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語文陽光課堂篇一
一、導語 激趣,引人課題:
教者出示宇航員拍攝到的月球地貌的圖片。有條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飛船探訪太空的錄相資料。先簡要解說圖片內容。
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珍貴的圖片資料是怎么得來的嗎?對,是我們的宇航員登上月球后拍攝的。(或是通過人造衛(wèi)星拍攝的)那么,你們想了解人類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過程嗎?讓我們一起學習:月亮上的足跡。
(板書課題、作者)
二、課文的層次及時間表示:
a、全文共四個層次
第一層:(1、2)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將要發(fā)生的事件。
第二層:(3-9)寫飛船離開地球,向月亮奔去。準備、登機、檢查、起飛、飛行。
第三層:(10—15)寫飛船登月成功并寫宇航員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動。
第四層:(16——20)寫登月歸來。
b、時間事情的進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發(fā)射升空。
火箭發(fā)射后2分42秒第一級火箭脫落,火箭繼續(xù)上升。
離地9分5秒第三級火箭發(fā)動機啟動工作
火箭發(fā)射后13小時30分,宇航員進入夢鄉(xiāng)。
19日晚8點33分飛船飛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點。
19日晚9點32分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20日上午7點32分兩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wěn)降落在月球上。
同日上午11時39分登月艙打開艙門。
11時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22日0點15分’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飛船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
三、學習詞語,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并造句。 暢談:盡情地談。 昂首挺立:抬頭挺胸,筆直地站立著。形容人很有精神,很有氣魄的樣子。遙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觸。
四、快速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1.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1升空前的準備(3、4)升空前氣氛、登機。 2飛向月球(5一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3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4返回地球(16一20)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登月感受。]
2.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
(1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2采集月壤和月巖。3樹立登月紀念碑。4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5插上美國的星條旗。6與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通電話。)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擇其要點板書。)
3.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報道登月的全過程的呢?
(按事情發(fā)展的時間順序,將有關表示時間的短語在書上圈點。)
4.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作者沒有過多的議論和抒情,但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對宇航員的敬佩。)
五、組織討論: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數(shù)字,這些數(shù)字起什么作用?
(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shù)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shù)字主要是為了體現(xiàn)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xiàn)記實報道的特點。)
2.阿姆斯特朗談到登月的意義時說:“這一小步,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蹦闶窃鯓永斫獾?
(先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稍作歸納?!耙恍〔健笔侵赣詈絾T們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fā)達的科技水平,開創(chuàng)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
六、小結。
這篇記實報道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本文按照事情發(fā)展的時間順序來記敘,條理十分清晰,記敘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語言平實、準確,體現(xiàn)了新聞報道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
七年級語文陽光課堂篇二
《登上地球之巔》
知識目標:
1. 豐富有關珠穆郎瑪峰的有關知識
2. 了解人類征服珠峰的探險知識
能力目標:
1、速讀課文,復述故事,提高學生概括課文的能力。
2、學習抓住特點進行生動的景物描寫。
德育目標:學習探險隊員表現(xiàn)出的強烈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獻精神,激勵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壯志豪情,培養(yǎng)敢于探險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 快速閱讀并簡潔概括課文內容
2. 體會文章景色描寫的作用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詞的音、義
并搜集有關珠峰的知識
教師:1,投影儀、錄音機、歌曲《珠穆郎瑪》、自制投影的資料
2.有關雪域高原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的圖片。
和中國登山隊登上珠峰的圖片。
教學思路:先從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理清思路,后讓學生合作探究,感受寫景的妙處。然后延伸拓展,以認識和理解為主旨,對學生進行感情的熏陶。
教學課型:新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1、誦讀法
2、討論與點撥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呈現(xiàn)有關雪域高原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的圖片和
中國登山隊登上珠峰的圖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瑪》。
欣賞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況以及看了圖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讀:
教師:1960年5月,英勇的中國登山健兒發(fā)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從珠穆朗瑪峰北坡成功登頂,書寫了世界登山的新紀錄。
郭超人,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yè)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從事新聞工作。當時,他作為隨登山隊采訪的一名記者,直接或間接了解到這次登山活動過程中的許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寫成長篇通訊報道《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并發(fā)表。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剎那的喜悅與幸福吧。
二、快速閱讀,整體感知
1、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圈點勾畫,積累字詞并初步感知課文。
2、 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投影;1注音
峰巔 砭骨 崔巍 滯留 窒息 匍匐
2釋義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覺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劇烈。
履踐;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偉。
養(yǎng)精蓄銳;養(yǎng),休養(yǎng)。蓄,積蓄。養(yǎng)息精神,積蓄力量。
齊心協(xié)力;眾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進。
3、整體感知:學生快速閱讀可課文,準確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請幾位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述幾名登山隊員突擊主峰的經(jīng)過。
指名學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勵其余學生補充,教師明確。
經(jīng)過充分的準備,5月24日上午9時,登山隊員王富洲、劉連滿、屈銀華和貢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沖擊。他們艱難地向前行進著。兩個多小時后,的“第二臺階”擋住了他們的去路。他們沿著第三次行軍偵察的路線,冒著嚴寒,花了五個多小時,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臺階”。這時,隊員們又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對手黑夜的挑戰(zhàn)。他們借著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進。由于前面用時過多,他們背上的氧氣已經(jīng)所剩不多了,他們現(xiàn)在又受到缺氧的嚴重威脅。反應烈的是劉連滿,他每前進一步都非常困難了。為了爭取時間,大家決定劉連滿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擊登頂。嚴重缺氧的劉連滿躺在一塊避風的大石塊旁邊休息,開始進入一種半昏迷狀態(tài)。這時,他冒著生命危險,毅然決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氣留給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與此同時,三位登山隊員正搏斗在前進的道路上。他們匍匐在地上,借著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認路途,艱難前進。到8830米時,三人的氧氣已經(jīng)全部用完,他們果斷地拋掉背上的空氧氣筒,開始了人類歷從未有過的艱難而危險的無氧攀登。這樣的攀登,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他們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動更加遲緩了,有時攀過一米高的巖石,也要用半個多小時。但必勝的信念在支持著他們。凌晨,他們終于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從北坡攀上世界峰的創(chuàng)舉。
②讓學生思考并回答聽了這個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旨在讓學生感受登山隊員的英雄氣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運用
1、 圍繞以下問題,請學生精讀課文。
投影出示下列問題;
2文中劉連滿的形象最為感人、難忘。在登山活動中他的哪些行動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從中表現(xiàn)了他的什么精神?
3、 中12段引用揚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險記》中的那句話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離題?
4、 文中的優(yōu)美的寫景句無疑是文筆的精華,請找出這些語句并體會其作用。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回點撥,點名小組代表闡發(fā)討論意見,并歸納,明確。
2、請學生調動生活體驗,充分發(fā)揮想象,仿照文中寫景的語句,試著寫幾個表現(xiàn)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復述,理解人物
①學生選擇角色,從不同方面有詳有略地復述故事內容,表現(xiàn)人物性格。
②從中國年輕的登山隊員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動的優(yōu)秀品質呢?
五、聯(lián)想體驗, 互動釋疑
1、體驗反思:
①假如你當時遇到了象劉連滿的這樣的問題,你會怎么辦呢?
②課文中感人的情節(jié)很多,請找一找并結合你的實際,談談你的體會。
2、 互動釋疑: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激發(fā)學生的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七年級語文陽光課堂篇三
《綠色蟈蟈》
【教學目標】
1、喚醒學生關愛動物、尊重生命的意識。
2、掌握一般介紹動物的說明文的內容。
3、品味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擬人手法,積累文中的擬人句。
【教學重點】
1、利用快速閱讀法歸納課文內容。
2、學習擬人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1、快速而準確地抓住課文內容。
2、理解擬人句中透露出來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視頻──《昆蟲的世界》,并導入新課。
在我們生活的藍色星球上,生活著大量的動物,走近它們,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也像人一樣有不同的長相、習慣、性格,它們也勞動、婚戀、繁衍及死亡。與它們共處,你會發(fā)覺生活原來如此多姿多彩,富有情趣。法國昆蟲學家、作家法布爾就是這樣一個熱愛動物、尊重生命的人,他耗費畢生精力觀察研究昆蟲,用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將紛繁復雜的昆蟲世界真實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就是《昆蟲記》。今天我們學習的《綠色蟈蟈》就是其中一篇。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作者簡介,簡單介紹一下作者)
二、自主學習,獨立探究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朗讀動畫,學生聽讀,并觀看情景畫面,初步感知全文。
2、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文,看完舉起手。
3、速度最快的前五位同學談看后知道了哪些及看得快的經(jīng)驗。
4、歸納快速閱讀法:
快速閱讀法:是從文字當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閱讀方法。
快速閱讀法的要求:
⑴去粗取精;
⑵掃描跳躍閱讀;
⑶思維集中;
⑷眼腦直映。
教師介紹:快速閱讀可以一目十行,但不等于走馬觀花,它要求快速抓住主要信息,最起碼要知道文章寫了哪些內容。像《綠色蟈蟈》這類介紹昆蟲或動物活動的文章,常寫哪些內容呢?
內容:
⑴形態(tài)特征;
⑵習性──吃、住、行、鳴叫、勞動、婚戀、繁衍、死亡等;
⑶種類及分布等。
特點:一般一段有一個中心,常常以中心句的形式出現(xiàn)。沒有中心句的段落,往往有中心詞。
5、再快速閱讀這篇文章,看介紹了綠色蟈蟈的哪些方面?具有怎樣的特征?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介紹擬人手法:作者將綠色蟈蟈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對蟈蟈的喜愛之情,是由于作者善于描寫,并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
展示:擬人──修辭方式,把事物人格化。使它們具有人的語言、行為、個性、思想、情感等。它使文章生動、親切,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2、分組討論,品味語言:畫出文中的擬人句,說一說它抓住了蟈蟈的什么特征?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你還喜歡哪些語句?為什么?
3、一組推舉一人介紹。
4、練習仿寫:師出示課文范例和師的仿寫句,要求學生仿寫。
例: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yōu)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仿句:長頸鹿非常優(yōu)美,它穿著一件帶白色斑點的黃色皮大衣,身材高挑,舉止端莊優(yōu)雅,長長的脖頸高高抬起,微微前伸,就像一位貴婦人。
仿句:每當下雨后,無論周圍多么喧鬧,你總能聽到空曠的田野里青蛙在哇哇聚會。你聽,有一只青蛙在發(fā)言,那是頭領在宣布聚會的主題;俄而又有兩三只青蛙在講話,那是在討論,在商議;繼而哇聲大噪,群蛙齊鳴,那是在表決,在宣誓。
四、聯(lián)系生活,自主表達
同學間相互交流,講解自己最喜歡的動物,看誰抓住特點講得又具體又生動。并回答,怎樣才能讓你的講述生動又有吸引力。
五、布置作業(yè)。
七年級語文陽光課堂篇四
《小圣施威降大圣》
一、復習提問
二、問題研究
1、“大圣慌了手腳,就把金箍棒捏著繡花針,藏在耳內,搖身一變,變做個麻雀兒,飛在樹梢頭釘住?!本渲心男﹦釉~用得好?為什么?
“捏”、“藏”、“變”、“飛”、“釘”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孫悟空的隨機應變和神通廣大。
2、“那六兄弟,慌慌張張,前后尋覓不見,一齊吆喝道‘走了這猴精也,走了這猴精也!’”,這句話寫“六兄弟”的“慌慌張張”對刻畫孫大圣有什么作用?
神態(tài)描寫、語言描寫、側面描寫,用六兄弟的慌慌張張來反襯孫大圣的沉著、鎮(zhèn)定。
3、孫悟空變了哪些形象?
麻雀兒,大鶿老,魚兒,水蛇,花鴇,土地廟
4、二郞神又變了哪些形象?
餓鷹兒,大海鶴,魚鷹兒,灰鶴
5、它們有什么聯(lián)系呢?
說明二人斗法,真君始終技高一籌,同時也表現(xiàn)出大圣的堅毅和無畏的反抗精神。
三、精讀課文,體會妙處
1、想一想:課文中的哪些情節(ji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示例
(1)大圣變作大鶿老的情節(jié)最吸引人,它寫出了大圣逃跑躲避的速度之快,顯示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這個情節(ji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圣被追得一天無路,入地無門,變了個土地廟的情節(ji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大圣的尾巴變作一根旗桿,讓人忍俊不禁,增添了喜劇效果。
(3)大圣變作二郞神的情節(jié)寫出了猴性的戲謔,在緊張的斗法過程中使故事情節(jié)得以舒緩,讓人記憶深刻。
四、暢所欲言,拓展延伸
1、本文主要刻畫了“大圣”和“真君”兩個人物形象,請問:你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喜歡孫悟空:神通廣大、機敏、堅毅 、勇敢、無畏、有正義感和反抗性。
喜歡二郎真君:總能識破大圣的各種變化、本領高強、神通廣大。
2、學了本文,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有益的啟示?
啟示一:遇到困難時,要有堅毅的品質和無畏的精神。只要堅持過,奮斗過,不論結果如何,我們都無怨無悔。
啟示二:解決問題時,我們要學會變通,要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這樣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啟示三:作文離不開想象,想象可以讓我們的作文插上神奇的翅膀。我們要學習作者奇妙大膽的想象。
五、分析矛盾沖突,理解中心思想,把握形象性格
1、課件出題
大小二圣變身斗法的背景和本質是什么?為什么要大戰(zhàn)幾百個回合?而且總是孫悟空落荒而逃?
提示:孫悟空大鬧天宮,不服管束,不把佛祖、菩薩、神仙放在眼里,犯了天條,冒了天威,還自名為“齊天大圣”,所以二郎神奉命來到花果山降服孫悟空這只“妖猴”。
大戰(zhàn)幾百個回合,表明變身斗法的艱苦曲折,旗鼓相當,亦表明孫悟空的本領高強,驍勇頑強、機智靈活,難以降服。這刻畫了孫悟空桀驁不馴、幽默詼諧的特點,以及不畏強權、反抗鎮(zhèn)壓、爭取自由的精神。
孫悟空屢敗屢戰(zhàn),總是落慌而逃,原因是二郎神得到佛祖、菩薩、神仙、天兵天將的協(xié)助,人多勢眾,而且有比孫悟空更厲害的法術和法器,而孫悟空勢單力薄。
二郎神是佛祖的衛(wèi)道士(相當于軍隊和警察),是佛祖派來鎮(zhèn)壓犯上作亂的孫悟空的,代表維護統(tǒng)治秩序、等級制度的幫兇勢力。孫悟空是反抗強權的愚弄奴役和鎮(zhèn)壓統(tǒng)治、爭取平等自由者的代表。
六、作業(yè)布置
1、課外閱讀《西游記》的相關部分,了解這場戰(zhàn)斗的結局。
2、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七年級語文陽光課堂篇五
《河中石獸》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 朗讀課文,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
2. 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有條件的同學制作相關演示課件。
3. 就課文不理解出質疑。
二、導語
上節(jié)課我們解決了課文中的字詞,疏通了文意,這節(jié)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課文內容。
三、正課
1. 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
1、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討論并歸納:說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事。
2、從不同的角度復述課文:
(1)從作者的角度復述:
(2)從講學家的角度復述課文;
(3)從老水兵的角度復述;
(4)從寺中僧人的角度復述。
3. 質疑:故事中主要說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樣的?分析一些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
討論并歸納:
寺僧以為石獸被水沖到下游支了,劃小船,拖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著。
(2) 講學家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石頭埋沒有在沙里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潰走石頭,水的反沖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jīng)_越深,深到石頭一磁的時候,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沖,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應該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沖物的常物,認為要到下游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夠根據(jù)他幾十年的實際經(jīng)驗,到上游找,結果找到了。這說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
4. 質疑: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討論并歸納:可分四層:
第一層: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寺僧到下游找沒有找著;
第二層:講學家認為石頭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層:老河兵講解應當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
第四層: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的道理。
5. 質疑: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方法:借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借助動態(tài)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討論并歸納:
第一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備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6. 質疑:這個故事說有了一個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
能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jù)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四、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尋找倒塌的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據(jù)主鳳推理,實踐出真知。
五、作業(yè)
1. 完成課后理解與探究一、二題。
2. 拓展閱讀
(四)合作探究
1、故事說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現(xiàn)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4、總結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
5、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三、大組匯報,教師點撥。
1、2題略
3、可分五層:一頭一尾,中間三層。
開頭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第一種尋找方法;接著是另三種不同的尋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點明遇事不能“據(jù)理臆斷”。
4、四種:一在河中原地尋找兩個石獸,理由原地是石獸沉落的地點;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認為石獸會順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輕,石獸會漸沉漸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沖激,石獸反而會溯流而上。
5、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第三種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種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歸納本文中心: 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jù)常情主觀作出判斷。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898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