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過去的經(jīng)驗和教訓,避免再次犯錯。利用具體的實例和案例,豐富總結的內容,增加說服力和可讀性。以下是一些哲學思考的經(jīng)典名言和哲學家的思想,讓我們一起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教育理念的心得篇一
我是零五調入十四中的,剛開始的那幾年,學校開始搞寄宿制辦學。開學后,住校學生經(jīng)常半夜跳墻出去上網(wǎng)打游戲,曹校長每次都會督促領導班子們到網(wǎng)吧去找學生。記得有一次,學生又跳墻跑了,我和幾個班子成員一塊兒去找那個學生,當從網(wǎng)吧里面把那個學生找到時,那個學生正津津有味地在打游戲,下樓時,那個學生卻下不了樓,跳墻出來時把腳崴了,腳脖子腫得像發(fā)面包,我和幾個同事輪流把孩子背回了學校。
我這兒還有一個讓我們做教育人的感到特尷尬的一件事。那是一個冬天,大早起的我們班的一個學生在學校門口硬是不進門,爸爸在那兒對兒子吼,爺爺在那兒對孫子哄,孩子就是不進校。班主任尤銳老師仔細地詢問了一下孩子不上學的原因。
孩子不是特淘氣的那種孩子,孩子比較內向,開始站在辦公室里硬挺著脖子一聲不吭,被大家問急眼了,學生開口說話了,孩子說:“上學有啥用?上到最后還不是回家?!”爺爺趕忙舉例子,說:“小姑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孩子說:“考上大學又咋樣?還不是照樣回家給人家打工賣衣服?遲早都是一樣的,我還不如早點回家?guī)偷B(yǎng)豬呢!”
為什么學生腳都腫成那樣還要跳墻出去?原因只有一個,不愛這個學校!為什么那個學生那樣義無反顧地要輟學?學習沒有意思,沒有把學習當做自己的一種信仰,不崇拜學校。
什么是信仰?《辭源》里是這樣解釋的: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某人或某物極其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當學生對學校極其相信、對學校里的老師極其尊敬的時候,他們也就有了自己的信仰,當學生對學校、對老師產(chǎn)生了信仰以后,所以一切看似問題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
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崇拜你呢?如何讓學校、讓我們的教師成為學生心目中的信仰呢?我個人認為教師必須做到下面兩點:
陶行知先生教導我們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想讓學生敬重你,這兩點是很重要的。在言談舉止上,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學生當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在學生中樹立積極的形象,贏得學生的好感。在贏得學生好感的同時,還必須要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一個知識淵博的老師,才是學生真正從內心敬佩的老師。
在學校教育工作中,教師只有用對學生真摯、深沉、無私的愛,善于運用自己的智慧、崇高的品質、淵博的學識、高超的育人藝術,才能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真正的威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理念的心得篇二
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一種對人的塑造和引導。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這種理念是對于教育的認知和認識。在現(xiàn)代社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已經(jīng)變得愈發(fā)復雜,培養(yǎng)的對象對于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也愈加多元。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理念,對于培養(yǎng)有思想、有能力、有擔當?shù)男聲r代人才,意義重大。
第二段:對于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打破傳統(tǒng)觀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在具體實踐中的反映。在過去的教育中,往往強調學習知識,培養(yǎng)考試型學生,缺少關心學生人格發(fā)展和民主教育等問題,這種教育理念開始得到打破。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培養(yǎng)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人的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重價值。
第三段:從“教”和“育”兩個方面談教育理念。
教和育是教育基本的兩個方面。在教育中,“教”是傳授知識和技能,而“育”更多的是塑造學生成長和健康的發(fā)展能力。因此,教育者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要注重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特點的發(fā)掘。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知識和品德上實現(xiàn)雙重發(fā)展,并為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做好準備。
第四段:如何樹立適合自己的教育理念。
建立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需要不斷總結和反思,不斷嘗試和創(chuàng)新。首先,教育者應該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教學形象和特點。其次,教育者應該不斷學習新知識,豐富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最后,教育者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反饋和評價,積極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五段:總結教育理念對于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
教育理念是一種關于教育思想的體現(xiàn)。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它是一種指導教學和塑造人的思想基礎。一個適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任務,更好地塑造優(yōu)秀的人才。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和思考,建立自己的教育理念,為培養(yǎng)出更多的具有思想、有能力、有擔當?shù)男聲r代人才做出自己的貢獻。
教育理念的心得篇三
教育理念是指導教育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面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新形勢下迫切需要不斷地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將理論轉化為方法的能力,提高將學科知識、教育理論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有機整合的能力,增強理解學生和促進學生道德、學識和個性全面發(fā)展的自覺性。在不斷的學習《教育新理念》過程中,感觸頗深。
作為一位教師,我在閱讀了此書后不禁反思:我們的孩子喜歡怎樣的教育?
中國的課堂教學是“去問題教學”,學生沒有問題走進課堂,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解決,學生沒有問題走出課堂,學生的頭腦只是一個儲存知識的倉庫,這不由得使人們對教育的真正功能產(chǎn)生了深思,反之,美國的教育認為:學生走進教室時,帶著滿腦子的問題。老師在回答他們問題的過程中,有意通過情景、故事、疑問、破綻等激發(fā)學生更多的問題。老師的'回答使學生產(chǎn)生更加多的問題。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書中提出教育的真諦在于“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淀成人格”。但是,這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握信息技術,重新認識教育的功能,履行教育的真正使命。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作為教師的我應該做到:
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fā)展各個階段的持續(xù)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jīng)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chuàng)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沒有獲得實踐的教育理念不過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變成現(xiàn)實,就要把教育理念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由實踐來檢驗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實踐中提煉出真正適合教學的教育理念。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說的那樣:“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于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蔽覀儜撆W習、實踐,做一個教育改革的身體力行者。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fā)展。需要教師關注個性差異,允許每個學生自由地發(fā)展與個性充分地張揚。我們對待學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應該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們應當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發(fā)現(xiàn)去培養(yǎng)有獨特個性,富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與鼓勵作為給學生們的禮物,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有天才出現(xiàn)。
教育理念的心得篇四
今天看到某地方做活動,就覺得活動,不能是想做就做。沒有教育理念,讓人帶著孩子去玩,總好過在家里看電視。然而,收了活動費,打著教育的牌子,不說精通高深,也要像模像樣?;蛘咄撕髱撞絹碚f,至少要似是而非總行吧。結果連這個最基本的要求都難。
我們生活中的經(jīng)歷,都是要還賬的。你學習不認真,職業(yè)給你臉色;你陪孩子看手機,白費功夫給你臉色;你欺負了某些人,將來有別的人還你顏色;你說老師這不行那不行,孩子誰都不聽,急得你給自己臉色;過斑馬線不看紅燈,安全隱患會給你臉色;在家不看書,孩子不愛學習給你臉色。
教育,一是用心陪伴,二是認真體驗,三是持之以恒,四是率先垂范,五還要有點傻氣,做一個心胸開闊,能吃點起虧的人。你都沒擔當,讓復印出來的兒女擔當,肯定是不現(xiàn)實。
當然搞不了。然而,這并不等于,你工作好了,生活傲了,天生就會教孩子?
好的孩子成長真的和錢有關系。我丫頭今天說,班上前20名集體去某校外補習班上課在,沒有錢,想進步,不是不可能,只是難上難。
教育中,最白癡的就是心疼、護短。怕餓,怕曬,怕冷,怕吵,怕哭,怕惱,喝水你給他倒,盛飯你給他遞,恨不能作業(yè)幫他做,工作幫他干。有問題都是別人不對,挨批評全部是冤枉,頂嘴了覺得自己太狠。見到太多這樣的例子,這不就是報應么。
兩個原則,小的時候你對他狠的,大了大多都會感恩,只要不是后爸后媽。小的時候你要言聽計從的,就是給自己找了一個祖宗。
教育理念的心得篇五
作為一個教育者,要想讓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合作、學會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應該處在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位置,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并將這些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學習《教育新理念》這本書,使我能夠及時地汲取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這本書也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
通過自學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和人的發(fā)展各個階段的持續(xù)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jīng)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jīng)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xiàn)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chuàng)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年輕人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里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xiāng)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崩先思医又f:“那你快走,這里同你的家鄉(xiāng)一樣糟?!焙髞碛謥砹肆硪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青年回答說:“我的家鄉(xiāng)很好,我很想念家鄉(xiāng)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說:“這里也同樣好。”旁聽者覺得詫異,問老人家為何前后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你要尋找什么?你就會找到什么!”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你以欣賞的態(tài)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yōu)點;以批評的態(tài)度看,你便會看到無數(shù)缺點。反觀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多是為了“分數(shù)”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fā),而不是真正對學生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fā)展。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由于個體差異,絕對意義上的全面發(fā)展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學生的發(fā)展能為個人所駕馭,學生可以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fā),自由地從事多方面的活動,充分發(fā)展多方面的能力)。何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yōu)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孩子都應是有好的一面。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出新型的師生關系,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欣賞者”。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合理的心理需求和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予以贊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幾次別開生面的欣賞不啻是沙漠里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fā)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學生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書中闡述到“創(chuàng)造始于問題。要保護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fā)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美國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薄敖處煵⒉皇且灾R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弊鳛榻處?,在開拓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又應該具有什么能力,充當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提問。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它是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和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輸出信息并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以及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來,課堂提問仿佛是教師的專利品,學生只是這些專利品的代言人。教師應該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要求出發(f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實現(xiàn)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教育理念的心得篇六
對高校學生道德教育進行梳理和反思,就會發(fā)現(xiàn)大學生道德教育面臨著諸多問題,集中反映在忽視以學生為本,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和主體的需要,忽視學生的利益需求,缺乏對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深人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大學生道德教育無論從實踐出發(fā)、還是理論思考都需要有新的思維和新的視角才能推進道德教育創(chuàng)新,進一步推動道德教育理論的發(fā)展,提升道德教育效果。
主體,指認識活動的承擔者;客體,指認識的對象性。主體性,即獨立性、主動性。指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自己有作為主體去獨立地完成某一個工作任務的意愿,能夠自己尋求完成這一任務的途徑和找到解決這一任務的.方法、技能,這種意愿與方法、技能的統(tǒng)一叫做主體性。主體性問題反映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規(guī)律,即知識技能、道德觀點、信念都不可能是外部交給學生的,而必須是由學習者自己投人力量,積極活動才能獲得。
馬克思指出:“道德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礎原則是人類精神的他律。”第1卷人類精神的自律是自我主體的發(fā)生機制,道德是為人而存在的,任何道德原則都要求社會尊重個體的自律和自由。道德是社會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體,道德教育是以實現(xiàn)人自身的完美和幸福為目的的重要途徑。
長期以來,高校的道德教育強調個人從屬于集體,從屬于社會,從屬于國家,主要以道德秩序和道德準則來規(guī)范人的日常生活行為,有時甚至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在形式上體現(xiàn)為一種道德的管制,推行一體化秩序的道德約束;在評價上,獎懲成為支配個人行為的外在統(tǒng)治力量,遏制了個人道德主體性。限制人的全面發(fā)展,忽視個人的權利,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知行脫節(jié)的現(xiàn)象,這種道德的外在強迫、忽視主體對道德的自主選擇和判斷,難以自覺履行道德義務,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責任。
人是道德的主體,人的主體性是一切道德活動的內在依據(jù),人的主體性在道德活動中的展開和具體化構成人作為道德主體的主體性,道德是人自我肯定、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發(fā)展的一種特殊動力,它既有發(fā)展人自由的一面,又有約束人的一面,它反映了主觀和客觀,應然與實然的統(tǒng)一。
主體道德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活動,包括受教育者對道德規(guī)范的對象化活動和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間的交往活動,道德教育應該在弘揚主體性基礎上,實現(xiàn)雙方的統(tǒng)一。教育促進人的發(fā)展,從主體性意義講是受教育者對自身發(fā)展的改造,這種改造是通過客體的主體化和主體的客體化的能動作用而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過程。即教育者要使道德教育成為主體的要求,使道德教育過程成為映現(xiàn)自我、確證自我和實現(xiàn)自我的過程,完成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道德投射。這種投射在受教育主體通過實踐的滲透和自身的融合成為主體的存在,成為主體的本質力量。客體主體化表現(xiàn)為主體對道德規(guī)范的選擇和實踐。道德規(guī)范一旦完成客體主體化的過程則成為人發(fā)展的動力源。
道德教育的主體性表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主體與主體的平等關系(互為主客體關系)。道德教育的過程是通過兩個主體間的交往互動實現(xiàn)的,因此,無論是從內容或目的出發(fā),都應該強調平等主體雙方的理解、移情和互動;道德教育關注人生的意義、價值、人與人之間關系等精神存在,把握的是一種意義世界,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主體精神和健康心理的塑造,因此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平等的,相互尊重對方、在相互的理解接納中承認并保持各自獨立性和完整性,進而實現(xiàn)道德主體的自律。
在道德教育中,一直有“崇高理想”和“共產(chǎn)主義道德精神”等終極價值目標的設定,忽視了從實際、從主體需要出發(fā)道德教育的空洞說教與現(xiàn)實生活中道德行為的脫節(jié),成為道德教育的誤區(qū)。追求道德理想就意味著要做一位“完人”,做“完人”成為人們?yōu)橹畩^斗的方向,道德變成人們企盼但難以實現(xiàn)的目標。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叔本華曾這樣講過:人的全部行為可以用存在著的三種“內驅力”理解,即利己主義、惡意和同情。美國學者馬斯洛在《人的激勵理論》一書中將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為五種: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在他的分析中人的一切需要都是在生理需要中產(chǎn)生的、是生理需要相對滿足的產(chǎn)物。人的生理需要滿足越充分,道德需要越多,反之,道德需要越少。倫理道德是所有追求自身的最大幸福與利益的行為規(guī)則,是人們追求幸??鞓返男枰?。
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或利益表現(xiàn)為兩種形式,一是“自然主體的那種個人需要”,二是“表現(xiàn)為社會需要的個人需要”,“在現(xiàn)實世界中個人有很多需要”,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4頁)個體作為一個社會成員,要在社會中生存和發(fā)展,滿足自身的各種生理心理的需要,就要了解社會運行和社會生活的基本規(guī)則,個體只有在掌握了社會規(guī)則并遵守時,才能被社會認同實現(xiàn)個人的需要。道德一開始在個體生活中出現(xiàn)具有工具性的意義,是個體實現(xiàn)利益,滿足需要的手段,當個體把道德作為一種手段來思考和應用時,道德主體處于他律階段,是道德發(fā)展的最初階段,也是必經(jīng)階段。此時,個體道德行為并不是為了道德而做出的,而是為滿足個體利益的需要。伴隨著個體認識能力,思考能力,判斷能力的發(fā)展,個體道德需要日益強化和理性化逐步從他律階段走向自律。因此,個體道德需要對于道德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始終起著積極的作用。在個體道德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個體首先從自身出發(fā),從自己利益出發(fā)決定對客觀事物的取舍,個體是否遵守有關的道德法則,遵守的程度,取決于個體從需要出發(fā)做出的道德抉擇。
德需要,社會道德需要對個體道德的發(fā)生發(fā)展形成了一種外在壓力,也是一種動力,需要是個體道德發(fā)生發(fā)展也是社會道德發(fā)生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是一種精神需要。任何道德都只有轉化為個體道德才有意義,因此,只有喚醒主體道德需要才能在道德實踐中實現(xiàn)這種需要。
西方功利主義道德觀的代表人物是英國資產(chǎn)階級倫理學家邊沁(jeremybentham)和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穆勒(johstuartmill),他們認為,快樂幸福是評價道德行為善惡和優(yōu)劣的終極標準。在穆勒看來,功利就是快樂與免除痛苦?,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引起快樂的最主要的情境條件是一個人追求并達到目的。每個人的行為、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一定的需要實現(xiàn)一定的欲望,如行為成功,欲望、需要得到滿足則快樂,反之則痛苦。就道德而言,人們最初完善自我品德是因為美德給了自身利益,之所以愛人而生同情心和報恩心,是因為別人給其以快樂,追求美德的直接動因和原動力是自愛心、求生欲和自尊心,而終極的動因則是自己得到了快樂和利益。
西方倫理學家主張從人的自然本性,人的基本心理反應(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快樂的追求)引申出道德來,將道德從人本身的利益出發(fā)并將其放在實際利益的范圍中來考察反映出人們對道德認知的一種深化,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就道德目的來說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將個人的感受和個人的利害關系作為道德原則和根本目的,在實踐中容易導致價值的偏倚。雖然功利主義道德觀也提出了將個人幸福和社會、他人幸福,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結合起來,但它只是把社會公益,社會幸福的道德行為看成是獲得個人利益、個人幸福的方法和手段;其次,功利主義道德觀將人生的一切目的只解釋成快樂和幸福,將道德原動力與道德目的混同起來也是片面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利益是道德的基礎,人們所奮斗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因此,馬克思主義并不籠統(tǒng)地反對功利主義,如果就“利益”而言,不同階級、不同階層各有不同的功利主義,我們提倡的是以勞動人民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局部利益、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統(tǒng)一為出發(fā)點的革命功利主義。主張關心人民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在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的基礎上,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們物質、文化的需要,倡導的是人民大眾的功利主義。
道德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機制,既有其功利性的一面,又有其超功利性的一面,以滿足方式和效果而言是利他的,以期望實現(xiàn)個人幸福的動機而言,是利己的、是功利的,兩方面不可分割又互相纏繞,有機統(tǒng)一在道德教育過程中。
我國的道德教育自身有著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和很多成功經(jīng)驗,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條件下,傳統(tǒng)道德觀受到?jīng)_擊,新道德體系正在逐步建立之中。要構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道德教育理論體系,就要進行創(chuàng)新,就要強調對人個體的尊重,強調個人的道德需要,重視個人道德建構的幸福觀、功利觀、強調以人為本,重視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唯此,才能突破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局限,在道德教育理念上進行創(chuàng)新,惟有觀念的轉變,才可以帶來新的道德教育目標、內容、體系、途徑的構建。創(chuàng)新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與現(xiàn)實結合,在道德教育實踐中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察覺到奇特的不尋常的事件,對習慣的態(tài)度和評價勇于質疑,追求答案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善于變通,做到思路開闊。同時在繼承前人經(jīng)驗基礎上,綜合利用現(xiàn)有的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以期取得道德教育上的進展和突破。
教育理念的心得篇七
教育是培養(yǎng)人類智慧和品德的過程。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理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探討教育理念和心得體會,并從教育的目標、方法、價值觀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角度進行分析。
一、教育的目標
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僅僅注重知識的傳授已經(jīng)不能滿足社會和個人需求。因此,教育者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只有通過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才能在人生中面對各種問題時迎刃而解。
二、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方法應該是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每個人的天賦和興趣都不同,所以教育者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來激發(fā)他們的潛能。例如,一些學生對于理論學科感興趣,可以通過分析和討論來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而另一些學生對于實踐性學科感興趣,可以通過實驗和實踐來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因此,教育者應該在教學中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
三、教育的價值觀
教育的價值觀是塑造學生的道德和情感觀念,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力?,F(xiàn)代社會中,教育者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責任心、有同情心、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同時,教育者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民主、平等和尊重他人的價值觀念。只有通過這樣的價值觀教育,學生才能在未來的社會中做出正確的決策和正確的行動。
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是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隨著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創(chuàng)新成為了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能力。教育者應該鼓勵學生思考問題的不同角度,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他們能夠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同時,教育者還應該提供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和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只有通過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學生才能在未來的社會中脫穎而出。
五、心得體會
在教育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教育理念的確影響了學生的發(fā)展。當我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他們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同時,通過價值觀的培養(yǎng),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道德品質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他們更加關心他人,尊重他人,也更加自律和負責。最重要的是,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他們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和應對挑戰(zhàn)。因此,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時刻關注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不斷調整和完善,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綜上所述,教育理念和心得體會對于教育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教育者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方法、倡導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只有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才能夠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并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
教育理念的心得篇八
在閱讀《教學新理念》這本書時,引起我最大關注的,是有關數(shù)學的教育。
之前從來也沒有特別地深究過,于是直到看到這本書時,才明白數(shù)學的本質竟然是“無中生有”。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數(shù)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從具體的事物里抽象出所謂的信息,進行抽象的加工處理成為我們所要的結果,能幫助解決問題的一個結果。那么,我們學習數(shù)學的目的,就是通過由淺入深的學習、積累,不斷學會新的思考方法(而不是新的知識),用以解決問題。所以,數(shù)學應該是一門開放的學科,用積累的數(shù)學思維、數(shù)學方法,去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社會中的數(shù)學問題。在我們小學階段的課里,完全背離課本而進行徹底的開放教學是不可能的。孩子們要解決社會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必須掌握一定的數(shù)學知識和具備一定的數(shù)學思考方法才行,所以我想,可以利用教材中所編排的實踐活動進行有效地安排、組織,從中培養(yǎng)孩子們初步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那么,怎樣才能搞好實踐活動呢?我思考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明確活動目的,寫好活動計劃
每一次實踐活動,都絕不可以是無目的無計劃的,它必須是為了配合教科書上的教學內容,是為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服務的,必須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而組織的。同時,每次的實踐活動之前,教師必須如同上課之前的`備課一樣,為它制訂一個詳細的活動計劃,當然還要顧及計劃的合理性、可行性。只有有目的有計劃的實踐活動,才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獲。
二、幫助學生做好相關的知識準備
每次實踐活動,都需要學生以相關的數(shù)學知識作為活動的基礎。那么在活動之前,教師就要幫助學生把所需的數(shù)學知識理一遍。
幫助學生作相關的知識準備,可以安排在活動之前,也可以落實在之前的課堂教學中,要看具體的教學實際而定。
三、準備好實踐活動必須的素材
數(shù)學實踐活動,是在實踐中運用數(shù)學的活動,這必然要動用許多素材。有時是一些資料,如圖片,文字描述,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等;有時是一些實物,如彩球、細棒等等;有時是一些工具,如器皿,卷尺,以及其他學習用具;有時也會用到相關的多媒體素材,如視頻錄像等等。在討論要準備哪些必須的素材時,完全可以放手給學生思考,集齊大家的智慧,這不也是一個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機會么?為了能夠使數(shù)學實踐活動順順利利的開展,一定要提前把必需的用品準備的妥妥當當,并及時的分配到學生手里,避免手忙腳亂引起混亂。
四、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
要使實踐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使每個學生都能投入極高的參與熱情,作為教師還應當精心為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一個合適的情境,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如“買什么電話卡劃算”“壓歲錢怎么花”;可以說一個故事,把需要解決的難題融入到故事中去,激起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可以開展角色游戲,如“小小快餐店”;當然也可以把學生領到實際生活中,讓他們去發(fā)現(xiàn)簡單的數(shù)學問題,并通過觀察、測量獲得所需要的信息從而解決問題。
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一個學習的情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學習情境是否有趣,是否有吸引力,決定著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熱情。
五、做好實踐活動的組織者
學生從煩悶枯燥的課堂學習走進活潑有生趣的實踐活動中,難免他們會出現(xiàn)主動性過強,情緒激動的情況,也就是常說的“收不住”,那么教師就要做好活動的組織者,在實踐活動之前就應當提出相關要求,制訂一些與活動有關的規(guī)則,活動中更要加強督促和學生之間的互相督促,使學生做到張馳有度。
六、及時做出實踐活動的總結
每次實踐活動結束前,一定要及時對這次數(shù)學實踐活動中每個學生的表現(xiàn),如學習情緒、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等諸多方面進行一定的表揚、肯定和鼓勵,以激發(fā)他們以后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當然,要對這次數(shù)學實踐活動所解決的問題,或者是研究的結果,都要進行一個精確的概括,這才是最重要的。這個總結可以由教師來說,當然教師也可以把這個機會放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陳述自己的研究成果。顯然后者優(yōu)于前者。
總之,實踐活動是十分重要的,是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多少的反饋,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一個實際運用。在活動中,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培養(yǎng)。
教育理念的心得篇九
教育是培養(yǎng)人才、傳承文化的重要途徑,而教育理念則是指導教育實踐的指導原則和價值觀念。教育理念的不斷演進與更新,不僅反映了社會的需求和發(fā)展,也關系到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個人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對教育理念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心得體會。在這篇文章中,我將結合自身經(jīng)驗,探討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以及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并分享一些個人的心得感悟。
首先,教育理念對于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者對于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論認識和價值取向的總結和體現(xiàn)。它是教育實踐的指導和借鑒,決定了教育者的行為和教育的效果。如果教育理念不清晰或者與實際工作脫節(jié),就會導致教育目標的偏離和教育方法的不當。因此,明確自己的教育理念,對于教育實踐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
其次,教育理念應與時俱進,緊跟社會需求和時代潮流。教育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理念的演進也必然與社會需求和時代潮流息息相關。新的時代帶來了新的需求和挑戰(zhàn),如全球化、信息化等,都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們需要及時調整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只有與時俱進,我們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并培養(yǎng)他們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能力和素質。
在教育實踐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作為一名教師,我始終秉持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他們的全面發(fā)展。我努力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在教學中,我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倡導學生主動思考和自主探究。同時,我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和實際問題解決,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習成果也更加明顯。
在實踐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難和挑戰(zhàn)。有時,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我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有時,形式主義和功利導向的現(xiàn)象也會對教育實踐帶來一定的阻礙。然而,通過不斷地實踐和思考,我逐漸明確了教育的本質和目標,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完善的過程,是非功利性的,更是一種責任和使命。只有拋棄功利心態(tài),回歸教育的本質,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育的價值。
總結而言,教育理念的明確和更新對教育實踐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教育實踐中,我們應緊跟時代發(fā)展潮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同時,我們也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念,真正實現(xiàn)教育的價值。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反思,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的本質,為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教育理念的心得篇十
2020年六一兒童節(jié),以過一個“趣味、有味、有文化的兒童節(jié)”為宗旨,以“健康六一,歡樂六一”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孩子們過一個充實而又有意義的節(jié)日,激發(fā)學生健康生活、熱愛生活、熱愛學校、關愛小伙伴的豐富情感,充分展示學生的才華?;顒有问蕉鄻?,資料健康,既豐富了孩子們的節(jié)日生活,又起到了教育作用,受到了廣大家長的一致稱贊。現(xiàn)將我校系列活動開展情景總結匯報如下:
一、領導重視,精心組織
我校領導高度重視慶六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情景,認真制定活動方案,圍繞活動主題,進取探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整個活動計劃。并將籌備工作落實到班級、人頭,構成人人參與的局面。在活動期間,努力營造良好的氛圍,擴大宣傳聲勢和影響,進取爭取社會各界對活動的支持和參與,并充分利用學生游行,加大本次活動的宣傳力度。
二、我校“六一大型活動節(jié)目”,是早準備,早定向
這一點是我校在歷年的六一籌備工作上都做的很好。就說今年吧,早在三月底,校領導就把活動方案安排到少隊處,讓教師參考研究,從而給教師帶來了一個新的思路。四月初六一主題基本上定下來,方便教師圍繞主題準備節(jié)目。我校從四月的第一周就開始排練,每一天只練半個小時,一點也不影響正常上課,接近六一,節(jié)目輕簡便松練完了。在準備鞋子,道具上,我校也在五一左右就完成了,所以到六一之前,師生一點都不感到緊張。我校真的做到了早準備早開始的六一系列活動。運動會籌備方面,體育組早著手,早訓練。彩旗隊,口風琴演奏隊也在音樂組教師的口哨聲中訓練有素。
三、隆重的的表彰活動
舉行隆重表彰活動,表彰了多個優(yōu)秀個人和優(yōu)秀班級。受到表彰的同學當著全校師生的面接過獎狀和獎品,臉上都洋溢著自豪的笑容。同時這些成績,也讓在場的家長們重新認識了學校的教學成果。為學校深入民心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作用。
四、親子活動,親密過節(jié)
學校號召家長帶領孩子進取參與各種親子活動,在活動中,在游戲里與孩子親密交流,滿足孩子心靈上渴望與家人在一齊的夙愿。真正做到從孩子心靈出發(fā)。為學生研究。收獲頗豐。
五、慶六一兒童節(jié)活動總結
今日的學校里一陣陣歡欣雀躍,每個參與的孩子都在活動中得到了鍛煉,體會到了童年的歡樂。有的班級得到了一等獎,有的沒有,可是同學們都在參與中充實了自我,加強了班級的凝聚力,都度過完美的節(jié)日時光。這才是本次活動的宗旨。
熱火朝天的運動會結束了,趣味的游戲長廊結束了,兩個多小時的文藝活動在愉快的氣氛中也結束了,可是孩子們留下的笑聲還蕩漾在學校中,整個學校似乎也變得更加明媚和朝氣蓬勃。能夠說,今年的“六一”,作為活動的組織者,雖然我們付出了許多勞動,但能讓孩子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節(jié)日,看到同學們臉上洋溢著燦爛、幸福的笑容,我們的辛苦是值得的。
教育理念的心得篇十一
書籍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書籍是采掘不盡的富礦,是經(jīng)驗教訓的結晶,是走向未來的基石;讀書是人們重要的學習方式,是人生奮斗的航燈,是文化傳承的通道,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為友,這是一天也不能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币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讀書水平。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在我的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學習與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課堂教學是教師發(fā)展的主要領域,這個暑期我堅持把“三大”活動的著眼點放在讀書學習與反思提高上,不做表面文章,切實做到以讀書學習促進反思,通過反思優(yōu)化教學實踐,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
暑期我認真研讀《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兩本書。從這兩本書中,我認為普通教師可以讀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讀出管理理念、辦學方向;而思想者讀出的更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回音。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這另本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
通過自學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fā)展各個階段的持續(xù)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jīng)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jīng)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xiàn)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chuàng)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年輕人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里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xiāng)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著說:“那你快走,這里同你的家鄉(xiāng)一樣糟?!焙髞碛謥砹肆硪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青年回答說:“我的家鄉(xiāng)很好,我很想念家鄉(xiāng)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說:“這里也同樣好?!迸月犝哂X得詫異,問老人家為何前后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你要尋找什么?你就會找到什么!”
的確,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當你以欣賞的態(tài)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yōu)點;以批評的態(tài)度看,你便會看到無數(shù)缺點。反觀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多是為了分數(shù)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fā),而不真正是對幼兒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fā)展。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幼兒全面發(fā)展(由于個體差異,絕對意義上的全面發(fā)展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發(fā)展能為個人所駕馭,孩子可以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fā),自由地從事多方面的活動,充分發(fā)展多方面的能力)。何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yōu)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孩子都應是有天才的一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師生關系,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欣賞者”。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教師應該尊重幼兒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并予以贊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欣賞不啻是沙漠里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fā)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書中闡述到“創(chuàng)造始于問題。要保護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fā)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薄懊绹鴮W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薄敖處煵⒉皇且灾R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問題能力在于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于教師?!蹦壳?,在農(nóng)村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師們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點,一學期下來不知道讓孩子們學會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對自己教學產(chǎn)生了懷疑,不知從何處入手。這不由得引起人們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給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諦在于“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淀成人格”。其中包括兩層含義。其一:對教師而言,教會學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學會判斷知識和信息,要比教給學生現(xiàn)成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本身是多變的,不斷更新的。其二:現(xiàn)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過傳授內化成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這不由又落實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究竟應該教什么,怎樣教?通過學習了袁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對我們真的收獲不淺!
常讀書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jīng)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愚人不才,笨鳥先飛,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學藝術作為一種人生目標,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國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之中。
教育理念的心得篇十二
教育是社會進步的基礎,而教育理念則是引領教育發(fā)展的指導思想。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斷演變和豐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對教育理念有著深刻的思考和體會。下面我將分享我對教育理念的認知和體會,以及在教育實踐中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首先,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教育理念是指導教育目標和教育方式的理念和思想體系。它不僅影響著教育的方向和發(fā)展,也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一個正確的教育理念可以使教育工作者更有方向感,更有目標感,更有激情去從事自己的教育工作。同時,它也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其次,我所認同的教育理念。在眾多教育理念中,我最認同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這個理念強調教育應以學生的需求和發(fā)展為出發(fā)點,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特長,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實現(xiàn)自我價值。在實際教育工作中,我常常以學生為主角,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
接著,我在實踐中的心得體會。在教育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能夠取得豐碩的成果。首先,我注重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和關注。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jù)每個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因材施教,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獲得適合他們的教育資源。其次,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我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如課外科技實踐、社會實踐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再次,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在課堂上,我經(jīng)常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讓他們學會相互合作和相互支持,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我對教育理念的新思考。在當前社會中,我認為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個體綜合發(fā)展所必備的基本能力,包括學會學習、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等。這些能力不僅是學生在學校期間所需要的,更是他們走向社會、擔任各種角色所必備的能力。因此,我認為教育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他們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教育理念是引領教育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它的重要性不可忽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我所認同的理念,它是基于對學生個體需求的尊重和關注,能夠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實踐中,我通過關注個體差異,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同時,我認為教育應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他們未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我相信,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教育理念將不斷豐富和完善,為我們的教育事業(yè)貢獻更多的力量。
教育理念的心得篇十三
值此新課改全面推進之際,作為教師的我要怎樣才能與新課改同行,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學習掌握新的專業(yè)知識,技能,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積累,更新,促進自我的發(fā)展呢首當其沖的,我認為還是讀書。博覽群書,應該是我們老師生存的必須之一。
二十一世紀的來臨,預示著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知識化,信息化的時代。作為一個教育者,怎樣使自己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著實值得思考。要想讓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合作,學會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應該處在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并將這些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學習《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兩本書,使我能夠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真是受益匪淺。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因為我是從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這是一門比較開放的學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教師,在開拓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又應該具有什么能力,充當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提問。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它是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和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輸出信息并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以及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來,課堂提問仿佛是教師的專利品,學生只是這些專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讓教師"會問"已成為眾多人研究的話題。但從課堂改革出發(fā),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要求出發(f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數(shù)學學習活動,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已成為當前課改的重點之一。
又如,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fā)展各個階段的持續(xù)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jīng)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jīng)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xiàn)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chuàng)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文筆簡潔流暢,全無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聯(lián)想,啟發(fā)性,可讀性很強。如:在國際奧林匹克學科競賽中,中國學生屢屢獲金奪銀,卻沒有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學生基礎扎實,卻出不了世界級的大師;中國學生的計算能力世界第一,卻少有原創(chuàng)意義上的知識科技創(chuàng)新,以致于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實力總評價中,美國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國得了54分,俄羅斯得了25分,中國僅得了20分?!袊暮⒆臃艑W回家以后,家長問孩子的第一句話,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差不多是一樣的;"今天的作業(yè)做完了嗎"家長們關心的是學校既定的任務完成了沒有。世界上還有一個民族也特別關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當孩子們放學回家后,家長們問他們的第一句話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學校向老師提問了嗎"如果孩子得意地說:"我今天向老師提了一個問題,老師沒有回答出來!"那家長會像孩子一樣的得意,會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國的孩子回來對家長說他提了一個問題把老師難住了,絕大多數(shù)家長會感到尷尬和為難,甚至會斥責孩子:"你逞什么能!"又如袁先生提出的"知識的綜合與知識的綜合教育。"書中舉了個鮮活的例子:一位教初三數(shù)學的教師向全班學生提出――教室的體積有多大這個問題的每一個具體知識對初三學生來說都是非常簡單的,可是把它們綜合起來(先利用身上的尺量出教室的長寬高再計算)解決一個問題時,全班四五十個同學卻一籌莫展。這在日常表現(xiàn)出來的是"我們的學生普遍的考試成績都不低,他們對相當精深的專門知識都能掌握。遺憾的是,在生活中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很低,而解決這些問題的知識他們是完全擁有的"與之相反的是大神探福爾摩斯的例子。福爾摩斯的各種專業(yè)知識非常有限,有的甚至為零,卻能夠無所不通,料事如神,這靠的是在需要的時候他能調動所具有的有限的知識,當他覺得知識不夠用時,能及時補充?!@些事例在閱讀的過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鳴。因為,在我們周圍的確普遍存在這種情況,只是我們有時視而不見,懶得思考而已?!督逃吕砟睢芬粫校粌H直言了我們教育面臨的現(xiàn)狀,還為我們教育者進行了剖析,就具體的事例進行分析,挖掘背后隱含的教育觀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閱讀過程中有一種一氣呵成的痛快。
而《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yè),課外輔導,現(xiàn)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里,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yǎng)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教育理念的心得篇十四
讀完《教育新理念》這本書,真的是受益匪淺,袁先生的這本書,給我感動最深的不但是他對教育內在規(guī)律的深刻研究,更像是他對教育的最切深的感悟。他的一個個小小教育故事,以小見大,給人以最深刻的反思,這讓看似深奧的教育理念變得簡單起來,寧靜悠遠,似清泉,無疑給我這半個檻外人以無限驚喜!
文章的第一章節(jié)談到的是課堂教學的革命,這一章節(jié)也是我看得最入迷的一章,我一連看了好幾遍,文中分5個小節(jié),分別談到了5種最新的教育新思路,很是令人深思。其中,我最喜歡第1、3、4小節(jié)的教學理念闡述。即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以綜合為導向的教學和研究性教學。
在很多中小學的墻壁上都能看到這樣的幾個大字“教育要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而怎么樣去面對?又是怎樣去做的?老傳教士式的教學似乎依然高高地舉著大旗,讓外面的這些深奧的幾個面向顯得如此的暗淡無光。我欣賞教育從實際出發(fā),可是教育是為什么而設的?說到底不就是為了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嗎?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不正是遵守了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客觀哲學規(guī)律嗎?那我們教師該做些什么呢?文中的一句話說地好“問題的能力在于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于教師”。
放眼我國的現(xiàn)代教育,高分低能的真的很多,這是文中給我的信息,當然這也是我的同感之處,文中的有個小故事使我思考良久,這個故事說的是有一位校長(化學老師)給他的學生重考一年前的高考試卷,結果是平均分16.5分,而一年前他們高考平均分是94分。這說明了什么呢?什么樣的知識是我們所要真正需要的,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我們的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東西?我們不是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嗎?而且現(xiàn)在每個學生要學習很多的知識,就像一個酒柜,需要時常整理,學生也應該學會去整理自己的知識,這樣才不至于出現(xiàn)上面讓人痛心的故事!
就文中所說的研究性學習,我認為與問題教學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研究性學習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并能培養(yǎng)同學們主動學習的行為習慣,研究性學習其實質也是讓學生發(fā)揮自我動手動腦來解決實際的問題,要知道,為了很好地解決一個問題,需要掌握的不僅僅是某一單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同學們自我收集各種相關的資料,久而久之,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得到了,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梢哉f研究教學是問題為紐帶教學的更進一步形式,具有更高的教學價值。
這本書中另外有一個讓我感到心靈碰撞的地方,就是第2章節(jié)第4小節(jié)中關于提升美育的討述。美育的本質意義書中是這樣寫的“美育的本質意義不在于技術層面,不在于獲得一些技能技巧,而在于培育美的精神,即對美的境界的追求”。其實世間的一切都可以用美來表示,比如說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我們有很多方法,但什么方法才是最完美的呢?是最佳的呢?什么樣的月亮是最美的呢?什么樣的籃球技巧才是我們最不能忘懷的呢?其實美就是一種心境,而這種心境又是如何得來的呢?就一堂課而言吧!用什么樣方法可以使學生學地愉快,老師教地愉快,如果這堂課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快樂和諧,那么我們就可以稱之為美。學生的純樸是美,老師高深的教育技巧是美,力量與激情的碰撞也是美……總之,美無處不再,不論是教育教學還是在生活的其它各個方面美都存在,就看你愿不愿意去找尋它。如果你真正努力了,我想你離美的境界也就不遠了。
也許因為自己是體育工作者的原故,一看到“體育”二字就不免更加仔細地看了起來,說心里話,我對第3章第6小節(jié)“走進體育”的講述看完后,心里真有點眼前一亮的感覺。書中作者主要是從競技體育談起,談到最多的是“體育精神”,這也是作者關于此節(jié)最主要的觀點,在他看來“更快、更遠、更高”就是體育了!而我總覺得這里似乎還少了點什么,這里我并沒有冒犯袁先生的意思,我覺得,體育應該還有大眾體育這一層面吧!而要談到大眾體育就應該不得不談到全民體質的提高,文中所說的“斯文的運動不是體育”,那么我想問,打太極拳算嗎?如果單用體育精神來定義體育的話,那么下棋就不能有“更快、更遠、更高”的精神了嗎?那么照這樣說下棋還是體育,文中說體育不能延年益壽,延年益壽要強調養(yǎng)生,那么適量運動所造成的人體適應性變化,比如“心臟泵血功能的提高、呼吸系統(tǒng)功能的良性改變……”這些對人延年益壽真的就沒影響嗎?文中明確地說體育不能延年益壽是不是有些欠妥?除上面的一點疑義外,作者對體育的其它論述確實很有點意思,特別是對原始動力特點的闡述上很有獨到之處?!叭艘话胧且矮F,一半是天使”,這就是人,說地真好。
在第4章第5小節(jié)有一段話很是發(fā)人深思,其內容是這樣的“當國家競爭加劇、人才需求成為突出矛盾的時候,科學主義就甚囂塵上;當社會矛盾激化、人性得不到舒張的時候,人文主義就會高揚頭顱;而當信仰危機蔓延、國家威信受到挑戰(zhàn)的時候,社會理想主義則會抖擻精神?!倍@三種教育觀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不斷相融,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積極地面對呢?我想除了我們教師不斷地提高知識體系;提高將學科知識、教育理論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有機整合的能力;提高個人的教學方法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確地把握當今教育的新形勢,理解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的什么樣的教育的問題!要讓自己努力成為一個教學的研究者。而不是單純地教書,教死書。
總之,這本書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只是就對我影響最深的一些地方淺淡了一下自己的看法。最后非常感謝袁先生,這是心里話,這本書無疑給新課改下的教育方向點亮了指示燈,同時使我產(chǎn)生了很多的思想碰撞,但愿碰撞下能有火花,從而衍生出別樣光芒。
教育理念的心得篇十五
空閑時間我認真閱讀了《教育新理念》這本書。通過閱讀使我深刻的體會到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只有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才能與時代同步,才能有足夠的知識傳授給我們的學生。當今知識經(jīng)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jīng)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xiàn)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改變與創(chuàng)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chuàng)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位年輕人來到一個地方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里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xiāng)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崩先思医又f:“那你快走,這里同你的家鄉(xiāng)一樣糟?!焙髞碛謥砹肆硪晃荒贻p人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這位年輕人回答說:“我的家鄉(xiāng)很好,我很想念家鄉(xiāng)的人、花、……”老人家便說:“這里也同樣好?!币慌缘娜撕茉尞惖膯柪先思遥瑸楹吻昂笳f法不一致呢?老人家說:“你要尋找什么?你就會找到什么!”
的確,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當你以欣賞的態(tài)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yōu)點;當你以批評的態(tài)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無數(shù)缺點。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多是為了分數(shù)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fā),而不真正是對學生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fā)展?!皟?yōu)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學生都應是有天才的一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師生關系,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欣賞者”。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予以贊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欣賞無疑是沙漠里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fā)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學生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教師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的,而是以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問題能力在于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于教師了。
目前,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我們有時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點,一學期下來不知道讓學生們學會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對自己教學產(chǎn)生了懷疑,不知從何處入手。這不由得引起問們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給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諦在于“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淀成人格”。其中包括兩層含義。
其一:對教師而言,教會學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學會判斷知識和信息,要比教給學生現(xiàn)成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本身是多變的,不斷更新的。
其二:現(xiàn)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過傳授內化成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這不由又落實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究竟應該教什么,怎樣教?通過閱讀《教育新理念》這本書對我真的收獲不淺!
教育理念的心得篇十六
現(xiàn)在,教育似乎是人人都看得見,人人都懂得的社會現(xiàn)象,對教育,可以說人人都有發(fā)言權。但是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要怎樣才能獲得成果?并不是人人都能說出個所以然的。
教育是一門科學,是培養(yǎng)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chǎn)經(jīng)驗和社會生活經(jīng)驗的基本途徑。教育的目的在于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人的發(fā)展的需要。把一個自然的人培養(yǎng)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既要教育以培養(yǎng)人為己任,那就該以人為出發(fā)點,以人為本,一切為人服務。教育學實際上涉及的面很廣,也很寬泛,當我們在研究教育是什么的時候,亦可以聯(lián)系上社會學、哲學的范疇。對于我本人而言,更傾向于教育學與人類學的結合。人類學作為“研究人的科學”,教育作為“育人的活動”,兩者建立成教育人類學。而此是一門很年輕的學科,研究的范圍也很廣,有關它的定義至今仍無定論。美國學者認為,教育人類學是一門應用人類學知識來研究教育的科學。而哲學教育人類學認為是一門應用從人類學角度來探討教育與人的完整性的關系的科學。羅特在其名著《教育人類學》中下的定義是“教育人類學是探討由人的本質到人的心靈和精神改變的一門學問?!睙o論如何定義,它真正體現(xiàn)了教育中人的本質和發(fā)展以及人的本質和發(fā)展對教育的要求。
19xx年的富爾報告《學會生存》正式確定了原教科文組織終身教育處處長保羅于60年代中期提出的終身教育理論。在經(jīng)濟方面,國際貿易、投資、技術轉讓的總量急劇增長,國際競爭加劇經(jīng)濟和貿易競爭地區(qū)化、集團化不斷增強。而與此同時,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不少發(fā)展中國家債務負擔越來越重。如此極不平衡的發(fā)展狀況提出了挑戰(zhàn),挑戰(zhàn)已遠遠超過了個人、地方和一個國家,是全球面臨的挑戰(zhàn)。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如大氣變化,酸雨等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必須依靠全球力量共同解決。于是倡導“全球合作精神”,即生態(tài)推力。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yè),教育負有培養(yǎng)未來一代又一代新人具有面向這些挑戰(zhàn)的責任感、意志、信心、素質和能力的使命。要教育青年一代關心這些全球性問題,培養(yǎng)他們從只關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來,“關心社會和國家的經(jīng)濟、生態(tài)利益”,“關心全球的生活條件”,“關心他人”,“關心家庭、朋友和同行”,“關心其他物種”,“關心真理、知識和學習”,也“關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
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柯林等人提出“對于變化持積極的靈活的和適應的態(tài)度,視變化為正常、為機會,而不視其為問題。一人如此對待變化的,具有事業(yè)心和開拓技能的人具有一種來自自信的安全感,處理危險、冒險、難題和未知,從容自如。這樣的人具有提出新的創(chuàng)造性思想,發(fā)展這些思想,并堅定不移地使之付諸實施的能力;這樣的人有能力并勇于負責,善于交流、談判、施加影響、規(guī)劃和組織。他是積極而不是消極的,有信心而不是朝三暮四的,有主見而不總是依賴他人?!?/p>
“學會生存”和“學會關心”都蓄養(yǎng)這種素質和能力,這種能力是“可學而不可教的技能,只能在做中學”。學校的教育可為此打基礎,是年輕一代學會學習。
被剝削、被遺棄、被折磨......每年國際大赦組織的報告向我們描述了男人、女人,甚至孩子們在精神上以及肉體上受到這種痛苦。他們遭受到非人道的對待,乃至常常被處死。
盡管國際大赦組織在揭露,國際的良知在抗爭,暴虐仍然存在。于是,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如《世界人權宣言〉等。但卻達不到更好的效果。教育的缺少也是重要原因致意。例如我們是否可以建立一所國際人權學院,承擔全世界教育者的培訓,收集一切必要的文件,提供適應各種文化習俗的教育輔助手段。使懂得尊重、愛護。畢竟人權不是呼吁而來的,而是真正體現(xiàn)的。重視人權教育顯然是必要的。
自有教育以來,人們世世代代所追求的教育目標,就是促進人的發(fā)展,亦即發(fā)展的個性。個性的基本涵意是:個性是聲而具有和后天習得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性的穩(wěn)定特點的綜合,次是就廣義而言的。如果就狹義來說,則個性僅指穩(wěn)定的心理特點而言的。即個性是以世界觀為核心的一系列個性特征的結合。而個性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6個方面:一是需要。它是人的意識對一定的生存和發(fā)展條件的需求性和占有性的傾向,由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fā)展需要三個層次構成。二是興趣。它是人的意識對一定的客體的內在趨向性與內在先則性的表現(xiàn);從其發(fā)展看,可劃分為有趣、樂趣和志趣三個階段。三是只了,它是保證人們有效地進行認識活動的一系列穩(wěn)定心理特點的綜合,是認識活動的“積淀物”。四是能力。它是保證人們成功地進行實際活動的一系列穩(wěn)定心理特點的綜合,先天因素在其表現(xiàn)和形成中占主要地位。最后是性格。它是足以支配一個人的個性的那些核心心理特征的獨特結合。由現(xiàn)實態(tài)度、心理特征和活動方式三個層次構成。如此看來,發(fā)展個性特征是教育長期追求的目標。
除了以上4點以外,教育還應時跟時代的步伐,加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教育內容,如人口教育、環(huán)境教育等。教育以人為本,應發(fā)現(xiàn)人的價值,發(fā)掘人的潛能。傳統(tǒng)的教育局限與學校教育,而今的的教育應是社會化的,應大力提倡全民教育、終身教育,教育的民主化和現(xiàn)代化,講究教育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教育的作用。如此,新世紀的世界必定是屬于我們的,屬于中國的!
教育理念的心得篇十七
閱讀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讓我的頭腦經(jīng)歷了一番洗禮。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時期的教師,需要以一種怎樣的姿態(tài)迎接這一轉變呢?我個人認為應具有以下理念: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jù),因為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現(xiàn)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規(guī)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yè)中教師的人格。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教育是人學。教師勞動的對象是有著豐富情感和人格尊嚴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具體的人。人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應成為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邏輯起點。
(一)教師應尊重學生。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學生主動活潑的呈獻。
(二)教師還要學會寬容學生。
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施與這種美德會對受與者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寬容并不是放縱。
教育需要嚴師,但更需要“愛”與寬容。對自己的學生寬容,更是一名教師應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作為教師,應充分理解、體諒學生的“不成熟”,寬容他們一時的過錯。
寬容是一種修養(yǎng),能使教師遇到突發(fā)事件仍保持一種平等、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寬容是一種胸襟,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廣闊的心胸;寬容更是一門教育藝術,它能使教師不厭其煩地對學生堅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給學生以自我反思、認識、改正錯誤的機會。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對犯錯誤的學生,常常讓他們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寫一份心理活動說明書,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時,做好事后心靈深處的舊我和新我是怎樣論戰(zhàn)的,這種做法,既能讓學生自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
生活中許多有特殊天賦的人、有著異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開始通常不會被人理解,反而被稱為愚蠢或傻瓜。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fā)展。需要教師關注個性差異,允許每個學生自由地發(fā)展與個性充分地張揚。我們對待學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應該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們應當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發(fā)現(xiàn)去培養(yǎng)有獨特個性,富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與鼓勵作為給學生們的禮物,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有天才出現(xiàn)。
以上只是我的幾點感想,其實書中的每條建議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現(xiàn)在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教育智慧賦注于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
教育理念的心得篇十八
教育理念是對于教育觀念、目標和方法的認知和規(guī)劃。在教育過程中,教育理念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不斷反思和實踐,我對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本文將結合我的個人經(jīng)驗和教育實踐,探討我對教育理念的心得體會。
首先,我認為教育理念應該以發(fā)展全面人才為目標。對于學生而言,單純追求知識的積累是不夠的,還需要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養(yǎng)。近年來,我在實際教育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項目制教學、課外活動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實踐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能培養(yǎng)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的能力。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擁有更全面的競爭力。
其次,我認為教育理念應該以情感教育為基礎。愛與尊重是教育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當學生感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愛與關懷時,他們會更愿意學習和進步。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通過傾聽、關注和鼓勵,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我也鼓勵學生之間的友善交流,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在這種充滿愛與尊重的教育環(huán)境中更加積極主動,能夠更好地發(fā)展個性和才能。
再次,我認為教育理念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傳統(tǒng)的教育常常注重學生的記憶和應試能力,而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我看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提問和討論,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我也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判斷力。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更加獨立自主地學習和發(fā)展。
此外,我認為教育理念還應該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興趣、特長和學習方式。因此,教育理念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并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和發(fā)展方式。在我教學的實踐中,我嘗試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培養(yǎng)他們的特長和潛力。我發(fā)現(xiàn),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和滿意度。
最后,我認為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發(fā)展人的個性和全面發(fā)展。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習慣。因此,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科教育,還要注重品德教育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通過示范和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和行為規(guī)范。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在品德教育中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規(guī)范,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掌握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總之,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參考和指導,對于教育的發(fā)展和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通過對教育理念的深入思考和實踐,我認識到教育理念應該以發(fā)展全面人才為目標,注重情感教育、思維培養(yǎng)、個性特點和全面發(fā)展。只有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中,學生們才能夠全面發(fā)展,成為有思想、有能力、有品德的時代新人。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8685346.html】