大傳播范圍,使得傳播學更好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讓新鮮的信息能夠一最快的速度傳遞到每一寸空間,讓傳播學的曙光照亮整個大地。

數(shù)論概論讀后感篇二

11《改變你的服裝,改變你的生活》[美]喬治·布雷西亞。

12《睡眠革命》[英]尼克·利特爾黑爾斯。

13《過你想過的生活》[美]泰勒?本-沙哈爾。

14《你的身體,是一切美好的開始》[美]卡梅隆·迪亞茨等合著。

15《粉紅牢房效應:綁架思維、感覺和行為的9大潛在力量》[美]亞當.奧爾特。

這本書是有積極心理學領域的權威專家,泰勒.本-沙哈爾。他想通過101個簡單使用的方法+故事的模式,幫助我們主動尋找并創(chuàng)造人生中的各種可能性,擁有真正的幸福。不過說實話,看到第六個故事的時候,我已經看不下去了。

在我看來完全就是雞湯加香菜的模式,而且是在一個特別大的鍋里一起煮。作者想要用一個個智慧的故事來打動讀者,可是我真的覺得沒有什么意義。

只有續(xù)當中的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做著選擇,而這種選擇,日積月累決定了我們的走向。對一段時間來說,我們可以選擇用愉悅的心情度過,也可以選擇用憤怒焦慮的時間度過。這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敝挥兄饔^意識發(fā)生改變,迫切的想要做某些事情,你的思維中不會把苦難當成痛苦,而是當做成功路上對自己的磨礪。

記得兒子英語班的老師召開家長會,對一些佛性教育家長說的一段話我記憶猶新: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活的快樂,不要那么辛苦,其實是幫助孩子放棄了自己做選擇的權利。等他有能力做選擇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選擇項已經少的不能再少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數(shù)論概論讀后感篇三

近日我讀完了由張岱年、方克立兩位先生共同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一書,該書是1994年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該書的核心主要是為了讓我們這些年輕人認識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內容,了解傳統(tǒng)文化,思考與評價其價值,同時展望其未來命運。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新文化.認識民族自身、提高人文素質,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挖掘經濟價值所以在閱讀該書時極度認真,感悟尤多,故而寫下這篇讀后感與大家分享一下,探討一下。

我的感悟有以下幾條:

首先是古人的文化魅力在于堅持與傳承是在不斷的改革發(fā)展中壯大完善的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后人學習和發(fā)揚的,我為什么這么說呢?原因很簡單最早的中國文化只不過是是二層次:亦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而后期就是三層次: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再到后期就是四層次: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這是歷史和人類不斷改革進步的必然體現(xiàn)所以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難道不應該更好的發(fā)揚和維護這種精神嗎?這便是我的第一個感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更好的維護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的文化精神。

接下來是我的二個感悟:制度文化是把雙刃劍。在文化的傳承當中少不了制度的功勞,正是因為有好的制度,古人的思想才會開放,才會進取這就好像是科舉制度,能為國家網(wǎng)絡人才創(chuàng)建文化但制度也有另一方面是不好的消極的,列如:宗法制亦為專制制度也就是說古代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維護貴族世襲統(tǒng)治的一種制度這樣的制度從一定角度來說限制了人才的流動和取用。對文化的交流發(fā)展給以屏障性,這樣的制度就明顯沒有后期唯才是舉的科舉制好,當然這些都是沒辦法和現(xiàn)代比的。所以說古代制度是把雙刃劍我們應該學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演變,把好的一面無限擴展,爭取用到最大。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第三個感悟文化應有斗爭精神這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我歸納總結為:

1.與自然斗爭。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造有其物質基礎,而在古代中國,這個物質基礎就是農耕生產方式。中國神話傳說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海、愚公移山、鯀禹治水、夸父逐日等。

3.推陳出新的改革精神。歷史上歷朝歷代的變法到我們現(xiàn)在的改革精神。我個人比較崇尚的是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所謂我們應當有斗爭精神這便是我的第三條感悟,下面說說我的第四條感悟文化應有龍馬精神。這種精神我是這樣理解的龍與中華民族、中國文化同步誕生。龍在中國文化中,是美好和威力的象征,代表興盛和發(fā)達,吉祥和幸運。龍成為中國文化奮發(fā)精神的象征。龍是以多元兼容、綜合創(chuàng)新、開拓奮進、造福眾生、與天和諧的精神底蘊,成為中華民族的圖徽和象征的。而其中的“開拓奮進”及“造福眾生”,就很適合馬,尤其是駿馬、千里馬??梢赃@樣說,龍的精神汲取、蘊含著馬的精神,馬的精神是龍的精神的.一部分。龍馬精神就是以強健的姿態(tài)開拓奮進,從而造福眾生的精神。這好像是像博客這樣的網(wǎng)絡文學它的宗旨多半不是謀利而是帶給別人幸福,歡樂是心靈的避風港。

第四個感悟:文化不應只存于精神,應與物資文化同步在這個問題上古陶神玉就是最好的體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它便是古人文化的載體史前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與史前農業(yè)相律而發(fā)生發(fā)展起來的。從陶器和玉器的產地分析,可用“西陶東玉”來表述。黃河流域上游的仰韶文化以彩陶的制作為代表,東北紅山文化和長江下游的良諸文化則以五器最為發(fā)達。

炎黃時代的陶器和玉器涌現(xiàn)出大批珍貴的藝術品,開始形成中國造型藝術的特點,顯示出中國藝術傳統(tǒng)的發(fā)展方向。在中國文化中,玉器最初是裝飾品。新后器時代中晚期以后,小型玉器被大型玉器所取代,具有了一定的政治意義,滲透進社會等級觀念和原始宗教意識。往后,又發(fā)展成為標志高尚道德品質、象征吉祥如意貴重器物,所以對于物質文化我們也應該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并合理的進行利用和保護這便是我的第四條感悟了。

下面說我的最后一條感悟文化應該天人合一《老子》講重天道自然無為。這便是墨翟,主強兼愛與非攻。法家的是商鞅與韓非子,變法革新,法術勢三者合一。這便說明文化思想只有交流貫通才能體現(xiàn)出社會的美好和諧。

以上就是我所有的讀后感啊,歡迎老師閱讀批評指正,但是拒絕謾罵打擊。

msn(中國大學網(wǎng))。

數(shù)論概論讀后感篇四

第十四章。

1、社會變遷:是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到基本形態(tài)的變異。

2、國體:即“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人類社會的國體的變遷大體經歷了奴隸制度、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

3、政體:即“政權構成的形式問題,指的是一定的社會階段人采取何種形式組織那反對敵人保護自己的政權機關”。

4、社會倒退:是社會局部或整體已經達到的較高發(fā)展階段向較低變化的過程。

5、社會改革:是人們有意識地規(guī)劃并在較短時間內實現(xiàn)的社會局部調整或全面改良的過程。

6、社會革命:是一種急劇的、對整個社會進行根本改選的社會變遷形式。

7、整體變遷:是整個社會體系的變化,是各個社會要素變化合力的結束。

8、局部變遷:是社會要素及它們之相互關系的變化。

9、自發(fā)變遷:指被動地參與或盲目地順從社會變遷。

10、有計劃變遷:指人類有意識、有目的地參與或控制社會變遷。

11、社會發(fā)展計劃:是對社會發(fā)展總的方向、大目標、主要步驟與重大措施的設想。

12、社會現(xiàn)代化:是現(xiàn)時代社會變遷的新形式,是有計劃的社會變遷。它是以經濟發(fā)展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會結構、心理、變化等諸多領域的全面性發(fā)展過程。

13、民主化:現(xiàn)代化的政治方面又叫“政治現(xiàn)代化”,主要是指傳統(tǒng)政治社會向現(xiàn)代政治社會的演變過程。其實質是從專制制度向民主制度的轉化。

數(shù)論概論讀后感篇五

(1)重新審視美國人的價值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不贊同強烈的個人主義,我欣賞美國的“實際”,用“工具性能動主義”來理解。所謂“能動主義”,是指美國人傾向于對周圍環(huán)境進行控制,而不是佛教徒那樣被動的生活方式。所謂“工具性”,即美國社會并不追求一種高層次的或者說是“最終的”目標或價值觀,相反,它追求一種非常普遍的“改善”或“進步”。一個理想的社會應當是每個成員都能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社會。

這樣給了自己的一個深刻的反思,自己的目標是不是定得太遠太高,不現(xiàn)實?確實是的,有時候自己認為所謂的高瞻遠矚的目標其實只不過是好高騖遠,不踏實的目標。在很多時候,在追趕比自己優(yōu)秀的同學時,心里很容易產生一種浮躁的心理,不夠平穩(wěn)。在進步、改善這方面,我確實需要向美國人學習學習,力求每一天都有一點點進步,每一天都能改善一點點自己的不足之處。不積硅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角色期待與角色表現(xiàn)。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被賦予了社會對它的角色期待。每個角色期待背后都有相應的角色表現(xiàn)。在今年端午節(jié),我和一個好朋友,還有他的表叔一起吃飯。他表叔作為一個出來社會工作多年的前輩,指導我們大學生的規(guī)劃以及為人處事的道理。他表叔跟我同學說的一句話令我頗為震驚,“你作為你家的長子,你要想下你身上肩負的是什么責任”。這句話至今縈繞耳邊,時常警醒著我。有些東西隨著成長,其佯裝的外表該脫下就脫下。我承認,以前有太多太多的東西,沒有改變,確實做得不好,我并不是電影中的周星馳,不能胡亂地做出匪而所思的動作,因為別人會因我的角色表現(xiàn)而判斷我是一個瘋子,這里也不是電影世界。這是生活,我應該現(xiàn)實點,做出符合我角色期待的角色表現(xiàn)。在家、在學校都應該思考一下自己所處的位置,該拿出什么樣的角色表現(xiàn)。我相信我會慢慢改變。

(3)社會地位和結構的流動。我覺得覺得現(xiàn)在社會上存在這樣一種風氣:社會地位與金錢直接掛鉤。人,生下來就不平等。在廣東,很多資源,掌握在我們這一代的前一輩上,因改革開放很好掌握了賺錢的資源。試問,廣東很多龍頭企業(yè)董事長哪幾個擁有高學歷,很多都是高中學歷,靠的就是一步步實踐和一股勇氣賺了屬于自己的財富。一個家族企業(yè),很好掌握各種資源:人脈資源(客戶)、貨源、管理經驗和管理人才等。企業(yè)家們也有足夠的財力使自己的后輩得到較高的教育水平,只要其后輩不是智力問題,喜歡學習,喜歡實踐,身邊有優(yōu)秀的人才,接管前輩的生意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至于“富不過三代”這句話,我懷疑了。早一段時間,進了一個工廠,和工人階級一起工作。稍稍調查了他們的年齡和工資,有幾個和我年紀差不多,有幾個30幾歲。工資根據(jù)你以往的工作經歷商議決定,其中有個前輩,35歲,他有3個孩子,每月拿的薪水是1500,包吃住。3個孩子,先撇開教育投資不說,生活費也成問題。在工廠里和工人同吃同住,這種感覺是在寫字樓里體驗不到的。感到生活上的巨大差距,生活來之不易,更應好好珍惜。處在社會底層的人,他們的孩子們得不到好的教育資源,向上結構流動的機會越來越來小,創(chuàng)造財富的機會越來越小?;蛟S,只有教育才能改變他們的現(xiàn)狀,教育是一條向上流動的很好的途徑。但成功的只有一小部分人而已。為此,我更加堅定了知識的作用。要向上流動,先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社會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各方面的發(fā)展與在發(fā)展中或發(fā)展后的問題,而試圖以研究的結果來找到解決的方法。但事與愿違,社會學常常能找出問題卻找不到解決根本問題的方法。有時看似解決了,卻只是短暫的`表面上的治標不治本。因為社會學到底還是以人為本,是從人的角度去了解世界上的問題。我們有信仰的人都知道,無論是什么樣的社會問題其實都是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根本就是在于人是有罪的人,且人是沒有辦法靠自己解決罪的。所以,我認為社會學只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卻不能找出問題的本質原因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梢哉f社會學是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而神學才能找出問題的本質原因也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社會學概論》配有網(wǎng)絡課程,大大豐富了社會學教材的內容,對社會學教材做了廣度和深度的延伸?!渡鐣W概論》的內容體現(xiàn)了社會學知識點面結合的特點,每章后附有思考題和推薦閱讀書目。通過對《社會學概論》的學習,讀者能夠具備社會學的基礎知識,了解從社會學視角分析社會的方法?!渡鐣W概論》不僅適用于大學社會學專業(yè)本科生的學習,還適用于黨政機關干部、企業(yè)管理人員以及對社會學有興趣的其他社會人士的學習。

作為社會學專業(yè)入門基礎課教材,《社會學概論》秉承社會學研究人與社會關系的主旨,介紹了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突出社會學本土化研究的特色。在篇章結構上,《社會學概論》以理論發(fā)展與方法為緒論,以社會互動、社會結構與社會不平等、社會制度、社會變遷與發(fā)展為邏輯主線,通過五編十九章的內容,展示了社會學學科研究需要遵循的理論原則、社會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術、社會學邏輯發(fā)展中的不同觀點,以及社會學研究在中國改革開放中的發(fā)展。

數(shù)論概論讀后感篇六

塞德曼《有爭議的知識——后現(xiàn)代時代的社會理論》。

雷蒙?阿隆《社會學主要思潮》(選讀),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華夏2000。

科瑟《社會學思想名家》(選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亞歷山大《社會學二十講》,華夏出版社2000。

楊善華主編《當代社會學理論》,北大出版社1999。

楊善華、謝立中主編《西方社會學理論》(上卷),北大出版社2005。

沃特斯《現(xiàn)代社會學理論》,華夏出版社2000。

劉小楓《現(xiàn)代性社會理論緒論》,上海三聯(lián)。

貝斯特、凱爾納《后現(xiàn)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中央編譯。

《blackwell社會理論指南》,上海人民2003。

夏光《后現(xiàn)代主義與社會理論》,社科文獻2003。

閻明《社會學與中國——一個學科與一個時代》,清華大學。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弗格森《市民社會史論》。

韋伯本迪克斯《韋伯思想肖像》、廣西師大版韋伯著作系列、其余自查(主要為三聯(lián)書店版)。

涂爾干上海人民版《涂爾干文集》及袖珍文庫中個別短篇著作。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舊制度與大革命》。

曼海姆《意識形態(tài)與烏托邦》《重建時代的人與社會》。

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日常接觸》。

希爾斯《論傳統(tǒng)》。

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現(xiàn)代性之后果》《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民族國家與暴力》。

布迪厄《實踐與反思》《國家精英》《區(qū)隔》。

鮑曼《立法者與闡釋者》《現(xiàn)代性與大屠殺》《現(xiàn)代性與矛盾性》。

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意識形態(tài)之終結》。

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利奧塔《后現(xiàn)代狀況》。

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

默頓《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

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

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

布希亞《生產之鏡》《消費社會》。

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兩卷),《個體的社會》。

應星《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三聯(lián)書店。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數(shù)論概論讀后感篇七

《傳播學概論》這本書"集中探討了人類社會的傳播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其中包括傳播學。傳播功能。信息。傳播媒介。受傳者。及傳播效果的研究。包羅萬象的,如果靜下心來看這本書,基本上還是能讀進去的。但是它并沒有向書中所講的那樣,運用n多技巧來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首先它的書皮兒就很爛,像80年代的出版物。其次,是它的印刷,就算做不到80克雙銅板紙,也不好這樣粗制濫造吧,跟賣藥廣告差不多。好吧,我就當是為我們學生省錢得了。下來說說它的瓤。

有關傳播過程的理論,傳播模式以及傳播控制研究這幾處的抽象概念很多,比較不容易理解。相反的介紹傳播的社會功能,信息,受傳者的文章通俗易懂,可讀性高。而且了解傳播的作用及受傳者的心里對學習新聞傳播很有幫助。

在網(wǎng)上,無數(shù)的在線信息網(wǎng)站及上千的小廣播臺和電視臺都依賴google所提供的新聞來獲取信息,google對4600個出版物進行搜索,發(fā)現(xiàn)新聞,而且對這些新聞從高到低進行排位。專家擔心google會成為信息的把關人,決定人們對信息的取舍。google擔心那些有偏見和不正確的新聞會排在質量新聞之上,作為一種修補,google提出了項新聞技術的專利申請,即根據(jù)來源質量排列先后。

新聞網(wǎng)絡topix的總裁ct有著不同看法,他認為google這樣做是強調新聞來源和權威。網(wǎng)絡雜志webpronews的作家dm則說"網(wǎng)絡上不需要任何把關人,一切由計算機所產生的客觀性來決定。"美國技術研究分析專家de也認為,現(xiàn)在搜索引擎成了把關人。確實,搜索引擎公司的"把關人"作用越來越突出,它具體潛在的控制大量在線活動的能力。

在我看來,要不要把關這是個問題,是不是客觀這根本不是問題。我希望看到信息的本來面目,但我知道這不大可能,因為我與信息之間始終隔著那個該死的.把關人。

大眾傳播與分眾傳播。

在第八章"傳播媒介與有關理論"中,主要介紹了大眾傳播與大眾傳播媒介。大眾傳播出現(xiàn)于印刷媒介的誕生,準確的說是現(xiàn)代印刷媒介——書籍和報刊的先后問世。大眾傳播在人們生產活動中產生了日益巨大的影響。而現(xiàn)在除了大眾傳播外出現(xiàn)了另一種傳播方式——分眾傳播,即從滿足大眾需求轉向滿足部分人、滿足某方面需求的轉變,也就是從“大眾”向“分眾”的轉變。

比較而言,大眾傳播的特點是信息傳遞一點到多點,體現(xiàn)的是集體的、社會的、國家的意志,分眾傳播的特點則是信息傳遞多點到多點,體現(xiàn)的是承認差異、尊重個體,從必須“求同”,到允許“存異”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以后出現(xiàn)的重大變化,這種轉變是技術的進步,是文化的進步,也是社會的進步。轉變的主要動因是生產力的發(fā)展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從大眾傳播到分眾傳播的轉化,就是社會和媒體發(fā)展的第二次進步”。

最后還要說說我認為的生活中那些方面可以用到傳播學的理論和知識。

這樣說吧,一句話,傳播無處不在。

數(shù)論概論讀后感篇八

廣告的目的是把各戶的商品或服務光廣而告知,傳播是廣告進行的一個重要媒介大眾傳播學主要介紹了有關傳播的知識內容.

什么是傳播?傳播是人類的活動,是信息的交流,當然他也離不開符號和媒介并且他的目的在于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簡而言之,傳播是人類通過符號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發(fā)生相應變化的活動。他具有社會性和階級性,目的性和計劃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協(xié)同性和互動性,永恒性和歷史性。依據(jù)傳播范圍的大小,可以分為內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跨國傳播。內向傳播有稱人際內傳播,是人們頭腦里“主我”和“客我”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這種經常發(fā)生在我們腦海里的內在的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對話:包括自言自語,自我推敲,自我反省,沉思默想,內心矛盾等等,他具有隱蔽性,內動性,短途性,思維性。人際傳播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借助語言和非語言等符號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動。人際傳播可以是面對面的信息傳播,如交談,約談,討論,對話等,也可以是借助傳播媒介進行的傳播,如寫信,發(fā)傳真,電子信件等。組織傳播也稱團體傳播,是指組織成員之間組織之間的信息交流行為。組織是社會中相近或相似個體有目的的組合;傳播是組織結構的軸心,是組織存在的基礎,沒有傳播就沒有組織。大眾傳播是職業(yè)傳播者和沒傳播機構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比如報紙書刊,廣播電視,電影等向大眾提供信息,知識,觀念,娛樂等的過程??鐕鴤鞑ブ竾覍ν鈧鞑C構通過報紙,廣播,電視,電影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等所進行的國外受眾的傳播活動。

傳播學發(fā)展到現(xiàn)在這個程度經歷了一次次的革命,如語言傳播革命,文子傳播革命,印刷傳播革命,電子傳播革命,網(wǎng)絡傳播革命。從五次傳播更名的后果看,每一次傳播革命都將人類帶進一個性的境界,新的時代,我們認為傳播革命對社會進步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就像所有東西都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大眾傳播也不例外,傳播模式就是對傳播活動的內在機制與外部聯(lián)系進行的一種直觀的簡潔的描述,也是一種象征的擁有同時實現(xiàn)傳播活動相同的結構屬性的合乎邏輯的設想。優(yōu)秀傳播模式具有構造動能,解釋功能,引導功能,直觀的簡化功能,預示功能。一般的傳播模式有單向傳播模式,雙向傳播模式,整體互動傳播模式,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整體互動模式在社干活中顯得日益重要。整體互動模式是指對人際傳播,大眾傳播,和網(wǎng)絡傳播等人類重要傳播系統(tǒng)的內在機制與外部聯(lián)系進行的一種直觀的整體的綜合呈現(xiàn)于描述。它遵循審查批判原則,服從事實原則。

傳播功能不是人類主觀臆斷的產物,而是人類傳播活動的客觀要求。傳播功能是指傳播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及其的能力對任何社會所起的作用和效能,傳播學研究中的功能主義取向,主要“聚焦于媒介的運作及其對受眾所產生的效應”,探討的是大眾傳播的體系和功能。從功能產生的渠道來看,它可以分為個人的功能,組織的功能和社會的功能。傳播活動所具有的對個人發(fā)展的作用,或者須由信息傳播的參與者個人去完成的任務這就是個人的功能。這種功能按照施拉姆的解釋也叫內向型功能或社會成員自身功能。組織功能是在傳播活動中,媒介組織所具有的年呢管理和作用應該完成的任務,它包括告知功能,表達功能,解釋功能和指導功能。傳播是一種社會需要,社會進程和社會現(xiàn)象,因而也必須具備社會的功能,主要包括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

傳播作為一種傳播信息的媒介,同時也遵循一定的傳播原則,如可信度原則,針對性原則,有序性原則,協(xié)同性原則,實時性原則,適量性原則。

傳播學作為廣告宣傳的重要途徑,學好傳播學顯得非常重要。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傳播學的重要組成,變革,功能及應當遵循的原則等等,總而言之,《大眾傳播學》是我獲益匪淺。

尼克“史蒂文森(nickstevenson),現(xiàn)任教于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學和社會政策學院。主要講授《社會文化學概論》和《公民權利、身份認同與全球化》等課程。1987年,尼克”史蒂文森以一等獎獲得克立大學的歷史學和社會學學士。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收錄于《文化、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主義》一書。從1991年起,擔任謝菲爾德大學社會研究系講師。赴諾丁漢大學任教。,史蒂文森和他的同事彼得“杰克遜、凱特”布魯克斯有機會進行一項對男性生活方式雜志的研究。研究成果于20與由政體出版社出版,書名為《男性生活方式雜志的意義生成》。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公民身份、世界主義和文化等等。

內容提要:

《認識媒介文化》一書較全面地對20世紀中葉以來本領域內的各相關學派主要代表人物關于媒介文化的理論及核心觀念,進行了細致精深的`梳理和表述,并對各學派內的研究視點進行了分析整理,提出了別樹一幟的觀點,而且不乏深中肯綮之見。對當代社會理論試圖探討媒介在文化生產和文化再生產中的地位的種種方法也做了批評性的審視,闡述了一般社會理論與一系列有關媒介和信息的傳播理論之間的關系,并重新評價了意識形態(tài)、結構和行動者以及媒介等等在道德準則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中的作用。

主要內容:

本書有兩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注意。一是書中有些地方存在著明顯的反馬克思主義思想;二是本書介紹的諸種理論流派僅集中于歐洲各國、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對世界其他各國的理論探索則幾乎未曾提及,這對于全面研究媒介文化理論顯然是有其局限性的。其中以史蒂文森對馬歇爾“麥克盧漢思想的批判意見為精彩部分。

馬克思主義與大眾傳播研究

馬克思主義的媒介理論對階級社會中所謂“思想的自由交流”進行了批判。史蒂文森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優(yōu)點,在于它指出了所有制和媒介生產的文化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不平等的社會關系滋長了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形象和表達。而馬克思主義媒介理論的劣勢,在史蒂文森看來,在于忽視了階級統(tǒng)治以外的其他統(tǒng)治關系,比如性別和種族。史蒂文森探討了英國馬克思主義者在媒介理論方面的3種研究成果。分別是雷蒙德”威廉斯對傳播制度的研究,斯圖爾特“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格拉斯哥大學媒介小組對電視新聞中的階級偏見的研究。

從書中對威廉斯的介紹可以概括出史蒂文森對威廉斯的觀點進行了4個方面的商榷。

(1)威廉斯忽視了經濟基礎的決定性作用。

(2)威廉斯高估了霸權的凝聚力,忽視了現(xiàn)代社會中價值觀的離散。

(3)威廉斯沒有注意到現(xiàn)代文化的多元性,他的“民主現(xiàn)實主義”脫離了現(xiàn)代社會的語境,過于理想化。一方面,威廉斯更多地把言論自由看作權利而不是義務,錯誤地以為只要強調撰稿人的權利就可以實現(xiàn)民主的媒介。另一方面,威廉斯希望用激進的民族文化反抗美國的全球文化,沒有看到兩者都必須在跨國資本主義的體系下運作。

(4)威廉斯的文化理論過分關心藝術,以文學研究的方式研究文化,但電視觀眾看電視的方式并不同于學者解讀文學作品的方式。

其次是霍爾的研究。史蒂文森對霍爾的解碼模式也提出了4點商榷意見。

(1)霍爾太強調受眾和文本的關系,而沒有認真評價經濟和國家對文化生產的影響。

(2)霍爾沉湎于符號學的研究,不可能展開媒介民主化方式的分析。

(3)霍爾太注重話語在建立霸權方面的有效性,表現(xiàn)出一種“能指的狂妄自大”而忽視了其他因素。

(4)霍爾把主導性話語形式和“意識形態(tài)”概念混為一談。當然,史蒂文森還是肯定了霍爾理論的建設性,話語和意義之間終于出現(xiàn)了張力。

最后是格拉斯哥大學媒介小組在1970年代和80年代初對電視新聞中的偏見問題所進行的了研究。史蒂文森認為,格拉斯哥大學媒介小組對客觀性、公正性的要求,是和受眾多義性的闡釋實踐不相干的。

與文化媒介馬歇爾”麥克盧漢

加拿大的麥克盧漢認為,關注媒介的意識形態(tài)建構和符號意義建構,是不得要領。技術媒介對時間、空間和人類感知方式的影響,才是要素性的。麥克盧漢的這一思想起源于他的同胞英尼斯。英尼斯認為,偏倚時間的媒介有利于維護歷史傳統(tǒng)、中央集權、宗教和道德,偏倚空間的媒介有利于世俗制度、非集權化政治、現(xiàn)在和未來。麥克盧漢則認為,印刷文化的興起培植了理性的、個人主義的文化,而電子文化使得時間和空間都不復存在,形成了一種與口語文化相似的、共同的全球文化。

書中史蒂文森首先回顧了對麥克盧漢的常見批判――媒介分析是非社會化的,麥克盧漢沒有涉及資本主義的全球化,他的技術決定論是在為主導性的社會關系尋找意識形態(tài)的借口;然后指出,這些批判總的說來是正確的,但決不能因此否認麥克盧漢的意義。史蒂文森認為,雖然媒介技術不能決定文化意義,但它確實重塑了生活世界。他還認為在書寫現(xiàn)代性歷史的時候,既要避免馬克思主義或功\能主義的還原論,又要避免麥克盧漢的技術決定論。

史蒂文森具體指出了對麥克盧漢的4個批判層面,可概括為:(1)麥克盧漢認為有意義構建的時間和空間已經被全球化的媒介所瓦解,是一種極度的夸張.(2)技術不僅如麥克盧漢所言創(chuàng)造了各個領域的一體化,也在促進著各個領域和文化等級的離散化。(3)媒介技術不僅可能迎來更為民主的生活方式,也使得國家能夠監(jiān)視民眾的行為;通俗報刊也常常使用類似于??滤f的“懲戒性權力”的技巧,將規(guī)范的行為準則強加給大眾。(4)麥克盧漢認為電子傳播消除了反思性的公共領域的觀點是誤入歧途的。

數(shù)論概論讀后感篇九

雷蒙阿隆《社會學主要思潮》(選讀),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華夏。

科瑟《社會學思想名家》(選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亞歷山大《社會學二十講》,華夏出版社2000。

楊善華主編《當代社會學理論》,北大出版社。

楊善華、謝立中主編《西方社會學理論》(上卷),北大出版社。

沃特斯《現(xiàn)代社會學理論》,華夏出版社2000。

劉小楓《現(xiàn)代性社會理論緒論》,上海三聯(lián)。

貝斯特、凱爾納《后現(xiàn)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中央編譯。

《blackwell社會理論指南》,上海人民。

夏光《后現(xiàn)代主義與社會理論》,社科文獻2003。

閻明《社會學與中國――一個學科與一個時代》,清華大學。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弗格森《市民社會史論》。

韋伯本迪克斯《韋伯思想肖像》、廣西師大版韋伯著作系列、其余自查(主要為三聯(lián)書店版)。

涂爾干上海人民版《涂爾干文集》及袖珍文庫中個別短篇著作。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舊制度與大革命》。

曼海姆《意識形態(tài)與烏托邦》《重建時代的人與社會》。

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日常接觸》。

希爾斯《論傳統(tǒng)》。

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現(xiàn)代性之后果》《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民族國家與暴力》。

布迪厄《實踐與反思》《國家精英》《區(qū)隔》。

鮑曼《立法者與闡釋者》《現(xiàn)代性與大屠殺》《現(xiàn)代性與矛盾性》。

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意識形態(tài)之終結》。

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利奧塔《后現(xiàn)代狀況》。

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

默頓《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

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

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

布希亞《生產之鏡》《消費社會》。

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兩卷),《個體的社會》。

應星《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三聯(lián)書店。

三相關領域入門史論――必讀,然后選擇興趣方向。

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馬丁杰《法蘭克福學派史》,廣東人民出版社。

麥克里蘭2003《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

約翰斯通《現(xiàn)代基督教思想》(上下)。

斯威德伯格《經濟學與社會學》,商務印書館。

彼得伯克《歷史學與社會理論》,姚朋等譯,上海人民。

何兆武等編《當代西方史學理論》。

丹尼斯史密斯2000《歷史社會學的興起》,周輝榮等譯,上海人民。

阿普爾比、亨特、雅各布1999《歷史的真相》,劉北成等譯,中央編譯。

王晴佳、古偉瀛《后現(xiàn)代與歷史學》。

伊格爾斯2003《20世紀的歷史學―從科學的客觀性到后現(xiàn)代的挑戰(zhàn)》何兆武譯。

……(文學、法律、人類學-王銘銘)。

四其他。

《余光中談翻譯》、思果《翻譯研究》《翻譯新究》。

《社會學研究》、《中國社會學》第一至三卷、《思想與社會》輯刊。

五英文閱讀第一期(中文側重點另定)。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數(shù)論概論讀后感篇十

1、“社會學”這個詞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來的`。

a.《社會學研究》b.《社會學是什么》。

c.《實證哲學教程》d.《社會學原理》。

2、“社會學”一詞在中國流行,開始于(b)翻譯出版日本學者岸本。

能武太的《社會學》一書(1902年)。

a.嚴復b章太炎c梁啟超d孫本文。

3、首先提出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是(c)。

a.涂爾干b韋伯c孔德d斯賓塞。

4、進一步論證和補充實證主義方法論,并引進了生物進化的觀點的。

是(c)。

a.達爾文b涂爾干c斯賓塞d韋伯。

5、嚴復將斯賓塞的(c)譯作〈〈群學肄言〉〉。

c社會學研究d社會學大綱。

6、19世紀末20世紀初,社會學中心由歐洲轉移到(d),得到迅速。

和持續(xù)的發(fā)展。

a英國b德國c法國d美國。

7、社會學的形成時期為(b)。

a.19世紀30年代到19世紀末b。19世紀末20世紀初。

c.20世紀初至二戰(zhàn)d。二戰(zhàn)以后。

數(shù)論概論讀后感篇十一

這本書是由高教司組編的,因此書中所述皆是當今權威之論證,而眾多作者亦可算是中國文化界的領軍人物,我個人認為文章很有可讀性。盡管我在讀第一遍時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許這也恰恰證明了文化內涵的一種深刻,證明了這本書的價值。確實,姑且不談讀完后我對中國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單是那種巨大的時間跨度就會讓人忍不住在內心生出無盡的肅穆和莊嚴之感。用半年的時間讀完千年的歷史,恍惚中總感覺半年的時光就如同已過了千年。也許這種感覺并不奇怪,用一個半年用一雙眼睛去見證中國人從上古到今日的千年文化史,怎會不令人慨然?其中點點滴滴記載了中國的輝煌,透射著歷史中燦爛的光芒,也詳述了中國千年文明中所走過的所有曲折的路,讓人讀來自然會感到幾分沉重。

不難看出,同樣沉重的是歷史,是文化。然而,在一種浩瀚的滄桑感之后,其實我覺得更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文化本身的內涵和它在人類進程中發(fā)揮的作用。一種文化往往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寄托和行為的指導,沒有文化的民族應該是不會存在的,即使是有,也注定是沒有希望的。中國經歷了千年的風雨,走到今天其實也同樣面臨著一場文化的抉擇。中國人其實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中國的文化該走向何方?在本書的末尾,本書的編者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觀為中國新時代的文化指出了方向。然而拋開一種言論的說教以及思想上的控制,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解釋是經不住推敲的。一種文化的真正走向或形成往往并不會因為一種貌似客觀甚至超脫的語言解釋而定型。它需要的是實踐的考驗,是一個長久的過程。它的決定者是歷史。

筆頭落下上述文字之時,正聽著那首小剛的《黃昏》,多少有種傷感,所以讀史一定不能再聽著傷感的音樂,否則那份慨嘆足可令人窒息,因為人總是在不經意中把歷史的滄桑與人生的際遇相結合,兩相交映,便是一個滄桑的時代。由此我想到中國文化在今天發(fā)展的狀況對于我們這代人的影響。人們曾經把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定位為迷茫的一代,就是說這一部分人生活在一個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文化沖突的時代,而這個時代造成了一種文化的波動與混亂,也就因此造就了一批思想波動混亂的人。這些人面臨歷史向前的滾滾大潮,在一種思想的多元但又不能彼此相安的狀態(tài)中變得無所適從,也因此,這一代人又常被戲稱為沒有希望的一代,其實本質上說的就是,這些人由于文化的不定性,始終無法讓自己找到一種讓自己信服的文化價值系統(tǒng),所以理想是模糊的,前途是模糊的,他們伴隨著經濟的超速膨脹顯得茫然不知所措。因此中國新時代文化的真正定型過程還遠未結束,中國文化依舊任重道遠。

古人云,以史為鏡可知興替。這本書記載的歷史文化處處透射出了中華文明曾經的輝煌,但細讀這本中國千年文化史的終極目的絕非是去一味追索一種昔日的文明,去單純重溫昔日中國文化的光輝燦爛。歷史的真正作用是告訴后來人,不要再走前人曾經走過的錯誤的路,或是讓后人從前人的經驗中汲取養(yǎng)分指導未來,因此文化始終與歷史相融。

千年的文化,千年的感慨。我們可以在書卷中穿越時空,走過這歷史的千年,不勝唏噓。然而當曾經的八零后最終開始登上社會的舞臺時,如何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百年,就又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了,因為恰恰是無數(shù)的人生百年才湊成了歷史的千年。

數(shù)論概論讀后感篇十二

大千世界中多樣的造物藝術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了。然而,當我們生活在一切需要之物齊全的環(huán)境里,對這些無時無刻不接觸的造物藝術里的存在以為都是天經地義的。于是便視而不見、熟視無睹。

第一章設計學的研究范圍及其現(xiàn)況中提到的:

第二章設計的多重特征:

一、設計與藝術的淵源:設計概念產生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初的意義是素描、繪畫,將設計、色彩、構圖及創(chuàng)造并稱為繪畫四要素。設計指控制并合理安排視覺元素,如線條、形體、色彩、色調、質感、光線、空間等,它涵蓋了藝術的表達、交流以及所有類型的結構造型。二、設計的.藝術含量:從古到今,設計的藝術追求都在設計品中體現(xiàn)出來的。隨著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創(chuàng)造純精神產品的藝術逐漸從物質生產中分離出來。當設計解決了物質技術產品的技術課題與使用功能,藝術便成為它永無止境的追求。

在今天,設計不僅以科學技術為創(chuàng)作手段,還以科學技術為實施基礎,然而這并沒有損害設計的藝術特性,反而使得現(xiàn)代設計具有了科技含量很高的現(xiàn)代藝術特性,這就為藝術拓展了大片的新天地,為生活增加了很多新情趣。三、設計的藝術手法設計的藝術手法主要有:借用、解構、裝飾、參照和創(chuàng)造。四、不同設計的藝術特征:定義:就批量生產的工業(yè)品而言,憑籍訓練、技術知識、經驗及視覺感受而賦予材料、解構、形態(tài)、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裝飾以新的品質和資格,叫做工業(yè)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的構成要素:

1、文字:文字主要有象形、表意和表音三種類型。在人類的信息傳達與交流活動中,文字是最普遍使用的視覺符號元素。

2、標志:相對文字符號,標志表現(xiàn)為一種圖形符號,具有更直觀、更直接的信息傳達作用。

標志有多種類型。按性質分類,標志可分為指示性標志和象征性標志。指示性標志與其指示對象有確定的直接的對應關系,而象征性標志不僅可以表示某一事物及其存在性,而且可以表現(xiàn)出包括其目的、內容、性格等方面的抽象概念。

按使用主體,標志可分為公共標志和非公共標志。公共標志指公共共同使用的標志,非公共標志是指專屬某機構、組織、會議、會計、私人和物品使用的標志。

3、插圖:有繪畫插圖、影像插圖和復合插圖三種。繪畫插圖表現(xiàn)手法靈活,富有個性;影像插圖比手工繪制速度快捷,真實感強;符合插圖制作手法新穎,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數(shù)論概論讀后感篇十三

在這一個月的讀書中,讓我收獲最大的就是這本《社會學主要思潮》。這本書讓我對社會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在認真讀過孟德斯鳩、馬克思和托克維爾的社會學思潮后,更是讓我對國家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及其二者聯(lián)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及思考,尤其對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民主有了更廣泛的認識,對中國現(xiàn)階段的政治經濟發(fā)展有了更深入的體會和了解。(現(xiàn)在中國因為放手市場經濟,所以被很多人誤認為是在搞資本主義,并一度認為還是資本主義能發(fā)展經濟,并且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還僅停留在集體平均主義(大鍋飯時代),所以很多人不認同社會主義,并認為共產主義是不會實現(xiàn)的。其實不然,首先要清楚社會主義是全民共同的繁榮富強,要實現(xiàn)的是縮小貧富差距,是平等而不是平均。其二是要發(fā)展成在經濟基礎上的民主,沒有經濟基礎的民主是沒有權利的民主,而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就是要先建立經濟基礎。)。

對于《社會學主要思潮》,我想著重對于雷蒙評點的馬克思給我的啟示寫一些自己感悟。尤其書中對于托克維爾和馬克思兩種社會學思想的對比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從有政治課開始,我們接觸最多的就是馬克思的思想,可是雷蒙給了我全新的角度,讓我有了更深的認識。

近幾日的看書才發(fā)現(xiàn)很多學科是相互融通的,就拿社會學來講吧,它融合了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哲學、歷史、地理、法律;而管理學又與經濟學、心理學是分不開的;歷史學更要與人文科學掛鉤,所以想要研究一個論題時,就已經在讀各個學科的書籍了。就像上個月在讀完雷蒙?阿隆的評點馬克思《資本論》和托克維爾的《美國的民主政治》一度想研究民主社會,這要涉及民主的最具體國家――美國的歷史,政治,地理,人文來深入了解,當然還有《民主論》,我想從探討民主來研討一種更有效的社會方式,達到更平等的平等,以及一種更優(yōu)越的社會方式,并且探討中國現(xiàn)今的政治理念和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評注:因為這篇讀后感是自己寫于大學時期,因此在回看時會增加一些新的觀點:其實就民主的這個話題,現(xiàn)在隨著時間自己有了新的認識,一個社會體制的建立并有效運行,有時候是和這個國家或者說這個民族的特性有著很大的關聯(lián),后來在讀古羅馬史(《羅馬人的故事》一書)時發(fā)現(xiàn),在歐洲最輝煌的古羅馬時代,其建立的政治體系即為議會制,古羅馬的皇帝并不是中國意義上的皇帝,這也不難看出現(xiàn)今的民主政治是如何演化而來,當然這也只是其中一個側面,還有地理的因素等影響的民族的特性,所以我想說中國真的不適合民主制度;另外對于平等,在越來越深入了解之后也越來越發(fā)現(xiàn)世界并不存在絕對的“平等”,也不可能存在,這會在后續(xù)論述。)。

中國一直在探尋一套更完善的社會主義理念,并且我也一直堅信,政治與經濟間總存在某種必然的聯(lián)系(每一種制度都有其獨特的經濟規(guī)律――馬克思)。就像美國的自由民主,其帶來的必將是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經濟,而純正的社會主義也就是計劃經濟的聯(lián)合體。馬克思不想用哲學來解釋經濟學,卻試圖用經濟學解釋社會政治學,而《資本論》給我們最好的幫助是詮釋了資本社會的實質、形成和發(fā)展,無論我們有以避免,還是另辟新徑,他為我們指引的最終方向都是全民的平等,這是專治的民主!

可能是受馬克思影響太深(畢竟從中學開始的所有政治課都圍繞著馬克思展開),我也正試圖從政治制度及社會結構中尋求一種經濟有效方式,就像馬克思一直信奉的“撇開社會結構是無法了解經濟制度的”一樣,我想馬克思寫《資本論》就是想從經濟規(guī)律中探尋社會關系,社會結構決定運行方式從而決定制度變化,馬克思想最終推出制度的變化。我相信在他的心里也一直有一個理想的社會,而在他認為的這一理想社會一定會由資本主義社會最終達到。馬克思為了說明這一點,其將社會分成兩個團體,他不否認資本社會,這不過是過程,達到共同平等民主的過程,馬克思用哲學的遞推,并借助他分的兩個集團一步步的在證明這一點,于是偉大的《資本論》誕生了。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最終將轉為社會主義社會,若是有人為推動,那么社會主義社會會更快到來。這促使計劃經濟的誕生。而事實上,馬克思也好列寧也好,卻忘了人為的破壞規(guī)律就如同否定真理,最起碼從治國后期的教訓中可以看出,而中國也對如何發(fā)展社會主義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沒有經濟物質基礎的社會,人為再正確的而是糟糕的,無論如何最初還是要把經濟搞上來,然后在分配制度中大做文章。用民主來實現(xiàn)社會主義(以最大多數(shù)人的福利作為主要目標的社會――托克維爾),相對于美國來講,中國的社會主義更多的表現(xiàn)為軍隊的服務人民和不忘窮人共同發(fā)展上(還有那部分的計劃經濟的宏觀調控上),這是偉大創(chuàng)新,也是特色社會主義的開端。(評注: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只是我在大學時候的一些淺薄的理解。其實從上大學開始,我就一直在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真實含義,關于中國的經濟制度到底屬于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一直希望有一個設定,可是后來慢慢發(fā)現(xiàn),其實是兩種融合的一種新型經濟體制,中國自己都還在不斷的摸索。所以,不要抱怨一些目前還存在的瑕疵,還是要對中國的經濟體制抱有信心,畢竟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新的經濟體制,不是那么容易去建立的,總是要慢慢探索慢慢完善的。自由的市場經濟也不是一下子就完善成型的,英國最開始施行時,遭到了各方的打擊,直到亞當斯密《國富論》的誕生,給這套經濟體系一個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并且直到今天還在不斷完善。所以我相信,中國目前這種新的經濟體制也在不斷探索中,未來一定會是強有力的經濟體制。)。

說實話,托克維爾和孟德斯鳩的民主自由社會讓我有稍許的崇拜,對于美國的民主社會越發(fā)的感興趣,但有一點不要忘記美國社會的極不和諧,不過他們最起碼讓我明白一個社會制度的形成是與歷史、地理環(huán)境、人文精神、宗教甚至氣候有很大聯(lián)系的。所以,我們不能盲目吸收崇拜,也只能說是一種借鑒了。另外我要說明,美國金融風暴使政府入股高盛集團,更是標志華爾街自由市場經濟的終結,無論怎樣,馬克思也許在幾百年前就認識到,自由經濟終有其弊端!(托克維爾也曾討論過,民主社會會朝專政滑去。)。

最后無論怎樣,感謝雷蒙以及他的《社會學主要思潮》。其讓我對社會學有了清晰的認識,盡管我還在尋找政治制度與經濟之間內在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最起碼這本書讓我有了這一動機,并向前邁了一大步。如果將來有誰問我如何了解社會學,我將毫不猶豫的推薦他先來看看雷蒙?阿隆的《社會學主要思潮》。

數(shù)論概論讀后感篇十四

經過近一個禮拜的“奮戰(zhàn)”,終于拿下了雷蒙?阿隆的《社會學主要思潮》這本書,說拿下,也許言過其實了,因為要完全掌握了其思想要旨才算“拿下”,所以用“拜讀”一詞更為準確??赐曛蟮母杏X可以概括為:既煎熬又享受。煎熬,是因為這本書內容太多,難以消化,再加上高強度地閱讀,每天回到宿舍身心俱疲;享受,是因為這是一場思想的盛宴,在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是為了人類的普遍利益而工作,而思考,人類社會的出路何在?對我造成的思想沖擊不言而喻。

我覺得有必要說明一下看這本書的緣由。在庫老師借給我這本書之前我已經在圖書館借了(確實有名還有人給我介紹過),可能是這本書太新,或者根本沒有去仔細翻閱,從而也就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魅力,所以也就耽擱了。但是為什么我就能把一本1988年在中國翻譯出版的價格只有六塊多的紙張泛黃老舊的同樣一本書一口氣連續(xù)幾天把它看完呢?我覺得有幾個因素在起作用:書本泛黃陳舊(確實有點賤,好好的新書不讀);對理論的興趣;庫老以前讀研時讀過的然后借給我的。對理論的興趣也許是主要的,但是書本泛黃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我聽很多人說對老舊的書更有感覺,覺得有歷史厚重感,我也不例外。至于庫老師讀過的,也就使我從涂爾干那一章開始讀,因為那章的筆記很多,而且明顯被讀厚了,也是庫老精心專研的一章。所以自從開啟了涂爾干的源頭,就一發(fā)不可收拾,不趕緊把整本書讀完就不快。然后接下來的是帕累托的那一章,然后韋伯、孟德斯鳩、孔德、馬克思、托克維爾。顯而易見,我是受了庫老的影響,從涂爾干開始先把第二部分后面幾章看完,再回過頭去看第一部分的前幾章。

我想用醫(yī)學上的概念――把脈、“望聞問切”(中醫(yī)用語。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癥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治療――來貫穿下面的表述。社會學家們是怎樣為所處的時代把脈的?把脈結果如何?最后又是如何來治療整個社會的?他們提出了什么建設性的建議?我將按閱讀思想家的順序一一道來。

由涂爾干(1858―1917)開啟了思想盛宴的序幕。本書作者是按照涂爾干的著作來展開描述的,依次是《社會勞動分工論》(1893),《自殺論》(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社會學方法論》(1895)。為了章節(jié)論述的完整性,我補上后面兩節(jié):社會學和社會主義,社會學和哲學。正是在這一章中,讓我對此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雷蒙?阿隆的寫作風格與治學嚴謹深深吸引著我,讓我欽佩。更有涂爾干的思想讓我折服,思想之光就此綻放。尤其是涂爾干對“社會主義”一詞的解讀,更是對我造成思想的沖擊。(因為從小就受著這樣的教育)現(xiàn)在才知道原來社會主義的涵義變化極多,在涂爾干看來,大概就是把社會合理地組織起來以更好地為國家的人民的利益而奮斗。此時還不是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社會主義,而且還把古代的城邦共和制與之比較??傮w上來說,涂爾干奉行社會至高無上的準則,最高利益是社會利益,最高價值也是社會價值,其他價值都是從屬于它的。因此,當天主教教育和世俗教育的沖突在法國蔓延時,“要社會還是要上帝”這句話起了導火線的作用。按照涂爾干的說法,社會學既要論證理性主義的個人主義的正確性,又要宣傳尊重集體準則。

接下來的人物是一位奇才,他就是意大利的帕累托(1848―1923)。作者是這樣分章節(jié)來評述的:非邏輯行為和科學;從表現(xiàn)到感情;剩遺物和派生物;社會學綜合;科學和政治;有爭議的著作。在帕氏看來,剩遺物指人性中固有的情感或情感的表現(xiàn),派生物指個人用來掩飾情欲或賦予一些本沒有理性的主張或行為以一種理性的外表的辯解的知識體系。實際上,人是一種無理性的,但能理性思考的動物。雖然他們很少合乎邏輯地行事,但總想使他們的同類相信他們的行為是合乎邏輯的。帕氏區(qū)分了六中剩遺物:組合的本能;集合體的持久性;通過外部行為表露感情的需要;與社會性有關的剩遺物;個人與其附屬物的完整性;性的剩遺物。前兩種是互相對立的,第一種是有改革、更新、激進的傾向,在精英理論中,有這類傾向的精英是狐貍型的,比較狡詐;第二種有保守、穩(wěn)定的傾向,有這類傾向的精英是獅子型的,比較暴力。第四種通常與第二種有關系,起主要作用的兩個種別就是組合的本能和集合體的持久性。帕氏的主要著作是《普通社會學》,在阿隆看來,如果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沒有足夠的心理學內容,那么第二部分的心理學內容太多了。因此,阿隆在最后提出來的反對意見可用原話表述:“因此,我的反對意見如下:一方面,帕累托用精英階層的心理學而不用政權或社會的組織來確定各種制度的特性,另一方面,他又說最一般的東西是最重要的東西。這樣他就把一切社會共同的特征與一切社會秩序的基本特征混為一談了,貶低了歷史差異的價值,幾乎剝奪了變化的任何意義?!薄拔业淖詈笠粋€意見將涉及邏輯和非邏輯理論?!笨傊潦系睦碚摯篌w上可分為兩部分:剩遺物與派生物的理論;精英循環(huán)理論。其推理行為和感情行為的邏輯行為和非邏輯行為的思想引導帕氏對人性作出了一種二元論的描述,隨后引導他對精英和制度作出了二元論的分類。

接下來要出場的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重量級人物,德國人,理解社會學的開創(chuàng)者,馬科斯?韋伯(1864―1920)。阿隆的寫作順序是:關于科學的理論;歷史學和社會學;人類條件的矛盾;宗教社會學;《經濟和社會》;韋伯,我們的同時代人。雷蒙?阿隆這樣寫道:“社會學是一門理解社會行為的科學,理解意味著把握行為者賦予行為的意義。帕氏是按旁觀者的認識程度來判斷行為的邏輯性的,而韋伯的目的和著眼點則是弄清每個行為者賦予自己行為的意義。對主觀意義的理解要求對各種行為作出分類,最終把握住各種類型的行為的可以理解的結構?!表f伯區(qū)別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關系,同時創(chuàng)立了各種理想類型。韋伯的著作數(shù)量繁多,內容龐雜,加上我對他比較感興趣,反而讓我不知道從何說起,因為有太多東西值得一書。韋伯認為,世界歷史的結果必然導致一個醒悟的世界(去魅的世界)和備受奴役、喪失最崇高情操的人類。韋伯對理性主義和官僚主義在世間各種活動中的普遍開花感到憂慮,持有悲觀主義的'態(tài)度。后來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就是針對此而提出來的,哈氏認為韋伯對理性行為的定義太狹窄了,只看到了目的理性,而忽略了其他行動理性。盡管如此,哈氏的理論所描繪的人類的美好圖景也是一種“烏托邦”――真正理性的相互之間的平和溝通很難達成??傊f伯雖然對國家的一些政策很惱火,也批判社會的丑態(tài),熱愛自由而又念念不忘德意志帝國的強盛,反對威廉二世而又忠于帝國制度,這種矛盾立場使他產生了用議會制改革帝國憲法的想法。因此,其民族氣節(jié)、國家意識、對國家的熱愛令人敬佩。

在阿隆看來,涂爾干、帕累托、韋伯這三位作者的風格是各不相同的。涂爾干是武斷的,帕累托是譏諷的,韋伯是傷感的。涂爾干要證明的是科學和道德的真理;帕累托設想的是不完整的、暫時的科學體系;韋伯則致力于探索生活的意義,不管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不管是命中注定的還是自己選擇的。涂爾干(法蘭西文化)是法國哲學教師學銜獲得者;帕累托(意大利文化)是一位不抱幻想的意大利貴族,一位反對一切形而上學的工程師,一位不帶偏見的觀察家;韋伯(德意志文化)接受的是歷史學派、法學家、經濟學家的教育??傊?,他們三人從同一歷史背景出發(fā)考慮科學和宗教的關系這一命題(我對這一問題也關注已久,極度重視,一直想寫點這方面的東西),并致力于從社會的角度來解釋宗教,又從宗教的角度來解釋社會。社會的人也是宗教的人,各種宗教的信徒都是社會的成員。他們對上述問題極為關注說明他們把社會學當作一門科學,為它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下面這位是“三權分立”學說的提出者,法國古典哲學家,孟德斯鳩(1689―1755)是也。阿隆按照首先從“政治理論”到“從政治理論到社會學”再到“事實與價值”最后到“可能的解釋”這樣的順序對他展開了評述。阿隆主要用《論法的精神》這本書來體現(xiàn)孟德斯鳩的思想。阿隆把《論法的精神》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十三章,論述了三種類型的政體,他把政體分成共和政體(其道德不是一種精神上的道德,而純粹是一種政治上的道德,即:尊重法律、個人忠于集體)、君主政體(其取決于榮譽,是一種“哲學上的假榮譽”,它要求人人尊重各自的地位所賦予的一切)和專制政體(取決于恐懼,是一種低等的,或者亞政治性的感情),這一理論可以稱之為政治社會學。同時把他的制度分類法與古典的傳統(tǒng)相比,如亞里士多德把政體分為民主政體和貴族政體;第二部分是自第十四章到第十九章,論述影響人類、人類道德和人類的管理機構的氣候和土壤,即物質和自然的原因;第三部分是從第二十章至第二十六章,先后研究貿易、貨幣、人口、宗教等社會因素對人類道德、習俗和法律所產生的影響。阿隆還提到了孟德斯鳩的《羅馬盛衰原因論》。阿隆還寫道:“阿爾都塞指責孟德斯鳩援引普遍的理性法則。他提出孟德斯鳩只需就法則的特殊性對各種法則作出決定論的解釋,只需提出從這種決定論的解釋中得出的實際建議。阿爾都塞是像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那樣提出這個意見的。然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反對援引普遍的理性法則,那是因為它在朝實現(xiàn)人類數(shù)世紀以來所期望的制度發(fā)展著的歷史運動中,找到了與理性法則相同的東西?!泵系滤锅F不相信進步,因為他關注的是政治制度,因而他就必然看不到歷史進程中的某個運動會單方面朝好的方向發(fā)展。我們只能從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進步的經濟哲學,在奧古斯特?孔德的著作中找到科學引起人類進步的哲學。

接下來要說的是提出了“社會學”一詞的法國實證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1798―1857)。阿隆是這樣來寫的:孔德思想的三個階段(神學時代、形而上學時代、實證時代);工業(yè)社會;社會學是一門人文科學;人性和社會秩序;從哲學到宗教。為了簡便,我還是只概括幾個主要概念:工業(yè)社會、社會動力學、社會靜力學、綜合各門科學、人道教等。主要的幾句話概括如下:“人類的組成是死人多于活人。”“孔德希望共同的信念和唯一的友善目標能把人類團結起來,盡管人類將注定要世代不絕地在彼此隔絕的世俗社會中活下去……而把團結看成一個目標或理想,那么,除了寄希望于團結一致的人類外,還能有別的什么出路嗎?”

下面的這位是中國大部分人都熟知的偉人,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卡爾?馬克思(1818―1883)。阿隆這樣展開:對資本主義所作的社會―經濟分析;《資本論》;馬克思哲學思想的含糊不清之處;馬克思社會學思想的含糊不清之處;社會學和經濟學;結束語?!豆伯a黨宣言》的中心命題是階級斗爭。馬克思主要從經濟因素分析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其他的就不多說了。

最后一位出場的是法國自由主義思想家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1805―1859)。阿隆這樣展開:民主與自由;美國的經驗;法國的政治悲?。幻裰魃鐣睦硐腩愋?。托克維爾的兩本主要著作:《美國的民主制度》和《舊制度與革命》。托克維爾列舉了美國的民主政體之所以是自由的民主政體的原因:美國社會的偶然的和特殊的地位;法律;習慣與風俗。地理和歷史地位不如法律重要,而法律則不如習慣、風俗和宗教重要。條件相同,風俗習慣和法律不同,就會出現(xiàn)另一種社會。美國社會能夠把宗教意識和自由意識結合起來,而法國社會則備受教會與民主、宗教與自由之間相互對立之苦。托克維爾是一個一面寫作一面不停作出判斷的社會學家,就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屬于不作評論就無法分析各種制度的古典政治哲學家傳統(tǒng)。我們必須承認托克維爾是一個很有文采的思想家。我把有意思的幾句話摘錄如下:“不為錢財工作的職業(yè)是沒有的。工資是一切職業(yè)的共同點,它使所有的職業(yè)都像一家人一樣?!蓖锌司S爾在政治上是屬于自由黨的,作為社會學家則是屬于孟德斯鳩派的。他把社會學的描寫方法、政體和社會類型分類,以及通過少量事實確立抽象理論的傾向這三者結合起來??傊?,托克維爾把美國和法國的狀況進行對比,希望找出治療法國社會的良方,最后還是很失望。

到此,這趟社會學思想之旅就結束了,其過程既艱辛又享受。內容太多,難以一一闡述,寫點東西也算給自己一個交代吧,也是對作者花了十二年時間寫就的著作的尊重吧。就此罷了。

總之,《社會學主要思潮》這本書很值得一讀,個中滋味只有讀過才知道,希望以后可以再次拜讀,慢慢品味、消化。

數(shù)論概論讀后感篇十五

身高:162cm學歷:本科專業(yè):旅游管理政治面貌:團員。

畢業(yè)院校:吉林農業(yè)大學曾擔任職務:學習部副部長。

電話:

求職意向:酒店。

專業(yè)課程。

旅游學概論、現(xiàn)代旅游飯店管理、飯店英語、前廳部運行與管理、餐飲管理、康。

樂服務與管理、客房部運行與管理、西餐概論、旅游社交禮儀。

在校獎勵及證書。

國家英語四級證國家機動車駕駛執(zhí)照普通話等級證(二級甲等)國家導游證。

獲得學習部副部長聘書06年被評為入黨積極份子被評為校優(yōu)秀團干部。

校園工作經歷。

大一擔任學校學生會干事:學會負責團體合作、按時高效率完成自我工作。

大二擔任學習部副部長:組織開展各項文化活動,如馬超龍雀地理知識競賽。

大一到大三利用課余時間在各種私營小餐館打工,如蜀香樓,集安菜館,校園美。

食城,學會了與人溝通交流,增加了生活經歷!

社會工作經歷(相關工作經驗1年)。

8月在長春清華賓館從事餐飲部服務員。

8月—1月在吉林長春風光旅行社實習導游。

年大三學年自主經營406當鋪(主營舊衣物)。

數(shù)論概論讀后感篇十六

這是一本介紹傳播學這門新興的多科性的邊緣學科的書,在理論上對傳播學進行分析、歸納、總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

《傳播學概論》主要介紹了傳播學的歷史、現(xiàn)狀,傳播過程的理論、模式,傳播功能,對傳播的控制、受傳者及傳播效果的研究,以及高新科技對傳播的影響。

我認為第九章《受傳者研究》為重要章節(jié)。受傳者是信息傳播的對象,是傳播過程的要素之一,是傳播活動存在的前提,是傳播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對受傳者的研究是傳播學的重要研究范疇,如果沒有受傳者,傳播學的存在就毫無意義!傳播的宗旨就是為受傳者服務。對受眾的構成、影響手中信息接受行為及受眾、媒介、效果三者之間關系等進行深入研究,將會對傳播學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高新科技對傳播的影響》。21世紀的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和數(shù)字化時代。信息革命、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密不可分。廣播-黑白電視-彩電-等離子純屏電視以及各種高配置的電腦,時代在發(fā)展,科技在進步,它一點一點融入人們的生活直至密不可分。當然,信息的傳播也受到高科技的沖擊。報紙-廣播-電勢-網(wǎng)絡,數(shù)字化在傳播中日益明顯。網(wǎng)絡的產生是人們真正感受到“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隨著“信息高速路”建設的發(fā)展,人們接受信息不只局限于傳統(tǒng)的大眾傳播媒介,網(wǎng)絡已成為時代的寵兒。人么可以通過電腦網(wǎng)上沖浪,還可以使用手機上網(wǎng),隨時隨地接收新信息,從而促使傳播者提高新聞時效性。不僅如此,網(wǎng)絡的飛速發(fā)展給傳統(tǒng)傳播媒介帶來一定壓力,促使其改進自身的工作、謀求自身的發(fā)展。

通過《傳播學概論》,我初步了解了傳播學。但書上的知識是基礎的、理論的,要向更好掌握,就必須不斷實踐。理論結合實際才能理解傳播學的真諦!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899305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